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现代散文

2024-05-14

人在旅途现代散文(精选10篇)

篇1:人在旅途现代散文

人在旅途现代散文

(一)天晴波罗峪

波罗峪,据说是城区外距离省城最近的景区之一,栖守在从省城南大门到卧虎山水库的群岭之中。望文生义,我想所谓“峪”,意在“山谷之中”,乃山岭夹持的谷地。它的景色,一定是山势逶迤,苍翠环绕。顾名思义,我想象中的波罗峪,到处弥漫着菠萝的甜香——可是,我们北方的山,哪里来的菠萝呢?新年伊始,随森林巴士的团队来到波罗峪,才发现原来是在“波罗”之上,谬加了一顶“草帽”——看来最好将文字先看准了,再放飞想象的翅膀。

齐鲁故国,文物之邦。南部山区不仅仅是开辟未久的省城后花园,自有其独特的人文记忆。历史上,它曾孕育了终军这样的西汉俊杰,秦琼这样的大唐猛将,山环水绕之中,收藏着丰富的历史印记。波罗峪,也曾梵宇佛堂,香火旺盛,在唐末的战乱中,一度成为黄巢军的驻地。而今历尽兴废,早已在荒草顽石中,成为遥远的往事。

深山之中,较市区更觉寒冷。隆冬时节,园内枯草萧索,而柏木尤绿;山路之旁,几方寒塘,次第相望。碧绿的池水,冻的翡翠般晶莹可喜;一泓金泉之水,从石壁上流淌下来,将岩石冲刷成一坨土豪金。我想,当一座山有了累累之石,才有了风骨;当有了潺潺之水,便有了灵气。这碧绿的潭水,岂非波罗峪的眼睛呢?水波之横,翠柏罗列,让一方山峪活波起来:也算对“波罗峪”的一种新解吧。

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座知青村——几座破败的瓦房,毫无生机的在寒风中兀立。曾几何时,这里演绎着主人们青春的火热,和身心的创痛。而今,他们早已各奔东西,追赶着人生的归宿。古人云:“三十年为一世”。这些幼时还颇觉熟悉的瓦房,恍然之间,似已变成另一个时代的文物。屋内张贴着上山下乡时代的资料和照片,让我们在灰暗的色调中,看到一个举国若狂的年代。所谓城市,乃百工之所聚,商贸之所通,自古是财富、权力与文化的汇聚地。老子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天地自有生生之德,万物自有向荣之心,此谓天道无为。一座城市和它的人民,本来有着蓬勃的生机,发展的动力。为什么,非要给它的孩子们扣上“知识青年”的高帽,一路敲锣打鼓,送到饿殍之余的乡野?是为了寓兵于农,垦荒戍边,还是为了疏散人口,转移矛盾?在一个号称进入了现代的社会,让那时还是孩子的父辈们,失去学业、离开家庭、没有工作,穷的只剩下懵懂和信仰!近代中国,百年大乱。沧海横流,让强者倒旋乾坤,让民命微若草芥。于是一时之强权,将举国之生计,操持于铁腕之中。倒用人性之至情,假借世间之令名,朝三暮四,翻云覆雨,愚天下之人而弄之。就使劲折腾吧,高烧之余,是一片诞妄的乱语。这场据说空前绝后的运动,扭曲了一代国人命运的轨迹。而我们,正是这些知青的后人。历史,从未走远。

枯枝萧萧,荒草凄凄,但这个世界,从未失去勃勃的.生机。等寒冬过去,依然会有,芳菲的原野。

(二)青山寺小记

青山在嘉祥县南,山不甚高,多地质遗迹,类型各异,而年代相去久远,交错一岭之间。山麓有古庙,乡民谓之青山寺,余初闻其名,以为山中一佛寺尔,未甚奇之。比至山中,方知实为惠济公庙,奉西周时焦国之君世称“焦王”者。古时每遇亢旱,则官民相率祷之,辄为灵验,故千百年来香火甚盛,为县域名胜。县志云:“武王克商,封神农之后于焦,世称焦王”。焦,小国也,始封之地在今河南境,后移至嘉祥青山下。今山下尤有东、西焦城村,是其明证也。然则县民奉祀先君于千百年间,其忠厚之意,不亦宜乎!

甫入山中,有泰山行宫石坊,明崇祯间遗物也,虽不甚大,然古朴之风,望之俨然。寺多古树,树龄辄千数百年,虽寺之始建年代无考,然其久远可知。寺内古碑甚多,余所见者自元代以来,以明代为众。览其文,虽历五六百年风雨,尚清晰可读。其中多因祈雨灵验,为官民所立,则自古之盛可知也。北宋崇宁间,封焦王为宁应侯,自宣和三年改封惠济公,岂不谓其惠施于民,而济人于厄欤?是协和人神,亦神明之大者。

寺中正殿曰惠济公庙,其后形制略小者为寝殿,奉惠济公及两夫人像。惠济公须眉皓然,衮服而危坐,然满面慈和,亲切若邻家翁;上手夫人发髻尽白,亦慈眉善目,和煦若邻家母;下手夫人发髻尚黑,然容貌端庄,似以礼自持,不苟言笑,非若今人,妖冶作态。寺中又有泰山行宫等,然则泰山奶奶之踪遍及齐鲁,真吾人之女神也。

(三)尧天舜日,历山之巅

——春雪寻踪千佛山

千佛山,古称历山。历山的名字,也许它的子民早已陌生,而真正让这座小山扬名天下、铭记史册的,则是历山——舜耕历山。在这座名城诞生的前夜,华夏先君曾亲自经营这片土地,留下了中华文明开基的坚实足迹。如果说趵突乃泺水之源,明湖乃众泉之聚,我想历山,应是泉城的文脉之根。历城,历山之城;历下,历山之下——莫非追寻古帝之遗踪。至于千佛山,只是隋唐已降佛教勃兴以来的名称,千百年来寄托着历山之民心中的神佛,承载着祈福的愿景。但先君奠基之功必将与世无极,舜与娥英二妃的神像,被后世子民永远敬奉在历山院中。

而今站在历山之巅,向北眺望,一座现代都市横亘汤汤黄河、岱北余峰之间。瑞雪满山,岭栖白云。鹊华突兀,历历可数。遥想百年之前,黄河如金丝之带,明湖如澄碧之镜,煌煌大明府城,雄踞苍莽之野;千载之上,湖波浩渺,浮荡华山,齐烟九点,次第相望,自一片图画天成。四千年前的尧舜时代,泺水发源,济水清明,山环水绕,草木丰饶,无怪乎文明的种子在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虽几经兴废,终将这座名城定位于诸夏之奥区。前世今生,一脉相承。

其辞曰:

历山寻踪古帝微,瑞雪照野白云飞。

三载耕耘都邑成,万古开辟功德巍。

思絮悠悠春风里,望尽河山相绕回。

奠基华夏垂一统,尧天舜日生光辉!

篇2:人在旅途现代散文

齐鲁故国,文物之邦。南部山区不仅仅是开辟未久的省城后花园,自有其独特的人文记忆。历史上,它曾孕育了终军这样的西汉俊杰,秦琼这样的大唐猛将,山环水绕之中,收藏着丰富的历史印记。波罗峪,也曾梵宇佛堂,香火旺盛,在唐末的战乱中,一度成为黄巢军的驻地。而今历尽兴废,早已在荒草顽石中,成为遥远的往事。

深山之中,较市区更觉寒冷。隆冬时节,园内枯草萧索,而柏木尤绿;山路之旁,几方寒塘,次第相望。碧绿的池水,冻的翡翠般晶莹可喜;一泓金泉之水,从石壁上流淌下来,将岩石冲刷成一坨土豪金。我想,当一座山有了累累之石,才有了风骨;当有了潺潺之水,便有了灵气。这碧绿的潭水,岂非波罗峪的眼睛呢?水波之横,翠柏罗列,让一方山峪活波起来:也算对“波罗峪”的一种新解吧。

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座知青村——几座破败的瓦房,毫无生机的在寒风中兀立。曾几何时,这里演绎着主人们青春的火热,和身心的创痛。而今,他们早已各奔东西,追赶着人生的归宿。古人云:“三十年为一世”。这些幼时还颇觉熟悉的瓦房,恍然之间,似已变成另一个时代的文物。屋内张贴着上山下乡时代的资料和照片,让我们在灰暗的色调中,看到一个举国若狂的年代。所谓城市,乃百工之所聚,商贸之所通,自古是财富、权力与文化的汇聚地。老子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天地自有生生之德,万物自有向荣之心,此谓天道无为。一座城市和它的人民,本来有着蓬勃的生机,发展的动力。为什么,非要给它的孩子们扣上“知识青年”的高帽,一路敲锣打鼓,送到饿殍之余的乡野?是为了寓兵于农,垦荒戍边,还是为了疏散人口,转移矛盾?在一个号称进入了现代的社会,让那时还是孩子的父辈们,失去学业、离开家庭、没有工作,穷的只剩下懵懂和信仰!近代中国,百年大乱。沧海横流,让强者倒旋乾坤,让民命微若草芥。于是一时之强权,将举国之生计,操持于铁腕之中。倒用人性之至情,假借世间之令名,朝三暮四,翻云覆雨,愚天下之人而弄之。就使劲折腾吧,高烧之余,是一片诞妄的乱语。这场据说空前绝后的运动,扭曲了一代国人命运的轨迹。而我们,正是这些知青的后人。历史,从未走远。

枯枝萧萧,荒草凄凄,但这个世界,从未失去勃勃的生机。等寒冬过去,依然会有,芳菲的原野。

(二)青山寺小记

青山在嘉祥县南,山不甚高,多地质遗迹,类型各异,而年代相去久远,交错一岭之间。山麓有古庙,乡民谓之青山寺,余初闻其名,以为山中一佛寺尔,未甚奇之。比至山中,方知实为惠济公庙,奉西周时焦国之君世称“焦王”者。古时每遇亢旱,则官民相率祷之,辄为灵验,故千百年来香火甚盛,为县域名胜。县志云:“武王克商,封神农之后于焦,世称焦王”。焦,小国也,始封之地在今河南境,后移至嘉祥青山下。今山下尤有东、西焦城村,是其明证也。然则县民奉祀先君于千百年间,其忠厚之意,不亦宜乎!

甫入山中,有泰山行宫石坊,明崇祯间遗物也,虽不甚大,然古朴之风,望之俨然。寺多古树,树龄辄千数百年,虽寺之始建年代无考,然其久远可知。寺内古碑甚多,余所见者自元代以来,以明代为众。览其文,虽历五六百年风雨,尚清晰可读。其中多因祈雨灵验,为官民所立,则自古之盛可知也。北宋崇宁间,封焦王为宁应侯,自宣和三年改封惠济公,岂不谓其惠施于民,而济人于厄欤?是协和人神,亦神明之大者。

寺中正殿曰惠济公庙,其后形制略小者为寝殿,奉惠济公及两夫人像。惠济公须眉皓然,衮服而危坐,然满面慈和,亲切若邻家翁;上手夫人发髻尽白,亦慈眉善目,和煦若邻家母;下手夫人发髻尚黑,然容貌端庄,似以礼自持,不苟言笑,非若今人,妖冶作态。寺中又有泰山行宫等,然则泰山奶奶之踪遍及齐鲁,真吾人之女神也。

(三)尧天舜日,历山之巅

——春雪寻踪千佛山

千佛山,古称历山。历山的名字,也许它的子民早已陌生,而真正让这座小山扬名天下、铭记史册的,则是历山——舜耕历山。在这座名城诞生的前夜,华夏先君曾亲自经营这片土地,留下了中华文明开基的坚实足迹。如果说趵突乃泺水之源,明湖乃众泉之聚,我想历山,应是泉城的文脉之根。历城,历山之城;历下,历山之下——莫非追寻古帝之遗踪。至于千佛山,只是隋唐已降佛教勃兴以来的名称,千百年来寄托着历山之民心中的神佛,承载着祈福的愿景。但先君奠基之功必将与世无极,舜与娥英二妃的神像,被后世子民永远敬奉在历山院中。

而今站在历山之巅,向北眺望,一座现代都市横亘汤汤黄河、岱北余峰之间。瑞雪满山,岭栖白云。鹊华突兀,历历可数。遥想百年之前,黄河如金丝之带,明湖如澄碧之镜,煌煌大明府城,雄踞苍莽之野;千载之上,湖波浩渺,浮荡华山,齐烟九点,次第相望,自一片图画天成。四千年前的尧舜时代,泺水发源,济水清明,山环水绕,草木丰饶,无怪乎文明的种子在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虽几经兴废,终将这座名城定位于诸夏之奥区。前世今生,一脉相承。

其辞曰:

历山寻踪古帝微,瑞雪照野白云飞。

三载耕耘都邑成,万古开辟功德巍。

思絮悠悠春风里,望尽河山相绕回。

篇3:中学现代散文鉴赏教学研究

关键词:中学现代散文,鉴赏教学,教学方法

散文又称为美文, 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 与诗歌、戏剧、小说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在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 散文占有很大的比例, 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并且, 由于散文题材广泛、形式自由、感情真挚、语言优美且个性鲜明, 比较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 因而相对而言他们对散文的教学期望值也较高, 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做好散文鉴赏教学工作。

一、中学现代散文鉴赏的重点

中学的散文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 叙事散文。这类散文主要是以写人记事为主, 在写人叙事中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 如许地山的《落花生》,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 抒情散文, 这类散文或直抒胸臆, 或借景抒情, 表达强烈的情感,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朱自清的《春》。 (三) 写景散文。这类散文主要是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方式, 在进行景物描写的同时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四) 哲理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随感的形式抒发作者在所见所闻中获得的感悟。如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 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

要进行散文鉴赏, 就需要在掌握散文特点的基础上, 体会散文的意境之美、文字美、情感美和哲思美。

1. 欣赏散文的意境美。

意境是由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 能启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中学散文教学中, 学生体会了意境之美, 才能深入浅出地分析散文的思想感情、写作技巧等。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就是一篇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的经典作品。特别是“月华如流水”的那一段, 该段重点描写了荷塘的月色, 作者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满月的普照, 令人仿佛亲临月华如水的场景。而“薄薄的青雾”, 透过薄雾看荷塘, 景物更具有朦胧之美, 令人仿若在梦境中一般。在这幅画面中, 月光、荷塘、青雾, 展现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 层次和色彩, 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在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美感之时, 教师应该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 从而去感知作品中蕴含的艺术感染力, 并在体会美感、产生共鸣的基础上, 带着强烈的感情, 将这份美感传递给学生, 使他们学会欣赏其中蕴含的意境之美。

2. 品味散文的文字美。

与其他的文学形式相比, 散文的语言更具美感。散文也被称为美文, 散文就是语言的艺术, 其文字具有参差之美、回环之美和整齐之美, 体现在文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形象美、色彩美和声音美等诸多方面。在《荷塘月色》中, “月色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两句极为朴实, 却一直为人所称道, 特别是“泻”和“浮”字的运用。“泻”富于静态的月光以动态, 令人切身体会到月华如水的意境。“浮”字写出了荷塘上雾气之貌, 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散文的语言之美是多种多样的, 是富有个性的, 要真正体会散文之美就需要用心地去体会语言的内涵。

杰出的散文家善于用不同的风格去塑造散文之美, 如朱自清的散文清新隽永, 巴金散文质朴优美, 冰心的散文委婉明丽, 鲁迅的散文精炼深邃, 茅盾的散文朴素优美……不同的语言风格体现出了作者不同的个性与艺术魅力。在中学散文鉴赏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语言风格。

3. 感受散文的情感美。

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聚, 无论作者采用怎样的语言风格进行自由创作, 其围绕的中心始终都只有一个, 即在散文中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散文由于形式上比较自由, 多是作者随兴抒写, 因而在字里行间更易流露出真情实感。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 从儿子的角度几次写了父亲的背影, 写由那背影在儿子心中产生的细细涟漪, 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的却是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

散文是作者内心情感自然的流露和寄托, 即使只是简单地描写一事一景, 其抒发的也是作者最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感悟, 因而其蕴含的感情也往往会显得自然而真切, 特别能够打动人心。

4. 体味散文的哲思美。

一直以来散文都是以纪实为本, 体现着作者对人生的探索, 对生命所思。散文可以说是作者切身体验和纯正思考的产物, 是作者对人生在世的思考, 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于散文之中蕴含着哲思。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当代散文中独具浓重生命个性色彩的一篇, 极具艺术感染力。作者在地坛中对被毁灭的命运进行生命思考, 对生与死执著地追问, 探索着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于绝望中寻找着希望, 带着独特的凝重与凄然的气息。《我与地坛》最独特的美就是在这篇散文中蕴含的生命哲思。因而在鉴赏这篇散文时,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分析, 由感性到理性, 让学生体会到具有哲理意味的永恒的命题, 从而让审美活动演变为对心灵的拷问, 对人生的思考。

二、现代散文鉴赏教学方法

1. 美读法。

美读法也称为品读法或是吟读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 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诸如此类。”我们应通过自己对散文的领悟, 用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情感的酝酿, 反复地吟咏诵读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感知和感悟。

在散文鉴赏教学中, 教师采用示范美读或是听名家诵读的方法, 可以快速地使学生进入作者创设的氛围中, 有利于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感知文章的意境美、情感美。如朱自清的《春》, 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都是明朗欢快的, 采用活泼、轻松的语调进行朗读, 给学生以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感觉, 感悟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自由。而鲁迅的《纪念刘和珍》悲歌当哭, 带着一种沉痛的悲思与愤恨, 因此在读的时候要深沉肃穆, 语调沉痛, 体现出慷慨悲歌的基调。

2. 比较法。

比较法是指将不同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认真对照, 分析其相同点, 在比较中进行鉴别。比较阅读可以分为三类: (一) 是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的比较, 如在学习完《荷塘月色》之后, 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他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等散文, 通过比较进一步地对作家的创作风格、独特散文意境的创设等进行探究。 (二) 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进行比较, 通过同一题材的比较阅读,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不同作家、不同行文风格写出来的文章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如学习《我的空中楼阁》时就不妨和《陋室铭》进行比较, 通过两篇文章流露出的不同志趣比较来更好地领悟《我的空中楼阁》中蕴含的精神追求。 (三) 不同创作风格的作品的比较。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 体会作家在谋篇布局、形象塑造和遣词造句等艺术表现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差异, 总结和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和艺术风格。

利用比较法鉴赏散文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并且还能完善鉴赏能力的结构,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散文鉴赏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意境美、文字美、情感美和哲思美,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和阅读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玲玲.散文鉴赏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01) .

[2]干敏.高中现当代散文鉴赏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08, (04) .

篇4:《中国现代散文选》

最近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在丰富多彩的中国现代散文宝库中,着意精选了自一九一八至一九四九三十年间二百余位作家的作品,约近三百万字,编就了《中国现代散文选》这套七卷本的大型散文创作选集。看过这套选集已出版的前三卷,和即将出版的后四卷的全部清样,就如同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名苑里,尽情观览了一番。这里既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小品文,也有侧重于抒情性的散文诗,侧重于叙事性的报告文学。这里有革命的和有进步倾向的作家作品,同时也选收了各种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品。它们大都篇幅短小,文字凝炼,挥洒自如;或有特色,或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套选集,可以使我们对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散文部分的发展过程,基本面貌和主要成就,有一个比较系统和比较准确的了解。

中国虽然自古以来并没有“散文”这个名字,然而散文这种文体,在我国却是古已有之的。从诸子散文到明清小品,千朝百代的作家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华篇佳构。元代之后,由于戏曲小说的兴盛,散文创作渐趋衰颓。直到五四革命运动发生,现代散文因了个性的解放而滋长起来,并在广阔的范围里表现了“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进行了思想启蒙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斗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以,鲁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指出:五四以来“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文如其人。不同的作家,由于出身、教养、阅历、性格、思想、情趣的不同,因而每个人的文章风格也各不相同。李大钊的政论和杂感,朴素平易,干脆利落,如电闪雷鸣,气贯长虹;而其小品和游记,却又清新隽永,明白如话,富有哲理意味。鲁迅的杂文如匕首投枪般刚烈明快;而其抒情散文,却是含蓄凝炼,闪射着瑰丽的色彩,蕴含着神奇的意境。郭沫若的小品,优美而清新,充满着诗意;而其杂文却气势磅礴,如战斗的号角。冰心的文章,清新明媚,玲珑剔透;“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充满着慈爱。沈从文笔下的山光水色,于素淡之中透出隽永的情思。陈学昭的文章,活泼多姿,感情浓烈,委婉疏朗,清新秀丽。夏丐尊的文字朴素平淡,其中却不乏浓郁的情致和丰富的想象。丰子恺的笔触,细致入微,口语化的叙述中,自有一种感人的情调。茅盾写景状物,栩栩如生,笔端常带感情。巴金生动流畅地倾吐着热烈缠绵的感情。梁遇春潇洒自如地议论着知识,探索着人生。老舍诙谐,丽尼玲珑,陆蠡纯朴清新,鲁彦充满着诗意,吴组缃冷静,唐简洁而明朗,李广田朴素而细腻。师陀总是唱着一首忧伤的歌,周立波描绘着血与火的战场。读方令孺的散文,宛若步入苏州园林,格局虽小却玲珑别致,处处可以见出女性作者的慧心。每一位作家,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声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阅读这套绚烂多彩的散文选集,我们不仅可以从中饱览大千世界,且可为其抑扬顿挫之歌吟所鼓舞,为其低徊曲折之感情而陶醉,为其慷概激昂之言辞以奋发。这套选集,无疑是广大读者学习写作的范本。

篇5:我在旅途你在哪儿现代散文诗歌

王峻(曾用名:周林),笔名:峻岭,楚楚,性别:男,民族:汉,现系中国诗歌协会、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外散文诗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报告文学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会员;中国当代诗人诗歌协会常务理事;珠海市散文诗、诗歌协会理事等。

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文汇报》、《工人日报》、《民营经济报》、《湖北消防报》、《新生报》(台湾)、《珠海特区报》、《荆州日报》、《诗刊》、《清明》、《南方文学》、《长江文艺》、《香港散文诗》、《朔风》、《作家林》、《诗海》等国内外报刊发表散文诗、诗歌、小小说、报告文学等各类文学作品400余篇300多万字;出版有《梅韵迭起》、《等我回来,你就悄悄绽放》等多部作品;另著有新闻、随笔、论文等多种体裁作品众多。曾荣获“第二届‘东方杯’全国诗歌大奖赛”银奖等国家、省级以上奖励及被授予“中国诗人”称号;部分作品入选40多种文学作品选集。现居“浪漫之城”珠海。编号:13527253436

篇6:人在旅途情爱散文

沿着古道,驾着西风,访雨寻云的远足,世路迢遥,烟云缥缈;滚热的心在箫冷的旅途中,体验人生的寥落与孤独。风继续吹,吹过岁月,吹过季节,吹向生命的旅程。

人在旅途,也许我们会被途中美丽的风景迷住。于是就不顾一切地陷入其中。因为驻足停步,所以而荒废了许多明媚的时光。感情的帆有时升起,有时又滑落。像飘忽不定的云,难以把握。总有那么多的情感经历,被风吹走。总有那么多的浪漫故事被云驮去,最后空怀一腔惆怅,满身伤痕,在冷冷清清的角落默默咀嚼自己摘下的苦果。直到有一天,终于明白自己错失了。但为时已过,昨天已是西下的夕阳,痛悔又有什么用呢,其实人的一生中总少不了有许多的懊恨的悲伤,我们不应该那样万般无奈的回首沉溺。与其守望枯萎,不如别成背景,与其追到脚印不如把昨天留给季节。

篇7:人在旅途伤感散文

旅游,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同意义的理解和不同的概念。本质不同,事物理解范畴就不一样。

那些生活安逸、收入稳定,常年待在家里的人们,当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有足够的精力和金钱时,于是呼,便背上简单的行李出门旅游。这种人的心情往往是紧张的、兴奋的,对新生事物,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更充满了诱惑。而那些经常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对旅游则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感受,通常喜欢把回老家当作一种难于言状且又心满意足的旅游方式。像我这种经常漂泊在异乡的游子,也顺其自然地加入到这种特殊的旅游行列中来。

出门在外,日子还算安定,但思念亲人成了每天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苦涩滋味。虽然父母身体健康,小孩乖巧懂事,可是他们不在身边,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找不到真正家的温馨和幸福。

于是,每年到了寒暑假的时候,便会打上无数个电话,叫父母带上小孩长途跋涉地坐上火车来与我们团聚。当年,儿子小的时候,很会晕车,要我们磨破了嘴皮才肯过来,女儿则是很高兴,每当到了寒暑假的时候,显得异常的兴奋,就会嚷嚷着要出去玩。每一年的寒暑假,就成了我们最开心,最愉快的日子,虽然每天都很忙碌,上班也很辛苦,但到了休息天的时候,还是会兴高采烈地带上着他们去各个景点游玩一番。

可能是因为小孩一直没在身边的缘故吧,总觉得非常对不起他们,怕他们缺少了父母亲的爱,在心理上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只好想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对小孩的要求有求必应。不过还好,小孩被他们的爷爷奶奶教育的很好,很懂事,这也给了我和丈夫精神上很大的安慰。

在外没有在家那么自由,总觉得日子永远是那样的匆匆忙忙,且又忙忙碌碌,时间永远是那样的紧张、且又流逝飞快,唯一的优势就是它给我带来了充实的生活以及物质上的满足。转眼的功夫,寒暑假在时光的驱赶下,幸福还没来得及品味,就匆忙地告一段落了。

又是一个暑假结束的时刻,送小孩和父母回家成了向老板请假的真正理由,如果想要回家旅游的时间能够久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再请假,于是,在这个还不算忙碌的日子,找了个不算真实的理由,再编了个还算充分的谎言,向老板请了假。

就这样,一家人轻松愉快地踏上了返乡的列车。

每一年到了快开学的时候,火车就会显得非常的拥挤,很多都是父母送小孩回家读书的。一般坐火车都会选择在晚上,理由是夏天晚上的天气比较凉爽,没有白天那么燥热。

车箱里,人头攒动,神态个异,有愁眉苦脸的、有兴奋异常的、有侃侃而谈的、有沉默不语的、更多的是一脸的疲惫,歪头斜脑地打着盹儿的。而我是站着的,没有座位,因为有了经常坐火车的经验,穿上了有准备好的平底凉鞋,感觉也就不会太累。

车窗外,夜色深沉,阵阵微风掠过,吹走了一路的枯燥。听着铁轨与车轮之间,互相撞击发出的“哐哒哐哒”声,心里想着家乡的亲人和朋友,还有家里那个比出租屋还要大得多的阳台,脸上荡漾着满满的激动与欣喜,没有一点睡意。虽然车厢里的空气很沉闷,气氛很吵杂,但有一家人在,心情还是很不错。有了这么多人的陪伴,再寂聊的黑夜也变得渐渐明朗起来,再寂寞的人也将不再孤独。

人生又何曾不像这奔跑在黑夜中的列车呢?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不断地为生活奔波劳累,不断地行驶在曲曲折折的道路上,只不过每一个人的起点和终点不一样。当每到一个站台的时候,就有不一样的人上车,下车;每到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有别具一格的独特风景;每次跟不同样的人坐车,就会有不一样的心境。但最终因为一个缘字,把互不相干的人紧紧地挤在了一起。更因为一个缘字,把原本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人结合在了一起,繁衍下一代生命,生生不息,代代轮回。

列车就这样默默地载着它的旅客,飞快地行驶在通往前方道路的铁轨上。呼啸的晚风仿佛要把乘客们所有的烦恼,所有的疲惫都吹到空旷的田野上,以及深邃的天空里,还有那淡淡的忧郁、淡淡的乡愁,都化作了一缕缕淡淡的轻烟,随风飘散。

这样的旅途,没有疲惫,没有孤独。

篇8:高中现代散文分类教学研究

一散文的定义和分类

1. 散文的定义

所谓散文, 从广义上说, 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体;从狭义上说, 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 表现真人真事, 真情实感的文体。

2. 散文的分类

第一, 从时间上, 散文可划分为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它们的区别在于文言文和白话文。因此, 在进行古代散文教学时, 不仅要遵循文言文教学的一般方法, 而且还要结合现代散文教学的一般方法。

第二, 从内容上, 散文大致可以划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种, 本文主要以第二种分类方式对现代散文的教学进行探讨。

二散文的分类教学研究

1. 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和小说中的记叙不同, 它所记叙的必须是真人真事, 不允许有任何虚构的成分。而“真”是记叙性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真人真事”“真情实感”是一个重要的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也是学生课后进行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但无论写人还是记事, 最终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以及作者对于人物的情感或态度。如杨绛的《老王》, 老王在辛苦的生活中却能关心他人, 同情他人, 作者从中看到了人间的不平等, 更看到了深处底层的老王的可贵品质。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于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 作者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 他们毕竟还有工资, 还能享受一定的物质生活, 作者的道德观在这里起了作用, 真正的知识分子, 对人间的苦难总是能充满同情与怜悯。再如巴金的《小狗包弟》, 作者记叙了自己与小狗包弟的相处经历, 表达了自己对包弟的喜爱, 并借将包弟送走解剖了自己为了保全自己而将小狗送走后备受煎熬的心理。学生在品味这篇散文后, 脑海中浮现出自己与喜爱的小动物相处的经历, 成为一个很好的写作训练题材。教师应敏感地捕捉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而不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解读上, 文本只是一个媒介, 通过这个媒介, 教师应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 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 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传达作者的情感。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 而直抒胸臆的方法, 在文章中可以出现, 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对于这类散文, 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是第一性的, 而抒发情感的主体则尤为重要, 对于抒情性散文的解读, 提倡“作者中心论”, 即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个性、个人经历, 都对于情感的抒发构成影响。如老舍的《想北平》, 作者通过对北平的自然舒适、布置匀调、物产丰富可爱等方面抒发了对于故乡北平的热爱与眷恋之情。当时作者身处异乡, 而故乡北平正因《何梅协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文中隐隐地含着忧思、焦灼的心情, 所以文章最后“快要落下泪来”不仅仅抒发了单一的热爱与眷恋, 也隐含着作者的忧思。这是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考虑所得出的, 所以作者对于北平的感情不是单一的, 而是五味杂陈, 较为复杂的。

3. 议论散文

议论散文主要以发表议论为主, 同样具有感情的抒发, 不同的是议论散文更偏重于思辩说理, 抒情散文重于作者主体情感的抒发, 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 用文学形象来说话, 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既有生动的形象, 又有严密的逻辑, 特点是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 融形、情、理于一炉。在进行议论性散文教学时, 除了要给学生讲解文体特征之外, 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品味具有哲理的语句和作者的观点以及作者的论证思路。在最初进行议论性散文教学时, 教师必须给学生补充一些知识:议论散文也遵循一般议论文的结构特征,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所谓的“论点”, 并不是文章“结论”, 而是指作者的观点。如教学鲁迅的《拿来主义》时, 在学生初读文章之后, 要求学生找出作者的观点, 让学生探讨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有这样一个观点?“拿来主义”是什么呢?“拿来主义”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并让学生用这种论证方法尝试写一篇小作文。

篇9:现代散文朗读教学初探

关键词散文教学;朗读;体悟感情

中国分类号:I26

散文本身都很美,生动的描景,清晰的叙事,精致的语言,隽永的思想,肺府的情怀等等,无不让人感念深深。作为老师在上课时就应该把散文的美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感悟到散文中的美,享受美,这才是散文教学深远的追求。现将自己的一些散文朗读教学感悟总结如下:

1.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

1.1抑扬顿挫与节奏的变化

在朗读的技巧上,要注意吐字要清晰,发音要正确,这是朗读的起码要求。朗读还必须确定朗读的重音,重音一般是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人物感情及作品的精神实质来确定的。处理好朗读重音与停顿,抑扬顿挫与节奏的变化,同时品味如何将作者在课文中蕴含的感情表达出来。尤其要求学生朗读时,更多地融入自己的情感。

2.朗读多种多样的形式变化

其次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充分发分调动情绪,所以有时全班读,自由读;有时让几个学生先读,相互比较;有时学生读,然后老师来读等等多种形式的参与,一比较就知道谁读的更有情,使学生很容易的被调动情感了,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理念了。再次读要读文本中重要的关键的语句,老师要适时的帮助学生找到这些句子,针对性的朗读,研读、点读,而且一定要放到语境中磨这些句子和关键性的词语,理解它们的意义和作用,这样才能发现文章的思想情感,作者的寓意之类。我想每个老师肯定有自己的方法方式的。

2.注重教师的范读作用

在朗读训练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或录音的范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首先从教师或录音的范读中获得对课文朗读的第一印象,他们会模仿老师或录音中对课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因此,教师对朗读的把握就要准确、规范、有感情,力求达到能丢开书本准确无误的朗读出来的效果。这样既能增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又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加一把劲儿力争朗读和背诵。

3.从朗读中体悟感情

3.1自读自悟,感受美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美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特别适合朗读的美文,文章表现“爱子亲如天”的真挚感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下对父亲的倍加怀念之情。文章用平实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感人至深。在朗读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讨论朗读方法,然后再分析课文。如:这里应怀着怎样的心情读?为什么?怎样才能读出懊悔之意来?在反复的揣摩作者写作本意的前提下修改完善自己的朗读方法,走入文本,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声音来再现文中情境,感悟作者情感。再由调动激情的朗读转入学生的现实生活调动学生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达的冲动。

3.2指导赏读,悟情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去赏读,去体会,从这些细致入微、富有特色的描写中,了解到作者对景物细致的观察以及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读出文章的思想内容,得到自己的情感体念。

譬如《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先生把济南的冬天描绘得形象动人,它既不同于朔风中北平的“寒”,也不同于迷雾中伦敦的“暗”,又不同于烈日下热带地区的“热”,它温暖明亮,真得算个宝地。而冬天的济南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你看:老城、山水都“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如同一个婴儿躺在摇篮里,“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多么甜美的睡态!多么恰当的修辞!多么优美的语言!作者把雪后的济南描绘成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蕴意深刻,耐人寻味,整个冬天的济南就像是块“空灵的蓝水晶”,“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这一切无不细致、恰当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美好。

3.3反复朗读,获真切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用读去代替繁琐的课堂分析。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引导学生忘情地读,让学生对语言获得真切的感受。这种真切感受还会诱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深层渗透,进而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例如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任何分析讲解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用心去诵读,品味那如诗如乐的语言,头脑中才会出现那曲曲折折的荷塘,出水很高的田田的叶子,零星点缀着的白花……进而领略荷塘优美如画的意境。

4.在理解的基础上,诵美文

读能加深理解,读一遍理解就深一层;同时,理解得准,理解得深,也就诵得更好,背得更快。这一环节其实是前两环的一个提高,是朗读的更高境界,即做到“心中有文,胸中有文”。倘若教师把前两个环节都落实了,那么有感情的背诵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这一环节中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一来死记硬背之后记忆保持的时间短,有的学生两三天之后就忘得差不多了。二来学生们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背诵而背诵,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忽略了,结果能背下来的文章他们却连中心意思,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都不知。这种背诵只能说是肤浅的,没有实际意义。

5.提倡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每个学生的语感是不一样的,同一位位老师用相同的方法训练出来的学生的状况也会参差不齐。对语言的感知力强,语文功底深的学生在学习时会领悟、体会得更快一些,反之则亦然。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提倡个性化朗读,教会他们如何潜心去体会朗读技巧的运用。对这类学生教师要予以大力支持与鼓励,让他们在班级中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以带动全班朗读水平的提高。

在散文教学中采用朗读教学法,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才能形成较为扎实的朗读感受和良好的朗读技巧。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在诵读中体会、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

参考文献

1.《我怎么样教散文》,马中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3期

篇10:人在旅途伤感经典散文

旅游,对于每小我来说,都有着不合意义的懂得和不合的概念。本质不合,事物懂得范畴就不一样。

那些生活安适、收入稳定,常年待在家里的人们,当他们有足够的时光、有足够的精力和金钱时,于是呼,便背上简单的行李出门旅游。这种人的心境往往是重要的、高兴的,对新闹事物,对外面的世界充斥了好奇、更充斥了诱惑。而那些经常流浪在外的游子们,对旅游则有着更深一层的懂得和感触感染,常日爱好把回老家算作一种难于言状且又心知足足的旅游办法。像我这种经常流浪在异域的游子,也无邪烂漫地参加到这种特其余旅游行列中来。

出门在外,日子还算安宁,但怀念亲人成了生成成活中一种弗成缺乏的苦涩滋味。固然父母身材健康,小孩乖巧懂事,可是他们不在身边,总认为心里空荡荡的,找不到真正家的温馨和幸福。

于是,每年到了寒暑假的时刻,便会打上无数个德律风,叫父母带上小孩长途跋涉地坐上火车来与我们团聚。昔时,儿子小的时刻,很会晕车,要我们磨破了嘴皮才肯过来,女儿则是很高兴,每当到了寒暑假的时刻,显得异常的高兴,就会嚷嚷着要出去玩。每一年的寒暑假,就成了我们最高兴,最高兴的日子,固然天天都很劳碌,上班也很辛苦,但到了安歇天的时刻,照样会兴趣勃勃地带上着他们去各个景点游玩一番。

可能是因为小孩一贯没在身边的缘故吧,总认为异常对不起他们,怕他们缺乏了父母亲的爱,在心理上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只好想在物质上知足他们,对小孩的请求有求必应。不过还好,小孩被他们的爷爷奶奶教导的很好,很懂事,这也给了我和丈夫精力上很大年夜大年夜的安慰。

在外没有在家那么自由,总认为日子永远是那样的促忙忙,且又忙劳碌碌,时光永远是那样的重要、且又流逝飞快,独一的优势就是它给我带来了充分的生活以及物质上的知足。转眼的工夫,寒暑假在时光的驱赶下,幸福还没来得及咀嚼,就匆忙地告一段落了。

又是一个暑假停止的时刻,送小孩和父母回家成了向老板告假的真正情由,假如想要回家旅游的时光可以或许久一点,独一的办法就是再告假,于是,在这个还不算劳碌的日子,找了个不算真实的情由,再编了个还算充分的谎话,向老板请了假。

就如许,一家人轻松高兴地踏上了返乡的列车。

人生又何曾不像这奔驰在黑夜中的列车呢?人们为了生计须要,赓续地为生活奔忙劳顿,赓续地行驶在曲曲折折的门路上,只不过每一小我的起点和终点不一样。当每到一个站台的时刻,就有不一样的人上车,下车;每到一个不合的处所,就有别具一格的独特风景;每次跟不合样的人坐车,就会有不一样的心境。但最终因为一个缘字,把互不相干的人紧紧地挤在了一路。更因为一个缘字,把本来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人结合在了一路,繁衍下一代生命,生生不息,代代轮回。

如许的旅途,很舒畅,很幸福。

每一年到了快开学的时刻,火车就会显得异常的拥挤,很多都是父母送小孩回家读书的。一般坐火车都邑选择在晚上,情由是夏天晚上的气候比较凉快,没有日间那么燥热。

车窗外,夜色深奥深挚,阵阵轻风擦过,吹走了一路的去世板。听着铁轨与车轮之间,互相撞击发出的“哐哒哐哒”声,心里想着故乡的亲人和同伙,还有家里那个比出租屋还要大年夜大年夜得多的阳台,脸上涟漪着满满的冲动与欣喜,没有一点睡意。固然车厢里的空气很沉闷,氛围很吵杂,但有一家人在,心境照样很不错。有了这么多人的陪伴,再寂聊的`黑夜也变得逐渐晴明起来,再寂寞的人也将不再孤单。

车箱里,人头攒动,神志个异,有愁眉锁眼的、有高兴异常的、有侃侃而谈的、有沉默不语的、更多的是一脸的疲惫,歪头斜脑地打着盹儿的。而我是站着的,没有座位,因为有了经常坐火车的经验,穿上了有预备好的平底凉鞋,认为也就不会太累。

列车就如许默默地载着它的乘客,飞快地行驶在通往前方门路的铁轨上。呼啸的晚风仿佛要把乘客们所有的懊末路,所有的疲惫都吹到空旷的野外上,以及深奥的天空里,还有那淡淡的愁闷、淡淡的乡愁,都化作了一缕缕淡淡的轻烟,随风飘散。

上一篇:一些很有道理的话下一篇:中学计算机教师申报中学一级教师的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