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活动 学习相邻数

2024-05-12

大班数学活动 学习相邻数(精选8篇)

篇1:大班数学活动 学习相邻数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相邻数

活动设计背景

《学习相邻数》是学前大班的一节数学活动,是让幼儿让幼儿正确理解相邻数,掌握10以内的相邻数。通过活动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学习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游戏的方法,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正确理解相邻数,掌握10以内的相邻数。

2、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学习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游戏的方法,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数的含义,知道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1~10的苹果卡片和1~10的梨卡片,,1~10的蘑菇房子,10个小动物卡片。音乐及视频。

活动过程

一、到森林里游玩

1、(播放去郊游音乐)。苹果队的小朋友按1——10的顺序排好队,并大声说出自己手中卡片的数字是几。

2、草莓队的小朋友按1——10的顺序排好队,大声说出自己手中卡片的数字是几。师提问:和你挨着的朋友是谁?你的邻居是谁?你的好朋友是谁?

二、小动物搬家

1、森林王国今天特别热闹,小动物搬到它们的新房子里,(出示10个蘑菇房子)

2、到底有谁搬到房子里去了呢?“谁住在1号房子?谁住在2号房子?……10号房子住着谁?”逐个出示10个小动物卡片,并粘贴在蘑菇房子下。

[设计意图:创设小动物搬家的情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给小动物找邻居

1、小动物们住在一起可高兴了,他们不但搬进了新房子,还有了新邻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住在几号房,离它最近的哪两个动物各住在几号房?2号房是小鸭子,它的邻居是1号的大公鸡和3号房间的小山羊。

2、请小朋友帮小动物找一找邻居,并及时鼓励,总结多数小动物有两个邻居。[设计意图:帮助小动物找邻居,并及时鼓励总结出小动物都有两个邻居。]

四、给数字宝宝找邻居

1、生活中我们把紧挨着你的叫邻居。可在数学中,数字宝宝也有自己的邻居,数字宝宝的邻居叫相邻数。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什么叫相邻数。

2、机灵狗要给大家讲一讲什么叫相邻数。(播放视频)

3、强调什么叫大邻居和小邻居。

[设计意图:让幼儿理解相邻数是比它小1的和比它大1的数。]

五、送礼物

1、天快黑了,我们也要和小动物们说再见了,临走之前,把你手中的水果送给它们好吗?

2、你想把手中的水果送给谁?为什么?

3、老师有个要求:你把卡片送给它的邻居。

六、小结

小朋友,我们今天学习的相邻数,还帮小动物找到了它的邻居,小朋友们在游戏中玩得很快乐,也希望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互相合作,同时我们要爱护、保护可爱的小动物。

火车快开了,我们快坐上火车出发吧。(播放音乐。)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探索性发现问题,使幼儿一直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游戏化教学,结合生活中的邻居关系,把相邻数的概念渗透在其中,尽量让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理解,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快乐地学习、体验、理解,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相邻数的兴趣。

1、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充分结合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小动物搬新家引出课题,这个部分以故事的引导方式来激发幼儿进行主动探索,让幼儿在轻松的故事情节中自然将总是解决,为幼儿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机会。

2、在活动的过程中,以小动物找到邻居后出动做游戏,请小朋友为数字宝宝也来找邻居的这一过程,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遵循了幼儿数学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规律。第三环节,我渗透了相邻数的特点,每个数都有两个邻居,比它多1的数是大邻居,比它小1的数是小邻居。从而为探索后面数的相邻数作好铺垫,帮助幼儿掌握数的“邻居关系”。

当然活动还存在着不足:

(1)由于不是专业的幼儿教师,在与幼儿互动上还要活跃一些。

(2)活动中应多关注能力弱的孩子,让他们也能在知识、情感等方面有很好的提高。

篇2:大班数学活动 学习相邻数

重点领域:科学、社会 活动形式:分组

预设目标:1、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找出6—9的相邻数。

2、学习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游戏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迁移能力和逆向思维。

活动准备: 1—10数字一套;录音带、录音机;幼儿学具: 1—10的纸牌。

活动预设:

1、游戏《拍手问答》复习5以内的相邻数。教师边拍手边问,幼儿边拍手边回答。如教师问:小朋友,我问你,3的朋友是几和几?幼儿回答:x老师,告诉你,3的朋友是2和4。(可请个别或集体回答)

2、游戏《认邻居》:请若干幼儿自选楼房居住,并认识自己的邻居。学习6的相邻数。知道其与前后数的关系。

3、游戏:纸牌乐,两个幼儿为一组。游戏开始,把1—10的纸牌放在桌面上,两个幼儿猜“剪刀石头布”,赢幼儿先取一张纸牌,输的幼儿找出它的相邻数。游戏再次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结,检查幼儿的学习情况。《摸一摸,说一说》教师随意抽取一个数字,比比谁能快速说出它的相邻数。

5、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幼儿胸前佩戴数字卡1—10,围成圆圈。

(1)请个别幼儿轮流游戏:我是7,谁是我的好朋友,请快快站出来。(2)音乐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幼儿听音乐找自己的好朋友。如:6先找5,再找7,然后站成一排。

篇3:大班数学活动 学习相邻数

一、采用多种操作性学习形式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的基础上, 对于同一个学习内容, 幼儿喜欢有变化的操作性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根据数学学习的内容, 灵活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的操作形式, 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经验, 让幼儿通过与材料、与同伴的交互作用, 有效地习得顺数倒数的知识。

1. 个别操作。

提供“毛毛虫”、“卡片接龙”、“连连看”数学操作性学习材料, 让幼儿独立完成顺数倒数的操作性学习。

2. 小组操作。

由于个别操作材料的局限性, 幼儿在操作几次后兴趣就会减退, 学会的幼儿不愿意重复。教师可设计两人或三人为小组进行合作的操作性学习材料“玩纸牌”、“翻数卡接着数”, 让幼儿和同伴在合作、互相指正中完成顺倒数的操作, 既体现合作性又体现趣味性。

3. 集体操作。

集体操作一般是融操作于游戏中,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方式。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各种游戏活动中操作材料、学习数学, 幼儿就能玩得高兴、学得轻松。集体操作在幼儿熟悉玩法的情况下可采用竞赛形式, 以从中提高熟练度,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二、投放适宜的操作性学习材料

什么样的材料就可引发什么样的活动, 达到相应的目的, 可以说, 活动材料直接关系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幼儿对适宜的材料的操作过程, 便是将数学知识逐步内化的过程。

1. 材料应含目的性。

材料是达到目标的阶梯, 在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在了解幼儿能力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基础上, 根据教育意图选择活动内容, 并把学习内容物化为操作性强且科学耐用的材料, 使幼儿在亲自动手操作材料的过程中, 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如“毛毛虫”、“架桥过河”游戏和上面提到的“玩纸牌”、“翻数卡接着数”等活动, 教师都是围绕让幼儿更好地建构顺倒数概念的目的来设计的, 这些动手实践可以使幼儿在操作性学习中进一步理解顺数的逐一递增和倒数的逐一递减关系, 帮助幼儿从半抽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2. 材料应具多样性。

幼儿数学知识的掌握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幼儿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内化外部世界, 同时也建构着新知识。只通过一两种材料进行操作性学习, 往往会局限幼儿的思维。因此在同一个数学内容的学习中, 教师提供的材料的种类应避免单一化, 只有提供多样的操作材料, 或者挖掘同一材料的多种玩法, 才有利于幼儿在不同的操作性学习中积极思维, 更牢固地建构相关的数学概念。为此, 教师针对“幼儿操作易受思维定势影响, 不易转变思维方向”、“思维的不可逆性”的特点, 设计投放了“排排队”、“翻数卡接着数”、“玩纸牌”等多种操作材料让幼儿选择;设计“玩纸牌”的二人、三人玩法和牌多牌少的玩法等。

3. 材料应有层次性。

材料要适合幼儿发展水平, 材料的投放既要面向全体, 又要关注个别差异, 以保证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投放同样的材料完成同一教育目标的情况下, 再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投放内容层次不同的材料;或者针对材料提出不同要求, 以适合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 让幼儿更有兴趣地去操作、探索。

三、制订恰当的操作性学习规则

数学操作性学习的规则是操作性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幼儿只有懂得了规则, 才能减少操作性学习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达到操作性学习的真正目的。为此, 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数学操作性学习规则, 引导幼儿理解规则, 并按照规则操作。

1. 隐性规则。

隐性规则多运用在按份投放的数学操作材料上, 那么如何让幼儿更有目的地操作呢?教师可以设计操作程序示意图, 或设计一个可供幼儿检验正误的材料或活动参照卡、答案对应卡等, 让幼儿进行自我对照、自我校正, 达到独立操作、自主学习的效果。如在“毛毛虫”操作图中标注“1→10”或者“10→1”, 让幼儿依据标注进行操作;再如连线操作, 标注绿色的点“1→10”, 红色的点“10→1”, 连对后有一个完整的图案。

2. 显性规则。

操作性学习材料的第一次投放要交待清楚, 使幼儿明白规则是什么, 怎么做;然后在活动中密切观察了解幼儿实施规则的情况;有需要时可对原规则进行调整、补充完善。如在“翻数卡接着数”中, 二人先商量顺数或倒数, 再用“锤子、剪刀、布”的形式决出输赢, 赢的人把卡片翻在桌上, 接着数, 然后反面盖回去, “冼冼”卡片, 重新来;当倒数时翻到“1”和顺数时翻到“10”, 都重新翻1张, 可从中训练幼儿的注意力和反应力。

四、实施观察的操作性学习指导

幼儿在学数数活动中存在发展的差异性, 即在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学习方式、已有经验等方面有差异, 因此教师必须通过观察, 了解幼儿在数学操作性学习中的表现, 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 促进幼儿有效操作、有效学习。

1. 操作前的观察指导。

操作前, 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表情和动作, 对个别幼儿加以关注, 了解无法展开操作的原因并及时指导。如在“翻数卡接着数”的两个幼儿, 没有完全明白操作要求, 把卡片全部重叠在一起, 不知道如何接下去时, 教师就再次给予提示:要先把卡片全部摊在桌面上, 这样的指导就有助于幼儿能把本次的操作性学习顺利进行到底。

2. 操作中的观察指导。

操作过程是幼儿思维外显化的过程, 幼儿操作的过程因动作、经验、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操作中, 教师应观察幼儿操作的具体过程, 然后进行分析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在“毛毛虫”的操作活动中, 教师观察到:幼儿在操作“毛毛虫”时, 在顺数时有的是在“毛毛虫”最左边先放“1”, 再在最右边放“10”, 接着在“1”后面放“2”, 然后在“10”的左边放“9”, 最后按顺序把剩余数字摆完整。在倒数时有些幼儿是从右到左, 把数字卡片从“1”逐个地放到“10”, 问他排得对不对, 则毫不犹豫地回答“对”。于是教师分析:“毛毛虫”上呈现的操作结果虽然是一致的, 但却反应出不同幼儿对顺数与倒数的理解水平不同, 对顺数与倒数内在规律的把握不同。有的或者没有明白操作要求, 只是机械地记住了相应数字的位置, 而把头尾容易记的数字先放入毛毛虫身体的左右两边, 类似在“摆图”或“拼图”, 认为只要能摆对就行。最后, 教师分析不同幼儿的具体情况, 针对不同的问题和困难, 给予不同的指导。如针对倒数中把1到10从右排到左的情况, 教师适当加以点拔和启发, 让他们用正确的方法重新操作, 获得经验, 这样就避免幼儿的操作性学习无效。

3. 操作后的观察指导。

在操作性学习中, 关注过程不代表忽视结果, 由于班生数的原因, 无论在集体教学还是区域活动, 要观察每位幼儿的操作过程是相对困难的。因而, 观察操作结果的对错也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让教师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哪些幼儿在本次操作性学习中有困难, 还可以让教师直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水平, 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如在操作“毛毛虫”时, 有个幼儿按倒数摆时, 教师发现“毛毛虫”从左到右呈现的居然是数字1到10的反面, 问他这是摆的倒数吗?他点点头。于是教师分析:该幼儿只是简单地把倒数理解为“倒一边”、“翻一边”, 根本没有理解倒数的真正意思, 鉴于观察到的操作结果, 教师要适时进行个别化的指导, 让他们的操作性学习变得有效。

五、重视适当的操作性学习表达

幼儿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语言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在进行数学操作性学习中同时用语言表达其操作过程, 能够对他们的动作实行有效的监控, 并提高其对自己动作的意识程度, 从而有助于动作内化的过程。如幼儿在前期的倒数时易出错;而且当教师问幼儿是怎么摆时?有的幼儿不能用语言正确表达是顺数和倒数, 或者说不出来, 或者模棱两可, 这说明幼儿的学习还只停留于感性体验, 还没有真正建构顺倒数概念, 于是教师就要多引导幼儿用语言对动作进行调节, 如在“连线”、“毛毛虫”、“玩纸牌”等顺倒数操作性学习中, 引导幼儿边做边说, 用语言修正动作, 让幼儿每次连完或排完后, 都和同伴、老师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排的, 用语言对动作进行归纳, 让幼儿知道自己是按倒数排的, 或者是按顺数排的, 使感性经验通过表达逐渐清晰和分化。

摘要:操作性学习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采用多种形式的操作性学习形式, 投放适宜的操作性学习材料, 制订恰当的操作性学习规则, 实施观察的操作性学习指导, 重视适当的操作性学习表达, 都能让幼儿的数学操作性学习变得有效。

关键词:数学,操作性学习,有效

参考文献

[1]丁育婷, 卢秋玲, 等.幼儿数学操作活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篇4:相邻数教学活动的个案分析与反思

在相邻数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试图通过以下四个教学环节让中班幼儿寻找10以内数的相邻数,并总结出规律。

第一环节,找邻居游戏。在让幼儿寻找各自座位邻居、家的邻居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出邻居的意思就是相互挨着,并由此引出为数字宝宝找邻居的游戏。在为数字宝宝找邻居时,教师先从数字卡片中随机抽取10以内的数作为需要找邻居的数字宝宝,并进行集体提问,“X”数的邻居是谁?在回答5以内数的邻居时,幼儿能轻松作答,但在回答5以上数的邻居时,大部分幼儿面临不理解、找不到、找不准的问题。

第二环节,认一认数字宝宝的邻居。教师为每一位幼儿提供1~10的数字卡片,要求幼儿看数字卡片唱数,在唱数时,大部分幼儿并未看着卡片。唱数结束后,教师随机抽取卡片中的一张,并要求幼儿拿出“X”数的数字卡片邻居。像第一环节一样,对于5以内和5以上的数,幼儿的作答反应结果不一致,前者难度不大,后者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在唱数阶段,有些幼儿手口不一致;在找数字卡片邻居阶段,常有幼儿举手说:老师“X”数的邻居是“X”数和“X”数,但是,我不认识“X”数,我不知道“X”数在哪里,我找不到“X”数。课堂有些难以掌控。

第三环节,写一写数字的邻居。老师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回进行了几次寻找和书写10以内相邻数的示范,示范结束后为幼儿发了写一写相邻数的练习纸(练习纸格式如下图所示)。在写的过程中,多数幼儿出现了不会写、写错、不认识数字的问题,教室充斥着幼儿寻求教师帮助的呼喊:老师,我不会写“8”,老师我不知道“X”数是几,老师“7”两边的空该怎么填.......

第四环节,总结规律。快到教学活动的结束时间,教学老师让正在书写的幼儿停下,试图和幼儿一起找一找相邻数的规律,但幼儿们的心思仍然牵挂着老师发给他们的练习纸,对老师提问的反应不积极。不得已,老师只得自我总结,并向幼儿强调相邻数就是与给出的数字相互挨着的两个数字,他们之间是多1与少1的关系。

二、“相邻数”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及反思

(一)数数是幼儿相邻数学习的基础

口头数数、顺数、倒数、接数都能够帮助幼儿获得10以内自然数序列的知识和经验。显而易见,对10以内自然数数序的掌握能够为幼儿初步理解相邻数的规律奠定基础,同时,若幼儿不能很好地通过计数活动掌握数序则会增加相邻数初步理解的困难。在第一、二环节中,幼儿对5以下和5以上数字相邻数反应结果的差异性,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幼儿对5以下数序认知的知识和经验较为丰富,而对5以上数序认知的知识和经验较为贫乏。若在进行相邻数教学之前,尽量地通过口头、卡片、拍手等游戏和活动丰富儿童数数,尤其是倒数和接数的知识和经验,巩固幼儿对数序的认知,会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二)相邻数多1与少1关系的认知过程要循序渐进

1.关系的循序渐进

自然数列中相邻数多1与少1关系本质规律的认知是从感知集合开始的。感知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把一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便是对一个集合的感知。如,一个班的所有小朋友组成一个集合,班级里的每一个小朋友都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一盒积木是一个集合,每一块积木都是这盒集合的元素。对幼儿自然数感知集合的培养,强调的是在不教幼儿任何数列集合的术语下,让幼儿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进而理解有关集合、子集及相互的关系。在感知集合概念的基础上,幼儿认数的范围才会不断扩大,并获得一一对应和比较的能力,由此才能对“1”与“许多”、“多”与“少”、“一样多”等数量关系不断熟知并对其实际意义逐步深化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多1与少1关系的问题。若省略让幼儿经历点数、手口不一致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理解包含、对应、比较等基本对集合感知的步骤,直接进行相邻数的寻找或规律总结必定会事倍功半,并对幼儿后期数概念的掌握造成障碍。我们要保障幼儿前期数量关系认知知识和经验的充足,切莫急于求成。

2.相邻数范围的循序渐进

依据儿童数概念认知发展规律,在幼儿拥有丰富的“1”与“许多”、“多”与“少”、“一样多”等数量关系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中班阶段应锁定于相邻两个数多1与少1的关系,大班应关注三个相邻数多1与少1的关系。即对相邻数关系的认知过程要首先稳定在两个相邻数之间的多1与少1关系,后续再强调三个相邻数之间多1与少1的关系。在此案例中,无论幼儿前期是否具备寻找两个相邻数关系的知识和经验,教师试图让中班幼儿总结10以内三个相邻数多1与少1关系规律的本身便是一种越界挑战,范围越界是造成幼儿寻找5以上相邻数较差的反应结果的原因之一,而幼儿对5以下相邻数的良好反应结果可能源于对5以内数序的熟知。以幼儿练习纸的结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说明以上观点,当然数经验丰富的部分幼儿能够成功填写,这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关注幼儿数经验的积累至关重要。

3.教学的循序渐进

遵守循序渐进原则,在小班阶段,我们应启发幼儿理解相邻数多与少的关系;在中班阶段,我们应启发幼儿理解两个相邻数之间存在的多1与少1关系;在大班阶段,我们应启发幼儿中间的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多1,比后面一个数少1。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应主要通过对原数“添加”1或“拿走”1,转换新数与原数由相等变成不相等,由不相等变成相等的比较过程来达成启发幼儿,帮助其积累相关知识和经验的目的。具体的教学操作方法多种多样,如,利用重叠法、一一对应法、“找邻居”的相关游戏等来进行多与少、多1与少1的练习和启发。在本案例中,若教师能够尽可能地丰富幼儿数数以及数量关系的经验,并选择合适的相邻数教学内容,即10以内两个数之间多1与少1的关系,则其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效果势必能够更加顺畅和有效。

(三)认清幼儿认、写相邻数与说出相邻数是不同层次能力的体现

幼儿学习认读、书写10以内数字,说出10以内的相邻数和理解10以内相邻数多1与少1的关系均是学前儿童数学认知中初步理解数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幼儿认读、书写10以内数字,说出10以内的相邻数和理解10以内相邻数多1与少1的关系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概念,写或者认不出相邻数不代表幼儿不具备掌握相邻数的能力,因为相邻数的掌握源于幼儿在非专业术语引导下对数列集合的感知经验。如,若幼儿具备关于多1与少1关系或者数数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是能够说出某一个数的相邻数的。与此同时,若幼儿对认读和书写10以内数的知识和经验的欠缺,那么,幼儿认不出或写不出相邻数也是情有可原,理所当然的。因此,在相邻数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要分清认读、书写,说出和理解相邻数是不同层面能力的体现,要对班级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把握从而才能合理地进行教学活动组织、评价和反思。本案例中,教师的意图是探测、检验、引导幼儿相邻数关系的掌握,但在第二和第三环节中,除了涉及到相邻数关系的内容外,认读和书写也成了重点考察内容,增加了幼儿对相邻数寻找和对其关系感知的困难,以至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显得困难重重。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应考虑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但前提是要能够把握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和抓住教学目标的重点,防止本末倒置。

篇5:大班数学教案:学习相邻数

环境创设:幼儿每人一份圆形金鱼系列(1-10)和数字卡片(1—10)

重点与难点:认知三个数之间的相邻关系。

活动过程:

一、数圆

幼儿将练习纸上的圆形金鱼看片撕下,玩数金鱼,边数圆形边把相应的数字卡放在“金鱼”下面。

二、找邻居

每张“金鱼”图片下都有对应的数字卡,请幼儿分别给“金鱼”和数字找相应的邻居,要求幼儿会说3有2个相邻数,3比2大1.3比4小1.归纳:请幼儿找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发现除1和10以外,其余各数都有2个相邻数。

三、排卡片

篇6:大班数学活动 学习相邻数

活动目标:

1、通过数形系列卡片中圆形个数认知三个数之间的相邻关系,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归纳数学的思维方法。

2、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环境创设:

幼儿每人一份圆形金鱼系列(1-10)和数字卡片(1—10)

重点与难点:

认知三个数之间的相邻关系。

活动过程:

一、数圆

幼儿将练习纸上的圆形金鱼看片撕下,玩数金鱼,边数圆形边把相应的数字卡放在“金鱼”下面。

二、找邻居

每张“金鱼”图片下都有对应的数字卡,请幼儿分别给“金鱼”和数字找相应的邻居,要求幼儿会说3有2个相邻数,3比2大1.3比4小1.归纳:请幼儿找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发现除1和10以外,其余各数都有2个相邻数。

三、排卡片

幼儿两人一组玩看片游戏。如一个幼儿出示4个圆形的金鱼卡,另外一个幼儿马上拿出3个圆形的金鱼卡和5个圆形的金鱼卡,并同时排出3、4、5这三张数字卡。说出4的相邻数是3和5,3比4小1,5比4大1.游戏反复进行。

教学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运用的是直奔主题的方法进行的,如一开始我就出示“相邻”两个字,让孩子通过住房、座位理解“相邻” 就是左右、旁边的意思。这个方法还是不错的,孩子根据这一特点在后面的操作中都能很快地找出各个数字的相邻数。而且整个过程中孩子都非常感兴趣,孩子的学习兴趣都比较高。

但在第二个环节让孩子比较各组相邻数的规律时,由于我操之过急,只是让孩子观察一组数字教师就小结,没有通过多组数字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中间的数字比前面的数多1,比后面的数少1这一规律。所以这个活动孩子虽然对“相邻”数掌握得不错,但教师操之过急,生怕孩子不会儿引导、解释太多,缺少了孩子探索的过程。

篇7:大班数学活动 学习相邻数

活动目标:

1、学习6—9的相邻数,知道自然数列中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数多1,比它后面的数少1。

2、初步理解数与数之间的数差关系。

3、学习向大家介绍某一组游戏名称及规则。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找朋友”游戏实物卡片3张。

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复习2—5的相邻数。

游戏:“看数拍手。”“我出的一个数是几,说预备——拍。一、三、五组的小朋友先拍比它少1的数,再说我拍几比几少1。[.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二、四、六组的小朋友后拍比它多1的数,再说我拍几比几多1。”活动可请幼儿交换进行。

小组活动。

第一组:找朋友。

“请你数数中间是几?在它前后的空格中印出比它少1和多1的两个朋友卡片,再在下面引上数字,说说几比几少1,几比几多1。”

第二组:依样涂色。

“谁会向大家介绍这一组的活动?”

第三组:看标记印数字。

活动评价。

在黑板上展示幼儿在活动中完成的材料。请幼儿讲述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4、5、6。4比5少1,6比5多1和5比4多1,4比5少1。

“现在我来报数,你们来答比它少1和多1的数。”

教学反思: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习6—9的相邻数,知道自然数列中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数多1,比它后面的数少1。孩子对这节课掌握的较好。操作时准确率较高。

篇8:大班数学活动 学习相邻数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 教师希望用数学的方式学习数的概念, 但是学生还停留在自己生活经验层面的理解上, 这在教学中就呈现出了很大的冲突, 影响着概念教学。

这样的情况在小学生课堂数学概念学习中经常出现, 不由得引起我们的反思:影响学生进行数学概念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如何设计有效的数学概念学习活动?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用前概念的理论来解答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这两个问题。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的知识前, 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 这些概念具有生活化和片面性的特点, 在正式的课堂学习中, 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用前概念来解读正式的概念, 这正是教师进行概念教学的基础,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 老师必须分析学生前概念的几种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动设计。

一、影响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前概念分析

要弄清楚学生概念学习的前概念影响因素, 我们需要首先弄清楚方向, 即概念教学究竟要让学生获得什么?在此基础上弄清楚起点, 即进行前概念的情况分析。

(一) 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意义和内容

数学概念是代表一类享有共同数学特性的人、物体、事件或观念的符号, 数学概念是整个数学的基石, 是数学思维的基本单位, 建构科学的数学概念对数学学习非常重要, 科学的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将大量的数学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单位, 从而大大简化了思维过程, 用科学的数学概念对数学信息进行处理, 从而解决数学问题, 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方式。

数学概念的学习内容包括概念的数学符号、内涵 (概念的数学意义) 、外延 (概念所代表的生活实例) 、规则 (概念所蕴含的数学关系) 。如在“数的认识”教学中, 学生就要弄清楚数的意义 (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数的组成 (基本的计数单位) 、数的读写 (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写数) 、数的排序 (大小比较) , 为了进一步研究数, 有时还需要将数进行分类和命名。

(二) 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前概念分析

小学生在进入正规学校学习之前有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数学概念, 由于之前的学习大多呈现非数学思路的特点, 这些数学前概念如果和科学数学概念是一致的, 学生的概念学习活动就很容易进行, 如果不一致, 就会成为不良的学习影响。所以, 必须分析出学生的前概念的制约性影响, 这是进入数学概念教学的基础, 我们以“数的认识”这一学习内容对一年级学生进行访谈, 让他们说出对数的意义、数的组成、数的排序的原有认识, 发现了前概念对数学科学概念学习的几种影响:

1.数学概念内涵理解模糊、狭隘

学生对数学概念究竟是什么理解不完整, 或者不清晰。例如“1的认识”, 很多孩子知道一个人, 一个萝卜, 这样的单个物体可以用1 来表示, 但是一家人、一筐萝卜这样同类物体的一个集合能用1来表示却很困难。

2.数学概念外延的错误认识

学生对数学概念和生活的联系不了解。如;当我们在生活中寻找能用8 来表示的物体时, 有的孩子说, 葫芦也可以用8 来表示, 很明显他认为葫芦的形状像8 所以可以用8 来表示。

3.数学概念规则未能建立

很多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符号层面上, 对于内部的关系性规则不能理解。如在一年级数的认识中对计数单位不明确, 计数的位置原理缺乏模型。在认识12 这个数时, 他更多的认为是1 和2 放在一起, 1 放左边、2 放右边这个数就是12, 很难把12 具象为1 个10 和2 个1 组成的数。

二、设计有效的课堂数字学习活动

在数学概念学习活动设计中, 要将相关的影响因素考虑进来, 尽量消除负面影响。

(一) 设置概念的认知冲突情境, 暴露学生的数学前概念

课堂上我们首先要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才能充分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认知基础, 认知有无偏差甚至错误。使他的非正式认知外显, 发现学生共同的前概念和学习新的数学概念时的难点, 从而寻找到师生共同学习的最佳起点。这样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教学活动才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创设学生独立面对学习对象的情境, 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本来的想法。

如, 在学习一年级1~5 的认识时, 我们让学生画不同的数字实物表象, 丰富数的意义认知。在认识“1”时, 课前让学生画能用1 来表示的物体, 发现学生会画:1 个人、1 个萝卜、1 个太阳、1 本书等较小单个物体, 而1 筐萝卜、1 座山、1 条河等较大物体或是1 个集合, 学生就很少涉及, 老师就清楚地知道学生认知的起点在哪里, 课堂上教师在“1 个萝卜”和“1 筐萝卜”“1 块石头”和“1 座山”的对比中, 学生能真正理解到“1”可以表示1 个个体 (1 个萝卜) , 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 个集合 (1 筐萝卜) ;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 (1座山) , 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 (1 块石头) 。

(二) 建立科学的概念实践模型, 丰富学生的数学概念感性认知

在学生暴露了前概念之后, 老师需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感性认知, 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知道概念的外延和意义。

小学生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 多是借助生活中的多种原型, 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掌握概念的, 所以在学习中老师要允许学生使用他们自己非正式的问题解决策略, 然后指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向更有效的策略和更深入的理解发展, 并在活动中大致形成一种普遍持有的模型, 这可以是视觉的、语言的、情境的支持, 帮助他们把自己的经验与正式的数学词语、符号和方法联系起来。以一年级“数的认识”版块教学为例, 我们有这样一些方法:

1.猜:用猜的活动让学生对数的大小、位置有更明确的认识

2.拿:训练孩子对数量的估计能力

3.摆:培养学生对数的整体把握及对计数单位的深刻理解

例如, 在认识11~20 的时候, 教师首先让学生摆不同数位的数字符号实物, 建构数位位置意义。让他们拿出十几根小棒摆放在桌上, 并能让别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很多孩子自然就想到把十根和单根的分开, 这时老师再指导他们用一根绳子将十根的捆上。接着再闭眼想, 在脑海里浮现11 根, 12、13、14…20 的具体图像。这个时候慢慢的他们的头脑里就建立了整捆和单根的区别, 我们再来教学计数单位和数位的认识, 学生就有了数位的基本模型。

(三) 提供比较鉴别的概念情境, 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

学生对概念有了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感性认知后, 教师要提供比较、鉴别的情境, 让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既理清自己的思路, 不断深化自己的数学理解。

以数的认识为例, 我们经常运用这样的方法提供比较情境:猜一猜我想的数, 谈一谈我的想法, 说一说我的进步。

如, 在对数的大小认识中, 我们在课堂中还有一些以同桌为单位进行猜数比赛, 甲面对黑板, 乙背对黑板, 教师在黑板上写数字, 甲猜数, 乙提示“比这个数大一些 (或大得多、小一些或小得多) ”。比一比哪一对猜出的数最多。“猜数”这一数学游戏非常有意思。游戏中通过一个同学想数, 另一个同学来猜, 两个人在用数学语言不断交流, 不断修正数的大小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加深了“多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等这些数学语言的理解, 更加体验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四) 激励数学概念的表达内化, 确保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思维认知

对概念的学习学生需要由知觉水平上升到思维水平上的认识和运用, 这样才是完整的,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 让学生将概念表达内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并摸得着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数学对话, 在数的认识中我们会提供表达的情境, 让孩子在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 凝练对数的认识, 有利于对数的认识更完整和深刻。

在集中认识了10 以内的数和100 以内的数后, 可采用说说“我最喜欢的数宝宝”的活动, 在叙述自己选定的数的时候, 可以从形状、组成、相邻数、数的分解组成和相关的式子等来叙述。让孩子将数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加深对数的内涵、外延和计数原理等的认识。

在10 以内数的认识中, 有的孩子介绍9 的时候就说道:9 像气球, 倒过来就是6, 9 的相邻数是8 和10, “电话上有9”“尺子上有9”“手表上有9”“门牌上有9”“公共汽车上有9”, 9 可以表示“9 个人”, 还可以表示“第9 名”, 还可以表示号码。9 比5 大, 比10 小……中国人很喜欢9, 因为它和“天长地久”谐音。在学习了超过10 的数后, 有个孩子这样介绍12:我最喜欢的数字是12, 因为我家住在12 楼, 一说到12 我就想到一捆小棒和2 根单根的小棒。12 由1 个十和2 个一组成, 12 可以表示12 个人, 12 扇窗户, 12 的相邻数是11 和13。在学生叙述后可以请他们互相补充, 有的学生提到还可以说说和12 有关的式子。

摘要: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的知识前, 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 这些概念具有生活化和片面性的特点。在数学概念学习中, 学生应该从数字的符号、内涵、外延、规则几个维度进行数学化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的前概念有数学概念内涵理解模糊、狭隘, 外延的认识错误, 规则未能建立三种情况, 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设置概念的认知冲突情境, 暴露学生的数学前概念, 建立科学的概念实践模型, 丰富学生的数学概念感性认知;提供比较鉴别的概念情境, 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励数学概念的表达内化, 确保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思维认知几种四种教学策略。

关键词:前概念,数学概念,学习活动,数的认识

参考文献

上一篇:市场营销理论销售下一篇:共建平安校园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