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王维

2024-04-14

山居秋暝王维(精选6篇)

篇1:山居秋暝王维

王维(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诗词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篇2: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 新雨 明月 松林 自然美

清泉 竹林 莲 石 诗中画

篇3:从《山居秋暝》解读王维晚年生活

“空”字由来已久, 佛教中讲空, 道教中讲无, 两者虽所指不同, 但也有不少相同之处。王维作为一个士大夫, 他从小就浸染在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生活环境之中, 加之家庭信佛的缘故, 他对佛家思想亦十分精通。像王维这样精通儒释道思想的文人学者在历代中国比比皆是, 如李白, 如苏轼。所以, 我们不能单从佛教的角度来理解王维诗中的“空”字。

那么, 王维诗中的“空”字传达出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呢?王维在诗的首句写道:空山新雨后。其实, 从整首诗来看, 这座山并不空, 有明月、松树、清泉、石头、竹林、浣女、莲塘、渔舟等。但为何还叫“空”呢?那是因为作者并不固求, 不会因为春天的美景的消失而伤感, 也不会因为秋天的美景而想强留。作者仅仅是感受着它们的存在状态:明月隔着松叶照在山间, 清泉从石头上缓缓流过, 大自然物与物之间相处是那样的和谐;少女们洗完衣服聊着天快乐地回家, 渔夫们撑着小船从莲叶中穿过, 山村之中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的和谐!难怪作者发出感叹: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随意”二字便是“空”字的注解, 所有的这一切都顺其自然地存在着。这就是王维眼中的空。

一个隐士, 他追求的决不是山野荒凉与孤独寂寞, 而是宁静和谐与喜悦活力。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采菊之时亦在感受与南山相遇之喜悦。王维的“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展现的也是成熟的喜悦与生命之活力。作者从超然的角度, 俯瞰群山, 因而感受到群山的空, 感受到秋意的凉爽, 感受到大自然的寂静祥和;从参与的角度, 作者置身于“明月、松间、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莲塘、渔舟”之间, 感受到世界的生命与活力。

是否王维真的这么逍遥自得呢?答曰:非也。王维出身名门, 从小接受良好教育, 早期受张九龄赏识, 对政治有积极有报负, 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 王维亦受到李林甫一党的排挤和打击。王维才华横溢, 难免有“心比天高, 命比纸薄”的郁闷。面对这个尴尬的的处境, 王维一方面身心疲倦, 需要喘口气;一方面, 通过信佛, 也可以转移政敌视线。于是在夹缝中生存的王维从此就走上了“半官半隐”的道路:仕是为了维系一家的生计与安全, 隐是为了维系自我本性, 寄存天才的情怀。他的做法其实是很典型的儒家“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思想。《山居秋暝》正是写于40岁以后, 面对官场的腐败与人生之艰难, 他并没有真正地遁入空门。试想, 如果王维真的万念俱灰, 超离人世, 那么他还会写出如此有生命力的作品吗?历代追求隐逸的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谢灵运、孟浩然, 都是仕途不得意或是厌恶官场而放心于山水田园, 非是厌世, 实在是不得已。故王维在《叹白发》一诗中表达自己的无奈:一生几许伤心事, 不向空门何处销。

当一个人面临信仰上的危机时, 他必经历一个焦虑的阶段, 如果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出口, 他必自我毁灭, 如李贺、秦观等都是郁郁而亡。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出口, 就能够从容地存在下去, 如杜甫在贫病之际咏出“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他找到了存在的理由。苏轼在迷茫之际想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当他告诉自己人生“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他的执着与追求与天地的永恒与瞬变相比, 实在不值一提时, 于是他内心一片坦然。同样, 王维把自己的眼光转向山水, 转向无忧无虑的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时, 他可以感受到“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的宁谧, 他的人生信仰再一次重建。虽然有时这些焦虑还沉渣泛起, 但王维借着“安禅制毒龙”的修炼, 最终还是功德圆满。苏轼和王维同为天才, 苏轼晚期作品频繁出现“梦”字, 王维晚期作品频繁出现“空”字, 这不是一种巧合, 两位天才都是要找到一个继续存在下去的精神理由去逃离人生的黑暗。

篇4:再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在颔联、颈联中,诗人选取了初秋雨后终南山中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明月、青松、清泉、翠竹、浣女、青莲、渔舟,这些景物有天上的(如明月),地下的(如青松、翠竹等);有动态的(如浣女、渔舟),静态的(如青松);有喧闹的(如浣女),安谧的(如青松)。作者把景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的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如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暇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图画啊!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中,诗人描绘了这样一幅世外桃源式的动人的生活图景: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声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好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

《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诗,一方面这首诗用“赋”的方式模山范水,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另一方面,在对明月、青松、清泉、翠竹、青莲等一系列优美景物的描绘中,寄寓着诗人心志高洁的人格美。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人、作家、画家用月、松、竹、莲等自然景物来比兴寄托、抒情言志的传统,有的还以描写(绘)某一景物而著称。如郑板桥以画竹而著称,周敦颐以写莲而闻名。这些景物在他们的作品中频频出现,且形神兼备,又和他们的性格、品质密切相关,因而成了他们人格的化身。不少带有松、竹、莲等景物的书画作品还常常出现在寻常人家的客厅、书房里,成了主人人格的象征物或主人追求的一种人格美。王维继承了民族文化的这一传统,在《山居秋暝》中通过月、松、泉、竹、莲等自然景物表现自己心志高洁的人格。

在“明月松间照”中,诗人选取明月、青松来暗指自己的心高志洁:青松,在秋冬时节万物凋碧时,却依然青翠挺拔,焕发出勃勃生机,它象征着诗人的超凡脱俗: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官职可谓不小。但是,由于政局的变化反复,官场的黑暗污浊,他看到了仕途的艰险,因此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在辋川别墅过半官半隐的生活。在终南山那貌似“空山”之中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世外桃源后,便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却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一般人愿意作官,且官做得越大越好,王维却放着高官不愿意去做,由半官半隐进而完全归隐;一般人觉得官场生活比隐居生活好,王维却认为“山中”比“朝中”好。由此可见,王维确实有心高志洁,超凡脱俗的一面,他把这一人格特征寄托在明月、青松中,通过景物的描写曲折地反映了出来。

在“清泉石上流”中,诗人的人格在“清泉”这一景物中也有寄托。王维在《济上四贤咏》中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他曾对自己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由此可见,清泉不仅仅是作者所描绘的终南山的自然美景,更是诗人心志高洁的人格美的写照!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翠竹、青莲也暗含诗人的人格特征:翠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象征诗人高风亮节的人格美;青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诗人峻洁高雅的人格。

明月、青松、清泉、翠竹、青莲,五种自然景物有着共同的特征:洁身自好,清高脱俗。这些景物所具有的共同品质与诗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宁静纯朴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完全一致,因而蕴含着诗人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人格美。

总之,在《山居秋暝》中,诗人选取了终南山初秋雨后的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寄寓了诗人心志高洁的人格美。

篇5:《山居秋暝》王维古诗鉴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全诗首联便直入主题,用“空山”两字表达了这是一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新雨而来,山间青青,似乎一切都已经被重新洗刷过,没有了旧的浊气,只有最清新的。加之这又是一个初秋的傍晚,山林与晚照相辉映,空气的清新,景色的美妙,一幅绝美的`花卷便呈现了出来。

颔联则注重写景,以明月、松林、清泉、底石为对象,与首联中秋的呼应,勾勒了天色已暝下,月光中潺潺泉水的流动所带来的动态美。同时这两句诗,以天色已暝下的只剩下雪的皎洁,群芳已凋却还有青松矗立,清澈的泉水在月光照射下依然可以看见那光亮的底石,表达了诗人对清廉之风的向往和自身的那种高洁心态。

颈联同样是在写景,但是则侧重于对人物的描写。在首联中诗人写到是空山,但是在此联中却写到有浣女归来、渔舟莲动,这样反差的描写,不仅凸显了这里人迹罕至而显得山林如此寂静,以至于在树林的掩盖下像空山一样。也表现了这里人们淳朴的民风,生活在无忧无虑中,是诗人理想中的地方,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末联诗人更是隐喻空山的幽静、明月的松间、初秋的新雨、清澈的泉水、归来的浣女、莲动的渔舟所组成的像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实在是比那污浊的官场好很多,自己也劝子孙大可以在这里生活,不用去管世事,不用去为那凡尘所打扰。

山水诗篇,山水诗情,智者自是乐山,悦者自是乐水。山水之间,一动一静,寻万里,世外桃源;天地之情,一高一低,走千年,人间天堂。

篇6: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

同为唐代诗人,王维相比于李白的气势磅礴、杜甫的沉郁悲歌、白居易的直抒胸臆,风格迥然不同。他的笔触清新自然,恰似一幅恬淡的写意山水,宛如一款崇尚淡雅的宋瓷,宛如一片崇尚隐逸的山菊,宛如几支崇尚独立的清荷。

开局是平实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岁值初秋,雨后初霁,青山如洗,气温微凉。颔联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行走天空,松林影落溪涧,清泉奔涌,涛声訇訇。颈联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喧闹,因为浣女归来,荷叶摇动,因为渔舟往来。最意味深长的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芳落尽,无怨无艾,心怀真意,潇洒自在。空山、明月、清泉、竹林、浣女、荷叶、渔舟,都是一些普通而寻常的景物,那么漫不经心地涂抹在一起,亦诗亦画,如梦如幻,达成超然的境界。

每读这首诗,却会让我感慨万分。此诗手法上字字珠玑,动静有序,技巧上抑扬顿挫、颇合音律,就像一支舒缓的竹笛和着此起彼伏的松涛,与此类似的还有他的”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积雨辋川庄作》)“。他的诗歌巧妙地将绘画的精髓横穿诗歌的字里行间。苏轼叹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再从这首诗细细品味,我们仿佛在这平实的诗句里看到了这样一幅图画:闲来静处时,一位峨冠博带的文人,漫步山溪边,看月照赤松,听泉过苔石,听竹林鸟喧,看舟分青莲。他从不艳羡世间繁华,他只愿留住眼前美景。在王维的眼中,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美好的,同时也构成了他美好的心情。用哲学的思辨来看,这正是诗人内心对自然的感观和自然对内心的反观。王维由眼前之景表达洒脱之情,由洒脱之情而入飘逸之境,无需豪言壮语,一首五言律诗足矣。

查阅王维的背景资料,才知道他是一位与佛结缘的居士,有”诗佛“之称。这让我想起”清晨入古寺,红日照高林“的唐代诗人常建(《游破山寺后禅院》)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北宋诗人苏轼。他们都是经常进出寺庙并与高僧大德为友的.居士。自从唐宋文学与佛结缘,文坛风气为之骤变,主张清新灵动、超凡脱俗,追求内心的宁静,淡泊功名利禄,让人感到与此前大不一样,清冷幽邃、远离尘世、充满禅意,似乎是换了另外一副肚肠。

上一篇:第三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总结下一篇:用Flash制作《变阻器》仿真实验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