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李淑珍

2024-05-16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李淑珍(共9篇)

篇1: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李淑珍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李淑珍

最近,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活动,通过学习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们的收获颇丰、感触很深。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爱满天下。”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更应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无论他是健康成长的幼苗,还是不幸被虫害咬伤的花草,用爱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用爱融化孩子心灵上的坚冰。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  

篇2: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李淑珍

自走上教书生涯,从一开始的满腔热情到一头雾水,再在渐行渐反思中成长,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先生一生的写照。陶先生为了“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穿上布衣草鞋,奔赴乡村,为中国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业。他的奉献精神为后人投身教育事业提供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代热血青年为实现陶先生的未竟目标而不断奋斗。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从物质财富上看,教师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他们却是富有的。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重任的。在知识竞争的时代里,我们尤其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

篇3: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李淑珍

关键词:教育家,创造,民主,创新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教育家,是一位一流的教育家。他既不是政客式的教育家,也不是书生式的教育家,我认为他是一位一流的伟大的教育家。在全省上下提出“教育家办学”的大环境下,我觉得有必要站在陶行知先生的肩膀上,重新审视我们当今的教育教学,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 我认为感悟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下的小学教育教学具有很多的启示。

第一,大力提倡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创造的儿童教育”,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1944年12月16日《大公报》刊登陶行知先生的《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其中就认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进行了一番阐述,至今仍有借鉴作用。怎样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呢?陶先生认为,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 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看看我们现在的小学教育吧,很多小学生认为读书很苦,读书是为了考试,读书是为了将来找工作。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急功近利的小学教育把小学生的创造力扼杀在人生的萌芽阶段, 我倒觉得美国的小学教育有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创造的儿童教育理念,因为美国小学非常注重保护小学生的创造力,并鼓励小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在我国特殊国情的背景下,有必要从幼儿园就开始实施创新教育。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排名却倒数第五。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创新能力的有无和强弱,固然要以相当的知识水平为基础,但“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它推动知识进步, 它甚至是知识的源泉”。所以,我们有必要从小学开始就把学生在分数教育中解放出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大力提倡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创造的儿童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苏南经济发达,小学生创造意识比较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敢于写出心中的真实感受,不要写“假大空”的套话作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经常创设真实的英语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英语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 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对英语的语言感悟能力,在语感中让学生感悟英语语言和汉语表达的不同之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把创造能力渗透进日常教学中,日积月累,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大有好处。

第二,如果说教育者千方百计保护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那么在思想教育中,我们要学习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的教育思想。民主教育,我认为就是培养民主精神的教育,而民主精神外化于日常行为,就是民主修养。陶行知先生认为,要把民主运用到教育方面来,有两层含义,首先,民主的教育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例如宜兴曾有一个西桥工学团,是老百姓自己办的,农民自己的孩子把附近几个村子的教育办起来,校董是老百姓,校长也是老百姓。其次,民主的教育必须办到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就是老百姓的能力都能发挥。我觉得从小学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班集体教育要贯穿民主教育思想,因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我们从小学开始,在班集体教育中也要提倡学生民主思想, 调动学生民主思想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班级里感觉到人人平等, 使民主平等的意识渗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去。

传统的师生关系比较强调教师的权威,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陶行知先生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中对民主的教师要求是:“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否则,就是专制教师。我认为,专制的教师是培养不出民主的学生的,只有民主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民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指出,唯独肯拜人民与小孩为老师的人,才能把自己造成民主的教师,也只有肯拜人民与小孩为老师的,那民主作风才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在班级管理中,我充分发挥民主作风,不搞班主任一言堂,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班集体大事让学生在民主中讨论通过,年末评“三好学生”“先进学生”时,我提出评选要求,让学生每个人投票,根据得票的多少来决定人选。

陶行知先生还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强调了五点:首先我们自己需要再教育,再受民主教育。其次,就是运用民主作风教学生,并与同事共同过民主生活,以造成民主的学校。再其次,要教学生为民主的小先生。再其次,要教民众自己成为民主的干部。最后争取民主以保障生存权利与教学自由。特别是在新时期,小学班主任绝不能搞专制。如我在每次班集体活动中,都按照同学们的意愿确定主题班会的题目,然后班会的内容全部交给班干部策划,并把自己也看成班集体中的一员,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感受小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以便今后更好地与小学生沟通交流。

篇4: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李淑珍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47-2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先生还说过:“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也强调了培养学生自觉的行动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1.做民主型的老师。

做民主的教师,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积极性的环境基础。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倡“童言无忌”,提倡“思维无禁区”,让学生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惟此,我们的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2.关爱每一个学生。

关爱每一个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师从对学生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出发,关爱每一个学生,时时从语言、神态、动作上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多给孩子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个支持的暗示,都能使学生平添一份激动,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强烈关爱和信任,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参与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指出,唤起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近、研究或获得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是一种心理特征。对学生来说,兴趣是掌握“双基”,培养能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是推动他们探求知识、主动发展的动力。所以,我们要实施“自主学习”就要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导语激趣。

“导语”是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语往往能收到吸引学生的教学效果。如我教《苏州园林》时这样导入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被称为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仰仗苏州园林。苏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园林城,大小园林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罕见,‘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可以说苏州园林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同学们想领略苏州园林的魅力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吧。”从苏州园林对于苏州城市的意义和苏州园林的地位的角度来启发吸引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参与打下了基础。

2.情境激趣。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应艺术地展现作品中所描绘的意境。要让学生体验这种意境,教师就得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学习《背影》这样的散文名篇,我先用流利的普通话,跌宕有致的语调先范读一遍,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读课文时的节奏、语调,然后鼓励学生站起来读,学生一定会神会意动,产生学习的欲望。

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1.自主预习的方法。

良好的预习方法、自觉的预习习惯对语文课堂教学十分重要。预习的要求是:会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会借助工具书以及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会在阅读课文时在书上作一些标注,会利用各种媒体搜集对学习课文有帮助的信息。教师可针对以上要求布置一些可操作的细致的预习作业,坚持训练,使学生内化为方法,养成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致关重要的作用。如教《我的母亲》一课,我让学生思考: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等问题,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探究质疑的方法。

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开展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在教《多一些宽容》时,我启发学生问这篇课文作为一篇议论文有什么不足,一些同学能大胆地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的例文是有欠缺的,因为文章没有一个关于宽容的事例,没有举例论证,说理是不充分的。我马上提出我们能为文章举出几个事例来吗?把教学引向深入,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比如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文章矛盾处进行质疑;对文本的思想内涵进行质疑;对篇章中叙述顺序的变化,写作手法的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除了对这些静态的文本内容本身进行质疑外,还可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的内容进行质疑,如同学的回答、老师的讲解等。

3.合作讨论的方法。

从自主学习方式来看,这是指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参与讨论的能力。具体包括:敢于积极主动地发言,惯于认真思考后发言,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乐于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参与文本、教师、学习同伴间的对话,是一个重要的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很难想象,课堂上听不到激情的话语,看不到兴奋的小脸的孩子会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师要调动所有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四、构筑自主学习平台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阵地

立体丰富的学习平台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阵地,是学生快速成长的通道。教师应有构筑平台的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1.利用网络环境平台。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的网络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具备了许多传统教育环境不可比拟的优势,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展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角色也应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应具备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情境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学习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的教学,教师改变了以往学习游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动态的人机交互的网络情境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进行知识的重构。按照自己的需要去选择内容与方法,进行个人或小组网页的制作,通过信息的再加工,将文字、图片、音乐融为一体;通过多种有创意的、富有个性的关于西双版纳的文稿演示介绍,激发了全体同学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正是这种具有现代气息的网络情境,为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语文课外延伸学习时,网络也是利器。在课堂上布置一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问题。如了解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等。师生还可以通过博客论坛等工具进行交流互动,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组织竞赛活动。

开展一些学习竞赛和学习活动。中学生有着争强好胜的特点,都喜欢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自己,因此,活动和竞赛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式。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组织课本剧表演、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成语大王、自编小报等学习活动和竞赛。教师要处理好活动和竞赛中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组织之间的关系,既不可样样独断、包办,也不可放任自流。在竞赛活动的平台上学生得以成长,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3.利用社区教育资源。

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身边可以用于学习的资源,发挥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资源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篇5: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通过阅读《六位教育家》,学习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事迹,自己作为教师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自身素质。

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以楷模之影响。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整洁;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

篇6: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先生说,师爱重在“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做教师的,既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足。对待一个惯偷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耐心的找出原因,坚决问题。当然在处理的技巧上更是让我佩服。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多、娇生惯养的多、不爱劳动的多,民工子女缺乏集体荣誉感的多、随便乱花钱的多…而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只看分数,不问道德;有的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任其发展。我更应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用爱心培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篇7: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李淑珍

其实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陶行知先生就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回答。他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连续发表了《学做一个人》 (1925年)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1926年) 、《行是知之始》 (1927年) 、《教学做合一》 (1927年) 、《在劳力上劳心》 (1927年) 、《手脑相长歌》 (1931年) 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 陶行知先生就明确指出:旧的教育与社会、实践人为地割裂开来, 其最大的弊端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使读书人“心里想和口里念, 而手不做”, 成了用脑不用手的半残废;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对这种教育, 陶行知一方面强烈地反对, 并号召要革书呆子的命;另一方面指出实践是理论的源泉,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与指导。他的口号是“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可叹的是, 时隔这么多年的今天, 我们的教育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镜头一:十来个高中生打扫几个平米的包干区, 往往在聊天、追逐、打闹, 几分钟的事, 半个小时还完不成。镜头二:每到周末高中住校生回家时, 往往是大包小包的, 里面装的大部分是脏的衣服、鞋子甚至是袜子。镜头三:走进一间学生宿舍, 一股臭气扑鼻而来, 被子不叠、衣服乱放……这些现象应该不是个例, 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必须引起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 陶行知先生所阐述的丰富、精湛而又实际的劳动教育思想, 对我们当前的高中生劳动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一、加强劳动目的性教育, 激发学生劳动需要心理, 增强教育的可接受性

陶行知先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他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 在谋手脑相长, 以增强自立之能力, 获得事物之真知, 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同时, 他力主手脑并用, 在劳力上劳心。1931年, 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 双手与大脑, 用脑不用手, 快要被打倒。”先生的这些有关劳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的阐述, 是一种全新的思想, 对当时青少年的劳动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为我们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现在的高中生对待劳动教育问题普遍存在着茫然感和不知觉性, 存在着怕苦、怕累、轻视厌恶劳动的思想情感。虽说原因很多, 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劳动教育的目的认识不清。因此, 我们必须在这个方面加大教育的力度。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就劳动教育的目的、意义进行讨论, 把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专题, 以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来进行教育, 激发学生劳动的需要心理, 以达到自觉接受教育的效果。

二、寓教育于具体的劳动之中, 以劳促教

毋庸讳言, 当今高中生劳动教育的一个严重弊端, 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做”, 这与陶先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是完全相悖的。“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其特别强调学生要在“做中学、做中教”, 而关键是“做”。陶行知先生认为“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他所办的学校, 学生入学后, 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如晓庄师范学生上午大部分时间是学习、阅读, 下午主要是从事具体的劳动。包括建校劳动、美化学校环境、从事工农业生产劳动、学生自我服务劳动等。这给我们现在的劳动教育一个很大的启发, 那就是———劳动教育必须在劳动中进行。任何脱离具体劳动的劳动教育都是纸上谈兵, 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当然, 时代不同了, 在劳动的内容上应有所区别。我们现在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一些自我服务的劳动和学校公益劳动。比方说,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一般性的劳动技能的训练、交流和竞赛, 如叠衣服、钉纽扣、整理内宿、植树、公共卫生的打扫等。

三、教师身体力行, 以“行”取胜

我国古代学者历来十分重视教师的身体力行。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力行”的教育方法, 他说:“力行近乎仁。”西汉的董仲舒也说过:“善为师者, 既美其道, 又慎其行。”陶行知先生继承了我国古代学者这一光辉思想, 主张教人者必先教己。他曾写诗勉励教师:“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熟为夫子?”他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 就是强调师生共同劳动方能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而实际上陶行知先生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在晓庄师范之时, 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心为农民服务, 身为“洋博士”的他, 脱掉长袍, 穿上草鞋, 和学生一起开荒种地, 担水挑粪。实乃堪称以身立教的典范。

篇8: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李淑珍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大胆尝试,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的教学中,班上有一名学生对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中“微笑”这个词很不理解,认为:人死了应该是悲伤的,怎么还会微笑呢?在教学中我便组织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文中的矛盾处理解,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更进了一步。

二、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堂

无数实践证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可取。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佳时机,从课本上了解到的东西是有限的,《月亮湾》一文将农村恬淡美好的景色描绘的再好,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孩子们来说也很难引起共鸣,但当他们真正见到月牙一样的小河,闻着河岸上的桃花香,听着采茶姑娘们的欢声笑语,时不时和水中的鱼儿打声招呼,就会是另一种效果,在今后他们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也会知道怎样描绘和表达心中所思所想,语言功底自然有所提高,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另外,一教一学的模式也缺乏自主性,陶行知在其创造教育中提到教、学、做要统一。以往这种你来我往、你教我学的模式,师生之间交流反馈、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单一,不利于综合性学习。对此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各类活动,如户外采风、主题演讲、经典故事改编话剧等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表达之中,达到视、听、说的结合。学生在自我实践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再解决问题,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之中建立起自主学习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三、重视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讲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激发出来的,或者说是学生“悟”出来的,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综合性学习的课外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索意识、创新能力通过实际的创造性活动逐渐得到发展。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创造条件为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这样做学生通过对课外活动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天赋、审美鉴赏力也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得到提升。例如:针对某一具体综合性学习课题开展的课外活动形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也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例如: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板报设计、演讲比赛、综合实践活动等等。此外,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真谛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寄情山水”这一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带领学生游历风景名胜,让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故事和传说,然后,开展知识竞赛,也可以畅谈渴望去旅游的地方。在这样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中,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探究和创造能力。

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以看出老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道和授业,至于解惑,如果老师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试问怎么可以做到解答疑惑呢?目前,多数学校的教学模式均是处于老师高高在上、学生随声附和的状态,这也是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通病。“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传和受的关系,而应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师生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之中共同进步。

总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近年来出现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这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是引导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研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精神也是息息相通的。我们一定要继续学习、实践,用以指导我们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从而让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更加有效地实施。

篇9:行知教育思想在合作学习中的应用

关键词:陶行知;合作学习;有效性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这些思想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不谋而合,的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关注学生“学”的过程。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小先生制”更是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但是在合作学习蓬勃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隐忧。如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在认识和实践操作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由于教师没有掌握合作学习的精髓,导致目前的合作学习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有的合作学习只是把学生的座位由“秧田式”改为“圆桌式”,合作变成了“合坐”;有的合作学习只有学生合作讨论,没有学生独立思考,导致“合而未作”,形同虚设;有的合作学习则成了能力强的学生的表演舞台,部分能力较差、内向的学生,则被“边缘化”……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怎样克服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时机不当、思考不足、监督不力、评价不全”等问题,使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效益,让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应然”有效的教学方式向“实然”有效转化。

一、改变观念,相机合作

合作学习是叶,合作思想是根。首先,教师只有在意识上接受合作学习的思想,才能在教学中贯彻合作学习的思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真正地合作。如果教师还是保持原有的观念,或对合作学习精髓一知半解,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必然会在“教”和“学”之间举棋不定,患得患失,使合作仅停留在形式上。合作学习就只能为一个口号,或是一个名不副实的标签。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改变观念,知行合一。

合作学习虽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一堂课就40多分钟,这就决定在课堂中教师不可能频繁地进行合作学习。而应把合作学习时间留给需要资源共享,需要运用或培养发散思维,需要突破重点、难点和疑点的时候,使合作更具必要性和价值。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需要,相机合作。

二、精心质疑,激发合作

精心质疑是陶行知一贯的治学思想,他认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教师在质疑时要精心选题,让问题易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共同探索合作学习的愿望。

例如,在《碳和碳的化合物》(第二课时)教学时,关于碳和氧化铜共热课本上的流程是通过演示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反应现象,分析产物情况,试写出化学方程式。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我改编了问题,让学生猜想碳和氧化铜共热,产生的气体产物可能是什么,然后根据猜想合作搭建对应装置验证猜想。比较原先的和改编后的两种质疑方式:①从知识点的传授方面,把原先知识平铺直叙的传递方式,改变为学生自主探究,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②从知识点的涉及方面,原先主要对质量守恒定律加以考核,改编后又增加了CO2和CO的性质、气体检验装置的考查,扩大了学生的思维容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③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原实验主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加以培养,改编后增加了对学生思维开放性以及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更全面地发展。④从情感和态度方面:增加了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从而使“三维”目标落实得更全面。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精心质疑,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产生合作的需求,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在共同探究中,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让思维的闸门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打开,萌发创造力。

三、独立思考,分享成果

陶行知主张让学生自己用头脑去探索,从而得到自己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学习需要独立学习的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如果缺少合作前的思考,学生之间就不可能进行深入的交流,那么合作也就是盲目试误的过程,就无法真正感受到合作的价值和乐趣。

在教学《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这一节时,我一开始就让学生合作探究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结果大部分同学和课本上做的演示实验一致,少部分同学还忘记滴加指示剂。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问题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结果方法单一,没有心意,也就失去了合作探究的价值。在第二个班教学时,笔者调整了教学策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设计实验,然后再让学生合作。结果学生的表现让我吃惊:①滴加指示剂法,②加金属,③加碳酸钙,④加氧化铁……多一个独立思考的环节,教学效果迥异。

可见,先自主后合作,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能让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避免了合作的盲目性,避免了学生合而未作,从而实现真正的合作。在独立思考后,学生会反映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意见,在此基础上,学生能更清楚地意识到认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从而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多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克服思维的片面性,提高思维的品质,并在相互交流过程中,通过自己组织语言表达,达到以说激思,以说验思,以说校思,以说定思,从“听明白”到“想明白”再到“讲明白”,实现理解层次的三级跳。

四、加强监督,适时指导

陶行知一贯注重教“学”法。在学生自主“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无所事事,而应加强监督,适时指导,使学生“学”得更高效。在合作过程中,教师的监督和指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注意观察和记录。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把握学生合作学习的总体情况,观察学生合作情况,记录在合作中发现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以便后期指导。

第二,明确目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因此,当个别学生有问题需要请教时,可将指导的“特权”下放给合作小组,让合作小组成员帮助完成。

第三,实施干预。当发现学生在合作中存在某些问题时,应介入小组活动提供建设性的和更有效的合作方法。如果问题是普遍性的,那么教师应暂停学生的活动,设置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引导,适时点拨能让学生少走弯路,使学生学得更有效,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重视检查,合理评价

“提问”是教师在合作学习完成后常用的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教师应重视对小组合作效果的检查与评价。教师的提问不仅要针对知识本身,还要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进行探究:这一答案是自己做出来的,还是在小组讨论后得到的?答案只代表学生个人意见,还是小组集体看法?要想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应有意识地强调自己对小组活动的重视,有意识地提问学生:“你们小组的观点是什么”而不是问:“你的观点是什么”从而促使学生对“小组的意见”进行思考和整合。当然,教师除了提问各组的代表外,也应对个人随机提问,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小组活动中去。

“评价”是合作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其意义在于使合作学习的效果得以最终落实。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可别忙着把他们赶跑。”因此,合作学习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来强化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行为,促使学生今后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为了突出强调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评价时应首先对在观察中所记录的情况进行反馈。其次,评价应体现小组成就与个人成就相统一的原则。在小组评价的基础上,再对个人进行评价,使群体智慧和力量以及个人的能力和水平都能得到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更新观念,适时、适度进行。对知识重点合作巩固,对知识难点合作攻关,对知识生长点合作催生,对知识易错点合作辨析,这样才能切实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璐,刘电芝.论课堂合作学习的使用条件及使用的有效性[J].教育科学论坛,2006(7).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和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公司员入党转正申请书下一篇:安置帮教对象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