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里有口无心的表现

2024-05-15

简历里有口无心的表现(精选14篇)

篇1:简历里有口无心的表现

找IT工作上才智尚招聘网

大多数人在应聘时,着力突出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很少有人会主动去告诉用人单位自己“××年后想干什么”,担心那样会给用人单位留下“不谦虚”、“好高骛远”的印象,从而遭到淘汰,因此总是尽量表现得谦和。可是,现实一定如此吗?

案例实录:“野心”简历受欢迎

某外企高级白领丁先生就是用合理的生涯规划赢得工作机会的。求职时,他在个人资料中简要描述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表示乐意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用3至5年时间熟悉业务,掌握相应经验,然后向高级主管职位挑战。这份充满“野心”的简历让人刮目相看。尽管他没有特别出众的学历和专业背景,但负责招聘的副总一锤定音:“我相信他能成功,我初出茅庐时的想法跟这位年轻人完全相同”。

在一次人力资源经理业务探讨会上,丁先生的案例引发了一场讨论。几位来自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对丁先生的做法给予了肯定。这几位总监认为,抛开专业能力的差别来说,用人单位的确更看重新员工的生涯规划是否透明,是否与公司的发展一致。其中一位总监说,很多求职者在简历中只标出自己学过什么课程、参加过什么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曾在什么企业有过工作或实习经历等,只有少数求职者会写明自己的发展规划。透过这些规划,可以看出求职者的求职意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即使其生涯规划中,只有5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为企业工作,用人单位也乐意聘请这种目标明确、规划透明的人。

把生涯规划告诉用人单位,容易取得用人单位的好感,求职者的诚实也会给招聘人员留下深刻印象,从而给自己赢得机会。因此,建议求职者在简历中尽可能说清楚自己的生涯规

找IT工作上才智尚招聘网

划,如:人生目标在哪里?为了这个目标曾尝试过什么工作?这个目标与应征企业的发展有什么关联?

篇2:简历里有口无心的表现

我曾经遇到一个做法务网站的人,他在网站当中把部分企业客户的名称列举出来,并且在数量上达到了一两百个以上,目的其实跟求职者是一样的,就是展现出自己的吸引力有多大,也就是说自己在实力、信誉度等方面都是处于一个很高的层次。如此人家看到客户们都选择你做事情,所以也会产生选择你的.想法。但是多多少少对于你把客户隐私公开的行为是有所不满的,何况你是在没有经过客户同意的情况下公开这些内容,那么以后谁还敢跟你建立关系了?如果让竞争对手知道这些情况,那么他们会不会采取一些方法去对付自己了?因为透露的重要信息越多那么可被对手利用这些信息作为攻击自己的突破口的机会也越大。那么在简历里加入客户名称本来就是一个大错误,不管这些客户是大客户还是小客户。

因为这里注重的就是一种隐私方面的保护,如果简历里出现大把的客户名称以及具体的信息,那么真的要把招聘者吓到了而不是钦佩你了,因为他们觉得你也太不在乎人家的安全了。

篇3:简历里有口无心的表现

"《作品取样系统———教室里的真实性表现评价》是由美国儿童发展评价权威、艾里克森研究院院长山姆·麦索尔斯 (Samuel J.Meisels) 及其同事所著, 台湾师范大学廖凤瑞和其学生陈姿兰编译, 2009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精要】

""作品取样系统是一种真实性表现评价, 目的在于协助教师运用教室内的经验、活动与作品来记录并评价儿童的技巧、知识和行为。它是融入课程的评价, 通过儿童在解决问题、搭建积木、进行实验、与同伴互动时所展现的所知所能, 让教师更了解孩子。它还是一种教学评价, 主要目的在于协助教师做出教学决策, 不像一般测验用来评等或比较儿童。

一、作品取样系统的评价理念

作品取样系统出现主要是受情境认知理论的影响,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知识蕴含在真实情境中, 个体建构知识要在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知识是文化和情境脉络的产物, 抽离了情境脉络的学习和评价, 难以对儿童产生意义;个体只有通过参与情境中的活动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并有效地运用知识。因此, 评价必须在情境中, 特别是在和幼儿生活相一致的情境中进行才会更有效果。

二、作品取样系统的特征

第一, 作品取样系统是幼儿主动建构答案或创作作品以展示其知识或技巧的评价方法, 幼儿的答案或反应可直接或间接地由作品中观察到。第二, 评价的项目或评价的情境具有真实生活性。第三, 要求整合所学领域各个方面的智能。第四, 强调高层次的思考, 重视儿童所能。针对传统只提供备选的测验, 儿童所做的选择只能反映出儿童对已有知识的记忆能力, 而不能反映儿童高层次的思维如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第五, 鼓励儿童创造并发现儿童思考的过程, 关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及问题解决策略等。第六, 促进儿童自我评价。第七, 符合儿童发展, 在活动的设计和活动材料的选择上都体现了多样性, 并和儿童发展特性相结合。第八, 呈现儿童发展和学习的模式, 强调持续性。该评价是在多重时间持续的测量、多种方式来观察儿童在一段时间中的进展和学习的特质。最后, 评价与教学结合。评价是根据课程来进行的, 最后以评价的结果来修订课程和教学。

三、作品取样系统的领域

作品取样系统涵盖了7个领域, 每一个领域又各自涵盖数个功能分项以及表现指标, 每个领域都在3个系统中出现。作品取样系统详细地列举了每个年龄段幼儿各个领域和表现指标。1.个人与社会发展, 强调情绪和社交能力。前者包括儿童对于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的看法, 他们所知觉到的对自己与对别人的责任。社会发展主要是儿童交朋友、解决冲突, 或在团体中有效运作的技能。2.语言与文学, 主要强调能传达与解释意义的语言和文学技巧, 包括听、说、读、写、研究。3.数学思考, 焦点在于儿童思考数学以及解决问题所采用的策略, 重点在于如何获得、使用策略来觉察和解决数学问题。4.科学思考, 涵盖对物理环境、生活世界与地球科学的探究及探究方法。5.社会文化, 对社会与文化的了解, 了解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6.艺术, 了解儿童在艺术方面主动或被动的表现以及如何运用艺术来表达、表现, 以及整合他们的经验、想法和情绪, 如何发展对艺术的欣赏等。7.体能发展, 涵盖粗动作技能、精细动作技能、个人健康和安全。

四、作品取样系统基本要素

作品取样系统是一个系统性的架构, 该系统含三个基本要素:发展指引与发展检核表、档案、综合报告。教师运用“发展指引与发展检核表”观察、收集幼儿的作品于“档案”, 最后形成“综合报告”。

1. 发展指引和发展检核表——结构化的观察、纪录与评价

发展指引提供一个观察3岁~6岁儿童发展的架构和一套观察的指标, 该指标是依据美国的国家课程标准和儿童发展知识制定的, 用来增强教师观察的过程以及确保教师观察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发展指引呈现对每个年龄阶段儿童发展的适宜期望, 它可以让不同地方的教师用同一种标准来执行专业的判断, 评价儿童的行为、知识、成就。发展指引将每一个特定的技能、行为或成就以一个单句的表现指标来呈现, 在每一个表现指标之后, 接着陈述该指标的重要性, 并列举几个表现或行为的例子, 以便教师观察和评价。发展检核表是为了促进发展指引在教室里的使用, 它列出了所有表现指标及提供一年三次评价儿童表现的观察记录表格, 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就记录在发展检核表内。

2. 档案——资料的收集

档案是有目的地收集可以展现儿童努力、进步与成就的作品。作品取样系统主张以结构性的方法来收集2种作品:核心项目和个人项目。核心项目用来显现儿童跨时间的成长以及儿童在不同课程领域的作品质量。它主要收集语言与文学、数学思考、科学思考、社会文化和艺术5个领域的儿童作品, 而儿童在“个人和社会发展”及“体能发展与健康”2个领域的指标由于很难用作品的形式呈现, 因此由教师直接观察并进行描述。作品取样系统只要求教师每个领域收集2个学习指标的核心项目, 以免太多而无法整理。个人项目是用来展现儿童个人独特的特质, 以及儿童统整课程领域的作品。与核心项目不同的是, 个人项目不需要教师事先规划, 也不限于特定领域, 只要是能展现某位儿童兴趣、才能、学习方式、重要成就或跨领域知识的运用的作品都可以收集。档案的设计、选择及评价并不只是教师的任务, 幼儿也可以参与到其中。

3. 综合报告——表现的总整理

综合报告一年填写三次, 分别是上学期开始时、上学期结束时和一学年结束时, 每次教师要结合“发展检核表”和“档案”的信息, 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儿童发展的知识, 来评判幼儿在各个领域的表现及进步。教师总结他们对于儿童的认识, 来划分等第, 并书写一段“综合评述”描述幼儿的优点和需要关注的地方。综合报告既可以描绘出每个幼儿横贯7个领域的优缺点剖面图, 也可以提供家长和教育管理者有关学生的发展信息, 还可以为老师的教学规划作出指引。

篇4:浅谈电影里“梦”的美学表现手法

关键词:梦;隐喻;官能愉悦;叙事逻辑

0引言

现实中的梦是人内心精神世界的反照,是无意识的行为。就像人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夜有所梦”一样。梦在人的生活中占有了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人们对其神秘色彩也颇具吸引力。为了解人的精神世界,很多心理学家也对它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而当它被当做电影的一个片段被搬上银幕时,也不言而喻的吸引着众多观众。

在欣赏一部影片时,导演所呈现出的镜头往往是对剧本进行了二次化的重造和对镜头的取舍。观众看到的画面往往是经过筛选并且最终与导演的目光合一。正因如此,导演希望观众能得到经过他选择后的官能愉悦。在呈现梦的画面时,导演当然是希望观众相信这是一个梦境。接下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电影中导演对梦的诠释。

1电影里“梦”的画面语言表现手法

在对梦的画面进行框架选择时,导演加入了自己对梦的幻想,即使是在电影的黑白时代。早期拍摄的《野草莓》在诠释梦的画面用简单的黑白作为色彩基调,空洞的、简单的构图做为梦的场景。构成整个梦境的这些元素,让我们觉得荒诞和可怕。这段梦没有一句对白,配乐在其中制造起了跌宕起伏的恐惧气氛。这与现实中噩梦的有些场景元素很吻合。在这些元素作为镜头被组合成一个梦境时,呈现出一种死亡的可怕气息。不管怎样,一个梦的场景更多的表现为一个简单的、空洞的段落,与复杂喧嚣的现实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色彩时代的来临无疑为电影创造了更具鲜活的表现。在后来的很多影片中也描写了梦的镜头,而更多的是以光和色彩以及薄纱式的拍摄和制作手法来制造出一种脱离现实的朦胧感,让人产生飘渺和迷离的感觉。镜头也多富有幻想色彩,也有了符合常理的对白。而有些作品,除去进入梦和结束梦的镜头,展现的是现实生活的场景,如《盗梦空间》和《罗拉快跑》都是一部纯粹的现代电影。熟悉的画面、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人加上对话、音乐、节奏等等,这些现实中也可找到的元素被罗列进了梦里。似乎想表现梦与现实的零差距,甚至只是人在两个不同的空间来回穿梭。但《盗梦空间》作为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影片,所谓的人能控制梦这一说法是建立在了虚构的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的,也在传递一种信息:生活与梦都是可以被控制的。即便这仅仅存在于电影的思维里成立。这类影片中梦的段落就画面来说与现实是区别不大的,它更多的是通过表现一些超自然、超现实的场景或是一些闪回镜头来提醒你:这是在梦里或你才从梦里醒来。甚至会误导你梦亦现实,现实亦梦。

2电影里梦的叙事逻辑分析

心理学家雷奈·泽若在论及弗洛伊德反复提到一个观点的根源时肯定的说,“梦内容如果被完全变换到银幕上去就会造成一种晦涩难懂的电影。”的确如此,即便是最荒诞的电影里表现梦的逻辑和现实里的梦的逻辑总会有区别的。

做梦的人是无意识的,而看电影的人是有意识的。所以他知道在现实的梦中没有真正的荒诞,因为梦中一切让人惊讶的东西都在睡眠的前提和无意识的幻想中被理所当然的肯定。而看电影的观众正是处于清醒的状态来看梦中的景象才会感到荒诞和惊讶。也许他会把电影中表现梦的场景拿来与真实的梦的场景做比较。但是在观看电影时,他还是无意识的把表现梦的场景和现实的场景很好的区分开来。这是因为,即便是电影里看似最荒诞的梦,也具有强烈的逻辑性。观众正是跟随其逻辑性去观看和思考的。如《罗拉快跑》,该片以三个梦组成,三个梦讲的都是同一件事情。把第一个梦看成是一种预示,那么在第二个梦和第三个梦里,女主人公想摆脱本来的结局,在到达其梦的终点的过程中是极具逻辑性的。因为单独看这三个梦,都像是主人公有逻辑性的做着同一件事。这里的梦的内容成了“类似梦”的现实写照。是逻辑节奏将其拼接成了一个完整的电影。本来难以理解的梦,在电影中成了人对其寄予希望的东西,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给予梦中去实现。

3梦片段在影片中的作用与联系

梦和幻想往往成为了导演、作家的创作灵感的来源。梦中怪异的场景、奇妙的牵引力、不由自主的进行某项活动等等,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大脑有意识的运行产生的幻象。当然也不是每个人每天都会做梦,促使这种幻象的产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心理学上,理解梦中出现的动物、人、机械、建筑等都是人的压抑和欲望的写照。电影就很好的运用了这个理论,把梦中出现的事物表现为一种修辞方式“隐喻”,具有象征意义。

人在做夢时,自身出现在梦中却看不见自己,无意识成为眼睛带你进入到奇妙的梦境世界。然而你相信你在梦里所看到的场景吗?相信在梦中经历的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吗?单就影片《穆赫兰道》中其中一个小片段,导演将这两个问题很好的连接了梦与现实的关系,并诡异的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例如:好奇心、害怕。这两个心理结合在一起无疑存在矛盾,然而矛盾又充斥着事物的发展。所以这种既好奇又害怕的心理用在了《穆赫兰道》的一个验证梦的真实性的片段里:一个男子做了2次与日落大道(地名)有关的梦。他与警察在快餐店里面对面坐着讲述着梦的内容,比划着梦里出现的人物事物的角度、位置等。重要的是他在一面墙的背后看到了“魔鬼”(长相丑陋可怕的乞丐)。讲完这些,我们看到他动作和神情都表现的紧张和不安,因为紧接着他将验证那面墙的背后是否存在那个人。随着客观镜头与主观镜头的切换,影片节奏到达一个高潮,小景别稍微晃动的镜头前,出现了一个丑陋的乞丐。男子当场吓昏倒地。观看的我也被吓了一跳。这种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来回切换很容易将人吸引到影片中的场景。梦在现实中得到了验证,这种结果显然是诡异的。但只有电影可以将所有的不可能变为可能。所以,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东西,让其在梦中得到实现。

4总结

也许现实中,我们都存在这样一种既好奇又害怕的心理。例如,梦里发生不好的事情,我们会尽可能的让自己忘记,尽可能的让自己相信那是假的,只是做梦,尽管梦里的一切那么逼真。总之,电影中表现梦的段落,不但揭示了人性中隐藏的欲望和压抑的情绪和性格上的弱点,带动人去思考,也带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让整个影片更具有逻辑性和想象空间。表现梦的画面更具有想象力、色彩、特效和主人公超我的表现等因素曾添了画面的丰富感,也使整部影片更具有层次感和时空感。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安·麦茨著(法).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M].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梅内盖蒂著(意).电影本体心理学:电影和无意识[M].艾敏,刘儒庭,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南野著.影响的哲学:西方影视美学理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篇5:简历:表现自己成绩

这是最艰难的一步,也是最至关重要的一步。不要寄希望于雇主会从你流水账般的罗列中找出最适合你的`工作,你必须明确地告诉他,你想要什么工作和你最适合什么工作。

你会干什么

确定从事此工作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这也是关键的一步。如果不能明确这一点,你的简历就会因缺乏重点而平淡无味,失去吸引力。

简历有针对性

篇6:简历里有口无心的表现

许多孩子在幼儿园里听话,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做,在老师心目中是好孩子,可回到家里却变得任性、娇惯、自主性差,事事让父母代替,处处依赖父母,出现了与幼儿园大相径庭的行为。究其原因:

1、由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

孩子年幼,自控能力差,对家长有强烈地依赖心理。

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孩子的行为有所制约,与家里的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孩子在家时,心理上产生放松的感觉。

已有了荣誉感,需要在集体中获得一定的认可。

2、由家长自身的原因造成。

溺爱孩子,对他们放松要求;保护过多,对孩子包办代替;教育方法不得当;忽视了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表现一样好呢?

1、正确地爱孩子。

溺爱孩子,对孩子无原则地迁就,从家长本意来讲是爱孩子,可实际上却害了孩子。由于溺爱,造成孩子的过分依赖,孩子本来稍加努力就能做到的事却让父母代替,养成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气。因此,家长既要爱孩子,更要负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对待孩子,把爱与教育结合起来。

2、家长不要事事都包办代替,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年轻的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能力差,因此吃饭穿衣都不让孩子动手,一切代劳;或怕让孩子自己做事会惹出许出麻烦,为了省时省事,就事事包办。这样做一方面影响了孩子应有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滋长了他过分的依赖心理,使他缺乏进取心。

家长应注意,孩子能做的事,决不包办代替,信任孩子,放开他们的手脚,积极创造条件,锻炼孩子的能力和自觉性。

3、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鼓励孩子,让其感受父母对他的期望。

4、保证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家长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密切联系,是保证孩子教育一惯性的重要方法。家长要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规,孩子回到家以后,不能放纵,应尽量按照幼儿园的纪律来约束孩子,持之以恒,形成合力,使孩子把老师、家长的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养成有秩序的生活习惯。

篇7:简历里的名称

简历里的名称数量着实不少,那么求职者是否知道有关于名称的写法了?要知道布置名称信息可得遵守一定的规则。下面我们就把简历里所有名称的写作规则做个介绍,如此写出来的简历给人的感觉会更加舒服。

在个人简历里出现名称最多的地方当属个人信息,在这里我们将个人信息、学校信息、联系方式依次展现出来,而且每个栏目里的信息都必须按照顺序列出而不能随意做变得。比方说个人信息里里的姓名处于第一位置,性别是第二位置,其后就是出生时间、民族、政治面貌。不能把民族放在第二位置,也就是说这个顺序是固定的而不能做任何调整。

教育信息则应该按照时间顺序布置,但是也得看看你应聘的企业属于哪个国家,如果你去应聘日企则要注意时间是正叙方式,而在我国则是倒叙方式,另外一些欧美国家也是正叙方式。总之每个国家的状况是不同的,我们做简历要先了解下国家的大致情况,这样做出来的内容才不会违反基本规则。还有关于列出来的经历段数,小学初中的经历是不用提的,作为本科生一般只需要列出大学和高中经历。而作为中专生则可列出中专和初中经历。也就是说一般两段学习经历就足够,过多的学习经历是没有必要的。好比过久的工作经历一样,那么久还能够对你产生作用吗?本文信息来源于www.YJSJL.ORG大学生个人简历网,请注明。

工作经历里的写法和教育信息差不多,有人提出按照工作职位高低或者薪水高低去排列工作经历,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根本没有必要这么做,因为这样等于乱套了,一般经历不都是按照时间做介绍吗?而你却按照职位等会不利于招聘者阅读的。

证书和技能、兴趣名称的排列方式是一样的,就是按照关联度排列,关联度不高的东西应该删掉免得白白占用空间。不用按照个人掌握技能的程度或者证书份量度去排列,因为你擅长的不一定就是企业需要的。

篇8:简历里有口无心的表现

1. 学生在无声世界中需要感悟艺术、触动情感、激发内心

(1) 感悟艺术。我们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在心理、性格、人格及行为特征方面时常表现出孤僻、多疑、急躁、自尊心强等特殊心态, 在情感表达上给予一种木讷、冷漠的外表映象。反映在教学中, 孩子们对那些抽象、空洞的“说”“教”不感兴趣, 也难以理解, 而富有情感的舞蹈艺术则能以夸张的手法把学生生活中的美与丑、好与坏形象地展示出来, 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一部优美的舞蹈作品, 学生在欣赏时首先感受到的是形体上的美感, 通过舞者的肢体、表情、神韵来传递这种动情效应。学生在培养审美情趣的同时, 感悟舞蹈这种直观的肢体艺术, 逐步疏导情感、协调情绪, 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殊美感效应。

(2) 触动情感。特教学校孩子们接触社会的渠道比普通孩子要狭窄, 他们比普通孩子更需要美的教育, 舞蹈不就是美的化身吗?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 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这两种艺术从创作到展示无不渗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由于学生丧失了部分或全部的听觉功能, 在舞蹈教学中他们无法通过音乐旋律来准确感知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也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舞蹈情感的把握。心理学家曾说过:人的知觉分为情感知觉和理智知觉两种, 当这种知觉达到完全协调时, 人的思维才容易波动。例如: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同时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 动之以情, 以“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聋生的心灵, 触动其内心情感。

(3) 激发内心。这些孩子们在生活中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 但他们往往将大部分注意力都花在怎样模仿具体的动作上, 常常在表演时有动作无表情。但对于舞蹈表演者来说, 如果缺乏激情, 整个舞蹈那就仿佛是一个个小木偶在表演, 这种状况对舞蹈主题的表达、舞蹈艺术感染力的发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不利的。那么, 怎样改变这种小木偶式的表演, 使整个舞蹈变得有血有肉、充满生命力呢?经过课堂实践, 我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 就必须激发学生内心的表演欲望。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领悟舞蹈情感和指导学生丰富舞蹈情感就应成为教学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所有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能激发学生更大的潜能, 这就需要老师赋予更多的慧心, 一方面, 通过讲述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 由内唤起所要表达的动作感情, 达到自己动情, 才能传递到观众内心;另一方面, 在感受情感、感受美的同时, 还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艺术信息、了解民族历史和文化底蕴、培养人文情怀, 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表演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通过发现、欣赏、探索、创新, 从而获得成就感, 在潜移默化中使其的节奏感、乐感、表演及自我创编能力相应地得到培养和提高, 进一步激发其对舞蹈艺术的憧憬和热爱。

2. 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成为学生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1) 支持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首先, 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情感氛围, 如果情感氛围不和谐, 比如教师表现出冷漠生硬的表情, 从而传递了不良的信号, 学生也会表达出错误的信息, 两者相互影响。其次, 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 要从动作美感、自主创编、大胆表现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 然后请出个别示范, 学生之间达到“以强带弱”相互支持的目的。最后, 通过在生活中对学生动态的捕捉, 结合学生对舞蹈的感知, 从而深入他们内心世界, 挖掘出学生真实的情感认知, 把这种认知表达在舞蹈中, 对学生准确表达情感有一定的帮助。

(2) 合作者。师生之间情感纽带的建立, 促使舞台展演中, 台上的学生和台下指挥的教师产生“磁场效应”, 演出时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达到一种默契, 从而发展学生肢体语言的可能性。同时,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 教师应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时时有灵感, 以互动的合作为理念, 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舞蹈艺术创编活动中来,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教与学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的模式。

(3) 引导者。提问能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 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学生将看到的、想到的具体事物通过肢体语言形象地表达出来, 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在排练《飞翔》这个舞蹈时, 应该表现出憧憬未来的内心激情, 可学生的眼神始终是空洞无神的, 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 然后我就问大家:“你们最高兴的是什么时候?”有学生说:“妈妈来看我的时候。”还有学生说:“有好多好吃的东西可以吃的时候。”大家的表情顿时有了内容, 眼睛里面一闪一闪透着灵气, 我拍手叫好, 说:“带着这样的表情把刚才这段再来一遍。”她们脑海里一幅一幅美丽的画面在回放, 呈现出绝美的表情, 我满意了。

篇9:幼儿园里“不爱表现”的宝宝

1如果他:表达能力还没完全发展

3岁的宁宁刚刚上幼儿园,老师说,宁宁非常不愿意表现自己。每次老师提问的时候,小朋友都抢着举手回答,宁宁却低着头。老师问到他的时候,他站起来还是弯着腰低着头,嘴巴紧紧地闭着。

分析宁宁的不愿意发言,与表达能力差、缺乏自信有很大的关系。宁宁从小是由奶奶带大的,语言能力相对较差,2岁半才能够说简单的句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自如地说话了,他却依然只能说短句。有时候,他想跟小朋友交流,却发现自己很难用语言恰当地表达出来。渐渐的宁宁就习惯了只听不说。

对于表达能力还没完全发展的孩子,千万不能强迫其表现,重点在于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让孩子找回失去的自信。

提高孩子表达能力的方法有:

多和孩子聊天

许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语言沟通,尤其是老人带大的孩子,如果老人习惯于说方言的话,孩子的表达方式也不标准。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多与孩子沟通,最好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丰富孩子的词汇。

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

当孩子向你提问的时候,无论多忙或者孩子的问题多幼稚,都要认真倾听,并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这有利于鼓励孩子主动说话。

经常和孩子一起阅读

阅读是最好的语言来源,故事中的语言准确而精练,在一定的故事情节中,孩子非常容易理解这些词汇,只有孩子的语言素材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孩子才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

经常邀请小朋友来家里

父母因为特别了解孩子,往往孩子话还没有说,就明白了什么意思,帮孩子完成事情。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语言表达。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孩子为了达到有效玩耍的目的,不得不表达自己。因此,邀请孩子熟悉的小朋友到家里玩,对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2如果他:是因为有点羞怯

4岁的晨晨原来很喜欢说话的,但最近却越来越不愿意在幼儿园发言和表演了。当他被叫到台上时,他就会满脸通红。明明知道的答案,却怎么也回答不上来。

分析表现欲是因儿童自我意识的萌发而产生的,是一种情感反应,儿童越高兴,表现欲就越强烈。通常内向的孩子不太愿意表达。有些孩子本来愿意表达,却因为曾经受到过嘲笑或者责备,从此变得不敢表现了。不敢表达的孩子并非不喜欢赞美声,只是他在面对他人眼光时觉得不安,这种不安完全占据了他的内心,以至于他无法思考其他的问题。

如何引导天生内向或者曾经受到伤害的孩子呢?

扩大孩子的交际面

孩子的怯场是因为经历的场面太少了。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带孩子扩大交际面,让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习惯有他人的存在,从而减轻面对他人时的不安感。

培养孩子的特长

孩子缺乏表现欲,往往觉得自己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好,担心无法获得赞赏。因此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特长,这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

3如果他:就是不喜欢“表现”

5岁的缘缘各方面发展都不错,爱好广泛,画画、唱歌、舞蹈、轮滑等都非常不错。她会唱许多歌,会讲很多故事,还会跳很多舞。但是,如果要让她当着外人的面表演一下,她总是不愿意。在幼儿园,缘缘也从不主动上台表演。她说:“我会,但是,我不喜欢上台表演。”

分析有些孩子天生喜欢表现,有些孩子天生比较内向,如果过于强求,反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些孩子则是因为自我意识发展,不愿意迎合他人而表演。在缘缘看来,上台表演似乎不是为了展现自我,而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虚荣心。因此,她不愿意表现自己。

其实,家长根本没有必要强求孩子一定要表现。

不要强迫孩子当众表演许多父母认为,让孩子当众表演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而有些家长则是为了炫耀孩子的特长。其实,我们当父母的应该有这样的心态:孩子应该学会展现自己,但这并不等同于炫耀自己。所以,当孩子会,但不愿意当众表现的时候,不妨尊重孩子的想法。这说明,孩子已经不需要依赖他人的评价来获得自信心了。如果强迫孩子表演,久而久之,孩子或者在威逼中出现委屈或者害怕等消极的情绪,或者会变得特别逆反。

与孩子谈论自我表现的意义

篇10:简历里出现重点的经历

实习经历越多是不是越好?虽然实习经历有利于扩展你的见识面,但是企业并不需要一个对各个行业或工作有所了解的人,而是需要一个在某一方面有很深造诣的人。企业就是由多个专业人士组合起来的全能战士,而不是由多个全能而组合而成的。我们在简历里不能将所有实习经历都说出来而应该懂得选择招聘者感兴趣的实习经历,而后突出某个单一实习经历的情况即可。

我们先定位实习经历的数量,在简历里呈现的数量绝对不能多于三个,如果数量过多显得有些乱而让招聘者花费更多时间,内容多需要阅读的时间肯定多,而里面的实习经历如果有一些没必要呈现出来的则更容易让人阅读后觉得这是浪费自己的时间。比如说你说你在麦当劳当过销售员,而后说你在肯德基也担任过销售员,有必要将他们分开述说吗?你可以只说一个因为它们的性质是相同的,或者你可以采取合并的方式这么写:在麦当劳、肯德基担任过销售岗位。

至于那些跟应聘岗位没点关系的实习经历更没必要出现在简历里,比如你应聘手机销售岗位,在实习经历里有一段工程测量的经历,这有必要出现吗?工程测量和卖手机有什么关系吗?为此无关的实习经历出现在简历里属于一种浪费。

篇11:简历里的实践经历

简历里的实践经历

简历里的实践经历有正式工作经历、兼职工作经历、学校组织的实习、个人寻找的实习,如果对它们进行一番比较哪个的份量是最大的?相信大部分人会立刻回答正式工作经历,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了根本没有被提起的价值度,研究这些实践经历份量度的目的不是单单做比较,而是让份量度最大的经历为我们求职提升成功率。 按照常理来说正式工作经历的份量应该远远超过其它经历,但这样思考可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如正式工作经历和应聘工作的联系性为可以用零来形容,而你有一份实习经历和应聘工作完全对口,在此时我们说说是正式工作经历的`份量大还是实习经历的份量大?当然是实习经历那能找经历所属类别来进行比较吗? 我们可以先将实践经历的类别做个排名,但这并不是代表它们的份量先后顺序,只是为了让我们更方便地挑选有份量的实践经历。排列好之后我们就去每个类别里寻找关系大的具体经历,比如说正式工作经历、学校组织的实习、兼职经历这三类实践经历里都含有跟应聘工作对口的经历,此类这些实践经历的类别份量度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当然属于正式工作经历类别的某个经历拥有最大的份量。 在这里要说的就是打破类别的界限,以专业相符度作为第一考虑因素,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考虑类别的影响性。不要以类别为第一因素而否决了看似无份量的兼职经历,可能某段兼职比所有正式工作经历更有说服力。

篇12:简历里的兴趣爱好

 

如果应聘的工作以户外工作为主,那么尽可能呈现有关户外方面的兴趣爱好,例如应聘现场施工管理岗位,这对身体有要求而且对交际能力也有要求,另外还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等等。当你分析出这项工作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后,再对应其能力定位有关的兴趣爱好,我们说的就是这个思维模式。例如身体要求要好,那么可以说自己经常跑步或者爬山等等,所以身体是非常优秀的能够适宜在现场长时间逗留,因为夏季在现场长时间逗留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体力。如果身体不好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为此加入此类信息是可以起到作用的。交际能力方面可以添加的兴趣则属于团体类的活动,因为团体类的活动是需要交流的,你可以说篮球、排球、足球、棒球等。而管理方面的能力则需要你体现出在活动当中的位置,比如担任过足球队队长等。

简历里的兴趣爱好似乎被看扁了,其实对于这个栏目来说是极不公平的,因为兴趣爱好并非没有作用只是看其是否能对号入座。比如你喜欢看财经杂志而你应聘的又是金融行业岗位,那么这个爱好不就可以为你应聘带来一些优势吗?如果应聘的工程建筑行业那么这个兴趣就带不来什么作用了。所以在个人简历里就得抓住应聘的岗位、行业、企业等为中心,看看这些东西需要什么,那么呈现相应的兴趣爱好不就有作用了吗?

所以不要轻视简历当中的兴趣爱好,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让其发挥出较好的效果,通过对应聘信息的分析去找出所需的东西,就可以造就漂亮的简历。本文信息来源于www.YJSJL.ORG大学生个人简历网,请注明。

企业就是一个团队所以只有通过团队配合,才能让企业运作地更为顺畅,如果缺乏团队精神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运作,例如团队里的人员各自为战而不服从上级的指挥,这样一个团队可以运行地好吗?这样的企业不就成为了典型的一盘散沙吗?所以说在简历里体现你的团体性也是有作用的。在简历里到底应该怎么体现团队性了?

首先,就是在个人简历里说明你是一个非常遵守纪律的人,企业规定什么东西,你就会遵守这些东西,严格执行企业的规章条例,而不会存在违规的行为。比如简单点的就是上下班按照规定时间来,不会存在迟到或者早退这种问题。

其次,良好的.执行能力,如果企业交代你做什么事情那么你都会严格执行。不会对交代的事情做出不情愿的样子,因为执行力对于企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如果缺乏执行能力会导致效率低下的,甚至让某个项目遭受重大损失。

在简历里记得把完成团队分配任务的情况做个说明,因为团队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性的,虽然说把一个项目会分为多个版块,几个人或者一个人负责某个版块的内容,但是有些版块是有顺序要求的,比如说先做完某个项目后才能进行审核工作,而你是做项目的人,另一个人是负责审核项目的人,你不做完那么人家怎么审核?你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那么人家才能按照事先计划进行审核工作,要是都拖延工作,最后怎么进行审核工作?所以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的是绝对重要的。

篇13:关于无心二次曲面轨迹问题的研究

文献[1]对有关圆及椭圆的轨迹问题作了探讨, 文献[2]对有关椭球面的轨迹问题作了探讨, 文献[3]对双曲面轨迹问题进行了研究, 文献[4]对有心二次曲面的的轨迹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 用类似的方法, 对有关无心二次曲面轨迹问题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几个结论, 并给出了求满足题设条件的无心二次曲面轨迹方程的方法, 此结论丰富了空间解析几何的内容。

定理1 设M (x, y, z) 在三维空间中任一定P0 (x0, y0, z0) 与无心二次曲面

SΡx2+Qy2=2z

上任一点P′ (x′, y′, z′) 的连线上, 且满足Ρ0Μ=λΜΡ (λ-1) , 则点M的轨迹仍为无心二次曲面

SΡ (x-x01+λ) 2+Q (y-y01+λ) 2=2λ1+λ (z-z01+λ)

证明 由于Ρ0Μ=λΜΡ, 即ΟΜ-ΟΡ0=λ (ΟΡ-ΟΜ) , 所以

ΟΡ= (1+λ) ΟΜ-ΟΡ0λx= (1+λ) x-x0λy= (1+λ) y-y0λ, z= (1+λ) z-z0λ

又点P′是无心二次曲面S上任一点, 于是

Ρ (1+l) x-x02l+Q (1+l) y-y02l= (1+l) z-z0lSΡ (x-x01+λ) 2+Q (y-y01+λ) 2=2λ1+λ (z-z01+λ)

推论1 设三维空间内的任一点P0 (x0, y0, z0) 与无心二次曲面

SΡx2+Qy2=2z

上任一点P′ (x′, y′, z′) 的连线段的中点为M (x, y, z) , 则点M的轨迹为无心二次曲面

SΡ (x-12x0) 2+Q (y-12y0) 2=z-z02

定理2 已知无心二次曲面的方程为

SΡx2+Qy2=2z (Ρ2+Q20) ,

P0 (x0, y0, z0) 为空间内任一定点, 过点P0任作一条直线L与无心二次曲面相交于P′ (x′, y′, z′) , P″ (x″, y″, z″) 两点, 点N (x1, y1, z1) 是线段PP″的中点, 点M (x, y, z) 是直线L上的任一点, 且满足Ρ0Ν=μΡ0Μ (μ0) , 则点M的轨迹为无心二次曲面

SΡ (x+1-2μ2μx0) 2+Q (y+1-2μ2μy0) 2=zμ+14μ2 (x02a2+y02b2-4μz0)

证明 由于P′与P″都是无心二次曲面S上的点, 于是

Ρx2+Qy2=2z (1) Ρx2+Qy2=2z (2)

由式 (1) 和式 (2) , 得

Ρ (x-x) (x+x) +Q (y-y) × (y+y) -2 (z-z) =0,

因为ΡΡ//Ρ0Μ, 所以

x-xx-x0=y-yy-y0=z-zz-z0

因此

Ρ (x-x0) (x+x) +Q (y-y0) × (y+y) -2 (z-z0) =0 (3)

又由于点N是线段PP″的中点, 则有

x1=x+x2, y1=y+y2, z1=z+z2

x+x=2x1, y+y=2y1, z+z=2z1 (4)

把式 (4) 代入式 (3) , 得

Ρ (x-x0) x1+Q (y-y0) y1- (z-z0) =0 (5)

又因为

Ρ0Ν=μΡ0Μ (μ0) , ΟΝ= (1-μ) ΟΡ0+μΟΜ,

x1= (1-μ) x0+μx, y1= (1-μ) y0+μy, z1= (1-μ) z0+μz (6)

把式 (6) 代入式 (5) , 得

Ρ (x-x0) [μx+ (1-μ) x0]+Q (y-y0) [μy+ (1-μ) y0]=z-z0,

SΡ (x+1-2μ2μx0) 2+Q (y+1-2μ2μy0) 2=zμ+14μ2 (Ρx02+Qy02-4μz0)

推论2 已知无心二次曲面

SΡx2+Qy2=2z (Ρ2+Q20) ,

P0 (x0, y0, z0) 为空间内任一定点, 过点P0任作一条直线L与无心二次曲面相交于P′ (x′, y′, z′) , P″ (x″, y″, z″) 两点, 则线段PP″的中点M (x, y, z) 的轨迹为无心二次曲面

SΡ (x-12x0) 2+Q (y-12y0) 2=z+14 (Ρx02+Qy02-4z0)

参考文献

[1]王跃辉.解析几何的变式与解题后的反思.数学教学, 2006, (12) :34—36

[2]冯爱萍.有关椭球面的轨迹问题的研究.榆林学院学报, 2007, (4) :38—39

[3]冯爱萍, 刘玲.有关双曲面的轨迹的问题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9; (11) :208—209

篇14: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恽南田语)。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 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 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艺录》序言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 他说:

钱塘洪昉思(按即洪升,《长生殿》曲本的作者)久于新城(按即王渔洋,提倡诗中神韵说者)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 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思重视“全”而忽略了 “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 “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相结合的手法。例如近年出土的晚周帛画凤夔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宋李公麟《免胄图》、元颜辉《钟馗出猎图》、明徐渭《驴背吟诗》,这些赫赫名迹都是很好的例 子。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像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汉画上正有不少舞蹈和戏剧表演)。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这是中国绘画美学里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 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 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通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叫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我在一九四九年写过一篇《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 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 、“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 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齐白石画册里一幅画上一枯枝横出,站立一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是一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反映这艺术发展的美学思想也具有独创的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

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着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唐朝大书法家张旭观看公孙 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吴道子画壁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而舞 蹈也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根基。中国舞台动作在二千年的发展中形 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例如“趟马”这个动作,可以使人看出有一匹马在跑,同时又能叫人觉得是人骑在马上,是在什么情境下骑着的。如果一个演员在趟马时“心中无马, 光在那里卖弄武艺,卖弄技巧,那他的动作就是程式主义的了。—我们的舞台动作,确是能通过高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生活的真实的。也证明这是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经过广大人民运用他们的智慧,积累而成的优秀的民族表现形式。如果想一下子取消这种动作,代之以纯现实的,甚至是自然主义的做工,那就是取消民族传统,取消戏曲。”

中国艺术上这种善于运用舞蹈形式,辩证地结合着虚和实,这种独特的创造手法也贯穿在各种艺术里面。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诗经》里《斯干》那首诗里赞美周宣王的宫室时就是拿舞的姿式来形容这建筑,说它“如跤斯冀,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斯飞”。

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 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它是和西洋从埃及以来所承受的几何学的空间感有不同之处。研究我们古典遗产里的特殊贡献,可以有助于人类的美学探讨和艺术理解的进展。

(原载《文艺报》一九六一年第五期)

上一篇:大学生自我综合评价下一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百分数的应用单元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