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考取BETS的最佳时间

2024-05-05

小升初考取BETS的最佳时间(共4篇)

篇1:小升初考取BETS的最佳时间

小升初考取BETS的最佳时间

我们在提起小学生英语学习最佳规划的时候,曾经提起,四、五年级英语学习的基调就是“考证”。这是因为,四五年级的时候,学生们既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也有着考证的紧迫性。

考取BETS1(KET)证书的最佳时间安排:

依据前面所提到的一二三年级英语学习计划,学生将可以从四年级开始,系统学习《新概念英语》和BETS教材。同时,学生将有很充裕的时间在四年级完成对BETS1的冲刺,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比较轻松。而经过了近一年的准备时间,学生对BETS的认识和了解会比较透彻,如此,即便是面对一种完全引自国外的考试系统,学生的压力也不会那么大,能够考取证书的几率也将大大增加。

考取BETS2(PET)证书的最佳时间安排:

虽然BET1和BET2之间,只是一个级别的跨度,然而两个级别的考试难度相差还是比较大的。这样,如果学生在四年级考过了BET1之后,就立马冲击BET2,那么学习的结果就将还是囫囵吞枣。所以,新东方老师建议孩子在考完BET1之后,来系统学习一下《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的内容,而并不赞同学生在考过BET1之后,就立马去突击考BET2。学生在完了《新概念英语》二册的全部内容,英语水平就将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这为学生学习BETS二级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按照现在重点中学选拔学生的要求,我们觉得,学生最好是能够利用五年级秋季、寒假和五年级下学期三个阶段,来按部就班地系统学习和备战BETS二级,这样,通过考试的几率将会大大提高。而即便学生在五年级时候没有通过BETS二级的考试,到了六年级的时候,不论是BETS也好,还是剑桥也好,都将还有最后一次机会,因此建议如果学生在五年级时候没有取得BETS二级证书,那么六年级秋季的两个考试都要参加,BETS本身就是源于剑桥,因此参加两个考试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不论怎么样,一定要考过一个,到小升初好有“敲门砖”可用。

篇2:小升初考取BETS的最佳时间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8年7—8月在本院产科分娩的121例孕妇 (新生儿出生后均按计划预防接种麻疹疫苗) 及其健康足月新生儿作为监测对象, 并于出院后对121例新生儿中6月龄及8月龄婴儿81例进行随访。121例新生儿中, 男65例, 女56例。随访儿中男45例, 女36例。

1.2 方法

对所有孕妇采集其外周静脉血3 ml, 新生儿在其出生时采集其脐带血3 ml, 6月龄及8月龄婴儿采集静脉血3 ml。所有标本均及时分离血清, 置于-30℃冰箱中备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麻疹Ig G抗体, 试剂盒购自德国维润赛润研发有限公司。抗体水平判定标准:抗体国际单位 (IU<1∶200为阴性, ≥1∶200为阳性, 其中1∶200~1∶800为低水平抗体, 1∶800~1∶3200为中水平抗体, ≥1∶3200为高水平抗体, ≥1∶800为保护性水平抗体[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进行数据的统计运算, 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用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孕妇与新生儿血清麻疹抗体阳性情况

孕121例孕母中, 麻疹Ig G抗体阳性 (≥1∶200 IU) 91例, 阳性率为75.21%, 具有保护性抗体者 (≥1∶800 IU) 28例, 占23.14%。检测121例新生儿, 麻疹Ig G抗体阳性 (≥1∶200 IU70例, 阳性率为57.85%, 具有保护性抗体 (抗体滴度≥1∶800IU) 者24例, 占19.83%。

2.2 孕妇与新生儿血清麻疹抗体阳性率之间的关系

孕妇与其新生儿麻疹抗体均为阳性的有65对, 占53.71%;孕妇与其新生儿麻疹抗体均为阴性的有25对, 占20.66%;孕妇抗体阳性、新生儿抗体阴性的有26对, 占21.48%;孕妇抗体阴性、新生儿抗体阳性的有5对, 占4.13%。孕妇与新生儿二者麻疹抗体是否有相关性, 经χ2分析得出, P<0.005, 认为新生儿麻疹血清抗体和母亲抗体有关联系。

2.3 新生儿、6月龄及8月龄婴儿麻疹抗体水平衰减情况

由于各种原因, 我们对121例婴儿中的81例进行随访, 检测其麻疹抗体, 结果显示, 仅有13例 (16.05%) 在6月龄时 (未接种麻疹疫苗) 麻疹Ig G抗体处于保护性水平以上, 6例 (7.41%) 在8月龄时麻疹Ig G抗体在保护性水平以上, 见表2。经统计学处理, χ2为93.578, P<0.01, 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 随着月龄的增长, 婴儿胎传抗体水平迅速下降, 至6月龄和8月龄时, 婴儿麻疹胎传抗体基本消失, 婴儿感染麻疹的机会随月龄的增加而增加。

3 讨论

3.1 绍兴市小婴儿麻疹发病的原因

麻疹是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传染病, 近年来, 国内麻疹的发病年龄有提前的趋势。吴建宏等[4]对绍兴市2005—2009年麻疹疫情进行分析, 发现患者年龄呈现两极趋势, 主要集中在≤1岁组和≥15岁组人群, 分别占报告总病例数的24.79%和56.30%, 婴儿麻疹病例所占比例明显上升。结合本研究结果分析其原因, 可能与以下方面有关: (1) 孕母麻疹抗体水平较低。本文的监测结果表明, 新生儿麻疹抗体大多在保护性水平以下, 其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为19.83%, 孕母中具有保护性抗体者也仅占23.14%, 说明母婴麻疹抗体间呈密切相关关系, 婴儿抗体水平随母亲抗体水平的升高而升高。 (2) 胎传抗体消失过早。目前育龄妇女多出生在70~80年代, 大部分抗体是通过预防接种获得。有研究证实[5], 疫苗时代母体的麻疹抗体滴度低于早期因自然感染获得的抗体滴度, 所生婴儿的母传抗体在出生后下降很快, 在到达初免月龄8月龄前几个月已成为易感者, 6月龄时麻疹抗体阴性率可达96.00%。我们对本组婴儿进行随访结果发现, 在6月龄及8月龄时婴儿麻疹保护性抗体阳性率进一步下降, 不足10.00%。这可能是近年来新生儿麻疹及处于麻疹空白期 (未达到麻疹疫苗接种年龄) 的小儿麻疹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 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 经济水平的提高, 婴儿外出的机会相应增多, 婴儿感染麻疹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加。

3.2 初免月龄

我国卫生部规定的儿童免疫程序麻疹疫苗初免月龄为8月龄, 复种为7岁, 这一程序制定的基础是, 过早接种麻疹疫苗由于胎传抗体的干扰致使免疫失败。但随着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的改变, 大量的资料表明, 婴幼儿到初免月龄时, 体内的抗体水平已起不到保护作用。基于此理由, 不少学者提出要早于8月龄进行麻疹疫苗初免。通过免疫成功率监测认为, 6月龄初免的效果并不差于8月[6,7]。也有学者认为, 由于<8月龄婴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免疫成功率低, 仍以维持8月龄初免为宜[8,9]。黄铭华等[10]全面收集同时进行麻疹疫苗6月龄、8月龄初次免疫并报告了相应的免疫成功率、抗体滴度的文献, 运用Rev Man软件对免疫成功率、抗体滴度进行Meta分析, 认为8月龄接种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及抗体滴度均可超过6月龄接种, 宜采取继续以8月龄为麻疹疫苗初次免疫月龄以及开展强化免疫、做好常规免疫的策略来消除麻疹。为此, 鉴于绍兴市母婴麻疹抗体水平及麻疹流行病学特点, 我们认为, 在麻疹高发地区, 于8月龄前可以考虑将麻疹疫苗的初免时间提前到6个月, 1年后再免疫1针, 更可有效提高免疫成功率, 降低小月龄婴儿麻疹的发病率。而对在8月龄前发病还没有构成严重威胁的地区, 仍应坚持8月龄初免的现行免疫程序, 通过提高≥8月龄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率, 来保护<8月龄婴儿不感染麻疹[11]。同时对婚前检查的女青年常规加测麻疹抗体, 对其中阴性或低滴度者给予麻疹疫苗加强注射, 以期提高其胎儿母传麻疹抗体的水平, 最终达到降低婴儿麻疹发病率的目标。

关键词:新生儿,婴儿,麻疹疫苗,初免时间,抗体

参考文献

[1]马瑞, 边国林, 许国章, 等.浙江省宁波市小月龄婴儿麻疹高发原因分析[J].疾病监测, 2008, 23 (5) :308-310.

[2]郑晓丽, 刘兰萍, 戴传文, 等.深圳市南山区1990—200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3, 9 (2) :109-110.

[3]严有望.麻疹IgG抗体滴度观察[J].中华实验与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0, 11 (1) :12-13.

[4]吴建宏, 陈洁, 董国萍.绍兴市2005—2009年麻疹患者年龄构成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10, 22 (8) :29-30.

[5]卢莉, 王文胜, 王岩.6月龄婴儿麻疹疫苗免疫效果及人体反应观察[J].中国计划免疫, 2001, 7 (2) :63-65.

[6]王联君, 陈超, 周剑惠, 等.麻疹疫苗最佳免疫月龄的研究[J].中国计划免疫, 2001, 7 (1) :10-11.

[7]胡家瑜, 张金芳, 李秀珠, 等.16月龄与8月龄婴儿接种麻疹疫苗后的血清学效果[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0, 12 (9) :425-426.

[8]严有望, 叶新民, 程峰, 等.沪191例麻疹疫苗免疫持久性和影响因素的评价[J].微生物免疫学进展, 1999, 27 (3) :48-51.

[9]陈健, 梁建华, 金顺英, 等.广州市儿童麻疹疫苗免疫效果评价及初免月龄探讨[J].华南预防医学, 2005, 3 (3) :32-33.

[10]黄铭华, 王海青, 李放军, 等.麻疹减毒活疫苗初次免疫月龄对免疫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2, 10 (13) :417-421.

篇3:恼人的“小升初”

视点1万人赶考

汽车拥堵超过十公里

昨日上午8时刚过,前来参加太原某校“小升初”考试的车辆从学校门口沿着马路向两边排列,绵延数千米。由于车辆和人数太多,道路拥堵,为了避免迟到,“赶考”的学生纷纷放弃乘车,上演“汽车+三轮车+跑步”的接力赛。

早上7点,住在建设路附近的张强就同妈妈一起出门了,8点半左有,当他们驱车从家赶到学校时,学校附近的道路已一眼看不到头。为了避免迟到,张强拿上考试用品,搭上了三轮车。但是没多久,连三轮车也寸步难行。张强只能在距学校还有几百米的地方下车,跑步前往学校。

“今天来考试的有上万人。”校外接受咨询的老师说。在学校里,体育馆、食堂、操场上、草坪上,全是前来陪考的家长。而中午时分,该校附近的街道上,汽车拥堵长度已达数公里。

视点2连考三天

几所民办校考试“撞车”

据粗略统计,五一期间,将有几所学校提前进行“小升初”测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学生都同时报考了多所学校,三天中,要不停“跑趟趟”赶考,不少学生大喊“吃不消”。

视点3题目不难

奥数试题现身考题中

昨日上午,某校的考试科目是语文和数学,大多数学生认为,考试题日并不算太难。

“比期末考试稍微难点,但没有奥数难。”前来考试的学生王琪说,“数学题有少部分的奥数内容,但对于参加过奥数培训的学生来说,不算太难。”

焦点关注

“小升初”大战带来的经济效益

多所优质民办学校的“小升初”测试集中在“五一”小长假,各地学生家长纷纷赶来参加测试。

部分学校周边的宾馆在一两个月前就有人预订房间,考试当天,凉面、盒饭、矿泉水等被一扫而空,学生自己制作的校园杂志也成为当天的畅销书。

为了保证孩子第二天的考试,家长王女士在昨日下午就到学校周围寻找宾馆住宿。谁知她刚下车,还没说话,旁边一位老乡就对她说:“你是带孩子参加‘小升初’测试的吧,这里都住满了。”

记者随机走访了该校周围的几家宾馆,里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不少家长提前一两个月订好了房间。“我们宾馆79间房,大多数都是来参加‘小升初’考试的。还有很多来晚的都没住上。”

选择公办初中还是民办初中?是就近入学还是跨学区报名?近期,那些就要升入初中的学生家长们,还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就有些坐不住了,到处求人咨询,对自己的孩子选择上什么样的初中才算满意心里没底,于是“小升初”又成为家长们关心的热点话题。面对“小升初”,你是否走进了误区?

误区一

孩子读名校,家长更有“脸面”

很多家长择校带有很强的攀比心理,看到同事的孩子进了“某某名校”,自己不把孩子送进名校,脸上实在挂不住。人家择校,我也择。有的家长开始并不想让孩子择校,因为离家远。但同事的孩子都择校,于是就随大流,也让孩子择校。

误区解读:每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父母会把自己的人生梦想或人生意愿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却忽略了一点:自己有能力送自己的孩子去那所学校吗?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某某”学校?如果一旦孩子违背了或是达不到,就会万分失望,甚至痛不欲生。这其实违背了家庭教育的另外一个原则“以人为本”。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合理地引导他们。

误区二

不读名校就是亏待了孩子

一些家长说:我的孩子非某某学校不上,我只能选择某某学校,孩子坚持上某某学校,我们如果不这样做,就亏待了孩子。

误区解读:此时家长应考虑学校的风格是否适合孩子。“名校”只能说明其在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上有某些过人之处,可是正如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一样,也没有能够教好所有学生的学校,所以择校时家长不应盲目地“名校崇拜”,而应综合评价孩子的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家庭的经济状况,甚至路途的远近等综合因素,选择一所最适合的学校。家长们普遍认为现在让孩子上好学校,以后就能上好大学,找好工作,孩子就能生活得快乐。另外,择校需要承受一定的经济负担,要充分考虑孩子三年的生活学习费用。不要给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其次,对孩子的学习程度和各方面素质要有客观的评价分析,不能盲目择校。充分考虑到群体性差异将会给孩子身心带来的影响。有的学校尖子生荟萃,你的孩子如果选择这样的学校,可能进去后会感到压抑,甚至每次考试都是倒数,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赶上来。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到厌学,甚至对学习采取放弃的态度。

误区三

选学校“舍近求远”

家长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对学校的好坏做出自以为正确的偏颇评价。现在有的家长,总是以为自己周围的学校不如外地的学校,这种心态就好比好的风景总在远处一样。

误区解读:作为家长,总是非常留意自己周围的学校,比如学风、校风、升学率等等。时间长了,他们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就在自己的大脑里反馈成了对这个学校的印象,这些印象里面,当然要包括了这个学校存在的问题。而对外地的学校,他们要么一无所知,要么道听途说。

其实,再好的学校都有其不好的地方,而再差的学校都有其优秀的一面,关键在于你该怎么看。另外,有些学校离家较远,每天用在路上的时间都要几个小时,会极大地占用孩子的休息和作业时间。这一点也需要家长认真考虑。

篇4:没有考试的“小升初”

在中国准备“小升初”,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是考试。在美国,则没有考试的因素。我不是说面临升学的孩子完全不考试。比如,麻省和大多数州一样,有州一级的统一考试,以检测教学效果。女儿从三年级就开始参加这种考试。但是,这是每年的例行公事,和升学无关,更不会因为升学增加若干考试项目。从我这个家长的眼睛观察,美国的学校更多考虑的是孩子如何适应升学所带来的环境变化的问题,并为之进行精心的准备。

美国的大学乃至高中,都有隆重的毕业典礼,大家穿袍戴帽,致辞欢呼,标记着人生的里程碑。“小升初”则没有这些。学校让家长们选择孩子从小到大几幅经典照片,让孩子写下自己的兴趣、志向、喜欢的课程、音乐、电影、以及美好回忆等等个人信息,然后编成纪念册印发。全毕业班的同学还聚集在大礼堂,通过幻灯片一起分享这些照片。所有这一切,是为了让每个孩子感到自己到目前为止的生活是多么“辉煌”、是多么让所有的人珍视。建立起这种生活的信心,孩子对未来环境的变化才更好适应。

美国的“小升初”对许多孩子而言确实是个不小的变化。一般美国的学区总是高中少,初中多些,小学最多。我们原来住的镇四万多人,在这方面非常典型:一个高中,一个初中,五个小学。这意味着小学多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小朋友泡在一起,关系亲密融洽。“小升初”时,几个小学的孩子都集中在一个初中,学校的规模一夜之间翻了几倍,相对于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来,更多的是陌生人。另外,小学生受到的照顾比较多,不能独立行动,受到成人全天候的监护。到了初中高年级则“自由”了。五年级的孩子在小学里是“老大”,进入初中这一“大世界”中,一下子成为“老小”,心理压力很大。小学的孩子多喜欢“卖小”,以赢得家长和老师的注意;初中的孩子则要“充大”,以对付同伴的压力。另外,欺负人的问题在中学开始大量出现,恋爱也渐渐开始,学业越来越动真格儿的了⋯⋯总之,对于有些孩子,压力是铺天盖地而来的。

我们在女儿“小升初”前一年搬家“择校”,到了农村一个不足六千人的小镇定居。因为地方小,全镇就一个小学,一个初中和高中组成的中学。也就是说,孩子“小升初”没有那种和几个小学的孩子汇合到大中学的“震撼”,不过是过了条马路,到对面更大的建筑里上学而已。从小学的一年级到高中的十二年级,一个年级稳定在一百人左右,孩子们很容易彼此相识。即使如此,在五年级下半学期,学校还是为孩子进行环境转换的准备,最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到中学参观,和中学的师生见面,并听取对中学的课程、课外活动等方方面面的介绍。

女儿告诉我,她在那里看到中学生乐队的排练,自己跃跃欲试。而她们一队吵吵嚷嚷的小学生还闯入一间正在进行西班牙语考试的教室,导致考试临时中断。经过这样的“到此一游”后,特别是和中学的大孩子接触以后,孩子们对新环境不再感到陌生,信心强了许多。

不仅如此,女儿在毕业前还接到老师分派的任务:向前来参观的幼儿园的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小学。也就是说,在她自己进行环境转换的过程中,要帮助更小的孩子们适应他们的环境转换。这一下子增加了她的责任感,觉得自己长大了,觉得自己面临的转换将带来成长的喜悦。她一位同班同学特别迫不及待地希望赶快升入中学。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对人们总把我当个婴幼儿看待已经不耐烦了。”他渴望着到中学去当“大人”。

女儿在美国“小升初”的正式经验,大体就这么多,和顺次升级几乎无异。学校强调的是,把环境转换给孩子带来的心理焦虑降低到最低程度。在这平淡无奇的程序背后的教育哲学,和中国有着惊人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以学校为中心,“小升初”要考试,要家长幕后运作,经过复杂的“择校”,最后才能安顿下来。在这种环境下,孩子被督促做各种努力以达到大人的要求,然后等着被大人选择,甚至会感到生活中有许多不可逾越的门槛,进而丧失了对自己生活的把握,容易变得被动,产生无助感。美国的“小升初”,则是完全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们感到自己被关心、被鼓励、看得清未来生活道路上的路标,于是比较有信心,生活和学习态度比较主动。

女儿在这些过程中,总是变得越来越喜欢学校。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小升初”的择校战和考试,对孩子最大的心理伤害恐怕就是让他们感到自己的生活要听任他人安排。一旦有了这种感觉,孩子就可能丧失主动性和创造力。他们中许多人恐怕在十几年后甚至整个生命中,都无法走出“小升初”的阴影。★

上一篇:经典地产策划方案下一篇:语文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