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书目

2024-05-15

文学概论书目(精选10篇)

篇1:文学概论书目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柏拉图《文艺对话录》、《理想国》莱辛《拉奥孔》丹纳《艺术哲学》

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尼采《悲剧的诞生》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

弗洛姆《文明及其缺憾》爱克曼《歌德谈话录》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李泽厚《美的历程》

宗白华《美学散步》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冯友兰或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可任选)钱钟书《谈艺录》

梯利或罗素《西方哲学史》(可任选)海德格尔《 诗·语言·思》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波兹曼《娱乐至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 潘知常《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潘知常《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艾克曼《歌德谈话录》贺拉斯《诗艺》

篇2:文学概论书目

A类: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又名《文学理论入门》)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又名《文学原理引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当代西方文学理论》

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

布洛克《美学新解》(又名《现代艺术哲学》)

安妮·谢泼德《美学:艺术哲学引论》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丹纳《艺术哲学》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雅科伏列夫《艺术与世界宗教》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柏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B类:

亚里斯多德《诗学》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李壮鹰《禅与诗》

程亚伟《诗与禅》

张伯伟《禅与诗学》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鲁枢元《超越语言》

李泽厚《美的历程》

宗白华《美学散步》、《艺境》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王汶成《文学语言中介论》

李荣启《文学语言学》

刁克利《西方作家理论研究》

蒋述卓《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

周振甫《文学风格例话》

张沛《隐喻的生命》

季广茂《隐喻理论与文学传统》、《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

谭君强《叙事学导论》

钱中文《文学发展论》

龙协涛《文学阅读学》

耿占春《隐喻》

C类:

马振方《小说艺术论》

陆志平《小说美学》

叶朗《中国小说美学》

吴士余《中国小说美学论稿》

肖驰《中国诗歌美学》

夏中义《新潮学案》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

王安忆《心灵世界》

曹文轩《小说门》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

高伟光《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徐岱《小说形态学》

刘晓文《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女性文学》

刘世剑《小说叙事艺术》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

陈惠芬等主编《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文化批评文选》 左金梅《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D类:

胡山林《文学艺术与终极关怀》

朱大可《流氓的盛宴:中国当代的流氓叙事》 曹文轩《20世纪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马原《阅读大师》

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

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

陶东风《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学热点》

王一川《中国形象诗学》

王一川《汉语形象诗学引论》

范伯群《通俗文学十五讲》、《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史》

篇3:文学概论书目

(一) “说文学”在清代兴盛的原因

1. 社会环境

(1) 政治安定

清代是由满族统治的多民族统一政权, 各民族统一安定的社会局面, 为“说文学”的兴盛, 从政治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经济繁荣

“康乾盛世”封建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促进了“说文学”的发展。

2. 文化政策

清代的文化政策既有专制压抑的一面又有宽容和鼓励的一面。

(1) 专制压抑的政策

清统治者为了禁锢思想, 禁毁了大量书籍, 屡兴文字狱, 文化的高压表露无遗。清朝从女真族入关, 到最后的统一全国政权, 成为第二个建立国家统一政权的少数民族。清朝政府由一个游牧民族去统治有着较深文化传统和底蕴的汉族人, 难免会用到“学术上、思想上暴力压制”以麻痹人心, 稳定统治。知识分子多为了避免受到文字狱的牵连从而投身于纯学术的研究中。

(2) 支持鼓励的政策

在文化上进行压制的同时, 为了稳定统治, 培养适用于自己统治的人才, 清政府又在抑制汉族“反清复明”思想的同时而开设八旗科举, 开馆修史。清晰明确规定考试内容, 引导知识分子的学术方向, 以匡正不利自身统治的学术氛围。于是迫于“文化的高压”, 知识分子大都努力回避政治, 而专心研究和考证前人留下的经史书籍。这就给“说文学”的成长提供了养料。

3. 清代小学兴盛

说文学的内容体系和小学是一致的, 小学即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内容分为三部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因研究内容的相同, 小学的兴盛对说文学的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如在古文字方面清代学者的诸多学术成果都为说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材料。阮元编纂的《积古斋钟鼎款识》, 收集了大量金文材料, 并将小学的研究同金文与经书结合起来, 这种方法成为说文学———文字类研究方法的一个借鉴 (1) 。

(二) 清代“说文学”的分类

历代说文学以清代为最盛, 成就也最大。近人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之“引用诸书姓氏录”中, 共录从宋代徐铉、徐锴到近人容庚、商承祚等说文研究者255家, 共中清人就占220家, 足见清代说文学盛况之一斑。同清代相比, 以前之历代说文学状况便显得萧条冷落, 以至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其《中国语言学史》中作出了这样的概括:“自大小徐以来, 说文学中断了八百年。” (2)

以段、桂、王、朱为首的《说文》学家用自己的研究使《说文》大放异彩, 当时的《说文》研究成为一种“时潮”, 是从版本、校勘、注解、连释、演绎、理论开掘等方面全方位展开的 (3) 。

清代的说文研究者在研究说文时, 把立足点把放在考据上, 顾炎武认为:“自隶书以来, 其能发明六书之指, 使三代之文尚存于今日, 而以得识古人制作之本者, 许叔重《说文》之功为大, 后之学者莫不奉之为规矩, 而愚以为亦有不尽然者……”顾炎武的这段话也代表了清代学者研究说文的态度, 即辩证地对待《说文》, 取其精华、刊其谬误。清代的说文研究者以科学的态度, 对说文全书的各个方面进行研读, 收获颇多。于是出现了各类以不同角度从不同目的出发而阐释的著作。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包含形、音、义三个部分, 《说文解字》是一部“据形释义”的字典。因此, 研究《说文解字》的说文学从形、音、义三个角度出发进行创作。清代“说文学”研究专著的内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可以将其分为五类:文字类、训诂类、音韵类、校勘类和其他类。前三类因与中国传统语言学———小学, 内容相契合, 而备受重视。

二、汉字形体类研究及其书目

在五类说文学的著作中, 尤以文字类的数量居多, 高达69部。

(一) 汉字形体类研究

1. 汉字形体类含义

汉字的形体即汉字的书写形态。有着悠久历史的汉字, 形体上经历了一系列演变, 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帛书、竹简、行书、草书等。

说文学研究的汉字形体主要包括小篆 (《说文解字》的正文) 、籀文、古文和重文 (包括异体、俗体、或体) 等字形。

(二) 书目

1. 收录一些《说文解字》应该收录却被遗漏的汉字

《说文逸文考》1卷, 杨文杰撰;《说文徐氏新补新附考证》1卷, 钱大昭撰;《说文新附考》6卷, 《续考》1卷, 钮树玉撰;《说文新附考校正》1卷, 王筠撰;《说文新附考》6卷, 郑珍撰;《说文徐氏未祥说》1卷, 许溎祥撰;《说文新附通谊》2卷, 毛际盛撰;《书钮氏说文新附考后》 (不分卷) , 何治运撰;《说文新附緟考》 (不分卷) , 王约撰;《说文逸文考》 (不分卷) , 寿昌撰;《说文考逸》1卷, 曹元忠撰;《说文解字补逸》 (不分卷) , 周声溢撰;《说文逸字识误》1卷, 张行孚撰;《惠氏读说文记》15卷, 惠栋撰;《古韵阁读说文记》 (又名《说文略》) , 许槤撰;《传记不载说文余字》3卷, 庄有可撰;《说文补徐A释》 (不分卷) , 许溎祥撰;《说文重文补录》 (不分卷) , 费士玑撰;《说文逸字》2卷, 《附录》1卷, 郑珍、郑知同撰;《说文逸字辨证》2卷, 李祯撰;《说文测义》7卷, 董诏撰;《说文逸字考》4卷, 张鸣珂撰;《说文佚字辑说》4卷, 王廷鼎撰;《说文古籀补》14卷, 《附录》1卷, 吴大潡撰;《说文重文补遗》1卷, 丁午撰;《说文解字翼》15卷, 严可均撰;《象形文释》4卷, 徐灏撰。

2. 以考究《说文解字》所引经书出现的文字问题的书目

辞书的举例《说文》是最早的。《说文》中引《诗》的书证共有440条 (4) 。如引经书中内容来证语音、引表语义或证字形等。说文学者在研究《说文解字》时, 发现其中引用经书阐释汉字时有一些错误, 便对其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但由于学术水平, 以下作品中也存在误解。

书目如下:

《说文引经考》《说文经字考辨证》 (不分卷) , 宋文蔚撰;《说文经字考辨证》4卷, 郭庆藩撰;《湖楼笔谈说文经字》 (不分卷) , 俞樾撰;《说文经字正谊》4卷, 郭庆藩撰;《说文经字疏证》 (不分卷) , 江标撰;《说文经字疏证》 (不分卷) , 宋文蔚撰;《说文经字录》3卷, 李宗莲撰;《说文引诗辩证》1卷, 王育撰;《说文引书字异考》 (不分卷) , 李惇撰;《说文引经异字》3卷, 吴云蒸撰;《说文引经字异》1卷, 曾廷枚撰;《说文引书字异考》 (不分卷) , 王昶撰;《说文引经异字》 (不分卷) , 赵熙文撰;《说文经传异字录》4卷, 汪度撰;《说文经字考》12卷, 周学汝撰;《说文经典异字释》1卷, 高翔麟撰;《说文字通》14卷, 高翔麟撰;《说文引经异字》1卷, 陈其轩撰;《说文经字本义》20卷, 林伯桐撰;《说文辨字正俗》8卷, 李富孙撰;《说文字辨》14卷, 林庆炳撰;《说文正字》2卷, 王瑜、孙冯翼撰;《说文解字群经正字》28卷, 邵瑛撰;《说文经字考》1卷, 陈寿祺撰;《说文经字考疏证》 (不分卷) , 胡肇昕撰;《说文经字考疏证》6卷, 钱人龙撰。

三、汉字构造类研究及其书目

(一) 汉字构造类研究

1. 汉字构造含义

研究汉字的造字方法, 其理论来源是“六书”, “六书”名称始见于战国典籍《周礼》, 其《地官·保氏》一节下曰:“保氏掌谏王恶, 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 二曰六乐, 三曰五射, 四曰五驭, 五曰六书, 六曰九数。”经西汉刘歆《七略》的注释,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郑众《周礼解诂》的进一步阐释, 到了许慎的《说文解字》成为完整的体系, 是为“六书说” (5) 。许慎的“六书”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 书目

1. 重文定义

指在《说文》所收全部字形中, 有1163个重复出现的字形, 同一个字重复出现, 皆因字体上的差别。所收的全部9353个字形中, 除字头小篆外, 还包括1163个重文字形。许慎所谓重文包括:古文、籀文、或体、俗体、奇字。

2. 从重文角度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

《说文粹》1卷, 朱孔彰撰;《说文重文管见》1卷, 萧道管撰;《说文重文》2卷, 丁午撰;《说文重文本部考》1卷, 曾纪泽撰;《说文重文小笺》 (不分卷) , 钱侗撰;《重文例说》 (不分卷) , 何祖夔撰;《说文重文考》6卷, 杨大燮撰;《说文重文考》1卷, 杨文杰撰;《说文重文考》 (不分卷) , 俞正燮撰;《许书正文重文对证编》2卷, 姚莹俊撰;《说文疑疑》2卷, 孔广居撰;《说文古籀考》 (不分卷) , 陈庆镛撰;《说文古籀疏证》6卷, 庄述祖撰。

四、说文学———文字类研究书籍的文献价值

第一, 批判地继承了《说文解字》的理论成果, 既认识到《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和字典学上的重大意义, 又以科学的态度, 充分利用古文字出土材料来证明、阐释、补充和订正《说文》。

第二, 该类文献是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研究说文不可或缺的资料。订正许书之误, 对误引它书, 有脱字讹字, 有衍文的情况进行研究。但囿于时代的原因, 缺乏科学的语言知识, 其考辨亦有一些不当之处, 以待进一步改进。

第三, 对于辑佚古书和异文考证极具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晨.说文重文字体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 .

[2]赵峥.吴玉搢说文引经考平议[J].湖北大学学报, 2006, (3) .

篇4:《当代台港文学概论》后记

现在,我已进入人生的秋天,再无当年的豪情恋战,而是安心抓生产。这次抓生产出成果,第一个要感谢的是于晓宁先生。2009年夏天,在松花江畔召开的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5届年会上,小于约我写一本台港文学教程的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原本出过《台港文学导论》,它承载着以文学史证明台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重任,与祖国统一大业的当代文化教育乃至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所以这部教材很快成为各高等院校的参考书。在其“导”引之下,至今已出版了七八种这样的教材,若是将学科研究对象加以扩大,覆盖台港文学以至海外华文文学的教材数量将近有10部。但毕竟时过境迁,当年的教材有些观点现在读来恍如隔世,况且台港文学20年来又有了重大变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均需要有一本新的同类书取代它。于是,我顾不得“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困境,爽快答应下来。

回顾20多年前的台港文学研究,那是一个时代的显学,在当时思想解放运动和填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空白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在台港文学研究成果明显“减产”,并走向边缘化。这种边缘化才是学术的常态。这不仅是因为台港文学本身是边缘学科,还因为当时为配合政治,配合“九七”回归而写的论著,不少均有政治大于学术的弊端。现在不热闹了,冷清了,寂寞冷清中才能产生更厚重的著作。以我为例,自己从事这门学科研究时先接受过文本细读即“赏析”的锻炼,然后跳出意识形态的框框从微观研究走向宏观研究,跳出政治的制约从诗歌到小说、散文,再到文学评论进行全方位研究,还跳出台港文学,从事东南亚华文文学乃至北美华文文学的研究。有人认为我的面铺得过宽,但我最钟情的还是台港文学。20年前,海峡那边的浪潮汹涌澎湃过多少回,可从没有一朵浪花打湿过我的衣裳。我是多么想亲眼饱览台湾诗人笔下迷人的美丽岛风光啊。可当时条件不允许,我只得利用在香港岭南大学“客座”的机会,写了一本“砖”著《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回想起来,我为当年的鲁莽而羞愧,同时又为自己的勇气而自豪。现已进入暮年,可每当从阿里山归来,日月潭给我的灵感总是享之不尽,我的学术想象力与创造力还似年轻时那样活跃。在白云黄鹤的地方坐对茫茫海峡,仅今年就接连推出《几度飘零——大陆赴台文人沉浮录》、《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当代台湾文学事典》,还在台北《传记文学》和北京的《新文学史料》多次连载长篇论文。

对于台港文学研究的专注,我从不惧彼岸某些评论家的炮轰,我自信有“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的坚贞。我常对友人说:“一天不作文,一天不看从台港寄来的繁体版书,我心灵就会感到空虚。”某文化名人把我打成“咬余专业户”,其实,写书尤其是写研究台港文学的著作,才是我的专业。这本书写完后,我又得赶紧把只写了一半的《澳门文学编年史(五六十年代)》补上,友人希望我不要再做“拼命三郎”,另一位同行则激励我:“看了你这本书,好像一个到了古稀之年的人,仍可写出这样的好书来。”这自然是溢美之辞,但我对境外文学的关注,还有对史料的辨析,尤其是把台港文学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分两段写,确实有一个长久积累和思考的过程。

对教材的写作,通常要求知识性和稳定性,所讲的都是大家公认的,我编写这本书也力求这样做,但我不满足于这一点。我想,此书既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的水准自然不能是低水平的,而应是“高等”的,故写台湾文学时尽可能有包容性:不能只写“外省作家”而不写本土作家,或只写“统派”而完全忽略“独派”的存在。对“独派”作家的论著和作品,我常常采用一种“误读”策略,即反着读,用意在抗拒“台独”作家对我的一种权力操控。当然,此书还应体现我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和本领域的最新研究现状,如《金庸的武侠世界》这一节,把正在成长中的“金学”研究对象写进去;又比如在总体设计上,以作家作品论为主,辅之以《政治小说和网路文学的兴起》一类的综论,并让余光中一人独占两节,以体现余氏是两岸文学“单打冠军”的拙见。还有对张爱玲《秧歌》的评价和对“伤痕文学”先行者金兆的推介,并把“外省作家”写的三部曲视为“大河小说”,也有自己的洞见。当然,一家之言不一定为所有人认可,但至少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和争鸣。

和中国当代文学教材一样,隔着海峡茫茫烟雾的台港文学及其教材也无法定型;这本书虽在教育部主管的出版社出版,但并无肩负定型任务。写书本需要新的观点、新的体系、新的材料,应该让学生接触一些前卫知识,以启发他们打开思路。人们常常抱怨大学老师上课缺乏激情,讲授的内容不新鲜。为改变这种现状,这本书在《作家身份与台港文学》中引入文化研究的观点和方法,还注意读者反应和市场对文学的制约,如三毛之死的评价和席慕蓉作品流行原因的探讨;并在宏大叙事之余辅之于细节,让此书成为有可读性的教材,如写梁实秋去台后散文成就为什么会倒退的原因就有“故事”。此外,在《朱氏“小说工厂”》等章节中从标题设计到文字,均力求鲜活灵动,甚至还带一点个性。这就是私家治史的好处,不似多人组成的编写组将学术个性消解掉,另一方面,这些努力也是为了让用此书做教材的老师不至于蜕变为催眠师。

末了,应该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能够在以“高等”命名的出版社出书,是我年近古稀碰到的快乐事,也是我在海内外出过20多本书从未有过的新鲜事,为此还要感谢审阅此书的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王庆生教授。

篇5:中国社会史概论选读书目

1.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2.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和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

3.刘翠溶、伊懋可编:《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中研院经济研究所,2000年 4.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新星出版社,2006年 5.林耀华:《金翼》,三联书店,2000年

6.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7.杨念群:《再造“病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8.王笛:《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1900~195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9.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

11.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三联书店,1999年 12.埃马纽埃尔·勒华杜拉里:《蒙塔尤》,商务印书馆,1997年 13.彭卫:《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篇6:文学概论书目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1872年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4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篇7:日本文学阅读书目

文学史:

1.《20世纪日本文学史》叶渭渠唐月梅 著青岛出版社1998年

2.《近现代日本文学作家作品研究》叶琳 主编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

3.《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王向远 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4.《日本文学思潮史》叶渭渠 著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3年

5.《战后日本文学史论》李德纯 著译林出版社2010年 作品:

1.夏目漱石:《我是猫》于雷 译译林出版社1993年 《门》吴树文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心》周大勇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2.《芥川龙之介作品集》(小说卷,散文卷)

楼适夷 吕元明 文洁若 等译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1998年

3.《川端康成文集》(10卷)叶渭渠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4.村上春树文学系列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

5.大江健三郎文集叶渭渠 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 作家研究:

1.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何少贤 著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

2.进藤纯孝:川端康成何乃英 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3.怪异鬼才 三岛由纪夫传唐月梅 著作家出版社1994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4.小森阳一: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

秦刚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

篇8:文学概论书目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高校,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就是 “本色+ 特色+ 应用”, 培养的是应用型加复合型的人才。如何切实地将文学概论课程与这些具体的培养目标相结合, 使得学生有兴趣学, 并能够在实用的基础上收获到蕴含在本门课程背后的人文内涵是本次研究的主旨所在。

目前, 大部分的文学概论教学走的是从概念到概念, 从理论到理论的僵化教育模式过于重视理论, 甚至脱离理论依托的土壤———文本———去形而上的一味讲授理论。同时也忽视了该课程背后传达出的人文内涵。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学生难接受, 教师授课的热情也不高。如何能针对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并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 就是笔者思考的重点。笔者试着将一些思考带入教学中, 做出了一些尝试, 仍有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二、《文学概论》教学改革实践

1. 以教科书理论脉络为主线, 以文学文本为主要教学材料

本门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文学理论界的泰斗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 该书理论脉络清晰、涉及知识点较全面, 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程学习思路。但是, 这本教材的一个缺憾就是: 书本局限在理论知识的介绍, 理论信息量大, 较少结合文学文本分析, 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介绍不多。而学生需要掌握的恰恰是如何将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分析文本、写作论文的实践中。如果使学生在掌握大量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就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地方了。

理论从来就不是形而上的不切实际的存在, 所有的文学理论都是从大量的文本中抽象出来的。文本是文学理论的事实基础, 任何没有材料支撑的理论都是空谈。而且, 所有的文学理论总结出来后都是在不断地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演化, 在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总结出新的理论。是一个 “文本—理论—文本” 不断循环的过程。

因此, 笔者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回归文本的文学概论教学的实用性, 多举优秀论文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到底如何将从文本中提炼出来的理论应用到分析文本及论文写作中去。

2.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无论如何完美的理论, 到最后应用的是学生, 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这门理论课程的必要性, 产生学习上的认同感。 《文学概论》课程是学生写作一切论文的理论基石, 没有一定理论支撑的论文, 写得再好也不过是一篇优秀的读后感, 纯感性的抒发。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笔者始终坚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同时, 遵循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要求,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给学生讲解理论重难点并举例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提问、讨论, 适时地给予引导。

本门课程最重要的一个课程作业就是让学生分组进行文献综述的写作与展示, 通过综述的形式使学生比较透彻地了解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或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与演变。文献综述锻炼学生收集、整合及概括资料的能力, 也是写作论文的基础。而分组合作则可以锻炼学生人际沟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他们日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 发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 比如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的合作意识不足, 对理论的掌握局限于别人的二次阐释等等, 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3. “宽容异己, 多元并存” 的人文内涵的传递

在 《文学概论》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 为以后的论文写作打好基础。同时, 还要使得学生在个人成长上得到一定的收获。

文学理论是一个相当驳杂的课程, 不同理论学派对同一个问题都会有完全不同的阐释。在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尽量保持中立地介绍各家学派, 倾听学生自己对于各家学派的观点, 教会学生从正反面辩证地看待一切问题。

在此基础之上, 让学生渐渐意识到个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 要始终保持宽容与谦虚的生活态度, “宽容异己, 多元并存”。世界是一个丰富的存在, 在教学过程中, 虽然是理论课程, 也不能丧失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有的情感内核,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认识这个世界, 是每一门课程都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文学概论》教学改革理念及思路

1. 教学改革理念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突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注重理论性课程的实用性,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益。

信息化的时代, 学生学习的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 正是因为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 学生也不再满足于书本知识的学习, 他们更想掌握一种整合信息的能力与方法。而《文学概论》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 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和一切能想到的资源, 充分整合文本资料基础上的理论学习才更有意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可以让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灵活起来。

2. 教学改革思路

首先, 设计 “理论知识介绍+ 经典文本细读+ 优秀论文解析”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在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搭建起一个文学概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 通过对他们已学习过的经典文学文本的细读, 加上优秀论文的解析, 帮助学生切实了解到具体的理论知识该如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论文写作中。

其次,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设计。既然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加复合型的人才, 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在对学习文学概论课有认同感的前提下, 由兴趣推动进行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为主的互动性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 以课堂提问、讨论、课程作业及现场汇报展示为主的教学成果验证。教学反馈是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个环节,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实时掌握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 将理论应用落到实处。

在以后实际的教学中, 必须要将研究中的思考与得到的启示融入进去, 对于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各个击破。一方面, 教学材料的选取必须具有典型性, 要切实使学生受益, 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 理论课程逻辑性较强, 必须使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建立起理论框架。传达课程背后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李丽.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3 (12) .

[2]史利国.高校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3) .

[3]楼成富, 徐维祥编.浙江省高校教学改革与管理研究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3) .

[4]蒋继华.“文学概论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社会科学论坛, 2006 (11) .

[5]梁爱民.“在观念更新和理论创新中改革文学概论教学”.江苏大学学报, 2004 (1) .

[6]张法.“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发展回望与补遗”.文艺研究, 2006 (9) .

[7]张利群.“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更新”.梧州学院学报, 2008 (10) .

篇9:《文学概论》课堂教学设计探索

关键词:文学概论;改变;视觉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51-03

从课程性质来说,《文学概论》课是中文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文学的基本规律及基本概念、范畴等,从理论角度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文学,较好地把握各类文学文本和各种文学现象,对中文专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因课程的理论性、思辨性,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传统的以教师精讲为主的单向传授知识模式,令大多数学生被动听课,应付考试,学习缺少主动性,文概课堂气氛沉闷乏味,这是文概课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困境

文学概论的传统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精讲为主,注重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往往通过教师循序渐进的讲解,积累学生的理论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提升理论素养。常见的课堂授课方式有3种:一是纯粹以理论精讲为主,教师系统梳理概念的发展过程,阐释概念内涵,理论讲解完整。这种授课形式有助于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但填鸭式的讲授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效果并不好。第二种是在理论讲解中,辅助一定的事例,联系文学文本或文学现象进行理论论证,但因侧重理论内容,这种分析往往是点到为止。在这两种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工匠的角色,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工程,缺少新意。第三种是讲授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预留课下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理论著作等,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比照前两种,这样的课堂活跃一些,但还是很难从根本上改观学生被动学习的心理状态。3种授课方式虽有所不同,但课堂教学沉闷,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是共有的弊端。造成这样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日益显得僵化,教师自说自话自得其乐,学生与教师有很大的距离感。就学生而言,大学生是有个性和自主性的新世纪的青年人,安坐一隅、教条的学习不符合他们的性格。事实上,因为教育环境胜过20世纪80、90年代,学生的知识储备较为丰富,当然其中也有众多疑问。因此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他们对文学的热情,这些在以往的学习体制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压制。备课中,教师需要全面考虑这些现实因素,改善最能掌控的课堂教学,使文概教学走出困境。

二、选择教材,灵活设定教学内容

文概课程通常是一学年的教学时数,但在一年的时间里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运用理论能力并非易事,教师应有步骤地组织教学来完成任务。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选择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课堂学习中,授课内容应以一本教材为主要依据,以之为线索,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搭建起一个理论知识的框架,教材清晰的线索和内容也方便学生把握基础理论和知识。其次,为学生制定经典篇目阅读计划,通过课外阅读完成知识拓展。赤峰学院文学院选择的教材是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是一套较为适合本科学生参考使用的教材。全书共十六章,但授课中,并非讲授全部内容,而是对内容有所删减。通常,第一章第一节学科性质,第二章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第十四章文学理论接受与消费的性质,这些相对较为容易把握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第六章文学创作、第九章文学作品的体裁,在其它课程如《写作》里学过,那么教师应该新辟角度,提升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而这两处也是很能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利于理论学习。余下的内容,文学的性质、文学创造的价值、文学风格、文学接受等内容,都是文学理论的重要构成,同时也是分析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不可或缺的价值标准,教师宜采取各种方式激励学生掌握。此外,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丰富课上内容,开阔学生的理论视野,学生除了这套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外,再辅之其他的中外文学理论成果,以开阔学生的理论视野,鼓励学生进行课下阅读,建议必读的篇目有《文学理论》(韦勒克)、《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美学散步》(宗白华)、《文心雕龙》(刘勰)等,积淀和提升理论素养。

明确理论内容后,接下来即是解决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辅助理论进行示范性讲解是必要手段,而精选文学文本是一大难题。在以往授课中,教师经常面对的现象是学生对阅读文本没有太大的兴趣,常常老师布置前听老师介绍会激动一下子,但课下仍回老样子。这种情况和学生文化视野较窄、文学素养不高、文本赏鉴水平较弱有关。生长在电子时代的同学们,纸质媒介逐渐被电子媒介取代了主导位置,大众更多的是通过画面快捷传达信息的直观方式了解世界、了解文学,处在这种环境中的同学,富有视觉冲击的对象更能引起他们的审美注意,这使他们的文本阅读成为流于形式的浅阅读。在课堂讨论中,很多学生的评论不是源自小说文本,而是改编后的电视剧,即便是源自小说文本的评论,解读也很表面化。那么精选文本,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敏感愈具挑战性。首先,应选择学生喜欢的经典文本或当下的热点文本进行研读。教师推荐篇目时,注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提供欣赏方法或理论。课堂上,鲁迅的《伤逝》曾被解读为: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是由于物质生活的匮乏造成的。这观点还得到了部分学生的认同。这时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如欣赏小说时读者的理性态度、体会情节和细节设计、人物的典型等问题,逐步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体会文学的价值。其次,关注当下的文坛热点问题或现象。当电影《狼图腾》《白鹿原》上映时,推动学生去阅读原著小说,区分两种艺术形式在形象塑造、主体表达、艺术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第三,在讲解某一理论点及相关问题时,选择相同题材的同类文本,拓展其文学视野,激发阅读兴趣。如在讲解叙事性作品一章中的叙事结构时,推荐离乡-返乡题材的代表性作品,如鲁迅《故乡》、蹇先艾《贵州道上》、莫言《白狗秋千架》,体会内聚焦的使用手法及各种效果。第四,可选择有关联的作家文本,如以徐志摩的诗为例时,同步推荐林徽因的诗歌。以上几种方式逐步施行,一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及阅读方法,培养其敏锐的文学感受力,激发起对文学的兴趣,同时,以此为基础,讨论介绍基本理论。

三、设计多元化教学方式,配合适当的课堂教学方案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受到挑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课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明确了讲授内容后,合理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案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而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凸显实践性品质则是主要要求。同时,为了适应消费文化环境下学生重视视觉效果的需求,充分利用多媒体,精心制作课件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环节。

1.理论精讲式。文学概论主要是一门理论课,教学目的之一是将理论内容准确完整地逐步传达给学生,因此教师精讲理论仍是非常主要的授课方式,这也是教师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但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应有所突破。“教材基本知识+经典理论文本”是建构学生理论知识、提升理论素养的较好方式,二者有机地结合可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理论文本的兴趣。文学的性质、文学的发生发展等问题即可采用此方案。在文学活动发展的诸因素中,文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总体而言不难理解,这样教师授课就应该加深认识,拓展学生视野。以此为切入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部分,通过经典理论文本来强化理论,活跃思维。这类经典理论文本阅读学生兴趣不大,需要有效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如“神话如何产生的”“当代社会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神话”“当下文学的边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吗”等。课堂上,教师针对这些问题与学生探讨、答疑并带动学生进入理论点的把握和理解中。当然,如此讲解可能没有时间对概念的流变等进行系统阐述,这需要教师备课时深入研究内容,简化理论,提炼核心内容,不破坏知识的学理性,寻找最接近真理的答案。

2.专题讨论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文学基础和理论基础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使用专题讲解的方式。如文学作品的体裁、意境等在其它学科里有所了解的理论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意在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理论素养。文学作品的4种体裁是学生阅读中最常见到的样式,理论内容在写作课中也有所涉及,那么文概课上,单纯地介绍4种体裁的基本特征就显得内容重复且单薄(如《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教师可以总括为“诗之美”,并精选诗歌案例如席慕蓉《一颗开花的树》,从不同侧面探讨诗歌美在何处,学生自然会有各种答案,大约不外几个方面,即意象之美、节奏之美、技巧之美、语言之美等。教师根据课堂内外对学生的了解,引领学生复习旧知识,强化新知识,将知识点体现在课件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朗读视频音频是值得选择的,学生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对诗歌的各种美有个感性的印象,再进行抽象概括。这种方案对学习理论知识和提升理论运用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3.作业讲评式。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需要布置作业,使课内学习有效延展,为课堂教学作准备。布置下去的作业方式众多,如理论文本、文学文本阅读、文学创作练习、文学批评写作等。这一方案根据授课内容而定,如讲述文学创作一章时可以采用此方案。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创作经验,虽然很多是应试性质的话题作文。在授课前,给学生一定的创作要求,限定体裁,内容上要求回避自己的实际经历,独立完成一篇创作作业。讲评前,教师应该对作业进行阅览、归类,以有助于理论讲解和作业讲评。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为3个小组,即创作前、创作中、创作后进行讨论,5分钟后各小组拿出自己的创作经验谈,大家再共同总结。教师在这个讨论过程中一定扮演好解惑者角色,完成主导性工作,这是对教师理论知识、课堂掌控能力的考验,以此完成文学创作过程的理论学习。

在设计各种教学方案进行备课时,很多教师经常制作PPT课件来完成课堂教学。PPT课件在具体教学中占有的位置和作用不尽相同。良好的PPT课件制作,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的呈现在画面中,较强的画面感和动态化的呈现特点能够对学生形成一种外部刺激。很多时候,它被教师们当作精简版教案在使用而已,并未达到它该发挥的效用。生长在电子时代处于消费文化氛围中的学生,富有视觉冲击的对象更能引起他们的审美注意。那么教师更应将PPT课件作为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使之有效参与到教学模式改革中。文概是一门理论课,PPT课件的制作需要比文学课更花心思。教师需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搜集文字而外的图片、图形、声音、动画、音频、视频等感性材料,善加利用,引领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中,思考问题,学习知识。如文学的性质一课,理论性强。设计课件时,首先提供预留文本阅读作业的感性材料,如按照前面的案例准备方案,选择的同一时代同类题材的经典案例如《人民的鱼》(苏童)和《许三观卖血记》(余华),PPT制作可以利用苏童、余华的资料,知名评论者的评论文字,可以借用电影的视频资源,图文并茂、动态化呈现内容,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便于学生感受文本并进行讨论,形成理论概括。其次,设置问题页,如“文本展示了怎样的生活状况和时代状况”“怎么理解社会意识形态”等。最后,根据备课时甄选不同的对意识形态的理解,选择最接近真理的观点,如詹姆斯的观点加以总结。这样,通过精美课件,引导由文本讨论导向理论,完成教学。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

篇10:中外文学书目推荐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 Bible

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 Peer Gynt

Gone with the Wind

Picture of Dorian Gray The Three Musketeers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The Apology of SocratesTales from Shakespeare Fifty Famous Stories Retold

Thirty More Famous Stories Retol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Rip Van Winkle

Catcher in the Rye

2.English Poems

Annabel Lee(Edgar Alan Poe)Leisure(William Henry Davies)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William Wordsworth)The Road Not Taken--Robert Frost

A Red, Red Rose(Robert Burns)

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Robert Herrick Julius Caesar

Hamlet

Leaves of Grass

3.Chinese Literature 1

1.悲惨世界

2.傲慢与偏见

3.战争与和平

4.约翰·克利斯朵夫

5.简·爱

6.呼啸山庄

7.九三年

8.大卫科波菲尔

9.双城记

10.最后一课

11.柏林之围

12.白痴

4.Chinese Literature 2

1.世说新语

2.红楼梦

3.论语

4.西游记

5.三国演义

6.战国策

7.水浒传

8.封神演义

9.说唐

10.史记

11.野草

12.边城

13.唐诗三百首

14.古诗十九首

15.古文观止

16.三字经

17.牡丹亭

5.English Serials Band of Brothers Friends

The Big Bang Theory.The Simpsons

上一篇:妇幼卫生信息工作总结下一篇:街道2021年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