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传奇》观后感

2024-04-07

《冯梦龙传奇》观后感(精选6篇)

篇1:《冯梦龙传奇》观后感

《冯梦龙传奇》观后感,不为“传奇”更传奇

不为“传奇”更传奇

―观看《冯梦龙传奇》有感

龚启录

由导演高峰执导、阎维文主演的大型古装电影《冯梦龙传奇》,前年在冯梦龙的游宦之地寿宁公演了。据影院管理人员追忆说,当时每个专场,观众都是满满的,从观后的神情判断,对影片的制作水平,演员的表现功力,尤其第一次能将明朝大文学家冯梦龙的为官事迹搬上银幕,给期待已久的观众传递正能量,观众是满意的,感触是深刻的。

影片讲述了冯梦龙从苏州到寿宁四年知县的从政生涯片断,以树立清官形像为主线,围绕抗倭寇、灭虎患、禁溺女、化讼案、兴文教、治盐市等政绩,来歌颂这位花甲知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不寻常履历。影片主要题材取自冯公的任职地寿宁,其内容是新鲜的,内涵是丰富的,爱民情怀的`表达是丰满生动的。

众所周知,564年前,寿宁还没设县,因官台山采银收税便于管理,经奏请,大明皇帝准割政和与福安辖地,于1455年在杨梅村(鳌阳)设立县治。从此,古老的中国又多了一个小县衙,也成了县官治理县域一新的聚焦点。几百年间,县官来了去,去了来,寿宁鳌城这个闽越莽荒之地也成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值得后人赞颂的清官不断出现,陈醇、戴镗、张鹤年、冯梦龙、区怀素等等都被写入地方正史,当然也有“走马灯”一样碌碌无为的县官经不起风吹雨打,而被历史所遗忘。官有丑美,政有得失,官有所为,民有所判。望城亭里百姓扯不完的是风云变幻,子来桥上道不尽的是功过是非。冯梦龙尽管也属匆匆的官场过客,但他却是雾里看花看得最真切的一个好县官。四年的苦心治理,人去政声在不说,以他最敏锐的洞察能力,最清晰的观感,最独特的着述方式,给后人留下一部蔚为壮观的《寿宁待志》。影片里的故事素材主要来源于这部志书。这正是该片之所以能牵引观众,能得到广泛好评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原因之一。

现在看来,宣传历史人物的影视作品较难见到“高峰”,难以做到入脑走心的原因是,多数都坏在刻意追求传奇效果。编导采用不少拼接的素材,不但烘托不起作品的高度,反而出现虚化不实的状况。《冯梦龙传奇》同样也存在这一缺憾。假如《冯梦龙传奇》不用传奇来标新立意,能通过真实的表达与演绎,去掉浮华,回归本源,把故事演实演活,让人在现代数字影院里认真审视明朝大文学家冯梦龙是如何做官的,该多好!事实上,很多人都认真拜读过《寿宁待志》,史书中提供了那么多的真实史料,电影若不用传奇拼接,也同样能取得好效果。这样,赞美的观众一定会更多。

长期以来,影视故事的通病是,不穿插打斗传奇,好像就缺少碰撞冲突,变得不好看。《冯梦龙传奇》中,安排了与倭寇的打斗情节,确实起到热闹、惊险与抢眼的感观认同。而真实的史实是,冯公为官四年,根本就没见过倭寇的影子。如果不为传奇铺设,能放进惩治地方恶霸陈伯进的真实素材,内容同样有打斗、有冲突,效果会更真实,更感人。

在《冯梦龙传奇》剧情中,编导确实在用心塑造冯公的清官形像,五箱“赃物”被举报查封可谓悬念之大,传奇之极。但细想一下,寿宁山高路险,令部下从老远挑那沉重的“宝贝”,即便是就近放那石头,目的只是用此来粉饰冯公的清官形像,这不仅不传奇,冯公这等聪明人,假如他也走进影院,看到这“无中生有”的情节安排,一定会笑掉大牙。如果不为传奇铺设,换成《寿宁待志》中真实的记载,箱中装满苏州带来的教材《四书指月》,为任上上“月课”用,以此来打开“包袱”,展现廉之沉、爱之深,这感观难道不比装石头强百倍吗?还有重修“四知堂”,尽全力整治寿宁当时官场“迎来送往”的腐烂之风,故事一样引人入胜,以此来教育官吏效果会更佳。

我们也承认,影视情节缺爱情,一定清淡无味。冯梦龙在寿宁巧遇同乡邵慧卿,正是为传奇之需而增加的“调味品”。剧中从此就有了美艳与戏曲表演的细节。据考究,冯梦龙确实在苏州相好过秦淮歌女侯慧卿,甚至感情深笃,因官场不得志她早已离冯而去。从《纲鉴统一》序文中可看出,为帮助整理文档,冯梦龙只带独子冯~来寿宁,是否带家眷做官,一直找不到依据。如果编导能从年轻弃婴夫妇中安排从悲到喜的爱情情节,以禁溺女这慈悲大爱的善举中收获人间真爱真情该有多好。

业内人士看完这部影片后作了公允的评价,其好处多多已无需赘述。但也有人士作过大胆的预测:《冯梦龙传奇》从片名到内容,编导再动点心思,到当地多体验生活,这部电影不为“传奇”,一定更传奇!

篇2:《冯梦龙传奇》观后感

电影《冯梦龙传奇》首次将冯梦龙这一伟大历史人物搬上了大银幕,我还是挺意外的。毕竟现在的电影公司都轰轰烈烈去拍现代商业大片,历史题材都鲜有涉猎了,能把视角聚焦在一位古代文学家身上,更是难能可贵。一部直击内心的作品在国产电影中是很少见的,但真的做到了,着实让人欣慰。在大银幕上看这部电影,是一种享受。

让我更意外的,还有冯梦龙的饰演者阎维文,他可是家喻户晓的著名歌唱家,首次“跨界”领衔主演电影,就极好地塑造了冯梦龙这一先贤伟人形象,令人心生敬佩。和片中一众专业演员搭戏,竟然毫无生涩违和之感。跨界出演的阎维文,显示出“拿捏有度”的表演水平,这是观看本片的又一大惊喜。

不同于大多数传记电影流水账般的叙事,这部影片选取了他花甲之年功成名就之后,四年县令的生活。不仅仅可以表现冯梦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迹,更是多次“借他人之口”突出冯梦龙在文学、戏曲、思想方面的卓绝成就,普通百姓的真情流露也多面表现了冯梦龙的爱国情怀和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真挚情感。围绕故事情节的主线,官场和民间不停穿插,这些细节琐事塑造了一个更加鲜活的人物形象。

电影开篇有云:“垂垂老矣,仍眷念着世间的点点滴滴。活了一个甲子,仍旧抱着立德、立言、立功的宗旨。”巧合的是,扮演者阎维文也正值花甲之年。演员最重要的是能够符合观众脑海中角色的形象,再专业的演员,如果没有长期的植根于内心的修养,也是无法胜任这样一位大文学家的角色,你的才情气度都会写在脸上。值得一提的是,阎维文扮演的冯梦龙,取得了我的信任,“他就是冯梦龙”。

冯梦龙的文友在电影开篇有一段话,精准巧妙地传递出即将展开的剧情,也描绘了冯梦龙的为人品质。“立德,人品中的上乘;立言,著书立说成就斐然;立功并非为官,可为官必定要立功……”这段话放在阎维文老师身上也恰如其分。阎维文是新时期最受群众喜爱的的男高音歌唱家之一,他成熟稳健平易近人,又有军人的阳刚正气,铁骨柔肠,他的道德情操和人文修养也是观众口碑中的典范。这样一位在观众心中有艺德艺品的演员出演,本身对角色就是加分的,他的神似早已凝定为观众心中非常熟悉的“冯梦龙”。

传记电影的独特韵味在于能让你体验到另一个人的一生是如何度过,这样传奇而又梦幻的经历总是会让观者欲罢不能。要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重寻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这两点,《冯梦龙传奇》都做到了。

既让观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又告诉我们,所谓的伟人,也有普通的、活生生的一面,不因其“伟人光环”而盲目崇拜之,也不因其缺点而盲目贬低之。

和众多古装大片不同,《冯梦龙传奇》的整体美术风格是给人做“旧”而不是做“新”的感觉。黄绿两种主色调,将清晖淡泊的格调发挥到了极致,明末萧瑟凄凉的感觉通过画面清晰传递给观者,可见影片在美术道具处理方面的精细程度。

这部以小见大叙事的电影,完整地表达了中心思想,还拥有许多教育意义。对于华语电影来说,《冯梦龙传奇》的意义其实不逊于《剃头匠》于日本,《喜马拉雅》于韩国,甚至是《国王的演讲》于好莱坞,从某种程度来说,《冯梦龙传奇》为华语影坛又奉献了一部人物传记的佳作。

篇3: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观后感

在观看了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之后,我收获颇丰。从课堂的一开始,钱梦龙先生就是让学生们朗读一遍文章,再读完之后让学生们首先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个问题的。这种随机指点读文方法。榜样取自学生,也许比空谈方法效果略胜。

之后带领学生们先讨论其他人物对“移山”的态度,故意留下愚公。主角登台,必须安排专场演出。“愚公笨不笨”,有极强的思辨性,教学对象又是初一学生,能否讨论出结果来,全在教师如何引导。以 “小聪明”作引子,学生自然得出“大聪明”的结论,由此引出“大智大勇”、“大智若愚”一串连锁的词语。“愚公笨不笨”的讨论,最后结穴于“大智若愚”的认识。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正是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一系列文言词句逐一落实的过程。教者的追求是:使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寓于语文训练。务必引导学生因文解道,因道悟文。

之后又让学生们去做一些练习题,说明:这段文字在发给学生时没有标点的。

这道练习题设计的意图是:把课文的部分词句编写进去,使学生能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辨认它们,以收知识迁移之效

学生做练习。后来有两个学生上黑板加标点。基本做对了,少数几个点错了,全班讨论订正。在讨论标点的同时,由同学解释划出的句子,讲得都很正确。

同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钱梦龙先生比较注重是语感的教学。在观看钱先生的《愚公移山》,我觉得他的教学中透出“三主四式”的教学方式。“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后称“四式”。

钱先生的教学过程的设计,犹如作文,也讲一点“凤头”、“猪肚”、“豹尾”。本文的教学以“学习京城氏的孩子”结尾,希望使初一的孩子感到更亲切一些,留下更多的余味。

篇4:冯梦龙语录

1、巧媳妇煮不得没米粥。

2、彩云易做,皓月难圆。

3、军有归心,必无斗意。

4、只因一着错,满盘都是空。

5、有过则改之,未萌则戒之。

6、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7、慢人者人亦慢之。

8、哑子尝黄柏,苦味直家知。

9、眼孔浅时无大量,心田偏处有奸谋。

10、剖开顽石方知玉,淘尽泥沙始见金。

11、忙者不会,会者不忙。

12、世间屈事万千千,欲觅长梯问老天。

13、树荆棘得刺,树桃李得萌。

14、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

15、贪痴无底蛇吞象,祸福难明螳捕蝉。

16、有理言自壮,负屈声必高。

17、天下无有不散筵席。

18、劝君莫饮无情水,醉后教人心意迷。

19、随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

20、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21、兵贵于精,不贵于多。

22、如贫得宝,如暗得灯,如饥得食,如旱得云。

23、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

24、欲人勿恶,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

25、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

26、官吾善者,不足为喜;道吾恶者,不足为怒。

27、日往月来,星移斗换。

28、怒中之言,必有泄漏。

29、白玉隐于顽石里,黄金埋入污泥中。

30、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31、任独者暗,任众者明。

32、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33、要为天下奇男子,须历人间万里程。

34、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35、赌近盗,淫近杀。

36、着意种花花不活,无心栽柳柳成阴。

37、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

38、石卵不敌,蛇龙不斗。

39、学富五车,书通二酉。

40、一事真,百事真。

41、若要俏,添重孝。

42、剑老无芒,人老无刚。

43、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

44、千虚不如一实。

45、聪明了一世,蒙懂在一时。

46、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47、铁怕落炉,人怕落套。

48、经一失,长一智。

49、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

50、斩草除根,萌芽不发。

51、妾楼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

52、色欲乃忘身之本。

53、天下之事,理胜力为常,力胜理为变。

54、是是非非,号为信史。

55、大胆天下去得,小心寸步难行。

56、贪则多失,忿则多难,急则多蹶。

57、要分离,除非是天做了地;要分离,除非是东做了西;要分离,除非是官做了吏。

58、世上万般哀苦事,无非死别与生离。

59、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60、得闭口时须闭口,得放手时须放手。

61、酒是烧身硝焰,色为割肉钢刀。

62、忠心正气,千古不磨。

63、无巧不成话。

64、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65、理胜者为强。

66、非理之财莫取,非理之事莫为。

篇5:冯梦龙的诗词

珍珠衫——冯梦龙

《珍珠衫》又名《循环报》,后一个剧名明显表达了故事的主旨:善恶报应。故事是说,古时候襄阳府枣阳县商人蒋德(兴哥)外出经商,两年未归。其妻王三巧疑心丈夫有外遇,心绪烦闷之际,偶识来此经商的英俊青年陈商(即陈大郎)经薛婆牵线,两人坠入爱河。半年后,陈商暂别归乡,王三巧以珍珠衫相赠。

陈商归乡途中,恰巧与回家的蒋德相遇,并无意间说出自己与王三巧的恋情。蒋德闻知大怒,回家后即休了妻子王三巧。三巧后来嫁与广东吴知县为妾。

陈商闻听王三巧厄运以后,又悔又恨,以致一病不起。恰又逢心爱的珍珠衫“不翼而飞”,便失魂落魄而死。他一死,家遭劫难,从此家道败落。其妻平氏走投无路,欲自尽,却被村妇张嫂救起。后来。平氏经张嫂作媒再嫁,所嫁之人竟是蒋德。蒋德娶了陈商遗妻,又重新得到自己祖传之物珍珠衫。

这桩奇事尚未结束。后来,蒋德牵涉一桩人命案,情况危急。审案官员竟是王三巧现在的丈夫吴知县。三巧原来有负于前夫蒋德,今见前夫有难,遂从旁援手相救。蒋德念及往日夫妻情份,亦后悔自己当日休妻之举。幸得吴知县从旁成全,蒋、王二人终又破镜重圆。

篇6:冯梦龙民间传说

有一天,冯知县正坐堂。一个满脸血污、自称姜廷盛的汉子拖着个浑身是血、半死不活的人上堂来,他们身后跟着两个慌里慌张的村人。姜廷盛说自己是青竹岭的里长,早上和胞弟征粮到三望洋村,有个叫刘世童的刁民抢着一把宰猪刀来打劫,凶狠地砍伤了他的弟弟。说着,姜某推出战战兢兢躲在后边的两个村人:“这就是见证人!”证人偷看一下姜某的眼色后,一口咬定,姜某没半句假话,他们确实亲眼看见刘某舞刀伤人的。

冯知县亲自下堂验伤。果然,姜某的弟弟额上一处刀伤又深又大,血流不住,使人看了头皮发麻。冯知县先让人帮姜某弟弟止了血,包扎了伤口。

一会儿,刘世童赶来了。他叉手向前,分辩说,姜廷盛是自己砍了他弟弟一刀,他是想讹诈,陷害于人。

冯知县心里就嘀咕了:照天理人情,哪有哥哥砍伤自己弟弟的道理呢?再说大天白日砍人,怎么能讹诈得了人?看那廷盛满脸杀气,蓬头垢面,活像一个大蜘蛛,而刘世童衣冠整洁,对答从容,一点不像曾经打过架的样子。沉吟了片刻,冯知县下令将他们各自着保人带了去。

第二天晌午,冯知县坐了轿子出衙门,对所有人都说是去拜客。等到出了西门,他直奔三望洋,向老人小孩一一打听。家家都说是姜延盛自己砍伤弟弟。一个老头说,吵闹的时候姜某的亲姨妈吴氏还跑过来劝解过。吴氏就住在附近,冯知县找来一问,老太太支支吾吾,只说那是失手误伤的。有个小孩叫姜正传,是廷盛的本家,他说看见姜、刘吵架,是他跑去叫廷盛姨妈来的,他也说是姜廷盛伤了弟弟。

冯知县细细打听,才弄清了事情的始末。原来姜廷盛曾经因为里中役事,狠狠敲过刘世童的竹杠,刘世童不忿,曾告到县上。姜廷盛因此对他恨之入骨。姜廷盛弟弟有个没治的恶疾,终日病歪歪的,只会吃不会做,廷盛很讨厌。这会征粮,他便带了弟弟找到刘世童家去闹事,想一扭打起来,病得只剩一口气的弟弟准死,那时再好好地收拾姓刘的。刘世童当然不是榆木疙瘩,他看穿姜廷盛的心计,便东躲西避,硬是不愿和他们交手。姜廷盛气得暴跳如雷,又觉得大大的丢脸,正好人家猪肉案上放着一把白叶刀,他抓起来一丢,刀尖划破弟弟的前额,血把脸都糊住了。姜廷盛抹了血也搓到自己身上,这才风风火火赶进城里告状。

事情弄清了。冯知县把姜廷盛抓来,叫衙役将他扳翻在地,用大板打得他屁股开了花。打过,当堂叫保家来,叫他们伴送姜家弟弟回去治疗,如果没有死,那就算了;若有个三长两短,就着姜廷盛偿命。姜廷盛吓得屁滚尿流,小心护理,总算没事了。

钱王射潮的故事

由于杭州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当时城市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水患问题隋唐时期,江南运河的开通、西湖的浚治、三沙河的开挖大大缓解了杭州城的水患问题。但是,杭州东南部的钱塘江潮之患仍然没有解决,主要原因一是钱塘江的变道和江潮本身的巨大破坏力,二是工程技术条件的不足。

唐末五代**时期,海塘维修工程更趋废弛。可以说,钱塘江潮一直是杭州城市发展的心腹大患。

钱镠封王立国于杭州以后,下决心整治江潮。920xx年八月,钱镠发动了20万百姓开始修筑捍海石塘。最初采用的修筑手段仍是传统的版筑法,然而在沙质岸基上修成的土塘堤坝,根本经不起江涛昼夜冲激而迅即溃决,一时工程受阻。情急之下,钱镠一方面求助于神灵,另一方面改变筑塘方法,采用新的工程技术。

史载,钱镠令人“采山阳之竹”造箭3000支,以鸿鹭之羽毛装饰箭杆,再以“刚火之铁”制成箭头,又下令选用500架强弩和500名弓箭手,安置于候潮门外的叠雪楼,组成一支特殊的 “射潮军”(又称“水犀军”)。

每当潮水涌来,每人就向潮头齐射一箭,据说齐射五箭之后,潮头终被压制,避开杭州城,折向钱江南岸的西陵。钱镠将剩余的箭埋于候潮、通江门外的江滨,并在埋箭处镇以铁幢,立下誓言“铁坏此箭出”,表示震慑潮患的决心。另外,他又下令建造胥山祠,供奉潮神伍子胥,且写诗一章, 放人匣子封置于海门山,以求神佑潮息。这便是流传至今的“钱王射潮”的故事。

流传民间的“钱王射潮”故事,是对钱镠治理湖患的褒奖,但其由射潮而退潮的结果却未必真实,真正遏制潮患的,应是他采用的新海塘修筑法——“石囤木桩法”(或称 “竹笼木柱法”)。

△五代钱氏捍海塘结构示意图

鉴于版筑法筑成的土塘无法抵御江潮的冲击,钱镠采用了以石筑堤的新方法、新技术;在离岸数米处,取罗山之大木打下6排木桩,各排木柱中间交错使用装满巨石的竹笼和泥土填实,称作“泥塘”。泥塘之外,再植滉柱10余行,以析水势;泥塘之内,再叠石为堤,使之更加坚固。此后沙土渐积,堤岸益固。由此修成的石塘,从六和塔到艮山门,史称“钱氏捍海塘”或“钱氏石塘”。

钱氏捍海塘的修筑,有效地控制了钱塘江潮对杭州城区的冲击,使杭城百姓免遭江潮危害。它既是一项农田水利工程,又是一项保护杭州城郭的城建工程。史载,钱氏捍海塘建成之后,又另建龙山、浙江两闸,“ 启闭以时,故泥水不入”,有效地遏制了江潮倒灌。

这种土石结合的石囤木桩法,在中国海塘建筑史上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技术创新,其后宋元明时代的杭州海塘修筑均采用了这种技艺。1983 年在杭州江城路南星立交桥施工时,发现了钱氏石塘的遗迹,6行滉柱整齐排列。每根滉柱长约6米,直径13~39 厘米,滉柱后为装满石头的竹笼。20xx年在江城路以东原江城文化宫施工时。再次发现了钱氏捍海塘遗址。这充分说明了历史上记载的钱氏捍海塘是真实可信的。

上一篇:刘同精彩语录下一篇:酒店用品企业的管理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