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古诗上学期

2024-05-18

二年级古诗上学期(精选6篇)

篇1:二年级古诗上学期

二年级上学期古诗集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①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②一岁除:一年已过去。③屠苏:屠苏酒。④曈曈:形容太阳初升时的光辉。⑤最后一句是说:(年年元旦)总是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桃符是画有神像的桃木板,古人把它挂在大门上以为可以辟邪。

【大意】

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每年元旦人们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①水村山郭:水乡与山区的城市。②南朝:东晋之后的宋、齐、梁、陈四朝。四百八十寺:形容寺院数量极多,并非实数。③楼台:指寺院中的建筑。

大意】

千里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叫,到处是绿叶映衬着红花,水边的村落,靠山的城镇,酒帘迎风招展。南朝建有许许多多的寺庙,多少楼台隐现在迷茫的烟雾般的细雨中。

这首诗前两句写江南的春天景物,富有生机;后两句集中描写烟雨中的寺院,并抒发了南朝统治者信佛误国的感叹。绝

(宋)王安石

染云为柳叶,剪水作梨花。不是春风巧,何缘有岁华。

【注释】

岁华:一年中的好光景。

【大意】

春天柳叶嫩绿,梨花盛开,若不是春风这个能工巧匠,又怎么会有 这一年中的美好光景呢?

这首诗前两句巧妙写出了春天的景色变化,后两句赞美了春风给大自然带来生机。

4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1)不值:没有遇到主人。(2)屐齿:木底鞋下前后齿状突出部分,防止上下坡时滑倒。印:踩踏。(3)小扣:轻轻地敲。柴扉:树枝编的门。

【大意】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不仅写出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

5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白屋:贫穷人家的房屋。房顶用白茅草或者白茬木板铺顶。这首诗用短短20个字,描写了风雪严寒的冬天傍晚投宿人家的情景。给人以天寒、贫穷、荒僻的强烈感受。

【大意】

夜暮降临,连绵的山峦在苍茫的夜色中变得更加深远。天气寒冷,使这所简陋的茅屋显得更加清贫。半夜里一阵犬吠声把我惊醒,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6夏意

(宋)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

(1)别院:客馆或旅店的院落。(2)簟(diàn):竹席。

(2)当午:正中午。(4)梦觉:从睡梦中醒来。(5)流莺:飞来飞去的莺。

【大意】

这首诗第一句写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

二、三句写诗人卧于席上,闲望户外,只见石榴花盛开,透过帘子,展现着明艳的风姿。虽当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末尾一句写诗人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

7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1)飞来峰:在杭州灵隐寺前。(2)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极高。塔:指飞来峰上的高塔。(3)这句意思是说:我听说登上宝塔,在鸡叫时就能看见日出的景色。(4)末尾两句:抒发了作者站得高,看得远的政治家宽广胸怀。

这首诗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畏艰险的意志。

【大意】

飞来山上有座很高的应天塔,听说在鸡叫时登塔远眺,可以看到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美景。我不怕浮云挡住视线,因为我站在飞来山应天塔的最高层。

8饮湖上初晴后雨(选一首)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饮湖上:在湖上饮酒。2,潋滟(liàn yàn):水波相连的样子。

方好:正好。这句说:湖上道道水波泛着光亮,正是晴天好景。3,空濛:水气迷漫。雨亦奇:雨也显得很奇妙。这句说:山色被迷漫的水气遮掩得若有若无,雨下得也很奇妙。4,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5,相宜:适宜。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风景的有名作品。前两句一是写晴,一是写雨,都表现了西湖的美。后两句巧妙地把西湖与西施相比,用“淡妆浓抹总相宜”来说明西湖不论何时都很美丽动人。

【大意】

波光闪动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中的景色也很新奇。我要把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无论淡妆或浓抹同样都适宜。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9自钱塘至桐庐舟中杂诗

(清)刘嗣绾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

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注释】

1,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名,在杭州西南钱塘江畔。2,一折:一面的意思。一扇屏:一扇屏风。这句说:江畔的一面青山好像打开的一扇山水屏风画。3,一条琴:形容水流发出的美妙悦耳的声响。4,无声诗:指图画。有声画:指可吟诵的诗。5,桐庐江:浙江省建徳与桐庐两县之间的一段钱塘江叫桐庐江或桐江。后两句意思是;桐庐江上富有诗情画意。【大意】

那一座青山,景色苍翠得有如一扇优美的画屏;那一湾碧绿的溪水,流声淙淙,悦耳得好像一张弹奏着的乐琴。想看美丽的图画并吟诵诗,就要在桐庐江上寻找。这首诗富有美妙的想象力,前两句用屏风和琴,把青山和碧水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后两句对桐庐江充满诗情画意表示赞叹。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农历重阳节,又称重九。山东:指华山以东的作者故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2,登高、插茱萸:古代风俗,在九月九日这一天,佩带茱萸袋登高,认为可以免除灾难。茱萸(zhū yú):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大意】

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做陌生的客人。常常想念家乡,而每逢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这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诗。前两句写诗人客居外地的孤独,重阳佳节时更加倍思念家乡亲人。后两句通过想象家乡兄弟对自己的思念情景,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11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1)洛城:洛阳

(2)玉笛:笛子的美称。

(3)暗飞声:不知从何处传出声音。

(3)散入:飘入。

(4)折柳:指《折杨柳》歌曲,内容大多歌唱离别之情。

(5)起:产生。

【大意】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能不钩起思乡之情吗?这首诗写诗人在春天夜里听到笛子吹出《折杨柳曲》,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

12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1)寄北:寄给北方的家人。

(2)第一句:你问我归家的日期,我现在还不能确定。

(3)巴山:作者当时正在四川一带巴蜀山区。

涨:上涨。

秋池:蓄着秋天雨水的池子。

(4)何当:何时。这句说:何时才能回到家中,一起在西窗下剪去蜡烛的余烬呢!

(5)却话:再话,再叙。这句意思是:把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况向对方倾诉。

【大意】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的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13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注释】

(1)落日:太阳落山的极远之地。

(2)望极天涯:极目

天涯。一二两句说:人们说落日的地方就是天涯,可是极目天涯还是见不到家乡的影子,可见家乡之遥远。

(3)碧山:这里泛指青山。三四两句说:已经怨恨青山的重重阻隔,而青山又被层层的暮云遮掩,可见障碍之多。

【大意】

人们常说,那太阳落尽的地方是天涯,天涯虽远,却可以看见,而故乡即使尽力远望也看不到啊!本已恨那青山阻隔着视线,使我不能看到自己的家乡,现在青山又被暮云遮挡,又多了一层障碍,越发看不到了。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采取层层递进的写法,表现出诗人思念遥远家乡的强烈感和迫切感。

14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瓜洲:在长江北岸,与江苏省镇江市隔江相望。

(2)京口:今镇江市。

(3)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作者曾在这里居住。

(4)绿:这里作动作用,相当于“吹绿”。

(5)还:还家,归家。

【大意】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中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呵,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这是一首作者想念金陵家园的诗。前两句写京口和瓜洲离得很近,不过隔着一条江和几道山而已。后两句是诗人的名句。句中“绿”字用得很巧妙,是诗人经过十几次改写才定下来的。这样,就把春风给写活了。末尾一句,好象是诗人对着圆圆的明月在发问:你什么时候能照着我返回钟山的家呢?在前三句中,诗人把想家的情绪有意隐蔽下来,直到最后,才将感情的闸门一下打开,抒发了对家园的深深眷恋,从而使全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5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注释】

(1)京师:古代对国都的称呼。这里指明代都城北京。

(2)这句是家乡遥远。

(3)无别语:没有别的话。

【大意】

我家远在三千里外的江南水乡,今天接到一封家书,信上写满了十五行;十五行的信全没有别的话,都只说着要我早早回到家乡。

这首短诗,用明白如话的语言,说出了家乡亲人和作者相互思念的感情。全诗写得自然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

篇2:二年级古诗上学期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这首诗抒写了久别回乡的感怀。诗人从小离开家乡,五十年后才回来,虽然家乡口音没有改变,但须发却已稀疏变白。晚辈们见了都不认识,笑着问:“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 鬓毛衰: 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衰:衰败。

慈仁寺荷花池

(清)何绍基

坐看倒影浸天河,风过栏干水不波。想见夜深人散后,满湖萤火比星多。

【注释】

①倒影浸天河:这里是天河的影子倒映在荷花池中的意思。天河:银河。

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是由许多恒星构成,通称天河。

②水不波:水面上没吹起波纹。

③想见:由推想而知道。这里含有想象得到的意思。

④萤火:指萤火虫的亮光。萤火虫:昆虫名,腹部末端有发光的器官,能发带绿色的光。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季夜晚慈仁寺荷花池上景色的诗。夏天夜晚,人们坐在荷花池边,看到天空的银河和池塘内荷花的影子,全都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看上去又好像荷花的倒影浸在银河里一般。微风吹过池边的栏杆,池塘里的水也没兴起波纹。可以想象,夜深人们散去以后,水面上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它们的萤光映入水中,可能会比星星还要多。

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虚实兼写,以动衬静。前两句写眼前之景,后两句写想象之景。实景写静,而想象中的虚景,却以萤火飞动,映入水中,以动写静,动与静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山亭夏日

(唐)高骈(pián)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作者小传】: 高骈(pián),字千里,唐代著名武将、诗人。【注释】:

1.水精帘:又作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2.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意译】: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拂动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景色的诗,主要是捕捉夏日凉快的一面,在炎夏或者烦闷气躁时读来倍感清凉安详。作者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绿树荫浓、池塘倒影,这些景象都可消除暑气,让人的心很自然的平静下来,如果再看到微风轻拂水晶帘,吹动满庭花香,那么就更能感觉出夏日的可爱,而不觉得它的漫长与闷热了。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宁静。诗的第三句中“水精帘动”是比喻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châ);微风吹来,水光潋(liàn)滟(yàn),碧波粼粼(lín),这一景象,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美妙而逼真,多美啊!

(唐)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释】:

1.绥: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绥”。“垂绥”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2.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3.流响: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

4.疏桐: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5.居高:身在高处。

6.藉:借,凭借,借助。后两句指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简析】: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 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绥(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杨义)

采莲曲二首(其二)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简析】: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长干曲

(唐)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注释】:

1.长干:在金陵。

2.横塘:在今南京西南麒麟门外,与长干相近。3.九江:泛指江水,而非浔阳九江。

4.借问:船家女真直率也,才问罢郎家何处,不及回答,旋而自言横塘人。【简析】:

这两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不仅如此,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有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 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现在只剩最后一句了: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生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沈熙乾)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题解】:

这是一首邀朋友喝酒的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时年四十六,正在江州司马任上。刘十九大概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名字不详。很多选本认为是彭城人刘轲,据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考证,非也。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云:“唯共嵩阳刘处士”,可知刘十九为河南登封县人。“十九”,是指排行。【句解】: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渣,香气扑鼻。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是用红泥烧制成的。“绿蚁”,是指新酿的米酒,在未过滤时,酒液面上浮有一层酒渣,色微绿,细如蚁,故称为“绿蚁”。“醅”,是指没有滤过的酒。

这两句以“绿蚁”、“红泥”相对列出,色彩的配合极为鲜艳明丽,首先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酒是新酿的,迫不及待地等人共品。红泥做的小火炉,小巧又朴素;炉火旺旺的,既可取暖,又可温酒。这真挚的情意真是比酒还淳厚。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要下雪,你能来我这里共饮一杯吗?“天欲雪”,说明天气正当寒冷。此时,与朋友围炉对酒、促膝夜话,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喝酒,讲究的是“兴”;酒中,又寄托着情。这两句正好道出酒中真趣,洋溢着美好人情。

“晚来”,就是晚上。“来”,是语助词。“雪”,即下雪,此处用作动词。“无”,是表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否”、“么”。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价说:“末句之‘无’字,妙作问语;千载下,如闻声口也。”

【评解】: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作为篇幅和字数最少的一种诗体,如何以少纳多,是最值得作者和读者考量的问题。此诗堪称典范。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其间脉络十分清晰。从层次上看,首句先出酒,二句再示温酒之具,三句又说寒天饮酒最好,末句问对方能否来共饮,而且又点破诗题中的“问”字。从关系上看,首末句相呼应,二三句相承递。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

诗作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侧面落笔,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富于生活气息的情趣,不加雕琢地写出了朋友间恳诚亲密的关系。《唐诗三百首》评价说:“信手拈来,都成妙谛。诗家三昧,如是如是。”《唐诗评注读本》:“用土语不见俗,乃是点铁成金手段。”

(中国文学网 作者:陈才智)

送朱大入秦

(唐)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直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注释】:

1.宝剑:伍子胥过江,解剑曰渔:剑中有七星北斗文,其直千金。

2.赠:故人去长安,长安五陵多豪侠,不可无剑也,故解剑相赠以壮豪情凌云志。【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朱大,名去非。首句“游人五陵去”“游人”,强调其浪游者的身份。“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诗中用作长安的代称。京华之地,是游侠云集之处。“宝剑值千金”,惜别赠别乃知之所为这句诗本为曹植《名都篇》诗句,这里信手拈来,不仅强调宝剑本身的价值,而且有身无长物的意味。这样的赠品,将是何等珍贵,岂可等闲视之!诗中写赠剑,有一个谁赠谁受的问题。从诗题看,本可顺理成章地理解为作者送朱大以剑。而从“宝剑”句紧接“游人”言之,似乎还可理解为朱大临行对作者留赠以剑。在送别时,虽然只能发生其中一种情况 ;但入诗时,诗人的著意唯在赠剑事本身,似乎已不太注重表明孰失孰得。这反而耐人寻想。

千金之剑,分手脱赠,大有疏财重义的慷慨之风。不禁令人联想到一个著名的故事,那便是“延陵许剑”。《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受封延陵的吴国公子“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季札挂剑,其节义之心固然可敬,但毕竟已成一种遗憾。“分手脱相赠”,痛快淋漓。最后的“平生一片心”,语浅情深,似是赠剑时的赠言,又似赠剑本身的含义——即不赠言的赠言。只说“一片心”而不说一片什么心,妙在含浑。却 更能激发人海阔天空的联想。那或是一片仗义之心,或是一片报国热情„„。总而言之,它表现了双方平素的仗义相期,令人咀嚼,转觉其味深长。浩然性格中也有豪放的一面。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称他“救患释纷,以立义表”,“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新唐书•文艺传》谓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那么,这首小诗所表现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登泰山

(明)杨继盛

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

【赏析】

泰山又称岱岳、岱宗,为五岳之首,历代文人学士,题咏者不知凡几,有才人之诗,有英雄志士之诗,有哲人之诗,登临赞颂,着眼不同,诗也各异其趣。作者这首《登泰山》诗,只有二十字,但内容独特,诗中无一字一句涉及泰山雄伟的形势与奇丽的景胜,纯从意理着笔,而意趣盎然发人遐思,可以说是志士之诗。

前二句表明作者之登泰山,是因有“欲小天下”之志,所以不辞登临绝顶,期以启迪心扉,开拓怀抱。《孟子·尽心上》载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语,盖谓所登愈高,则所见愈广,所视之对象亦愈见其小。鲁国在春秋时代,是一个地方千里的大国,但登上东山再看鲁国,立足点高了,鲁国的四境历历在目,所以鲁国也就显得小了。泰山巍峨宏伟,登上泰山,胸襟顿觉宽广,于是人们便产生了包举八荒、吞吐万象的气概,天下虽大,此时也就不显其大。“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这天下也便显见其小了。“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旧注谓圣人之道无所不包,涵泳于圣人之道,便觉大道如日月之无所不照,与天地万物共生,与宇宙相终始。“登泰山而小天下”,道理正在于此。作者服膺儒家学说动,作此诗时正当英年,他登泰山的目的,本在于励志,并非来此游览风物、留连光景。所在在诗句中说:“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前句写因,后句以“特来”一词显示有此因,乃有此主观行动之果。惟其如此,所以不须在登临之后,写上“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李梦阳《泰山》),“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中峰翠压徂徕色,绝顶青收碣石寒”(王世贞《登岱》)这样雄奇壮丽的诗句。

后二句另转一义,写登上泰山绝顶之后所产生的顿悟,使自己的心胸更加豁朗。“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作者此时不写纵观,不写俯视,只写仰观。只见泰山顶上,仍有悠然自在的白云,来往于太空浩气之间,因而意识到泰山虽然盘根齐鲁,耸峙苍穹,庄严伟大,但它的上面,却有飘浮的白云,岂非泰山之高也只是相对的。高峻的山岳之上,仍然有更高的东西,可见大道也并无止境,圣哲之人也从不以其所秉赋之道自满。山外更有高山,白云之上也还有日月星辰,此种理趣,本为人所周知,但无人道出,作者有感于此,可谓领悟独多。诗句虽极简朴,却能显示作者志在高远,不为物囿的执着追求精神;对于读者心智的启迪,也是无穷无尽的。

古诗

(东汉)无名氏

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

 《诗经》里面提到的一百三十二种植物中,作为蔬菜的大约有二十多种,如荇、荼、苕、荍、莱、芑之类,不过已退出餐桌,成了野生植物了,譬如葵菜即是。《诗经·豳风·七月》有“七月亨葵及菽”的诗句。这证明西周至春秋时期,我们生活在黄河流域地区的先民们已经以葵为蔬了。其它古籍也多有记载,汉朝许慎《说文解字》曰:“葵,菜也”,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专门的章节讲述栽培冬葵的技术,并以《种葵》列为蔬类第一篇;元代王祯《农书》说:“葵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本丰而耐旱,味甘而无毒。”;葵菜地位可见一斑,有的文献中干脆把葵尊为“百菜之主”了。葵菜本是我国古代先民日常食用的菜蔬之一,是一种非常古老又令人难以忘怀的蔬菜,它在汉朝极为盛行。大约在唐宋以后,因其它蔬菜的兴起,各地对葵的载种有所减少,到了明代已经很少有人种葵了。因为古人嫌弃冬葵“性太滑利”。明代的学者王世懋说:“古人食菜必曰葵,今乃竟无称葵,不知何菜当之”。

不过今天在江西、湖南、四川等地还有少量种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江南等地已开始恢复栽培。《内经·素问》中谈到了五谷、五畜、五果、五菜,其中五菜即:葵,韭,藿,薤,葱。葵者,现在一般称之谓冬葵。历史上葵有很多名字,有葵菜、露葵、冬葵菜、滑菜、卫足、马蹄菜、蕲菜、滑肠菜、金钱葵、金钱紫花葵、冬寒菜、冬苋菜、茴菜、滑滑菜、奇菜等称呼。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古人采葵必待露解,故曰露葵,今人呼为滑菜。”葵菜的采摘,是割取大小、老嫩适当的茎叶食之。太嫩不足取,采摘了可惜;太老不可食用,且采摘慢了不利于葵菜生长。采摘冬苋菜,可视“初生叶大如钱”者,“日日常拔,看稀绸得所乃止”,“周而复始,日日无穷”。

葵菜开紫黄花或白花,很美。南朝鲍照有《园葵赋》极尽华美之辞:“......乃露乃映,勾萌欲伸,嫩华将放;霏云四委,飞雨轻洒,......春风夕来,秋日晨映,独酌南轩,拥琴孤听,篇章间作,以歌以咏。鱼深沉而鸟高飞,孰知美色之为正。”

葵菜在古代极为普通,又被古人喜爱,于是便和日常生活,品行道德联系在一起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北朝乐府民歌《长歌行》把园中绿色的葵菜比喻成人生,告诫人们要珍惜生命,莫到老年只能后悔而悲哀了。

还有民歌“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友莫羞贫,羞贫友不成。”从葵菜种植之法,引申交友之道,可谓语重心长。

送朱大入秦

(唐)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朱大名去非。

首句“游人五陵去”“游人”,强调其浪游者的身份。“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诗中用作长安的代称。京华之地,是游侠云集之处。“宝剑值千金”,惜别赠别乃知之所为这句诗本为曹植《名都篇》诗句,这里信手拈来,不仅强调宝剑本身的价值,而且有身无长物的意味。这样的赠品,将是何等珍贵,岂可等闲视之!诗中写赠剑,有一个谁赠谁受的问题。从诗题看,本可顺理成章地理解为作者送朱大以剑。而从“宝剑”句紧接“游人”言之,似乎还可理解为朱大临行对作者留赠以剑。在送别时,虽然只能发生其中一种情况 ;但入诗时,诗人的著意唯在赠剑事本身,似乎已不太注重表明孰失孰得。这反而耐人寻想。

千金之剑,分手脱赠,大有疏财重义的慷慨之风。不禁令人联想到一个著名的故事,那便是“延陵许剑”。《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受封延陵的吴国公子“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季札挂剑,其节义之心固然可敬,但毕竟已成一种遗憾。“分手脱相赠”,痛快淋漓。最后的“平生一片心”,语浅情深,似是赠剑时的赠言,又似赠剑本身的含义——即不赠言的赠言。只说“一片心”而不说一片什么心,妙在含浑。却更能激发人海阔天空的联想。那或是一片仗义之心,或是一片报国热情„„。总而言之,它表现了双方平素的仗义相期,令人咀嚼,转觉其味深长。浩然性格中也有豪放的一面。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称他“救患释纷,以立义表”,“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新唐书•文艺传》谓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那么,这首小诗所表现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唐)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夏云形状奇特,变幻不常。“夏云多奇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但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并不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

首句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下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份量很重的词语。原来,诗人是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对他说来,夏云的千姿百态并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写。对事物关心的角度不同,描写的方式也自然有别。这一句对夏云的描写尽管抽象,却完全符合诗人此时的感情。它写出一个过程: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次句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云彩虽变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寻觅它的踪影。它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到处寻觅不见,蓦然低头,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又好象故意在你面前玩戏法: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迭迭。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云的容与悠闲之状,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而经历过失望、体验过被作弄的滋味的诗人,面对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形象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这首诗,看来并不单纯是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呢。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它的概括性是很高的,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感到诗里所描绘的人格化了的“云”是似曾相识的。

篇3: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题(二)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1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价值追求。自由平等是早期人类的基本利益, 即物质财富的占有。平等表现为个体在群体生活中均等地占有财富, 而自由更多体现在个体可以合理地占有属于自己的财富。现在法治社会里, 平等主要是公共事务的处理原则, 通过平等可以制定出符合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规则;而自由主要是市民在不侵犯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独立处理其私人事务的原则。平等主要出现在公共领域, 而自由主要出现在私人领域。自由和平等一起构成了现代市民生活的基本原则。

在东西方文明形成的过程中, 自由与平等所受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在某种程度上说, 东方文明在形成之初更重视平等, 西方文明则更重视自由。当然这与东方文明是大陆农业文明, 西方文明是海洋商业文明有很大的关系!

东方大陆农业文明以中华文明为代表, 农业是东方人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方式。在大陆农业社会, 个人的力量在面对大自然时是非常渺小的, 作为个体的人要生存就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 个人的力量不足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而在集体中生活平等就自然成为人们的第一追求目标!因此家庭、宗族就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保障, 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单元。而这种家庭至上的观念一旦上升为人生哲学就是集体主义。因此崇尚集体主义, 蔑视个人主义, 重义轻利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崇尚奉献, 蔑视索取也随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正如美国历史学家阿诺斯所言, 在中国这个儒教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 “尊崇老年人, 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 轻视现在;尊崇权威, 轻视变革;从而, 使它成为保持各方面现状的极好的工具, 最终导致处处顺从, 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

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的岛屿文化, 发源于克里特岛。这个岛处在欧洲、亚洲、非洲的中间。据说岛上的居民最初还是从事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 但随着人口的增长, 岛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增长。于是岛上的居民逐渐开始以航行为生活方式, 用航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甚至掠夺、战争。在这种环境下, 自由自在的个人奋斗与创造的气质得以产生。这时他们没有什么集体和权威可依赖, 每个个体必须依靠自己去创造。在对外的交流和冲突中, 克里特人找到了感觉, 再加上航行便利的因素, 便产生了以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明。这样就完成了他们的文化启蒙。虽然西方文明的孕育中间也孕育了一些平等的观念, 但这种观念主要是一种机会平等的观念;在西方早期的世俗社会中始终没有权威, 当他们发现他们也需要一个权威诞生时, 他们往往更愿意从人类自己以外去寻找, 因此西方社会发现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基督教除了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以外, 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原罪论。原罪论使他们更加坚信人本身是贪婪的, 人的欲望如果不用严格的制度加以制约的话是永无止境的。这也就为法治找到了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自《平等与自由——中西方法治思想的差异》)

1.下列关于“自由和平等”的表述,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早期人类生活中, 平等和自由是人类的两大基本价值追求, 表现为均等与合理地占有物质财富。

B.在法治社会里, 平等和自由一起构成现代市民生活的基本原则, 分别出现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

C.在东西方文明形成的过程中, 平等和自由所受重视程度不同, 东方重视平等, 西方则不重视平等。

D.平等和自由在东西方文明的发展中, 其实都是同时存在的, 因受不同生产方式的影响而各有侧重。

2.下列理解,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现在法治社会里的平等主要表现为通过平等可以制定出符合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规则, 而自由主要是市民可以独立处理其私人事务。

B.在东方大陆农业文明中,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主要依靠农业, 个人的力量在自然面前显得渺小, 因此个人生存更多地依靠集体。

C.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的岛屿文化, 当岛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增长时, 人们为了生存, 便逐渐开始以航行为生。

D.西方文明中也需要权威, 但他们往往更愿意从人类自己以外去寻找, 于是他们便用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来代替。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家庭、宗族等社会基本单元形式的形成, 受处在大陆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并因此而形成了重集体轻个人、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B.美国历史学家阿诺斯认为中国儒教占统治地位, “尊崇老年人, 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 轻视现在;尊崇权威, 轻视变革”, 这些都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C.岛屿文化带来航行的发展, 也促进了自由自在的个人奋斗与创造的气质的形成, 于是便产生了以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明。

D.崇尚个人自由、虚幻的权威、原罪论, 这些都是西方文明中人们希望用严格的制度加以制约的因素, 也为法治找到了思想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 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7题。

娄机, 字彦发, 嘉兴人。乾道二年进士, 授盐官尉。, 服除, 调含山主簿。郡委治铜城圩八十有四, 役夫三千有奇, 设庐以处之, 器用材植, 一出于官。民乐劝趋, 两旬告毕。迁宗正寺主簿, 请宽恤淮、浙被旱州县。

时皇太子始就外傅, 遴选学官, 以机兼资善堂小学。机日陈正言正道, 又以累朝事亲、修身、治国、爱民四事, 手书以献, 太子置之坐右, 朝夕观省。随事开明, 多所裨益。都城大火, 机应诏上封事, 力言朝臣务为奉承, 不能出己见以裨国论;外臣不称职, 至苛刻以困民财;将帅偏裨务为交结, 而不知训阅以强军律。时年七十, , 不许。

迁右正言兼侍讲, 首论广蓄人才, 乞诏侍从、台谏、学士、待制、三牙管军各举将帅边郡一二人, 召问甄拔, 优养以备缓急。召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 言:“至公可以服天下, 权臣以私意横生, 败国殄民, 今当行以至公。”又言:“两淮招集敢勇, 不难于招而难于处。若非绳以纪律, 课其勤惰, 必为后害。”仍请检校权臣、内侍等没入家赀, 专为养兵之助。

迁礼部尚书兼给事中, 进参知政事。当干戈甫定, 信使往来之始, 疮痍方深, 敝蠹纷然, 机弥缝裨赞甚多。嘉定二年八月, 行皇太子册命, 机摄读册。数上章告老, 帝不许, 皇太子遣官属勉留之。卒, 赠金紫光禄大夫, 加赠特进。

机初登第, 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 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模、栋, 卒为善士。居乡以诚接物, 是非枉直判于语下, 不为后言, 人惮而服之。称奖人才, 不遗寸长, 访问贤能, 疏列姓名及其可用之实, 以备采取, 其所荐进, 亦不欲人之知也。机深于书学, 尺牍人多藏云。

(选自《宋史·娄机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

A.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机/曰/设得金/将谁归

B.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机曰/设得金/将谁归

C.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机曰/设得金/将谁归

D.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机曰设得金/将谁归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的一项是 ( )

A.丁母忧, 指为母亲守丧, 古代官员的父母去世去, 官员必须离职守丧。

B.娄机做皇太子的教授, 教授是指传道授业的老师, 与今天的“大学教授”同义。

C.丐闲, 指请求辞官归家, 类似的提法还有“乞休”“乞骸骨”, 意思大体相同。

D.中书令与文中的“吏部侍郎”“太子左庶子”“给事中”一样, 都是古代官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的一项是 ( )

A.娄机为政有方, 体恤民情。他治理铜城堤岸时, 为民工置建房屋, 提供工具, 还请求朝廷抚恤淮、浙两路遭旱灾的州县。

B.娄机为人正直, 关心国事。做皇太子老师时, 向皇太子陈说正直道理, 并上密封奏章陈述强调各级官员要奉公为国。

C.娄机重视人才, 富有远见。做右正言兼侍讲时, 他首先提出广泛储备人才, 请求下诏令各部门举荐可充边州将帅的人以供选拔。

D.娄机深受皇帝重视, 多次请求告老还乡, 皇帝都没有允许。娄机去世后, 被追封金紫光禄大夫, 加赠特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权臣以私意横生, 败国殄民, 今当行以至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居乡以诚接物, 是非枉直判于语下, 不为后言, 人惮而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8~9题。

江上秋夜

[宋]道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 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 月在浮云浅处明。

8.“井梧翻叶动秋声”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都写了梧桐, 请分析两句表现手法的异同。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宋诗长于借景寓理, 请分别概括四句诗的写景内容, 并用一句话阐述本诗蕴涵的道理。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孔子用 “________, ________”表达了“学习”与“思考”都很重要、相辅相成的观点。

(2)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________, ________”一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曹军的惨败, 反衬周瑜的军事才能。

(3) 李密在《陈情表》中拿乌鸦反哺作比, 用“________, ________”两句诚恳地表达了自己奉养祖母愿望。

乙 选做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 (4) 题。 (25分)

麦芽糖

江岸

田大妈年轻的时候是村里割麦子的头把好手, 黄泥湾多少号称快手的人, 都拜倒在她的镰下。那一年, 队里为了抢天夺时, 不按工时记工分, 按所割麦子的田亩数记工分。田大妈一整天都猫腰在麦田里愣是不露头, 一个人割了一亩多地的麦子, 让一村人惊讶得合不拢嘴。不知道从哪年起, 她的手一点点慢了, 脚也跟不上趟了。年龄不饶人啊, 她说老就老了, 等到她哆嗦的手再也握不住镰刀把了, 她就失去了下田割麦的机会, 只能帮助忙碌的人们做饭烧茶。

当然, 田大妈在做罢了饭烧好了茶之后, 她也不会躲到阴凉处歇着。她挽着个大竹筐, 到收获过的田野里去拾麦穗。

田大妈开始拾麦穗的时候, 刚刚分田到户。家家户户才尝到填饱肚皮的滋味, 都比较珍惜粮食, 田野里可以说场干地净, 基本做到了颗粒归仓。田大妈东张张西望望, 眼光似梳子, 把一垄垄麦茬都梳理一遍, 偶尔才发现一穗半穗麦子。她把自家田地的麦穗拾完之后, 忍不住下到别人家的田里, 却早被人发现了。那人远远地喊:“那是谁啊, 别拾俺家的麦穗啊, 俺自己抽空也要拾的呢。”有时忙乎一天, 也拾不到半筐麦穗。

田大妈把拾到的麦穗晒得焦干, 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把麦粒搓下来, 用簸箕簸一簸, 麦芒麦壳都扬掉了, 留下一堆金灿灿的麦子。田大妈抓起一把麦子, 让麦子一粒粒从指缝里淌出来, 田大妈又抓起一把麦子, 又让麦子一粒粒从指缝里淌出来…… 五九年如果有了这一把把麦子, 大毛二毛三毛都不会相继饿死了。

当初, 四毛放着庄稼不种, 要到城里打工, 田大妈死活不同意。庄稼人呢, 不种庄稼还叫庄稼人吗?但她到底拗不过四毛, 四毛走了, 好在还有他媳妇留下来种田。过了几年, 他媳妇嫌累, 四毛把媳妇也带跑了, 留下儿子陪伴奶奶。他们家再也没人种田了, 好端端的田地白白送给了别人种。再后来, 四毛把田大妈祖孙俩也接到了城里。

老邻旧居有时到城里办事, 就去看看田大妈, 羡慕田大妈如今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幸福生活。田大妈总是苦笑, 一个劲儿地摇头。邻居们要走了, 她把人家送出老远, 最后邻居实在不让她送了, 她就倚着路边的树, 或者电线杆, 手搭凉棚看人家的背影, 直到人家连影儿也没有了, 才无精打采地回家。

有一次, 她和邻居聊天, 邻居随意的一句话, 却重重地击打在她的心坎上, 让她好几天没缓过神来。

田大妈说:“麦子快收了吧?”邻居说:“快了, 要不了多久了。”“又该你们忙活了, 收了麦子, 还要拾麦穗。”

“现在收麦子都是马马虎虎的, 哪能收干净?谁还拾麦穗啊?”

农村如今是怎么啦?这么不知道金贵, 这么糟践粮食。如果再来个五九年, 恐怕人都要饿死了。田大妈想不通。

她决定回黄泥湾拾麦穗去, 但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去合适。往年在老家, 只要听见麦黄鸟从房顶上飞过时洒下一路“大哥大哥, 麦黄快割”的催促声, 田大妈不用跑到田间地头亲眼看看那一波波不停翻滚的金黄色麦浪, 她就知道, 麦子熟了, 该开镰收割了。可是, 城里没有麦黄鸟, 她只好问儿子四毛, 四毛就糊弄她, 早呢, 还早着呢。

要不是那天看电视, 新闻报道里说, 今年全县小麦获得了大丰收, 田大妈还被蒙在鼓里。田大妈知道了, 就坐不住了, 让四毛开车送她回黄泥湾。

一回到黄泥湾, 麦子的香味就填满了田大妈的五脏六腑。她撵走了四毛, 谢绝了邻居的好心劝慰, 挽着个大竹筐, 下到了麦田里。

田大妈几乎不用挪太远, 就拾到一把把麦穗, 那一根根麦穗总是被丢在特别显眼的位置, 她随便一瞅准能看见。这里几根, 那里几根, 放眼望去, 麦田里满是遗落的麦穗。在田大妈眼里, 这哪里是麦穗啊?这分明是一个个馒头, 一碗碗面条, 一条条人命啊。麦穗那么多, 田大妈怎么拾也拾不完。也不知道是汗水, 还是眼泪, 遮挡了田大妈的视线, 她站起来擦擦眼睛, 感觉双眼热辣辣的, 越擦眼睛越湿润……

田大妈吃力地拎回了第一筐沉甸甸的麦穗。

邻居跑过来看, 笑她:“大妈, 你真是有福不会享, 儿子是大老板, 还在乎你拾这一点点麦穗?”

田大妈什么都没有说, 只顾大口大口地喘粗气。

“大妈, 这些麦穗都发芽了, 你要它有什么用?”

什么, 发芽了?田大妈抓起一把麦穗放在眼前仔细一看, 果然, 每粒麦子都冒出了细嫩的芽儿。田大妈愣了。

第二天, 天刚蒙蒙亮, 田大妈又挽起大竹筐下田了……

一连好多天, 田大妈都在拾麦穗。她拾回来的麦穗, 由于在野外雨打露浸, 陆续发芽了。她索性每天给麦穗浇水, 等麦芽长到三四厘米的时候, 她将麦芽一根根剪下来, 洗净, 切碎。再蒸一锅糯米饭, 饭熟后, 拌入细碎的麦芽……

那年秋后, 整个村庄的孩子都吃到了田大妈亲手做的又香又甜的麦芽糖。

(选自《2014小小说精品选》)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 冷静地叙述了告别乡村的田大妈又一次回到熟悉的田间地头拾麦穗的故事。故事简单, 却暗含批评。

B.小说第三段回忆田大妈以前拾麦穗遭人驱赶的内容, 一方面说明当时粮食紧张, 生活贫困, 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田大妈家比别人家穷。

C.文中“现在收麦子都是马马虎虎的, 哪能收干净?谁还拾麦穗啊?”单独成段, 强调了现在乡村人都不珍惜粮食, 也引出下文田大妈下乡。

D.小说语言质朴, 描写简练而不失生动, 特别是对田大妈回乡拾麦穗的描写, 通过一系列动作真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

E.田大妈的儿子四毛不种庄稼, 到城里打工, 后来发家致富, 这隐约表现了想改变贫穷的农村人的追求, 也有作者对放弃农田行为的批判。

(2) 小说中三处写到“老邻旧居”“邻居”等次要人物, 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说中的田大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说三次写田大妈拾麦穗, 每次拾麦穗的起因、心情或表现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 (4) 题。 (25分)

一个悲情的殉道者:马克斯·普朗克

董理

1858年4月, 普朗克出生在德国基尔城的一家书香门第。普朗克从小有音乐天赋, 他准备攻读音乐, 但数学家米勒的启发引起了普朗克对数理的兴趣。从米勒那儿, 普朗克学到了能量守恒定律。然而当普朗克想去大学进修物理学时, 米勒却劝他放弃物理学, 因为这门科学中的一切都已经被研究了。“我并不期望发现新大陆, 只希望理解已经存在的物理学基础, 或许能将其加深。”普朗克这样说。

普朗克对物理学的执着造就了这位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同时为人类开启了现代物理学的大门。他曾说:“外部世界是独立于我们的绝对存在, 而探索这种绝对存在所适用的规律, 我认为就是最崇高的科学研究任务。”一个青年能置著名数学家之劝于不顾, 说明了普朗克当时对科学的热爱。爱因斯坦在1918年4月在柏林物理学会举办的普朗克60岁生日庆祝会上发表演讲说:“在科学的庙堂里住着各式各样的人, 有许多人只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 另外还有许多人是纯粹功利的目的。如果除去这两类人, 那么仍然还有一些人留在里面, 我们的普朗克就是其中之一, 这也就是我们所以爱戴他的原因。”他是一名物理学最虔诚的信徒。

如果说19世纪的物理学大厦出自牛顿等人之手, 那么震颤整个以经典物理学为根基的大厦始于普朗克对黑体辐射的研究。黑体辐射的问题在于长波段和短波段, 不同的波段都采取近似值的方式分别用不同的公式表达, 并没有人能一起推出符合整个波段的公式。作为一名热力学家, 普朗克最大的信念之一就是能量守恒定律。然而当普朗克希望借助传统热力学知识, 通过一次一次实验解决黑体辐射问题时, 万金油般的能量守恒定律没能帮助他通向成功。他不得不转而求助于统计学观点。他引入量子, 也就是一份份的能量, 推出了符合全波段的公式。在当时, 科学家都相信能量是连续可变的, 怎么可能是一份份的量子呢?这无疑令整座物理学大厦都开始动摇。哪怕是亲自得出这一公式的普朗克, 也难以相信这一结论。普朗克迷茫了, 作为经典物理学的忠实信徒, 他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量子假说是物理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 为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的建立奠定了新的基础。尽管普朗克面对自己提出的量子假说时而彷徨时而迷茫, 但作为一名伟大的物理学家却不失崇高的科学品质和精神。普朗克信奉科学, 却并非迷信科学, 就在提出量子假说之后, 他甚至预言了未来将会出现量子力学。在刚刚提出量子假说后, 普朗克对他6岁的孩子解释其中的意义时, 说道:“今天, 我做出了一个发现, 它和牛顿的发现一样重要!”然而, 受过严格经典物理学训练的普朗克对他所提出的量子假说对经典物理学理论造成的“破坏”, 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过, 从而限制了他进一步超越经典物理学理论的界限。

普朗克虽然在量子假说的提出上表现保守, 却有独到的科学眼光和前瞻性。1905年6月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当时在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人能真正理解相对论, 而物理学界支持相对论的第一位权威人士就是普朗克。普朗克还给予爱因斯坦其他方面的帮助和爱护。1913年夏, 普朗克身赴伯尔尼聘请爱因斯坦到柏林成为科学院院士。没有德高望重的普朗克的支持和宣传, 爱因斯坦和他创立的相对论不会那样快就引起人们的重视并确立其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地位。

一战开始, 德国学者们发表臭名昭著的《告文明世界宣言》, 为德国的罪恶战争辩解, 普朗克赫然在列。一战结束, 德国败降, 普朗克等众多学者公开为《告文明世界宣言》道歉。不满十年, 纳粹法西斯席卷德国, 德国学者集体失忆, 忘却前朝旧事再次紧跟“元首”。当爱因斯坦挺身反击纳粹时, 许多科学家居然微词他“过激”。或许是普朗克盲目的爱国情怀, 致使他作为德国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却没有发出正确的声音。正如德国物理学家埃瓦德所言:“普朗克是个悲情角色……”

即使如此, 普朗克为人类科学所做的贡献却不容置疑。1958年4 月25 日, 在庆祝普朗克诞生100周年纪念会上,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说:“以前许多领域都给人们以一种非常混乱的感觉, 但在普朗克一生的工作领域里, 却表现出来一种单纯和莹澈的光明。”

(选自《科学家》2014年第10期)

相关链接:普朗克经历了德国引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的悲剧。面对希特勒的排犹政策, 曾为他的同事向希特勒求情, 希特勒勃然大怒。后来, 普朗克个人遭到厄运, 长子和两个女儿死于战争, 次子被纳粹处死。他的住宅被炸毁, 丰富的藏书和成果也毁于一炬。 (《量子物理学精神之父:马克斯·普朗克》)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马克斯·普朗克从小对音乐有天赋, 由于受著名数学家米勒的启发, 从此走上了研究物理学的道路。

B.马克斯 · 普朗克对物理学的兴趣与研究没有功利性的目的, 更没有挑战智力的意图, 完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信仰。

C.本文多处直接引用其他科学家对马克斯·普朗克的评价语, 目的是从侧面表现马克斯·普朗克的性格特点, 显得更有说服力。

D.尽管作者认为马克斯 · 普朗克是一个“悲情角色”, 但丝毫不影响马克斯·普朗克作为一个伟大物理学家的影响与地位。

E.本文采用对比手法, 主要选取了马克斯·普朗克的科学成就、思想性格等方面的事迹, 全面地表现了一个物理学家的一生。

(2) 马克斯·普朗克为人类科学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为什么说马克斯·普朗克是一个“悲情的殉道者”?请结合材料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普朗克一生的工作领域里, 却表现出来一种单纯和莹澈的光明”有哪些表现?请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谈谈对你的启示。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 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①面对主持人的提问, 刚刚结婚生子的她如同打开了话匣子, ________地聊起了自己的婚姻生活与养儿体验。

②一些广告公司竟然把小广告钉在人行道的树上。被处罚时, 他们还________地狡辩说, 这样方便行人看。

③张兰站在台上________, 她用朴实的语言, 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几年来带领乡亲们在致富路上所经历的酸甜苦辣。

A.娓娓而谈 滔滔不绝 振振有词

B.滔滔不绝 振振有词 娓娓而谈

C.滔滔不绝 娓娓而谈 振振有词

D.振振有词 娓娓而谈 滔滔不绝

14.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分)

A.2015年, 一项利用人体上皮细胞成功制造某种干细胞的重大科研成果将他第一次推到了公众视野之中。在此之前, 他并不被为人所熟知。

B.根据2015 年相关调查显示, 俄罗斯互联网用户超过德国和英国, 达7000万, 成为欧洲第一大互联网国家。

C.作为科技含量最高的环节, 后期制作成为许多电影大片制作中的重头戏, 能否“点石成金”常常是该电影赢得票房的关键。

D.从技术层面来说, 国内手机漫游费成本已几乎为零, 并不需要更多投入, 继续收取漫游费, 其合理性在今天需要打上问号。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 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 (3分)

崇明岛三面为长江环绕,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然而如何能流进千家万户、仟佰田亩, 使人和地、青苗芦苇螃蟹均能得而享之?对崇明农人而言, 悠悠万事, 唯此为大。

①再与东海交互相接

②西部的崇西水闸即为一岛之水口

③如母亲的双手怀抱东西狭长的沙洲汇合于东滩

④大江浩渺西来

⑤于岛的西端分出南北两支

⑥引汹涌江水滋润农田家园

A.①②④⑤⑥③

B.④⑤③①②⑥

C.②③⑤①⑥④

D.④①③⑤②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作为一种活态文化, 武术文化遗产与武术传承人密切相关。我国传统武术自古有师徒代代相传的习俗, 由于社会习武环境的变化, , 所以常出现“人亡歌息, 人去艺绝”的情况, 大量优秀传统武术项目也正在流失, 。用法律保护传统武术文化遗产, , 成为保护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当务之急。

17.下图是山东大学的校徽。请写出校徽内圈的构思要素, 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 句子通顺, 不超过80个字。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 (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中有一棵枯死的老树, 老树的枝头有一个简陋的鸟巢, 鸟巢里有一只鸟儿终日忍饥挨饿, 艰难度日。一日, 大漠刮起了沙尘暴, 那棵枯树被连根拔起卷走了。这只可怜的鸟儿为了寻找新的藏身之处, 不得不长途飞行数百公里, 终于发现了一片绿洲, 绿洲上小河潺潺, 绿树成荫, 甜美的果实缀满枝头。

如果大漠中的那棵枯树仍然幸存的话, 这只鸟儿也许永远也不会想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D

【解析】A项, “合理地占有物质财富”错, 原文是“合理地占有属于自己的财富”。B项, “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错, 张冠李戴, 应是“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C项, “西方则不重视平等”错, 原文是“东方文明在形成之初更重视平等, 西方文明则更重视自由”, “更重视自由”并不等于“不重视平等”。

2.A

【解析】“市民”后缺少了一个限定语, “在不侵犯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

3.B

【解析】“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无中有生, 原文是“最终导致处处顺从, 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 文言文阅读

4.B

【解析】首先断定标志词“曰”后要断, 排除D项;其次, “机”指娄机, “复索元价机”不符前后文意思, 排除A项;B项与C项的不同在于“域”字处, 结合句意“域发地遇石”不符前后语境, 因为“域”不会发出“发”这个动作。

5.B

【解析】教授, 学官名。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 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 掌管学校。今天讲的“教授”是指高等学校教师的学衔或职务名称。

6.A

【解析】“请求朝廷抚恤淮、浙两路遭旱灾的州县”是在娄机“迁宗正寺主簿”时, 不是在“治理铜城堤岸时”。

7. (1) 有权势的大臣因为私心膨胀, 败坏国家伤害百姓, 现在应该实行公正之道。 (“以”“横生”“殄”“至公”“行以至公”每处1分)

(2) 娄机居住在乡里时诚恳待人接物, 是非曲直当面判断, 事后从不再说, 人们都非常畏惧而信服他。 (“居乡”“以”“语下”“惮”“服”每处1分)

【参考译文】娄机字彦发, 是浙江嘉兴人, 乾道二年考中进士, 被授予盐官县尉。 (不久) 母亲去世, 娄机为母亲守丧, 服丧期满, 被调任含山县主簿。州府委派他治理铜城堤岸八十四处, 当时在这里服役的民工有三千多人, 娄机建房屋给他们居住, 工具材料一概由官方供给。 (措施实行后) 百姓都非常乐意工作, 二十天宣告完工。改任西安县知县, 有大户人家买地作坟场, 掘开地碰到石头, 又要索回原价。娄机说:“假如挖得金子, 那将归谁?”升为宗正寺主簿, 请求朝廷抚恤淮、浙两路遭旱灾的州县。

当时太子出宫跟老师学习, 朝廷选择学官 (老师) , 让娄机兼任资善堂小学教授。娄机每天对太子陈说正直道理, 又将历代侍奉双亲、修养身心、治理国家、爱护百姓的事, 手抄献上, 太子把它放在座位旁边, 每天早晚观看自省。遇事翻看了就明白, 多有帮助。京城大火, 娄机奉诏上密封奏章, 强调说朝廷官员专事奉承, 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对国家政策有所裨益;地方官员不称职, 以致苛刻而使百姓财用困乏;将帅专事结党, 却不知训练检阅军队加强军纪。娄机时年七十岁, 请求退休, 皇上不允许。

升为右正言兼侍讲, 首先提出广泛储备人才, 请求下诏令从侍从、台谏、学士、待制、三牙管军中各举荐可充边州将帅的一二人, (并由) 皇上召问选拔, 享受优厚待遇以行危急之事。被任命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 娄机说:“公正可以使天下信服, 有权势的大臣因为私心膨胀, 败坏国家伤害百姓, 现在应该实行公正之道。”又说:“两淮招募勇猛的士兵, 最困难的事不是招募新兵, 而是管理军队。如果不用纪律来约束, 并考核他们的勤勉懒惰, 他们一定会成为后患。”便请求查核权势大臣、内侍太监等人没有收入官的家产, 专门作养兵费用。

升为礼部尚书兼给事中, 进参知政事。当时正是战争刚刚停止, 信使开始往来, 战争所造成创伤最严重, 破败坏损到处都是的时候, 娄机提出了很多弥合创伤有助国政的政策。嘉定二年八月, 朝廷颁布册立皇太子的诏命, 娄机代理中书令宣读册命。娄机多次上疏请求辞职, 皇帝不同意, 皇太子派属官极力挽留他。娄机去世后, 被追封金紫光禄大夫, 加赠特进。

娄机进士登第之初, 父亲娄寿告诫他说:“能够做官虽然是值得祝贺的事, 但做官真正是不容易啊!”娄机抚育弟弟娄模、娄栋, 他们最终成为有道德的人。娄机居住在乡里时诚恳待人接物, 是非曲直当面判断, 事后从不再说, 人们都非常畏惧而信服他。他夸赞人才, 不遗漏任何一点点特长, 访问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都会将他们的姓名及其可以任用的事实记录排列出来, 以供选拔, 他所举荐的, 也不想让人知道。娄机精通书法, 书信大多被人收藏。

(二) 古代诗歌阅读

8.相同:从听觉角度写景。 (1分) 不同:道潜的诗通过写井边的梧桐叶翻动, 侧面烘托表现风大; (2分) 李清照的词借景抒情, 借细雨打梧桐之景, 抒发内心的忧愁。 (2分)

9.概括:①江面阴雨;②秋风渐大 (梧桐叶翻飞) ;③ 秋风停下;④ 天晴月出。 (意思对即可, 每点1分) 道理:阳光总在风雨后。 (“不经风雨, 怎见彩虹”“风雨过后, 必是晴天”“光明总在一番奋斗之后”) (联系诗意, 言之成理即可) (2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10. (1)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3)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11. (1) AD (选A给3分, 选D给2分, 选C给1分;选B、E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综合、评价鉴赏的能力。B项, “田大妈家比别人家穷”属无中生有。C项, “都不珍惜粮食”不完全正确, 只能说明现在生活条件好了, 对粮食没有那么珍惜了。E项, “作者对放弃农田行为的批判”属无中生有。

(2) 第一处写原来乡村的老邻旧居到城里办事, 用邻居的羡慕之语, 反衬田大妈对昔日乡村生活的怀念。

第二处写“有一次, 她和邻居聊天”, 这是城里的邻居, 正是这番对话促使田大妈产生了回乡拾麦穗的想法, 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三处写田大妈下乡拾麦穗时乡村的邻居, 用邻居的言语说明农村不珍惜粮食的现状, 烘托出田大妈这个人物形象。

(3) ①勤快利索。她年轻时是割麦好手, 年老了帮忙做饭烧茶, 拾麦穗, 从不歇着。②珍惜粮食。生活苦时下地拾麦穗, 生活好了, 仍不忘去拾麦穗。③心灵手巧。拾回的麦穗发芽了, 无法食用, 她竟然能将其做成麦芽糖。

(4) ①第一次是做罢了饭烧好了茶之后去拾麦穗, 表现了田大妈即使年老握不动镰刀了, 也不愿意歇着的心情, 表现了田大妈热爱劳动的质朴本色。 (2分) ②第二次是分田到户时拾麦穗, 起因主要是粮食不够, 心情是面对干净的麦田, 渴望多捡点麦穗, 表现了那个年代生产力低下, 百姓生活贫穷, 对粮食格外珍惜。 (2分) ③第三次是田大妈从城里返回村里拾麦穗, 起因是听说村里收麦子很马虎, 也没人拾麦穗。田大妈感到痛惜, 不断地捡, 尽管有的已经发芽, 她把发芽的麦子做成麦芽糖, 表现了田大妈珍爱粮食。 (2分) ④前两次拾麦穗与第三次拾麦穗形成对比, 作者通过田大妈的三次拾麦穗, 不仅赞美了田大妈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 更是对当下生活富裕了, 而一些传统美德却丢失了的社会现象的反思与批评。 (2分)

12. (1) CB (选C得3分, 选B得2分, 选D得1分, 选A、E不得分)

【解析】D项, 认为马克斯·普朗克是一个“悲情角色”的是德国物理学家埃瓦德。A项, 米勒是反对普朗克研究物理学的。E项, “对比手法”错, 本文没有使用该手法。

(2) ①推导出黑体辐射研究中符合全波段的公式;②提出量子假说, 为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奠定基础;③帮助和爱护爱因斯坦, 促使相对论在现代物理学中地位的确定。

(3) ①一生信奉经典物理学, 却无法超越。②德高望重, 却因盲目爱国而对战争没有发出正确的声音。③二战中, 遭受很多不幸与厄运。

(4) “单纯和莹澈的光明”的具体表现:①对物理学有着纯粹的热爱与执着, 是物理学最虔诚的信徒;②具有崇高的科学品质和精神, 信奉科学, 却不迷信科学, 能认识到自己研究成果的意义;③具有独到的科学眼光和前瞻性, 是个伯乐, 帮助爱因斯坦并支持相对论。

启示:①科学想要进步, 唯有不断革新, 颠覆旧信仰, 创造新真理。②科学发展需要有真正热爱科学的人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只要言之成理皆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B

【解析】娓娓而谈:形容说话谈论不倦或动听。滔滔不绝:形容连续不断, 指话很多, 说起来没个完。振振有词: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 说个不休。

14.D

【解析】A项, “被”与 “为…… 所”语义重复, 应把“被”去掉。B项, 应把“根据”去掉。C项, 一面与两面不搭配, 应在 “赢得”前加 “能否”。

15.B

【解析】首先, 根据原句中的标点符号, 可推断前四空与后两空分别为两个意思。再看“如何能流进千家万户、仟佰田亩”可以断定②⑥两句一定放在最后两空, 排除A、C两项。最后根据第①③⑤三句的空间关系 (“分出”——“如母亲的双手”——“再与东海交互相接”) , 其排列顺序应是⑤③①。因此, 选B。

16.示例:①传统武术后继乏人 ②引发传统武术文化的断层危机 ③吸引年轻人加入

【解析】首先要注意中心句“武术文化遗产与武术传承人密切相关”, 这是整个文段要讲的内容。第①处需结合“所以常出现‘人亡歌息, 人去艺绝’的情况”, 从因果关系的“因”的角度 (人的因素) 思考;第②处要从文化的角度说明所产生的结果;第③处是做法, 也要从“传承人”的角度思考, 注意要用动宾短语。

17.示例:该图内圈的图案由“山峰”“灯塔”“水波”“1901”构成。整个图案寓意:山东大学像一座灯塔, 引领学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并勇攀科学高峰。

六、作文

篇4: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题

1. 已知-2xny4 + 5x2y - 1是六次三项式,则n = [ ].

2. 若(a - 2b)2 = (a + 2b)2 + k,则k = [ ].

3. 一个角的补角和它的余角的比为5∶2,则这个角的度数是[ ].

4. 有两个1圆的硬币,随机抛在水泥地上,两个硬币正面都朝上的概率记作P(正,正),一个正面朝上一个正面朝下的概率记作P(正,反), 则P(正,正) [ ]P(正,反)(填“>” 、“=”或 “<”).

5. 当x = -2时,代数式ax5 - bx3 + cx + 8的值是2 006,则当x = 2时,代数式ax5 - bx3 + cx + 4 004的值是[ ].

6. 如图1,已知∠3 + ∠4 = 180°,则NM与BC的位置关系是[ ],请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结论[ ].

7. 观察下列等式:22 - 12 = 3,32 - 22 = 5,42 - 32 = 7,…则第n个等式为[ ].

二、选择题(每小3分,共24分)

8. 在代数式a,-,a2 - b2,,中,整式的个数是().

A. 2B. 3C. 4D. 5

9.小马虎在做下面4道题时只做对了1道,他做对的是().

A. (-1)0 = 0B.(-a3)2 = a5

C. 4m2 - 3m2=1D. -

x32 ÷ -

x5 = - x

10. 你到过天安门吗?天安门广场雄伟壮观,它的面积有44万m2.算出它的百万分之一的大小接近于().

A.篮球场地的面积

B.教室的面积

C.一张报纸的面积

D.一本教科书的面积

11. 如图 2,方砖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小老鼠在方砖上自由走动,最终停留在白色方砖上的概率是().

A. 4B. C. D.

12. “已知两个多项式A和B,其中A = 4x2 - 5x + 1,求A + B”.小亮在计算时错误地将“A + B”看成了“A - B”,所得的答案是-2x2 + 9x - 4,你帮助小亮计算出“A + B”的正确答案是().

A. 2x2 + 4x - 3B. 6x2 - 14x + 5

C. 10x2 - 19x + 6D. 8x2 - 23x + 9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近似数1.60的精确程度与近似数一样

B.近似数1.60与近似数的有效数字一样

C.近似数7.80精确到百分位,有3个有效数字

D.近似数6 000万与近似数千万的精确程度一样

14. 已知4x2 + 2mxy + 9y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的值是().

A. 6B. ±6C. 12D. ±12

15. 图3的是一探照灯灯碗的纵剖面,从位于O点的灯泡发出两束光线OB、OC经灯碗反射以后平行射出.如果∠ABO = α,∠DCO = β,则∠BOC 的度数为().

A. 180° - α - βB. α + β

C. (α + β)D. 90°+(α - β)

三、解答题(共55分)

16. 计算:(每小题5分,共10分)

(1)(3x + 2)(x - 3) - x(4x - 5) + (x - 1)2;

(2)(x - y)(x2 - y2)(y + x).

17. (8分)已知a + b = -5,ab = 6,求a2 + ab + b2的值.

18. 作图题:(9分)

已知:∠α、∠β,且∠α > ∠β,如图4;

求作:∠AOB,使∠AOB = ∠α-∠β;

说明:只允许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19. (10分)如图5,一块直径为a + b的圆形钢板,从中挖去直径分别为a 与 b的两个圆,求剩下的钢板的面积.

20.(10分)表1是2001年6月13日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报告.

(1)根据表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示这6个城市空气质量情况,你的统计图能画得形象些吗?

(2)如果要利用面积分别表示这6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6个城市所占的面积之比大约是多少?(可利用计算器计算)

(3)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你发现这6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与它们的地理位置有联系吗?

21. (8分)看图填空.

(1) 如果∠2=∠3,那么[ ]∥[ ],理由是[ ].

(2) 如果 ∠3=∠4.,那么[ ]∥[ ],理由是[ ].

(3) 如果∠1与∠4满足条件[ ]时,m∥n,理由是[ ].

(4)如果∠1+∠2=180°时,[ ]∥[ ],理由是[ ].

篇5:二年级上学期必背古诗[推荐]

1.游子吟(yín)(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lù)飞,桃花流水鳜(guì)鱼肥。青箬(ruò)笠,绿蓑(suō)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5.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4.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chán)于夜遁(dùn)逃。欲将轻骑(旧读jì)逐(zhú),大雪满弓刀。

6.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二年级上学期必背古诗

浪淘风簸(bǒ)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7.赋(fù)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9.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1.悯农(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sù),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8.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0.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zhì)子学垂纶(lún),侧坐莓(méi)苔(tāi)草映身。

二年级上学期必背古诗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2.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suō)笠翁,独钓寒江雪。13.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5.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4.山行(唐)杜牧

篇6:二年级下学期古诗20首

空 山 不 见 人,但 闻 人 语 响.

返 景 入 深 林,复 照 青 苔 上.

《别董大》(其一)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别董大》(其二) 唐高适

六翮飘u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徘岢,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梅花》 唐 王安石

墙 角 数 枝 梅, 凌 寒 独 自 开.

遥 知 不 是 雪, 为 有 暗 香 来.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 舟 泊 烟 渚,日 暮 客 愁 新.

野 旷 天 低 树,江 清 月近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步诗》 三国 曹植

煮 豆 燃 豆 萁,豆 在 釜 中 泣.

本 是 同 根 生,相 煎 何 太 急?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上一篇:我们的班长下一篇:业务员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