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与北外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

2024-05-18

上外与北外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精选8篇)

篇1:上外与北外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

上外与北外联合交换培养本科生硕士生

近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关于交换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协议签约仪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冯庆华、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贾文键代表双方签约。

根据协议,上外与北外将在各自优势和特色学科或专业接收对方学校派遣的三年级本科生和一、二年级硕士研究生来校学习,每年互派交换生的`学习时限为一学期。双方实行学分互认、学费互免。两校本科生互换涉及英语、翻译、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朝鲜语、对外汉语、新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

两校硕士生互换在合作初期限定在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和日语语言文学专业。根据联合培养硕士生实施情况与实际需要,经双方协商,可进一步扩大联合培养专业范围和互派学生规模,并可向联合培养博士生层面拓展。两校还将建立完善有效的协作机制,实施联系人制度,保持经常性联系。

冯庆华表示,上海外国语大学高度重视两校学生培养交换项目,曾多次召开党委常委会议讨论和商议此事。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均为我国著名外国语大学,各自具有鲜明特色,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协议的签署将提高两校资源利用效益,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贾文键指出,该协议是北外与国内高校签署的第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学生交换协议,对现有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具有示范意义,今后可拓展到与国内其他同类、同水平高校的合作中去。协议的签署对开阔学生眼界、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增进两校关系、拓展校友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10月,上外校长曹德明与时任北外校长韩震就两校间开展学生交流进行了深入交谈。此后,上外副校长冯庆华与北外副校长贾文键就公共英语教学、慕课建设、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协调发展等进行了交流,并就两校间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合作达成初步意见。在两校积极沟通协调下,两校制定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换协议。两校将以学生交换培养机制的建立为契机,积极推动两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多领域交流,实现上外和北外优势互补、互惠多赢、互学共进、共同发展。

篇2:上外与北外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

1 校企联合培养MPM的必要性

1.1 校企联合培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MPM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项目决策、计划、实施、评估等项目全寿命期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项目管理人才。MPM的培养目标具有明确指向性,即面向企业或工程部门培养MPM。校企联合培养MPM,可以整合企业在工程实践、学校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资源优势,有效保证为MPM培养目标的实现。正因为如此,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指出:“对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实行高等学校与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合作培养。”这从原则上规定了包括MPM在内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必须实行校企联合培养。

1.2 校企联合培养可以实现校企双方共赢

对高等学校来说,通过和企业联合培养MPM,既可以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弥补自身条件的不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科研经费紧缺、科研与工程实际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对合作企业来说,通过与高等学校合作,既可以提升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素质,缓解企业高层次工程和项目管理人才紧缺的难题,又可以将人才培养同解决企业中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问题相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校企联合培养MPM,有利于整合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实现校和企双方共赢。

1.3 校企联合培养有利于提高的培养质量

包括MPM在内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典型的在职教育,学员都是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边工作、边学习,有的甚至从课程学习到论文开题、答辩都在企业进行。学员上学期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则多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校企双方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学员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学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从而保证MPM的培养质量。

1.4 校企联合培养是各国培养工程硕士的普遍经验

包括MPM在内的工程硕士培养是一种符合企业及工程部门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式。20世纪后半期,由于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工程活动的涉及面拓宽,复杂性与日俱增,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不断涌现,经济竞争使企业对实用型人才产生了旺盛的需求,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开展了“回归工程”,在高等教育中找回工程的灵魂,这样面向工程实践的工程教育在这些国家纷纷展开。至今,这些国家在工程硕士培养方面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类型硕士。

2 我校在校企联合培养MPM方面的实践

青岛大学于2007年获得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当年即开始招收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目前为止,已连续招收5届MPM研究生,合计招生394名,已有146名学员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目前在读的MPM研究生248名。在近五年的MPM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按照教指委、项目管理协作组等的相关要求,在MPM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校企联合培养MPM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2.1 将校企联合培养、学位论文“双导师制”列入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MPM的培养质量,我们在2007年制定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时,就根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提出MPM的培养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MPM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即MPM学员的学位论文由一名学校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共同负责,以求通过校企联合发挥校企外导师各自的优势,为企业培养出合格的高级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人才。

2.2 招生、录取、培养计划等环节吸收企业意见

在每年招生之前,学校组织相关教师走访意向企业,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有时应企业的要求,参与企业生源初选。招生录取工作中,对企业推荐的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培养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论文研究阶段,要求学员的论文选题一定要来自企业的实践,要有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并且选题要获得企业和学校导师的共同认可。

2.3 校企携手做好教学管理

在教学管理方面,我们注重与企业合作,共同做好教学管理。如果一个企业学员较多且独立开班,一般由企业指定一位有责任心的员工(一般为企业负责教育部门的管理人员或员工)担任班主任,负责的日常教学管理,学校派一位教师予以配合;如果一个企业学员不是很多,则由企业指定一位有责任心的学员担任联系人或班干部,由其负责所在企业学员的与企业、学校的联系,并参与日常教学管理。通过这种方式既强化了学员、企业、学校之间的联系,也便于搞好教学环节的管理。

2.4 积极落实学位论文“双导师制”

MPM学员的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是校企联合培养MPM的重要内容。为满足MPM培养的对企业导师的需要,学校分四批分别在青建集团股份公司、海尔集团、海川建设集团、青岛建筑安装股份公司等十余家企业聘请30余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或高层领导担任MPM校外导师,使MPM校外导师和校内的数量基本维持在1:1左右。在学员选择校内导师的同时,要求学员选择企业导师。企业导师的选择与学校导师一样,也是实行双向选择。

3 校企联合培养MPM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虽然在校企联合培养MPM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1 学校和企业尤其是企业对校企联合培养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MPM,对学校和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的合作。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校企业双方尤其是企业对联合培养MPM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方面,大多数企业认为培养MPM是学校的事情,企业难以从联合培养中获得益处。同时,由于企业没有把企业导师指导MPM作为工作职责之一(具体表现为企业导师很少从企业获得报酬、指导效果不在绩效考核范围内),多数企业导师都认为个人受聘是非责任的。学校方面,虽然多数学校希望与企业合作,但现有的合作更多是招生方面的合作,而对联合培养(如论文的联合指导)方面合作认识不足。

3.2 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与企业学员要求存在矛盾

在课程设置方面,合作企业及其学员多希望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设置课程,尽量减少基础课与理论课,而学校则必须按照教指委和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的要求设置课程,开设的课程包含了较多的基础课和理论课。在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方面,MPM学员大部分是企业的业务骨干或各层次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他们不仅工作业务繁忙,经常去外地出差,而且多数学员还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过重。而目前MPM授课多采用周末或节假日脱产集中授课,这使得MPM学员的学习时间得不到的保证,影响教学效果。

3.3“双导师制”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MPM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充分反映了MPM教育需要有工程意识和实践的特色。一般来说,学校导师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但缺乏工程实践和对学员所在单位情况的了解。企业导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对本单位及学员情况的了解,但在指导研究生和科研经验方面相对不足。因此,校企导师共同指导MPM学员的学位论文,有利于发挥双导师的优势,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但从目前情况看,“双导师”制未真正落到实处,双导师合作指导学位论文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1)虽然多数MPM学员都有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但论文的指导实际上主要由学校导师负责,以至于有学员和导师认为企业导师仅仅也就挂个名、签个字而已,企业导师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2)校企导师之间以及学员与校企导师之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位论文的联合指导效果。(3)校企业导师之间的协调有时也会出现问题,以至于学校导师相对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经验和企业导师相对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不能互补,影响到学位论文的指导质量。

4 完善校企联合培养MPM的思考

校企联合培养MPM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要完善校企联合培养MPM,必须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学员、导师等各MPM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遵循MPM教育教学规律,考虑MPM教育教学特点,从各方面综合考虑,全面推进。

4.1 强化校企联合培养意识

企业和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联合培养MPM是一场对双方互惠、互利、双赢的合作。作为学校,不应该把校企联合培养MPM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情。学校应从办学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和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作为企业,不应将联合培养MPM看作是协助校方单方面的任务,是企业的分外事,而应把合作培养看作是让教育解决企业发展之所需、让教育为企业服务的题中之义。

4.2 建立生源的“企业推荐”制度

选拔优秀生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证。目前,我校和大多数学校一样,在MPM招生过程中采用二段制考试方式选拔学员。尽管在企业推荐和参与选拔方面有所尝试,但总体来说,企业在招生和生源选拔方面参与度不大。众所周知,在我国的大中型企业聚集着一大批大学毕业生,他们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和管理经验,但面对科技的发展和企业的竞争,他们迫切需要进行知识的更新。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MPM生源的“企业推荐”制度,不仅可以为学校提供高质量的MPM生源,也可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此需要学校做好与企业的沟通工作,争取企业的支持。具体可由企业做好学员推荐、初选工作,学校负责做好GCT考前辅导,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做好专业综合测试。校企共同把关,保障MPM生源质量。

4.3 逐步推进“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模式,即企业与学校携手合作,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结合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学生带着企业的课题开展研究,完成学位论文。从一些学校的实践经验来看,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最能体现MPM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实现了校、企、生三方共赢。

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在保证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生产、科研和管理任务、企业人才培养目标等要求,灵活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2)根据企业生产和学员的特点实施灵活机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必要时,可以建立面向MPM培养的网络教育支撑平台,满足不能参加面授学员的学习要求。(3)提倡根据学员和课程特点灵活采用案例式、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4.4 完善学位论文的“双导师制”

完善学位论文的“双导师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进一步调动校企导师和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应为学员创造一种变“企业要我学”为“我为企业学”的条件,应为企业导师创造一种变“学生找我”为“我找学生”的氛围,学校也应为学校导师走进企业、企业导师走进学校创造更多的机会。企业和学校可各自对自己所属的导师制定相应考核和激励办法。企业还可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为企业导师减轻其他工作负担,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完成导师的职责。(2)加强校企导师、学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学校导师要经常到企业去,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及企业要解决的问题。学校要经常邀请企业导师来学校为MPM学员开设讲座,适时举办有校企导师和学员参加的各种联谊活动等。(3)明确校企导师的权责。学校与企业应签定合作培养协议书,明确培养过程中双方的责、权、利。在论文指导方面,学校导师侧重负责论文的学术水平、学术规范和写作质量的把关等,企业导师侧重论文的实践环节和技术水平把好应用关。

4.5 完善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

MPM学员主要来自企业、培养是进校不离岗、论文选题来自企业、学习和论文期间均在企业工作,这些特点决定了由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教学管理对保障MPM的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建立校企双方共同参加的MPM教育指导委员会、组建校企联合培养指导小组、在企业指定班主任或联系人等方式,形成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共同做好MPM的教学管理工作,保障MPM的培养质量。

摘要: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整合校企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双方共赢的必然选择。结合青岛大学近五年来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的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联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思路。以便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合格的项目管理人才。

关键词: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校企联合,双导师制,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文修.中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82.

[2]黄秋萍.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8):194-197.

[3]黄秋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8(4):72-74.

[4]刘建秀,汤富强,郑民欣等.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5):21-23.

[5]李景元,蒋国平,宋建新等.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19-23.

[5]常颖.对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几点思考[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4):78-81.

篇3:上外与北外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

教育部:鼓励支援与受援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

为进一步推进部分“985”“211”工程重点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教育部出台政策,鼓励“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中的支援与受援高校,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

教育部办公厅3月下发的《关于做好对口支援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等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根据受援高校的需要,经支援与受援高校商定,对口支援高校可选择受援高校的部分本科专业招收适量学生进行联合培养。所涉及的学校为教育部批准的各种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项目中的学校。

《通知》规定,联合培养的本科生由受援高校负责招生和学籍学历电子注册,注明与支援大学联合培养;培养方案由支援与受援高校双方联合制定和实施;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由受援高校颁发,注明两校联合培养,支援高校附加印章予以认可。联合培养的专业、人数及模式可由支援与受援高校双方共同商定,招生标准在国家下达受援高校的招生计划规模中统筹安排。

教育部:增加中西部招生计划缩小地区间差距

不久前,教育部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编报2010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通知要求进一步缩小地区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北京、天津、上海等市,将进一步增加面向部分中西部省(区)的生源计划。2010年,各地均不得减少跨省计划总量。

为进一步缩小地区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教育部请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2010年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降幅较大或升学压力相对较小的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上海、浙江等省(市),在2009年常规跨省生源计划和2010年协作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面向部分中西部省(区)的生源计划。

通知还要求,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对口支援力度。2010年协作计划安排12万人,其中本科7万人,高职(专科)5万人,由办学条件较好的14个省(市)的公办普通高校承担,面向今年升学压力较大、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8个中西部省(区)招生。

空军招飞新举措:高考过线可参加进拔

空军招飞局局长吴谋不久前表示,高考成绩公布后,考生还有机会直接参加空军集中选拔。在报考时间上,新的招飞政策规定,高考成绩公布后,对达到本省(区市)本科二批录取分数线、未参加过招飞检测、自愿报考空军飞行学员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由军区空军直接组织全面检测,合格者可参加空军集中选拔。空军招飞实行提前单独录取,是最早进行录取的院校,考生即使落选也不会影响其他普通高校对其的录取。政治考核以考查本人为主。

据吴谋局长介绍,2010年空军招飞政策的新调整,出台的新措施将有效扩大生源,优化招飞选拔方法程序,提高招飞质量,这是空军加快转型建设、加强飞行人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地方

北京:2010年高考四大变化

结合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北京新高考政策与2009年相比有四大变化。

首先。原提前批改称本科提前批,不再包含专科层次计划。2010年新增设专科提前批次,包括原提前批次所列的专科计划(公安、司法类)和其他少部分高职专业计划以及原艺术类高职计划,本批次在本科一、二、三批次之后进行录取。

其次,专科批次志愿填报由以往的顺序志愿改为专科普通批实行大平行。专科普通批次,考生可选报20个平行志愿,每个志愿为1所学校的1个专业。

再次。2010年专科各批次按照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总分划定分数线,按三科总分进行录取。

第四个变化是首次明文规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参考依据。录取时,考生会考成绩以等级形式、综合素质评价以统一表格形式记入考生电子档案。提供给高等学校作为参考依据。

湖北:2010年高考对“省内借考”开禁

湖北省2010年高考允许省内考生“异地借考”,只要户籍地与借入地的市级招考部门双方达成一致,即可办理省内借考。

另外,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即语、数、英三科自主命题,会给阅卷、录取带来种种困难,故湖北省暂不允许外省籍考生办理异地借考。

山东:2010年招生宣传不得承诺调专业,不考大就业率、考研率

山东省教育厅不久前发出通知,对今年高校招生宣传等工作提出要求。通知要求,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章程》中,报到率、就业率、考研率和四、六级通过率要实事求是;专升本不做宣传,专升本比例不得公布;不得对学生承诺调专业。

招生专业名称要用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规范的全称,层次为本科或专科,不包括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等特殊类别的普通教育形式,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点本科等成人教育形式。医学类和相关医学类专业要明确说明是否具有报考执业医师的资格。国内或中外联合办学的专业要提供联合办学的协议和批准文件。

黑龙江:高考违规改民族成分将取消学籍

黑龙江省教育部门规定,2010年将加大高考报名考生民族成分认定的审查力度。同时,民族成分变更必须经地市级公安机关户政部门审批,公安派出所不得办理公民民族成分变更手续。对违规将汉族成分变更为少数民族的考生,即便已入学也将取消学籍。

黑龙江省教育部门要求,考生民族成分的确认,须坚持考生本人所填报的民族成分与考生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内容相一致的认定办法。考生少数民族成分的审核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在指定的考生报名点指派2名以上人员负责。考生报名时,必须出示本人居民户口簿原件,16周岁以上的考生还须出示居民身份证原件。如发现考生所填报的民族成分与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内容不相符。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可转由地市级以上民族事务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户政部门进行认定。

广西:2010年高考招生分12个批次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将共分12个批次进行,其志愿填报模式实行顺序志愿和平行志愿设置模式,其中5个批次按平行志愿模式投档。

其中。本科共设置9个批次,即:本科提前批、独立学院艺术和体育专业批、自主招生批、本科第一批A类、本科第一批B类(含预科、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应用型专业等)、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二批预科批、本科第三批、本科第三批预科批;高职(专科)共设置3个批次。即:高职高专提前批、高职高专普通批、高职高专预科批。

与2009年相比,今年招生录取减少两个批次,即2009年的本科第二批A类、本科第二批B类。

高鹇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漫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2010年在21个省(市区)进行一本招生

北京师范大学一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简称UIC)是首家内地与香港高校合作创办的大学,获得国家教育部特批,位于广东珠海。

2010年,该校全国招生范围扩大到26个省(市区),其中21个省(区市)进行一本招生,共计划招收统招生100人。该校

将在6月中下旬进行自主招生,招生计划为200人。与内地高校不同的是,UIC自主招生在高考之后进行,自主招生的方式与内地高校相似,但最终是否录取要看考生的高考成绩加上自主招生成绩。从高到低排名录取。该校学费每生每年5万元。

声音

政协委员李廷声建议写高考作文用毛笔可加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李延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建议教育部对高考时用毛笔写作文的学生加分。鼓励青少年传承书法文化,实践素质教育。

李延声认为,现在青少年对电脑依赖性太强,很多学生常常提笔忘字,更不用提书写正规书法了。“长此下去,中国的书法文化将会断代。”李延声建议,应在中小学校开展书法课教学,在大学也应推行书法选修课。同时,对高考时用毛笔写作文的考生,应实行加分政策,以此激发青少年学习书法文化的热情,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修养。

自主选拔录取应专招高考落榜的奇才、偏才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纪念中学校长贺优琳提议自主选拔录取应该专招高考落榜的奇才、偏才。贺优琳认为现在所有的考试中,高考还是比较公平的,虽然教育资源不公平、考试命题有些不公平,但就形式来说还是公平的。“但对于保送生、自主选拔录取,老百姓还是心存疑惑,总觉得透明度不够高,存在很多人为的因素。”

贺优琳说,很多高校依然是抱着拉优才、全才的目的进行自主选拔录取,导致许多小孩要考很多试,才能加分,最后还要高考,等于多了几个途径折腾孩子。其实教育是多元化的,现在最缺的是奇才、偏才。贺优琳呼吁,像自主选拔录取这些特殊考试形式都应该放在高考之后,专门招落榜的学生,把被埋没的学生招过去,才能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两会与高考相关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毛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对高中教育的推动将是明显的。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王立东:高校专业招生,应由“市场”来调控招生数额。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主席、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高考不一定非考英语。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副校长宋纯鹏:不赞同高中阶段文理分科。

全国政协委员、现任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取消高考户籍限制时机尚不成熟。

篇4:上外与北外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

关键词: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硕士,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特点

按着国家确立的仪器仪表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结合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国内有学者提出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影响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有:知识结构、 实践环节、科学方法、个性培养、管理工作[1];也有学者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提出,培养具有创新活力的未来工程师需要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未来工程师应该依靠工程师与科学家共同培养。应该探索工程型科学家与科研型工程师合理配比的双师型师资结构[2]。西方发达国家与国内创新教育有所不同,譬如美国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特点可概括为:重视基础理论,强化学科间渗透; 注重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有具体的学术标准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术自治和社会监督[3]。为了保证实现培养目标的同时,突出专业研究生实践开发特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东北石油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和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共同启动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针对仪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业务素质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为确保研究生具备从事本专业设计开发所必需的扎实理论基础和优化知识结构,结合实际建立了一套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第二,为确保研究生历经严格的专业训练以提升其研发能力,建立了严格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第三,为确保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建立了高效的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二、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事关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国家仪器仪表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为了保证学习基础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前沿技术与现实需求结合的培养特色,构建课程体系要明确本专业的办学定位,即掌握仪器仪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工程技术,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国际上的学术动态,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能较熟练运用相关专业技术从事仪器仪表工程开发或实际应用。 要求学位获得者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具有解决仪器仪表工程领域实践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明确办学定位基础上,结合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研究确定课程体系。 具体课程规划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必修环节和选修课四个模块。按着培养方案要求每人修业不低于30学分,该课程体系突出现代传感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四大研究方向。研究生可以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自行选定选修课程,也可以根据课题需求和自身爱好跨专业选课,研究生有权自由选择集中修业或跨学年修业。研究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并荣获奖励的可以置换智能仪器设计实践学分。

三、“四位一体”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

针对仪器仪表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 历经探索形成了以研究生为主体、导师为引领、平台为基础、项目为依托“四位一体”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

第一,突出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研究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创新设计的主体,更是受教育的主体。其知识结构、理论基础、思维模式、实践技能等内在素质和研究态度、工作热情、勤奋程度等外在体现都是决定学位论文质量的内在因素,这些都需要导师对其研究生有充分的了解并经常予以高度关注。为此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采用了双导师制,研究生在校理论学习期间,主要由高校的导师负责理论学习指导和综合素质考核,进入企业从事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由企业的导师负责指导开发实践。无论校内还是校外均以任务化管理的方式提供给研究生最大化的自由度和独立研发空间。事实证明,这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创新思维。

第二,充分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双导师作为创新培养体系的特征体现,在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导学”关系,导师即要当好向导,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使学生在探索创新的路上不至于迷茫; 导师又要当好伴侣,从思想层面上陪伴着学生,使学生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进程中不感到寂寞和孤单。目前仪器仪表专业聘请校内导师12人、企业兼职导师5人,采取两种选配方式:其一是由校内教授担任主导师,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副导师;其二是由企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导师,校内年轻的副教授担任副导师。无论哪种方式,主导师都要负责培养计划的制订并提供论文研究课题,副导师配合主导师完成对研究生的指导任务。双导师配备原则主要考虑主副导师是否有深入合作研究的背景,是否能够真正形成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发两者优势互补。除此之外,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青年后备人才,将青年博士列入后备导师团队,形成导师梯队。近五年本学科引进博士5人,在职培养博士7人,在读博士12人,这些对于强化导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第三,加强平台基础建设,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平台为研究生研究课题和创新实验提供实验条件。目前仪器仪表专业主要依托油气田控制与动态监测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省高校校企共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仪表工程研发中心,并与大庆油田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共建研究生创新设计培养基地。

第四,依托重大研究课题并结合生产实际精选研究生论文研究项目。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都是源于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基金、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计划项目等课题。其主体研究方向面向油田生产测井及计量仪器仪表的现代传感器研制。

四、“一个面向、三个结合”,实践创新能力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为了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建立了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与措施,突出体现一个面向、三个结合为特色的校企联合两段式教育培养模式。其中,一个面向特指仪器仪表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面向油田生产实际;三个结合特指具体研究开发与本专业研究方向密切结合、与高级别科研项目密切结合、与先进实验装置密切结合。校企联合两段式教育形式上体现为理论学习阶段在校内,实践开发阶段在企业。校企联合两段式教育的内涵要充分利用仪器仪表工程学科特有优势,发挥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的作用,按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与油田生产测试及标准计量密切结合的仪器仪表研发课题密切结合,形成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企联合共同培养的教育模式。

具体操作上,第一,坚持论文选题与油田生产实际相结合。东北石油大学电子科学学院与大庆油田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共建研究生创新设计培养基地,因此,只有选择面向油田生产实际与仪器仪表工程相结合的课题,才能将研究生真正置于校企联合培养教育模式之中。第二,研究生要深入导师科研团队参与高级别项目研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双导师制的具体落实,集中体现在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而双导师之间的分工与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研究生而言,必须深入导师科研团队参与高级别项目研究,才能以更加宽阔的视野面对技术领域高深问题,在实践中更有效地锻炼和培养自身的科研开发能力,快速提升思维能力。第三,研究生要深入开发现场亲历创新实践。只有深入开发现场才能深入了解企业需求,进而才能进一步实践创新。测试的核心技术是传感器技术,油田测试领域的传感器有其鲜明的特色,必须在苛刻的尺寸限制下实现井下各参数的测量,必须适应井下的恶劣环境。因此,只有深入企业了解生产实际,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现代传感技术及仪器研究,以提高测试水平,更好地为油田开发服务。否则,其研究成果将无法与生产实际对接,自然也无法参与创新设计。

篇5:上外与北外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四年制本科 联合培养 技术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94—01

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已有了10余年的历史,目前全国已有各类高职院校1000余所。但是,随着全国生源普遍减少,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瓶颈。

一、背景与现状分析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了“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家将重点扶持战略新兴产业,其中信息技术被确立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被重点推进。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是示范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的四个专业之一。经过三年示范校的建设,通信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均成绩斐然,在天津市高职院校通信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专业招生规模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均达到97%以上。这些为开设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理工大学电信学院联合培养通信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三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鲜明的职业岗位(群)针对性,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设置专业和开展教学活动,这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是高职院校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高职教育独特的培养过程是其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又一显著特点。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为例,通信技术专业是国家级示范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经过深入社会、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明确了通信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了“以行领知,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了“全程职业模拟”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由于高校扩招的速度过快,部分院校只注重规模和效益,片面追求“大而全”,导致社会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目前本科院校专业的设置缺乏实践性,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培养的学生没有创新开拓精神和独到见解,缺乏竞争的优势。

(三)联合培养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认真研究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高端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确定联合培养本专业职业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

2.根据高端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按工作过程将各项能力分解为形成这些能力的技术应用知识和对应的课程及实训项目,统筹考虑选取教学内容,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3.人才培养方案应与三年制高职和普通高校本科相关专业有明显区别,应着重于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的培养。

5.重视拓展学生实践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证课程的建设。

综上所述,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对技术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比例越来越高。联合培养四年制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均基于而又区别于三年制高职以及普通本科教育,能够满足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求,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时海涛.天津海河教育园区资源共享机制的探讨[J].现代阅读,2012,(1).

篇6:上外与北外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

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重要性

联合培养不仅可以让硕士研究生享受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 开阔视野, 也能同时获得企业实战的锻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能够实现教育资源互补。

由于京津冀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有学者用高等教育规模 (高等学校在校生或毕业生数) 与经济规模 (GDP) 之比反映高等教育发展是否与经济发展同步, 结果发现京津冀区域都低于全国水平, 说明京津冀高等教育规模落后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随着首都行政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外移, 这一矛盾将在北京得到逐步改善。相对而言, 天津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当地经济发展比较同步。京津冀三地间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协调, 区域内的分布也不均衡。教育资源呈单向流动, 北京和天津的区域“双中心”吸引了河北省大量的优秀教育资源, 限制了河北省的教育发展。受制度机制约束, 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机制缺乏, 合作缺乏对接点, 合作交流水平较低, 区域内院校的办学定位模糊, 专业设置重复, 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构建京津冀农经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是实现京津冀教育资源互补的基本要求。

2. 能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推进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在京津冀三方推动下的签署, 提出共同探索都市农业的多种实现形式,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走出去”等方面大背景下, 亟需大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人才。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的建立, 既注重科学前沿, 又面向国家需求, 将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能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时效性, 能够解决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的矛盾。

3. 有利于加快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目前, 京津冀区域内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 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尤其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对于全国教育系统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构建京津冀农经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有助于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目标和框架

1. 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目标。

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是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效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更是高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使命。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构建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 要坚持京津冀高校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的培养方向, 以“科教兴国”方针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 按照“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硕士研究生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逐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从而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的培养目标是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 通过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创新, 形成一个以高等院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以研究生为中心, 参与主体多元化、多元主体协同化、合作形式多样化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 旨在凝聚各方雄厚的人才、产业和科研优势, 加强资源共享, 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实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结合, 形成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新结构, 探索出一条培养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新道路。

2. 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框架。

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是由政府搭台, 财政出资、引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 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 其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1) 高等院校在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中起着非常的重要地位, 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联合培养平台构建中的主导作用。 (2) 企业在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过程中具有在资金、设备、创新机制、实践场地等方面的优势, 要充分调动企业在联合培养平台构建中的积极性。 (3) 高等院校导师要认真思考硕士研究生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不断交流教学经验, 引导研究生深入思考, 真正明确需要把握哪些内容, 如何处理问题, 真正让他们听懂、看懂、做懂, 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创业意识, 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硕士研究生要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根据社会多样性需求确定研究内容, 多参与创新项目的决策、选择和监测评价过程, 构建研究生在联合培养中的主体地位。

三、构建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运行机制

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建设是一项突破性的改革, 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要使平台建设合作各方协调配合良好, 富有成效, 就必须制定完整规范的平台运行机制, 共同遵守并维护。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要率先成立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联培管理”办公室, 不断强化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 积极推行“多元”导师制, “两段式”教学以及实行学分互认制度。

1.“联培管理”办公室是京津冀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联合机构。

北京、天津和河北三方政府牵头, 成立由教育局、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部门组成的京津冀农经硕士研究生“联培管理”办公室, 负责平台运行的有关工作, 具体制定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 监管培养过程, 决策研究项目, 考核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等。更重要的是, 管理办公室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总结“联培”的阶段性成果。

2. 联合培养过程的实施是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质量保证的基础。

京津冀农经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要充分认识到培养过程的重要性, “联培方”要协调配合, 确立共同的合作原则, 并共同遵守共同维护。联合培养的整个过程, 要以农经硕士研究生为本的原则, 从培养计划的制定到实施, 科研项目的参与和深化, 再到毕业融入社会, “联培平台”都需要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创造广阔舞台。不仅加强其科研学术能力及实践能力, 还要培养其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提升个人素质;建立联合培养平台, 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 根据农业院校不同学科、特点, 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和作法, 并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而随时调整。

3.“多元导师”制的推行是京津冀硕士研究生素质提高的保障。

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一律实行“多元导师”制, 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和科研院所为每个农经硕士研究生各指派一名导师。企业导师一般应是长期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管理工作, 熟悉掌握市场需要, 高校和科研院所导师应具有教授以上职称并承担一定级别和层次科研项目的专业人员。所有导师不仅要有培养学生所需的经费, 还要有足够的时间指导研究生进行学业学习和毕业论文的研究。因采取“多元导师”制, 硕士研究生能够领略到各位导师的不同风格, 并把三者的优势结合起来, 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 并在实践上得到了锤炼。

4.“两段式”教学的落实为京津冀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制度保障。

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采取3年制,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过程综合来说可以是采用“两段式”的培养形式, 即把整个培养阶段分为课程学习和在平台研究两个阶段。第一学年主要是在各自高校进行课程学习, 后两年主要利用平台进行课题研究并完成论文写作。用第一年的时间学习课程, 可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更符合具体操作, 避免了学生又要做科研又要去学校上课的困境。后两年利用联合培养广泛的教育资源, 充分实现自我的升华, 既科学前沿, 又参与到课题研究, 全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结论

发挥各方优势联合培养研究生, 是迅速提升硕士研究生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 是以促进京津冀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为出发点, 以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为主体, 联合具有优质资源的大型企业集团或科研院所, 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企业与科研院所中具有研究前景的工程项目或技术创新为支撑, 以培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为重点, 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研究生培养平台, 是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的主要场所, 是京津冀地区产学结合的重要载体。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的构建是京津冀高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实现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战略, 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平台的构建将有助于优化京津冀的教育结构, 实现京津冀丰富教学资源的互补, 加快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步伐, 逐步提高京津冀硕士研究生的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金龙, 张淑林.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D].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 (9) .

[2]王世斌.关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4, (6) .

[3]刘云, 李阿利.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J].当代教育理念与实践, 2010, (6) .

[4]方伟.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思考[J].甘肃科技, 2009, (11) .

篇7:上外与北外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

关键词:校企联合 交通运输 专业学位

1.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

1.1我国交通運输业持续快速发展,使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出现短缺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近二十年,我国交通运输业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期,“十一五”末,我国通车公路总里程398.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万公里。根据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50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0.8万公里[1]。可以说,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是量的巨大增长和积累,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1.2未来十年,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结构性人才的特殊需求数量巨大

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0年底,我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429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占从业人员8.8%;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5.3%。《纲要》指出:未来十年,结构性人才的特殊需求主要涵盖建设养护、工程管理、现代交通物流、道路运输、轨道交通、综合运输人才。其中,高层次科技人才年均需求1.4万人[2]。

2.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定位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虽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二者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质[3]。

2.1专业学位教育更强调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统一

专业学位教育并非学术学位教育的去“学术化”,而是将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更强调学术的应用性和特定针对性,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技术再创新。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化取向。

2.2专业学位教育更强调高校、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

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以学位授权单位为单一主体而构建起来的、由多方参与协作的培养系统,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强调多元主体,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同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有利于实现协同创新,形成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的合作育人机制。

2.3专业学位教育更强调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有机结合

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培养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科研后备人才,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类型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但不仅仅是强调实践性,而且强调实践环境下的技术创新,强调围绕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强调创新成果实际应用,是实践、创新和应用的深度融合[4]。

3.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3.1校企合作,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依托企业诉求、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

在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中,形成了“一条主线(突出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两大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个平台(通识式基础教育平台、递进式专业教育平台、开放式综合教育平台),四个结合(基础平台与专业模块相结合、课程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五个系统(教学督导系统、学生评教系统、教学评估系统、信息反馈与问题处理系统、社会需求与质量评价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创中赛”的内涵式人才培养的新方法。

(2)结合企业生产环节、合理划分培养阶段

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采取学位课程学习、企业实践及学位论文等三阶段展开,结合企业生产过程,合理安排学生阶段任务,并且突出学生工程实践管理技能训练。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3)融入企业工程一线,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建立与交通运输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战略联盟和协同机制,坚持专业教学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课程设置与职业需求相结合,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相结合,企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开展高层次应用型交通运输人才培养。

结合课程总学分要求,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中根据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开设的研究方向,进行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至少开设5门企业提供课程,培养学生强烈的工程意识和良好的工程素养。

3.2校企合作,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1)与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本着“互惠互利、相互融合”的原则,联合建立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工程实训中心。并以此为纽带,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学生以顶岗的形式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生到企业后先由企业领导进行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熟悉企业和企业文化,然后进行上岗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和安全培训,再根据岗位需求顶岗工作,所有标准规范都按企业职工要求进行。

(2)在一线工程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拓展实习实践内容。组建了由企业冠名的专业试点班,[JP+1]实施应用型人才的联合培养,在合作建设的工程项目中,融入真实的工程环境,开展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工程一线开展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使学生受到了比较系统的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3)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依托合作平台,面向交通运输系统企业员工,开展职工技术培训,包括岗前培训、青年技能培训等。学校还可以利用专业技术资源优势,积极为地方服务,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双方形成的互利共赢合作关系不断深入和发展。

4.结语

交通运输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在解决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的同时,促进交通运输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很好的解决了特殊地区交通领域的技术问题;又充分发挥了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职能,提升了学校科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

[2]《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交通运输部.

[3]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设计[J].现代教育管理,2009.

[4]王莹,朱方长.我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

篇8:上外与北外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

【摘 要】阐述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本科护理教育基础上探索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生培养策略:加强知识整合和能力提升;加强中医思维,凸显专业特色;加强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训练。

【关键词】本科护理教育 中西医结合护理 研究生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082-02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我国独有的新型护理方法,是护理研究生的一个方向,是本科护理教育的延伸。由于该方向的知识磨合过程仍在探索中,未形成固定的培养模式与公认的优化路径,因此,在本科护理教育基础上不断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生的教育研究和思考,对该方向培养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一、具体培养目标

要完善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就要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内涵有明确的了解。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是能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包括现代医学、现代护理学),结合中医理论知识和方法,探讨人类健康和保持健康的护理人才,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和护理学的组合。其优势在于对现代护理知识的扎实掌握,对中医护理知识的自如运用,能够把两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临床需要给予病情要求,把两种方法融会贯通地展现在工作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关于硕士的标准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是本科基础上的递进,更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该学科科研教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应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同时更应是一流的实干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在“品德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方面达到研究生层次的标准。

按照以上标准,中西医结合护理硕士研究生应具备压力应对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共情能力等心理素质;具有敬业精神、善良仁爱等道德素质;有多元文化护理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与精湛的操作技能,有循证护理能力,有不断更新的国际前沿护理知识。这些能力应该建立在融合的中西医护理知识与文化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这就是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生的培养要求和优势。

纵观全国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可以发现,近年来对护理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除要求其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越来越注重护理人才在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广西中医药大学就已经将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护理学毕业考核内容之一。但是这些针对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要求,都是基础性的,有关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评估及观察、创造、学习、解决问题等核心能力,还未得到深刻体现。而中西医结合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则是在本科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更加细致和深化。除对临床“三基”更为熟练外,还需具备研究生要求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此才能体现该专业的优势所在。

二、培养策略

(一)加强知识整合和能力提升

本科生、硕士生两者之间的课程结构体现层次性、衔接性和递进式,形成纵向深化为主的知识结构。本科生基础课程设置宽广、厚实,硕士生是在本科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加深。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要符合专业人士的职业需求,表现出多元综合的特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征要求专业学位应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这要求我们在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生的培养时要衡量好基础课程与专业知识的比例设置。在本科阶段的基础专业课程有:护理心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内、外、妇、儿、精神科、老年病、社区、急救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中医护理学基础、人际沟通、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研究等。但本科生实行模块化学习,所有课程都是以单独的形式出现,并没有中西医护理知识点的整合,到最后在学生脑海中是两个护理知识体系。因此,研究生阶段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入学习,要加大升级版专业课程的设置,找到两个体系的内在联系,真正形成一个“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理论知识体系,并提炼出实际操作的关键,这是本专业培养的一个要点。

研究生注重对专业知识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的提升。在能力提升方面,要从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两个方面入手。在基础知识上,除现代护理专业研究生所需的老年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知识外,还需学习中医学、中医护理、中西医结合方法论等中医相关知识,培养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观。在临床技能方面,除掌握现代护理的皮内注射、肌肉注射、静脉输液、输血、导尿术等技术外,还需要掌握中医护理中的针灸、刮痧、敷贴、推拿等独特的护理技术,能够运用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分析病因、判断病位、辨别病性,根据不同的病情变化,给予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施护等整体护理。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时应尽量不设置专门护理课程,而以综合研究课程为主,部分升级版特色护理课程为辅。瞄准“中西医结合”做文章,开设一些有关的讨论课程,如“中西医结合要点概述”、“中西医结合老年护理研究”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然后结合有关病例,进行基于病例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技能的循证护理操作,引导研究生完成本科基础上的理论与技术提升。这样,才能紧扣大纲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生。

本科阶段学生只是在最后一年的实习中在各科室轮转,这种方式对本科护理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可以理论结合实际,全面掌握基本护理操作和护理技能。但是在一年内轮转10多个科室,主要追求的是在日常护理中尽快掌握常规的护理技能,不能深入思考。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计划要求专业研究生在临床上轮转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科室包括内科、外科、急诊、门诊、手术室等,重点要求掌握该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其间要参加临床各班次工作,比如参加日常交班及护理查房,参加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负责分管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工作;熟练艾灸、中药涂擦治疗、烫熨治疗等中医疗法的操作。通过临床技能学习的这一环节的时间沉淀,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研究生能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掌握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学会中西医结合方法采集病史评估资料,采用辨证施护的方法,确立护理诊断,实施具体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规范书写中西医结合护理病历,完成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这里的转换点在于长时间的实践与思考中西医护理知识的提升与非板块化的融合,比较大比例的人文教育和导师按病种带教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加强中医思维,凸显专业特色

在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中,经典的中医思维是必不可少的。护理学本科培养当中,主要传授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以现代医学的护理理论为主,有关中医学的课程只是中医内科护理学、中医护理学基础两门。而中医学几千年的行程中,护理有关知识一直融合在专科知识中,比如不同科属的艾灸法护理、热熨法护理,不同证型病人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中医经典中关于护理的理论阐释等,都需要导师把这些知识与技能提炼出来,形成体系,传授给学生,没有这些知识,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不完善的。因此,研究生除掌握导师提炼出来的有关中医护理的知识外,还需自己多阅读中医经典书籍,培养自己的中医思维,多在临床上运用中医思维指导日常护理工作,真正做到运用中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八纲辨证等方法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

(三)加强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训练

护理本科的学生,由于能力、知识面的基础性,在学生阶段是不要求带教的,但是按研究生培养要求,研究生不仅要有相应的临床技能,还要有一定的教学带教能力。这个特点是知识能力结构转换的要求,是对研究生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提升。

带教分两类:课堂带教和临床带教。课堂带教是给低年级学生授课,临床带教要求在轮转科室担任高年级学生甚至实习生带教任务。这个阶段就是要培养研究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其掌握各类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循证教学法等,促使研究生主动学掌握新的护理操作技术,主动思考不同的护理技术身份并加以提升。在学生掌握该项技能前,导师的培养非常必要。如在培养学生掌握PBL教学法的时候,导师可以问他们“为提高经脉穿刺成功率国内外有哪些最新研究进展?”然后让研究生针对此问题自行查阅文献,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提炼出答案进行汇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该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掌握了PBL教学方法的实质,在带教过程中就能运用相应的教学法进行教学。

有科研思路、独立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培养区别。研究生要学习统计学、DME方法学、循证医学、实验动物学基础、科研标书的写作等课程,从第二学年开始学位论文的写作工作,时间为1-2年。在选题上,要与导师进行充分沟通,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并在教研室范围内完成开题工作。在课题实施阶段要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弄虚作假。在课题结束后需要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撰写好的毕业论文需按照“预答辩→校外专家盲审→正式答辩”的程序接受审查,只有最终通过正式答辩才能算正式完成。另外,研究生还应积极参与导师的课题,积极参加学习组织的科研、论文讲座,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更好地服务临床,这也是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生培养的知识结构特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闫翠环,陈金金,刘云肖,等.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竞争力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9)

[2]何宗池,梅金姣,欧阳蔚.本科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及教学计划制订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3)

[3]蒋华,刘涛.护理专业本科生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4(8)

[4]林莉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3(8)

[5]施翠芬,巫向前.国内外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08(6)

[6]别敦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性及其质量标准的学理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6)

【基金项目】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院级教学研究项目(RKP201039)

【作者简介】秦明芳(1972— ),女,广西桂林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外与北外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相关文章:

北外翻译硕士经验06-23

北外翻译硕士经验帖08-03

北外翻译硕士考研心得10-13

北外研究生复试与录取06-09

上外双语小学范文06-01

上外英语综合真题07-16

上外自主招生试题07-16

上外自主招生真题07-16

上外招生简章09-20

上外招生专业范文06-01

上一篇:观看开学第一课的通知下一篇:幼儿园温馨提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