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点总结

2024-05-04

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点总结(精选9篇)

篇1: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

1.职业: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

2.专业:指一群人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和独特的专门知识与技术、按照一定专业标准进行专门化的处理活动,从而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并获得相应报酬和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

3.教师专业化:指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提高以及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的过程。4.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与丰富,成为成熟专业人员的过程。主要指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丰富与娴熟,专业信念与理想的坚持与追求,专业情感与态度的深厚与积极,教学风格和品质的独特与卓越。5.教师专业知识: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教学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等的总称。6.教师专业技能: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含义:1.教师专业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的整体体现。2.教师专业技能的形成是内外兼修的结果

7.教师专业技能:教师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8.教师专业伦理: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培植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性。

9.教师专业精神: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敬畏与自豪,对社会、对学生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对教育工作的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对自己的一种严格要求和自我发展的意识,是一种专业自律和自我教育的力量。

10.教师专业智慧:教师学识、能力、经验、人格等方面的专业要求在教师身上高度综合的结果,又是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体验、感悟、反思、探索、创造的结果,表现为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深刻洞悉、深度思考,合理判断与抉择,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11.教师职业生涯:指一个人作为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实现职业目标,体现职业价值而进行着与职业期望相关的职业活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是个体在主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成功扮演教师角色,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12.职业生涯规划:指在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与测定,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通道,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安排的动态过程。13.专家型教师:指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能高效地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师。

14.课堂叙事:指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课堂教学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思想以及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与理解。15.课堂设计:指教师利用系统思维来规划、安排教学实践活动以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16.创建学习型学校;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学校组

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16.校本培训: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教育

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17.教师共同体: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教师自愿为前提,以开放、对话、发展为核心理念,能为教师个体、教师群体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教师团体组织。

18.教师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认知对象,有意识地对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方式和教育行为方式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和再认知,从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19.“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行为、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目的,是通过对教学实践中实际问题的审视、探讨、研究等来实现教师教学改善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20.教师行动研究:指教师为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和

促进自身的发展,以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持续的反思为基本手段的教育研究方法 简答: 1.专业的特征 :1.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2.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3.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4.专业人员需经过长期、严格的专业培养与发展。

2.专业的标准 :①其成员的业务实践有系统的理论做依据,有专门的技能做保证,有不断的研究做支持。②其成员把服务对象的利益放在首位,有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③其成员的行为不受外力的限制,有专业性的自主权。年龄差异越大

3.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一,教师接受社会的委托负责17.课堂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a.教师个人教教育学生,照料他们的学习。二,教师了解学科内容与学科的教学方法。三,教师负有管理学生的学习并作出建议的责任。四,教师系统地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知识。五,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这五项标准,概括起来就是:学生、知识、管理、反思和合作

4.教师专业化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二是指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三是指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的过程。三个层次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就会阻碍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育观念转变依赖于课堂实践b.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来自于课堂实践 c.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的获得来源于课堂实践d.教师生命价值和意义体验来自于课堂实践

18.课堂实践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课堂设计 课堂观察 课中反思 课堂叙事

19.课堂观察在课堂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使学生全身贯注于课堂学习,就必须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反应,进而实施正确的有效指导。二)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复杂多变的思维,突发而至的灵感,5.教师专业化的特点:(1)丰富性(2)多样性(3)丰富多彩的讨论,都需要教师敏锐的观察,从中获发展性(4)多主体性 取必要的反馈信息,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师6.教师专业知识的构成:

(一)学科专业知识(1.学生的真正交流。三,课堂观察对课堂实践具有指导、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2.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 调整和评价的作用。

3.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方法 4.相关学科的20.教师成为学习者的必要性:一)教师日常生活的知识)

(二)教师专业知识(1.一般教育学知识 2.一需要二)教师职能变化的必然选择三)知识经济发般心理学知识3.学科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三)实展的客观要求 践性知识

7.教师专业发展五大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21.教师学习的过程:制定学习目标 选择学习目标 设计学习方法 实施学习策略

专业伦理、专业精神、专业智慧 22.搭建教师学习的平台(搭建教师与专家对话的平8.职业的基本特征1)产业性2)行业性3)职位性 4)台。搭建教师共同体学习的平台。搭建教师网络交流组群性5)时代性

9.教师良好知识结构的特征:多元性 动态性 发展性 整体性

10.教师专业技能的构成:备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媒体选用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检查学习效果技能、说课与听评课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教学反思技能

11.教师专业伦理的表现:一)为人师表二)客观公

平台。)

23.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涵:一)教师研究的目的: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二)教师研究的对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三)教师研究的方式:在教育教学24.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特征:一)教师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二)教师研究活动的基础性三)教师研究内容的真实性 四)教师研究结果的反思性五)教师研究方式的校本性 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技能、教学语言表达技能、实践中研究

正三)有责任感四)至真至善 25.教师行动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一)有利12.教师专业伦理的特征:一)践行性 二)超越性 于教师专业理念的形成二)有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三)动力性四)统合性 完善三)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四)有利于教13.教师专业精神的表现:一)忠诚挚爱 执着追求 师自我专业意识的生成 敬业奉献

26.教师共同体的特征:a共同愿景b开放性c自愿性14.教师专业智慧的构成:知性智慧 理性智慧 情d对话性e归属感 感智慧 实践智慧 27.教师共同体的功能:一)促进教师认知的发展二)15.教师专业智慧的特征:一)实践性二)内隐性三)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共享三)促进教师专业精神的个体性四)动态性五)情境性六)整合性 养成 16.教师职业生涯特点:1.教师职业没有级别变化 2.28.如何构建教师共同体?

一、以教研为载体构建共教师职业生涯宁静而淡泊 3.教师职业劳动工作量同体

二、基于知识管理构建共同体

三、基于理论探和价值难以准确评价 4.教师工作对象群体具有同究构建共同体

四、基于网络构建共同体

质性和个体差异性 5.教师职业生涯越长,与学生的29.教师反思对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有助于深

化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二)有助于催生教师的教育智慧三)有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升华四)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五)有助于教师优良职业品质的形成

30.教师反思的内容:一)教育信念二)教学设计三)课堂教学行为四)教学风格

31.专家型教师特征:1.具有丰富和组织化的专业知识 2.具有较高的自动化问题解决水平和自我监控

能力 3.具有创造性的洞察力使对问题的表征更加 深入

论述:

1.试论述教师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教师职业 的原始阶段

二、教师职业的泛专业化阶段

三、教师

职业专业化的初级阶段(1.教师职业逐渐脱离经验 化和随意化,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2.教师职业走向 专业化,但总体水平不高。)

四、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发展阶段

2.教师职业生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

教师职业生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别教师职业生涯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内涵更广泛,任何一个以教书为职业的人都可以视为处在教师的职业生涯当中。教师专业发展则带有目标和价值性,更强调专业方面的变化。它意味着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从事职业的全过程中寻求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一个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教师仍然可以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却不可能具有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教师专业发展更强调个体内在的、主动的发展;教师职业生涯则更显出受动性,教师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是否会变动其职业岗位和工作职位,更主要的是受外在环境和因素的制约。

3.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论述题)1.自我分析2.环境分析 3.确定发展目标 4.制订行动方案并实施 5.在实施中评估与调整规划

4.论述题:结合你的经验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 势,谈谈你对课堂教学新意蕴的理解。

一、课堂教学是一种生活

二、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 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堂教学是一种交往性实 践活动

四、课堂教学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动态 生

篇2: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点总结

《教师专业发展》赵昌木编著版

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绪论

1.专业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探究,建构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情意,拥有专业自助,具备专业发展意识,从而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

2.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由非专业人员转变为专业人员的过程,由新手教师转变为专辑型教师的过程,强调立足于教师内在专业特性的提升以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完善。

教师专业化:是对教师队伍整体而言,是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明示教师专业化。

3、(人们一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学业成绩之间的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教师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他人的评价和劝说及自我规劝、情绪和生理状态,这些信息常常综合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产生影响。

第二章 教师与社会

1.教师的社会地位从经济收入看,中小学教师位于社会阶层的中下层;其职业声望位于社会阶层的中上层

2.教师在社会和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1)教师以社会赋予的合法权力分配文化资本

2)教师以学校教育代理人身份促进学生社会化

3)教师以权威者角色引领学生职业取向

4)教师以引导者身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的有形及无形资产,比如词语能力、一般的文化意识、审美偏好、关于教育体系的信息以及教育文凭等。

4.和信念体系内化到学生的人格形成之中,向学生提供为准备承担社会角色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个体能够适应并融入社会。

第三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4个方面)

1.教师专业发展的技术理性取向

1)教师理性:即为教师在其具体的教育教学专业生活中持有的生存态度、思

考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本体理性、认知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四个方面。

2)本体理性:教师持有的对教育教学本质和规律持续的思考和追问的理性。认知理性:是教师藉以认识和把握教育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和抽象思维能力,是教师对教 育教学的一种独特的认识能力和认知手段,最终意义是达到对教育教学因果必然性联系的反映。

价值理性:教师着重从道德原则、伦理规范、信念理想、道义责任、正义真理、公平至善等方面对教育教学及其自身进行厘定。

实践理性:教师在明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后,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去行动。* 舒尔曼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括的7个方面:

① 学科内容知识;

② 教学法-内容知识;

③课程知识;

④一般教学法;

⑤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

⑥教育情境的知识;

⑦有关教育宗旨、目的、价值和它们的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

* 学科知识和教学类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内容。

2.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意信念取向

1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假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内心向导。它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

2)教师教育信念的特征:个体性。情感性。意志性。道德性。

3)专家型教师信念系统的特征:整合性。反思性。有效性。开放性。

3.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智慧取向

1)教师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基于善的教育价值追求,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深度思考、敏锐的感悟与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

2)教师实践智慧的特征:具体性。综合性。缄默性。个体性。

3)教师实践智慧的类型:①施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智慧;

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智慧;

③处理偶发事件的实践智慧;

④优化人际关系的实践智慧

4)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1.求知——基础 2.反思——关键 3.合作——保证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1.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预备阶段——适应阶段——迅速发展和稳定阶段——停滞和退缩阶段——持续发展阶段

2.实习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

1)不能合理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2)不能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学节奏过快;

3)对课堂偶发事件不能机智处理。

3.初任教师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3个)

(一)由浪漫的职业理想到复杂多变的教学现实

①“现实的冲击”一般是指在师范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教学理想在严峻、残酷的日常课堂生活面前的彻底破灭;

②初任教师原有的各种幻想、乐观主义,富有的理想、新奇感,拥有的信念、知识、价值观和有限的技能,在复杂多变 的教育实践情境中,往往显得无力、无助和无奈。

(二)由实践知识和智慧的缺乏到教学应对策略的探求

教师获得专业知识和智慧大致有三种途径:正规的学校教育、初期的入职训练和教学中的“做中学”。

(三)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向多重的教师角色

教师的多重角色:交流者角色;组织者角色;学生的咨询者或顾问角色。

4.教师社会化:是指教师在学校系统中学习和内化专业行为规范、准则而胜任社会所期待的角色,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的过程。

5.对策:

①主动向资深教师请教;

②教师的自我反思;

③实践中的探索与修正。

6.对初任教师来说,教师身份的形成意味着角色的转换的困难的表现:

①在角色转换中,教师第一年面临的角色困难主要是,从学生转换为专业的管理学习环境的人;

②面对课堂偶发事件和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时常手足无措,缺乏灵活而有效的处理技术,甚至无法开展正常教学活动;

③初任教师组作为社会成员要与其他成员打交道,在学校集体中要与同事、管理者和学生交流,因此教师扮演交流者的角色。

第五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因素

一、认知能力

二、职业道德: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独特道德品质,包括教师的专业责任、个人道德品性、以自律为核心的专业精神等。

1)职业道德对教师专业成长影响重大:

1、职业道德是教师实现角色认同的基本前提;

2、职业道德是教师敬业乐教、发展成长的内在动力;

3、教师是在处理与他人、集体的利益关系中发展的,这些关系处理需要道德的力量。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一、爱国守法;

二、爱岗敬业;

三、关爱学生;

四、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

六、终身学习。

三、人际交往

四、教师职业发展动机:是教师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是自身内在的要求与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激发、维持职业行为的心理状态和意愿。

教师成就动机:是指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重要而有价值,愿意认真地去完成,并欲达既定目标或某种思想境界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五、自我评价:是评价主体以自身作为评价客体的评价活动。(作用如下)首先,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师的角色内化;

其次,自我评价有利于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

第三,教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增进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发展;

第四,自我评价能够促进教师把握人生价值选择,进行自我塑造;

第五,自我评价有利于加强学校的民主气氛,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也为教师创造平等的对话和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密切校方与教师的关系,从而促进教师心态和学校氛围的相互适应和融合,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

2.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因素(论述)

1共政策,是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为依据和准则。教育政策对教师发展的影响:

(一)教师政策为教师的基本生活、工作和学习条件提供保障,直接影响教师的生存和发展。

(二)教师政策对教师专业发展予以规范和引导。

(三)教育政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与促进。

2)学校管理

3道德规范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式影响的心理环境。它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思想信念、道德风尚、工作和学习作风、集体舆论等精神因素,体现出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或个性,展现了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的精神风貌。

4度的意义系统。教师文化反映了教师群体的共识,内化在教师的行为和人造物品中,并传递给学校各成员。

第六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大学本位教师教育模式、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以中小学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

1.大学本位教师教育模式

存在问题:

首先,大学应当向预备教师或在职教师传授什么样的专业知识;

其次,大学能够为促进教师实践知识和智慧的发展做些什么。

第三,大学教育实习为促进师范生(预备教师)的成长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2.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师教育模式

美国出现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简称“PDS”

3.以中小学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

为促进学校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英国首先推出“以中小学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简称“SST”校本教师培训。

产生及发展:19世纪英国师范教育史上著名的“见习生制”。

存在的问题:①如何保证职前教师培养质量。

首先,实习生的指导教师直接影响这实习生的专业发展。其次,指导老师的责任心对实习成效产生重大影响。

②中小学如何与高等教育机构进行有效沟通。

③实习生的成长是否就是适应中小学的教学生活。

④实习生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学会什么。

第七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3种)与方法

1、师徒制起源于技艺学习的经验,是最早的教育形式之一。

师徒制教学的实施运作:

首先,初任教师观察资深教师的教学实践,以获得有关教学的感性认识。其次,在观察的基础上,出任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开始逐步学习、模仿指导老师有效的教学行为,尽管有时并不能洞悉和解释其行为的实际效果。

第三,资深教师充分了解新手老师教学状况的基础上,针对新手教师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机型具体指导,新手教师按照资深教师的指导进行再实践。

新手教师向资深教师的学习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机械、低水平的模仿,而是蕴含着高水平认识的过程。师徒制实质上是让新手教师在“看中学”“做中学”。

2、课例研究的实施程序:①确定目标,集体讨论。

②实施授课,观摩记录。

③集体反思,行为跟进。

④总结经验,分享成果。

3.意义的有效方式。是一种质的研究。

篇3: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性向度

知识是教师用以开展教育教学的工具和技术, 是其立身行道的基础与关键。人们常以“学高为师”、“学富五车”来强调教师知识的丰富与广博, 亦如韩愈所言的“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矣”, 知识则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和为人师的工具与基础。对教师知识的系统研究首推舒尔曼, 他通过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教学行为的比较研究, 提出了代表性的教师知识基础分类模式: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生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以及有关教育宗旨、目的知识。舒尔曼之后, 格罗斯曼、伯林纳、艾尔贝兹等在其基础上, 对教师知识进行了深入研究。格罗斯曼认为, 教师应该具备内容知识、学习者与学习的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教育情境知识以及自我的知识。伯林纳从教学专长的视角认为教师应拥有学科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学专长以及诊断专长。艾尔贝兹将教师知识分为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关于自我的知识以及关于学校背景的知识。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和方法, 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是, 他们对于教师知识基础的界定大都包含学科内容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知识、教育情境知识、学习及学习者的知识、教育的目的与价值以及教育的哲学、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教书育人的工具、基础和关键, 有了这些知识, 教学才可能称之为专业, 教师才可能称之为专业人员。然而, 当前的教师专业发展过于倚重教师知识基础, 以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标准本位为准则, 片面追求客观化、标准化、可操作化的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 把人、教师、教育教学肢解了, 教师专业发展只关注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所需的教学行为的培养与形塑。实践中的典型做法是罗列一系列量化的、可测的所谓有效教学行为、知识类别和特征特质, 继而让教师 (尤其是新手教师) 按照客观、可量化和效率至上的原则,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各个击破和程序学习的步调进行模仿与学习, 进而成为有效教师。这种源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技术———实践认知和工具理性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过于强调教师知识、教师技能、教学行为、教师品德等维度的外塑, 忽视教育教学的实践本质, 忽视教师拥有的丰富鲜活的教育教学实践和体验, 以及教师在实践中创造知识、生成知识的知识生产者的角色与功能。同时, 它亦忽视对教师作为人的存在所具有的现实性和人性的基本需求与个体发展的关照, 以及忽视对教师作为社会存在所应具有的交往、合作、批判、反思等社会性的关注, 教师俨然成为工具, 迷失了自我, 丢掉了人性, 即马克思所言的人的“异化”。由此, 人们开始反思、批判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现实, 实践与存在随之凸显成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主题与重点。

二、实践: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性向度

随着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标准本位的反思与批判, 教育教学的实践本质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向度日益引起关注和重视。教师教育领域开始倡导“教师是学习者”、“教师是研究者”、“教师是合作者”、“教师是实践共同体成员”等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与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社会性得以体现和彰显。

首先, 从教育本质而言, 教育教学是实践性专业, 教师是实践性职业, 教师在实践中向实践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同事等之间的关系贯穿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始终。教师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至关重要。正如哈贝马斯所言, 实践认知指导人们认识自身的交往活动, 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可能的理解, 以及人类获得的经验意义、情境性知识和现实。教师正是在与学生、同事等的互动关系中, 持续地在实践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以及向实践学习。所谓“教学相长”正是教师基于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再学习, 更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向实践学习和从实践中学习的典范。

其次, 从知识的本质属性而言, 知识并非客观主义知识论所谓的绝对真理和普适价值, 知识具有情境性、相对性和实践性。正如波兰尼对“个体知识”缄默性和个体性的理解, 亦如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和“做中学”、舍恩的“行动中的知识”以及我国学者陈向明关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的论断, 无不从不同的层面论述了知识实践属性。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 一方面, 教师需要具备前文所述的学科专业知识、课程知识、有关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教学法知识等各类知识基础。这些知识是教师从书本中学习到的知识, 是理论知识, 这些知识无需教师躬身实践, 只需记忆和背诵;另一方面, 教师更应具备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即人们常说的“教育智慧”抑或“教育机智”。这些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通过与学生、同事、情境等的互动关系, 主动建构和生成的个体知识, 而往往正是这种知识主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行为。正如学者陈向明所言,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比理论性知识更重要。第一, 实践性知识影响着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第二, 实践性知识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第三,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3]由此可见, 实践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向度。[4]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处理好与学生、同事、情境等之间的关系, 从实践中学习、向实践学习, 进而生成和创造实践性知识, 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存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解放性向度

对于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而言, 知识和实践不可或缺, 存在亦是至关重要。

首先, 从知识与兴趣关系而言, 人类需要解放认知旨趣, 即哈贝马斯所言的“解放认知以自我解放为目的, 旨在让个体通过反思认识自己及存在的情境, 进而通过社会行动以改变世界。”[5]即人类不仅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实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利用;还需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以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可能理解与合作;更需要处理好人主体内部的关系, 以反思自我, 获得存在。

其次, 从教育与社会关系而言, 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平等, 教育发挥着复制和再生产社会不平等关系的功能, 人亦在教育与社会的不平等和压迫中迷失了自我, 丢失了存在。因此, 人类需要通过解放认知, 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批判功能, 即通过反思、批判和行动, 改变现行教育和社会对人和人性的压迫和异化, 进而解放人和人性, 重拾自我。福柯就曾指出, “权力渗透于现代社会的每个角落, 无处不在, 不仅军队和监狱里有, 就连学校等公共部门里也有权力的渗透和控制。国家和社会通过教师招聘、选拔考试、教师评价、课程、教育教学等途径把教师固定在权力规训的机制之中, 再通过教师去规训学生, 以控制整个社会, 维持既有秩序, 而无须流血、牺牲与暴力。因此, 教师感到来自外界无处不在的权力压力。”[1]著名批判教育家弗莱雷也曾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他把现行的教育和教育学归结为“银行储蓄”式教育和教育学, 认为它们是对不平等社会关系的复制和再生产, 更是对人和人性的压迫, 并主张教师、教育者和社会应通过对话、交往和行动建立“解放的教育”, 以解放被压迫者的同时解放压迫者, 最终解放人和人性。具体到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领域, 正如批判理论所言, 教师面临着无处不在的压力与压迫, 能力本位与标准本位的盛行、评价与问责的加强、学生学业成绩的压力等等, 犹如枷锁和镣铐一般压制着教师。

因此, 教师不能一味顺从, 丢失自我与存在, 而应扮演“社会批判者和行动者”的角色与功能, 在教育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过程中, 思考并反思“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教师”、“谁的知识”、“谁是学生”、“为谁服务”等根本性命题, 并对社会不平等进行批判, 进而采取社会行动, 以改变现行教育对人和人性的压迫与异化。最后, 从人的本质而言, 所谓“存在即合理”、“人是万物的尺度”, 我们切不可因为神化了教师而无视教师的情感、需要、心理、生存等个体存在。人是一个整体, 不可分割。知识也好, 实践也罢, 只是个体人存在的一种状态、阶段抑或过程。个体失去“存在”, 知识、实践犹如脱离身体的“手”或“脚”, 毫无意义, 而人亦犹如马克思所言的“异化”, 成为“工具”, 失去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春杰.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思考[J].华章, 2012 (24) :110.

[2]卢乃桂, 钟亚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基础的探讨[J].教育研究, 2007 (3) :17-22.

[3]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 (1) :104-112.

[4]唐瑛.顶岗实习支教:准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得的新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 2013 (3) :79-80

篇4: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更新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知识更新 途径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通过日常教育实践的磨砺逐渐形成的[1]。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操不断成熟、升华的过程[2]。

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有外因,更有内因。外因是各種制度、培训、条件,内因则是教师对于教学事业是否热爱,是否愿意拿出时间、精力去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学习各种知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对于一个教师来讲,尤其是已经对于教学工作比较熟练的教师来讲,知识更新是提高教育专业水平的最直接的方法。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传授知识,知识是以逻辑关系严密的术语、公式等形式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PPT、视频、实验都是教学的知识载体,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是知识的传递方法。

一个教师对于知识的讲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刚入门的教师按照教案、教参的指引,规范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是以点的形式讲授的。

第二个阶段的教师可以利用更生动的语言、更形象的描述揭示知识点内在的联系。知识是以串的形式讲授的,学生的理解也更透彻。

第三个阶段的教师除了讲授知识点和知识点的联系,还可以进一步讲述知识点产生时的背景,引入丰富的事例或小故事。知识是立体的,学生的学习印象是深刻的,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所有的知识都是有一定背景和延伸的,现在非常知名的历史教师袁腾飞和纪连海都是普通的中学教师,讲解历史之所以生动,正是由于他们的知识已经远远超越了课本。

历史有无数的历史典籍可以参考;数学、化学、物理、生物也有当时发展的相关背景,更有无数新的知识发表在各种专业期刊;经济学更有无数生活的事例,如房价、股票、政策等等;语文、英语都有一个语言方式的变迁,各种资源更是丰富。所有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只有课本或教参那么简单就可以概括。而一个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不能只是盯着课本,要以一个更宏观的视野来看知识,要以研究者的态度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来学习。

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课堂内容的变化。同一本书,讲第一遍和第十遍在内容上、讲法上一定是有巨大变化的,造成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教师的知识发展了,对知识的认识提高了。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呢?

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首先要解决的是知识学习来源的问题。

以前的学者,需要埋首书海数十年,为了一个问题需要不断地考据,才能逐渐地探究真相,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与其相关的知识也有了了解,因此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现在由于互联网的存在,看似获得知识更容易了,但是如果教师仅仅讲授搜索获得的知识,学生对于教师的知识水平会越来越不满意。

所以教师学习知识,既要利用互联网,又不能依赖于互联网。互联网上的知识获取方便,这是其优点,然而很多知识良莠不分,或许根本就是错的,这种现象教师要认识到。从互联网获得的知识一定要多探究其来源,如果可能的话尽量找到出处,找到原始资料,这样才能保证知识的正确。同时,教师更要多利用专业书籍扩展知识,专业书籍的知识更加系统,才能更深地拓展教师的知识。

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其次要处理个体和团队的关系。

马卡连柯指出:“在一个紧密连接在一起的集体内,即使是最年轻、最没有经验的教师也会比任何一个有经验和有才干的,但与教育集体背道而驰的教师能做出更多的工作。”[3]教师知识更新,一定要充分利用团队的交流。在一个教学团队中,合作和交流可以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更可以在相互交流中相互学习知识,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学习负担。尤其是各种教学案例的相互交流,更是可以直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是一定要认识到,团队的交流和学习不能等同于个人的学习,每个教师个人的知识短板是不同的,克服短板必须依靠自己持续不断地学习,同时,研究性的学习很多时候是孤独的,一定是学习了更多才可以成为卓越的教师。

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最后要处理生活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知识的领悟和学习是一个过程,很多理论很难理解和记忆是因为无法从生活中得到对照。对于学生来讲,只有接触到、感受到的知识才好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在生活实践中对照,一时无法对照的可以先记忆下来,教师只有积累足够的生活积累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教师的知识更新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即教师自愿地利用自己的时间进行学习。这个过程可能十分枯燥,甚至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却无法看到回报,因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十分缓慢,只有在一年年的教学变化中才能感受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要激发自己对于教育事业的信仰,找到教育工作的乐趣,能够耐住寂寞,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走向卓越,成就一份精彩。

【参考文献】

[1]董裕华.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与破解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16(01):25-29.

[2]殷凤.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及实践推进[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4(05):19-23.

篇5: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点总结

1、教师职业声望位于社会阶层的:中上层

2、什么是教师活动的内心向导? 教育信念

3、什么是最早的教育形式之一? 师徒制教学

4、首次以官方文件对教师做出专业说明的是: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5、教师教育信念的特征:个体性、情感性、意志性、道德性

6、把教师知识结构分为七个方面的学者是:舒尔曼

7、以中小学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始于: 英国

8、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最早产生于哪个国家: 美国

9、谁最早提出自我效能?班杜拉

10、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内容?学科知识和教学类知识

11、专家型教师信念系统特征:整合性、反思性、有效性、开放性

12、文化资本是谁最早提出的: 布迪厄

13、“以中小学为本的教师培训”STT产生于: 英国

14、教师实践智慧特征:具体性、综合性、缄默性、个体性

15、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

指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意识,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地反思探究,建构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培育专业情意,拥有专业自主,具备专业发展意识,从而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

16、什么是学生社会化?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处于支配地位的文化价值、社会规范和信念体系内化到学生的人格形成之中,向学生提供为准备承担社会角色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个体能够适应并融入社会。

17、什么是教师文化?

指学校教师群体共同享有的价值观、信念、规范、行为态度的意义系统。教师文化反映了教师群体的共识,内化在教师的行为和人造物品中,并传递给学校各成员。教师文化的形成与学校的整体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教师文化是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支持性环境。

18、什么是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独特道德品质,包括教师的专业责任、个人道德品行、以自律为核心的专业精神等。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社会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自我体验、修炼和内化所形成的品质,是教师满足生存需要、成长需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之一。

19、什么是教师职业发展动机?

指教师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使自身的内在要求与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激发、维持职业行为的心理状态和意愿。从动机来源上说,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20、什么是学校氛围?

是一所学校内部形成的,对其成员的价值观念、态度、信念、道德规范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式影响的心理环境。它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风尚、工作和学习作风、集体舆论等精神因素,体现出一所学校的独特风格或个性,展现了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的精神面貌。

21、什么是教师实践智慧?

指教师在具体教育环境中,基于善的教育价值追求,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深度思考、敏锐的感悟与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

22、什么是教师教育信念?

教师自己确认并信奉的有关人、自然、社会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假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内心向导。它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教师教育信念的特征:个体性、情感性、意志性、道德性

23、中小学为本教师教学主要问题?

(1)如何保证职前教师培养质量

(2)中小学如何与高等教育机构进行有效沟通

(3)实习生的成长是否适应中小学的教学生活

(4)实习生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学会什么

24、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1)由浪漫的职业理想到复杂多变的教学现实

对策:坚定自己的想法设计教学,勇于在教学改革中尝试新方法和策略

(2)由实践知识和智慧的缺乏到教学应对策略的探求

对策:向资深的教师请教;从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中总结

(3)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向多重的教师角色

对策:加强与同事、学生、家长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

25、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区别?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由非专业人员转变为专业人员的过程,由新手教师转变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强调立足于教师内在专业特性的提升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完善。而教师专业化主要是对教师队伍而言,是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26、课例研究的实施程序

(1)确定目标,集体研讨

(2)实施授课,观摩记录

(3)集体反思,行为跟进

(4)总结经验,分享成果

27、教师在社会和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1)教师以社会赋予的合法权力分配文化资本

(2)教师以学校代理人身份促进学生社会化

(3)教师以权威者角色引领学生职业取向

(4)教师以引导者身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8、自我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价值

(1)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师角色内化

(2)自我评价有利于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

(3)有助于增进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发展

(4)能够促进教师把握人生价值选择,进行自我塑造

(5)自我评价有利于加强学校的民主气氛,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也为教师创造平等的对话和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密切校方与教师的关系,从而促进教师心态和学校氛围的相互适应和融合,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质量的逐步提高。

29、以大学本位教育教学模式有哪些问题

(1)大学应当向预备教师或在职教师传授什么样的专业知识

(2)大学能够为促进教师实践知识和智慧的发展做些什么

(3)大学教育实习为促进师范生(预备教师)的成长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30、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意义

(1)职业道德是教师实现角色认同的基本前提

(2)职业道德是教师敬业乐教、发展成长的内在动力

(3)教师是在处理与他人、集体的利益关系中发展的,这些关系的处理需要道德的力量。职业道德是教师进行职业交往、解决利益冲突和矛盾的重要准则。

31、师德的要求

篇6: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总结

一、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在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符合教学基本要求,又要重点突出、难易适度。要以基本的、重要的、困难的、前瞻性强的知识点为主,通过这些知识点的讲授、探讨,使学生能够掌握方法,对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基本内容要明确主线,易于理解;重点内容要简明扼要、易于掌握;难点内容要深入浅出,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联系起来;前瞻性内容要有可持续性,能够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要达到上述效果,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本上的内

容不应该完全一样,更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将相关文献上的内容融合、归纳并加以提炼。如:在上《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这一课时,我并没有按照教材的思路来上课,教材中列举了一些不典型的、学生不熟知的绘画作品。这样的绘画作品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共鸣,更谈不上对绘画作品的理解和体会。而我在上课时大量地展示学生所熟悉的世界名画。首先,大量的世界名画使学生的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其次,学生对世界名画多少有所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有继承才有创新,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强教师基本功的练习

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欣赏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信息于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优化课堂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视野,激发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切不可滥用。如果作为一位美术教师连绘画、书法等基本功都不会,在美术课堂中,涉及专业知识、基本功等都用课件展示的话,那跟没有学过绘画的教师上课有何区别。有的.美术教师在整节课中全是图片展示。没有用粉笔写一个字或示范作品。这种去掉黑板、丢掉粉笔的观点是不可取的,美术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技能,老师若不动笔展示,怎能让学生信服呢?例如在上书法课的时候,就遇到过学生质疑的情况,要求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书法作品。因此教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加强教师基本功的练习,正所谓有继承才有创新。

三、改变不同的学习环境,在愉悦中获知

学生喜欢在大自然中描绘,喜欢在黑板、墙壁上涂鸦,喜欢在电脑屏幕上驰骋,喜欢在鹅卵石、竹木片上涂抹……我们要设法变化教学场地,尽量迎合学生心理,满足他们的愿望。例如我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把课堂转移到室外,也可以精心布置教室,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我们有这么一节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是教室里,教师精心制作幻灯片,寻找各种各样世界著名的艺术作品,然后一张一张地放给学生看。而我想这节课完全可以搬到室外,将学生放到校园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把校园中美丽的环境描述出来。罗丹说“美是无处不在的,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相信学生能运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校园中的美。又如在上《各异的风土人情》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了本镇的文化站,听文化站站长为我们讲述本镇的风土人情。在走出教室、改变不同的学习环境的教学形式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心情愉悦、精神饱满,在欢声笑语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四、凸显个人魅力,创意频出,以奇制胜

篇7: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点总结

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热爱本职工作.尤其要在孩子们面前,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本着总结经验,进行反思,弥补不足的思想,对自己的个人专业发展情况做以下总结:

一、力求做到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准绳,提升新课程教学理念为基准的思想,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参加了本校组织的新教师培训活动,在培训活动中提升了自身能力,并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促进了自身素质的不断更新;利用课余时间研究了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吸取精华,积极参与教科研课题,使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更有了相应的提高;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大胆尝试,使自己的教材开发及处理能力再上了一个台阶,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在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并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在教学中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能力和理念。

篇8: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点总结

1958年, 英国物理化学家、哲学家波兰尼认为, 人类的知识有两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了的知识”。显性知识, 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 也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 也容易被人们学习。

教师的显性知识表现为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教学法知识, 教师教育法规知识、教师职业道德伦理学知识以及新的教育理念等, 但教师仅仅拥有了这些显性知识并不等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完全运用。隐性知识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及专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即是波兰尼所说的:“人类的隐性知识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次上都起着主导性的、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的理解活动实质上就是一个隐性知识发挥作用的过程”。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贬低了显性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所熟知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一样, 即显性知识来源于隐性知识, 又高于隐性知识。没有隐性知识的支持, 就没有显性知识的发生和存在, 更没有人类知识的传播、交流与创新。由此也可以看出, 教师拥有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各有所长, 相互补充的。

二、教师已有的隐性知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

教师的隐性知识来源于教师的受教育经历、生活经历和教育工作中的经验摸索与积累,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驾轻就熟, 信手拈来, 构成教师教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根据隐性知识生成的依据与隐性知识的特点可以看出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中表现出的隐性知识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正确的。

首先, 教师本人的教育背景是构成教师隐性知识的重要来源。他们受到的是“麦当劳式”的师范教育, 他们在师范学校像在工厂制造零件一样被按照一个规格快速模塑出来:把中等水平的知识灌输到未来小学教师的脑子里;毕业后, 教师站在讲台前也按照传输的模式传授规定的教材知识, 这就是本职工作和规范的工作方式了。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 新教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老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很快就能掌握老教师的教学程序, 或者换句话说, 掌握了老教师那些无法言说的隐性的并且是按照常规进行教育教学的教育知识。其次, 学校的制度性规约是教师隐性知识的来源。这种种的制度性规约慢慢渗透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心里结构中, 成为教师隐性知识的重要来源, 并逐渐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其负面影响就是教师主动性的丧失、自主权的失落以及决策权的形同虚设。再次, 教师职业的封闭性制约着教师的隐性知识的发展。和其他职业相比, 学校里的教师职业是相对封闭的一种职业。最后, 学校、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期望也容易导致教师已有隐性知识趋于保守。由于以上原因的存在, 使得教师在一定文化土壤下已经形成的隐性知识很难变化, 即使在社会文化转型的今天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可能很快被教师所理解和认同的情况下, 也很难改变。这主要是由于他们迫于社会压力 (如升学压力) 、家长期望 (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 、学校里固化的考评机制的影响 (仍然按照升学率高低作为教师的评价标准) 或者受到从众心理 (老师们都是按部就班地做工作) 的驱使, 他们也会安于现状, 极力阻止自己去应用和表达个人已经感受到的新经验、新想法或新认识, 从而影响教师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活动的创新和改革。

从隐性知识的特征上来看, 隐性知识具有主体性、无意识性、情景依赖性、文化性和稳定性等特征。隐性知识首先是一种个体知识, 它的获得是认识者积极主动发挥默会力量的过程, 并且一般不能交流、共享。其次, 隐性知识是以自动化的方式无意识形成的, 形成以后的知识是以灵感、诀窍、习惯、信念等个人性的方式显现的, 主体本身也很难确定它会在何种情况下以何种方式出现。因此, 隐性知识的获得总是与一定特定的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 是对这种特定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最后, 这种“寓居于身体”的隐性知识不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隐性知识这些特征构成了一个教师日常工作的个人特色和难以改变的习惯。这种现象的长期大量的存在进一步助长了教师知识的固步自封, 因循守旧, 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这也是学校变革发生缓慢的重要原因。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实现教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交汇与融通

隐性知识虽具有稳定特点, 但并不是完全不可以改变的。实际上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 就是教师自我超越的过程, 是教师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已有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教师知识不断地生成与建构的过程。新的教育理念认为, “学习是将特定文化下的习惯转换为自己的习惯, 并在这些习惯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特点。”那么, 如何形成这种特定文化下的习惯并将这种习惯转化为教师自主发展的习惯呢?这就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即为教师发展营造一个学习发展的环境、带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的自主发展。

从学习环境的营造方面, 首先, 要求学校改变旧有文化, 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甚或学习共同体。所谓学习型组织, 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在学习型组织中, 教师们通过改善心智模式, 建立共同愿景, 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 实现心灵深处自我超越的愿望, 不断得以突破自己已有的能力界限, 不断学习如何共同学习。现实生活中, 在学习型组织中教师个人愿景的重要性经常会遭到忽略。于是, 许多教师的个人愿景几乎被各式各样的外部指示所湮没。这种情况的存在不足以形成使人们团结在共同的主题周围的强大力量, 感受到重要的事物, 并得到有价值事物的信号。因此, 学校应重视教师良好的发展愿望, 将教师团结起来, 形成一种教师互相合作和分享经验的文化, 这样, 学校将从一个组织转化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因此, 学校学习共同体的建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整体崭新的专业理念和传统的行为习惯相斗争的过程, 是教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交汇与融通并相互提升相互促进的过程。

带领教师专业发展可以采用认知学徒式的组织模式。认知学徒式的组织模式是传统上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的学徒式学习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与扬弃。传统学徒制注重的只是新教师通过对老教师的跟从、观察、以及交流、训练, 逐步学会“像老教师那么做”。因此, 新教师只是在没有对隐性知识的理解上掌握了隐性知识, 而这些知识往往是比较传统的, 倾向于保守和封闭, 并且由于其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性, 也不利于知识的提升和传播。同时, 认知学徒制也是对传统的脱离生活实践的仅仅关注理论知识的反动, 它吸收了传统脱离现实的知识教学和仅仅是“从做中学的”的学徒式方法的优点, 致力于一系列工具和方法, 如建模、训练、搭建脚手架等, 将传统的通常只重视概念、事实和程序知识等显性或明确的知识的教师教育或培训中所忽略的隐性知识如启发策略、控制策略和学习策略等策略知识展示给学习教师。因此, 认知学徒制强调专家或者是教师领导者 (leading teacher) 在现场对认知活动进行指导和规范, 教师学习者在合法的边缘参与中能够观察、领悟到专家或教师领导者是怎样运用先进的策略性知识进行思考的解决问题的活动, 从而逐步领会专家或教师领导者带来的新鲜理念和方法, 并逐步学会“向专家或教师领导者那样思考”。这个过程实际上不仅是教师学习者在活动中向专家或教师领导者“偷窃”知识 (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的过程, 也是教师学习者通过思考让自己的隐性知识流动起来并提升自己已有显现知识的过程。

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指的是教师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倾向, 愿意学习新理论, 并在学习过程中反思、研究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从而自觉地实现以显性知识引领隐性知识, 以隐性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并在专业实践中提升显性知识。

篇9: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点总结

缄默知识是一种深埋在人们潜意识里的知识,是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高度个体化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它通常难以用语言、文字、图像加以表述,而是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的一类知识。这种知识能在我们面对自身以及周围的环境时施加一种强烈的影响。教师所拥有的缄默知识不仅支配着教师的显性知识以及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也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的缄默知识促进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养成

我们身处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往往是比较容易的,只是缺少了以有意义的方式利用它们的能力,因而选择、识别并有效利用信息的技艺和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实际上,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学习成长经历、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以及不同的信息知识储备量,这些便构成教师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缄默知识,这也就使得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知识的生产者——以自己的方式生产着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实践性知识。这就是说,教师不再是一味地应用他人创造好的知识,不再是按“教育理论家”设计好的套路来进行教学,做单纯的知识消费者,而是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展积极的教育行动研究,成为真正的知识生产者。当教师不再以纯粹的知识消费者、接受者的面貌出现,而是以知识生产者、创造者的面貌出现时,教师的专业自主与自信就会得到提高。

在《心的概念》一书中,赖尔写到:“理论家们一直热衷于探讨我们所应用的理论的性质、起源和背景,他们几乎忽略了要认识怎样去完成各种任务的问题。相反地,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特殊的教育活动中,我们极为关注的是人的能力而不是认识了多少东西,是人的活动而不是掌握了多少真理。其实,甚至在确定人的理智方面的长处和短处时,我们的兴趣也多半不在所获得和坚持的真理的数量上,而是更关心人自己发现真理的能力以及随后组织和利用真理的能力。”可见,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首先应该是富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人。那么如何才能使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呢?仅靠书本知识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教师要在书本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书本中显性知识里所蕴含的缄默知识,而且要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探索隐藏在教育教学行为中的缄默知识。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丰富优化自身的缄默知识;也只有积淀了丰富的缄默知识,才能使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充满新意。可见,缄默知识在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将促进教师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养成。

教师的缄默知识是其获得自主专业发展的内在契机

实践证明,教师仅凭自身所具有的教育理论知识是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独立的、有差异的,因此,不存在某种对所有学生都适用的最好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凭直觉的,并且只能靠经验来把握。这就说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缄默知识会影响教师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会影响教师能否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教师的这种缄默知识会在其头脑中建构起一些关于教育教学的图式,形成相应的教育教学信念,从而支配其教育教学行为。这说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教师所具有的缄默知识密切相关。

缄默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在知识基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名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几年的努力会逐步成长为一名熟手教师、合格教师,乃至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而这是受多方面因素所影响的。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而各种因素的综合最终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其中,缄默知识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他究竟具有怎样的缄默知识,其自身是否能意识到自己所具有的缄默知识,他如何看待自身的缄默知识,是否能够将所学的显性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其所具有的缄默知识相结合,是否能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自觉反思并提升自身的缄默知识,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作为教师知识结构组成部分的缄默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更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认识到缄默知识在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理性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形成高超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和实践智慧。此外,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实现显性知识的内化和缄默知识的唤醒、觉察、重构乃至生成,使自己成为一个拥有丰富合理缄默知识的教师,使缄默知识成为其自主专业发展的内在契机,进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浙江林学院、聊城大学)

上一篇:爷爷奶奶简笔画下一篇:二年级下语文教案-丑小鸭-人教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