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两个老人

2024-05-10

小学作文两个老人(共14篇)

篇1:小学作文两个老人

7月20日,注定令王凤娇王大妈终生难忘的日子,因为她这57岁的`老人与老汉李青山步入婚姻殿堂。在众人的哄嚷下,这对幸福的老人讲述了发生在广场舞上的故事:

黄昏下的垦区八五二休闲广场,在灯光的照射下如梦如幻。晚饭后的人们习惯从四方涌来,有的在广场的长廊中惬意的聊着天,有的在如繁星般的地灯前驻足欣赏,有的围聚在音乐喷泉旁边,欣赏着广场这一美妙的亮点,更多的人围在几组跳舞的队伍周围。

交际舞场,王大妈的“人犬共舞”吸引住所有人的眼球,她的舞伴是一条博美犬,这是一条30公分长度的雪白毛色的宠物犬。因为丈夫外面养小三而离异多年的王大妈对婚姻早已失去兴趣,这条宠物犬是她伴儿,人到哪里都带着它,这不,晚上带到了广场上加入跳舞的行列。这条宠物犬对主人格外“专一”,谁邀请王大妈跳舞,这条犬都会围着他们拼命叫唤,甚至咬舞伴的裤腿,所以无人和王大妈跳舞。王大妈呢,经常自娱自乐的俯身握着犬的两只前爪“跳舞”,这只宠物犬有趣的很,竟然随着音乐用两只后爪站立着走起“曼妙”的舞步,姿态有趣极了。

一位穿戴整洁的大叔是欣赏“人犬共舞”精彩画面的“忠实粉丝”,他就是丧偶多年的李青山,一些大妈主动邀请他他从来不跳,却一直盯着与犬为伴的王大妈,一次次的接近邀请,王大妈一直冷冰冰地拒绝他,加上“护卫犬”时刻守护,李青山很难走近。于是,李青山心生一计,每天上广场都带着犬喜欢吃的东西,讨好“护卫犬”,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的取代了“护卫犬”的舞伴位置,与王大妈相拥共舞,李青山的执着和毅力也感动了王凤娇大妈。

夕阳渐近地平线,霞光从地平线晕染开来,夹杂着广场舞曲动听的音乐,两个相依相伴的老人,一起“舞”出美好的生活……

篇2:小学作文两个老人

我低下头,敷衍地赞成她所说的每一句话,圣诞节固然很好,可是,有时人们对它的积极性大大超过了春节。现在许多中学生和高中生一味追求新潮,认为国外的节日才时尚,离“传统”两个字越来越远。

让我来讲一个故事吧:

有两位老人,一位生日为12月25日,一位生日为12月26日。

12月25日的老人是西方的,12月26日的老人是东方的。

12月25日的老人很幸福,在他生日的时候,有很多人给他庆祝生日。在这一天,大家欢欣鼓舞,世界各地人民都装扮圣诞树,互送礼物,大家都赞扬他。尽管,他并不真实存在。

12月26日的老人很伟大,;他含辛茹苦的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提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他领导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他亲眼目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持开国大典;他……他为中国贡献了太多太多。尽管,当今时代的青年都冷落了他。

没错,12月25日的就是“人人爱戴”的圣诞老人,12月26日的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毛爷爷啊!

人,不能忘本,在这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请时时刻刻牢记我们的身份。有人说,一年就一次圣诞节呢,怎么说也得让我们痛痛快快的过一会吧。是的,一年只有一次,你宁可过西方节日也不愿怀念我们可敬的毛主席。

希望“你们”可以在圣诞节的快乐中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易。

篇3:小学作文两个老人

这部作品通过描述老渔人桑提亚哥在打鱼过程中与大海搏斗, 表现出来的毫无畏惧, 永不气馁的精神, 值的人们学习。面对困境, 他的“硬汉”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作者以最平凡的小人物, 表现出一种令人敬畏的精神境界, 因此这部小说值得细细品味和研读。自五十年代引进至今, 在国内已出现20多个译本, 其中张爱玲的译本是最早出版的中文译本, 此后又陆续的出现其他译本, 近代受关注较多的是余光中的译本, 其译作很好的在现了原文的写作风格。因此将这两个版本的译文进行对比有助于了解时代变迁后对同一部作品的翻译是否发生变化, 同时也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 为后来的译者提供借鉴。

《老人与海》自诞生之日起, 即成为国内外读者和评论界研究的焦点。目前对《老人与海》这部作品的研究多集中于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悲剧意识和冰山理论的研究等。如戴桂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老人与海》 (2007) , 张晓辉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 (2004) , 刘见阳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多重性 (2004) , 李小鹿论《老人与海》的象征手法 (1999) 等, 对于这部作品翻译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某位译者对这部作品翻译特色的研究, 如张韬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特色研究 (2009) , 主要是以海观和吴劳两个译本为参照来介绍张爱玲译这部作品中的一些特色。还有一些是关于《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在中国的接受情况, 如马振芳《老人与海》在中国 (2009) , 王中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 (2006) 等。目前对《老人与海》译本的对比研究还比较少, 在知网上搜索到的论文仅有几篇是关于这部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某一特色对比情况, 如译风的对比, 小说中圣地亚哥的英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的英雄形象对比, 而对于两个译本就文本本身的差异且造成差异的影响因素的探讨的论文几乎没有, 尤其对于最新出版的余光中的译本研究甚少, 因此作者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1 改写理论

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重写”, 是一种译者对文本的操纵行为[1]。因此改写理论的核心即是改写, 主要受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 翻译者作为独立的个体, 不仅受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 同时也受个人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 因此译作之间的差异可想而知。张爱玲的译本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 是这部作品引入大陆的第一位译者, 余光中的译作则是在21世纪初在大陆出版, 作者之所以选择这两位译者的译文进行对比, 是由于两位译者无论从译文的时代背景, 个人的写作风格以及翻译策略方面的差异都是比较明显的, 并且可以运用改写理论进行分析。

2 不同译本的意识形态和诗学

2.1 意识形态对译作的影响

张爱玲和余光中这两位译者在翻译《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时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主要是由个人的意识形态造成的, 翻译风格的差异也对译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归结起来主要还是受到个人意识形态差异的影响, 例如:

He always thought of the sea as la mar which is what people call her in Spanish when they love her.

Some of the younger fisherman, those who used buoys as floats for their lines and had motor-boats, bought when the shark livers had brought much money, spoke of her as el mar which is masculine.

余光中译:他想起海时, 总觉得她是la mar;西班牙人爱她的时候, 就是这么称呼她的。

有些年青的渔人, 用救生圈做钓索的浮子, 又用鲨鱼肝很赚钱时买来的汽艇捕鱼的, 提到她时, 总说el mar, 那就是阳性了。 (余光中, 2010:29)

张爱玲译:他脑子里的海永远是“海娘子”, 在西班牙文里, 人们爱她的时候总是这样称她。

有些年轻的渔夫—他们用浮标做钓鱼的浮子, 而且还有小汽艇, 那是他们在鲨鱼肝上赚了钱的时候买下来的—他们称她为“海郎”, 那是男性的。 (张爱玲, 1979:19)

在上述的例子中可以看出, 张爱玲将西班牙语直接译为中文, 而余光中则对原文中的西班牙语进行了保留。笔者更赞同张爱玲的译法, 直接用汉语表示男性和女性的“郎”和“娘子”来翻译, 这样的依法着实让人赞叹, 很能够体现中文的意蕴, 虽然有可能会失掉了解西班牙语的风味, 但是这样的译文更能够让大众读者理解。

2.2 赞助人对译本的影响

《老人与海》的中文译本有十几个, 包括有张爱玲, 余光中、海观、宋碧云等。该文选取了余光中的译本与张爱玲的译本进行比较。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是由美新处赞助的, 作为其译介美国文学的一个计划, 因此张爱玲对文本的选择也是收到了美新处的影响。改写理论认为翻译既是改写, 受意识形态, 诗学及赞助人的影响, 美新处作为张爱玲的赞助人既对其翻译文本的选择及译文的出版产生影响, 当张爱玲完成了翻译后, 由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出版, 其中的译者序被更改了, 有些部分的翻译也体现出美新处的意志, 由此可以看出赞助者对于翻译活动的控制影响是比较大的。相对于张爱玲的翻译, 余光中的翻译受赞助者的影响较少, 但他在译者序中写到自己应该是翻译这部作品的最早的译者, 由于重光文艺出版社印成了专书, 所以出版时间比张爱玲的晚了一些, 由此可见着也是赞助者对译本的出版造成了影响, 后来在事隔几十年之后经过一番大量修改又重新出版。

2.3 诗学对译作的影响

诗学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也会造就不同的诗学。从译文对比情况来看, 张爱玲和余光中的译本都十分关注当时主流诗学, 例如:

例1:“I do not like for him to waken me.It is as though I were inferior.”[3]

张译:我不喜欢让他来叫醒我。好像我比他低一级

余译:我不喜欢让他来叫醒我。那样显得我不中用

通过对比发现, 张爱玲的翻译采取了直译的方法, 将原文中的“inferior”直译为“低一级”, 在中文里对于人的形容一般不使用低级, 因为这样不仅不礼貌而且也不符合中文的阅读习惯, 而余光中的翻译则是将其进行了润色, 将其理解为“不中用”, 这样读起来也会觉得突兀, 也更容易理解。究其原因, 则主要是由于两位译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所不同, 张爱玲处于相对宽松的英制社会, 对于委婉语的使用并不十分注意, 因此她采用直译, 而余光中则在受大陆语言环境的影响, 因此会更多的使用委婉语气。在此作者认为余的翻译要更适合一些。

例2:”the moon affects her as it does a woman, he thought”.[4]

张译:月亮影响她, 就像月亮影响女人一样, 他想着。

余译:他想, 月亮撩她, 就像月亮撩女人一样。

在对这句话的翻译中, 两位译者也是采取了较大差异的翻译方法, 张爱玲任然采取直译, 而余光中则是将“他想”放到首位, 这样更符合中文的阅读习惯, 而对于“affect”的翻译, 两者却采取了较大的差别, 张选择的是较为含蓄的词“影响”而余则选取了较为开放的词“撩”, 这样的选词, 也是由于不同的诗学环境造成的, 女性作家的翻译应是更为委婉含蓄的, 而男性译者在这里可以将这个翻译的更为奔放。对于这句话的翻译, 笔者更赞同张爱玲的翻译。

3 总结

本文从改写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老人与海》的两个译本, 通过示例分析两个译本之间存在的差异及形成差异的影响因素, 有助于读者对于《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及译文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也为后来的译者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 Lefevere, A.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 ary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 cation Press, 2001.

[2]Bassnett S, Lefevere A.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Lon don:Casell, 1990

[3]Ernest Hemingway.老人与海[M].余光中,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

[4]Ernest Hemingway.老人与海[M].张爱玲, 译.香港: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 1979.

[5]姚艳波, 林纾.《黑奴吁天录》翻译方法的诗学阐释[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07 (4) .

[6]李蓉.译家张爱玲及其小说的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3.

篇4:两个老人的课堂

在他们看来,和老伴儿一起上课,是一件多么自然而然的事。从1994年第一次一同走上讲台开始,中科院吴乃虎教授和北大生命科学院黄美娟副教授两个人的课堂,在全国20多所高校中流转,已经持续了整整20年。

中科院研究生杨晗还记得第一次上《基因工程原理》课的情形:讲台上有两位老师,哪一位是吴乃虎?她一时有点蒙。上课铃响,男老师清清嗓子开始讲课,女老师就坐在讲台的另一侧。

一上课,吴乃虎就像中了一种魔法,关键处兴起时,一回身,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笃笃”地写,常常是讲完一个知识点,板书也正好写满黑板。

趁他还在黑板前“高谈阔论”时,黄美娟就默默走上前替他擦黑板。有同学想上去帮忙擦,黄老师打一个手势制止,小声说:“好好听课。”

有时,吴乃虎上课讲着讲着就讲起他的青年时代,然后突然打住了,他瞟一眼老伴儿,说:“你们看,黄老师又看我了,说我跑题。”

吴乃虎讲错了细节,黄美娟会在一旁轻声提醒;吴乃虎有没讲明白的地方,黄美娟会直接站起来补充。这时的吴乃虎就站在一旁,笑眯眯地听着。

2007年上过课的胡文清感叹:“吴老师和黄老师的课堂成了一个景观。”

上完一个学期的课程,杨晗在日志中写下:“一对年过7旬的老教授夫妻同台授课,他们举手投足间体现出的和谐与默契,不知道羡煞了多少青年学生。”

可他们觉得这太正常了。就像在家里准备跟访客聊聊之前,黄美娟给吴乃虎拿来橘子和脆枣,吴乃虎把盛满热水的保温杯放在黄美娟的面前。

今年,吴乃虎的课堂是周三晚上6点半在中科院能容纳200多人的大阶梯教室中开设。如果你踩着时间去,那多半只能站着听课了。多年来,无论大小教室,只要是吴乃虎的课,总是场场爆满。一位有座位的学生说:“中午就来占座位了!”

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基因工程原理”6个字,就会出现“吴乃虎”的名字。他写的经典教材《基因工程原理》1989年出版以来印刷17次。而他印过两套名片,一共200张,连一半都没用完。

1983年初,吴乃虎谢绝了美国纽约凯瑟琳肿瘤研究中心年薪2.5万美元的邀请,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生化分子生物学系学习。当时已是45岁的吴乃虎,几乎是从头学起。无论是英语水平、实验技能和专业知识都很差,大多数实验在国内都没做过。3年里,他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1年后,康奈尔大学主动将吴乃虎的身份从访问学者转为博士后。

1986年回国后的第二天,吴乃虎便兴冲冲地回所里报到,希望尽快开展实验。没想到的是,所里分子生物学方面几乎一片空白。

别提实验室和经费,连一个像样的放桌子的地方都没有,他就在别人实验室的通风橱边上放了一个3屉桌。也就在那张小桌上,他写完了《基因工程原理》。

直到现在,上手到擒来的“基因工程原理”课时,吴乃虎还是要在上课的前一天搜集最新资料,然后由黄美娟组织整个的课程顺序,确定讲课内容的详略。

在吴乃虎的书柜最下层,有十几册统一用黑色文件夹装订好的笔记和资料,每一册都有五六厘米厚,他细心地珍藏了20多年。

这是他从美国带回不到1/10的资料。在美国时,他就开始酝酿要写这样一本“让国内的学子能够迅速地掌握基因工程的理论知识”的书。

吴乃虎说:“没有黄老师多年的支持与关心,这本书我写不出来。”

说罢,他翻箱倒柜从书桌柜子里捧出一大摞资料,这是新书《分子遗传学原理》第一章修订全过程的所有材料。一共9本,两度更改名字和结构,几乎每一本的每一页,都有吴乃虎和黄美娟的笔迹。红色、蓝色、黑色,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不同的修订处,工工整整,每一处修订都使用规范的修订符号。

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提前大约1个小时到教室,黄老师整理讲义,吴老师就跟学生聊天,或者“突然袭击”检查笔记。

黄美娟每学期与吴乃虎一起上课,做笔记比学生都认真。手边能拿出来的就有11本。起初,重点标得多,到后来,她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意见写在笔记正文下方。每一节课后,她都会拿着本子跟吴乃虎说:“吴老师,你看啊,这里没讲到,那里还需要加强。”

访客想多跟黄美娟聊聊,可她总是说:“你们聊,你们聊。”然后回到自己的书房,给访客准备相关材料。

教书27年,吴乃虎说自己从没迟到早退过一次,赶不上吃晚饭也要先去上课,趁着课间躲到黑板后面吃一点东西。

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不准上课时接听手机,不让交头接耳,也不许迟到早退。有学生私下里叫他“吴老虎”,他一听“哈哈哈”地笑了。讲课3小时后,吴乃虎也不觉得累,还一一解答学生提问。

1994年的一天,吴乃虎上完课已经晚上9点半,可直到11点,学生打来电话说,问问题的同学太多了,吴老师还在讲解。黄美娟知道不妙,果然,吴乃虎很快因为心脏漏跳躺在了医院。从此,黄美娟就每次课必同吴乃虎一起去。

“吴老师的板书手劲极大。”黄美娟说,“给他擦黑板,我都当锻炼身体了。”1996年退休后,为了让吴乃虎潜心写书上课,黄美娟还自学了电脑技术,全心协助吴乃虎。

当黄美娟受邀讲学时,吴乃虎也会坐在讲台的一侧,给老伴儿擦黑板,提醒老伴儿时间。吴乃虎常常感叹:“你说黄老师这个人也奇怪,工资不在乎,书上的署名也不要。”后来,再出版《基因工程术语》和《分子遗传学原理》时,吴乃虎执意要把黄美娟的名字写上去。

中科院的研究生王青回忆,讲台上的两位老师都白发苍苍,吴老先生在众多学生面前回忆起他们的第一次相遇,说:“我那时候就知道你们师母是个好姑娘,是要和她过一辈子的。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啊,谈恋爱朝三暮四,是找不到對象的!”

nlc202309040155

问起跟老伴儿的相识,吴乃虎“嘿嘿”笑了没有说话,看了看窗外,又“嘿嘿”笑了,说:“我相信一见钟情。”他回忆给心上人写信,第一次写“黄美娟同志”,第二次写“美娟同志”,到第三次就直接写上了“美娟”。不过一辈子也从来没有叫过“亲爱的美娟”,他说:“亲爱不亲爱,心里自然明白的嘛。”

课间,总有学生请老师给教科书签名,吴乃虎常常在上册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前头,下册就必定是先写个逗号再写自己的名字,把前面的位置留给黄老师。

吴乃虎想起“文革”时疾风暴雨,一夜之间满楼都写满批判自己的大字报,黄美娟直接说:“我原来还想等两年再结婚,现在看来,结!”新郎官的衣服都是黄美娟买的。吴乃虎说:“是黄美娟娶了吴乃虎。”

现在上课,两人分工明确。吴乃虎负责收集资料,跟进科学前沿,改进课程内容。黄美娟负责布局授课内容,查漏补缺,组织复习课,出所有的考题和标准答案,最后批改考卷。

吴乃虎小声说:“她跟我商量考题啊,我也不能直接说:‘咦,这个不要!’听了这么多年课,改了这么多次考卷,她现在也是基因工程的专家哩!”

2004年从中科院退休之后,吴乃虎把主要的精力都倾注在教学中,讲台成了他生命的主要舞台,用他的话说:“这是最后的用武之地。”

1964年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吴乃虎被分配到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文革”中他被打倒,被批斗,但他有自己的原则:不低头、不瞎说、不害人、不参加任何运动,有机会就读书。住在北郊亚运村附近,他一有机会就背着一本英语字典,骑车两小时去北京图书馆看书。数十本的笔记,到现在还都整整齐齐地码在家里的储物室中。

吴乃虎上课,常常是学生越鼓掌,他越起劲。黄美娟补充:“他第二天还激动呢。”学生杨晗说:“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他的授课情景,那份激情,那份投入,那分陶醉,他对所讲知识的那种信手拈来,足以激起我们对科学的崇拜。”

吴乃虎也曾在课堂上声音爽朗地开玩笑:“再蹦 几年,我就搬到八宝山去啦。”

而在自己的书房里,他挪着细碎的步子,带着记者翻看一屋子书和笔记,摇摇头,自言自语:“我一辈子看了这么多书,学了这么多东西,都想讲。课太少,身体也不行了,想講,讲不完。”

吴乃虎第一次讲授“基因工程原理”,是在1989年。如今,记者采访到的一些不同年级的吴乃虎和黄美娟的学生,都会回忆起学期末最后一次课的情形:

“下课铃响,几百人的阶梯教室,没有一个人动。老夫妇擦了黑板,收拾好讲义,挎上背包,挥手走出教室。全体同学自觉起立,掌声可以持续好几分钟。”

(摘自《中国青年报》)(责编 子衿)

篇5:两个眼神小学作文

“超越自我,远比超越对手要好。”这是我的座右铭。超越自我,提高自我,是自身素质的升华、提高。

那是我童年的一件事。我和小明在周末约好去公园下棋。在我看来,小明可是一个棋坛高手。他摆好阵势后,步步紧逼,招招见血,我还未作好防御准备,就“阵亡”N多人马,最后我拼死挽救残局,但终因实力悬殊,再加上防守兵力薄弱,失败了。

小明站了起来,轻蔑地看了我一眼,吐出一句话:“和我比?还差得远呢!”这话像锥子一样,直插的我的.心窝,迷茫、嫉妒、愤怒交织在一起,可谓是“百感交集”。

回到家,我一直耿耿于怀,尤其是那个无法磨灭的眼神,给了我很大的压力。

为了挽回我的面子,我决定练好自己的下棋功夫。我翻箱倒柜,找出了爷爷给我买的《少儿学象棋》,一字一句地去琢磨,一招一式地拆解,有时还在棋盘上比比划划。当我灰心丧气时,总是那个无法磨灭的眼神,又重新燃起我高昂的斗志。

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再次约了小明。要和他再下一盘棋。他一口答应了下来。

来到公园,他竟再次轻蔑地瞟了我一眼。我尽量压制住心头的不快,坐下来,摆好了棋盘。

进入了中后局阶段,我还剩下双马一炮三兵,小明还剩双马双炮。兵力相差不大。我心想:决战时刻就要来了,此时双方的战术水平、策略运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努力吧,不能输给他!不然,以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又是一番激战,小明的兵力开始不足。我见状大喜,马上把全部兵力投入战斗,“双马一炮双兵”缠着小明的“双马一炮”死战。不一会儿,小明竟然第一次出现惊慌和不安。他头上直冒冷汗,执着棋子的手哆嗦着,兵力安排和策略运用也开始紊乱。

我心里哼了一声:小样儿,看我怎么扁你!我不紧不慢地调兵遣将,终于把小明的“将”俘虏了。

小明佩服地看着我,说:“你可真厉害,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呀!你真了不起!”

我愣住了,不禁思绪万千:这个眼神——敬佩,不正浓缩了我的努力和汗水吗?

篇6:两个小精灵小学作文

我的奶奶曾经养过一只名叫“旺旺”的小鸭和一只名叫“吱吱”的小鸡。它们是我儿时的好伙伴,与我形影不离。

每个周末,我都要去奶奶家。一进家门脱了外套,就直奔葡萄架下找他们,与他们一起嬉戏,把它们撵得“鸡飞鸭跑”,漫天飞舞。小鸭“旺旺”是一只小公鸭,它长着一个能显示她高贵身份的、骄傲的亮绿的头,还挺着一个比有钱人还大的大肚子,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神气极了。它的尾巴最有意思,每长几根绿毛,还高高地翘起来,走起路来一抖一抖的,活像帝王的羽毛皇冠,可精神了。小鸡“吱吱”是一只年幼的小母鸡,黄色的`“外衣”还未脱掉。从远处看就像一个小绒黄球一样滚来滚去,别看它小,但饭量一点都不小,奶奶每天都要喂它好几次,自己还能在菜地里捉十几条小虫呢!

这两个小家伙,还特别会浪漫。“旺旺”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扮自己,翅膀在浑身上下整来整去,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吱吱”就邋遢一点,起来以后把爪子搓一搓就去找“旺旺”了。两个小家家伙一起去菜地、河边散步,找食吃。每次发现了食物,“旺旺”都会很大度得站在旁边,而“吱吱”就会毫不客气,一扫而光。我和他们在葡萄架下自由自在的捉迷藏,去小河边散步,与他们一起吃葡萄。葡萄架下成了我们的乐园。

篇7:小学作文:我们的两个母亲

我们的两个母亲

你们一定很奇怪吧!我们明明只有一个母亲,为什么有两个呢? 第一个母亲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母亲,她们是多么伟大:每天晚上三更半夜起来为的就是给我们盖被子,不让我们着凉,自己却挨了冻;每当我生病的时候,妈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焦急的把我带到了医院,让医生了解了我的病情以后,妈妈那紧锁的眉头才稍稍的放松了下来......我们的第二个母亲,是我们大家的母亲,那就是伟大的母亲,祖国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声音......我们如果是少先队员,我们就要爱护好红领巾,因为红领巾是祖国给我们的标志,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每天必须佩戴好红领巾,好好保护它,爱护它。如果你不是少先队员,升国旗时双眼一定注目着国旗,因为这是对祖国的一种尊重。我们的两个母亲是多么的伟大呀!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去报答两位敬爱的母亲。

篇8:小学帮助老人的作文:尊敬老人

有个孩子叫小宝,在学校时成绩棒,也乐于助人。在家呢,更是一个尊敬老人的孩子,人见人爱,人见人夸。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小宝穿好衣服,走出屋去,看到奶奶也起床了。连忙问奶奶早上好,说道:“奶奶,你起床了,我先去洗脸了,一会我就去上学了。”中午放学回到家,发现奶奶正在穿针,可奶奶费了半天工夫也没穿进去,小宝忙跑过去说:“奶奶,我帮您穿吧!”奶奶听了,笑成了一朵菊花,笑呵呵地说;“我家小宝长大了,懂事了,会帮奶奶干活了,我家小宝真好,

小学生作文大全

”“我是红领巾么。”小宝说完话,这时针也穿好了,便快乐地走了,他一边走还一边唱:“红领巾,迎风飘,乐于助人是好孩子……”很快便到了午饭爸爸盛,自己的么当然是最后盛啦!瞧他那样子,双手捧着碗递给奶奶。“奶奶,您吃,我长大了,一定要加倍孝敬您。”全家大笑起来,爸爸的眼睛都笑成了一条缝。

中午吃完饭,奶奶把小宝拉到沙发上坐下,慈祥地看着他,好像总也看不够似的。

晚上,小宝躺在床上,回忆着今天的收获,边想边进入了梦乡,在梦里,他还说;“今天我又进步了。”

小学四年级帮助老人的作文是不是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呢?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相关推荐:

350字四年级敬老爱老作文:敬老节

篇9:两个轮子的三轮车小学作文

一天,爸爸拿出我的数学作业本检查,看着看着,他望着我哈哈大笑起来,搞得我莫明其妙,难道我写错了吗?不可能啊,我都检查过了,看着爸爸笑得夸张的样子,我忍不住小心地问:“有错误?”爸爸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问我:“汽车有几个轮子?”四个,自行车有几个轮子?“两个”,“三轮车呢?”“也是两个”我不知道爸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问我这么简单的问题干什么?只见爸爸对我说:“跟我到楼下去找两个轮子的三轮车吧”,耶!太好了,我正想下楼下玩呢。

爸爸带我到了楼下,“怎么找呢?”我问爸爸,“找两个轮子的三轮车,另外再数数汽车有几个轮子”,我心想:这有什么难的,太好找了。我赶紧开始四处寻找两个轮子的三轮车,自行车不用说是两个轮子了,小汽车我闭着眼睛也知道是四个轮子,三轮车的样子我看过图片肯定是两个轮子。可找着找着,我突然发觉好像不太对劲,怎么找也找不到两个轮子的三轮车,却发现了三个轮子的自行车、八个轮子的`汽车,三轮车好像也变样了,不是两个轮子,变成三个轮子了,不对啊,一连串的问号在我的脑袋里产生。

篇10:尊敬老人小学作文

下午放学的时候,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小刚打着雨伞,急急忙忙地赶回家。走到半路,他看见一位拄着拐杖的老爷爷独自在路上行走。小刚心里想:老爷爷的衣服被雨淋湿了,而且还没带雨伞,我应该和他一起打伞。

于是,小刚拿着伞走到老爷爷身边。他说:“老爷爷,我和您一起打伞吧?”可是,小刚个子不高,伞够不着。于是,小刚用绳子将老爷爷的拐杖绑到伞把上,这样,小刚就能撑起雨伞了。小刚和老爷爷共同打着雨伞走了。

篇11:老人小学作文

放假的时候,我和奶奶去庙里烧香,庙里墙壁上的二十四孝图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不禁一幅一幅认真阅读起来,原来古人早就用实际行动向后人传播做人的道理,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的黎民百姓,都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孝老,敬亲,爱老的传统美德。奶奶见我看得入迷,有感而发,不禁向我夸起了她的儿子――我的爸爸。

爷爷奶奶七八十岁了,爸爸非常体谅关心父母,一有空就会讲点小笑话来逗爷爷奶奶开心,常常让二老笑得合不拢嘴,每回二老开心时,都仿佛年轻了好几十岁。二老身体不好,奶奶经常腰腿酸痛,我总是经常看到爸爸为奶奶揉腿,捶背,认真细致的样子犹如妈妈在照顾我一样。爷爷的年纪比奶奶更大一些免不了经常生病跑医院,这种时候,身为独子的爸爸担心自不在话下,总是得忙上忙下,端汤送药伺候左右,直到爷爷能痊愈回家爸爸才能松一口气。平时生活上爸爸对爷爷奶奶的关心更是巨细靡遗,夏天担心二老不舍得开空调会中暑,冬天担心他们不够暖和,夜里会给他们盖被子,掖被角这一切我都看早眼里,看爸爸那么辛苦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心疼起爸爸,而他总是笑笑说,在他小时候爷爷奶奶把所有爱都给了他,细心周到地抚养他成人,如今他所做也只不过是为人子女应尽的本分。

是啊,老人是对我们这个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在他们迟暮之年,行动迟缓了,没有劳动能力了,年轻一代应该像我爸爸那样关爱,照顾老人让他们幸福地渡过晚年,让敬老,爱老这种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一辈乃至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篇12:孝敬老人小学作文

在快乐的寒假里,老师布置了一项有趣的作业——拜访老人。

我想:送什么好呢?春联吧。于是,从书法袋里找出了春联纸、毛笔、墨水瓶、笔架和墨砚,又搬来一张桌子。开始写了,不一会儿,就完成了:“文明新风和睦来,幸福美酒勤劳换,春满人间”;“和睦家庭福泽长,勤劳儿女财源盛,万象更新”。

晚上,我去了姑姑家,因为那儿来了整桌老人。我吃完了饭,马上拿出我已经写好的两幅春联,然后打开,我先抓住上联和下联的最上方部位,春联马上竖了起来,老人们的眼光如同被吸铁石吸住了,“哇噻!”奶奶第一个惊呀的叫了一声,“这是?……”“这是春联”我回答。又告诉了老人们是什么字,老人们开心地笑了。我先把第一幅春联给了姑姑,因为我们在那儿吃年夜饭。最后一幅是送给姐姐的奶奶,因为送给我奶奶的时候,奶奶让我给别人,姐姐的奶奶会心地笑了。我祝福说“祝您长命百岁,福如东海”。“好!好!”奶奶回答说。也祝福所有的老人喜气洋洋,洋洋得意!

篇13:老人小学作文

那是金秋的一天,我走在度假村的山林小道上,脚下是一片金黄色的枫叶。漫眼望去,山是金的,枫叶是红的,仿佛一团燃烧的火。

忽然,远处传来脚踏枫叶的声音,打破了这清晨的宁静。我仔细一看,发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神仙似的从这一幅红色枫叶图画一样的枫林中飘然走出,手里握着一本发黄的书。

在与老者擦肩而过时,他叫住了我。对我说:“小朋友,你是这里人?”

我不明白他要做什么,便冲他点了点头。

老者显得格外高兴地对我说:“你能帮我一个忙吗?”

我心想我与你素不相识,你叫我帮什么忙呢?

老者似乎看出了我的狐疑,便把他拿在手中的那本书递给我,我伸手接住,很沉!老者示意我打开书,我照着打开了书。

“啊?!”我禁不住叫喊起来。

那书中夹了满满一大叠形态各异的枫叶,让喜欢枫叶做书签和做礼物送朋友的我羡慕不已!

老者见我的样子,和蔼地笑起来,对我说。

“孩子,我就要走了,假如你喜欢这些枫叶的话,我就把它们送给你,省得我在路途中丢失或者弄坏了它们。”

我更加惊讶不已,可是我不能无故接受这么珍贵的东西,就追问:

“爷爷,您为什么要收藏这么多的枫叶呢?而且还夹在书里!”

老者说:“书上说枫叶生前为大地增绿,枯萎了还要变成肥料继续为枫树服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啊,想想人的一生,又有几个人能像枫叶这样为他人而舍生忘死呢?孩子,你就拿着它们吧!希望这些枫叶能陪伴你一生!”

说完老者又慈爱地抚了抚我的头,转身飘然而去!

我的双手捧着那本沉甸甸的书,怔怔地望这老者远去的背影,他的话语却一直在我的脑际盘旋!

篇14:老人小学作文

记得有一次,妈妈骑自行车带着我去外婆家吃饭,路上自行车的链条掉了。在这满世界都是汽车的时代,自行车的修理铺几乎退隐江湖了。没有办法,只能推着车来找老人修理。

老人见了我们,问明了情况,二话不说,放下手中活儿,带上工具来到自行车旁蹲了下来,用他那满是老茧的手在自行车的踏脚处捣鼓起来。他的手黑乎乎的,眉头紧锁着,黝黑的脸上冒着汗珠。不一会儿,老人紧锁的眉头松开了,嘴角微微向上一扬:“修好了!”妈妈掏出钱包付钱,可老人说:“这是小问题,不用钱”。妈妈过意不去,和老人说了好一阵,才勉强收取了一点费用。

我常常去阿姨家,每次都能见到这位老人。一回生,二回熟,慢慢地和老人也熟悉起来。和他交流后知道,老人的修车铺打气是不收钱的。每天打气的人有很多,因为人多,打气筒也就坏得快,没几个月就要更换新的。有人曾经劝他收钱,这样就不用自己花钱了,但老人不听他们的劝告,还是坚持自掏腰包购买打气筒,放在显眼的地方为来往的路人提供方便。

现在的社会像老人这样无私奉献不讲回报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都以个人利益为重,功利心强,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一个在屋檐下的修车铺,一位平凡的老人却一直坚持自我,真诚、善良包容生活中每件事情和每个人,即使是不认识的陌生人,也会给你最温暖的东西。

上一篇:关于雾霾的作文350字三年级下一篇:粤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