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市地方税务局公告

2024-04-07

喀什市地方税务局公告(精选8篇)

篇1:喀什市地方税务局公告

喀什市地方税务局公告

(2011)第3号

关于《砖厂管理办法(试行)》的

为进一步加强税收管理,堵塞征管漏洞,规范砖厂税收定期定额征收,公平税负,根据地区地税局下发的“对砖厂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的通知”要求,结合本局对砖厂典型调查的数据,特制定《喀什市地方税务局砖厂管理办法(试行)》,现予以公告。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喀什市地方税务局 砖厂管理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税收管理,堵塞征管漏洞,规范砖厂税收定期定额征收,公平税负,根据地区局下发的“对砖厂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的通知”要求,结合对砖厂典型调查的数据,制定本办法。

一、认真执行“点火、熄火制”。

熄火登记(即停业登记):砖厂申报办理停业登记应当在熄火前(停业)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停业登记,如实填写《停、复业登记表》,说明停业理由、停业期限、停业前纳税情况,并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纳税人未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熄火登记的(停业),一律视为未停止生产经营;纳税人在批准的熄火期间(停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应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交纳税款。未按规定办理的,按照征管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点火登记(即复业登记):砖厂应当于恢复生产经营之前,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点火登记(复业),如实填写《停、复业登记表》。纳税人停业期满未按期复业又不延长停业的,税务机关应当视为已点火恢复生产经营,实施正常的税收管理。纳税人不申报办理点火登记而复业的,主管税务机关经查实,按照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二、加强砖厂日常管理。

(一)税务所应当调查掌握砖厂经济数据情况。

1.基本情况:经营规模、单位产量、总产量、出窑周期、全年生产周期、废品损耗率、销售单价及均价。

2.生产成本费用:直接生产成本情况:单位成本、人工支出、燃料、水电油、机械及辅助费用;间接费用:管理、经营、财务费用。

以调查数据各所自行设置台帐,按规定记录以上各项内容。

(二)加强对停业户的日常巡查工作力度。

要按照《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规定,切实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按月制定下户巡查计划,对停业户每月实地巡查不少于2次,巡查人员一般不得少于2人,实地调查结果要提交工作报告并作为工作底稿归档。对巡查发现的假熄火户(假停业)严格按照规定处理,并提交管理科进行公告。

以上巡查,必须登记巡查台帐,在台帐中详细注明巡查情况。

三、砖厂核定办法

喀什市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砖厂,一律采用定期定额核定征收方式。

1.砖厂的税款核定依据为按照砖厂的销售额乘以适用税率进行确定,分月进行缴纳。

2.砖厂的税款核定按照一把火和两把火分别进行核定,一般情况下,一把火砖窑按照每门容量最低11000块,最低出窑率每门每月3次(出窑次数),每次出成品块1万块,残砖1000块,废品损耗率5%-10%;两把火最低出窑率每门每月按6次计算,其余指标与一把火砖窑相同。视不同的生产经情况进行确定营业额。3.对砖厂按照下列方法进行核定:

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当期产品数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当期产品销售单价

当期产品数量=窑门数×出窑次数×(容量数-残砖数)出窑率(出窑次数)确定为:“一把火砖窑按照最低出窑率每门每月3次”、“两把火砖窑按照最低出窑率每门每月6次”。

废品损耗率5%-10%。

产品销售单价比照当期市场价格确定,如果市场价格发生较大变动时(价格变动幅度超过20%),应及时调整税负。

资源税按照每立方米粘土生产660块砖计算,即产量/660=资源税计税依据。

四、税收管理人员对砖厂的生产经营情况要做到随时掌握,每季对各砖厂的生产经营情况至少核查2次,以便及时了解各砖厂的生产经营情况,发现生产经营情况发生变化时,核定税款也应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五、以上对砖厂管理执行“点火、熄火制”,是适用于烧制普通砖的现有普通砖厂或砖窑,采取其他方式制造建筑用砖的砖厂或砖窑如:加气砖(块)、矿渣砖等比照本办法的要求加强日常管理。

关于《委托其他单位代开普通发票工作制度》及 《委托代征单位税收票证及发票管理考核办法》的

为加强税收征管,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纳税服务水平,规范委托代开发票行为,保障地方税收收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细则(新修订)和《自治区地税系统税收票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了《喀什市地方税务局委托其他单位代开普通发票工作制度》及《喀什市地方税务局委托代征单位税收票证及发票管理考核办法》,现予以公告。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五日

篇2:喀什市地方税务局公告

一、报名时间

1、网上报名时间:8月28日—9月7日。

二、现场确认点设置

喀什地区共设置二个现场确认点:喀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只接收报考本院校考生报名)、喀什地区财贸学校。网上报名时请考生选择相应的报名点,在确认阶段到该报名点办理有关确认手续。

现场确认时间: 9月8日—9月12日

三、报名程序

1、网上报名:

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8月28日—9月7日)登陆新疆成人高考报名网站(http://124.117.250.18),了解报考政策和注意事项,注册用户、填写报名信息。

注意:网上填报信息完成后,要牢记本人的用户名、密码、报名序号和现场确认点(可从网报成功页面打印),通讯地址务必填写清楚,以便院校邮寄录取通知书。

2、现场确认:

考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前往网上报名时填写的报名点,现场办理信息确认手续,包括:提交网上报名序号;交验有关证件原件及复印件接受报名资格审核;交纳报名考试费(每人每科23元);进行电子摄像(必须是考生本人现场拍照);核对报名信息并签字确认。必须携带身份证原件、未经确认的报名无效!

考生在报名时须认真核查本人姓名、二代身份证号、现场确认报名点、语种(汉、维、哈、蒙)、层次(专升本、高起专、高起本)、科类等重要信息,如有差错及时更正。如果在现场确认时发现信息有误,考生应当场向报名点工作人员提出更正,确认无误后须在《校对单》上签名确认。考生信息一经签名确认后,因填报信息错误造成的后果均由考生本人负责。

报考专升本的考生,须提供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原件和复印件。证书遗失者,须提供原毕业学校出具的与毕业证书同等效力的毕业证明。凭假证或其他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证件,获得报名、考试、入学资格的,何时发现,何时取消考生的录取资格,由此产生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报考成人高校医学门类临床类、护理学专业的考生,须

提供相应专业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报考医学门类其他专业的人员应当是从事卫生、医药行业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考生报考的专业原则上应与所从事的专业对口。对于不具备上述条件且要求报考医学门类等专业的考生,其毕业后所获得的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将不能作为参加执业医师、执业护士考试的依据,请慎重报考。

篇3:喀什市地方税务局公告

关键词:地方政府审计,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

自审计署2003年发布第一份审计结果公告以来, 地方审计机关也开始逐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2010年9月, 审计署颁布了新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新准则增加了“审计结果公布”章节, 明确规定“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审计调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署十一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都提出, 要坚持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特别是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 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基于此, 本文对我国省级审计机关2003~2010年网上公布的审计结果公告进行统计分析与研究。

一、省级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的总体特征

1. 审计结果公告的数量逐年递增。

自2003年北京、山西、广东三省率先发布审计结果公告以来, 截至2010年末, 我国31个省级审计机关除西藏自治区审计厅尚未开通网站外, 其余30个省级审计机关在审计厅 (局) 网站上发布审计结果公告共计296份 (详见表1) 。

注:“发布审计结果公告的省数量合计为30个省”是由于有3个省级审计机关在2008年发布了审计结果公告后, 在2010年当年度未发布审计结果公告, 所以2010年发布审计结果公告的27个省中不包含这3个省。

2003年3个省级审计机关发布审计结果公告共4份, 平均1.3份/省;2004年4个省级审计机关发布审计结果公告共5份, 平均1.3份/省;2005年7个省级审计机关发布审计结果公告共10份, 平均1.4份/省;2006年10个省级审计机关发布审计结果公告共16份, 平均1.6份/省;2007年13个省级审计机关发布审计结果公告共23份, 平均1.8份/省;2008年21个省级审计机关发布审计结果公告共47份, 平均2.2份/省;2009年25个省级审计机关发布审计结果公告共73份, 平均2.9份/省;2010年27个省级审计机关发布审计结果公告共118份, 平均4.4份/省。在已实行网上公告的30个省级审计机关中, 2003~2010年网上审计结果公告总数量排名前三的省分别为上海市、浙江省和陕西省, 其中上海市审计局和浙江省审计厅网站分别发布审计结果公告23份, 陕西省审计厅网站发布审计结果公告22份。

2. 审计结果公告的类型不断丰富。

随着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不断推行, 公告的审计结果类型也不断增加, 涉及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国有企业审计、绩效审计、整改报告等多领域 (详见表2) 。

注:“其他审计结果公告”是指浙江省审计厅网站公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浙江省中小企业影响状况专项审计调查”。

2003年发布的4份审计结果公告中, 2份为预算执行审计, 2份为专项资金审计;2006年河南和江苏两省发布“省本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纠正和整改结果公告”, 首开省级审计机关发布审计整改报告的先河;2008年陕西省审计厅发布“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 成为省级审计机关发布的第一份国有企业审计报告;2008年海南省审计厅公布“全省11个市县 (区) 农业三补贴资金效益审计调查结果”和“全省第六期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及项目效益审计结果”, 使审计结果公告的类型不再只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 拓展到了绩效审计。

3. 专项资金审计结果公告增长迅速且内容集中在社会关注度高的民生领域。

2003~2010年专项资金审计年度公告数量增长了46倍。发布的192份专项资金审计结果公告中, 主要集中在重大民生资金和民生工程领域 (详见表3) 。

其中, 重大灾害救济资金物资及灾后重建跟踪审计结果公告105份, 占54.69%;利用国外贷援款建设项目审计结果公告23份, 占11.98%;三农资金审计结果公告19份, 占9.89%;其他专项资金审计结果公告也主要涉及教育、社保、重大投资项目、社保、彩票、资源环境等群众关心的领域。此外, 在105份重大灾害救济资金物资及灾后重建跟踪审计结果公告中, 有98份为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救灾资金物资审计和灾后重建跟踪审计结果公告。

二、目前审计结果公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审计结果公告数量较少。

虽然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审计结果公告, 所披露的审计结果公告数量也逐年上升, 但各地公告的审计结果数量还存在较大差异, 大部分省的审计结果公告数量仍然偏少。2010年27个省发布的118份审计结果公告中, 只有9个省的审计结果公告数量超过5份, 其余18个省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数量均少于5份。海南、新疆两省在2008年网上公布了审计结果公告后, 2009~2010年均未再公布过本省的审计结果公告, 只对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公告做了转载。贵州省审计厅在2009年发布了《2008年度贵州省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后, 2010年也未再公布本省的审计结果公告。

2. 审计结果公告的类型发展不平衡。

(1) 审计结果公告以合规性审计为主, 绩效审计报告偏少。2003~2010年, 省级审计机关发布的296份审计结果公告中, 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290份, 占97.97%;绩效审计结果公告5份, 占1.69%;其他审计结果公告1份, 占0.34%。在290份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中, 只有3份审计结果公告内容涉及了资金使用的效益情况, 其余审计结果公告均只与合规性审计有关。所以, 在296份审计结果公告中涉及绩效审计内容的仅8份, 绩效审计报告数量明显偏少, 这与我国目前大力推进绩效审计的工作目标不符。

(2) 审计整改报告偏少且缺乏连续性。 (1) 大部分省级审计机关未发布审计整改报告。截至2010年末, 在全国31个省级审计机关中, 仅有8个省级审计机关发布了审计整改报告。 (2) 审计整改报告缺乏连续性。在进行公告的8个省级审计机关中, 只有上海市、山东省坚持每年对上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纠正和整改情况进行持续披露, 其余6省都未能进行持续公告。如江苏省在2006~2007年对2004、2005、2006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纠正结果进行披露后, 2008~2010年未再披露过审计整改报告。 (3) 审计整改报告与审计查出问题的报告未能一一对应。在进行公告的8个省级审计机关中, 只有上海、河南省、宁夏既披露了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又披露了相应年度的整改报告, 其余五省仅披露了整改报告, 未披露相应的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

3. 部分审计结果公告格式欠规范、内容欠具体。

(1) 部分审计结果公告编号欠规范。经统计, 在已公布审计结果公告的30个省级审计机关中, 有16个省级审计机关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未编号或编号不连续。 (2) 部分审计结果公告在披露审计发现的问题时, 只做了定性的分析, 未列明具体的数据。如福建省审计厅2010年1月公布的《关于福建省对口支援彭州市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跟踪审计结果公告———115个“交钥匙”项目阶段性跟踪审计结果》, 在披露“跟踪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和整改情况”时, 只是指出“部分项目已竣工交付使用, 但未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有的建设会计核算不够规范”, 未具体说明“未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项目数量, 也未具体指出“会计核算不够规范”的相关数据。

三、几点建议

1. 进一步强化审计结果公告的意识。

各级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应认识到审计结果公告是政府推行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监督、增强政府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审计机关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审计结果公告的理念, 坚定不移地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一方面要经常与地方政府沟通, 让地方政府理解审计结果公告的目的不是为了揭露问题, 而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支持和重视;另一方面要积极与被审计单位沟通, 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要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 通过沟通和协调, 取得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公告的理解和支持。

另外, 社会公众应认识到地方政府审计结果公告是地方政府向公众报告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方式。社会公众通过阅读审计结果公告, 可以了解公共财政管理的基本情况。只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关注审计结果公告, 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 促进审计建议的落实, 从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结果公告的作用。

2. 进一步健全审计结果公告的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全面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基本保障。具体可从三个层次健全法律规范:

(1) 修订《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目前, 我国《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均将审计结果公告列入“审计机关权限”而不是“审计机关职责”。例如, 《审计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将审计结果公告作为审计机关的一项“权限”, 意味着审计机关可以选择享有这份权利, 即“公布审计结果”, 也可以选择放弃这种权利, 即“不公布审计结果”。而且根据此条款, 即使审计机关决定“公布审计结果”, 也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可以“向社会公布”, 也可以只“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所以, 现行的《审计法》对审计结果公告的规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随着政府政务公开进程的不断加快, 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势在必行。因此建议修订《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 将审计结果公告从“审计机关权限”改为“审计机关职责”, 将“可以”二字改为“应当”, 同时明确规定公告的方式, 避免使用一些比较模糊的词语, 如“政府有关部门”。

(2) 制定新的《审计结果公告准则》。审计署曾于2001年颁布《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 但随着2010年新《国家审计准则》出台, 原有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都一并废止。所以建议根据《国家审计准则》精神, 制定新的《审计结果公告准则》, 对审计结果公告的原则、程序、内容、形式等做具体规定。

(3) 制定各级地方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实施细则》。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 制定《审计结果公告实施细则》, 为审计结果公告的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3. 进一步扩大审计结果公告类型。

不断增加绩效审计和审计整改报告的披露。《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 2011~2015年审计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全面推进绩效审计, 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所以在审计结果公告中增加对绩效审计的披露必将是审计结果公告的一个发展趋势。此外, 加大审计整改报告的披露力度, 将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违规违纪问题, 减少“屡审屡犯”的现象。

另外, 逐步探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2010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入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规范体系, 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由此可见, 虽然到目前为止, 各地政府审计结果公告中尚无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但随着《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深入执行,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亦是一个必然趋势。

4. 进一步完善审计结果公告的质量控制体系。

建议地方审计机关建立审计结果公告质量检查委员会, 以便为质量控制提供组织保障。审计结果公告质量检查委员会的成员应由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资深注册会计师、高校审计专家等人员组成, 实行合议制。需强调的是, 审计结果公告必须经审计结果公告质量检查委员会讨论批准后, 方可由审计机关负责人签发。

另外, 建议建立审计结果公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质量评价指标应具有以下特性: (1) 及时性。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审计项目的类型、特点, 规定在审计工作完成多少时间内应公布审计结果,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2) 客观性。审计结果公告是审计机关向社会公众发布的审计信息, 所以内容应客观、清晰, 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整改的情况应尽量做到用数据说话, 避免使用一些模糊性词语, 这样才能增强公众对审计结果公告的信任度。 (3) 准确性。审计结论要正确, 既要披露问题、提出建议, 又要对被审计单位取得的成绩进行客观评价。 (4) 规范性。对不同类型的审计结果公告, 应确定基本的公告格式, 避免出现审计结果公告要素不完整、格式不规范的现象。 (5) 可理解性。审计结果公告的阅读对象是社会公众, 所以内容应易于理解, 少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如果必须用专业术语, 应在公告后面适当加以解释说明, 使审计结果公告真正成为老百姓看得懂、爱看的报告。

5. 进一步增强各地审计机关的业务技术交流。

从各省审计结果公告的发展状况看, 审计结果公告的数量、类型、格式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地方差异。有的省级审计机关尚未开通网站;有的省级审计机关有些年度公布审计结果公告, 有些年度又不公布审计结果公告;有的省级审计机关虽然年年公布审计结果公告, 但公告的数量始终停留在1~2份左右;也有的省级审计机关不仅公告数量较多, 而且公告类型也较丰富。所以建议各地审计机关加强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可以采取座谈会的形式, 也可以采取互派审计人员到对方审计机关锻炼学习的形式。通过相互学习, 进一步缩小审计结果公告的地方差异。

参考文献

[1].朱灵通.论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三维拓展.财会月刊, 2011;10

[2].王利娜.财政资金违规使用及整改情况分析——基于2003~2009年审计结果公告.财会月刊, 2011;5

[3].宋常, 周长信, 黄蕾.我国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研究:2003~2008——基于省级审计机关网上审计结果公告信息的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5

篇4:喀什市地方税务局公告

一、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的现状

2003年12月,审计署发布我国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面向所有民众的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审计署关于防治非典型肺炎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赠款物审计结果的公告》(总第1号),这拉开了我国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大门。此后,地方审计机关也开始相继开始公告审计结果。

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驱动下,为了落实审计署、地方人大等部门对审计结果公告工作的要求,地方审计机关相继扩大审计结果公告事项的范围。如2011年11月,北京市审计局向社会公告了31家市级部门和单位2010年度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2011年11月,上海市审计局向社会公告了19个部门和单位2010年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结果。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不仅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满足了公众知情权,提高了审计监督效能,也标志着审计监督工作在推动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同时也不难看到,审计结果公告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限制了审计机关独立性的发挥,影响了公告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二、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结果公告受现行审计机关领导体制的限制。我国现行的审计体制是行政型模式,审计署是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对国务院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下,组织领导本行政区的审计工作。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在行政上则隶属于地方政府。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同时隶属于政府部门,具有浓厚的内部监督色彩,对审计机关独立性的发挥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2.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依托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审计法》和《实施条例》对审计结果公告作了原则性的界定,仅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出台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审计署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在立法层次上属于部门规章,其法律级次和效力明显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且部门规章内容变动频繁,执行的随意性较大,缺乏法律应具有的约束力。如审计署在2001年发布第3号令《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但在这个准则体系中,缺乏审计结果公开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制裁措施、监督与救济等条文。

3.审计结果公告的权威性不够,整改情况尚未得到有效跟踪。近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部门公布的部门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来看,违规转移、套取资金、自行设立项目违规收费、未按规定公开招标等问题屡查屡犯。从中不难看到,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远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审计结果公告的权威性受到考验,公众对审计机关的信任度也大打折扣,这种公告制度恐怕将流于形式。

三、对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工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并逐步完善地方审计公告法规和程序。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是审计机关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现行体制下,地方审计机关受地方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因此,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制定并初步完善地方审计结果公告的法规,使审计机关承担的责任不断明确化、具体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同时,审计结果公告的审批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分清责任归属,合理确定“由谁审批”的问题。当前,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开通常要上报地方政府得到批准后才能进行公告。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主要分成两大类,即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和对政府需要管理的其他经济事项的审计结果。按照受托责任理论,对于这两类审计事项,审计结果公告也应该由不同部门进行审批。其一,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可以说是社会公众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委托审计机关监督政府的一种行为。社会公众是最终的委托人,审计结果相关信息的委托者是社会公众,因此,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公告,应该经过人民代表大会的审批。其二,对政府需要管理的其他经济事项的审计,则是政府委托审计机关对内部各部门的一种监督,政府是委托人,因此这类事项的审计结果公告应该经过政府审批。但目前的情况是,无论是预算执行审计,还是其他经济事项的审计,都需要报经当地政府同意后,才能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告。

2.建立整改落实和审计问责机制,突出审计公告效果。审计结果公告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把审计结果予以公布,最终目的是为了督促被审计单位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并落实审计建议,追究责任人的相关责任。但是目前我国审计公告所发布的审计决定还不能全面如期执行,既影响了审计成果的真实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也影响了审计执法力度,损害了审计机关的形象。

审计决定执行难,既有审计机关监督检查不力的主观原因,也有被审计单位故意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是审计机关对审计发现问题及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和责任追究情况并没有跟踪追查,并且没有形成对追查结果必须予以公布的制度。因此建议建立审计公告整改落实情况和责任追究情况的监督检查机制。对于全面整改落实审计建议的,要详细向社会公众公布其整改落实情况;对于没有整改落实的,要在公告上予以披露,以督促被审计单位积极整改落实审计建议,直到被审计单位全面纠正审计发现问题、责任人相关责任得以追究为止。

3.明确、扩大地方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在相关审计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哪些内容必须公告以及怎样公告、哪些属于不宜公告的内容,使审计机关真正做到是依法,而不是依政府意志公布审计结果,不是无谓地将审计机关人员的宝贵精力浪费在处理与有关方面特别是政府部门的关系和矛盾上,也不要无谓地给审计机关和人员增加正常工作职能之外的负担和风险。只有明确了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才能有重点地反映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才能做到同类问题审计定性和处理处罚达到基本统一。

虽然我国相关法规对审计结果公告内容做了一些规定,但规定范围过于狭窄,没有包括所有应当公告的内容。这也是地方审计机关在进行审计公告时,所表现出的突出问题,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在进行对外公告时大量被删减的问题非常突出。建议逐步扩大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使之包括《审计法》所规定的审计范围内所有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保障人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程序公告审计事项时,既可以公告正面典型,也可以公告反面典型。只有这样,才能在警诫、威慑违规单位的同时,激励模范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单位。

作者单位:北京市审计局人事教育处

篇5:喀什市地方税务局公告

2011年第4号

湖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发票管理的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全国普通发票简并票种统一式样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税发〔2009〕142号),现就进一步做好我省地税发票管理工作公告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目前,制售假发票、非法代开发票、应开不开、虚开发票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不仅严重侵蚀国家税基,为其他经济犯罪提供便利,而且败坏社会道德,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顽疾。各市州地税机关要充分认识制售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等违法行为的严重危害性,进一步加大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行为的整治力度。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实施“机具开票,逐笔开具;有奖发票,鼓励索票;查询辨伪,防堵假票;票表比对,以票控税”的管理模式,切实加强普通发票的日常管理,着力构建发票管理长效机制,有效遏止制售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行为的蔓延,维护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

二、简并票种,统一式样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统一部署,从2011年1月1日起,我省开始启用新版普通发票,经历三个月过渡期,2011年4月1日全省已全面启用新版发票,同时停止使用旧版普通发票,发票改版工作顺利完成。各市州地税机关要切实做好发票改版后续工作。

(一)坚持“简并票种、统一式样、建立平台、网络开具”的总体思路,在规范管理、方便使用的前提下,努力扩大机打发票使用范围,大力压缩手工发票,合理使用定额发票,全面提升普通发票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

(二)简并票种统一式样后我省新版普通发票分为通用发票、省局保留发票和总局保留发票三大类,具体票样见《湖南省地税系统普通发票样本(2010年版)》。各市州地税机关可结合当地实际在以下票种中进行选择:

1.通用发票3种:即湖南省通用机打发票、湖南省通用手工发票(裁剪)、湖南省通用定额发票。

2.省局保留发票5种:即税务机关代开统一发票、税控专用发票、往来结算统一凭据、预收款专用凭据、门票。

3.总局保留发票4种:即发票换票证、公路内河货物运输统一发票(自开、代开)、建筑业统一发票(自开、代开)、销售不动产统一发票(自开、代开)。

电子门票(非纸质门票)暂不纳入发票管理,待国务院授权部门有明确规定后,按规定执行。

(三)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可以申请使用印有单位名称的发票,并选择下列两种方式之一印制或打印企业名称:一是由开票软件控制打印单位名称(或标识),平推式发票打印在发票票头左侧,卷式发票打印在发票票头下方;二是在印制发票时加印单位名称(或标识),平推式发票、通用手工发票和通用定额发票在票头左侧加印,卷式发票在票头下方加印。凡采用通用机打发票并使用软件程序控制打印用票单位名称或标识的,不属于冠名发票行政许可管理范围,按一般发票领购手续办理。

(四)我省原有发票票种中,公共汽车车票仍按现有方式管理,继续保留。因特殊原因,在一段时间内还需继续保留的发票,各地要严格控制,并上报省局备案。

三、集中印制,强化防伪

(一)落实集中印制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要求,抓紧通过招标方式,确定集中印制的印刷企业,切实提高普通发票的印制质量和安全保障,合理控制发票印制成本。

(二)改进和完善发票防伪措施。为进一步遏制和打击制售假发票的违法犯罪活动,提高公众直观识别普通发票能力,全省地税系统新版普通发票采取下列防伪措施。1.新版发票用纸。一是全省电脑发票、税控发票的发票联使用“湖南地税”专用区域水印标识47g无碳防伪上白水印纸、“湖南地税” 专用区域水印标识47g无碳防伪下白水印纸和“湖南地税”专用区域水印标识54g无碳防伪中白水印纸。其他联配套纸采用具有隐形荧光防伪+防伪元素的48g新型复合防伪无碳上纸、50g新型复合防伪无碳下纸和52g新型复合防伪无碳中纸印制。二是定额发票、单联电脑和单联税控发票的发票联采用“湖南地税”专用区域水印标识+有色温变防伪线+隐形荧光防伪线+防伪元素的70g新型复合防伪纸印制。三是出租车票的发票联采用“湖南地税”专用区域水印标识+有色温变防伪线+隐形荧光防伪线+防伪元素的60g新型复合防伪纸印制。四是手工发票的发票联采用原“sw”单层防伪水印纸印制。2.新版专用防伪油墨。一是“税务监制章”、“发票代码”和“发票号码”采用“红外荧光金光红防伪油墨”印刷:在长波(365纳米)紫外光照射下,“税务监制章”的金光红色,显现鲜艳的金黄色荧光;在红外线(980纳米)照射下,“税务监制章”的金光红色,显现鲜艳的黄色亮点。二是隐形“湖南地税监制”文字,采用“隐形变频红外荧光防伪油墨”印刷:在长波(365纳米)紫外光照射下,隐形“湖南地税监制”文字,显现鲜艳的红色荧光;在短波(254纳米)紫外光照射下,隐形“湖南地税监制”文字,显现鲜艳的黄绿荧光;在红外线(980纳米)照射下,隐形“湖南地税监制”文字,显现鲜艳的红外绿点。旧版防伪油墨不再继续使用。

四、严格发售,防止骗购

(一)确保发票申领者身份合法。在办理税务登记时,要充分利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注册登记信息查询系统,以及公安部门的公民身份信息查询系统,做好税务登记法定代表人身份核对工作,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假身份、假证件注册登记,骗购发票。

(二)分类进行发票初始核定。要根据分类管理的要求,在核定纳税人适用的票种、版别、数量前,分行业、分项目、分规模对纳税人进行相关调查测算,并以此作为依据,在纳税人申请领购发票时,结合其经营行业、经营项目、经营规模,对其申请领购的发票票种、版别、数量认真进行核对和确认。

(三)合理控制发票发售数量。对初次申请领购发票或者一年内有违章记录的纳税人,其领购发票的数量应控制在1个月使用量范围内;使用发票比较规范且无发票违章记录的纳税人,可适当放宽,但最多不得超过3个月的使用量;企业冠名发票的审批印制数量控制在不超过1年使用量范围内;对定期定额户应供应小面额发票,并及时根据使用情况调整供应量和纳税定额。

(四)规范定额发票的供应。对不在税控收款机推行范围内或开票量及开票金额较小,又不适合使用机具开票的纳税人可提供定额发票。定额发票的供票数量根据纳税人经营额、纳税额确定。

五、规范开具,鼓励索票

(一)加强对纳税人开票管理。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收款方在收取款项时,应如实填开发票,不得以任何理由拒开发票,不得开具与实际内容不符的发票,不得开具假发票、作废发票或非法为他人代开发票;付款方不得要求开具与实际内容不符的发票,不得接受他人非法代开的发票。各市州地税机关的工作人员要告之纳税人不按规定开具和取得发票的法律责任。

(二)加快实行机具开票、逐笔开具制度。凡已推行税控收款机的市州,要全面推行税控机具开票,纳税人要按规定期限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相关数据;使用机具开票的电子数据,必须妥善保存,做到不丢失、不更改,确保所存储的每一张发票电子存根数据与付款方取得的发票联数据一致。发票电子存根数据视同纸质发票存根保存。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手工开票。

(三)规范代开发票行为。对临时需要税务机关代开发票的纳税人,应告知其代开发票的范围、需提交的证明资料、办理程序和手续,并及时受理,认真审核、照章征税后为其办理代开事宜。

(四)积极推行有奖发票。凡已推行有奖发票的市州,应继续加大推行力度,创新方式方法,力求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税收效益。未推行有奖发票的市州,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推行有奖发票。

六、严格缴销,防止流失

(一)严格执行验旧购新制度。凡使用税控收款机开具发票的纳税人,各市州地税机关要按规定通过税控管理后台对其报送的开票电子数据进行采集认证,即“验旧”,验旧通过的,准予“购新”;凡使用手工开票及未实行电子数据报送的纳税人,各市州地税机关要定期核验发票使用情况,并将纳税人使用发票的开具情况、经营情况与纳税情况进行分析比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相应调整供票量。对重点纳税人要实施当期“验旧购新”和“票表比对”。有条件的地区可对重点纳税人或重点行业的纳税人开票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和认证,进行相关数据的比对、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纠正,涉嫌偷逃骗税的移送稽查部门查处。

(二)及时处理丢失或被盗发票。当发生发票丢失或被盗时,各市州地税机关应要求纳税人按规定及时刊登公告,声明作废,并列入丢失或被盗发票数据库。一旦发现有开具作废发票者,一律依法从重处罚。

七、建立查询系统,倡导维权辨伪

(一)建立发票辨伪查询系统。各市州地税机关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手段,建立健全发票管理和查询系统,收集发票印制、领购、开具、缴销、丢失、被盗、作废信息,并通过专用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估。要充分利用12366纳税服务热线、税务网站以及短信平台,为纳税人和消费者提供辨别真伪的信息查询服务,建立普通发票信息监控平台。

(二)倡导纳税人维权辨伪。各市州地税机关要通过各种公共媒体和宣传工具,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发票防伪知识以及识别发票真伪的方法,不断提高广大用票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发票的自觉性,鼓励广大消费者主动索取发票,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促进社会诚信建设。

八、加强日常监督,打击不法活动

(一)深入开展重点打击行动。要会同公安部门重点整治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手机短信、互联网、传真、邮递等交易方式销售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活动,严厉打击专门发送发票违法信息和专门代开发票的团伙,集中治理在街头巷尾、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兜售假发票的行为,加大对印制假发票窝点的打击力度,加强对重点案件和重点地区工作督导,确保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更大成效。要将此项工作作为今后税务稽查监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发票检查列为税务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逐步建立起整治制售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工作的长效机制。凡涉嫌偷逃骗税和虚开发票、非法代开发票的,一律移送稽查部门查处。

(二)落实管理和处罚规定。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纳税人使用不符合规定发票特别是没有填开付款方全称的发票,不得允许纳税人用于税前扣除、抵扣税款、出口退税和财务报销。对应开不开发票、虚开发票、制售假发票、非法代开发票,以及非法取得发票等违法行为,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处罚;有偷逃骗税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罚;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三)将发票使用情况与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挂钩。凡有发票违法行为的,应作为对其纳税信用等级降级处理的依据,并记录在失信信息数据库中,供社会查询。

各市州地税机关要紧密依靠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深入开展好打击制售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专项整治行动,将发票管理工作列入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归口管理,统一协调,完善相关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有效整合资源,狠抓任务落实,切实提高发票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本公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篇6:喀什市地方税务局公告

贵州省地方税务局关于个人取得通讯补贴有关个人所得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

贵州省地方税务局公告2018年第4号

2018.4.23

甘财税法[2018]15号 甘肃省财政厅 甘肃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公务交通补贴等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58号)规定,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现对我省个人取得通讯补贴收入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公告如下:

在我省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人,每月从任职单位取得的通讯补贴收入,可在300元以内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并入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按月发放的,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缴个人所得税;不按月发放的,分解到所属月份并与该月份“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后计缴个人所得税。

本公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前未处理的事项,按本公告规定执行。

贵州省地方税务局

2018年4月23日

关于《贵州省地方税务局关于个人取得通讯补贴有关个人所得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的政策解读

一、《公告》出台背景

贵州省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通讯制度改革后,取消了按照职务配备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话费报销的做法,改为按照个人职务级别标准每月发放80元-300元不等的通讯费补贴。企业和其他单位组织绝大部分也会按月发放给员工一定金额的通讯费补贴。结合全国很多省区在通讯制度改革时就制定了通讯补贴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的实际情况,为公平税负,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贵州省地方税务局经请示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制定了《贵州省地方税务局关于个人取得通讯补贴有关个人所得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

二、《公告》主要内容

(一)关于扣除标准

《公告》规定,在贵州省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人,从受雇单位取得的通讯补贴收入,可按每人每月不超过300元的标准在计算个人所得税前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并入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即:发放金额不足300元的,按照实际发放金额扣除;发放金额超过300元的,扣除300元,超过部分并入工资、薪金所得计算个人所得税。

(二)关于发放时间

通讯补贴收入按月发放的,按规定扣除后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不按月发放的,分解到所属月份按规定扣除,超过部分与该月份“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后计征个人所得税。

(三)关于发放形式

个人取得的通讯补贴收入包括单位发放的现金、话费充值卡以及凭票报销等单位为职工承担通讯费用的所有形式。

(四)关于执行时间

篇7:喀什市地方税务局公告

青岛市地方税务局关于明确2011年度个人所得税一次性补偿收入免征额度和住房公积金税前扣除标准的公告

青岛市地方税务局公告2011年第3号

成文日期: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失效日期: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57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0号)规定,结合青岛市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度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水平,现就2011年度个人所得税一次性补偿收入免征额度和住房公积金税前扣除标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自2011年1月1日起,我市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其个人所得税免征上一年度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的额度为85647元。

二、自2011年1月1日起,我市个人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在计算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时,所采用的我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数额的额度为7140元。

篇8:喀什市地方税务局公告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必要性

自1997年起,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呈现逐年递增态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为应对全球经济大衰退的严峻局势, 2009年3月, 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 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 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此后, 投融资平台数量迅速扩张, 地方政府也进一步集中资源, 扩大其资本金规模。由此造成2009年地方政府性债务爆发式增长, 债务余额比上年增长61.92%, 2010年虽然增长率仅为18.86%, 但10.7万亿的总规模, 占当年GDP的26.8%, 总量巨大。债务规模增长的过程也正是债务风险积聚的过程。

(一) 财政风险

财政风险, 是政府未来拥有的公共资源不足以承担其未来支出责任和义务, 给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一定损害的可能性。1998年起地方政府债务率不断走高, 2009年甚至达到了270%, 债务接近当年财政的3倍。国际公认的政府债务率的警戒线时100%, 按该指标衡量, 2002年以来我国债务率均突破了国际警戒线, 且超出比例较高。从地债增长率来看, 1999~2008年的增长率趋于稳定, 甚至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然而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蔓延至我国, 2009年地债呈现爆发式增长, 比上年增加60%多, 2010年国家调控后增长率回归至19%, 但基数依然庞大。以上比例说明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一定的财政风险。详见表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

(二) 债务结构风险

从债务的资金投向看, 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投向基础建设。地债审计结果公告显示, 2010年底地债余额为10.7万亿, 已支出的9.6万亿中, 基础设施建设的占比将近80%。地方债偿还期限短, 债务期限和现金流回收期限不匹配。表2显示, 在2010年底, 一半以上的债务在三年内到期, 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周期长、见效慢、资金回收期长的特点, 难以靠自身盈利偿还短期负债, 易导致债务的结构风险。

资料来源:审计结果公告2011年第35号

(三) 系统性风险

2010、2012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 银行贷款分别占总债务来源的79.01%、78.07%, 2013年6月占比下降为56.56%, 但银行贷款仍是主要的债务资金, 详见表3。银行贷款规模虽然在政府控新降旧的调控下有了一定的下降, 但基数依然庞大, 一旦地方债务状况恶化, 将导致金融风险。地债中的投资项目大多数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资金需求量大且回收期较长, 实务中常借助土地出让或政府资金支持, 但土地出让价格和地方财政收入受宏观政策和经济周期波动影响, 可持续性差。债务风险将直接或间接传导至银行贷款资产, 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盈利能力, 而且会传导至债市、股市, 引起资本市场连锁反应, 产生整体系统性风险。

综上, 地方债务还款来源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结构的不匹配, 易引发自身财政体系风险, 同时也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政府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工具, 作为公共资金的“守护者”, 有必要对地方政府债务加强审计监管, 发挥其免疫系统的功能。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现状:基于审计结果公告分析

审计署从2011年起, 连续三年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 分别发布2011年第35号、2013年第24号、2013年第32号审计结果公告。

(一) 地债审计取得突破

(1) 审计范围不断扩大。2011年审计署对31个省和5个计划单列市本级及所属市、县三级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进行全面审计, 2012年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进行审计, 2013年对中央、31个省和5个计划单列市、391个市、2778个县、33091个乡进行审计。不管是从审计客体、债务笔数、项目个数还是融资方式来说, 2013年的审计范围都比2011年的审计范围广, 不仅审计客体增加了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两类, 同时将新型的融资方式如BT、信托、融资租赁等也囊括在内, 详见表4。审计范围的不断拓大, 拓宽了审计覆盖面, 有利于全面摸清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 掌握相关风险情况。

(2) 审计目标进一步提升。《审计法》规定, 我国国家审计的总目标是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 各领域风险进一步凸显, 审计目标又有新发展, 如安全性和风险性。

三份审计公告均充分关注真实合法性审计目标, 对风险点的关注与控制也逐步增强。前两份开始关注个别风险, 第三份审计公告专列出负债率、债务率和逾期债务率等指标, 并对比国际参考值, 对整体风险状况进行总体分析。由此看出, 风险性审计目标逐步提升。详见表5。

资料来源:审计署网站2011第35号、2013第24号及2013第32号公告

(3) 审计方法有所创新。地债审计中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应用较多, 包括关注债务举借、管理、风险预警等相关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效率, 缓解了审计范围扩大与审计资源稀缺的冲突。从三份审计公告中可以看出一种趋势, 即地债审计越来越关注制度方面的问题, 体现出审计方法从传统的查处大案要案向关注制度缺陷转变。地债审计重点关注制度中各控制环节, 旨在查找控制制度的缺陷, 剖析问题的起因, 并就这些薄弱环节开展更大范围的审查, 最后站在管理的高度提出建设性意见。这种制度基础审计的思维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审计建议的质量。

(二) 地债审计现存不足

(1) 未能充分体现效益审计目标。三份审计公告中, 2011年第35号4次提到真实合法性, 1次效益性;2013年第24号4次真实合法性, 1次效益性;2013年第32号4次真实合法性, 0次效益性。

首先, 地债审计目标更多集中于真实合法, 主要检查举债主体、举债方式、偿债来源及整个资金使用过程是否真实可靠, 是否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等。以真实性合法性为主要目标的审计, 为维护财经法制的良好运行, 抑制地方政府不理性行为, 促进廉政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但仅以此为目标已不能满足地债审计的需求。其次, 前两份审计公告中体现出的效益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闲置和融资平台盈利能力差两方面, 未能深入评价各个公共项目的效率和效果, 无法充分体现效益性审计目标。

(2)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应用不多。制度基础审计时, 虽涉及了地债风险问题, 但对风险的控制属于被动式, 审计人员主要关注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未全方位考虑风险产生的环节从而主动识别各风险点。三份审计公告提及的风险较少, 且主要停留在债务率、偿债率、逾期率等表面的比率分析上, 未深入分析更广泛的整体风险, 也未利用风险区分审计重点。详见表6。

资料来源:审计署网站2011第35号、2013第24号及2013第32号公告

(3) 免疫作用发挥有限。免疫系统论指出, 政府审计应具有揭示、预防和抵御三功能。其中揭示功能是基础, 预防功能是关键, 抵御功能是最终目的。地债审计充分发挥了揭示功能, 揭露出违规担保、变相融资、违规取得和使用资金及各种债务使用过程中管理不到位等漏洞。后两种作用体现的并不明显, 虽然2011年的审计建议中提到风险预警机制、债务管理制度等的建立, 但从2013年的审计公告中可以看出依然存在这类问题, 审计预防和抵御功能未能充分实现。详见表7。

资料来源:审计署网站2011第35号、2013第24号及2013第32号公告

三、基于风险导向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思路

审计公告充分揭露出地方政府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但作为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反腐倡廉的“利剑”, 地债审计对风险点的关注度不够。地方性政府债务所涉及的问题牵扯到多领域, 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应将风险导向理念引入地债审计中, 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提升审计质量, 使地债从合规性审计上升到管理审计。

(一) 将风险性、安全性纳入地债审计目标体系

“为国而审, 为民而计”是新时代对政府审计的要求。不同的审计领域, 审计目标的侧重有所不同。地方政府性债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充当着平衡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对等的角色, 促使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并为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随着地债规模的扩大, 风险隐患逐步突显。单一的真实合法性审计目标已不再适应新形势要求, 引入风险性审计目标能增强地方政府的风险意识, 加强对风险的管理, 从认识风险、控制风险最终达到利用风险的高度;引入安全性审计目标, 对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及时提出和调整国家相关政策, 建立完善的经济安全机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 关注系统性风险, 明确以风险为审计重点

李克强总理在听取审计署2013年度汇报时指出, 审计要实现审计全覆盖, 同时审计工作要突出重点。地债审计中, 审计范围不断扩大, 覆盖面越来越广, 审计资源有限, 此时审计重点的选择尤为重要。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以内部控制为导向, 可能导致审计资源在低风险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错配。地方政府性债务长期缺乏规范性的发展, 积累了大量风险, 政府审计应在保持审计效果提高审计效率的前提下, 以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结构性风险为审计重点。

(三) 注重风险揭示, 发挥预防及抵御功能

治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于中国经济稳定和发展来说是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这也是政府连续进行三次审计的意义所在。审计公告的作用不仅在于揭示地方政府举债和使用资金过程中的不合法合规现象, 更重要的是揭示风险所在, 同时深入剖析产生风险的原因, 关注制度体制方面的缺陷, 并提出有效的措施遏制、缓和、化解或者消除债务风险, 以避免对经济社会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

(四) 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提高审计效率

在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中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应从更广阔的视角评估地债的系统风险及其影响因素, 包括宏观、中观、微观多层面的全面评估。

首先, 分析宏观环境的变化。宏观政策的导向与地债风险的形成息息相关。2008年以来一系列的扩内需政策引发了地债规模急剧扩张, 近几年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向包括银行对地方债务放贷政策的变化使得地方债务风险加剧。评估地债外部宏观环境时, 应重点分析国内经济形势、财政货币政策、金融系统的局势以及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包括土地政策和地方发债的相关制度等。

其次, 从各地区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区域风险。不同地区地债风险的高低及具体风险类型不同。东部地区虽然债务规模远远高于西部地区, 但其经济发达, 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有保障, 可能地债金额较大但风险还可控;反之中西部地区, 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 虽地债的金融较少也可能蕴藏较大风险。所以进行中观分析时, 有所区别对待, 经济发展缓慢、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应给予高度关注。

最后, 关注微观领域的重要风险点。关注从资金筹集、资金使用、资金偿还等具体操作环节中的每个重要风险点。如:在资金筹集中关注各种不同融资方式带来的不同风险级别, 特别是近几年来新出现的BT、信托等, 资金成本大大高于银行贷款, 蕴藏着较大风险;资金使用中关注是否有项目间资金转移、资金使用是否有效益;资金偿还中关注借新还旧现象及土地出让收入的异常变化等。

参考文献

[1]王世成:《基于审计结果的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审计研究》2013年第5期。

[2]李玲:《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审计思考》, 《审计研究》2011年第5期。

上一篇:土豆简介下一篇:送检计划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