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人员健康管理规定

2024-05-18

放射人员健康管理规定(精选8篇)

篇1:放射人员健康管理规定

1.放射性事故按其性质分为:责任事故、技术事故、其他事故。

责任事故:指由于管理失职或操作失误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放射事故。

技术事故:指以设备质量或故障等非人为因素为主要原因的放射事故。

其他事故:指除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之外的放射事故。

2. 射性事故按类别分为:

一类:人员受超剂量照射事故。二类:放射性物质污染事故。三类: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

3.发生放射事故后,肇事单位必须及时向放射性防护室报告并采取妥善措施,减少和控制事故危害和影响,并接受监督部门的处理。

4.处理放射事故时,应当首先考虑工作人员和公众的生命安全,迅速安置受照人员就医,组织控制区内人员的撒离工作,并及时控制事故影响,防止事故的扩大蔓延。

5.发生工作场所、地面、设备放射性污染事故时,应首先确定污染的核素、范围、水平,度尽快采取相应的去污染措施。

6.发生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时,肇事单位应立即报告放射源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放射源安全管理领导小组马上逐级上报南阳市卫生防疫站、市公安局,并密切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迅速查找、侦破、尽快追回丢失的放射性物质。

7.发生放射事故的单位要及时收集事故有关的物品和资料并及时上报给放射源安全管理领导小组,以便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分析国家财产及公众的安全。

8.放射事故中人员受照时,要通过个人剂量计、模型实验、生物和物理检测、事故现场样品分析等方法迅速估算人员的受照剂量。

9.对一次受照有效剂量当量超过0.05SV者,应给予医学检查;对一次受照剂量当量超过0.25SV者,应及时给予检查和必要的医学处理。

10.发生放射性事故的单位和个人,依照卫生部公安部《放射事故管理规定》中第五章罚则酌情处理。

篇2:放射人员健康管理规定

1、准备从事放射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必须到山西省环保局辐射环境监督站指定医疗机构进行体检,检查合格者,方能从事放射工作。

2、从事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到山西省环保局辐射环境监督站指定医疗机构进行一次全面医学检查。在本公司内调离放射工作岗位一年内,再参加一次体检。3、安全环保部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及时组织联系年度体检工作,及时将个人体检结果装入档案,并填写于个人“放射工作员证”。

4、凡从事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接受个人剂量监测,接触放射源的工作时,一律要佩带个人剂量计(γ射线计量盒)。个人剂量计测读周期为三个月。

5、从事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将剂量计带在工作服左领尖上(或胸前位置)。严禁随意打开,不许轮换佩带,当天工作结束时,不要把剂量计置放在工作场所内,以便准确测试。

6、剂量监测工作由山西省环保局辐射环境监督站负责监测结果(监测评议书或报告书)。

7、安全环保部按时下发收回、送交个人剂量计,收集个人剂量检测结果。

8、参加安全环保部以上单位组织监测时,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发放相应的补助费,现场测一枚源,补助2元/人,(每组限为2人)。

9、检修、改造过程中,装、卸一枚源,增加补助40元。

10、从事放射工作人员,每年除其他休假外,可享受3周保健休假。

11、从事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津贴执行国家和公司有关规定标准(即每人每月月210元)。参考国人部(2004)27号关于调整卫生防疫津贴的通知中二类人员享受保健津贴标准。

12、从事放射工作人员在接受健康检查,保健休假期间照常享受保健津贴。

13、临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者,可继续享受保健津贴,但最长不超过三个月。

15、正式调离放射工作岗位者,可继续享受保健津贴一个月,从第二个月停发。

16、如因从事放射工作而检查出身体出现国家有关规定的疾病,公司将给予一定的治疗时间和费用补助。

山西鲁能晋北铝业有限责任公司

篇3:放射人员健康管理规定

1 凉山州放射卫生的起步与发展

凉山州放射卫生工作起始于1979年,在这之前,该工作由省工业卫生研究所负责。随着以贯彻执行卫生部、公安部、国家科委1979年重新发布的《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1],按照卫生部制定的《省级放射卫生防护机构的基本任务》,以配合省工业卫生研究所对凉山州一医院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的监测为契机,从开展放射性同位素空容器监测和医用诊断X线机防护监测、防护改造工作开始,放射卫生工作才下放到州(地区)级。目前主要由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州17个县(市)的放射卫生(检测、评价)工作。

工作初期,是以在劳动卫生科内设置放射卫生小组并由人员兼管来进行该项工作,1984年3月,成立了独立的放射卫生科,由此坚持了至今25年不变的由放射卫生科负责全州放射卫生工作的科室机构设置。

随着国家有关放射卫生法规的不断制定、修改、完善和工作职能的变更、调整,从全面负责放射卫生监督监测到仅进行放射卫生检测和职业健康监护,历年来开展了医用诊断X线机防护改造和监测、天然γ辐射本底调查、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大气氡水平调查、建材产品和磷肥放射性监测、放射事故调查、放射性同位素及放射源监测、个人剂量监测、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等工作。

2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

在国务院1960年批准发布的《放射性工作卫生防护暂行规定》[2]和1964年卫生部和国家科委发布的《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3]中即要求对于准备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必须事先进行健康检查,对于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应当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结合当时的其他有关规定如“放射性同位素工作的卫生防护细则”和“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须知”等看,最初仅是针对开展放射性同位素工作的,但仍然是对从事其他放射工作的有指导意义,而1978年卫生部颁发的《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规定》[4]中则对从事医用诊断X线工作的人员在健康检查等(同时包括个人剂量监测和个人剂量档案、健康档案)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以后不同时期发布的有关放射法规[5,6,7,8]则都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四川省放射卫生防护所在1988年也制定了《四川省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实施办法》,对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980年卫生部在《省(市、自治区)级放射卫生防护机构的基本任务》中提出:“组织对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剂量检查和健康档案的管理(包括定期健康检查和剂量、健康档案的管理)”。1982年,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四川省医用X线卫生防护管理实施办法》[9],按照工作要求,在1982年即选择经济条件比较好的3个县县城所在地的州、县级医院进行试点,对在这些医院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以后逐渐开展目前对全州17个县 (市)内包括乡镇卫生院和个体医疗单位及厂矿等非医疗单位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均进行职业健康管理。

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1982年是由四川省工业卫生研究所派专业人员来我州现场进行辅导和承担部分如内科、微核检验的具体工作,以后该所专业人员也数次来现场指导具体工作。同时,为给开展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提供有力量的技术支撑,省放射防护所通过举办“辐射细胞遗传学讲习班”为各地、市、州开展微核、染色体检测工作培训了技术力量。随着业务的发展和仪器设备的增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法规和有关规范的不断制定、修改、完善,特别是近几年来加强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建设,已从过去单纯的常规体检发展到能够开展微核、染色体在内的比较全面的符合检查规范要求的检查项目和涵盖包括职业健康教育、放射防护知识、放射卫生法规培训及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档案建立等内容的全方位的职业健康监护。

对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因各不同时期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程度和相关职能的转变而有所不同,在1982、1989、1997年是以州卫生局行文的方式对全州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提出安排和要求,2005—2007年则是由州卫生执法监督所和州CDC共同行文组织,其余年份是州防疫站(州CDC)单独行文组织。各县(市)卫生局、防疫站(CDC)对各年份的体检工作做了相应的督促,仅个别县转发了州卫生局所发的体检通知给县辖区内的放射工作单位并作了相应安排。从2000年起,对放射工龄满20年的,每年组织进行健康疗养,以保护他们的健康,有部分放射工作人员迄今已参加了2次健康疗养。

历年健康检查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年度体检率仍然有波动;同时,职业健康检查的间隔时间因相关放射卫生法规的修改或颁布而不同,或3年1次,或2年、1年1次。在贯彻新的法规或要求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时,体检率均较上一次有所上升(表1)。州级、县级医疗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基本能够参加每次体检,乡镇卫生院和厂矿等非医疗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未能完全参加每次检查,有的要间隔1次甚至2次才参加。

注:*是表示为贯彻新的有关法规时的年份的体检率。

对在体检中发现的不适宜再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提出了调离放射工作岗位的意见。1995—2007年共有2名人员被调离放射工作岗位,改做其他工作;4名人员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通过健康检查,发现1例单肾肾内占位性病变,由于发现及时,通过手术摘除,避免了病情进一步恶化。在这期间,通过安排3名疑似患放射性疾病的人员到省会诊而排除了患有放射性疾病的可能。

按照规定应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体检和离岗时体检。但该工作开展情况较差,多数新参加工作的放射人员是在接触了一段时间的辐射后才参加检查,进行上岗前体检所占比例太少。同样,能够在离岗时进行离岗时体检的也存在类似状况。其检查情况见表2。

(人)

3 个人剂量监测

在卫生部1985年发布《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规定》[10]后,1986年即选择了10个医疗单位36人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试点,此后,按照不同的间隔周期分别开展了监测。监测间隔时间因工作力度的加强而逐渐缩短。监测率逐年有所上升,但不稳定,近年来还所下降,主要是有的放射人员不把监测资料寄回而造成,也与目前放射人员的健康管理工作由过去的省、自治州(地区)二级管理变为省、自治州(地区)、县三级管理有关,也与目前因管理体制的缺位仅能监督本级医疗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开展个人剂量监测,对厂矿企业接触非医用放射源的放射工作人员不能全部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有关。各年的监测情况和剂量分布见表3。

在刚开始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时,采取的是将个人剂量计装在缝制的小布袋内,放射人员佩戴小布袋进行监测,以后才逐渐发展到佩戴个人剂量盒。个人剂量的监测,一直由省放射防护所(现省疾控中心职业卫生与辐射所)对所送(寄)去的个人剂量计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结果报告,我们将结果检测通知各被监测单位,并记录在个人剂量档案中。

个人剂量监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在发放和回收环节,其次是恶意照射,这是从1986年开始到现在始终存在的问题。由于个人剂量计大多数是通过邮寄方式进行发放和回收,在此过程中发生投递失误而造成剂量计丢失。恶意照射的发生是因为放射工作人员故意将剂量计放置在X射线主束处以“检验”剂量计的效果而致。对每次监测数据过大的,进行了过量照射调查,属恶意照射的,该次检测结果作为无效数据处理。在调查时,其中多数人员并不承认是进行了恶意照射。因此对这些监测数据的取舍比较难以掌握。

4 放射防护、法律法规教育

放射防护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是放射工作人员在从事放射工作时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国务院1960年批准发布的《放射性工作卫生防护暂行规定》即规定“对于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应当加强有关放射性工作的基本知识和防护措施的教育,使他们能自觉地遵守防护规则”。1989年发布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条例》[11]也提出应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培训。以后历年新颁布或者修改后重新发布的有关放射卫生法规[5,6,7]也同样做了这方面的规定。凉山彝族自治州对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培训工作开始于1989年,1989—2007年开展了10次培训。其中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书面考试3次。考核和考试的结果按照要求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放射防护培训内容,对新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除了培训当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外,基本防护知识、方法、操作技术是每个放射人员必须学习的。对已经从事放射工作的并接受过基本防护知识培训的人员,在以后的复训中,则主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新标准方面的教育。每一次新发布的放射卫生法规是必须培训的内容。

5 健康档案和个人剂量档案建立

职业健康档案和个人剂量档案的建立,是为了对放射工作人员从事放射工作的整个职业工作期间的健康监护和个人受照剂量情况做一个比较完整的连续的记录。

自1982年开始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以来,使用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表有4次变更,1982年开始使用的是由四川省工业卫生研究所发给的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检查表,1995年使用的是由四川省工业卫生研究所制定的四川省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档案,而2006、2007年使用的是卫生部制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表。4次使用的健康检查表,需要记录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大致相同,但由于使用的健康检查表的格式每次都有变化,使体检资料的连续性受到影响,1982年由四川省工业卫生研究所发给的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检查表可以连续使用10次,利于保存和对体检结果的连续性观察。而2007年卫生部制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表仅能使用1次,不仅造成放射人员在填写基本信息时每次均不完全一致,也不利于对体检结果进行连续性观察。

对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基本都是记录在职业健康检查表中,职业健康档案和个人剂量档案合并为一个档案,方便管理和查看。1995年前职业健康档案和个人剂量档案由各放射工作单位保存,因各放射工作单位保存不当,时常发生档案丢失。1995年后,由州防疫站(现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保存。到2007年,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规定,放射工作单位应当为放射工作人员建立并终身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从2007年起的职业健康检查表仍然由各放射工作单位保存。

从1989年起,在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时,建立了“四川省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卡”和“四川省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情况报表”及“放射卫生监督监测年报表”(1996年变更为“放射工作场所及工作人员监督监测年报表”)报告制度。每年向四川省放射卫生防护所进行报告,由省级汇总后报卫生部。到2001年,由于职能的转变,这一制度未能继续坚持和执行。近年来,为了放射诊治疗单位建立放射基础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需要,我们制定了包括放射诊疗单位基础档案、健康监护档案、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档案、放射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档案在内的9个目录,用以指导和规范放射诊疗单位建立放射卫生档案。

6 讨论

本调查表明,凉山州放射人员健康管理随着国家有关放射卫生法规的不断制定、修改和完善及对放射工作的监管力度的加强和放射工作单位对放射人员健康管理重要性认识的深入,27年来该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放射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已经涵盖包括职业健康检查,教育(放射防护知识、放射卫生法规培训)及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档案建立等内容的全方位的职业健康监护。但上岗前体检和离岗时体检工作的开展一直很差。虽然由于《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11]发布,管理体制的变更,卫生部门无法直接要求厂矿等非医疗单位如接触核子秤、料位仪等放射源的放射工作人员参加职业健康检查和个人剂量监测。做好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放射防护和法律法规教育,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个人剂量挡案是法定的工作,有关单位和部门应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加强对国家有关放射卫生法规、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贯彻和执行。放射工作单位领导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和厂矿等非医疗单位单位领导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安排放射工作人员参加每次体检,以保证他们的健康与安全。在目前2年才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的情况下更应参加每次体检。各级卫生监督部门特别是县级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

职业健康档案和个人剂量档案是为了对放射工作人员从事放射工作的整个职业工作期间的健康监护和个人受照剂量情况有一个完整的连续的记录,需要对获得的资料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全面的记录,因此加强和规范职业健康档案和个人剂量档案的建立和保存是必要的。

摘要:目的了解凉山彝族自治州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的历史和现状。方法收集、整理1979—2008年凉山州放射卫生工作资料,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凉州辖区内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率从1986年的67.01%上升到目前的91.48%,个人剂量监测率从1986年的18.27%上升到近几年的73.45%~95.03%。结论随着放射卫生工作的不断发展,凉山州放射人员健康管理和健康监护工作进一步加强,27年来该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放射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已经涵盖包括职业健康检查,教育(放射防护知识、放射卫生法规培训)及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档案建立等内容的全方位的职业健康监护。但上岗前体检和离岗时体检工作的开展一直很差,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凉山州,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动态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公安部.国家科委《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1979.

[2]卫生部.国家科委.放射性工作卫生防护暂行规定,1960.

[3]卫生部.国家科委.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1964.

[4]卫生部.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规定,1978.

[5]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1988.

[6]卫生部52号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1997.

[7]生部55号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2007.

[8]国务院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1989.

[9]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医药管理局.四川省医用X线卫生防护管理实施办法.1982.

[10]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规定.1985.

篇4:放射人员健康管理规定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完善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方法:通过分析我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采取形式多样的职业健康教育活动及完善职业健康档案管理。结果:促进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提高了医院对放射防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我院的职业卫生服务能力。结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涉及到国家的许多法律、法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以及国家制定的政策、法规能否贯彻执行,为放射类职业病的危害与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行政执法依据和证据。

【关键词】放射;人员;健康管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58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49-01

前言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放射介入、CT、伽玛刀等大量新型放射设备及技术的应用,大大扩展了接受职业照射的放射工作人员队伍[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放射工作人员在20万人左右,其中70%~80%的放射工作人员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放射诊断、核医学和放射治疗工作[2]。长期小剂量照射对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结合我院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1.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现况

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制度之一,其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包括职业健康体检、职业健康教育、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建立、个人剂量监测、防护知识培训等内容。其目的是:及时发现职业危害易感人群,评价健康变化与职业危害因素的关系;掌握健康损害的程度;为职业病危害治理效果评价和行政执法提供依据[3]。它有利于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及权益,减少自身经济和社会负担。

南充市中心医院是集医疗服务、康复保健、急救、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国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目前开展的放射诊疗项目有放射治疗、X射线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核医学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我院每两年组织一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将体检结果、个人剂量监測结果纳入职业健康档案管理,并且不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活动,促使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得到了提高。

目前,我院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工作主要是由预防保健科负责。根据卫生部2007年6月3日发布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对我院的放射工作人员开展了职业健康体检、放射工作人员培训管理及健康教育、个人剂量监测管理等。

2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近几年医院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多,并且也开展了的形式多样的职业健康教育活动,但是收到的成效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相关责任领导不重视放射卫生防护,导致放射防护的规章制度不能有效落实;二是放射工作人员放射卫生防护知识缺乏,健康防护的意识淡薄。

2.2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缺失、监测结果缺乏准确性

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是健康监护、防护效果评价及职业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个人剂量监测是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由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放射防护科进行个人剂量的监测,每3个月将个人剂量元件送检一次,监测报告结果全部存档,每年累计剂量是否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对于每次监测报告结果中剂量较高者,都会进行追踪调查,明确原因。目前发现导致个人剂量监测缺乏科学性、准确性的原因有:一是科室负责人对个人剂量监测不够重视,管理监督力度不强;二是放射工作人员不按要求佩戴,或者故意不佩戴;三是个人剂量元件不及时更换,或者操作完毕后将佩戴个人剂量元件的工作服遗留在机房,严重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2.3职业健康体检落实不到位

职业健康体检的目的是在于了解和评价健康状况,保证其心理及体能足以胜任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的工作,避免导致危害工作和公众安全和健康的误操作,同时累积基础的健康资料[4]。近几年,根据卫生部放射卫生监督抽检结果显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率在80%以上[2],但仍存在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体检项目检查不全的情况。我院体检中心是经四川省卫生厅批准的具有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职业病体检机构。有规定数量的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职业卫生医师,拥有先进的检查设备。并且依据2011年1月发布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体检项目,但是因为部分放射工作人员放射卫生防护意识薄弱,往往以“工作忙”为借口不能很好的完成职业健康体检,主要表现在部分检查项目漏检或者故意不检。

2.4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不规范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是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权益的重要资料,我院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了即科学又严格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管理。但是,由于管理人员对放射防护方面的专业知识也相对比较欠缺,导致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

3进一步完善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3.1加强放射防护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和职业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5]。针对我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和职业健康教育活动,从而不断提高职业人群的健康意识。

3.1.1对医院管理工作者的健康教育

随着《职业病防治法》的贯彻实施,通过法律、法规的培训及法制教育,提高管理者的认识水平,认识到放射防护的重要性,认识到职业病的防重于治,认识到不能一味追求眼前利益。只有提高认识,才能采取更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来加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病的健康管理。

3.1.2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教育

长期的、低剂量的接触电离辐射对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神经衰弱样症状、皮肤损伤、心电图异常、外周血异常、细胞遗传学损伤等[6]。低剂量电离辐射所引起的生物效应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如何在日常的工作中有效防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健康教育已经纳入了我院日常工作,采取印刷宣传材料、口头宣传及咨询、组织举办讲座等形式,认真宣传国家关于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时告知劳动者有关职业病知识及其防护知识,使放射工作人员认识到职业病的危害,并在工作中做好防护的有效措施。增强了放射工作人员自我保健和自我防护的意识。

3.2将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体检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随着放射工作人员的队伍不断壮大,需要相关责任领导重视关心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体检管理。我院成立了放射防护委员会,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并且将管理工作作为我院目标管理纳入科室目标的考核,充分调动科室领导和人员的积极性,保证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体检工作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还是要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职业健康教育及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来不断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3.3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管理

电离辐射对健康的危害是远期的、缓慢的,将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情况和个人剂量监测情况规范管理,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危害的继续蔓延,为放射工作人员的后期治疗、休假等待遇提供可靠依据[7]。依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要求对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保存期限为终生保存,更好的维护了放射工作人员的权益。

职业健康档案管理是一个长期持久的系统工作,在做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使档案管理人员了解最新的、最前沿的放射防护知识,并对每一位放射工作人员统一编号,实行数字化、网络化管理。以解决纸质档案及手工统计下保存和查阅不便的问题,更高效、准确的做好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档案的管理。

4小结

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难度性大的管理工作。做好这一工作,对放射工作人员、医院及社会的稳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我院作为川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机构,更应该开拓创新、立足标本兼治,建立起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的长效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白光.医学工作者的职业照射:剂量水平、辐射危害和个人剂量监测[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5,29(4):171.

[2]傅颖华,杜维霞,孙全富,等.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现状及其问题[J].中国职业医学,2008,35(1):44-45

[3]陈尔东,刘长安,李小娟,等.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概述[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8,25(2):209-211

[4]白光.关于放射工作人员医学监督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辐射卫生,2002,11(1):48-50

[5]李新鸾.加强健康教育保障职业健康人群[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9,22(10):51

[6]钱小莲,方慧莲.医用放射人员的职业照射及對健康的影响[J].淮海医药,2010,28(4):374-376

篇5: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为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制定本制度。

1、本院放射工作人员的范围包括放射科(骨科、口腔、泌尿外科、开展介入放射治疗的其他科室等)从事放射诊疗活动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的所有人员。

2、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必须是学校毕业的影像专业人员。新录用或调入的拟从事放射诊疗的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方可从事放射诊疗工作。对新上岗或调入放射工作人员必须依据有资质的体检机构出居的上岗前体检报告,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方可录用。

3、上岗前或上岗后放射工作人员掌握放射防护知识和有关法规,经培训、考核合格,向许可放射诊疗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方可从事所限定的放射工作,并将培训情况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4、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必须按规定佩带个人剂量元件,每3个月检测一次,一年四次,并按时定期送检。检测结果抄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对于个人剂量高于剂量限值1/4时,必须有本单位查明原因,告知本人并采取相应措施。

5、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每1-2年(不得超过2年)到有资质的体检机构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脱离放射工作岗位时也应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收到检查结果后要如实告知本人,并将结果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发现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根据体检机构的意见及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和医学随访观察的,及时予以安排。

6、对怀孕或在哺乳期间的妇女,不得安排应急处理和职业性内照射工作。

7、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个人剂量检测、放射防护教育中形成的档案及《放射工作人员证》由单位所用,统一保管,终生保存。放射工作人员有权查阅、复印本人档案,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复印件上签章。

篇6:放射人员健康管理规定

(1997年6月5日卫生部令第52号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管理,保障其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家对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实行《放射工作人员证》制度。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从事或涉及放射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规定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组织辖区内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放射工作人员证的管理

第五条 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由所在单位负责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放射工作人员证》,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后颁发。工作人员持证后方可从事所限定的放射工作。

《放射工作人员证》由卫生部统一印制。

第六条 申领(放射工作人员证》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年满18周岁,经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职业的要求;

(二)遵守放射防护法规和规章制度,接受个人剂量监督;

(三)掌握放射防护知识和有关法规,经培训、考核合格;

(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和相应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

第七条 《放射工作人员证》每年复核一次,每5年换发一次。超过2年示申请复核的,需重新办证。

《放射工作人员证》的持证者,如需要从事限定范围外放射工作的,必须按第五、六条规定办理变更手续。

放射工作人员调离放射工作岗位时,应在调离之日起30日内,由所在单位向发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办理注销手续,并交回《放射工作人员证》;

遗失《放射工作人员证》的,必须在30日内持所在单位证明,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补发。

第八条 放射工作单位一般不得雇用临时人员从事放射工作。确需使用临时人员从事辅助性放射工作的,按本规定第六条办理。

第九条 因进修、教学等需要短期从事或接触放射工作的人员,按本规定第六条办理。

第十条 放射专业学生入学前,须经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卫生医疗机构进行入学前健康检查,不符合健康标准(GB 163871996)要求的不得就读放射专业。

第十一条 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接受放射防护培训。放射防护培训须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放射卫生防护技术单位举办,并按照统一的教材进行培训,上岗前的培训时间一般10天,上岗后每2年复训一次,复训时间不少于5天。

第三章 个人剂量管理

第十二条 所有从事或涉及放射工作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并按规定交纳监测费。

放射工作人员调动时,个人剂量档案应随其转给调入单位,在其脱离放射工作后继续保存20年。

第十三条 凡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必须佩戴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个人剂量计。

个人剂量计的测读周期一般为30天,也可视情况缩短或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90天。

第十四条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实施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技术单位负责。负责监测工作的单位应将监测结果及时通知被监测者所在单位。所在单位应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抄录在各自的《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第十五条 个人剂量监测的仪器、方法、评价和记录,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承担个人剂量监测的单位,必须参加卫生部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指导机构组织的质量控制和技术培训。

第十六条 进入放射工作控制区以及参加应急处置的放射工作人员,除须佩戴个人剂量计外,还须佩戴报警式剂量仪。

第十七条 对操作开放型放射源的工作人员,摄入量可能超过年限值的1/10时,应开展摄入量监测。

第十八条 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高于年剂量限值的3/10时,个人剂量监测单位应督促放射工作人员所在单位查明原因,并采取改进措施。

第十九条 当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高于年剂量限值时,除执行第十八条规定外,还应对受照人员的器官剂量和全身剂量进行估算。

第二十条 具备个人剂量监测能力的放射工作单位,须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审查认可后,方可对本单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但必须定期接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质量监督。在完成监测后的30日内,将个人剂量监测和评价结果按规定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二十一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规定的时间和报表格式将本地区的个人剂量汇总、超剂量受照记录和个人剂量档案建档情况逐级上报。

第四章 健康管理

第二十二条 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要求按国家《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GB 16387—1996)执行。

第二十三条 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应根据卫生部发布的《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及有关标准进行检查和评价。

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后1~2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要时可增加检查次数。

第二十四条 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工作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卫生医疗单位负责实施。

第二十五条 放射工作人员所在单位必须为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详细记录历次医学检查结果及评价处理意见,其保存时间参照本规定第十二条执行。

第二十六条 对确诊已妊娠的放射工作人员,不应参与事先计划的照射和有可能造成内照射的工作。授乳妇女在其哺乳期间应避免接受内照射。

第二十七条 对接受计划照射和事故所致异常照射的工作人员,必须作好现场医学处理,根据估计的受照剂量和受照人员的临床症状决定就地诊治或送专门医学机构治疗,并应将诊治情况记入本人的健康和剂量档案中。

第二十八条 对从事过放射工作,凡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每2年对其进行医学随访观察一次:

(一)从事放射工作累计工龄20年以上或放射性核素摄入量是年摄入量限值的两部以上;

(二)铀矿工在一年内氡子体累积曝露量在100个工作水平月以上;

(三)一次或几天内的照射剂量当量在0.1Sv以上;

(四)一年全身累积照射剂量当量在1.0Sv以上;

(五)确诊的职业性放射病者。

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观察费用由被观察对象所在单位支付,涉及人员调动时由调入、调出单位商定。

第二十九条 卫生部设国家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放射病诊断鉴定组,其职责是:

(一)对全国的职业性放射病诊断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仲裁;

(二)受理省级职业性放射病诊断鉴定组提出的疑给病例;

(三)参与放射事故中受照人员的医学检查与处理。

第三十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省级职业性放射病诊断鉴定组,其职责是:

(一)负责辖区内职业性放射病的诊断工作;

(一)负责辖区内放射事故中受照人员的医学检查与处理;

(三)负责职业性放射病疑难病例的转诊。

第三十一条 对职业性放射病的诊断,按照国家已发布的放射病诊断标准和规定进行诊断和处理,实行以诊断组集体诊断的原则,并以个人健康档案、个人剂量档案和放射事故档案等文字记载为依据,对没有上述档案记录者,不得进行放射病诊断。

第三十二条 职业性放射病诊断书(见附件)一式五份,诊断鉴定组、患者、患者所在单位、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及国家职业性放射病诊断鉴定组各存一份。

持职业性放射病诊断书的患者每2年进行一次复查、诊断。

第三十三条 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津贴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执行。

临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者,可继续享受保健津贴,但最长不超过三个月。

正式调离放射工作岗位者,可继续享受保健津贴一个月,从第二个月起停发。

第三十四条 根据工作场所类别与从事放射工作时间长短,在国家规定的其他休假外,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可享受保健休假2~4周。对从事放射工作满20年的在岗人员,可由所在单位利用休假时间安排2~4周的健康疗养。享受寒、暑假的放射工作人员不再享受保健休假。

第三十五条 放射工作人员的工龄计算,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放射工作人员按本规定在接受健康检查、治疗、休假疗养或因患职业性放射病住院检查、治疗期间,保健津贴、医疗费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对诊断为职业性放射病或不适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所在单位应及时将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另行分配其他工作。

对确诊为职业性放射病致残者,按国家有关规定、标准评定伤残等级并发给伤残抚恤金。

因患职业性放射病治疗无效死亡的,按因公殉职处理。

第五章 罚则

第三十八条 对违反本规定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由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并限期改进,停工或停业整顿,或处以1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

(一)未经培训或未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从事放射工作的;

(二)未经上岗前健康检查而上岗的;

(三)上岗后未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没有建立健康档案的;

(四)上岗后未按规定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没有建立个人剂量档案的;

(五)弄虚作假的。

第三十九条 对违反本规定从事放射工作而造成意外照射导致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依照《放射事故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规定所指的放射工作人员是指从事超过放射性豁免限值的职业照射实践的人员。

第四十一条 本规定所指的健康检查是指从事放射工作上岗前预防性健康检查和上岗后的定期健康检查。

第四十二条 本规定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自1997年9月1日起施行,原1985年发布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规定》、1988年发布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篇7: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制度

一、健康检查对象

新从事放射工作、已经从事放射工作和调离放射岗位的放射工作人员。

二、健康检查机构和检查项目

健康检查机构由省级以上卫生厅行政部门批准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承担。

检查项目按国家《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办法》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项目》进行。复查时根据需要相应增加检查项目。

三、健康检查管理

(一)上岗前健康检查

上岗前查体是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重要部分,是对全部医学检查的基础资料,检查结果可为后期检查和意外事故等作对比和参考。

对新参加放射的工作人员,及时组织其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标准方可从事放射工作。

(二)上岗后健康检查

1、对上岗后的放射工作人员,每1~2年组织一次健康检查。

2、查体中发现结果异常者,及时安排复查。对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放射工作人员,按照体检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复查和医学观察。

3、发现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健康状况或者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放射工作人员,及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三)对调离岗前健康检查

对调离放射工作岗位的放射工作人员,在离岗前应组织其职业健康检查。

(四)健康检查结果处理

健康检查结果,应将对检查结果如实告知本人,并将健康检查结果记入在本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中,并终生保存。放射工作人员有权查阅、复印本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检查结论应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五)将职业病健康法规、知识、操作规程利用公示栏进行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8:放射人员健康管理规定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盘锦市985名放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按职业照射种类分类:从事医学应用429人,男性298人,占69.46%,女性131人,占30.54%;从事工业应用556人,男性487人,占87.59%,女性69人,占12.41%。年龄20~69岁,年龄中位数38岁,工龄0~43年,工龄中位数5年。按性别分类:男性785人,占79.70%,年龄中位数38岁,工龄中位数5年,女性200人,占20.30%,年龄中位数36岁,工龄中位数4年。按工龄分组:0~年工龄组(上岗前体检)212人,占21.52%,0~5年工龄组304人,占30.86%,5~10年工龄组124人,占12.59%,10~15年工龄组104人,占10.56%,>15年工龄组241人,占24.47%。

1.2 方法

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附件2)》的要求进行体检,体检内容包括内科、皮肤科常规检查,眼科检查(色觉、视力、晶体裂隙灯检查、玻璃体和眼底),血常规和白细胞分类,尿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腹部B超。体检结果评价依据《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标准》(GBZ98-2002)。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有关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异常结果检出率

由表1可见,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心电图、X光片、血清ALT和尿常规异常结果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血压、B超和眼晶状体异常结果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超异常主要表现为脂肪肝。两两比较发现,白细胞0~年工龄组和0~5年工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压0~年工龄组和>15年工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B超0~年工龄组与0~5年工龄组、5~10年工龄组和>15年工龄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眼晶状体0~年工龄组与>15年工龄组、0~5年工龄组与>15年工龄组、10~15年工龄组与>15年工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5)。

2.2 不同工龄组男性放射工作人员异常结果检出率

由表2可见,不同工龄组男性放射工作人员异常结果检出率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心电图、X光片、眼晶状体和血清A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血压、B超和尿常规异常结果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白细胞0~年工龄组和0~5年工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血压0~年工龄组和>15年工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B超0~年工龄组与0~5工龄组、5~10工龄组和>15年工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2,P=0.000),尿常规0~5年工龄组与>15年工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

%

%

2.3 不同工龄组女性放射工作人员异常结果检出率

由表3可见,不同工龄组女性放射工作人员异常结果检出率中各项体检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同年龄放射工作人员异常结果检出率

由表4可见,不同年龄放射工作人员异常结果检出率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X光片和尿常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心电图、B超、眼晶状体和血清ALT异常结果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

%

%

2.5 不同职业放射工作人员异常结果检出率

由表5可见,不同职业放射工作人员异常结果检出率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血压、X光片、B超和血清A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眼晶状体和尿常规异常结果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多年来,虽然低剂量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不少,但至今为止,低剂量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仍存在争论[2]。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长期受到低剂量辐射的放射工作人员,随着接触工龄的延长,劳动者白细胞、血压、B超和眼晶状体异常结果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白细胞异常主要原因可能与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判定标准有关,按照《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标准》(GBZ98—2002)的要求,上岗前要求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范围是4.5~10.0×109/L,而在岗期间及离岗时要求在4.0~11.0×109/L,这样就很可能把一些白细胞数值在正常范围而不满足上岗前要求的放射工作人员判定成为结果异常者,因此导致上岗前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异常率与其他工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次调查发现,随着暴露工龄的延长,男性放射工作人员血压与B超的异常结果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有关,男性在生活方式上如吸烟、饮酒等与女性均有不同,从而导致该两项指标的差异。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异常可能与暴露工龄长短、年龄和职业种类有关,一方面,日常工作中放射工作人员觉得佩戴防护眼镜比较麻烦而且不方便,经常不按要求佩戴防护眼镜,尤其是医务工作者,随着接触辐射时间的延长,很可能造成眼晶状体受损;另一方面,由于年龄的增长,放射工作人员生理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引起眼晶状体的改变,因此,建议用人单位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日常对眼睛的防护,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

摘要:目的 为了解盘锦市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分析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方法 对985名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随着暴露工龄和年龄的增加,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及男性放射工作人员血压、B超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与工业应用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电离辐射,放射工作人员,体检

参考文献

[1]朱林平,葛宪民,梁梅.医疗放射工作者眼晶状体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08,17(2):252-253.

上一篇:童年的一件糗事作文下一篇:旅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