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2024-04-22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精选8篇)

篇1: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护理安全管理

主讲人:胡美娟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制度

一、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确保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科室安全管理有专人负责,定期组织检查,发现事故隐患按程序及时报告,采取措施,及时改进。

四、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及时巡视病房,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做好护理记录。

对于有异常心理状况的患者及家属要加强监护及交接班,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确保病人安全。

六、加强护理,必要时加床档、约束带,以防跌倒、坠床等发生。

七、严格执行医院药品管理制度,确保用药安全。

1、毒、麻、限、剧药品做到安全使用,专人管理,专柜保管并加锁。保持固定基数,每班交接并登记。

2、药物、物品标签清楚,分别放置。

八、抢救器材做到四定:定物品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存、定人管理。

三及时:及时检查、及时维修、及时补充。抢救器械保持性能良好,做好应急准备,定期清点交接。无菌物品标识清晰,保存符合要求,确保在有效期内。

九、病房通道要通畅、清洁,禁止堆放各种物品、仪器设备等,保证病人通行安全。

加强科室水电暖管理,不漏水、漏电、漏气,发现有损坏及时报告设备科维修。工作场所及病房内严禁患者使用非医院配置的各种电炉、电磁炉、电饭锅等电器,确保安全用电。

十、做好安全防盗及消防工作,加强陪护和探视人员的管理,发现有可疑人员立即报告保卫科。

、消防器械保持备用的状态。

十一、制定并落实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和危重患者抢救护理预案。

十二、对于所发生的护理过失,科室应及时组织讨论整改,并上报护理部。

一、输液安全管理

1、确保输液用具安全:输注药物前必须认真检查输液用具有效期、包装的完整性。如发现不符要求则不可使用。

2、药物的安全使用:静脉输液治疗流程中药物的领取、摆药、配置、查对、更换液体等步骤均存在安全隐患,必须确保每一个步骤安全,才能保证输液的安全。

3、查对制度

3.1医嘱查对:药物在使用前必须由2人以上核对,确认医嘱无误后才能执行。执行医嘱前需打印好输液执行单,由专人负责摆、配液。

3.2.软包装溶液检查方法:一撕二挤三倒转四照看

一撕:撕开外包装,核对溶液名,保质期。

二挤:双手用力挤压软包装,检查有无渗液,如发现有渗液,说明软包装已有裂缝,溶液已污染,不能使用;

三倒转:将溶液上下倒转后再检查有无漂浮物或絮状物;

四照看:对光照看溶液的质量:认真观察溶液有无沉淀、絮状物、霉点等;如检查溶液发现有异常,需及时上报。

3.3

准确张贴输液瓶签:张贴瓶签前必须认真核对溶液的名称、浓度、剂量与瓶签是否相符,核对无误后方能张贴。

3.4

配药:配药者在配药前必须再认真查对一次,确认药名、浓度、剂量无误后严格按无菌操作加药,药液尽量做到现配现用。

3.5

更换液体(接瓶/换瓶):更换液体时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5.1

检查接瓶的液体有无混浊、沉淀等。

3.5.2

查对前后二组液体有无配伍禁忌,如无才能接瓶,更换后应仔细观察二者的反应,是否有沉淀、混浊的现象出现,如有应马上更换输液管;

3.5.3

对两种已知有配伍禁忌的液体不能前后输入,中间应有其他的液体间隔,如无其他补液,应用生理盐水间隔。

3.5.4

药液输入后,应检查茂菲氏滴管液平面及输液管道是否通畅,并检查穿刺部位有无渗出,根据药物及病情调整滴速,并作相应宣教。

4、用药观察

4.1

有无药物过敏反应

4.2

药物输液滴速

4.3

输液外渗

5、输液反应处理

则按输液反应处理流程进行,并上报护理不良事件。

二、坠床跌倒管理

1、病房挂防跌倒标识;

2、留陪人,并宣教有关注意事项;

3、病床的高度要适中、固定;

4、必要时加护床栏,以防坠床:;

5、病室光线充足,地面保持干燥。

6、一旦发生坠床跌倒,立即执行坠床跌倒应急预案。

7、坠床/跌倒事件上报:发生坠床/跌倒后须向护理部上报,填写事件经过、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三、患儿安全管理

1、新生儿的安全管理

1.1新生儿入住新生儿室时,在手腕佩带腕带,此标志不得摘除或剪下,责任护士在新生儿出院前摘除。

医务人员将新生儿交给父母及监护人前确认他们的身份。

2、住院患儿的安全管理

1.1儿童住院期间,必须有父母亲或监护人陪同

1.2入院时向父母及其他监护人介绍本科医务人员。

3、对人员的身份鉴别:

3.1

医务人员值班期间应始终佩带医院的工作身份牌,并做好自我介绍。

3.2

值班人员巡视病房时,注意闲逛人员、可疑人员。

3.3对任何出现可疑行为的人应询问、注意并上报。

4、发生新生儿、婴儿及儿童病人丢失的处理对策:

4.1

最早发现小儿失踪的员工应立即通知护士长和保卫科,并按要求提供相关信息:

4.2

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封闭病房的全部出口和楼道,仔细搜寻。

4.3.一旦确认丢失婴儿/儿童超过1小时,按规定报告公安局。

4.4

如果需要,通知化验室保留血样。

4.5

安慰其他患者。

四、职业暴露防护管理

1、医务人员常发生的意外损伤是锐器伤,尤其是针刺损伤,常见原因有:操作不得法;缺乏职业经验;心理压力过重等。

2、预防: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坚持标准预防原则。

2.1

标准预防核心内容:

2.1.1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1.2

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1.3

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2.1.4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等

2.2

标准预防具体措施:

2.2.1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2.2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必需戴双层手套。

2.2.3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2.4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2.2.5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3、发生意外损伤后处理程序:

3.1

保持镇静

3.2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污染的粘膜。

3.3

刺激局部出血: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3.4

受伤部位的消毒: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5

发生意外损伤后,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查清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3.6高风险时药物预防:例如: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损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按0、1月、6月间隔)

五、用氧安全使用管理

1、氧气是一种助燃物质,不要与明火、火星和易燃物质接触。

2、在氧气接口处张贴“禁止烟火”,警示牌。

3、安全用氧,切实做好“四防”。即防震、防火、防热、防油

4、严格遵守用氧操作规程,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而后应用,停用时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如中途改变流量时,先将氧气和鼻导管分离,调节好流量后再接上。

5、观察用氧效果:观察患者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发绀减轻,心率较前减慢,呼吸困难缓解,精神状态好转等是氧疗有效的反映。

6、定时更换湿化瓶,湿化液每日更换。

六、危重病人安全转运管理

1、转运下列病人时要按重危病人的转运方法进行转运:

1.1

生命体征不稳定;

1.2

意识改变;

1.3

新生儿

1.4

静脉使用调节血压、心律及呼吸方面药物;

2、转运病人前按需要做好以下准备:

3.1

氧气枕。

3.2

开通留置的静脉通路;

4、转运病人前,应通知接收部门,以确保接收部门获知病情,做好准备工作。

6、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留在病人身边,根据需要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END

篇2: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1.管理因素

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设备物资管理不善、职业道德教育不够、管理监督不严等因素而影响护理安全组织的管理,这不仅是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对病人安全最大的威胁。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新生儿病房的工作性质要求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严格按照特级护理的要求,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并善于从细微的异常的临床表现中,分析出可能的病情进展,做到准确及时地为医生提供患儿病情的信息,保证医疗安全。

2.1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新生儿病房的工作紧张,繁重。医院管理者要重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按卫生部要求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护士长对本科护士的年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综合素质要充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合理调配,工作中根据护理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医院还应体现“以人为本”,为护士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为护士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使护理人员以最佳状态投入工作,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2.2 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安全防范意识

科学、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防范差错事故和纠纷的基础。新生儿科要建立科室安全管理小组,安全防范预警机制,建立科室各项安全管理评估标准,建立和完善新生儿科家属探视制度,制定新生儿科各项操作规程,统一护士思想,认真学习标准并落到实处。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其应对能力,强调严格的纪律是执行工作的保证及先决条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护理管理者应利用各种形式对护士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只有知法、懂法,护士才能在工作中依法、用法,工作中遵循慎独原则,自觉避开安全隐患,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2]。

2.3 重视继续教育,全面提高护士专业知识素养

护士的能力素质往往与事故的发生有着直接的联系,护士的业务素质越高,越能看到问题的本质,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全局。新生儿病房护士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护士长应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对抢救技术、护理操作、病情观察要点等内容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指出,不放过一个细节。同时,鼓励年轻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遇到新问题及难点、疑点时,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判断,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醒护士在工作中如何主动、细致地规避各种护理风险。护理管理者还应为护士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如参加专科新业务、新技术的业务学习,学历提高等,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除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外还需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及沟通协调能力,为患儿提供多角度、高层次的服务。

2.4 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保证护理质量

新生儿病房的护士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用审慎、慎独精神约束自己的工作行为,增强责任感。只有将护士职业道德贯穿于护理工作整个过程的护士,才能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和认可,保证医疗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5 加强医疗设备的管理

对于医疗设备,要充分了解其性能,掌握操作方法,每台抢救设施设备均建立档案,并制定相关制度,明确落实相关责任;新仪器使用前要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了解其性能,掌握使用方法,各种设备使用前要确保完好状态,使用后要整理和检查,并设专业技术人员定时、定期检修和维护并做好记录,使危险因素降低。在使用这些设施设备时,护士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多巡视,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

2.6 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制定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探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及新生儿院感控制评分标准等系列规章制度。设施和布局合理,床间距达标(>90 cm)。根据新生儿病房的特点对患儿实行保护性隔离,严格病区的探视制度及外来人员入室制度,避免病区内人员过多,增加感染机会。认真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灭菌制度,防止交叉感染。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洁和消毒,护士长要组织训练全科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洗手六步法”,并进行考核,做到人人过关,严格执行“一接触一洗手”;要求空气采用循环风消毒机进行消毒换气,控制室内温度22 ℃~24 ℃,湿度55%~65%;要求每月对病室空气、医护人员的手、奶头、奶具等做细菌培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断传播途径,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2.7 建立良好护患沟通

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家属焦虑、紧张的情绪,并进行心理疏导,利用入院时(发放爱心卡)、探视日(热情接待,详细解答)、出院时(发放出院指导手册)等一切和家属接触的机会以及电话沟通方法,与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减轻家属的焦虑心情和不信任感,化解不必要的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增加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2.8 注重关键环节的管理

加强对关键人物(新入科护士、工作粗疏易出现问题的护士)、关键时间(节假日、夜间等)、关键病人(急、危重病人、疗效不佳的病人、有纠纷苗头的病人)的管理。每月组织安全管理大查房和缺陷分析,围绕病人和医护人员两方面分析不安全因素。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找出护理安全隐患,针对发现的问题立即解决,将护理过程各环节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降到最低限度。

2.9 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和健康教育质量,提高护士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文件在记录的内容、要求和管理上要适应举证责任倒置的形势,体现护士的证据意识。为保证护理记录的法律效应,护士长要经常对护士强调护理文件书写的重要性,加强护

篇3:浅谈儿科临床护理安全管理

1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

1.1 管理方面因素

质量管理体系是护理工作中安全因素的核心、关键。由于护士长工作的多面性, 可能会疏于对所管理护士的质量监控, 对护士执行规章规范考核指标的不完善。另外由于护士的工作量大, 社会地位不够高, 使得护士本身身心疲惫, 对管理制度及业务培训不重视, 使得某些个别人员职业道德缺失, 都成为影响护理安全的常见多发问题。

1.2 护理人员因素

1.2.1 人力资源和技术因素

儿科病室收治对象大部分是心理、行为及语言发育不够成熟的小儿, 根据儿科患者的特殊性, 多哭闹不配合护士工作, 家长要求高, 增大护理技术操作难度, 给护士带来心理压力, 加之小儿科室低年资护士及聘任制护士较多, 技术和心理素质欠成熟, 护士工作量大, 容易发生护理差错。

1.2.2 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

护理文件 (体温单、护理记录等) 书写有涂改;病情评估欠真实。由于儿科护理针对的患者年龄小, 病情变化快, 症状不典型, 突发意外事件多, 使得护理文件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 且护理记录不及时, 就大大降低了其的准确性 和临床意义。另外, 记录语言表达不够准确, 记录内容少, 都会削弱护理记录的可靠性、真实性。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

1.2.3 患者家属不配合

患儿年龄小, 不易配合治疗, 一些家长的过度溺爱患儿, 加之本身对医学基本常识, 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 依从性差, 为护理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使护患之间不能及时有效沟通。一旦出现与自己的期望不一致的结果时, 在语言及行为上会出现过激表现, 终致护患纠纷发生。

2防范方法

2.1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素质与医德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法制观念, 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护士长要把护理人员职业素质与医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开展, 强调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 出不得半点差错。不得有丝毫马虎。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确保工作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尽力避免非医疗事故带来的伤害。结合儿科实际, 加强工作责任心, 苦练技术, 工作严谨, 按要求完成每一次操作, 遵守每个操作规程。

2.2 加强媒体宣称的积极导向作用

医疗卫生是高风险职业, 尤其是儿科患者的特殊性, 使得儿科护理工作具有高压、繁琐等特点。应通过媒体使广大患者及家属正确理解医护人员, 并给予鼓舞和支持, 有利于护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加强。

2.3 加强护患沟通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完成护理任务, 提高临床疗效的的重要保证, 护理人员要秉着“患者至上”的工作心态, 多与患者及患者家长沟通, 积极取得理解与配合;得到家属信任, 从根本上避免不必要的纠葛和误会。

2.4 改善医疗环境, 加强安全防护

主要是加强医疗及护理设备设施, 根据儿科患者特点, 基本都需要家长的监护, 因此, 做好患儿周围环境安全检查, 家长陪护监护方便, 成为儿科护理的重点, 确保护理安全。全体儿科护士转变服务观念, 形成用心服务, 仁爱为怀, 慎独为魄的工作理念和行为准则, 使患者尽可能在生理、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 是我们护理服务的根本目的[1]。

2.5 加强护理人员技术培训

加强技术培训, 如规范护理文书的记录, 保证及时、准确、真实;管理者根据工作量的多少、难易程度, 进行合理排班;增加患者收费透明度等, 使得操作规范化。通过定期技术培训和民主会议召开, 对存在或潜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提出防范和改进措施, 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3结论

通过加强儿科护理安全管理, 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相应的措施, 强化法制观念、加强护理业务学习。通过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减少医患冲突及纠纷。转变服务理念, 由被动变主动, 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 最终使患者满意, 提高临床疗效。

摘要:通过分析影响儿科护理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 将安全管理应用到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去。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 提高儿科护理临床疗效。

关键词:儿科护理,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篇4:儿科护理安全管理探讨

【关键词】安全管理;临床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39-02

患儿治疗过程中护理安全是医疗机构和患儿家属最关注的内容,但由于年龄小、理解力差等原因,儿科患儿往往无法为护理人员提供有效配合,同时患儿通常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因此造就了儿科临床护理有较高的医疗事故发生率。据权威调查,医疗机构医疗纠纷有半数以上发生在儿科,所以强化儿科护理工作是降低医疗结构医疗纠纷的主要环节。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愿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120例儿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5例女、35例男,患儿年龄范围8个月~11岁,平均年龄为(4.6±1.1)岁;住院时间范围0.3~1.4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0.6±0.2)月。观察组29例女、31例男,患儿年龄范围7个月~10岁,平均年龄为(4.8±1.3)岁;住院时间范围0.2~1.3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0.7±0.3)月。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护理中为应用安全管理,观察组患者护理中应用安全管理。具体安全管理措施包括:①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教育:针对新入职护理人员将开展岗前安全培训,帮助护理人员树立强烈安全意识。同时组织经验丰富护理人员为资历较浅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能指导和护理知识传授,并在临床实际护理中帮助其不断完善护理操作。另外,针对全体护理人员开展定期培训,使她们能够充分掌握儿科护理中风险处置、安全隐患、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而在具体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应对护理风险。最后,强化对护理人员形象要求,使其能够保持亲和、文明态度和患儿沟通,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②强化护理人员巡视:儿科临床护理中存在安全隐患较多,护理人员应当对巡视力度进行强化,定时巡查住院期间患儿的行为和活动。巡查中一旦遇到患儿存在不安全行为,应当进行制止和劝说。同时定期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情绪,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出现的问题。将可能存在烫伤、挠伤、坠床的患儿列为重点巡查对象,提升对他们的巡查频率。③开展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当将住院期间注意事项、可能产生伤害行为告知患儿家长,并对其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用药方法、风险防护、潜在风险的讲解,进而引起患儿家长对住院安全的重视。同时在日常护理中贯穿安全教育,指导患儿家长观察用药不良反应和术后不良反应,并在发生后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处理采用SPPS21.0软件,用±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60例患儿中39例对护理满意、14例对护理基本满意、7例对护理不满意,满意度为88.5%。观察组60例患儿中42例对护理满意、16例对护理基本满意、2例对护理不满意,满意度为96.8%。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对照组护理纠纷率对比 对照组60例患儿中8例出现纠纷,纠纷率为13.3%。观察组60例患儿中2例发生纠纷,满意度为3.4%。观察组纠纷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安全指的是患者接受护理服务过程中,未发生法律规范制度不允许的功能、机体结构、心理的缺陷、损害、障碍[1]。护理工作中患者家长、医疗机构管理者非常重视怎样保障临床护理安全,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自身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进行强化,提升自身解决问题、预见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对护理纠纷的有效预防,为护理质量提供保障[2]。实际中相对于其他科室护理儿科护理具有自身特点,为进一步强化儿科护理应当积极开展针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并强化针对患儿家长开展安全宣教。通过强化患儿家属安全护理意识,使其能够对儿科护理中可能存在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预防,最终为儿科医疗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配合[3]。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强化护理安全巡视工作,通过定期及时的安全巡视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安全问题,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有效排除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保障患儿安全[4]。本研究中,对照组60例患儿中39例对护理满意、14例对护理基本满意、7例对护理不满意,满意度为88.5%。观察组60例患儿中42例对护理满意、16例对护理基本满意、2例对护理不满意,满意度为96.8%。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60例患儿中8例出现纠纷,纠纷率为13.3%。观察组60例患儿中2例发生纠纷,满意度为3.4%。观察组纠纷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儿科护理中应用安全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对于临床护理成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莉, 汤清波, 谭秀梅. 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分析法在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包头医学,2015,01:50-52.

[2]王学梅,梁文婷,王肇俊. 自制臂式住院信息卡识别患儿身份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5,03:73-74.

[3]任海燕,李文亚,葛依静. 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2:241-242.

篇5:儿科病房的护理安全管理

丁一

河南省永城市第五人民医院 476600

关键词 儿科病房 护理安全 护理管理

我院为二级综合医院,近年来随着医院规模扩大与发展,儿科病房也有原来的综合病房,分别成立了感染病房、康复病房、新生儿室、门诊输液室。为了加强儿科病房的护理安全管理,自2008年2月份,我院儿科成立了以分管院长为主任委员,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人员组成的护理安全 质量管理委员会,各护理单元成立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小组,实行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的护理安全三级管理。1构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组织

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小组每月对本单元的护理安全质量进行检查、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并向单元全体护士反馈,向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全科的护理安全质量进行一次综合检查、评价,组织召开季会,就存在的及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2 制定护理安全质量执行标准

护理部组织各单元护士长自下而上制定具有各单元特

点的护理安全质量标准,如:感染病房护理安全质量标准,新生儿科护理安全质量标准等。这些标准中明确了每项规范的护理行为,如:新生儿暖箱每天由早班主班护士负责水槽内水的更换,暖箱内外的清洁、消毒。婴儿氧舱室,每天由操作者消毒舱内外及氧舱室。细化了每项护理工作,提高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性。3 重视护理安全教育

3.1 强化安全意识 护理部每年对全科护士进行3~4次护理安全教育,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观念和法规意识。以护理单元为小组,定期进行科室规章制度的学习,节假日安全检查,消除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3.2 强化沟通意识 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多与医生沟通,发现疑点及时与医生联系,确保医嘱执行正确无误。责任护士应适时的对患儿家属做好入院宣教。进行治疗护理时,护士应主动与患儿或家属做好沟通,赢得患儿及家属的积极配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3.3 强化服务意识 儿科护理既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护理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工作,是技术和服务的统一。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等方式不断引导护理人员转变观念,自觉的以病儿及家属和医生的要求为导向,以病儿和家属的满意为宗旨,为病儿及家属提供优质专业的护理服务。3.4 强化院感意识 尤其是新生儿病房,是集检查、诊断、治疗、护理、喂养为一体的地方。医护人员在触摸每一位小患儿前,必须用“手消液”消毒双手后,再进行各项检查或护理或治疗。强调医护人员掌握新生儿室的消毒及控制医院感染等方面的知识,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切实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1】,为了保证小患儿就医安全,每个婴儿床及暖箱的开门处,我们都挂有温馨提示“您消毒手了吗?”“生命弱小,请细心呵护!”。护士进出各操作间的门内外分别贴上了醒目的提示:“您的工作做完了吗?”、“请细心工作!”等提示语。重视环节的安全管理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采血、给药、输液、实施各种诊疗时,必须有两种以上的识别患者的方法,尤其是新生儿病房,如:姓名、住院号,不得以床号作为识别患儿的依据,认识实施患者的安全目标,建立执行病人“腕带”识别标示制度,腕带上要求护士用蓝圆珠笔书写,字迹清晰,不得潦草。完善关键流程的识别措施,如新生儿沐浴后,规范交接病儿,避免随机性和偶然性,从根本上杜绝接错病儿,最大限度保证病儿的生病和安全【2】。5 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5.1 加强物品管理 各个儿科单元的物品多、种类杂,每班护士必须做到双人核对,班班交接。护理服务设备、设施配套,满足护理工作的需要,氧气、吸痰器、呼吸机、雾化器

等急救设备完好,有安全警示标示,急救物品、器材做到“五定一及时”(定品种数量,定点放置,定人管理,定时检查,定期消毒灭菌,及时维修补充)。

5.2 强化护理技术操作 护理部每季度组织一次“三基”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核,儿科每月组织一次技术操作考核和专科护理业务学习两次,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和儿科专科护理技术操作,使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达98%,专科理论掌握合格率达95%。

5.3 加强药品安全管理 护士熟练掌握儿科常用药及抢救用药的作用、剂量、用法、注意事项。根据儿科各单元的特点,配备的备用药存量,存放位置合理,专人负责,班班交接清点,各类药品标示醒目,提高患儿的用药安全。通过健全病房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出具有儿科特点的护理质量安全标准,消除了各个环节中的安全隐患,坚持护理质量安全管理,规范了护理人员技术操作,夯实了基础护理,保证了工作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益。

(1)李文秀.杨悦:口腔护理专业质量管

理的持续改进.《护士进修杂志》.2006.21(3).229-230

(2)邹晓华.杨琳:腕带在手术病人中的应

篇6: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接收的发育健全的患儿2 399例。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发生差错162例次,发生医疗纠纷的46例次,共计208例次。所有患儿无手术治疗,均采用内服、输液等治疗方式。

1.2 方法:对发生护理差错的患儿以及存在护理安全隐患的各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安全隐患因素有:患儿多,护士少,易出现护士发错药、接错瓶等差错;患儿抵抗力弱,发生院内感染;病种杂,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小儿意外损伤;加床多,患儿坠床损伤;输液时发生头皮坏死;用药种类繁多,需注意配药禁忌;小儿头皮剃毛时损伤;输液时因为毛细血管过小,不能“一针见血”等[1]。统计结果发现:护理差错中发错药10例次,院内感染52例次,意外损伤15例次,输液时头皮坏死35例次,输液穿刺失败47例次,头皮剃毛时损伤26例次,体温测量不准8例次,其他15例次。

2 结果

本次调查发现的护理差错中发错药10例次,院内感染52例次,意外损伤15例次,输液时头皮坏死35例次,输液穿刺失败47例次,头皮剃毛时损伤26例次,体温测量不准8例次,其他15例次。

3 讨论

儿科病房的安全与风险院内感染因素众多,因此必须得到儿科科室、医生、护士长、护士的高度重视,对以上各种安全与风险感染因素采取相关性措施,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着重谈以下两个方面。

3.1 结果分析:从本统计看,院内感染的比率最高,达到52例次,占25%,即有1/4的患儿发生感染,这可能与患儿本身的抵抗力较弱有关,而患儿本身所处的医疗环境,由于空气、温度、抗生素等多因素交叉出现,也容易使患儿发生感染。其次是输液不能一针见血,共有47例次占22.5%。患儿毛细血管一般较细,且患儿本身不易固定姿势,遇有疼痛就会叫喊或者活动手臂、头等,导致一次穿刺准确率较低,另外就是与护士的扎针水平相关。然后是输液时头皮坏死,共35例次占16.82%,头皮坏死的最大原因是护理人员配备不够,不能细心、周到的照顾到所有患儿。值得注意的是,发错药的.比率达到了4.8%,为10例次,发错药带来的后果较为严重,这与患儿多,用药复杂,且患儿的药物有时需要更多的配置相关[2]。

3.2 管理对策

3.2.1 防止患儿院内感染:患儿年幼,器官发育不全,身体抵抗力较弱,而医院用药多,细菌也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进行防范:①加强健康教育,介绍有关防止交叉感染的方法和措施,患儿之间尽量避免串病房,不交换零食、食物、药品等,不能给患儿生冷腐坏食物,同时患儿家属不宜过多,探视不宜过频,给家长普及这些卫生知识之后,有利于家长加深对患儿病情的认识,并积极地配合医院进行治疗;②强化科室内部消毒。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患儿应立即进行隔离,分室安置,病室定期用紫外线消毒,30 min/次,强度≥100 pw/cm,有效距离在2 m之内。照射时应注意遮蔽患儿眼部。同时,每天用食醋熏蒸病室1 h,用200 mg/L的过氧乙酸擦床边、输液架、墙、地面及门窗,实行一床头柜一毛巾。在用含有效氯200 mg/L的84消毒液湿毛巾扫床,实行一床一巾,床头柜实行一桌一抹布,室内部的拖布、抹布要用消毒液浸泡。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操作完成后用消毒液擦洗工作台、门窗、治疗车清理用物。氧气温化瓶每天更换无菌蒸馏水,雾化吸入器、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输液网套等每天消毒,并做到一人一换一消毒,空气用消毒液喷雾或紫外线照射。每天定时开门窗通风2次,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降低空气中细菌的密度,防止感染蔓延。其他的医疗设施,设备也要定期地用消毒液消毒,并监测细菌总体情况;③要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本身可能就是细菌的传染源,因此要做到抗生素使用之前做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最后,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健康意识和法制意识。医生、护士直接与患儿接触,患儿抵抗力低,使得医生、护士也成为传染源,因此医生、护士必须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有关消毒、隔离方面的技术知识,并做到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若发现有关传染病时,应调离工作岗位。

3.2.2 提高医护人员技能与责任心:患儿的特殊性就在于其个体本身进行医疗配合的意识几乎可以忽略,因此考验医护人员的不仅仅是其医疗技能,还有责任心与耐心。就医疗技能而言,可以通过加强“三基”培训,加强基本功训练,增强自信心,提高工作能力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面对患儿的不配合,以及熟练的和患儿家属沟通的技巧,这都是医护人员责任心和工作技巧的体现。如进行静脉输液或抽血时如果不能做到一针见血,就可以尽量让患者家属回避或争取他们的配合,防止家属情绪激动。另外,儿科病房的医护人员部分取代了家长的作用,因此其应该有慈母般的爱心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严格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随时报告和处理。具备了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慈母般的爱心之后,医护人员也才可能不断促进自己提高医疗技能,全心医护患儿,避免各种不安全的危险因素出现。

3.2.3 严格发药配药流程:最关键的就是严格做到“三查八对”,防止因为用药的错误而给患儿带来严重的后果。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输液、配药、接瓶实行签名负责制,每一个患儿其各种信息,如姓名、年龄、床位都用输液卡的形式挂在输液瓶上;严格把

握配药时间关,如β-内酷胺类抗生素现配现用,而其他药物输完一瓶配置一瓶,防止药物存放时间过长带来不良反应;患儿头皮静脉细,通透性高,因此输液时间过长,或输入高渗性液体时,易发生液体外渗现象。在输液室还必须密切观察局部有无红肿以防皮肤和皮下组织坏死。另外对针头的消毒措施,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对于要检查是否过敏的药物时,要查对药物的批号,皮试结果与上次使用的间隔时间,并采用双人签字确认的方式。

4 参考文献

[1] 何丽芬.儿科病房中的安全与风险因素调查及管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9,12(25):74.

[2] 黄力毅.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

篇7: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张 琴 武汊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汉阳门诊副护士长

输液安全是指通过静脉将药物安全地输入病人的体内, 在输液的整个过程中无人为的意外情况发生, 病人 无不良反应。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静脉给药方法, 在多途径治疗中占有不容质疑的首要位置, 也是治疗重症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首用治疗方法。然而,在临床输液护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 有调查表明病人在输液过程中最担心的是输液安全, 现就重点从医嘱、用药、静脉穿刺、护士安全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 查找安全隐患, 制订有效的安全管理对策并认真落实, 确保儿科病人输液安全。

一、常见输液安全隐患分析

(一)医嘱安全 准确的医嘱是输液安全的基础。目前, 部分医疗机构仍未使用电子医嘱系统, 部分医生医嘱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护士转抄医嘱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或对医生的字迹不能准确识别导致患儿名字、年龄抄错, 药物名称、剂量单位抄错;处方与病历不符导致执行错误医嘱;部分医生对新药的规格、用药剂量不熟悉导致药物剂量用错;药物剂量与患儿实际年龄病情不符;患儿家长取药与医嘱不符;医生开错皮试单护士随意执行口头医嘱, 护士根据病人意愿更改医嘱等。

(二)用药安全

1.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未按要求在输液卡上签名、签注的时间与实际时间不符,使查对制度流于形式,导致护患纠纷、差错事故的发生。

2.输注须做过敏试验的药物时,没有按规定询问家族史、用药史、过敏史。3.严格把握药物配伍禁忌证关,配药时没有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药物未现配现用,导致药效降低,耽误患儿病情;开启安瓶前不消毒安瓶颈部,导致微粒污染;抽吸药液方法错误;反复使用同一个注射器针头抽药;在输液操作过程中不遵守手卫生规范;不按规范检查输液药品、液体、输液用物质量等。

(三)静脉穿刺安全

1.穿刺失败是静脉输液安全隐患之一。从调查来看, 患儿家长最担心的是护士不能一针穿刺成功。从几个方面分析穿刺失败的原因:(1)小儿自身的原因导致穿刺失败:①血管细小,特别是肥胖患儿皮下脂肪厚血管位置较深致使静脉不明显;②脱水及循环不良的患儿由于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塌陷, 穿刺时回血慢或无回血等情况致穿刺难度加大;③长期反复穿刺使大量血管受到破坏,造成皮下淤血影响血管的选择;④患儿营养不良或高热时血管脆性增加;⑤患儿寒冷或缺氧时致使皮肤青紫,严重影响血管的观察:患儿恐惧,穿刺不合作。

(2)环境因素导致穿刺失败: 光线不适,室内温度低血管收缩。

(3)家属因素导致穿刺失败: 家属过于担心患儿, 情绪激动, 要求护士一针见血: 坚持自己选择穿刺部位,及对操作者不信任等因素,给操作者造成心理压力。家属溺爱患儿,穿刺时没有固定好患儿致使见回血后潜行过多穿出管壁, 导致穿刺失败。

(4)护士因素导致穿刺失败: 操作者缺乏经验, 技术不熟练;心理素质不好, 缺乏自信如紧张、烦躁、焦虑等;穿刺针、血管选择不合适;进针太快,见回血时针尖已穿破血管或还未见回血但已穿破血管下壁:固定时方法不正确致使针尖扎破管壁或针头滑出管壁。

2.皮肤穿刺部位 消毒是护理工作常规程序之一, 然而静脉穿刺前的皮肤消毒是否起到清除或杀灭外穿刺部位一定范围内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 使其数量减少到无害程度的作用, 其作用或效果是相对而言的。经研究表明,部分静脉穿刺过程中患者的穿刺部位发生感染现象。而静脉穿刺部位皮肤消毒效果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但不能因为工作量大而只注意完成消毒这一步骤, 却忽略了消毒的作用。另外, 碘伏等皮肤消毒剂对皮肤有染色作用影响血管观察, 皮肤消毒范围不够、皮肤消毒操作方法不当、皮肤消毒剂干燥时间不够, 都会影响消毒效果, 开盖棉签蘸取的消毒液因反复揭瓶盖易发生污染。

3.固定 小儿静脉穿刺成功只是整个输液成功的一半, 固定显得格外重要。

4.看护 剧烈哭闹易使已成功穿刺的输液外渗, 故应指导家长有效看护, 以防家长及患儿本人引起不必要的血管损伤和破坏。

(四)护士安全意识

1.护士的慎独精神较差, 服务意识不够。现代医德赋予“慎独”的意义是: 当护士既无上级监督, 又无同行关注时, 都能一丝不苟自觉谨慎地遵守医德准则,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 且主动地、预见性地、有条不紊地为患者服务, 不做任何有损病人健康的事, 个别护士在操作考试和操作比赛等场合能完全按照规范操作, 在临床工作中却只讲速度不求质量。

2.护士的安全防患意识不足, 责任心不强, 有章不循, 违反操作规程。如查对不严, 造成打错针、发错药, 甚至输错血;巡回护士没有观察病人液体, 导致空气栓塞, 拔错针, 漏输液体;有过敏反应患儿没有观察到位: 住院患儿家长疏于照看时不慎坠床, 吞食异物, 说明护士的健康宣教预知性不全面。

3.护士主动服务意识不够, 主动服务意识是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中, 所体现的个人为别人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欲望和意识。主动服务意识是发自服务人员内心的;它是服务人员的一种良好习惯;它是可以通过培养、训练而形成。医务人员作为提供医疗服务者, 服务意识不够, 护士的工作疲溃感中的情绪疲溃感、工作冷漠感增加导致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下降, 长此以往成为恶性循环。

二、输液安全对策

(一)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加大护理监管力度日执行“ 三查七对” 等护理核心制度, 为病人提供安全的静脉输液流程。护士要加强安全意识, 严格遵守查对制度和交接班制度。护士做好安全防患堵漏的工作。不执行错误医嘱: 不随意执行口头医嘱;转抄医嘱应经两人核对无误,方可执行;做好口头、书面、床旁交接班, 避免加错、少加药、漏药等差错;经常检查药品的有效期, 及时清除过期药品, 保证药品的质量;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做好三查七对;为保证患儿用药安全, 对输液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应认真查对并记录签名。重点把好接诊、取药、配药、穿刺、接液、巡视、拔针关。接诊护士认真核对电脑医嘱处方、病历, 无误后为病人发放输液序号;儿科用药一定要精准: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使用一次性输液器, 做到一人一针一管;静脉护士执行穿刺前核对患儿序号、姓名、年龄, 采取“ 呼唤应答法”核对, 护士使用电子呼叫屏呼叫输液序号, 护士核对序号后, 让患儿家属说出患儿的姓名、年龄, 护士核对无误后复述一遍, 家长认可方可操作。防止有些家长因注意力集中在患儿身上, 心情焦急听不清楚而随便应答。每输完一个病人的液体后用快速手消毒液消毒双手, 止血带集中送消毒供应中心消毒处理, 避免交叉感染。

(二)加强输液安全防范意识 规范输液流程, 确保静脉输液安全质量。强化护理安全与法律知识教育, 提高护士的法律观念。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中的规定, 护士在执业中应当正确执行医嘱, 执行时间准确到位, 为患者输注液体时应正确。诱导患者按时、按剂量完成, 用药顺序按医嘱科学合理, 切忌应暂时无药而随意更换输液顺序。对护理人员要经常进行安全教育, 牢固树立“ 安全第一, 质量第一” 的观念,强化护士慎独精神, 加强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的教育, 保障患者输液安全。

(三)加强儿科护士专业技能培训 过硬的小儿静脉穿刺技术是患儿静脉输液安全的重要保证, 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儿科护士专业技能培训。

1.加强护士用药知识学习,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2.加强儿科护士相关知识培训 ①血管选择: 在选择静脉时, 应避开骨隆处、关节部位、静脉活瓣处。按照先头皮后四肢、先额后枕、先大后小的顺序进行, 对于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便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活动的位置作为首选。②对特定病情的血管, 如休克、发热(尤以高热),吐泻引起的脱水、气温低、发热寒战时末梢血管收缩, 高热患儿使用解热药或穿刺时因恐惧而激烈反抗引起的大汗淋漓, 都会使静脉血管因血容量减少而虚瘪等情况应了然于胸, 采用特定的手法进针时宜轻、稳、慢, 仔细观察回血情况和用心体会脱空感。③皮肤消毒: 严格进行皮肤消毒是防止感染性静脉炎的重要措施。穿刺时操作人员的手尽量避免触及针柄和已消毒的皮肤, 以免破坏了消毒效果,增加感染的机会。④输液固定: 输液穿刺成功后护士手指固定针头应牢固, 不能移动, 胶布固定应牢固,不能让针头漂浮在皮肤上, 特别是对哭闹或者出汗多的患儿, 头皮静脉穿刺可采用环绕头皮固定法, 将头皮针管固定于外耳廓上, 可起缓冲外力的作用。⑤指导患儿家长有效看护: 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嘱患儿家属, 以“ 喂奶” 姿势抱起患儿并将患儿一手夹在家属的腋窝下,平抱起患儿, 输液部位朝外, 家属抓住患儿的另一只手, 随时防止因哺乳或嬉戏时带动针头。⑥提高护士病情观察能力。通过案例分析, 提高对输液不良反应的预见性, 提高应对输液风险的能力。

3.加强观察巡视 在输液过程中, 巡视护士专职负责输液中的巡视, 观察患儿面色, 有无发热等病情变化、输液滴速、穿刺部位皮肤有无肿胀、疼痛和液体有无外渗等,在输液时夹板固定不能太紧, 以免影响肢端血运。对3岁以内哭闹不安的患儿, 因其语言表达能力差应特别引起重视, 需排除因静脉刺激, 药物外渗或恐惧所致的哭闹, 警惕是否为药物过敏液反应等所致的不适。输液结束时, 要及时更换液体或拔针, 防止空气进入血管, 用药后发现异常反应, 要及时通知医生。拔针后嘱家属将两个针眼同时压住(静脉穿刺有两个针眼, 一个表皮针眼,另一个是血管针眼),按压一般不少于 生理性凝血时间(l~3min)。

4.保持良好心态 在静脉穿刺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面对家属的质疑, 相信自己的穿刺技术。

(四)提高服务意识 用心做事, 贴心服务, 才能赢得患者。医院作为社会和城市的窗口之一, 医疗体系体现出社会和城市的文明程度。当今社会, 医疗机构不仅要有强大的医疗技术力量做硬件, 还要有服务这个重要软件, 而护士是面对患者机率最多的医院旗帜, 因此加强护士的素质教育, 提高护士服务病人的能力是必须的。护理人员要树立“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有责任心、爱心、关心、耐心服务病人, 从容易忽略的小事做起,把服务做得更细致更实在, 改善服务态度,尽量避免因言语不当引起的误会, 让病人在医院有回到家的感觉。

静脉输液是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也是引起护理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常见静脉输液安全隐患进行列举分析, 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降低差错事故的发生率, 提高输液治疗的安全性, 减轻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会大大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改善护患关系, 从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试题:

1.简述输液用药安全隐患。

篇8:儿科病房夜间护理安全管理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我院是一所县级三级乙等中医医院, 儿科开放床位45 张, 每月出院病人人数在300 人次左右, 儿科护理人员共14 人, 平均年龄32.5±6.4 岁;职称分布:主管护师2 人, 护师2 人, 护士10 人;学历分布:本科2 人, 本科在读1 人, 大专5 人, 中专6 人。本研究共总结了2012 年1 月~2014 年6 月期间科室护理值班记录、总护士长夜查记录、科室月度护理质控记录、院护理部和监察科患者投诉记录, 对我科发生的所有的夜间护理缺陷和护患纠纷资料进行总结, 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汇总。资料显示, 我科病房共出现夜间护理缺陷132 次 (其中严重护理缺陷11次) , 护患纠纷15 次 (其中严重护患纠纷3 次) , 护理人员负主要责任的护患纠纷5 次, 未出现导致患儿死亡的严重不良后果。

2 结果

儿科病房夜间护理缺陷汇总表, 详见表1。

3 讨论

儿科病房夜间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较多, 主要可分为护理人员相关因素, 护理管理制度相关因素, 患者及家属相关因素, 因此, 应根据各种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3.1 护理人员因素

3.1.1 制度执行不严格表现为夜班护士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 如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交接物品不严, 有过期甚至物品丢失未发现, 不能认真查看交班报告, 对病区整体患者情况不熟悉, 床旁交班过于简单;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不能做到班班查对的原则, 特别是后夜不查对前夜医嘱;违反操作规程及无菌原则, 如配置液体不戴口罩, 夜间输液时为图方便不挂输液卡等。

3.1.2 业务技术水平缺陷由于夜班护士多以年轻护士为主, 因经验少, 事物处理能力不够成熟, 在病情观察能力、静脉穿刺水平、熟悉及使用抢救设备程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在夜间入院患儿的静脉穿刺上引起患儿家属投诉次数较多, 是引起护患纠纷最常见的原因[1]。

3.1.3 护士自律性不足夜间病房内护士单独一人值班, 这需要护士有严格的自律性, 也就是“慎独”精神[2]。“慎独”一词出自儒家《礼记·中庸》, “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表明慎独精神具有独自、谨慎、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特殊品格和能力。护理工作的核心精神要求护士细致、细心、一丝不苟地为患儿服务, 当夜间护理工作是个体独立承担的时候, 护士的“慎独”修养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的好坏[3]。夜间护士能否按照护理级别按时巡视病房, 治疗是否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等, 直接影响病区安全管理。

3.1.4 工作压力过大研究表明, 儿科护士是职业倦怠发生的高危人群[4], 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常常成正相关。儿科工作压力主要和儿科专科疾病特点、患儿不合作、家长期望值过高等因素有关[5]。年轻护士专业技术不熟练、心理素质不够成熟, 特别是新护士, 由于上岗前只接受护士的基本技能训练, 而专科性不强, 在小儿静脉穿刺、危重儿急救技术等方面不够熟练。当夜班独自面对患儿及家长时, 总是感到信心不足、精神紧张, 影响技术的正常发挥, 护理效果常常不理想, 就会产生内疚、灰心、无能为力等心理紊乱综合征, 更容易导致夜间护理缺陷的发生。

3.2 护理管理制度因素

3.2.1 儿科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按照卫生部相关要求,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床护比是1:0.4, 但临床护理人员的缺乏在我国目前是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6]。我院儿科开放核定床位45 张, 应有护士18 名, 实有护士14 名, 缺口比为22.2%, 且低年资护士占比达到71.4% (10/14) 。儿科护理工作琐碎繁杂, 静脉穿刺困难的患儿较多, 加之患儿不配合治疗措施, 护士工作量较大, 配备更显不足。

3.2.2 护理人员排班制度缺陷目前护理排班制度各家医院和病区各有不同, 有传统三班倒、APN班、扁平化排班、整体护理两班倒等模式[7,8]。科学合理排班不仅要掌握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人性化的原则、弹性排班原则、合理搭配原则, 还要注意能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 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3.2.3 护理人力资源调配不当儿科是患者数量有较强的季节性波动的科室, 尤其在冬春季节, 呼吸道感染高发, 患儿数量猛增, 护理工作压力增加, 需要通过全院护理人力资料调配增援等手段来满足临床工作需要。然而由于全院总体护理人员不足, 且儿科专科具有其特殊性, 调配增援的护理人员不能独立承担夜班工作, 增援对减轻科室护理工作压力效果不佳。

3.3 患儿及其家属因素

3.3.1 夜间急诊入院患儿病情特点夜间急诊入院的患儿多病情较为危急和严重, 如热性惊厥、持续性重症哮喘、脱水性休克等, 急诊入院后需要护士迅速按照医嘱给予各种治疗措施, 如建立静脉通路等。但重症患儿常伴有静脉塌陷穿刺困难、烦躁不配合治疗等病情特点, 对护理工作要求相对更高, 增加夜间护理缺陷的发生率。

3.3.2 患儿家属的不良情绪患儿家属的常见不良情绪有:对疾病缺乏认识和对环境的陌生引起的焦虑情绪;对病程中病情变化过程的不了解引起的紧张情绪;对疾病不了解进而对治疗方案产生的怀疑情绪;对孩子接受各种侵入性和有创检查的不配合甚至反对心理;反复住院或病情较重患儿的经济负担引起的悲观心理等[9], 这些不良情绪都会对夜间护理管理及安全体验造成影响。

3.4 加强儿科病房夜间护理安全的护理对策

3.4.1 强化护理人员的思想和法律意识教育根据科室特点制定了相应护理常规、操作流程, 护理文书书写规范, 建立临时医嘱的双查对制度和方法。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科室设有“护士交班本”, 具体规定了交接班内容, 帮助护士对患儿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 明确具体交接对象。急救物品、仪器由专人负责。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护理行为, 使护士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达到安全和满足患者的需求, 提高和保障护理质量。

3.4.2 实行护士长晚查房制度护士长下班前带领责任护士巡视病房, 重点了解新入院患儿的病情、医嘱、治疗护理落实情况, 跟踪危重患儿的病情变化, 查看基础护理落实情况。检查抢救室及治疗室药品、物品及急救器械的性能, 保证夜间抢救药品、器械的无短缺, 设备性能良好。评估危重患儿夜间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 督促接班护士进行认真仔细的床头交接班, 加强值班护士对危重患儿重点监护。

3.4.3 改进排班方法实行弹性排班。根据病区护士的能力、资力等综合素质实行“新老护士搭配”值班制, 低年资护士按照APN法排班, 高年资护士全夜值班, 轮科护士专人带教并实行跟班制。在危重患儿多, 工作量超负荷时增加人力资源, 指定二线值班人员, 在病区工作需要时, 保证随叫随到, 以确保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落实。

3.4.4 加强专科培训, 注重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护理安全的前提是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 只有通过专科培训, 使护士熟练掌握护理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 才能更好地保证护理安全。强化服务理念, 深化优质服务内涵, 培养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护士的自律性, 尤其倡导护士夜间工作的慎独精神, 促使其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准则, 减少护患矛盾和护理缺陷。

参考文献

[1]荣德明, 张英, 谢功群.儿科静脉输液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北方药学, 2013, 10 (12) :173-173.

[2]唐晓云.护士慎独意识和修养在临床护理工作的作用[J].中外医疗, 2012, 31 (25) :154-155.

[3]张阿妮, 姜东妮.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的慎独修养探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 26 (6) :731-732.

[4]李玉娟, 韦翠花, 李莉.儿科护士压力与职业倦怠感状况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5) :2505-2507.

[5]蔡华玲.儿科护士工作压力分析与应对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19) :137-138.

[6]刘克英, 胡海鹰, 黎小慧.432名护士延时下班现状和补偿意愿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 2012, 19 (21) :39-41.

[7]刘娟, 刘春红.改革排班模式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22) :134-135.

[8]吴燕红.扁平化排班模式在优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 :56-57.

上一篇:给暗恋的人新年祝福语下一篇:听海螺的声音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