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雷锋主题班会优秀教学反思

2024-05-17

学雷锋主题班会优秀教学反思(共16篇)

篇1:学雷锋主题班会优秀教学反思

三月是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季节,三月更是一个讲文明、树新风,把雷锋精神吹遍每一个角落的季节。在弘扬雷锋精神,大力倡导学雷锋的日子里,我们家长也有幸来参加班级的“学雷锋爱心教育”活动,开展了以“学雷锋”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

每年的3月5日是学习雷锋叔叔的日子,为了让的小朋友了解雷锋叔叔,知道雷锋叔叔是个解放军,一生一直在做好事情,老师通过上网收集、看书查阅等形式整理了很多关于雷锋的故事、照片、图书、歌曲等,活动前我们家长在家里也给孩子讲述关于雷锋的小故事,通过唱歌、讲故事等活动的开展,初步认识了雷锋,宣传了雷锋精神。让知道雷锋叔叔是一位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经常为别人做好事的解放军叔叔;并将助人为乐的精神渗透在一日生活中,从点滴小事做起,引导幼儿愿意帮助别人,知道关心集体。学雷锋、做好事的感觉可真好!好事情就是要从我们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

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带着一次性手套、垃圾筒到小区里捡垃圾,孩子们在嘻嘻闹闹的实践中体验了集体劳动,学雷锋做好事的快乐。我们也将继续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慢慢地将学雷锋变成一种习惯,从小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每一天都能争做文明小雷锋。今天的学雷锋活动很有意义,当今社会好人好事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社会的冷漠有时真让我们觉得寒心,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在孩子中传播正能量,让他们有一颗爱心愿意帮助别人。在看过一组雷锋生平的图片后,引导孩子去思考到底雷锋叔叔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环节时,我发现在“勤俭节约”的讨论中,孩子们像打开了话匣子一样,节约用电,节约用纸、节约用水、光盘行动等等。当苏钰涵小朋友说我们在外面吃完饭妈妈都叫打包的时候,我就很感动,让我发现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自身的一言一行都是给孩子起到一个榜样作用,这个孩子带来的影响是无穷的。

3月5日雷锋日,这个活动应该传承下去,好人好事无论哪个年代都不应淘汰。今天上午,我们班开展了“学雷锋”主题活动,通过看图片、听故事、学歌曲等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学习雷锋精神的积极性。孩子们之间互帮互助,哥哥、姐姐带着小弟弟、小妹妹散步,帮助他们脱衣服午睡,让孩子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会感恩,学习雷锋精神。通过此次学雷锋活动,在孩子们心目中树立了雷锋助人为乐的良好形象,也让孩子们了解到学习雷锋精神应该从点滴小事做起,愿意帮助、关心别人。

篇2:学雷锋主题班会优秀教学反思

董小英

我上的这节主题班会在教学准备上准备的不是很充分,但这一节课下来,效果比我想象中要好,也显得顺利很多,下面我谈谈这一节的一些不足之处和自己的一些感想收获:

不足之处:

1.从来没有在摄像机前上过课,我和同学们略显拘谨。我自己比较紧张,有忘词的现象。随着课堂的深入,我和学生渐入佳境。

2.在讲述雷锋事迹参与的同学比较少这有时间的原因,但也与一些同学胆怯,不敢发言有关。

我的收获:

我给同学们讲的身边的小故事是我们团五连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当我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亲自带着我们班几名雷锋班的学生去看望这个正受病痛折磨的孩子。收集了一些关于小迪达尔病情的图片,回来制作成课件。

篇3:大学主题班会的失落与反思

一、大学主题班会的失落:现状与问题

关于大学主题班会的研究开展得不多,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例,研究大学主题班会论文很少,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不少只是个别研究者的经验总结和实践描述,而对大学主题班会的反思少之又少。笔者采用文献收集、实地走访的方法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大学主题班会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主题班会本身的缺位、德育功能的缺失、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是大学主题班会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主题班会本身的缺位

主题班会是高校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主题班会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手段,是开展素质教育的良好渠道。有的学者还探讨了主题班会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在实践中,不少高校出现了主题班会缺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无计划,在学期中未将主题班会列入德育工作计划,造成主题班会这一重要方式在德育工作中缺位的尴尬;无主题,因为没有周密的计划,举行主题班会就无章可循,辅导员将琐细工作放入主题班会中,想到哪儿讲到哪儿,班会主题成了摆设,班会内容杂乱无序;主题班会成为可有可无的随意性教育活动,辅导员对待主题班会有“任务”观,学校、学院有了要求,临时找一个主题,开一次主题班会,笔者称之为“应付检查型”班会;追求实用性,辅导员将一段时间以来出现的问题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解决,主题班会开成了批评会、训斥会,教师言辞激烈而学生默默无言,起不到良好的德育作用。

(二)德育功能的缺失

社会大众传媒及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将多样化的文化意识形态渗透进大学校园,外界的影响使学生的价值标准与道德准绳发生偏移,有的学生甚至无法明辨是非或作出正确的价值取舍;而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出现误区或盲区。因此,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德育作用,使大学生个体在集体活动中完成自我教育与自我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实践中,我们却面临主题班会德育功能缺失的困境,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主题班会在德育工作中的缺位是主题班会德育功能缺失的根本原因,“德育功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活动操作模式是造成大学主题班会德育功能缺失的重要原因:在德育观上,许多老师仍把德育的目的看成是约束人、规范人,而不是引导提升学生的自我道德要求、促进其内在德性与道德精神的生长,表现在教育活动操作方法上,大多体现为灌输式的道德教育,老师一味地把教条的、空洞的道德知识、规范灌输给学生,忽视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道德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思辨。

(三)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现代教育理念十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发展性,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工作也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在将价值选择真正视为“我的选择”的情况下,才会主动对辨认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根据自己所认定的价值评价标准来做出判断和选择。在主题班会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主体性的确立与否决定了主题班会功能的实现与否,以往主题班会实践中往往出现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尴尬,究其原因如下:在学生观上,仍把学生看做一块道德白板,要靠“教育者”去图画,没有把他们看成有主体性的自我道德建构者;在班会内容上,有些内容远离现实,缺乏与当代大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有些内容空泛、抽象甚至是教条的,与学生实际需要无关,与解决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无关;在教育过程中,老师重视的是“德育内容”的传递,而并不考虑学生现有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发展水平,没有以情感的体验和理解去促成人的精神提升;在组织形式上,主题班会全由辅导员一人包办,设定主题,设计教案,学生参与度很低。

以上种种迹象都昭示着大学主题班会的失落和边缘化。

二、大学主题班会的重塑

就大学主题班会面临的困境,有些学者开展了研究,找寻对策,如:李怀志在《走出主题班会的误区》一文中,就宏观和微观层面改进大学主题班会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张怀聪在《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的发展与创新》一文中,提出了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的思路,并就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作了深入的思考。有些学者还就大学主题班会的创新、特色开展了研究。面对大学主题班会的困境,笔者作如下思考:

(一)重塑德育家园:实现主题班会德育功能的回归

1. 大学德育的边缘化

主题班会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德育功能,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大学德育的边缘化。表现为:德育地位下降、德育信度失落、德育效度低迷。

目前大学德育地位下降已成为严峻的现实,各级行政部门加强高校德育的文件不断,但成效并不理想,学生成长度评价的两个方面:德育和学业成绩,德育显性或隐性地受到“歧视”;德育信度指德育的威信和可信赖性,德育信度失落表现为:学生甚至教师对教科书上的道德原理持怀疑态度,对道德教育活动是否会产生真实效果持怀疑态度,大学生表现出对德育的“逆反心理”和“软对抗”;德育效度指德育的实际成效,德育效度低迷表现为: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可能提高了,但道德行为外在表现却没有明显改善。

大学德育的边缘化,从世界文化的大背景看,主要原因是世界科学主义的兴起和日益膨胀在教育中的体现,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离心和冲突的结果。

2. 重塑德育家园

工具理性对于物欲性、占有性的强调,使得人类生存活动中的另一个维度,即体现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之非功利性、非实用性、非工具性和非技术性的方面受到了排斥,即人日益变成了非精神性、非生成性的动物。面对工具理性的急剧扩张,大学教育不能消极迎合,要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应积极地平衡科学和道德这两翼。何为大学?大学何为?这里涉及大学的教育理念问题。大学作为培养“人”的机构,古今中外关于大学教育理念的认知都有其共通之处: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科学知识,进行职业训练,而且应包含更多的内容。

《礼记·大学》映射出人文主义教育理想的萌芽。它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既指大人(担大任的人),又指大学校、大学问。“明明德”就是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即善良的德行。“新民”就是推己及人,把自己的善行推广到民众。“止于至善”是说善无止境,要永远追求,达到完美的境界。综合起来理解,就是人要担大任,做大学问,就要首先有善良的德行,然后才能教化万民,修为无止境,才能达到完善。由此可知,从完善人格角度出发,到用这种理想教化天下,这是我国古代大学理念的灵魂。

毕业于牛津,身为红衣主教的纽曼在1853年出版了《大学理念》(theideaofuniversity),系统阐述了他的大学教育理念。他的主要观点是:大学是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优雅的品性,从而提升社会格调。他认为在大学里,人们可以真正地开阔心胸,这里有和谐的气氛,纯洁清新的格调,培养出心灵和谐,品味高雅,富有教养的绅士。纽曼的思想代表了英国古典主义大学的传统理念。

近代中国大学教育理念以蔡元培的思想为代表,蔡元培的大学教育理念中,就造就什么样“人”,可以概括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他在1912年1月就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指出:“民国教育应以养成共和健全之人格为根本方针”;在实践上,组织进德会,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还“以美育代宗教”,提倡美学教育,陶冶学生的情趣。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召开了两次全会,讨论精神文明建设,并作出相应的决议。同时,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文件,从中不难看出,我国大学德育目标基本上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德育目标。

可见,不同的社会对人的要求不尽然相同,但是“人性”的东西却是跨越时代、社会及不同的职业地位而普遍存在的。培养这些人性的闪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把学生造就成高贵人格的人是我国的教育传统,也是大学的共同任务和目标。重塑德育家园,“成人”与“成才”并重,应当是大学历史与现实的重任。重塑德育家园是实现大学主题班会德育功能回归的前提和基础。

(二)构建大学主题班会工作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开展主题班会是大学生教育的应然,而实然状态是主题班会的缺位,笔者以为,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学院)、学生工作人员(辅导员)对主题班会功能的认识还有欠缺、还需深入,没有认识到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二是学校(学院)未就主题班会做出统一的规划、安排和部署,没有明确的要求;三是作为主题班会的主导者,学生工作辅导员担负着大量日常性事物工作,主题班会被事务性通知、紧急事宜布置等临时性班会挤占。笔者以为,要构建大学主题班会工作体系,实现大学主题班会的系统性回归。

1. 重树主题班会的重要地位

主题班会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的课程目标在于开发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的思想认识、行为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发展,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像其他具体的某门学科,学习某门具体的知识,它是为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取得完满的发展而调整好思想状态。一堂成功的主题班会不但能够教育学生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如何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作为高校工作人员,尤其是学生工作战线全体人员都应对主题班会的重要性抱有的充分认识。

2. 完善主题班会的组织保证体系

高校要将主题班会作为大学生教育的常规性工作来抓,围绕主题班会,完善校、院、班级(年级)三级组织保证体系,并分类开展工作。学校层面,学生工作主管部门结合学期工作重点,对全校主题班会工作做出规划,包括主题班会的大致选题框架、量化指标,并对学期末的专项总结做出部署,使主题班会作为考核学院学生工作的一项指标,促使主题班会步入“有序”状态;学院层面,学生工作小组按照学校总体部署,结合学院学期工作重点,对学院主题班会工作做出安排,将主题班会作为考核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依据;学生工作辅导员按照学校、学院的部署,结合本年级工作重点,负责主题班会的具体实施,在这一层面,要确保辅导员在主题班会的主题选择、实施策略方面的“自由度”。

3. 明确主题班会的设计原则

大学主题班会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设计原则的确立有助于主题班会目标的实现。

(1)教育性,任何一个主题班会,都必须有助于学生在道德修养提高、意志品质养成、促进智力发展,促进美育的开展等多方面或某一方面有所收获。“欲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如果没有教育性,任何主题班会都不得不失去方向性、思想性。

(2)主体性,主题班会工作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然后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精心指导全体同学进行有关主题班会的准备工作;在主题班会中,学生不只是接受教育过程的主体,同时又是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设计者、选择者和实施者。因此,在制定主题班会德育目标时,应注重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实施人文关怀,这样的德育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内心震撼与认知整合,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3)时代性,主题班会必须能够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息息相关。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迫切感、现实感,可以培养学生时代意识。同时,突出主题班会的时代性,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时代的要求,明确自己的成才方向与奋斗目标。

(4)“常规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持续性,班会主题的确定也应体现“常规化”教育的宗旨和要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日常行为习惯。“常规化”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人生观教育等。大学四年,每学年学生面临的问题、教师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不一样,如大一的重点是如何引导新生了解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而到了大四则主要围绕就业主题,以解决“如何树立正确就业观”、“如何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等问题为重点。

新形势下,大学主题班会承载着更多的任务,通过重塑大学德育家园、构建大学主题班会工作体系,从理念与实践操作层面重塑大学主题班会,这是笔者的一些思考。如何促进大学主题班会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丰富、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国清.中心与边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 Vol13, 1941 (1) .

[3]张明等.近十年大学生主题班会研究述评[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9) .

[4]赵鹏飞.论当前大学德育发展的新趋势及德育观[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2009, (1) .

[5]宁晓菊.大学德育的失落与重塑[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 .

[6]赵大柱等.新形势下对主题班会的几点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7, (2) .

[7]李怀志.走出主题班会的误区[J].教学与管理, 1997, (11) .

篇4:学雷锋主题班会优秀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礼"的重要性,并能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礼"。

【活动方式】搜集文献资料、表演成语故事、做调查问卷等。

【教学实录】

【导入】

师:同学们好!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说明我们这个民族一直都很重视"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礼"这个话题。我想请一位同学先谈谈你对"礼"怎样认识。

生1:就是指懂礼貌吧,比如问好。

师:说得很好!"礼"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比如见面了要问好,接受别人的馈赠要道谢,再比如大家今天穿了礼服来上公开课以示郑重,都是一种"礼"。老师想先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里面有一句话跟"礼"有关,看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够发现。

(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关于《论语》经典语句表演的视频片段。)

师:谁知道这段视频出自哪里?

生2: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

生3:第29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

师:那么视频里面哪句话与"礼"有关呢?

生4:礼之用,和为贵--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奥运会开幕式中所引用《论语》中的12句经典语句。

(生齐读"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等《论语》经典章句。配乐。)

【认识礼】

师:"礼"从它的字形结构看是一个会意字。它像一个器皿里边盛着两块玉。玉在古代是一种非常洁净的祭祀物品。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礼"有了一些新的内涵。比如,孔子的礼与"仁"有关,孟子的礼指"辞让之心",荀子的礼指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总而言之,"礼"在中国古代是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到了今天,"礼"主要指做事依规范而行,待人接物要虔敬真诚。

同学们,现在我们对"礼"的起源及古今内涵等有了初步了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礼仪,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感悟礼】

(两位学生主持人主持经典故事会,由四个组合的同学分别表演新编《孔融让梨》、《程门立雪》、《负荆请罪》、《不学礼、无以立》四个成语故事。)

师:感谢刚才几位同学带来的新编成语故事,也感谢两位主持人,大家再次给他们热烈掌声。老师想问一下台下的观众,你最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

生1:我喜欢《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因为从中我学会了兄弟姐妹之间要互相谦让,这样就会家庭和睦。前段时间,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两兄弟为了财产上的一些事大打出手。我想,如果他们明白谦让的道理,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师:他说得太精彩了,掌声送给他!

生2:我喜欢《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我从廉颇身上学到了要知错能改,从蔺相如身上学到了要懂得谦让。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这两点都很重要。

师:说得很好!掌声送给她!

生3:我喜欢《程门立雪》这个故事,我们要想获得知识和学问,就要尊敬我们的老师。

师:很好!掌声送给他!刚才的四个故事生动地告诉了我们:孝敬长辈是礼,尊师重道是礼,与人交往懂得宽恕是礼,礼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礼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同学们,除了这些精彩的故事,古今中外名人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礼"的箴言,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生齐读关于"礼"的名人名言。配乐。)

【践行礼】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弟子规》里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告诉我们要及时应答父母。"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者。《三字经》里说:"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学礼仪",告诉我们从小学习礼仪。"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告诉我们兄弟朋友之间都要讲礼貌和秩序。"礼"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老师知道,小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已经读了《三字经》和《弟子规》,对这些语句并不陌生,让我们再次重温一下。

(生齐读以上语句。)

师:既然"礼"这么重要,那我们是否都能做到"礼"呢?老师搜集了一些图片和视频,想邀请大家来看看是否熟悉。

(老师展示学校鞠躬礼、升旗礼、集队礼等有关图片和视频,并请學生辨认。)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别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现在让我们看看自己做得如何?上个学期,我们一起阅读了《伊索寓言》,里面有一个故事叫《两只口袋》,不知哪位同学还记得?

生1:普罗米修斯给每个人挂了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一只装自己的缺点,他把那只装有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装有自己缺点的挂在背后。结果我们很容易看见别人的缺点,却很难看到自己的缺点。

师:讲得非常好!今天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看能否把装有自己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好吗?(学生笑。)

生2:在课堂上我有时会讲小话,影响老师上课和周围同学听讲。

师:嗯,很有勇气。

生3:虽然垃圾桶离我很近,但是我还是乱丢垃圾,我课桌下面总是很脏乱。

师:老师记得你的背后就是垃圾桶,对吗?下次不要这么偷懒哟!

......

师:刚才的几位同学都非常有勇气。前两天老师做了一个调查,给每位同学发放了《中学生礼仪教育(学生)问卷调查表》,因为是无记名调查,数据相当可信。来,请大家看一下统计数据。

(展示离家或归家是否会告知父母、公共汽车上是否会让座、见到老师是否会问号等问题调查数据,和学生一起分析数据。)

师:以上数据说明:我们离"礼"还有一定距离!我们还需要更多地践行礼!我们本次活动还得到了家长的支持,现场我们也邀请了一位家长代表为大家说几句话,大家欢迎!

(学生李某家长发言。)

师:感谢李某同学的爸爸给我们的亲切教导!他说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同学们不要辜负家长们的希望。同学们,你们现在一定也有许多想说的话,老师想邀请大家每人为我们亲爱的16班撰写一条文明礼仪公约,并署上自己的名字,然后由班长收集整理,成为班级文明礼仪公约,大家说好不好?

(先完成的两个小组,由组长宣读,老师适当评价。)

师:好,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活动就到这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我们每位同学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真的能够做到讲文明懂礼仪,成为品学兼优的儒雅学子!下课!

【教学反思】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关于"礼"的成语故事和名言警句数不胜数,这些资料并不难找到。但因为是班会课,所以要考虑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礼"的重要性,并能够与身边人、身边事联系起来切实践行"礼"。考虑到这些,我确定了活动方式为:搜集与"礼"有关故事名言、表演成语故事、做调查问卷等。

篇5:雷锋日主题班会教案优秀

活动

合:尊敬的老师、同学们,下午好!

甲:三中队《学习雷锋好榜样》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乙:全体起立,各小队整队,报告人数。(中队长向辅导员报人数)

甲:出旗,敬礼,唱队歌。

甲:今天我们的校园为啥荡满春风?

乙:今天我们的队旗为啥饱含深情?

合:因为有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人--雷锋,在三月的春风里来到我们当中。

请听诗朗诵《雷锋叔叔,请听我说》

甲:雷锋你的丰采,鼓舞着全国的人民;你的笑容,好像阳光照进了每个人的心中!

乙:雷锋叔叔是怎样的人呢?请看:《雷锋的生平介绍》。

请同学们默读两遍,记一记有关内容

甲:请同学们说说你记住了雷锋的哪些内容

乙:雷锋刻苦学习,努力为人民服务,有一份热就发一份光。你们知道雷锋的故事吗?

甲:请听《雷锋故事联播》首先有请唐一心,接下来再有请竺子琳。

甲:雷锋虽然离开我们了,但是“雷锋精神”在我们心中永驻,“雷锋精神”已在我们心中生根。

乙:同学们,学习雷锋好榜样,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

甲:同学们都应该知道3月是学雷锋月,但是,即使在平时,我们也应该象雷锋叔叔一样,助人为乐。

乙:雷锋叔叔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雷锋,我们应该怎么做?

甲:请辅导员讲话

甲:全体起立,呼号

篇6: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对小学生进行遵规守纪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知规范,守纪律,有礼貌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需要,是他们个人内在修养的表现,也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必备素质。如何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养成了良好的遵规守纪行为习惯,将来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就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就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要从小抓好这一教育,因为不仅关系着一个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的井然有序的发展。因此,召开了本次主题班会。这次主题班会总的来说是开得比较成功的。这次的活动目的是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自己所有的言行都应以《规范》为基准,遵规守纪是每位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通过主题班会活动,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遵规守纪行为习惯,初步树立规范意识。把遵规守纪常规贯穿到哑剧、游戏、朗诵、情景表演等各活动形式之中,让学生受到情趣的熏陶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如哑剧《差异》;快板《三字歌》;儿歌《课堂纪律歌》;情景表演《问好》、《两操》等,欣赏完还让学生说感受。学生深刻理解了《规范》,并转化为行动,真正的做到是一名遵规守纪的学生。

当然,也有小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只能坚持很短的时间,一旦没有提醒,他们就会忘记。尤其是在课间活动时,不能约束好自己的行为,疯跑猛追、打打闹闹的现象屡次出现。其实要真正让遵规守纪落实到班级、落实到校园,不能只靠一节班队课的,而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常抓不懈。

篇7: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从内容环节上看,整堂班会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习惯的重要性。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和不良行为习惯说“拜拜”和提出倡导。其中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这三个部分展开,主线索比较明朗,但在三个内容的衔接过渡方面还需要改进和锤炼,使之更加自然流畅。内容选材也比较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有些事例能够引起中学生的兴趣,增加了趣味性,也使学生从故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由于这三个方面范围较宽,每个部分拿出来都可以讲一节班会课,所以内容略显臃肿,时间有些紧张,没有做到知识点的深入挖掘。还需要精简内容,进一步深入展开,让学生体会的更加深刻。

从形式上看,这次班会采用了多种形式。例如,运用事例感悟让学生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通过小品表演让学生知道应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故事续写让学生体会到不良行为习惯带来的危害。运用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找出身边的不良行为习惯并拿出解决的对策。但是讨论环节过多,显得重复,可以适当减少讨论次数,增添知识抢答之类的环节。小品表演环节学生表演的惟妙惟肖,课堂气氛随之活跃起来。

从课堂气氛上来看,前十分钟课堂比较沉闷,回答问题的也少。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听课老师多,学生没有放开。

2、班会准备不充分,没有让学生搜集相关方面的材料。

3、问题设问不具体,没有更加密切的联系学生实际。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整,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尤其是小品表演和比划猜猜两个方面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从学生主体地位上来看,基本上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体会,让学生去找,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但学生举手发言不是很踊跃,提问范围也太窄,没有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去。在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探讨方面做得不够好。

篇8:优秀主题班会“三要”

一、要选择适合本班孩子特点的主题

在班会中,我把班级近期的问题拿出来与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开展自我表扬和批评,孩子与孩子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例如:我刚刚接手了一个新班,发现学生有一些不太文明的行为,我便在班级开展了“啄木鸟在行动”这个主题班会,我让学生通过了解,到校园、身边去寻找一些不文明的习惯,我把班级分成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去校园寻找“害虫”,在主题班会开始的时候我让学生提出自己小组发现的问题,全班一起来讨论。每个小组找出怎么可以消灭这些“害虫”的做法,学生在班会时畅所欲言,都表示要帮助其他同学消灭身边的“害虫”,最后我在班级贴上了啄木鸟排行榜,让孩子们比赛看谁消灭的“害虫”多。

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来开主题班会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父母都特别溺爱孩子,班里很多的学生家长都抱怨,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还总是嫌父母啰嗦。在一堂课的开始,我问学生有谁记住父母的生日,学生绝大多数回答不出。我便准备开展一堂“拥抱父母”的主题班会。我让班级的班干部准备这堂主题班会,并想了很多的节目,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这堂主题班会中,班会的节目有小品,相声,歌曲,还有诗朗诵,最后以《感恩的心》这首歌结束了这堂课。

三、要把握课后的每次教育契机

开主题班会,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要让学生把班会上的学习成果带到日常的言语行为中去。所以,会后的跟踪反馈就很重要了。就如上述中提到的“拥抱父母”的主题班会后,我提出:每个人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拥抱父母一次。之后,我收到很多家长的短信和电话,很多家长被孩子的表现吓了一跳,更多的是感动,后来我和学生交流的时候便说,“家长对我们那么好,我们从来不知道感恩,而我们只是帮父母做小小的事情,父母便感动得不行,还打电话表扬你们”,每个孩子听了都很高兴。

在每次的班会活动后,我都会及时地和一些同学进行交流,让她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加以引导,促其升华,希望在每个孩子的心中留下些美好的东西。一位哲学家面对长满杂草的旷野,问他的四个学生:“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四学生的答案分别是,用铲子铲、用火烧、撒石灰和斩草除根。哲学家不置可否,相约一年后再来相聚。一年后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事实上,除掉旷野杂草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的,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在他的心灵里种上美好的种子。

(作者单位 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

篇9: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初中学生,正在告别童年走向青春发育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自我意识正在萌发,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还不够成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此时的他们也有一些叛逆心理,单调的说教,灌输的课堂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教育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而辨论赛这种活泼的形式更能贴近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所以,当宣布举行辩论赛时,学生都很高兴,用一周的时间积极的找材料,选拨辩手,写辨词。

“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而学生在准备辨词的过程中,要去收集资料,要选取支持本方观点的论据,要和同一方的同学交流合作,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过程不正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吗?但在实践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实现的前提是学生要乐于学习,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但总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困难。“课改”强调“为了一切的学生”,而对这一部分“弱势群体”该如何指导,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语文学科既是一门工具学科,同时也承载着人类文化。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观,培养健康发展的人。但这种关怀不等同于政治说教,而应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浸染。本次辨论赛题的设置正是出于这种目的,真理越辩越明,在辩论中学生对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将会有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这由学生的发言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自信、顽强、进取。正如他们所说:我们要知行合一。这些正是学生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科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而语文素养是一个立体综合的能力,无法完全分解开来进行单项的训练,而在语文活动中来培养效果更好。辨论赛这种课型正是一个实践过程,赛前学生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材料、写出辩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锻炼。

“课改”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教师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将所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另外,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所以,教师不能再满足学生知识的讲授,而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才能为他们以后发展奠定基础,才能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而在这节课上,教师说得很少,只起一个组织管理的作用。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区别,看起来教师的工作是轻松了,实质不言。教师在课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指导学生如何来收集资料、到哪里去收集资料。资料收集到以后,还要指导学生来分析筛选支持本方的论据,最后指导学生写成辩词。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因为学生毕竟学生,完全的自主学习是不可能的,要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篇10:主题班会《安全教育》教学反思

青塘中学

余燕静

今天的班会课我进行了主题班会——安全教育。通过这节班会课我深知:主题班会不仅能过教育学生,同时也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一种方式。因为主题班会课即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团结精神,沟通能力等等,这些都对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有一定的帮助。

本次主题班会能过成功的完成,达到了以下的目标及效果。

1、基本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及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通过本次的班会,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安全隐患进行辨别以及分析,再提出相应的建议。

2、学生在其中的一项内容——“安全知识抢答”中踊跃地参与抢答,课堂氛围比较活跃。这既让学生学习了安全知识,也加强了学生大胆发言的精神。

3、在“安全隐患与建议”环节中,学生积极发言,提出生活中寻找的安全隐患,并提出好的建议。这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次的主题班会课,我获益甚多,同时也领悟到班会课中存在的不足。

1、导入。我只是简单的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安全重不重要?学生虽然能过从珍惜生命的角度来回答安全的重要性。但是,这种过于直接的导入,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关注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能够用一个安全事故的案例来导入,应该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

2、主持。由于本次班会举办得比较仓促,所以主持是由我担任的。但是我认为能让学生主持效果会更好。条件允许的话让学生组织开展也会有更佳的效果。这样能过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也会让所有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班会中,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篇11:主题班会的课后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紧紧团绕团结合作的这个主题,开展一系列的体验活动,通过本课不同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团结合作的力量,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的意识,体验什么是团结合作,不团结的害处和如何团结,感受团结带来的快乐情感,使小学生从小乐于与人合作,增强团体意识,培养合用能力,人小学会与人合作,增强团体意识,培养合作能力,达到班级的和谐发展。

针对学生情况,设计以下三个主要环节:

1、在问题情境中了解团结,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团结的意义。

2、比赛中学会团结合作,通过以分组比赛让孩子们体会团结应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尝试合作,体会团结带来的成功结果和快乐,同学们开动脑筋,最终体会并懂得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合理分工等团结合作的要素。

3、在实践中尝试团结合作,学生习得团结合作的方法后,通过完成活动,把习得的能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使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对团结合作的理解与体验。

篇12:主题班会竞赛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一、主题班会竞赛的特点

参赛的每一节班会课都是设计出来的,它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主题班会的设计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这种“样板”有利于提升当下中学生主题班会的品质和效率。

1.主题鲜明

本次参赛的14节主题班会课,每节课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诸如“Hold住幸福”“战胜挫折”“放飞理想”“树立自信”“感恩父母”“学会容忍”“传递温暖”“向幸福出发”“我的健康我做主”等。

2.贴近实际

从主题确定到活动设计与开展,绝大多数参赛课都是以学生生活为原点,从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走近生活,直面社会问题。

3.推进有序

班会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遵循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层次性要强,并能逐步推进,从而保证活动的实效性。例如,“Hold住幸福”的班会流程是:认识幸福,感受幸福,传递幸福,珍惜幸福;“拥抱亲情,感恩父母”的班会流程是:感受父母的爱,理解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等。

4.触及心灵

在本次大赛中,几乎每节主题班会课都有亮点。例如,在“Hold住幸福”的班会课上,学生在做“谁是最重要的人”这一游戏时,3名学生泪流满面,情撒全场;在“放飞理想”的班会上,学生用相声的形式谈理想,新颖别致。

可见,主题班会竞赛为我们今后设计班会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二、主题班会如何“更上一层楼”

1.深化认知,震撼心灵

班会都是有主题的,而对于这些主题,学生并不陌生,但都识之甚浅,例如“幸福”“宽容”“感恩”等。所以,在班会上,应该围绕主题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来加深对主题的认识。例如, “Hold住幸福”这节主题班会就设计了认识幸福(讨论)、感受幸福(故事)、传递幸福(帮助)、 珍惜幸福(游戏)等四个活动,从而让学生远离麻木,理解幸福,热爱生活;“向幸福出发”这节班会设计了三个活动:我把幸福弄丢了(反思与述说)、谁“偷”走了我的幸福(情景剧)、敲开幸福的大门(探究——找秘诀),从而让同学们明白了在生活中幸福无处不在,只要换种心态就会获得幸福,懂得了“让别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幸福”。可见,从主题确定到情境创设,班会一定要有冲击力,能够震撼学生的灵魂。

2.重视学生个体幸福生成和集体文化建设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可见,幸福与道德具有一致性。道德是幸福获得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享有的欢乐和幸福。”在学生德性养成的过程中,既要有那种沧桑在肩的厚实与沉重,又要有那种清风拂面的惬意与畅快。班会是一种灵魂的洗礼,也是一种幸福的体验,更是一种价值的提升。

班会应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软文化”,包括班级规约、价值观念以及言谈举止等,如合理的班纪班规、向上的精神状态、合作的团队意识、和谐的班级氛围、浓郁的学习风气、求真的探索品质、爱美的人格魅力,等等。例如,“放飞理想”这节班会通过认识理想(相声“谈理想”)、畅谈理想(成长路线图)、放飞理想(现场采访)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明确不同的理想会造就不同的人生,从而树立正确而崇高的理想,并能为理想的实现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坚持不懈。这样,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体的幸福感,也有利于创建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从而使道德教育与文化传承很好地统一起来。

3.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性的培养

班会同其他德育活动的功能一样,主要是引领学生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从而实现道德自觉以及人格的成长与完善。丰子恺先生曾把人格比作一只鼎,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分别为思想的真、品德的善、情感的美。可见,一个人要具备完善的人格,三者缺一不可。例如,有一节班会的主题是“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活动涉及的案例主要是天津许云鹤案、南京彭宇事件、广东小悦悦事件等。在整节主题班会中,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一种无助、伤心、恐惧和冷漠之中,根本就无法达到班会课的目标——传递温暖。所以,班会内容包括主题确定以及素材选取,应尽可能突出思想性、正面性和愉悦性,符合真、善、美的标准。同时,班会还应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品德教育在培养人的“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英国思想家罗素认为,品性教育的功能与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受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品性教育应基于现实,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重视健康教育(身体和心理)——增强学生的活力,重视技能教育——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在本次主题班会竞赛中,有一节涉及中学生为举办生日聚会而进行大额消费的问题,同学们只谈“消费”,而老师却没有给予正确的价值引领。学生品性的养成,关键看学生怎么做。“生日”本是母难日,青少年过生日应该以感恩和孝敬父母为主题。当前,中学生大摆生日宴会的现象相当普遍,教师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引导。

4.重视主体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与反思

班会应当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在课堂上,我们应当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增强体验,深入反思。这样的道德课堂才可能有学生德性的自主建构。长期以来,在班会课上,尤其是德育故事或案例的教学,往往存在以附带刻板结论替代思辨的现象,试图将需要宣扬和确立的价值观直接植入学生的头脑。显然,这样的德育课堂是低效的。品德立于生活,源于反思。所以,在班会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和他人经历过的生活,反思教师提供的成年人的生活情境,从而获得感悟和认知。例如,在本次大赛中, “拥抱亲情,感恩父母”这一主题班会设计得比较好,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再现生活——爸爸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二是反思生活——两个连续的情景剧 “一碗面,两句话”和“两行泪,一颗心”;三是践行生活——孝敬与感恩父母;四是升华生活,师生同唱歌曲“母亲”。遗憾的是,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作为道德生成的主体,往往置身“事”外,成为了他人道德的旁观者和评判者。只有经过反思和内省的道德,才可能具有力量,才可能被真正内化,才可能蕴含着新的价值和意义。

5.坚持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从活动内容来看,班会应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一节以“架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为主题的班会就有些不够贴近学生;有的班会课让学生体验的故事情境,全是古代人的经历,显然既不贴近生活,又没有贴近时代;有一节主题为“战胜挫折”的初中班会课,学生的活动--表演小品“招聘”,就明显没有贴近学生,也没有贴近生活。从活动的形式来看,常见的班会活动形式有情景剧、小品、故事会、讨论交流、访谈、朗诵、讲座、竞赛,等等,主要由学生主持。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主题要有好的形式。无论什么样内容的班会都不能硬套形式,牵强附会。班会要利用这种特定的德育形式,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所以,班会采用何种形式,既是内容的需要,也是学生自主的体现。在一节“放飞理想”的主题班会上,有一个相声活动“谈理想”,根据内容,角色应是两位男生,但在表演时却是一男一女,显然,内容与形式就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

总之,我们要以学生为主,选择恰当的主题,采用合适的形式,使主题班会成为一种心灵教育,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性、社会现象的公正心、异质事物的宽容度,个体生命与基本人权的伦理观等,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刘建德,湖南省常德市教科院德育教研员】

责任编辑/张红灵

篇13:主题班会的课后教学反思

为了确保学生活动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成果,本节课重点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

上课前,主持人播放《真心英雄》这首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正式上课之后,首先是给学生和家长列出了几个问题,使孩子对妈妈的了解,和妈妈对孩子的了解形成对比,从学生身边的事入手,做到了课程资源的生活化。第二个环节,是一段视频的播放,这个视频讲述的是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为了女儿,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三天的时间里跨越了三个不同的国家的艰辛历程,学生通过这段视频能够直观感受到母爱的力量。第三个环节,是学生的诗歌朗诵,本着以事实打动学生的目的,这个环节材料的选取做到了真人真事。第四个环节,将养育子女比喻成长跑,学生当堂体验,更能够深刻的感受到母亲的坚持和付出。第五个环节,由以上环节,学生此时对母亲已经有了深刻体会,因此给出时间,

让他们自由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第六个环节,感受到了母爱,认识到了母爱的伟大还不够,学生们还要学会去回报自己的妈妈,因此设计了学生合唱《烛光里的妈妈》,并在唱歌的过程中将之前写的明信片送给自己的妈妈。最后,在学生的合唱中结束本课教学。

爱无处不在,我们的爱心教育也时刻不能停止,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远比只教会孩子如何读书学习重要。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孩子们于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充分体会到了母亲的艰辛付出,认识到了母亲的关爱无处不在,仿佛春雨润物,细细无声。正因如此,更应该懂得感恩,学会感恩。不足之处是:1、对于“感恩社会”方面没有进行深入地挖掘延伸,只局限于对父母的感恩。2、没能现场请家长代表发言,谈谈作为母亲,对这节课的感受,对孩子的期许,如果能加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相信这节课的最后能更出彩。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深受启发,促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点评:本节课力求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依托情境导入、巧妙组织、打造亮点力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本次主题班会,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在设计环节时,教师依循认识规律,使学生从感性的形象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发现、理解并感悟到了母亲的伟大,最终发出由衷地的感叹,并决心从自身做起,回报母亲。

篇14:学雷锋主题班会优秀教学反思

三月是学雷锋活动月,本周四的班会课上,我们班举行了学雷锋为主题的班会课。朱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雷锋的事迹,让同学们了解到雷锋是怎样为人民服务、怎样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易紫依檬同学主持了这个主题班会,并宣读了雷锋的故事,孩子们都听得很认真。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安庆乡

1956年11月17日: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

1958年春:响应望城县团委提出的捐献一台拖拉机的号召,雷锋捐款20元,成为全县青少年中捐款最多的一个,县委决定派雷锋学开拖拉机。

1960年8月:参加上寺水库抢险救灾,带病连续奋战7天7夜,表现突出,团党委为雷锋记二等功一次。

1960年11月27日:雷锋荣立二等功,作为立功代表在全团授奖大会上发言,团长吴海山、政委韩万金分别向雷锋颁发二等功奖状和“模范共青团员”奖状。

1961年2月3日:应邀到海城驻军作忆苦思甜报告,与全国战斗英雄郅顺义(董存瑞战友)亲切交谈。

1962年1月27日:雷锋被批准晋为中士军衔。

1962年2月19日:雷锋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在大会上发言。

1962年8月15日:上午8时,雷锋与战友乔安山在准备前去洗车时,雷锋下车指挥倒车,车轮打滑,碰倒了一根晾衣服的木杆,这根木杆打到了雷锋左太阳穴上,雷锋昏死过去不幸英年早逝,年仅22岁。

如果雷锋的事迹是人世间的传奇,是一段代代相传的佳话,那么我想这种不朽的精神将永不泯灭。

牵着思绪,我回过头看现在的生活。发现现在的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却不会因为岁月流迁而消逝在时光中。因为我们即便在不同的年代里,我们至始至终需要这种光芒万丈的心理支柱。

雷锋曾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确,我们在特殊场合不仅需要作出理性化的动作,换位思考。使得别人也能在冰天雪地里感受到一丝丝温暖。

雷锋虽然已经牺牲了,但是他的朴实无华、乐于助人的精神还在人间。今天让我们学习雷锋精神,让他的精神永驻人间。他的形象感染了中国几代人的记忆。雷锋无私奉献的事迹被人们传诵至今。当然一些人以他为榜样,默默地在生活中奉献着。

阙健强、周俊杰、彭靖恒三位同学挥舞着队旗、林思诺同学指挥,全班同学唱起了清脆激昂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声结束,朱老师让孩子们讲讲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孩子们都踊跃发言,从身边的同学对自己的帮助,到老师、父母对自己的爱护和照顾,纷纷表达了自己感恩之情。

篇15:爱我班级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爱我3班”主题班会结束了,我却是不能平静。

因为本学年的工作量较大,毕竟精力有限,我只能尽可能平衡各项工作,所以我对3班的管理是比较不到位的。所以本学期的班主任工作,我在前期只能抓大方向,细致的工作落实得不够,学生的小行为,心理问题我有些是未能及时跟进解决的。班干部的培养也是断断续续的,七周的时间我真的没有做得很好,而且有些问题正在逐渐暴露出来。

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是把一个“3班是我的”这个观念强化到他们心中,这样我后期的所有行动,都可以有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所以整个主题班会都紧紧围绕“爱我3班”这个核心去进行。

从游戏到观看ppT,我通过各种手段加文字去强化3班这个班集体这个概念,通过学生的喜、乐、累让他们感受在3班集体中的成长,通过“我眼中的3班”的感觉去把3班遇到的问题一个个点出来,引起学生思考,仅仅通过ppT,我已经基本达到了强化“学生要爱3班”这点了。

不足之处

开课前还是需要准备个小的暖场游戏,不能直接进入到感悟游戏,学生比较紧张,没放开。

班级成长ppT制作考虑的问题太全面了,让学生无话可说,显得第三环节完全多余,但是由于第一次上这个课,又在掐时间,所以自己应变不足,放不开。

在引导学生讨论说话时,技巧不足,尊重不够,耐心不够,所以谈话效果很不理想,这点是需要自我重点突破的。

改善之处

对学生的调查积极有效回应,强化班会效果

应该用更充分的时间去备课。

应该用更好的心态学会聆听学生说话

学会积极积累班级素材

以后会用好每一节班会课

结语

几天前想起初为人师时看到的一段话,大意介绍作为教师的几种层次:教书匠——教师——优秀教师——名师——大师。什么是教书匠呢?对教师的贬称,亦用作谑称,指一辈子认认真真教书,具有丰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却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总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上着课的人。当时很有感触,曾这样勉励自己:“虽然这不是我自己所选择的路,既然成为了一名教师,首先我要摆脱教书匠这个角色,成为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再努力用心地向上发展。”

篇16:优秀主题班会应突出“五性”

一、优秀主题班会的确定必须有鲜明目的性

班主任在确定主题班会时,必须思想明确,弄清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思想问题,知道通过主题班会要解决什么思想问题,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怎样贯穿于主题班会中,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认识,避免活动流于形式。比如,中考复习阶段,班会主题可以用“怎样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这是专门针对初三学生进入复习冲刺阶段,部分学生心理存在偏差而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召开的。具有鲜明目的性和针对性的主题班会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

二、优秀主题班会的设计必须要呈现多样性

主题班会的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不能搞成一种死板的模式。现在的中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思考,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喜欢参加新颖活泼、知识性强、富于幻想的活动,而对抽象的、空洞的说教不怎么感兴趣。因此,班主任在设计主题班会时必须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教育”,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班会课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锻炼。

三、优秀主题班会的内容必须要体现生活性

德育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融入生活,但如果学生没有生活的经历,就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现在的学生对新鲜事物认知的角度,对社会整体敏感的意识度虽然有些方面略显幼稚,但他们视野宽广,追求独立自主,情感也异常丰富。我们再居高临下地讲大道理,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空架子”,学生虽然表面顺从,但内心已经是厌恶至极,开班会也就只是浪费时间而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真实的主题班会就是给学生一个成长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自律行为。比如,当学生在某阶段对学习产生困惑时,可以召开《我心中最会学习的同学》主题班会,让学习有困惑的学生通过观察班上优秀学生的具体做法,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并从中受到启迪,明白学习要讲究方法才能取得优秀成绩的道理;另外,也可以让学习好的学生交流成功经验,使学生们能分享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相信这种真实的生活体验必定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优秀主题班会实施必须体现学生主导性

主题班会的策划与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活动的实施必须要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因此,班主任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有指导能力的班主任而言,应利用好主题班会这样的契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主题班会的策划中,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展示自我,从而得到成长、教育和发展的机会,达到主题班会课的最终目的。本着这一原则,主题班会课从策划到实施应尽量在班干部的带领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同学自愿参演自己的节目。学生在参与主题班会的设计、筹备、展示的过程中,个人的情感得到了不断发展,因而获得了丰厚的认知回报,这种真实体验必定使学生终身受益。

五、优秀主题班会结尾必须有高度的总结性

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和认识水平方面的原因,他们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看不到本质;有些学生仅凭个人好恶来判别事物的善恶、美丑,尚缺乏客观的标准;有些学生的发言明显有个人的感情色彩,而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就要利用总结来启发、诱导和点拨,使学生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认识到召开主题班会的目的。在总结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识给以提炼和升华,使学生的认识有所提高。

总之,优秀的主题班会,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结晶。为培养学生的能力,班主任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到班会的主持中,使班会更具活力,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有情可感,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策划、组织、参与的过程需要每一个人用“心”去做好。只有用心去做,才能够感人,也才能够育人。所以,我认为,只有“五性”的主题班会才称得上优秀的、有意义的主题班会。

上一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心得下一篇:生产准备机构成立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