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的名人名言

2024-05-14

利益相关的名人名言(通用9篇)

篇1:利益相关的名人名言

利益相关的名人名言

只有一块耕耘过的土地才是贵重美好的东西。汉姆生

不管是大代表还是小代表,总的来说是一个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做事,把关系人民利益的一些事向上反映。吴仁宝

公共的.福利最高的法律。爱尔维修

世界上有两根杠杆可以驱使人们行动利益和恐惧。拿破仑

商业的不发达只能导致国库财源的枯竭。培根

为自己的利益而争论,人人都是雄辩家。奥维德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说: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被推翻的。列宁

商业世界的利益就在于能在世界各地发现财富。伯克

理智会促使每一个人去追求大众的幸福,作为获取和确立个人幸福的手段。葛罗夫

个人的利益像青草的影子,公众的利益像高耸的天空。蒙古

商业合作必须有三大前提:一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须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双方必须有共享共荣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李嘉诚

所有超过个人应得的社会产品份额的财富,都是窃夺。巴贝夫

商业是农业的产儿,它必须赡养其辛勤耕作而收入菲薄的父母。布莱克

篇2:利益相关的名人名言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

●利益是人类行动的一切动力(霍尔巴赫)

●利益根本不是别的东西,只是我们每一个人视为幸福所必须的东西(霍尔巴赫)

●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没有买好铜碗,先别打碎瓷盘(尼泊尔)

●池中游着的大鲤鱼,不如桌子上的小鲫鱼(保加利亚)

●十鸟在树,不如一鸟在手

●见了野鸡才放鹰(朝鲜)

●向往虚构的利益往往丧失现存的幸福(希腊)

●大河无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

●锅里没有碗里空

●宁在锅里争,不在碗里争

●树上有,树下有

●分金少,聚金多

●个人的利益像青草的影子,公众的利益像高耸的天空(蒙古)

●理智会促使每一个人去追求大众的幸福,作为获取和确立个人幸福的手段(葛罗夫)

●治民之要在乎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意而能之(清·王韬)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清·王夫之)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老鸹野雀旺处飞

●人无利己,谁肯早起

篇3:利益相关的名人名言

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英国等国家逐步发展起来的, 该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 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 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 或者受到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公司的目标是通过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达到利益相关者总体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当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应用于企业实践时, 面对众多的、极具差异的 (有的还可能是相互冲突的)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企业的运行可能显得无所适从, 从而背离企业目标。笔者认为, 公司治理的主体不应该是全体利益相关者, 应该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甄别, 确定核心利益相关者。笔者认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至少应包括企业核心股东、管理者和员工, 应该让核心利益相关者成为公司治理的主体。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将是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二、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要求不仅会有差异, 而且很可能会产生冲突。这是因为各方利益相关者往往都是站在自身利益需求的角度来对企业提出要求, 希望企业尽量履行更多的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

(一) 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控股股东与其他股东的利益冲突。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控制股东与少数股东的利益冲突上, 即发生在股权相对集中、控制股东与少数股东持股数额对比明显的公司中。在资本多数表决原则下, 少数股东的表决权仅在理论上存在, 由于其持股比例太小, 对公司事务的影响很小, 中小股东“理性的无知”和“搭便车”问题, 使大股东常常漠视中小股东的利益。控股股东往往利用自己在公司中的优势地位, 欺诈、打压少数股东, 如对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予以持有最低股份的限制、利用关联交易侵占公司资产、排挤少数股东选派的代表进入公司机关、在公司增资时以特别优惠的价格得到新股份从而扩大对公司的控制权、采用有利于自己的股利分配政策等。

(2) 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中, 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会发生的。股东期望经营者能够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出发从事经营与管理活动, 但经营者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而牺牲股东利益, 使股东的期望和既定的财务目标异化, 股东将不得不负担一部分由于经营者的利己主义行为而发生的成本, 即“代理成本”。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追求目标的不同。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法律地位不同, 二者追求的目标必然存在着偏差。股东的目标是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 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二是对待风险的差异。经营者认为自己将大量的人力资本和个人财富投入企业, 而股东只是把自己财富的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投入到某一企业中, 因而认为自己所承担的风险远比所有者大得多。三是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股东期望经营者能加倍努力工作, 以增加企业价值。然而, 经营者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 股东却难以判断。

(3) 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股东与债权人作为公司的两种资金提供者, 既有相同的利益, 也会存在利益的冲突。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可归结为四类:一是股利发放政策。股利增多会使股权价值上升, 但同时会削弱企业未来偿还债务本息的能力, 从而使企业债券的价值下跌。二是债权稀释问题。对已经发行的债券的持有者而言, 如果企业再发行新的优先级别等于或高于旧的债券时, 其所拥有的旧债权就会受到削弱。三是资产置换问题。股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 有可能投资高风险的项目, 而对债权人而言, 其借贷资本的收益是确定的, 公司项目投资风险的增加只会导致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增加。四是投资不足问题。企业可能会放弃那些可以为其带来正的净现值的投资项目, 即如果一个净现值为正的项目所带来的好处主要由债券持有人获得, 那么企业就会拒绝这一项目。

(二) 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冲突

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认识, 强调股东是公司的主人, 职工是为资本赚钱的工具, 是被公司所雇佣的对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股东与职工利益冲突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股东与雇员的利益冲突, 主要在于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雇员处于弱势地位。

三、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

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发生冲突是永恒的话题, 企业运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断冲突、调整和平衡的过程。在企业总体利益既定的情况下, 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可能是冲突的, 而最终利益的分配则是各方博弈的结果。公司治理从根本上可理解为一种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 它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 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 来协调企业多种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之间的冲突。

(一) 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和相互制衡

理论上, 所有股东都具有相同的权力和平等的收益而被认为是同一利益主体的。但实际上, 当股东构成中存在具有绝对优势的控股股东而其他股东又相对分散时, 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就成为不同的利益群体, 由此产生了博弈行为。

如前所述, 控股股东对公司资金的大量侵占以及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 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对于中小股东来说, 由于普遍存在着“搭便车”和对“参与成本”的考虑, 在公司治理中缺乏参与股东大会的积极性, 而信息不对称导致其在公司中往往处于无奈或无助的地位。对中小股东而言, 最便捷、最有效的表达意见和行使权利的方式往往不是股东大会上的“用手投票”, 而是在资本市场上的“用脚投票”。由于中小股东缺乏参与意识, 对投票权与诉讼权的放弃和缺失, 使得大股东成为这场博弈中的赢家, 从而可以肆意侵害中小股东利益。解决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 股东权的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相结合。股东权平等原则是各国公司法普遍遵循的原则。股东权平等首先是形式上的平等, 即股东享有同股同权、同股同利, 这是为了保证少数股东并不因为持股份额少而在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分配公司利润等方面处于不公平地位。但仅此是不够的, 由于持有股份数额的悬殊, 控股股东对于公司事务有单方面的决定权, 少数股东的表决权成为一种形式, 控股股东的强势地位会造成少数股东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 有必要在坚持股东权形式平等的同时, 兼顾或追求实质上的平等, 强调对少数股东的特殊保护。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在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方面赋予了新的权力, 健全了对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机制, 保证了中小股东有充分的发言权, 避免其被控股股东所操控。

(2) 股东之间的权力分立与制衡。论及公司之间的权力分立与制衡, 人们一般会想到公司权力在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与相互牵制。为了有效地制衡控股股东, 许多国家创设了独立董事和独立监事制度, 通过扩大外部董事和监事的比例, 以解决权力分立与相互制衡。较为现实可行的作法是由少数股东及其他非控股股东的利益关系人提名, 股东大会在提名范围内任免, 并且在表决时控股股东应予以回避。随着公司治理外部系统的作用增强, 学者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媒体的高度关注、政府提供相关的立法保证和方便中小股东参与治理的手段 (例如网上投票、累计投票制的实施) 等, 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意识逐渐增强, 博弈双方的态势将发生变化, 中小股东的利益将得到有效保护。

(二) 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平衡和相互制衡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 股权的过度分散、监督成本和“搭便车”问题, 使股东与经营者的力量对比中, 经营者居于公司的优势地位, 作为所有者的股东反而处于劣势, 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和“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的局面。协调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激励, 通过激励报酬计划使经营者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 鼓励他们采取符合企业最大利益的行动;二是监督, 对经营者进行监督, 并在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时, 减少其各种形式的报酬, 甚至解雇他们。在以下两种情况下, 股东可以更好地制衡经营者的行为, 从而协调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

(1) 发挥机构投资者在平衡股东与经营者利益冲突中的重要作用。机构投资者常常掌握公司较大比例的股份, 拥有专业的投资经理, 具有参与公司治理的动机和能力, 因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维护股东权益、制约经营者。机构投资者的迅速崛起, 满足了股东们权力制衡、降低代理成本、提高效率的要求, 为股东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代言人。

(2) 突出董事会在协调股东与经营者冲突中的重要作用。由于经营者和股东的信息不对称, 经营者有可能通过操纵会计信息, 运用者在委托投票权的竞争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股东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委托一些品行端正、学有专长的人组成董事会, 通过董事会选任和监督经营者。通过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相结合的董事会结构, 能够有效地协调和平衡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

(三) 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平衡和相互制衡

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博弈, 员工在博弈过程中一开始就处于弱势地位, 如果缺乏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 那么员工就更加处于劣势。因此, 只有寻求突破, 才能改变这种劣势, 公司治理系统为员工提供了突破的渠道, 即员工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对经理层进行监督。经理层对于股东、董事会所拥有的信息比较优势, 在员工这里可能不复存在, 因为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必须通过员工的执行才能完成, 员工可以通过公司治理系统所提供的合法途径参与公司治理, 以手中的信息作为筹码进行博弈。这样, 公司治理系统下的经理层与员工之间可以不断地进行重复博弈, 并向有利于共同治理的方向发展。

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即利益均衡的核心内容是权力和利益的分割, 实践证明, 企业所有权的配置从“股东独享”向“利益相关者共享”演变, 前者是企业所有权的初始缔约状态, 而后者则是反复博弈后的稳定状态, 也是企业所有权的最优配置状态。公司治理系统为博弈各方提供了一个相互制衡的长期博弈框架, 而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多方长期博弈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结果。

四、结论

让核心利益相关者作为公司治理主体是合理和可行的。首先, 核心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进行了高度的专用性投资, 并承担了剩余的风险, 其行为是影响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企业的经营好环也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非核心利益相关者因承担的剩余风险相对较小, 且自身数量和身份难以确定, 资产不容易量化, 因此其参与公司治理在目前不应该提倡。其次, 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可以有效地防止寄生关系和偏利共生关系, 形成具有互惠共生性质的利益相关关系。因此, 公司共同治理的发展趋势是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治理, 达到利益各方的利益均衡。

参考文献

[1]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2]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任云海:《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商业研究》2007年第3期。[3]任云海:《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商业研究》2007年第3期。

篇4:利益相关的名人名言

关键词:营业转让;法律制度;利益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23-01

一、问题的提出

联想集团收购IBM全球PC业务是我们商法上的营业转让,他不是简单的财产买卖。我国的营业转让主要表现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立法、理论少有提及。在理论与实务脱节的背景下,纠纷出现时,选择何种法律制度才能帮助我们对相关利益主体保护,实现效率、公平是十分重要的。

二、营业转让之法律概念分析

(一) 商法上的营业。

商法界主流观点是将营业分为主观营业和客观营业。主观营业指连续地、集体地进行同种的营利行为,即进行营业活动。客观营业指以提供特定营业目的的综合性财产组织体,即营组织。我国多数学者沿袭了日本的观点,虽然有的学者没有将营业区分为主、客观营业。但究其本质,主、客观营业不可分割,只是形式的区别,强调不同侧面,主观营业强调活动的营业,客观营业强调组织的营业。本文一般是指客观营业。

(二) 商法上的营业转让。

营业转让法律性质的学说有以下几种:经营者地位替换说:营业转让的目的是为了从“营业”中提高收益,本质是受让人代替转让人进行营业活动,转让的是经营者的地位。①营业财产转让说:营业转让是组织性财产的转让,营业归属于新的经营者,转让人负竞业禁止义务。营业组织转让说认:营业的本质在于营业上的抽象组织,该组织并非是包含营业上各个财产的具体组织,而是指与营业财产分离也能够独立存在的抽象组织。

综上所述,营业转让是客观上的营业所有权归属的改变及主观上经营权属的变更。是一种将财产和权利进行整体转让的一种混合契约行为。

三、营业转让之特殊规则分析

(一)营业转让受让人的权益保护制度—以竞业禁止制度为例。

1.竞业禁止义务的国外立法模式。

国外关于竞业禁止有两种立法模式。一是以日韩为代表:承认在无约定的情形下,转让人负有一般意义上的竞业禁止义务。一是以英美为代表:不承认在无约定的情形下,转让人负有一般意义上的竞业禁止义务,但承认转让人负有不得进行引诱旧营业的顾客的不正当行为。

两大立法模式不是绝对的对立,以法国为例,法国商法典虽然没有明文规定转让人的竞业禁止义务,并且其判例也未明确表示,但它却间接肯定了这一义务的存在。因此两者之间不存在绝对对立,也一定的包含重叠。

2.我国立法现状及立法选择。

目前,我国法律尚无关于营业转让中出让人竞业禁止义务的规定。但是为了保护受让人的利益,我国在构建营业转让法律制度时可借鉴域外立法,设立竞业禁止制度,并对竞业禁止的承担主体、限制期限、领域、构成、义务的免除、救济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②

(二)营业转让中债权人利益保护制度—以营业转让债权债务继承为例。

1.债权债务继承制度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制度

债权承担有三种立法模式:一是以德日为代表的绝对转让主义:债权债务是否承担取决于商号是否转让。二是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概括转移主义:不区分商号是否转让,受让企业当然承担债权债务。三是以法国为代表的相对转让主义:债权债务的转让必须由买卖双方约定,若未约定,视其不随营业一并转让。

我国法律对于债权债务的承担尚无统一、明确规定。实践中,为了保护债权人利益,创建出“债随企业财产转移原则”即只要企业财产发生转移,债务就转移,虽然有利于债权人保护,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不尊重当事人的约定。我国现行立法不利于债权人利益保护,司法实践中又矫枉过正。③

对比国内外立法,作者赞同概括转移主义。一方面,受让人继受合同债权债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其受让营业的目的是进行经营活动,获取利益,债权债务的继受,有利于其经营活动的继续。另一方面,受让人继受合同债权债务有利于转让人的债权人的权利保护。转让人可能因营业的转让而降低合同履行力,如果由受让人继受合同,更利于债权人。

四、营业转让制度立法构建的若干思考

(一)关于竞业禁止制度。

双方应在营业转让合同中或另行约定营业转让人的竞业禁止方式、期限和地域。如无约定,应由法律规定,具体的时间、地域可在结合国情和域外经验的基础上由法律做出统一规定。此外,如果营业转让人违反竞业禁止义务,应当承担赔偿损失、停止侵害等责任,但关闭营业应以不损害本地区经济和公共利益为限。

(二)关于债权债务继承制度。

营业受让人继续使用原商号时,除有明示意思表示外,应由受让人对债务承担责任,原营业的债务人不需要进行清偿,受让人对原营业债务的责任,适用于时效免除。鉴于营业转让的特殊性,受让人继受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经营,转让人退出经营,可能会降低清偿债权的能力。所以由受让人清偿债权,可能对双方当事人或债权人更有利。

注释:

①宇田一明:《营业让渡发的研究》中央经济社1993年版,第3页

②栾颖娜:“营业转让若干问题探索”载《经济师》2015年第5期

③刘小勇:《营业转让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页

参考文献

[1]刘小勇.营业转让制度研究—以日本法为中心展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范健.德国商法.传统框架与新规则[M].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宇田一明.《营业让渡法的研究》.[M]中央经济社.1993年版

[4]栾颖娜.营业转让若干问题探索.[J]经济师.2015年第5期

[5]滕晓春.营业转让制度研究[D]

[6]郭娅丽.营业转让法律制度研究[D]

篇5:关于利益相关的高二作文

听,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近代中国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那是一段曲折,更是一段心酸。伴随着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号角,中国尘封已久的大门被舰炮的一声轰响打开,然而迎来的却是一场灾难。鸦片的倾销贸易无情的摧残着国民的健康,是中国的军力锐减;英法联军的丑行使中国丧失了一段文化、风景上的灿烂;令人痛恨的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战争再次将中国推入深渊;再看看那令人发指的日本侵华战争,一条条血流成的河穿过大地的皮肤,割裂着神州大地的筋骨汹涌的流向海洋。无数的同胞受难,无数的灵魂含冤。我们不得不捡拾起“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瞧,那是什么如此的耀眼。大地上,弥漫的那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留下的迷烟;银河里,闪烁的“东方红一号”带入中国走向世界的行列,“神州”系列飞船将中国的足迹带入太空;田野上,金黄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喝彩;实验室里,神秘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从此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并将永远伫立在世界的前端。为了祖国走的更远,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做中华之栋梁,担复兴之重任。

21世纪,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是一个铸就梦想的时代,我们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承载着美好的未来,我们铸就着伟大的中国梦。故今日复兴中华之大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一名充满朝气的青少年,国家兴亡,更是与我们息息相关,所以我们更要学会做中华之栋梁,担付兴之大任。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在学校,要做一名热爱校园、勤于劳动、尊师敬长的好少年;在家里,要做一名尊老爱幼、尘诚实顺、勤劳简朴的好孩子;在学习中要做一名勤学好问、积极思考、认真谨慎的好学生;在班级里,要做一名爱护公物、关心集体、团结友爱的好成员;在团队协作中,要做一名建言献策、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的好队员;在社会实践中,要做一名关注时事、热心助人、遵守纪律的好公民。在复兴中华的道路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披荆斩棘。

复兴中华,从小事做起。爱护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保护国家的一针一线,节约家里的一厘一毫,斟酌书本上的一字一句。崇尚科学,有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做一个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四有”公民,坚持同损害国家利益和名誉的行为作斗争,热爱学习,用知识丰富自身经验。传承并发扬雷锋精神,乐于助人,构筑和谐社会,主动承担起复兴中华的重任。

篇6:关于利益的励志名言

2. 治民之要在乎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意而能之。——清·王韬

3.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

4. 治民之要在乎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意而能之(清·王韬)

5.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清·王夫之)

6.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7. 老鸹野雀旺处飞

8. 人无利己,谁肯早起

9. 无利而不早起,有利盼鸡啼

10. 利益是人类行动的一切动力(霍尔巴赫)

11. 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诺贝尔

12. 所谓资本,是指为要得到更多的财富而提供的部分财产。——马歇尔

13. 见了野鸡才放鹰。——朝鲜

14. 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色诺芬

篇7:关于利益的成功名言

2. 池中游着的大鲤鱼,不如桌子上的小鲫鱼。——保加利亚

3. 财富没有被公平合理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时,丰富与否并不显得多么重要。——巴列维

4. 财富不应当是生命的目的,它只是生活的工具。——比才

5. 不管是大代表还是小代表,总的来说是一个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做事,把关系人民利益的一些事向上反映。——吴仁宝

6. 没有钱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钱过剩则倍过悲哀。——托尔斯泰

7. 鸟翼上系上了黄金,鸟就飞不起来了。——泰戈尔

8. 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色诺芬

9.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

10. 如果不懂得耕地和写诗同样高尚,一个民族是不会兴旺的。——勃·华盛顿

11. 如果说工业是主脑,那末农业就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斯大林

12. 撒谎不是因为那符合他的利益,他撒谎是因为那是他的天性。——史蒂夫·乔布斯

13. 商业的不发达只能导致国库财源的枯竭。——培根

14. 商业合作必须有三大前提:一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须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双方必须有共享共荣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李嘉诚

15. 商业将整个人类联系成互相依赖休戚相关的同胞兄弟。——加菲尔德

16. 商业世界的利益就在于能在世界各地发现财富。——伯克

17. 商业是农业的产儿,它必须赡养其辛勤耕作而收入菲薄的父母。——布莱克

18. 世界上有两根杠杆可以驱使人们行动——利益和恐惧。——拿破仑

19.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清·王夫之

20. 个人的地位取决于他们的能力,个人的报酬将取决于他们的工效。——圣西门

21. 利益根本不是别的东西,只是我们每一个人视为幸福所必须的东西。——霍尔巴赫

22. 利益是人类行动的一切动力。——霍尔巴赫

23. 贸易犹如血液,应该循环流通。——德莱顿

24. 贸易最能促进文明的发展。人们在交换商品的同时也交换了思想。——英格索尔

25. 没有买好铜碗,先别打碎瓷盘。——尼泊尔

26. 把金钱奉为神明,它就会象魔鬼一样降祸于你。——菲尔丁 理智会促使每一个人去追求大众的幸福,作为获取和确立个人幸福的手段。——葛罗夫

27. 个人的利益像青草的影子,公众的利益像高耸的天空。——蒙古

28. 商业合作必须有三大前提:一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须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双方必须有共享共荣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李嘉诚

29. 所有超过个人应得的社会产品份额的财富,都是窃夺。——巴贝夫

30. 商业是农业的产儿,它必须赡养其辛勤耕作而收入菲薄的父母。——布莱克

31. 只有一块耕耘过的土地才是贵重美好的东西。——汉姆生

篇8:利益相关的名人名言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对传统“股东至上”公司治理理论的挑战与质疑, 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关注, 影响在日益扩大。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与参与, 企业目的不能仅限于股东利益最大化,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要综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 实现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最大化才是现代企业追求的目标。

国内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在杨瑞龙、周业安 (2000) 等学者的推动下,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国内开始受到注意, 但一直以来国内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本身的立意, 实证研究极为不足。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中国的实证研究, 陈宏辉 (2004) 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其根据实证调查数据, 基于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三个维度, 将企业利益相关者划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与边缘利益相关者三大类。沿着其研究脉络, 近年来国内陆续有多位学者尝试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实证研究, 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实证研究已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前沿课题。

公司治理领域以往与产权性质相关的研究, 主要是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 聚焦于产权性质对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影响;而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基础, 将产权性质与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结合起来的实证研究, 则还处于空白状态。本研究将产权性质与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研究相结合, 以产权性质作为分类变量, 通过实证调查, 研究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在不同利益相关者维度上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重要性的认知差异。

二、研究假设

利益相关者理论奉行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要综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企业产权性质不同, 企业的资源条件、目标都会存在差异, 所面对的利益相关者压力也会存在差异, 因而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的综合性社会契约会有不同表现, 形成复杂契约组合中的差异;因此, 不同性质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认知也会存在差异, 认知上的差异又会进一步影响企业的行为模式。

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认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图1) :一方面, 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认知取决于其资源条件即企业的能力, 企业资源是有限的, 企业资源不能同时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相互冲突的利益要求。不同特征的企业其能力大小不同, 能力越强的企业越有可能重视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 并更好地平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另一方面, 不同特征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认知还取决于企业意愿, 影响企业意愿的内部因素为企业目标, 当企业希望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来达到某种目的, 譬如更好地生存或可持续发展, 企业会更为重视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影响企业意愿的外部因素为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压力, 当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越关注、其利益要求的表达越强烈时, 企业越有回应的意愿。

不同产权性质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所缔结的综合性社会契约会有所不同, 因此, 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认知也会存在差异。国有企业所受计划与行政体制的监督与约束较多, 并受到政府压力要求承担一定的社会稳定职能, 其企业性质决定其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交织在一起, 因而国有企业行为谨慎, 重视各方利益相关者群体, 尽可能避免负面的社会影响;另外, 国有企业传统上重视员工利益的保障, 并在这方面有规范完善的体制;上述情况说明来自利益相关者群体压力的外部因素对国有企业影响很大, 促使企业重视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外商独资企业管理理念先进、管理水平较高, 现代企业目标要求企业重视与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关系;另一方面, 外商独资企业经营绩效普遍较好, 也使外商独资企业有必要的企业资源来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关系。而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发育仅经历了短短的三十年时间, 正处于产业升级与管理变革的瓶颈期, 企业管理总体水平不高, 企业经营理念仍较为浮躁, 往往强调企业自身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 在认识利益相关者群体利益要求的主观意愿上与其他企业相比还存在差距。据此, 我们提出下述假设:

H1:国有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民营企业三者比较, 国有企业最为重视员工利益要求, 外商独资企业次之, 民营企业最差。

H2:相对其他产权性质的企业, 民营企业最容易忽视公共利益。

H3:现阶段的中外合资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认知具有很好的表现。

三、研究方法

(一) 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主要是广东地区的企业, 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问卷286份, 回收率71.5%;其中有效问卷252份, 回收问卷有效率为88.1%。样本中, 国有企业样本量68个, 占27.0%;民营企业样本量85个, 占33.7%;外商独资企业样本量56个, 占22.2%;中外合资企业样本量43个, 占17.1%。

(二)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本研究站在企业视角, 从企业对与自身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重要性认知的角度来进行测量。测量题项主要取自陈宏辉 (2004) 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量表, 该量表将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按股东、管理人员、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债权人、政府、社区分为九个维度的子量表;根据邓汉慧 (2007) 的研究, 我们补充了部分题项并进行了少量修订。原量表采用定序尺度进行测量, 在本研究中则根据研究需要改为采用定距尺度测量, 即各题项均采用利克特五点量表从“1-极不重要”到“5-非常重要”进行评价。以各维度量表的组成题项总分的均值作为各维度得分。九个维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Cronbach’s) 在0.705到0.890之间, 皆大于0.7, 具有良好的信度。

(三) 统计方法与统计工具

按产权性质, 将企业划分四大类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 , 为四分变量, 因此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各维度得分进行均值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

对比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在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各维度分组均值之间的差异, 可以看出不同性质企业在股东、管理人员、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政府、社区利益要求方面, F值检验显著性水平在0.000到0.036之间, 皆小于0.05, 说明上述八个维度分组均值之间可能有显著差异存在;而在债权人利益要求方面, F值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936, 大于0.05, 则该维度分组均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存在。

对F值检验结果达到显著的八个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维度, 进一步采用事后比较法对各维度分组均值进行多重比较。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从显著性概率看, 员工利益要求 (sig=0.062) 、分销商利益要求 (sig=0.240) 、社区利益要求 (sig=0.053) 三个维度, p>0.05, 方差具有齐性, 多重比较时选用LSD方法;股东利益要求 (sig=0.027) 、管理人员利益要求 (sig=0.005) 、消费者利益要求 (sig=0.010) 、供应商利益要求 (sig=0.015) 、政府利益要求 (sig=0.002) 五个维度, p<0.05, 方差不具有齐性, 多重比较时选用Tamhane’s T2方法。进一步比较的最终结果是除债权人利益要求外, 其余八个维度分组均值之间皆有显著差异存在。以上数据及各维度分组均值与标准差详见表1, 对于两两之间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同一维度分组均值, 在表1中以同样字母下标标注。

研究结果表明, 在对待员工利益要求的重视程度上, 国有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民营企业三者比较, 国有企业最好, 外商独资企业次之, 民营企业最差, 并且三者之间差异显著, 假设H1得到支持。在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社区利益要求维度, 与其他产权性质的企业相比, 民营企业得分最低, 并且这种差异具有显著性, 说明民营企业最容易忽视公共利益, 假设H2得到支持。在其他维度, 国有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民营企业三者之间差别不大, 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其中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债权人利益要求反映的是外部经济依赖性, 股东、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反映的是内部经济依赖性, 说明在商业竞争以及经营的压力下, 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对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都较为重视,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企业所处商业环境的市场化程度已相当高。

样本中的中外合资企业在所有维度都处于最高水平, 除债权人利益要求维度外, 差异皆具有显著性, 假设H3得到支持。这种现象得益于中外合资企业产权多元化优势导致公司治理得到改善, 从而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使企业更为重视及更有能力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关系。

五、结论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产权性质会影响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认知。国有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民营企业三者比较, 国有企业受到的相关监督与约束最多, 对员工利益要求最为重视;外商独资企业管理理念先进, 对员工利益要求也非常重视;而民营企业在这方面表现最差。并且相对其他产权性质的企业, 民营企业最容易忽视公共利益。现阶段的中外合资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认知具有良好表现, 说明产权多元化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 对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也是有帮助的。要提高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重视程度, 可考虑从两方面来着手, 一是社会各方加强关注与监督, 利益相关者群体要能更有效地参与企业的治理, 促使企业更好回应利益相关者要求;二是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接受先进管理理念, 制定更佳管理策略, 以改善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有效性,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Donaldson T.&Dunfee T.W.Toward a U-nified Conception of Business Ethics:Integrative SocialContracts Theo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4, 19 (2) :252-284.

[2]Donaldson&Dunfee.Integrative Social Contracts Theory:A Communitarian Conception of Economic Ethics[J].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1995, 11 (1) :85-112.

[3]Donaldson T.&L.E.Preston.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Concepts, Evidenceand Implic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 (1) :65-91.

[4]杨瑞龙, 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5]陈宏辉.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出版社, 2004.

篇9:利益相关的名人名言

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英国等国家逐步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 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公司的目标是通过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达到利益相关者总体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当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应用于企业实践时,面对众多的、极具差异的(有的还可能是相互冲突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企业的运行可能显得无所适从,从而背离企业目标。笔者认为,公司治理的主体不应该是全体利益相关者,应该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甄别,确定核心利益相关者。笔者认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至少应包括企业核心股东、管理者和员工,应该让核心利益相关者成为公司治理的主体。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将是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二、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要求不仅会有差异,而且很可能会产生冲突。这是因为各方利益相关者往往都是站在自身利益需求的角度来对企业提出要求,希望企业尽量履行更多的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

(一)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控股股东与其他股东的利益冲突。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控制股东与少数股东的利益冲突上,即发生在股权相对集中、控制股东与少数股东持股数额对比明显的公司中。在资本多数表决原则下,少数股东的表决权仅在理论上存在,由于其持股比例太小,对公司事务的影响很小,中小股东“理性的无知”和“搭便车”问题,使大股东常常漠视中小股东的利益。控股股东往往利用自己在公司中的优势地位,欺诈、打压少数股东,如对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予以持有最低股份的限制、利用关联交易侵占公司资产、排挤少数股东选派的代表进入公司机关、在公司增资时以特别优惠的价格得到新股份从而扩大对公司的控制权、采用有利于自己的股利分配政策等。

(2)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中,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会发生的。股东期望经营者能够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出发从事经营与管理活动,但经营者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而牺牲股东利益,使股东的期望和既定的财务目标异化,股东将不得不负担一部分由于经营者的利己主义行为而发生的成本,即“代理成本”。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追求目标的不同。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法律地位不同,二者追求的目标必然存在着偏差。股东的目标是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二是对待风险的差异。经营者认为自己将大量的人力资本和个人财富投入企业,而股东只是把自己财富的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投入到某一企业中,因而认为自己所承担的风险远比所有者大得多。三是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股东期望经营者能加倍努力工作,以增加企业价值。然而,经营者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股东却难以判断。

(3)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股东与债权人作为公司的两种资金提供者,既有相同的利益,也会存在利益的冲突。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可归结为四类:一是股利发放政策。股利增多会使股权价值上升,但同时会削弱企业未来偿还债务本息的能力,从而使企业债券的价值下跌。二是债权稀释问题。对已经发行的债券的持有者而言,如果企业再发行新的优先级别等于或高于旧的债券时,其所拥有的旧债权就会受到削弱。三是资产置换问题。股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有可能投资高风险的项目,而对债权人而言,其借贷资本的收益是确定的,公司项目投资风险的增加只会导致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增加。四是投资不足问题。企业可能会放弃那些可以为其带来正的净现值的投资项目,即如果一个净现值为正的项目所带来的好处主要由债券持有人获得,那么企业就会拒绝这一项目。

(二)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冲突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认识,强调股东是公司的主人,职工是为资本赚钱的工具,是被公司所雇佣的对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股东与职工利益冲突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股东与雇员的利益冲突,主要在于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是不平等的,雇员处于弱势地位。

三、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

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发生冲突是永恒的话题,企业运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断冲突、调整和平衡的过程。在企业总体利益既定的情况下,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可能是冲突的,而最终利益的分配则是各方博弈的结果。公司治理从根本上可理解为一种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它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来协调企业多种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之间的冲突。

(一)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和相互制衡 理论上,所有股东都具有相同的权力和平等的收益而被认为是同一利益主体的。但实际上,当股东构成中存在具有绝对优势的控股股东而其他股东又相对分散时,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就成为不同的利益群体,由此产生了博弈行为。

如前所述,控股股东对公司资金的大量侵占以及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对于中小股东来说,由于普遍存在着“搭便车”和对“参与成本”的考虑,在公司治理中缺乏参与股东大会的积极性,而信息不对称导致其在公司中往往处于无奈或无助的地位。对中小股东而言,最便捷、最有效的表达意见和行使权利的方式往往不是股东大会上的“用手投票”,而是在资本市场上的“用脚投票”。由于中小股东缺乏参与意识,对投票权与诉讼权的放弃和缺失,使得大股东成为这场博弈中的赢家,从而可以肆意侵害中小股东利益。解决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股东权的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相结合。股东权平等原则是各国公司法普遍遵循的原则。股东权平等首先是形式上的平等,即股东享有同股同权、同股同利,这是为了保证少数股东并不因为持股份额少而在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分配公司利润等方面处于不公平地位。但仅此是不够的,由于持有股份数额的悬殊,控股股东对于公司事务有单方面的决定权,少数股东的表决权成为一种形式,控股股东的强势地位会造成少数股东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有必要在坚持股东权形式平等的同时,兼顾或追求实质上的平等,强调对少数股东的特殊保护。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在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方面赋予了新的权力,健全了对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机制,保证了中小股东有充分的发言权,避免其被控股股东所操控。

(2)股东之间的权力分立与制衡。论及公司之间的权力分立与制衡,人们一般会想到公司权力在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与相互牵制。为了有效地制衡控股股东,许多国家创设了独立董事和独立监事制度,通过扩大外部董事和监事的比例,以解决权力分立与相互制衡。较为现实可行的作法是由少数股东及其他非控股股东的利益关系人提名,股东大会在提名范围内任免,并且在表决时控股股东应予以回避。随着公司治理外部系统的作用增强,学者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媒体的高度关注、政府提供相关的立法保证和方便中小股东参与治理的手段(例如网上投票、累计投票制的实施)等,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意识逐渐增强,博弈双方的态势将发生变化,中小股东的利益将得到有效保护。

(二)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平衡和相互制衡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股权的过度分散、监督成本和“搭便车”问题,使股东与经营者的力量对比中,经营者居于公司的优势地位,作为所有者的股东反而处于劣势,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和“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的局面。协调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激励,通过激励报酬计划使经营者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鼓励他们采取符合企业最大利益的行动;二是监督,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并在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时,减少其各种形式的报酬,甚至解雇他们。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股东可以更好地制衡经营者的行为,从而协调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

(1)发挥机构投资者在平衡股东与经营者利益冲突中的重要作用。机构投资者常常掌握公司较大比例的股份,拥有专业的投资经理,具有参与公司治理的动机和能力,因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维护股东权益、制约经营者。机构投资者的迅速崛起,满足了股东们权力制衡、降低代理成本、提高效率的要求,为股东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代言人。

(2)突出董事会在协调股东与经营者冲突中的重要作用。由于经营者和股东的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有可能通过操纵会计信息,运用者在委托投票权的竞争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股东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委托一些品行端正、学有专长的人组成董事会,通过董事会选任和监督经营者。通过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相结合的董事会结构,能够有效地协调和平衡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

(三)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平衡和相互制衡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博弈,员工在博弈过程中一开始就处于弱势地位,如果缺乏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那么员工就更加处于劣势。因此,只有寻求突破,才能改变这种劣势,公司治理系统为员工提供了突破的渠道,即员工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对经理层进行监督。经理层对于股东、董事会所拥有的信息比较优势,在员工这里可能不复存在,因为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必须通过员工的执行才能完成,员工可以通过公司治理系统所提供的合法途径参与公司治理,以手中的信息作为筹码进行博弈。这样,公司治理系统下的经理层与员工之间可以不断地进行重复博弈,并向有利于共同治理的方向发展。

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即利益均衡的核心内容是权力和利益的分割,实践证明,企业所有权的配置从“股东独享”向“利益相关者共享”演变,前者是企业所有权的初始缔约状态,而后者则是反复博弈后的稳定状态,也是企业所有权的最优配置状态。公司治理系统为博弈各方提供了一个相互制衡的长期博弈框架,而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多方长期博弈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结果。

四、结论

让核心利益相关者作为公司治理主体是合理和可行的。首先,核心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进行了高度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剩余的风险,其行为是影响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企业的经营好环也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非核心利益相关者因承担的剩余风险相对较小,且自身数量和身份难以确定,资产不容易量化,因此其参与公司治理在目前不应该提倡。其次,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可以有效地防止寄生关系和偏利共生关系,形成具有互惠共生性质的利益相关关系。因此,公司共同治理的发展趋势是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治理,达到利益各方的利益均衡。

参考文献:

[1]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任云海:《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现状综述》,《商业研究》2007年第3期。

[4]付俊文、赵红:《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本文系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基于行为经济学的公司治理机制改进”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行政工作三句半下一篇:小学生家长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