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活起来

2024-05-09

让语文课活起来(通用8篇)

篇1:让语文课活起来

让语文课“活”起来

让语文课“活”起来 江西省大余县东门小学王万辉 使用苏教版一年来,我常常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创造。我是这样做的: 一、赛一赛、写一写 低年级学生往往能一连几个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教室里听。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注意力只能维持15分钟左右。在教室中,如果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变的方法来学习,他们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上,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复习汉语拼音(声母23个、韵母24个、整体认读音节16个)。如果让学生背,再默写,他们会厌烦的,怎么办?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声母,若不完整,补充,再按顺序读、打乱读、开火车读、指名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如果韵母也这样做,那多枯燥呀,顿时,我想到――让一个学生念,我和学生们比赛,其中四人上来板演,看谁写得又对又快。我在黑板上故意写错几个,把b写成p,t写成f,f写成(平时班上有一个小男孩常常把f写成),结果我只得了及格,全班学生只有二人占错一个格式,其余全对。大家哈哈大笑,有的还情不自禁地说:“嘿嘿,我真棒,超过了刘老师”!“哎呀,你们真了不起,告诉我,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却掌握得如此好,有什么法宝吗”?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我把每个汉语拼音写在小卡片上,下了课就和好朋友一起玩游戏。”有的说:“我发现了规律,前鼻韵母有两个口袋,其中有一个相同,是‘n’口袋,后鼻韵母却有三个口袋,其中有两个都相同”。有的说------我当时傻了,学生们竟然有那么多好的方法,真是出乎意料。“大家别高兴得太早,内容还没收复习完,我想到了一个绝招,一定能战胜你们”。我撅起嘴,故意慢条斯理地说。 比赛又开始了,把下面的音节连成音节词: xiaoshuiqianbi huhelaoshi 我先连好,再到学生中看一看,这些学生马上用文具盒遮住,有的偷偷笑,有的小声嘀咕:老师来偷看。我俯下身子悄悄问陈鹏:“你认为我做得怎样?如果错了,你能告诉我正确答案吗?”于是,我让他贴着我的耳朵说,理所当然我全对了。正在我得意忘形的时候,陈鹏却大声喊:“老师不诚实,是我告诉她的。”顿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我借此机会告诉他们:学习上来不得半点虚假,要自己动脑,才能学到真本领。 二、画一画、说一说 科学家研究表明: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色彩不仅能够构成生活的绚丽画面,而且能够影响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调节人的情绪。苏教版第一册教材中,图案、色彩都配得很吸引人。如果巧妙地利用,不仅能够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练习8第3题就是这方面的内容,题目是这样的:先涂上颜色,再写词语 我说:“你们能不能给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学生们纷纷拿出水彩颜料,有的给大树披上绿的、黄的衣服,有的给蚂蚁穿上灰的、黑的`衣服,也有青青的小草、黄黄的小草,天上的白云等等。我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涂呢?胡琳说:“我涂的是绿叶,因为是夏天,大风一吹,有的叶子就落下来了。”曾菊楠说:“我涂的却是黄叶,秋天来了,叶子纷纷往下落,蚂蚁把它当作一只漂亮的小船”。------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我趁机让他们把这幅图编成一个童话故事。王家林说:“秋天来了,天气凉了,树上的叶子落下来,有的落到小河里,蚂蚁就乘着这只小船回家了,还跟我们说‘拜拜’。白云笑了、小草笑了,我们也笑了。” 你们涂得多美呀,编的故事又那么动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好后,互相交流。他们纷纷动手,很快就来介绍自己的画:我画的三用汽车,这是翅膀,可以飞上蓝天,这是自动轮台,即能在海上航行,也能在陆地上奔驰。到,我要坐上这辆车到北京看奥运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得到的最大收获是:课堂上大胆放手,充分听取学生的发言,让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你的信任会换来极大的惊喜。 三、读一读、演一演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加强朗读训练,轻分析课文,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去体会。 以往我总是先带读,或先范读一遍。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总是走不出我的范围。在美国,有句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到了就理解了。因为学生的表现欲特别强,我把手中的权利下放到学手中。让他们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去想象,把读到的、感悟到的表演出来。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大胆表现自我,这既有利于自信心的树立,也利于良好个性的培养。在教《三个小伙伴》时,我让他们自由读完后,去找你的好朋友一起表演,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他们三人一组、五人一伙地表演起来。尽管大同小异,有的也欠缺,但我表扬和鼓励了他们。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的心血,自己人创造的作品。因此学生们就在这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作为教师要精心耕耘和栽培,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创作的种子得以生根、开花、结果。 语文课堂“活”了,学生的素质就提高了。

篇2:让语文课活起来

让语文课活起来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而当今的语文教学都侧重于理解,即琐碎地分析文章,而造成目的的错位,要求的越位,语言学习的不到位。所以,从实际出发,应把学习语文的力度移位到运用这个环节中,从运用中促进理解。而学会运用,就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了积累、运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必须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在与老师、同学,在与社会、家庭的语言交际中获得真正的发展。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转起来,我在以下方面作了尝试: 一、灵活组织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是一篇课文接一篇课文教,受到薛法根老师“组块教学”的启发,我试着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淡化课文间的严格界限,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因为有着某些方面的共同点才组织到一块儿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共同点集中训练语言。教学时,把一个单元看成一篇课文,从整体入手,先由学生自由读通每篇课文,然后由学生初步读懂自己所喜爱的课文内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疑义,再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组织教学,进行 词语的组块,句子的组块,段落的组块及写法的组块,让学生在各种块中同中求异,得到内化与积累。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速度和效率,也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自由度,减少了分析,注重了实践,使学生的语言训练得到充分的落实。 二、精心设计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日本著名教学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可见,“问”是何等的`重要。但老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提得好,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达到了运用中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好问题:首先问题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要教师善于从新的角度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意料,能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求答案。比如我常预先设计或在教学中随机捕捉一些争议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辨个明,争个透。其次,问题要有容量。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余地,能促使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地去解答。如一题多解、一题多练、一事多议等。再次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戏指导学生“说什么”,又引导学生 主动探索,积极思维,明确“怎么说”。 三、巧妙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文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演示等活动 ,入情入境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使 情境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达到了“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目的。课堂上,我常随意捕捉或有意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会运用语言。学完了《两个铁球

[1][2]

篇3:让语文课“活”起来

一、让语文教材“活”起来

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 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且有多种体裁的表现形式。但是,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学生无法直观感受到, 因为离他们的生活很远, 如果教师能够不落俗套, 认真钻研所用教材, 设计教学情境, “因材施教”, 一定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我就在向学生介绍此人生平时, 结合学生看过的影视作品, 介绍“上山下乡”运动, 介绍史铁生插队在农村的经历, 身残以后的心理波动及情感变化。使学生懂得“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无论命运赋予了我们什么, 都要坦然、淡定、豁达。结合文段“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实的起伏, 心灵的生生死死, 每一次复苏, 都是对“生命零度”的叩问, 叩问之后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里, 有一片桃源, 一片春天, 始终弥足珍贵的一隅, 那是他越来越乐观、越来越向上的源头。

曾经有学生对我说:“老师, 我最爱听你上课讲与课本无关的部分。”这话虽有一定的片面性, 但说明学生喜欢听也渴望能从语文课上收获到心灵的启迪。我们只有开放语文教材的空间, 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 满足信息时代学生的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活”起来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让学生“活”起来是语文课“活”起来的核心。

(1) 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 更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尤其是交流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的老师一味地讲究师道尊严, 要求学生上课一定要端坐静听, 目不斜视。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永远站在讲台上, 从不愿意“猥自枉屈”, 总是把自己的“架子”抬得高高的, 弄得师生之间界限分明。如果老师能完全放下“架子”, 以知心朋友的身份进入课堂, 一定能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 这样的课堂气氛肯定会很活、很和谐、很愉悦。

(2) 要把课堂让给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他们不是知识的“接收器”, 知识的激活和内化都离不开主体的实践。在教学中,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将“以老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练习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贯穿课堂的始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可以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积极参与, 找到学习的乐趣。

三、让教师“活”起来

(1) 教师要有激情。

语文是一门充满情趣的学科。我们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教学的热情和激情。如果你是一位胆汁质的老师, 就让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 李清照“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的婉约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感染学生;喜欢散文的老师就和学生一起品味鉴赏文章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 让《故都的秋》中情的眷恋、秋的落寞再现于你的世界。不一而足, 让学生被你所吸引, 为你所折服, 真正喜欢语文课。让他们在澎湃的激情中感受语文的情和趣。

(2) 教师要有真情并善于激真情。

语文课堂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老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讲解, 不仅能吸引学生,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能触动灵魂的东西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要成功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教师就必须在事先做大量的准备:正确、深刻地理解文本, 在对内容有深刻感受和认识的基础上, 找到最佳的激发点。在课堂上, 教师则从这激发点出发, 引导学生去站在别人的立场上, 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 用别人的心来理解这个世界, 积极地参与他人的思想感情, 意识到“我也会有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 思考“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样”, 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达到教学效果。

(3) 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

首先, 精心备教材, 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并与作者形成共鸣。其次, 要认真备学生, 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会有哪些误区、疑惑, 怎样才能使其茅塞顿开, 恍然大悟。再者,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 接触新事物的渠道很多。如果老师的“一桶水”不能常常更新, 就会变成一桶“死水”,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篇4:让语文课活起来

关键词:语文课 激活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吕淑湘先生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语文课要上得活,必须打破程式化教学。因为僵硬的教学过程使课堂气氛如同一潭死水,没有波澜,学生毫无学习兴趣。要想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教师就要不断探索点燃的技巧,就要有一整套科学、民主、独具个性的 “激活”语文课的方法。本人根据从教二十余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当前新课改的要求,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1 精心导入

明代文学家谢榛谈及文章的开头时说:“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那么一堂课的开始,也应该如此。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并有意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准备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当代学生好奇心强,拿到课本后,立即翻个遍,拣精彩的篇章看,加上教学前要求预习,所以到教师授课时,课文对学生来说已无多大的新鲜感了。要使学生有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里,就需要教师精心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平淡无味的导入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起消极作用。如果每一位教师走进课堂第一句话都是把书拿出来翻到第几页,尤其是在上了几节课之后,身心都已疲惫、昏昏欲睡之时,这样的开头无疑是催眠曲,特别是语文课,学生自认为课本看得懂,一两节课不听没关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打破沉寂的局面。如教《论求知》,我是这样导入的:上课一开始,教师先把一只空口袋用手提起来,然后往讲桌上连放几次,口袋都摊在桌面上。后来,教师给口袋里装满书,再往桌子上一放,袋子便端端正正地立在大家面前。这时,教师问同学们看到这一过程有何感想,请他们用最简洁的文字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有的学生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有的说“一个人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等等。在学生认为教师紧接着要向他们讲一番道理时,教师只是停留片刻,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然后,话锋一转,提出了又一个问题:同学们想获得知识吗?获得知识有哪些方法?请看《论求知》是怎么说的。这样就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新颖精巧而成功的导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它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课堂要情趣横溢

刚参加工作那几年,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所以给学生讲课时总觉得无话可说。一节课下来,有好几个同学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这下可把我急坏了,我四处询问,和有经验的老师交流探讨。几个月后,我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语文课切不可干瘪无味。否则,厌学情绪就会油然而生。厌学是求知历程中最大的敌人,而情趣横溢的氛围是抵御这个敌人的最有效的武器。如何营造这种氛围呢?

首先,要建立开放民主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应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阅读、对话和探究,并在这种阅读、对话和探究中寻求知识的真谛。在课堂上,教师真正融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自在交流,不吐不快,其乐融融。

其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鼓励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切忌“教师权威”。每个学生由于文化修养、生活经验以及思想境界等方面的不同,形成多姿多彩的个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每个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差异。如《范进中举》,范进在士林中算不算老实人?该如何评价这个人物?有学生认为“范进这个人应该算作老实人,怪可怜的。在那样一个惟科举是求的急功近利的社会里,范进热衷科举是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这不是他个人的错,而是社会的错、时代的错”,有学生认为“科举固然是读书人升官发财的路径,但并非生活的惟一路径,范进家境贫寒,老母三日未进食,54岁的他瞒着家人去乡试,是不是太残忍了点,就凭他35年间无休止地参加科考这一点,就可以判他‘利欲熏心’的罪名,中举后,他判若两人,圆滑世故的丑态让人作呕,为追名逐利,他连自我、人格都丧失了,这个人物可憎、可恨、可鄙……”学生这样在语文学习理解上的差异,正是他们个性自由发展的表现,教师应该小心呵护,并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会在语文课上得到充分的张扬。

再次,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使用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创设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的学习景象。

3 让演讲进课堂

为了激活语文课教学,我尝试课前演讲,我把一堂课的前5分钟安排为课前演讲,可老师演讲,也可学生演讲,但以学生演讲为主,每人每学期不少于4次,老师每周也应做1次示范演讲。每堂课安排2人登台演讲(由科代表事先安排),要力争余音绕梁的效果,可带稿,但最好不要看稿演讲;然后安排3~4人即席点评(也可教师点评),要独到,要精要。最后评出优胜者予以表扬、奖励。但演讲前的准备工作也不容忽视:演讲者要先写好演讲稿,所写内容还必须与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内容有联系,要情真意切,能给人以感染,发人深思;演讲后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得做好:由演讲者自己摘录优秀的点评进行简要修改,最后把演讲稿交到科代表处保存,收集、整理后,按时间顺序装订成册,每月订成一本供同学传阅。每当我从书架上取下那一本本皱巴巴的演讲稿时,我都会欣喜若狂地捧着这一笔笔“财富”说:“让演讲走进课堂,真好!”

由此观之,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使语文课上得活起来,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篇5: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云安县前锋镇中学

瞿飞雄

近几年来,我县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尤其是我们乡村中学。在某种情况下,我们的学生甚至可以说对语文学习是处于一种讨厌的状态。这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不可逃避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必须得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就必须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必须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语文学习积极性主要指一种学习态度,是一种对待语文学习的认真、紧张、主动而持久的学习态度,语文知识要靠长期积累,语文能力要长期训练。所以要使与我儿女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就必须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就必须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践行“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联系生活,满足现实需要

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现实问题,这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我们必须得把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实际感受得知识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因此在教学上,应当将知识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

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采用的是先分析课文,再联系生活的方式教学的。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背影》一文里面父亲买橘子的情景的视频展示在教室的VCR平台上,然后让学生边根据课文的泛读,边看视频。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自己父亲的背影的。特别提醒学生,尤其是那个马褂棉袍蹒跚地爬月台的胖胖的老父亲的片段。视频播放完后,我深情的说:这个背影不知道 打动了多少读者,不知道让多少人看到了无言的深情,同学们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学生开始沸沸扬扬的讨论。

正在他们讨论的时候,我就说:是因为父亲当时爬月台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灵。接着我就开始问学生:你父母多大年纪,是从事什么工作的,有没有留意过他们工作时的情景。因为我班95%以上的学生的父母都是靠种田或在工地上做水泥工的,因此对他们的工作情形历历在目。但问他们有没有认真去观察和了解父亲时,他们的回答是除了严厉和陌生外,几乎没有其他印象,根本就没有认真留意过父亲工作时的背影,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过父亲的辛劳。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叫学生马上闭上眼睛。自己静下心来,慢慢想,收割稻谷父亲背谷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情形。这时,我偷偷的留意学生,有的眼角开始湿润了。

过了几分钟,我开始说话了:父爱是很少被赞颂的,那么今天希望同学们静下心来,用自己朴实的言语,好好的赞颂一下自己那伟大的父爱。我还是提示了学生,可以通过收稻谷、摘沙糖桔等。这样让他们也了解生活并不是那么轻松,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二、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满足成就感需要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的靠磨嘴皮子(老师讲,学生听)是提不高教学效率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和学生探讨完课文后,我就布置了一篇小作文,以“我的于勒叔叔发财后„„”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题目自拟。要求学生大胆创新,发挥自己所有的想象力,200—300字左右。第二天收回来后,发现有很多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班上相对来讲认为是学困生的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于勒叔叔发了财回来后,知道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度假旅游,于是到船上扮成卖牡蛎的,来试探菲利普一家的态度。他“巧遇”菲利普一家,菲利普夫妇不肯相认这个“穷鬼”弟弟。顿时,于勒卸下自己 2 的“武装”,当场决定,说把自己的财产捐给慈善机构和穷人家的孩子,此时此刻,菲利普太太大吃一惊,当即晕倒了。这一篇小作文,我把他当做是范文,输进电脑,在班上的VCR平台上展示了出来。学生大胆的创意,赢得全班同学的一致好评。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活” 了起来。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满足对爱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能重视自己、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经常与学生聊生活、聊学习、聊家常„„形成融洽的老师爱学生、学生喜欢老师的师生关系。从而满足学生被重视、被爱护、照顾等需要。学生因为爱老师,慢慢的,就爱上这一门学科了,也就开始对这一学科产生了兴趣。相反,没有对爱的需要的满足,就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慢慢的厌恶这一门学科,教学要求就不容易被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大打折扣。即使再有趣的课文的课堂,也会慢慢的沉闷了。

篇6: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这次李老师上的是郭沫若的《雷电颂》一课,非常成功!不管是朗读的指导,还是难点的突破,都处理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并将学习权真正交给学生,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心得。

一、善用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李老师的课堂,学习气氛非常好,跟自己平时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相比,感觉非常惭愧,因为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完全是由老师调动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也是老师给予的。李老师在第一诵读阶段采取的是先听范读1-4段,在渲染气氛的基础上,将这种情绪延续,“带着听读感受,深情朗诵后半部分”,这样的指令明确,意图也很明确,有听读,也有朗读,比单纯的听读效果要好。

李老师以学定教。传统的教学认为,深挖洞才能广积粮,教师讲得越多,越细,学生学得越好,实际上,这样做更容易造成学生思想的惰性,学生成了哑巴。以学定教,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主动参与,让学生燃气思维的火花。在教学《雷电颂》时,学生被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感动,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他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思想,然后再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而让学生对于文字主题的

二、善用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我发现他非常擅长并注重语言的运用,极其幽默。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活泼的授课方式,整个课堂欢乐愉悦,让我们听课老师也深深陶醉其中、乐在其中,很轻松。散文是抒情言志的,散文的教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李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这点!他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舍得“情感投入”,以浓郁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最后,诗人的爱国热情与老师、学生甚至听课老师产生共鸣。整节

课,李老师的声调抑扬顿挫,表情丰富,虽然他没有范读课文,但他为此准备的视频朗读特别具有感染力,再加上他动情的解说,恰到好处的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读完,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正因为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也都富含感情地去读,用心地去体会,进入课文的意境,感受屈原那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善用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不能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李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又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习动态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十分善于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正常的学习轨道。由朗诵表演时学生忘词的表现,自然过渡到“美文熟读应成诵”,当堂能成诵,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整个课堂实现了高效。这节课,从作者的简介、写作背景介绍到散文的象征、感情、写法的理解,胡老师都能设置成一个个比较容易理解、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把握。例如,“象征”这一表现手法,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有难度,胡老师就先在屏幕上投出“象征”一词的概念解释,紧接着老师就把问题设置成这样:“屈原这是在呼唤风、雷、电吗?他实质在呼唤什么?”这样的问题,既浅显,又能解决“象征”这一表现手法的难点,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回答。

总之,语文教学像是一潭绿水,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保证有“源头活水来”,才能“清如许”!学习是为了发展,借鉴是为了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改进教学形式,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让情感在课堂中慢慢发酵 ——观《背影》有感

今天观看了高唐县赵寨子中学张绪敏老师执教的《背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课,感受颇深。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张老师执教的这堂课,从总体来说比较成功。

一.主要优点

1.播放歌曲,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

上课前,张老师播放了刘和刚的歌曲《父亲》,以此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收到蓄情的效果。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张老师设计了三个具体清晰、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的三维目标:①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语,把握课文内容;②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③体味父爱的伟大,对父母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3.扣住亲情解读,注重情感体验。

《背影》是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语言朴实感人。本文最动人之处,便是人间亲情特别是父爱的美的体现。张老师紧紧抓住了这一点,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和学习情境、引领学习活动,并以父亲的爱和儿子的情来解读,使整个课堂都被浓浓的父子深情所包围、所感染,学生感受到了父爱的厚重和伟大,实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精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交流中提高。

在介绍作者时,张老师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对本文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这篇散文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在品读感悟这一环节,张老师设计了“找出文章中你喜欢或令你感动得句子,谈一谈你的感受。”可用:“我喜欢————段的————句。因为这一句————”的句式回答,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踊跃回答。之后他又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反复朗读、品析,层层烘托,达到情感的递进和升华。

5.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张老师讲解本课时,从领悟作品内涵、感悟父子情深入手,紧紧围绕“背影”这一文眼,设置问题,启发思维,使学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写法上受教益。

这节课快结束时,张老师设计了“情感升华”这一环节,让学生的情感在感染中慢慢地发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关爱,还要善于理解别人的实际行动去关爱别人,我们要做一个爱自己,更爱别人的人。”最后他引导学生齐读结束语:“一个不懂得享受的人,他们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们感情是自私的。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此处结尾上升到中华传统美德上来,可谓锦上添花。

二.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的分配不尽合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的介绍以及字词教学等时间过长,占了近一半的时间,而后面对课外重点内容的分析有点过快。

2.教学设计太随意,没有注意一些细节。如课件上的“荷塘月色”写成了“河塘月色”,容易误导学生。教学设计上“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打成了“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那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3.本课读的还不够,老师讲得过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少。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不够明确,让学生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较少,合作学习中还有部分学生没参与到讨论之中。5.从“求实创新,便于操作”的要求看,还有待改进,特别是创新不够。从“追求模式,彰显特色”的要求看,做的不好,特色不明显。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上比较传统,还有待于改进。教师要面向全体、注重差异,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学互动性。

2.本课读的时间应充足,读的方式还可以多样化,如教师配乐范读、听录音、齐读、散读、不同语气读等。老师要坚持“以读为美,以读为上”的原则,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积累字词,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要充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将课堂时间分配合理。

四.观课感受及收获:

通过观看张老师的《背影》一课,我在深挖教材、精心备课、课件设计、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启发。1.要用心感悟教材,挖掘教材,把握好课文的感情基调。《背影》的基调是反映深厚的父子之情。上课时只有抓住这一中心点,其教学效果才可能好。

2.要让自己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新意,就要不断的创新自己的教学设计,使其如同一泓清泉,清澈明净,沁人心脾。

3.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也不能用集体讨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4.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讲得要少,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使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5.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巩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对重点句子的品析要通过学生的感受加上老师的引导来完成。6.要用实实在在的基本功和真挚的情感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全面参与到学习中来。

7.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们要允许遗憾的存在,但必须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写好“课后反思”。因为“课后反思”是一个很重要的补救和再提高的途径。

8.要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思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天底下的父亲也都像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亲情的伟大。

总之,这堂课是一节成功的新授课。无论在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在学法的指导上,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整堂课教学思路开阔,步骤明晰,交流充分,手法多样,教学效果良好。他面对学生的疑问,毫不惊慌耐心讲解,以理服人。既走进课文,深挖教材承载的语文信息,又走出语文课堂,积极向外拓展延伸。

篇7: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华北油田一处小学 周晓娜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新课程理念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合作学习,在参与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我认为,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前提和基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见。

一、识字教学活起来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识字量明显增多,如何让学生识记生字成为教学的难点。在识字教学中,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

1、联想识字。在生字中,有的字是象形字,这类字很容易让学生由字联想到它所表示的形象,还有一些字虽然不是象形字但它的笔画组合在一起往往是一幅图画。利用这一特点在识字过程中可以用联想形象的方法帮助识记。如:学习“鼠”字,“鼠”它像只小老鼠,上面的“臼”是老鼠的脸,下面的是小老鼠的牙齿。这样一想,这个字就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2、比较识字。在生字中有许多相近的字,在学习时,不让学生单独去认字,而是把相近的字一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日”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里只有一横,“目”眼睛有两只,所以,“目”里有两横。如;学习“她”字,可与“他”“地”相联系比较,在学生观察比较后,让他们总结出:这三个字的右边都是“也”,但又有不同,男人他是亻,女人她是女,地是土。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混淆了。

3、表演识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肢体动作演示字的形义联系。在所学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动词。学动词时可以想一想动作,再做一做动作。如:学习“”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如:学习“跑”字,先想一想跑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跑”是用(足)跑,所以是足字旁。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学生还很踊跃。

4、游戏识字。学生学过的字很快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喜欢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学习了合体字后,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摘苹果,找朋友”。把所学字的偏旁与部首分别写在半个苹果上,打乱贴于一棵苹果树上,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思考、判断把偏旁和部首组成字,并读准了,读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类似这样的游戏我设计了很多很多,不仅孩子们的学习情绪高涨,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快速思考、判断的能力。

5、环境识字。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习惯。创设识字环境,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本上的名字都表上拼音,让学生轮流发本子,扩大识字量。还可通过“每日一句话”“每周一首古诗”诵读活动,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生字,认识新字,同时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6、巩固识字。儿童识字量的积累需要多次重复,强化记忆,这个过程虽不复杂,但往往枯燥无味。例如以往的识字巩固练习,老师叫学生反复抄写生字,结果令学生感到厌烦,产生学习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要注意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以灵活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识记的兴趣。在练习形式上,我除了让学生抄写、听写字词外,还引导学生抓住某些汉字的字形特点,进行联想,学着编字谜、编儿歌,给生字配图画等;在课余我还通过举办“识字大王”、“读书大王”、“小小书法家”、“写作小能手”等比赛活动,提高生字的复现率,让学生在口头或书面反复运用所学的字词来达到强化识记的效果,这样既能帮助儿童记住字形,理解字义,又能培养儿童的口语表达、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成功中找到了自信,在赏识中学会了奋发,给识字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各种教法,各种途径,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识字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让他们独立探索、大胆想象,去想各种各样的巧妙办法,这样,识字教学会变的很容易。

二、让“说”之花处处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教会学生熟练运用母语进行交际,最为基础的则是说话,这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学生将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也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低年级学生词汇量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些影响了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说话,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

1、创设情境,激发说的欲望

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上课时有的班级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发言,有的班级却星星点点、“千呼万唤难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机会,没有给予适当的引导。作为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即对图片、故事、动物、游戏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说的欲望。

《识字二》中有一幅美丽的冬趣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说话。教学一开始,我出示图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季节?图上有哪些景物?为什么?学生兴趣盎然,争相描绘,接着让学生通过“找朋友”的游戏给词归类,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看图选词进行说话练习,这样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孩子们十分喜爱小动物,也爱听童话故事。第三册教材中有不少描写小动物的课文,如《狐狸和乌鸦》、《坐井观天》、《动物过冬》、《小马过河》等,教完课文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行表演,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讲一讲、演一演,这样让孩子们在听故事、讲故事、表演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加浓说话的兴趣。

2、借助教材,指导学生说话

由于低年级学生受识字不足、词汇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影响,常常出现“心中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情形,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说话资源,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训练,使学生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在教学第三册课文《狐狸和乌鸦》后,我让学生先分角色表演,然后练习复述课文,学生说的有声有色,最后我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过了不久,乌鸦又叼着一块肉碰见了狐狸,乌鸦这回会怎样呢?学生发挥想象,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乌鸦心里想:这次不会上你的当了,就对狐狸说:‘坏狐狸,随便你说什么,我都不会上你的当了。’”此时立即有位“小精灵”站起来说:“乌鸦一说话,肉又掉下去了,不是又上当了吗?”经过提醒,这些学生恍然大悟,改为:“狐狸在树下说了许多好听的话,但乌鸦理也不理,美滋滋地把肉吃完了。”还有的说:“乌鸦见到狐狸先把肉吃完了,然后故意气狐狸说:‘狐狸大哥,肉真香啊,我窝里还有,你爬上来拿吧!’狐狸气的直吹胡子。” 如此种种,显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充分利用“口语交际”、“做做说说”进行说话训练

教师节到了,孩子们送来了表达自己心意的张张贺卡,用稚嫩的小手写下了一句句真挚的祝福。拿着孩子们的给我的贺卡,我灵机一动,创设了学生送贺卡给老师的情境,通过师生、生生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进行说话,同时引导他们使用礼貌语言,很多学生说的声情并茂,课后还有很多学生真的将自制的贺卡送给了我,并亲口表达了对我的祝贺,通过这种形式的说话训练,让我真正看到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让他们学会了在生活中交际。

这些形式是一个系统的说话训练项目,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做准备,课堂上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说,都愿意说,都会说。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练习说话,学会交际。

4、善于发现,拓开说的语境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带领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感受。如这段时间正处冬季,我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到郊外去走一走、看一看,到公园里、大街上,去感受冬天来临的气息。星期一专门利用一节课组织他们交流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生有丰富的素材,发言十分踊跃,描述得生动而形象。接着我又指导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想说的用笔写下来或画下来,然后让他们自己读读看看,修改修改,让学生逐步学会怎样把话说明白、说准确,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践证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孩子们机会,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把握契机,有步骤地进行指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其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想说、敢说的心理素质和语言的适应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为今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抓住契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语文教学大纲》在各年级的具体要求中都明确规定:“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朗读能力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主要任务。

1、利用插图,激发朗读兴趣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教材中特意安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图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文中色彩鲜艳、画面形象逼真的插图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比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王二小》一课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①学生自由观察插图。初看插图,学生可能只有一个整体印象,并不明白图意。②针对问题,仔细观察插图。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便可加深对图意的理解。看完了插图,学生肯定急于想知道课文的内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2、紧扣主线,培养朗读能力

“目标导向,读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握“朗读”这一主线,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二年级教材也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要求,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方面的强化训练:(1)强调读音准确。在汉语拼音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前鼻音、后鼻音。如 “村”读“cūn”,不能读成“chūn”,“声”读“shēng”,不能读成“sēng”,“进”不能读成“jìng”等。只有读得正确,才能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2)强调不唱读。当前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差,喜欢一字一顿,不加理解地大声读。为了改正学生唱读的不良习惯,我是这样做的:①划分词语。在教学生朗读之前,先教他们划分句子中的词语,这样取得的效果比较好。比如,我在教学第二册《聪明的华佗》一课时,先教学生划分第一句“华佗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医生。”在以后的朗读中,学生会自行拿出铅笔划分词语,朗读起来就轻松多了。②注意句子的停顿。学生在认识了逗号、问号、叹号、冒号和引号等标点符号之后,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掌握不同的停顿时间,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来。③强调读出感情。低年级教材中选编的课文的特点是故事性、趣味性强。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还要多给学生范读,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自然地流露感情。

3、形式多样,提高朗读水平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给学生充分的读的时间,让学生借助拼音反复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朗读而言,不仅要培养朗读的能力,而且要掌握朗读的技巧。如果只是一味地机械地重复,不仅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读情绪,那就适得其反了。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可采用齐读、个别读、轻声读、表演读、赛读、轮读、接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对话较多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法,如《两只小狮子》、《小壁虎借尾巴》;语句优美的课文宜采用范读指导法,如《浪花》;动作表情描写生动细致的课文宜采用表演朗读法,如《小猴子下山》。在课外,可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同时增长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大量阅读,在积累中运用

语文课中的朗读、理解,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这都是在为写作文打下基础,那么为什么学生拿到作文题目后仍然皱起眉头,久久不肯下笔来写呢?这是因为:学生不知该如何去写,也没有什么好的句子来写,例如:看到一只孔雀,用最好的词句来形容,学生只会说:“漂亮”、“美丽”、“像……”并没有过多的词汇和完整的话来很好的形容,这就体现出学生对词汇、句段的缺乏,没有好的语言积累,又如何来写好一篇作文呢? 这学期,很有幸听到了全国特级教师林承霞老师的一节示范课,课讲得精彩,评点更是让我记忆犹新。她向我们介绍了许许多多的教学经验,其中的确立一个主题,“每日摘抄一句话”,我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应用到了教学中。几个月的实践证明,学生们受益匪浅。

1、准备,提出摘抄要求

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个硬皮的厚本作为摘抄本,把自己喜欢的一些句段抄写下来,可以从课本中及时摘抄,但更多的需要学生到课外书中去搜集,这样不仅摘抄到了好的句段,还增加了学生对课外书籍的阅读量,可以说学生摘抄当中也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

为了便于学生摘抄,在摘抄本上分为几部分。例如:描写人物、描写景色,描写动作……,这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归纳、阅读。

2、检查,及时给予点评

针对学生摘抄到的句段,课前五分钟有选择进行朗读,从而起到了检查、督促的作用,但更多的是起到了评价的作用,当一个同学读完后,老师用一两句简练的话对他读的内容进行评价。例如:摘抄的很具体,如果在朗读中再加上些感情会更好,这样不仅充分地肯定了他摘抄的内容,而且还激发他去阅读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他继续摘抄的兴趣,在情感上能够把自己摘抄的句段读给大家听,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夸奖,这是多么高兴啊!

在读摘抄句段中,为了更好地检查学生摘抄情况,使整个过程在有条理地进行,把学生分为六个小组,老师出示手势,出示几就是几组来读,看谁先站起来,如果是几个同学一同站起来那就需要他们的互相谦让,这样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增加了一些趣味性。例如,有一次在朗读中,同时站起了三名同学,他们你看我,我看你,谁都没有要做下的意思,其中一名男同学着急的说“你们俩坐下,让我读一次吧!”可是其它两同学不肯相让,这时我制止住他们的争论,让一位不经常读的男同学来读,当他满意地坐下后,我对他微微一笑,他看到后更加的兴奋,我想他这节语文课一定会很认真地来上。

为了能在课上读摘抄本,有的学生甚至在上语文课前就和同组的同学商量让他来读,看到他们这样的积极,自信,我也感到很欣慰。

3、鼓励,全员参与

为了坚定和鼓励学生摘抄句段,我还在学生的摘抄本前面写上了“积累句段,写好作文,坚持不懈,我必成功”通过这四句话不难看出摘抄和积累句段对写好作文的重要性。

全班中避免不了有偷懒的学生,他不摘抄也不读,在此活动中只是一个摆饰品,为了能够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也参与到活动中来,这就需要对他们放松一些要求,例如:可以摘抄一些名人名言,或把别人摘抄本上的你喜欢的句段写在自己本上。在朗读时,特意地让他们来读。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本上有了一些句段,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创设出了全班学好语文的气氛。

4、背诵,重在应用

摘抄句段是需要在作文中充分地运用,那么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把这些好的句段记在脑子里,随用随取,不可能在用到时再去翻开本查找,所以,我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背诵给大家听,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下背诵,而且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在课堂写话中,除了完成规定的一些题目外,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摘抄本创造性地自拟题目写一篇自己满意的作文,通过这一形式,学生便可以很好地把摘抄到的句段组合起来,再加上自己的话,写一篇满意的作文,这样不仅增加了摘抄的使用量,更加训练了学生连段成篇的能力。

篇8:让语文课“活”起来

一、更新观念变“活”课堂

目前, 有相当比例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基本是抱着讲, 大家总认为不讲清楚, 担心学生听不懂。于是, 语文课基本上是老师结合教案, 逐条逐点讲, 教者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 学生在座位上听得是昏昏欲睡, 尤其是上午的后两节与下午的第一节, 学生听课积极性很低,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这种填鸭式、灌入式教法在教学实践中还大有市场, 在语文教师心目中可谓根深蒂固。笔者所在学校目前正在试行“271”工程, 即规定教师课堂讲解时间不得超过课时的20%, 其余时间要还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参与率极大提高,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虽然有部分教师还心有疑虑, 相信随着观念的更新, 他们会尝到课改的甜头, 最终使语文课“活”起来。

二、转换角色搞“活”课堂

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转为平等对话者。老师要以开放的胸襟与学生平等对话和碰撞, 让学生摈弃畏惧感, 产生亲近感, 从而和学生打成一片, 增强课堂效果。

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为主动创造者, 由成绩的裁判者转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师可以因材施教, 对教科书进行“裁剪”, 有选择性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 结合苏教版的必修、选修教材, 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 拓宽和拓深语文课程, 并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统一起来。让课堂吸引富有现代气息的学生,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激情语言激“活”课堂

语文是情感的语文, 因为语文不仅学语文知识, 还承载着传承文化的责任。生命, 因为激情而更美丽;教学, 因为激情而更动人。要使课堂充满激情, 就得让课堂语言精妙, 回味无穷。作为语文课设计师, 课堂上的总导演, 要注意语言的激励性, 包括幽默诙谐性的调侃语言, 博得学生会意的一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都乐了, 课堂能不“活”吗。当然, 这样的语言不宜太多, 否则, 会影响课堂的质量。

四、灵活方法教“活”课堂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中学语文课虽无定法, 但却需要讲究教学方法。语文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 他是会随机应变的, 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 那么, 在种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 它的名字叫做“活”。

那么为了让学生“活”起来, 可以尝试哪些手段方法呢?

(1)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能以它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 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 充分展示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能有效地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 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 以读激情。语文教学, 读为根本,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语文教材的很多文章都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很适合朗读。

(3) 竞答抢答。老师可以采用竞答的方式,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必答、轮答、抢答等类型的题目, 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 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就会“活”起来。

(4) 角色对换。语文课堂上, 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角色对换, 部分知识、题目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讲, 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性, 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又可以加强学生记忆, 找出自己知识盲点, 懂得老师讲课的艰辛, 从而尊重老师, 与老师“情同意会”。

(5) 演课本剧。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富有情节的课文, 有的本身就是剧本。讲到这样的课文时, 可直接放手给学生, 让他们编写剧本, 扮演其中的角色, 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可谓一举多得。

(6) 成立合作小组。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 全组参与进行讨论。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 看哪个组效果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江苏省新课程的逐步推进, 我们语文教学中将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只要我们不耽于经验, 不囿于传统, 与时俱进, 努力创新, 就一定会常教常新, 学生也永远会坚守在我们的课堂, 等我们点亮那求知的眼睛。

参考文献

[1]王曾昌.名师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丛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幸福的源泉作文下一篇:正义必胜童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