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世界的温暖高三作文

2024-05-15

另一个世界的温暖高三作文(共16篇)

篇1:另一个世界的温暖高三作文

另一个世界的温暖高三作文

时间将我划分在另一个世界里,那是一个荒凉的世界,有一大片土地,却贫瘠,没有蔚蓝蔚蓝的天,没有白白的云,只是一个孤零零的我。我厌倦也惧怕这样的生活,想要逃避却找不到出口,徘徊着,无奈着,流着泪。

是谁将我遗弃在这?

我被锁在沉闷里。黑压压的一片看不到温暖。不记得脸上有什么表情,只是在凝视黑色的沉淀。

想创造一个世界。有鸟语花香,有蜂飞碟舞,有我的领域。我要在这种上我喜欢的花,要养我喜欢的动物。我想,我是无法创造一个像小飞侠那样美丽的梦幻岛。我是一个会长大的孩子,总会有不甘寂寞的时候。其实,在我的心里面,存在着另一个世界。当我沉闷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的被吸进去。就像是黑洞一样将临近的人都吸进去,在那久了,无奈了,就会像是深陷沼泽般挣扎,痛苦。这是一个陷阱。陷得愈深,自己愈累,世界愈黑。

我摸索着黑暗找不到依靠,无奈的看着苍凉的岁月一点一滴的流逝。自己站在原地,焦虑的等待上帝赐予的锦囊,不想,自己正被另一个世界吞噬着。浑然不觉。

记起“蹉跎岁月”这个词,想到指尖触不到的边界,看着一片狼籍的生活,心里忽然有一个念头,我或许是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吧!鲜艳的世界有着明亮的色彩,看到暗淡的我是如此的明显的被孤立在这一片繁花锦簇中,我一点一点的被分离出来,在空中悬浮,何处是彼岸?

一点一滴的沉淀,黑暗变成浓密的.一点,将光亮围成一个圈,一点,一滴的,缩小这片令人嫉妒的明亮!我挣扎着要将黑暗拉回,却怎么样都够不到它的尾巴,哭着喊着要留下那一片光亮让我温暖……

我在黑暗里轻泣,眼泪顺着绝望滴下,自己就这样生活着?

忽然间想念湛蓝的海,鱼儿自在的游着,海鸟自由的在空中舞蹈,真想触摸一下这份和谐的美……

听着眼泪滴答,落下,滴答,又落下……

开始发现,足边的黑暗淡了,露出一点亮,又看见,那一点亮,慢慢的,一点一点将我包围,忽然的一瞬间,整个黑暗的世界都明亮了起来了,耀眼的亮,温暖着我冰冷的血液……

自己一个人,在光亮里慢慢步行,不要再去想念过去……

篇2:另一个世界的温暖高三作文

“唉!老师是不是有病啊……”我噘着嘴巴小声地嘟嚷。今天,我上课有些心不在焉,看着窗外的美景,漫天飞舞的雪花,只想着放学怎样玩,谁知?老师偏在这时候提问我问题,这才造成了现在的“灾难”!唉!只怪自己运气太差。

老师为啥在这么冷的天留堂,难道她不冷吗?为啥就碰巧提问到我……一连串的问题困挠着我。“田乙妤!好好做题,不然就别回家了!”老师的声音虽然压得很低,但却充满了威严与怒气。“是!”正在神游的我被吓了一跳,赶紧收回思绪继续做题。做题时,手几乎要被冻僵,我时不时的揉揉手,期待能有哪怕一丝暖意。终于,我做完了眼中那堆积如山的作业,背着书包往外走。

我边走边打哆嗦,这什么鬼天气啊!根本就不能玩。唉!看来,作文嘉嘉是不会等我了。回想这一段时间,我们总是一起放学,不过今天我被罚堂了,加上天气又不好,她肯定早就回家暖暖和和地写作业了。我现在可谓是孤独一人了!

想着想着,几分凄凉便萦绕心头了。就在这时,我眯着眼望见了前方一个熟悉的背影,慌忙走近了一点,却听见了她和门岗叔叔的对话,门岗叔叔问她这么晚了,为什么不回家,她却说我在等一个好朋友……

我顿时鼻子一酸,心里涌起一股暖意。我使劲儿的朝她挥手,大喊着:“嘉嘉!”她笑容满面地回过头:“田田!”我们做了个秘密好友握手,之后,愉快的笑声便洒满了寒冷湿滑的归家路。

篇3:另一个美妙的世界

UFO从发现到消失一般只有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时间,留给人们神秘的感觉,让人们怀疑和猜测。这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UFO现象给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地球人类将了一军:它以迷离的面容、莫测的影踪和神奇的功能,对人类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作为研究不明现象的杂志——《飞碟探索》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作为中国第一批飞碟探索者之一和UFO研究专家的时波先生,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有关不明现象的知识,将他在任《飞碟探索》编务期间翻译和发表的有关文章编成了《另一个美妙的世界(1、2、3、4册)》。这4个分册朦胧地描绘了一个令人遐想的遥远却又逼近的神秘世界,其轮廓是完整的,其图像是充实的。

在第一册《缤纷的UFO事件》一书中,作者收录了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类UFO事件33篇,集中反映了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末的重大的UFO案例,其中既有远距离观察,也有近距离接触,大体上以发表的时间先后编排。书中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优美的文字,使人读来如亲临其境。

在第二册《撩拨好奇的空中来客》一书中,着重介绍了UFO乘员来无踪去无影的奇能和UFO光的绚丽等。主要内空包括:UFO在行动、UFO乘员的秘踪、奇妙的UFO光、美国大停电事件、神秘的爆炸和飞碟学中的“边缘事件”等。飞碟学家们一致认为,不明飞行物最大的奇妙之处在于它的变幻莫测、性能异常的光。在飞碟学这门科学里,它的光足以构成一个独立的复杂的研究课题。因此在本书的第三章中,作者就UFO奇妙的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但作者在本章的开始就指出,本章仅起抛砖作用,绝不是对UFO光的全面介绍。本册是《缤纷的UFO事件》的后续,在本册中,作者开始了对UFO及其乘员的初步探讨,为更好地引出《另一个美妙的世界》第三册——《地球的遭遇告诉我们》打好了基础。

在第三册《地球的遭遇告诉我们》一书中,作者以边叙边议的方式,分别对百慕大三角地区、发生在中国的UFO事件、撒哈拉是否存在UFO基地、处于轰击中的地球、地球的几次大灾变等内容进行了论述。

在第四册《探索之路在脚下》一书中,讲述了当UFO现象越来越明显地摆在人类面前时,科学家们毅然奋起应战,投入到艰巨的科学研究之中,确立并发展了飞碟学和相关科学。本书的主要内容有:由UFO掀起的争论、飞碟学在困难中发展、宇宙探索。

对飞碟的研究必然会把人类的思路导向宇宙。外星人如何到地球上来?地球人怎样飞入宇宙深处?人从何而来?将来又到何处去落户?这些问题只能在探索宇宙的努力中才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篇4:另一个世界的温暖高三作文

毋庸置疑的是,科技发展是二十一世纪乃至以后的必然趋势。诚然总有些声音提出对于机器人取代人类一说的担心,我们更需重视的却是人类价值观和同情心的流失。

人之所以能成为人,正是因为人有着不同于机器的情感和判断力,这种判断力通俗来说就是剖析事物的本源。不仅仅浮于表面不懂变通。人的价值观不辨对错,孰是孰非,然则总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好比前两年针对“到底是否要扶老人过马路”问题的热潮,明明只是举手之劳,却被几个个例弄得失了人情,冷漠不已。

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人们好像总是少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力,也许内心世界丰富不已,却不曾敢于大声表达自己。当某种产品或营销模式以其独特个性的方式在市场上流行后,与之俱来的便是各种或是类似的店名,或是推出相似的产品,这种“跟风”现象就日益严重了。如今的共享经济时代其实只是一种“假共享”,共享带来的成功确实有其必然性,然而像共享冰箱,共享房间等就显得尤为可笑了。本就只是一种租用模式,却非要贴上“共享”的标签,倒是与那些为了在朋友圈晒上一张“共享房间”而消费自己所不需的人一拍即合了。

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里提出对于权威不应盲目崇拜,贾平凹同样也提出要把权威放到脚下来读,说的就是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辩证地看待问题的道理,因此学会质疑必定是处世的必要条件。质疑指的不是盲目的“俯视性”地看问题,更不是一味抨击他人,而是带着自己的思想与书中的或是他处的某个人来一场心与心之间的对话。我们仅仅因为对方的阅历深或地位高而认为其是全然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思想便愈加僵化固定,与同一种思维方式并进。在某一种程度上,我们更成为了我们所创造的计算机,这种发展必然是弊大于利的。计算机是一种理智的产物,它只专注的是结果如何,而我们所处的人类生存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种变化没有确切而固定的答案,因此当我们用同一种眼光来看世界的时候,就会渐渐迷失自我,成为“机器化”的产物。

我们为人处世,都不应像公式化的那般不通,我们应该学会的便是思考,学会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思考。卢核身处孤独之境,可他却学会了用文字寻找世界,在别人面对孤独,一蹶不振的时候,他却成就了自己。太过理性、客观的看待事物也许会使自己深陷泥潭;而一个有自己思想和感情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即使身处孤独之境,也不会迷失自己。

“创新”是当今缺失的,但也是最为需要的。在为人处世时,我们都应对身边事物留一个问号,试着用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和发现。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确实不会出什么差错,但是富有价值观和同情心地看问题才能创造更美更广阔的世界。在帮助他人时,在处世时,不要计较结果究竟如何,享受过程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篇5:另一个世界的温暖高三作文

我们像是童话里的玩偶,又像是戏剧里的木头人,迫不得已,逢场作戏,却又乐此不疲。 我们在对方的`幕后,看着对方的好戏,指指点点,不被人家发觉,却又掩不住,内心罪恶的欢喜。

你以为她对你笑,内心也是对你友好吗?你错了!

等你走到这一步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有个真正互相信任的人做朋友,多么来之不易!

你们一直以为,戏剧性的生活,只存在电视剧中,却不知道,电视剧更是对人生生活的变相反映。

可笑的是,别人给你一个笑容,你竟然以为是阳光普照,温暖了全世界。却不知,平静的海面底下,酝酿着怎样的惊涛骇浪。

篇6:窗外的另一个世界作文

一些霓虹灯给黑夜上了点儿淡妆。我坐在教室里,侧身望着身旁的窗子,可能太专注忽视了前面的.那扇窗。

事实上,这里的霓虹灯并不多彩,只有红。橙。白,3种颜色稀零的散落在夜空,比较淡雅。这似乎更适合我的口味,我因此更入神了。

白色主要以小灯泡为主,一点一点的。橙色则是像涟漪般荡开。而红色则由4个大字组成。这让我联想到:繁星,明月,朝阳。

繁星们似乎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成群结队的的分布在黑夜里。当然也有只有2,3个在一块儿的,看上去有点孤独,但只仔细一看他们好象是在说悄悄话一样,好象还比周围的星星更亮一点。看得出来它们都很快乐,可能是因为没有束缚的关系吧。

篇7:另一个世界的奶奶

1

奶奶80岁后头脑就不大清醒了,还有点儿耳背,我们都得扯着嗓子和她“喊话”,她却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别喊,我听得见。”可是稍微放低几分贝,她又会追问 :“你说什么?”简直让人哭笑不得。我时常会恍惚,感觉她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我们不大了解那个世界的情况,她也不太关注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可我反而觉得这样的奶奶,好玩又可爱。

有一天,她有些发愁地问我:“你有25岁了吧?”

“马上过30岁生日喽,奶奶。”我苦笑一下。她糊涂后便搞不清自己的年龄,我们的岁月也被连带停滞不前了。

“啊?”她好像很意外,“那你结婚了吗?”

我这下彻底被雷翻 :“这您都不记得了?好好想想。”

她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是不是上个月结的?我好像去吃喜酒了。”

我摇摇头:“上个月是您外孙女小凤那宝贝儿子的满月酒,我还没男朋友呢,您给我介绍一个呀?”

“小凤什么时候结的婚?”她有点儿伤感,好像我们没有通知她似的,其实小凤结婚她去了,还闹着吃了一个四喜丸子。很快,她便不纠结小凤的事了,又挺不满地质问我:“你都干吗去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爸都15了。”

我笑着反驳她:“您30时我爸也就8岁。”她不服气地哼道:“就是15。”

“好,15。”经验告诉我,最好不要和有着耳背和糊涂双重“优势”的奶奶争论。

晚上我们围坐在一起打牌,我说起奶奶的那些胡话,一家人被逗得乐不可支,嫂子还故意学奶奶:“你都干吗去了?”奶奶拿起拐杖要抡嫂子,其实也就吓吓她,因为她从来没真正打过谁。

我们之所以每晚支牌桌是为了奶奶,这两年打牌是她唯一的乐趣,为了让她只赢不输,我们全都学会了不动声色地喂她牌。爸爸照例是不能上牌桌的,因为奶奶不许。

2

5年前,奶奶不是这样的,那时她耳朵没背,腿脚也利落,头发更是梳理得一丝不乱,神情中总透着一副不易亲近的威严。

奶奶年轻时,做了一件在当时看来非常出格的事——和嗜好赌博的爷爷离婚。那时离婚不像现在这么简单,居委会调解,双方单位调解,甚至民政局都帮着调解。我一直认为,当时离婚率低,和高难度的离婚方式有关。奶奶不是没给过爷爷机会,可惜爷爷本性难移,她认为这对姑姑和爸爸的成长不利,于是咬紧牙离了婚,独自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她对孩子要求极严格,犯错误后经常拿藤条抽他们的手心。

爸爸刚参加工作时,单位的同事总爱招呼他一起玩牌,爸爸觉得同事之间的应酬不好拒绝,便去了几次。奶奶知道后很伤心,认为爸爸遗传了爷爷的基因,必须狠狠扳过来,于是她拿出多年不用的藤条。那年爸爸都25岁了,自然不想挨打,可奶奶始终虎着一张脸,他只好伸出手掌,并像小时候那样闭上眼睛,没想到落到他掌心的,却是奶奶的眼泪。从此,爸爸再也没玩过牌。

据妈妈讲,她刚嫁过来时,奶奶颇有一副恶婆婆的架势,虽不用早请示晚汇报,家务活儿却一点儿也不能马虎,衣服要熨得不能有一个褶子,桌子沙发要每天擦拭,地砖上更不允许有一根头发。对此,妈妈暗地里是有些抱怨的,可她不敢明言,奶奶单是皱一皱眉她都害怕。我和哥哥跟奶奶也不亲。于我们而言,她更像一个大家庭中严苛的家长,而不像“奶奶”。直到大哥的儿子晨晨出生后,奶奶才有了一些改变,不但和蔼了许多,偶尔还和我们开玩笑。晨晨是她的第一个曾孙,很讨她欢心。可惜,晨晨一岁时,奶奶就得了老年痴呆症。

奶奶痴呆后懒散了很多,连向来梳得一丝不乱的头发都不爱打理了,有时候妈妈张罗着给她洗头,她竟像小孩儿一样躲在卫生间不肯出来。

3

那天我一进门,奶奶就凑过来 :“你觉得和贵怎么样?”我一时没明白她的意思。

“你不是还没男朋友吗?和贵也没有女朋友。”奶奶故意压低了声音,做出和我说悄悄话的样子,可惜依然比我们的正常音量要高。最先Hold不住的是嫂子:“奶奶让你嫁给和贵,哈哈。”

我这才想起和贵是谁,也是我们小区的,至少40岁了,一直没正经工作,说话也油腔滑调的。

妈妈无奈地解释,上午她陪奶奶散步,遇到了和贵,她便随口问人家有没有女朋友。

我尴尬得要死,以后老太太若逢人就“推销”我,我还怎么在我们小区混?我只好“吓唬”她:“您以后要再这样,我就不给您买巧克力了。”

奶奶马上变乖了。我剥了一个巧克力放到她嘴里。她鼓着嘴认真地说:“你也别太急,慢慢来。”这话让我心里不由一暖。

渐渐地,我们都把奶奶当成了这个家“最小的孩子”,她偶尔会说些让我们尴尬的话,生气了拿起拐杖就要打人,甚至做一些让我们哭笑不得的举动,可我们都笑着接纳了。我们始终认为,一家人最大的乐事,就是分享她说过的胡话和做过的糊涂事,好像里边有着莫大的乐趣。

4

奶奶是在睡梦中走的,突发性脑溢血。那时她已经痴呆6年了。

奶奶去世很久后,我们还在怀念她。一次全家人聚在一起聊天,我突然想到倪萍写的《姥姥语录》,于是便提议:“咱们也出一本《奶奶语录》吧。”

“好主意,我记了好多条呢。”姑姑接上了话头。然后大家开始回忆奶奶在世的那些好玩的事,好笑的话。“你们有没有发现,咱们说的全是奶奶痴呆以后的事。”嫂子说到这时,爸爸叹口气回应:“如果不是痴呆了,以她的性格,永远不会说那些话,做那些事。”

“也许这才是她的真性情吧。不是说人痴呆后,会变得更本真一些吗?说实话,如果不是咱妈痴呆了,我肯定还会为她小时候打我打得那么狠而耿耿于怀呢。”姑姑说完,悄悄擦去眼角的泪。

就在那一刻,我终于发现,要强了一辈子的奶奶,其实就是一个柔弱的老太太,需要人疼,需要人宠。老年后的奶奶重返本真,这份本真,就像是上天送给她的,也是送给我们全家的一份最好的礼物。(摘自《女友·家园》)

篇8:另一个世界作文

她一睁眼便感受到这个世界的诡异。一些不知名的小东西正在往她体内、往她心窝里使劲而狠命地钻,往骨髓里扎。无论她怎么睁大眼睛,也总看不见,摸不着;无论她如何使出全身力气去踢、去扔、去推、去砸,那些小东西依旧似挑衅般让她躲不及也避不开,无可奈何。

她瘫坐在地上烦扰着,挣扎着,抗拒着,却总也走不出那深不可测的沼泽,就这样,深陷其间,挣扎不得。时间一分一秒地走着,她的身体也越来越不适,直至虚脱。

“呼,呼,呼……终于回来了!”她抚了抚苍白的脸颊,心神与思绪仍纷扰、杂乱着,但他还是坚持起床去忙工作的事,安慰着自己很快就会好的,然后继续投身于茫茫文件中。几日了,辗转反侧,寝食难安,拖着倦怠的身子她去看了医生,医生说她压力太大,让她最近什么都不要去想,就让自己像初生婴儿般一样纯白,放空自己,让心静下来。

又过了几日,她仍是走不出另一个世界又或者是她自己内心构筑的心理藩篱,无奈,她只好把一颗心交给音乐去打理,因为她相信,音乐是心灵最好的朋友,心静的音乐,让灵魂在乐曲中得到净化,心中所承受的压力也会能随之缓减轻松。她就这样信赖而任性地跌进音乐里,想人生过往,思是是非非,念远远近近……

打开音乐,听听一首首简单的钢琴曲,简单的优雅,看着桌边的一杯咖啡,冒着热腾腾的蒸汽,仿佛在跟随这音乐优雅的跳着舞蹈,在白色的气体中,沉醉在一位正在缓缓起舞的舞者,舞姿轻轻挪动着,手向上一挑,脚轻轻的垫着移动,渐渐的自己仿佛也进了另一个世界,白色的一片,在一篇光芒下,有一个舞者围绕着身边渐渐跳动着优雅的舞者,她的笑容,总是甜蜜,嘴角轻轻的上扬,没当她回过神来,旋律伴着舞姿,转移了我的视野,这里好安静。

音乐停止了,舞者消失了,站在原地恍惚着,这里好安静剩下的是只是一片安静,这里是哪里,这里难道又是另外一个世界?又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她闭上双眼,抛开所有的想法,静静的呆在原地,这种安静,让她没了害怕,没有紧张,甚至还有一丝的兴奋,想想这里,安静而充满生机,白茫茫的一片,带来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活力,仿佛手一打开一扇门,便会有一束阳光照进来,俯瞰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

她静静呆在这白色的世界中,空荡荡但是充满生机,享受着这里充满了生机的世界,她模仿着舞者,慢慢的跳动起来,慢慢的动着双手,嘴角露出同样的微笑,这时音乐渐渐的想起了,她也不断的跟着动着,伴随优雅的钢琴曲,慢慢的挪动着双脚,音乐越来越快,8分音符,16分,32分,越来越快,她越来越享受着自己的空间,最后一个重音,身体一个下移。

篇9:另一个世界作文

――题记

遇到蒋勋先生的那本书《美的曙光》,我才认识到,原来,美的世界,这么大,大道无形;这么远,远在恒古,这么深,如汪洋大海。

犹记古埃及的金字塔,雄奇而壮丽,日光下澈,在无垠的沙漠中,留下了一片偌大的阴影,这,是多么美呵!这偌大的塔,哪里只是雄奇的景色?更是对于先民意志的诠释――他们崇尚自然,崇尚图腾,崇尚自然之美。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于自然,是崇敬的,但是自然巍峨若高山,不可抗拒,不可抵挡。于是,他们开始幻想,自己可以拥有与自然同等的力量,可如鸟般飞翔,蛇一般舞动,如虎般生猛,他们所求的,是对于大自然由衷的敬意。于是,在最早最早,美的世界,初具萌芽,但是,它只是很朦胧的美,后来,它渐渐丰满了,如百鸟朝凤般圣洁,如山间泓泉般清澈,如山脉般顶天立地。小小的世界,偌大的真理。反之,回望现在,人们的视觉,已被繁华世界的表面所蒙蔽了吧?是浮华亮丽的外表,让人们忘记了最初,最美的自然之美吧!还是,那轻薄的,微小的世界,已全然被人所遗忘了呢?

记得余秋雨先生写的《行者无疆》中有一句话,那样透彻,那样铭心刻骨:在汉诺威的世博会上,德国的展厅,只放了几个雕塑在那儿,有的甚至是毛坯,下面留着一小行字:请观者为其取名。作为欧洲千千万万小国中的小城,是那样微不足道,数个小城,就成了一个国家,可是这种有意无意间的不显摆,不波澜,不壮阔,就展现了历史与自然最好而恰当的融合,就像柏林大学隐藏在柏林中一样,到处是青葱的树木,而躲在背后的,是茫茫的天地。历史的美感,不由散发。正如利奥波德所写的沙乡年鉴中提到的年月如自然一样平凡朴素,却一如繁花般美丽。

我想,其实美的世界,不是在浮华中喧宾夺主,而是在朦胧中,在心中蒙络摇缀,只是你是否静下心去寻,去找。美的世界,会如历史般展开,如自然般质朴,正如王羲之所讲胸中唯丘壑独存那样美。

篇10:另一个世界作文

在这里,晴朗的天空湛蓝湛蓝的,偶尔飘过几朵洁白的云。这些云有的好像棉花糖,又松又软;有的好似一只小绵羊,调皮可爱;还有的好似一只只花丛中的蝴蝶,翩翩起舞……这个时候,我就会坐在秋千上,享受着微风轻轻的吹拂过我的脸颊,把这一切美好记录在我的画本上。

青青的草地上偶尔有几朵花来做点缀。有红的、黄的、蓝的、粉的……还会有几只蜜蜂或者蝴蝶过来做客。它们时而你追我赶的.做游戏;时而两两成对跳一支优美的舞;时而躺在某朵花上饱餐一顿;又时而在美丽的花朵上呼呼大睡。这个时候,我就会静静地趴在草地上,观察着这一切,把这一切都刻印在我的脑海中。

潺潺的小溪清澈见底,溪里的小鱼在开心的做着游戏。看!那只可爱的小金鱼负责找,它用鳍捂着自己的眼睛,数着:“1、2、3……”这个时候,那只滑稽的小丑鱼迅速地游到了小溪里的石头后面;灵活的小鲫鱼快速地钻到了水草中;聪明的小鲤鱼则那儿都不躲,就在小金鱼身后。“……17、18、19、20!我来找啦!”小金鱼说完便睁开眼开始找。它找到了小丑鱼和小鲫鱼,可怎么也找不到小鲤鱼。殊不知小鲤鱼就一直跟在它身后,看到自己这幅着急的模样,正捂着嘴偷偷地笑呢!这个时候,我就会和它们一起做游戏,把这一切欢乐留在我的心里。

篇11:另一个影像世界的历史

这个关于影子的影子的故事赋予了中国人灵魂历史一种无穷的魅力,创造了今天人们所说的“面具”,并相应地建立了有深厚文化背景的面具文化系统。

在面具发生后,中国人就把一种既抽象又具象的“非我影像”,深刻地寄寓其中,既作为一种人的“景”的实在描述,又作为一种自身文化的象征和符号,并怀着复杂而多变的心情,不断地演化和发展了它。

面具是世界共生的文化现象。这是人的一个伟大的发明,可这发明的历史却被我们自身忽视了,特别是具有丰富的面具文化历史的中国尤甚。顾朴光先生《中国面具史》一书的出现,可谓是对这一文化历史的“拯救”。

在《中国面具史》中,中国面具,这一中国人的另一个影像世界的历史得到了平实朴直而又详尽的描述。顾朴光先生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巫术仪式诸因素阐释了面具的起源,指出:面具的起源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它是原始人类混沌思维的物化产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先民为了征服自然,协调群体,战胜敌人,沟通鬼神,而发明了面具。在原始社会中,面具作为一种用以同自然、人以及超自然世界进行交际的文化符号,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它用于狩猎时是一种生产工具,用于战争时是一种防护武器,用于祭祀时是一种通神法器,用于舞蹈时是一种化装道具……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面具所蕴含的多层面的文化意义。在以下的章节中,顾朴光先生全面地关照了中国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面具文化历史及其发展变化,展开了以面具为焦点的中国多层面文化历史的画面。

《中国面具史》描述中国人的另一个影像世界的努力是成功的,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人是怎样从面具中发现了人的角色转换,拓展了人的观念意义上的生存空间;看到了人的影像世界的丰富性,这个丰富性也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生存的丰富性。另外,作者还把从古代到近代,几乎所有的目前能够表述的关于面具以及和面具相关的文化事象都包含了进来,让我们看到了各个时代的人在利用自己创造的这一文化事象的多姿多彩的风貌。在人的这一影像世界中,我们既看到了它与人的原始思维的关联,看到了人沟通鬼神的方式,也看到了它作为“傩”这种神秘文化现象的象征物的情形,同时也看到了娱神、娱己和寄寓审美情趣的愿望。《中国面具史》正是精确地描述了这一切,使面具文化更具历史感。

《中国面具史》表现的不是一种纯物态化的历史,也不是一种纯精神化的历史,而是介乎二者之间的人的影像的历史。但正是对这种影像历史的描述,却实实在在地解答了我们中国历史和现今文化的许多问题,大如中国文化类型的表现,中国人精神气质的原始构造,中国人审美想象和情趣的源头等等;小如某种习俗的根源,某个形象、符号的含义,某种戏剧的起源,某个工艺的发生等等。正如顾朴光先生所述:“中国面具广泛流布于生活的众多领域,如狩猎、战争、巫术、祭祀、丧葬、求雨、舞蹈、戏剧、驱傩、镇宅、镇墓、装饰、图腾崇拜、成丁仪式……等等。其社会功能之多,使用范围之广,以及对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均为世所罕见。”(见《中国面具史》第444页)

《中国面具史》的出现,能把一个既十分单一又纷繁复杂,并具有深刻意蕴的人的另一影像世界展现出来,会对国内外学人及广大读者产生深刻的启示。

篇12:另一个世界小学作文

听你的第一首歌也是唯一的一首歌是《红颜劫》――红极一时的《甄执》的主题曲。那时不过觉得:这人的声音真好听。作为观众又怎会想到去了解这首歌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一个人。

得知你的噩耗是在一个黑色的星期五。那天,放学后同学们都急匆匆的回家。既因为是久盼的星期五,又因为那天傍晚天空像笼罩了一块大纱布,令人压抑。至今我还记得,回家路上我笑问了同学一句:“最近娱乐圈有什么头条新闻吗??”那时我还是抱着看戏的心态,现在想想却再也笑不出来。

回到家,习惯性的拿起手机,一条新闻将我震惊的说不话来:“歌手姚贝娜于20xx年1月16日下午4时逝世”这几个字像一把尖刀刺入我的心脏,鲜血直流。其实我并不了解你,可是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万分心塞。我打心底里替你惋惜。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去看了你的微博(不如说是你的最后一条微博),“天妒英才”“红颜薄命”一系列的词涌入我的脑海。

谁也不能否认你,你是最棒的歌手。你的《矜持》的细腻深情,你的《鱼》的细腻婉转,你的《心火》的真心诠释,无一不拨动我的心弦。我渐渐了解你,喜欢你。我喜欢你的乐观豁达,我喜欢你的无私奉献,我喜欢你的无邪大笑。

仔细想想,上天待你不薄。它让你远离这尘世纷争的人间,离开这喧嚣扰乱的尘世,到另一个地方永远歌唱。没关系,你留给我们的还有天籁般的歌声,你光明也会在另一个人身上得到永生。

篇13:另一个世界小学作文

奇奇是实验小学的一名学生,在四年级一班读书,他是一个善良懂事的男孩子,总爱帮助别人。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他总要经过一口井。有一天,在放学的路上,奇奇在看天空上的云朵,一不小心踩了个空,掉进了井里。奇奇拼命地喊救命,可没人来救他。他又饿又累,就睡着了。等他醒来后,发现自己在一个美丽的地方,有高高的山有清澈的小溪,有各种各样可爱的小动物,有绿茵茵的草地,身旁站着一位可爱的小姑娘。奇奇问:“你是谁?这又是什么地方?”小女孩忙做解释:“我叫安琪儿,这是另一个世界。那你又是谁?从哪儿来的?你又是怎么来?”奇奇回答:“我叫奇奇,从中国来,我掉进了井里,就来到了这儿。”安琪儿带着奇奇来到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这座宫殿看起来非常壮观,安琪儿说:“我爸爸是这儿的国王,这座宫殿就是他的。”奇奇走进去,看见一位中年男人,坐在宝座上,安琪儿给奇奇和这个人作了互相介绍,奇奇才知道这就是这儿的国王,安琪儿的爸爸。国王对奇奇说:“欢迎你来到这儿!”奇奇对国王说:“这里这么美,我可以叫我的家人来这儿安居吗?”国王摇了摇头:“美好的家园要自己创造,地球人可以保护环境,就能住上我们这样的地方了,你可以住在着,但你的家人不能住这。”奇奇一想到自己的家人不能住这,自己又有什么意思呢。他谢决了国王的好意,问:“那我怎么回去呢?”“只要闭上眼睛就可以了。”奇奇闭闭上眼睛,当他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已在井外,天色已晚,远处传来了妈妈的呼喊声,奇奇跑了过去,扑进了妈妈的怀里。

从那天起,他都把自己周围的地方打扫的干干净净、一丝不苟。

篇14:另一个书世界作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另一个书世界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另一个书世界作文1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曾经这样说过。

人就应该多读书,否则他的视野便只停留在一个渺小的世界。有书的世界才是完整的。

记得小时候,我拿到一本奥特曼图画书,津津有味地看了好几遍。以至到了吃饭的时间,妈妈盛好饭菜叫我吃饭。而我却因为看得太入神,被妈妈揪着耳朵上了饭桌,手却依旧未离开那本书。见我如此次痴迷,妈妈也无可奈何。

书是我的另一个世界。

时光如细沙一般,从双手罅细间飞快的流逝。对于文学我是越发的喜爱了,我曾经看过的书有许多,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狼牙山五壮士》、《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我看过的故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说保尔身有残疾,却有着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的精神,他的这种精神把我给感动了,这对我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也让我觉得今后的学习充满了希望。只要我的`手上有一本书,我宁可不吃不睡地把这本书读完。每一次我一打开书就会闶到一阵油墨馨香的味道,令我陶醉在书香之中。傍晚我一回刭家立马找来一本书,一页两页我像一皮饿狼贪婪的读着,我从傍晚看到深夜,妈妈回来了看到我这样埋头看书,无奈地摇摇头“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觉。”“哦” 我瞥了妈妈一眼,极不情愿的说。等到妈妈睡了,我又偷偷爬起来开灯继续陶醉在书的海洋里。我看书看到直到半夜时分,我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书,心里却还意犹未尽。此后,书在我的心中便成为了至上,只要一遇见书,我就立马放下手头的工作,与书拼搏得废寝忘食。

其实书不是一种烦恼,而是一种乐趣;其实书不像你们想象得那么可怕,书是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一位良师。

另一个书世界作文2

时光飞逝,白驹过隙,就这样,十一个年头过去了。在这其中,我与自己喜爱过的书发生了许多故事,千奇百怪,各式各样,就让我一个一个娓娓道来吧。有一天,天气万里无云,是个看书的好日子。我坐在阳台上看书,所看的是青少年版《水浒传》。我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成为了书中的人物一样。这时,突然传来了一阵不和谐的声音:“吃饭了!儿子!”。我置若罔闻,仍自在的看书。心里总想着把这面看完就去吃饭,可看完又想看完这页去吃饭,就这样,不知看了多少页,还未去吃饭。这时,妈妈怒气冲冲地冲向阳台,叫道:“你在干什么?!叫你几十遍你都听不到?!”我被妈妈的猛虎气势吓傻了,不知所措起来。随之,停顿几秒后我又放声大哭起来。妈妈继续批评我。

篇15: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

森于1933年生于印度,几十年去国离乡,至今仍然保持印度国籍。1953年,他在印度完成大学学业后赴剑桥大学就读,1959年获博士学位,曾执教于剑桥大学、德里大学、伦敦经济学院、牛津大学等;1987年在哈佛大学担任经济学和哲学教授,次年返回英国,任剑桥三一学院院长。1994年,他曾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主席,199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除了教学,森还在许多学校和国际机构做过学术研究,1989年在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担任《人类发展报告》的顾问工作。在研究中,他把经济学同哲学和伦理学结合起来,研究范围从社会选择的一般理论,到贫困、饥饿、收入分配等大量经济现象,视野十分开阔,但目光始终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最具威胁性的问题。他的研究不但是革命性的,而且是卓有成效的,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高度评价说的:“全世界贫穷的、被剥夺的人们在经济学家中找不到任何人比森更加言理明晰地、富有远见地捍卫他们的利益。”然而,作为一种学术倾向,面向现实和穷人,未必能够获得周围的学术小圈子的赞同。至少,他的导师罗宾逊夫人便极力反对他,要求他抛弃这些远离抽象理论的“道德垃圾”。在学术道路的选择方面,他表现得相当偏执。他自述说,他之所以从自然科学转向经济学,是因为深受泰戈尔的“印度理念”的影响,再就是,他的家乡孟加拉在他九岁时发生的大饥荒对他的刺激太大了。他深切地知道,他和他的导师乃分属于不同的两个世界。“阿马蒂亚”,这个名字的本意,就是“另一个世界”。

自由:发展的目标

发展中国家把发展当作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这是毫无疑义的。关键是,发展意味着什么?朝什么方向发展?那些被看作促进发展的因素,会不会倒过来对发展本身造成损害?分歧恰恰出在这里。与众不同的是,森认为,发展并不是终极目标,自由才是发展的目标,发展只是扩展人们享有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而已。

就这样,在发展问题上,森安放了一个楔子一般的坚硬而锐利的视角:自由。

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森把他所持的自由的发展观同狭隘的发展观作了对比。所谓狭隘的发展观,是把发展定位于纯经济目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社会产品的丰富、个人收入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管理的现代化等等。森指出,所有这些目标都属于工具性范围,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而人的最高价值标准只能是自由。正因为如此,他认为发展必须要求消除那些限制人们自由的主要因素,即贫困以及暴政,经济机会的缺乏以及系统化的社会剥夺,忽视公共设施以及压迫性政权的不宽容和过度干预。森特别重视贫困,认为极度贫困会导致经济不自由,会使一个人在其他形式的自由受到侵犯时成为一个弱小的牺牲品。同时,经济不自由可以助长社会不自由,正如社会或政治不自由也会助长经济不自由一样。专事贫困问题研究的经济学家本来就极少,突出的如缪尔达尔,他用累积的因果关系的法则分析美国黑人和南亚的贫困现象,说是“歧视繁殖了歧视”,着眼点仍是收入不平等。像森这样把贫困直接纳入自由的范畴进行综合考量的,在经济学说史上恐怕没有先例。

森既然认为发展只是为了促进自由,就有理由要求集中注意这一主导性目的,而非别的手段和工具。在这里,自由是固有的、实质性的,它构成发展的建构性部分而变得无可替代。书中回溯了废奴前美国南部奴隶的生存状况,说那里的奴隶比自由农业工人拥有相对较高的货币收入,而寿命期望值也不特别低,几乎等同于法国和荷兰那样的发达国家,而且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自由的城市工业工人,但黑奴还是逃跑。当奴隶制废除后,庄园主曾试图召回昔日的奴隶,给他们给付更高的工资,让他们继续按奴隶的方式——奴役劳动和人身依附相结合——工作,但始终未能取得成功。为什么?因为个人自由至高无上。作为一种发展观,森强调的是面向主体的观点,即是:只有当生命个体成为自由、独立的主体,所谓发展,才能获得真正的动力。每一个个人,都应当有效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应沦为被精心设计的发展计划的利益的被动接受者。

森主张把自由作为基本的价值判断引入经济学分析,是因为在他看来,自由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拥有,也就是说,任何形式的控制、歧视、奴役和压迫都不能被接受。自由的存在根本无须给出理由,它本身就是价值,无须借助别的事物来体现它的价值。只有在自由这一基本价值得到保证的前提下,经济福利方面的改善才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福利的增加。

自由在书中分为实质性自由和工具性自由。实质性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的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阅读计算、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可行能力”(capability)是森借以表述实质自由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人自由从事各种不同活动的可行性,实际上是自由选择的能力。森曾经使用过的“权利”、“机会”等概念,都可以包括在这“能力”里面。以贫困为例,在森看来,贫困不仅限于贫困人口的低收入,从本质上说,它意味着享有正常生活能力的缺乏和丧失。因此,种种解困脱贫的办法,重要的还不是收入的补充,而是让贫困人口获得创造收入的能力和机会,即获得自由。由此出发,森强调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并且指出,一个失去能力的人是无法承担责任,也不能认为是有责任的。关于工具性自由,森列举了五种不同的形式:首先是政治自由,也可以说是民主,主要表现为言论自由和普选;其次是经济条件,表现为参与贸易和生产的机会;三、社会机会,重要的是教育和医疗保健方面的社会安排;四、透明性担保;五、防护性保障措施。对于政治自由,森阐释说:“政治自由,就广义(包括通常所称的公民权利)而言,指的是人们拥有的确定应该由什么人执政而且按什么原则来执政的机会,也包括监督并批评当局、拥有政治表达与出版言论不受审查的自由、能够选择不同政党的自由等等的可能性。这些自由包括人们在民主政体下所拥有的最广义的政治权益(entitlement),甚至包括诸如政治对话,保持异见和批评当局的机会,以及投票权和参与挑选立法人员和行政人员的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政治自由和自由权只具有可允性(permissive)的优越性,其实效性取决于政治自由和自由权是如何行使的。”因此,尽管民主无可争议地被看作是社会机会的一个主要来源,却仍然需要具备使之良好运作的方式和手段。其中,他特别强调广泛的参与,此外,还提及反对派的重要作用。

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一贯重视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的独立运作,对此,森提醒说:“市场的整体成就深深地依赖于政治和社会安排。”社会不公,贫富悬殊,常常致使人们反对和否定市场机制,事实上,这些问题并非由市场本身而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森指出,这些问题包括:对运用市场交易准备不足,毫无约束的信息藏匿和缺乏法规管理,使强势者能够利用非对称的优势牟利。因此,他多次论及公共政策和公共行动的重要性,说:“为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市场机制的深远力量必须通过创造基本的社会机会来补充。”他提出,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警惕“既得利益小集团”的高调宣传,蕴含在排除竞争的努力中进行的“寻租活动”。至于如何解决这类问题,他认为别无选择,只能借助公共讨论和参与式政治决策的自由来解决,即通过民主政制来解决。民主与自由,森是通过“能力”的获取,即将机会向弱势者倾斜的思维途径达致的,这样,平等已然植入自由之中。在涉及社会机会问题时,他有一个意见,就是:应当把人类发展的资金用于对提高生活质量更起作用的领域,而不应把公共资源用于其他社会利益远不清楚的目标上。他举例说:“现在一个又一个穷国用于军费上的大量支出常常比基本教育或医疗保健费高出几倍。财政保守主义是军备扩散主义的噩梦,而不是学校教师或医院护士的噩梦。学校教师或医院护士比军队的将军更感到财政保守主义的威胁,表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总是是非颠倒。”森总是不忘把自由同每一个人的有价值的生活联系起来。

在书中,五种不同形式的自由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结合以扩展一般性人类自由的。森认为,惟有凭借自由这个综合视角,才能合理地评估各种制度、机构,以及有关发展的状况。

关于饥荒

在俄罗斯文化史上,曾经有过贵族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的划分,这在当时颇有点惟“出身论”的味道。其实,在现时代也不妨沿用这个说法,结合社会地位和思想倾向,知识分子可分为贵族化和平民化两类。倘如此,森明显地是属于平民化知识分子的。仅是论贫困和饥荒的专著他就有四种。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除不少篇幅论及穷人和妇女外,还有专章特别讨论到饥荒。

关于饥荒,森给出两种观点:其一是简单地归于食物供给不足;另一种观点则深入研究人与粮食之间的关系,重视的是粮食供给之外的因素。早在《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一书中,森已经指出,以粮食为中心的观点很少能够解释饥饿,它既不能告诉我们在粮食供给没有减少的情况下,饥荒何以会发生;它也不能告诉我们,在饥饿伴随着粮食减少的情况下,为何一些人啼饥号寒,而另一些人却脑满肠肥。显然,这里存在着一个对粮食的支配和控制问题。森认为,在一个社会所有获取和控制食物的合法手段中,权利是最重要的。饥荒的发生,实际上往往是饥民获取食物权利的失效。一个人支配粮食,或其他一种他希望获得和拥有的东西的能力,都取决于他在社会中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利关系。而权利关系又是为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特性所决定的。于是,权利作为分析粮食问题的一种方法,便带上了一般性。森揭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世界性现象,就是饥荒从来未曾发生在具有民主制政府和自由传媒的任何独立国家,而通常发生在权威主义社会、殖民地、一党制国家,或军事独裁国家。他指出,民主和不发生饥荒之间的因果联系是不难发现的。他描述说:“在这个世界的不同国家中,饥荒杀死了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却不曾杀死统治者。国王和总统、官僚和各级主管、军方的领导人和指挥官,他们从来不是饥荒的受害者。如果没有选举,没有反对党,没有不受审查的公共批评的活动空间,掌权者就不会因为防止饥荒失败而承受政治后果。”他认为,防止饥荒的第一个要素是信息,再就是政治的激励因素。此外,他还强调说:“出版自由和活跃的政治反对派是受饥荒威胁的国家所能拥有的最好的早期报警系统。”

为了阐释他的粮食权利观念,森在《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列举了多个国家地区的饥荒情况,其中也提到了印度和中国。新著《以自由看待发展》第二章对两国就发展的目标和手段进行了比较。森认为,从改革——走向更开放的、参与国际的、市场导向的经济——的社会准备方面,中国比印度更充分一些,但又认为印度公民享受的民主自由更充分一些;而作为“缺少民主所造成的损害”的案例,森说的便是:“中国曾经有过‘大跃进’失败后的严重饥荒,而印度在1947年独立以后从未有过一次饥荒。”第七章在考察政治权利和经济需要之间的关系就防止饥荒这一特定问题时,他仍以中国1959—1961年的大饥荒为例,说明民主机制的重要性。

所谓“亚洲价值观”

所谓民主自由妨碍经济发展的论调——书中称为“亚洲价值观”,或称“李光耀命题”——当然要遭到森的驳斥。他对1993年春天维也纳人权会议作了回顾。会上,若干国家的代表在发言中反对大会在全球范围内一般赞同基本的政治和公民权利,特别反对把它们应用到发展中国家,其理由是,重点必须放在与重要物质需要相关的“经济权利”上。而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它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官方倡导的一种确立已久的分析模式。在这里,森把问题化简为:“什么应该是第一位的?是消除贫困和痛苦,还是保障那些其实对穷人来说没有多少用处的政治自由权利和公民权利?”书中批判了那种不是把民主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而是结果的观点。对于所谓穷人一般不关心公民和政治权利的命题,他反驳道:“政治和公民权利能够有力地唤起人们对普遍性需要的关注,并要求有恰当的公共行动。对于人们的深切痛苦,政府的反应通常取决于对政府的压力,这正是行使政治权利(投票、批评、抗议等等)可以造成重大区别的地方。这是民主和政治自由的‘工具性’作用的组成部分。”他进一步指出,最根本的问题是,政治自由和公民自由本身具有直接的重要性,而这,无须通过在经济方面的作用而间接地得到证明。森强调说,这种对政治自由的剥夺是压迫性的,即使未曾导致其他有害影响,也应受到谴责。

到底有没有一个统一的“亚洲价值观”的存在?对此,森持明确的否定态度。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没有像有些人所强调的那么严重,并指出:“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亚洲传统中是否存在非自由的观点,而在于是否存在倾向自由的观点。”因此,有理由认为,所谓“亚洲价值观”就是,其中以秩序、纪律和“国家权利”为由,漠视自由权和其他自由的思想,以特殊性为由,排拒普适性的思想,就本质而言,只是为亚洲的一些权威主义政治安排提供正当性依据而已。他说;“李光耀命题的基础是特选的、有限的信息,其实,没有什么普遍性的证据表明权威主义政府以及对政治和公民权利的压制确实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相反,他确信来自不同文化国度的人们完全可能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赞同和信守对于自由的重要承诺。

对于大半生时光在西方度过的森来说,毕竟倾向于西方的价值观;他的关于自由和发展的观念,就建立在这上面。相对于所谓的“亚洲价值观”,他把这些看作是现代的观念、过激的观念,并且毫不讳言自己是左倾的。当他怀着深沉的热爱和忧患关注他的祖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时,其批判是深刻的;至于如何在一片满布着穷人和文盲的土地上扩展自由和实现发展,他的设想未免显得过于乐观了一些。然而,无论如何,他的著作以自由的硬度突破发展的藩篱而集中了我们的理性思考,这是可感激的。一个经济学家的再缜密的论说,也不可能解决现实中的全部问题,这些问题,惟有依靠千千万万努力走出“囚徒困境”的人们的自由实践去解决。但是重要的是,他给出了一种理念,一种认知方式,他显示了经济学的良心。

篇16:另一个世界小学作文

小方承诺说星期天下午要在教室里温书。刚开始,还心无杂念,专心致志地学习。可是一会儿一位同学拿着一屉薯片在她周围转,另一位同学劝她去打羽毛球,再来一位同学又叫她去逛街。小方还是忍住了诱惑,独自找个僻静的地方,大声朗读楞没过两分钟,好朋友硬要拉她去看球赛,还玩一直在旁边描述着球赛的精彩。终于,她支持不住了,大声地说:“我要去玩。”

小刚是个诚实,乖巧的同学。初一的一次,同学劝他去打电子游戏,告诉他那东西很流行,不会玩的就会落伍,“打电子游戏”这样一个新名字传入小刚耳朵里,大大激起了他的好奇心。再说了,同学们不会玩还要落伍,我要与时俱进,去学学。”小明就这样边说边往流戏室走,就这样,他去疯狂地说,花光了所的生活费。

生活中确实有好多难以抗拒的诱惑,纵观历史,也是如此。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袁世凯曾想用高官厚禄收买宋教仁,而宋教仁为了革命而光荣牺牲。生活中,有的人因为受不了一点诱惑,而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因为受不了诱惑而去损害集体,甚至国家的利益,还有很多,因为受不了诱惑,而自毁前程。

上一篇:八上期末复习综合题下一篇:员工轮岗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