金属钠的化学方程式

2024-04-23

金属钠的化学方程式(共8篇)

篇1:金属钠的化学方程式

高一化学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是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专题2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中的一节内容,通过对“钠”这种代表性元素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主要学习其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式及其用途。

本节教材介绍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叙述钠的活泼性后,再根据性质介绍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制法,最后介绍钠的用途。教材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本节重点讨论钠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去分析钠的活泼性,为此,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然后解释现象,作出结论。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及本节教材的特点,本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了解钠的保存、存在和用途。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对比等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初步学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有关方法;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分析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3)德育目标

重视实验的规范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增强环保意识;认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让学生建立实事求是的良好科学观念。

3、重点、难点

(1)重点是钠的化学性质,尤其是钠与水反应。

(2)难点是探究性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学习。

二、说教法

本节课教学主要体现“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同时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运用讲授、引导、探索、实物展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以滴水点燃酒精灯的趣味实验入题,使“水火不相融”与“滴水生火”形成强烈反差,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浓厚的化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内容之一。对学生而言,一定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表现形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具有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从更深层次看,这是一种素质。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因此学法指导使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例如,在讲到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现象进行解释,由现象推断实验产物。由溶液变红的现象,推断有碱生成,得出一种产物为氢氧化钠。同时根据金属钠四处游动推测有气体生成,然后再由教师做演示实验,收集并点燃气体,证明该气体为氢气。

2、让学生自己做实验,目的是强化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增加实验现象的能见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素质,增强合作的精神。

3、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新课程中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要抓住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性质,再深入到结构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演示“滴水生火”的实验,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把“水火不相融”与“滴水生火”形成强烈反差,然后提问:俗语说:“水火不相容”,为什么刚才的实验中却用水点着了火呢?并告诉学生那是钠的功劳。使学生迅速进入浓厚的化学氛围,激发起学习金属钠性质的欲望。

(二)、自主实验,观察现象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有三个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1、观察钠表面的颜色以及表面颜色的变化。

2、将金属钠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3、将钠投入水中观察现象。

同时,为体现环保意识,将钠和氯气的反应用录像的形式展现。通过这些实验,由几位学生叙述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其他学生补充。

在此期间,教师适时点拔,学生自学、互学、分析、讨论、发言,利用屏幕和板书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如钠的物理性质小结,钠与水反应现象小结。将实验中的各个结论提取出来,学生感到清晰、明确。

(三)、由表及里,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钠的化学性质,让学生分析钠在反应中的化学价变化,得出钠在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情况。并让学生用刚学的知识解释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着火的钠能不能用水来扑灭。同时解释“滴水生火”的原因。最后介绍钠的存在形式、工业制法和钠的用途。

(四)突显重点,突破难点

钠与水反应是本节重点和难点,需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对该反应进行分析。①首先是学生亲自操作钠与水在烧杯中的反应,这样体现实验真实性,可靠性。使学生在亲身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享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教师适时提问,说明钠的性质。在此期间,用谐音“芙蓉又想红”来巧记小结钠和水反应的现象。

②其次,在该实验中可以用滴加了酚酞的溶液变红来检验NaOH,但是不能检验另一种产物氢气,故将钠和水的反应进行了改进。用u型管(两端分别是分液漏斗和带活塞的尖嘴玻璃管)为实验仪器,加入用红墨水染红的水,再在有尖嘴玻璃管的一端加入少量煤油,放入钠,塞上尖嘴玻璃管。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活塞,点燃气体,由此可以验证该气体为氢气。

五、板书展示

金属钠的性质及应用

一、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 质软 熔点低 ρ水>ρNa>ρ煤油

二、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点燃

常温:4Na+O2 = 2Na2O 加热:2Na+O2 == Na2O2

2、与氯气反应

2Na+Cl2 = 2NaCl

3、与水反应

2Na+2H2O = 2NaOH+H2

三、应用

700℃~800℃

TiCl4+4Na === Ti+4NaCl

篇2:金属钠的化学方程式

【学习任务分析】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2第二单元,这节内容安排在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等物质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之后,由于氯、溴、碘、钠等元素都是海水中获得的重要元素,且钠的有关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这就便于学生对钠的性质的进一步认识,这样的安排很自然地与学生认知领域相吻合。“钠”做为高中教材中元素化合物中的代表元素来学习,学习中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的功能,让学生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对反应本质的分析,为以后学习其它元素化合物知识起到了好的铺垫作用。

由于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的金属元素,因此我将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在钠的化学性质中,钠与水的反应由于现象多而复杂,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钠与水的反应。

【学习者分析】第一专题学习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原子结构基础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在生活中学生也经常接触到含钠的产品,但是缺乏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科学实验,归纳总结,多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终生受用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策略】本节课教学主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家探究的历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艰辛。就像奥苏贝尔所讲“以其所知,喻其未知,使其知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已的已有经验去主动而积极地进行意义建构。教师只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在本节课教学中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运用讲授、引导、探索、实物展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掌握钠的化学性质,了解钠的物理性质、保存、存在和用途。2.通过钠与氧气、水等实验的操作与探讨,初步学会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运用语言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认识: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理论探究(假说)→实验探究(验证)→科学推论(结论)→迁移拓展(应用)”的科学方法过程。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亲身体验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丰富科学体验、激发探究的兴趣。通过讨论,增进交流与表达的意识。【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首先,上课一开始我会先给学生表演一个魔术——滴水生火,并引导学生观察火焰的颜色是黄色,得出那是钠的化合物,借此引出金属钠,并进入下一步教学。

2、新课教学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三个实验和一个视频录相,三个实验分别为:观察钠表面的颜色以及表面颜色的变化;将金属钠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将钠投入水中观察现象;指导学生根据教材P48页实验要求进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在介绍金属钠加热的实验时,返回介绍刚开始上课时进行的魔术的原材料——过氧化钠,并对过氧化钠进行简单的介绍。

同时,为体现环保意识,将钠和氯气的反应用录像的形式展现。实验完后,由小组成员叙述实验现象,并由其他学生补充。

在此期间,教师适时点拔,学生自学、互学、分析、讨论、发言,利用屏幕和板书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如钠的物理性质小结,钠与水反应现象小结。将实验中的各个结论提取出来,学生感到清晰、明确。

(三)突显重点,突破难点

钠与水反应是本节重点和难点,需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对该反应进行分析。

①首先是学生亲自操作钠与水在烧杯中的反应,这样体现实验真实性,可靠性。使学生在亲身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享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教师适时提问,说明钠的性质。在此期间,用谐音“芙蓉又想红”来巧记小结钠和水反应的现象。

②其次,在该实验中可以用滴加了酚酞的溶液变红来检验NaOH,但是不能检验另一种产物氢气,故将钠和水的反应进行了改进。用u型管(两端分别是分液漏斗和带活塞的尖嘴玻璃管)为实验仪器,加入用红墨水染红的水,再在有尖嘴玻璃管的一端加入少量煤油,放入钠,塞上尖嘴玻璃管。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活塞,点燃气体,由此可以验证该气体为氢气。

(四)透过现象,分析本质,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篇3: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归纳

因此, 金属跟酸的反应是高中阶段学生存在疑虑较多的地方.现将他们归纳如下:

一、钾、钠、钙等特别活泼的金属

加入酸中会优先和水反应, 生成的碱再和酸中和, 虽然最后效果都一样, 但是机理不同.

2Νa+2Η2Ο=2ΝaΟΗ+Η2Ca+2Η2Ο=Ca (ΟΗ) 2+Η2ΝaΟΗ+ΗX

=ΝaX+Η2Ο (X代表酸根, 所有的酸都满足)

二、镁、铝、锌、铁等活泼金属 (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

与非氧化性酸 (浓稀盐酸、稀硫酸) 反应生成氢气.

Μg+2ΗCl=ΜgCl2+Η2Fe+2ΗCl=FeCl2+Η2

与氧化性酸 (浓硫酸、浓稀硝酸) 反应不会生成H2, 而是生成对应元素的气体氧化物 (浓硫酸生成SO2, 稀硝酸生成NO, 浓硝酸则为NO2) , 有多种价态的金属生成高价盐.

Mg+2H2SO4 (浓) =ΜgSΟ4+SΟ2↑+2H2O

(稀) =Fe (ΝΟ3) 3+ΝΟ↑+2H2O

Fe+6HNO3 (浓) =Fe (ΝΟ3) 3+3ΝΟ2+3Η2Ο

某些活泼金属遇浓酸会发生钝化, 金属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因为浓酸较少电离出H+, 所以这层氧化膜能起到保护金属的作用.如果将浓酸稀释, 酸逐渐电离出H+, 氧化物薄膜就会溶解.所以, 稀硝酸虽然也是氧化性酸, 但是它会电离出H+, 因而金属是不会钝化的.

(浓) =Fe2Ο3+3SΟ2+3Η2Ο

三、不活泼金属 (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后面的金属) 只能与氧化性酸反应

Cu+2H2SO4 (浓) =CuSΟ4+SΟ2↑+2H2O

3Cu+8ΗΝΟ3 () =3Cu (ΝΟ3) 2+2ΝΟ+4Η2ΟCu+2ΗΝΟ3

(浓) =Cu (ΝΟ3) 2+ΝΟ2↑+H2O

Ag与Cu完全类似.

四、非金属 (碳、硫、磷) 与浓酸的反应和不活泼金属类似, 只是没有盐生成

(浓) =CΟ2+4ΝΟ2+2Η2Ο

S与C完全类似

2P+5H2SO4 (浓) =5SΟ2+2Η2Ο+2Η3ΡΟ4

3P+5HNO3 (稀) +2Η2Ο=5ΝΟ+3Η3ΡΟ4

(本来是生成P2O5的, 但是它的吸水性太强, 别说从浓硫酸中吸水, 它还可以把酸分子中的水抢走, 让它们变回氧化物:Ρ2Ο5+3Η2SΟ4=2Η3ΡΟ4+3SΟ3以及Ρ2Ο5+6ΗΝΟ3=2Η3ΡΟ4+3Ν2Ο5)

硅单质的化学性质极不活泼, 除氟气、氢氟酸 (硝酸环境中) 和强碱外, 常温下不跟其他物质反应, 加热时能和氧气生成SiO2.

篇4:金属钠的化学方程式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改进

当前,中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惑。比如,高考升学的压力、家长的期望值高、化学实验的危险性、高考命题中不考实操等。这样,就使部分教师对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大于实验教学。对于在课本中有一些演示实验设计的不合理或部分演示实验不能达到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些教师很棘手,不知所措,只能不做或者少做。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就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3-3中涉及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进行改进。

对于此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将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不能完整地演示,学生不能全面地观察现象,分析实验,不利于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H2的生成检验,H2燃烧时间短,现象不明显,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使操作简单、方便,现象明显,并使收集到的气体可点燃,笔者将装置、操作做如下改进,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设计思路

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生成物的检验在一次实验中完成,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由快到慢。同时,学生可以较全面、全方位地进行观察,有利于教师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二、设计原理

加入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至圆底烧瓶的瓶颈口0.5厘米处和少量的煤油,在水面上加至距离圆底烧瓶瓶口大约0.5厘米处。将空气排空。少量煤油的作用是用来调控反应速率及煤油、金属钠、水三者的密度大小。由于有气体产生,烧瓶中的液面下降,同时分液漏斗中的液面上升。由于滴加酚酞试液,生成物中有碱性物质产生,水溶液变红。此时,金属钠与煤油充分接触,并发生了反应,圆底烧瓶的液面上升,可以收集纯净的氢气。反应结束后,气体储存于圆底烧瓶中,再点燃气体,可观察到气体开始燃烧,现象明显。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仪器和用品

分液漏斗、圆底烧瓶(250 ml)、酒精灯、铁夹台(带夹子)、带导气管的双孔塞、弹簧夹、蒸馏水、金属钠、煤油、酚酞试液。

五、主要实验过程及现象

1.连接好如图所示的装置,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关上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3.向圆底烧瓶中滴加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至瓶颈口上方0.5厘米处。

4.滴加煤油到距离瓶口大约0.5厘米处。

5.加入金属钠(绿豆粒般大小),盖上瓶塞。

6.观察实验现象。金属钠在煤油与水之间上、下浮动(金属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而小于水的密度),同时水面上有气体产生,证明金属钠与水已经进行反应。水溶液开始变成了红色,证明生成了碱性的物质。因为有气体生成,产生压强使圆底烧瓶的液面降低。当圆底烧瓶中液面降至瓶颈口处1厘米以下,反应的速度加快。因为煤油比较少,不能够阻止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可看到金属钠与水反应很剧烈。金属钠浮在水的上面,熔化成了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了“嘶嘶”的响声。与此同时,圆底烧瓶的液面就开始上升,可以收集到氢气。

7.反应完毕后,由于实验前圆底烧瓶中的空气已排尽,打开止水夹,直接点燃H2观察,燃烧时间较长,有效演示出生成的气体是H2。

8.关闭止水夹,实验结束。

六、实验说明

1.仪器规格:烧瓶250 ml、漏斗100 ml(或100 ml以上)

2.分液漏斗要深入烧瓶三分之二以下。

3.实验开始前,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4.水、煤油要尽可能地将空气排尽。

七、效果评价

1.化学实验可以完整的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明显。

2.一次使用钠,提高了演示效率,节约药品和课堂时间。

3.对反应速率有效控制。反应由慢到快,反应现象观察和产生检验有序进行。

4.H2的生成检验,燃烧时间较长,现象明显。

5.实验环境安全,课堂演示方便。

6.此实验既可用于教师演示实验,又可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参考文献:

[1]宋学宏.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姚如富.中学化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6).

[3]陈雪泥.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J].化学教学,2006(11).endprint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要求教师亲手演示和操作,将真实的实验情境展示给学生,学生从中体验实验的乐趣,若教师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改进

当前,中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惑。比如,高考升学的压力、家长的期望值高、化学实验的危险性、高考命题中不考实操等。这样,就使部分教师对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大于实验教学。对于在课本中有一些演示实验设计的不合理或部分演示实验不能达到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些教师很棘手,不知所措,只能不做或者少做。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就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3-3中涉及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进行改进。

对于此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将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不能完整地演示,学生不能全面地观察现象,分析实验,不利于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H2的生成检验,H2燃烧时间短,现象不明显,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使操作简单、方便,现象明显,并使收集到的气体可点燃,笔者将装置、操作做如下改进,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设计思路

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生成物的检验在一次实验中完成,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由快到慢。同时,学生可以较全面、全方位地进行观察,有利于教师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二、设计原理

加入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至圆底烧瓶的瓶颈口0.5厘米处和少量的煤油,在水面上加至距离圆底烧瓶瓶口大约0.5厘米处。将空气排空。少量煤油的作用是用来调控反应速率及煤油、金属钠、水三者的密度大小。由于有气体产生,烧瓶中的液面下降,同时分液漏斗中的液面上升。由于滴加酚酞试液,生成物中有碱性物质产生,水溶液变红。此时,金属钠与煤油充分接触,并发生了反应,圆底烧瓶的液面上升,可以收集纯净的氢气。反应结束后,气体储存于圆底烧瓶中,再点燃气体,可观察到气体开始燃烧,现象明显。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仪器和用品

分液漏斗、圆底烧瓶(250 ml)、酒精灯、铁夹台(带夹子)、带导气管的双孔塞、弹簧夹、蒸馏水、金属钠、煤油、酚酞试液。

五、主要实验过程及现象

1.连接好如图所示的装置,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关上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3.向圆底烧瓶中滴加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至瓶颈口上方0.5厘米处。

4.滴加煤油到距离瓶口大约0.5厘米处。

5.加入金属钠(绿豆粒般大小),盖上瓶塞。

6.观察实验现象。金属钠在煤油与水之间上、下浮动(金属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而小于水的密度),同时水面上有气体产生,证明金属钠与水已经进行反应。水溶液开始变成了红色,证明生成了碱性的物质。因为有气体生成,产生压强使圆底烧瓶的液面降低。当圆底烧瓶中液面降至瓶颈口处1厘米以下,反应的速度加快。因为煤油比较少,不能够阻止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可看到金属钠与水反应很剧烈。金属钠浮在水的上面,熔化成了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了“嘶嘶”的响声。与此同时,圆底烧瓶的液面就开始上升,可以收集到氢气。

7.反应完毕后,由于实验前圆底烧瓶中的空气已排尽,打开止水夹,直接点燃H2观察,燃烧时间较长,有效演示出生成的气体是H2。

8.关闭止水夹,实验结束。

六、实验说明

1.仪器规格:烧瓶250 ml、漏斗100 ml(或100 ml以上)

2.分液漏斗要深入烧瓶三分之二以下。

3.实验开始前,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4.水、煤油要尽可能地将空气排尽。

七、效果评价

1.化学实验可以完整的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明显。

2.一次使用钠,提高了演示效率,节约药品和课堂时间。

3.对反应速率有效控制。反应由慢到快,反应现象观察和产生检验有序进行。

4.H2的生成检验,燃烧时间较长,现象明显。

5.实验环境安全,课堂演示方便。

6.此实验既可用于教师演示实验,又可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参考文献:

[1]宋学宏.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姚如富.中学化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6).

[3]陈雪泥.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J].化学教学,2006(11).endprint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要求教师亲手演示和操作,将真实的实验情境展示给学生,学生从中体验实验的乐趣,若教师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改进

当前,中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惑。比如,高考升学的压力、家长的期望值高、化学实验的危险性、高考命题中不考实操等。这样,就使部分教师对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大于实验教学。对于在课本中有一些演示实验设计的不合理或部分演示实验不能达到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些教师很棘手,不知所措,只能不做或者少做。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就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3-3中涉及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进行改进。

对于此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将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不能完整地演示,学生不能全面地观察现象,分析实验,不利于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H2的生成检验,H2燃烧时间短,现象不明显,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使操作简单、方便,现象明显,并使收集到的气体可点燃,笔者将装置、操作做如下改进,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设计思路

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生成物的检验在一次实验中完成,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由快到慢。同时,学生可以较全面、全方位地进行观察,有利于教师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二、设计原理

加入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至圆底烧瓶的瓶颈口0.5厘米处和少量的煤油,在水面上加至距离圆底烧瓶瓶口大约0.5厘米处。将空气排空。少量煤油的作用是用来调控反应速率及煤油、金属钠、水三者的密度大小。由于有气体产生,烧瓶中的液面下降,同时分液漏斗中的液面上升。由于滴加酚酞试液,生成物中有碱性物质产生,水溶液变红。此时,金属钠与煤油充分接触,并发生了反应,圆底烧瓶的液面上升,可以收集纯净的氢气。反应结束后,气体储存于圆底烧瓶中,再点燃气体,可观察到气体开始燃烧,现象明显。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仪器和用品

分液漏斗、圆底烧瓶(250 ml)、酒精灯、铁夹台(带夹子)、带导气管的双孔塞、弹簧夹、蒸馏水、金属钠、煤油、酚酞试液。

五、主要实验过程及现象

1.连接好如图所示的装置,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关上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3.向圆底烧瓶中滴加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至瓶颈口上方0.5厘米处。

4.滴加煤油到距离瓶口大约0.5厘米处。

5.加入金属钠(绿豆粒般大小),盖上瓶塞。

6.观察实验现象。金属钠在煤油与水之间上、下浮动(金属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而小于水的密度),同时水面上有气体产生,证明金属钠与水已经进行反应。水溶液开始变成了红色,证明生成了碱性的物质。因为有气体生成,产生压强使圆底烧瓶的液面降低。当圆底烧瓶中液面降至瓶颈口处1厘米以下,反应的速度加快。因为煤油比较少,不能够阻止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可看到金属钠与水反应很剧烈。金属钠浮在水的上面,熔化成了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了“嘶嘶”的响声。与此同时,圆底烧瓶的液面就开始上升,可以收集到氢气。

7.反应完毕后,由于实验前圆底烧瓶中的空气已排尽,打开止水夹,直接点燃H2观察,燃烧时间较长,有效演示出生成的气体是H2。

8.关闭止水夹,实验结束。

六、实验说明

1.仪器规格:烧瓶250 ml、漏斗100 ml(或100 ml以上)

2.分液漏斗要深入烧瓶三分之二以下。

3.实验开始前,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4.水、煤油要尽可能地将空气排尽。

七、效果评价

1.化学实验可以完整的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明显。

2.一次使用钠,提高了演示效率,节约药品和课堂时间。

3.对反应速率有效控制。反应由慢到快,反应现象观察和产生检验有序进行。

4.H2的生成检验,燃烧时间较长,现象明显。

5.实验环境安全,课堂演示方便。

6.此实验既可用于教师演示实验,又可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参考文献:

[1]宋学宏.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姚如富.中学化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6).

篇5: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夏小荣

研讨课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熟悉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金属活动性顺序。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金属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尤其含亚铁的)。【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展示古代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品的图片。

为什么有的保留这么完整,表面没有什么改变;而有的金属表面却有这么大的改变呢?这些金属制品的“化妆师”是谁呢?

【互动合作】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三庄中学

夏小荣

研讨课

3Fe+2O2 Fe3O4 2Mg+O22MgO 4Al+3O22Al2O3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或生活实例。听讲,进一步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引入】确切地说应该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偷偷在起作用。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金属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

【展示】镁、铁燃烧的图片

【演示】将一根铜丝和金戒指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

【补充】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由此说明,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金最不活泼。【板书】活动性:Mg、Al>Fe>Cu>Au 【解说】这就解答了一开始提出的问题。铁的活动性比较强,因此铁制品被腐蚀地比较严重。铜活动性较弱,被腐蚀的程度比较轻。而金的活动性弱,基本上不被腐蚀。

【思考】铝的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为什么我们通常看见铁生锈而没有看到铝生锈?在清洗铝制品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之故;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小结】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如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这也是铝的产量在短短一百多年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的运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是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映出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三庄中学

夏小荣

研讨课

【活动与探究】 将学生分成A、B两组。

A组:在四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两小块打磨光洁的镁条、锌粒、铁片、铜片,各加入约5 mL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分组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引导对信息进行处理,并获取结论。A组:Mg+2HCl==MgCl2+H2↑ Zn+2HCl == ZnCl2+H2↑ Fe+2HCl==FeCl2+ H2↑

B组:Mg+H2SO4==MgSO4+H2↑ Zn +H2SO4== ZnSO4+ H2↑ Fe+ H2SO4==FeSO4 + H2↑

【交流】(1)镁、锌、铁可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与盐酸或者稀硫酸反应。

(2)镁、锌、铁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其次是锌,然后是铁。

(3)与酸反应时,能生成氢气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

(4)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导思】同学们,你们的观察真实可靠吗? 【投影】 “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过渡】一些金属不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如铜和银,如何确定它们之间活动性顺序呢?

要求:对铝、铜、银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1、设计探究方案

2、预测实验现象

3、作出合理判断

三庄中学

夏小荣

研讨课

观看图片,对照自己的探究反思

【展示】铜与硝酸银反应图片——银树,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图片——铜树。(若有条件,演示银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导入】我们作出了这么多探究,但规律还是零碎的,请同学们将已经探究的规律归纳起来。

【介绍】“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加倍努力把我们祖先的业绩发扬光大。【过渡】下面,是我们本节课探究时所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

【讨论】猜想:可用这种方法解决铜、银等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确定的困难。【设计探究方案】

既可以按教材的方案设计,也可以自己创新设计,但记录必须真实。

(当学生提出用Ag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可否认方案的合理性,若有条件,教师应事先作好准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2Al+3CuSO4==Al2(SO4)3+3Cu Cu+2AgNO3==Cu(NO3)2+2Ag 【讨论】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习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学生各抒己见,思考,回答】

这些反应的特点是: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板书】置换反应

特点:A + BC = B + AC 【课堂练习】

有X、Y、Z三种金属。X、Y、Z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溶解并放出氢气,Y、Z无变化;将Y放入Z的化合物溶液中无变化;Z放入Y的化合物溶液中有Y析出:则X、Y、Z的活动性顺序如何? 【布置作业】

1、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活泼性 Zn > Fe > Cu

2、课后习题3、6、8 【板书设计】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庄中学

夏小荣

研讨课

1、与氧气的反应

2、与酸的反应

3、与盐溶液的反应

二、金属的活动性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篇6:初中化学_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属 的 化 学 性 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

新建县竞晖学校 赵安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熟悉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1.金属活动性顺序。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金属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尤其含亚铁的)。【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 投影仪、镁条、铝片、铜片、被氧化了的镁条与铝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

学生用具: 稀盐酸、稀硫酸、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钉、锌粒、铜片、铁片、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展示古代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品的图片。

为什么有的保留这么完整,表面没有什么改变;而有的金属表面却有这么大的改变呢?这些金属制品的“化妆师”是谁呢?

【互动合作】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2 Fe3O4

2Mg+O22MgO

4Al+3O22Al2O3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或生活实例。听讲,进一步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引入】确切地说应该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偷偷在起作用。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金属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 【展示】镁、铁燃烧的图片

【演示】将一根铜丝和金戒指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

【补充】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由此说明,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金最不活泼。【板书】活动性:Mg、Al>Fe>Cu>Au 【解说】这就解答了一开始提出的问题。铁的活动性比较强,因此铁制品被腐蚀地比较严重。铜活动性较弱,被腐蚀的程度比较轻。而金的活动性弱,基本上不被腐蚀。【思考】铝的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为什么我们通常看见铁生锈而没有看到铝生锈?在清洗铝制品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之故;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小结】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如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这也是铝的产量在短短一百多年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的运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是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映出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活动与探究】

将学生分成A、B两组。

A组:在四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两小块打磨光洁的镁条、锌粒、铁片、铜片,各加入约5 mL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分组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引导对信息进行处理,并获取结论。A组:Mg+2HCl==MgCl2+H2↑ Zn+2HCl == ZnCl2+H2↑ Fe+2HCl==FeCl2+ H2↑ B组:Mg+H2SO4==MgSO4+H2↑ Zn +H2SO4== ZnSO4+ H2↑ Fe+ H2SO4==FeSO4 + H2↑

【交流】(1)镁、锌、铁可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与盐酸或者稀硫酸反应。

(2)镁、锌、铁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其次是锌,然后是铁。

(3)与酸反应时,能生成氢气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4)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导思】同学们,你们的观察真实可靠吗? 【投影】 “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过渡】一些金属不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如铜和银,如何确定它们之间活动性顺序呢?

要求:对铝、铜、银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1、设计探究方案

2、预测实验现象

3、作出合理判断

观看图片,对照自己的探究反思

【展示】铜与硝酸银反应图片——银树,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图片——铜树。(若有条件,演示银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导入】我们作出了这么多探究,但规律还是零碎的,请同学们将已经探究的规律归纳起来。【介绍】“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加倍努力把我们祖先的业绩发扬光大。

【过渡】下面,是我们本节课探究时所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

【讨论】

回忆第五单元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

猜想:可用这种方法解决铜、银等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确定的困难。【设计探究方案】

既可以按教材的方案设计,也可以自己创新设计,但记录必须真实。

(当学生提出用Ag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可否认方案的合理性,若有条件,教师应事先作好准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2Al+3CuSO4==Al2(SO4)3+3Cu

Cu+2AgNO3==Cu(NO3)2+2Ag 【讨论】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习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学生各抒己见,思考,回答】

这些反应的特点是: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板书】置换反应

特点:A + BC = B + AC 【课堂练习】

有X、Y、Z三种金属。X、Y、Z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溶解并放出氢气,Y、Z无变化;将Y放入Z的化合物溶液中无变化;Z放入Y的化合物溶液中有Y析出:则X、Y、Z的活动性顺序如何? 【布置作业】

1、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活泼性 Zn > Fe > Cu

2、课后习题3、6、8 【板书设计】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2、与酸的反应

3、与盐溶液的反应

二、金属的活动性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篇7: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选择题

l.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晕

A.晾干的咸菜上出魂食盐晶体

B..铜器上生铜绿

C.日光灯通电发光

D.花生油在冬天冻结

2.下列物质中,可由金属跟稀硫酸反应直接制取的是

A.Ag2SO4

B.CuSO4

C.Fe2(SO4)3

D.A12(SO4)3

3.下列各种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钢铁

B.水泥

C.聚乙烯

D.石灰石

4.公元二世纪,我国古代炼丹家魏伯阳著有(简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炼丹专著。书中描写道:“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这句话是指黄金的性质在强热条件下

A.很稳定

B.很活泼

C.易氧化

D.易还原

5.下列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2Cu+O22CuO

B.Fe+CuSO4FeSO4+Cu

C.CuO+COCu+CO2

D.NaCl+AgNO3AgCl+NaNO3

6.将金属,R和M分别浸入稀硫酸里,R溶解而M不溶解.将M浸入金属T的硝酸盐溶液里,M的表面析出T。这三种金属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A.T、R、M

B.R、M、T

C.T、M、R

D.M、R、T

7.在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上述反应的混合物,在滤液中滴加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过滤得到的金属是

A.Fe、Cu

B.Cu

C.Fe、Ag

D.Ag

8.用相同质量的锌和镁分别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以纵坐标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横

坐标表示反应时间,符合反应实际的图像是

9.把等质量的锌片分别放叭下列各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少的是

A.Na2SO4

B.CuSO4

C.H2SO4

D.AgNO3

10.镁和铝分别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若要制得相同质量的氢气,则消耗掉镁和铝的质量比是

A.8:9

B.4:3

C.16:27

D.3:4

二、填空题

11.纯铜是________色的。铜的合金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12.将A、B、C三种金属分别放置于盐酸中,只有B溶解;再将A放置于C的硝酸盐溶液中,A表面有C析出。则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13.镁、铁、铜三种金属加入适量稀硫酸中,待不再放出气体时过滤;滤纸上有(填化学式,下同)________。再往滤液中加入过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纸上有________,滤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

14.距今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炼铁的技术,他们将炭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利用一氧化碳将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为铁。请写出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本市有一家化工厂,处理含铜垃圾的生产流程如下:

试写出上述生产流程中和提取铜直接有关的①②④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6.某同学将Cu+________________+Ag的空格填成Cu+2AgCl→CuCl2+2Ag,试回答,这样填写是否正确?为什么?

17.把足量的稀硫酸倒入含有少量银粉、氧化铜的铁粉的试管中,加热后过滤,滤纸上剩下什么物质?滤液里有什么物质?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8.将铁片分别插入①盐酸、②氯化镁溶液、③硝酸银溶液中,片刻后取出铁片。溶液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怎样变化?(不考虑取出铁片时所带出溶液的质量。)

四、推断题(共14分)

19.根据下述变化,(1)写出A→E各物质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写出①→④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A、B两种物质都是黑色粉末,A、B的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变化:根据上述变化及现象,试判断:(1)写出两种黑色粉末的化学式:

A是________,B是___________

(2)写出各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验题

21.某废液中含有ZnCl2、FeCl2和CuCl2,要从中全部回收金属铜。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先加入稍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中含有——,如何用化学方法继续实验得到纯净的金属铜,请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包括加入试剂和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有一种工业废水,已知其中含有大量FeSO4,少量可溶性银盐和钠盐,以及部分污泥,试设计一个既经济又合理的方法回收金属银和硫酸亚铁,分步列出实验步骤,并说明每一步骤的目的。

23.如何证明孔雀石成分中有碳酸铜?设计实验方案,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提示:碳酸铜具有跟碳酸钙相似的性质;能跟盐酸反应。)

六、计算题

24.某正三价金属跟盐酸反应,生成m克氢气,金属的质量同时减少a克。则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25.黄铜是一种由锌、铜两种金属组成的合金。为了测定黄铜的组成,取样品粉末16.25克放入盛有足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使它们充分反应。反应前烧杯中稀硫酸的质量是85.00克,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是101.11克。问该合金中铜的质量百分含量是多少。

26.把质量为10.5克的铁棒放在硫酸铜溶液里,过一会儿取出,洗净、干燥、称重,棒的质量增加到10.8克。问析出多少克铜。

篇8:金属的化学性质

本课时的地位和作用

1. 本课题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的知识范畴。

2.本课题是金属的核心内容, 之前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本单元首次对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研究, 为后面学习酸、碱、盐等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打基础。

3.本节课采用先具体、后抽象的方法进行研究,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物质分类”、“结构决定性质”等观念从化学学科的视角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并运用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情分析

已有的知识、能力、生活经验

金属与氧气反应:铁、镁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反应:实验室制取氢气;金属与金属盐溶液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生活经验:了解很多金属与氧气作用。

已有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简单科学探究能力。

待提高和深化的能力

如何通过比较几种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进而归纳总结出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差异性和递变性仍然使学生感觉困难。对于一类物质的研究方法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强化应用探究的方法进行预测、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实验的观察、预测、分析和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科学探究, 认识、比较几种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差异性和递变性。

2.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认识金属的化学活动性。

3. 从微观上解释金属化学性质存在共性和差异的原因。

4. 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初步体会运用化学基本观念—元素观、反应观、分类观研究一类物质的方法。

2.培养学生用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的思维方法认识客观事物。

3.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 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3. 通过实验和情境的创设,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差异性和递变性

教学难点:研究一类物质的方法, 探究典型金属活动性。

教学流程示意图

教学手段及教学用具

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讨论分析+ 小组合作+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理念: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 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色。

2. 本节课教学环节完整, 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景, 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通过提问题、猜想、验证、分析、归纳、小结等过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初步体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使用多媒体课件PPT, 增强了课堂的效率,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的丰富;利用实物投影, 增强了老师实验和学生实验的效果, 观察的现象更加明显。

4.化学源于生活, 也应回归于生活。如果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 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厌倦。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入手 (鉴别真假黄金) , 从开始的提出问题到学习后解决问题, 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最后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使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

5.板书的设计:利用结构化板书, 使重点更加突出。

6.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学生做实验、讨论的时间比较充分。最后学生对真假黄金鉴别的讨论也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7. 需改进:对学生实验前的要求应再具体些。

上一篇:李宇春语录下一篇:晨检工作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