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术活动反思

2024-04-14

大班美术活动反思(共11篇)

篇1:大班美术活动反思

美术活动反思:《秋天的叶子》

秋天到了,大树们渐渐地换上了多彩的衣服,孩子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把美丽留下来”的活动便开始了。活动一: “捡树叶”,主要考虑到幼儿知识经验的建构。孩子在实践中观察了各种颜色的树叶,有了情感的体验,充分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为活动的开展铺垫了基础,使幼儿有话可说;活动二:重难点的前置——涂色技能。本周我们在美术区设置了“五彩的树叶”,通过实物和范例欣赏,丰富了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如:对好朋友色彩的理解——相近色的认识。通过幼儿的实践活动——操作,帮助幼儿掌握了两种颜色相接的方法。

一、目标与主题更和谐。

活动目标的制定可以更贴近主题内容。我的目标制定借助蓝本,没有进行大的改变。如:原目标1.学习用圆形、三角形表现大、小不同的树木,并尝试用两种相近色涂色。2.能较合理的布置画面,发展想象力。可以改成:1.运用两种相近颜色进行涂色,感受秋天的美。2.能用大小、色彩不同的树叶合理布置画面。这样制定目标与主题内容配合密切,也更加接近幼儿的能力水平和艺术领域的目标。

二、导入活动更精彩。

我们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很多采用图片欣赏、情景导入、谈话导入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其实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采取更多的形式。如:实践的方式,让孩子观察秋天的风景,发现秋天的色彩;用特写的形式,欣赏不同形态的树叶。即帮助幼儿发现秋天色彩的丰富性,感受秋天的美,又发现树叶的独特性,建构了幼儿的知识经验,为幼儿绘画活动做准备。

三、精彩评价显特色

活动评价是对幼儿经验的提升。在评价活动中,我们会先请孩子们欣赏朋友的作品,然后说说自己喜欢的作品及理由。孩子们说的挺好,但我觉得我的提问语言不够精简,针对性不强。其实我可以这样问:“树叶漂亮吗?有哪些颜色?”、“哪些树叶最特别?”让孩子有针对性的围绕颜色、形状、特色三方面讲述,帮助幼儿经验的提炼和积累。

通过这次活动,我领悟了许多。在今后的美术活动中我将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活动设计更开放,让孩子有更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在范例的准备上照顾到不同能力孩子的需求,特别是能力强的孩子,让美术活动“活”起来。

篇2:大班美术活动反思

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通过让幼儿以自身身体自由分组,自由探索尝试合作表现运动中的人体造型。教师及时给予激励和引导性启发,培养幼儿的自主创新,孩子们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商讨着怎么踢?怎样的运动造型最特别?大胆地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教师还运用数码相机把幼儿表现的动作记录下来,这就大大的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这也体现了《纲要》中指出的:“尊重每个幼儿的创作热情,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合作成功的快乐。

《纲要》中反复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要使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本次活动,无论是幼儿自由讨论、动作造型表现和是作品创作环节,我们都给幼儿提纲展现自己的机会。通过这一环节,幼儿大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增强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篇3:大班美术欣赏活动:奇异的景色

卢梭的《丛林组画》枝条自由伸展,叶片描绘精细, 动物和人都掩映在高大的灌木丛中,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根据我对卢梭作品的理解、感悟,以及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审美水平的了解,我选择了组画中的《奇异的景色》让幼儿欣赏,因为这幅画既有茂密的森林又有幼儿喜欢的动物和鲜艳的果实。

活动目标

1.欣赏作品,大胆表达对作品的认识和感受。

2.理解作品色彩和构图的独特 ,感受画面的幽静 、 神秘。

3.在感受作品的基础上 ,尝试想象作画 ,体验创作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丛林组画》和真实的热带雨林PPT,铅画纸,同色系的各种绿以及红、黄等颜料,鸡毛、鸭毛、 落叶、谷穗、积木等,《冒险岛》音乐。

经验准备:教师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特点,幼儿已有树叶印画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配乐欣赏,表达对作品的整体感受

出示作品,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幼儿讲述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和初步印象。

问题一:你看到了什么?

(这个开放性的 、最基础的问题 ,能让孩子将自己最先看到的、画面最显著的特点表达出来,如看到许多树、鸟、果子、花,等等)

问题二:这是在哪里呢?

(具体地域的提问,帮助孩子进一步感受作品表现的主体———丛林,对丛林形成初步印象)

问题三:这幅画看起来感觉怎么样?

(配合画面的音乐渲染了丛林的幽静 、神秘 ,有的孩子说“像玩冒险游戏的地方”,有的说“感觉很害怕”, 有的说“有点暗”。 孩子们的回答契合了作品最主要的特点)

二、细致欣赏,深入感知作品的艺术特点

引导幼儿关注画面的细节部分, 理解作品色彩和构图的独特。

1.感知作品色彩的特点。 师:这幅画为什么看起来 很暗? 除了深颜色还有些什么颜色?

(引导幼儿感受作品以深绿色为主 ,同时 ,运用了跳跃、鲜艳的颜色和多种绿色)

2.感知作品构图的独特 。 师 :找 找看 ,丛林里藏了 多少只猴子,为什么我们不容易发现这些猴子呢?

(利用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的 “藏猫猫 ”游戏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层次感与纵深感, 孩子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一层一层的树太浓密了, 把猴子遮住了。”“猴子的颜色和大树的颜色差不多,不容易发现。” 教师及时帮助孩子提升对层次感和纵深感的理解:“猴子前面是一层一层的树,后面又是一层一层的树,天空看起来好远啊! ”)

3.了解作者和作画的背景。 师:这幅画是法国一位叫卢梭的画家画的,他从没有去过这些地方,只是把自己平时看到的树木、 水果、 动物加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 他画了许多幅有关丛林的画。

三、观察比较,把握丛林组画的内在特质

1.欣赏《丛林组画》PPT。 师:你们发现这组画有什 么相同的地方?

( 引导孩子们整理 、 概括对 《 丛林组画 》 的整体印象,把握组画的共同特质:都是茂密的、占满了画面的森林;都有奇异的花果、可爱的动物、神秘的人隐藏在森林中;画面以深浅不同的绿色为主,尤以深绿色为主调)

2.欣赏热带雨林 PPT,感受真实的风貌。

3.比 较理解 。 师 :卢梭画的丛林和真实的丛林相 比,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引领孩子观察比较,加深对作品创造想象和艺术加工的理解,为下一步大胆表现奠定基础)

四、想象创作,充分地表达表现

1.引导想象 。 师 :我们也来画画丛林 ,你画的丛林 长了什么植物? 有哪些动物和人在里面呢?

2.讨论新“绘画工具”的使用办法。 教师出示鸡毛、鸭毛、落叶、谷穗、积木等,提问:你会怎么画 ? (用树叶印,用鸡毛拖画,用谷穗蘸上颜料甩,等等)

3.幼儿作画。 先投放深浅不同的绿色颜料,供幼儿画丛林。 待幼儿基本完成丛林的绘画后再投放红、黄等颜料,让幼儿添画果实、动物、人物时选用。

(提供丰富的材料 , 让孩子们在玩材料的过程中, 大胆探索不同材料的绘画方法和呈现的不同效果,体验创作表现的快乐。 红、黄等颜料在幼儿绘画丛林基本完成后投放,是为了避免干扰,确保重点:用深浅绿色表现画面的层次感)

4.教师个别辅导。 (1)运用同伴示范法引导幼儿选用不同材料作画。 (2) 通过个别对话帮助幼儿丰富画面。(3)借助环境暗示———滚动播放《丛林组画》PPT,给有困难的幼儿带来一些参考。

五、展示作品,同伴间分享交流

1.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 师:你画了什么? 是怎么画的?

2.与大师的作品进行比较。 师:你们画的和大师画 的一样吗? 你觉得谁的更漂亮? 为什么?

3.教师总结性评价 ,引领幼儿的审美 。 师 :卢梭作品更多地选用深绿色,丛林茂密,层层叠叠,看起来很深远。 小朋友更多地选择了浅绿色,看起来更明亮,让人感觉很舒畅快乐。

活动反思

本次欣赏活动,最主要的特点在以下几方面:

1.回应 。 在欣赏活动中 ,没有单一说教 ,而是通过不断融合孩子们的回答进行更巧妙的连接 (有效回应),来达到引领孩子审美的效果。 比如,在孩子们观察 《奇异的景色》时,有孩子说“那树上停着的是鸟儿”,也有的说“那是一个从丛林中走出来的人”。 我顺着孩子的思路回应:“对啊,卢梭画的人就像动物,画的动物看起来又好像是人。 ”

2.自然。 活动中欣赏的是描绘自然的《丛林组画》, 观察的是真实的热带雨林, 就连绘画工具也都是自然物。 更重要的是,整个欣赏活动,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由表达、自由创作。

篇4:大班美术活动:月夜

1.通过欣赏杨丽萍的舞蹈《月光》,了解月夜的特点,知道在月光下的一切东西就像剪影一样是黑色的。

2.学习用黑色来创作表现月光下发生的故事及美丽意境。

3.能用语言描述自己创作的夜晚月光下的故事。

重点:通过想象创作出夜晚的故事。

难点:用语言讲述自己创作的夜晚月光下的故事。

活动准备:

杨丽萍的舞蹈《月光》照片,了解月夜的各种样子,教师范画,黑色水彩笔以及彩色纸。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小朋友,你们在夜晚见过又大又圆的月亮吗?

2.这时候你出来散步,看到了什么吗?(幼儿自由讲述)

3.在月光下见到的所有东西都是什么颜色的?

(二)欣赏杨丽萍舞蹈《月光》照片

1.有一位舞蹈家在月光下跳舞,看她在月光下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欣赏让幼儿了解月光下的一切东西就像剪影一样是黑色的。)

2.在这样静静的夜晚,天上挂着又大又圆的月亮,还有谁会出来玩,他们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幼儿想象并讲述)

(三)教师示范讲解

师:那今天我们就用画笔把月光下的故事画出来。

1.先拿出一张自己需要的彩色画纸,看看是什么颜色的,再选出和它相近颜色的彩色画纸来画出一个月亮。(如:深蓝色的纸配上淡蓝色的月亮、桔黄色的纸配上金黄色的月亮。)

2.将月亮剪下来贴在自己选的彩色画纸上,自己可任意选择画纸上方的左、中、右位置贴上月亮。

3.画出自己想象的月光下的故事,先勾出轮廓,再全部涂上黑色。

(四)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师:小朋友先想好自己分别要选哪两种相近颜色的彩色纸来做背景和月亮。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五)尝试讲述故事,交流分享

师:小朋友都把月光下的故事画好了,那你们跟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安静的月夜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幼儿讨论并相互讲述。

请愿意上来讲给大家听的孩子大胆上来讲述。

(六)延伸活动

师:小朋友回家以后都观察一下,看看安静的晚上人们都在干什么?又会发生什么更有趣的事呢?小朋友可以在家里也想一想,画出来。

教材分析:“夜晚”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而且夜晚可以让人产生很多想象,针对这个内容开展本次活动,结合生活中的观察用黑色剪影的方法来描绘,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用自己的思维来创作。同时在活动前引导幼儿回忆月夜,让他们对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反思:这一节美术活动主要是在幼儿学会画各种植物、动物、人物简单造型的基础上,学会自己组合创作。开始时我用谈话引出晚上,让小朋友说出夜晚的颜色,然后用杨丽萍的舞蹈《月光》引出夜晚黑色的景象。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一开始我示范的时候画的有点多,有些画面的定位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创作,应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他们想象出来的故事来进行绘画。总体来说,小朋友对这堂课还是比较感兴趣的,画的也挺漂亮的,不足之处有待加强。

附:幼儿作品和创编的故事

袁玫淇 6岁

讲述:今晚的月亮好大呀!小动物都出来玩了,大狮子也趁着黑夜偷偷的跑出来玩,它和小猫捉迷藏真有趣呀!月亮看了都笑了。

史博文 6岁

讲述:夜里静悄悄的,大海里的鱼都睡着了,轮船也休息了,只有小鸟和海鸥还在飞着,找地方睡觉,夜晚好美呀!

蔡易轩 6岁

讲述:美丽的月亮出来了,小花、小树都在黑夜里变得黑黑的,我也出来散步了,我看见了可爱的兔子、小鸟和蝴蝶,我们一起做游戏。

于谦 6岁

讲述:黑夜来了,又大又圆的月亮挂在天上,笑眯眯地看着。地上的小猫和小兔快乐地玩着游戏,它们在一起玩得可开心了,小兔又蹦又跳,小猫也开心地翻跟头,真有趣!

蔡文清 6岁

讲述:黑漆漆的夜晚来了,小老鼠可高兴了。它说:“今晚我最大,我谁都不怕,我要自由自在地出来玩。小鸟、小蝴蝶,我们一起玩游戏吧!”

贡湘仪 6岁

讲述:我最喜欢和小动物玩了,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大又特别圆,我想在月光下和小兔子、长颈鹿一起玩最好玩的躲猫猫游戏。看看,我们玩得多开心呀!

张梓琛 6岁

篇5:大班美术活动教学反思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颇有哲理的标语挂于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它说明了无论做什么事光听是不行的,过后不久就会忘记。光看也还是不行的,虽然比光听的效果好,能记住一些,但能理解吗?也不一定。如果亲自尝试了,其中道理就能明白了,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一 吊起胃口,让幼儿主动去探究。

课堂上,好多老师总是担心幼儿听不懂,上课总是自己在上面讲啊讲啊,结果幼儿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很不好。所以中幼儿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首先让幼儿产生制作的欲望。只有有了兴趣,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观察自学。活动伊始,我并不急于让幼儿动手制作,而是通过网络让幼儿欣赏世界各地的风车,欣赏老师制作的各种漂亮的风车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几分钟下来幼儿学习动手制作的胃口已被吊得高高的了。趁着这股热乎劲,我开始把幼儿引上正题,要求幼儿先自学书本,然后自己制作。如果有个别幼儿觉得无从下手,就对他们进行个别的辅导,把他们引上路。

二 鼓励幼儿质疑,解疑。

问题是幼儿学习的起点。幼儿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幼儿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开放式的课堂,要确保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在玩风车的过程中,幼儿发现并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小风车会转而风筝不会转?为什么有风的时候风车会转得快?为什么自己的风车侧面吹比正面吹要转得快,而老师的却相反?为什么老师的两个风车转的方向不一样?……对这些问题教师必要重视,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老师特别应该耐心听取一些看似荒唐的问题,给他展示的机会,可能会从中发现幼儿创新的火花,使幼儿的学习收获远远高于预期的效果。

三 开放教学,让幼儿在合作中探究。

开放式教学,可以让让幼儿放开手脚地活动,第一他们很高兴,第二他们很认真,第三他不会时就想去求教老师,这样做效果是明显的。大家可以看当今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课堂实录,他们就是这样要求幼儿的。他们以幼儿敢于提问题为起点,以幼儿能自己解决问题为终点,而方法的核心就是放手让幼儿活动。

不少教育专家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幼儿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开放式的课堂,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在问题的讨论中促进信息的探究,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幼儿在制作小风车的过程和讨论过程中,放手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在玩中发现问题,争论问题,从而共同解决问题,有利于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

篇6:大班美术《小树林》活动反思

我们班的孩子在美术绘画方面的能力特别的弱,尤其是让他们自己想像创作,对他们来说是更难了。我们很多的孩子都喜欢模仿老师的示范画,或者模仿美工书上的示范画,如果绘画活动中,没有示范画大部分孩子都完成不了自己的作品,不知道应该怎么下手去画,这点是我们班孩子在美术绘画活动中最薄弱的,也是我们在今后要努力帮他们改正,引导他们的地方。

在上周的美术活动中,我们的主题是《我们的树朋友》,当然活动是围绕着树开展的,我们美术活动的内容是《小树林》,活动主要是让孩子感知树木的远近关系,用近大远小及遮挡的画法来表现,并能自己大胆运用多种方式来表现树的各种不同造型,需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创作。因为孩子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画法,所以在活动一开始,我就让他们先观察实物,让他们站起来看向教室外在的树,说说发现了什么,观察实物的方法孩子们很感兴趣,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就发现了近大远小的规律。那接下来,我也给孩子们示范了今天我们画小树林的方法,通过范画的形式更形象,鲜明地知道小树林的画法。最后才让孩子们自己动脑筋创设不同的.树林的造型,可是我却发现,大部分的孩子根本没有自己思考,而且把我刚才示范画,一模一样的画了下来,完全是模仿我的示范画。只有个别几个绘画能力强,思维比较好的孩子能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在今天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的操作速度需要比以前加快了,但是孩子们的作品却是完全一样的,甚至连颜色也是一样。

篇7:评大班美术活动课反思

在培训中,我们观摩了大班的美术绘画活动《花儿朵朵》,受益匪浅,在观摩中学习、在参与小组讨论中评析、在聆听讲座后反思,学习观评活动的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对该活动的思考。

一、目标制定体现适宜性

目标是活动的起点与归宿。它的科学性十分重要,老师在说课时呈现的目标设定充分考虑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发展方向、最近发展区,体现了适宜性。重难点的定位恰当。如,重点:大胆用水粉颜料表现花的特点。难点:学习组织画面,表现花的形状、色彩美。

二、教师提问体现有效性

通常,教师在活动中运动得最多的引导方式就是提问,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 系到孩子的学习是否有效。老师的预设提问与追问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1、在欣赏花的图片的环节,老师问:“你喜欢哪朵?说说它的形状、颜色。” 分析:这是老师在活动前经过精心思考设计的预设提问,这样的提问紧紧围绕本次活动的目标进行,意在让幼儿在观察花的形状、颜色时,把握画花的关键要素:形状、颜色。为后面绘画环节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欣赏名画《向日葵》时,老师问:“看看这朵花像什么?”有孩子回答:“花心像洗脚盆、花瓣像辣椒”。在充分观察《向日葵》后,老师及时追问:“你准备画一朵什么形状的花?”

分析:老师启发幼儿将花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为后面部分幼儿创想花的形状作铺垫。教师的追问:“你准备画什么形状的花?”即是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大胆将生活中看到的形状设计成花的形状,如,有孩子的回答:“心形、梯形等等”孩子的回答充分体现了老师层层深入的递进性提问的有效性。

三、绘画工具的使用体现合理性

美术绘画活动注重幼儿使用绘画工具的良好操作习惯、卫生习惯的培养。要 培养好这两种习惯,老师提供的绘画工具与示范操作要考虑从合理性。老师的活动就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事先为每桌有序、整洁摆放好颜料、画笔、纸巾,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干净的绘画环境。绘画活动中,老师在做教学准备时,操作工具能

摆放得艺术,其实是能为孩子的良好绘画习惯培养起到很好的暗示作用的。

老师在示范绘画环节,每一个细节动作都注重了对孩子良好绘画习惯的培养,如:将笔上沾的多余颜料轻轻刮在颜料瓶颈,防止颜料洒落在地上、桌面上。细节往往是孩子潜移默化学习的重要地方。老师注重细节式的操作方式充分体现了绘画工具使用的合理性。

四、欣赏与作品展示、评价体现审美性

审美性是美术活动基本要素。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美,他们才能更好的 发现美、创造美。

1、开始的引入环节,老师让孩子欣赏几种有代表性的花的图片。分析:美丽的花,冲击着孩子的视觉,把孩子带入花的世界。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丰富的视觉感知为孩子在后面部分表现花的美,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在孩子绘画完后,作品一一呈现出来时,观摩的老师们不禁感叹:“好美呀!”孩子们也在互评中,纷纷表达自己的喜欢的作品、表达自己欣赏到的美。

分析:细细分析,作品让人感觉这么美的原因——老师展示作品的方式很讲究艺术气息,将黑卡纸为背景的画贴在白纸做的长纸卷上,黑白搭配的“装裱”方式,十分具有视觉美感。让欣赏者有艺术享受、让绘画者有创作成就。这正是美术活动审美性的充分体现。

3、谈谈自己一点的疑惑:在幼儿绘画时,老师用PPT展示了许多美丽的花的图片。而孩子在专注作画,没有欣赏图片,也没有从图片中得到绘画启示。这些图片是否在本次活动前,作为前期准备让孩子欣赏了,丰富了孩子的经验,如果没有在活动前欣赏,只是在本次活动中第一次呈现。那这些图片在孩子绘画时呈现,是否起到了暗示引导的作用?

篇8:大班“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初探

美术教育是启迪人的情感,实现人之间情感表达和交流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最具成效的工具之一。由此我们想到,如果能让孩子们“沉浸”于美术活动之中,那么他们所获得的审美情感体验和由此促使他们掌握的艺术表现技能技巧,以及所进行的艺术创作表现也必将是最为显著的。

为此,将“沉浸”理论与大班美术教育有机结合,打造“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举措。通过此类活动,可以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美育氛围,激发他们愉悦的审美感受,鼓励他们大胆地创作表达。从而使幼儿的心智在“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中达到 “自然式沉浸”“情境式沉浸”“探究式沉浸” “激励式沉浸”等状态。使大班幼儿在沉浸于感受美的同时,亦沉浸于用自己的方式彰显美; 在享受创作精神自由的同时,亦习得一些必要的艺术表达技能。

一、选材———吸引幼儿欣 然于 “自然式沉浸”

“自然式沉浸”,即幼儿直接被艺术题材所吸引而进入沉浸状态。艺术能给人以审美与愉悦的感受,这是艺术最本质、最典型的特质。正是它的审美和愉悦让人们乐在其中,享受艺术活动的快乐。赏阅文艺作品的美、改造生活原材的美,其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因此, 富于艺术气息、充满生活情趣的选材能一下抓住幼儿的兴趣,使其自然而然地就投入到美术活动中去。

1. 借大师之思再造

经典的艺术作品往往是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它如同一双无形的手臂, 将欣赏者紧紧环抱。因此,亲近大师、选择经典,利用其独有的艺术感召力可帮助幼儿沉浸于对经典作品的感受体验,并享受由此带来的愉悦。

如: 瑞士雕塑大师贾科梅蒂的作品《行走的人》是其巅峰之作,作品中人物细瘦、单薄,如同线和点的组合。作品一呈现,孩子们就被这些貌似怪异、实则耐看的小人吸引住了。当幼儿纷纷好奇于这些小人的制作方法时,老师为他们提供了铅丝和锡纸,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专属于自己的雕塑作品。在整个过程中,大师的作品既激起了幼儿的创作欲望,又拓展了他们的创作思路。当最终幼儿与大师的作品交相辉映时,我们看到了稚拙中体现的无限创意。

2. 借传统之美调融

传统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表现方式有着特有的艺术魅力。随着时光流转与淘洗,当我们再次走近、触摸,多个传统艺术元素巧妙融合的馥郁芬芳更让人不知不觉就沉醉其中。

如: 美术活动《水墨故事》借助吴冠中名画的欣赏让幼儿感受了水墨画的韵味,同时清雅的古筝背景音乐与水墨画交相辉映,幼儿即刻陶醉于古典艺术的雅韵美之中; 《非洲时刻》将非洲人的脸部彩绘和非洲民族音乐相结合, 让幼儿“在黑色立体底板的奶粉罐上装饰脸谱”和 “伴随非洲音乐鼓点跳舞”,当老师充满激情地与幼儿一起拍打着装饰好的鼓唱歌跳舞时,两种非洲民族的艺术美在幼儿创作中自然融合。

3. 借绘本之蕴表达

“儿童在审美心理结构中,顺应能力较强,而同化能力较弱,使他们极易沉入作品,把自己整个交给作品,并被作品引导着前进,他们可塑性强,易感、易接受各种艺术形式和思想情感、易被规范整合。”由此可见绘本对幼儿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一本高品质绘本蕴涵的丰富艺术教育元素,可以让幼儿在绘本打造的艺术海洋里忘我地遨游、大胆地表达。

如: 跟随着绘本《田鼠阿佛》的赏阅,孩子们被故事中造型有趣、个性独特的阿佛所吸引,并乐此不疲地用报纸和彩纸制作着他们自己的《老鼠阿佛》故事,于是我们看到了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关于阿佛和他朋友的故事: 雨天吃冰淇淋、和妈妈一起看书、调皮的阿佛爬到高高的树上、阿佛摔了个四脚朝天,等等。

4. 借生活之材创想

艺术题材的生活性能够激发幼儿的艺术创作潜能。艺术题材若来源于幼儿的实际日常生活,是幼儿或看、或听、或感受、或经历过的,那么幼儿的前期经验就会有更大程度的积累,更容易激起创作的欲望。

如:《面包大变身》教学活动中, 利用幼儿感兴趣的食材作为活动材料, 引导幼儿运用分割组合、想象创造的方法将普通的吐司面包进行神奇的创作, 再适当添加辅助材料,变化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活动中,由于原材源自自家厨房,幼儿充满了好奇感和亲切感,一下子就投入到创作中去了。

二、环境———感染幼儿置 身于 “情境式沉浸”

“情境式沉浸”,是因情境感染而进入沉浸状态。由各种手段、各种方式成功创设的艺术教育情境、艺术教学氛围,可以使幼儿获得更生动、更具体的体验,激发幼儿更加丰富的情感活动, 唤醒幼儿内心深处的艺术火花。

1. 班级内审美型环境的创设

( 1)“处处皆艺术”。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在创设环境时,应尝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施加艺术教育影响,如教师引导幼儿在充满艺术元素的环境中进行一些自由游戏活动,并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丰富色彩与艺术特色的图片、装饰材料来引起他们对于艺术的关注、欣赏、参与与评价。

( 2)“物物皆材料”。倡导“生活即艺术”,努力做到物物皆材料,可将棉绳、报纸、雪碧瓶、鸡毛等一些原本不起眼的自然物,变成幼儿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素材。而孩子们也在不断地收集、观察、设计、创作、欣赏中审美能力得到发展,从而让他们真正沉浸其中,感知到艺术元素在他们身边无处不在。

( 3)“角角见童心”。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特色,创设丰富的学习性体验场。老师可为幼儿们创设主题鲜明、情节丰富的角色游戏主题乐园体验场,将各类艺术活动融入其中,开展具有苏州吴文化特色的主题游戏,如三万昌、黄天源、采芝斋、工艺博物馆等。古色古香的游戏环境,种类繁多。形象逼真的“糕点”,最具苏州特色的“刺绣”作品,吴侬软语的昆剧欣赏, 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苏州的艺术魅力。

2. 师幼间支持型环境的创设

( 1)师幼和谐。一个身心紧张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沉浸于某个活动中的,因此要让幼儿沉浸于艺术活动,首先要为幼儿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其最基本的就是要轻松、愉悦。因此,教师“保持积极的情绪和心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是极为重要的。试想, 如果老师处处控制着孩子,没有激情和艺术感染力,又怎么能够奢望幼儿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呢? 因此只有师生积极互动、彼此信赖,老师率先进入沉浸的状态,才能够更好地带动孩子进入沉浸状态。

( 2)创作自主。艺术具有典型的创造性,独创性是艺术的根本。因此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主动性,鼓励幼儿的创造精神。幼儿只有真正获得了艺术创造的自主权,才能投入地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教师应为其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如《水墨故事》中,幼儿在滴墨印画的基础上进行添画想象,一定范围内的借形想象给了幼儿适量的挑战,而宽广的创作空间又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乐此不疲地从事着创作活动, 创作欲望得到极大满足。在《好忙的蜘蛛》中,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和表现方式,如油泥、麻绳、洞洞板, 水油分离、刮画、滴画、吹画等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变化出丰富多样的蜘蛛网,那一刻幼儿已经把自己当成一只忙碌的蜘蛛。

三、指导———带领幼儿酣 畅于 “探究式沉浸”

“探究式沉浸”,是指幼儿在对不同艺术材料颜色、材质和运动方式的“玩乐、探索”中进入沉浸状态。在这里,美术成为幼儿学习的语言、探究的工具以及表达、交流情感的手段。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关注美术作品,更关注孩子们的快乐探究过程”,强调鼓励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来探索艺术工具和材料,积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自由表征与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经验和情感。

1. 材料的易操作性

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进行艺术创造的,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投放便于操作、易于成型的材料,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内心,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艺术活动中。

如在《设计大师就是我》活动中, 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类明星的半身照,建议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为明星设计服装、配饰,为此教师给幼儿提供时尚杂志的册页、超市广告单以及各类线状、点状材料,鼓励幼儿通过剪裁、添画、粘贴的方法去装扮明星。由于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转换”功能 ( 如一方面对杂志册页不同角度的裁剪可变换成不同花纹做成明星的服装,另一方面杂志上的图片“现成物”可用于明星的首饰、帽子、配饰等) ,幼儿操作起来更有成功感,“设计大师们”饶有兴趣地为自己喜欢的公众人物做着各种打扮。

这一指导要点在《小小雕塑家》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幼儿在活动中选用的两种材料———铅丝、锡纸均极具质 感,而这两种材料强烈的塑造感和造型性成为幼儿专注于作品创作、实现自己构思的一个重要保障。

2. 创作表达的游戏性

对幼儿来说,艺术也是一种游戏。以游戏为载体,将艺术活动作为手段, 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中,满足他们自我表现的需要,让艺术活动的过程变成幼儿充满自信和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自由、自主的状态下,幼儿才会沉浸于艺术活动,并在那份自由创作的快乐中坚持。因此,作为老师,应让孩子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与游戏结合,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进行表现,引领孩子去体验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

如《大象的彩色泡泡浴》以帮大象洗澡为游戏情境,将音乐与绘画相结合,幼儿一面沉醉于音乐的跳跃与沉稳,一面沉醉于丝瓜筋作画带来的洒脱感; 《七彩下雨天》中教师鼓励幼儿玩装有彩色墨水的瓶子,当幼儿沉浸于挤玩墨水瓶的快乐、惊奇于墨水滴流成直线的变化,无形中感受了作品色彩自然流淌的美感; 《水枪喷画》中,老师让孩子在游戏化的喷画中感受色彩在不同力度、方向撞击下产生的变化,并通过借形添画形成新的作品。在玩乐中动口、动手、动脑,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的活动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做了还想做,讲了还想讲,自身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3. 教师自我的投入性

幼儿“容易受暗示”这一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的沉浸状态是会受老师的状态所影响的。教师的状态如果是投入 的,幼儿自然会被教师的热情所吸引, 然后逐渐被引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而这个“投入”包含两方面: 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对艺术的钟爱、热忱,另一方面则是教师放松、自如的教学心态和教态。

四、评价———帮助幼儿满 足于 “激励式沉浸”

“激励式沉浸”,是受到赞许、认同、肯定等激励而进入的沉浸状态。

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与内在的激励机制,让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艺术学习活动,并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尊重幼儿的解释和幼儿的表现方式,审幼儿之“美”,挖掘艺术活动过程和作品对幼儿自身的价值,也是幼儿愿意将沉浸进行下去的一个要点。教师应以“尊重幼儿作品,提高艺术修养”为基点开展艺术评价活动,如: 将全班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给大家欣赏; 请幼儿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启发幼儿从画面安排、色彩运用、形象处理、想象力等方面进行讲评,说说评选的理由; 请幼儿为自己的作品命名; 幼儿一起相互讲述画面,请个别幼儿独立讲述自己的故事。

篇9:大班美术活动:小蓝

绘本《小蓝》源于澳大利亚的童书作家兼插画家盖·却普曼,她“巧妙地将人类长久以来对归属感的追寻,以及柳树图案的神秘之美结合在一起,本书不只是一个故事而已,更是一件值得代代相传、永久珍藏的艺术品”。绘本中真挚动人的故事借助精致华丽的创作,传达了一个简单诗意的叙述,特别美,孩子们跟随小蓝寻找家,跟随故事进入一个美的世界。而故事最后,那一个蓝白相间的中国瓷盘是亮点,以此为切入点,我设计了这样一节美术活动《小蓝》,意在通过活动,让孩子欣赏美丽的艺术,感受青花瓷的独特美,并且尝试创作,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活动目标:

1.阅读绘本,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对画面的想法。

2.尝试分段绘画,体味青花瓷的艺术美。

3.在读读画画中,大胆创作,体验让画笔讲故事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与绘本相匹配的PPT。

2.白色扇形纸,蓝色油性笔,白色圆形纸。

3.扇形小蓝图片人手1张。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发兴趣。

1.结合PPT,故事引入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一个小女孩迷路了,她在哪儿?你发现她了吗?

她一身美丽的蓝衣服,她的名字叫“小蓝”。小蓝迷路了!她想要回家,一直大声地喊叫,但是等了好久,都没有人来找她。

2.讲述故事,进入情境

终于有一个男孩走进了森林。“咦,你是谁?”小男孩问。“我叫小蓝,我迷路啦,我好想回家。”“我叫威尔。”小男孩说。

提问:小蓝迷路了,你们愿意和威尔一起帮她寻找家吗?

(评析:故事引入,借助美丽的画面,孩子们很快进入情境,静静地欣赏,美好的艺术探寻之旅开始啦!)

二、阅读故事,分段绘画

1.欣赏图片,尝试创作画面一

教师讲述绘本内容:小蓝说:“我家附近有木头桥,还有阶梯通到山上。我好想念我家的山。”

教师提问:小蓝的家有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绘本内容进行创作。

教师:那我们把它画下来,做成一幅地图,再拿着地图去帮小蓝找家吧。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小盘子,大家拿出一张纸,画一画吧。

2.阅读故事,尝试创作画面二

教师讲述绘本内容:小蓝说:“我家有一条蓝色的小河,在杨柳树下闪闪发光。我好想念我的小河。”威尔说:“我家也有一条小河,在芦苇中潺潺流过,几乎和你家一样。”他们在芦苇和小河中寻找,但是,他们找不到小女孩回家的路。

教师提问:小蓝的家附近还有什么?她想念什么?你会把它画下来吗?

幼儿创作。

3.欣赏图片,尝试创作画面三

教师讲述绘本内容:“我家有很多蓝色的树。”小蓝说,“树上有很多像球一样的苹果,我好想念我的苹果。”“我家有很多绿色的树。”威尔说,“树上开满像云朵一样的花,几乎和你家一样。”他们爬到树上,从树枝间看下去,但是,他们找不到小女孩回家的路。

教师提问:小蓝的家附近还有什么?她想念什么?你会把它画下来吗?

幼儿创作。

4.阅读故事,尝试创作画面四

教师讲述绘本内容:小蓝说:“我家有一座花园和一座皇宫。我想念我的皇宫。”威尔说:“我家有一座果园和一栋温暖的小屋,几乎和你家一样。”他们一边捡梅子,一边在树下寻找,但是,他们找不到小女孩回家的路。

教师提问:小蓝的家附近还有什么?她想念什么?你会把它画下来吗?

幼儿创作。

5.欣赏图片,尝试创作画面五

教师讲述绘本内容:小蓝说:“我家有爸爸和很多蓝色的鸟,我真的好想念我爸爸。”威尔说:“我家有奶奶和很多母鸡,几乎和你家一样。”他们在鸡群中寻找,并且越过门口的栅栏,还是找不到小女孩回家的路。现在,怎么办?威尔说:“你可以跟我一起回家。”

教师提问:小兰的家附近还有什么?她想念什么?你会把它画下来吗?

幼儿创作。

(评析:阅读故事,欣赏画面,分段创作,感受美好。故事很美,画面更美,孩子们的创作同样不赖。他们在不一样的画纸上展现心中的故事,他们在帮助小蓝找寻家的过程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分段创作,孩子们不知不觉进行的是一段美好的创作旅程。)

三、揭晓结局,感受惊喜。

1.欣赏图片,探寻秘密

总结:小蓝不是真正的小女孩,那她是什么呢?(有小蓝图案的瓷盘碎片。)

2.答案揭晓,感知瓷盘

原来,奶奶的橱柜上面,有一个蓝白相间的中国瓷盘。这个瓷盘缺了一小块,那是很久以前,奶奶去野餐的时候,不小心打破的。

3.小蓝找家,圆满结局

奶奶把小蓝粘回磁盘缺口的地方。威尔笑着说:“小蓝终于找到她的家了。”奶奶说:“恩,安全又圆满的家。”

4.触摸青花瓷,感受艺术美

提问:“你知道这种白底蓝花瓷盘的名字吗?”

介绍青花瓷:青花瓷是中国民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只有蓝、白两种颜色。中间的盘底可以画上自己喜欢的画,它的周围可以有很多的图案或线条,但他们都是有规律地排列着的。

5.完成创作,分享作品

刚才,小朋友们已经完成了5幅画,老师再把“小蓝”也发给你们,大家一起把它拼成完整的盘心,贴在白色的盘底上,注意一下粘贴的位置。

现在,大家再用有规律的图案或线条,来装饰盘边吧。

(评析:故事给了孩子一个美好的结局,也给了孩子一个美好的画面,孩子们豁然发现,自己的创作原来也可以这么奇妙。此时,介绍青花瓷,显得那么水到渠成,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美是浸透到骨子里的,孩子们此时应该能懵懂感受到,他们也会惊喜于自己的创作,因为“青花瓷”真得很美!)

四、结束活动

小蓝找到自己的家了,小朋友们也完成了自己的青花瓷盘。现在,大家一起拿着瓷盘,把小蓝的故事讲给其他好朋友听吧。

评析:以故事开头,用故事收尾,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述小蓝的故事,分享作品,相互欣赏,这一段艺术探寻之旅就这么意犹未尽……

活动反思:

初次拿到绘本,我就被里面的精致唯美的创作所震撼,我想:艺术的感染没有界限,孩子们也会喜欢上《小蓝》吧。的确,绘本给了孩子一次美好的旅行,他们在边阅读边创作的过程中,逐渐体味青花瓷的独特魅力。我独辟蹊径,给孩子准备别致的材料——一个折成扇形、可以逐渐打开成圆形的绘画纸。孩子在创作过程中,一步一步,用画笔叙述故事,用蓝色和白色激情碰撞,感受故事的意境,感知青花瓷的独特魅力。最后,他们创作完毕,画纸全部打开,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创作成果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呈现,创作体验和成功感给了他们心灵强烈的冲击。艺术活动就是要这样,让孩子在探索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到熏陶,身心获得愉快体验。

篇10:大班美术活动反思

大班美术活动《梦想档案》课后反思

在星期二上午的一个美术活动《梦想档案》。通过此次活动是让幼儿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梦想;并尝试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梦想。

活动一开始,首先让幼儿想一想梦想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梦想,当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有的幼儿在思考着,有的幼儿和旁边的幼儿交头接耳讨论着„„当我集中幼儿交流时,他们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文文说:“梦想就是很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愿望。”涛涛又说:“梦想就是长大了想做什么。”„„在充分让幼儿表述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总结:“小朋友说得真好,梦想就是自己非常想做的事情,梦想有大有小,(不容易实现和容易实现)有近有远(以后实现和近期实现)。那你有哪些梦想呢?孩子们的情绪更激动,有的说我的梦想是长大了想开飞机;有的说我长大了想当老师;有的说我长大了当宇航员等等,真是各有各的梦想。当我说把你自己最想实现的梦想把它画下来时,孩子们的情绪真是兴奋不及。于是我就让他们直接在纸上绘画,随他们自由发挥。我在旁观察着孩子们的绘画,走到文文那里,看他画了二辆并列的车子,“你画的什么呀”,“我想当一名赛车运动员”,那你这里画了二辆车子,还有一辆是谁的?“爸爸的”,你和爸爸比赛是谁快呢?“现在我和爸爸是并列一样快,我以后会超过爸爸的”,说着他又画车子开往的路线,神奇的赛车终于超越了爸爸。我看着他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赢了,我第一” 感觉真的是好象梦想成真一样;诺诺画了闪亮的舞台,自己穿着漂亮的服装正面向观众在大舞台上表演杂技呢,我一看就知道她想做一名杂技演员。再转悠着,看到大家都在画着自己的梦想,脸上都露出成功的喜悦。

篇11:大班美术活动反思

一、教育活动生成的有效性

幼儿都喜欢小动物,乐意与小动物玩耍、嬉闹,陈老师抓住幼儿这一心理特点,通过手形彩绘的方式来表现小动物的可爱特征以及对小动物的喜爱,在活动中让幼儿既体验了美术创作的乐趣,又萌发了保护动物、爱护家园的美好情感。在设计活动时,做到了心中有幼儿,心中有教案。一个活动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选材,陈老师组织活动时,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因此,才能生成一节有效的活动课。

二、活动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活动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选择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目标的制定必须是合理的,与幼儿的发展相符合。本节活动,陈老师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变换手型——了解手型彩绘——自己尝试——保护动物,爱护家园。目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活动目标设计合理有效

三、教学环节设计的有效性

陈老师整节课的组织详略得当,每个教学环节都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先借助手影视频引起幼儿兴趣,然后借助手指游戏让幼儿在玩手指游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尝试创作手形彩绘。而且教师在每个环节都有一个小结,简洁性的小结让幼儿能够对之前的活动得到经验地提升。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四、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评价的有效性

在一节活动中,正确、有效、及时的评价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陈老师在活动中能够关注到每个幼儿,实现师幼之间的互动,在活动过程中,能及时对孩子的作品进行点评,同时表达出对幼儿的赏识。如: “你画的画非常棒”,“老师非常佩服你”,“你真厉害”,等等,通过对孩子们的及时有效的点评,孩子们在活动中充满热情,活动目标得以顺利完成。因此,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幼儿及时有效的评价,教师在活动中要教态亲切,就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内心体验,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教师要葆有一颗童心,用亲切、自然的表情和语言融入到幼儿中间,在评价幼儿时,要做到具体、实际,切忌空泛,大而空的赞扬会让幼儿摸不着头脑。

上一篇:丹江口市小学电子白板使用情况问卷调查汇总表下一篇:趣味数学幼儿园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