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的思考

2024-05-09

关于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的思考(通用8篇)

篇1:关于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的思考

关于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的思考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冲突呈现突显和多发趋势,新近以来各种群体性事件、安全生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和舆论风暴等等突发事件,都直逼党和政府执政管理一线,成为当前对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考验。去年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等等,就是由于干部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干部作风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了群体事件的发生和恶化,造成恶劣影响。前不久发生在杭州的5·7飙车案,由于有关部门信息发布不严谨,在网民的反复质疑和猜测下,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演变成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危机,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和杭州城市形象。我们自身也深刻感受到,由于去年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再次降到冰点,市场监管公信力受到空前质疑。透过这些事件,从我们面临的形势来分析,应对突发事件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是我们从2007年研究和排查责任与风险问题的延续和补充。事隔两年,我们再次强调责任与风险问题,并延伸到对突发事件等重大责任与风险问题的关注,是对两年来我们一些领导和干部仍然在监管执法中忽视风险问题的再敲警钟,是对履行监管执法新职能新要求的持续努力,是对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度的事前贯彻,也是对国家总局强调防范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的积极落实。

一、把握当前突发事件的特点

结合当前所处的社会阶段和社会环境,分析近年来广为社会关注的各种突发事件及其处置,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突发事件往往涉及多元化利益主体。群众利益和安全受到损害后,容易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把群众、企业、政府等一起卷入事件之中,使事态难以控制,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利益诉求相互交织,应对处理难度很大。二是突发事件往往反映出政府公共管理不足。这些年发生的突发事件,大多跟政府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市场监管、安全管理等公共服务欠缺、公共管理不足和依法行政能力不强紧密相关。三是突发事件往往引起舆论高度关注。随着公民意识的兴起和网络时代的发展,人人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意见,并且具有“一呼百万应”的特点,使网络监督几乎没有真空,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不断加快,舆论监督的力量越来越大。四是政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经验不足。从多起突发事件演变成公共舆论事件,并对党和政府公信力造

1成严重损害来看,反映出政府部门在应对上还处于被动,应对能力有待提高。

二、关注工商部门突发事件的多发领域

从近年来发生在全国、全省和全市工商系统各种引起舆论关注的突发事件来看,工商部门的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食品安全事件。比如阜阳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多宝鱼事件,我们市场上的问题腐竹事件、玉米窝窝头事件等等。食品安全领域成为突发事件多发、频发的高危领域。二是执法监管事件。比如市场和无照经营户火灾、假冒侵权打击不力、虚假广告层出不穷、“傍名牌”屡禁不止等一旦被舆论关注,都会成为监管执法不力的公共事件。还比如,执法办案中遭遇暴力抗法的事件和涉及多方利益的重大复杂执法行为等等。三是投诉维权事件。在消费申诉处理中,消费者反复投诉、无理投诉、越级上访等容易演变为处理不力的突发事件。群体性消费投诉和维权事件,涉及面广、影响大,容易受到关注。在信访中,涉及多个主体的群体信访事件和反复上访的重复信访事件,也容易出现过激行为等造成严重后果。四是舆论监督事件。工商部门市场监管和执法维权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媒体关注度高。无论是审批服务、执法办案、市场监管、消费维权以及干部作风等都很容易引起媒体注意,提出批评性监督报道,容易把普通事件演变成舆论高度关注质疑工商行政作为的公共事件。从上述几方面来看,我们讲的突发事件主要是与工商工作和工商队伍有关的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舆论关注、处置不力容易造成负面影响的重大复杂事件。

三、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突发事件影响重大,能否主动防范、及时预警、妥善应对至为关键。从这几年来看,由于我们坚持建设“三型”工商,尤其重视坚持依法行政,在防范和应对食品安全、暴力抗法、群体信访和集体维权等事件中,基本上都能做到反应迅速、处理果断、合法合理,没有造成重大不利的负面影响,有力地维护了稳定和谐的工作环境,维护了执法公信和队伍形象。但是,从当前复杂的形势来看,我们还很有必要进一步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要提高主动防范应对意识。只有未雨绸缪,才能临危不乱。从2007年强调责任与风险问题以来,通过查找风险点,开展风险教育,系统干部风险意识显著增强。但是,防范重大、复杂事件发生的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市局和分

局领导、市局处室和分局科所负责人作为主管一定业务工作的领导干部,基层和窗口一线干部作为直接面对企业群众的执法人员,在防范一般风险的基础上,都要切实提高主动防范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意识。尤其要提高对妥善应对突发事件极端重要性的认识,绝不能掉以轻心,务必增强责任心,提高敏感度。

二要加强风险监控预警。大多数突发事件的发生既是偶然,又是必然,有其萌芽、产生、发展的演变规律。主动防范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第一道防线就是要加强风险监控和预警。要结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履行情况,通过日常督查开展履职风险排查,发现风险隐患;要注意掌握各大媒体和网络舆论动态,并通过投诉、监督、信访等各种途径和渠道掌握收集各种信息,监控风险动态;要及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风险隐患和风险动态的分析评估,发布风险预警,主动采取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防止风险扩大演变成突发事件。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机制,真正把风险排查、监控和预警作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工作贯彻落实到位。

三要把握好应对原则。在积极防范的基础上,妥善应对突发事件,要遵循事件发生和处置规律,迅速、主动、果断处置,减少负面影响,增强正面引导,化被动为主动。具体要注意把握五个方面:一是及时主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领导到位,第一时间控制事态,第一时间回应诉求,不回避矛盾,不推诿拖拉,把事件引导上正常处理轨道上来。二是合法合理。既要坚持依法行政,避免陷入违法处理造成新的矛盾,又要高度重视群众、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三是担当责任。对突发事件中工商部门和工商干部存在问题和差错的,要坦诚面对质问、主动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四是公开透明。对突发事件中矛盾和问题的处理,一定要公开公正,主动发布信息,主动接受监督,保障公众知情权。五是引导舆论。要及时掌握舆论动态,分析舆论走向,针对性采取措施进行引导,为事件处理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

四要强化应对能力的提升。围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这一重点,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落实依法行政,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一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全系统防范和应对风险的整体能力。一是强化教育培训。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一线执法人员为主体,要积极开展履职风险、依法行政和公共管理方面的全员教育培训,组织干部深入基层和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提高

风险意识和履职能力,勇于破解难题、做复杂工作,善于说群众话、做群众工作,敢于面对媒体、做宣传工作。二是细化落实制度。按照建设“三型”工商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依法行政的各项制度规定,确保履职到位,是风险防范和应对的根本所在;认真贯彻落实风险管理的各项制度规定,是防范和应对的关键所在。要按照建设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和构建权力运行阳光体系的要求,进一步细化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要切实做细做实各项风险管理的具体工作,市局和分局要加强检查和督察,确保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落实到位,全系统整体防范和应对能力逐步提升。三是优化应急演练。对食品安全、重大信访、暴力抗法和群体维权等要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事先明确应对原则要求和工作流程,必要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处置能力。

篇2:关于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的思考

一、突发事件处置的正确媒体观

(一)中央对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新要求

(二)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

(三)在与媒体合作、服务的基础上学会应对: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不是管制媒体;善待和善用媒体是有效提高应对媒体能力的正确途径

二、突发事件报道的法令、法律、文件及媒体报道的相关精神

(一)突发事件报道的法令、法律、文件

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2006.1.282、《突发事件应对法》全国人大2007.8.303、《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2008.5.1“公开为原则,保密为例外”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国务院2008.10.175、《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中办、国办2008.10新闻报道“40条”

(二)法律、法规、文件涉及媒体报道相关精神

1、在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新闻信息:反应快、处置快、报道快

2、谎报、瞒报、漏报和迟报都要追究责任:“事故的责任有限,隐瞒的责任无限”

3、迅速建立突发事件处置的工作班子

4、将新闻发布活动列入突发事件处置的整体安排,并予以特别重视

存在问题:(1)对舆论引导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2)对舆情的研判不够及时准确;(3)部门联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4)善待善用新闻媒体理念有待强化。

5、要有周详的记者接待方案

6、设立临时新闻中心

三、突发事件处置的媒体应对机制与运作流程

(一)迅速同步启动多项联动机制

与突发事件处置联动的五项机制:

1、同步启动新闻发布机制;

2、同步启动新闻媒体联系机制;

3、同步启动中外记者采访管理机制;

4、同步启动境内外舆情跟踪机制;

5、同步启动境内外舆情通报机制

(二)突发事件中媒体应对的流程

1、搜集舆情;

2、研判信息;

3、确立主旨;

4、准确压题;

5、掌握口径;

6、实施发布;

7、做好评估。

四、突发事件处置中应对媒体的方法、技巧

(一)突发公共事件中应对媒体若干方法

1、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中立即组建应急新闻宣传小组。

----迅速建立新闻发布应急响应机制和组织指挥体系

----抢夺第一落实,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掌握主动权

----建立舆情搜集、研判和通报机制

2、迅速拟定突发事件中的媒体沟通方案。

3、适时运用多种与媒体沟通的形式,如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通气会等,及时向媒体发布新闻信息,与媒体进行全方位的深度沟通。

4、学会用法律、法规和政策“诠释 ”新闻

5、组织和协调中外媒体记者的现场采访,既要为此提供相关采访报道便利,也要体现现场管理水平。

6、有针对性地澄清事实,解疑释惑、批驳谣言。但在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沟通方法与技巧。

7、保持同现场主流媒体和有影响媒体记者的特殊沟通。并学会引导这些重要媒体记者对突发事件处置的报道。

(二)应对媒体采访的技巧

1、要求提供采访提纲。

2、回答要简明扼要,严谨适度。

3、不要被记者的提问所激怒。

4、不要跟记者进行争论。

5、不要说这是我的个人意见。

6、尽量避免拒绝回答记者提问。

7、不要随意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

8、不正面回答假设性问题。

9、学会处置媒体负面报道。

(三)媒体应对8大法则

1、速度第一(控制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

2、承担责任(案例:强生泰诺事件、肯德基苏丹红事件、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

3、真诚沟通(坦诚地与公众沟通:南京冠生园破产启示)

4、系统运行(危机管理时必须系统运作)

5、权威证明(巨能钙事件、高露洁牙膏事件)

6、逐步发布(不要让大众等太久)

7、公开透明(非典:北京、杭州封堵消息、H1N1)

篇3:关于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的思考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有关规定, 武警边防部队处置的突发事件可作如下的界定:是指在日常工作中难以预料、突然发生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破坏边防辖区、海上和口岸正常秩序, 带来和可能带来严重社会后果和影响的案件、负面事件或自然灾害。主要包括:边境地区突发事件、口岸突发事件、海上突发事件三种情况。而按照武警边防部队参与处置的突发事件的性质不同, 可将武警边防部队处置的突发事件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抗拒国家权力事件;二是暴力攻击性事件;三是公众骚乱事件;四是涉外突发事件;五是公共灾难事件;六是自然灾害事件;七是法定传染病疫情扩散事件。

二、武警边防部队处置的突发事件的特点

通常来说, 武警边防部队所要处置的突发事件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突然性

武警边防部队所面对的突发事件能否发生, 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样的方式爆发, 以及爆发的程度等情况, 往往始料未及, 难以准确地把握;突发事件的起因、规模、事态的变化、发展趋势以及事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事先描述和确定, 是难以预测的。这些都反映了突发事件具有极大的突然性。

2、复杂性

突发事件的复杂性表现为:一是, 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相当复杂。有纯自然因素造成的突发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突发事件;还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而造成的突发事件。其次, 突发事件的后果复杂。突发事件往往容易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和涟漪效应, 这种连锁变化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突发事件变得复杂化, 使突发事件超出纯粹的经济、纯粹的政治和纯粹的文化话题, 变成了一种含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社会危机。

3、可变性

在此行业、此地区的突发事件可能进而影响到彼行业、彼地区;地方性的突发事件可能演变为区域性的突发事件, 甚至演变为国际性的突发事件;非政治性事件可能演变为政治性事件;自然性的突发事件可能演变为社会性的突发事件。这些都说明突发事件具有可变性。

4、信息的有限性

由于突发性事件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很多信息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演变的, 而时间的紧迫性, 使得决策者掌握的信息有可能不全面, 得到的信息不及时, 并且在信息的反馈和处理过程中, 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难以保证。

5、持续性

就单个的突发事件而言, 任何突发事件不会像它突然来临一样而突然消失, 突发事件一旦爆发, 总会持续一段过程, 一般表现为潜伏期、爆发期、高潮期、缓解期、消退期等五个阶段。

6、涉外性

武警边防部队担负任务决定, 其所处置的突发事件可能具有涉外性, 涉外性表现在可能引发非法越境和跨越国 (边) 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涉及的人员可能是外国人、外国组织。另外, 因民族或宗教引发的突发事件也可能被境外敌对势力利用, 因而也可能涉及境外组织。

三、武警边防部队应急警务处置机制的建构

为了对突发事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应急处置, 武警边防部队应建立一个全面的、统一的、快速的、高效的、责权明晰的应急警务处置体制和运行机制。

1、应急警务预警机制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建立预警机制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步, 也是消除危机的第一步。科学的预警机制的建立, 可以使武警边防部队应急警务转向治本, 也就是将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是建立预警机制的目的, 也是应急警务处置的最高层次。

2、应急警务的训练机制

部队的应急警务训练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 制定相应的处置预案, 紧紧围绕预案, 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 使官兵熟悉预案, 提高官兵在各种恶劣、复杂环境下的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并把处突演练作为一个专门的训练科目纳入年度训练和考核内容, 提高官兵的训练热情;同时, 上级机关应组织跨区域的联合训练, 加强各单位的协同配合能力, 提高整体训练水平。

3、应急警务的指挥机制

武警边防部队应急警务指挥体制是武警边防部队处置突发事件的核心, 它的好坏决定了处置行动的效率和成败。武警边防部队的应急警务指挥体制可以参照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处置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模式, 在地方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统一领导下, 依托各级指挥中心, 实行“一级接处警”方式, 按照垂直管理与分级指挥相结合的原则, 减少指挥层次, 实行多级、多单位联动, 对部队实施集中指挥。

4、应急警务协调机制

武警边防部队的应急警务行动是在地方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领导下进行的。应急警务, 特别是处置规模较大的应急警务时, 可能涉及武警边防部队的多个单位或地方上的多个部门, 为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 需要构建一个运转高效的联动机制。其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加强联勤互动工作, 充分发挥现有警力的作用。部队内部之间的协同配合、主动配合, 是实施应急警务处置的关键。它包括:一是, 组织统一行动、区域性联合行动以及多单位合成作战等, 并随时为现场工作或巡逻、值勤、值班官兵提供各项支援、支持和服务, 从而保证各单位力量不论何时何地都能迅速聚合成一个拳头, 也能快速分散成一道屏障;二是, 根据上级机关的指令、命令, 或接到兄弟部队的配合协作请求或联系其协作配合的请求后, 经上级机关批准, 实现跨省市、跨市县快速应急警务行动。

第二, 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 建立联动机制。社会应急联动系统是在地方党委政府或公安机关的领导下的应急联动系统, 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联动, 其主要作用在于: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政府管理与各部门业务流程的整合与再造;以及各部门、各单位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服务共享等方面。武警边防部队应急警务指挥部可以根据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 请求政府应急办公室、公安机关的指挥中心提供帮助, 或将有关情况及时通报相关单位、部门, 并与相关联动单位建立组织、协调、指挥、调度处置突发事件和应急求助。

第三, 加强沟通, 构建多重层级的协调合作

应急警务的实战除了存在与一个级别上应急组织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外, 大多数情况下, 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是在不同级别见得应急机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这是由于在应急处置的第一反应者往往是资源最少的部门, 第一反应者资源的不足时, 就会向其上一级应急机构申请援助, 因此, 为适应这用需要就要建立一种多重层级机构的协调网络, 这种多重层次的协调合作包括内部和外部协助。

5、应急警务的信息管理机制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各种信息彼此交织在一起, 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和信息的有限性更加增加了武警边防部队应急警务信息的管理难度, 因而, 武警边防部队的应急警务信息管理必须在充分考虑各自实际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应急信息方面的积极性, 加强应急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 创造安全的应急信息管理机制。

6、应急管理的学习机制

建立应急管理的学习机制目的在于, 对突发事件处置的结果进行评估、分析, 总结成功经验, 查找行动中的不足。通过认真细致的分析, 提出突发事件处置行动的改进意见, 弥补原有的应急处置的缺憾与不足。

参考文献

[1]莫纪宏、徐高:《紧急状态法学》[M].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2年.38.[1]莫纪宏、徐高:《紧急状态法学》[M].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2年.38.

[2]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EB/OL].http://news.xinhuanet.c o m/p o l i t i c s/2006-01/08/content_4024011.htm.2006年1月8日[2]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EB/OL].http://news.xinhuanet.c o m/p o l i t i c s/2006-01/08/content_4024011.htm.2006年1月8日

篇4:关于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的思考

【关键词】突发事件 威胁 舆论 公安机关 处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25-01

根据2007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可能造成或造成严重社会与经济危害,需要采取相应紧急处置措施并且应对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事故灾难。”突发事件的发生大多具有突然爆发、危害严重、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等特点,处置不好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无论规模大小、持续时间长短,都会对社会造成不同程度地危害。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突发性事件总量不会明显减少,甚至在某一阶段仍会呈上升趋势。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是政府负责社会治安秩序的职能部门,因此有着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打击犯罪等重要职责。公安机关作为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参与力量之一,是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和基本的专业处置力量。大量的处置实践表明,公安机关在处置突发性事件中角色的准确定位及其功能的实现,不仅首先要在宏观层面明晰判定当前突发性事件的基本性质,而且还要在微观层面明确和规范公安机关的职责任务、处置原则、处置步骤以及处置措施等[1]。然而,基于处置实践的立场来检验处置理论,则表明不少研究成果有大而空的嫌疑,因此本文从如何提高公安机关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方面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提高公安机关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的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发展,突发性事件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近年突发性事件略有下降,但是从发生突发性事件的绝对数字来看,也不容乐观。突发性事件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这不能不成为公安机关极其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2]。总而言之,提高公安机会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迫在眉睫的,因此结合实际处置案例提出了以下几个改善建议:

(一)赋予公安机关紧急状态处置权。

突发性事件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环境、意外事件、主体心理变化等多种偶然因素导致事件的加剧或者恶化。如组织者通过不断的煽动、引诱,激起其他参与者的不满和愤恨;过路围观群众的过度聚集等等。上述情况,很难在事先的预案中加以规定,但临场执行者又不得不处置,否则可能导致事件的进一步恶化。我认为,公安机关可以借鉴国外紧急状态立法的经验,赋予公安机关一定的紧急状态处置权。通过立法,允许现场指挥人员在紧急状态下,可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依照法律,采取合格的手段对事件进行灵活处置。

(二)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法律体系。

当前公安机关在处置突发性事件中遇到的执法难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缺陷和不足有关。在现行可资引用的法律中,政策性、原则性规定多,可操作性条款较少,尚未形成一个独立、完整、规范的法律体系。因此,亟需制定一部处置突发性事件的法律或者法规,统一执法工作,把处置工作纳入法制化的的轨道[3]。

(三)实施法律宣传,教育疏导。

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公安机关要发挥法制宣传教育者的角色作用,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通过法制宣传,告知公众的基本权利、义务,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要因为眼前的既得局部利益而违反法律规定。例如,教育公众不得妨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跨地区、跨行业串联聚会,不得聚众阻碍交通,不得妨害正常的社会秩序;告知公众通过不合法的途径实现利益诉求的危害性;告知公众合法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通过法制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做到遵纪守法。

(四)公安机关主动做好舆论引导。

突发性事件引起社会的关注度很高,因此从预防、处置、善后各个角度来说,做好舆论引导都格外重要。舆论包括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还包括新兴媒体网络。舆论一旦形成,就成为公安机关不得不面对的外部环境之一。甚至有时舆论将决定公安机关的生存与发展[4]。

因此,在突发事件引起关注时,主动发出声音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表明事实的真相,更重要的是表明相关政府部门和责任单位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对當事群众利益和诉求的尊重,对自己行为勇于承担的责任感。因此,需要及时地利用恰当的方式发出声音,说明事实,表明态度。

发出声音后,就要对已经形成的舆论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澄清事实,以应对误解、恶意曲解和不实的报道,这可以使用各种有证据和依据价值的事实和人,例如,专家的评价、第三方的意见等;另一方面公布措施,以应对敌意和观望,这可以说明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即将采取的措施。此外,要呼吁公众给予理解和支持,将类似事件向好的方向引导。

(五)重视新闻发布的口径准备。

公安机关在发布突发事件有关信息时,要重视新闻发布的口径准备。要根据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由专门部门及人员搜集相关舆情信息起草新闻通稿,统一发布口径,并指派专人向媒体发布消息。未形成统一口径之前,公安机关人员不能随意发布信息或发表意见。

二、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引发了不少突发性事件。突发性事实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符合进化规律的现象,是社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正常状态。可以说,突发性事件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函数,它反映出社会冲突和矛盾的程度。公安机关要妥善处理突发性事件,就要提高自身的处置能力,规范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切实处理好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影响重大,能否主动防范、及时预警、妥善应对至为关键。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机制,真正把风险排查、监控和预警作为一项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工作贯彻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何贵初.公安群众工作基本功[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志和.如何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J].刊授党校.2012(1)

[3]魏耘,周英杰.公安机关应对突发性事件实务与策[J].广东科技.2007(3)

篇5:关于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的思考

作者: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总队发布时间: 2006-02-23 13:52:16

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是新形势下人民法院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是司法警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近年来,我们广东法院三级警队根据法院系统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采取积极措施,努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就如何提高司法警察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在完善预案、健全机制、组织训练、协调指挥和警务保障等方面作了一些研究与思考。通过初步的实兵演练,锻造队伍,积累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各级警队有针对性开展专业技能训练、体能训练和模拟对抗训练,对于增强应对处置突发事件能力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一、认清形势,形成共识,把握应对处置突发事件主动权

广东是我国最早改革开放地区,毗邻港澳,各类人员汇集,经济发展呈现多层次,各种社会矛盾凸现,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恶性案件居高不下,因利益关系引发的各类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不断增多。近年来,我省法院群体上访、闹访甚至围攻法院等情况经常发生,来访人员中携带汽油、凶器等自杀、行凶、暴力威胁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司法警察在执行任务中遭遇暴力抗法,人犯有预谋地脱逃事件也屡有发生,人民法院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司法警察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把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及时

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审判机关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己任,树立全局观念,牢牢掌握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对此,我们按照“防范是前提,应对是关键,安全是目的”的基本思路,以积极的姿态,思考和研究对策。

(一)转变观念,调整思路。针对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认为,司法警察工作必须及时从传统习惯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适时调整工作思路,争取工作的主动权。要求各级警队把应对处置突发事件作为防范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司法警察工作的职责,作为服务和保障审判工作的任务体现出来。

(二)加强研究,把握规律。确实把应对处置突发事件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并列入全省法院课题调研重点难点统—进行凋研。法警总队每年召开二次中级法院法警支队领导会议,纳入会议议题进行重点研讨,针对一些事故苗头和典型案例进行专题研讨,选择一些地区召开现场研讨会,使各级警队领导强化工作职责,充分获取信息,并从分析各类事故的原因中查找规律,明确有关政策法规,掌握处置方法,提高组织指挥和应对处置能力。

(三)理顺关系,整合力量。从严治警,规范管理,我省始终把理顺司法警察管理关系作为贯彻“编队管理,双重领导”的一项重要措施,每年抓一次编队,强化集中统管意识。坚决纠正管理松散的现象,整合警力资源,保证队伍战斗力。全省法院实行重大任务重点保障制度,实行统一调警,归口管理,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切实掌握应对处置突发事件主动权。

二、着眼防范,明确职责,构建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机制

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与配合,需要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预案和机制来保证,需要发挥整体效应,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逐步构建形成了全省法院三级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和机制。

一是组织指挥。全省三级法院都成立了应对处置领导小组,明确了指挥人员,明确了哪些部门参与联动,明确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启动预案处置机制,保证机制启动灵敏快捷,指挥畅通,调度有序,各项指令能迅速传达到各个法院,及时有效地应对处置突发事件。

二是警力配置。按照司法警察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上下联动调警制度,提高警力保障机动能力。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和跨区、跨省执行任务的特点制定警力配置方案,确立警力基本行动路线,明确职责,责任到人。三是组建应急分队。全省三级法院均成立应急分队,挑选优秀人才,规定训练科目,确定紧急实施任务,有针对性抓好训练,提高个体综合素质,形成整体战斗力,增强应对处置能力。

四是规定任务。根据司法警察职能,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必须坚持以维护审判机关安全,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为根本任务。

五是处置方法。坚持以自身警力为主,坚持以疏导方针与强制措施并用。坚持依法应对处置的原则。针对人民法院经常发生的情况和司法警察执行任务中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进行疏理分类,制定各种处置方法,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灵活运用处置预案,保证处置的有效性。

六是物质保障。抓好警务装备配置,提升警队威慑力和执法能力。全省2100名法警统一配备防暴头盔、警棍、盾牌,统一购置配发350辆“猎豹”指挥车和专用囚车,发达地区配发了防刺背心、防割手套、防暴枪、抓捕枪、高强度灭火器等。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将逐步配置安全检查系统,把危险物品拒之法

院门外;安装监控系统,把法院重要部位全天候全方位处于视线中;警械配置达到实用性强、科技含量高、技术性能好的标准;指挥系统实行信息化,切实提高全省三级警队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科学策划,创新模式,抓好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演练

应对处置突发事件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拟制的预案再科学,构建的机制再完善,没有经过实兵演练,缺乏经验的积累,一旦发生问题,要想达到理想的应对处置结果,仍然是—句空话。近年来,我们重视把训练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来抓,在开展大练兵活动中不断提高各级警队的技能战斗水平,增强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着力抓好基础训练。按照最高法院训练大纲的要求,结合警务部开展的专项检查和竞赛活动,在全省积极营造大练兵活动的氛围,认真落实“三个必训”,法警总队着力抓了新警入警训练、警衔晋升培训和骨干培训,严格按纲施训,严格考核。近几年共训练新警420名,培训警衔晋升人员250名,骨干156名。各中级法院支队和基层法院大队落实年度20天的必训时间,年初总队下发计划,支队、大队按计划施训,年终组织考核,采取抽查考核与对口考核相结合,总队总结通报年度训练情况,按照考核评分情况分出优秀、良好、及格单位,促进训练任务的落实。

(二)着力创新训练模式。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基础科目的完成,缺乏司法警察职能履行训练,缺乏有针对性的训练模式。如何使训练贴近实际,贴近审判工作的需要,我们进行了一些摸索和努力。一是抓好规范履行职能训练。根据最高法院下发的押解、值庭、看管等四个规则,研究制定规范职能履行训练内容,首先在广州从化市法院抓好试点,然后组织召开全省法院现场会议,按照规范化标准进行现场示范,同时制成光碟在全省推开训练,达

到训练与工作实际有机的结合,使全省司法警察规范化建设大大向前迈进一步。二是增强搏击对抗训练。着重从提高个体素质为入手,把搏击对抗训练纳入训练内容,聘请专职教练,请求武警部队支援,集中培训骨干,在全省推开实施一些特殊科目的训练,提升警队综合素质。三是开展训练竞赛。针对全省训练工作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采取拉动式训练,法警总队定期组织训练竞赛,如射击、越野、博击对抗,以及队列、擒敌拳、警棍术等项目比赛,调动和激发全省各级警队开展训练热情,切实把司法警察训练工作落到实处。

篇6:关于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的思考

【文章摘要】我国自古就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是古人关于预防危机思想的经典概括。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增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但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体制、机制、法制尚不完善,预防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预防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

本文首先对提高领导干部处臵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紧迫性作出阐述,这是本文展开论述的基础;然后对领导干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不力的原因作出分析,以揭示我国领导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提出适宜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干部;处臵

一、提高领导干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紧迫性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公共安全事故频频,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日本地铁沙林事件、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韩国大邱地铁纵火事件、欧美大停电事故,以及我国的非典型肺炎、苏丹红工业添加剂、四川汉源移民聚集、重庆“钉子户”、厦门PX项目、湖南嘉禾强制拆迁、山西黑砖窑、陕西华南虎、辽宁西丰进京拘传记者、陕西绥德助学金、湖北天门城管打死人等突发事件在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后,演变为公共安全危机,这不仅造成社会财富与生命的损失、经济环境的破坏、国家政局的不稳,还将严重威胁社会公共安全领域并导致灾难性后果。

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公共安全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显然公共安全危机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一是非常规性,它显然威胁到了现存的秩序,包括政治秩序、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二是突发性,它要求迅速做出反应和应对,因此给决策者留出选择的时候很少,要求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出判断,做出选择,做出应对的策略;三是不可预测性,它何时爆发,缘于什么、怎么发展,走势如何,这些情况都很难判断;四是关注性,各种媒体信息海量流通并造成信息阻塞,使得小道消息和谣言盛行;五是危害性,它不仅使组织受到损害,而且严重威胁到公众利益和社会安全。因此,对公共安全危机的预测监督、控制、协调、处臵等,便成为新时期领导干部必须培养和掌握的能力。

现代社会公共安全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家汉密尔顿所说:“意外事件有时会在一切社会里产生,无论这些 社会是怎样组成的。”“不幸是同国家分不开的,就像肿瘤和斑疹是同人体分不开的疾病一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加上社会急剧转型,我国突发事件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近年来发生的几起事件,如四川汉源移民聚集、山西黑砖窑等突发事件,几乎都是经网络舆论传播放大,造成广泛社会影响,形成新型公共安全危机。这些突发事件都有一些共性:一是事件起因大都是由于“枉法行政”,个别领导干部或执法人员群体侵犯公民基本权利;二是事件发展均经网络传播放大,当事人遭受巨大舆论压力;三是事件处理虽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网民要求,但舆论并未因此平息,反而向批评干部权力、政治体制等方面转移。

安全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的社会发展史充满了人类对安全的追求。杜牧曰:“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为此,面对新时期不断突发的公共事件,每个领导干部要哀之但更要鉴之,当事件发生时要做到严密关注事件动态进展,避免谣言杀伤力,预防危机爆发;当危机发生时要尽最大努力转危为安,减少危机造成的有形和无形损失,从而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安全。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利益集团的鹬蚌相争,危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公共安全危机管理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也越来越成为新时期考量领导干部应对和处臵危机能力的试金石。

二、领导干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不力的原因

部分领导干部之所以在突发事件面前应对不力,无所作为,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缺乏见微知著的敏锐性

主要表现为在突发事件出现之初,有的领导干部不能从偶然的、表面的、零碎的、初露端倪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明察秋毫,未能从蛛丝马迹中及时准确判明情况;也有的领导平时习惯于抓所谓“大事”、“要事”和面子事,不屑于抓群众反映强烈的“小事”,从而导致社会矛盾不断积累,错失了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时机,最终发展成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局面。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有的领导干部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敷衍态度,怕得罪人,怕丢乌纱帽,遇到矛盾绕道走,处臵不及时,从而导致酿成大祸。

(二)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动性

表现为面对突发事件,没有通盘考虑,抓不住主要矛盾,对突发事件的成因、性质、趋势未能准确判断,遇事慌张,头脑发热,急于求成,手段粗暴,从而导致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

(三)缺乏快速反应的果断性

表现为面对来势猛、发展快的突发事件,反应慢、等待观望、放任自流,缺乏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勇气;缺乏处变不惊、大胆果断的气魄;缺乏审时度势,沉着应对的能力;缺乏令出法随、雷厉风行的作风。

(四)缺乏引导沟通的协调性

表现在组织领导上,不能在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包括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第一时间内集聚到位。表现在对突发事件宣传教育疏导上,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哄、骗、推、唬的问题,在与群众面 对面沟通时,讲不到点子上、讲不到理上、讲不到心上,就事论事讲表面理,简单生硬讲不清理,不着边际讲不准理,似是而非讲歪理,从而带来很多“负刺激”、“负效应”。

(五)缺乏把握规律的预见性

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部分领导干部之所以应变不力,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从时空的角度观察形势和历史地看待事物发展,不善于把握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发展进程,不关注国际动态、社会发展动向、热点问题和群众思想变化,缺乏对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把握和谋后而动、预后而立,造成被动应付的局面。

(六)缺乏信息公开的及时性

面对突发事件,一些领导干部仍然沿袭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模式,采取回避、隐瞒、掩盖的方式,缺乏信息的透明度和对公众回应的力度,从而使失实的信息或错误信息传播,使事态扩大。

三、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突发事件不断增多。能否积极有效地应对公共突发事件,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处臵策略至关重要,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领导干部要科学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必须着力提升四方面的能力。

(一)立足于早,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预警防范能力 一般而言,公共突发事件要经过五个阶段,即孕育潜伏期、集中爆发期、持续扩散期、化解消散期和恢复重建期。而公共突 发事件直接出现在集中爆发期,但却决定于孕育潜伏期。所以,公共突发事件并非“空穴来风”,在其酝酿、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种种迹象,有蛛丝马迹可寻。如果能够提前发现并超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及时防止或有效预测突发事件的发生,将会把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作为领导干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首先要注重提高自身预警防范能力,增强敏锐性和鉴别力,做到“见事于先”,善于观察、敏于捕捉危机信息,并由此及时作出准确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超前采取对策措施,把问题及时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主动有效地防范和避免事态的扩大。从近年来全国各地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情况来看,很多都是由于事发之初各级领导干部对苗头信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错失处臵最佳良机,导致事态扩大,甚至酿成大的事件,如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等。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过程中,首先要提高预警防范能力,对各类苗头性问题做到发现得早、处臵得快、解决得好。

(二)快速处臵,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指挥决策能力 2006年,在湖北省黄石市“8〃6”群体性事件中,大冶市部分在职领导干部和退休干部,在组织以“袭警”和冲击党政机关为目标,实施打砸抢堵,准备前往黄石市时,时任大冶市县委的“一把手”竟然手足无措,甚至用号啕大哭来劝阻。在陕西绥德事件中,绥德县政府主要领导因“校长追签被刑拘”被许多网友戏称为“2007年最牛县长”,可面对记者采访时,手足无措的他正感到满腹委屈无处诉说,当他讲到为官不被人理解的委屈时,竟不由自主地两次潸然泪下,他反复强调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个组织信任和群众满意的干部,但是在舆论声讨铺天盖地 而来时,却选择了沉默。两位基层领导干部都流泪了,也许很伤心,也许很委屈,但在从未经历过的压力面前,这时的泪水表明的只能是无力应对和处臵的无奈以及孤独无助的脆弱心态。

在现代传媒快速、集中、定向的监督和冲击之下,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显得准备严重不足,应对失误,暴露出不善应对新型事件、执政观念滞后、政治敏感性差等问题,其执政思维、理念、手段与现代社会要求出现明显“基层治理脱节”现象。具体表现在对事态的发展没有判断预测能力、没有自主决策能力、没有执政团队精神的“三无现象”,表现出从思维、理念到手段上与现代社会的治理要求明显脱节,执政能力的巨大落差亟待弥补。

现场控制处理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处于关键环节,对于控制事态发展,降低事态危害,消除事态影响关系重大。指挥决策能力是领导干部分析、判断、应变、决策等能力的综合反映。作为领导干部,要做好现场控制处理工作,首先,要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思维判断能力。面对突发事件,要处变不惊,保持冷静、沉着应对。在纽约世贸大楼被袭击之后,纽约市长朱利安尼迅速赶到现场,沉着指挥,有条不紊地组织救援和转移,他的表现获得了媒体和民众的高度评价,也成为领导者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表率。其次,要提高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干部要及时有效地组织好可支配的人、财、物,有条不紊地进行调度指挥,它直接影响到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解决成效。再次,要增强快速应变和决策能力。公共突发事件往往来势猛,发展快,能否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作出迅速的反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对成功解决突发事件非常重要。领导干部到达事件现场后,必须冷静观察,了解分析现场情况,作出准确判断,采取果断行动,驾驭现场态势。在紧要关头、关键时刻,还要敢于拍板、敢于决断。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主动权,把危害控制在最小限度。

(三)注重交流,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现实中,有许多领导干部对新闻事件尤其是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习惯采取回避态度,希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本意可能出于稳定民心,但实践证明效果适得其反。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不可能封锁,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过去资讯不发达年代所不能比拟的。只有对事件进行公开、透明的报道,讲究传播策略,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舆论引导,疏导民众情绪,以清晰信息克服模糊信息,以准确消息克制含糊信息,才能发挥主导舆论的力量,有利于谣言的平息和事态的缓和,真正起到维护公众利益,稳定社会秩序,保证公共安全的作用。大量突发公共事件证明,大道新闻发不出,小道消息满天飞,“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信息的缺失和不对称更容易使公众恐慌,谣言四起。

因而,领导干部的沟通协调能力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十分重要。由于不同的当事人和参与者有着不同的心理和利益诉求,往往会出现小道消息满天飞甚至谣言四起的现象。进行沟通和协调,就是为了消除谣言与误会,引导媒体和舆论,获取民意的支持,为突发事件的处理创造良好的环境。作为领导干部,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主动沟通的原则。俗话说:谣言止于公开。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干部要主动与公众和媒体进行沟通,告知事件的真相,防止以讹传讹、刻意渲染,使小事变大,大事变乱。通过主动公开事态状况来稳定民心,防止流言四起,引起混乱。二是讲求诚信的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干部面 对公众,一定要说真话,不清楚的信息就说不清楚,待调查核实后再回复,决不能信口开河,随意编造来糊弄记者和公众。去年陕西发生的周正龙拍虎事件,本是个人造假骗取奖金的小问题。但当媒体介入时,当地政府官员面对记者的采访,信口开河,用政治的语言掩饰科学的真相,引起全国公众反感。经媒体炒作后,虎照是真是假已不重要了,人们关注的是领导干部是否有个诚信的态度。三是勇于认错的原则。重大突发事件追根到底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对于政府确实负有行政责任的突发事件,领导干部在面对媒体和公众问责的时候,不仅不能回避,更要明确表态,只有负责任地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公众才会相信你会积极处臵,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理解。2008年11月3日,重庆市主城区出租汽车司机集体罢工。市委书记***主动与群众对话,勇于认错,不仅没有影响政府和个人的形象,反而赢得了公众的信任,促进了罢运事件的妥善解决。

(四)统筹兼顾,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善后恢复能力 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干部不仅要治标,处臵事件、控制事态,而且要治本,解决问题、消除影响。收尾不好,就可能再次引发事端,甚至形成社会更强烈的反应。要防止和克服个别领导干部,出了事东奔西忙,疲于应付,一旦事件平息下来就放马南山,一切照旧,甚至对已经承诺的事情也推三阻四,消极应付的问题。应当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好调研,寻求解决问题之道。要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心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心中时刻装着群众,一定要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不断营造安定有序、团结友爱、政通人和的和谐局面。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在处臵突发事件过程中要统筹兼顾,既要做好现场处臵工作,又要做好善后恢复工作。围绕突发事件的善后恢复,要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首先,对原因的调查要快速全面。既要认真分析造成突发事件的客观原因,又要分析主观原因;既要分析可能的自然因素,又要挖掘存在的人为因素,为解决问题提供基础。其次,对问题的改进要快速有序。对问题的改进既要强调及时性,又要注意次序性,要抓住关键,先解决主要矛盾,再解决次要矛盾。再次,对人员的处理要合法合理。在不同的突发事件中,有着不同的当事人,对事件的发生发展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所以,要根据他们在事件中所产生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依法处理,合理处理。最后,对发生的事件要认真总结。每一起突发事件都会暴露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同时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工作中,对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和问题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对处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也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尤其是要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杜绝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结束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突发公共事件和所有的危机一样具有双重性,既是危险,也是机遇。危机并非绝对的坏事,因为危机往往又是生机、转化的开始。正如美国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所说:“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处理的精髓。因而,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地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工作本领,才能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危”为机。

参考文献

1.莫纪宏、莫于川、王敬波、林鸿潮:《领导干部预防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讲座读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国家行政学院:《领导干部预防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实用指南与案例分析(上、下册)》,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3.龙力莉:《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运用和舆论应对案例与启示》,人民出版社,2010。

4.沈小平:《领导干部如何提高预防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载《今日海南》,2008年第10期。

5.沈小平:《增强提高预防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载《领导科学》,2008年第11期。

6.肖秋成:《领导干部要提高科学处理公共危机能力》,载《红网》,2009年5月。

篇7:关于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的思考

在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多发高发的态势下,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好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摆在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面前一项紧要的工作任务。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体性突发事件呈现的新特点

1、主体多元性。1-11月,我县共发生集体上访65批次,群体性事件8起。其主体过去以农民为主,现扩大到民师、退伍军人、退休人员、城镇居民等不同的社会阶层。并且参与的主体没有固定性,往往个案因处理不当、化解不力,就容易形成群体性突发事件。

2、焦点复杂性。往往是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不合法手段交织在一起,多数人的合理诉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群众的自发行为与别有用心人的插手交织在一起,社会矛盾复杂程度进一步加剧。

3、走向激化性。从近期发生的“开县移民”等群体性事件来看,实质上就是当有的个体或群体政治上、经济上的权益得不到解决或满足时,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错误观念支配下,纠集人员、扩大事态,指望用过激行为来把事态扩大,向政府施压,解决问题。

4、组织严密性。从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经验来看,大多数群体性事件都有一定的酝酿过程,都有策划组织者,参与者往往行动统一、进退有序,表现出相当的组织性、目的性和纪律性。

5、过程反复性。群体性突发事件由于焦点本身存在的复杂性,加之,有的群众对党的政策不理解或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还有的根本就缺乏法律意识,抑或是故装不懂,无论工作人员如何解释法律、政策,只要认为对他们不利的都一概不听,讨价还价,反复纠缠。在处理“民师集体上访”、“开县移民”等群体性事件时,无不是经过几轮回合的做工作、讲政策。

二、正确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形成的主要原因

看似不相关联、形态千差万别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往往变中有序,有规可循。循因溯果突出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产生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由于群众心理变化。一是部分群众心态失衡。随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和利益格局调整,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一部分人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对立情绪。当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一丁点损害或忽视时,不满和对抗情绪一触即发,并且往往不管事件是否与政府有关,是否理由正当,只要出问题就找政府,聚众闹事,借势施压,逐步演化成群体性突发事件。二是多数群众意识增强。当前,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普遍增强。一旦政策触及自身利益,总有权益受损的错觉,认为自己的正当权益是由于地方政府执行政策有偏差,死理认为自己对政策的理解是对的,言行激烈,大力煽动,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三是少数群众认识错误。不少群众在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回应的时候,对基层干部信任丧失,错误地认为事情闹得越大越能引起重视,越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信“上”不信“下”、信“闹”不信“理”、信“访”不信“法”,阻塞了信访渠道,形成群体性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部分干部在工作中存在偏差。一是工作作风“逼出来”的矛盾纠纷问题。一些单位和部门群众利益观念淡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是攻坚克难、全力解决,而是左一个“不归我管”,右一个“没权处理”。群众心急火燎,只好“逼上梁山”,把事情弄大,借以引起重视,引起关注。二是方法欠妥“激出来”的矛盾纠纷问题。个别单位和部门的干部不能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对一些反复多次的问题,往往是“原班人马”解决“原来的问题”,并且一味坚持“原来的观点”,而不是重新寻找解决问题的症结,甚至采取打压、压制、不理睬的做法,由此激化了矛盾。三是态度不坚决“软出来”的矛盾纠纷问题。有的单位怕担是非,不能坚持原则、守住政策底线,一味妥协,甚至花钱买平安,留下发生群体性事件的隐患。

三、积极探索防范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效途径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逐步探寻出了一些防范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办法,特别是今年5月份以来,每一起群体性突发事件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切实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针对新形势,我们要进一步探索新方法、新措施,全面维护社会稳定。

1、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应对。提高对防范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认识是维护稳定的思想保证。当前,我们既要看到经济转型时期出现各种矛盾是正常的,不害怕不回避矛盾,更要认真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坚定信心和决心,及时调整政策、改进工作。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各乡镇各部门“一把手”,必须主动接访,带头接访,每周安排一天时间定点定时接访。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带着感情去做,一件一件去做,就能够减少矛盾,得到群众的理解,赢得民心。

2、夯实基层基础,筑牢防线。防范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依靠基层力量,形成一道道有力的防线。一是加强社会矛盾排查,防止“小纠纷”转化成“大事件”。要紧紧依靠基层组织和方方面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好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的作用,完善中心“五联”工作机制和村级“说事”制度,加强乡镇专业巡防队伍建设,深入开展矛盾大排查、大调解活动,形成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工作合力,及时做好源头治理、落实前端防范,构筑好妥善化解和调处矛盾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加强信访积案化解,防止“老案件”引发“新矛盾”。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运用“领导包案”、“集中会诊”、“带案下访”等多种方式,尽力而为化解一批信访疑难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暴发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存量”,形成化解和调处矛盾的“第二道防线”。三是加强社会治安整治,防止“民事”转“刑事”。要坚持“打防结合、专群结合”的方针,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打击的矛盾始终对准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把打击的重点地域放在发案较多的路段、部位和治安秩序较乱的村庄、基层单位,严格落实重点人员、重点人群、重点部门的管控,消除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

3、把握关键环节,对症下药。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处置措施。一是第一时间迅速反应。群体性冲突一旦发生,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及相关人员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牢牢把握处突“一小时”黄金期。对于利益诉求激烈的群体性纠纷,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释疑,缓解对立情绪。对于安全事故引发的群体性冲突,迅速组织力量调查原因,并向公众说明情况,以正视听。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非正常死亡案件,强化“人命关天”意识,把每一起非正常死亡案件都当作“大案”、“要案”来处置。二是第一时间依法处置。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多作换位思考,对群众的合理要求在政策法规许可范围内有情操作,充分给予人文关怀。同时,对其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必须严辞拒绝,决不能为一时息事宁人而草率应允承诺,留下后患;对其中出现的违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决不纵容。三是第一时间引导舆论。出现群体性事件后,一方面要切实做好情报信息上报工作,将事态发展每个阶段的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争取支持。另一方面,要做好对外信息的权威发布,防止官方信息的缺失或滞后,主动争取媒体支持。同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第一时间形成新闻通稿,使网络及各类的报道口径基本一致。

篇8:关于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的思考

关键词:政工干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一、突发事件的特点

(一)突发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征兆不明显,加上目前人们的预测能力有限,人们难以预估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范围,预测和预警的难度很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有很大的突然性,与此同时,由于其破坏的范围非常广泛且破坏有时仅在一瞬之间,人们难以做出合理的应对策略,往往措手不及。

(二)复杂性。一般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领域,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快速及时收集分散在不同的地理区域灾害程度,社会政府等单位的政工干部要要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层级的众多单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社会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积极参与应急处置的工作中,齐心协力、合理调动现有的附近的可利用资源,一起制定和实施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各影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交叉使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解决策略更加复杂。

(三)多样性。突发事件的扩散方式多样,而且造成的影响和后果也不尽相同,往往是多样性特征,如地震、海啸、金融危机等影响范围和损失不同,对生命、经济、社会心理产生的影响后果多种多样,所以突发事件发生后,以及处置的方式也极其复杂多样。

(四)连续性。突发事件的演化一般关联范围广会导致大量次生、衍生灾害和关联性的巨大损失,使应急处置的难度系数大大增加,所以必须对突发事件次生和衍生一般规律做出分析,总结经验采用整体和统筹性的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关联灾害。

(五)不确定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和范围都具有不确定性。事件发生和演化机理和规律都不清楚,所以对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难以预知。

(六)时效性。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抑制突发事件的演化,那么将会给社会经济造成灾难性的打击。所以应急处置活动一定要注重实效性,应急处置的决策工作和应急方案的进行面临着巨大的时间压力和有效性考验

二、政工干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不力原因

(一)缺乏敏锐的鉴别能力。 通常突发事件都不是“空穴来风”,突发事件在酝酿、发生、发展演进过程中,一定会有一定的征兆,所谓站得高就能看得远,如果检测和预知水平就可以发现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事发迹象。 作为一名政工干部,要审时度势,努力培养见微知著的能力,及时善于识别一些倾向性强、端倪多的因素。政工干部要想把突发事件的恶果和衍生灾难降到最低就要比一般人民群众注意的多一些,研究的问题也得深一些,不断增强自己的预知能力,然后及时科学地判断出突发事件的可能发生,尽快转移人民以及重要物质设施,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从容不迫。

(二)缺乏勇敢面对勇气和责任感。一些政工干部不敢也不愿意站在前线,挺身而出地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现场,前怕狼后怕虎,既怕处理不力会遭到社会的舆论压力,又怕站在前线有危险。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逃避困难,导致不能及时对突发事件的后果做出分析,延误了最佳处理时机,最后导致突发事件的影响不断扩大,后果不堪设想。突发事件来时迅猛,演化速度快,稍有一点马虎大意,就会产生难以控制的损失。这就需要政工干部要勇于面对突发事件,迎难而上,处变不惊,还要具有大胆果断的作风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及时想出应急处置策略,尽早站在灾难的前线指导救人抢险工作。

(三)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力。少数政工干部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过程中,不知道以人为本,先救人,没有全局考虑、抓不住主要问题,从而对事件的产生、发展及影响的趋势判断错误,在应急处置现场又不会审时度势,没有大胆果断、处变不惊的气魄,无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应急方案,导致延误了最佳挽救时机,甚至给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带来更多的负面效应。

三、提高政工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对策

(一)调动人力物力的能力。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工干部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和聚集可以帮助应急处理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要充分调动各单位各部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地发挥各种资源的效能,使应急处置有条不紊地进行,把损失降到最低。

(二)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快速的决策能力是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同时也能体现政工干部的应急能力。要审时度势,持续关注事件的发展趋势,不断做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对策。决策要适度超前,又要留有余地,制定决策时要集结各阶层的智慧和想法找出最高效的方案,还要及时将方案付诸于实践中。总而言之,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一定要快,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行动,抓住最佳战机,最大限度的挽回损失,这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重要环节。

(三)不断学习,培养理性思维。想要顺利进行突发事件的处置,,一般要熟悉各方面的知识并加以运用,不断借鉴以往的工作经验,使应急决策科学化。要想把握最佳时机及时应急处置,平时就要扎实的学习作理论基础。

(四)要将各种理论观点结合。提高政工干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还需要政工干部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经济风险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寻求正确的立场观点和处理方式。

(五)使应急管理逐渐规范化。政工干部要注重对突发事件的预测和预防,将突发事件的管理列入日常工作管理之中,构建科学健全的应急处置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决策方案。使应急处置机制不断规范化和机制化,政工干部还要对所管辖的区域下的人民群众、自然环境、工程以及经济等易发生突发事件的事项进行排查和梳理,事先预测和防范明确危机以及风险可能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根据具体可能出现的危险做好应急处置的方案。应急预案的制定一定要认真,还要结合实际情况编写,不能只想着应付上级的检查而胡乱编制,编制好以后一定监督并落实预案,在组织对应急预案的实地演练和实践,分析并改进应急预案不合理的地方。还要经常培训负责处理突发事件的人员,提高相关负责人员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重视度和支持率。政工干部还要注重调查和研究,对突发事件的征兆和处置上要具有高度的敏锐性。而敏锐性的形成与调查研究息息相关。因此,政工干部要亲自参与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的调查资料,抓住内幕星的信息,抓住关键问题,见微知著,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时撤离人群和重要设施。

(六)应急处置时灵活应变。政工干部的组织能力、决断能力、认知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件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成功与否,所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是对政工干部灵活性与原则性的一种考验,考验政工干部的预知水平和临场发挥能力。当然应急处置也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应急处置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突发性事件因其突发性,来势迅猛,政工干部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做到审时度势,先主后次、先难后易、灵活应变。进行应急处置时切莫忽略了法律,要确保应急处置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结语:综上所述,突发性公共事件任务,应急处置时对政工干部能力的考验,政工干部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应急处置方案,还要注重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完善应急处置这件艰难而又漫长的机制,我们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的长久建设要有耐心和必胜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叶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上一篇:新员工入职offer下一篇:关于《科学方法》小论文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