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有感

2024-05-08

读《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有感(精选6篇)

篇1:读《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有感

读《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有感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是编集中国19个顶级专家言论而成的一书,是在中国推进发展转型之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最具言论实力的专家为中国发展而建献的睿智之言。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以探讨、宣讲中国改革红利问题为主题,约请了成思危、厉以宁、吴敬琏、林毅夫、高尚全、周小川、陈锡文、周瑞金、张卓元、樊纲、汪玉凯、熊澄宇、杨伟民、常修泽、郑新立、贾康、宋晓梧、迟福林、彭森等19位顶级专家学者就如何通过重点领域的改革来释放改革红利这个主题谈设想、提建议,与读者一起共话改革。专家学者的探讨从十八大后改革整体走势入手,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机制的改革发展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对国有企业、金融体制、财税体制、收入分配体制、城镇化与“三农”问题等与中国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领域的改革给出了中肯建议和意见。《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集合专家学者深厚的智识为决策层提供改革建言,以深入浅出的叙述为广大干部群众凝聚改革共识提供一份生动的参考文本,是直击中国改革焦点和前途的箴言集合。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指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蓦然回首,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已发表20多年了。抚今追昔,先烈们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奠定了今天的幸福基石,几代领导人审时度势、解放思想铸就了今天的繁荣昌盛。任何一个目睹了共和国几十年风雨历程的具有理性思维的人都会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的正确方向。正是始终坚持了这个方

向,30多年的改革开放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成绩彪炳史册,但改革大业仍面临着更艰巨的挑战。众所周知,改革已经到了铲除体制、机制深层次障碍的攻坚阶段,过去改革不彻底、绕道走积累下来的矛盾已经不允许改革再回避“硬骨头”。2008年以来,这种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阻滞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攻坚克难,首先需要坚持解放思想,打破几十年来根植于思想深处的各种禁锢,唯其如此,才能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从容应对以前从未遇到过的各种新问题、新局面。

实践证明,通过改革取得的进步总是和解放思想带来的科学发展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李克强指出,改革是最大动力,也是最大红利。要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受益。今后改革的环境和重点任务会变,但这个要求不会变,也不能变。要建立更加有效的体制机制,注重利用增量带动理顺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要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受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今后改革的环境和重点任务会变,但这个要求不会变,也不能变’。这是新一届政府对惠及全国人民的一次重大而荘严的承诺!这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务实,为民’的精神,相信:今后,随着‘建立更加有效的体制机制,注重利用增量带动理顺利益关系’的践行,‘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一定会兑现,一定会实现!届时,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将会随之提高和改善。

书中有两句话让人震憾:一是“宁愿做痛苦的清醒者,不愿做甜蜜的梦里人。”二是“做人做事要有三性:一有人性、二有理性、三有灵性。”愿中国人在中国转型中都是“三性”具备的人!

篇2:读《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有感

1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和辽宁省、湖南省及成都市、上海浦东新区政府负责人介绍了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展情况。

改革经验: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

李克强表示,我国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甜头已经尝到。改革的成果:经济发展,社会开放开明,百姓生活质量提升,城镇环境逐步优化生态化,体制机制市场化„„

在新的起点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依然要靠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

但也要看到,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国企垄断,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社会组织薄弱,社会公平正义有待加强建设,政府服务管理机制亟待优化„„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必须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改革实践:试点改革是一种好做法

李克强说,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既要搞好顶层设计,又要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在过去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形成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共识,也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我国国情复杂,一时看不准、吃不透的改革,可先选择一些地区和领域开展试点,以点带面,并有及时调整和纠错的机制,在探索中“排雷”和清除“荆棘”,这是一种好做法。

国务院已批准的11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要认真总结经验,科学评估风险,继续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两型”社会、推动新型工业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财税金融体系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当好改革实验的“侦察兵”、“先遣队”,为改革攻坚提供新鲜经验和实践标杆。

改革方向: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

李克强强调,深化改革,千头万绪,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积极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找准了突破口,就会事半功倍。东中西部地区情况不同,突破口也要因地制宜。

要更加尊重规律,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这也是改革的方向。

改革难点:调整利益格局

李克强说,现阶段推进改革不仅要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要触动利益。如果利益格局固化了,经济社会发展就缺乏活力。

调整利益格局,要善于在利益增量上作文章,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同时稳妥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这样可以更好地凝聚共识,减少改革的阻力。

改革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利益。当然,有些改革可能会有局部的、短期的阵痛,但从全局看、长远看,受益会更大、更持久,最终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改革路径:试点经验法规化

李克强强调,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体制改革与法治建设相辅相成。推进改革要依法行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改革程序,成熟的改革经验可按程序上升到法规和法律,用法制巩固改革成果。改革要有灵活度,鼓励先行先试,在法律框架内的要大胆

推进,中央政府及有关部门可给试验区更多授权。这样的改革试验虽然是渐进推进的,但步子会更坚实,可以避免大的波折。

篇3:浅析制造中国的改革红利的要点

在去年召开的十八大之后, 李克强主持召开了“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 这被人们认为这将是十八大以后, 中南海向外释放最强烈的改革信息。会中, 李克强突出强调:“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要想在2020年实现十八大报告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最最重要的需要“改革”。

何谓“改革红利说”?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基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 但是李克强却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 他认为到了2030年, 我们国家的劳动力约为9亿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 劳动力的成本必然会逐步上升, 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来获取竞争力的时代也即将终结,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 中国还有什么红利可以利用呢?只有改革,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经济每年能够保持在9.8%的速度发展, 从一个落后贫困的农业大国发展至今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之所以能够让世界惊叹, 这和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离不开的, 就像习近平所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 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走改革的道路, 已经让我们尝到了甜头, 我们之后坚定不移的走改革道路, 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时间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

二、制造中国改革红利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 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在我国走改革的道路能够带来红利, 带来能够看得见、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这些是改革保持前进和成果的必要条件。有的改革能够在短期看见成果, 而也有的改革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才能见效, 在改革的初级阶段, 应该首选短期易见成效的改革措施慢慢的为难度大、时间长远的改革奠定基础。在新一轮的改革当中, 应该着重围绕新增长点展开, 为新的增长阶段注入动力。如在我国的部分地区, 城乡建设还具有很大的投资增长潜力, 但是由于部分的投融资主体负债率较高, 将会隐含较大的风险, 应该在实现政企分开的基础上, 通过对企业体制和投融资机制的改革, 实现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的目的;再如在土地制度改革上, 在一些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土地上, 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直接入市交易试点, 这样不仅仅可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增加农民的收入, 还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抑制城市房价上升的效果。

(二) 决策规划和基层试点的关系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全体公民们参与和创造的事业, 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参与经济活动的人们利用自身的智慧反复锻炼而成。同时, 现代的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 它具有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要素的经济体系。其主要目的是为来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 首先要做的是弄清楚决策规划的范围和内容, 其市场的发育成长则需要在政府明确市场竞争规则和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的前提下, 主要由市场活动参与者的探索和创新。因此,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很多政策法规在实行之前, 首先会在某个地点进行进行试点, 再在全国推行, 提炼上升为全国性政策。

(三) 复杂利益之间的关系

在新时期的今天, 改革中相关的知识理论普及程度提高了, 但与此同时其中的利益复杂程度也增加了, 之所以当前有很多的改革实施不下去, 推行不了, 不是人们不懂改革的道理, 而是复杂利益关系的约束, 如何处理好改革过程当中复杂的利益关系, 是取得改革成功的必备条件。决策管理者应该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勇于承担的精神来推进改革, 对阻碍改革道路前行的障碍, 要勇敢面对, 并克服困难, 积极营造有利于改革推行的氛围, 建设起新的的体制机制和利益预期, 让所有的人能够通过努力工作都能享受自己的成果, 共同分享改革红利。

三、制造中国改革红利的要点分析

面对前所未有的情况, 笔者结合了自身所在的行业和感触, 认为制造中国改革红利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 “改革红利”应该来源于人民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

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需市场, 但是却出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消费需求始终拉不起来, 追根朔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一直存在问题, 宝塔型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得大多数人收入低, 他们买不起房子、看不起病、上不起学, 虽然需求大, 但是没有能力去满足, 中层收入的人们随说有一定的存款, 但是孩子上学人们就成了“孩奴”, 一旦买了房子, 就成了“房奴”, 要是有什么不幸得了什么重病, 很有可能就会倾家荡产, 人们面对这些情况, 心中的负担那么大, 又怎敢大胆消费呢?而大多数的富人, 他们将财富花在出国旅游, 购买奢侈品, 更有甚者移民国外, 成为外国人这对于拉动国内经济的消费需求作用并不大。因此, 只有在完善收入分配的基础上,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缩小贫富差距才能实实在在的把中国人民的消费需求拉动起来, 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 制造中国改革红利应该源于中国生产和创造技术的提高

中国一直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眼里是一个制造业大国, 是他们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但是中国的制造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 建立在低端、低级、粗放、低效之上的, 其中真正的利益被掌握核心技术的发达国家赚取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 能做的就只有进行改革。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改革只是为了让人们积极去制造“改革红利”的话, 那么在新时期的改革就应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改革红利”。

(三) 新的“红利时代”将建立在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的基础之上

当前我们中国是三元社会, 主要是城乡两元结构, 加上游离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群体, 虽然说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 但是将农民工群体排除在外的话, 城镇化的水平还是比较让人堪忧的, 国家加大力度推进城镇化水平, 要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所要努力的时间还很长, 这既是差距也是潜力。需要政府不断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农地征用补偿制度的改革, 慢慢的将农民人口转移为市民, 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了才能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 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三农”问题, 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四) 新的“红利时代”应该基于“节约型”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之前的改革当中, 很大的程度上依靠资源的过渡消耗和环境的损坏性利用取得的。这样的发展方式得不到长久的持续,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应该进入“两型”社会的发展,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阶段, 而这样的转变相较于之前的发展方式将会好很多, 中国越来越意识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美丽型”社会的国家的重要性,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 中国的“红利时代”怎么可能结束呢?所以, 在建设新的“红利时代”应该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美丽型”社会的基础上, 这也将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四、结束语

制造中国改革红利, 政府应该转型成为新一轮改革的主线和突破口, 正确处理好改革中的关系, 具有主动改革的意识, 新的“红利时代”到来, 要点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大胆探索, 勇于开拓, 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真正做到: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

参考文献

[1]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大学报 (哲社版) , 2004 (3)

[2]秦伶俐, 吴黎军, 王生喜.具有常量红利界的风险模型及最优红利界的精确解[J].统计与决策, 2008 (13)

[3]张茉楠.开启土地资本化红利, 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国土资源, 2009 (1)

篇4:改革是中国最大红利

十八大明确改革开放是中国必由之路,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具体而言,改革之风会从哪里吹起?

1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 新华社发此次会议,最让现场一位常年服务于此的工作人员感到不同的,是“会风的变化”。在听取汇报过程中,李克强一再插问,所问问题之准,之深,之专业,都是官员们手中的汇报材料中所没有的“现成答案”。个别官员一旦脱稿就对此显得“不适”。这位工作人员发表感想说:“只会照本宣科的官员,在这里不好混了。”

国务院11月21日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李克强在会上强调,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如果用两个字概括李克强的讲话核心,那就是:“改革”;而用四个字概括无疑是:“改革、改革”;若用六个字概括便是:“改革、改革、改革”。

11月21日,十八大闭幕刚刚6天,中南海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就迎来了全国11个改革试点省市的负责人。这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也是刚刚在5天前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再次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会议。此次会议的内容和主题,会后被部分人士解读为“十八大后中南海向外界释放的改革信息”。

将来可能会经历

一个中速增长期

在听过国家发改委及部分省市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后,李克强突出强调:“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李克强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表明我们已经进入决定性阶段,靠什么?改革开放就是强大的力量。

他提醒与会者,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两个目标并列相提。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前面,又增加了一个“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说明发展方式转变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

李克强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就,这个甜头我们已经尝到。“我们必须也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他说,“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须通过改革开放。”

李克强不完全赞成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的说法。他说,到2030年,中国的劳动力还有9亿人,但他同时承认,劳动力成本也会大大增加。说到此,他提出一个令与会人员深思的问题:那我们还有什么红利可以利用呢?“这就是改革。”他自问自答,“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

李克强说,我们不片面追求GDP,将来的发展可能会经历一个中速增长期,很难长久保持两位数,但是只要保持住7%的增长,到2020年实现小康就完全有可能。而实现这一目标靠什么?还是要靠改革。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十分巨大。

李克强提醒大家,改革目前已进入攻坚区、深水区,我们下一步的改革,不仅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多方面的改革是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调整利益预期。这既需要政治勇气和胆识,同时还需要智慧和系统的知识。

利益增量上做文章

减轻改革阻力

在谈到下一步的改革步骤时,李克强重点强调:“改革要既有顶层设计,又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

他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中国太大了,13亿人口,区域广阔,国情非常复杂,仅有顶层设计远远不够。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就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今天这种精神仍要继续发扬。

李克强指出,11个区域配套改革实验区的改革尽管都做了顶层设计,但仍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从中央来讲,也要尊重地方的首创精神。我们要注意发掘地方在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加以推广。

李克强鼓励上述11个实验区,“要做改革的先遣队、侦察兵”,既要有灵活度,但同时也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

李克强说,经济体制改革走到今天,碰到的问题千头万绪,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可能事倍功半,但如果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突破口,不仅可能事半功倍,甚至可能是十倍、二十倍。

他指出,我国当前的问题首先是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收入分配体制也与之密切相关。这里既涉及到户籍制度改革,又涉及到土地管理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等一系列问题。眼下我国又碰到各种瓶颈制约,能源、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抓住什么才能破解这种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突破口。而这种突破口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就是像十八大报告中所讲的那样: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这也是改革的方向。

李克强说,现阶段推进改革不仅要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要触动利益。

为了最大程度减轻改革阻力,李克强说,要善于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同时稳妥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调整改变预期利益,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利益。

李克强强调:“改革当中既要先行先试,还得依法办事。”他说,中国这么大,改革不搞先行先试吃不透,这也是我们30年改革的一个成功经验。先行先试当然要探索,探索过程中,要扫雷,要排除荆棘,也可能被荆棘挂住,要有及时调整和纠错的机制。

工作人员最不同感受

是“会风的变化”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说到这里,李克强的语调明显加重了,“中华民族这一百多年来历经磨难,现在离民族复兴只有几步之遥,我们身上责任重大,必须往前走,必须勇于试,这是我们的责任所系。不干可能不犯错误,但要承担历史责任。”

李克强最后说,按照十八大要求,我们身上肩负着两副担子:发展和改革。30多年的改革,经济建设是中心,但这个巨大成就我们是靠改革来实现的。发展就要靠改革,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完全可以推动发展。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篇5:高考制度改革:老百姓最大的红利

‚新一轮改革就这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5日发布,众多改革举措引人注目,令人期待。那么,在现实当中,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哪些话题呢?未来的改革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影响呢?

怀着这个问题,我对我市部分乡镇人口进行了走访调查,根据调查我总结出以下几点老百姓最期待的事情:绝大多数的人们十分关心《决定》和老百姓的生活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比如说孩子高考制度改革,比如说土地制度改革,比如说延迟退休的事情,再比如说单独生二胎等等。同时,也希望十八届三中全会能出台相关的政策,真正的落实到实事上,不是长篇大论的报告,他们关心的是这些报告能有多少是和老百姓有关,有多少能够真的落实到他们的身上。省人大代表杨祥告诉我:‚改革是为了进步,我们期待的改革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生活,期待全会带来更多改革和变化。《决定》回应了人民群众这些年来对改革各方面的重大期待。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公平的社会、更清新的空气,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问题,就是改革要触及的‘穴位’。‛

‚高考改革破冰,孩子的未来将更美好‛

对于更多的老百姓来说,最期待的当然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比如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等。另外,生态文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等也是大伙关心热议的话题。然而当问及哪个是自己最关心的时,大部分老百姓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教育‛。

为什么教育会比土地、社保、医疗等内容的改革更吸引老百姓呢?这么‚大岁数‛的人了,为什么不安安分分地在家种地,还一心想着教育呢?

还有两年,儿子就要高考的赵阿姨给我送来了答案。‚咱老百姓过的都是孩子的日子,孩子的未来就是我们的未来。孩子能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孩子能不能成才一个重要的标准是不是能上大学深造,孩子考不上大学怎么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高考给考生多次机会,哪怕学些高等职业技能,也是给孩子一些生存的本钱。‛

此次教育领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瞄准的靶心是‚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要改变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学

生的历史,扭转应试教育的评级体系单

一、评价方式单

一、选拔人才渠道单一的弊端,更加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适当推动高校更好地体现在高校人才选拔中的话语权。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探索招考分离,打破一考定终身,期待孩子未来有更好的发展。‛老百姓对即将到来的教育新现状表示‚很期待‛。

‚不要简化和误读了高考改革‛

此次高考改革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最大规模和最深入的一次高考改革,一旦成型,将意味着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高考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高考制度改革探索外语科目‚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探索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设臵考试科目。此外,高考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在更重要的‚高考录取‛上,将改变过多地依靠‚高考成绩‛这个单一‚硬指标‛的状况,加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更加多元的评价方式。

这些改革探索方案,老百姓耳熟能详,也经常在街头巷尾热议。而讨论的话题也仅仅局限于孩子的学习会更加轻松,上大学的机会更多等方面。类似什么时候高考改革方案才能具体实施?取消文理分科后,该怎么考,考什么?高考制度改革以后,新的招生标准又是什么?等问题,大部分老

百姓一概没有想过。他们只是沉浸在高考改革的喜悦中,而对于高考改革的全局性、实践性和可行性缺乏更加深入的思考,对于高考实施的步骤和流程也缺乏清醒的认识。

其实此次高考改革方案强调改革试点要在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进行,这也就说明未来对于高考改革,应当承认地域差异,更重视其实践性和可行性。由于各地区的教育质量不一,招生质量不等,高考的简单统一容易导致东部发达省份和城镇地域学生入学率高,农村中西部地区学生入学难度增大的‚不公平‛现象。

中国教育最关键的问题,一是质量,一是公平。高考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入口,牵涉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然而,大众对公平的注重与追求,使得高考追求科学性和人才选拔多样化的努力受到制约,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才选拔和培养的质量。

‚高考仍是‘最不坏’的人才选拔方式‛

当我讲解和介绍完具体的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后,当得知‚有可能暂时尝不到改革的甜头,甚至有时要丢弃某些利益‛时,几乎所有老百姓仍然坚持同意高考制度改革。

‚高考制度改革有很多难题,但如果不改革,我们面对的问题将会更多。‛

但也有少数人表现得比较激进,他们认为高考应该取消掉,因为高考给了不少人不少好处——‚像那种自主招生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的政策,不知道给了多少人有乘之机,不知道饲养了多少老鼠。‛

其实,到目前为止,高考仍是一种‚最不坏‛的人才选拔方式,这是因为尽管社会压力巨大却仍然适用的一个原因。高考改革不仅关系到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的维护、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涉及到宏大的社会利益再分配问题,关系到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和重大民生议题,具有综合性、系统性。虽然社会各界不断对于高考改革有建言献策,但是我们应当谨防某些高考改革越来越‚矫情‛的做法,谨防高考改革成为地方利益的博弈场,或者成为讨好舆论的政策工具。毕竟高考改革的目标,是要全面、科学和公平的选拔人才,而不仅仅是少考、考试简单、随意化。

‚准确把握期待,做最大努力‛

作为一次全国性的人才选拔考试,高考本身被赋予了巨大的期待值。而通过高考选拔的人才,既要有全面的素质,也要能够承受压力,经得起严格的选拔,有很好的知识基础。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高考才能真正成为专业公平的‚国家级考试‛,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得到更优质的高等教育。

高考体制的改革,的确让家长少一些忐忑,让学子少一点压力,使他们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但我们不能因此麻痹

大意,如果有谁期待着这一轮改革在根本问题上做颠覆性动作,那他必定失望。高考体制的改革,包罗万象,问题众多,必定不能一次解决到位,只有准确把握期待,才能有助于‚做最大努力‛。高考体制的改革,体现在改革上要从最高层级做顶层设计、全面部署。而高考多年来的宝贵经验里,既有中央的统筹设计、系统部署,也有基层的大胆实践、主动突破。这‚最大努力‛,既有‚自上而下‛,也有‚自下而上‛。共同期待高考体制改革之际,莫忘记,我们每个人,都是改革进程中,可以有所作为的一份子。

篇6:读《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有感

新华网北京8月19日电 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兰州主持召开促进西部发展和扶贫工作座谈会。

李克强指出,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是本届政府的主要任务和努力方向。为此,必须把握好经济发展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当前国际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凸显。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转型期,需要着力提高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从根本上说,这还是要靠着力释放改革的最大红利,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此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上一篇:汽车4s店常用短信大全下一篇:幼儿儿歌歌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