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作文

2024-05-14

爬天都峰作文(精选6篇)

篇1:爬天都峰作文

我在爬天都峰的时候,看见一个老爷也不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的年纪比较大,头发都白了,留着长长的胡子,穿着一双灰色的运动鞋,他看见我,对我说:“小朋友我们一起爬天都峰吧!”我对老爷爷说:“呢能爬上去吗?”老爷爷说:“我一定比你快。”说完了老爷爷就开始爬山了,爬了一会儿,我看见老爷爷,浑身都被汗水湿透了,气喘吁吁,脸涨得通红,爬石级的时候,他把腰弯的很低,手扶着铁链,爬上一级,站着休息一会儿,努力地向上爬,没有放弃的想法。

我在前面,不时回头看,见老爷爷这么坚强,我很感动,故意放慢脚步,陪着老爷爷,在难爬的地方,我扶着老爷爷,我们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在天都峰上,老爷爷拉着我的手指着远方,对我说:“小朋友谢谢你的帮助,看我们的祖国都漂亮啊,看见老爷爷这么开心,我高兴地笑了。

篇2:爬天都峰作文

暑假去爸爸那里玩,因为他在安徽工作,所以在一个天晴的早上,爸爸很早就叫我起来说带我去爬天都峰。

来到开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啊,在云彩上面哩!我心里暗暗想我能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阶,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的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好。”于是我和老爷爷向峰顶奋力爬去,我们一会儿抓着铁链,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爸爸还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像,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帮我爬上了天都峰顶。”“不,老爷爷,你是帮了我,要不是我们一起努力,我一定坚持不到最后的。”

通过这次爬天都峰,让我懂得了,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不能被困难吓倒,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篇3:《爬天都峰》教学建议

一、唤醒生活, 由“爬”字初步感悟

1. 再现生活, 引导感悟。

在生活中, 不少学生已有爬的亲身经历,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叙谈感受, 可为语言解读, 内涵感悟奠定基础。可这样导入: (1) (板书:爬) 同学们, 由“爬”字, 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画面, 你有亲身经历的事情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爬树、爬坡、爬山的情景, 再现“爬”的过程, 展示“爬”的不易。 (2) 无论爬树、爬坡还是爬山, 要能够成功, 你觉得需要什么?——引导叙谈感受, 教师适当引导, 让学生明白:要能够“爬”成功, 要有勇气, 要有力气, 要有毅力……

2. 联系课文, 诱发兴趣。

想象叙述后, 可这样引导:这里“爬”的是天都峰 (板书:天都峰) , 你了解天都峰吗?向大家介绍介绍。———引导介绍, 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 出示并指名朗读“不上天都峰, 等于一场空”, 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 了解天都峰在景色绮丽的黄山的位置, 体会她神奇的魅力。进而引导:是啊, 黄山景色优美, 驰名天下, 而天都峰是黄山一景, 她魅力无限, 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这不, 一位老爷爷和一个小朋友也想来爬天都峰, 能行吗?他们“爬”的结果怎样呢?———设置悬念, 诱发兴趣。

二、精读课文, 由“爬”字深度感悟

老爷爷和小朋友从“不敢爬”到“奋力爬”, 重要原因在于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可见, 蕴涵于“爬山”之中的道理便是: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也是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动力。

在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整体把握内容后, 可抓住重点指导精读, 弄清“爬山”的前后联系, 促使学生深度感悟。

1. 感受天都峰的险峻。为感受天都峰的高和陡, 领会“我”面对这样的山峰心中的胆怯, 可分以下几步指导:

一是描述插图, 感受特点。让学生仔细看课文插图, 边看边想象: (1) 来到天都峰脚下,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一座山峰, 看到这样的山峰, 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高耸入云、九霄云外、高不可攀、耸入云天……) ———借用成语, 概括特点。 (2) 请选择合适的成语, 运用“你看_____, 简直是_____”的句式, 说说你眼中的天都峰。———借助成语, 展示特点。

二是品读语言, 感受特点。自读第2自然段, 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写天都峰的,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细读深思, 重点体会:由“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山峰的“高”;由“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体会作者的胆怯, 并体会这样描述的具体、形象和真切。在此基础上, 指导感情朗读。

三是显化心理, 感受特点。可这样引导:天都峰实在是太高、太陡了, 如果你就是来爬天都峰的小朋友, 看到这样的山峰, 会想些什么, 会怎样“发颤”?———充当角色, 移情体验, 显化心理。使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我”面对天都峰的“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加深对天都峰特点的感受, 为老爷爷的出场做好铺垫。

2. 感受相互间的影响。

面对险峻的天都峰, 一老一少都从对方身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这是阅读重点。可这样引导:

(1) 品读“语言”, 揣摩内心。老爷爷和小朋友刚见面时的话语内涵丰富, 可谓话中有话。为让学生凭借语言走进人物内心, 感受人物语言对“伙伴”的影响, 可这样引导:请读读下面两句话, 弄清老爷爷和小朋友的位置关系, 再联系句子想一想:从句中的“也”字你读出了什么? (出示句子)

(1)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 你也来爬天都峰?”

(2) 我点点头, 仰起脸, 问:“老爷爷, 您也来爬天都峰?”

学生自读后引导交流, 相机点拨, 促使学生从老爷爷和小朋友的位置关系以及句中的“也”字去透视句子的丰富内涵, 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也”字蕴含的是惊异:老爷爷可能想, 天都峰这么高, 这么陡, 这么小的女孩子也来爬, 而且走在我前面, 真是难以置信!小朋友可能想:天都峰这么高, 这么陡, 老爷爷年龄这么大, 他也来爬, 而且跟在我身后, 真是不可思议!

“也”字蕴含的是赞叹:老爷爷可能想:天都峰这么高, 这么陡, 这么小的女孩子也来爬, 而且走在我前面, 真是令人赞叹!小朋友可能想:天都峰这么高, 这么陡, 老爷爷年龄这么大, 他也来爬, 而且跟在我身后, 实在令人敬佩!

“也”字蕴含的是自勉:老爷爷可能想, 天都峰这么高, 这么陡, 这么小的女孩子也来爬, 而且走在我前面, 她能行, 难道我不行吗?我得向她学习!小朋友可能想, 天都峰这么高, 这么陡, 老爷爷年龄这么大, 他也来爬, 而且跟在我身后。他能爬, 难道我不能吗?我得向他学习!

当然, “也”字还蕴含着“疑问”、“感动”等, 可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在叙谈感受的同时, 指导朗读, 读出惊异、赞叹、自勉、疑问、感动等不同感受, 让学生既得到语言的训练, 又受到思想的熏陶。

(2) 品读“行动”, 感受勇气。对爬山, 课文简而言之, 且只写“我”攀爬的情景, 其间丰富的形象须引导学生阅读探究。

一是读中感受。让学生自读第6、7两个自然段, 画出反映爬天都峰不容易的词语。学生圈画出“终于”后, 启发思考:你从“终于”中体会到了什么?哪些句子写出了爬天都峰的不易?让学生朗读并想象, 再现形象, 体会“不易”, 感悟“勇气”。

二是写中感受。为使学生加深感受, 可抓住第6自然段中的省略号引导:这一老一小在爬山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他们是怎样自我勉励、互相鼓励的?———想象当时情景, 练写片段。写好片段后引导交流, 再出示下列片段, 让学生阅读比较:

小朋友和老爷爷向峰顶爬去。小朋友一会儿用手抓住石级边上的铁链, 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她看到老爷爷在后面艰难地爬着, 就大声说:“老爷爷, 加油!”老爷爷听到加油声, 加快了脚步, 手脚并用向上爬, 后来他看到小朋友落在后面了, 便笑着说:“小朋友, 加油!”爬呀爬, 他们爬累了, 就歇一会儿;渴了, 喝点儿水。有志者事竟成,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 他俩终于爬上了峰顶。

这样借助形象, 感受了登山的不易, 回应了上文山峰的“高”和“陡”, 照应了下文的“感谢”和“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 感悟蕴含的道理。

一老一小, 在享受登山成功的喜悦时, 都情不自禁地向对方表示感谢。这“感谢”是他们真情的流露, 也是事情的深刻蕴含, 须引导学生细读品味, 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一是朗读表达, 初知蕴含。自由朗读课文第8~10自然段, 找出老爷爷、小朋友、爸爸的话语, 反复朗读, 体会情感, 再指导朗读, 表达情感, 探究原因。明白老爷爷对小朋友真情感谢, 是因为小朋友勇气的鼓舞, 让他下定了决心, 爬上了峰顶;小朋友对老爷爷真情感谢, 是因为老爷爷登山的举动给了她登山的勇气, 让她登上了峰顶;爸爸对老少俩真情赞扬, 是因为两人登山的行动和互相的鼓舞让他感动。

二是深入探究, 理解蕴含。让学生反复朗读爸爸的话语:“你们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进而引导探究内涵:“汲取”是什么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是什么意思?———要学生联系课文, 具体说说“汲取”的内涵。并抓住“有意思”引导:爸爸所说的“有意思”赞扬了一老一小的什么呢?———联系课文, 理解内涵: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 是处世的方法, 有了这样的方法, 世界将变得非常美好;是虚心的品质, 有了这样的品质, 处处都有自己的老师;是生存的智慧, 有了这样的智慧, 生活将永远成为享受;是进取的精神, 有了这样的精神, 困难将永远踩在脚下……

三、延伸拓展, 由“爬”字升华感悟

篇4:《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黄山天都峰,“我”与一位爬山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终于登上“高”而“险”的天都峰的事。课文通过“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对话内涵丰富,仔细体会,意蕴无穷。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终于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课文中以对话框的形式对“终于”一词的理解作了提示,目的是让学生读到这里,能联系上文理解“终于”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一些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懂得在困难面前要有战争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课文“天都峰”中的动词“爬”,显现出了“天都峰”的形态,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天都峰“高”“险”的感性认识,并在课堂上“读”的过程中积累和内化语言,设身处地地感受老爷爷给“我”的鼓励与体会攀爬的艰难和奋力,同时放飞想象,发散思维,陶冶情操,从而真正理解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揭示课题

1.师:你们在书海中遨游,读到过哪些描写山的文章和诗词呢?

2.揭题:从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山的形态多变。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黄山奇石》的课文,从课文中领略到了黄山的美丽。今天我们要随着一位小朋友去爬黄山的天都峰,了解这位小朋友爬黄山的天都峰的经历。(板书:爬天都峰)

3.紧扣课题质疑。课题《爬天都峰》为什么是用“爬”,而不是用“登”呢?

4.师生交流查找的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到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设计意图:以写山的文章、诗词导入教学,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交流资料,可以增强学生对天都峰“高”“险”的感性认识。读题质疑,由疑而思,激发学生的阅读的欲望;由思追问,探究就有了方向。于是阅读伴着思维,思维伴着探究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陡 攀 辫 决 勇

(2)检查词语。

峰顶 似乎 忽然 白发苍苍 咱们 奋力 终于 辫子 决心 居然 力量 仰起

(3)读通重点句。理解“笔陡”与“发颤”的意思。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4)指导书写,提示字形难点。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5)描写11页字帖。

(6)学生交流记字方法,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成识字教学的任务,在学生对生字的认读和识记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

三、梳理字词,感知内容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犹豫:拿不定主意。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本课是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汲取:吸取。石级:石头台阶。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发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感知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循序渐进。通过对词语的认读、梳理加强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认识,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四、赏析字词,理解文意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爬山前。(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来。(2)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3)为了能让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播放有关天都峰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力量啊。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爬山时。(1)自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2)出示句子:“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学生分组讨论,集体汇报。)(3)小结: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他们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4)“我”是怎么爬天都峰的?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语。(5)理解“奋力”“终于”的意思。(“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6)读文思考: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7)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8)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爬山后。(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都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2)你从爸爸的话中你体会出什么?(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赏析字词理解课文中蕴涵的道理,并通过出示画面让学生增强形象感知,通过品读课文再现情景。这样,学生就能读出画面感,读出自己的感觉与理解,读起来更有味,角色朗读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来自对方的鼓励,设身设身处地地感受“我”和老爷爷的内心情感,在品读的过程中积累和内化语言,在放飞想象中再现“我”和老爷爷攀爬时的各种动作形态,体会攀爬的艰难和奋力,加深对课文阐述道理的理解。

五、布置练习,升华拓展

1.归纳总结:学习课文后,我们懂得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争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道理,相信同学们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去战胜困难,去夺取胜利。

2.小练笔。根据课文中“我奋力向山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的描写,展开想象,用上“一会儿……一会儿……”写一写“我”或老爷爷攀爬时的样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想象来处理感悟与训练的关系,发挥感悟与训练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想象与感悟中训练,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习作能力,让感悟和训练相得益彰。

篇5:爬天都峰作文

那天,我们起得很早,来到山脚下,天才朦朦亮。大雾弥漫着整个山谷,隐隐约约只能看见山的轮廓。我的心情非常激动,真恨不得立刻飞上山顶。

这时,天亮了些许,我们已经来到宛如仙境一般的天台。雾越来越浓了,几米以外就什么都看不清了,爬山的石级已经被雾浸湿了。湿漉漉的,走上去滑滑的,我小心翼翼地一级一级往上爬。

我一会儿攀着铁链向上爬,一会儿手摸着地向上爬。雾慢慢地散了,周围的怪石、奇松都清晰地展现在面前。天都峰好像一位蒙着面纱的仙女忽隐忽现,显得是那样神秘。我想,上面准比这儿更美,无限风光在险峰吗!我便把外衣往腰间一系,又奋力向上爬去。

一路上,妈妈不时给我鼓劲。每爬一段山,我们就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山路上,每过一小节,就有一些卖小吃的当地人。我们便走上前:“请问这儿离山顶还有多远呀?”“不远了,不远了。只有几百米了。”我听了,心一喜。啊!马上就要到峰顶了。哎,这几百米怎么这么远呀。忽然,我看见前面出现一条“单行道”,连铁链都没有,可怎么过呀!我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我又想起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于是,我鼓起了勇气,像蚯蚓一样趴在上面,不敢往左右看,更不敢往后看。只是一点一点慢慢往前蠕动。我终于顺利地爬过了“鲫鱼背”,游客们都以惊讶的眼光望着我。因为,那年,我才五岁呀!

“啊!到山顶啦!”我高兴地喊道,脸上挂着成功的喜悦。这时,太阳也想分享这幸福的时刻,便露出了红红的脸蛋。穿过云层,照射在山顶上。翻滚的云海在我们脚下涌动,真壮观!

黄山的天气真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才太阳还露了一下脸,这会儿,又下起蒙蒙细雨,像牛毛,像花针一样。给我们的下山增添了一些困难。

篇6:爬天都峰作文

那天,我们来到天都峰下,我抬眼一望,陡梯蜿蜒而上,旁边只有一根铁链子。爬了几下,我骤然发现猴子啊猩猩啊,它们不直立行走是非常省力的!于是,我也手脚并用,开始了真正的爬山。

刚开始,我还上窜下跳,一直在最前面。有时候,甚至我跟着前面一群人走,爸爸妈妈远远的落在了后面。可到了半山腰,我就快支架不住了,可我咬牙坚持着,终于要到峰顶了!峰顶,已经近在眼前,我高兴极了,但是,我没高兴多久,一个几乎笔直的小坡挡住了我们的去路,要上去实在太难了!只有几个踩脚的地方,非常陡,接近90度呢!我很害怕,畏畏缩缩,小心翼翼地向上爬着。此刻,我脑子一片空白,只想着,怎么还没到?爸爸在后面保护着我,我胆战心惊地爬上了小坡。当我们爬上去才发现,陡梯的另一侧就有一截很平缓的梯子,哎,我们观察真不仔细呀!可是,还没等我松一口气,我就被坡顶的险峻惊呆了,一座石头桥,悬在空中,两侧只有两根绳子,总感觉人会掉下去。爸爸告诉我;“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鲫鱼背!”我仔细一看,真的像一条鲫鱼,我们正从它的背上通过呢!我死死地抓住绳子,不肯挪动一步,爸爸不停的鼓励我,我才慢慢地跨出了一步,又一步……终于走过了,我感觉好像在云雾中,根本不敢往下看,百感交集,差点掉下泪来。

上一篇:绩效面谈操作流程指引下一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