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

2024-05-15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精选3篇)

篇1: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皖发[2000]14号 【发布日期】2000-07-28 【生效日期】2000-07-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皖发〔2000〕14号2000年7月28日)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体制转轨进程的加速,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正向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推动全省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使旅游业成为我省经济在新世纪的强劲增长点,是全省上下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两山一湖”地区(以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为重点,包括黄山市、池州市全部区域和宣城市部分区域)是我省高品位旅游资源最密集的区域,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集中力量加快“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加速形成以“两山一湖”带动全省旅游经济大发展的格局,对于推进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以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为指导,进一步理清“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深化对“两山一湖”地区旅游发展形势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6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以来,“两山一湖”地区旅游业迅速发展,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一批旅游品牌初步形成,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并开始发挥支柱作用。但是,“两山一湖”地区旅游产业总体素质不高,所占市场份额与其资源品位很不相称,单一观光型的产品结构、国有为主的投资结构、小而散的企业结构、活力不足的体制结构、档次不高的服务设施结构,尚不适应市场竞争加剧的新形势。在当前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大潮中,“两山一湖”地区必须把旅游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产业素质、搞活经营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上来,以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二)深入推进思想解放。紧密结合实际,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学习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促进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观念,开拓创新,加快“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当前的重点是:进一步克服小步即满、小富即安的旧观念,强化大发展的新观念,瞄准先进,奋起直追;进一步克服各自为政、孤立发展的小生产观念,强化大产业的新观念,打破条块分割,实现整体联动;进一步克服只算小帐、怕肥水外流的旧观念,强化大开放的新观念,广迎四海,广纳百川,让别人发财,求自身发展;进一步克服固定资源优势、等客上门的计划经济观念,强化大市场的新观念,主动走出去,大力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

(三)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区域协作的方针,实施推进大开放、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的战略,以强化市场营销为先导,以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为中心,以推进旅游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为基础,以高水平建设为依托,尽快实现产品特色化、设施现代化、经营国际化、产业支柱化,使“两山一湖”在迈向世界级旅游胜地进程中再上新台阶,进而带动全省旅游联动、整体推进,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二、紧紧围绕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推进“两山一湖”新一轮开发建设

(四)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积极开发观光、文化与度假组合型旅游产品。主攻山岳观光旅游,从多层次、多角度充分展示其精、特、奇、秀的高品位山水风光;主攻旅游产品文化品位,充分利用黄山徽文化、九华山佛教文化和齐云山道教文化,深入发掘景点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和民俗风情旅游;主攻淡季旅游产品,积极推出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冬游项目,大力发展商务、公务旅游;主攻休闲度假旅游,推出适合游客多层次需求的休闲度假产品;主攻重要旅游线路,重点开拓合肥到“两山一湖”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地区到“两山一湖”的旅游线;主攻主要境外市场,重点开拓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积极开拓欧美市场。

(五)以高强度的投资和建设支持“两山一湖”旅游产品开发。当前的重点是:

--构筑便捷的交通网络。加快建成徽杭高速公路、合铜黄高等级公路、沿江高等级公路,形成杭州至黄山、合肥至“两山一湖”、皖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到“两山一湖”的快速通道。抓好九华山后山公路、青阳五溪--九华山公路、环黄山公路的建设。加快提升铁路黄山站等级,开通合肥至黄山旅游专列,争取设立铜九铁路九华山站。扩建黄山机场,创造条件增加国内航线和国际航线。加强新安江、太平湖航道开发,改善池州港条件。

--加强文化建设。筹建黄山现代化影院,集中展示黄山自然风光和徽文化精华。筹建徽文化博物馆。筹建齐云山道教博物馆。加强对新安江两岸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在九华山建设大铜像、佛教文化博物馆。在绩溪建设三雕博物馆、文房四宝博物馆。发展一批具有旅游功能的农场、茶园、果园及传统工艺作坊。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团体。加强世界遗产申报工作。

--加快旅游度假区建设。太平湖要按照建设国际一流度假区的要求做好规划并分步实施。加强娱乐设施建设。加强石台牯牛降等生态旅游区建设。

--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实施信息网络化工程,推进通讯扩容升级。改造和提升宾馆档次。规划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大力改善重要景区洪水、供电设施、增加屯溪、贵池的城市防洪能力。

--加快旅游商品产业发展。旅游商品开发要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以内涵改造为主,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开发一批特色旅游用品、文物复制品等高附加值旅游商品。加强重要景点购物中心和旅游商品一条街建设。

(六)加强规划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行公开招标,吸纳国内外一流机构和专家参与,按照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区的要求,制定好“两山一湖”旅游开发与保护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防止盲目开发,低水平重复和破坏生态环境。重点扶持一批环保工程。做好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工作。严禁新上损害资源和环境的项目。设立景区项目专家组,省级以上风景区建设项目须经专家组评估,并由省计委、省建设厅、省林业厅、省旅游局、省环保局等会审后按规定程序报批。

三、三、以开放促改革,为“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七)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中央国债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加大地方各级政府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旅游开发的贷款。以旅游交通项目为重点,积极探索BOT等新的融资方式,重点引进沿海大公司、大集团和外商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采取租赁、合作、合资等多种方式,加快景点、景区建设步伐,提高经营水平。鼓励外商、沿海企业和本地私营企业等投资建设各种服务设施。

(八)进一步搞好旅游企业。积极争取中外合资旅行社试点。允许和鼓励外商、沿海企业和本地私营企业收购、兼并、嫁接、租赁、承包国有旅游企业。加快国有旅游企业政企分开步伐。引导和鼓励国有旅游企业通过相互参股、内部职工持股等形式实现产权多元化。鼓励条件具备的旅行社实行经营者和业务骨干持大股。以省旅游集团公司为核心,通过划转、收购、兼并等形式,吸收省直旅游企业和黄山、九华山的旅游企业加盟,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要发挥上市公司优势,通过扩大开放壮大实力。加快组建九华山旅游集团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加快旅游业大公司、大集团的发展。大力发展民营中小旅游企业。各类旅游企业要积极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九)进一步做好旅游人才工作。要在推进旅游企业合资、合作中,积极从沿海和境外引进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各类人才。国有旅游企业要深化人事、分配、用工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多层次的旅游教育。筹建黄山旅游学院。

(十)切实优化投资和发展环境。“两山一湖”地区可参照《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对重要景区的旅游企业实行相应的优惠政策。允许旅游企业以海外游客为服务对象,试办奖励性旅游活动。办好黄山绿谷--金盆湾旅游度假区、黄山旅游度假区,争取列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用地指标向“两山一湖”倾斜。减半征收土地复垦费和林业补偿费。旅游饭店用水与工业企业同价。加大治理“三乱”的力度,进一步改善对企业的服务。

四、四、强化营销工作,推进“两山一湖”旅游产品的市场开拓

(十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促销中的主导作用。以创名牌旅游产品为中心,塑造整体旅游形象,动员和指导新闻、文化、旅游、外事、外宣等部门多渠道、多形式、多密度地开展宣传促销活动。以开拓国际市场为重点,把国外旅行商和新闻媒体记者请进来参观考察,组织宣传促销团走出去开拓市场。以组织好各种盛事活动为契机,激发旅游需求,强化宣传促销攻势。办好全国旅游商品博览会。多渠道增加、高效益用好旅游促销经费。

(十二)充分发挥企业在旅游促销中的主体作用。重点扶持发展一批上规模的旅行社。骨干旅行社要到省外、境外主要客源市场设立分支机构、发展代理商。对直接招徕境外游客的国际旅行社,比照出口退税政策给予奖励,对组织包机由境外直飞我省的国际旅行社,按架次给予一定奖励,奖励费用在省旅游发展资金中列支。加强旅游运输企业建设,积极扶持壮大企业实力,尽快改变我省旅游汽车运输落后状况。对旅游企业购置旅游用车,可提供贷款贴息。

(十三)运用高科技手段促销。建立安徽省旅游电子网站,吸纳旅行社、旅游饭店、航空公司等企业作为会员参加,提供信息咨询、网上预订和网上结算服务。

(十四)搞好旅游市场建设。加强旅游价格管理,推动价格体系合理化。在保证景点门票、索道票和住宿费价格水平总体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拉开淡旺季差价,提高淡季产品竞争力。加强旅游企业之间的合同管理,依法禁止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十五)进一步改善旅游环境。建立健全游客投诉制度、质量理赔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游客权益。加强景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景区、旅游企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把导游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形象工程”来抓,严格导游资格认证管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导游解说词的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

五、五、切实加强和改善领导,开创“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新局面

(十六)强化对“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的指导。将“两山一湖”旅游业作为战略重点列入我省“十五”规划。成立“两山一湖”旅游区开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编制规划,统一组织项目建设,指导宣传促销、对外招商、企业重组,协调土地、环保等审批事项。旅游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把工作的重点放到抓宣传促销、抓优化环境、抓行业规范上来。省财政要继续安排旅游发展资金,并向“两山一湖”倾斜。省直各部门都要对“两山一湖”的发展给予更有力的指导和支持。进一步加强旅游扶贫工作。

(十七)“两山一湖”地区要立足强化自身,增强率先意识,充分发挥主体、示范和带动作用。按照《“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调整和完善本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以优化投资和旅游环境为重点抓好落实。要围绕旅游办工业,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业,加快壮大第三产业,加速形成以旅游及其相关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黄山、池州、宣城三市要在资源开发、客源互送、人才培训等方面紧密协作,加强配合。

(十八)各市要主动呼应“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合肥市要充分发挥省会优势,加大旅游设施建设力度,振兴皖中旅游经济,尽快成为全省旅游中转枢纽。皖西、皖西南、皖北、皖东和皖江旅游区也要立足本地优势和特色,加快发展步伐。全省上下要齐心协力,共同营造以“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带动全省旅游经济大发展的格局,加速实现我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

有关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研究的起源,较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登临黄山时提出的“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牌子打出去”。由此,翻开了关于开发皖南旅游区和推动安徽旅游经济发展研究的新篇章。20世纪80年代,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三区一中心”的安徽生产力布局,就包括“皖南旅游区”的开发与建设。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专家提出的安徽“一线两点”生产力布局中,明确提出了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的开发开放问题。21世纪初,一些专家为具体提出了“两山一湖”的开发战略,并制定出了相应的建设规划。2006年4月,省旅游局在池州召开皖南国际旅游区境外营销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了“皖南国际旅游区”的概念,即黄山为龙头,“两山一湖”为重点、三大遗产为品牌,构建大皖南国际性旅游区。2009年2月6日,黄山、池州、宣城三地旅游管理部门在宣城敬亭山度假村召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研讨会,会上出现了把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出了把皖南建设成为“安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试验区、中国区域旅游文化合作的示范区、全球知名的旅游文化展示区”的三个层次的功能定位。根据有关专家学者的建议,在安徽省将初步形成四大旅游文化景区,即以黄山为中心世界遗产和徽文化旅游景区,以九华山为中心佛教文化景区,以天柱山为中心的禅宗文化景区和以“马芜铜”为中心的城市文化景区,等等,并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在研究中,有关专家学者认为:安徽省委省政府应成立高规格的工作领导机构,研究协调解决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抓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强力推进建设速度。同时,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各市要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变“松散型合作”为“紧密型合作”,联合编制线路,整合资源,共同营销,加强旅游企业“区域无障碍”对接互动,联手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国际旅游产品。

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关于加快安徽省旅游经济大发展问题的研究,在内容上正在不断深化,在范围上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但是,在研究方面当前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须解决的问题:一是只重视了皖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而对皖中、皖北旅游经济发展的研究还没有引起专家学者们足够的关注。二是只重视了一些景区景点的建设,还缺少进行全省范围的旅游经济网络体系的构建与整体布局的研究。三是有关加快安徽省旅游经济大发展方面的理念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保障体系等还缺乏深入研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是影响和制约加快安徽旅游经济大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要加快安徽省旅游经济大发展,应该从实现“三个强省”目标的战略高度有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对策思考与区域布局。

二、加快安徽省旅游经济大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全面理解“加快安徽旅游经济大发展”的科学内涵

这一命题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要提升;二是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发展规模要扩大;三是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效益要提高。这是速度、规模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加快安徽省旅游经济大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要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旅游经济强省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是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还包括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力的全面提升。由于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涉及到安徽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与相互影响,因此,实现安徽省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对实现当前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强省、生态强省和文化强省的战略任务具有着重大意义。

(二)辩证分析加快安徽旅游经济大发展的影响因素

当前,加快安徽省旅游经济大发展的有利因素很多:一是安徽省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数量多、品位高、分布相对集中,便于集中连片开发建设。二是区域内的老庄文化、管子文化、徽文化、佛文化、道文化等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各具特色,各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融为一体,使得各景区内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愈来愈紧密。三是各主要景区内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良好,便于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四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宾馆、饭店以及各种旅游社等配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五是区域范围内各政府间的合作意识正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成效显著,服务方式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六是当前正在组织实施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各地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景区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七是随着承接产业转移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国内外来皖旅游观光的游客数量日益增多,旅游市场前景看好。但同时也要看到,加快安徽旅游经济大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区域内有些旅游资源的同质性较高、互补性不强,主要景区对周边其他景区的开发有一定负面影响。二是各地旅游各自为政,不成系统,只注重本地区旅游景点的打造还没有形成全省范围的旅游经济网络,特别是旅游服务业总体上呈现“散、小、弱”的特点。三是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文化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四是旅游企业之间低水平和无序竞争较为普遍,缺乏区域品牌培育的合作意识,联合促销行为模式少。五是区域范围内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协调机制,对皖中和皖北一些景区景点的宣传推介力度不强,全省旅游市场发育不平衡,游客数量总体上看是南多北少。六是区域范围内生态补偿机制和景区开发建设政策保障体系不健全。

(三)创新加快安徽旅游经济大发展的理念

一是在发挥比较优势上彰显独特魅力,在体现文化差异上凸显景区特色。二是在精品景区景点打造上形成旅游品牌,在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提升旅游品位。三是在规范旅游服务上展现安徽风彩,在旅游功能拓展上获取更大效益。四是在旅游资源整合上实现互惠互赢,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健全服务体系。五是在深化对内改革上激发内在活力,在扩大对外开放上拓宽发展空间。六是在旅游项目编制上争取政策支持,在优化空间布局上形成规模效益。

(四)转变加快安徽省旅游经济大发展的方式

一是发展规划从注重景区景点的打造向注重旅游经济网络构建转变。二是服务功能从旅游观光的单一功能向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保健、娱乐购物、文化交流、商务活动等为一体的多功能转变。三是旅游企业从相互竞争向分工合作发展转变。四是旅游产业从传统的粗放经营向现代的集约经营转变。五是旅游管理部门的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六是旅游市场从国内市场为主向国际市场为主转变。七是景区景点建设从静态景物展示向动态人物表演转变。八是投资主体从政府投资为主向社会多元化投资为主转变。

(五)按照景区类型优化空间布局结构

一是把新安江流域的皖南旅游区打造成为以自然景观型为主的旅游区。以徽文化、佛文化、道文化为特色,重点保护和开发各类山水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溶洞石窟、古村落、古街道、古民居、各种宗教寺庙等。二是把长江流域的皖江旅游区打造成为人造资源型为主的旅游区。以皖江文化和城市文化为特色,重点建设和发展各种会展中心、商务中心、主题公园、影视基地、大型游乐中心、文化交流中心、体育中心、纪念馆、艺术馆、歌剧院和体现城市特色的雕塑等。三是把淮河流域的皖北旅游区打造成为以文化资源型为主的旅游区。以老庄文化、管子文化、楚文化、养生文化等为特色,重点保护和开发各种文化遗址、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等。

(六)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景区

一是以黄山为中心的世界遗产和徽文化景区。二是以齐云山为中心的道文化景区。三是以九华山为中心的佛文化景区。四是以天柱山为中心的禅宗文化景区。五是以“马芜铜”为代表的城市文化景区。六是以桐城为中心的桐城派文化景区。七是以泾县和金寨为中心的红色文化景区。八是以寿县为中心的楚文化景区。九是以亳州为中心的老庄文化、曹操文化、养生文化景区。十是以颖上县为中心的管子文化景区。十一是以合肥市为中心的包公文化景区。十二是以凤阳为中心的朱元璋文化景区。

三、加快安徽省旅游经济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构建安徽省旅游经济网络体系

一是大力推进皖南与长三角、皖东南与赣北、皖北与豫东和江苏、皖西与鄂北的旅游经济一体化建设,形成跨区域的旅游经济网络。二是加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与皖中泛巢湖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分工合作发展。三是加强皖南自然风光旅游与皖北历史文化旅游的互补性发展。四是加快连接皖南、皖中和皖北重点景区景点的旅游交通网建设,形成由若干条纵横交错、能够覆盖全省主要景区景点的旅游线所构成的旅游经济网络。五是把省会合肥市作为连接皖南、皖中、皖北三大不同类型旅游区的游客集散与周转中心来重点加以建设。

(二)加强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形成由公路、铁路、水路、航空有机衔接的连接各主要景区景点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体系。二是完善景区宾馆、饭店、酒店商店、游乐中心、会展中心、商务活动中心、旅行社等服务体系。三是完善供水、供电、供油、安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搭建通讯、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提升全省的旅游网络服务水平。五是建立健全促进全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体系。

(三)加快发展旅游经济的承接产业转移

一是充分发挥安徽省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优势,重点承接国内外文化产业的转移,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二是培育旅游文化产业骨干企业,推动旅游文化产业跨行业跨区域跨媒体发展,打造具有本地特色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文化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集群。三是依托合肥、芜湖等市,加快发展动漫游戏、现代传媒、数字创意等新兴旅游文化产业。四是建设旅游文化影视基地,构建影视动漫游戏一体化旅游文化产业体系。

(四)深化旅游经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探索区域旅游经济合作新途径,建立跨区域的旅游经济联盟,二是建立和健全旅游市场体系,营造管理规范、法制健全、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促进各种旅游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三是深化旅游企业的改革,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条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体制机制。四是深化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创新服务方式,着力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五是加强旅游、文化与文物保护等部门的协调,形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机制。

(五)完善发展旅游经济的政策保障体系

一是投资政策应对发展旅游经济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在规划编制、产业布局、审批核准及投资安排、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财税政策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对符合条件的旅游文化企业,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三是金融政策应加大对符合国家和省内产业政策的旅游文化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四是土地政策应允许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在旅游景区内调剂使用。五是对外开放政策应鼓励外资并购旅游企业,引导和鼓励海内外人士在旅游业创业、投资。六是人才政策应加大对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

(六)安徽省政府应加强对发展安徽旅游经济的组织领导

一是省政府应成立一个高规格的领导机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与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的组织协调。二是编制出一个有关加快安徽旅游经济大发展的整体规划。三是应制定出一个安徽实现旅游经济强省目标的指标体系。四是出台有关支持和鼓励发展安徽旅游经济的政策措施。五是成立一个关于加快安徽省旅游经济大发展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这项工作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指标体系、有关政策措施的具体编制工作。六是通过网上公布有关实施方案和召开有关人士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和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提高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快安徽旅游经济大发展的认可程度和参与程度,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促进安徽旅游经济大发展事业之中。

摘要:加快安徽省旅游经济大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安徽旅游资源分布的特点,积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从以皖南为重点向全省统筹协调发展转变,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经济网络布局。

关键词:安徽,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庄祖武,孙永珊.安徽省情概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2]杨森林,郭鲁芳,王莹.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策略[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3]伦纳德.J.利克里什,卡森.C.詹金斯.旅游学通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4]斯洛博.翁科维奇旅游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6]世界旅游组织.国家和区域旅游规划方法与实例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7]潘小平.人文安徽.风韵新安[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8]王长安.人文安徽.风采皖江[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9]郭崇东.人文安徽.风情淮河[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10]王启敏.徽文化新论[M].黄山:黄山书社,2007.

[11]程必定,汪青松.皖江文化与东向发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篇3: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 旅游业日益凸显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已日益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第一大产业。实施旅游发展战略, 有利于提升安徽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拓宽国内外旅游市场, 推动安徽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然而, 与外省旅游业相比较, 安徽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 中部崛起、东向发展等战略的全面实施, 安徽省旅游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安徽旅游业应力争打造旅游强势品牌, 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便更好地应对旅游业日益激烈的竞争。

一、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安徽省2012年全年接待入境游客331.46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26.1%;旅游外汇收入15.63亿美元, 同比增长32.53%;国内游客2.92亿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2519.08亿元, 增长30.21%和38.79%, 四项指标增幅均位居中部第一。

安徽旅游已经开始注重品牌建设,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已取得初步成效。“旅游难忘安徽”已成为安徽旅游总体品牌, 并在中国旅游协会、中国旅游报联合举行的中国旅游产业发展首届年会上, 获评为“全国五大旅游品牌”。2012年, 全省旅游项目新增投资1428亿元, 增长15.2%;其中, 5亿元以上旅游项目345个, 完成投资982.9亿元, 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蚌埠花鼓灯嘉年华、池州九华山大愿文化园、阜阳五里湖生态风景区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成投入运营, 有力提升了安徽旅游的“人气指数”。安徽旅游业快速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旅游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多年来, 安徽省各地坚持旅游开发、建设、管理、服务并重, 加快交通、景区、住宿、通讯、公共标识等建设, 建成了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旅游项目和配套设施, 旅游景区景点明显增多, 游乐功能日趋多样, 宾馆饭店和旅行社快速发展, 接待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1年底, 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已达412家, 其中4A级以上旅游景区116家, 其中天柱山风景区和皖南古村落 (西递、宏村) 晋升5A级旅游景区, 全省A级景区继续保持中部第一、全国靠前的领先优势。旅游设施的提升也吸引了一批境外游客, 全省入境游客由2005年的63.3万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331.46万人次, 年均增长超过了25%;旅游外汇收入由2.5亿美元增加到15.63亿美元, 年均增长超过27%。

(二) 旅游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宽

近年来, 安徽省突出文化游、生态游、商贸游、休闲游、红色游等大品牌, 积极发展特色旅游, 旅游业态呈现多元化, 旅游发展领域不断拓宽。休闲游等一些新兴旅游业迅速发展, 以观光游为主的旅游格局逐步改变。安徽省旅游局与省农委、省发改委联合出台举措, 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与省体育局共同推出《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意见》, 等等;在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推动下, 2012年安徽省仅红色旅游景区就接待游客2300万人次, 增长22.4%;红色旅游综合收入85亿元, 增长11.3%。

(三) 旅游业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 安徽省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理念, 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中部地区区域旅游交往, 不断发挥旅游业在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与苏浙沪三省市旅游部门建立了“长三角旅游分工合作”框架, 黄山、池州等市先后加入了“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与中部五省建立了旅游协作年会制度, 并通过中博会推进旅游互通互融;鄂、豫、皖三省六市三十六个县共同签署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发展合作宣言, 共同打造大别山红色旅游品牌等, 安徽省旅游区域合作格局初步形成。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旅游业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旅游经济总量偏低, 2012年安徽省旅游总收入约相当于江苏的1/6、浙江的1/5, 总量较小。旅游业发展的外向度偏低, 全国国内与国际旅游收入之比约为2.2:1, 安徽省为1.94:1。2012年, 安徽省旅游总收入居中部地区第三位, 达到2620.3亿元, 分别比河南、湖北少743.8亿元、229.7亿元, 虽然增幅较快, 但与旅游发达省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 旅游企业问题突出

安徽省旅游业起步较晚, 力量较弱。旅游企业规模较小, 抗风险能力弱。安徽省现代旅游企业、现代旅游行业组织尚未全面建立, 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 上市公司也只有一家, 大部分旅游企业规模较小, 抗风险能力较弱。产业的投资主体又以国有资产资本为主, 许多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致使资本扩张与合并、企业兼并与联合存在一定困难。作为旅游业龙头的旅行社更为突出, 普遍经营规模小, 经营范围分散, 竞争力量弱, 经济效益差。

(三) 旅游业发展水平不平衡

安徽省各市因其地理环境、人文气息等方面的差异, 区域旅游发展欠平衡, 差异极大。2012年旅游总收入排前二名的合肥市、黄山市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了592.55亿元和428.90亿元, 而排倒数后二位的铜陵市和淮北市分别只有46.95亿元43.77亿元, 相差有10倍左右。

(四) 旅游品牌形象毫无生机

目前安徽省旅游品牌形象大多毫无生机, 主要表现为:核心价值不强、口号不鲜明、没有感召力, 吸引不了游客的注意力, 虽然安徽旅游资源丰富, 潜力巨大, 但仍存在吆喝力度、运力、价格等问题需解决, 同时缺乏相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做支撑。比如在安徽六安市的大别山白马尖、天堂寨等景区, 来自上海、江苏、合肥、湖北等地的自驾游客成为绝对主力, 景区停车场“车满为患”;在省会合肥的一些景区, 由于自驾游客太多, 停车成了一大难题。很多景区外的马路上都挤满了私家车;针对越来越多的自驾游客, 很多景区的交通线路不明确, 标志标牌不完善, 没有提供针对自驾游需求的接待服务链条, 这种服务的明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选择, 亟需引起重视并加以完善。

(五) 宣传力度不够

安徽地处中国内陆地区, 相较于其他省市并不具有明显的文化、经济、历史优势。但在发展旅游业时宣传力度不够, 导致相关景点知名度普遍不高。根据中国入境游的资料显示, 入境游客来皖的比例甚少, 很多游客并不知道安徽, 对安徽没有任何认知。如“第四届海峡两岸台北旅展”安徽旅游推介会结束后, 合肥骆岗机场迎来了40名台湾游客来皖旅游。这批台湾游客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来皖, 并且对安徽旅游资源知晓不多, 甚至把苏州、杭州、南京也当成了安徽的省辖范围。

三、对策和建议

安徽省必须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加强旅游品牌建设, 进一步奠定旅游发展基础、全面提升产业素质, 努力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将旅游业培育成安徽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将安徽省建设成为旅游大省, 并向旅游强省推进, 建成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目前应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自驾游越来越多的现状, 相关部门应着手制定规划, 积极实施旅游便捷工程, 抓住当前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 重点解决支线旅游交通和景区连接线“最后一公里”的交通瓶颈问题, 以及高等级公路、主要交通要道、景区旅游公路和自驾游热线上的旅游交通标识问题。推进旅游环境优化工程, 按照国际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要求, 进一步加快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呼叫中心和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 加强市政、酒店、餐饮、购物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提升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行社等服务质量。

(二) 旅游企业应注重提高自身的形象

安徽省旅游企业应结合本地实际, 抓住“两山一湖”和各市的旅游资源特质, 把企业精神与当地文化紧密结合, 推出一系列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旅行社、品牌旅游线路、品牌旅游产品, 真正做到“打好黄山牌, 做好徽文章, 唱好特色戏”。同时, 企业品牌定位是一个动态过程, 要与时俱进, 顺应时代潮流, 不断修正、完善和提升, 超越自我。

(三) 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

安徽省广大农村、山区和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富集, 旅游发展的潜力很大。安徽省在大力推进城市旅游发展的同时, 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近郊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 把乡村旅游培育成为新的增长点, 实现城乡旅游资源互补、旅游市场互动, 促进城乡旅游全面协调发展。比如, 皖南旅游区可考虑加快促进红色旅游、徽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皖西旅游区可考虑以大别山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为重点, 形成以红色、绿色为特点的旅游产品体系。皖西南旅游区可考虑以徽文化、禅宗、桐城派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和大别山红色旅游。皖江旅游区应该继续挖掘沿江城市的独特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 重点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等等。

(四) 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并重

安徽山川秀美、历史悠久, 自然人文景观众多, 必须科学合理的开发。特别是一些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要始终坚持保护为先, 做到慎之又慎, 一时看不清楚的, 宁愿先放一放, 把它保护起来, 这种保护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保护, 是在科学开发基础上的合理保护。总之, 开发与保护要有机结合、不可偏废, 坚持以科学开发促进合理保护, 以合理保护推动科学开发, 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产业。

(五) 大力加强旅游宣传推介

安徽要打造旅游品牌, 必须围绕重点景区、主打品牌, 加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协同营销, 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效应。建立切实有效的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机制, 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创意公司、主流媒体等, 充分利用电视广告、网络、报刊等媒介, 打造旅游品牌, 推介旅游整体形象, 使之成为安徽省靓丽名片和形象标志。同时要加强境外客源市场分析研究, 密切关注欧美等市场走向, 加大日、韩、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宣传推介力度, 努力稳定入境游市场份额。

(六) 扩大产品开发层次, 培育多个精品旅游线路

现在搞旅游开发, 特别要强化精品意识, 讲特色、讲品位、讲文化内涵。因此, 安徽省要依托各地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 通过旅游大项目的实施, 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努力把特色做优、精品做强、品牌做响。可以考虑依托交通, 按照旅游规律, 运用旅游线路把众多旅游城镇、景区、饭店、购物场所等组装串联起来, 形成更多的旅游产品, 重点推动诸如“大皖南彩色之旅”“皖江逍遥之旅”“淮河文化探访之旅”“新皖北览胜之旅”“大别山红色之旅”“皖西生态养生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的完善提高和宣传推广, 并把其中2~3条打造成国际精品线路。同时大力加强包机旅游、专列旅游等“一站式”旅游的培育。另外还可以利用安徽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资源, 建设以“徽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系列。在建立品牌旅游产品过 (下转第109页) (上接第29页) 程中, 充分注意到品牌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 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大批游客, 从而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结论

品牌建设意义重大, 过程却十分艰巨, 安徽旅游品牌建设任重而道远, 对整个安徽旅游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安徽省的旅游品牌建设与各地的景区、政府、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当地居民、自然环境、文化氛围、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区域合作等多个方面息息相关, 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对旅游品牌的打造起着重大的影响, 因而我们在进行旅游品牌建设时, 必须对各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既要注重当地发展的历史沿革、又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同时要加大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提升当地居民的旅游品牌发展意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只有各部门通力协作, 各环节密切衔接才能打造出强势的旅游品牌, 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变革才能在众多的旅游品牌之中屹立不倒。

摘要:旅游业已日益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第一大产业, 本文结合安徽旅游业的实际, 阐述了安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就安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就如何促进安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旅游品牌,旅游业,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德成, 王烨.中国“四极”旅游品牌形象探析[J].学术交流, 2008, (175) .

[2]周慧娟, 舒伯阳.基于消费者行为的旅游品牌塑造[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7, (06) .

[3]李烨, 陆军.创意旅游视角下的红色旅游品牌培育研究[J].市场论坛, 2010, (02) .

[4]豆向荣.提升旅游品牌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 2006.

[5]吴艳.基于顾客满意的节事旅游品牌优化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2) .

上一篇:出租下一篇:我最爱的暑假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