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说课稿

2024-04-26

七年级下册《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说课稿(共6篇)

篇1:七年级下册《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为一身。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从结构上来看,每册书都是以三级标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持,每个阶段教学内容的核心观念都不相同:七年级以“关爱、自尊、自强”为主;八年级强调的是“交往、合作、权利和义务”;九年级则以“责任、参与、选择”的内容为核心。

与核心观念相对应,每个年级也有不同的教育主题:七年级:珍惜初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八年级:学会交往与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九年级:承担责任,参与社会生活,选择希望人生。从教材的特点来看,教材整体设计形式多样,具有情境化、生活化、思维化、活动化和综合化的特点。初中思想品德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

今天我要说的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就体现了“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和法律部分的整合。对于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一说课标,主要说课标要求和内容标准。课标中课程总目标要求“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依据课程总目标,每个单元的内容标准都不相同,第一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要求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懂得自尊与他尊,养成自尊自信的生活态度。第二单元要求能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正确认识挫折和逆境。第三单元要求能分析并战胜挫折和逆境,磨砺意志、陶冶情感,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第四单元要求:

1、知道法律是是由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3、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4、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

5、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6、学习在日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与内容标准相对应,本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2、树立法律保护意识;增强敢于斗争、善用斗争的勇气和信心;体会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给予的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二)能力目标:

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及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2、能够认识和判断哪些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现象和行为;能够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三)知识目标:

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知道: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未成年人受法律保护的基本内容及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从教材编写体例来看,每册教材都是以单元、课、框的方式来呈现,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探究活动,以突出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本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是“践行道德,依法维权”,引言放在课题之后,起到“趣味引入”、“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第七课和第八课都是以具体、生动的案例引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引言之后直接进入正文,正文的设计包括宋体和楷体两部分,宋体用于表述基本事实、一般概念、观点和结论,楷体用于提供教学活动所需资源。课文中还增设了辅助小栏目──相关链接、资料卡和名言等内容,这些小栏目的增设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更有利于教师的教。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插图,意在增加教材的可视性、思辨性,做到图文并茂。每框字左右,大致安排一课时的容量。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而青少年又处于生理和心理巨变时期,因此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十分必要。设置本单元主要是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生活不仅需要道德更需要法律。针对青少年对“规矩”、“法律”认识和态度上存在偏差;法制观念尚未牢固树立;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及由此产生的某些不良行为等实际情况,安排了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法律,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知道法律的特征及作用;能够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自觉遵守法律,认清犯罪的危害,从而有效预防违法犯罪。又针对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易受侵害;在依法维权认识上和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等实际情况,安排了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家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必要性,理解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四道防线;掌握维权的途径,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知识内容上来看,本单元是七年级下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是前三个单元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坚强意志等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必备条件,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能深入了解法律,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同时也为以后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做好铺垫。本单元共编排了两课内容,《感受法律的尊严》与《法律护我成长》,这样的安排不同于其他版本的教材,比如苏教版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安排的是《法律护我成长》,23课安排的是《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八下第五单元第14课安排的是《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的内容。相比之下,人教版这样的安排更加体现了知识的联系性。

第七课由三个框题组成,“走近法律”说明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而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因此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不可违”,介绍了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其刑罚的种类。“防患于未然”,要求能够认清犯罪的危害性,懂得青少年要加强自我防范,从而有效预防违法犯罪。第八课由两框组成,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介绍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具体内容。 “善于法律保护自己”,介绍了维权的途径包括非诉讼和诉讼两种方式,青少年在面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这就是本单元两课的具体内容。那这些内容之间,以及这些内容与其它内容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们先来看知识的横向联系,首先我们从课的角度来看,第七课三个框题和第八课两个框题之间都体现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关系,只有走近法律、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才能懂得法不可违,明确了违法犯罪要受到相应的处罚,才能认清犯罪的危害,做到防患于未然;知道了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的原因及内容,才能懂得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每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我们从单元的角度来看,第七课是从知法、学法的角度来分析,第八课主要讲的是如何用法,其中知法是学法的前提,学法又是用法的前提,而要更好的用法又需要知道更多的法律知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知法守法用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也正好与本单元的主题“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相对应,体现了本单元两课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本单元与七年级下册其它几个单元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本册书共四个单元的内容: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立自强的人、做意志坚强的人、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根据这四个主题,教材设置了八课教学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自尊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要有自尊,必须要自立自强;要实现自强,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而要有自尊自信并实现自立自强,则必须做到知法守法用法。这就是七年级下册的四单元八篇课文之间的整体联系。那么纵观整个初中阶段,这两课内容可以整合的知识有哪些呢?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而道德和法律是最常用的规则,所以我们可以联系八年级上册礼貌、宽容和诚信的相关知识;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可以联系九年级“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的内容;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在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所以我们可以联系八年级下册“我们应尽的义务”的相关内容。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上的诱惑很可能会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八年级上册“网络交往新空间”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会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可以联系七年级上册“学会拒绝”的内容;只有了解了侵权的表现才能远离违法犯罪,可以整合八年级下册“我们的人身权利”、“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的相关内容。青少年受到侵害,要学会寻求保护,因此要了解“身边的侵害与保护”;国家对青少年的生命健康权予以特殊的保护,这是八年级下册“生命与健康的权利”的内容。青少年在面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首先从情感上来说,他们愿意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可以联系八年级下册“自觉维护正义”的内容,其次从行为上来说,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用斗争,因此要学会“防范侵害,保护自己”。

以上就是本单元知识的横向及纵向联系。在教学建议方面我主要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谈,为了更好的落实三维目标,根据课标中关于“在教学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现和道德实践”的要求,本单元要这样来设计,对第七课的学习可以通过“案件聚焦”、“感悟规则”等七个活动来完成,设计案件聚焦这一活动,就是要使学生懂得知法学法很重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感悟规则这一活动中,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通过这种直接的视觉冲击,使学生懂得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然后再通过规则比拼这一活动,使学生体会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接下来的交流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分析两组图片来探究法律的作用;人生AB剧这一活动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在这里我们通过对一个故事的分集展示,使学生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学会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从而能自觉遵纪守法;在案例分析这一活动中,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懂得违纪、违法和犯罪有着必然的联系,从而认清犯罪的危害;最后,通过防微杜渐这一活动,使学生明白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对于第八课学习我们可以“你说我说”、“新闻报道”等五个活动来完成,设计你说我说这一活动,就是要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到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再通过新闻报道这一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我国对未成年人的四种保护;在案件回放这一活动中,使学生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采用非诉讼和诉讼的方式予以维护;接下来的情境表演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编排的小品,明确青少年应如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教师要帮助学生选取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课外延伸就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拓展,我们可以与学校德育处联合,在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中加入法律学习的内容,如开展以法律为主题的手抄报和黑板报活动和以法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其中在案件回放、情境表演和课外延伸的活动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新闻报道、案件回放、情境表演和课外延伸等活动中,落实能力目标;在你说我说、新闻报道和案件回放等活动中,落实知识目标。

在对本单元的设计中,我们选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具体的案例,充分利用了网络和教材上的资源,通过讨论交流、小组活动、小品表演等形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较好的落实了三维目标,这样的安排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实现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整合。根据课标中关于学生学习评价的要求,本单元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的方法,其中教师评、小组互评比较容易完成,而自评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一些学生认为“评别人容易,评自己难”,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自己,所以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自我评价及反思表”来引导学生完成对自己的评价,然后还要把这“三评”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册,以记录下学生成长的痕迹。对于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等方面的某些突出表现,我们可以写成评语,来鼓励学生更好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评语要采用激励性语言。我们还可以通过成果展示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我们可以开展以法律为主题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以典型案例为主要内容的讲故事活动等。检测是对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评价方式,检测的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可以采用情景测验和小辩论的方式来进行,例如,我们可以开展以“中学生要不要学习法律知识”为主题的辩论会。这样就避免了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总之,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篇2:七年级下册《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说课稿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从结构上来看,每册书都是以三级标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持,每个阶段教学内容的核心观念都不相同:七年级以“关爱、自尊、自强”为主;八年级强调的是“交往、合作、权利和义务”;九年级则以“责任、参与、选择”的内容为核心。与核心观念相对应,每个年级也有不同的教育主题:七年级:珍惜初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八年级:学会交往与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九年级:承担责任,参与社会生活,选择希望人生。从教材的特点来看,教材整体设计形式多样,具有情境化、生活化、思维化、活动化和综合化的特点。

初中思想品德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今天我要说的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就体现了“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和法律部分的整合。

对于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一说课标,主要说课标要求和内容标准。

课标中课程总目标要求“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依据课程总目标,每个单元的内容标准都不相同,第一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要求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懂得自尊与他尊,养成自尊自信的生活态度。第二单元要求能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正确认识挫折和逆境。第三单元要求能分析并战胜挫折和逆境,磨砺意志、陶冶情感,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第四单元要求:(一)3.1知道法律是是由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一)3.2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一)3.4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二)3.3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二)3.4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一)3.5学习在日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与内容标准相对应,本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2.树立法律保护意识;增强敢于斗争、善用斗争的勇气和信心;体会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给予的深深的情、浓浓的爱。能力目标: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及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2.能够认识和判断哪些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现象和行为;能够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知识目标: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2.知道: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未成年人受法律保护的基本内容及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从教材编写体例来看,每册教材都是以单元、课、框的方式来呈现,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探究活动,以突出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本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是“践行道德,依法维权”,引言放在课题之后,起到“趣味引入”、“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第七课和第八课都是以具体、生动的案例引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引言之后直接进入正文,正文的设计包括宋体和楷体两部分,宋体用于表述基本事实、一般概念、观点和结论,楷体用于提供教学活动所需资源。课文中还增设了辅助小栏目——相关链接、资料卡和名言等内容,这些小栏目的增设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更有利于教师的教。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插图,意在增加教材的可视性、思辨性,做到图文并茂。每框字左右,大致安排一课时的容量。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而青少年又处于生理和心理巨变时期,因此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十分必要。设置本单元主要是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生活不仅需要道德更需要法律。针对青少年对“规矩”、“法律”认识和态度上存在偏差;法制观念尚未牢固树立;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及由此产生的某些不良行为等实际情况,安排了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法律,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知道法律的特征及作用;能够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自觉遵守法律,认清犯罪的危害,从而有效预防违法犯罪。又针对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易受侵害;在依法维权认识上和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等实际情况,安排了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家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必要性,理解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四道防线;掌握维权的途径,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从知识内容上来看,本单元是七年级下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是前三个单元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坚强意志等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必备条件,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能深入了解法律,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同时也为以后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做好铺垫。本单元共编排了两课内容,《感受法律的尊严》与《法律护我成长》,这样的安排不同于其他版本的教材,比如苏教版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安排的是《法律护我成长》,23课安排的是《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八下第五单元第14课安排的是《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的内容。相比之下,人教版这样的安排更加体现了知识的联系性。

第七课由三个框题组成,“走近法律”说明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而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因此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不可违”,介绍了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其刑罚的种类。“防患于未然”,要求能够认清犯罪的危害性,懂得青少年要加强自我防范,从而有效预防违法犯罪。第八课由两框组成,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介绍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具体内容。 “善于法律保护自己”,介绍了维权的途径包括非诉讼和诉讼两种方式,青少年在面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这就是本单元两课的具体内容。

那这些内容之间,以及这些内容与其它内容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们先来看知识的横向联系,首先我们从课的角度来看,第七课三个框题和第八课两个框题之间都体现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关系,只有走近法律、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才能懂得法不可违,明确了违法犯罪要受到相应的处罚,才能认清犯罪的危害,做到防患于未然;知道了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的原因及内容,才能懂得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每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次,我们从单元的角度来看,第七课是从知法、学法的角度来分析,第八课主要讲的是如何用法,其中知法是学法的前提,学法又是用法的前提,而要更好的用法又需要知道更多的法律知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知法守法用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也正好与本单元的主题“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相对应,体现了本单元两课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本单元与七年级下册其它几个单元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本册书共四个单元的内容: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立自强的人、做意志坚强的人、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根据这四个主题,教材设置了八课教学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自尊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要有自尊,必须要自立自强;要实现自强,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而要有自尊自信并实现自立自强,则必须做到知法守法用法。这就是七年级下册的四单元八篇课文之间的整体联系。

那么纵观整个初中阶段,这两课内容可以整合的知识有哪些呢?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而道德和法律是最常用的规则,所以我们可以联系八年级上册礼貌、宽容和诚信的相关知识;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可以联系九年级“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的内容;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在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所以我们可以联系八年级下册“我们应尽的义务”的相关内容。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上的诱惑很可能会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八年级上册“网络交往新空间”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会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可以联系七年级上册“学会拒绝”的内容;只有了解了侵权的表现才能远离违法犯罪,可以整合八年级下册“我们的人身权利”、“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的相关内容。青少年受到侵害,要学会寻求保护,因此要了解“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我国依据《宪法》制定了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体现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国家对青少年的生命健康权予以特殊的保护,这是八年级下册“生命与健康的权利”的.内容。青少年在面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首先从情感上来说,他们愿意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可以联系八年级下册“自觉维护正义”的内容,其次从行为上来说,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用斗争,因此要学会“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以上就是本单元知识的横向及纵向联系。

在教学建议方面我主要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谈,为了更好的落实三维目标,根据课标中关于“在教学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现和道德实践”的要求,本单元要这样来设计,对第七课的学习可以通过“案件聚焦”、“感悟规则”等七个活动来完成,设计案件聚焦这一活动,就是要使学生懂得知法学法很重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感悟规则这一活动中,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通过这种直接的视觉冲击,使学生懂得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然后再通过规则比拼这一活动,使学生体会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接下来的交流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分析两组图片来探究法律的作用;人生AB剧这一活动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在这里我们通过对一个故事的分集展示,使学生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学会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从而能自觉遵纪守法;在案例分析这一活动中,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懂得违纪、违法和犯罪有着必然的联系,从而认清犯罪的危害;最后,通过防微杜渐这一活动,使学生明白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对于第八课学习我们可以“你说我说”、“新闻报道”等五个活动来完成,设计你说我说这一活动,就是要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到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再通过新闻报道这一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我国对未成年人的四种保护;在案件回放这一活动中,使学生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采用非诉讼和诉讼的方式予以维护;接下来的情境表演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编排的小品,明确青少年应如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教师要帮助学生选取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课外延伸就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拓展,我们可以与学校德育处联合,在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中加入法律学习的内容,如开展以法律为主题的手抄报和黑板报活动和以法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其中在案件回放、情境表演和课外延伸的活动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新闻报道、案件回放、情境表演和课外延伸等活动中,落实能力目标;在你说我说、新闻报道和案件回放等活动中,落实知识目标。

在对本单元的设计中,我们选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具体的案例,充分利用了网络和教材上的资源,通过讨论交流、小组活动、小品表演等形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较好的落实了三维目标,这样的安排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实现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整合。

篇3: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我们身边的规则明确地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而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但法律与道德、纪律是不同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法律的。因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没有法律,那社会就会陷入一片混乱。所以,法律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还有,关键的是,我们应该怎样用法?执法部门应该怎样执法?以怎样的力度去执行法律?还有,应针对那种人执法?等等的问题都离开两个字——法律!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守法,会用法的人。还有,我们必须记住:不能犯法,是一个做好良好公民的前提!

所以:“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还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因此,我们要学法、用法、护法、爱法。另外,法律可分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犯罪必受惩罚,分为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使人们认识到: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人民要提高守法意识。认清

犯罪对我们的危害,告诉我们犯罪的恶性。因此,我们要通过违法犯罪分子自身的事例告诉我们: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并让我们认识到犯罪行为代价极大,不仅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巨大危害,也给家庭和自己带来灾难,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加强自我防范、防患于未然等。引出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守法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篇4: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班级: 组别: 姓名: 号数: 成绩:

课标点击

本单元主要是让我们掌握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了解犯罪的危害,认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从而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还将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未成年人受法律保护的基本内容和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增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名师解惑

1.法律和道德有何相同和不同?我国为什么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释疑:法律和道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相同之处是:①它们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②它们的内容是互相渗透的。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要求常常明文规定在法律里。③二者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④二者的目标一致。它们追求的都是社会秩序安定、人际关系和谐、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幸福。

区别是:①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道德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后才有的。②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道德的内容则主要存在于人们的道德意识中,表现在人们的言行上。③体系结构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统一体现,有严密的逻辑体系;道德不具有法律那样严谨的结构体系。④推行的力量不同。法律要靠公民自觉守法来推行,但也要靠国家强制力来推行;道德则主要靠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来维护。⑤制裁的方式不同。违法犯罪的后果有明确的规定,是一种“硬约束”。不道德行为的后果,是自我谴责和舆论压力,是一种“软约束”。

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有着密切联系,二者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一般说来,凡是我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行为;凡是我国法律所鼓励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和赞扬的行为;有许多法律上的义务,同时又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我国法律体现并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补充着我国法律的不足,支持、促进法律的贯彻实施,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利于人们自觉守法、护法。

正因为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所以我们国家既坚持依法治国,又坚持以德治国,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2.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是怎样的?

释疑: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是有严格区别的,一方面,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及违反的法律不一样,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比较小,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而犯罪行为则对社会的危害性较大,违反了刑法,是严重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处罚的方式不一样,对一般违法行为,是由国家行政机关进行批评教育或依据有关法规给以行政制裁或民事制裁;而犯罪行为,则要用刑罚手段来处罚。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是有联系的,二者都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犯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很有可能走向犯罪。可见,二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3.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话题,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有哪些? 释疑:道德意志薄弱。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正处在高度的社会化进程中,身心发展都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拒腐蚀的能力较差。如果受到外部条件的不良诱惑和熏染,就容易走向反面,甚至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是非观念模糊。由于青少年的社会阅历浅,往往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这一时期,他们在心理上最容易表现出两个突出特征:重感情,往往以哥们儿义气代替健康的友谊,人云亦云,不知不觉造成违法犯罪;易冲动,往往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感情用事代替行为准则,以致造成明知故犯的严重后果。

价值观念扭曲。由于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一部分青少年形成了畸形的价值观,互助友爱、无私奉献被视为傻瓜行为,自私自利、唯权唯钱成为他们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必然导致不良的行为,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

4.预防违法犯罪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有什么关系? 你知道吗?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释疑:绝大部分未成年人在违法犯罪前,就已沾染上了许多恶习,如:①厌恶学习,考试作弊。平时学习松懈,纪律观念淡薄,为了应付考试,只好临场作弊、带小抄、传纸条、换试卷,败坏了学习风气,从小养成了弄虚作假、欺诈投机的恶习。②厌恶劳动,追求享受。表现为崇尚吃、喝、玩、乐,盲目同别人攀比,想吃好的,穿名牌的,用新潮的,玩刺激的。整天游手好闲,乱交朋友,忙于早恋,文身吸毒,迷乱于异性,沉湎于“三室一厅”。③不讲公德,为所欲为。他们往往缺乏社会公德,违反道德准则,热衷于当众起哄、谩骂行凶等。④以大欺小,勒索钱财。特别是在校学生中,以强凌弱、以大压小、勒索钱财的现象非常普遍。他们向年纪小的同学要钱、要物,稍有不从,即大打出手,成为校园里的害群之马。⑤称兄道弟,“哥们儿”义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形成“团伙”,彼此拉帮结伙,打架斗殴,常常不问是非,聚众闹事,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他们人多势众,互相壮胆,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讲练互动

【例题1】 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频发:2010年10月20日,河南省郑州煤电(集团)太平庄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148名矿工遇难。2010年11月28日,陕西省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160名矿工遇难。2010年2月14日,辽宁阜新矿业集团孙家湾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14人遇难。上述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都高度重视,立即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协调人员抢救和事故调查工作,并对造成特大事故的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依法追究了其行政和法律责任。这些说明()

①公民的生活和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 ②国家加大执法力度,靠国家强制力治理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③依法治国必须同以德治国相结合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正确选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解析:此题以我国近期屡次发生的一系列特大安全事故为背景材料,巧妙地从不同角度设计了看似都有联系的四种说法,只要深入分析材料,不难看出,③④说法与材料无关,应当排除;②说法最直接地反映了材料;①说法则从更深层揭示了问题。公民的生活和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也就是依法治国,揭示了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此题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比较宽泛的。练色通道

在做该选择题时,首先要审清题干,审清题干指定的选择方向,审清题干规定的选择范围、层次、角度。其次,审清题肢的含义与内容。再次,题干和备选项相统一,是正确选择的基本原则。

变式训练:1.你认同哪幅图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图一

图二

图三

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对三种不同的观点作出正确的判断。假如没有法律,整个社会将会混乱不堪,我们的衣、食、住、行及正常的生活将得不到保障,我们的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将会受到极大的威胁,我们将不会有安逸的生活和稳定安静的学习环境。所以说,生活离不开法律。

答案:我同意图三的观点。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中,法律对人们有规范和保护作用。我们应当学法、守法、用法、护法,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我们没有违法犯罪仅仅意味着我们没有侵害到他人的合法权益,并不能排除他人侵害我们合法权益的可能性。法律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有力的武器。

2.某班同学学了“走近法律”这部分内容后,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为了加深理解,老师要求同学们课后收集各类与法律有关的材料,并根据收集的材料,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题为“法律与我”或“法律与社会”的演讲稿。

解析:这道题围绕本框“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这一主题内容,组织同学们动手收集材料,将理论知识和现实社会结合,并通过演讲稿的形式又提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问题,有助于培养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提示:法律与我: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人们离不开规则,而且人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种,其中法律是最重要的行为规范。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它一方面规范公民的日常行为,使我们以法律为行为准绳,确保遵守法律;另一方面,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公民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大到国家的性质、名称,小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等等都有相关的法律来规定,其中还有很多是为了保护青少年权益的。比如,我们受教育就离不开《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我们中学生尽管年龄还小,却无时不生活在法律的规范和保护之中。不能认为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无关,相反,我们应该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做一名既有法制观念又有高尚品德的合格小公民。

【例题2】(2010河北沧州模拟)16岁的少年高某,从今年6月24日开始连续三天很无聊,于是先是到镇中学放高音喇叭干扰教学,接着开拖拉机进学校横冲直撞,然后又在路上拦截学生侮辱打骂。当老师出面劝阻时,他满不在乎地说:“我大法不犯,小错不断,气死别人,不被法办。”

高某的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解析:这道题考查同学们对一般违法行为的认识和理解。要认识到一般违法行为尽管没有触犯刑法,对社会危害程度不大,但它仍具有危害性。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法不可违”这一观点,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在实际生活中轻微的违纪违法行为都不要有,做合格的守法公民。

答案:高某的说法没有道理,因为:

(1)一般违法行为虽情节轻微,没有触犯刑法,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高某的行为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应受行政制裁。

(2)一般违法行为虽然不像犯罪行为那样,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但也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了损害,有些一般违法行为如不及时给予惩戒、处罚,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犯罪。可见,高某的认识是非常危险的。

(3)青少年要学法、知法,依法律己,防微杜渐,做遵纪守法的公民。练色通道

做此类题时,首先就观点进行评析,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论述讨论的主题。关键是找到讨论的主题与教材相关知识的结合点。应该注意的是,不能离开所学知识就事论事。变式训练:

3.青年张某曾借朋友李某一万元钱,并承诺一年后归还。两年过去了,在张某仍未归还债款的情况下,李某将张某告到了人民法院。张某态度非常强硬,人民法院两次传唤不到,之后人民法院依法将其部分财

产予以查封,张某竟公然与人民法院对抗,将封条撕掉,把财产转移到女友家藏匿起来。他本人对执法人员则避而不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某心中暗暗高兴,他对女友说:“看人民法院能把我怎么样!”有一天他和朋友正在饭店吃饭„„

(1)请根据你的理解把故事续下去,并简要说明理由。(2)你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

解析: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而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者必然受到应有的处罚。该题故事的续写应该遵循“法不可违”的道理。不能信口开河,随心所欲。

答案:(1)略。

(2)作为一名公民,应自觉遵守法律,履行自己的义务,切不可做出违法行为。违法后更不能心存侥幸,藐视法律,而应自觉接受司法机关的制裁和处理,否则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4.(2010江苏南京模拟)下列能正确说明一般违法与犯罪联系的是()

A.违法行为必然走向犯罪 B.两者都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两者所触犯的法律相同 D.两者都应受到刑罚的处罚

解析:一般违法与犯罪在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触犯的法律以及所受到的处罚等方面有严格的区别,所以C、D两项明显是错误的。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能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导致犯罪,所以,选项A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选项为B项。【例题3】(经典回放)观察下面漫画的内容:

娱乐——赌博——犯罪的“三部曲”

漫画中的“三部曲”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

解析: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不良习气开始的。平时小的错误如果不加以重视,发展下去就有可能违反纪律甚至是违反法律,所以,要认识到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做到防患于未然。我们平时一定要重视加强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答案:这名中学生从不能拒绝不良诱惑、染上不良嗜好开始,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这说明,青少年如果不能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就有可能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在不良诱惑、不良行为面前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必须做到防微杜渐,从拒绝不良诱惑开始做起,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自我保护,从而健康成长。练色通道

漫画类题目考查更高的理解与分析、归纳与总结能力。所以此类题目要求我们一定要仔细审视漫画,一个细节都不可以放过,然后再把几幅画串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知识链,这样的答案才能有条不紊,全面到位。 黑色陷阱

新课改教材更贴近于社会生活实际,同学在学习时一定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善于从身边的小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准确地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切忌单纯地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变式训练:

5.(2010四川泸州模拟试题二)材料:九年级学生陈某,今年刚满16岁。在网吧里,他结识了一些不良社会青年,在这些人的引诱下,他染上了毒瘾。父母给的零用钱满足不了他,于是他又向同学借了200 多元钱。为了弄到吸毒的资金,他多次小偷小摸,甚至将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偷出去卖。一天晚上,他持刀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对两名下晚自习回家的同学实施抢劫。由于遭到反抗,他将其中一名学生打伤后逃跑,后被警方抓获归案,法院判其有期徒刑3年。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中陈某吸毒、小偷小摸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抢劫、致人受伤的行为又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2)上一问中的那两种违法行为有什么区别?

(3)从陈某经历中,我们应该得到什么启示或教训?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的是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特别是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我们还应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答案:(1)材料中陈某吸毒、小偷小摸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抢劫、致人受伤的行为又属于严重违法行为,也就是犯罪行为。

(2)吸毒、小偷小摸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较小,触犯了行政法规,应该受到行政处罚。抢劫、致人受伤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严重,触犯了刑法,应该受到刑罚处罚。

(3)从陈某经历中,我们应该增强法律意识,认识到法不可违的道理。自觉地遵纪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例题4】 材料一:一个人有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能提高自己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如果我们所有成员的道德水平都能够变得高尚,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快地走向法制化和现代化。

材料二:制造湖南常德劫案的张君犯罪集团在6年里,流窜作案12起,杀死22人,杀伤20人,掠财500多万元。沈阳的刘涌犯罪集团核实的犯罪事实42起,致死致伤者达42人,其中1人死亡,重伤16人。

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道德水平的高低与违法犯罪之间有什么关系?(2)结合材料说说违法犯罪的危害。(3)谈谈材料对我们的启示。

解析:该题涉及的知识有违法犯罪的危害、道德水平的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材料留给我们的启示则要从防微杜渐、加强道德修养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1)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指挥的。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行为上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潭。遵守法律,也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2)犯罪行为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幸福家庭,也影响了自己今后的大好前途,危害了社会。

(3)启示: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因此,我们平时一定要重视加强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练色通道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找到所要回答的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对此类题目的解答,要注意认真阅读所给材料,弄明白材料中所表达的主要观点,然后针对题目的要求联系教材的相关内容有条理的组织答案。变式训练:

6.“一个具有拾金不昧高尚品德的人,一般不会为贪图钱财而贪污、盗窃、抢劫等最终走上犯罪道路。”这句话表明()

A.道德水平高的人,法制观念也较强 B.遵守法律,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C.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有助于更好地守法 D.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

解析:社会成员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公民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也是公民自觉护法的重要条件。法制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潭。

7.(经典回放)课堂上有同学为大家朗读了一篇德育美文:

他当时11岁,非常喜爱各种可爱的小动物。一个黄昏,他跟父亲在水边芦苇地散步。一只丹顶鹤幼雏挪着步子从芦苇里钻出来,多神气的小家伙!儿子兴奋起来,乘那小家伙不备,一下子将它捧在了手里。

儿子一边抚摩着小家伙的头,一边回头看父亲:“带它回家吧!”

“你必须放掉。”父亲说,“它是法律规定的保护动物,你不能占为己有。” “为什么不可以?”儿子很不情愿地大嚷起来,“让我照顾它几天!”儿子看看四周没有人,不会有人知道他们带回一只丹顶鹤的幼雏。但从父亲斩钉截铁的口气中知道,这个决定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只好慢吞吞地蹲下来依依不舍地放了那小家伙。(1)讨论中,同学们形成了两种观点:

①父亲令人敬佩,在无人知晓时能坚持要求儿子遵守法律规定。②父亲过于苛刻,照顾丹顶鹤幼雏不会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上述观点中:我赞成_____________(或不赞成)(只填一空,只填序号),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细微之处见品性,针对自身遵纪守法情况写一条自勉格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结合自身具体情况,运用“提高道德水准有助于公民自觉遵纪守法”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格言。 解析:本题具有开放性试题的典型特点,贯彻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有利于培养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生活中的小细节展开,既考查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思想觉悟;既强调材料与所学知识的紧密结合,又鼓励创新。

要将此题目回答好,我们平时要多参加学校和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要彻底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多理论联系实际,在“深思熟虑”中敢于并善于别出心裁、大胆创新。同时在回答中要注意语言规范,要认真审题,并严格按照要求作答,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答案:(1)赞成①,因为:父亲的行为表明他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能严格自律。父亲的法制观念很强,在任何时候都能自觉守法。父亲制止了儿子做违法的事,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尽了教育子女的义务。不赞成②,因为:父亲不是苛刻,而是自觉守法,并能制止儿子违法,尽到了教育子女的义务,体现了父亲较高的道德素质。儿子要把国家保护动物带回家照顾,看似没有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似乎合情合理,但这是法制观念淡薄的表现,是一种违法行为,必然对社会有害。

(2)格言:例如:“一个人的道德文明可以从他在马路上的举止表现出来。”

篇5:七年级下册《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说课稿

一、知识要点梳理】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走近法律1.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2.我们身边的规则可分为三类:道德,纪律、规章,法律。3.法律的显著特征:⑴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⑵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⑶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4.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5.我们要学法、守法、用法、爱法。

法不可违1.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2.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3.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又叫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4.刑法,以国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5.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6.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一种触犯刑法的。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三,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的当罚性,是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的必然后果。7.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8.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防患于未然1.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行为上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人犯罪的泥沼。遵守法律,也是践行道德的表现。2.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3.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自觉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4.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第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1.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2.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3.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为我们设置了四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4.家庭保护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5.学校保护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6.社会保护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7.司法保护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1.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2.能够为我们提供法律帮助的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3.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手段有:(1)非诉讼手段;

(2)诉讼手段。4.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它包括:⑴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等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⑵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障公民权益。5.诉讼是指人民法院主持有利害关系人参与的处理纠纷的程序。6.诉讼是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7.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8.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9.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狡猾的。我们与其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

二、基础知识训练】

1.我们身边的规则可分为三类,南宁市民“八不”规范、中学生守则、民法通则分别属于哪一类规则?2.近年来,我国检察机关查处的违法案件中,被绳之以法的有普通百姓、领导干部、社会名人等。这一事实主要说明了法律的特征之一是什么?3.中学生小强踢足球时将自己的一个“随身听”放在球场边上,踢完球忘记带走,被同学小罗拾得。小强得知后去找小罗索还,但小罗却以自己拾得为由拒绝返还。小罗的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4.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拘役和罚金分别属于哪一类刑罚? 5.学生吴某吸烟,家长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家长履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保护的规定。6.八年级学生小强被怀疑偷了东西,班主任老师强迫他停课作检查,不承认偷窃就不准回家。班主任的做法违反了未

成年人保护法有关_____保护的规定。7.每周星期五交警到我校附近的公路巡逻,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8.能够给我们提供专门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不包括A.法律服务所B.律师事务所C.公证处D.工商局。

三、主要问题归纳】

1.法律的显著特征是什么?2.法律具有什么作用?3.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4.犯罪具有那三个基本特征?5.我国的刑罚分为哪些种类?6.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道路有什么关系?7.怎样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8.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有哪几部?9.《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为我们未成年人设置了哪四道防线?10.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要求分别是什么?11.能够为我们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哪些?12.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手段有哪两种?13.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哪些?

四、综合能力训练】

学生李某原来表现较好,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后来他常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变得无

篇6:做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学生

各位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做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谈起法律,总会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纪律一起,都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正是有法律的存在,我们的生命和财产才得到应有的保障。作为当代小学生,我们应思考的是: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律同行?有同学可能会说:你多虑了,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杀人不放火,法律就约束不到我们。我可以说:不是的!法律离我们很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有呈上升势头,而且犯罪的一般是18岁以下的在校学生。根据来自中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违法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占到了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由于犯罪,给他们以后的人生带来了极大地危害。比如:案件一:某中学两名高一学生,在班级打扫卫生中追逐,其中一位不小心将另一位的毛衣撕开一个小口,两名学生互相推拉争执。老师将他们带回办公室进行劝导,两人均表示和解。谁知放学后,在其他三名同学怂恿下,毛衣被撕破的同学再次追上对方要求赔偿,对方不答应,两人扭打在一起。厮打中,毛衣被撕破的同学手握借来的小刀挥动捅插,被插的同学颈部和左前胸各中一刀,最后因抢救无效而死亡。案件二:某市一中专学校经常发生偷盗案件,后被警方破获,抓获的14名案犯中有10名是在校学生,为首的两个也是该校之前已经开除的学生。

作为学生的我们,我们的任务是学习,好好的学习,前提就是必须遵纪守法。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遵纪的作用,这些青少年犯罪都是从小都是娇生惯养,争强好斗和受外界的不良影响,“以小见大”的道理人人都懂。如果你认为“现在违反一下学校纪律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我以后不违法就行”,那就请你赶快打消这种念头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何苦要等到法律制裁的时候才后悔呢?所以我们现在只有从一个合格的小学生做起,将来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同学们,要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我们不仅要重视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有了法律,我们的秩序更加井然;有了法律,我们的生活更加自由;有了法律,我们攀登的脚步会更加坚实。

上一篇:《山雨》教案下一篇: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的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