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组织学选择题

2024-05-17

行政组织学选择题(精选6篇)

篇1:行政组织学选择题

《行政组织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D)。

A非正式组织 B企业组织 C行政组织 D正式组织

2.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此种组织为(A)。

A.非正式组织 B.互利性组织C.规范性组织 D.正式组织

3.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C)。

A.企业组织 B.规范性组织C.强制性组织 D.功利性组织

4.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B)。

A.服务性组织 B.互利性组织C.文化性组织 D.群众性组织 5.行政组织是追求(A)。

A.公共利益的组织 B.利润最大化的组织C.公共价值的组织 D.行政权力的组织 6.(C)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A.古里特 B.怀特C.泰勒 D.韦伯

7.191 1年,泰勒发表了(B)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

A.《公共组织理论》 B.《科学管理原理》C.《组织结构与设计》D.《一般管理和工业管理》

8.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B),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A.泰勒 B.法约尔C.卡斯特 D.梅奥

9.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D)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官僚组织理论。

A.《管理的一般原则》 B.《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能》 C.《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D.《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

10.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C)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A.《管理心理学》B.《人类动机的理论》C.《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 D.《组织与管理》

12.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A)。

A.“成熟与不成熟理论” B.“Y”理论C.“需要层次理论” D.“公平”理论 13.(A)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A.西蒙 B.舒尔茨C布坎南 D斯蒂格利茨

14.马斯洛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B)理论。

A.期望 B.需要层次C.公平D.权变

15.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D)理论。

A.行政生态 B.一般系统C.社会人 D.动态平衡组织 16.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D)。

A.罗森茨韦克 B.C.孔茨 D.帕森斯

17.组织结构垂直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B)。A.部门化 B.层级化 C.功能化 D.专业化

18.行政组织结构横向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D)。A.层级化 B.专业化 C.功能化 D.部门化

19.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称之为(A)。

A.管理幅度 B.管理层次 C.管理级别 D.管理范围

20.在单位和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为(A)。A.反比例关系 B.正比例关系 C.垂直关系 D.平衡关系

21.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或部门,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处理事务,不受上级机关干涉的组织结构体系为(D)。

A.分离制 B.完整制 C.集权制 D.分权制 .

22.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行事的组织结构体系为(C)。

A.分离制 B.完整制 C.集权制 D.分权制

23.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书名为(A)。

A.《战略与组织结构》 B.《组织管理战略》C.《战略管理》 D.《组织与战略》 24.国务院是由(A)组织产生。

A.全国人大 B.中共中央 C.全国政协 D.中央军委 25.国务院是最高国家(B)。

A.权力机关 B.行政机关 C.议事机关 D.参政机关 26.秦朝的郡县制奠定了以(C)为特征的行政建制。A.地方分权 B.委员会制 C.中央集权 D.内阁制 27.我国地方各级政府是(D)的执行机关。

A.各级政协 B.各级党委 C.各级法院 D.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28.省级政府每届任期(B)。A.3年 B.5年 C.4年 D.6年

29.中国当前的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分为(A)个层次。

A.3

B.4

C.5

D.2 30.市级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C)的统一领导。A.全国人大 B.同级人大 C.国务院 D.全国政协 3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B)和自治县三级。A.自治乡 B.自治州 C.自治市 D.自治地方 32.在影响组织的各种因素中,(A)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A.人 B.财 C..物 D.信息·

33.人的行为首先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内在的愿望与冲动。即产生(C)。

A.动机 B.行为 C.需要 D.价值观

34.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B)。

A.安全的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C.归属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35.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包括保健因素和(.A)。A.激励因素 B.期望因素 c.激发因素 D.奖励因素

36.期望理论中的激励力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A)的综合作用。

A.期望概率 B.公平C.个性倾向 D.努力程度

37.根据群体的成因分类,可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C)。

A.合作群体 B.社会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协作群体 38.群体凝聚力是一个(C)专的概念。A.褒义 B.贬义 C.中性 D.创造性 39.(C)是领导者的最基本职责。A.执行 B.管理 C.决策 D.协调 40.从某种意义上讲权力是一种(D)。A.决断力 B.凝聚力 C.执行:D.影响力 41.领导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B)的研究。

A.领导行为理论 B.领导素质理论 C.权变理论 D.交易理论 42.管理方格论有(A)代表性的领导类型。A.5种 B.4种 一C.3种 A 6种 43.行政组织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C)。

A.集体利益 B.个人利益 C.社会的共同利益 D.组织利益 44.行政组织决策是以(D)为后盾。A.权力 B.组织 C.权利 D.行政权力 45.风险型决策的决策后果(D)。

A.可以确定没有风险 B.不可以确定 C.有些可以确定 D.可以预测,需要冒一定风险

46.(A)是行政组织进行决策的起点。

A.发现问题 B.确定目标 C.调查研究 D.拟定方案 47.(C)是行政组织决策的中心。

A.参谋咨询系统 B.情报信息系统 C.中枢系统 D.分析系统 48.在决策理论研究领域,杜鲁门提出了(B)。

A.渐进决策模 B.团体决策模型 C.理性决策模型. D.系统分析模型 49.现代观点认为,冲突(C)。

A.具有建设性 B.具有破坏性 C.既具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 D.具有消极性 50.组织中最佳的冲突状态是(A)。

A.适度冲突 B.高度冲突 C.低度冲突 D.没有冲突 51.解决冲突的基本策略是(C)。

A.缓解策略 B.回避策略 C.正视策略 D.引起策略

52.合作意向都很高,宁可牺牲自身利益而使对方达到目的的冲突处理模式为(B)。A.争斗型 B.克制型 C.妥协型 D.协作型

53.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此种形式的信息沟通为(D)。

A.非正式沟通 B.一单向沟通 C.组织沟通 D.正式沟通

54.信息的发讯者和受讯者以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意见反馈,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这种沟通形式为(C)。

A.非正式沟通,B.单向沟通 C.双向沟通 D.正式沟通 „,55.组织中的成员、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决策层进行的信息交流,如下级向上级定期或不定期的汇报工作,进行情况或问题的反映等,这种沟通形式为(C)。

A.单向沟通 B.双向沟通 C.上行沟通 D.下行沟通

56.组织中,自上而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如上级意见、文件、政策的下达等,此种沟通形式我们称之为(A)。

A.下行沟通 B.单向沟通 C.横向沟通 D.上行沟通

57.组织系统中处于相同层次的人、群体、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为(C)。

A.下行沟通 B.单向沟通 C.平行沟通 D.上行沟通

58.20世纪90年代初(A)开始研究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并提出了组织学习系统理论。

A.陈国权 B.曾士强 C.吴琼恩 D.张国庆

59.本课程教材第ll章对于行政组织学习的分类是在(C)关于组织学习方式分类基础上提出的。

A.彼得·德鲁克 B.马斯洛 C.阿吉里斯 D.约翰·法莫尔 60.组织学习的研究开始于(D)。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61.行政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来源于(A)和组织文化研究的影响。A.政治学 B人类文化学 C行政生态学 D社会学

62.行政组织文化主要包括行政制度文化和(C),但是受行政物质文化的客观影响。

A.行政精神文化 B.行政人员文化 C.行政领导文化 D.行政规范文化

63.根据行政组织文化产生的时间,行政组织文化可以分为传统行政组织文化和(D)。A.行政主体文化 B.权力导向型文化 C.行政统治型文化 D.当代行政组织文化

64.行政组织文化具有多种功能,它能把组织成员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我们把这种功能称为(A)。

A.目标导向功能 B.阻抑功能 C.凝聚功能 D.控制功能

65.行政组织文化相比于正式的组织规章制度的控制作用,它具有(C)的特性。A.稳定性 B.实践性 C.强制性 D.软约束性

66.经济性指标一般指行政组织投入到管理中的资源,其关心的是行政组织的(A)。

A.投入 B.结果 C.手段 D.质量

67.效果通常是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其关心的是(B)。A.投入 B.结果 C.手段 D.质量

68.效率就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其关心的是(C)问题。

A.投人 B.结果 C.手段 D.质量

69.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B)。

A.按机构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 B.按权力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 C.按职能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 D.按人员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

70.组织发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调查反馈方法和实验室培训运动。它的先驱是法国心理学家(D)。

A.哈特 B.孔茨 C.西蒙 D.烈文

71.1957年麦格雷戈应邀到联合碳化公司与公司人事部门联合成立顾问小组,把实验室训练的技术系统地在公司使用。这个小组后被称之为(C)。

A.“团体动力小组” B.“拓展训练小组” C.“组织发展小组” D.“T训练小组” 72.作为一套极有系统的组织发展方案,格道式发展模式的目的在于使组织达到一种最佳状态。此模式创立者为(A)。

A.布莱克和默顿 B.欧文和卡斯特 C.斯坎隆和孔茨 D.薛恩和布莱尔

73.系统变革模式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技术、结构、人员和任务四个因素构成,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牵动和引起系统的变化。系统变革模式的创始人为(D)。

A.凯顿 B.布莱克 C.斯坎隆 D.利维特

74.美国心理学家埃德加·薛恩在其《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C)。A.组织变革模式

B.有计划的变革模式

C.适应性变革循环模式 D.系统变革模式

75.罗宾·斯特克兹认为,组织变革的方式取决于组织成员的技术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的组合,提出了(B)。

A.系统变革模式 B.情境变革模式 C.适应循环的变革模式 D.渐进式变革模式

二、多项选择题

1.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透视组织,给予不同的定义,目前学界对组织界定的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ABCD)。

A.静态的组织观 B.动态的组织观 C.生态的组织观 D.精神的组织观 2.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BD)。

A.营利组织 B.正式组织 C.非营利组织 D.非正式组织

3.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运用的关系,将组织划分为(ABC)。

A.强制性组织 B。功利性组织 C.规范性组织 D.集权性组织

4.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划分为(ABCD)。

A.互利组织 B.服务组织C.企业组织 D.公益组织

5.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大体都发挥三种功能:(BCD)。

A.“调节”功能 B.“聚合”功能C.“转换”功能 D.“释放”功能

6.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权责体系,构成组织权责体系的三大要素为(BCD)。

A.职务 B.C.职责 D.职位

7.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以下几项基础性的任务处于每个政府使命的核心地位,这些使命是(BCD)。

A.建立法律基础

B.保持非扭曲的政策环境

C.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

D.保护环境 8.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BC)。

A.泰勒 B.法约尔C.韦伯 D.梅奥

9.韦伯对行政组织理论的建构是从权力分析开始的,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它们是(BCD)。

A.行政的权力 B.理性——法律的权力C.传统的权力 D.超凡的权力

10.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在其《工作的推力》和《工作与人性》等著作中,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BC)。

A.物质因素 B.激励因素C.保健因素 D.精神因素 12.西蒙指出,决策有(BC)两种极端的类型。

A.风险型决策 B-程序化决策 C.非程序化决策 D.确定型决策,13.里格斯指出.“棱柱型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BCD)。

A.过渡性 B.异质性 C.形式主义 D.重叠性

14.里格斯在他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中。将社会形态划分为(ABC)三种基本模式。A.农业社会 B.棱柱社会 C.社会 D.信息社会

15.(D)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A.韦伯 B.邓哈特 C.孑L茨 D.邓肯

16.(A)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A.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B.罗森布鲁姆和法约尔 C.帕森斯和里格斯 D.斯蒂格利茨和巴纳德

17.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C)。A.组织气候 D.组织文化 C.组织环境 D.组织战略

18.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B)。

A.一般环境 B.内部环境 C.外部环境 D.组织环境

19.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C)。A.一般环境 B.内部环境 C.外部环境 D.组织环境 20.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BC)。

A.一般环境 B.内部环境 C.外部环境 D.特殊环境

21.邓肯从组织环境的(C)和(D)两个维度对影响组织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深人的分析。A.内部与外部 B.直接与间接 C.简单与复杂 D.静态与动态

22.依据学者们的研究,组织的环境分析过程主要包括(ABCD)等基本阶段。A.环境扫描、B.环境监视 C.环境预测 D.环境评价 23.伯恩斯和斯塔克将组织结构划分为(BC)。

A.平行式组织结构 B.机械式组织结构 C..有机式组织结构 D.矩阵式组织结构 24.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ABCD)。

A.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B.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动性 C.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

D.行政组织环境的相互作用性

25.组织的环境大致可以分为(A)和(D),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对组织的管理带来影响。

A.一般环境 B.社会环境 C.政治环境 D.工作环境

26.依据邓肯的环境模式理论,从简单与复杂、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组织存在的环境状态分别是:(ABCD)。

A.静态一简单的环境 B.静态一复杂的环境 C.动态一简单的环境 D.动态一复杂的环境

27.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其他生物的和机械的系统的结构都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ABCD)。

A.稳定性 B.层级性 C.相对性 D.开放性及变异性 28.组织结构的构成要素可划分为(AB)两大类。

A.组织的“显结构”B.组织的“潜结构”C.组织的“权力结构” D.组织的“职能结构” 29.组织设计中应注意组织设计的程序问题。一般来讲,组织设计的程序可有两种(BD)。A.计划设计C.项目设计B.演绎设计D.归纳设计 30.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AD)。

A.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产生

B.由中共中央产生

C.行使最高国家权力.

D.在国家行政系统中处于最高地位 31.我国省级政府包括(BCD)。

A.省级政府 B.特别行政 C.自治区政府 D.直辖市政府 32.县级政府包括(ABCD.)政府。A.自治县 B.市辖区 C.旗 „D.自治旗 33.乡级政府行使的职权有(ABC)。

A.行政执行权 B.行政管理权 C.行政保护权 D.制定行政规章权 34.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ABC)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A.自治区 B.自治 C.自治县 D.自治乡 35.我国特别行政区享有(BCD)。

A。外交权B.立法权C.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D.独立的地方财政权 36.组织管理心理主要由(ABC)组成。

A.个体心理 B:群体心理 C.组织心理 D.需要心理 37.人的行为机制主要包括(ABCD)。A.需要 B.动机 C.行为 D.反馈

38.下列因素中属于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有(CD)。A.同事 B.监督 C.工作富有成就 D.工作本身的重要性 39.推行目标激励理论的主要困难是(ABC)。

A.目标难度的确定 B.目标量化 C.目标质的规定 D.目标的公平合理 40.群体发展大致经历的阶段有.(ABCD)。

A.形成阶段 B.磨合阶段 C.成长阶段 D.成熟阶段 41.群体意识主要包括(ABC)。

A.群体归属意识 B.群体认同意识 C.群体促进意识 D.群体抵触意识 42.行政组缭领导的特点是(ABCD)。A、时代性 B.权威性 C.综合性 D.执行性 43.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源于(.ABCD)。A.法律 B.习惯 C。职位 D、暴力。44.非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源予(ABCD)。

A.才能因素 B.品格因素。C、情感因素 D.知识因素 45.勒温将领导者的作风分为(ABC _)三种类型。

A。专制、B.民主 C.放任 D.独裁 46.费德勒提出的情景因素有(BCD)。

A.关系结构 B.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C.任务的结构 D.职位权力 47.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的:可靠程度的不同,决策可分为(ABC)。A.确定型决策 B.风险型决策 C.不确定型决策 D.经验决策 48.正确的决策目标应该具备的条件是(ACD)。

A.定量化 B.没有时间限制 C.有0定的时间限制 D.要明确责任

49.西蒙的决策过程包括(ABCD)。

A.情报活动阶段 B.设计活动阶段 C.抉择活动阶段 D.审查活动阶段. 50.冲突的特性有(ABC)。

A.客观性 B.主观性 C.程度性 D.激烈性 51.符合现代冲突观点的是(ACD)。

A.冲突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B.健康的组织中没有冲突 C.有些冲突对组织具有破坏性 D.有些冲突对组织具有建设性

52.根据冲突发生的方向,可将冲突分为(ABC)。

A.横向冲突 B.纵向冲突 C.直线/职能冲突 D.工作冲突 53.回避策略中,解决冲突的方法包括(ABC)。A.忽视 B.分离 C.限制 D.妥协 54.减少冲突的策略主要有(ABCD)。

A.谈判 B.设置超级目标 C.第三方介入 D.结构调整

55.从组织沟通的一般模式和组成要素来看,组织沟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ABCD)。A.动态性 B.互动性 C.不可逆性 D.环境制约性

56.以组织结构及其运行程序为依据和标准。组织信息沟通的形式和类型可划分为以下几种:(BCD)。

A.正式沟通 B.下行沟通 C.上行沟通 D.平行沟通

57.根据沟通是否需要第三者中介传递,我们可将沟通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AC)。A.直接沟通 B.双向沟通 C.间接沟通 D.网络沟通

58.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会形成和出现不同的沟通结构形式,这便是沟通的网络,一般来讲,组织沟通网络可分为两大类:(AB)。

A.正式沟通网络 B.非正式沟通网络 C.双向沟通网络 D.单向沟通网络 59.戴维斯在《管理沟通与小道消息》一文中指出,口头传播方式的非正式信息交流渠道或形式主要有(ABCD)。

A.单线式 B.流言式 C.偶然式 D.集约式

60.在组织沟通中,由信息传递的媒介形式引起的障碍主要有(BD)。

A.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B.语言障碍C.距离障碍D.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 61.组织沟通中存在的客观性障碍主要有(BCD)。

A.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 B.信息过量引起的障碍 C.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 D.空间距离所引起的障碍

62.组织学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改变,分别是(ABD)。

A.行为的改变 B.组织体系的改变 C.组织目标的改变 D.组织成员认知的改变 63.行政组织学习的类型可分为(BCD)。

A.复环学习B.双环学习C.单环学习D.三环学习

64.行政组织学习的途径包括(ABCD)。A.组织学习B.试验 C.外部咨询 D.经验学习

65.行政组织学习途径之一的试验,可分为(AD)。

A.持续性试验 B.稳定性试验 C.设计性试验 D.示范性试验 66.完善的信息系统包括(CD)。

A.信息维护系统 B.信息保持系统 C.信息收集系统 D.信息交流系统 67.目前在理论界,对行政组织文化的理解主要有(ABC)等观点。

A.大行政组织文化概念 B.小行政组织文化概念 C.辨证综合的行政组织文化概念 D.多元行政组织文化概念

68.我国行政组织文化正在向(ABCD)方向迈进。

A.法治型文化 B.开放型文化 C.参与型文化 D.服务型文化 69.行政组织绩效的外延,除了内部的管理绩效,还包括:(ABC)。

A.政治绩效 B.社会绩效 C经济绩效 D.文化绩效

70.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必须具备以下构成要件:(ABCD)。

A.计划绩效 B。监控绩效 C.评价绩效 D.反馈绩效. 71.绩效指标包括的要素有(ABD)。

A.考评要素 B.考评标志、C.考评对象 D.考评标度

72.在选择绩效评估指标时应遵循的原则是:(ABCD)。A.目标一致性 B.可测性 C.独立性 D.差异性

73.组织变革并非凭空产生。它是有原因的。组织变革的动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把组织变革的动因分为两大类:(AD)。

A.外部环境因素 B.经济诱因 C.利益诱因 D.内部环境因素 74.对组织管理和变革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包括:(BD)。

A.内部环境因素 B.一般环境因素 C.系统环境因素 D.特殊工作环境

75.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心理学教授利维特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这些因素有:(ABCD)。

A.技术 B.结构 C.人员 D.任务

76.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按权力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他认为。一般组织的权力分配情况可分成三种:(ABD)。

A.独权 B.分权 C.集权 D.授权

77.罗宾·斯特克兹于1972年提出情境变革模式。他认为,组织变革的方式取决于组织成员的技术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的组合。根据这种不同组合,他提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变革型态:(ABCD)。

A.自然性变革 B.指导性变革 C.合作性变革 D.计划性变革

78.组织变革要取得预期的成效,必须遵循科学的、合理的变革步骤或程序。美国学者凯利认为,组织变革需经过以下步骤或程序:(BCD)。

A.反馈 B.诊断 C.执行 D.评估

79.心理学家烈文从人的心理机制的变革角度,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变革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ABC)。

A.“解冻” B.“改变” C.“再冻结” D.“适应”

80.根据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组织变革阻力产生的原因为:(ABCD)。A.心理上的抵制 B.经济原因引起的抵制 C.组织本身的阻力 D.社会的原因 81.以资料为基础的组织发展技术包括:(BD)。

A.统计法 B.调查反馈法 C.工作分析法 D.职位期望技术

82.组织中的工作和绩效,都要通过人的行为来完成。以行为为中心的组织发展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ABCD)。

A.职工事业发展计划辅导 B.敏感性训练C.团队建设 D.过程咨询

83.工作再设计就是通过对工作进行重新调整和再设计,使工作更有趣并富有挑战性,以此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工作再设计的途径和方案为:(BCD)。

A.工作弹性化 B.工作轮换 C.工作扩大化 D.工作丰富化

84.由于团队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不同,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比较常用的团队建设的方式或模式有:(ABCD)。

A.目标建立模式 B.问题分析模式 C.角色分析模式 D.人际模式

85.组织诊断是组织变革的重要步骤和必要环节。组织诊断一般着眼于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ABC[))。

A.组织结构 B.组织程序 C.信息与控制 D.组织行为

篇2:行政组织学选择题

2.在我国现阶段,直接民主制度主要体现在如下基层群众组织当中:()A.农村村民委员会 B.城市居民委员会 C.工会D.妇联 E.共青团 F.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

3.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就是:()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依法行政 D.司法公正 E.执法必严 F.违法必究

4.从宪法的形式看,我国宪法属于()A.成文宪法 B.不成文宪法 C.刚性宪法 D.柔性宪法 E.协定宪法 F.民定宪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制定的宪法是:()

A.1954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E.1986年宪法 F.1990年宪法

6.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人民主权原则 B.人权保障原则C.权力制约原则 D.民主政治原则E.法治原则F.行政监督原则

7.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主张以下哪些权力的分立?()A.司法权B.舆论权C.行政权D.监督权E.立法权F.决策权

8.宪法创制是宪法规范产生、存在和变更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A宪法制定B宪法实施C宪法监督D宪法修改E宪法解释 F.宪法适用

9.宪法解释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A.四项基本原则 B.法治原则 C.系统解释原则 D.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原则

E.符合宪法精神和制宪目的原则 F.依法解释原则

10.宪法解释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A.统一解释B.部分解释C.条理解释D.专门解释E.补充解释F.扩大解释

11.一般说来,宪法实施的基本方式主要有:()A.行为实施和规范实施 B.直接实施和间接实施

C.主动实施和被动实施

D.事前依照实施和事后追惩实施 E.单一方式和综合方式实施 F.专门实施和一般实施

12.国家象征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和标志,主要包括()A.国名B.国旗C.国徽D.国歌E.首都F.国语

1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有:()A.平等权B.政治自由C.人身自由D.信仰自由E.监督权F.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4.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人民当家作主原则B.民主集中制原则 C.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D.群众路线的原则 E.首长负责的原则F.精简和效率的原则

15.中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有()A.在人大和政协中参政议政 B.成员被举荐担任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的一定职务C.民主监督 D.制定相关法律 E.质询方针政策 F.参政议政

1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法律上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中国公民的资格B.成年性C.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政治权利

D.精神健全、正常 E.爱祖国爱人民 F.拥护社会主义

17.终止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的条件是:()

A.任期届满 B.死亡 C.丧失国籍 D.辞职被接受 E.未经批准两次不出席本级人大会议 F.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

18.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会外职权主要有()

A.质询和询问权 B.视察权 C.与选民和原选举地位的联系权 D.列席其他会议权E.召集临时会议的提议权 F.提出议案权

19.县级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基本职权有:()

A.重大事项的讨论、决定权 B.选举权 C.任免权 D.地方立法权 E.监督权F.否决权

20.我国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范围是()A.执行性和补充性的地方性法规 B.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法律的授权,制定地方性法规 C.国家暂时没有立法,而本行政区域又迫切需要的地方性法规 D.就国家不可能专门立法的地方特殊问题,制定地方性法规 E.根据本地需要,对国家法律进行修改F.根据本地多数人的要求,制定地方性法规

2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任职资格要件包括()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资格 B.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年龄要求 D.性别要求 E.工作年限要求 F.学历要求

2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国家主席。罢免案的提出可以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个以上的代表团提出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个以上的代表团提出

C.30个以上代表联名提出D.50个以上代表联名提出

E.100个以上代表联名提出F.十分之一以上的代表联名提出

23.国家主席的对内职权有()A.公布法律B.任免权C.发布命令D.荣典权E.同外国缔结条约F.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24.国务院对全国的行政领导权包括()A.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

B.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C.制定全国各地方的发展规划

D.制定其它能够影响全国所有地方政府和居民的政策和措施

E.对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具有绝对的、集中的权威和权力F.审定地方性法规

25.总理有权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任免的人选是()A.副总理B.国务委员C秘书长D各委员会主任E.审计长F.各部部长

26.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主要体现为地方政府行政首长对地方政府的工作享有()

A.地方立法权 B.全面领导权 C.最后决策权D.人事提名权 E.行政监督权 F.全面负责任

27.行政监督包括()A.上级监督B.舆论监督C.审计监督D.监察监督E.立法监督F.决策监督

28.国务院的直接权力有()

A.行政立法和制令权B.对国务院机构和地方政府的行政领导权C.行政管理权

D.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权 E.外交权F.舆论宣传权

29.国务院的间接权力有()

A.接受外国使节B.立法提案权C.否决权D.决定进入紧急状态权E.政府机构的设置权F.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30.国务院组成部门是国务院机构的主体,它包括()

A.各部 B.各委员会 C.中国人民银行D.审计署 E.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F.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31.行政法规的名称通常是以下列名称出现()A.草案B.条例C.规定D.办法E.实施细则F.意见

32.在下列机构中,属于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的是()

A.国家粮食局 B.国家烟草专卖局 C.国家海洋局 D.国家测绘局 E.国家邮政局 F.国家知识产权局

33.与行政区划的层级有关的因素主要有()A.中央地方关系模式 B.国土面积的大小C.国家资源的分布 D.人口的数量 E.民族状况F.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状况

34.我国地方政府的类型主要有()A一般地方政府B城市地方政府C民族自治地方政府D省政府E自治区政府F市政府

35.我国的城市地方主要有()A.直辖市B.副省级市C.地级市D.县级市E.区 F.镇

36.中华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A.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则 B.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C.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D.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力度的原则 E。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F.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37.民族区域自治原则包括()

A.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国家统一为原则

B.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愿望和要求

C.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是民族自治,而且还是区域自治,是民族与区域相结合的自治

D.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E.民族区域自治及其自治机关,必须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系列规定享有自治权、行使自治权利

F.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地区和公众的积极性,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38.在下列少数民族中,目前已没有本民族语言的是()A.壮族 B.满族C.羌族 D.苗族E.回族 F.黎族

39.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形式有()A.以一个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B.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C.以一个较大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其中包括级别不同的若干较小规模的其它民族聚居区而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D.一个民族在多处有聚居区的,建立多个自治地方

E.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其中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F.因地域太小、人口太少,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和设立自治机关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则设立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

40.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主要有()A.政务司B.财政司C.律政司D.廉政公署E.审计署F.立法会

41.按照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的分享是由()

A.人民代表大会 B.国家行政机关C.检察机关 D.司法机关 E.军事机关 F.审判机关

4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审判机关的组成有()A.最高法院 B高级法院C中级法院D.基层法院 E专门法院F人民调解委员会

43.目前主要的专门法院有()A.军事法院B海事法院C.公路运输法院D.森林法院E.土地法院F.知识产权法院

44.除办理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移送的案件外,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案件的范围包括()

A.危害国家安全案件B.贪污贿赂犯罪案件C.渎职犯罪案件

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犯罪案件E.行政违法案件F.特别决定侦察的案件

45.法院的正副院长、正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以及人民陪审员必须是()

A.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年满23岁C.具有法律专业知识D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E.具有一定工作年限F.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46.法院的工作方式主要有()A首长负责制 B人民陪审员制度C合议制D两审终审制E.审判委员会制度 F案件审批制度

47.检察院的工作方式主要有()A.民主集中制B.侦查C.批捕D.公诉E.抗诉F.监督

48.在我国司法机关中,有侦察权的是()A.纪检委B.公安机关C.国家安全机关D.法院 E.检察院F.监察部门

49.在我国司法机关中,有批捕权的是()A.纪检委B.公安机关C.国家安全机关 D法院E.检察院F.监察部门

50.检察院对法院的判决和裁定可以提出抗诉的范围包括()A.当事人不服的B.不同意立案的C.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D.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E.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F.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51.法官和检察官的任职回避包括()A夫妻关系B同学关系C同乡关系D直系血亲关系E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F近姻亲关系

52.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有()A.中国人民解放军 B.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C.民兵组织 D.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E.公安干警F.城管

53.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的构成部分目前有()A陆军部队B海军部队C空军部队D第二炮兵部队E军事院校F国防科技研究机构

5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包括()A.军委办公厅B.国防部C总参谋部D总政治部E总后勤部F总装备部

55.中国的“国家干部”主要包括()

A.国家机关干部B.党的工作干部C.军队干部 D.社会政治团体与群众组织干部E.专业技术干部F.企事业单位行政干部

56.中国干部任用的方式主要包括()A.考任 B.调任 C.委任 D.聘任E.擢任 F.选任

57.公务员考核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原则,考核内容包括()A.德 B.廉 C.勤 D.绩 E.能 F.信

58.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条的规定,公务员必须同时具备的要件是()

A.依法履行公职 B.廉洁奉公C.身体健康 D.公民身份 E.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F.纳入国家行政编制

59.设立在各机关内部的人事机构的主要职权有()A.考核权B.奖惩权C.升降权D.任免权E.辞退权F.其它人事决定权

60.目前中国公务员的职位类别按照其职位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

A.党政工作类 B.企业管理类C.综合管理类D.行政管理类E.专业技术类 F.行政执法类

61.公务员录用应遵循的原则是()A.任人唯贤B.严格考察C.平等竞争D.择优录取 E.公开考试F.德才兼备

62.公务员培训主要包括()A.思想道德培训B.初任培训C.任职培训D.专门业务培训E.更新知识培训F.后备领导人员培训

63.公务员交流的形式主要是()A.调任B.转任C.升任D.下放E.挂职锻炼F.轮岗

64.公务员回避制度规定的回避范围是()A夫妻关系B直系血亲关系C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D近姻亲关系E同学关系F同乡关系

65.公务员回避的类型主要包括()A.任职回避B.任务回避C.公务回避D.地区回避E.工作回避F.经济回避

66.我国直接选举的环节主要包括()A.选民登记B.候选人的提出C.候选人陈述 D.候选人竞选E.投票F.公布结果

67.中国的群众自治和基层民主制度,主要包括()

A.村民委员会制度 B.居民委员会制度 C.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D.社区制度E.街道办事处制度 F.工会制度

68.村民自治主要包括()A.民主选举B.民主决策C.民主监督 D.民主执行E.民主管理F.民主协商

69.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主要职权有()

A.议事决策权 B.制定规章权 C.人事任免权D.民主选举权 E.综合管理权 F.民主监督权

篇3:行政组织学选择题

一、管理行政模式:大学管理“行政化”的根源

政府自成立以来,便以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身份活动,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政府行政模式(2)不同而已。在传统的阶级统治模式中,行政管理是附属于阶级统治的,从属于阶级统治的需要和为阶级统治服务的。尽管作为统治附属的行政管理的目标更多地指向公共利益(不同于统治),但在方式上与统治极其相近(具有强烈的强制性特征),政府行政行为自身未得到充分自觉,表现出为统治服务的职能特征,这时的行政管理理念及方式称为“统治行政模式”。近代社会以来,行政管理则趋向于采用金字塔型的管理方式,淡化了服务于政治统治的目标,倾向于效率追求,这时的行政管理理念及方式称为“管理行政模式”。“管理行政模式”作为一种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奉行“管理即管制”的理念,以政府为中心,以权力和权益为管理宗旨,以效率为管理原则,以行政命令为管理手段,以实现对社会组织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为目标;政府是行政相对人的“主人”,组织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型,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处于高度等级化,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历史表明,“管理行政模式”是对大规模社会群体进行有效管理的基本形态,对提高组织效率、稳定组织秩序功不可没。即使在当代,对于机械化的大工业生产和高度科层化的行政组织的管理而言,“管制行政模式”仍有一定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尽快改变百业待兴的局面,我国全面引进“管理行政模式”,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力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教育事业管理中亦不例外。“管理行政模式”在大学管理中的运用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复兴和繁荣,但也导致了大学管理“行政化”。所谓大学管理“行政化”是指在大学管理活动中,不尊重大学组织的特性和运行逻辑,不尊重人才培养规律或学术研究等活动的特殊性,依靠行政权力,采用行政命令等手段来管理大学组织、指导人才培养或学术探索等活动。移植“管理行政模式”管理大学的直接结果导致了大学的“行政化”,具体表现为大学组织结构的科层化和在管理目标上的“利益化”和“数量化”。

首先,管理行政模式是目前我国大学组织结构科层化的渊薮。在“管理行政模式”下,行政管理者高高在上,是行政相对人的“主人”。在此行政模式下,我国政府比照行政组织结构体系在大学中建立金字塔型的科层化管理系统,并赋予相应的行政级别来强化“管理行政模式”中的“管理本位”性质。大学科层化管理系统吸取了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组织理论中的“层级组织结构”、部门划分、职能设置等,但没继承“官僚制”组织理论的法治精神,反而光大了“传统组织”中的行政长官意志式的行事方式。从国家层面看,管理大学的行政机构有教育部、各省(市、区)有教育委员会或教育厅、各县(市、镇)有教育局,其他有关党政部门都有管理大学的权力。在大学层面,管理部门有校办、党办、各处(室)等管理机构。在任命方式上,校正副书记、正副校长都由上级党政机关任命;各处(室)的处长由校级书记、校长任命,等等。这种任命方式导致他们各自只对上级领导负责,漠视学校的长远发展,忽视学生和教师的利益;上级对下级具有绝对的指挥权威,下级对上级则必须绝对服从。正如有学者所言:“中国所有正规高校都被整合在这样一个官僚层级的体系中,从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到高校基本教学与学术单位,一元大行政权力贯天通地。”[1]

其次,管理行政模式导致大学管理目标的“利益化”和“数量化”。“管理行政模式”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向管理索要利益和效率,利益和效率至上,利益和效率是其生命力所在。有人指出,以“管理行政模式”为导向的政府的突出表现是重“显绩”轻“潜绩”;热衷于形象工程,重硬指标轻软指标,片面追求统计数字增长而忽视行政相对人的实际生活福利水平的提高;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为求政绩而不惜代价[2]。受“管理行政模式”的利益和效率至上之工具理性和不合理政绩观的影响,大学行政管理部门主张大学管理目标的“利益化”和“数量化”。具体而言,大学行政管理部门视大学组织的管理活动如行政组织一样,以权力和权力背后的利益为目标;视人才的培养、知识的创新如企业组织的产品生产一样,主张管理目标的“数量化”,并以此作为考核、评估大学业绩的指标。大学管理目标的“利益化”不仅表现在对经济利益(获得金钱多少)的要求上,而且表现在对社会地位的追求上。大学管理目标的“数量化”主要表现为大学行政管理部门近年来在教职员的业绩评价领域引入“投入-产出”的量化管理方法,推崇计量评估制度。大学管理目标的“利益化”和“数量化”是《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及的“行政化管理模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大学“行政化”的又一表现形式。

二、大学“去行政化”绝非等同于取消行政管理

在探索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策略的过程中,有学者认为,“去行政化”的关键在于实行“教授治校”,以体现学术自由。笔者尚且不论“教授治校”的是非曲直,而是先考察行政管理(团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诉求还是大学被“行政化”的结果。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便能知晓“教授治校”是否能在大学“去行政化”改革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比较而言,现代大学已在多方面显著不同于中世纪由行会组织(Universitas)发展而来的大学,具体表现为:(1)现代大学的地位已由孤傲的“象牙之塔”走向“社会中心”,为社会培养人才和进行学术研究,既涉及国计,更关乎民生;(2)现代大学的功能已从最初的“传授”、“批判”、“创造”知识,拓展为“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社会服务”;(3)现代大学的架构已由“一群僧侣居住的村庄”或“一座有知识分子垄断的城镇”扩展为多元化巨型大学[3];(4)现代大学的任务不再是少数精英学者的集合与“基于闲暇好奇”的探索与追求,而是与公众利益、社会需求甚至国家战略目标休戚相关的公共机构;(5)现代大学的社会关系日益频繁和复杂化。概而言之,当大学由规模较小、学科有限、任务和使命单一的“学术共同体”发展成为当今的巨型联合体时,客观上要求大学有一套行政管理机构、组织专门人员来管理大学的日常行政事务。换言之,当大学发展成为多元化的“矩阵机构”时,聘任专职和专业的行政管理(团队),把大学教授学者从繁琐的行政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诉求。实际上,对于任何一所现代大学而言,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团队)都有助于大学的健康和谐发展。诚如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伯顿·克拉克(Burton Clark)所言:“效率、纪律、平衡、计划、导向等都是行政管理的优势。更具体点说,首先,通过国家政策和资源的分配迅速实现国家的重点目标;其次,行政性的干预可以更好地实现计划经济状态下的资源和力量的重组;第三,可以充分显示国家对教育发展方向和质量的引领。”[4]因此,随着大学职能的多样化、规模的扩大化、日常事务的复杂化,以及与外界联系的频繁化和广泛化,聘任专职和专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将教授学者们从琐碎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并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不仅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诉求,更是科学发展观在大学运行中的时代体现。

有鉴于此,如果说对于由行会组织发展而来的中世纪大学而言,以“学者行会”与“象牙之塔”身份实现教授治校与大学自治,被西方诸国教育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话,那么,当大学组织发展成为复杂的巨型系统,继续主张由教授学者承担大学管理的所有事务不仅是不可行的,亦是不科学和不经济的。因为,其一,“教授治校”不利于人才培育和新知创造。教授的首要任务是从事人才培养和知识创造,如教授过多介入学校管理,尤其是日益繁杂的行政事务管理中,不仅容易分散精力而且难免造成“角色混乱”(disorder of role)。其二,“教授治校”不利于学校的系统规划与和谐发展。随着学科的分化和深入发展,教授们的知识结构向纵深拓进,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倾向于从自己特定的学科和专业出发,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比较容易封闭,难以从和谐发展的角度规划学校的发展。其三,教授们管理能力可能有限。恰如长于政治的人不一定长于学术一样,长于学术的人也不一定长于政治,管理现代大学并非教授们所能胜任的,如“诸多与社会沟通联系、博弈妥协的事务,尤其是资金的筹措、财务的决算、多校园的管理等社会事务,决非是那些在天体物理领域如鱼得水,或者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不断拓进的教授们所感兴趣或者说所能胜任的”[5]。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克(John Brubeck)早就指出了“教授治校”的不可行性,在他看来,“高等教育越卷入社会的事务中就越有必要用政治观点来看待它,就像战争的意义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给将军们决定一样,高等教育也相当重要,不能完全交给教授们决定”[6]。为此,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各界正在热议的大学“去行政化”绝不是不要行政管理,或取消行政管理团队而回归至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教授治校”、兼任管理工作的状态。

三、服务行政模式:大学“去行政化”的路径选择

如上所述,大学“去行政化”不是要取消大学的管理(团队),而是要转变行政管理职能,构建一套适合大学组织特性的服务管理模式,明确大学行政管理(团队)是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教师、学生服务之本质。

首先,应该借鉴公共行政学的先进理念,建构“服务行政模式”。“服务行政(Leistungsverwaltung)”一词最早见之于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福斯多夫(Ernst Forsthoff)于1938年发表的代表性作品《当成是服务主体的行政》一文。20世纪末,我国行政法学界把“服务行政”作为行政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理念引入,强调“服务行政”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关于行政法的定位和作用的指导理念。与此同时,我国具有行政法素养的行政学学者继行政法学者之后把“服务行政”概念逐步引入到行政学的研究中,并对行政管理的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学者张成福在分析了中国公共行政体系内部的深层次的问题时指出,公共行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冲突表现之一就是“管理行政”与“服务行政”的冲突。他认为,中国行政现代化的目标取向在于建立市场或亲市场的政府行政,使公共行政国家权力的载体过渡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实体[7]。学者马敬仁指出,“在社会转型期,权威行政与党和国家所极力倡导的,正蓬勃生发、但仍未确立的‘服务行政’情绪呈现出一种犬牙交错、相克相生的状态,而‘服务行政’将是我国政府、企业和社会管理的必然趋势”[8]。之后,学者张康之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服务行政”的文章,目标之一是从更高层次论述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是建构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统治行政模式”,也不同于近代的“管理行政模式”的全新行政模式,即“服务行政模式”。他认为,“在这种模式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是一种行政观念,而且是通过立法的形式被确立下来的一种制度,公共权力的运行机制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约,而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当然,服务行政模式必然会继承管制行政模式中的全部社会管理职能,但在实施管理时,公共权力与行政职位的结合,是从属于管理的需要的。这种管理与以往的管理不同,它是建立在为社会服务的原则基础上的,管理是手段,服务是目的”[9]。笔者认为,“服务行政模式”是政府行政秉持“公民本位”和公民意志居于决定性地位,将服务作为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目标,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和促成社会良性发展为己任的一种新型行政模式。从理念上讲,服务行政强调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社会公众的意志为根本向度的亲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从目标上讲,服务行政是要建立公民本位、社会本位和民主公正的行政;从功能上讲,服务行政就是明确政府是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其最基本的法定职能是“服务”;从方式上讲,行政指令不再是行政的必要手段和普遍形式,实现价值目标的措施不是依靠权力控制,而是民主的手段。

其次,应以服务行政模式作为我国大学“去行政化”的路径选择。如前所述,专业的行政管理(团队)是现代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诉求;但大学就其本质而言仍是“学术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内在的运行逻辑。作为“学术组织”的大学,有两个显著的特性:一是不同学科间的显著差异性。二是大学组织结构的松散联合性。学科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大学组织各子系统之间联合的松散性。学术自由、高度自治是中世纪大学组织的传统,然而,现代大学还承担着为社会利益服务的使命。据此松散联合是大学组织的有效运行模式。诚如伯恩鲍姆所指出的:“大学组织本质上是学术组织,其从事学生活动不可或缺的条件是自由。学术和科学工作首要的、永恒的要求就是有一双‘自由之手’。在像高校这种开放的系统中,在各子系统之间和子系统内部,需要营造宽松的环境,因而,松散联合是一种适合大学的有效运行模式。有效的管理取决于接受和理解松散联合,而不是去制约它。”[10]大学组织结构的松散联合性和管理的自由性显然与强调组织职权的等级性“管理行政模式”格格不入。大学的“学术组织”本质拒斥“管理行政模式”。

大学是高智商、高水平的知识分子富集之地,主要承担着创造新知和培育人才的社会重任;无论是知识的创造抑或人才的培养,均有其特殊性:(1)知识分子劳动的特殊性,诸如“非线性”、“非墨守成规”的学术探索与知识创新特性;诸如社会学与个体性的结合、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兼顾、周期长而效应滞后的人才培养特性。(2)知识分子心理的特殊性。知识分子奉行的是“独立、自由之精神”和对真理的忠贞不渝,不崇尚和屈服于权力。实际上,任何真正的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都不能靠行政命令、不可能通过计划、不可能通过统一的生产线作业去实现。因为大学创新力的基础存在于大学教授的独立思考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知识的创新或人才的培养等大学组织活动的特殊性均诉诸改变大学以行政命令为主导的管理模式(管理行政模式),建立一套符合以“被管理者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模式。对此,《教育规划纲要》指明了方向,即

“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换言之,在大学的管理活动中,构建“服务行政模式”不仅是培育人才和创造新知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政府探索新型教育行政管理模式的指向。

上海200262)

参考文献

[1]冯向东.大学学术权力的实践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10(04).

[2]陈建平.公共精神:公共行政现代化的价值维度——一种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7,40(03).

[3]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能[M].陈雪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7.

[4][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2.

[5]龚放.大学“去行政化”的关键:确立大学行政管理的科学性[J].探索与争鸣,2011(11).

[6][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9.

[7]张成福,党秀云.中国公共行政的现代化——发展与变革[J].行政论坛,1995(04).

[8]马敬仁.转型期的中国政府、企业与社会管理——中国管理情结解析[J].中国行政管理,1996(01).

[9]张康之.行政道德的制度保障[J].浙江社会科学,1998(04).

篇4:行政组织学选择题

关键词:行政伦理妥协;价值冲突;价值选择;公共利益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7287(2009)03—0075—04

现代公共行政是一个追求普遍善的领域,围绕其目标形成了以公共利益为核心、以组织利益及个人利益等为补充的价值谱系。行政伦理妥协作为公共行政领域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公共行政人员在公共价值追寻过程中,为了维护更高的价值目标,在价值冲突时不得不作出牺牲某些特定行政价值的一种抉择,是对最高善甚或基本善的暂时放弃。在公共行政人员的伦理规范中,行政伦理妥协几乎没有存在的合法性。作为一种“退而求其次”的迂回策略选择,行政伦理妥协严重冲击着公共行政人员的职业信仰。

一、行政伦理妥协缘起考辨

行政伦理妥协是行政活动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象。从终极意义上讲,行政伦理妥协的存在是由社会矛盾存在的客观性所决定的,它源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尤其对公共行政系统而言,它是一个运用公权力的领域,行政活动与其他主体的行为相比,所涉及的面更广,要调解的利益也更复杂。

1.行政价值目标的多层次性

公共行政人员多元的价值追寻源于其角色的多样化。公共行政人员活动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扮演着两种相异的角色。在私人生活领域扮演的是功利性的角色,以追求效应和实际利益为目标;在公共行政领域扮演的是表现性的角色,旨在倡导社会制度与秩序,彰显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即使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公共行政人员同时既是公众的受托者,也是组织的成员。每一个角色都同时拥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这是作为角色承担者无法推卸的责任。多元的角色扮演使得公共行政人员在价值追求中出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公共利益负责还是对公共组织负责;忠于本位职责还是社会职责;维护个人正当权益还是公共利益。通常情境下,这些价值目标都是善的,它们的指向是一致的。假使行政人员有能力同时履行不同的职责,抑或这些职责之间相互兼容,那么即使价值多元也不会引起价值的冲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往往无力同时履行这些职责,所追求的价值也时常不能兼容,公共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过程中总是要作出自己的选择,暂时放弃一些价值目标。特别是在某些时候,公共行政人员也认为自己不得不采取违背职责的行为。就目标善的层次性而言,被妥协的价值往往比所选择的那些价值目标来得更高,受益面也更大,这正是行政伦理妥协择小善弃大善甚至趋恶避善的内涵。

2.政策资源贫乏对价值追求的束缚

政策适用范围包括对不同群体、阶层、个体的利益冲突的协调;对不同群体、阶层、个体的利益区分;也包括对内外事务、突发和偶发事件的处理。政策本身是为了追求新利益、实现公共目标,并对不同政策目标的不同利益进行区分、协调。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政策总是表现为对既得利益者和利益争夺者之间利益分配关系的调整。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总是反对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而利益追求者通常都支持对现存利益结构的调整,希望借此增加利益存量。政策目标的实现以政策资源为基础和前提,权威资源、人力资源、财物资源、信息资源等政策资源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资源的丰富程度不仅构成了行政人员所能企及的行政价值的外部条件,还影响着对利益受损者的补偿。由于资源和人的理性都是有限的,公共行政人员所追求的公共利益通常只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而对少数的受损者无法给予充分的补偿,致使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总是有些群体获利而另一群体的利益蒙受损失。因此,当政策资源不足以顾及普通大众时,必然会面临着对少数群体的利益放逐,使他们承担着社会进步的代价。

3.追求目标的善而不得不采取必要恶的手段

目的与手段是互为规定、相互融通的整体。目的内在要求有相应的手段,而手段只有从目的中才能获得自身的价值。在现实的场域中,手段与目的之组合关系有4种:目的善手段善;目的恶手段恶;目的善手段恶;目的恶手段善。关于后两者,目的决定论和手段决定论有着不同的见解。目的决定论坚持目的是终极的,为实现目的可以不考虑手段正当与否,而手段决定论者则认为目的是不断变动的,目的不但不能证明手段,反而可能因为手段而改变目的之属性。然而,不论是目的决定论还是手段决定论都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绝对化、孤立化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暂时的,都只不过是无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此,目的也只不过是实现更高目的的手段。理想的行政选择应是以善的手段谋求善的目的之实现。手段选择的善有两个基本依据:终极价值的目的性与现实效用性,即手段的选择应该符合效用性和道德性统一的原则。手段不仅应当是有效的,而且应当是善的,不仅应当有利于当下直接目的的实现,还要有利于长远乃至终极目的的实现。

然而,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的,行政人员难以总能从备选的善的手段中择其一以实现目标,有时甚至只有采取必要恶的手段才能保证善的目的的实现。第一种情形如对犯罪分子的惩罚,只能采取以恶制恶的方式对它进行规制;第二种如行政处罚,备选的手段都是恶的,为避免行为的放任而导致更大的恶果,只能选择必要的最小的恶作为手段。上述两种情景所运用的手段似乎都是恶的,然而对手段的评判必须与目的相连,绝不能孤立地裁决。公正或正义的规则完全依赖于人们所处的特定的状态和状况,它们的起源和实存归因于它们的严格规范的遵守给公共所带来的那种效用。因此,在特定的情境下,公共行政人员不得不采取必要恶的手段以实现公共利益,当然,这些手段只能是暂时性的、策略性的。

二、伦理妥协对行政系统的冲击

对公共利益的追寻是公共行政领域存在的合法性前提,也是公共行政从业者体现其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行政伦理妥协作为公共行政人员“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确有其存在的客观性,但对至高之善的暂时放弃,却真切地威胁到行政系统的运行。伦理妥协作为一种自由裁量的行为,若处理不当,则存在着向低处堕落的风险。

1.威胁行政系统的良性运行

社会分化出专门的行政管理系统,表明行政管理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有其特有的、预先被规定的功能,这就是社会对行政管理的合理期待。权力的委托转让,不仅以相应的监督为条件,亦以相应的期待为前提。一方面,公民通过委托授权,期待公共行政人员有效地履行职责,维持社会的良序,使民众过上公平、自由、人道的生活。另一方面,组织

为了有效发挥自身的功能,要求成员有组织性、忠于职守,经由行政活动,满足社会的需求和组织的期待,提升公众对行政组织的认同。就行政人员自身而言,当他们选择公共行政作为自身职业时就隐含着一个逻辑前提:承诺对委托人负责,切实维护公众的权益,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公共行政人员自身的期待,无一把伦理妥协纳入其行为选择的范畴。行政活动总是力求最高之善,然而在行政价值抉择的现实困境面前,行政人员不得不放弃特定的价值目标,弃大善择小善,甚至避善趋恶,这是与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理想背道而驰的。虽然这种抉择有其客观的合理性,但总是难以让利益相关者认同,致使行政人员产生心理矛盾。当其历经艰辛努力追寻的结果连自己都难以接受时,就可能产生角色失败感,威胁行政系统的正常运行。

2.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合法性是探讨事物之所以具有“正当性”的“基础”或其“来源”问题。政府合法性问题也就是“政府正当性的基础或来源”问题。任何政治统治的存在都必须具有合法性,其基础一般包括意识形态、制度规则和有效性3个方面。我国近几十年的历史经验显示,意识形态在维持国家的合法性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传统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解释能力日衰,而新的意识形态尚处于建构过程中,政府行为的制度规范和有效性程度对维持和提升其合法性就愈发重要。在市场经济发达、公民社会崛起的现代社会,彰显公共性、承担公共责任、提供公共服务成为政府获取合法性的优先选择。行政管理活动是政府求证自我价值的过程,政府必须通过对社会需求的满足来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如果政府在社会公共管理过程中,不能满足社会与公民的社会需求,或者说不能根据社会与公民对政府的需求来确定自身的价值选择,那么,即使它是合法的政府,也同样会面临生存危机。行政伦理妥协的择小善弃大善、趋恶避善的行为选择无疑都与公众的期待相背离,致使公众对其信任度下降。合法性作为公众对政府的主观性感受与潜在心理预期,信任的危机就是合法性的危机。缺乏合法性的政府是无力的政府,这样的政府的政策执行势必是低效的。

3.存在向低处堕落的潜在风险

行政伦理妥协作为公共行政活动中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即使其有着充足的理由,亦仍非一种满意的决定。行政主体在作出伦理妥协的决定时就意味着在相互冲突的伦理准则间进行了选择,在实现了某种行政价值目标的同时也牺牲了其他的价值目标。在抉择时如何对价值目标进行优先排序,更多地体现为公共行政人员的自由裁量。自由裁量作为一种非羁束性行政行为,其行为的选择主要源于公共行政人员的个体自觉。一个行政人员需要“一些基准尺度,将那些进入他的行政活动范围内的各种不同的且经常是冲突的对抗性价值观联系起来”。法律、法院和被授权的当局都不会给你这些基准尺度,它们在本质上实在是太笼统了。易言之,法律只是为自由裁量行为制定了行为的框架,而公共行政人员享有充分的自主,正是这种自主性使得伦理妥协存在被滥用的风险。行政价值的追求要求公共行政人员作出积极的努力,减少伦理妥协的出现需要公共行政人员的辛苦付出。然而,对于缺乏伦理自主性的公共行政人员而言,伦理妥协为其“懒政”提供了合法的外衣,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权力的失控是腐败的本质所在,但假借伦理妥协的名义而进行的腐败行为却难以界定。行政人员自主性的缺失和监督的困难使得伦理妥协向低处堕落的风险始终存在。

三、行政伦理妥协的超越

伦理冲突是伦理存在的根据,是伦理产生的原因。在伦理冲突发生时,公共行政人员在伦理选择时往往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如果无法解决伦理冲突,合伦理的行为就无法得以切实地实现。然而,行政活动中的伦理妥协所具有的破坏性及其向低处堕落的可能性使得我们必须要超越行政伦理妥协,通过内塑自身、外设条件减少行政伦理妥协的出现。

1.行政价值的选择应从实际出发

行政生态学认为,任何行政制度和行政行为都不能只是从行政本身做孤立的描述和比较,而必须进一步了解它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易言之。行政价值的追寻都与行政体系所处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传统习俗等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外在的环境为行政系统划定了价值追求的疆域。然而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是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政策系统的运行表现为一个系统的不断输入、转换和输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行政活动产生影响的经济水平、价值取向、政治体制等都在不断变化,原有因条件限制而不得不做出的伦理妥协现时不一定仍需要。因此,要以动态的眼光认识行政伦理妥协,根据环境的变化对价值目标作出调整。特别是当原有的阻碍因素已消除时,不应以妥协的价值作为行政活动的目标。当然,环境只是行政价值追求的外在限制,人们在尊重客观环境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造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给行政价值追求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防止虚假的价值冲突

公共行政活动的目标通常是多层次的,这些目标有些是兼容的,有些是相斥的。明显的兼容和相斥的价值目标对行政人员而言都不难选择,关键在于如何处理那些貌似相斥但事实上是相容的价值目标,如民主和稳定,它们并非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而是可以达致双赢的正和博弈。对这些虚假的冲突,行政伦理妥协丝毫没有存在的合理性。行政人员必须端正自己的认识,创造条件保证这些价值目标的同时实现。另一种虚假的价值冲突是没有处理好原则和策略之间的关系,致使行政人员在行政过程中孤立地抓住原则的坚定性而忽视了策略的灵活性。在执政过程中,执行者要坚持稳定性与可变性相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要善于变通,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对象、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需要而变通政策,使执行的政策能适应实际情况,取得预期效果。原则的坚定性强调行政价值应“以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为最根本的评价标准。在坚持原则性的前提下,策略的适当变通不仅不会妨碍政策目标的实现,相反,只有坚持灵活性,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政策不被教条化和僵化,确保价值目标的实现。

3,提高公共行政人员的个人素质

人是行政活动中最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就公共行政人员而言,其个人的素质包括业务能力和伦理境界。业务能力包括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良好的政治素质要求公共行政人员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行政人员必备的基本条件,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要求公共行政人员成为掌握业务知识与管理科学的“双内行”;公共行政人员的能力包括洞察力、预见力、决断力和应变力,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必须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利益整合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公共行政人员而言至关重要,尤其在面临价值冲突时,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决断的气质和竞争开放的性格显得尤为重要。公共行政人员所具备的业务能力只是其实现行政目标的可能维度,在这可能的基础上究竟能实现哪一层的价值目标,取决于他们的伦理境界。行政人员的道德价值坐标包括3个主要的向量:其一,行政人员必须建立起对公共利益的信仰;其二,行政人员必须对其执掌的公共权力以及自己的定位有着充分的自觉;其三,行政人员必须确立无私奉献的价值目标。作为一个职业而言,公共行政的特殊性在于从业者必须把公共利益而非个人利益作为首要的价值目标。良好的个人素质不但拓展了行政价值的空间,更是超越了行政伦理妥协的内源基础。

参考文献:

[1]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高兆明,存在与自由:伦理学引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61.

[3]休谟,道德原则研究[M],曾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9.

[4]万俊人,现代公共管理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35.

[5]倪星,政府合法性基础的现代转型与政绩追求[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1306(4):81—87.

[6]刘祖云,行政伦理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90-191.

[7]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86.

[8]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35.

篇5: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单项选择题

A.行政处罚 B.行政监督 C.行政许可 D.行政合同 2.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以下行政机关没有行政立法权的是(A)。A.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 B.国务院 C.教育部 D.杭州市人民政府 3.关于行政立法监督,认识错误的是(C)。A.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与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 B.国务院有权改变或撤销不适当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C.地方人大常委会有权改变或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规章

D.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撤销其下一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4.行政机关委托某建筑队拆除违章建筑,并向违章者征收拆除费用的行为是(B)。A.直接强制 B.代执行 C.即时强制 D.执行罚 5.规章有权设定警告和(D)。

A.通报批评 B.责令具结悔过 C.没收财物 D.一定数额的罚款

6.胡某生产假酒并进行销售,致使多人饮后中毒、少数人死亡。受害人亲属向当地县公安局举报。县公安局调查后认为,胡某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那么工商局应当(C)。A.对胡某进行行政处罚 B.不予处理

C.不予行政处理,但应移送司法机关,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胡某的刑事责任 D.先对胡某进行行政处理,再移交司法机关

7.公安局为年满16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签发居民身份证,属于(B)权的行使。A.行政处罚 B.行政确认 C.行政许可 D.行政指导 8.关于行政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的说法,以下正确的是(C)。A.行政法律关系就是行政关系 B.前者以后者为基础

C.行政关系是社会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 D.行政关系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 9.关于行政许可的设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A.法律已经设定行政许可的,行政法规可以酌情增设

B.国务院各部门的规章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C.省级人民政府可以设定永久性行政许可 D.其他任何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10.以下主体,可以成为行政立法主体的是(B)。

A.依法行使职权的公务员 B.国家行政机关 C.被授权的组织 D.其他组织

11.根据《行政处罚法》,在行政处罚当场处罚程序中,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的数额为(C)。A.100元以下 B.50元以下 C.20元以下 D.10元以下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行为人违法事实确凿且有法定依据的,对公民处以(B)罚款的行政处罚,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

A.200元以下 B.50元以下 C.100元以下 D.20元以下

13.行政法制监督的不同主体中,(A)对行政主体监督是最全面、最具有权威性的。A.国家权力机关 B.国家司法机关 C.国家行政机关 D.中国共产党 14.公安机关对醉酒的人强制进行人身拘束,该行政行为应(C)。A.附条件生效 B.受领生效 C.即时生效 D.告知生效 15.行政立法行为属于(D)。

A.依申请的行为 B.具体行政行为 C.内部行政行为 D.抽象行政行为 16.下列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是(C)。A.拘役 B.驱逐出境 C.遣送出境 D.行政拘留 17.关于行政处罚设定权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

A.国务院可以设定治安拘留的行政处罚

B.北京市人民政府可以设定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 C.北京市人大可以设定吊销企业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

D.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可以在其制定的《西城区市容卫生管理规定》中对随地吐痰的行为处以30元罚款 18.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监督是(C)。

A.特殊行政监督 B.舆论监督 C.一般行政监督 D.执法监督

19.吴某之子在部队演习中死亡,部队将《烈士证书》发给吴某。此后,吴某一直凭《烈士证书》领取抚恤金。1994年,民政局换发《烈士证书》时,未将《烈士证书》换发给吴某。吴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引起争议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是(D)。A.吴某 B.部队 C.法院 D.民政局 20.行政监督的主体是(A)。

A.国家行政机关 B.国家司法机关 C.国家立法机关 D.社会舆论 21.下列关于行政法律关系特点说法正确的是(C)。A.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普通公民 B.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双方协商拟定

C.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D.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不具有统一性 22.以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来划分,行政法可以分为(C)。A.实体行政法与程序行政法 B.一般行政法与特别行政法 C.中央行政法与地方行政法 D.行政组织法与行政行为法 23.区公所的设立,要经(C)批准。

A.县级人民政府 B.县级人大常委会 C.省级人民政府 D.省级人大常委会 24.公务员职务关系因(D)而消灭。A.撤职 B.免职 C.升职 D.辞退

25.李某到山林中捉野兔,被某县林业局所设立的护林防火检查站的工作人员截住,工作人员发现其无证入山,对其罚款10元,工作人员的罚款应该由(A)的名义作出。A.县林业局 B.县政府 C.护林防火检查站 D.工作人员个人

26.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不论合法还是违法,都推定为合法有效,这体现了行政行为具有(C)。A.确定力 B.拘束力 C.公定力 D.执行力

27.违法事实确凿且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C)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A.200元 B.100元 C.50元 D.20元

28.以下不属于行政处罚法定原则内容的的是:(B)。A.依据法定 B.对象法定 C.职权法定 D.程序法定 29.行政法律关系产生的条件不包括(D)。

A.相应的法律依据 B.行政主体 C.相应的法律事实 D.行政相对方 30.以下不属于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的是(A)A.行政法律行为 B.主体 C.客体 D.内容 31.行政法调整对象是(B)。

A.行政法关系 B.行政关系 C.行政法律关系 D.民事关系 32.(B)是行政法治的核心内容。

A.行政合理性原则 B.行政合法性原则 C.行政及时性原则 D.行政公正性原则 33.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公民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基本前提是(C)。A.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B.年龄在40岁以下 C.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D.已加入中国共产党 34.下列组织中,(A)可以进行行政委托。A.天津市教育局 B.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C.浙江省总工会 D.北京市公安局崇文分局治安科

35.某税务局吊销某违法经营企业营业执照的行为属于(C)。A.行政征用 B.行政征收 C.行政处罚 D.行政强制 36.制定行政法规、规章最具有实质意义的程序是(B)。A.规划 B.征求意见 C.审查 D.通过

37.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向公民颁发营业执照的行为,属于(A)。A.行政许可 B.行政确认 C.行政给付 D.行政奖励

38.个体户钱某不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可以采取的间接强制执行措施是(C)。A.强制划拨 B.代执行 C.执行罚 D.强制扣缴 3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性质是(A)。A.法律 B.行政法规 C.规章 D.其他规范性文件 40.以下法律规范不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是(B)。

A.法律 B.国务院部门规章 C.行政法规 D.省政府规章 41.行政法律关系产生的事实前提是(D)。

A.行政法律规范 B.行政关系 C.行政行为 D.行政法律事实 42.行政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是(A)。

A.行政合法性原则 B.行政合理性原则 C.行政比例原则 D.行政信赖保护原则 43.下列不属于行政主体的是(D)。

A.重庆北碚公安分局 B.上海市人民政府 C.某省某市某街道办事处 D.某市某区某镇工商所 44.有权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是(D)。

A.辽宁省鞍山市人民政府 B.国务院 C.教育部 D.杭州市人民政府 4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A.公务员仅仅限于行政机关里的工作人员 B.公务员对上级领导必须绝对服从 C.法官是公务员 D.教师是公务员 46.新中国第一部规定行政赔偿责任的法律文件是(D)。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港管理暂行条例》 47.部门规章有权设定警告和(C)。

A.吊销执照 B.拘留 C.一定数额的罚款 D.没收财物 48.适用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必须符合的条件,不包括(A)。

A.对个人处以50元以上的罚款 B.违法事实确凿 C.处罚法定依据明确具体 D.对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

49.对人身的强制执行方式不包括(C)。

A.遣送出境 B.强制传唤 C.行政拘留 D.强制履行 50.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可以由(A)设定。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规章 51.以下不属于行政合法性原则具体要求的是(A)。

A.行政行为动机正当 B.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授予才能存在 C.行政职权的行使必须依据法律 D.行政职权的授予和委托必须存在法律依据 52.关于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A.行政机关等同于行政主体 B.行政机关一定是行政主体 C.一个行政机关不同情况下既可以是行政主体,也可以不是行政主体 D.行政主体不包括行政机关

53.关于行政授权,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D)。A. 依据是法律和法规 B.引起职权和职责的同时转移

C.被授权组织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职权 D.被授权组织自己不承担责任 54.在行政处罚的适用中,不属于违背公正原则的情形是(D)。

A.同等情况,不同处罚 B.不同情况,相同处罚 C.违反公正程序 D.公开处罚过程 55.以下不属于行政主体的执行公务的人员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的是(B)。A.通报批评 B.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C.停止违法行为 D.赔偿损失 56.审计监督属于(B)。

A.一般行政监督 B.专门行政监督 C.抽象行政行为 D.监督行政行为 57.行政处罚一般程序中的调查或检查,要求执法人员不得少于(B)人。A.1 B.2 C.3 D.4

58、以下情形,(D)不属于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公开进行的例外。A.个人隐私 B.国家秘密 C.商业秘密 D.较重处罚

59、行政许可公开原则不包括(A)。

A.公开国家秘密 B.公开实施主体 C.公开实施期限 D.公开实施程序 60、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依据是(C)。

A.依据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不同 B.依据行政行为是否具备一定法定形式

C.依据行政行为实施的对象及适用力的不同 D.依据行政行为作出是否必须由行政相对方的申请 多选题

1.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BD)。

A.合乎现实性 B.合法性 C.具有中国特色 D.合理性 2.下列权力中属于行政职权的是(ABCD)。

A.规章制定权 B.行政奖励权 C.行政强制执行权 D.行政复议权

3.依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当事人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照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3%的罚款属于(BCD)。

A.行政处罚 B.行政强制执行 C.间接强制 D.执行罚

4.以下法律规范中,属于行政法渊源的是(ABCD)。

A.地方性法规 B.行政法规与规章 C.宪法和法律 D.与行政法有关的法律解释 5.行政相对方的义务包括(ABD)。

A.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 B.协助行政主体执行公务的义务 C.参加听证的义务 D.遵循法定程序的义务

6.关于行政处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D)。

A.目的是制裁违法 B.适用对象是相对方 C.适用主体是行政主体 D.是具体行政行为 7.行政立法的效率原则一般是通过(A B)加以实现的。A.时效制度

B.代理制度C.听证制度

D.咨询制度 8.下列行为中,不属于行政行为的有(AD)。

A.行政机关购买办公用品

B.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 C.街道办事处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D.天气预报 9.在我国,国务院是(ABC)。

A.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B.中央人民政府

C.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D.最高国家机关 10.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ABC)。A.物 B.行为 C.精神财富 D.人身 11.下列属于法律事件的是(BCD)。

A. 吊销企业营业执照 B.自然灾害 C. 物的意外灭失 D.意外事故 12.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具体要求主要有(ACD)。

A.行政行为的动因应符合法律目的 B. 行政行为的结果应该公平C. 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要有正当的动机 D. 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合乎情理

13、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包括(ABCD)。A.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B.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规定 C.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D.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具有统一性 14.下列属于行政法特点的是(BCD)。

A.行政法具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B.行政法规范的数量多,内容广泛

C. 行政法规范具有明显的易变性 D. 行政法规是以多种多样的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 15.行政优先权包括(ABC)。

A. 先行处置权 B.推定有效权 C. 获得社会协助权 D.行政征用权

16、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内容包括(BD)。

A.主体合法 B.实体合法 C.客体合法 D.程序合法 17.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需要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AB)。

A.有相应的行政法律规范的存在 B.具有致行政法律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 C.有合格的行政主体的存在 D.有合格的法律关系主体的存在 18.下列属于国务院的职权的是(ABCD)。

A.制定行政法规权 B.领导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权 C.领导和管理全国各项行政工作权 D.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授予的其他职权

19.公民甲因违法赌博,被某市公安局某区公安分局某派出所处以拘留七天的处罚,本案例中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是(AC)。

A.公民甲 B.某派出所 C.某区公安分局 D.某市公安局 20、在我国行政法的渊源有(ABCD)。

A.宪法和法律 B.行政法规与规章 C.地方性法规 D.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1.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包括(ABCD)。A.国家权力机关 B.国家司法机关

C.上级行政机关和专门行政监督机关 D.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 22.作为公民的公务员,在法律地位上有哪些特点?(ACD)。A.享受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

B.既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从事个人行为,也可以以国家名义从事公务行为 C.其个人行为代表个人 D.其个人行为不具有强制性。2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AB)。

A.行政合法 B.行政合理 C.行政自由 D.灵活行政 24.(A BD)不予行政处罚。

A.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 B.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 C.不满18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 D.精神病人在发病期间的行为 25.下列中的(BD)是行政立法主体。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国务院 C.上海市人大常委会 D.北京市人民政府 26.以下主体,属于行政许可实施主体的是(ABC)。

A.法定的行政机关 B.被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C.被委托的行政机关 D.被委托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27.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AC)。

A.行政主体 B.公务员 C.行政相对方 D.行政法制监督主体 28.行政职权的特征包括(ABC)。

A.强制性 B. 不可处分性 C. 职权与职责的统一性 D. 稳定性 29.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包括(ABCD)。

A. 提出申请的权利 B. 参与行政管理的权 C. 听证的权利 D.了解情况的权利 30.可以成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行政机关主要包括(BCD)。

A.行政执行机关 B.行政监察机关 C.国家审计机关 D.上级行政机关 31.下列哪些是行政机关的设置原则(ABCD)。

A.适应需要原则 B.精简原则 C. 高效率原则 D. 依法设置原则 32.被委托组织与被授权组织的区别体现在(BCD)。

A. 形式不同 B.性质不同 C. 产生的依据不同 D. 行为的后果不同 33.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包括(ABCD)。

A.参与行政管理的权利 B.了解情况的权利 C. 申请行政法上救济的权利 D. 提出申请的权利 34.行政行为通常具有(ABCD)。

A.公定力 B.确定力 C.拘束力 D.执行力

35.行政立法必须遵循民主原则,这一原则的实现主要是通过(ABC)制度实现的。A.情报公开制度 B.咨询制度 C.听证制度 D.时效制度 36.下列属于行政许可基本原则的是(ABCD)。

A.合法性原则 B.救济原则C.便民原则 D.信赖保护原则 37.司法部颁发律师资格证书的行为属于(CD)。

A.双方行政行为 B.依职权的行政行为 C.要式行政行为 D.赋予权利的行政行为 38.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包括(ABC)。

A.直接涉及到经济宏观调控活动的事项 B.涉及公共资源配置的事项 C.企业设立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 D.市场竞争机制可以有效调节的事项 39.行政指导与行政合同的区别表现在(BCD)。

A.前者是双方行为,而后者是单方行为

B.前者是单方行为,而后者是双方行为 C.前者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而后者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

D.前者不产生任何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后者产生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40.下列行为中,属于行政行为的有(BC)。

A.行政机关购买办公用品

B.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 C.街道办事处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D.气象局发布天气预报 41.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行为的共同点有(BCD)。

A.监督的主体相同

B.监督的对象相同

C.监督的内容相同

D.监督的目的相同 42.按照我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的行政处罚有(BCD)。A.行政拘留

B.吊销营业执照

C.罚款

D.没收非法所得 43.行政强制执行的性质包括(ABC)。A.行政性 B.强制性 C.执行性 D.意志性 44.行政合同履行的原则包括(ACD)

A.实际履行原则 B.诚信履行原则 C.自己履行原则 D.全面适当履行原则 45.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包括(ACD)。

A. 主体合法 B. 客体合法 C. 内容合法 D. 程序合法 46.下列属于行为罚的是(ABC)。

A .责令停产停业 B. 暂扣许可证 C. 吊销营业执照 D. 没收财物

47.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行为的区别有(ABCD)。

A.主体不同 B.监督对象不同 C.监督程序不同 D.权力依据不同 48.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ABCD)。A.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 B.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行政违法或者行政不当

篇6:行政组织学选择题

1、下列行政强制措施属于间接执行性强制措施的有(D)D.执行罚

2、主持行政裁决活动的机关是(B)B.行政机关

3、实质性行政违法所引起的法律后果是依据实体法追究行为主体的(C)C、惩罚性行政责任

4、形式性行政违法所引起的法律后果是依据程序法追究行为主体的(B)B、补救性行政责任

5、“法律规定的行政终局裁决行为中的法律”应理解为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或通过的规范性文件(狭义的法律)

6、以下选择中不属于地方行政机关的派出机关的是(B)。B.居民委员会

7、当公务员不能或不依法履行其法定义务时,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即法律责任,但一般不包括(C)C.民事责任

8、行政授权引起(D)转移。D.职权或职责不发生

10、依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在行政诉讼中,由(A)承担举证责任。A、被告

11、行政法是(A)的延伸和具体化。A、宪法

12、下列属于行政优先权的是(A)。A、获得社会协助权

13、下列行政行为中非行政处罚的是(B)。B、开除公职

14、行政复议这一行政行为属于(B)B.行政司法行为

15、行政主体依职权对行政相对方科以一定义务,应属(A)A.单方行政行为

1、在下列法的形式中,(A)是行政法的特殊渊源。A、宪法

2、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机关中,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是(D)D、国务院

3、非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的活动,属于(B)。B、民事行为

4、以下行为中,不属于行政行为的是(D)。D、发布天气预报

5、下列行为中,属于行政处罚行为的是(B)。B、行政没收

7、市工商局的赔偿费用由(C)支出。C、市人民政府

8、下列哪项在我国行政诉讼中不能作原告(C)。C、行政机关

9、下列不属于行政确认形式的行政行为有(D)D.勘验

10、下列(C)属于行政主体C、北京市人民政府

11、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复议实行(B)B、一级复议制

1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地方行政机关的派出机关的是(B)。B、居民委员会

13、下列何项属于行政行为的特征。(B)B、单方性

14.以下行政处罚形式属于行为罚的是(D)D.责令停产停业

1.天津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得称(A)A.条例

2.下列属于行政处分种类的是(A)A.警告

3.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非依法律规定不得随意变更、撤销或者废止,这体现了行政行为的(C)C.确定力

4.我国中央部门规章有权设定的行政处罚是(D)D.一定数量的罚款

5.被许可人需要延续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的有效期,依法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了延续申请。如果该行政机关逾期未作决定,(C)。C.视为准予延续

6.人民法院审理行政处罚案件,对(A)进行审查。A.行政处罚决定是否合法

7.行政机关的下列行为中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是(A)

A.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财产采取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行为

8.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是(C)C.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

9.吴某因打架被某公安机关予以拘留。吴某申请行政复议后,复议机关维持原处罚决定。吴某认为处罚过重,在拘留执行期间与民警发生争执,吴某不慎被殴打致死。下列人员中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是(C)C.吴某的父亲

10.某基层人民法院在审理一起行政案件时,认为当地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与国务院某部委制定的规章不一致,应当如何处理?(D)D.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请国务院作出解释或者裁决

1.下列各项中,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是(D)D、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2.国务院发布行政法规由谁签署发布?(B)B、国务院总理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下列人员中属于公务员的是(D)D、某法院的院长

4.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C)C、不予处罚

5.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哪一类规范性文件设定?(A)A、法律

6.下列关于行政强制的说法正确的是(C)C、行政强制执行目的是实现行政决定为当事人所设定的义务。

7.下列各项中,属于行政许可的是(B)B、行政机关依据申请颁发驾驶执照

8.对省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所属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谁申请行政复议?(C)C、该县级人民政府

10.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A)进行审查.A、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一、辨析题(判断对错,对的划√,错的划×,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3分,共15分。)

1、规章的名称有“条例”、“规定”和“办法”等。(错)规章的名称不能采取“条例”

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机关中的工作人员都是公务员。(错)各级人大中履行公职、属于行政编制并且由国家财政负担其工资福利的才是公务员

3、行政许可法规定了强制听证制度。(对)许可法规定了涉及到社会重大利益的许可必须由许可机关主动召开听证

4、行政程序法是为保证行政实体法的实现而出现和存在的,其本身并无独立价值。(错)行政程序法有独立价值,不只是保障行政行为实体合法性的手段。

5.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一致的。(错)行政复议受案范围大于行政诉讼

1、行政立法主体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权,可以制订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国家行政机关)。

2、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监督是(一般行政监督)

3、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营业执照,属于(行政许可权)

4、在我国解决行政争议的法律途径有(向法院起诉)

5、要式行政行为与不要式行政行为的划分依据的标准是(行为是否具备一定的法律形式)

6、行政机关委托某建筑队拆除违章建筑并向违章者征收拆除费用的行为是(代执行)

7、下列属于行政处罚行为的是(没收)

10、行政复议机关在接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11、下列关于行政法律关系特点说法正确的是(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12、以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来划分,行政法可以分为(一般行政法与特别行政法)

13、区公所的设立,要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14、公务员职务关系因(辞退)而消灭

15、李某到山林中捉野兔,被某县林业局所设立的护林防火检查站的工作人员截住,工作人员发现其无证入山,对其罚款10元,工作人员的罚款应该由(县林业局)的名义作出。

16、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不论合法还是违法,都推定为合法有效,这体现了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

18、以下不属于行政处罚法定原则内容的是(对象法定)

19、行政法律关系产生的条件下包括(行政程序)

20、以下不属于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的是(行政法律行为)

21、行政法律关系产生的事实前提是(行政法律事实);

22、行政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是(行政合法性原则);

23、下列不属于行政主体的是(某市某区某镇工商所)

26、行政诉讼制度是由(国家司法机关)来追究行政主体的行政责任。

28、适用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必须符合的条件,不包括(对个人处以50元以上的罚款)

29、对人身的强制执行方式不包括(行政拘留)

30、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可以由(法律)设定。

31、根据《行政处罚法》,在行政处罚当场处罚程序中,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的数额为(20元以下)

3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行为人违法事实确凿且有法定依据的,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

33、行政法制监督的不同主体中,(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主体监督是最全面、最具有权威性的。

34、公安机关对醉酒的人强制进行人身拘束,该行政行为应(即时生效)

36、下列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是(遣送出境)

38、吴某之子在部队演习中死亡,部队将烈士证书发给吴某,换发新证书时,未给吴某换发,吴某向法院提起诉讼,引起争议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是(民政局)

1、以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来划分,行政法可以分为(一般行政法与特别行政法)

2、行政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是(行政合法性原则)

5、王某到山林中捉野猪,被某县林业局所设立的林业检查站的工作人员截住,工作人员发现其无证入山,对其罚款10元,工作人员的罚款应该由(行政监督)的名义作出。

6、以下行政行为属于双方行政行为的是(行政合同)

7、制定行政法规、规章最具有实质意义的程序是(征求意见)

2、下列有关行政主体的说法,正确的是(行政主体必须是能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管理的组织)

5、行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行政行为属于(无效)的行政行为

7、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不包括(受委托的组织)

8、行政合同与其他行政行为相比较,有下列特征(以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为成立要件)

9、下列组织或人员中,(行政相对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不构成行政违法

10、以下形式中,不是行政主体与其执行公务的人员承担行政责任共有的方式的是(行政处分)

1、某省某县畜牧水产局被合并到农业局,这属于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变更)

2、关于行政主体与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行政主体就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8、行政机关中吊销任职资格证书的行为,属于(行为罚)

5、关于公务员个人身份,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所属公务机关对其个人过错负连带责任)

6、下列组织中,可以进行行政委托的有(上海市教育局)

10、行政合同与其他行政行为相比较,有下列特征(以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为成立要件)

2.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产生的争议,不可以通过以下何种途径解决?(民事调解)

5.在我国可以设立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6.在行政授权中,不可以接受授权的主体是(民主党派)。

7.行政立法行为属于(抽象行政行为)。

8.关于行政许可的设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国务院各部门的规章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10.行政监督属于(行政行为)。

1.关于行政的涵义,提出“国家意志执行说”的是(古德诺)。

2.以下说法不属于行政程序合法内容的是(行政行为内容应当合情合理)。

3.关于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合理性原则主要解决行政是否适当问题)。

4.行政职责的核心是(依法行政)。

6.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不论合法还是违法,都推定为合法有效,这体现了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

7.行政授权的依据是(法律法规)。

9.行政指导制度最典型、应用最普遍的国家是(日本)。

10.胡某生产假酒并进行销售,致使多人饮后中毒、少数人死亡,受害人亲属向当地县工商局举报。县工商局调查后认为,胡某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那么工商局应该如何处理(不予行政处理,但应移送司法机关,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胡某的刑事责任)?

1、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精神财富)。

4、(即时强制)是指因情况紧急,为了达到预期的行政目的,行政主体不以相对方不履行义务为前提,即为相对方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予以强制的活动和制度。

7、行为罚是指行政主体限制或剥夺违法行为人特定的(行为能力)的制裁形式。

8、行政赔偿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因其行为违法而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损害,由行政主体给予赔偿的法律制度。

9、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理的办法。

12、从法律意义上讲,行政立法程序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是:(民主原则)、效率原则。

13、我国的政府派出机关有三种类型,分别是(行政公署、区公所、街道办事处)

14、根据行政行为实施的对象及适用力的不同,可以讲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

15、(行政强制)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对行政相对方的人身及财产采取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

20、省级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

21、以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为标准,行政法可以分为(实体行政法)和(程序行政法)。

22、行政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必须是(行政主体);

24、被授权的组织在被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

25、行政指导是行政机关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属于(单方行为);

28、行政相对方针对特定的事项向行政主体提出(申请),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许可行为的前提条件。

31、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性)、(基础性)和自身特殊性的特点。

33、以行政行为是否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为标准,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要式行政行为)和(不要式行政行为)。

34、行政机关应当于举行听证的(7日)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必要时予以公告。

35、(执行罚)是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拒不履行不作为义务或不可替代的作为义务的义务主体,可以金钱给付义务,以促使其履行义务的强制执行措施。

36、(行政处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基于行政隶属关系或行政监察机关基于职权对犯有违法失职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采取的一种行政惩戒措施。

37、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

38、行政关系是指(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

39、行政立法权是指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 行政法规、规章的权力。

42、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方式主要包括 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 人事监督。

43、行政处罚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人身罚、行为罚、财产罚和 申诫罚)。

44、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包括(主体的变更、客体的变更、内容的变更)。

45、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合法性原则与合理性原则)。

46、在我国,最基层的人民政府是(乡镇人民政府)。

47、依据行政行为实施的对象以及适用力的不同,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48、行政行为的效力包括(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49、行政处罚处罚法定原则主要含义包括依据法定(主体法定、职权法定)和程序法定

52、行政强制执行的性质包括(行政性)、强制性和(执行性)

53、行政许可实施主体制度中的创新包括(相对集中行政许可)和一个窗口对外、统一办理、集中办理或都联合办理

54、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

55、行政职权一般依其来源可分为(固有职权、授予职权)两大类

56、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规章)的权力

57、在我国,能够成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包括(国务院、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国务院各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58、行政立法最具有实质意义的程序是(征求意见)

59、行政许可实施主体制度中的创新包括(集中行使行政许可权)和一个窗口对外、统一办理、集中办理或联合办理

60、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给予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61、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行政违法、行政不当)。

62.行政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包括行政法律关系的 主体、客体和内容。

63.行政立法性质的双重性体现在它既具有 行政性,又具有立法性。

64.行政不当也叫行政失当,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执行行政管理过程中作出的行政行为合法但不合理。

65.行政处罚适用的时效,« 行政处罚法》规定的是两年,《治安管理处罚》规定的是六个月。

68.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包括法定行政机关、被授权组织和受委托的行政机关。

69.代执行是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者第三人代替义务人履行法定义务,并向义务人征收必要费用的强制执行措施。

上一篇:物流管理专业求职简历下一篇:劳务派遣公司经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