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很特别》有感

2024-05-16

读《你很特别》有感(通用8篇)

篇1:读《你很特别》有感

读《你很特别》有感

孙晓斌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题目就很引人,“你很特别”?为什么说你很特别?你是谁?你特别在哪里?带着这样好奇、探究的心理我迫不及待地捧起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畅销童书作家陆可铎,他的得奖作品包括:《说故事给我听》、《跟我分享这些秘密》、《爱你本来的样子》和《王者之歌》。每一本都是畅销童书,更重要的是,他是个爱家的丈夫和父亲,有三个女儿。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群小木头人微美克人整天只做一件事,互相贴贴纸。木质光滑、漆色好的漂亮木头人总是被贴上星星。木质粗糙或油漆脱落的就会被贴上灰点点。一个叫胖哥的微美克人,因为身上被贴太多的灰点,而变得自卑自怜。幸好,他找到了那位制作他的伊莱,了解了他的尊贵与独特。

故事好像很平常,就好像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一样,在这个平常的故事中却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胖哥也想要跟别人一样,渴望得到星星,他很努力地去跳高,结果摔得四脚朝天,其他人就围过来为他贴上灰点点。他为了解释为什么会摔倒,讲了一些可笑的理由,别人又给他再多贴一些灰点。不久之后,他因为灰点太多,就不想出门了。他怕又做出什么傻事,像是忘了帽子或是踩进水里,那样别人就会再给他一个灰点。其实,有些人只因为看到他身上有很多灰点贴纸,就会跑过来再给他多加一个,根本没有其他理由。“他本来就该被贴很多点点的。”大家都这么说。“因为他不是个好木头人。”听多了这样的话,胖哥也这么认为了。他会说:“是啊,我不是个好微美克人。”

故事中的胖哥不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吗?不就是班里那些戴着有色眼镜老师眼中的学生吗?他们其实也渴望得到表扬,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欣赏与承认。站在故事外读故事,我们同情胖哥,理解胖哥。如果在故事中,在我们自已的故事中,能不能做到享受坦然的自我?能不能做到对人一个自然的评价?

我深深折服木匠伊莱,他其实是造物主的化身。听他这样对胖哥说:“我不在乎你身上的那些灰点点,因为你是我的,我觉得你很特别。我创造了你,我从不失误的。让我提醒你,我有多爱你。”听了木匠的话,在木匠的关爱中胖哥身上的那些灰点点最终一个个的掉下来。真的,胖哥很幸运,他遇到了木匠伊莱,找回了自我。

那么,作为孩子的母亲,我要对我的孩子说:“孩子,你很特别!你是妈妈的,你永远是妈妈的骄傲与唯一!”

作为教育者,我要对我的学生说:“孩子,你很特别!你是优秀的!你是6.3班的唯一!”

作为生活中平凡的我,我要对自已大声说:“我很特别!我是这个世界上的唯一!”

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让一个优秀的自我永驻心间!永远不放弃自已的努力!只要你用心去做就足够了!

人”呢?

大胆放手,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因此,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让孩子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开始,教给孩子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

孩子的自信来自于我们坚定地告诉他:“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等他做了以后,再告诉他:“你做得好极了!”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却教孩子们要循规蹈矩,不要冒险。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下去,只会让孩子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使孩子错失自我提高和锻炼的良机。

淡化成人权威,引导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

孩子自主意识的培养需要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作为家长,要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给孩子自由发表意见和自主行使权利的机会,尊重孩子的选择,避免采取施压和强制的方式。家长不必事事告诉孩子对与错、好与坏,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该怎么做等,而应该鼓励孩子多想、多做,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比如,在布置孩子的房间时,可以引导孩子自己选择所喜爱的色调以及家具、用品等。

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

当一个人仰视苍天大树时,可能会想到躲在树下遮风避雨;而俯视一棵幼苗时,无疑会感到自己的强大,并产生自信和呵护它的责任感。同样,当孩子面对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时,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反过来,如果大人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有那么一点不完美和软弱,孩子们就会变得宽容、变得坚强,成长为能够面对困难和挑战,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这是让孩子心智能力迅速成长的法宝之一。所以,对于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孩子,我们不妨人为地给他加点担子,也不妨变得“懒一点”、“笨一点”、“胆小一点”,这时的孩子反而会因此变得更勤快、更聪明、更坚强。

学会忍受和允许孩子做得不好或出错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孩子出错,做不好,或自己重新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有的孩子说,妈妈我帮你端饭吧!妈妈连忙说:“不行不行,烫着了怎么办?”家长觉得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冒险行为,不肯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慢慢地,孩子就失去了帮忙的兴趣,也丧失了锻炼的机会。为了不致出错,他们只好收敛幻想,自我约束,缩手缩脚。成人在禁止孩子出错和不接受孩子做得不好的同时,也使孩子失去了通向正确、通向成功的机会。

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一下传统的教育观念,让错误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老师,没有错误孩子就不会健康成长。在安全和可能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放放手,让我们的孩子多冒冒“险”,早当当“家”

课堂提问的艺术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随着对发展智能的日益重视,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成了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着实下一番功夫。

1.提问要有明确性。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2、提问要有思考性。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3.提问要有灵活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

4.提问要有多向性。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

5.提问要有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6.提问要有巧妙性。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提问时教师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

表扬的魅力

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

作为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在教育中培养习惯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良好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这样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就成了习惯了。这位以“小跑走完一生”的作家,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世界有史以来十大文豪之一。可见,行为习惯对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小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头戏,同时也成了衡量班主任管理班级是否到位的一把尺子,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一个行为习惯很差的班级,在教学中肯定会困难重重,而一个行为习惯良好的班级,教起来则会感到特别得心应手。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成了教学工作的前提,也成了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还小,可塑性很强,他们很容易被自己经常接触的事物形象所感化,进而逐步被同化,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真正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那是少之又少,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善于捕捉学生中间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然后抽丝剥茧,寻找根源,最后将不良现象或习惯“扼杀于萌芽状态”,我们应该从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或个人开始观察,首先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他们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形象,如若有不良行为同化了学生,那可真是有辱师德,误人子弟了。其次,家长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长,而且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特别强,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如同一团面粉一会儿捏成直的,一会儿捏成弯的,最后反而什么也没有捏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孩子以后的习惯养成。最后,学生本身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之内了,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经常会从电视上、家里、社会上等渠道而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这时,他们在老师的面前可能有所顾忌,但他们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若纵容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到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改造”,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导引学生意识,可以把自己的意图、教学的宗旨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教师启示的思路去学习,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创造。教师的面目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控制作用,表示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与喜爱,可以达到移情传神的功效。甚至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视等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课堂教学管理的作用。

五、冷却制动

在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比如上课铃响后,你夹着书本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十分混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打斗疯玩。即使他们看到老师来了,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嬉戏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在课间休息时的趣谈中尚未清醒。具有这种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在课堂上,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会出现一种反激的浪花如一股回旋的倒流,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言谈举止的“出格”。这时教师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斥。因为上节课刚结束不久,课程变换后,学生需要一个短暂的放松时间以重新调整身心倾向。上述行为可姑且看成是学生卸下某种心理负担、转换思维、接受新课的准备。你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站上讲台,只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吸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上来,或者在黑板上板书醒目的课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转瞬就会各归原位,安静下来,恢复教学秩序。

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一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个“味”是什么呢,我认为“激情”是语文味之一。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因为语文不仅学语文知识,还承载着传承文化,文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哪个不具有情感呢?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有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来自于对生活感悟,来自于对学生热爱。有人批评说,教师的激情是一种造作,我认为这样的认识不正确的。教师是教书育人的,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必须能做到以情激情。举个例子说,即使你有很多不愉快的事,那么,你面对学生,也不能把你内心的伤感留给学生,虚伪的也是善良的。一个激情的教师始终是想着孩子所想,始终和孩子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激情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我听过很多教师讲《十里长街送总理》,那是一个悲壮的场面,可是,能触动学生伤痛的很少。一个原因是课文离学生生活较远了,学生没有那样的体验。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自己也没有读进文本,语言的平白,情感的淡漠,学生就好像在了解一个故事。这样的课文,如果说教师缺少了情感基调,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呢?学生悲与喜,不是简单的文字就能触发的,还要靠教师满怀激情的感染。一个语文教师,没有情感的丰富性,也不可能教出语文的激情。

10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我们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就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英语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积极 语言技能 语言知识 任务型

正文:

我国正在开展的英语课程改革转变了过去以知识为本,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传统,强调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对人的终身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各种发展能力的培养;把兴趣、信心、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从过去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向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发展并重。义务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基础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它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语言是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这一性质决定了外语教学的目的应放在培养学生使用这种工具的能力上。现实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这个目的的实现,比如学生运用语言的迁移能力很差,可能一篇课文已经能背下来了,但其中的一句他可能都用不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积极探索符合新课标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切实做到使学生“在用中学,学了就用。”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微笑是教师永恒的魅力。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小学英语教学的实施,教师面带微笑轻松地走进课堂,师生用英语互致问候,把好的心情带给学生,消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压力。采用这种微笑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和谐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为英语教学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把鼓励带给学生,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语言实践,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这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一个眼神,一句“very good”,一个动作,都会给学生带来自信,带来成就感。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学习英语,运用英语,享受英语。

二、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体验学习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重视的是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能力和策略的培养,重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

2学生了解有关的英国地理概况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因特网世界地图网站等处下载英国地图作为素材。

五、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体验成功

新课程强调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他们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布置作业时,设计弹性作业,让好学生能吃饱,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吃好。给所有的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还可以给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材料,执行共同的任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各尽其职,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完成任务。又如在课堂上,展现同一副图画,让学生自己说,有的可以说几个单词,有的可以说几句话,还有的学生就可以说一段话。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六、更新评价,注重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程的评价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评价的多元性、多样性、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最突出的是引入了形成性评价机制与方法。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兴趣。同时他们在活动中的点滴进步,善于鼓励和表场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更自信、更积极。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有所进步,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比如在教授“The Weather Tomorrow ”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明天的天气状况,在小组内创编对话交流明天自己的活动安排。学生根据本课新知识和以前所学知识在小组内积极合作交流,成功地实现了新课标规定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上。有的小组说对话带动作,又表演;有的小组说的句子又多又流利;有的小组改编了小韵文,有创新意识。由于这个话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再加上老师及时而又准确的鼓励,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非常好。

总的说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上述六点相辅相成。课堂教学时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不断发展,语言也在不断更新和转化。作为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得以适应,我已切实感受并理解到“教师要与课程、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哲理。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新探索,我们继续前行!

篇2:读《你很特别》有感

——读《送给老师的心灵鸡汤》有感

张翠芹

调皮生马克,他读书时代一直恋恋不舍的是海伦老师的课堂;他参战牺牲前随身携带的是两张陈旧的信纸。当然,这是全班同学写满马克优点的纸张,马克将其视为珍宝,且用生命来爱惜。这个真实的故事出自海伦老师在一堂数学课中以同学之间互相找优点的方式帮助大家建立自信的教学实践,读完《优点单》,让我颇受感动与鼓舞。

心理学家威廉·詹母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一次不经意的表扬,可激起学生千百次的希望”。是的,任何时候都要记得自己身上的闪光之处并不断自我肯定,这对于人生前行是多么地重要。请记得,你很棒!给自己找优点是一切奋发的源泉。

无独有偶,海伦老师的智慧课堂使我联想到了教育家魏书生的自信教育,面对违纪大王张天,很多老师都对其心生厌烦,束手无策,而班主任魏书生却在一次特别的家庭作业中,帮其找到了自己的很多优点,重拾自信后的张天从此像换了个人似的,以自律、勤恳的面貌示人,最终战胜了自己,成为了一个受大家欢迎的好学生。

若说魏书生的自信教育令我钦佩,那么我的高中恩师如沐春风般对学生的肯定赏识则让我终生受益。记得那年自己在读高中,虽然学习节奏紧张,但我却倍感充实。正直青春年少的自己,或许是受文学

名著中那些英雄人物的感召,总感觉自己每日都精神饱满,信心十足。这份青春的朝气在每天的广播体操中体现地淋漓尽致:每一个动作自己都做得那么一丝不苟,投入而有力度。与此同时,我风雨无阻地坚持每天都到学校小黑板上默诵并摘抄一日格言。也许当初的这些都是自己生命中不断渴望向上的一种默默追求,但当班主任以及级部主任在全体同学面前表扬自己时,虽然当时满脸羞愧,但我在心底却开出了花,并且这种自信的底气一直传承了下来,且延续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现在,工作成家以后,即便生活被外界搅得再支离破碎,困苦不堪,我精神世界的灯塔一直不曾黑暗过。“我很棒,我能行”,这是读书时代老师帮我放大自信的偌大力量之所在。

正因为自己在青葱懵懂岁月得到过恩师的赏识,所以为人师之后我便义不容辞地想将这份爱的教育一棒一棒传递下去。“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所说过的一样,我在教育教学中也更加注重激励,强调让同学们自我发现优点,对自己实行“正向肯定”。在每次语文考试过后,我都会劝慰同学们要以一颗“胜不骄,败不馁”的豁达心态去面对,并且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求大家理智分析试卷,即不论考得分数或高或低,都要在本子上写出此次考试过程中自己体现出来的种种优点或长处。刚开始,大家还疏于发现,羞于表达,但随着沉思的渐长,在很多同学的本子上我赫然发现:“我记忆力很好”“我做题很有耐心”“我书写很认真”诸如此类的表达实在太多了。慢慢地,同学们更加喜欢语文了,也不像先前那样惧怕考试了。因此大家

渐渐爱上了这种测试后冷静分析,具体了解自我,全面找优点的活动。

在我的建议与引导下,久而久之,同学们逐渐学会了把测试后找优点的优良传统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中,不论做什么事情,他们习惯了事前充分肯定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与特别之处。即便在某方面暂时失利了,也能依旧坚持自我,自信于胸,而不至于惶恐终日。记得那次学校里组织选拔一年一度的读书报告会朗诵成员,经过前后几轮的反复练习与筛选,几名语文学习方面的佼佼者或因为个子较矮或由于嗓音不足等问题不幸被淘汰出局了。面对此种结果我担心伤害了他们强烈的自尊心和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正当我踌躇不定,不知如何安慰他们时,语文课代表却非常洒脱地和我说:“老师,没事,要想让我们那样完美,面面俱到,我们还忙不过来呢。别忘了,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优点呢。”听到同学们镇定自若的回答,我的内心倍感欣慰。是啊,倘若有了这种乐观心态,我想每个孩子的生活都会是乾坤朗朗的。

“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这种被夸奖的力量是多么巨大,有时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想象不到。身为教师,我们一生可能会有心无意间夸奖过数不清的学生,或许有一天我们淡忘了曾经的言语,但每个被表扬播种过的孩子却如蒲公英一样,定然会带着这份坚定的信念飘向远方,牢牢地在生活的土壤中扎下深根。

如果我们曾经教育过的孩子们在未来人生的航船上,不论遇到多大的风浪惊险,亦或是过着多么寡淡的生活,都能镇定自若,坚守自我,微笑面对,我们将会感到怎样地知足。

篇3:读《你很特别》有感

一个特别的男生

如果说我们班最有个性的学生,那非小旺莫属了。

为什么?

因为他可以和校长很平等地对话;因为他可以和一个很年轻的,在我眼里非常“严厉”的后妈融洽相处;因为他坐不住五分钟,但考试能考个一百分也说不定;还因为他在学校的知名度可高了,不管是好的还是差的……就是这样一个无所畏惧、好动、聪明的孩子让我既可恨又觉得可爱。

瞧,新的一天开始了。

“老师,你今天的发型真漂亮!”也许这声赞美就是一天的开场白。小旺最让人喜欢的就是他从来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他总会很合时宜地来一句。你可别美,因为过不了多久他会让你怒不可遏。

“作业呢?组长说你没交。”

“忘带了。”

“到底做了没?”

“……没……不过,我保证补好后再回去!”

“可这已经是你第N次没做作业了!”

这样的情形每天都会发生几次,犯错的事总少不了他。我每天得说教无数次,几乎磨光了我所有的耐性。

一群活跃的男生

如果说班里有这么一个宝贝也就算了,我们班的男生特别多,31个男生15名女生,这么大的性别差距我也是第一次遇到,在其他班级也很少见。10岁左右的男生正值最顽皮的时候。所以,要让我们班安安静静地学习,很难。有一阵子我一直要为纪律而头痛不已,管理班级不是我的强项,以前当班主任是,现在不当班主任也是。不过,教了他们近两年语文,孩子们的脾气性格我已是了如指掌。

迪——胆小,自制力差,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在不遵守纪律上表现尤其明显。稍一批评就哭,哭过后啥事也没有,明天照旧。

浩——天生的乐天派,以检举别人的错误为荣,但往往不加证实。自己犯错后认错极快,但过后继续。

杰——家庭条件比较差的他还很挑食,不讲卫生却并不为耻,说自己已有半年未洗澡时还在偷笑。字写得潦草但自己不觉得差。

……

一个不算成功的点子

不过,我班的孩子也有很多优点,思想纯朴,有爱心,好胜心强。针对我班男生的好胜心理,我制定了一个方案: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竞争对手——这方法看似老套,但我坚持了一个半学期了,对于中等及中等以上的学生还是有效的。因为这个对手,是他们自己选定的,棋逢对手,水平差不多。我以加星的形式,每周会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们比一比谁的星多,赢的那一位会得到一个小小的奖励。孩子们已经适应这样的竞争,习惯这样的秩序。只要班级出现状况,我马上把加星制度摆上来,如同止痛药一般,孩子们会立刻听话,有一阵子我还为这方法沾沾自喜,自以为找到了这班“孙猴子”的紧箍咒。

直到前一阵子花了我一天半时间看完了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才发现这种奖励的方法真的不值一提。感觉这像西药一样,治标不治本。在短时间内,可能孩子的积极性会提高,各方面会收敛,对他们的将来的发展有什么帮助,我没有想那么多。但是,让我像雷夫老师那样去做,长期地关注指导,言传身教,真正将秩序内化为孩子们的一种良好的常规习惯,用一辈子去经营,是我望尘莫及而又跃跃欲试的。有了前辈的引导,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我们何不一试呢?

1.“言教不如身教”

想让孩子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得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雷夫老师说:“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我要让孩子热情、真情,那我就得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我要求孩子“我本来就应该那么做”,那我自己做到了吗?

2.坚信奇迹会出现

寻找一个理念并不难,我们也不缺乏这样的理念,我自己曾在学校层面做过好几个讲座,比如《做最好的自己》,并且在班内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也不缺乏这样的经验、教学的技巧,但是,我们还缺乏职业的激情,雷夫无疑是个富有激情的老师,特立独行的个性、截然不同的观念、别出心裁的创意都是雷夫教学热忱的体现。相信只有不断实践、持之以恒,奇迹才会出现。

3.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

篇4:读《你很特别》有感

问:到下个星期六,儿子就整7岁,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亲朋好友们都说要庆祝一番,并开始为孩子选购礼物。儿子兴奋之余,悄悄问我:“妈妈,姑姑、舅舅们给我礼物时,我该怎么做呢?”儿子的问话说明他懂事了,想做一个举止得体、受人欢迎的孩子。对此,我很高兴,所以我想请您给孩子一个圆满的回答。

孙澜

答:宝贝,爸爸妈妈和亲戚朋友很爱你,有时候他们会用送礼物的方式来表达爱意。而你在接受礼物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当有人说要送给你礼物的时候,不管你当时在做什么,都要马上停止,站起身来,面向对方,以便有所准备。

在对方取出礼品准备赠送的时候,不能伸手去抢,或者问“这是什么”等问题,或者两只眼睛紧紧盯住礼物,而应该高兴地看着对方的眼睛。

当对方递过礼物时,要用两只手接过礼物。不要用一只手去接,特别是不要单用左手去接礼物。在接受礼物时,要面带微笑,看着对方,同时说感谢的话,最简单的可以说“谢谢您”,表示你感谢的是对方给你送礼物这件事,而不是感谢礼物本身。如果礼物不重,你要用双手托好;如果礼物很大,可以先放下。此外,还可以向对方鞠躬,表示感谢。

接过礼物后,可以问对方可不可以打开看看,如果对方同意,你可以小心地打开包装,不能乱扯、乱撕,撕破包装是很粗鲁的行为。看到里面的礼物时,可以用适当的动作和语言表示你对礼物的喜爱。比如,对方送给你的是一条围巾,你可以马上围在脖子上,照一照镜子,告诉对方和其他在场的人“我很喜欢”或者“这条围巾真漂

亮”。看完礼物之后,要重新把礼物包装好。一些包装用的小饰品也不能乱扔。

宝贝,如果每次接受礼物,你都能这样做,相信你会更受大家欢迎的。

怎么看待儿童画

问:最近,3岁的女儿到处涂鸦。开始我很高兴,专门给她准备了纸、笔,并给她报了绘画学习班。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并不理解孩子的画作,也不知道孩子的画怎么才算好。

李莉

答:当孩子表现出对绘画的兴趣时,家长应及时引导。开始时,可以用能具体感觉的材料训练孩子,比如让孩子玩创意泥、撕纸或剪纸。有了触觉和视觉的训练,孩子对形状的认知将会慢慢建立起来,为绘画打下基础。

经过美术培训的小朋友一周能画出鱼、一个月能画出鸟和更复杂的造型,然而一脱离培训教程,有些小朋友就画不出来了,或者画出的作品与其他小朋友的很相似。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家长应该让孩子多注意观察,积累生活经验。有个故事大家可能听过:一位画家一直想寻求世界上最美的画面作为绘画素材。他跋山涉水经过许多地方之后,回到家时发现母亲一直在等他。顿时,他悟到母亲眼里焕发出的对孩子的亲情是最美的。因此,好的作品不一定追求美术技法或讲求比例关系,但它的画面内容和主题一定能够打动观赏者的心。

怎么去看孩子绘画作品的好坏呢?其实,孩子的画与婴儿的哭一样,是表达心情的一种形式。在画中,孩子讲述了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看孩子的画,并不是看他画得像不像,而是要“听”他的画所表达的东西,理解他在画中诉说的内容。这才是一个家长对孩子的画应当持有的正确态度。在孩子2~3岁时,家长对他画的画,要问:“这是什么意思?”要听他讲述画里表达的意思;孩子4岁以后,家长则要就他的画中内容询问他,如:“这是在做什么?”但要注意,当孩子正专心于绘画的时候,家长最好不要在旁边唠唠叨叨地询问,应当在孩子画完给你看时,或是他画腻了,暂时告一个段落的时候,再去问他。

“你很特别”

问:我的孩子4岁了,他最喜欢听的一句话就是“你很特别”,似乎比听到“你很棒”“你做得很好”这些话更高兴。我不知道其中原因,难道这句话真的很特别吗?

艾美

答:3~4岁的孩子还不能评价自己,他们都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来形成对自己的认识。他们会把别人的评价当成事实,行为上不知不觉地朝这方面努力。所以,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你说他是什么样,他就会慢慢变成什么样。你的孩子能听到“你很特别”的评价真是幸运,他会慢慢地变得特别起来,慢慢地相信自己的确与众不同。

3~4岁的孩子主动又勤劳,肢体活动比以前更加随心所欲,对周遭事物跃跃欲试。父母可以把握时机,鼓励孩子以自己“特别的”方式多做尝试,这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的好方法。当孩子提问题时,父母要认真、安静地听,了解他的思维方式、看法与观点。不要对孩子做任何评价,要与他好好交谈,不要不把他的话当一回事,敷衍了事。当孩子做一些肢体上的伸展动作时,父母不应该说“小心!这样很危险”之类的话,而应该说:“我相信你会把自己照顾好的。这对你是个挑战,你很想做到,是吗?”

“孩子是很特别的”这个观点对家庭教育很有意义。比如,有些父母喜欢拿自家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做比较,比身高、比体重、比学习、比聪明,而很少教导孩子“自己和自己比”、“看看自己进步在哪里”。不教导孩子“向内看”,看到自己的力量,其实就是忘记了“孩子是特别的”这一点。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对比并不具有多大意义。因此,父母要经常告诉自己的孩子“你很特别”,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特别的,也让孩子相信自己是特别的。这样,孩子就会在你的鼓励和赞赏中,创造出自己独有的价值。

让孩子自信起来

问:最近,我发现孩子的自信心不足,做什么事情都不自信。我知道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不利,所以希望能够帮助孩子改变现状,让他自信起来。

孔晓兰

答:由衷地欣赏、赞美孩子,是让孩子充满自信的法宝。这需要家长学会从多个角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染、打动孩子,使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1.正面强化,赞扬孩子众所周知的优点

6岁的过过很有环保意识,常把小区里的果皮、纸屑捡起来扔进垃圾箱,年前他被小区管理处评为“环保小卫士”。可是,最近过过保护环境没有以前积极了,因为爸爸妈妈觉得孩子环保方面的表现已经受到了肯定,便不再表扬他的这种行为。过过拿回“环保小卫士”的奖状时,他们只是随意地看了一眼,再也没有提起。孩子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慢慢失去了保护环境的兴趣。

孩子表现优秀时,最期望听到爸爸、妈妈的鼓励与肯定。积极的正面肯定,才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爱和喜悦,才能强化他正面的表现,促使他以后做得更趋完美。

2.全面肯定,赏识孩子小小的优点

调皮的东东常会给父母招惹麻烦,但有时也会主动做些好事,比如把摔倒的小朋友扶起来,帮粗心的阿姨找丢失的钥匙……看到东东帮助别人,爸爸妈妈总会充满喜悦地赞扬道:“东东真懂事,这么小就知道帮助别人,长大后一定了不起!”在父母的赞扬声中,东东一天天懂事了,他不再捉弄别人,而是把精力转移到了帮助别人上。

爸爸妈妈发自内心的赞扬是引导孩子走向真、善、美的动力。家长如果老把眼光盯在孩子的过错上,就会心生焦虑,缺乏耐心与信心,导致孩子往消极方向发展。家长在纠正孩子错误行为时,要用心发现他身上的优点,捕捉他的点滴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孩子就会逐步改掉不良习惯,强化优秀品质。

3.沙中淘金,赏识孩子错误中的闪光点

小井学习成绩不好,很少受到父母、老师的表扬。3月是“学雷锋月”,很多做了好事的学生都得到了老师表扬,让小井十分羡慕。一天,他交给老师100元钱,说是在上学路上拾到的。那天,他就听到了学校广播站的表扬。那天,小井兴奋得满脸通红,读书声特别响亮,作业写得特别工整,红领巾系得比任何时候都整齐。可是第二天,小井却垂头丧气。原来他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竟然偷了家里100元钱,被爸爸发现后暴打了一顿。

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人因为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偶尔也会犯连自己都难以置信的错误,小小年纪的孩子又怎么能够避免呢?发生这样的事情时,家长一定要冷静,客观分析孩子这样做的深层原因。如果孩子是为了获得尊重和肯定犯下错误,至少有令人欣慰的地方:孩子是想被表扬,想上进。家长要肯定这一点,找机会多表扬孩子,满足他的心理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获得他人的肯定。

4.独辟蹊径,赏识孩子的与众不同点

豆豆性格内向,常被小朋友冷落,因此她不喜欢出门,闲了就在家里给小狗洗澡、梳理毛发,把学习和生活中发生的事编成故事说给小狗听。豆豆的父母担心孩子将来不能与人和谐相处,但转念一想,光着急也没有用,还不如引导孩子把说给小狗听的故事记录下来。豆豆妈妈把孩子说的故事记下来投到儿童杂志,竟然有几篇发表了,让豆豆感到了成功与快乐。不少小朋友开始要求豆豆讲故事给他们听,时间长了,豆豆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

篇5:读《特别狠心特别爱》有感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位在上海出生的犹太人后裔沙拉有三个孩子,大儿子以华,二儿子辉辉,小女儿妹妹,在中以建交后,放弃了上海的美好生活,回到战火纷飞的故乡以色列。在那里受到犹太家长的启迪,改变了“中国妈妈”式的教育,当起了“犹太母亲”,亲手把孩子培养成了富豪。

在书的背面,有一段沙拉的经典的话:中国人为什么有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因为,中国父母一富就想富孩子,在我的教育实践地以色列,很多家族的财富世代传承,其实那传承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一种生存的技能和素质,一种对自我人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所以,富可以富三代,关键看父母怎么爱。这句话充分的体现了犹太母亲和中国妈妈的区别。中国妈妈看似“冷酷”的母爱,却成了犹太人的爱子秘籍。

篇6:读《特别狠心特别爱》有感

感谢沙拉女士,写就了一本对中国人的家庭教育有着重大影响和震撼的书籍。更感谢犹太民族的家庭教育典范对世界人民的影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审视高效的家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对比我们自己的“草莓族”、“啃老族”孩子。“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教育孩子却是另外一回事了。”曾经看到过这么一段话:这世界上唯有一种情感是不以聚合为终极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它是以分离为代价的。就像当初你把他产下,连着你们的脐带必须剪掉一样,你要离开他,学会放手,这样他才能飞翔。在读这本书时,这段话总会时不时的蹦出来,好像在嘲笑我:看吧,这些道理你都懂,但正真做到并成功的是沙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犹太父母对儿女的爱以终生受益为目标,他们常常比喻自己的家教方法说:我们不做短线,要做长线投资。犹太家长不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独立成长的过程,他们把爱藏起一半,让能力让独立成为孩子的拐杖。他们只做参谋、引路人,至于如何做靠你自己去体验,去获得。这样孩子有了坐标和愿景,自然就有了原动力并积极地为实现自己的愿景和理想而脚踏实地的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他们肯定有困惑、失落甚至是惨败,但这正是进行挫折教育最好的时机,为孩子们的心灵加筑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他的抗挫抗压能力将增强,这样他才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至于跌倒后一蹶不振,永远卧倒。

沙拉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家教中成长起来的。她的二儿子辉辉在做事情的体验中,学会了管理时间、管理金钱、管理自我,在这个过程中辉辉体会了劳动乐趣,赚钱的技巧,交际的多元,辨别判断的能力。大学毕业后他受到钻石公司老总的青睐,被考查了两天(第一天让他记账,他从小就记账,所以不成问题;第二天让他给钻石分类,他早有准备在大学辅修的就是此业,所以也不成问题。)就这样,他成功地进入了高门槛的钻石行业,并经过自己的努力,在不到三十岁时就拥有千万资产,成为名副其实的富翁,并交给了妈妈一把当年许诺的房钥匙。

篇7:读《特别狠心特别爱》有感

决定先看“特别狠心特别爱”,因为这本书的书名引起了双宝的关注,她奇道:“狠心怎么还爱呢?”我告诉她妈妈看完了书再回答她这个问题。

“本书作者沙拉是出生在中国上海的犹太人后裔,育有两子一女。中以建交后,在“回归故土”的召唤中,也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体会磨难,学会坚强,领会人生,沙拉放弃了上海的优越生活,带着三个孩子来到了战火纷飞的以色列,开始了一段跨国教育的特殊经历”。

以上是该书介绍的一部分,而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上海犹太母亲培养富豪的手记”。看来“犹太”和“培养富豪”是这本书的噱头。那么我到底是被什么吸引的呢?

吸引我的是简介中提到的“有偿生活机制”培养孩子的财商。我自认是个低财商的人,守着一份不高的稳定收入不做他想。从来没有想过成为富豪,大概也是打心眼里不认为自己有这种能力。但我不希望双宝被我这样定位,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她能活得更自由。而自由,是需要赚钱能力来创造物质基础的吧。

还有,理论上我知道该如何严格要求孩子,但实际操作上还是经常心软手软,非常需要听听他人的高见,好坚定我的决心。

当然,和其他一些育儿书一样,毕竟不是专业作家出品,整本书的思路似乎欠清晰。尽管也是分了几个章节,但章节与章节之间并无合理的逻辑,每一章节中的小文章也并不都紧密围绕本章主题,看起来是很多篇育儿感悟凑在一起,甚至有些文章中的某些段落有重复的现象。

但这本书仍是一本有特色的育儿手记,很多地方提及的以色列人的育儿观念对我很有启发。比如“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母鸡也会生孩子”,比如“家务活是孩子生存教育的基础程”,比如“财商从娃娃抓起”等等。总的来说,以色列人爱孩子爱得长远,为孩子的将来考虑,而不是在爱的名义下感情用事,因此他们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这点我非常认同。

此外,作者在中国和以色列两个国家面对不同的育儿观念,这种对比,让我认识到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大环境下,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孩子的教育绝不能短视,更不能随波逐流。

篇8:读《特别狠心特别爱》有感

现在已读到有意识培养孩子的管理能力,给我感触比较深的是犹太人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而非知识的灌输。“他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一个和社会接轨的人才,而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职业学生。职业学生很可怕,他们有着高学历高期待。”读到这不得不反思自己二十多年的学生生涯,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研究生毕业,自己究竟收获的是什么?欠缺的又是什么?深知自己身上的不足,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我改变了教育策略。注重从小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如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孩子快五岁了,我从来都没有想着让她获得多少科学知识。虽然周边的孩子会认识很多的文字、数字,而我从来没有因为这一方面而焦虑过。个人认为只要一个孩子智力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获取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对于一个孩子能力的培养,则是应该从娃娃抓起,过了发展的敏感期再开始培养,只会事倍功半。甚是习惯一旦养成,会伴随终身。

3-6岁是孩子参与家务活动的敏感期,如果这一时期不让孩子力所能及的参与家庭事物,孩子长大后便会好吃懒做,缺乏生活的兴趣和热情。所以很早我便有意识的让闺女做一些事情,比如洗袜子,小内裤等这种小件的衣服,虽然刚开始她不知道如何使用肥皂,会把肥皂泡在水里面,盆里面的水也会溅一地,弄的乱七八糟,更别说可以洗干净了。可我还是坚持培养她自己做这些事情。坚持一段时间下来,最近发现她已经会把衣服搓的很干净,洗完之后可以把用完的盆放在架子上,然后利索的把地拖干净。此时已不需要我再去帮忙,更不用偷偷的把她晾好的衣服拿回来再重新洗一遍。看到这一切,我甚是欣慰!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孩子在生活中点点的变化和进步,让我很欣慰。同时我会在她完成一件家务事情之后,酌情给她画上几颗小星星,如果表现的好,会比当时商量好的数目上多画一两个,非常肯定的告诉她这次表现的非常好。当然,闺女也会很开心,等攒到一定的星星之后,会根据她的要求买她喜欢的小零食或者小玩具。

对于闺女能力方面的培养,不仅体现在生活中,更多的还体现在她的幼儿园生活中。从最初幼儿园的选择上,我就没有考虑公立的幼儿园,因为我实在不忍心看闺女天天在幼儿园小手背背后的约束,我希望她可以在一定的约束下获得更多的自由。考察了众多幼儿园,最后给闺女选择了一个蒙氏班。我心里很明白,虽说是提出蒙氏的理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会有很多局限性。但我想,总还是比传统的幼儿园还是有些区别。果不其然,从一入园的自己签到、换鞋、叠衣服、打饭等等,处处体现着锻炼孩子自己动手的教育理念。孩子周一到周五的每天工作区域也不一样,锻炼的能力也不一样。我最喜欢的是水区,闺女也最喜欢这个区域,问她为什么,她总说可以自己动手做很多好吃的。在家里,这么小的孩子我们是不容许她拿刀切菜的,总觉得不够安全,怕发生不必要的伤害。可在闺女的幼儿园,经常可以看到孩子拿刀切菜的照片。孩子们在幼儿园使用的刀肯定是特殊材料制作的,使用起来也是很安全的。孩子在幼儿园可以得到这样的生活体验,对于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孩子在幼儿园一天天的变化,我也是看在眼里。从最初的那个早晨入园都羞涩的低着头不肯和老师们问好,到现在能够大大方方的与老师问好,放学时开心的和老师们说再见。最近接她放学时,老师们还常常夸她现在可以争着举手去台上表演节目呢。看着孩子一天一天点点滴滴的变化,心里总是有种说不出来的高兴。

上一篇:高教改革:还有多大空间下一篇:三年级上册寒假作业 口算100,竖式100 拖式计算100解决问题(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