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三字经全文朗读

2024-05-08

儿童三字经全文朗读(精选7篇)

篇1:儿童三字经全文朗读

春日暖,秋水长,

和风吹,百花香。

青少年,有理想,

立大志,做栋梁。

天行健,人自强,

生我材,为兴邦。

倡和谐,民所望,

兴道德,国运昌。

人之春,在少年,

光阴迫,惜时间。

生有涯,知无限,

苦攻读,莫偷安。

求学路,曲弯弯,

路是弓,人是箭。

头不回,弦不断,

志不渝,永向前。

大海阔,踏浪尖,

高山险,勇登攀。

守琴心,抱剑胆,

温而厉,恭而安。

铁可磨,石可穿,

攻必克,胜必谦。

我学子,重师礼,

感师恩,为人梯。

燃红烛,化春泥,

呕心血,育桃李。

授知识,传道义,

人才群,功德碑。

学与思,琢与磨,

知与行,相交错。

成于勤,毁于惰,

荒于嬉,败于奢。

省吾身,思己过,

言必行,行必果。

败与胜,非天命,

得与失,乃互生,

勤奋者,功必成,

开创者,业必兴。

贪逸者,手必空,

爬行者,难成龙。

图小利,毁名声,

贪大财,易丧命。

私欲烈,弊丛生,

心怀公,百路通。

学知识,长本领,

崇人文,尚理性。

数理化,天下用,

文史哲,世理明。

学先辈,慰英灵,

传家宝,要继承。

学女娲,补苍穹,

仿后羿,济苍生。

思夸父,追光明,

效愚公,事竟成。

学经典,育华英,

出凡俗,入佳境。

学中品,品中升,

苦中练,练中精。

石中玉,木中松,

云中鹤,人中龙。

知荣辱,习礼仪,

不知礼,无以立。

遵公德,守纪律,

兼相爱,交相利。

见人贤,即思齐,

仰高洁,弃粗鄙。

两分法,辨是非,

三思行,慎有益。

宠思辱,安思危,

福思祸,利思义。

欲利群,先修己,

树新风,从我起。

兴五常,正纲纪,

处世训,应牢记。

仁者爱,民所喜,

义者刚,民所宜。

礼者雅,民所需,

智者明,民所依。

信者诚,民所誉,

扬正气,振国威。

明人伦,孝第一,

家道昌,门风立。

对长辈,忌无礼,

凡出言,用敬语。

虐老人,悖情理,

天不容,法不依。

父母老,勿嫌弃,

若有病,快就医。

勤照料,细护理,

寸草心,报春晖。

羊跪乳,乌反哺,

父母在,儿孙福。

真善美,是三金,

人之根,国之魂。

真在情,善在心,

美在意,形在神。

雾茫茫,雨纷纷,

眼见事,未必真。

千里风,万里云,

背后语,莫全信。

财试人,火试金,

慎褒贬,善恶分。

良言出,冬亦温,

恶语吐,箭穿心。

道不邪,有知音,

德不孤,必有邻。

己不欲,勿施人,

己欲立,而立人。

博爱心,宜长存,

忠恕道,伴终身。

毁人者,必自损,

玩火者,必自焚。

恶为疾,是孽根,

善为宝,乃福音。

柔若水,义薄云,

人心归,天下顺。

德智体,是三好,

争三好,是目标。

德为上,智为高,

体为本,风华茂。

登书山,善思考,

游艺海,陶情操。

莫赌博,勿喧闹,

远毒品,斥黄妖。

戒网瘾,防泥沼,

陋习俗,应改掉。

清肌肤,洁心灵,

正衣冠,修其容。

站如松,坐如钟,

卧如弓,走如风。

听其言,观其行,

明其道,计其功。

精气神,是三宝,

克敌弓,不可少。

精神力,紫气豪,

民族魂,华光照。

男儿品,贵似金,

女儿魂,洁如云。

能抗争,能沉稳,

能高歌,能低吟。

贫不移,富不淫,

威不屈,辱不忍。

精有源,气无垠,

心通道,道通神。

重名节,防微尘,

浩然气,贯古今。

松竹梅,是三友,

岁月寒,不分手。

松有志,不倨傲,

竹有节,不折腰。

梅有香,不争俏,

三结义,品自高。

轻私利,重友谊,

结善缘,忌猜疑。

遇无礼,莫斗气,

求大同,存小异。

人至察,无知己,

水至清,则无鱼。

传闲言,非儿戏,

听谗言,要警惕。

闻流言,不唱随,

逆耳言,宜听取。

有人缘,群贤聚,

无良知,众人离。

成人美,济人危,

见人险,义勇为。

邦有道,助有规,

巧为浮,拙为贵。

口拙者,无是非,

眼拙者,无怨怼。

愚在表,智在内,

勤补拙,大智慧。

天地水,是三元,

养万物,亲自然。

天道厉,地道严,

水性柔,顺而险。

慎开发,节能源,

播绿色,种福田。

芳草地,碧云天,

杏花村,桃花源。

元气旺,福气添,

心神怡,寿延年。

天人合,永世安,

地球村,乐陶然。

正清和,是三经,

践行者,事必功。

不信邪,曰为正,

路不偏,中道行。

脚不斜,心不惊,

中正者,乐平生。

不浑浊,曰为清,

阴阳分,泾渭明。

欲不贪,情不纵,

心清者,人必敬。

曰为和,不纷争,

和为贵,和则兴。

一人力,难经风,

百人力,能抗衡。

千人力,大无穷,

万人力,四海宁。

国不和,刀兵起,

家不和,骨肉离。

人不和,心不齐,

志不和,道分歧。

社会和,少暴戾,

民族和,国之基。

将相和,力生威,

家庭和,万事吉。

港澳台,亲兄弟,

同根生,共呼吸。

和合力,胜金玉,

和生祥,彩云归。

倡五讲,揭新篇,

尊四美,扬新帆。

讲文明,忌野蛮,

讲礼貌,忌傲慢。

讲卫生,忌污染,

讲秩序,忌散漫。

讲道德,忌空谈,

日日新,不间断。

心灵美,无邪念,

语言美,无脏言。

行为美,做典范,

环境美,建乐园。

我中华,开新纪,

倡文明,兴正义。

五千年,文化力,

传至今,了不起。

好传统,莫荒弃,

百福临,千祥集。

和谐经,警世钟,

铭在心,贵在行。

和平颂,入太空,

和谐曲,咏无终。

建小康,求繁荣,

兴中华,奔大同。

篇2:儿童三字经全文朗读

先天性,也可改,重教育,授后天。近朱赤,近墨黑,人能教,性可迁。

昔孟母,择邻处,近学堂,子成贤。德育人,心归正,行有准,为规范。

善聚福,恶惹祸,和生财,怒结怨。信则立,谎易破,义得心,苛众叛。

谦受益,满招损,兼听明,偏信暗。正光荣,邪可耻,勤补拙,懒养馋。

俭促成,奢致败,富施仁,穷思变。后天理,记心间,起步正,毋走偏。

青少年,勿贪玩,奋上进,勇向前。少不学,成何为,学得慢,甩后边。

差一步,误百步,想跟上,作大难。学知识,固重要,明世理,更当先。

德与才,须兼备,品与行,不可偏。无才能,事难成,心不正,起祸端。

学做人,先修德,最要紧,正三观。第一观,人生观,要唯物,重实践。

重科学,谋发展,创伟业,志登天。人生价,在奉献,惜生命,争时间。

不贪生,不轻生,重名节,重贡献。视人格,重于命,讲诚信,立尊严。

忠祖国,爱人民,孝长尊,敬先贤。义同仁,怜幼弱,近君子,远小奸。

读好书,限上网,勤学业,务华年。戒赌毒,防犯罪,学英雄,当模范。

第二观,仕途观,为人民,做清官。执大政,德为首,人为本,民为天。

干部层,似宝塔,民众间,金光闪。为清官,一块砖,甘献身,塔上边。

位高低,一样看,尽其责,不偷闲。求上进,观念正,靠政绩,凭实干。

职位高,责任大,站得高,看得远。站塔顶,更伟大,扛风云,擎九天。

为国家,操碎心,为国强,为民安。为公民,处盛世,享太平,比蜜甜。

官爱民,民拥官,结同心,坚如磐。第三观,金钱观,珍惜财,不可贪。

取有道,用有道,不挥霍,不贪婪。视金钱,如水火,适量好,过量险。

何为适,取应得,用有度,知足安。何为过,取非分,用无度,生邪念。

适得福,过招祸,如火烧,似水淹。富施德,众人盼,共致富,富一片。

富不仁,众人怨,触众怒,生祸患。三观明,立身正,新时代,好青年。

中年人,擎天柱,国与家,任在肩。忠和孝,忠在先,国强盛,家自安。

当干部,爱群众,利民事,认真办。公生明,廉生威,谨防腐,慎防变。

做工人,精技艺,靠科学,苦研练。搞建设,搞生产,保质量,严把关。

从科技,攻尖端,为和平,促发展。为人类,造幸福,献毕生,沥肝胆。

今种地,免纳粮,新农民,目标远。富自家,强国家,益世界,多外援。

搞经商,促流通,通则活,活即繁。诚信本,仁义利,兴中华,功勋显。

从教育,为师表,慎于行,谨于言。呕心血,育后代,学蜡烛,效春蚕。

为军人,守国门,舍小家,保河山。哪有难,哪里见,国安危,双肩担。

执法者,尽忠勇,如天平,似利剑。两袖清,一身正,维民利,护民权。

行医道,行人道,德高尚,术精湛。益生命,助健康,救死伤,扶危难。

敬事业,爱岗位,须端正,家庭观。上敬老,下爱小,夫妻间,互让虔。

和兄弟,睦亲邻,守公德,行友善。小家安,无牵挂,效祖国,放心干。

众行业,岗不同,车马炮,棋一盘。各司职,保将帅,建和谐,盛空前。

夕阳红,无限美,站好岗,交好班。家务事,渐少管,让晚辈,勤锻炼。

儿和女,同样看,一碗水,要平端。对晚辈,别太严,少责备,多慰勉。

忆往昔,讲峥嵘,好传统,代代传。重起居,多活动,自身健,儿女安。

度量大,心胸宽,容江河,纳山川。自心平,合家欢,以笑脸,迎笑颜。

篇3:儿童三字经全文朗读

因此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从朗读入手, 既要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起点, 又要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那么, 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五步 (每步用三个字概括, 简称“三字五步”) :

一、树信心

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在朗读情感的训练中也是如此。人都是需要激励和评价的, 尤其是小学生, 一个称赞或夸奖, 可能使他们终身受益。除了有声的语言之外, 教师还可适当运用体态语言, 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 一个赞许的点头, 一个鼓励的微笑……对学生表达了一种尊重, 信任和激励。学生有了自信, 朗读便不成问题。但一定要注意评价的激励性、指导性、多元化。

二、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现实教学中, 许多学生不大愿意读课本, 甚至厌烦读课本, 这并非学生认识不够, 主要是学生缺乏对朗读的兴趣, 因此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是首要的。教师可以运用灵活多变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从而使学生想读、乐读, 用心去读, 读得入情入境, 从而使学生体验朗读的乐趣。齐读、领读、自由读……是我们常用的最基本的朗读形式。而配乐诵读、分角色读、表演读……使学生相互吸引, 争先表现, 能营造浓厚烈的阅读气氛, 促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总之, 营造一种氛围, 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 会使课堂充满活力。而学生一旦在朗读教学中有了成功的自豪感、成就感, 他们便会对阅读倍加喜爱, 阅读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在教学古诗 (诗歌) 时我让学生配乐诵读, 故事性较强的多选择分角色朗读。不同的文章需要不同的方法, 教师应合理选择。

三、做表率

教师的普通话一定要过关。试想如果一位教师自己都不能字正腔圆, 怎么能要求学生准确地朗读课文?学生又怎么会信服呢?所以教师必须做到朗读清晰、准确、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教师的朗读一定要声情并茂, 作家在创作时总是真情入文, 教师在朗读时要能熟练地运用表情和声音, 传达出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久而久之, 也能达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的效果。因此教师的范读是不容忽视的, 它有着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再见了, 亲人》一文的教学中, 学生对抗美援朝了解甚少, 所以我在课前组织学生看了有关抗美援朝的视频资料, 课堂上给学生范读课文, 把无声的抽象文字变成感人的声音信息, 使学生入情入境,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情感。通过学生自觉地反复朗读, 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到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

四、授技巧

学生对课文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必须知道课文写的内容是什么, 课文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只有对内容有深入理解, 并正确处理语言的连和断 (停顿) , 轻和重 (重读) , 扬和抑 (语调) , 才能使语言生动、形象, 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 才能有情感地将文章朗读出来。那么, 如何能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呢?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借助范读、跟读、听读等形式给予学生朗读技巧上的模仿, 更要示范做, 还要在课文中标注表示朗读技巧的记号, 在学生听读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进行停顿、重音、连读、换气等朗读技巧的练习。便于学生把握节奏, 使学生进入意境。例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 我指导学生停顿与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朗读指导, 学生会感受到草原的天, 由于没有遮拦, 显得格外开阔, 使人特别愉快, 同时也体会到老舍先生对草原的热爱。

五、给时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好手段,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许多的教师还是抓分析、重提问, 而使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 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记得徐世英先生是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的, 他说:“讲解是钻进文中, 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 使人感受, 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 朗读比讲解更重要。课堂是学生习得能力的主阵地。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朗读的时间少了, 课外又能由谁来指导呢?因此, 教师要大胆改变“讲—问—答”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读代讲, 指导学生反复练习, 充分信任学生, 在指导的同时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

篇4:让朗读走进儿童心灵

一、范读引领,朗读的“指示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示范者,范读是对学生最好的引导和“指示剂”。语文教师要练就朗读的真功夫,在学生读不好的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给学生进行示范,这比那些苍白的说教更直接,也更有效。正如一位老师所说:“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荡着清香”。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于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这样的朗读会给学生留下一生的影响。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匆匆》一课时,一个学生读得过于夸张。薛老师亲切地引导:“你读得很用心。不过,请你听一听我是怎么读的,好吗?”然后,薛老师用自然的语速和语调范读了课文。薛老师强调读书要像说话一样自然,用自己真切自然的范读,来改变学生娇柔做作的“读书腔”,学生从老师的范读中自然领悟了朗读的要领。

二、兴趣为先,朗读的“兴奋剂”

朗读教学最大的秘诀就是激发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练习朗读,在轻松愉悦中享受朗读,这是朗读的“兴奋剂”,能让学生乐此不疲。于永正老师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有一个经典的朗读教学环节:

师:准备好了吗?谁愿意和我比一比?(学生都举了手)手举高的,我不找,因为我知道你们都很厉害,我找一个手举得不高的。(找一女同学)我想她不会比过我的。请大家当裁判。

(女学生读书,读得流利,有感情。)

师:坏了,找错人了。(生笑)你叫什么名字?

生:朱丽丽。

师:不该找朱丽丽,该找朱丽,两个“丽”当然厉害。说真话,听了她的朗读,我不敢读了。

生:不要紧。

师:怎么不要紧?

生:你一定会读得很好,我支持你。

师:有你的支持,我什么都不怕。别说朱丽丽,就是朱丽丽丽……我也不怕。说是这么说,不过我还有点胆怯。这样吧,找个同学替我跟她比,谁愿意?(学生纷纷举手。)

师:为了有把握,请大家再练一练。朱丽丽可非同一般。(学生练得非常起劲。练后,请一女同学读。)

师:你可要好好读,替我争光呀!(女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

师:怎么样?比过她没有?(生齐声:比过了。)朱丽丽,您说比过你没有?

生:和我差不多。

师:差不多,就是说差一点,差得不太多,是吗?不过也得谢谢你替我参加比赛。

生:谢谢你给我一次比赛的机会。

师:真好,握握手。

于老师没有要求学生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而是通过和学生比赛的形式,把学生的朗读情绪充分地调动起来,然后再“虚晃一枪”,找学生来替自己比,把师生赛读转换成生生赛读,让学生兴奋起来,不知不觉地进入朗读的意境之中。可见,成功的朗读指导不是传授多少技巧,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这是朗读的内驱力和源动力。

三、情感体验,朗读的“催化剂”

朗读中感染学生的是情感,打动学生的还是情感。学生只有披文入境,动之以情,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与作者和文本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状态,才能沉浸在朗读的美妙情境中。如王菘舟老师教学《慈母情深》一课的朗读片段:

师:从“忙碌”一词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母亲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工作。

师: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明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春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秋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假如你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难过。

生:伤心。

师:再读这句话,读出自己对母亲的那份真情。

…………

王菘舟老师从理解“忙碌”一词入手,创设了母亲辛勤工作的生活情境,并通过层层递进的朗读,让学生打开情感的闸门深入到作品之中,与作品情感融为一体,迸发出浓烈的真情实感。王老师轻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以情育情、以情怡情、以声传情,让情感成为朗读的“导火索”和“催化剂”。

四、巧用幽默,朗读的“润滑剂”

巧用幽默,不仅能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心里的距离,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朗读的技巧,感受到朗读的美妙。如支玉恒老师《第一场雪》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闭住眼来听,看他能不能把你带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

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生反映不一。)

师:刚走到雪野的边上,(笑声)是不是?啊,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生再读,但读得不好。)

师:进去了吗?

生:(齐)没有。

师:啊,是没有。刚才那位同学领着咱们走到了雪野的边上,他又领着咱们出来了。(生大笑。)

师:咱们一起读一下,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教师示范读,带读。)

师:往前走了几步没有?

生:走了。

师:谁接着领大家往前走?

生:(读文)“大街上的积雪……震落下来。”(学生们渐入佳境。)

幽默是教师教学底蕴和教学机智的综合体现,是一种瞬间迸发的教学智慧,是朗读的“润滑剂”。在教学中,支老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美读把大家带到美丽的雪景之中。在学生没有达到目标时,教师没有批评,而是风趣地引导:“刚走到雪野的边上”,“他又领着咱们出来了”,这种幽默形象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笑声中体会到朗读的差距,也逐步领悟到朗读的方法。像这样的朗读指导,幽默中充满智慧,无痕中蕴含启发,这才是朗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五、耐心等待,朗读的“镇定剂”

小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朗读水平也会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胆量小、语感弱,朗读起来感到比较吃力。这时候,最重要的不是交教他朗读的方法,而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鼓励和等待,多给学生试读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从慌乱中逐步镇定下来,一步一步地从不敢读到敢读,从不会读到会读,从读不好到能读好。如于永正老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片段:(一学生读书有些结巴,教师带读,生接着读,教师鼓励并指导。)

师:你再读一遍,不要着急,第三遍读不好还有第四遍,再读一遍。(生仍有些紧张,于永正老师走近这名学生,弯腰帮助他拿起课本。)我给你拿着,读——(该生终于成功地读完了。)

师:不是很好吗,看来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帮助,读了五遍终于读好了,掌声鼓励一下。请坐,读不好是正常,一遍读好了是超常,三遍读不好是正常。

面对特殊学生,任何单纯的技巧和方法指导都是苍白的,唯有来自教师的真诚呵护和悉心教化才是最重要的。于老师蹲下来看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耐心等候,静待花开,给学困生自卑的心灵以极大的正能量。

朗读指导要站在学生立场上,以学生的心灵为尺度,通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来促进语文的学习和朗读能力的提高,这是朗读教学的灵魂和价值所在。

篇5:三字经全文朗读表演

三字经全文朗读表演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宫商角,及徵羽。此五音,耳所取。

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叶。

九族者,序宗亲。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曾玄。

五伦者,始夫妇。父子先,君臣后。

次兄弟,及朋友。当顺叙,勿违背。

有伯叔,有舅甥。婿妇翁,三党名。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故,明句读。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帷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辨王载,说仁义。

中庸者,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大学者,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

此二篇,在礼记。今单行,至治平。

四书通,孝经熟。如六经,始可读。

六经者,统儒术。文作周,孔子述。

易诗书,礼春秋。乐经亡,馀可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诵。

周礼者,箸六官。仪礼者,十七篇。

大小戴,集礼记。述圣言,礼法备。

王迹息,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王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

古圣著,先贤传。注疏备,十三经。

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古九流,多亡佚。取五种,修文质。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在上世。

尧舜兴,禅尊位。号唐虞,为二帝。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共和,始纪年。历宣幽,遂东迁。

周道衰,王纳坠。逞士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先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於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赵宋兴,受周祥。十八传,南北混。

辽兴金,皆夷裔。元灭之,绝宋世。

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返沙碛。

太祖兴,称大明。纪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宛平。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流寇起。自成入,神器毁。

清太祖,兴辽东。金之后,受明封。

至世祖,乃大同。十十世,清祚终。

凡正史,廿四部。益以清,成廿五。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此四史,最精致。

先四史,兼证经。参通鉴,约而精。

历代事,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汉贾董,及许郑。皆经师,能述圣。

宋周程,张朱陆。明王氏,皆道学。

屈原赋,本风人。逮邹枚,暨卿云。

韩与柳,并文雄。李若杜,为诗宗。

凡学者,宜兼通。翼圣教,振民风。

口而诵,心而帷。朝於斯,夕於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波既仕,学且勤。

披薄编,削竹简。波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明允,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波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荀卿,年五十。游稷下,习儒业。

波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波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波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波虽幼,身已仕。尔细学,勉而致。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帷一经。

篇6:三字经全文朗读拼音版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人 之 初 , 性 本 善。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性 相近,习相 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苟 不 教 , 性 乃 迁。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教 之 道 , 贵 以 专。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昔 孟 母 , 择 邻 处。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子 不 学 , 断 机 杼。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窦 燕 山 , 有 义 方。

jià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教 五 子 , 名 俱 扬。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

养 不 教 , 父 之 过。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

教 不 严 , 师 之 惰。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子 不 学 , 非 所 宜。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幼 不 学 , 老 何 为。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玉 不 琢 , 不 成 器。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人 不 学 , 不 知 义。

wè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为 人 子 , 方 少 时,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亲 师 友 ,习礼 仪。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香 九 龄 , 能 温 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孝 于 亲 , 所 当 执。

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融 四 岁 , 能 让 梨。

t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弟 于 长 , 宜 先 知。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首 孝 弟 , 次 见 闻。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知 某 数 , 识 某 文。

yī ér shí shí ér bǎi

一 而 十 , 十 而 百。

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

百 而 千 , 千 而 万。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én

三 才 者 , 天 地 人。

sān guāng zhě rì yuè xīng

三 光 者 , 日 月 星。

sān gāng zhě jūn chén yì

三 纲 者 , 君 臣 义。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父 子 亲 , 夫 妇 顺。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曰 春 夏 , 曰 秋 冬。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óng

此 四 时 , 运 不 穷。

yuē nán běi yuē xī dōng

曰 南 北 , 曰 西 东。

cǐ sì fāng yìng hū zhōng

此 四 方 , 应 乎 中。

yuē shuǐ huǒ mù jīn tǔ

篇7:儿童三字经全文带拼音

rén zhī chūxìng běn shànxìng xiāng jìnxí xiāng yuǎn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gǒu bú jiàoxìng nǎi qiānjiào zhī dàoguì yǐ zhuān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xī mèng mǔzé lín chǔzǐ bù xuéduàn jī zhù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dòu yān shānyǒu yì fāngjiāo wǔ zǐmíng jù yáng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yǎng bú jiàofù zhī guòjiào bù yánshī zhī du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zǐ bù xuéfēi suǒ yíyòu bù xuélǎo hé wéi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yù bù zhuóbù chéng qìrén bù xuébù zhī yì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wéi rén zǐfāng shào shíqīn shī yǒuxí lǐ yí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xiāng jiǔ língnéng wēn xíxiào yú qīnsuǒ dāng zh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róng sì suìnéng ràng lídì yú zhǎngyí xiān zhī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shǒu xiào tìcì jiàn wénzhī mǒu shùshí mǒu wén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yī ér shíshí ér bǎibǎi ér qiānqiān ér wàn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sān cái zhětiān dì rénsān guāng zhěrì yuè xīng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sān gāng zhějūn chén yìfù zǐ qīnfū fù shùn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yuē chūn xiàyuē qiū dōngcǐ sì shíyùn bù qióng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yuē nán běiyuē xī dōngcǐ sì fāngyìng hū zhōng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yuē shuǐ huǒmù jīn tǔcǐ wǔ hángběn hū shù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shí gān zhějiǎ zhì guǐshí èr zhīzǐ zhì hài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yuē huáng dàorì suǒ chányuē chì dàodāng zhōng quán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chì dào xiàwēn nuǎn jíwǒ zhōng huázài dōng běi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hán yù jūnshuāng lù gǎiyòu gāo yuánzuǒ dà hǎi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yuē jiāng héyuē huái jìcǐ sì dúshuǐ zhī jì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yuē dài huásōng héng héngcǐ wǔ yuèshān zhī míng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gǔ jiǔ zhōujīn gǎi zhìchēng xíng shěngsān shí wǔ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yuē shì nóngyuē gōng shāngcǐ sì mínguó zhī liáng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yuē rén yìlǐ zhì xìncǐ wǔ chángbù róng wěn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dì suǒ shēngyǒu cǎo mùcǐ zhí wùbiàn shuǐ lù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yǒu chóng yúyǒu niǎo shòucǐ dòng wùnéng fēi zǒu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dào liáng shūmài shǔ jìcǐ liù gǔrén suǒ shí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mǎ niú yángjī quǎn shǐcǐ liù chùrén suǒ sì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yuē xǐ nùyuē āi jùài wù yùqī qíng jù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qīng chì huángjí hēi báicǐ wǔ sèmù suǒ shí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suān kǔ gānjí xīn xiáncǐ wǔ wèikǒu suǒ hán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shān jiāo xiāngjí xīng xiǔcǐ wǔ xiùbí suǒ xiù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páo tǔ gémù shí jīnyǔ sī zhúnǎi bā yīn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yuē píng shǎngyuē qù rùcǐ sì shēngyí tiáo xié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gāo zēng zǔfù ér shēnshēn ér zǐzǐ ér sūn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zì zǐ sūnzhì xuán zēngnǎi jiǔ zúrén zhī lún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fù zǐ ēnfū fù cóngxiōng zé yǒudì zé gōng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zhǎng yòu xùyǒu yǔ péngjūn zé jìngchén zé zhōng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cǐ shí yìrén suǒ tóngng shī xùwù wéi bèi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zhǎn qí shuāidà xiǎo gōngzhì sī máwǔ fù zhōng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lǐ yuè shèyù shū shùgǔ liù yìjīn bù jù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wéi shū xuérén gòng zūnjì shí zìjiǎng shuō wén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yǒu gǔ wéndà xiǎo zhuànlì cǎo jìbù kě luàn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ruò guǎng xuéjù qí fándàn lüè shuōnéng zhī yuán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fán xùn méngxū jiǎng jiūxiáng xùn gǔmíng jù dòu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wéi xué zhěbì yǒu chūxiǎo xué zhōngzhì sì shū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lún yǔ zhěèr shí piānqún dì zǐjì shàn yán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mèng zǐ zhěqī piān zhǐjiǎng dào déshuō rén yì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zuò zhōng yōngnǎi kǒng jízhōng bù piānyōng bù yì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zuò dà xuénǎi zēng zǐzì xiū qízhì píng zhì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zhōng shū shúxiào jīng tōngrú liù jīngshǐ kě dú中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shī shū yìlǐ chūn qiūhào liù jīngdāng jiǎng qiú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yǒu lián shānyǒu guī cángyǒu zhōu yìsān yì xiáng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yǒu diǎn móyǒu xùn gàoyǒu shì mìngshū zhī ào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wǒ zhōu gōngzuò zhōu lǐzhù liù guāncún zhì tǐ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dà xiǎo dàizhù lǐ jìshù shèng yánlǐ yuè bèi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yǒu guó fēngyǒu yǎ sònghào sì shīdāng fěng yǒng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咏shī jì wángchūn qiū zuòyù bāo biǎnbié shàn è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sān zhuàn zhěyǒu gōng yángyǒu zuǒ shìyǒu gǔ liáng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ěr yǎ zhěshàn biàn yánqiú jīng xùncǐ mò xiān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gǔ shèng zhùxiān xián zhuànzhù shū bèishí sān jīng古圣著先贤传注疏备十三经zuǒ zhuàn wàiyǒu guó yǔhé qún jīngshù shí wǔ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jīng jì míngfāng dú zǐcuō qí yàojì qí shì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wǔ zǐ zhěyǒu xún yángwén zhōng zǐjí lǎo zhuāng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jīng zǐ tōngdú zhū shǐkǎo shì xìzhī zhōng shǐ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zì xī nóngzhì huáng dìhào sān huángzài shàng shì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在上世táng yǒu yúhào èr dìxiāng yī xùnchēng shèng shì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xià yǒu yǔshāng yǒu tāngzhōu wén wǔchēng sān wáng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xià chuán zǐjiā tiān xiàsì bǎi zǎiqiān xià shè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tāng fá xiàguó hào shāngliù bǎi zǎizhì zhòu wáng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zhōu wǔ wángshǐ zhū zhòubā bǎi zǎizuì cháng jiǔ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zhōu gòng héshǐ jì niánlì xuān yōusuì dōng qiān周共和始纪年历宣幽遂东迁zhōu dào shuāiwáng gāng zhuìchěng gān gēshàng yóu shuì周道衰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shǐ chūn qiūzhōng zhàn guówǔ bà qiángqī xióng chū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yíng qín shìshǐ jiān bìngchuán èr shìchǔ hàn zhēng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gāo zǔ xīnghàn yè jiànzhì xiào píngwáng mǎng cuàn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guāng wǔ xīngwéi dōng hànsì bǎi niánzhōng yú xiàn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wèi shǔ wúzhēng hàn dǐnghào sān guóqì liǎng jìn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sòng qí jìliáng chén chéngwéi nán cháodū jīn líng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běi yuán wèifēn dōng xīyǔ wén zhōuxīng gāo qí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dài zhì suíyī tǔ yǔbù zài chuánshī tǒng xù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táng gāo zǔqǐ yì shīchú suí luànchuàng guó jī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èr shí chuánsān bǎi zǎiliáng miè zhīguó nǎi gǎi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liáng táng jìnjí hàn zhōuchēng wǔ dàijiē yǒu yóu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zhào sòng xīngshòu zhōu shànshí bā chuánnán běi hùn赵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liáo yǔ jīnjiē chēng dìyuán miè jīnjué sòng shì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yú tú guǎngchāo qián dàijiǔ shí niánguó zuò fèi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dài chéng zǔqiān yān jīngshí liù shìzhì chóng zhēn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quán yān sìkòu rú línlǐ chuǎng chūshén qì fén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qīng shì zǔyīng jǐng mìngjìng sì fāngkè dà dìng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yóu kāng yōnglì qián jiāmín ān fùzhì jì kuā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dào xián jiānbiàn luàn qǐshǐ yīng fǎrǎo dū bǐ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tóng guāng hòuxuān tǒng ruòchuán jiǔ dìmǎn qīng mò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gé mìng xīngfèi dì zhìlì xiàn fǎjiàn mín guó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gǔ jīn shǐquán zài zīzǎi zhì luànzhī xīng shuāi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shǐ suī fándú yǒu cìshǐ jì yīhàn shū èr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hòu hàn sānguó zhì sìjiān zhèng jīngcān tōng jiàn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dú shǐ zhěkǎo shí lùtōng gǔ jīnruò qīn mù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kǒu ér sòngxīn ér wéizhāo yú sīxī yú sī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xī zhòng níshī xiàng tuógǔ shèng xiánshàng qín xué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zhào zhōng lìngdú lǔ lùnbǐ jì shìxué qiě qín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pī pú biānxuē zhú jiǎnbǐ wú shūqiě zhī miǎn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tóu xuán liángzhuī cì gǔbǐ bù jiàozì qín kǔ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rú náng yíngrú yìng xuějiā suī pínxué bù chuò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rú fù xīnrú guà jiǎoshēn suī láoyóu kǔ zhuó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sū lǎo quánèr shí qīshǐ fā fèndú shū j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bǐ jì lǎoyóu huǐ chíěr xiǎo shēngyí zǎo sī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ruò liáng hàobā shí èrduì dà tíngkuí duō shì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bǐ jì chéngzhòng chēng yìěr xiǎo shēngyí lì zhì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yíng bā suìnéng yǒng shīmì qī suìnéng fù qí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bǐ yǐng wùrén chēng qíěr yòu xuédāng xiào zhī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cài wén jīnéng biàn qínxiè dào yùnnéng yǒng yín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bǐ nǚ zǐqiě cōng mǐněr nán zǐdāng zì jǐng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táng liú yànfāng qī suìjǔ shén tóngzuò zhèng zì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bǐ suī yòushēn yǐ shìyǒu wéi zhěyì ruò shì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quǎn shǒu yèjī sī chéngǒu bù xuéhé wéi rén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cán tǔ sīfēng niàng mìrén bù xuébù rú wù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yòu xí yèzhuàng zhì shēnshàng kuāng guóxià lì mín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yáng míng shēngxiǎn fù mǔguāng yú qiányù yú hòu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rén yí zǐjīn mǎn yíngwǒ jiào zǐwéi yī jīng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qín yǒu gōngxì wú yìjiè zhī zāiyí miǎn lì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上一篇:关于编辑VI的问题Windows系统下一篇:卫生系统“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活动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