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mini2上基本操作

2024-05-03

ipadmini2上基本操作(共6篇)

篇1:ipadmini2上基本操作

上环技术操作常规

一,宫内节育器的种类:

1、惰性宫内节育器:由惰性材料如金属、硅胶、塑料等制成。

2、活性宫内节育器:其内含有活性物质如铜离子、激素、及药物等,这些物质能提高避孕效果,减少副作用。分为含铜和含药两大类。

(1)含铜节育器:目前我国使用最广范。在宫内持续释放具有生物活性,有较强抗生育能力的铜离子。从形态上分为T形、V形、宫形等多种形态。避孕有效率达90%以上。

(2)含药宫内节育器:将药物储存在节育器内,通过每日微量释放提高避孕效果,降低副反应。

二、宫内节育器的放置:

1、适应症:凡育龄妇女无禁忌症,要求放置节育器者。

2、禁忌症:(1)妊娠或妊娠可疑。(2)生殖道急性炎症。(3)人工流产出血多,怀疑有妊娠组织物残留或有感染;中期妊娠引产、分娩或剖宫产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不良,有出血或潜在感染可能;(4)生殖器官肿瘤;(5)生殖器官畸形,如子宫纵膈、双子宫等;(6)宫颈内口过松、重度陈旧性宫颈裂伤或子宫脱垂;(7)严重的全身性疾患;(8)宫腔<5.5cm或>9.0cm;(9)近三月内有月经失调、阴道不规则流血;(10)有铜过敏史。

3、放置时间:(1)月经干净3-7天无性交;(2)人工流产后立即放置;(3)产后42天恶露已净,会阴伤口已愈合,子宫恢复正常;(4)剖宫产后半年放置;(5)含孕激素节育器在月经第3日放置;(6)自然流产于转经后放置,药物流产2次正常月经后;(7)哺乳期放置应排除早孕。

4、放置方法:双合诊检查子宫大小、位置及附件情况。外阴阴道部常规消毒扑巾,阴道窥器暴露宫颈后消毒宫颈与宫颈管,以宫颈钳夹持宫颈前唇,用子宫探针顺子宫位置探测宫腔深度。用放置器将节育器推入宫腔,节育器上缘必须抵达宫底部,带有尾丝者在距宫颈2cm处剪断尾丝。观察无出血即可取出宫颈钳和阴道窥器。

5、术后注意事项及随访:(1)术后休息3日,1周内忌重体力劳动,2周内忌性交及盆浴,保持外阴清洁。(2)术后第一年1、3、6、12月进行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直至停用。有问题随诊。

环取技术操作常规

1、适应症:

(1)生理情况:A、计划生育或不需避孕,如丧偶或离异等;B、放置期限已满更需要更换;C、绝经过渡期停经1年内;D、拟改用其他避孕措施或绝育。

(2)病理情况:A、有并发症及副反应,经治疗无效;B、带器妊娠,包括宫内和宫外妊娠。

2、禁忌症

(1)并发生殖道炎症时先给予抗感染治疗,治愈后再取出节育环;

(1)全身情况不良或在疾病的急性期,应待病情好转后再取出。

3、取器时间:

(1)月经干净后3-7天为宜;

(2)带器早期妊娠行人工流产同时取出;

(3)带器异位妊娠术前性诊断性刮宫时,或在术后出院前取出IUD;

(4)因子宫不规则出血,随时可取,取IUD同时需行诊断性刮宫,刮出组织送病理检查,排除内膜病变。

4、取器方法常规消毒后,有尾丝者用血管钳夹住尾丝轻轻牵引取出。无尾丝者需在手术室进行,按进宫腔操作程序操作,用取环钩或取环钳将IUD取出。取器困难可在B型超声下进行操作,必要时在宫腔镜下取出。

5、注意事项:

(1)取器前应做B型超声检查或X线检查确定节育器是否在宫腔内,同时了解IUD的类型;

(2)使用取环钩取IUD时应十分小心,不能盲目钩取,更应避免向宫壁钩取,以免损伤子宫壁;

(3)取出IUD后应落实其他避孕措施。

篇2:ipadmini2上基本操作

一、权利的基本问题

1、权利概念

“权利”一词在古代汉语里很早就有了,但大体上是消极的或贬义的,如,所谓“接之于声色、权利、忿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1]“或尚仁义,或务权利”[2].这种语义上的权利不是一个可以用来构造法律关系的法学概念。中国古代法律语言里也没有像英文“权利”、“义务”那样的词汇。19世纪中期,当美国学者丁韪良先生(W.A.P.Martin)和他的中国助手们把维顿(Wheaton)的《万国律例》(ElementsofInternationalLaw)翻译成中文时,他们选择了“权利”这个古词来对译英文“rights”,并说服朝廷接受它。从此以后,“权利”在中国逐渐成了一个褒义的、至少是中性的词,并且被广泛使用。我们在此要考察的,就是后来的、或所谓现代意义上的“权利”一词的涵义。

怎样界定和解释“权利”一词,是法理学上的`一个难题。在现代政治法律里,权利是一个受人尊重而又模糊不清的概念。康德在谈及权利的定义时说,问一位法学家什么是权利就像问一位逻辑学家什么是真理那样会让他感到为难。“他们的回答很可能是这样,且在回答中极力避免同义语的反复,而仅仅承认这样的事实,即指出某个国家在某个时期的法律认为唯一正确的东西是什么,而不正面解答问者提出来的那个普遍性的问题。”[3]费因伯格认为,给权利下一个“正规的定义”是不可能的,应该把权利看作一个“简单的、不可定义、不可分析的原初概念。”[4]

权利一词难以界定在某种程度上与权利一词的过度使用有关。权利语言虽然源于西方,但权利文化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作为用来诉求和表达正义的方便而精巧的工具,权利语言提供了一种表述实践理性要求的途径。[5]换言之,只要自己认为是合理、正当的需求,就可以称之为“权利”。作为其负面的结果,权利语言经常被滥用,关于权利及其涵义的讨论也时常发生一些误解。[6]也许因此,《牛津法律便览》的“权利”词条直截了当地把权利说成“一个严重地使用不当和使用过度的词汇。”[7]不过,另一方面,如何界定和解释“权利”一词,又是法理学上的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因为权利是现代政治法律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无论什么样的学派或学者都不可能绕过权利问题,相反,不同的学派或学者都可以通过界定和解释“权利”一词来阐发自己的主张,甚至确定其理论体系的原点。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思想史上,对于究竟什么是权利,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大致说来,对权利的界定有伦理的和实证的分别。

一类是从伦理的角度来界定权利。一般说来,格劳秀斯和19世纪的形而上学法学家们强调的是伦理因素,如,格劳秀斯把权利看作“道德资格”;霍布斯、斯宾诺莎等人将自由看作权利的本质,或者认为权利就是自由;康德、黑格尔也用“自由”来解说权利,但偏重于“意志”,而且,他们的自由概念与霍布斯的也很不相同。严格说来,康德的权利定义是不限于意志自由的,他很重视人与人的协调共存。黑格尔指出:

“一般说,权利的基础是精神,它们的确定地位和出发点是意志。意志是自由的,所以意志既是权利的实质又是权利的目标,而权利体系则是己成现实的自由王国。”[8]

这些解释都是将权利看作人基于道德上的理由或超验根据所应该享有之物,虽然也涉及利益,如拥有某物或做某事,但并不以利益本身为基点。

另一类是从实证角度来界定权利。如,实证主义把权利置于现实的利益关系来理解,并侧重于从实在法的角度来解释权利。德国法学家耶林使人们注意到权利背后的利益。他说,权利就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利益。同时,不是所有的利益都是权利,只有为法律承认和保障的利益才是权利。功利主义者认为由社会功利规定全部的权利和义务并派生出所有的道德标准。权利的实质是普遍的功利。

这两类界定只是笼统言之。其实,这两类分别里又包含诸多小的分别,同时,这两类之间也有些交叉。所以,一些教科书对关于权利的界定作了许多的分类,主要有“自由说”、“意思说”、

篇3:开放人生——“基本国策”(上)

●编著:王辉耀

●出版:人民出版社

导言:开放时代成就开放人生

一、何为人生成功

人生成功是没有标准的,但有个双重认可的原则:一是时代和社会的最底线认可;二是个人内心的高层次认可。每个人都期望拥有自己渴望的成功,并获得社会的认可。

二、如何实现人生成功

要实现人生成功,就必须去了解我们的时代、世界、周围以及自我的内心。

国家社会需要开放,中国的崛起和长治久安也最终将指向整个民族和全体国民的崛起,这一切必然召唤每个中国人张开双臂来拥抱开放的时代和开放的中国,中国迫切呼吁一场个人层面的“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我们大多数个体必须将“开放”定为个人的“基本国策”,使自己成为一个“开放人”,取得自己开放的成功,并最终汇融成民族和国家整体的开放。

三、开放式人生的十大要素

成就开放式人生,必须在相应的价值观、态度、思维、行动等层面上进行开放。归结起来,有以下十大非凡要素:

要素一:心态开放

要素二:视野开阔

要素三:拥有自信

要素四:富有胆略

要素五:有效策划

要素六:高效行动

要素七:不断创新

要素八:整合平台

要素九:构建人脉

要素十:打造品牌

本书将对这十大非凡要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第1章心态的开放———开放式人生的起点

关键的不是我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而是我们的心态。

———西方哲学家J·E·丁格

一、为什么要开放心态

开放首先源于心态。国家如此,社会如此,个人也是如此。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也会有什么样的理想、目标、规划和个性。

心态开放者,通常先有问题再有答案,有证据才有事实,就事论事,就人论人。心态保守者则常常先有立场和结论,先有思维和方法,常常以一元论的价值、一成不变的方法处理事情,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只有心态开放的人,才能善于把握时代和社会所提供的机会。

二、什么是开放式心态

开放式心态主要有以下五大基本构造:

构造一强烈的进取心

进取心作为一种动力,促使我们本能地打开人生大门,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开放式心态的首要构成。

个人有强烈的进取心,才能有改变现状的强烈动力,才能对在这个世界上实现自己的抱负怀有兴趣,进而寻求并肩作战的伙伴和朋友,接纳各种思想、方法、技能,越挫越勇,作出各种各样的人生努力。

构造二开明大度,兼容差异

开放的心态还是一种心胸,这种心态外化突出表现为:

●有容忍的肚量,能够容忍异己,欣赏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

●有容事的开明,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包容甚至是错误的“异见”当然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恶意批评而影响主观判断。

●有包容差异的头脑,并且还善于利用各种差异所带来的机会。

构造三思维灵活,善于人生调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情是可以变通的,同样心态也必须随着时代和形式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

在社会底线认可的前提下,没有什么不可以调整,重要的是能“活”,毕竟人要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适应人。

构造四善于主动学习和借鉴

心态开放的第四个基本构成是善于积极主动学习和借鉴成功者的经验,能够与优秀者为伍,就如同与鹰共翱翔,避开失败者验证过的教训。

构造五能够与人沟通合作

著名的励志大师卡耐基先生说过:“一个人的成功85%靠人际关系。”善于与人精诚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将自己接受和不接受的都“推己及人”,而非以自己一时的狭隘心态与人相处。以开放的心态体会他人内心,为他人着想,别人自然也会从心底接受你。

三、如何做到心态开放

(一)开放心态原则

做到心态开放的原则可归结为一句话:“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名句。这句话正是我们个人对心态开放、打破围墙的核心追求。

(二)开放心态之具体做法

——开放三部曲

心态开放,往往意味着眼界、脑界、胸届的开放和提升。这一过程总是先从眼界有意识地纳入信息,在经过大脑分辨、思考、消化,提炼成能力,最后沉淀到心胸。具体可开阔为以下三部曲:

●开阔眼界,要“见微知著”、“高瞻远瞩”、“眼观四面”;

●开拓脑界,要“通古今中外、知诸子百家、晓天文地理、明世事人情”,并能取长补短,利用差异;

●开放胸界,要“胸怀天下”和“志存高远”,并且拥有“海纳百川”和“豁达宽容”的品质。

第2章视野开阔———开放式人生的环境突围

卓越的天才不屑走别人走过的路,他寻找迄今未开拓的地区。

———美国政治家林肯

一、为什么要视野开阔

一个人一生的脚步,绝不会超过其视野的极限。

人生成功与否,尤其是成就开放式人生,与视野开拓息息相关。也正因为视野决定人生高度,所以古人才有“登高望远”的名言,也才有“坐井观天”的警句。

二、如何开拓视野

开拓视野,必须要从克服自身盲点出发。

对于任何一个人的视野来说,自我的盲点总是非常致命。一个人视野上的盲点,通常源于两方面的自我误区:一是被先天的客观环境主导所造成的盲点,譬如传统文明、体制文化、出生环境、生活地域等所造成的视野盲点;二是主观因素所造成的盲点,如思维方法、个性品格、知识技能、自身利益等。主观的“盲点”完全是个人原因。

三、打破自身盲点

关于如何开阔自己的视野,超越自身因素主导所形成的盲点,可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1. 读万卷书,打破时间限制

开阔视野,打破视野时间限制,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读书。书是人类文明、经验、思想、智慧的传递工具。具有实用和修身两方面的功能。

一方面,我们需要多读书,因为读书有用;另一方面,我们要选择性读书,所以我们还要善于读书。

2. 行万里路,打破空间限制

“行路”表示外出闯荡,昭示“非池中物”的志向。“行万里路”更已经成为志存高远,坚毅卓越的象征,是不畏道路曲折颠簸和严寒酷暑煎熬的标志,实质上意味着一种关于冒险、思想开放、开拓见识的开放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万里路”打破的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价值体系之间的围墙,有助于成就自己的开放式人生。

(二)上万维网,交八方友,打破信息和圈子的限制

1.上万维网,打破信息限制

网络的行为和精神,核心本质就是两个字———开放。这种开放是真正彻底的开放,体现了平等、自由、共享、免费等精神,尽可能地抹去了从族群的文明、文化、体制、国界到个人的年龄、身份、知识、性格、思维等各种差异所带来的阻力因素,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如果能够善加利用网络,将极大地充实自己的信息库,开阔自己的视野,使生活各个方面都会由此受益。

2.交八方友,打破圈子限制

交八方友,打破圈子和经历对个人视野的限制,也是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

交际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使人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身心健康逐步提高,也为人的思想、思维、观念、视野的“新陈代谢”提供各种信息来源。

通常说来,人们交友有两个原则:同质原则和互补原则。

(三)做多元事,成多元菜,打破专业和技能限制

虽然我们的天赋、兴趣、条件决定着我们可以在某个行业某个专业“从一而终”,但多元的才能和爱好对自己并没有坏处,所谓“技不压身”,这只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帮助。而且,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就算一直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一专多能”也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要求。

做多元事,打破专业技能的限制,有多元视野和才能,有多元的心态和价值观,才能真正走向开放人生。

第3章拥有自信———开放式人生的立身基石

我们必须接受有限的失望,但我们决不可失去无限的希望。

———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

一、为什么要拥有自信

自信是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开放的自信是创立事业、成就开放式人生的重要保障。

自信通常与人生开放成正比一个开放自信的人,就像被“充电”了一样,不但自身激扬奋发,能立刻产生解决困难的渴望,而且还会感染身边的人。

开放的自信主要有以下4种表现:

●积极主动的心态

●坚持和坚韧的精神

●乐观稳定的情绪

●人际沟通和公信力

没有自信,我们就没有办法去迎接挑战,也没有办法去面对逆境。而开放的自信,对于任何一个成功者来说,更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因为我们必须依靠开放才能使自信真诚可靠,也必须依赖开放才能使自信得到外界的支持。

二、自信的来源

真正的自信来源于恰当定位自信强调的是建立在自身实力基础之上,进行准确自我评估,进行恰当定位之后的理性心理状态。

自我和信心,是不可分割的部分。自我是基础,信息则是自我的提升。

三、自信是怎样炼成的

(一) 恰当定位,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这包含两方面的基本信息:其一,正视自己的不足,不因差异而感到自卑,不为缺陷而感到烦恼,不让弱点影响你的成功;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把握和信任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形成优势,由此进行人生的策划和竞争。

恰当定位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你的信心成为信念,这是让信心具有恒心的唯一途径。

(二)做自己喜欢的人和事

做自己喜欢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坚持梦想,这是自信的重要来源。

要避免自己的嗜好与特长不成为两条平行线,建议做到以下3点:

●喜欢你所做的事,喜欢你所擅长的事,喜欢你手头上的工作,把擅长的事变为喜欢的事;

●为喜欢的事坚持“充电”和积累能量,将喜欢的事变成擅长的事;

●就算不能把“喜欢”变成“擅长”,也可以利用你的“擅长”,去实现你的“喜欢”,这能间接带来满足和成就感,也算是一个平衡的交换。

(三)独立和自立

独立与自立的能力是我们人生当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是我们自信的核心源泉,也是人生开放的根基。

一个真正独立和自立的人,必然能够坚持自己,并能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相信自己,进而将磨难转化成为一种难得的锻炼。

“独立”和“自立”,其实是任何一个成年人都应当具备的能力。

(四)克服消极浮躁的心态

在我们的人格中,构成心态和情绪不良的因素很多,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甚至能够以强制的方式克制自己,让情绪稳定,心态平和,保持信心。

让自己心态积极,让自己情绪乐观,有助于稳定我们的自信。

此外,在拥有自信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警惕自信过头症。

(未完待续)

竞婧 整理

篇4:“在基本问题上重新发言”

B:确实,现代艺术首先解决的是“如何解释世界”的问题,通俗的说法,便是“面世态度”或者“艺术的世界观”问题,而非表面的“点、线、面、色、光”的分解组合等等技术性问题。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国内许多热心搞现代艺术的朋友,是大大误解了。

现代艺术无论哪一个流派,各各追求的其实只是这样一种自我的解释:“世界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A:或者说,“点、线、面、色、光”等等技术手段的分解组合,其实根本上是一场“艺术语言的再创建”,“用自己的语言对世界表态”。这里的“语言”,已经不是形式的,而是本质的;不是技法的,而是思想的。这方面的误解,实在是太多了。比如,什么叫做“新观念”、“现代感”?许多人认为,只有提出什么“特别的话题”,“人家没听说过的话题”才是“新观念”。于是话怎么玄就怎么说。如,“把控制论引进中国画创作”或者“‘线性单列’与‘多元同构’是文学思维空间的‘二律背反’”等等之类。另一种普遍的误解是,认为现代艺术解决的只是一个形式问题、技法问题或者材料问题,于是一窝蜂地忙着“抢占山头”——你搞面的变型,我搞线的扭曲,你在宣纸上画油画,我用丙烯加剪贴,等等,文学上则是“意识流热”、“淡化情节热”、“魔幻热”或者“无标点符号长句热”,一波接着一波,但“精神内核”却仍旧是陈旧狭隘的东西。再一种误解是,我常常听到一些出访的作家、艺术家向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当今世界的文学(或艺术)主流是什么?什么样的文学(或艺术)作品代表着当今世界的最高水平?或者,什么样的方法(创作、批评等等)是最好的,最现代的?等等。

B:在东西文化的巨大时间落差之下,误解恐怕是不可避免的,却又并非是不可能廓清的。现代艺术的“新观念”确实提出了一些“特别的话题”,“前人没有说过的话题”。但这方面的“新”,范围相当有限。我以为现代艺术之所以具备“二十世纪的思维革命”的意义,其新异之处,恰恰是——甚至仅仅是:对宇宙间最普通平常的、司空见惯的、已成“真理”、“公理”、“惯例”、“常规”的那些东西,换多几个角度重新去看——“在基本问题上重新发言。”比如,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他的贡献,便是用“体积的探索”去对具象世界发言,认为具象世界是由几何体构成的,对传统的绘画空间构成作出自己新的解释。这种解释的本质是“思想的”解释,而非“技法的”解释。也就是说,现代艺术无论哪一个流派,各各追求的其实都只是这样一种自己的艺术解释:“世界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由塞尚出发,才开始了后来“立体派”、“野兽派”、“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等等的新探索与新解释。

在文化上把一种思想、一种主义有意无意地变成了“反思想”、“反主义”,最终的结果即是无流派、无思想、无主义

A:可不可以这样说:对于世界的自我的解释正是构成现代艺术的最核心的要素,也就是“思想的要素”。“你的独立的思想价值,就是一切”。——这才是真正的“现代精神”之所在。其实,人类的所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正是在这里。指责现代艺术、“现代派”“只要形式,不要内容”,“只有技法,没有思想”,实在是一种善良的误读;艺术同行中间以为现代艺术就是形式的游戏、技法的重新分解组合,有的人确是出于肤浅的误解,有的人却是故意绕开观念内容的圈子去强调形式,结果绕着绕着,把自己也绕糊涂了。

B:我更愿意把这种解释称之为一种“态度”。每一个艺术家都应该在面对共同的世界时有一种自己的“态度”。只有具备这种“态度”才可能用艺术去构筑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现代中国艺术发展的悲剧症结就在于:常常有意无意地把一种思想、一种主义变成了“反思想”、“反主义”。因为,只有一种声音便无所谓声音,只有一种主义便无所谓主义。偌大世界里舍此无他、唯我独尊、唯此唯大的流派、思想、主义,否认了一切其它属于个人的流派、思想、主义存在的可能性,最终的结果即是无流派、无思想、无主义。纵观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无论在艺术、文学、哲学还是在历史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基本情况是:虽然明里暗里分出了许多彼此间斗得你死我活的对立派别(也许更多是人际关系的争斗),但无论哪一方都不能免俗:都只能允许自己的一种流派、一个思想或一种主义存在。这恰恰是百年来中国艺术基本上再没有产生过独立的流派、独立的美学体系以及独立的一代宗师的重要原因。所有的“创作”都只是某一个单一主义的狭义“重复”或者变相图解。

A:我常常对“运动”这一个特定而又常用的现代汉语词汇,在中国现代文化生活中所包含的奇特的歧义感到百思莫解——这恐怕是语言学家才能解释得清楚的问题——“运动”,本来应该是一个动态性的、移走流变的符号语码吧?但是,不单在政治范畴,而且也在艺术范畴,推而广之、无所不在的“运动”用语——“民族化运动”、“群众化运动”、“普及样板戏运动”等等,无论在表面语义上或是内在实义上,无论作为动词使用还是作为名词使用,它都成了“停滞”的同义词。“运动”=“停滞”,这真是语义学上的一个怪胎。套用惠特曼的一句诗:“为了给灵魂前进,一切都应该让路!”在这里变成:“为了让‘运动’运动,一切都应该停滞!”多么古怪!想一想,近几十年来,各种“运动”之下,中国文化的自我发展(这才应该是真正的“运动”吧),几乎长期处于停滞与空白状况之中。举一个小例子,关于“写英雄人物可不可以写缺点”的“理论问题”,我们就足足动刀动斧、真刀真枪地争论了将近三十年;为着“可不可以写中间人物?”这样一个今天看来简直是微不足道得可笑的问题,竟然多少人需要坐牢、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邵荃鳞)!这就可以想象,我们自身的文化母体已经被榨成怎样可怕的贫血苍白了。关起门来,“思想”变成了“反思想”,“主义”变成了“反主义”,当然也没有什么问题;可是一旦走到这个世界上,看到各种文化,艺术上的“思想”、“主义”、“流派”频出,影响着、带动着整个社会思潮随时处在创造性的激变之中,同时也就给物质创造带来了丰富多义的精神前提,而我们自身文化的这种两手空空,贫血水肿,长期处于空白、停滞状态,是很有一种触目惊心的可怕的。

在竞技场上,“九比○”总不如“二比一”来得精彩好看,“表演赛”总不如“锦标赛”来得刺激动人

B:我最近常常想,艺术上的“主义”与哲学上的“主义”,千万不要失去了反对它的力量。痛苦和骚乱是一种生命机制。一旦“无疼无痛”了,“鸦雀无声”了,生命的机制恐怕也就要完结了。这一点,我是在认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时想到的。

A:“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可不可以认为是“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对应物呢?

B:有关系,但恐怕不能作太简单的对应。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艺术,它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反叛”——对于古典主义、学院派的主流艺术的反叛。当它还是艺术史上的“支流”、“逆流”的时候,它是胆大包天,惊世骇俗,富于创造性的,因为它有一个可以作为挑战对象的主流艺术的庞然大物。若干年后的今天,一旦现代艺术已经成为“主流”本身,“古典主义”与“学院派”等传统流派早已失去了与它竞争的能力,它就一下子失去了反叛的对象与创造性动力,现代艺术也就从本质上“精神失重”了。于是便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意义已经不是对过去传统的反叛,而是一种“自我反叛”,一种“反叛的反叛”。它并没有复归传统(因而就表现形态而言,我认为“后现代主义”仍可归属于“现代主义”范畴),只是昨日否定前日,今天又否定昨天,晚上的自己诅咒白天的自己,一觉醒来天下又已经大乱。这种“否定”的轮回周期越来越短,变得有点六神无主,缺乏艺术创造必须具备的内在稳定性了。关于这个“稳定性”话题,我们后面再谈。

A:“自我反叛”当然也可以成为一种创造动力,因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仍旧是有些看头的,生气尚存的。不过,你的意思是不是说,现代主义的衰落正在于它失去了强有力的挑战对手,正如在竞技场上,“九比0”总不如“二比一”来得精彩好看,或者自己人对自己人的“表演赛”总不如国家队对外国队的“锦标赛”,来得刺激动人?

B:今天“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主义”的“反叛”,实在很有点“表演赛”的味道。也花巧好看,但对它今后的发展前景我是很感到迷惑的。任何一种艺术、主义、流派的发展——正如体育竞技一样,不能光依靠“表演赛”,而主要需要依靠“锦标赛”来刺激、促进。你可以把对手打得一败涂地,但切不可把对手赶尽杀绝。聪明而自信的竞技者不但懂得让对手存在的道理(况且,“对手存在”也是一种客观的“生态平衡”现象),而且要刻意挑选强壮的对手角力,以证明自己的能耐。

A:是的,真理的力量正在于此,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也就是“反叛”的。读马克思的论著,我们会被他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挑战激情与诗意活力所打动。假若“马克思主义”竟然会变成一种害怕反对力量的东西,我们不会觉得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同样的道理,我也反对今天我的许多艺术界的同辈朋友们采取的那种“现代主义唯此唯大”的态度。讲“反叛”、讲“超越”,风行“骂倒一切”战法,名词术语可能很新鲜,艺术表现也可能非常标新立异,但骨子里却很可能包裹着的仍是一些很传统、很狭隘、很独断专制的东西。似乎只能这样解嘲:谁让咱们都是喝“狼奶”长大的?

B: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讲“多元”观念——“多元并存”、“多元互补”、“多元包容”,又谈何容易。所谓“现代精神”,其中一个基本起点就是:在你拥有“独立参与”的精神权利的同时,尊重他人的“独立”权利。伏尔泰有一句话,在国外知识界早成陈词滥调,在国内却很少见讲:“你说的话,我一句也不赞成,可是我要拚命为你争取你有说这话的权利。”据说,伏尔泰并没有具体讲过这样一句话,而是后人归纳他争取言论自由的言论而得出的结论。不过,这早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伏尔泰语录”了。

篇5:一课两上操作(推荐)

“一课两上”指一节课分成两次上课,第一次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教师出示的问题自主学习,完成作业并提出自己的新问题;第二次是师生共同研究的研讨课,教师以教学重点和学生自学后还存在的新问题为线索,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拓展思维,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其意义在于教会学生学习,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完成教育教学的长远任务。

“一备两案”指老师备课首先写出《学案》,以问题组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第一次上课使用。其次根据学生自学效果(批改作业、情况反馈),第二次备课,写出第二节上研讨课使用的《教案》。

“一课两上”突出了学生先自学后上课、先做作业后上课,教师先批阅作业后上课,其核心是先学后教,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当作了课堂主要行为,贯穿了“读读、练练、议议、讲讲”。全部课时统一调整,重新编排课表,上午主要安排“研讨课”,下午、晚上主要用于学生自学,下午、晚上教师按课表到教室做指导不讲课,但课前必须备好以“问题组”、“知识结构”为特征的《学案》,上课前公布给学生。

引领课的教学流程:

引领课,也可以叫问题课,或自主课,教师运用“问题引领式”教学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要解决教师预设的“问题”,并诱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新问题。特征为:问题引领+教材阅读,问题释疑+问题质疑。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 自主探究,分析问题 —— 释疑质疑,完成作业”三个环节。引领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呈现“问题”,主要活动是学生的自学。相当于洋思模式的“先学”与“当堂训练”环节。有了引领课,不再强调课前预习。

引领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

1、导语、出示课题(1分钟)

教师从实际生活情境入手,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现代教育多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4)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主要用于研究性学习),获取资料与素材。

用板书直接写出本节课课题,也可以用媒体呈现出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本节课学习目标是什么,一定要准确、明确,这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一节课能否成功的标志。“教学目标”包含“教师教的目标、学生学的目标”两个方面,教师教的目标自己掌握,不予展示,但学生学习的目标必须展示给学生,且要让每一个学生明明白白,这是本节课的灵魂。学习目标要有层次性,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学习目标”一般从课标、教材、学情三个方面来确定)。同时,目标要落实,这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本节课结束,多少学生达标了,多少学生没达标,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如果心中无数就会“培养”出差生,日积月累,差生成堆。

学习目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能偏离学科方向;第二,不能降低要求;第三,不能拔高要求;第四,辩证看待目标多元化。

文化课揭示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知识、培养能力方面的,至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应由教师把握,靠教师的形象、气质、情感、教学艺术甚至教师的一举一动等渗透进行,一般不作为向学生揭示目标的内容。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与教材和课程标准保持一致。学习目标要具体,不要抽象,要简明扼要,不宜内容太多,要通俗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

揭示目标的时间要适当,要让学生能够认清看懂,不要急于切换投影。揭示目标时,教师要讲究艺术效果,注意情感的投入,诱导学生认真明确要求,教师不宜节外生枝,做闲事,说闲话。

3、出示问题(学案)(2分钟)

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将课本知识归纳成各类、各层次具有系统性的“问题”,以“问题”为线索进行导学。教师的“导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过程,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着重在话题的方向上进行引导,引导的方式一般用“问题链”的方法,就是围绕某一“问题”进行渐进式的、全方位的设问。通过创设情境,明确给出三至四个问题,组成问题组(细一点就是学案)。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我们这里说的学案是指帮助学生阅读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提示性问题或资料。老师们在设计问题时,必须从思维发展、考纲要求、课程标准、单元重点、本节课重点、高考考点出发,设计出有针对性、有水平的好问题,切不可远离目标,浪费时间。学案首先是一种思想,是一种观念,在意念中存有,教材就是最好的学案。

呈现方式不拘一格,目的是要追求实际效果。“问题”呈现的办法有:一是印出学案人

手一份,二是用媒体呈现在屏幕上,三是简单的问题用口述,四是用小黑板写出,五是用一开大纸写出张贴墙上。在黑板上抄写虽然也是一种办法,但太费时间,效率太低,建议不采用。呈现学案时要处理好教材、教辅等资料的综合使用,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引领作用,如果“问题组”这一步不能严格落实,保证教学质量将是一句空话。

“问题”体现着教学的重点难点,涉及到教学的成败,务必要精心设计。一个“好问题”应具有以下特征:(1)从易到难有层次性;(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内有多种解决途径;(3)学生能据此导出其他类似的问题;(4)包含的数据或资料能组合、分类、制表或分析;(5)能借助于观察或实验解决;(6)学生有直接的兴趣或有一个有趣的答案;(7)能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或通过探索可达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推广。

编制问题组时,一要课时化,一课一案,设计好学习目标,让学生看的明明白白;二要问题化,设计好问题系列,把问题解决作为关键;三要系统化,注重知识的整合梳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的完整体系;四要方便化,便于学生阅读教材和教参,与教材、练习册结合起来使用;五要层次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六要具体化,收缴作业时便于学生写出自己不懂不会的地方;七要量化,不求量太大,能体现出主要任务即可,但应包含几个内容:知识框架、学法指导、问题组;八要作业化,学案就是学生完成作业的底本(学生可以写在作业本上)。

4、出示学法指导(定时与学习目标循环播放)(1分钟)

自学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一定要具体,让学生明确四方面的内容: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方法、自学的时间、自学的要求。

一是自学内容。自学的内容应引导学生看关键的新知识的部分,新旧知识衔接的地方重点看。

二是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怎样干好,就怎样干。一般先要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不宜边看边讨论。

三是自学的时间。时间不宜过长,要让学生紧张、快节奏完成自学任务而不拖拖拉拉;又不能时间过短,让学生有认真看书、思考的时间,切不可走过场,因为,看书是练习、更正、讨论、当堂完成作业的前提,一定要讲求实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看书时间可不一样,年龄越大看书时间越长。

四是自学的要求。即告诉学生问题如何完成,这样使自学变成了检测前的准备,使学生看书能够真正动脑紧张地思维。

自学指导实际上是学习内容的具体化,要做到: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只有做到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地学习。教师要流露出关心、信任学生的情感。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愉快地自学,但语言要简洁,切不可讲闲话、做闲事,也不可让学生听无关的音乐,看无关的录像。

5、学生自学(20分钟)

自学不是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进行自学指导后,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有正确的自学方法后,带着思考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作业。自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看书。看书是指在“揭示目标”、“自学前的指导”两个辅助性环节后,学生按照自学指导认真地阅读课本、思考或动手操作,并准备参加检测。学生紧张地看书,代替老师传授课本知识。

检测。采用提问、板演、书面练习等手段检测,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我们主要采用完成作业的形式。

自学这个环节有时不分看书、检测两个小环节。如语文、外语课上,一边指名读书,其他同学更正、讨论;有时提问,其他同学讨论(说出错的地方以及“为什么”)。

学生的自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这一步没有做好,后面的麻烦就会很大,教学效果就难以保证。此时,教师的唯一任务就是让学生静下心来,埋头钻进课本理解新知识。如果此时有学生做小动作不专心,那他这节课就完了。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做好“退居二线”的工作,一、不能走出教室。“老师在不在场,整个氛围完全不一样。你走了,学生就以为教师对自己漠不关心,”

二、不能板书,尤其不能板书即将要检测的题目,“你一抄题,孩子马上就不读书。”

三、不能东张西望、打手机等,尤其不能辅导学生。

四、要对认真学的同学表示满意的神情,对不够专心的个别同学,可以说上一两句悄悄话,督促他认真自学。

五、时刻提醒学生:快、快、快一点!让学生像考试一样忙碌起来。

自学完毕,教师一个字不讲,立即转入“检测”或“作业”。

6、学生自主完成作业(10分钟)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练习总结,把知识梳理、问题解答、新的疑问交给老师。作业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的能力,二是调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因此,其重点就不是展示学生学得多么好,而是要充分暴露问题。常用练习形式:一是例题变形,举一反

三;二是题组训练。常用总结方式:(1)在概念学习后,以辨析、类比等方式进行小结。(2)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3)从知识、思想、学习的启示三个层面进行课堂小结。(4)布置阅读、练习和实践等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5)让学生写学习报告。(6)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课题研究。

作业中的运用还是初步的、简单的,其题目不能太难,主要是课本上的习题,量不能太多。也可采用请2—3名后进生到黑板上板演——因为他们暴露的问题更多,最有典型性。

训练的题目不能偏、怪、要掌握好度,使用跟教材配套的基础训练中的内容,坚决反对题海战术。还要注意题目的层次性,有必做题,有选做题。做作业的环节要求每个学生都独立完成,绝对不许抄袭,坐姿要端正,速度要快。最重要的是,老师不要当场批改作业,一批改就影响其他同学,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安心做作业。

每堂课的练习与作业都是小考试,要求“堂堂清”,要求学生独立、限时完成,不能抄袭和看别人的作业,不能讨论,书写要规范,要像考试一样紧张。

7、小组互相批改作业,收集新问题(5分钟)

学生完成作业,交给老师或小组批阅。老师要注意什么呢?要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归类,特别要注意后进生有哪些问题,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倾向性的,哪些是个别的,但千万不能辅导。这里最大的挑战,是教师要根据学生暴露的问题,调整教案,进行第二次备课,无论老师如何精心备课、预设,都无法准确测知学情,只有通过作业,每个学生的真实情况才一目了然,由此才可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板演出错了,或小组批改时发现错误了,教师此时讲不讲,这个问题有待于我们通过实践解决,流程里无法具体界定。

通过当堂观察,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内容学生已经会了,哪些内容学生还没有会,下节课的重点应该如何定位。课后,老师抽查作业并搜集“新问题”。教师根据作业批改情况第二次针对性的备课。通过作业,教师对学生引领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及时地了解学情,为研讨课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和教师的精讲点拨做出充分准备。

研讨课的教学流程:

研讨课,也可以叫解决课,展示课,以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核心,以师生研究讨论为主,主要解决“解决”,即把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解决掉。特征为:问题分析+问题评价,问题解决+知识建构。即“资源共享,研讨问题 —— 实际应用,深化问题——回顾反思,发现新问题”三个环节。研讨课的核心是“解决问题”,主要任务是学生交流与教师点拨,相

当于洋思的“后教”环节。主要办法是学生教学生的小组研究讨论。这里有一个基本要求,即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要把同学之间的交流研讨当作课堂的重要组成,而不是过去的想听则听,不想听不听,想说则说,不想说不说,反正教师还要讲,今后,凡是学生会了的,教师不再讲,学生讲对的,教师也不再重复,所以,务必要求学生课堂上要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且要自己学会“吃饭”,而不是等着老师喂。

研讨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

1、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整理上一节课存在的主要疑难,结合课标和教学要求,将本节课新的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一般情况下,是以新的问题组的方式呈现。

2、讨论交流(兵教兵)(10—15分钟)

通过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面对问题,首先是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小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全班交流解决,学生解决不了老师解决。

讨论,是为了弄懂“为什么”,所以得到“答案”只是基本任务,要想真正理解就不能就题论题,而要找出规律。

讨论,首先是要有序。不要一道题一道题地讨论,而要一类一类地讨论。比如3个人做了同样的2道题,不是一个人一个人的讨论,而是先对比看3个人第一道题的第一步。这样就有比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深刻。“老师不要下结论,而要让学生自己讨论出来”,只有当所有学生都不会时教师才简要指点几句,而且“不能就题讲题,要就板演和练习中的问题归类,由个别到一般,得出规律,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运用”,或者抛出被学生忽略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讨论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一类问题都要吸纳后进生、成绩好的学生参与,但要先请后进生发言,否则,课堂就会变成尖子生的表演。这样的讨论才是深入的、有效的,它刺激每个学生的神经,它扎实地纠正每个人理解的偏见、错误。

课堂上,要将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尽可能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来完成。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然后将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教师要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讲解。关于如何编组、如何确立小组运行规则,此不赘述。

讨论,要突出“三论”,即:讨论、争论、辩论;学生要求上体现“三允许”,即:允

许异想天开、允许标新立异、允许七嘴八舌。

要尽可能让大家畅所欲言,必要时让大家争论。教师切不可一个学生回答了,不管对否,就迫不及待的重复或滔滔不绝地讲,以免学生不动脑,讨论流于形式,课堂气氛不活跃。现在,我们教师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放心,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讲一讲总觉得不行,其实,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讲再多也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体验,因此,要放下,要让孩子自己从趴着到站起来,到会走路,到会跑跳。再好的教练,如果不让运动员亲自去训练,即便示范动作再好,也不可能取得好成绩,教学也一样。

要一类问题一类问题地讨论,便于归纳,避免重复。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如学生说错了,就叫别的同学发言;如学生说对了,教师表示肯定,并做适当的板书。要求学生,在别的同学发言时,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不要私下说话或做别的事情,一旦错过,便成疑问,长此反复,就成差生。

教师该讲的要讲好,做到三个明确:明确讲的内容,明确讲的方式,明确讲的要求。

3、交流展示(5—10分钟)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生代表向全班交流本小组讨论结果,说清楚是怎么想的,结果是什么。教师要适时点拨并留心记下新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准备最后集中解决。问题解决、反思总结要放手去做。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培养出一批“小老师”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急需。

4、再次质疑释疑(5分钟)

集体交流后有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对还存在的疑问要及时提出,重新交流。

此阶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课堂难度大时就适当讲一讲,难度小时就让学生讲。

5、学生小结规律及收获(2—4分钟)

主动站出若干位学生,请他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存在的规律和自己的收获,可以互相补充。

6、拓展训练(8—10分钟)

针对本节课所学重点内容,增加两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竞赛题、高考题、奥赛题、探究性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提高课堂的难度。这一个环节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任务重时间紧,可以将时间分配给别的环节。

7、教师小结课堂(2分钟)

临下课以前,教师要对本节课做一个小结,总结规律,述说前后联系,为下节课做好铺

垫。

以上是对两节课上法的一个大致介绍,具体到课堂,变数很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调整。

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落实不到位,教师粗粗略略的教,学生马马虎虎的学,结果就是含含糊糊,一旦考试便出现“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同时,我们一直也没有解决学生课堂集中注意力的问题,总有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或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新的课堂教学下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提高效率,都参与到学习状态中;让每一个学生忙起来,紧张起来,看书练习像考试那样紧张忙碌。让“快、快、快”成为教师的口头禅。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三个教学关系,以确保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一是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总的原则是先自主学习,后合作学习。总的要求是:凡是个体能解决的,不要求同伴解决;凡是同伴能解决的,不要求小组解决;凡是小组能解决的,不要求组际解决;凡是组际能解决的,不要求全班解决;凡是全班能解决的,不要求老师解决。

二是立足教材与超越教材的关系。教师及时将新近发生的社会信息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丰富、补充和完善现有教材,做到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是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既要深化课内探究,又要注重课前延伸和课后提升。二是处理好教学环节中的课内外关系。课内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课外是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要求教师将所有教学环节必须在单位时间的课内完成,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不允许将达标测评和拓展提升环节置于课外。

篇6:第三讲:沟通基本问题探讨(上)

沟通的基本症结 沟通的基本理论

有调查研究称,现代管理者需要培训的十项能力中,沟通协调能力排名第一。然而,在现代社会、科技环境下,我们的沟通却存在一些问题。本课程重点探讨沟通中的基本问题。认为,人际沟通减少、深度沟通普遍缺乏、沟通的氛围严肃等是当前沟通中存在的主要症结。同时提醒,千里堤坝毁于蚁穴。领导干部一定要有防微杜渐意识,重视和加强日常人际沟通,防患于未然。

第三讲:沟通基本问题探讨(上)

现在我们报告第二部分,沟通基本问题探讨。这一部分是这讲的重点,需要讲的时间相对会更多一些。沟通基本问题探讨,那么涉及到沟通,有哪些基本问题呢?

我列了十个基本问题,我们逐个地探讨一下。

一、沟通的基本症结,有哪些症结和难点。第二沟通的基本理论,我们还是要讲理论,有一点理论基础,理论指导。第三个沟通的基本目的,为什么要沟通,沟通的目的是什么。第四沟通的基本模式一二三,三种模式,各自的特点,第五沟通的基本类型,怎么分类啊,分成多少类。第六沟通的基本原则,原则是必须坚持和把握的,并且是不能让步的,必须贯彻的。第七沟通的基本途径,它的路径有几条,第八沟通的基本流程。第九沟通的基本技巧,第十沟通的基本能力。

(一)沟通的基本症结

我一共梳理了十大问题,我们逐个地做一点探讨。这是第二板块,沟通基本问题探讨。首先讲沟通的基本症结,在我们的沟通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我列了这么八个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从社会面上来讲,普遍都存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现在研究这个问题,就是要去寻找良策。

下面我们把这八个问题逐个做一点解剖,第一个问题人际沟通在减少,就是人和人之间这种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按照过去的说法叫促膝谈心的越来越少。人和非人的沟通或者叫人机沟通越来越多,与日俱增,包括微信、微博、QQ、可视电话,网络手机,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世界,也在影响和改变着人类自身的生活,生存和交往方式。

信息网络给管理沟通带来了什么影响和冲击呢?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在减少,越来越少。人和非人之间的沟通在增加,与日俱增。比如任何网络的沟通,日益频繁,人和飞禽走兽的沟通随处可见。一只家犬去世了,它的主任会哭的死去活来,当年组织上倡导的促膝谈心日渐稀少了,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谈心更是难得一见。普遍感觉到现在人情淡薄了,淡薄得太多了,太严重了,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人,这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出现的。这是一个人际沟通和人机沟通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深度沟通普遍缺乏。大家记住我的词,深度沟通,普遍缺乏。根据我的调研发现,现阶段大量的沟通几乎都局限在一些表象事情上。就事论事地多,应急救火的多,我们的很多干部都充当了消防队员的角色,能够称得上深度沟通的并不多见,大家都思考一下深度沟通。

表象沟通的价值和意义是大大折扣的,记住我的观点,表象沟通的价值和意义,就表象问题不停地沟通,没有多大意义。现在我们就要回答什么叫深度沟通,我的理解是这样,深度沟通应该包括以下这样一些内容才能称之为深度沟通。

一、围绕着组织发展的战略进行的沟通属于深度沟通。它不是就事论事的,我们通常是五年一规划,我们怎么实现这个规划。经过五年的努力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这是深度沟通,围绕着发展战略进行的沟通叫做深度沟通,而不是就事论事,而不是鸡毛蒜皮,就是着眼于长远现在都在讲中国梦,全面小康,都在讲两个一百年,我们能够围绕这些一些目标进行沟通交流和对话这才是深度沟通。谁和谁又打架了,谁和谁又争执了,这都是一些琐事。

二、围绕着组织文化建设进行的沟通属于深度沟通,围绕着核心价值观,围绕着愿景围绕着理念进行的沟通属于深度沟通。文化,打造文化,现在不是说要建设文化强国,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政党有政党文化,军队有军队文化,民族有民族文化,企业有企业问题,大学有大学文化,机关有机关文化,医院有医院文化,家庭有家庭文化,个人有个人文化。文化和知识不能划等号,文化和文凭不是一回事,这些问题都要想清楚。

有的人文凭很高,知识很多,但是没有内涵,没有文化素养,这怎么能行呢。比如说乱扔烟头,在公众场所大大声地喧哗,这些都是素养。比如说不遵守公共秩序,插队,加塞。

三、围绕着员工的成长发展进行的沟通叫深度沟通。围绕着员工的成长发展,经常谈一谈,肯定他的成绩指出他的不足,帮助他分析他将来发展的路径。这样一些沟通才能称得上深度沟通,是有内涵的。我们现如今在很多单位里,大量地沟通都是一些表象上的都是琐碎的都是事务性的东西。

高度,深度,广度都不够,这是第二个问题。深度沟通普遍缺乏,包括我们的家庭里和我们的子女也是这样,你能跟他经常谈谈,将来十年二十年之后,将来的发展问题。

四、上对下的沟通,上级对下级的沟通,施压式的居多,就是行政式的,居高临下,我说你听,我打你通叫你往东别往西,叫你打狗不能去追鸡,双方不平等,这样的沟通效果是很难保证的。受到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们的领导干部普遍习惯于施压式的沟通,喜欢采取压服的方式同下属谈话,这个要改变。平等的,民主的,沟通好。

五、下对上的沟通,相对被动。就是作为下级,和你的上级去沟通和你的分管领导沟通,相对被动。就是不够主动,通常都是一种等待着,总体来讲下级主动找上级沟通谈话的比较欠缺,更多的时候,都是等待着领导找下级谈话。主动找上级谈心就是主动在争取领导,很多人没有认识这一点,领导是要争取的。积极争取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对你的支持和帮助,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普遍表现为内向,含蓄,被动。横向之间的沟通,整体薄弱。大家记住,横向之间的沟通整体薄弱,我们的管理沟通更多的都是在纵向之间进行,上级和下级,领导和员工这叫纵向之间进行,单位和单位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横向沟通整体是薄弱的。同志们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这就使得一些本来可以通过沟通自行解决的事情一拖再拖,必须等着领导出面协调才能解决。

六、沟通的平台不多,更多的单位沟通平台都是有限的,仅仅局限于领导上的个别谈话,缺乏充分的民主和广阔的沟通交流平台,职工群众的诉求得不到及时的表达,途径不多。平台太少,领导找谈话的时候,可以说说心里话,其他没有太多的机会。有些单位设意见箱,要多种途径。

七、沟通的气氛过于严肃,民主的,宽松的,自由的,舒畅的沟通文化,和沟通氛围还远远没有形成,我用了四个形容词。

八、沟通的方法欠缺。很多人不会沟通,不知道怎么去沟通,沟通的愿望很强烈,但是方法不对,这就很麻烦了。由于管理类的培训在国家总体是薄弱的,我们很多领导干部不会沟通,不会交流,不会谈话,不知道怎么才能有效进行沟通。没有理论指导,短缺方法技巧。理论不足,方法欠缺。这就需要武装、训练和提升。

这是第一个基本关于沟通的基本症结。

(二)沟通的基本理论

现在讲第二个基本,沟通的基本理论。第一个是基本症结,我们讲了八个方面的问题,做了一点剖析。大家可能有点印象了,现在我们讲理论问题,沟通需要有理论指导,在这个地方,我想给大家介绍四个理论,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第一个理论叫漏斗理论,第二个理论叫中医理论,第三个理论叫折半理论,第四个理论叫四微理论。我想把这四个理论简要地做一个阐释我们一起来分享。

首先讲第一个理论叫漏斗理论,什么叫漏斗理论就是随着沟通的缓解或者叫程序的变化,这个信息是不断地在往下漏,就像一个漏斗一样的,漏下去了。通常是怎么个漏法,每一个环节要漏掉20%左右,弄得不好,稍不注意你准备传递的信息量就被漏掉了一部分,这个理论告诉我们,要提高警惕。要尽量地让它少漏掉一点,尽量让你准备传递出去的信息量更完整一点。这样它最终的沟通效果才能保证,否则信息漏掉了,对方根本没有收到。

我们做一点分析,沟通的环节大致五个环节,起点环节又叫第一个环节,比如我今天要找一个人来沟通谈话,在没谈之前,我就要做好准备,我跟他谈什么,要讲点什么。这是第一个环节,又叫起点环节,此时此刻你心里面所想的,我们把它称之为100%,这个时候的信息量是最完整的,都你心里面装着,要找一个人来谈什么事,谈到什么程度,准备想哪些话。这是第一个环节。沟通开始的时候,你作为沟通一方,你心里面所准备的信息量,应该是100%的。

第二个环节把那个人来了,你们开始谈了,传递信息的人就是你了,你嘴巴上说出去的信息大致只能占到你心里面原先想的80%,你想的是100%,由于表达方面的一些原因,可能没有完整地全部把它表达清楚。通过你嘴巴这么一说一传递,仅仅传递出去80%的信息量,这个环节就漏掉20%。嘴上讲的和心里想的不对等了。

第三环节说出去的是信息量的80%,对方耳朵由于听力上的一些原因不一定都能那么完整地听进去了。你讲的和他听到的可能又出现20%的反差,听到的是60%。

第四个环节,听到60%,未必都能理解,都听清楚了,都听懂了,可能有些懂了,有些没听懂,有些可能还没有完全弄明白。真正听懂了,弄明白的了,可能要减少20%,这就剩下40%。

第五个环节,接受信息的人,听懂的信息未必都能把它变成行动,未必它都能真正地把它落到实处。这个时候可能又要出现一个20%的落差,就剩20%了。所以从你一开始心里想的信息量,最完整的是100%,一直到最后接受信息的那个人把它变成行动,把它落到实处可能就剩下20%了,随着过程,随着环节漏掉了80%的信息。这就是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就叫漏斗理论。

所有都同都存在着这个情况,不漏是不可能的,漏是绝对的。我们通过学习这个理论之后,就要有意识要掌控好每一个环节,要尽最大的努力让你的信息量少漏掉一些。更多能够传达给对方,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沟通的效果。这是一个理论,大家一听就很明白了,通俗易懂的。

第二个理论叫中医理论,我不是学医的,但是我喜欢中医,我经常在看北京养生堂的节目,只要有时间,我就要听听那些国家级的名老中医讲中医,讲健康,讲养生。我就不听的在听,我一边听一边在思考,这个中医的理论,和我们管理有没有联系?我认为有联系,有价值。

中医的理论和管理沟通是相通的,我就得出这样一个启示。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是中医讲人体,讲人的机体,哪个地方不通,哪个地方堵了,哪个地方就痛。什么叫心绞痛?那个地方堵了,血脉不畅通了,他就痛了。什么叫关节痛?那个地方堵了,他就痛。所以说中医就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我们再把它引申到管理部门中呢?哪个部位,哪个岗位堵了,工作没干好,卡壳了,出现了失误,发生了问题,影响了整个单位的运转,这是中医。

中医的原理是什么呢?活血化淤,疏经通络,所有的中医所有的中药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活血化淤,疏经活络,让血畅通,畅通无阻,这就是中医的原理。我们的沟通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活血化淤,哪个地方不通了,就把它整通,这就叫沟通。

中医养生,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平衡。中医养生集中起来就这两个字,平衡。只要你能够实现方方面面的平衡,你就非常健康,你就非常旺盛。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哪个地方失衡了,你的健康就成问题了,所以中医,我就反复的在听,我不停的在想,恐怕把我们中国几千年的中医高度概括起来,大概就两个字,我不知道老中医们是否赞同,就是平衡,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机体的平衡。中医养生的平衡恐怕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六个维度的平衡,都要寻求。

第一个环境平衡。我们讲适者生存,你适应不适应这个地方,有些人在南,有些南方的人就不适应北方的水土,在南方呆了几年之后,浑身出毛病,尤其是关节疼的人,北方的人在南方根本不适应那个气候,特别是梅雨季节。有些南方的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他觉得干燥,来了一直喝水,不停的喝水,怎么喝都不行,嘴起皮,认为我们北方的水也硬,水碱也大。环境适应。有些人适应在党政机关当公务员,有些人适应下海去创业、经商,有些人适合搞科研、科技攻关,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技型人才。这就是一个环境,职业选择,这是平衡。适应了,你就能很好的成长。

第二个叫营养平衡,一日三餐,吃什么,喝什么,吃多少,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能一起吃,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不能一起吃,是相克的东西,这叫营养平衡。你听于康教授讲,讲营养,讲的头头是道。

第三个平衡:动静平衡。动可以养生,生命在于运动,可是还有一种理论认为静也能养生,静也能长寿,大家听说过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乌龟比王八的寿命还要长,乌龟更喜欢静,他总是在那个地方一动也不动的,很多人家里面也养龟,他不动,他就靠静。所以每一个人适合于动还是适合于静?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仅仅讲动,不行,仅仅讲静也不对,以动否定静,以静否定动都不对,恐怕比较合理的是有动有静。比如说白天咱都动一动,晚上咱就老老实实的睡觉,躺在这个地方,静养。

第四个进出平衡,包括你吃多少进去,你喝多少进去,你要排,有些人便秘,两天三天都不排便,这就不行了,它不平衡,要出毛病。

第五个心理平衡,这一条更重要。很多事情都需要淡定,很多事情都需要从容,从容,宽容,包容,这三容是康殇就是健康指数,从容不从容,宽容不宽容,包容不包容,心理平衡。知足者常乐也。

第六个阴阳平衡,阴盛阳衰不行,阳盛阴衰不行,阴阳都盛也不行,阴阳都衰还不行,平衡,这是中医。我们回到管理领域,我在讲领导艺术的时候,我反复的在讲,我面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我不停的在讲,讲什么?我说什么叫领导艺术?领导艺术归根到底高度概括,就是两个字,平衡二字。当领导的,实际上就是在平衡,我们在平衡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在平衡各地区,我们在平衡各领域,我们在平衡各民族,我们在平衡各政党,我们在平衡各群体,我们在平衡各阶层。只要平衡了,只要大体平衡了,社会就稳定了,社会就和谐,如果不平衡,如果很不平衡,如果悬殊过大,社会就要动荡。

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着不公,收入分配的差距过大,社会对这个问题反响一直是十分强烈。最近连续几年,每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比较多的之一,收入分配问题。他就是不平衡了,一部分人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更多的人相对还比较困难,所以说领导艺术的实质,就是平衡二字。所以我们讲沟通,我们讲协调,就是为了实现这种平衡,就是为了构建这种和谐。所以我说中医理论完全适用于管理沟通,完全适用于关系协调,有价值。

中国的中医是中国的四大国粹之一,中医、书画、京剧、武术四大国粹,一个组织就好象一部完整的机器,所有的零部件都必须完好无损整部机器才能协调运转,任何一个部位除了问题,卡壳了,整部机器就要停摆,就成了废铁一堆,你这个汽车就不能转动了。领导者,管理者,团队负责任的责任,就在于及时的发现和疏通那些容易卡壳的部位,及时的更新那些缺损的零部件,保证所有的部门,所有的部位,所有的人员都能健康协调的运转,我们的事业才能顺利的向前推进。这就是我认为中医理论,怎么把它引入到我们管理沟通当中来。

第三个理论给大家介绍叫折半理论,就是打对折。这个理论的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在他们的研究当中,发现管理当中存在着三个50%的现象,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发现,管理中存在着三个50%的现象。我后来把这三个50%的现象取名叫折半理论,这是我给它命名的,三个50%,都是一半。以管理中50%的问题是因为沟通不够造成的。

第一,管理中的问题大约有一半左右都是沟通不够造成的。任何一个团队、部门、组织都有管理问题,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需要量化一下,你的单位一共有多少管理问题?比如说有8个问题,接下来你再去看一看,你这八个问题当中,是不是有4个多是因为你平时沟通不够造成的?忙于工作,疏于沟通,日积月累,原本不是问题,慢慢的心理上就有小疙瘩了,而且这个疙瘩是越系越紧,最后解不开了。这是一个50%,管理中的问题大约有一半左右都是沟通不够造成的。

第二,50%的管理问题是需要通过沟通去解决,解铃仍须系铃人。由于你过去沟通不够,出现了一个问题,两个问题,三个问题,四个问题,这几个问题的解决没有其他办法,唯一的办法:沟通,谈话。大家要有这么一个意识,管理当中的问题,并不是通过金钱全部都能解决,金钱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通过金钱能解决,有些问题通过金钱是解决不了的。什么问题?比如说信任上的危机,信任危机通过金钱你能解决?你给他一千块钱,给他一万块钱也买不来信任二字。所以说还是要通过沟通,通过交流,通过心对心的碰撞才能解决。

第三,管理者50%的时间应该用于沟通。

这就是第三个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观点,管理当中有三个50%。

千里堤坝溃于蚁穴,领导干部一定要有防微杜渐的意识,重视和加强日常人际沟通,防患于未然。

第四个理论,叫四维理论,就是四个维度,这个理论是国外的,这个作者叫巴泽塔,2005年他写了一本书,叫《领导沟通力》,作者提出来沟通有四个维度,我把这个理论称之为四维理论。沟通有哪四个维度?

第一个叫支配敌意型。就是我们作为沟通的主体,你在沟通的时候,你持支配地位,但是你对沟通的另一方,从态度上是敌意的,你把他当成敌人了,当成对立面了,这是沟通的第一个维度,叫支配敌意型。这个显然不好。

第二个维度顺从敌意型。顺从,就是你起不到支配的地位,你一味的迁就,一味的顺从对方,从态度上仍然是敌意的,这个更不好,这个还不如第一个,这种沟通简直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第三个维度叫顺从温和型。顺从,也不占支配地位,顺从,迁就,但是态度不是敌意的了,变成温和的了,这个也不是很好。第四个维度,就是我们需要选择的,是最好的一个维度,大家记住,叫支配温和型。我们所有的沟通主体,在座的各位,我们在进行任何的一种沟通的时候,我们要选择的是支配温和。支配,一定要起到支配的地位,不要完全被对方所左右,你要能主导,你要驾驭,这是从地位上讲。态度一定要温和,民主,温馨、自由、宽松,这种的氛围和文化是需要提倡的。我们前面讲到居高临下的,施压式的,行政命令式的,这都不好,这就是外国的成果。

这四个不同的维度在不同的方面,要求都不一样。在领导方式上,在规划与决策上,在组织与控制上,在激励机制上,在分歧处理上,在交流上,我们不详细说了,大家就记住有这么一个理论,沟通的四个维度,前面一二三都不好,第四个维度是最好的了,好在什么地方?支配温和型。我们恐怕在沟通实践中既要努力的应用,去实践。

上一篇:餐饮部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海水淡化技术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