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成功的桥梁议论文

2024-05-05

通往成功的桥梁议论文(精选8篇)

篇1:通往成功的桥梁议论文

成功,是所有人都期盼的目标,但在通往成功的桥梁上道路非常艰险,困难重重,所以坚持下来的人很少很少。

我的妈妈曾经跟我说过:“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所以我坚信只要坚持的从桥这端走到那一边就能成功。

但是这段路途是艰辛的`,是很长的,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就像居里夫妇千辛万苦,甚至付出生命发现了新元素镭一样艰苦;也像中国共产党用了28年和数千万的牺牲的人来解放中国一样,要用很长的时间和巨大的代价才能换来成功。这也许你、我都做不到,但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是这样,作业认真的完成,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这就是成功,用心复习,考出了好的成绩,这就是成功,虽然这些事微不足道但是已为更大的成功打下基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需要努力,需要坚持才能做好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走到桥的那一端获得成功,有的人却没有成功的道理,因为那些成功的人花费的时间,付出的努力都要比没有成功的都要多,从生活中的琐事就可以看出,一个作业就可以看出一群学生的差别,因为他们付出的东西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回报就不一样。

每个人在这座桥上都是同样的起跑线,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接下来就是看每个人付出的和努力的多少了,当然还缺一样东西——毅力,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毅力而放弃了。

我是一个很好胜的人,什么东西都想赢,当然成绩也不例外,所以我付的很多,课上的听讲,和课外的培优,课后的复习,这样才能赢,才能成功。

在这段旅途中可能有小的失败,但不要放弃,有可能是一个小插曲,只要怀着必胜的心去面对,相信自已一定会成功的。

篇2:通往成功的桥梁议论文

长大后,桥是一张打满红勾的试卷,我在这头,笑脸在那头。

后来啊,桥是一根根为母亲点起的生日蜡烛,我在这头,幸福在那头。

而现在,桥是一本本写满字的练习册,我在这头,而成功在那头。

----题记

桥,字典里的解释是:桥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我国更是有着悠久的桥文化。从石拱桥到钢架桥,从人行桥到公路桥,从赵州桥到长江大桥……一座座桥梁构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承接着古今文明,连载着中外文化。但无论是哪座桥都有着一样的用途:带领着我们通向理想的目的地。桥,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是今天我要写的并不是这些桥,而是能带领我们通往成功的书之桥。

自小到大,我们也经过了无数的桥梁,有与好朋友的友谊之桥,有通往胜利的喜悦之桥,有与家人的爱之桥,而现在我们要走过的是一座通往成功的书之桥。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这座桥上垮下,有多少人没能看到成功的影子就半途而废了。但是却有着更多的人坚强而踏实的走过这座桥,成就了一段又一段的辉煌。

谱写“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他的书之桥可谓是铺满了荆棘,垫满了坎坷。一次又一次的惨无人道的刑罚,一场又一场的鞭打和唾骂,他的书之路走的鲜血淋淋。“倒下吧,倒下吧!”他不断的劝自己:“倒下就不会这么痛苦了!”可是他没有倒下,他重重的一步一个血印的向前走,因为他知道成功就在前方!也终于,他完满的走完了自己的书之路,踏着自己的鲜血,骄傲的迈向成功!

多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她的书之路应该是充满寂寞与凄凉的。年轻的居里夫人,可谓是男生心目中的女神,美丽,高贵,优秀的让人望尘莫及,可是她并没有像其他女生那样让自己的美丽像花儿一样绽放,而是狠心的把自己的长发剪去,留下一个冷漠的后脑勺甩给所有男生,因为她知道,她的书之路必将全心全意!即使寂寞即使孤独,她也无怨无悔!即使自己的丈夫没能和她携手走完这座桥,可是她依然没有放弃,坚定不移的迈向成功的彼岸,谱写了又一段神话!

篇3:爱是通往成功教育的桥梁

一、用爱关心贫困生

在我担任的班级中, 困难的学生不少, 碰到情感困惑的也时有发生。可都被我这个细心的班主任给一一化解了。在一个炎热的夏曰里, 徐赟同学又不来了, 原班主任告诉过我:这是一个典型的调皮生, 性情孤僻、学习不好、纪律散漫, 不上学是常有的事。放学后, 我来到他家, 眼前的情景把我震惊了:一间几平方米的车库, 爸爸双目失明正躺在床上, 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忙碌着。见了我, 他惊恐而腼腆地低下了头。他奶奶告诉我:这几年为了治他爸的病, 家里欠了一大笔债, 所以他不爱说话, 书也不想读了……我流着泪一把搂住了孩子。强烈的责任感促使我去关注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于是, 我发动班里跟他临近的学生成立互助小组, 利用课余时间帮他干活, 让成绩好的同学轮流为他补课;组织、发动学生为他捐衣赠物。在老师和同学的温暖下, 他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终于能按时上学、愉快地学习了, 平时也看到他开心的笑脸。

马颖同学连续几天上课发呆, 精神不振, 不愿参加小组讨论, 了解情况后, 才知道原来她父母闹离婚了, 问题的症结在于她没有父母关爱, 只有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了解原因后我多次与家长沟通, 要求他们不要伤害孩子, 并定时去看孩子。我也多次找马颖谈心、交朋友, 使她懂得父母虽然离婚了, 但还是非常喜欢她。同样, 老师也没有把她“看扁”, 树立起她的信心和激发她学习的兴趣, 帮助她从这家庭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解决她一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从此, 她又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二、用爱鼓励后进生

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 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 研究他们, 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 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

陆张毅是一名头脑聪明但很贪玩的学生, 数学成绩比较好, 语文、英语等科目不尽如人意, 有一段时间, 我发现他上课时总是打磕睡, 经了解是该生放学回家经常打游戏。我发现后多次找他谈话, 他当面能认错, 可是一离开老师, 又是老一套。因此我伤透了脑筋, 但我没有放弃, 总认为用爱是可以把他唤醒。陆张毅生病, 我送他去医院看病;衣服坏了, 我帮他补。学校选拔学生参加数学竞赛, 我建议数学老师让他参加, 发挥他的特长, 把他的兴趣转移。这一招还真管用, 在该生的努力和教师指导下, 他参加数学竞赛获了奖。现在他已摆脱落后生群体。成绩明显进步。

三、用真情造就出更多优秀生

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 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 而且要具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 不论是家庭富裕的还是条件较差的, 不论他是否犯过错误, 班主任都要一视如仁, 不搞特殊化。要尊重学生人格, 公平、公正、平等对待班上每一位同学, 融洽师生关系, 增强师生情感交流渠道, 让学生学习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场所, 这样他们才能好好学习, 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张沉熙同学进班时成绩平平, 在一次班会课上, 她给自己订了将来考试目标。依她当时的成绩别说是班上尖子, 就是中等都没有把握。我并没有打消她的积极性, 自始至终地给她多方面的帮助, 每次考试来临前我都为她鼓劲, 并发动班干部自愿当她的辅导老师, 以此来带动班上组成“一帮一”学习小组, 主要就是检查“学生”的作业, 辅导“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给他们根据各自的情况定出目标, 让他们双方都朝着那个目标前进。“老师”们确实是非常尽责, 而“学生”时刻有个“老师”在身旁指点, 学起来也非常起劲。不但困难生学习有进步, 而且班干部学习成绩也提高的非常快。学生参加画图与小报制作竞赛, 先后有多位学生获得各级等级奖。

篇4:沟通,搭建孩子通往成功的桥梁

学会和孩子沟通

进入高三,学习紧张、考试增多,孩子的压力会很大,情绪也容易烦躁。人有压力会经常向最亲近的人发泄,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充分理解孩子,同时也要及时做好沟通工作,尽快排解孩子的负面情绪。

如何做好和孩子的沟通工作,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来采取沟通方式。我用的最多的是书面的交流,如小纸条或者是写信,效果很好。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信里就多写些鼓励的语言,帮她找原因,告诉孩子考试是为了查找知识的盲点,发现不会的地方是幸运的,淡化她对成绩的关注,而去关注知识本身。

女儿一次考试失误后,突然对自己不自信了,很沮丧。从来都不用家长陪着学习的她,提出来要我坐在旁边看书陪她。我顺从地坐在那里,根本没有心思看书,但还是~动不动装作认真看书的样子,但脑子里却在想怎样才能让孩子重拾乐观自信呢!于是我写了个小纸条:“宝贝,你小的时候学习走路无数次跌倒,又无数次爬起来,每次爸爸都没有怀疑你爬不起来或者不会走路,因为爸爸相信你有这个能力。最后,你并没有因为一次次的摔倒而没有学会走路,反而比那些总让父母扶起的孩子更早学会走路。学习也是一样,你要相信自己一定行,失误是常有的事儿,人都是在挫折中成长的,世上还没有一个人任何一件事都做得非常完美!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难道曾经的辉煌不能代表你的优秀么?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在高考这条路上你也一定会成功“加油!”女儿看完后,脸上有了笑容,重新找回了自信。

这一年我和她妈妈在节日、模考、生日都会给她写信,信的内容也很广泛,学习、兴趣、奇闻异事……这种交流使孩子时刻都会感受到我们的爱,让她知道我们爱的是乐观自信、健康活泼的女儿,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孩子感觉到我们的期望值没那么高,就不会很紧张,而会专注于学习。

除了书面交流,家长还可以在孩子学习的间隙做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这也是一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高三生活单调乏味,孩子为了理想放弃了很多,因此我们经常弄些小惊喜,转移她对学习的注意力,让她适当放松下来。女儿是住校生,每周回家我都会挖空心思做孩子喜欢的美食,书桌前也有我们亲手画的画,女儿生日时我画了双漂亮的手绘鞋送给她,孩子开心了好久。此外,我搜集了很多有关高考励志的文章和小故事,这些对孩子来说既是兴奋剂,又可以坚定她实现梦想的决心,激发学习的斗志。

高三这一年,家长除了和自己的孩子之间进行科学合理的沟通,还要主动和班主任及各科任老师积极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并将孩子的思想、状态反馈给老师,与老师通力协作,帮孩子打好高考攻坚战。

总有一些家长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及时和老师沟通,这样会错过发现孩子问题的最佳时机,导致以后很难补救。现在通讯很发达,打电话、发短息、QQ留言等都可以使家长及时与老师联络,所以高三家长一定不要以“忙”为借口忽略同老师的沟通交流。家长既要重视同老师的沟通,与老师交换意见,还要注意沟通的有效性。高三老师的工作很忙,家长谈话时不宜过度寒暄,最好开门见山,针对孩子的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最长,老师比我们还了解孩子的情况,家长掌握孩子的情绪、学习的状态才容易和老师沟通。有的家长在陪考过程中遇到困难就喜欢向老师诉苦,甚至不管老师是否在休息,是否有时间,这样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还会给老师带来困扰,与老师交流一定要切记不能主观地将老师当做倾诉的对象。

我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沟通最多,女儿非常崇拜她,也最信任她。每周女儿回家后的情绪和学习状态我都在QQ上或短信上给她留言,孩子在学校有事儿,她也会及时给我留言。高三老师很忙,不可能每个学生都照顾到,这时候,我们家长就要主动报告情况,老师没有时间就不用回复,只要知道就行。在学校,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力绝对比家长要大得多,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或者一句鼓励的言语,比我们做多少工作都有用,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家长要教会孩子和同学沟通,同寝室和前后桌的同学有时候会出现情绪问题或者请教难题的现象。我很早就告诉女儿,别人有困难就要帮助别人,不要因为高三时间紧张就不愿意提供帮助,因为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同时,自己的知识也会得到巩固。

女儿同寝室的一个同学在自主选拔失利后情绪失控,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女儿经常找她聊天,帮她减压。那女孩儿的家长也找我倾诉,在家长和孩子的努力下,那个女孩儿终于又恢复了斗志,最后裸分考进了她的目标学校。其实这种情况是双赢,帮别人就是帮自己,高三孩子们的紧张情绪容易传染,在同一个寝室,她的坏情绪也会感染到女儿,女儿在给她讲道理时,自己的内心也强大起来。高三一年,女儿和同学的关系一直都很融洽,大家都很喜欢她,同学之间和谐相处,使女儿能够更加心无旁骛地学习。

高考结束了,通过一年的努力,女儿顺利走进了心仪的大学,回想陪考的日日夜夜,愈发感觉当时能够及时和孩子做好沟通工作对她高考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希望高三家长们都能够意识到和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大家一起努力,为孩子搭建通往成功的桥梁。

篇5:合作-通往成功桥梁

主要内容:

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做到诚信,坦诚相对,那你与他人的合作将会是愉快的。在共同的合作中你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只有学会合作,手并肩,才能通往成功的桥梁。

教育目标:

1、学会与他人合作,做到诚信,坦诚相对;

2、明白只有学会合作,才能通往成功的桥梁。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有两位探险家历尽艰辛,在又饥又渴,面临死亡的威胁的时候,一位老人拿着一袋熟鱼和一根钓鱼竿对他们说:“你们继续往前走,就可以看见大海,我可以帮助你们,但你们只能从中选择一种物品去挽救自己的.生命。”同学们假如是你,你选择哪样?

(让学生议论。)

2、续说故事:

第一个探险家为了活命选择先吃熟鱼在找大海,但是他吃了鱼后找到大海时却因为没有工具去钓鱼而饿死了;第二个探险家为了生存,选择了鱼竿,但是他连走带爬远远第看到大海却没有力气去钓鱼,也饿死了。

二、启发诱导

1、从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汇报交流。

3、小结:同学们,如果他们懂得合作,结果就会不一样。假如他们每人各选择了一种物品后,把那袋鱼在路上分着吃了,以保存体力,在找到大海后又互相帮助去钓鱼,那么他们就不会有生命危险了。可见,这两位探险家就是因为不懂得合作,使自己饿死了。

5、亮题:

合作——通往成功的桥梁

三、合作游戏。

1、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2、评判评分。

四、深化主题。

1、小组讨论交流:

(1)从游戏中我们获得什么哪些启示?

(2)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通过合作获得成功的?

2、小组汇报共同分享。

五、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2、结束语。

篇6: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散文

然而,在树立远大理想之前,必须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政治学上,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理想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又不等于现实。,而是现实的升华。理想并不是与现实脱离的,理想的可能性开源于现实,理想的动机也来源于现实。理想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美好的,可是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又有丑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这种差异必然引起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所以我们只有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才能树立正确的理想,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处理二者的关系。

仅仅有远大的理想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为理想而付诸行动。不管现实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必须相信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但是道路往往是曲折的,我们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并坚信前途是光明的。理想转化为现实是有条件的,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实践过程,需要我们全身心地开拓进取,还要有百折不挠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理想。鲁讯先生曾经说过,梦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理想,我们可以把理想最小化,但要与现实短时间符合,这样以达到近期的目标,至于远大的目标,久了就自然达到了。只有这样,才能化理想为现实。

篇7:1.3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课程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理想信念有了明确的认识,相信大家也树立了自己的理想。那么,我们要怎么样做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呢?著名的俄罗斯作家克雷洛夫曾经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湍急的河流是指我们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所要经历的艰难困苦,而行动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实践。理想信念不仅仅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实践,只有实践,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这一节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以及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个部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也可以说成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励志警句。例如孔子说“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的首领可以被劫走,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夺走的。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会发现,三国中的关羽温酒斩华雄和严颜宁死不屈的事迹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关羽温酒斩华雄,于千军万马中夺取敌帅华雄的首级如囊中取物,这是三军可夺帅也。话说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刘备、关羽和张飞追随公孙瓒一同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俞涉和潘凤两员大将,非常得意。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话音刚落,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 袁绍认为关羽不过是个马弓手,就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就请砍下我的脑袋。” 曹操听了,十分欣赏。于是,就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前去杀敌。”关羽接过酒杯,又放在桌上说:“等我杀了华雄再回来再喝吧!”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关羽武艺高强,没一会儿,就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连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此时,杯中的酒还是热的,这就是关羽温酒斩华雄。严颜宁死不屈,面对诸葛亮和张飞,面不改色,大声高呼“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严颜最初是益州牧刘璋的巴郡太守,镇守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建安十七年(212年),刘璋慑于北方曹操的威胁,派遣法正去荆州(今湖北)迎刘备入益州(今四川),严颜认为这是“留虎自卫”的愚蠢举措。结果确如严颜所料,刘备进入益州后便还攻刘璋。这个时候,诸葛亮率张飞等溯江而上,攻破江州,生擒严颜。张飞斥严颜曰:“我大军至,为何不降而敢拒战?”严颜回答道:“是你们不守信义,侵夺我州。我州只有断头将军,而没有投降将军!”张飞大怒,喝令将严颜斩首。严颜面不改色,说道:“砍头就砍头,还发什么怒呢!”于是,张飞为其所动,便释放了严颜,并将其引为宾客。墨子曾经说过:“志不强者智不达”,指的是意志不坚强的人,智慧也不会通达。因此,我们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高远。

立志当高远。诸葛亮曾经说过“志当存高远”。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 关键时期。志向是青春的火焰,是生命的动力;远大的志向就像太阳一样,正因为它的博大,才有永不枯竭的热能;远大的志向就像灯塔一样,正因为它的崇高,才能照亮前进的航程。有志者,事竟成;有大志者,人生事业才能辉煌。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界,不满足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计较个人私利的多少与得失。古往今来,大量事实告诉我们,那些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对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都是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鸿鹄之志,并为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众所周知,周恩来在中学时期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在立志方面,毛泽东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在年轻时给一位朋友写信是这样说的:真正的立志是要掌握真理,然后去实现真理,要认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客观规律,然后按客观规律去推动社会的前进。认清真理,坚持真理,去实现真理,这才叫真正的立志,叫做立大志。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再三思索,要毛泽东去做生意(即经商),而他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在他的执意坚持下,最终还是走上了求学之路。毛泽东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写了一首《赠父诗》,这就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幅图。若干年前,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临出校门,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25 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25 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之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的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埋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 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向往和追求,而另外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这则案例以准确的数字、确凿的事实告诉我们“树立远大理想是重要的”这个道理。远大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它可以不断地激发人的生命活力,使其永葆内在的青春。若没有远大目标,就不会有生活的信心,向上的动力,就像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一样,只能是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党和人民对大学生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每一个有远大抱负的青年学生,都应该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立志做大事。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当年曾激励广大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其中的道理就是希望青年人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而不要以个人的荣华富贵为人生的理想。在今天,做大事就是要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无论从事什么具体、平凡的工作,只要是与这一伟大事业相联系、服务于祖国和人民的,就值得我们去做,就是大事。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 2 理想,并不是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首先,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人,追求个人理想的实践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正确的个人理想不能按个人主观愿望随意决定,从根本上讲,它是由社会决定的。个人理想的形成要有社会理想作指导,个人理想的实现有待于社会理想的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求和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如果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背离,即使在短的时间内可能有一定动力,但从长远观点看,它逆历史潮流而动,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注定是要失败的。另一番面,社会理想又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包含并反映千百万人的个人理想,又依靠千百万人的实践才能实现。社会理想不是虚幻和空洞的。它体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现实生活中。当社会理想同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以作出最大的牺牲,使个人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近年来,我国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到西部支教,为促进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一位义务支教者马骅的案例。马骅,32岁,天津人,1996年复旦大学国政系毕业。2002年他辞去了“北大在线”经理的工作,只身一人来到冰川下的明永村,在这里当不要一分钱报酬的乡村教师。两年的时间里,他平静地生活在这个只有50多户人家的村子,以一个“编外志愿者”的身份履行着教师、环保者、乡村建设实践者以及传统文化保护者的职责。6月20日,距离回到北京准备攻读博士课程只有一个月的这一天,他在澜沧江遇难……个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之中,也就是说,每个人既有个人的理想,又同时肩负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共同理想。个人理想的实现不能脱离国家社会的现实,而是要把实现个人的理想与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在奋斗的实践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案例中,马骅宁愿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作为青年志愿者,不远万里从北京来到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明永村,甘守清贫,不要一分报酬,义务为藏族孩子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当地藏族群众依托旅游业致富,用青春的热血和无私的奉献,谱写出感人心魄的人生之歌。他用实际行动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的需要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立志须躬行。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的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的奋斗。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2010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大学与该校学生共度“五四”青年节时,有学生蘸墨写下“仰望星空”的诗句来欢迎总理,而总理则挥毫相和,写下“脚踏实地”四个大字赠送给学子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温总理曾说过,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但一个民族不关心脚下的事情,也是没有未来的。“万丈高楼平地起”的事实告诉我们,成就大业,既要“仰望星空”,有远大的理想,也不能不脚踏实地。“脚踏实地”,就是要求真务实,身体力行,扎扎实实地从奠基的实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就大学生而言,就是要树立起为振兴中华而勇担大任的理想,并将此融入到当前的学习和将来的社会实践之中去,在校园和社会这两个大熔炉里,学会做人、学会技能,学会实实在在地做实际工作,当实干家,而不要眼高手低,只尚空谈。当然,在新时期“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恰如温总理所指出的,“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国情”。国情是“星空”之下最坚实的土地,建立在国情之上的理想才不是幻想,仰望国情之上的星空才不是“虚空”。

二、认清实现理想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要实现人生理想,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和困难。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既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会有“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焦虑。渴望早日实现理想,希望顺利实现理想,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实现理想设想得过分容易,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缺乏思想准备,就会影响理想的实现,甚至会导致人们在困难面前失去信心。因此,在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就越长。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毅力和信息的考验,对此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一种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遭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充满着艰险与坎坷。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人类历史向前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历史长河的奔腾,必然潜伏着难以预测的漩涡和逆流,必然会经历难以计数的迂回和曲折。就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而言,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充满着艰辛。以奴隶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为例,公元前21世纪,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如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禹是来自中原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在成为部落联盟的“共主”之后,尝试组建军队,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禹建国以后把益(伯益)选定为王位的继承人,但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权位。启在与伯益争夺权位的斗争中获胜,而且杀死了伯益。而伯益本来是大禹按照禅让制选定的传位的对象,启的即位,打破了禅让制,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奴隶社会所替代,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反对。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部落的首领,以期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坚决不出席钧台会。出于对王权的维护、社会的统一,夏启调动军队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族。这次征讨使新生的专制政权得到初步巩固,原始的民主推举制被强制取代。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一个新政权的产生,也面临缺乏统治经验的问题。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权,即使是在起进步作用的上升阶段,也改变不了统治者剥削、掠夺和贪图享乐的本性,统治集团内部围绕权和利的争夺成为不可避免。因此,夏启死后,出现了五子争权斗争。太康即位后,政事不修,沉湎于酒色之中,有穷氏的首领羿乘机夺取了政权。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杀,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帮助,组织夏的旧部,积蓄力量,乘寒浞内部混乱之时,出兵打败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夺回了政权,才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就是夏代历史上出现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和“少康中兴”的事件。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充分印证了社会理想实现的道路是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917年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70年。多少艰难的尝试,多少惨痛的失败,比如说巴黎公社的尝试【巴黎公社(法语:La Commune de Paris)是一个在1871年3月18日(正式成立的日期为同年的3月28日)到5月28日期间短暂地统治 巴黎的政府】,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实践不但没有被扼杀掉,相反,在长期艰辛探索中爆发出了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勃然兴起。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现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古巴共和国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然而,社会主义并未如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预言的那样,在20世纪末进入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社会主义运动展现了光明的前景。由此可见,理想实现的路途是艰难曲折的,远大理想的实现更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人的一生,总会经历顺境和逆境等不同人生境遇,并感受着顺逆中的甘苦、福祸与荣辱。顺境和逆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所谓相互依存,是指顺境和逆境、厄运和幸运,都是相对而言,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逆境就谈不上顺境,没有顺境也没有逆境。做同样的工作,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此时成功,彼时失败。可见逆境和顺境是相对而言,相比较而存在的。大家对我们幻灯片上的人物应该非常熟悉,那就是我们的断臂钢琴师——刘伟。刘伟是第一季《中国达人秀China’s Got Talent》总冠军。10岁时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12岁学习游泳,14岁获得全国游泳冠军,16岁学习打字,19岁自学钢琴,仅用一年即可弹奏出相当于手弹钢琴专业7级水平的钢琴曲《梦中的婚礼》。一句人生感悟“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被广为传颂,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精神感动了全世界,外媒争相报道,成为世人心中新一代的“精神偶像”。刘伟,一个花样少年,面对逆境,面对重大的打击,他没有屈服、没有逃避,而是选择了勇敢面对,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下来了,还能够乐观地面对人生,继续谱写自己新的生活篇章。在追求理想的旅途中,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逆境。因此,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可能只是一时的,必须做好遇到逆境的准备;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理想是美好的,实践是化理想为现实的唯一途径。肩负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重任的当代大学生,应当把实现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上,坚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品质。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困惑,产生一些认识上的偏向。案例中镜头一的主角文学锋的主要问题就是他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当发现现实的情况与理想的描绘有很大差距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对社会现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这是我们课本中谈到的第一种认识偏向。而镜头二中小李的尴尬也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用现实否定自己的理想,即我们所说的第二种认识偏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认识偏向,从思想方法上讲,是由于不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首先,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受现 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假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其次,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一方面,现实中包含并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理想是圣洁伟大而令人神往的。然而,理想的实现并非都是坦途,追求理想需要有执著的信念。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历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这三种境界,正是一切有志者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必定经历的三部曲。其中第二种境界就是一种执著的境界。执著来自于信念。缺乏信念的人,往往容易对已经确立的理想发生动摇,或者缺乏使理想变为现实的信心和决心,因而无法转化为行动。即使是在某一时期转化为了行动,一旦遇到某种困难、挫折,便不能坚持下去,结果半途而废。所以,在人生实践中,仅有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坚定的信念。

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理想的实现要靠实践,而实践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经历曲折,也是艰苦的。历史上,凡有成就者,其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闪光的智慧、不朽的业绩,多是从艰苦奋斗得来的。居里夫人从小就立下了学好科学,造福人类的志向。后来,她和她丈夫在一间简陋的储藏室里做实验,忍受着经济的贫困和放射性元素的侵害,经历了数不清的千辛万苦,用了长达4年的时间,才从数吨沥青中炼出1克镭。马克思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学习上,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孜孜不倦地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在生活上,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抵制和反对铺张奢华的思想和生活作风;在工作上,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避艰险,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复习思考题:

1、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2、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篇8:通往成功的桥梁议论文

带领学生经历并逐步掌握学习语文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任何学习方法都体现为特定的程序, 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自己经历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的能力, 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总结, 发展自我认知技能,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和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呢?根据学习过程的规律和认知规律,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恰当的教法, 带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讲解必须条理清楚, 提要钩元, 画龙点睛, 能对学生的学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光靠讲解, 不予点拨是不行的。如能运用恰当的教法, 向学生示范展开正确的学习过程, 带领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 效果就会好得多。例如引导学生学习。

“漠然”《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词时, 带领学生查字典, 找出其本意“漠然”就是非常, 冷淡, 没有表情;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抓住画面中人物的年龄 (老头儿) 、衣着 (头巾、补丁) 、神志 (面部表情) , 让学生知道“漠然”指的是领头纤夫的眼神;再与句子"眼睛漠然地望着前方, 路还长着哩"联系起来, 讲解画面所描写的年代、历史背景;然后结合课文, 使学生感受纤夫内心的悲哀、痛苦、不满和反抗情绪;再让学生想想作者用这个词想表达什么?换一个词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真正懂得“漠然”的意思。而后, 引导学生从这一教学过程中概括出理解词义的方法:查字典找本意——联系画面寻所指——结合句子究原因——体会内心人情境—结合全文悟中心的方法。这样, 带领学生自己经历学习过程, 学生从中学到了理解词义的方法, 掌握了学习过程。以后遇到难解的词语, 学生就会按照这一方法去学习。语文教学中的许多环节, 都可这样去做, 既教给了学生知识, 又传授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扶放结合, 指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过程

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 甚至是多边活动, 教学中尽管不能也不必全部都是学生自己去探索, 但很多情况下必须通过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对事物的新认识。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学习过程, 显得非常重要。教师既要扶, 又要放, 扶是引导, 放是让学生主动探索。例如教学《海滨小城》, 可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 让学生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 理解顺序。

教师提出几个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阅读, 划出有关词句, 教师提问:这篇文章是怎样写海滨小城的?写了哪些地方?海面、海滩着重写“海滨小城”的哪一部分 (海滨) ?庭院、花园、街道着重写“海滨小城”的哪部分 (小城) ?据此, 要求学生把课文分成“海滨”和“小城”两部分。

2. 教师引导学生共向学习“海滨”部分, 弄清作者是怎样抓住海面和海滩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提出: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等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3. 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小城”部分。

通过前一部分的阅读分析, 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海滨”部分的方法, 沿着作者"这一部分写了些什么一一怎样抓景物特点——按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一思路进行学习。得出:写小城的庭院、花园、街道, 抓住景物的大小、数量、形状等特点, 按照观察一地、描写一处景色的顺序途述的。

4. 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归纳, 总结出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可提出以下问题引路, 让学生自行归纳: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写了些什么?抓住了哪些特点?按怎样的顺序来写?

5. 指导学生模仿作文。

要求学生选择一处熟悉的景物, 先思考再说说自己所选的景物有些什么特点, 准备怎样写。师生一起给予评价, 指出优缺点, 提出建议。最后动笔写作。

通过上面的步骤,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地探索, 很容易掌握描写景物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

三、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 交流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问后, 学生通过思索, 回答的问题富有创造性, 有的甚至出乎教师的预料, 但学生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步骤如何。这时, 教师不光要给予鼓励, 更重要的是不失时机地启发他们:你是怎样想出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回顾并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步骤。这样, 学生便能有效地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 得出方法。同时, 为其他学生传输了思维方法, 起到交流学习方法的作用。又如在背诵课文时, 有的学生很快地就能背诵, 而有的学生则翻来覆去, 还是背不了。教师在检查背诵时, 就不能只要求背得出就了事, 还应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怎样背诵课文的, 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背诵方法。背得快的学生必定掌握了较科学的背诵方法, 背得慢的学生方法有问题。如背诵《少年闰土》第四自然段时, 一位教师叫背得快的几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背诵的。一位学生说:这一段共四句话, 是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写的。第一句讲盼望闰土, 第二句讲闰土来了, 第三句讲闰士的样子, 第四句讲我和闰土熟识了。我是按照这条线索来背的。教师帮助归纳为:理清课文的线索, 加强记忆的条理性, 这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另一位学生说:我是抓住这四句话中每一句的重点词"盼望、来了、圆脸、熟识"进行记忆和背诵的。教师总结为:找出记忆的"支撑点", 就和打仗一样, 先占领几个制高点, 然后逐步扩大阵地。还有一位学生说:我是先一句一句地理解, 然后一句一句地朗读, 每句都记得了, 再连起来想想这一段讲什么, 最后四句一起背诵。教师归结为:这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 从部分到整体, 由易到难。背得慢的一位学生说:我没有像他们那样, 只是反复地读, 但就是记不得。教师指出:你没有掌握背诵的方法, 机械背诵, 当然背得慢。通过回顾总结和互相交流, 学生的学习过程得以总结、矫正和延伸。

上一篇:银行作风整顿工作报告下一篇:历史期末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