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所经历的外企面试的一些总结

2024-05-05

对我所经历的外企面试的一些总结(共7篇)

篇1:对我所经历的外企面试的一些总结

对我所经历的外企面试的一些总结^_^ 2008-12-25 23:58 |(分类:默认分类)对我所经历的外企面试的一些总结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大四过去一半时间了,马上要离开校园了。大四的上半年过得很充实也很“坎坷”,一路上经历了大大小小的面试很多次,每一次面试完都在不断总结,现在写下来希望能对师弟师妹们在将来找工作的路 途中有点帮助。这里只跟大家讲一些外企的面试经验和经历,给大家借鉴一下,应该每年的校园 招聘面试环节都差不多,如有不同,实属巧合^_^ 写得有点长,大家挑选自己喜欢的公司看吧。(以下公司是按照宣讲会时间顺序排的)礼来 Lilly。美国礼来打响了药企 2009 校园招聘的第一炮,9 月下旬开始的,也就是大四刚 开学一段时间。宣讲会是 9 月 28 日在山大西校原来的山东医科大学做的,由于 是晚上 6 点多开始的,考虑到晚上回不了学校,所以我没去现场。本来以为没机 会参加面试了,结果在宣讲会当晚将近11 点我还在玩游戏的时候接到电话,让 第二天上午 8 点 30 去山大西校面试去。当时很兴奋也很紧张,因为这辈子的第 一次面试就要开始啦^_^。面试共三轮。下面是面试内容。第一轮:一共通知了四十来个人参加第一轮,我们被随机分了好几组,我们这一 组是 10 个人。两个面试官,一个人力资源的,一个地区经理。每人发一份材料,材料内容大致是:有三家不同的医药超市,超市的规模和所处的地域都不一样,然后有三种作用差不多的药,一种市场上做得很成功,并且做这个药的医药代表 现在正在度假;第二种药市场还可以,不过公司对这种药的市场投入减少了;第 三种就是你要做的药,刚打入市场。问题是:做一个这个药的市场推广策划。第 一环节是 10 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把自己的推广策划陈述出来,每人 2 分钟时 间。第二环节是 10 个人一个大组,共同讨论出一个最佳的市场推广策划,10 分 钟时间。第三环节是找一个代表出来陈述,2 分钟时间。总结:第一环节自我陈述时一定要有条理,让面试官感觉你思路很清晰,很重要 的是要把握住时间,不能超时,超时的话面试官不会让你再继续说下去的。这一 环节我感觉考察的是你的语言表达能力、看问题的角度还有就是解决问题的能 力。还有就是尽量不要第一个起来发言,不能给面试官一种很张扬很强势的感觉,否则会把你 pass 掉,但是也不能太靠后,越靠后发言越没的说了,因为之前的 同学把该说的差不多都说过了。我是第四个起来陈述的。第二环节小组讨论时也 不能表现太强势,否则很有可能被刷。这一环节可能考察的是你的

团队协作精神。我觉得在礼来面试中整体表现要稍微低调一些比较好,因为比较强势的都被 pas s 掉了。第三环节找个代表陈述时可以选择一个人说大概的方面,其他的人可以 起来做一些补充的方式,因为这样每个人都能有表现的机会。接着等了 5 分钟,面试官宣布了进入第二轮面试的名单,我们组 10 个人进了三 个,我和另外两个女生晋级第二轮。第二轮:我是下午 1 点半开始的,最早的一个。还是上午的两个面试官,是 2 对 1 面试。首先是模拟推销。她们给我一支笔,先给我两分钟时间考虑,然后开 始向她们推销。接着是根据简历问问题。最后是可以向她们问两个问题。

总结:这种面对面的面试不会有小组面试那么紧张的气氛,整个氛围还是很融洽 的,就像与朋友聊天似的,所以不用紧张。模拟推销是我没有想到的,根本没有 经验。建议在面试之前提前准备一下。在推销过程中面试官会提出很多问题阻挠 你刁难你,这时就要看你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了。根据简历有可能会针对你简 历上写得某一点问你一些比较深入的问题,如果你的简历不真实的话就会被问 倒,那就完了。所以简历一定要真实,不过可以在真实的基础上稍微放大,但不 要虚构。问面试官问题时最好不要说没有问题,尽量问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还有要注意的是,在回答完面试官问题之后最好加一句“谢谢”,以体现出咱有 礼貌^_^。结束后让我等通知,说是会在十一国庆节放完假之后面试第三轮,如果没有接到 通知的话说明被刷了。我没有接到通知,不过据我接到通知的同学说第三轮是电 话面试,是大区经理打来的。也是问一些常规问题,其实只要能接到第三轮的电 话就说明你已经进了。后来礼来的一个经理好像没招够人又从咱学校招,选了 2 0 个人去参加面试,其中只有两个男生,地点在文化西路招标大厦,礼来的济南 办事处。礼来的办事处说句实话很朴素很简单,而且我发现里面就一个男性,其 他的就不说啦…… 强生 Johnson&Johnson。宣讲会是 10 月 25 日在山大东校也就是山大新校区的就业指导中心报告厅做的。由于是下午两点的宣讲,所以我去参加了,不过开始走错地方了去了西校,后来 一打听才知道山大的就业指导中心在东校。宣讲时那个经理就直接说了只看重一类大学的学生,当时一个女生直接站起来反 驳他凭什么认为一类大学的学生比二类大学的学生能力强,那经理只好应付着说 在面试时会一视同仁的,第一轮笔试只要投简历的同学都有机会参加。结果在意 料之中,当时真的只是应付我们,根本没有给笔试机会。所以…面试也

没有机会 参加…不过听说笔试挺难…^_^ 葛兰素史克 GSK。宣讲会是 10 月 30 日晚上在山大西校综合楼三楼报告厅做的。我当时正好回家了,所以也没有去参加。过了老长一段时间,到 11 月中旬才通知第一轮面试。面试若干轮,尚且不能确定,我把我的经历跟大家说一下吧。我是 11 月 13 日上午 9 点 50 开始面试的。地点是山大东校就业指导中心报告厅。鸿人学堂的人负责 GSK 的招聘,鸿人学堂是国内比较知名的人力资源培训的公 司,有很多家世界 500 强的企业都请他负责招聘。大家可以去鸿人的网站看一下。之前听师姐说鸿仁的选人标准和问题都很特殊,不太好应对,所以也没怎么准备,发挥自然点就行。第一轮:群面。我们组 19 人一起面,很专业的会议桌,围一圈坐满。先自我介 绍,两分钟。天南海北、各种专业、若干学校的都有,福建都有过来参加面试的,真不容易呀~接着是材料题,又是大组讨论,30 分钟时间,时间结束时必须达到 小组统一意见,并找一个人起来陈述,不准有人补充,如果意见没有达到统一的 话全组都要被淘汰。我们组的题目大致是:由于生产力和时间的限制,我们无法 满足合作很久的老客户的订单需求,但是能满足一些有合作潜力的新客户的需 求,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解决问题。19 人的大组真不好讨论,想法太多了,想插 话都插不上。好不容易统一意见了,马上到时间了山大一个哥们又提出反对意见

了,结果被我们集体讨伐,他才不敢说话了。后来找了一个学国际贸易的女生起 来陈述,因为她写的比较有条理,而且把讨论到的点都记下来了。最后一个环节 让每人选组里面的另外两人作为自己团队的成员并说出为什么要选他。这是第一 轮的面试经过。不过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最后又加了一个问题,鸿仁的老师说有 没有不是医药相关专业的同学,有几个举手了,那老师又问你没有专业知识背景 怎么去弥补跟医药专业那些同学之间的差距?举手的同学都说自己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弥补上去,不过鸿仁的老师说你可能得花比别人多 1 0 倍甚至 20 倍的时间和精力在专业知识上还不一定能赶上人家大学四年学的专 业知识。最后的结果是举手的都被刷了,看来鸿仁学堂和 GSK 都不太喜欢没有 医药专业背景的人。总结:自我介绍不要繁琐,简单明了比较好,主要抓住自己的特点去说就行,还 有就是不要超时。小组讨论时虽然人多,但是有间歇时间,插不上话时可以在间 歇时陈述自己的观点,你的观点一定要与别人不同,否则会没意义。在你陈述时 可能别人会打断你,我建

议一定要把自己的观点陈述完,可以跟打断你的人客气 地说“请不要打断我”之类的话,还有就是尽量不要打断别人的话,这也是对别 人的尊重。还有在讨论时一定要统一意见,否则都要被淘汰。在最后陈述小组意 见时可以挑选思路较清晰的同学陈述,因为他/她的陈述可能会影响到全组的人。过了 10 分钟,宣布进入第二轮的名单,我们组进了大概是 7 个人,我很荣幸地 也进入了第二轮,紧接着就进行了第二轮---笔试。第二轮:笔试环节,共 23 道题,1 个小时时间,都是公务员考试里的语言逻辑 推理题,不是很难,应该不成问题。所有参加笔试的同学都有机会参加第三轮,时间是下午 4 点半,同样地点。第三轮:其实也不能说是面试,是鸿人学堂给我们做了面试指导,并且大家有问 题可以提问并现场答疑。在最后的时候选出了部分同学让第二天参加面试。我是 其中一员。第四轮:算是第四轮吧,第二天上午 8 点半,还在老地方。我们是 5 人一组,三 个老师面试,感觉就像中央 2 以前的《绝对挑战》节目里的压力面试情节一样,真的很有压力。但其实也不算面试,相当于模拟面试,就是模拟 GSK 的面试现 场,我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回答面试官的问题,然后他们一一给我们作指导,感 觉自己的确需要很大改进,鸿仁看人还是很准的,自己的缺点根本隐藏不住,全 都暴露给面试官了。不过经过鸿人学堂老师们的指导,自己真的有了很大提高。第五轮:笔试,在第四轮过了大概半个多月时间后接到通知要参加笔试,地点还 是老地点,题目还是公务员考试题目,不过是类似计算推理的题目,一共 25 道 题,1 个小时时间,也不难,比较容易。第六轮:12 月 16 号接到电话让我 17 号到泺源大街中信广场 GSK 济南办事处面 试,这次是见经理了,不过我的诺华那边已经定下来了所以就没去参加。面试过 程和一般的 face to face 应该没什么差别,好好准备表现自然就差不多。第七轮……还有几轮就不清楚了,不过好像参加第六轮的就 30 左右人,应该第 七轮就结束了吧,呵呵。默沙东 MSD。宣讲会是 11 月 4 日在山大西校主楼报告厅做的,也是晚上,所以我没去。宣讲 会上说是 11 月 30 号之前要结束第一轮面试,本来都觉得 MSD 是不是把我们忽

略了,结果到 12 月 8 号才接到通知要第二天去山大西校就业指导中心报告厅参 加第一轮面试。第一轮:第一环节模拟拜访医生,五人一组,每人发一份 MSD 的产品材料,熟 悉 10 分钟后一个一个进面试室扮演医药代表向面试官介绍产品,在拜访过程中 面试官会不停地刁难你,让你无法正常拜访,每人

拜访时间是两分钟。我们组的 产品是 MSD 治疗哮喘的药顺尔宁。第二环节五人讨论最佳拜访方案,并选一人 作为代表再次拜访,讨论时间是 10 分钟,拜访时间仍然是 2 分钟。总结:模拟拜访时,面试官会百般刁难,例如:我很忙,没时间;你的药太贵了; 我们现在的药效果不错,没必要换你的药;你的药还没有进医院,你先去找药剂 科吧…等等之类的问题。这里主要考察你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建议 从专业角度切入拜访主题,比如发病机理,药物的药理作用等。小组讨论时就是 针对医生可能刁难的问题方面一一找出应对措施,总之我的感觉是不太好应付医 生的刁难,呵呵。第二轮我们组的 5 个人都没有进,估计是最后表述的相当不好 而影响了整个组的人。第二轮:当天晚上通知的第二轮,二对一 face to face,跟其他公司的面对面面 试没什么区别。第三轮:好像还是二对一面试,区别不大。诺华 Novartis。还是诺华好。每年都很照顾咱们山东中医药大学。宣讲会校园行程没有咱学校,可是每年都来做宣讲。据说诺华的员工咱学校毕业的占有很大比例。宣讲会是 11 月 12 日在长清校区做的。晚上六点开始。不过当天中午接到智联的 电话通知 2 点到教学楼 1319 教室面试。后来人力资源的解释说时间安排的挺紧,所以在宣讲之前安排第一轮面试。面试是两轮到三轮,不同的人可能经历的面试轮数不太一样。不过我的诺华面试 可以说是一波三折。第一轮:群面,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互相采访,十分钟时间内既要采访别人 也要被别人采访。第二环节,两分钟时间介绍一下你采访的人,在这期间面试官 可能会针对你采访的内容问你或者被你采访的同学一些问题。第三环节,给一段 材料,分两个小组分别讨论出最佳方案,十分钟时间,最后每个小组找一个代表 陈述你们小组的最终方案。我们组的材料是卖桌椅的市场推广方案。总结:面试官会在互访和小组讨论的环节中密切关注每个人的表现。这一环节考 察的是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互访环节里建议自己先被采访,因为这样可以根据 采访你的人的思路准备好你的采访。一定要分配好采访和被采访的时间,陈述时 不要超时。还有我觉得着重抓对方的社会实践和校内工作来采访,因为这些或许 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工作能力,面试官可能会从这方面感觉出你的沟通能力来。晚上阶梯教室宣讲会,在别的教室进行了第二轮面试。第二轮:可惜的是我没有进第二轮。第二轮是一对一面试。据说某个经理问了一 些很郁闷的问题,比如正主任和副主任有矛盾,公司有一个出国

机会,你会把机 会给哪个主任?为什么会给这个主任?要我回答的话我可回答不上来。其余问的 就是一些常规问题,主要抓简历。从这次面试中选中了两个女生。本以为诺华的面试到此结束了,没想到过了几天诺华又给我打电话去公司面试,不能放弃任何机会,于是又是天刚蒙蒙亮的起床、坐车,一路颠簸的到了金龙大

厦。面试环节一样,不过感觉更得心应手了^_^。这次 10 个人进入了第二轮,每 人十分钟时间,三个面试官面试。最后选了三个,我又一次与诺华失之交臂。再过了一个星期左右时间,我都完完全全放弃诺华并且在准备西安杨森面试的时 候,接到了诺华青岛大区的大区经理徐经理的电话,说要把我调到青岛实习,因 为济南的 5 个实习岗位已经安排满了,青岛有两个实习岗位。真的很庆幸徐经理 能给我这个机会。后来又接到了北京总部人力资源的电话面试,面试了半个多小 时,主要是和我聊天,问一些基本情况。然后又去山东大厦面试了一次,见的是 北二区总监卢总,最后确定了我的诺华 offer。真的很感谢徐经理!辉瑞 Pfizer。宣讲会 11 月 14 日晚上在长清校区做的。人爆满,场面也很火爆,宣讲的经理们 也都很有激情,感染了很大一批人。面试具体多少轮不太清楚,据说都能达到 6、7 轮,想想都恐怖,很多人都说辉 瑞面试是最变态的,呵呵。到 12 月 18 号才开始第一轮。第一轮是笔试,我统计了一下一共通知了 160 人左右,在校本部和长清校区都有 考场,而且是全国统一时间,跟高考似的。题目挺简单,选择题和公务员的题差 不多,都是些逻辑推理题,不过比公务员考试的题简单得多。填空题涉及语文、营销、医药、时事政治等各方面知识。再就是英语阅读理解题,我反正看了第一 句一半以上单词没看明白,所以英语题都是蒙的答案。最后就是一些常规问题,不计算分数,比如你为什么会选择辉瑞公司,为什么会选择医药代表等等。接下来几轮什么样的面试就不清楚了,暂时还没有接到下一轮面试通知。西安杨森 Xian-Janssen。11 月 28 日接到通知,12 月 1 日去山大西校报告厅参加面试。去了之后是先宣讲 再面试。一共 80 左右人参加第一轮,还有几个霸面的,不过霸面的绝大多数都 没有给机会,中华英才的负责人很不给面子。面试共两轮,下面是我经历的面试过程。第一轮:群面,辩论。三个面试官,8 个人一起面试。随机分为两组,四人一组,随机分为正反两方,随机分配一辩到四辩,随机分配辩题。四个环节,第一环节 小组四人 10 分钟讨论时间,讨论自己的论题该怎样辩论。第二环节从按照正

篇2:对我所经历的外企面试的一些总结

到目前为止工作有7年,5年多在外企,1年多在民企,切切实实地感受了两种不同类型企业在沟通方式上的差异,这是否也这折射出企业文化的不同?

所经历的外企(下称外企,仅指我所经历的外企)有强大的办公软件系统和E-mail系统,同事之间的沟通、上司和下属之间沟通、公司信息的发布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实现,这样更方便快高效。在我工作过的外企,请假、报销费用、申请购买设备或办公用品统统都是在专门的开发系统中实现。相关的进度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系统来反馈。在外企,电子邮件就是你一个身份的象征,你在电子账户就在,你离开了,相关的电子邮件账户就必须得注销。因为公司内部的电子邮件,是能够被查到历史的,所以电子邮件必须注意保密和闲聊、发送一些无关的信息。

而在我所经历的民企(下称民企,仅指我所经历的民企),就缺少强大的办公软件系统和E-Mail系统,同事之间沟通的方式居然是私人QQ!领导与下属之间的沟通只能是面对面的。老板更喜欢面对面地沟通,有什么事情面对面说,提交的资料是纸质的,请假单是纸质的,所以在我所任职的民企,纸张的耗费是非常大的。合同、费用报销、请假等需要审批的,就必须持纸质的审批单一遍一遍地找领导,如果领导不在,那就得等。这样的方式信息沟通不及时,很低效。如果领导不待见你,他可以拒绝说有事或者在外出差避而不见。民企的领导看起来很忙,但是做的事情不一定多,沟通不高效,决策不高效。因为是面对面的沟通,所以在面对面沟通水平上必须要高,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姿势是否冒犯到领导。所以,在民企,是比较会拍马屁的人比较受器重。

从外企转民企,一定要注意这种沟通方式的转变,在面对面沟通的水平上加强训练,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在民企,有太多的机会在众人面前表露出你的情绪。

民企的沟通方式上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经理级别以上的公司中高层,一般都有独立豪华的办公室,面积非常大,起码得有三四十平米,最特别的地方就是会有一整套豪华的茶几茶具、还有上好的茶叶,需要长时间沟通的事情,就边喝茶边沟通。在民企,办公费用当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茶叶部分。这是在外企是没有的。就算外企有茶叶、咖啡等支出,也是针对全体员工的或者招待客人的。外企沟通,主要在会客室、会议室或者中高层办公室,顶多就是一杯茶、一杯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谈事,气氛没有那么休闲。而在民企,烧水、泡茶、喝茶的时间占据很大一部分,有那种茶室休闲的感觉,还可以边喝茶边抽烟。在外企抽烟是要到吸烟区。所以,在民企,一定要对茶叶有一定的了解,还得会泡茶、喝茶!这是必备的沟通手段。

在称谓上,外企和民企也不一样。在外企,与上司沟通,不管多高级别,在公司内部,可以不用带职位的称呼,可以直呼英文名。但是在民企,只要经理级别以上的,都是叫某某总,某某副总,同名同姓的不取姓而是取名来区别,总之必然有个总。老板这两个字只被特指是总裁,总裁就是股东。

篇3:对我所经历的外企面试的一些总结

2013年是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成立30周年, 30年前我作为李时珍故乡的代表有幸参加了在湖北省蕲春县濒湖宾馆召开的全国首届药学史学术会议暨药史学会成立大会, 见证了药学史分会成立的隆重时刻。30年来, 药学史专业委员会经历了7次换届, 主办了16届学术会议。这些学术活动大部分我都参加了, 可以说是与药学史分会一起成长进步, 我已从30年前的一个懵懂青年列席代表, 成长为今天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亲身经历了药学史分会的发展历程。

1 作为列席代表参加了30年前召开的药学史分会成立大会

1982年7月, 我从湖北中医学院中药系中药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蕲春县李时珍医院工作。1983年9月21日上午我突然接到医院办公室通知, 要我和药剂科主任张常发一起到县城濒湖宾馆参加会议。当天来到濒湖宾馆报到时才知道参加的是“首届全国药学史学术会议暨药史学会成立大会”, 原来是会议主办单位分配给蕲春县二名列席代表名额, 县卫生局直接指派我们二位中药师参会。

1983年9月22-24日, 首届全国药学史学术会议暨药史学会成立大会在李时珍的家乡湖北蕲春举行。这是我国药学史界的第一次盛会, 与会代表60人, 其中正式代表38人, 列席代表22人。会议共收到论文154篇, 涉及李时珍及其学术成就研究86篇, 其它论文68篇, 推荐在会上交流的有31篇, 大会宣读6篇, 分组宣读25篇, 另外还有15篇书面交流材料。当时, 这些论文均由作者自己打印带到会上散发, 至今我仍然保留着这次会议的40余篇论文打印稿, 并将其装订成册, 珍贵保存。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纪念李时珍逝世390周年, 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的研究是重点。这方面的论文大多学术性较强, 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会议期间, 代表们抓紧点滴时间, 热烈展开学术讨论, 并对药史学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会后, 代表们还参观了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医院及医史文献展览馆, 缅怀李时珍对医药学作出的伟大业绩。

9月22日下午, 大会选举产生了药学史分会首届委员会。随即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 协商选出李维祯为主任委员, 薛愚为名誉主任委员, 马继兴、陈新谦、谢海洲、唐国裕为副主任委员。此外还对以后两年的工作做出了初步安排[1]。

在首届药学史学术会议的60名代表中, 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郑金生是最年轻的正式代表 (时年37岁) , 我则是最年轻的列席代表 (时年21岁) 。这次会议给我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报到的当天我就见到了孙启明老先生。孙老先生是江苏启东一位民间老中医, 但他热衷于中药配伍及药学史研究, 我在做毕业论文时就查阅到他的很多文章, 他的文章都不署单位, 我一直以为他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专家, 当见到他带着写有姓名的胸卡出现在会务组时, 我激动地上前和他打招呼, 其实我们并不认识, 也从未联系过。当他得知我是来自本地李时珍医院的代表时很高兴地与我进行了交流, 还主动留下了通信地址, 交待我有什么问题可以给他写信。此后20余年我和孙老一直保持通信联系, 特别是在药学史与本草研究上他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遗憾的是在此之后一直未能再次见到孙老, 无法当面向他致谢。1993年在湖北蕲春承办纪念李时珍逝世400周年学术会议、1995年在广东惠州承办纪念葛洪药剂学成就学术会议和2002年在广东中山承办纪念药学史分会成立20周年学术会议时我曾三次向孙老发出邀请, 孙老皆因身体问题未能出席。孙老逝世后我也多次想过要去他的家乡祭拜他, 但一直未能成行, 多年来一直深感愧疚。

22日上午会议开幕, 开幕式上有很多领导讲话, 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马继兴老师所致的开幕词。他说:“我们这次会议主要进行三项活动:其一是学术交流;其二是选举产生药史学会委员会;其三是讨论药史学会今后的工作”。言简意赅对他留下较深的印象。晚饭时, 我们大家围桌而坐, 正当我吃得津津有味时却发现马老一个人在餐厅角落的一张小桌上单独吃饭, 觉得很奇怪, 问了坐在我旁边的一位老师, 才知道马老是回民, 不吃肉食特别是禁食猪肉, 所以给他单独做菜。之后, 我参加了大多数的药学史学术会议, 每次都能见到马老, 马老不善言谈, 而我又对他心存敬畏, 所以我们之间的交流并不多, 但他的每次学术报告都使我受益匪浅。曾听到郑金生和郝近大二位教授不止一次地和我提起过:“马老对你的印象不错, 评价较高。”据说当年推荐我进入药学史分会担任委员时马老投了非常重要的赞成票。

23日会议安排全体代表乘车到蕲州参观李时珍陵园、纪念馆和李时珍医院。在车上, 蔡景峰老师和郑金生老师之间为了一个学术问题的争论, 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认为蔡老师和郑老师是年龄差不多的同辈人, 若干年后和郑老师提起这件事, 他马上纠正说:“蔡老师是我的前辈, 他年长我19岁。”我大吃一惊, 怎么也看不出他当年参会时已是年近六旬的人。此后一直未再见过蔡老师, 但内心留下了深刻的记忆。1996年我在广东惠州成立葛洪研究会时他还专门题词致贺。倒是和郑老师一直都有联系见面, 我在药学史与本草研究中取得的一点点成绩都离不开郑老师的鼓励、指导和帮助。2009年1月, 华夏出版社出版由郑老师和刘衡如等共同编著的《〈本草纲目〉研究》一书, 他在书中撰文介绍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研究源流评述, 曾专门提到我在《本草纲目》研究上所作的一些工作[2]。其实, 我在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研究上做的工作较浅且少, 实是承蒙郑老师的厚爱, 但这也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

药史会的代表参观李时珍医院时, 我理所当然地成为向导和讲解员, 还记得在参观医院中药饮片库时, 陈新谦老师对我院的中药饮片分类贮藏保管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他说:医院中药饮片的贮藏保管能做到这样的不多。并鼓励我把这些做法和经验体会写出来投到相关杂志上发表, 让更多的医院参考。后来我写成了“谈谈我院对中药饮片的贮藏保管”一文, 在陈老的指导下几经修改, 最后发表在《药学通报》1985年第5期上, 这是我大学毕业后独立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此外, 还有谢宗万、施仲安、李钟文、宋之琪、陈重明等前辈均是在这次会议上认识的。特别是谢老, 在此后的20多年间给我的指导和帮助数不胜数, 我编写出版《蕲州药志》时他为我写序[3], 编写出版《艾叶》时他为我题词[4]。可以说, 我的成长离不开这些前辈老师的鼓励、指导和帮助。直到今天, 我仍在庆幸我能参加首届药学史会议, 是这个会议让我在刚刚毕业不久就认识了这么多药学界的老前辈, 是这个会议引导我进入了药学史领域并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2 30年来我和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一起成长

药学史分会每两年主办一届全国药史本草学术研讨会, 分别是:第二届于1985年10月26-30日在浙江仙居举行;第三届于1987年10月20-22日在著名药都江西樟树召开;第四届于1988年9月23-27日在四川成都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举行;第五届于1990年5月24-29日在广西南宁市召开;第六届于1992年5月11-15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第七届全国药史本草学术会议于1994年9月在北京举行;第八届于1996年8月19-20日在安徽黄山市举行;第九届于1998年10月9-12日在福建省邵武市召开;第十届于2000年10月3-7日在湖南省炎陵县召开;第十一届于2001年11月11-13日在北京召开;第十二届于2003年11月13-16日在伟人孙中山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市召开;第十三届于2005年5月27-29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第十四届于2007年9月24-28日在湖北省黄石市召开;第十五届于2009年8月1-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召开;第十六届于2011年9月22-25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

我参加了第一、三、八、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届共10届学术会议, 其中1987年第三届学术会议期间我们参观樟树药都药市及章帮的中药饮片切制和炮制, 受益匪浅。这次会议还认识了时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副所长的胡世林教授, 此后20多年我们一直都有联系, 他在我的专业道路上给了很多无私的帮助。1996年第八届学术会议在黄山召开, 在这次会上认识了日本药学史学者真柳诚教授, 1998年10月8日在湖北蕲春召开“纪念李时珍诞辰480周年暨’98国际李时珍学术研讨会”再次见到他, 他应邀做了学术报告, 对《本草纲目》传入日本的时间和金陵版存世的数量提出了新的观点。2012年我应日本药史学会邀请赴日访问, 并在东京大学主办的“日本药史学会柴田论坛”上做“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纪念李时珍活动大事记”的学术报告时, 真柳诚教授正是大会主持人。真柳诚教授在医药史研究上取得的成绩以及他的钻研精神都是鼓励我积极努力的动力。

1996年黄山会议之后药学史分会换届改选, 我当选为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6年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2010年再次当选副主任委员。药学史学会30年, 我积极参与其中的各项活动, 也收获良多, 从最初的一名年轻的列席代表, 成长为现在的副主任委员, 可以说我是和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一起成长的。期间, 1993年10月我应邀南下来到广东惠州博罗先锋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担任药物研究所所长, 1997年4月正式调入中山市中医院担任药剂科主任。1995年11月27-29日, 我作为发起人和承办人在广东省惠州市承办了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和惠州药学会承办的“纪念葛洪及其药剂学成就学术研讨会”, 会议收到论文近120篇, 录用94篇印成论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85位代表就葛洪在药学和医学上的成就与贡献进行了广泛交流, 会议还组织代表参观了罗浮山葛洪遗迹[5]。1996年4月11日由本人发起的“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葛洪 (惠州) 研究会”在惠州成立[6], 由马继兴、谢宗万、宋之琪等任顾问, 张景硕任会长, 郝近大、胡晓峰、冉懋雄和我任副会长。研究会还组织四位副会长编写了《〈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今译》一书, 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3月正式出版[7]。

特别是由我来承办的第十二届药史本草学术会暨药学史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 是一次有重要意义的活动。2001年底, 第十一届药史本草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参加会议并做了“艾叶考证拾零”的学术报告, 会议期间, 主任委员郑金生教授谈到2003年的第十二届学术会议承办单位尚未落实, 希望各位委员积极提出承办。我考虑到2003年正好是药学史分会成立20周年, 20年前我作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参会者参加了首届药学史学术交流会议暨药学史分会成立大会, 今天已成为分会的委员, 也有承办会议的能力, 由我来承办不仅是义务和责任, 而且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于是我便主动提出来承办这届学术会议, 得到了主委郑金生、副主委郝近大的支持。

经过长达半年的筹备工作, 会议于11月13-16日在中山市风景秀丽的怡景假日酒店举行, 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委郑金生致开幕词, 副主委郝近大作了题为《药学史专业委员会20年回顾》的报告, 总结药学史专业委员会20年所做的工作。会议收到学术论文50多篇, 以《中药材》杂志增刊的形式出版了论文集[8]。

为了搞好这届会议, 我们组织发动中山市药学会的会员单位筹办了一场“医药之光———庆祝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成立20周年文艺晚会”, 由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和省、市药学会的领导组成评委会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并为获奖节目颁发了奖品和奖状。在会议期间, 我们获悉名誉主委谢宗万教授刚好是80岁的寿辰, 便在当时中山最好的富华酒店宴会大厅组织全体与会代表一起参加生日祝寿晚宴。祝寿活动丰富而多彩, 有学生祝寿、献礼、切蛋糕、齐唱生日快乐歌, 特别是我们药史界的二位老前辈马继兴和赵守训老教授为谢老演唱的祝寿歌把生日晚宴活动推向了高潮。

这次会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郑金生主委在闭幕式上总结时充分肯定了这届会议的成功与会议的组织、接待及承办单位的努力, 对承办单位中山市药学会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作为药学史分会的委员、这届会议的具体承办人、中山药学会的副理事长更是感到由衷的高兴, 因为我为药学史分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3 参与筹备主办纪念药学史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学术会议

2013年时值药学史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 也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逝世420周年,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如何办好这次活动一直是我们药学史分会正副主任委员认真思考的问题。早在2009年内蒙古赤峰市召开第十五届全国药史本草学术会议时我就在大会上提出了2013年在湖北蕲春举办“纪念李时珍逝世420周年及药学史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七届全国药史本草学术会”的建议, 得到了郝近大主委及其他委员的一致赞成。2011年在成都举行的第十六届全国药史本草学术会议上再次给予了正式确定。

中国药学会总会领导对此次学术活动也十分重视, 为使本次活动顺利举行, 陈兵副秘书长和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郝近大教授、副主任委员梅全喜教授于2012年10月17-18日专程前往湖北省黄冈市及蕲春县, 分别拜会市县两级政府的主要领导, 向他们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意义, 并汇报了大会的具体事项安排和要求。17日, 我们分头从不同的城市飞抵武汉, 会合后赶到蕲春县, 在李时珍医药集团林朝辉总经理的陪同下, 与县委书记徐和木、县长赵少莲、黄冈市台办主任王玲、县药监局王善雄局长等见面, 就中国药学会举办纪念李时珍逝世420周年暨药史分会成立30周年学术会与蕲春县里领导做了交流, 书记县长均表态支持。次日上午我们一行三人应林朝辉总经理的邀请和安排, 参观了李时珍药业集团的本草纲目药物园、酒窖、生产车间、产品展示室等。随后林总亲自驾车带我们到黄冈市与有关部门领导见面, 中午到达黄州, 我们三人就这次会议的相关事项向市领导汇报, 市政府刘雪荣市长、市委刘海军常委、市政协李儒志副主席、市台办王玲主任、市药监局徐维平局长及黄冈市药学会会长等参加, 刘市长明确表态支持, 当场安排了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具体人员负责与药学会联系会务事宜。

2013年初, 黄冈市政府拟承办第六届海峡两岸李时珍医药文化与产业合作发展论坛, 4月3日, 黄冈方面邀请陈兵副秘书长一行来黄冈交流考察, 市人大副主任王建明、市政府副市长詹旺民、市政协副主席李儒志等领导会见了陈秘书长一行, 商议将这个发展论坛与我会主办的“纪念李时珍及药学史分会学术会议”合并举办。

我们一开始就在争取把这次会议列为由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类会议, 但第一轮公布的一类会议名单中没有我们, 郝教授和我商议一定要争取列入一类会议。3月10日我收到郝教授来信说:“我正在成都出差, 今天接到陈秘书长的电话, 说13日学会将讨论落实有关我们专业今年的学术会议, 他要求我提供一份较为详尽的会议举办的程序方案, 提交会上讨论。我现场起草了一份, 发给你请补充修改, 因为明天开始这几天要到下面去考察, 可能没有网络, 如果你修改后就直接发给陈秘书长”。我做了补充后于次日上午10点就发给陈兵副秘书长。在他的帮助下我们这个会议终于成为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类学术会议。

郝近大教授和我一直在为这次会议做筹备工作。年初, 郝教授起草好征文通知发给我后, 我随即联系了《时珍国医国药》、《中药材》、《亚太传统医药》等与药学史有关的杂志刊登会议征文事宜, 这三本杂志的主编肖璜、元四辉和王尚勇都是我多年相交的老朋友, 他们都是二话没说就马上免费刊出, 有些杂志甚至连续刊出数期, 给了我们药史分会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发动相关人员积极撰稿投稿, 我的研究团队和我的研究生为这次会议撰写并投稿14篇。为了给这次会议献礼, 我还带领我的研究生在2012年底启动了《艾叶的研究与应用》一书的编写工作。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 该书在这次会议召开前夕正式出版, 并拟在会上举行首发式, 向参会代表、李时珍纪念馆及李时珍中医药图书馆赠送该书, 丰富会议的内容。

为了尽快落实会议的具体事项, 受主委郝近大教授的委托我起草了这次会议方案, 7月31日同时发给陈兵秘书长和郝教授, 通过陈秘书长把会议方案转到黄冈市相关部门, 9月16日突然从黄冈方面传来信息, 原定在黄冈市主办的海峡两岸李时珍医药文化与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因故延迟, 各方建议纪念李时珍逝世420周年及第17届药学史本草学术会议移师到蕲春主办。只得又赶紧起草给蕲春县政府的联系函, 发给郝教授审核修改过后, 再发给蕲春县人大副主任王剑 (我们药学史分会的委员) 审核修改, 定稿后, 再由郝教授到总会盖章, 18日传真到蕲春县政府, 同时, 委托王剑主任具体联系落实会议的各项事宜, 王剑主任为这次会议的筹办做了大量的工作, 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为这次会议忙碌的人还有很多, 如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赵中振教授也在忙碌, 他从年初开始构思拍摄50集大型科普纪录片《本草纲目》, 3月上旬就起草了第一集《从“艾”出发》的样片文案, 3月18日发给我提意见, 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们之间反复来回修改达7、8次之多。5月10日健康卫视王晓玲编辑等一行6人的拍摄队伍来到中山, 对我进行专门采访拍摄达数小时, 据说这支队伍还深入到李时珍故乡蕲春乡村采访拍摄10多天时间, 最后还要到香港拍摄杀青。赵教授准备把这个纪录片放在这次药学史会议上首映, 可以说是向纪念李时珍逝世420周年活动献上的一份厚礼。

在这次会议召开之前的1个多月, 9月2日我在中山市中医院牵头成立了“广东省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 由我担任主任委员, 陆惠文、赵中振、曹晖、元四辉、侯连兵、周华、詹若挺、李薇等担任副主任委员, 为了表示我们广东药学史分会对这次会议的祝贺, 以广东省药史分会的名义设计制作了150份精美的“热烈祝贺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的贺折, 贺折上印有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首届成立时的合影照片、历届正副主任委员名单及历届学术会议的情况, 也收载了广东省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成立的信息及照片, 最珍贵的是找到2003年在澳门发行的中草药邮票小型张“李时珍品尝中草药”配插在贺折上, 显得特别有纪念价值。在湖北蕲春会上分发给每个参会代表, 受到热烈欢迎和好评。

2013年10月24-26日, 由中国药学会主办, 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湖北省蕲春县人民政府等联合承办的“纪念李时珍逝世420周年及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七届全国药史本草学术研讨会”在李时珍故乡湖北蕲春隆重召开[9]。大会开幕式由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梅全喜主持, 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郝近大致开幕词, 蕲春县人民政府县长赵少莲和中国药学会副秘书长陈兵教授讲话, 蕲春县人大副主任王剑宣读李时珍逝世420周年纪念文。开幕式上试映了由健康卫视摄制的《本草纲目》大型文献纪录片———《从“艾”出发》, 并举行了由梅全喜教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艾叶的研究与应用》新书首发式暨赠书仪式。参加本次大会的还有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黄璐琦教授, 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万芳研究员、曹晖研究员,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赵中振教授, 安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彭代银教授, 台湾中国医药大学谢云忠教授, 湖南中医药大学李钟文教授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专家学者共140多人。共收到会议论文86篇, 并出版会议论文集。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由香港浸会大学赵中振教授发起的《本草纲目》读书会第11次活动, 参观了李时珍医药集团和参加了第23届李时珍中药材交易会开幕仪式, 参观了李时珍纪念馆及李时珍陵园, 并在李时珍墓前敬献花篮, 共同三鞠躬缅怀医圣李时珍, 追思医圣的丰功伟绩, 继承医圣遗志。研讨会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及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取得圆满成功。

药学史分会成立30年来, 为推动药学史本草学的学术研讨与交流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本人离开故乡南下广东也有20年了, 此次返回故乡参加“纪念李时珍逝世420周年及中国药学史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七届全国药史本草学术交流会”, 心情无比激动, 特撰此文, 以纪念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

参考文献

[1]郑金生.首届全国药学史学术会议在湖北蕲春召开[J].药学通报, 1994, 19 (1) :44.

[2]刘衡如, 刘山永, 钱超尘, 等.《本草纲目》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2048-2078.

[3]梅全喜.蕲州药志[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3:1.

[4]梅全喜.艾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1.

[5]梅全喜.纪念葛洪及其药剂学成就学术研讨会在广东惠州召开[J].中国药学杂志, 1996, 31 (2) :115.

[6]梅全喜.葛洪研究会成立始末及开展的工作[J].中药材, 2003, 26 (Z1) :110-114.

[7]梅全喜, 郝近大, 冉懋雄, 等, 编译.《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今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1.

[8]王治华, 万芳.中国药学会第12届药史本草学术会暨药学史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J].中华医史杂志, 2004, 34 (1) :62.

篇4:我所经历的变迁

变迁见证:

天山传奇 自由摄影师。制作过多部纪录片,用影像记录变迁中的生活。

变迁感言:

一个民族最终消失的标志也许就是别离了故土,改变了劳作的方式,之后再融入异地的生活。

因为看过一部关于鄂温克族的纪录片,我也拿起了摄影机走进了呼伦贝尔,去跟拍那部纪录片中的女主人公的弟弟和妹妹,在追随他们拍摄的三年多的时间里,感受着鄂温克族的变迁。他们的居住从最初在山林里的“撮罗子”到搬迁到平地住进由政府统一建造的红砖房。从饲养驯鹿过着游牧生活的民族到现在的以种田为生的农民。以前,绝少会有旅行者的身影,如今,鲜艳的冲锋衣身影,随时可能出现在他们的家门口。

最大的变化也许来自于他们的内心。年轻人迫不及待地走下山,过上有电视看、有公共汽车乘的生活,面对改变,他们满心欢喜。而对于那些习惯了本来生活的老年人,他们的痛苦与挣扎显而易见。

而祖辈传承下来的各种习俗定将从他们的下一代身上淡化直至消失。

变迁地>陕西太白山

变迁见证:

巴戈 陕西西安资深户外人,背包吧创始人。太白山就像是他家后花园,随时想登山背包即行。最腐败的一次是在山上走了三天,摸索出了四种蒸鸡蛋羹的方法。

变迁感言:

曾经是几乎与世隔绝的登山训练地,如今变成了垃圾遍地的户外休闲所。

也许正是因为国家登山队在首登珠峰前把太白山当作了惟一的拉练集训地,又或许是近年来网络资讯的发达,这个被冠以”中央国家公园“美名的秦岭最高峰愈来愈受到各地驴友的追捧。忆往昔,我常在太白山甚至被狭义地理解成汤峪口一带行走,那时会偶至爱山者背着棉被、穿着皮鞋就能登顶。如今每逢黄金周我都不敢上山了,因为放眼望去,南北各条登山线路上,身着顶级装备的红男绿女遍布山间宿营地,大爷海的营地更是要收费40元/人。甚至见到某些不知情的外地驴友带着氧气罐、葡萄糖和冰爪来登太白山!以前的山是纯净的,而现在每个黄金周,太白山都会被蹂躏一次,每一处营地都是垃圾遍地。以前一进山,三五天之内都与外界隔绝,杳无音信。现如今,在大爷海、平安寺等地,手机竟也能找到信号。当然也不乏背着卫星电话登山的阔驴。山也还是那座山,人却岁岁年年皆不同。

因为家在西安,得地主之便,每次登太白都希望能看到常人难以欣赏到的美景,带走一份愉悦的心情,现在每次下山都要两个人抬一袋重重的垃圾,带下山的还有沉重的心情和对户外的反思。

变迁地>滇西北

变迁见证:

阅意 旅行、攀岩及登山爱好者。经常往来于滇西北。

变迁感言: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交通状况的改善,各个景区现在都有了柏油路。多年前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奔子栏镇外的一段用就地取材的碎石板铺就的弹石路,那是相当的有特色,车行其上,就宛如轧烂了一大块的玻璃。现在,最新的消息是雨崩村都将修通公路、德钦还要建直升机场……

虽说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人洛克和俄国人顾彼得就曾长期在丽江一带活动,但滇西北真正为世人所知却是缘于1996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1996年前,人们对滇西北的印象或许只停留在电影《蝴蝶泉边》里的大理,而丽江还是一座鲜为人知的幽幽古城,极少有游人至此;大地震后,丽江也因祸得福,一夜之间,修旧如旧的古城小巷里熙来攘往着各色人等,酒吧、客栈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新城也重新规划建设得与内地小城市别无二致。

紧接着,中甸在“香格里拉”的冠名权争夺战中胜出,加之德钦还有藏区八大神山之首—梅里雪山,一时间滇西北成了自助旅行者的必游天堂。随着滇西北知名度的提升,旺季的房价就仿佛这牛市里的股价一飞冲天,而且稍不留神就可能订不上房间;各个景点的门票也是一涨再涨。庙是不能轻易进去了,里面的和尚或者喇嘛在给你看相算卦后会算计你身上的最后一元钱。你要是敢说没带现金,和尚就敢说没关系,我们这里有POS机,可以刷卡,银联的!

10年前的丽江古城还没有过多的粉饰装扮,那是真正的小桥流水人家,现在满城悬挂着红灯笼,满目是旅行团的小旗,满耳是导游的解说词和与丽江毫不相干的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以前你可以与纳西老人轻松寒暄,即使语言不通,现在你若想为他们拍张照,多数人会用手掩面,或者干脆伸出两根手指,一边说“两块!”就连原本偏僻的束河,现在也在赶超丽江古城。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连白沙、宝山石头城也很难再觅到古朴的纳西风情。

变迁地>江南古镇

变迁见证:

简约 自由职业者。最早的背包客,云游中国十多年。

变迁感言:成名最早的古镇,如今被利益“糟蹋”得最狠,而那些后继者,一方面打着反对的旗号,一方面又大力承袭着前者的风格。让江南古镇更加庸俗吧!

差不多在十几年前,江南古镇一夜成名,首当其冲的便是周庄。我第一次去周庄的时候,它已经火了一阵子,但那时旅行的概念也刚兴起没多久,旅行者也还多少有点顾及,没有现在这么招摇,古镇本身也表现得很内敛,也还没有现在那么“利”字当头。所以,第一次的古镇行印象不错。

2001年,有一个朋友拉着我再次游古镇,从南京,到扬州,再到周庄、西塘,一直走到乌镇。这时候的周庄基本上已没法看了,人满为患,随处都是导游的小旗子和大喇叭,厕所都有专人爬在窗口招呼客人了。但西塘和乌镇却是新发现,当地人生活其中,让人感觉既真实又平实。乌镇的门票也卖得很有格调:想乘游船和看各展馆请买票,否则,老街随意逛。

今年,恰好在黄金周之前到浙江出差,顺便又走了一圈江南古镇,也许正逢黄金周,这些古镇该有的平和宁静的气息完全没有了。能想有多“市场”就有多“市场”,当地人似乎全不是市民了,而变成了商人。具体细节不说也罢,反正从此以后,我是断了游所谓古镇的念头,包括丽江、大理这样的古镇,就算是别人掏钱请我去,我也得好好想想。

篇5:两次外企面试经历的经验

外企的待遇福利,相较于国内大多的民营企业还是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的,所以每年都会有不是毕业生把求职眼光锁定在企业招聘上,你了解哪些外企面试技巧?现在我就把自己两次外企面试经历与大家总结分享下,想应聘外企的同学要注意啦!

外企面试技巧一:对所在圈子一定要了解

我是在年末和年初的时候进入一家美国驻华的公司,总共经历了三场面试,

第一轮是中国地区公司的一个副手,他对我的面试有点类似于聊天性质的,我就跟他说一说我的个人简历,自己的一个大致经历,以及自己对未来发展的一个看法,然后他向我介绍了一下公司的情况。

总结:这一过程其实是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不仅是公司在了解应聘者,也是应聘者了解这家公司是否适合自己的一个途径。

第二轮是中国区的首席代表对我进行的面试,他主要问我以前做过一些什么项目。

分享:在这个过程中,一般面试官问这些问题就是想了解你的基本能力,看你是否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另外,还会考查你是否是这个圈里的人。所以,当时首席代表就问过我一个问题:“你认识某某吗?”,这就是考查你对这个圈的认知程度了。所以,对于自己圈子里的人一定要有所了解,对这个行业、这个圈子里的发展动态也要尽可能多的了解才好。

第三轮就是美国过来的CEO对我的面试。他们的面试方式总是很特别。起初先是他的助理跟我进行了约十分钟的对话,然后他才进来对我进行的面试。他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告诉我你的两个缺点”。我当时有点不太适应,停顿了几秒钟,考虑了一下,然后回答他:“经验缺乏和喜欢争论”,

CEO看完我的简历后,拿笔圈出了5个圈,告诉我这些地方存在什么毛病,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外企面试经验:老板的严谨和认真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也让我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提高了一层。在和老板对话的时候,不要急着回答他所提的问题,要想一下再作答。另外,对于自己的能力不要去掩饰,要很大方地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让老板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你产生兴趣,被录用的机会就会增大。

忠告

要在平时注意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比如言谈举止,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有说服人的本领。

外企面试技巧二:不要让简历撒谎

后来离职后,我来到了现在一直就职的宝洁公司。宝洁公司的面试比较严格,自有一套比较严谨的招聘流程。先是要进行网上申请,然后进行中文考试,再要通过托业考试,这些都过了以后,还要进行两到三次的面试。

第一轮面试的时候记得是让我举很多例子,包括自己在学校的时候都举办或者参加过什么活动,在活动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这些困难的。他们就是不断挖掘你所经历事情的一切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来看你的实际能力。

总结:千万不要让自己的简历中存在谎言,因为如果不是你做过的事情,当被问及细节时一定会穿帮的,那么你就没有任何机会进入这个公司了。另外,对于自己的简历一定要准备得充分些,把自己的所有优势都集中考虑一下,整理出一个清晰的线路,这样,问到什么你就可以很从容地回答了。另外,一定要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职位,要学会察言观色,了解人家想知道什么信息。不要急着说话,要慎重,思维也要集中一点,不要眼高手低,了解自己的能力最重要。

篇6:我所经历的一场精彩的面试

我下午去面试的是一场猎头公司,还是外资的。谁都知道外资压力大,氛围开放。果不其然,先是去的国际大厦,还要先在门口签名,搭电梯的时候,还是在电梯外按数字,不是电梯里,我第一次见到呢,不过后来想想真是个高效的方法。先不说电梯了,来说说面试吧!一进公司,里面说话声很多,气氛好活跃,我还没说什么呢,已经有人看见我,还递给我一张报名表了,原来就是打电话通知我去面试的HELEN,

一拿到报名表我就懵了,是全英文的。我英语不好啊!这不是第一关就把我刷下来了嘛。

还好,后来又来了个女生来面试的,就叫小静吧,我们填完了,又不认识的词,还一起查呢,挺投缘的。后来又来了一个男的,叫什么我还真给忘了,关键不是这个,关键是一上来,HELEN就让我们自我介绍,还要互相认识,后来主要讲讲我们各自的缺点之类的,气氛很融洽。别急,高潮来了,HELEN为了让我们有个深刻的了解,给我们一个课题,希望我们仨通力合作做成CASE。

可是我们完全偏题了,其实是我误导的,我承认。

后来他们来了场现场示范,天哪,突然之间给了我好大的压力啊!太厉害了。还给我们讲解了好多职场的事情,受益匪浅啊!从两点多一直到四点多,除了她们示范的那场,感觉压力特大之外。

篇7:对我所经历的外企面试的一些总结

缘于《当代护士》杂志, 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护士这个特殊的群体, 并从她们身上, 逐渐读懂了女性的柔弱与坚强, 职业的崇高与平凡, 生活的酸甜与苦辣, 还常常被她们身上蕴含的人性的力量所感动。就此, 我想讲述我所见到的一些人和一些事, 以表达我对全国护理工作者的敬意, 也以此纪念《当代护士》杂志走过的风雨历程。

孙海欣:一位养猪的护士

大约是1996年冬季, 本刊在古城西安举办全国护理学术会议。开学第一天晚上, 一位约五十岁的代表风尘仆仆赶到会务组报到, 并婉转地提出, 能否减免部分会务费。问其原因, 她说, 她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某乡镇卫生院的一名护士, 因单位效益不好, 护士出省参加学术会议不能报销路费和会务费。她还说, 她家里条件不好, 平时除了工作, 每年还养一两头猪贴补家用, 这次来西安开会, 是临时卖掉一头猪才凑齐盘缠的, 路上转了四趟火车, 走了三天三夜。最后, 她说, “我们医院技术比较落后, 职工也很穷, 但我们真的很想学习。”听到这里, 会务组工作人员无语, 全免了她的会务费。第二天, 本社一名职工自己掏钱买了一张回程车票悄悄塞给她。

这名护士的长相, 我记不清了, 但她的名字, 孙海欣,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

林菊英: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

不知何故, 《当代护士》一创刊就与林菊英先生这位护理界的泰斗结下了不解之缘。

面世之初, 《当代护士》杂志以其独特的风格受到全国广大护士姐妹的热情追捧和无私的支持, 好多护理人员主动投稿且不计稿酬, 还有不少护士主动捐款。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 德高望重的林先生多次利用她的影响联系国内外的护理专家为《当代护士》写稿, 一有机会就向全国有影响的护理专业组织介绍《当代护士》这本新创办的护理期刊。《当代护士》组织举办的全国护理学术会议, 多次邀请林先生讲课, 林先生总是有求必应, 从不推辞。

林先生晚年因病在家休养, 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本刊的工作人员从负责人到普通编辑记者有机会到北京出差, 总会去看望她老人家, 林先生也总是热情接待。记得一年冬天, 本刊一行三人去拜望在北京南五环边上休养的林先生, 她与我们交谈了整整两个小时, 向我们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护理管理, 指导《当代护士》如何突出护士文化的特色, 又能站到国内外护理专业的制高点。交谈中, 她不断地招呼我们多喝水, 说北京的冬天干燥, 还坐在轮椅上够着身体给我们拿水果。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 暮色下沉, 我们怀着对这位慈祥老人深深的敬意告辞了。离开北京后的一个星期, 得到林先生病危住院的消息, 我们深感不安, 有着亲人般的牵挂。

郭燕红:为护士说话的管理者

由于工作关系, 我多次拜访国家卫生部医政司郭燕红副司长, 也多次邀请她吃一顿饭或喝一杯茶, 她从未接受。不是我的诚意不够, 而是她确实太忙。每次约她, 不是开会就是在外地出差。然而, 一进办公室, 她总会热情地接待我, 总会兴致勃勃地谈起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总会如数家珍地谈起全国各地的她所认识和不认识的护士。谈到护士, 谈到我国护理业的发展, 她的时间似乎不那么贵重了。交谈中, 不时有电话打进来, 不时有工作人员进来请示工作, 我们的谈话会有所中断, 但不会因此匆忙结束。

作为全国护理管理的高层领导, 我们诚恳地征求郭燕红副司长对办刊的意见以期得到她的指导和帮助, 她总是说:“《当代护士》办得不错, 我没有什么意见。”只有说到全国护理工作的现状以及护士的待遇等问题, 她才会具体地讲一些她对媒体如何宣传护士以及《当代护士》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等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当代护士》作为全国唯一一本集新闻纪实、护理理论、护士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护理期刊, 本刊一直以新闻纪实和专题报导的方式分析研究我国护理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尤其是多次报导我国护理工作者的待遇问题。郭燕红副司长说, 你们的报导我几乎每期都看, 有的文章的观点可能有失偏颇, 有的分析不一定到位, 但你们在为护士说话, 而且你们的性质是媒体, 你们有你们的优势和空间, 所以我没有把我的意见反馈给你们。只希望你们的有关报导更深入、更全面, 对问题的分析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每次与郭燕红副司长交谈, 她总是强调, 我们的护士队伍是一个可爱的群体, 而且是一个值得崇敬的队伍, 我们应爱护她们, 理解她们, 尊重她们, 并肯定她们, 媒体正好有这种功能和作用, 你们《当代护士》正好有这种特点和优势。

郭燕红副司长也是护士出生, 每每谈到她所熟悉或不熟悉的护士, 她会像说她的同事一样亲切。聆听者也会受其感染, 也会让我对护士增加一份亲切和尊重, 以及对护理这个行业的亲切和尊重。

陈永强:一个把工作当成爱好的男护士

中华护理学会原理事长黄人健给本人推荐过一名护理专家, 是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ICU专科护士, 男的, 叫陈永强。我请他讲过课, 也专程到香港采访过他。印象深刻的是, 采访过后, 他请我到一家星级宾馆吃海鲜自助餐。我吃得很少, 讲话较多, 主要想借吃饭的机会更多地了解他的情况。陈永强先生吃得比较多, 也很认真, 好象要趁机大吃一顿, 而且好多种海鲜问他品名, 他都答不上来。他笑着解释说, 他虽然是香港人, 就住在海边, 但平常很少进餐馆吃饭。问其兴趣爱好, 他说, 他的生活比较简单, 白天愿意呆在病房照顾病人, 晚上喜欢回家上网与同行交流业务, 尤其是与内地的护理同行探讨并接受他们的业务咨询。

看得出来, 陈永强先生是一个很专业的ICU护士, 也是一个把护理工作当成爱好的人。因为敬业, 也因为专业, 后来, 陈永强先生被香港卫生署指定为全港ICU培训师, 再后来, 调到香港理工大学做讲师。

我曾问他, 每天上班工作, 下班也工作, 是否单调, 是否乏味?他回答说:这份工作我喜欢, 这份职业很崇高。

以上只是我编辑生涯中的记忆片断, 不足以表达这份职业带给我的内心的感动。《当代护士》创刊二十年之际, 还有一些人不能不提及, 每每说起他们的名字, 本刊和我本人都会心存敬意。

《当代护士》面向全国, 根在湖南, 历届编委会领导和成员对这本刊物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和庇护, 如湖南省卫生厅原副厅长王蔚文、原厅长刘家望、现任理事长孙向明, 以及罗秋月大姐, 周娴君老人, 安昆利、蒋冬梅、姜冬九、雷立良主任等都为本刊的创办和发展作出了无私的贡献。

还应该说, 湖南省卫生厅的各级领导和处室一直以热情的目光关注着这本杂志的的成长并给予了方方面面的支持, 尤其是省卫生厅党组肖策群书记, 几次在《当代护士》期刊整顿中遇到困难时, 他都极力维护本刊, 如此, 《当代护士》得以一步一步发展壮大。

当然, 湖南省护理学会及会员单位, 特别是全省各级护理人员和全国广大护士姐妹对《当代护士》的关心和支持更是不待言说。

正因为有这么多人的支持和呵护, 《当代护士》历经风雨, 日益美丽, 不断壮大, 发行量呈几何级数增加。近几年期刊如林, 市场竞争激烈, 《当代护士》的发行量仍有不少的增长。

为此, 我们倍加感激曾经为本刊发展作出贡献和现在一直支持本刊发展的各界人士。对于他们的支持和贡献, 我们无以回报, 只有把感动留在心底, 只有把工作做得更好。

《当代护士》创刊的二十年, 是我国护理事业高速发展的二十年, 也是我国护理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的二十年, 据此, 本刊追踪时代的步伐对我国护理事业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这个行业涌现的众多可敬可爱的护士和她们的事迹给予了记录。

也算是一本杂志对一个时代的见证, 也算是一本杂志对一个时代、一个行业和一个群体尽到了一份责任。

作为一本杂志, 我们只能做到这些, 但我们用心在做。

最后, 要说的是, 对于护士这个可爱并令人崇敬的群体, 作为一名职业编辑, 我常常想为她们做点什么。

但是,

除了感动, 只有见证;

除了见证, 还是感动。

结缘《当代护士》书一生“编读”情谊

★编辑部主任李小玲

随着2014年的钟声敲响, 我们又进到了一个新的年轮。这是一个多变的世界, 也是一个躁动不安的时代。人们在忙着迎新送旧的同时, 也在忙着沉淀, 沉淀流逝的岁月, 也沉淀过往的美好记忆, 然后让这些沉淀在心中漾开, 绽放出动人的花来。

屈指算来, 我和《当代护士》结缘已经整整20年, 学校毕业后, 我进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文字编辑。但我接触的第一本杂志并不是《当代护士》, 而是一本卫生政策类的杂志。

工作五年后, 我便调到了《当代护士》杂志工作, 那时《当代护士》刚正式创刊, 所有的工作都要从零开始, 编辑工作面临的困难也相当的多。一是没有稿源。护士这个群体虽然很大, 也人才济济, 但是因为工作繁重和家庭牵绊, 护士们静下心来写稿的并不多。特别是当时电脑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入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 写文章都必需要用笔一字一字的手写, 因此杂志刚创刊时几乎没有稿源。二是稿件质量不高。当时的护士, 中专毕业生占绝大多数, 虽然她们初中毕业时都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专的, 但到底没有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 文学的基础功底还很差。投来的文章大部分要么是很质朴的情感的宣泄, 要么是记流水账似的叙述。还好, 我们在艰难中创业, 先是大量发约稿信, 二是对来稿进行精心的修改, 发现有比较好的作者就重点培养, 鼓励她们写稿。毕竟护士群体这么大, 爱好文学的人那么多, 所以我们的稿源也就慢慢多了, 也有了固定的作者群了。

做《当代护士》编辑这几年来, 体会最深的就是感动。我一直都在被感动着, 被作者感动, 被读者感动, 被作者们的作品所感动。我负责的主要是文学版块, 作为一个文学编辑, 在选择作品时首先要考虑整篇文章的立意、再看结构、再看文字, 然后最重要的是看贯彻整篇文章的情感, 如果没有真实的情感, 细腻的细节描写, 连编辑都不能打动, 又怎么能打动读者呢?

《当代护士》在护理类杂志中最有特色的、也是深受读者欢迎的是新闻版块和文学版块。护理队伍里爱好文学并有志进行文学创作的写作者很多,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成功被采用呢?也就是说做为一个文学编辑选稿的标准是什么, 我想这一定是大家非常好奇的。我们选稿的标准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标题。标题要新颖、时尚, 能吸引大众的眼球, 也能打动读者的心。大而泛的标题尽量少用, 毕竟我们做的工作也是细微事业, 强调的是精准真。二是内容。内容要真实感人, 要有真实的情感、细腻的细节描写。我们的“护士手记”和“病房写真”侧重的就是“细微情节”。病房里每天都发生着许多这样那样的故事, 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做有心人, 努力地去发现它并将它描写出来, 让读者感动。三是结构。如果说“护士手记”和“病房写真”强调的是细节, 那么我们的“护士的故事”“情感递带”“护士文苑”里的小说和连载强调的就是精巧的故事情节、感人的情感、缜密的文章结构、优美的文字语言。“护士文苑”是大家练笔上升为真正文学作者的地方, 因此它的文字素养要求比“天使心语”和“护士手记”要高一些。我们热忱期待有更多爱好文学的护士们给我们写稿。

做《当代护士》编辑这么多年, 最让我欣慰的是结识了许多爱好写作、认真写作的护士朋友。在我刊发表过几部中篇小说的吕艳茹, 她是黑龙江省黑河市的一名护士, 本人是一个非常有智慧、非常朴实的人, 她的文字功底相当好, 对文章结构的把握、细节的描述、故事的起承转接、情感的描述也很到位, 即使和专业作家相比也毫不逊色;风沙也是我喜欢的一个作者, 她是河南的一名护士, 她的文章很活沷、生动, 大都是描写护士们的工作中的感悟和爱情, 充满了正能量;武汉的李霞写作的特点是平实, 她的文章娓娓道来, 就像是在说生活中的某件事, 没有一点华丽的词藻, 但你可以感悟到其中的哲理;江苏周萍的文章你可以看出有很精心的结构, 现代的构思, 简洁的文字;孙会欣散文写得很好, 参加凤凰笔会时她朗诵的自己的一首诗曾经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一直坚持写作的护士们, 正是因为有了她们, 才有了《当代护士》今天的成就。

感谢《当代护士》让我们结下了这份缘, 也希望在今后的岁月我们能继续这份情。

上一篇:朗诵感恩父亲节的文章下一篇:借款协议-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