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南京青奥加油作文

2024-04-25

为南京青奥加油作文(精选8篇)

篇1:为南京青奥加油作文

为南京青奥加油作文

,全世界青年人将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召唤下相聚在东方文明古城一南京,一届独具魅力的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这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城举行,这将是青年人挑战自我,突破极限,挥洒汗水和激情的赛场,也是一场年轻人分享快乐,传递健康和优异的盛会。     南京能够举行举世瞩目的`青奥会,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这证实了我们国家的强大。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汇集在古城南京,我作为一名南京人,要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做个好榜样,我们要和青奥共成长,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自觉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爱护公物,努力学习,积极的宣传青奥知识,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支持青奥,迎接青奥,参与青奥,为这场即将召开的伟大盛会,做好准备。青奥会来临之际,我将步入新的校园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学生,也许那时候我们人人争当青奥志愿者,为这座美丽的城市和青奥盛会增光添彩。为了那一天真正变为现实,我们现在就要从我做起,我们是主人公,我们代表着南京市学生的风采,我们要在全世界的面前,展现出一个优秀学生的形象。加如我有幸成为一名青奥志愿者,首先要用英语同来自异国他乡的外宾进行交谈,通过美好的语言,架起友好的桥梁。在此,我需要努力学习英语,20用流利的语言和外宾们进行交流,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感受中国人民的友谊,中国南京的热情,感受中国江苏南京学生的风采。为了办好青奥会,南京的道路越来越宽,立交越来越多,天蓝了,地绿了,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栋栋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大型体育馆正在兴建等等。一切都在向着美好发展,一切都在向2014前进,让我们2014年相约南京,一起唱起那嘹亮的国歌,看那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篇2:为南京青奥加油作文

为南京青奥加油作文

20,全世界青年人将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召唤下相聚在东方文明古城一南京,一届独具魅力的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这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城举行,这将是青年人挑战自我,突破极限,挥洒汗水和激情的赛场,也是一场年轻人分享快乐,传递健康和优异的盛会。 南京能够举行举世瞩目的`青奥会,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这证实了我们国家的强大。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汇集在古城南京,我作为一名南京人,要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做个好榜样,我们要和青奥共成长,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自觉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爱护公物,努力学习,积极的宣传青奥知识,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支持青奥,迎接青奥,参与青奥,为这场即将召开的伟大盛会,做好准备。青奥会来临之际,我将步入新的校园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学生,也许那时候我们人人争当青奥志愿者,为这座美丽的城市和青奥盛会增光添彩。为了那一天真正变为现实,我们现在就要从我做起,我们是主人公,我们代表着南京市学生的风采,我们要在全世界的面前,展现出一个优秀学生的形象。加如我有幸成为一名青奥志愿者,首先要用英语同来自异国他乡的外宾进行交谈,通过美好的语言,架起友好的桥梁。在此,我需要努力学习英语,年用流利的语言和外宾们进行交流,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感受中国人民的友谊,中国南京的热情,感受中国江苏南京学生的风采。为了办好青奥会,南京的道路越来越宽,立交越来越多,天蓝了,地绿了,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栋栋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大型体育馆正在兴建等等。一切都在向着美好发展,一切都在向2014前进,让我们2014年相约南京,一起唱起那嘹亮的国歌,看那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篇3:为南京青奥加油作文

(一) 框架理论与框架分析方法

格雷格里·贝特森最早提出框架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教授托德·吉特林应用于大众传播学。台湾学者臧国仁、钟蔚文于此基础上, 将新闻讯息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次是对某一时间主题的界定, 经常以标题、导语等形式出现;中层次则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包括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评估等;低层次则是指语言符号, 包括由字、词、句等组合而成的修辞与风格。[1]

本论文研究指标体系参照了国内学者王弘对广州亚运500天筹备的报道分析框架, 王弘从主题框架、结构框架和话语框架三个层次进行分析。[2]本文研究依据上述学者的框架分析方法。

(二) 研究目的

中国业已举办奥运会、亚运会、亚青会等多场举世瞩目的竞技赛事。随着经济实力和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还将可能举办更多的大型赛事。此研究旨在为赛事前期筹备时期的宣传工作进行一定的指导, 给予中肯的意见, 从而更好地衔接后续报道, 以至全民参与、共享盛世。

小处看, 各个省市举办活动时忽略前期宣传的重要性, 多以现场拉横幅的形式临时宣传, 不能调动全员积极性。此研究亦可指导此类活动的宣传。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案例与样本选择

本研究的对象是在南京发行的对2013年5月至年底南京青年奥会 (以下简称青奥) 前期筹备期间所有一切关于青奥的报道。本次样本选择了在南京发行量最大的党报《南京日报》和都市报《扬子晚报》。在样本选择上考虑了如下因素:其一, 初步调查发现诸如《人民日报》等外省报纸对南京关于青奥的场馆建设和相关活动的报道很少, 数量不足以支撑研究;其二, 前期宣传报道主要针对南京市民, 希冀全市人民参与青奥筹备活动和赛事活动;其三, 机关报与都市报相结合。

采集样本渠道为二者的电子期刊。由于《扬子晚报》2013年5月之前的期数不全, 遂从5月开始统计至2013年12月, 共184份。

(二) 研究优劣势

1. 优势

本次研究对象为大型赛事的筹备期间报道, 此为独特性。众多研究学者、媒体人非常注重赛事期间的宣传报道, 且研究成果颇丰。但筹备期间的报道研究却寥寥无几。前期宣传对于赛事准备、城市建设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样本采集充分运用新媒体、互联网技术, 此为合理性。报刊电子期刊齐全, 每一期无所遗漏;且搜集便利, 通过搜索引擎可快速、多次研究。

2. 劣势

2010年2月11日, 宣布南京为第二届青奥主办方。2009年2月3日, 中国就已提交申请。因而至少从2010年始, 南京已着手筹备工作, 部分宣传工作业已展开。但由于电子期刊的期限问题, 只能从2013年着手研究, 为研究宣传的整体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电子期刊与纸质版内容略有不同, 不能确保关于青奥的报道是完全一致的。

三、主题框架

(一) 报道总量

在此期间《扬子晚报》数量为24篇, 《南京日报》则为166篇。此二者相差甚远。而从性质推断, 《南京日报》作为南京市党报, 理应对在宁举办的国际盛事投入大量的宣传报道, 同时青奥会属于文娱活动, 都市报从中可汲取不少适合发表的报道。但数量上有如此差距, 可推测原因有二。一则, 《扬子晚报》作为省级都市报, 着眼点放于全省, 而非南京市;二则青奥前期准备以场馆建设、政治性质的活动居多, 二者并不适宜都市报。两方面作用下出现了如下表1数据。对于青奥吉祥物的公布、青奥志愿者的招募、倒计时1周年等重大新闻, 两家报纸当日均重点报道。说明各报均有所准备, 面对重大事件尽力克服“昨日新网今日报”的缺陷。

(二) 报道内容

报道内容则体现了媒体人对新闻素材的取舍, 即媒体希望受众关注并讨论哪些议题, 而哪些议题不希望被讨论。这就是新闻框架结构中的界限。[3]根据样本, 将内容主要分为青奥会赛事筹办、社会各界迎青奥、城市建设、青奥竞赛及文化、青奥商品、志愿者、青奥商品和青奥小记者活动七个方面。某一篇报道涉及两个或多个内容, 则以其最主要的方面判定。经统计, 《南京日报》和《扬子晚报》在内容分布上如下表2。

由表2可见, 二者最关注的主题比较重合。首先是“社会各界迎青奥”方面, 通过各界优秀人士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 带动市民乃至国民参与青奥的热情;其次是城市建设, 希望通过政府的实际行动号召受众关注并讨论青奥建设的每一步;最后是青奥会赛事筹办, 前期主要报道政治性质的会议、青奥大使、青奥吉祥物发布等关乎青奥主体的重大内容。值得注意的是, 《扬子晚报》在竞赛与文化上着力不少, 可见希望以都市报对大众的吸引力, 让人们关注青奥的文化内涵, 而非停留于物质建设。

(三) 报道倾向

报道倾向分为正面、负面、中性报道。传播学先驱李普曼对媒体“报道框架”解释为:媒体的报道中一般都含有某个特定的报道框架, 媒体用这个报道框架选择、定义、评论各种信息, 受众在接受媒体报道的同时, 也接受了报道中的框架, 并按框架形成自己对某个事物的认识。[4]而在我国新闻体制下, 对于南京承办国际赛事的报道框架中, 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则主要出现于读者回馈、新媒体自由发言平台等。

四、结构框架

(一) 报道版面

经统计, 《南京日报》、《扬子晚报》青奥报道所占版面如表3所示。《南京日报》有40篇置于要闻版, 其中过半为版面重要新闻, 可见该报对于青奥的重视。有10篇上了头版也可说明此点。《扬子晚报》则更注重以专题的形式, 系统而有针对性地对青奥进行报道。其他则大部分规划进“南京城事”, 一方面加强了南京市民的认同感, 激发他们对青奥建设的责任, 但另一方面对南京市外的受众造成了“排外”, 使他们产生“围观”心理, 而青奥是举国瞩目的国际赛事, 这样的报道并不妥当。

(二) 图式结构

根据臧国仁对于中层次图式结构的概念, 在体育新闻报道中, 可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1. 主要事件:青奥会的相关筹备、活动等;

2. 背景与历史:青奥会的历史, 以及亚青报道的铺陈;

3. 结果与影响:主要事件中人物和所了解的人物所反映的结果;

4. 评估:以记者或媒体人的身份, 对主要事件的评价与评论。

根据报道内容和报道体裁可看出, 《南京日报》与《扬子晚报》过半报道集中于主要事件上。由于南京青奥会不同于其他国际赛事, 其有亚青作为试行点。因此背景结构的报道也较多, 且多以专题等形式系统地报道。而在评论方面, 媒体更倾向于站在市民或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 报道体裁

本部分分为消息、评论和专题/系列报道三部分。二者对主要体裁选择一致, 也同时注重以专题、系列的形式有针对性地系统报道。比如2013年8月15-25日, 《南京日报》这11天内以“亚青特刊”的形式, 每天都穿插报道亚青与青奥的链接以及青奥志愿者的筹备等。消息当中又分快讯、图片新闻、通讯等, 二者依据内容杂糅穿插使用体裁, 使得青奥报道更为丰富。

五、话语框架

(一) 消息来源

消息的来源为南京本地, 主要来自各报记者的采集。记者署名并不固定, 可见并未形成系统的生产路径, 因此各报未有专门的青奥宣传小组。2012年, 新华社与青奥组委会签约成为2014年南京青奥会东道主通讯社。届时, 将由新华社发表通稿, 但在前期筹备期间并未有通稿。两家报纸中, 有通讯员参与的报道并不多, 除非一些重大事件。

报纸的新闻报道往往作为第一手信息, 被各大网站进行二次传播。在2013年中, 有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等十余家正规门户网站转载。

(二) 报道方式

本次报道不仅有传统报道方式, 还有融合南京报业特色的报道方式。注重新闻策划是其特点之一。《南京日报》2013年10月23日, 在“成长周刊”策划了一起“青奥小记者”的活动, 融合了南京纸媒发达、青奥主体是青少年的双重特性。同时二者也注重读者的参与, 以记者的采访、网络评论等形式刊登读者的反馈, 构成了读者、报纸、青奥三者两两互动的关系。

另外, 前期筹备期间的报道并不局限于青奥筹备。通过报道内容可看出, 此时最主要的关注点“迎青奥”, 并辅以竞赛、文化上的报道, 无形中让读者产生了多层次、多领域的“青奥”视角。

六、结语

由上述三个大框架, 可总结出南京青奥前期报道中的以下规律和特点。1.总体来说, 报道量非常大。《南京日报》2012-2013年的报道多达195篇。此涉及了青奥筹办的场馆建设、城市改造、赛事筹办等各个方面, 内容包含社会、政治、经济等更为全面。2.除了大量报道筹备进程外, 还有“迎青奥”以及联合多方进行新闻策划等, 其中穿插了读者的反馈, 形成了媒体、青奥、读者三者两两互动的良好局面。3.倾向上多以正面报道为主, 出现一定同质化。因此不仅注重了信息的传播, 还加强了舆论的引导。

每一个事件的报道框架并非完全相同, 受具体报道事件以及地域、政治的影响。由于地域、报道内容的限制, 不同报纸间的报道数量差异较大。《南京日报》作为南京市级党报, 平均每天1-2篇报道, 对青奥前期筹办投入了大量关注。而《扬子晚报》则因为新闻覆盖面为全省, 且前期筹办中符合都市报特性的新闻素材较少, 因此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南京日报》等机关报承担对舆论导向的重大责任, 因而对于青奥报道以正面为主。这一点不同于其他新闻事件。同时, 《南京日报》和《扬子晚报》的报道体裁、内容等方面出现同质化的现象, 可见机关报与都市报等市场化报纸的发展方向趋于同向, 尽量在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政策标准、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达成最佳平衡状态。

总体, 作为第二届青奥的主办方, 中国南京在鲜有前车之鉴的状况下, 对前期筹备的宣传工作做到了多领域、全方面的报道, 良好地衔接后期赛事的宣传报道。问题也显而易见, 都市报并不作硬性要求, 因而报道量远小于机关报且涉及面较窄, 但其受众多且广, 正是前期宣传主力军。因此媒体人应加强社会角色的责任感, 努力挖掘前期筹备工作的新闻价值。

摘要:南京青年奥运会是世界青年的盛会, 其所吸引的注意力不亚于其他大型赛事。本文将通过框架分析、内容分析, 从主体框架、结构框架和话语框架三个层次, 报道总量、报道内容、报道倾向、报道版面、报道体裁、消息来源、报道方式八个方面, 对青奥会前期筹备期间《扬子晚报》和《南京日报》两家报纸的报道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青奥会,报道,框架分析

注释

1[1]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C].台北:台湾三民书局, 1999:32-34

2[2]王弘.广州亚运筹备的报道框架分析—以广州本地报纸“倒计时500天”期间报道为例[J].东南传播, 2009 (11) :146-148.

3[3]郭晴, 周云红, 贾哲.对国内报纸北京奥运报道的框架研究[J].当代传播, 2008 (5) :43-45.

篇4:为南京青奥加油作文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对南京青奥会赞不绝口:“我要感谢中国主办方。你们的高效举世闻名,你们的友好举世无双,你们让我们在这座古都,现代而充满活力的城市感受到家的感觉。”他还用“完美无缺”作了总体评价。

从激动人心的“点亮未来”开幕式开始,为期13天的青奥会高潮迭起、精彩不断。闭幕式上,志愿者代表接受优秀青年运动员代表献花,全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赛会期间,2万名赛会志愿者和几十万名城市志愿者用真诚的奉献、优质的服务,为南京赢得了普遍赞誉。

这些昵称叫“小青柠”的青年志愿者,在服务赛会的同时,也与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和嘉宾建立了友谊,获得了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肯定,以实际行动在放飞青春梦,共圆中国梦,交流友谊的世界梦。

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在这里开始,一个个青春的梦想从这里起航,南京青奥会正为中国青年打开一扇望向未来的窗、通向世界的门。

肯定与赞美:用态度与专业征服国际技术官员

“Perfect!”还在青奥会开幕前,国际足联技术官员就已经放下顾虑,对志愿者的专业展示惊呼“完美”。

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国际足联对青奥会足球项目要求十分严谨。国际足联有规定的流程,时间精确到秒,必须保证万无一失。起初技术官员还担心志愿者没有国际大赛经验,将原定于下午四点开始的演练提前到了上午九点,以预留足够的时间来演练。

但志愿者们没让预留的时间派上用场,第一遍演练就令国际足联技术官员、美国人舒马赫·约翰(Schu-macher John)惊呼“Perfect”(完美)。志愿者崔纭华说:“我们对时间的把控、内容的设置都让他十分满意,上午结束后他一定要来到我们的工作台和我们握手表示感谢。他也预计和志愿者的合作将非常愉快。”

不仅是足球团队,青奥会2万名赛会志愿者为了这一天,已经付出了从冬天到夏天大半年的努力。

如果你还认为射击比赛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那可就落伍了。自伦敦奥运会后,国际射击联合会修改了比赛规则,观众可以任意鼓掌欢呼,志愿者也可以在赛中播放音乐并评论,运动员则需要在闹中取静完成比赛。南京青奥会便第一次在赛场上做出这种尝试。

“You did an excellent job.That's what we want the competi-tion to be!”(你们做得很棒!这就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比赛!)射击比赛结束后,国际射击联合会技术代表约尔治·布鲁莰布(Joerg Brokamp)兴奋地冲到场边的工作台,用词毫不吝惜地对志愿者赞美。

其实,就在开赛的前一天,布鲁莰布先生的态度还不是这样的。志愿者周阳回忆说,因为新赛制几乎没有国际大赛可供借鉴,联调联试的时候他们比较保守。“布鲁莰布找到我们,要我们呈现的是‘年轻人的聚会’,而不是‘老年人的葬礼’,气氛一定要活跃。”

志愿者们也早有准备。英文播报员周旖一个多月前接到评论任务时,对射击的了解还近乎空白。她第一时间去国际射击联合会官网找了官方视频,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将专业评论员的评论整理成脚本。志愿者配发的本子她记了大半本,从对射击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了能轻车熟路地评论比赛的“门儿清”。

这个过程中什么最难?周旖说:“首先,从网上找到的训练视频没有字幕,评论员语速超快,还有观众声音干扰,光来回听记录就花了很长时间;其次,作为第二语言,要跟随大屏幕的变化加强训练我的反应能力,包括欧洲运动员的名字发音,还有大舌音和小舌音,也是很难的部分。”如今,周旖完全可以出口成章地脱稿播报,就连赛前准备,她都是和导演用英文来交流,一个个射击专有外文名词用得“贼溜”。

布鲁莰布对周旖说:“赛中评论非常难,但你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能够做到这样的评论你是第一人,将记录到奥运射击项目的体制中。”

交流与学习:小青柠搭档“洋专家”助力青奥

“听了‘雅思课’,还有个全天候的‘外教’,也是醉了。”这是青奥会志愿者、射箭视频播报员李祖玥发在微信朋友圈里一句打趣的话。她提到的“上雅思课的外教”,就是国际射箭联合会请来的外籍导演雷切尔(Rachel)。

今年青奥会,请来“洋专家”和志愿者搭档参与赛事工作,共同助力青奥会“国际范”。赛场上,不同国家的运动员切磋竞技,携手组队共创佳绩;赛场外,不同文化、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国际顶尖专家,和小青柠们在青奥会相遇,也发生了很多故事。

一直在听“雅思课”的李祖玥得到了“外教”很多鼓励。第一次跟导演走流程演练时,因为默契有限,加上新的流程单操作复杂,李祖玥在最重要的颁奖环节出了很多错,这让她觉得很沮丧,也感到压力很大。

“第一天结束之后,我和导演简单沟通了一下自己的想法,雷切尔就鼓励我,她说自己来到这里的意义,就是带着我们一遍遍地练习,通过练习一定会一次比一次好很多,千万不要带着消极的心情工作。”李祖玥说,导演很了解她,给了她很多鼓励。

如果说李祖玥是通过“外教”获得了更多的鼓励,那么柔道项目的志愿者、体育展示英文播报员高阳则是真正拜了位“英文老师”。

“稳健,有力度,语速很快,发音还极其准确。”这是高阳从自己的新同事、国际柔道联合会官方播音员、西班牙人路易斯·托雷斯(Luis Torres)身上看到的优点。虽然托雷斯的到来“抢”了不少小青柠的活,但小青柠们也乐在其中,因为这是“偷学”的好机会。

外籍播报员的加盟让高阳有了更多紧迫感,大家觉得高阳的进步很大,发音也越来越好了。“在与托雷斯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他的专业精神,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时的兴奋;还有比赛过程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与快乐,这些都比播一天平淡的稿子来得更有意义。感谢他来了。”

nlc202309040901

托雷斯也对这位中国小伙及他所在的团队赞不绝口:“合作很愉快,满满的正能量。能和一群有着不同年龄段,不同心态、不同想法的伙伴在一起和谐共事,我觉得这本身就非常有趣。”

同样对小青柠赞不绝口的,还有国际游泳联合会嘉宾、英文评论员迈克尔·伯柏特(Michael Poropat),他惊讶于青奥会上这么多关键岗位由这么多年轻人来承担。“我觉得他们真的表现得很好!这不仅因为年轻人出现在青奥会上很合理,还因为小青柠们帮助了我很多,他们都表现非常出色!”

志愿者刘杭是与迈克尔搭档的志愿者,也是迈克尔“见过的最漂亮的播报员”。两人第一次合作,刘杭坦言很紧张:“因为是第一次和外籍英播搭档,害怕我们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和他合不得来。”两位播报员事先做好了周密的沟通,整体效果很好;之后播报运动员信息、甚至临时加播的破纪录介绍,也越来越顺利。

“他给了我很多帮助,我听他的英语播报非常口语化,更贴近英文母语受众。我也就跟着把自己的评论也改得更加口语化,让中国的观众更能接受。我们就像在和观众聊天,这样更亲切一些。”刘杭说,“迈克尔觉得和我合作非常开心,我也觉得能一起合作是我的荣幸。”

付出与收获:“小青柠”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南京青奥会现代五项比赛包括游泳、击剑和跑射联项四个比赛项目,击剑志愿者李今在现代五项比赛中临危受命,成了与美国现代五项联盟首席执行官搭档的评论员。

国际现代五项联盟请来的中文评论员是位新加坡解说员,浓厚的港台腔让现场观众极不适应,国际剑联要求立刻更换评论员。国际五项联盟秘书长方娅女士来到志愿者的工作席,急切地询问有没有英文好的志愿者,大家便将信任的目光投向李今。就这样,李今“火线上岗”来到场地中央,和美国现代五项联盟首席执行官罗布·斯塔尔(Rob Stull)搭档评论现代五项击剑比赛。

赛后,击剑竞赛团队负责人对志愿者们额外承担的评论工作表示了肯定和感谢。方娅说:“谢谢体育展示志愿者的大力支持,李今的表现太棒了。”罗布先生也对这位来自中国的新搭档赞不绝口:“He did a super job!”(他极好地完成了任务)

此后几天,李今除了评论击剑比赛外,还担任了跑射联项的评论员;和运动员一样奔波于南京国博和奥体中心之间,更在现代五项比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客串了一把翻译。

对于这一连串的工作,李今说:“虽然辛苦了点,但是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充实、很快乐、很自豪”。

青奥会赛艇和皮划艇的比赛在水上运动学校先后进行,由同一个志愿团队完成工作。8月20日赛艇比赛顺利收官后,完成了向皮划艇比赛转场,分管赛艇项目助理导演许鸣也就光荣“下岗”了。

“虽然赛艇已经结束,但整个团队的工作还要继续进行啊。”作为志愿者的许鸣并没休息,而是尽力帮团队做一些“杂活”。帮助理导演复印整理文件,帮播报员核对颁奖脚本……许鸣就又上岗了。她说:“在颁奖之前大家都会比较紧张,虽然已经准备得很全面了,但是还是需要一个人来做最后的确认。”从“发号施令”到“干杂活”,这个身份变化可不小,不过许鸣却笑称自己“乐得轻松”。“我一直认为,助理导演不是领导大家,而是要让大家觉得你值得信任、值得托付。”

什么是志愿者?志愿者用实际行动下了这样的定义:就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全力做好工作,无怨无悔。在青奥会上,有无数这样的小青柠,他们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也临时受命参与了很多额外的任务。青奥会2万名赛会志愿者,就如同平凡的墙砖,虽然渺小,却参与构筑起雄伟的青年奥林匹克大厦。台前幕后、迎来送往的他们,兢兢业业、主动付出的他们,成就青奥会最美的“中国名片”。

告别与感谢:在古城南京邂逅最美青春

在青奥会羽毛球比赛将要结束的时候,国际羽毛球联合会技术官员劳伦斯周来到赛场边,和每一位志愿者握手,并连声说“谢谢”。

在陪同巴赫主席到钟山高尔夫场馆时,著名运动员杨扬对志愿者赞许道:“这次南京青奥会志愿者的服务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我参加过的赛会,你们非常专业、非常出色,能够帮助运动员及时解决青奥会期间所遇到的问题。”

告别时刻,这样的感谢在南京城涌动。

8月27日晚22时26分,伴随着江宁体育中心体育场一声哨响,2014南京青奥会所有比赛顺利收官。“站好最后一班岗”的足球团队志愿者,将告别的时间一直“拖”到了8月28日凌晨。“太难忘并肩作战的日日夜夜,好像做了个高潮迭起的梦。结束不是终结,是新的开始,再会。”助理导演崔纭华这样说道。而就在一刻钟前,远在长江岸边的青奥体育公园内,也有两项赛事几乎同时结束。

“今天,青奥会沙排比赛全部结束了,我们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那么值得。今天,沙排因你们而精彩。你们,不是别人,我们所有人,都是冠军。今晚,沙排因我们而精彩。”这句话,是观众全部退场后,志愿者在沙排场地中合影留念时,还在工作岗位上的中文播报员贺通即兴说的,这也成了他在青奥会赛场上说的最后一句话。

别离的音乐响起,大屏幕上的视频,回顾着志愿者们每一个精彩瞬间。一墙之隔的曲棍球赛场,也迎来了告别时刻。

曲棍球团队不会忘记,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夺冠那天,全场响起《勇敢的心》《怒放的生命》的场景,那是音响师从与运动员的交流中得知女曲的姑娘们最爱汪峰的歌以后,特意为她们播放的;曲棍球团队不会忘记,墨西哥队7号队员奥顿·莫雷诺(Othon Moreno)过生日那天,全场观众共同为小寿星祝福,那是英文播报员任建硕在熟悉参赛运动员名单时,留心每一位运动员的生日,并与体育展示志愿者一同商量特意增加的环节。

结束的时候,志愿者左晋新拿出一面乌拉圭国旗。说到这面国旗的来历,是有一次志愿者在公交车上偶遇特殊的一群人,他们是专程从乌拉圭来中国看孩子玛丽亚·塞西莉亚(Maria Cecilia)的比赛的。由于车内已经人满为患,部分志愿者便下车为外国观众腾出乘车空间,后来这辆车载着志愿者和外国观众一起驶向曲棍球场。乌拉圭队比赛结束后,玛丽亚的家人将带来为孩子加油的乌拉圭国旗,郑重地交到志愿者手中,上面写着:“HOCKEY5 VOLUNTEERS GRACIAS!!THANK YOU!!”(五人制曲棍球志愿者,谢谢!)并用中文写上“谢谢”。

左晋新说:“有时候快撑不下去了,突然一下子强大的力量袭来,就会不一样。”他们会将这面国旗好好珍藏起来,等到团队再聚的时候,一定会带来,再回忆那一个个从白天到黑夜,与世界对话的年轻故事,在古城南京邂逅的最美青春。

“这次青奥会上的志愿者们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他们用笑脸来迎接运动员,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好客和友谊,然后非常高效率地帮助和服务运动员。这些年轻的志愿者,将成为中国社会积极和热情文化的核心。”结束南京之行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离别时还不忘竖起大拇指,为中国南京青奥会的志愿者点赞。

(责编 冯春富)

篇5:青奥,加油!南京,加油!作文

青奥,加油!南京,加油!作文

青奥,加油!南京,加油!江宁区龙都小学二(3)班 窦 子 墨我的家乡南京将要举办具有国际性的比赛――青奥会。我真为我的家乡感到高兴!20,是崭新的一年,是让人充满期待的一年,也是让所有南京人将会难以忘怀的一年。因为年的青奥会将在南京举行。南京是我国有名的六朝古都,有着超过25XX年的建成史和近5XX年的建都史,这古老的城市将因为青奥会的举办而注入青春的活力。青奥会就是青年人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只有青年人才能参与其中,奋力拼搏的赛场。这场国际大赛就开在我们的家门口,尽在咫尺,终于有了零距离观看大赛的机会,我十分高兴,也为南京的机遇感到高兴!毕竟,这是南京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这样的盛会。我所期待的青奥会,将是一个文明的.青奥会。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要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要主动做到礼让他人,每个人都要掌握家庭、校园和公共场合的礼仪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给青奥会创造一个优美、整洁、文明的环境。我期盼的青奥会,将是一个圆满的,让人充满赞叹的青奥会。南京将因青奥会的到来,变成一个年轻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城市。到那时,将让全世界的人民认识南京,让全世界的人感受南京之美,中国之美。青奥,加油!南京,加油!・・・・・・・・・・・・

篇6:期待青奥南京加油小学作文

伴随着南京城西干道“桥改隧”工程爆破的一声巨响,青奥会开幕的声音仿佛就在我的耳边回荡,沸腾的热血让我青春涌动,奋斗的激情让我活力四射,梦想的翅膀早就按捺不住,非要带领我们大家飞临青奥会的上空,去点燃那奥运的圣火,绽放拼搏的花朵。星星点灯,霓虹闪烁,五彩的夜空下青奥会会旗高高飘扬,奔腾的长江水和着青奥会的歌声响彻五洲。

看,奥体中心,中国健儿在跨栏上奔跑的.身影犹如脱缰的野马;看,玄武湖上,震天的锣鼓敲响了中国青年夺冠皮划艇项目的冲锋之号;看,紫金山下,弯腰的志愿者捡起了南京的文明城市;看,明城墙边,无数的太极达人描绘着美好的人与自然。

脱下比赛的盔甲,披上南京的云锦,六朝古都的南京城早已让参赛的世界青年流连忘返,去夫子庙品尝金陵的小吃吧,去中华门欣赏奇异的雨花石吧,去秦淮河画舫上畅游风光吧,去明城墙上探寻大明王朝的古迹吧,去长江大桥,去中山陵园,去紫峰大厦,去!去!去!······到20,我就是一名初中生大男孩啦,届时我很想申请到青奥村当志愿者,为外国来宾热情服务,哪怕是为他们提供微小的帮助。

篇7:让我们为青奥加油吧作文600字

寒假里,我和同学们组成了一个假日小队,一起结伴去大厂最繁华的街道——十村采访一些人对青奥的了解。

到了十村,这里的人流如潮,大家都在忙着采集年货,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迎面走来了一位穿着时髦,手拎大包小包的阿姨,我和黄文婷连忙走上去,笑问:“阿姨您有时间吗?”那个阿姨吓了一跳,一脸茫然的`问:“有事吗?”“请问您知道2014年的青奥会在哪里举行吗?”嗯……好像是在广州吧?”2014年的青奥会是在南京举行。”我连忙说道。“哦,对。”那你知道参加青奥会的年龄是多少?”“不知道。”“谢谢你的配合,再见。”我们略有失望的离开了。接着我们又采访了一位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大哥哥,黄文婷微笑的问:“大哥哥您好!你知道2014的青奥会在哪里举行吗?”“这个...不知道。”我惊讶的瞪大了眼睛。“那您知道青奥会的意义吗?”“哦,那个,我还有点事情,先走了。”我和黄文婷又一次失望的离开了。

随后我们又采访了几位先生,小姐,大学生,他们有的回答得很好,也为青奥会在南京提出了宝贵建议。大部分人都认为南京在交通方面应该要改善,出门多骑自行车,低碳环保。 我们在采访一位穿着校服的中学生时,本以为他的回答会令我们满意,没想到我们连问了三个问题,他居然一问三不知,令我们大吃一惊。我想:参加青奥会的年龄是14~18岁,正符合中学生的年龄,但是做为一个中学生,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有的大学生,甚至连青奥会在哪里举行都不知道。还有一部分人在回答时,前面总要加上一个“大概”“好像”“应该”这类词,一点也不确定。

篇8:为南京青奥加油作文

始于1893年的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芝加哥世博会为契机, 强调把城市的规整化和形象设计作为改善城市物质环境和提高社会秩序及道德水平的主要途径, (1) 加速了城市形象的改善与景观设计的发展。自19世纪以巴黎和伦敦为代表的现代意义的大城市形成以来, 城市以独特的魅力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 “城市必须经过再创造, 使其更具有吸引力, 使人们能够选择并且愿意来此生活和工作, 享受对城市休闲和文化的追求”。 (2) 这种关注城市、体验城市、创造城市的方式之一就是城市景观。

景观是指留下了人类文明足迹的地区, (3) 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大地上的印记, 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介质与场所。城市景观不仅是场所、环境中存在着的有形物质状态, 更成为一种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载体与介质, 它是由可认知的符号组成的, 具有可读性, 可归纳为五种元素, 即“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 (4) 这些可读性的景观符号包含关于城市的地理、历史、文化等诸多信息, 以独特的景观形式与语言对城市产生出直接有力的影响。景观是一种文化建构, 它不是一种个体特征, 而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的, 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信仰、实践和技术。 (5) 城市景观是城市地域中社会历史、文化层级积累的过程记录, 反映出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与空间特质, 如今景观作为“一种更大的文化想象中的再现, ” (6) 为城市提供了一系列发展与联想空间, 景观都市主义学以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当今城市的研究模型, 将景观作为当代城市环境的比喻, 认为景观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能够以多样化的媒介塑造城市形态, 景观媒介能够随都市化进程一起延续、改变。景观已成为一种透视镜, 通过它, 当今城市得以展示;同时景观又是一种载体, 通过它, 当今城市得以建造和延展。 (7) 景观是一个多棱镜, 能折射出城市的时代特征, 也是文化传播介质, 可以建构、展示和传播城市文化与文明, 塑造城市形象。此外, 景观本身也可以被看作是流通的文化信息,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 (8) , 在传播学中媒介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是可以传递延伸信息的工具。媒介是表意的工具, 通过表意构建意义, 向阅听者再现关于世界的图景。 (9) 当代城市景观运用新媒体技术, 充分发挥景观的媒介信息功能, 景观与其所在的场所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渗透, 呈现出新型的信息景观形式, 成为一种新的景观建构语言与方式, 通过信息建构与展现, 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景观的多元化发展, 促进了城市形象的塑造。

2 南京青奥会城市景观建设

第二届青年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刚刚落下帷幕, 南京也因此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为了举办青奥会, 南京在近几年的城市建设中大力发展城市景观,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使得南京的城市形象大幅提升。

2.1 发展公共基础设施景观

在如今的景观社会中, 景观是人们认识城市的主要途径。城市基础设施虽然一度沦为从技术指标角度来考量城市的功能附件, 但随着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再认识, 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公共景观, 成为构建人居城市的重要支撑。基础设施为城市创造出越来越适宜的美好环境, 其中道路交通在城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林荫大道、公园道和公路系统是城市景观肌理中最清晰的结构要素, 是城市景观规划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9世纪奥斯曼对巴黎城市的交通运输功能进行了梳理, 规划出林荫道、公园、广场和纪念性建筑组成的网络, 它们共同成为一个综合系统, 嵌入城市肌理之中, 其中林荫道既具有机动车辆的交通功能, 也可以面向行人提供交通需求, 既为休闲活动服务, 也具备商业功能。林荫道周边的建筑与纪念物都被容纳进大的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内考虑, 以林荫道为景观序列的脉络, 围绕交通系统与城市文化的体验, 创造出具有一致形态的城市建筑与景观, 并且很好地嵌入到城市肌理中。

青奥会对南京城市基础建设起到了拉动作用, 促使地区景观焕然一新, 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提升, 南京市政府以“推进城市治理标准化”为主旨, 以推动城市软件提升为目标, 开始了南京城市规划建设与改造, 包括场馆、交通、旅游、文化, 和环境提升、旧城改造等, 通过城市基础建设、景观整治、公共素养培育等策略的实施对南京进行印象管理, 以培育和塑造南京城市形象, 传播南京优秀历史文化与现代精神。南京“青奥”轴线的景观规划着眼于城市地段的整体体系结构, 由庐山路延伸至青奥公园的绿色线性轴线空间形成了林荫道、公园、广场、中心建筑和公园道组成的网络, 融合了绿色景观、商业休闲、文化展示、市民活动的场所空间, “青奥”轴线片区中建设有运动员村、青奥中心、青奥广场、滨江青奥公园等, 他们共同构成“青奥”的轴线序列, 通过标志性的地标与建筑打造主要景观节点, 赛会后将继续为南京城市服务, 广场、公园、建筑、街道构成整体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南京城市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景观元素成为文化传播介质, 持续性地在人际交往、社会生活与城市展示中展示媒介性, 体现城市特色、宣传城市形象。

2.2 扩大城市公共空间领域

“青奥”建设对于南京城市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 “多中心集群式”的城市建设, 既包括相对集中的区域, 又包含相对均衡的分散区域, 采用这种建设模式, 有利于形成“多中心、分散集中式的城市格局, 这也是一种被认为比较节能的城市形态。” (10) 城市设施建设不仅带来了城市面貌的变化, 也造就出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领域, 促进了文化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未来的社会, 都市空间和媒介空间成为现代人的公共领域。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最主要的场所, 是人们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共享空间。以“青奥”为主题特色的南京新的城市公共空间, 包括“青奥”中心建筑、河西广场、青年公园等, 它们造就出美好的人居环境, 市民更愿意在这里自由地享受美好的景观, 感受舒适的空间, 而且能够培育出南京市民的城市荣誉感。城市公共空间提供给市民更加广阔的生活场所与交往场所, 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人性化与人居环境的改善, 同时通过在公共空间中的景观媒介促使文化信息相互交融。信息的传递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社会之间的交流, 城市文化得到展现, 城市形象得到传播。

2.3 文化景观活动搭建公共展示舞台

除却有形的物质景观, 精神性的文化景观是在客观物质环境的作用下, 人的文化行为所创造的社会活动、文化现象或者氛围, 往往与社会观念、政治制度等有关。体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 围绕体育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文化景观, 可以改变人们认识城市的方式, 促进市民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交流, 反映出城市市民的生活面貌。

“与青奥共成长”是南京青奥会的理念口号, 不仅承载着表达赛事精神、传播办会理念的重要使命, 同时也是展现举办城市风采、凸显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文化载体。 (11) 在这一文化载体之上, 以青春为主题的文化景观活动成为南京向世界展示的最佳舞台, 南京青年奥林匹克文化节先后以“青春的约定”、“青春的脚步”、“青春的亚洲”、“青春的欢呼”为主题, 围绕青少年喜爱与关注的艺术、科技、体育、游戏、创意、音乐等元素, 开展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主题的文化活动, 践行“青春活力、参与共享、文化融合、智慧创意、绿色低碳、平安勤廉”的青奥会理念。城市形象塑造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对城市形象的传播与扩散, 这要借用整合传播理念, 即不仅要多种传播途径并用, 而且要将政府公关、宣传活动、教育引导等多种形式综合利用, 以求实现最大的传播效率。 (12) 通过系列文化景观活动, 将体育和教育、文化融为一体, 着力向年轻人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友谊、尊重的价值观, 通过“青奥”文化活动的营造与推进, 打造出一场融知识性、互动性、责任性为一体的文化体验。青奥文化活动不仅具备了文化教育的传承功能, 也可以促进不同体育文化、社会文化的融合, 更可以提升传统的城市地域文化。

3“青奥”景观与南京城市形象传播

3.1 增强社会凝聚力, 强化南京城市意象

城市景观是城市生命与城市文化的体现, 人们对于城市的意象往往受一些微观的景观要素所影响, 比如城市中心广场、街区、景观标志物、建筑等, 这些可以为观者提供某种具体地点的集体记忆与价值认同。另外, 通过城市文化的体验也能产生出归属感, 相关的文艺活动、酒吧、影院等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 也是城市文化趋同的文化存在, 这些共同构成了人们的城市意象。城市景观的深层蕴含着一种城市精神, 附着在形体、观念、思维之上, 包含着市民的集体记忆, 勾勒出对未来的想象, 表现出社会凝聚力。青奥会的聚媒效应给南京带来持续性的全球关注, 城市精神带动了南京市民的社会认同感、责任感与荣誉感, 使市民生活更美好, 使城市环境更美好, 而营造城市的美好面貌、展现城市的美好风采, 是广大南京市民的一致追求与责任担当, 社会凝聚力不断得到增强。

“青奥”中心的场馆建筑由著名的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设计, 既是建筑又是景观, 设计空间中反复御用虚与实、轻与重、固定与流动、开放与封闭、无光泽与透明的对比, 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受, 成为南京新的地标, 为南京城市意象增添出新的体认。景观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 使人与人、人与环境交融整合。以“青奥”中心为核心的景观规划建设致力于打造出蓬勃朝气的城市空间, 营造良好的交流与文化氛围, 并且通过一系列文艺活动, 促进城市中人民的互相交往, 提供他们表达内心愿望的舞台, 触发南京市民的归属感, 从中寻求南京特有的物质与精神意象, 生动地反映出南京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差异与特色, 凸显出南京的城市意象。围绕南京青奥会的景观建设, 从本质上而言, 这是南京城市精神的物化, 其物质与空间是景观的表征。

3.2 青年景观主题推动古城新活力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 城市风貌以古城历史与民国文化为主:厚重的明代城墙、斑驳的民国建筑、烟氲的秦淮莫愁、浓郁的烟灰黛青, 描绘出一段古都的风韵, 于是南京留给我们的意象似乎就是一座古城、一段历史。青奥会的契机拉开了南京城市的面纱, 城市景观传递出的青奥文化, 展示出南京城市新的风貌, 体现出南京城市新的品格, 也凝聚着南京城市新的精神。“分享青春, 共筑未来”, 在节日般融洽欢快的气氛中分享世界各地的文化, 向世界各地的不同青年团体推广奥林匹克精神, 在年轻人之间提升体育运动意识和参与感, 以青年为主题的城市景观推动了南京古城的新活力。

通过雕塑、传达体育精神, 南京青奥组委会举办的国际体育雕塑大赛“以2014青奥会为契机, 吸引更多的艺术家用雕塑艺术解读南京、提升文化品格, 将超越语言的艺术形式与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 通过优秀的雕塑作品来彰显南京的青春活力和文化品位。” (13) 借“青奥”文化活动突出青少年的主体地位, 以青年人广为熟悉的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网络直播, 这些都为南京城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焕发出青春的面貌。

3.3 提升城市形象, 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通过对城市景观空间的评价, 通过市民公众的感知, 城市形象体现出公众对于城市的心理投射, (下转第9页) 这种基于城市景观所带来的特有的文化体验已经成为南京城市软实力之一。城市景观更强调一种主体视觉的感知、历史文化的感知, 从这些感知中构建出公众认同。良好的城市形象, 意味着公众的认同与肯定, 对经济、政治、文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通过对“青奥”景观的规划建设, 南京城市形象得到整饰, 道路出新。实施南京城市形象发展战略, 以“青春旋律”为主题的城市雕塑分布在城市各大场地, 南京58公里的滨江风光带慢行绿道为南京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滨水场所, 为南京注入更多文化气息。“青奥”圣火采集与传递活动与广大市民与青少年也并不遥远, “青奥”火炬网络传递活动作为“青奥”文化景观与希腊实地采集圣火同步开展, 在移动终端下载网络火炬传递的APP, 即可以进行线上圣火传递。“Give me fire! (给我火一般的热情) ”不仅仅是青奥网络火炬传递的口号, 更使得青奥文化深入民心, 与朋友互动传递, 成为一种新的交流方式。青奥火炬网络传递覆盖204个国家 (地区) 奥委会, 通过全球媒介的互动, 南京城市形象得以广泛传播, 增大了国际影响力, 向世界展示南京、展示中国。■

摘要:景观是人们认识城市的主要途径, 作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南京通过举办青奥会, 对城市景观进行了分步骤、分层次的整饰与建构, 极大地改善了南京的城市形象, 建构、展示和传播了南京城市文化, 提升了南京城市文化的软实力。

上一篇:开班仪式新闻稿下一篇:民警年终工作报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