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分数与假分数教学反思

2024-04-10

真分数与假分数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真分数与假分数教学反思

05也是真分数?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反思

前不久,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一教学内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真、假分数的概念和特征。由于学生对前几节内容掌握得比较好,所以在本堂课中学习得也很轻松。当教学完真分数的概念和特征后(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我随机出了一道题目让学生完成,以检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学习情况:

当()5是真分数时,()里面可以填哪几个数?

学生看完题目之后,由于对该知识点掌握得比较好,很多学生毫不犹豫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这让我感到很高兴。于是,我示意一个女生起来回答,她说可以填1—4这4个数字;我又示意另一个平时不太爱回答问题的男生来回答,他的结果和前一位同学的一样,我又追加了一个问题:“你认为为什么要填1—4这4个数字呢?”他的回答也很清楚:“()5要是真分数,也就是分子必须小于分母,所以只能填1—4这4个数字。”

当我正准备把掌声送给这两位同学的时候,忽然,下面“冒”出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不对,这里还可以填0。”我纳闷了:“怎么会呢?难道是我没有听清楚。”按照以往的惯例,我总会这样对学生说:“根据真分数的概念和特征,我们就能知道这里只能填1—4这4个数字。”但是,我们有这样做。因为这是一个平时不太爱表现的孩子,我想,他这样讲,总应该有他的理由。于是,我示意他站了起来,其他同学也瞪大了眼睛。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里还可以填0呢?”

生:“因为根据真分数的概念,分子小于分母,0比5小,所以可以填0。”

师:“你见过分子是0的分数吗?”

生:“没有。但是,我们在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只规定了一个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而没有规定分子不能为0。所以我认为它也是有意义的。”

一时间,我都被他的回答给搞懵了。这时,我的大脑里闪过一句话“平常我们都没有遇见分子是0的分数,所以这里不能填0”。忽然,我想到了学生的最后一句话:“所以我认为它是有意义的。”我不妨从分数的意义上去试一下,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呢?

师:“那请你说一说的意义。”

50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一份也不表示,就好像把一个饼平均分成5份,我一份也没吃一样的。”

师:“什么样的数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

生:“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师:“对。这里讲的是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至少应该表示几份?”

生:“1份。”

师:“那表示的是几份?”

50生:“一份也没有。” 师:“那这里能填0吗?” 生:“不能。”

经过这一系列的对话后,我认为这个问题算是解决了。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这么重要的一个问题,差一点就因为我的疏忽给埋没了。下课铃一响,我马上跑进办公室,和同级的几位老教师交流了我的做法,他们一致认为,这种解释比较合理。至此,我心中的石头总算是落了下来。

我们平常总是埋怨自己班的学生不够聪明,发言不够精彩,现在看来,该反思的是我们自己了。

课堂教学中,瞬间出现的意外的确让教师始料未及。这时,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提问,就会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中,也许很多都偏离了教学目标,与预设的路径相差甚远,甚至是错误的。虽然他们都偏离了,但从长远看,它们却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极好的教学资源。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有人说,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通过“预设”促成“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冷静的头脑、机智应变的能力,把这些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能力。

篇2:真分数与假分数教学反思

由于本堂课教学是将“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知识融于实际应用中,所以对于数量关系的分析比较清楚,特别是对出勤率、发芽率、合格率等,谁占谁的百分分之几,学生理解比较好,也正好弥补了上节课小曾老师的缺失。

二、大黑呀!

1、对于4/6≈0.667=66.7%,为了教学表示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我首先写成4/6=0.666≈0.6667=66.7%,然后我再板书成4/6≈0.667=66.7%,显然步骤上有画蛇添足之嫌,学生反而不知该咋办了。

2、“将小数点向右移两位,再添上%”强调得不够。

3、对于小数化百分数讲得过多,所以教学“百分数化小数和百分数化分数”的份量不够。

篇3:《认识分数》教学实录与反思

一、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轻松有趣。师:同学们, 今天正式上课之前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森林里住了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 他们是松鼠淘淘、淘淘的孪生妹妹琪琪以及它们的爸爸妈妈。淘淘和琪琪生日那天, 它们得到了三个很大的松果, 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多分点, 两个懂事的孩子也希望爸爸妈妈也能分到, 因此最后决定淘淘和琪琪各一个松果, 剩下的一个松果爸爸和妈妈一人一半。师:同学们, 从这个故事中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生1:淘淘的爸爸妈妈分别得一个松果的几分之几?生2:淘淘和琪琪分别得全部松果的几分之几?师:这两个问题不错, 老师给你们记下来。大家都很不错, 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反思:新课开始,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 学生很乐意听, 也容易被吸引。通过故事设疑,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另外, 通过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也顺利完成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转化。

二、借助素材, 揭示课题

1. 突出平均分。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松鼠爸爸和妈妈分别得一个松果的几分之几?生:二分之一。师:怎样想的?生:把一个松果分成两份, 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师:同学们想一想, 能随便分吗?那是怎样分?生:不能, 应该平均分。师:只有把一个松果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才是这个松果的二分之一。 (板书1/2) , 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师:想一想, 如果把淘淘得的一个松果也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是这个松果的几分之几?生:二分之一。师:很好, 但是同学们, 大家刚才有没有注意到我说的“平均”两个字?并不是把一个东西随意分成两份, 每份就是其中的二分之一, 而必须是平均分。比如说夏天吃西瓜, 你把一块西瓜切成两块, 一块大点、一块小点, 那每块西瓜是原来西瓜的二分之一吗?生:不是。师:可见, 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1/2来表示。反思:平均分是分数里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过故事中的情节, 给学生加深印象, 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为之后分数的学习奠定基础。师:我们已经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也知道1/2的意思, 下面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第53页, 看看“涂一涂”, 大家用彩色的笔涂出图形中的“1/2”, 涂完之后再相互交流, 看看都是怎么涂的?在学生涂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到学生中巡视, 并现场与几组学生交流。师:刚才老师观察了几位同学的涂法, 发现涂的不完全一样, 现在请几位同学带着书上来展示一下你都是怎么涂的。学生展示交流。师:同学们, 这几位同学的涂法对吗?生:对或不对。师:其实这几位同学涂的都是对的, 因此, 只要是平均分, 任何一部分都能表示出“1/2”。反思:通过及时动手涂画, 学生既有兴趣, 又可拓展思维, 更直观, 也更方便学生理解。师:同学们, 我们刚才学习的是把一个物体分成两份, 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成一份呢?生:能或不能。师:老师现在有6个苹果, 如果只平均分给两个同学, 那每个同学能得几个苹果?生:3个。师:那每个学生得的苹果数是总苹果数的几分之几?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师:我想请一个同学说说你的结果, 请这位同学说说。生:二分之一。师:对, 说说你的思路。生:把每个同学得的3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 也就是一份, 那么6个苹果就是两份, 所以每一份就是其中的二分之一。师:很好, 同学们, 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反思:加深理解“1/2”的含义, 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再更深一步,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让学生形成多思考的学习习惯。

2. 认识其他分数。

(1) 独立思考, 师:我们再来看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也就是“淘淘和琪琪分别得全部松果的几分之几”。师:我们知道淘淘和琪琪分别得一个松果, 松鼠一家一共得了三个松果, 同学们, 大家思考, 淘淘和琪琪得到总松果的比例应该用什么样的分数表示呢?如果把每个松果都平均分成两份, 那淘淘和琪琪得的松果又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呢?同学们可以在纸上画一画。 (2) 小组交流。师:把你的想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 了解信息。) 师:哪位同学想把你们小组的想法跟同学们交流?师:这个小组吧。生:淘淘和琪琪各得一个松果, 总的有三个松果, 所以淘淘和琪琪分别得到总松果的1/3;如果每个松果都分成两份, 那么总的就有六份了, 这样, 淘淘和琪琪分别得总松果的2/6。师:很好, 其他组的同学也是这样的结果吗?学生交流。师:同学们, 老师再提一个问题, 爸爸妈妈共得了一个松果, 他们分别得这个松果的二分之一, 那么他们分别得全部松果的几分之几呢?生:三个松果每个都平均分成两份, 这样就有六份了, 爸爸妈妈分别得了一份, 所以他们得的松果是全部松果的1/6。师板书相应的几个分数。师:说的很好, 老师根据大家刚才说到的分数都写在了黑板上, 同学们看看, 像“1/2, 1/3, 1/6, 2/6”这些都是分数。同学们通过自己思考发现了这么多分数, 是不是觉得很高兴啊?生:是!师:那好, 我们接下来再学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反思:在同一个小故事里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的分数, 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同时很顺理成章地引导出新课题, 既不生硬又很有趣。

3. 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刚才写的这些分数, 看看这些分数都有什么特点, 每个分数都有几部分组成?你知道每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吗?师单独再板书。师:同学们, 咱们以“1/6”这个分数学习分数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名称。师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师:请同学们跟着我读一读这几个分数。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分数, 也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那我们再来练习练习。 (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 给大家提个建议啊, 如果用左手表示分子, 右手表示分母, 你能用手势表示图的意思吗?并大声说一说。生:总的有六个球, 把这六个球看作一个整体, 那么每个球是这些球的1/6。师:这一副图呢?生:每个蘑菇是这些蘑菇的1/5。反思:给学生出示直观的学具, 及时巩固所学的分数知识, 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分数各部分的数值, 这样对于分子、分母的概念的认识更形象。

三、巩固拓展, 提升认识

师:同学们, 老师这里还有两幅图, 大家看看有几种分数表现形式。 (出示图片)

师:第一幅图中, 每份是这些苹果的?生:三分之一。师:第二个呢?生:二分之一。师:都是把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 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每份就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份, 每份就是它的1/3, 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就是它的1/2。平均分成几份, 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师:对, 很好。我们再多练习练习, 下面请大家再把书翻到第55页, 看看第2题, 拿出你最喜欢的颜色的彩笔, 按照题目要求涂一涂, 看看大家都有几种涂法。学生练习, 师在学生中巡视, 并参与到学生中进行指导。反思:如何把概念真正的理解, 必要的练习是不可少的,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 做到用好教材, 对教材中练习题进行改编, 有利于突出重点, 引起学生的思考,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轻松结课, 留下悬念

师:同学们, 通过这节课, 你们都有什么收获啊?学生自我总结归纳, 老师引导, 并将学生归纳的知识板书, 带领学生回顾本次课的知识要点。师:最后, 老师把我们故事中涉及到的几个分数再给写一写 (板书) , 同学们都知道, 淘淘的爸爸妈妈分别得松果的1/6, 淘淘和琪琪分别得松果的2/6, 那么他们谁得的松果多呢?另外, 淘淘和琪琪分别得松果的份数可以用2/6表示, 也可以用1/3表示, 这两个分数是不是相等呢?同学们回去之后再思考思考。课后反思:我执教的“认识分数”一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 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本次课内容并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节课在设计的时候, 突出了以下几点。

1. 趣味导入。

小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所以导课时尽量不感觉突兀, 因此在导课时我选择了一个童话故事,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较顺利地提出了问题, 为学生理解分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灵活运用教具。

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概念,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我特意在课上拿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苹果作为教具, 这样学生比较直观, 也好理解。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通过交流, 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全面提升。

在讲授每个知识点之后, 及时让学生做相关练习, 并在练习题的设计上, 我突出了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既有基础练, 又有变式练, 更有发展练。这就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通过比较揭示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表达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摘要:为奠定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以及解决有关分数问题的基础,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北师大版) 六年制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为教学内容, 对认识分数教学实录进行反思。

篇4:《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与反思

1.乐乐家来了2个客人,冰箱里有4个桔子,该怎样把这4个桔子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个?生答。结合生答,提出:每份分的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

乐乐又拿出2个苹果,该怎样把这2个苹果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请生答。结生答,再次强调:每份分的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反思:这一环节在于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2.乐乐在招待客人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冰箱里只有一个蛋糕了。“该怎样把1个蛋糕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呢?”乐乐不知道怎么分了,同学们愿意帮帮他吗?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不过,乐乐还是有疑问,请看大屏幕:同学们,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一起来和分数交朋友。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反思: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无法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结合前面引出的一半,学生仔细观察课件演示。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一半正好是其中的一份,这一份是圆的1/2,另一份也是圆的1/2。使学生明白只要是平均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每份都是原来的1/2,初步理解1/2的含义。

板书:1/2,读作:二分之一(多让学生读一读,知道分数的读法)。

再回到乐乐该怎样把一个蛋糕分给两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这个问题上,先让学生回答,再用课件演示。

反思: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让学生能对二分之一进行初步的理解。

(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小组活动,你能创造出二分之一吗?让学生动手折自己的长方形纸片,并用彩笔涂色表示出二分之一。

学生展示交流,教师巡视,并将不同折法的优秀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全班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反思: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過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同时,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不管怎么分,只要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观察判断,巩固认识

课件出示巩固习题“下面哪个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

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判断理由。

反思: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掌握平均分的思想,对二分之一形成正确的理解。使学生明白如果分成二份的大小不相等,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

2.认识四分之一

(1)动手操作。你能通过折正方形纸片创造出四分之一吗?让学生自主动手,并用彩笔涂色表示。

(2)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教师巡视,挑选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在全班说一说四分之一的意义。

(3)教师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反思: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折出四分之一并交流展示,然后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3.自由操作,创造分数

(1)用你手中的正方形纸片,你还想折出几分之几?涂色表示,汇报交流。

(2)教师引导,一份表示几分之一,两份呢?三份呢?折出你喜欢的分数,涂色表示并能正确读出分数。

(3)课件演示几分之几。学习分数家族成员名称。

反思: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学生通过涂色明白涂一份和涂几份创造出的分数是不同的,从而明确认识,形成分数的完整概念。

三、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1.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2.看分数涂颜色

3.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连语文成语里里也有数学呢。不信你看,下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几个有关数字的成语,你能用分数表达吗?

反思:这三个练习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来理解分数的意义,既帮助学生深化了平均分的思想,又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延伸铺垫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有什么收获吗?

总评: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小组合作,小组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2.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课件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分数。

3.我在设计练习时做到分层设计,形式多样,联系实际,注意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主练习,达标练习和拓展练习,加深了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运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5:真分数与假分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小数和分数之间互化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习百分数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成功之处:沟通百分数和小数的联系,正确掌握互化的方法。在教学中,我没有出示例题,而是直接出示几个小数,如:0.50.250.367这三个小数,让学生试着练习化成百分数,学生能够根据百分数的特点,把这些小数都化成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转化成百分数,即:0.5=5/10=50/100=50%0.25=25/100=25%0.367=36.7%;最后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小数,想一想怎样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再加上%。然后我又让学生思考如何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呢?学生能够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逆向思考并得出结论: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先去掉%,再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于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方法能够正确掌握。在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学生只要把分数转化成小数,利用刚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新问题。

不足之处:

1.学生在解决百分率的问题时,还是出错在算式中不写乘100%的现象。

2.学生在进行百分数化分数时,还是存在不约分没有化成最简分数的现象;而在进行百分数化小数时,除不尽的没有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三位小数,另外有的学生对于小数保留三位小数误认为是百分数保留三位小数,导致出现错误。

再教设计:

1.加强对百分率算式的要求,强化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篇6: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建构起分数的意义和除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探索和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张老师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出发,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探究、推理的过程,关注四基、四能等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把对教材的理解感悟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中张老师从除法意义入手借助平均分,沟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层次:

1、初步感知建立联系

在探究1÷4=1/4(块)将除法算式与分数联系起来

2、深入理解明确关系

在探究3÷4=3/4(块)的内涵时,从多种分法中加深和拓展分数的意义

3、抽象概括建构模型

用字母表示出 a÷b=a/b(b不为0),弄清分数与除法间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分数可以表示整数相除的商。

4、解释应用内化知识

张老师精心设计变式练习,加深和拓展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认识,即:分数意义的理解。弄清分数与除法的可逆性,拓展学生对分数的原有认识,这样的设计既反映了教材间的内在联系,有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好地完成的教学任务。不仅学生认识到分数与除法形式上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分数作为商的透彻理解和灵活应用。

二、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教学中张老师一方面通过直观模型的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当学生发现多种分法并产生争议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操作质疑、辩论、直观演示,使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张老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想一想”给学生创设提问的空间,培养学生“四能”。

三、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抽象、推理、模型是基本的数学思想,张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具体操作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抽象概括、解释应用的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想。在加深分数与除法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分饼——算式实例解释——理性推断这么一个过程,发展学生的类推和合情推理能力。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实物操作——算式实例解释——理性推断发展学生推理思想。分数与除法模型的建立,使学生经历模型的形成过程,渗透模型思想。

篇7:《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开始我先提出了自学要求。孩子们开始学了起来。陆续有孩子学完举手了。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发现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所以,乘以一个数就等于除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然后就进行了练习,学生学习效果也不错,此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多数学生没有了做题后的兴奋了。只是因为结果相同啊。学生不明白算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知道,这个知识点是我要给孩子们讲解的地方。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算理的教学,大部分同学们恍然大悟,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从这节课,使我感悟到,计算教学,最省事的教法就是把计算方法和盘托出,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进行大量的训练。可是这样教学,尽管也能让学生熟练掌握算法,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节课中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让学生自学,正如侯校长说的那样,真的需要老师好好琢磨呀。

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突出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如在本节教学中,我先请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再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汇报结果时,有的小组说因为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都是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他们认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也等于乘以这个数倒数。通过交流讨论,最后得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然后,再和前面学的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联系起来,得出统一适用的分数除法的法则是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乘以乙数的倒数。很自然地复习了旧知识,再结合具体的算式强调转化的过程,特别是除号要变为乘号,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两个要同时变。由此推导出分数除以分数也是这样的,并且归纳其中的联系,发现其中不管是怎么样的分数除法都是一样的,这样就可以只用甲数和乙数来区别。根据学生的分析,我及时把统一的计算法则板书在黑板上,并把变化的和不变的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

篇8:“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与反思

如果说一堂课的流畅有赖于教师课前的充分预设,那么一堂课的精致则更要求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乃至每一句话的精心思考。下面,就小学六年制数学第五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探讨一下自己的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是初次接触,虽然他们已经在生活中体验过“一半” 的概念,但还无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理性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性地认识分数的初步含义,并能体验分数的由来是“平均分”的结果。本节课要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 达到多容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目标,为学生的认知做好指引。

二、教学案例

片断1:情境———冲突。师:同学们,丁丁和当当在野餐活动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和“数”有关的问题,怎么样,要不要一起来看一看?(投影:4只苹果、2瓶矿泉水和1块蛋糕)能帮他们把东西分一分吗?4个苹果,谁先来?(每人分得2个苹果)2瓶水呢?(每人分得1瓶水)同学们,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作什么?(平均分)可是,蛋糕只有1个,还能平均分给2个人吗?(能) 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半个)那这半个该怎么表示呢?请大家大胆想象一下。(教室里先是沉默,随后逐渐活跃起来,一个个争着发言)生:可以画图来表示。(不一会儿,黑板上画了很多的图形,如圆的一半、长方形的一半,原来几个不明白的同学恍然大悟)生:可以用数1的一半表示。生:1的一半是什么数呢?生:可以用算式1÷2表示,还可以用0.5表示。师:真不简单,没有学过的知识竟有如此的创造性,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其实我们可以用“1/2”来表示,这种数大家认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们,好吗?(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片断2:活动——建构。师:同学们,这是蛋糕的1/2,瞧,老师这儿还有一张长方形纸,那它的1/2又该怎么表示呢?拿出老师为你准备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生:展示各种不同的折法(横着折、 竖着折……)师:同学们,明明折法不同,那为什么涂色的这一部分都是长方形纸的1/2呢?生:因为都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2份,而涂色的正好是其中的一份。(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片断3:游戏放松,应用提升。学生基本掌握了分数的含义后,设计游戏(选取2男1女)。师:他们中的女生占他们3个人的几分之几?生:1/3。师: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自己是怎样理解的吗?(这时教室里又出现了一次寂静)

三、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此时的课堂算是有效的课堂。因为存在着疑惑,学生才愿意聆听;由于出现了争议, 学生才有“要弄明白”的学习欲望。所以,只要我们在课堂设计中善于琢磨和推敲,过滤掉孩子已经掌握的知识,把他们不理解的、容易出现争议的地方设计的再神秘一些,以引起他们的注意,我们的课堂就会经常出现“一片寂静”的动人场面,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质量。

(2)教学设计要突出多重效益。我们经常因为学生的参与而感到课堂时间的紧迫,不敢让学生充分地说,唯恐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的交流不但没有浪费时间,反而在一个个交流中解决了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同时也由学生自己探索出了几分之几的含义,也因为有了个别同学的发现,使多数还没有发现这个“新事物”的同学也有了自己的求知欲,默默地倾听着“发现者” 的言论,深深地体会着,不断投去肯定而羡慕的眼光,使“发现者” 美美地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这时的课堂岂不是一举多得?

(3)教学设计要稍有难度,但也要让学生可以解决。在这之前,我们只是平均分1个蛋糕,平均分1张纸……对把若干个体看成一个整体,个体的数量看成平均分的份数还未曾涉及到,所以这个问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是一个游戏,但学生对这个游戏规则的理解心情非常急切,他们经过了一定的思考但仍然无法解决。因而,在有同学做解释时,他们表现的特别“想听”。再问下面的同学“男生占他们三个的几分之几” 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三分之二”,这就为处理下一环节,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作了铺垫。

(4)教学设计要让学生学会听课。教师在上面讲的无论多么精彩,学生不听讲,一切都等于零,而我们的工作就是让学生会听讲。要让学生会听讲,我们就要研究学生究竟想听什么?把我们的课堂设计成学生想听的内容,时时抓住学生的心,牢牢牵着学生的注意力,还怕学生不会听讲吗?只要学生听讲了,那么, 我们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就一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也将成为学生们所喜欢的老师。

四、结束语

只要教师在课前做充分的预设,与文本对话,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进行全面了解,对课堂上将出现的情况做充分的准备,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堂是可以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的。若教师能再精心设计每一个过渡语,课堂上以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学生,课堂则可以精致起来。 精致的课堂会如一首优美的小诗让学生身临其境,历经别样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素养在一堂堂精致课堂中提高,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摘要: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反思科学而高效的教学设计与策略,让课堂教学逐步精致起来,使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得到启迪与优化。

上一篇:两边优美散文下一篇:途牛旅游电商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