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简介

2024-05-14

农科院简介(精选6篇)

篇1:农科院简介

申报项目单位情况--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一、申报单位情况

1、单位名称、法人代表姓名、学科门类、财务收支状况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直属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长期致力于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高效健康种养、植物保护、动物防疫、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土壤环境与肥料、情报科技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综合实力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现任院长、党组书记、法定代表人蒋宗勇博士。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设有水稻、畜牧、蚕业与农产品加工、农业生物技术、蔬菜、植物保护、作物、果树、兽医、土壤肥料、茶叶、花卉、农业科技情报等13个研究所,学科设臵宽广齐全,院科研力量雄厚。截至2008年底,在职职工1832人,其中,高级职称专家349人,获博士学位9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职专家21人,有3位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岗位15个,试验站站长7个。

2008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收入决算总计5.3亿元,其中:财政拨入经费2.9亿元(含广东省财政拨款、科研拨款、其他经费拨款和上级补助),占总收入的55%,2008年获科研经费2亿元;2008年支出决算总计3.2亿元,其中:事业支出2.0亿元,占总支出的65%;经营支出1.0亿元,占总支出的33%。院财务状况良好。

2、科研条件建设和取得成果情况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历来重视科研条件建设,目前建有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3个,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3个,农业部部属中心2个、分中心3个,教育部部属分中心1个,广东省公共实验室3个、重点实验室11个、重点科研基地7个,广州市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我院目前收集保存国内外农业种质资源30,000多份,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农业生物种质基因库,拥有野生稻、甘薯、香蕉、荔枝国家种质资源圃4个,桑树和茶树国家种质资源华南分圃各1个,广东省广州市共建种质资源库8个。院内还建有集科研、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科普和成果转化于一体、占地2000余亩的广东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是科技部首批命名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我院为依托,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中国农业科技华南创新中心项目正在全面实施之中,项目总投资2.3499亿元。其中,仪器设备投入1.0662亿元,实验大楼3.2万平方米。

我院历年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研究课题数量较多:其中2008年623项,获科研经费2亿元。改革开放30年来,我院共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254项,育成良种900多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88个,通过广东省审定333个,占广东同期审定品种的一半以上。“九五”和“十五”期间,我院获国家农业类科技成果奖励12项,占全省三分之一;获广东省农业类科技奖129项,占全

省39%。2008年,全院获科技成果奖励3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通过审定新品种52个,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

3、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在全省各地建有农业科技研究与示范点700多个,加速了我院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服务“三农”、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据不完全统计,我院成果转化率达85%以上。同时,我院共投资各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技术开发经济实体39个,其中,广东农科集团公司为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广东金稻种业公司、广东智威畜牧水产公司等6家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广东宝桑园食品公司等6家为省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0.28亿元,初步形成了我院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群,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反哺科研的发展格局,为我省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产业化作出了贡献。

二、我院科研条件平台名录

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3个,包括农业部华南农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功能食品重点开放实验室与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料(华南)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3个,包括农业部广州有害生物防治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广州赤红壤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与农业部广州热带亚热带果树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农业部部属中心2个、分中心3个,教育部部属分中心1个,商务部部属中心1个,包括农业部蔬菜水果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农业部华南地区热带果树脱毒中心、农业部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广州分中心、农业部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南方花生分中心、农业部国家热带水果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与教育部果蔬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创新中心

广东省公共实验室3个,包括广东省动物育种与营养公共实验室、广东省农产品加工公共实验室与广东省兽医公共卫生公共实验室;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1个,包括广东省畜禽育种与营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畜禽疫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果蔬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功能食品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果树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蔬菜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养分资源循环利用与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与广东省茶树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园林花卉种质创新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重点科研基地6个,包括广东省优质鸡育种重点科研基地、广东省名优生态茶叶重点科研基地、广东省蔬菜重点科研基地、广东省特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科研基地、广东省名优花卉重点科研基地与广东省荔枝标准化生产重点科研基地、广东省主要经济作物育种重点科研基地;

广州市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包括广州市优质鸡育种与营养工程中心、广州市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市农产品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广州市城乡废弃物农用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篇2:农科院简介

皇冠一号肉丝瓜(新育成) 一、品种特征特性 早熟、耐热、耐湿,抗霜霉病及疫病,商品瓜长35~40cm,横径5~6 cm,单瓜质量约300g,商品瓜皮灰绿色,肉厚,肉质细嫩品质好,风味佳,口感清甜,炒食或煮汤均脆口而不绵,成瓜率高,667 m2产量3 500~4000 kg.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蔬菜 英文刊名:VEGETABLES 年,卷(期):2009 “”(10) 分类号: 关键词: 

★ 新品种药合作开发合同

★ 学“蔬菜”心得

★ 蔬菜策划书

★ 蔬菜造句

★ 蔬菜说明文

★ 作文 蔬菜宝宝

★ 蔬菜配送工作总结

★ 蔬菜合作社规章制度

★ 蔬菜采购工作总结

篇3:农科院简介

1 建设背景

1.1 数字档案是国家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要求

档案是一种有价值的历史记录, 作为一种信息, 其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的不断更新, 人们对于档案信息的需求以及获取方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共享方式也趋于数字化、网络化。

2002年, 国家档案局国档发[2002]8号文件《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 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格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17号文件《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指出: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国档发[2005]1号关于《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关于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意见》要求:“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加强多形式多层次共享平台建设, 推进服务机制创新”;2006年,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开展省级档案馆数字化试点工作, 并使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有了可靠的国家层面的战略政策基础。

1.2 为更好地服务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福建省农科院是全省唯一的专业学科门类齐全的农牧业科研机构。设有16个专业研究所, 涉及的专业学科基本覆盖了全省农业科研领域。福建省农科院在为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和农业科技进步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 积累了丰富的科技软、硬件资源和人才资源。从1979年以来, 获国家以及省级科技成果奖成果300多项;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形成了大量的科学数据以及大量的农业自然科技资源, 这些科研成果、科学数据以及农业自然科技资源的相关信息大多以纸质档案的形式保存在院、所档案室里。长期以来, 由于受办公环境、技术力量等限制, 档案信息化建设基本处于空白阶段, 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 工作效率低下, 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能力十分有限, 档案资源严重浪费。为此, 数字档案系统建设目标, 就是建成一个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 收集、管理、利用本单位的各类档案, 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工作和档案资源的作用, 为福建省农科院的农业科研、科技示范、成果转化、科研管理、领导决策等各项工作提供实时、准确的档案信息服务, 从而进一步提高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与持续发展能力, 为福建省农业科技长远发展、科技创新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 建设内容

2.1 适用范围

2.1.1 福建省农科院数字档案管理系统须具备档案信息采集、接收、整理、保管、编目、统计、利用、编研等功能, 涵盖省农科院档案业务工作“收、管、用”全过程。

2.1.2 系统须应用于福建省农科院科研、文书、会计、基建等10多个门类档案的综合管理。

2.1.3 系统须同时适用于福建省农科院院部机关以及研究所两级档案管理。

2.2 基本功能

2.2.1 实现档案动静态全程管理。

集文件采集、自动编目、智能检索、统计利用等功能于一体。用户只需要录入文件或档案的基本信息, 系统将实现查询、打印等档案工作基本业务, 体现“一次登记, 无限次使用”的数字档案管理模式。

2.2.2 完善的权限管理, 确保数据安全性。

实行系统分级的安全策略, 通过加密处理, 对用户、原文进行权限控制, 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有效防止错误操作和泄密, 让系统管理员全局掌握, 随时查询数据处理信息。

2.2.3 组件式设计, 功能扩充更随意。

系统管理对象可扩充, 用户可以任意增加各门类的档案及相关信息, 也可按自己需要实施分类方案, 对管理对象逐级划分, 充分契合用户业务变化的需要。

2.2.4 量身定制和通用标准相结合, 优化档案管理。

全面符合档案管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在追求通用性的同时, 实行量身定制, 充分满足省农科院院、所两级档案部门的不同需求。

2.2.5 开放型的系统结构, 有效保证使用周期。

提供数据交换功能, 用户用任何软件录入的历史数据均可转入本系统, 同时为与第三方软件的完美集成提供接口, 不仅使软件的维护与扩展变得更为容易, 也使应用系统的客户化和二次开发变得简单。

2.2.6 对软硬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

系统支持MS SQL Server、Oracle等各类数据库, 提供基于局域网和广域网的联网运行方式。

2.3 研究重点

福建省农科院是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 主要业务为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适当开展基础研究。科研档案是省农科院主要的档案门类。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省农科院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省农科院多方争取科研项目的能力逐年增强, 全院每年新立项的课题有400项左右, 来源涉及近20个有关主管部门或单位, 其中院内课题占1/2;2010年以来实施院成果评审以及院成果奖励制度, 通过评审或评奖的科研成果有70多项, 为此, 福建省农科院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研究重点就是如何从源头上对不同来源、不同研究类型的科研项目以及科研成果的电子文件及时、动态、完整地采集, 即办即归, 实现科研项目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3 研究结果及创新点

项目前期对国内档案软件开发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 在此基础上提出福建省农科院数字档案管理系统需求、制订实施方案、对有关的软件公司进行资质考察, 最终通过招、投标选择软件开发公司并签订开发合同。系统于2010年11月研制成功, 依托省农科院院局域网运行近一年, 应用于福建省农科院院部机关综合档案室及各研究所各类档案管理, 其间, 根据院内专家与档案人员、科技人员意见、建议进行了修改完善。系统的各项功能已达到预期目标, 全面完成任务书制订的指标任务, 并于2012年12月8日通过了课题成果评审 (闽农科评字[2011]41号) 。

3.1 技术特点

技术路线。系统采用J2EE三层技术的B/S架构体系, 使系统可跨Windows、Unix、Linux等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 大大提高系统的兼容性。

系统整体技术路线具有如下特征:

3.1.1 高性能、高可靠性。

系统采用国际最流行的开发架构 (Struts+Spring Framework+Hibernate) 。采用数据库、页面缓存技术。系统支持分布式、集群, 可7×24h不间断运行。

3.1.2 跨平台、数据库。

采用纯Java技术开发, 可运行于UNIX, Linux, Windows 2000 (NT) 等平台, 安全稳定, 扩展性好。支持Tomcat、Weblogic、WebSphere等应用服务器。采用JDBC的开发数据库连接方式, 支持Oracle, Microsoft SQL Server, DB2, Sysbase, MySQL等多个数据库, 支持GB2312, BIG5, UNICODE等编码。

3.1.3 开放性、可扩展性。

该平台建立在公共的行业标准基础上, 制定了完善的接口规范和开发标准。采用了Web Service技术, 可实现跨系统、跨平台的数据交换功能。同时系统可以强大的面向对象组件的开发模式。并支持业务逻辑组件热部署功能, 即在从服务器添加删除一个业务逻辑组件时, 不需要重新启动主进程。该特性将大大降低系统的维护量, 增强系统的可扩展性, 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3.1.4 兼容性。

系统支持标准化的XML、DBF、XLS格式。

3.1.5 易于维护。

所需的数据及信息都集中于平台中, 通过灵活的系统管理的设置, 适应当前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复杂情况。

3.1.6 强大的用户权限控制。

提供了多级权限功能, 充分满足福建省农科院和直属16个研究所1000多人员的分级权限要求。

3.2 创新点

3.2.1 实现文件与档案一体化管理。

本系统以科研项目电子文件采集为切入点, 采用课题组填报、研究所档案员审核、院综合档案室审核、接收的跨三级网络化科研项目 (包括科研课题、评审成果、报奖成果) 电子文件的“及时、动态、完整”的采集, 实现科研项目电子文件的“即办即归”。此种采集方式进而扩大应用于省农科院其他各类档案的管理, 解决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电子文件来源难题。

3.2.2 实现科技信息与科研档案一体化管理。

科技信息 (经过处理的、格式化的数据信息) 是科研与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信息包括: (1) 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信息 (科研人员、仪器设备、科研经费、科研基地等) ; (2) 自然科技资源信息 (动植物、微生物资源信息) ; (3) 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技数据、科技文献信息等。依找本系统建立了科技信息管理模块, 采用科研人员填报、档案室接收归档方式, 解决了科技信息科学采集、有效利用、永久保存。

3.2.3 能够支持科研管理自动化的实现。

科研管理自动化主要包括科研课题管理、科研成果评审、评奖管理等。由于受各种原因制约, 许多科研单位难以实现科研管理自动化。本系统将科研档案下位类设为科研课题档案、评审 (鉴定) 成果档案、成果奖励申报档案, 科研项目电子文件也是按照这三类分别采集。利用本系统, 采用“分段实施”的方式, 可以较好地实现科研管理业务自动化, 使得科研管理自动化建设变得更加简单容易, 并能节省大量资金与人力的投入。

4 系统意义及应用推广情况

4.1 系统体现了高度的共建共享

在分析省农科院900多名科研、管理人员的职责以及工作任务的基础上, 课题组设置了21种相应的权限, 全院的科研、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本系统完成各自岗位上档案工作任务, 并通过本系统查询院综合档案室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院管理规定公布的可以开放利用的档案以及可以公开的科技信息, 或根据自身的权限利用未开放的、未公开的信息。通过共建共享, 较好地增强了福建省农科院全员档案意识。

4.2 实现院、所档案一体化管理, 解决远程指导问题

福建省农科院院部机关以及直属的16个研究所, 分布在福建省的福州地区、漳州市以及福安市。福州地区的14个研究所大多也分布在市郊, 与设在院部机关的综合档案室地理位置相距甚远。本系统建设范围涉及福建省农科院综合档案室以及16个院属研究所, 通过院局域网或虚拟VPN专网实现对院属各研究所档案的网上业务监督和指导, 大大的提高业务指导的时效性, 是实现院综合档案室、各研究所档案室网上科研档案“收、管、用”的综合一体化互动平台。

4.3 推广应用情况

按照“关于启用福建省农科院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通知” (闽农科政[2011]34号文) 要求, 本系统已在福建省农科院院部机关以及院属16个研究所推广应用。院综合档案室已批量导入福建省农科院2011年前各类档案电子目录以及历年获奖科研成果、鉴定成果、审认定品种、专利、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科研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发表论文等信息。2011年后数据由形成单位按工作职责通过本系统上传院综合档案室, 系统数据持续增长, 目前系统共3万余条数据。

4.4 应用前景

篇4:省农科院院长

黑龙江农科院成立于1956年,占地1850公顷,共有3069人,韩贵清刚到任时该院经济状况较差。作为省一级科研单位,一边是设备陈旧、人心涣散无心科研,一边是农技推广线断、人散、网破的实际情况。事业要发展,经济是根本,他这个农科院院长绞尽脑汁想了一招,增加了经济收入。收入上去了,科研人员是“精神面貌好,干活带小跑;从此没烦恼,科研使劲搞”。在那段日子里,省委书记到农科院视察了七次,韩贵清带领全院在全国率先提出涉及大豆、玉米、畜牧等12个项目的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率先提出紧密联合国内、国外农业科研机构开放办院的思路。

致富靠啥?靠政策?千百年的皇粮国税都免了,没有比这更好的时候了。靠钱?9亿农民国家就是补上一千个亿分到手里也就百十块钱。要靠就得靠科技!如今,每年涌向科技园区的农民350多万人次。在农科院带动下,又有14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参与到在黑龙江全省的66个县建立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项目中来,其中农科院帮扶对象增至34个县。1100多公顷的黑土地上,农科院的农技普及率达到95%以上,仅农科院帮扶的10个弱县粮食就增产2.4亿公斤,增收2.89亿元,每年为全省农民多创效益70多亿元。四年一晃就过去了,韩贵清带领农科院为社会创造效益的同时,也完成了农科院本身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黑龙江地处寒冷的大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上长出来的东西都是好吃的绿色农产品,琳琅满目的特色物产在韩贵清眼中却是农科院科研人员生动鲜活的论文。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是韩贵清四年开放办院的生动总结。四年间,韩贵清分别获得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中国十大诚信英才,2006CCTV“三农”人物,农业部、科技部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七套《乡约》栏目供稿)

篇5:社科院税务人才培训基地简介

基地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课程授课教师和导师主要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及各研究所、国家税务总局、注册税务师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科研机构和综合院校,他们在税务及相关经济理论和实践领域均具有卓越的研究能力、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

设立宗旨:服务税务行业,建设一流的税务培训基地。

针对两大模块的高品质课程

税务人才培训基地与税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和实施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业务考察等。

税务系统模块:国际税务培训、征管系列培训、稽查系列培训、纳税服务培训、营改增业务系列培训、税源专业化管理培训。

注税行业模块:税务师事务所所长班、税务师事务所业务骨干班、税务师事务所市场拓展班。

优质的师资阵容

篇6:农科院实践报告

一、三色堇

关于三色堇的栽培方法,首先是土壤的配制问题,可以使用麦秸秆和壤土按照1:1的体积比配制,其他的如锯末可按照30%左右比例进行配制,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的排水性良好,利于根系发育和防止烂根。棚内的三色堇都是在中型的花盆中栽培的。对于施肥方面的问题,棚内的花卉只可以使用硫基含钾复合肥,不可以使用含有氯的钾肥,防止产生氯气,即使是非常少量的氯气,就可以导致花卉发生不良现象,吴老师说用仪器都检测不出氯气时花卉就已经出现了不明原因的生长问题。老师说棚内使用的一般是蔬菜专用硫基复合肥,如果在大田里面使用含有氯的钾肥也无所谓的。对于刘老师提出的花卉的病虫害问题,吴老师说三色堇属于适宜冬季栽培的花卉,所以很少发生病虫害,他说目前为止没有发生过。三色堇的花期一般是三个月左右。吴老师说,一般五一和十一是大量需要花卉的时期,可以调节花卉的生长条件推迟或者提前让其开花。如果想延长花期,可以除植株上的种子,因为种子的发育会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去除种子后可以延长大概一个月的花期。

二、矮牵牛花

关于矮牵牛的栽培方法,首先是土壤的配制问题,棚内的矮牵牛栽培土壤与三色堇的配制是一样的。棚内的矮牵牛都是在中型的花盆中栽培的。对于施肥方面的问题,棚内的矮牵牛也只可以使用硫基含钾复合肥,不可以使用含有氯的钾肥,防止产生氯气,即使是非常少量的氯气,就可以导致矮牵牛的生长发育出现不良现象。

接着,吴老师带我们去了一个育苗的大棚,里面是矮牵牛的幼苗,由于其他原因,幼苗出现了一些问题。矮牵牛的幼苗移栽到花盆中后是采用大棚套拱棚的模式进行培育的。矮牵牛的一朵花一般可以产9500粒左右种子,我们可以想象种子的大小。播种时一般采用参沙土的方法进行撒种,注意不要使种子过密。对于矮牵牛的花期,一般是五个月左右,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调节矮牵牛的开花时间。刘老师提出花卉的市场问题,吴老师说主要是周边供应,根据供求的经验种植花的数量。

三、月季花

月季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被称作“花中皇后”。月季是蔷薇科蔷薇属月季属花卉。在中国,蔷薇科是一个庞大的家庭,是世界蔷薇科植物起源地之一。首先,吴老师给我们讲解的是月季与玫瑰的区别,它们同属蔷薇科,但不同属,它们的叶型也不同,玫瑰的为圆形。玫瑰每年5月份只会开一次花。切花“玫瑰”实为月季,颜色有粉红色、红色、黄色、白色。现在则有了更多种颜色,比如:蓝色、黑色、绿色、等。其中,绿色是最少见的,也是最珍贵的。 纯正红色的“红玫瑰”实为月季。

据吴老师讲解,一般月季是采用嫁接的方法来繁殖,还有扦插繁殖、芽接、种子繁殖、水培法、空气法。关于嫁接繁殖,一般是采用野生的蔷薇木作为砧木,利用性状优良的品种作为接穗进行嫁接。野生砧木对环境及土壤的适应性比较强,利于生长。由于嫁接是无形繁殖的方法,所以可以保持月季的性状,棚内的月季大部分都是采用的嫁接技术进行繁殖月季的。对于芽接,吴老师说除去砧木上的芽时有时会出现去除不干净的`现象,所以会影响到月季的品质。也可以利用水培法和空气培养法。空气法要求空气100%的湿度,下雨天时的空气的湿度就是100%。关于种子繁殖,一般只有培育新品种时才用此法,因为现在栽培的月季品种大多是杂合种,利用种子繁殖会出现性状分离,保持不了木本的性状。吴老师还给我们简单介绍月季树,也是利用嫁接技术培养的。还有一种很名贵的古式月季,一株价值3千多,或更多。

四、香菇

在一位管理员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一个种植香菇的大棚。香菇是世界上第二大使用菌,也是我国的特产之一,在民间有“山珍”之称。它是一种生长在木材上的真菌。味道鲜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享有“植物皇后”的美誉。香菇富含维生素B群、铁、钾、维生素D原,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保健品。由于香菇喜阴湿环境,所以大棚的上面是基本不透光的草毡子盖着的。通过管理员的讲解,棚内的香菇的菌种是由驻马店农科院提供的,一般菌棒可以连续8个月左右进行生长香菇,使用过后的菌木当做木材使用。由于我们是下午进行实践活动的,所以没有能够看到比较多的香菇,一般情况下,上午进行香菇的采摘,据管理员透露,上午采摘的香菇含水量比较多,可以增加收入。香菇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是比较迅束的,一两天就可以采摘一次。棚内需要经常洒水,以保持棚内的湿度,利于其生长,管理员说一般一个菌棒在其使用过程中可以产一百多个香菇。

对于菌木的选择,一般采用含有油脂的木材,香菇是一种水腐菌。体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是依靠分解吸收木材或其他基质内的营养为生。木材中含有香菇生长发育的全部营养物质(碳源、氮源、矿物质及维生素等)。香菇具有分解木材中木质素、纤维素的能力,能将其分解转化为葡萄糖、氨基酸等,作为菌丝细胞直接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利用代料栽培时,加入适量富有营养的物质如米糠、麸皮、玉米粉等则可促进菌丝生长,提高产菇量。

香菇属变温结实性菌类。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广,为5℃~32℃,适温为25℃~27℃,子实体发有温度在5℃~22℃之间,以15℃左右为最适宜。变温可以促进子实体分化。温度过高,香菇生长快,但肉薄柄长质量差,低温时生长慢,菌盖肥厚。质地较密;特别在4℃雪后生长的,品质最优,称为花菇。香菇菌丝生长期间湿度要比出菇时低些,适宜菌丝生长的培养料含水量为60%~6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为70%左右,出菇期间空气相对湿度要保持85%~90%为适宜,一定的湿度差,有利于香菇生长发育。 香菇亦为好气性菌丝,对二氧化碳虽不如灵芝等敏感, 但如果空气不流畅,环境中二氧化碳积集过多,就会抑制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甚而导致杂菌孽生。所以菇场应选择通风良好的场所,以保证香菇正常的生长发育。香菇是好光性菌类。香菇菌丝虽在黑暗条件下也能生长;但子实体则不能发生,只有在适度光照下,子实体才能顺利地生长发育,并散出孢子。但强烈的直射光对菌丝生长和出菇都是不利的。光线与菌盖的形成、开伞、色泽有关。在微弱光下,香菇发生少、朵形小、柄细长、菌盖色谈。 香菇菌丝生长要求偏酸的环境。菌丝在 PH3~7之间都可生长,以pH4.5上下最为适宜。栽培香菇时,场地不宜 碱度过大。喷洒用水时,菇水浸水要注意水质;防止病虫害,最好不用碱性药剂。香菇的生育条件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连的。从菌丝生长到子实体形成过程中,温度是先高后低,湿度是先干后湿,光线是先暗后亮。这些条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必须全面给予考虑,以免顾此失彼,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于香菇等菌类的种植,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良影响,比如说消耗大量树木,这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有些冲突。但是,目前有很多地方已经开始用其它东西来代替木材,比如说玉米芯等。管理员说那里有一些就是利用玉米芯秸秆制成的菌棒,正在试验中,他说目前香菇生长的还不错。对于香菇的销路,是由街坊采购和小商贩来收购,因为香菇受人们喜爱,所以销路很好的。

上一篇:财务咨询协议书下一篇:汉语言文学写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