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2024-05-17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通用6篇)

篇1: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乡土美育课程资源的教学实践探索

摘 要: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新课程标准将美育的目标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四大板块。根据教材的相关课时,探索开发美育乡土化课程资源,加强四个课型的学习,创新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美育 乡土美育课程资源 创新教学

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是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在核心素养教育的推进中,美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其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养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非常显著。而美术课堂教学正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于实现美育的核心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特色文化”。农村蕴藏着丰富的自然人文历史资源,是学校乡土美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潜能。何谓“乡土美育课程资源"?其是指本乡本土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民间艺术、民俗?L情、人文历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这些都是形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最具特色的美育课程资源。[1]

那么,怎样充分利用其优越性,开发为校本美育课程进行教学?如何将这些丰厚的乡土课程资源有机地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我想,此应该是作为美术教师们所必须共同关注的问题,当然也是一个当今学生美育培养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课题研究。[2]

一、“造型?表现” 领域的学习:开放课堂教学,描绘生态美景,开发乡土美育课程资源

“注重美育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乡土美育的特点是它来源于本土的实际,更贴近学生的切身生活,教师要大胆合理地创新使用教材,开展本地乡土美术教育。把美术课堂搬进大自然,利用地理优势以生态游、人文游的方式进行写生教学,引导学生把美育活动与周边环境、生活经验相联系,启发学生观察、感受本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通过搜集资料、实地考察、拍照写生等多种方式参与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乡土美术素材进行探究与表现的兴趣,拓宽其视野,提升其感悟程度,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本土艺术的独特魅力时,对浓厚的本土文化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培养其对家乡的一草一木的热爱情感,使本地的乡土文化进一步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体现中学美术课程的人文素养。

[案例]笔者在教授《画家乡的风景》时,适逢清明时节,就结合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完成本课教学目标:“观察感受人文自然景观之美,描写自然风光的景象”。在教学实践中,选取了涂岭樟脚古民居群作为教学素材。因樟脚村落间不但有古民居建筑,而且还有金钟潭、大溪涧、观音山寺、陈平山烈士纪念碑和故居等景观、名胜和教育基地。作为美术教师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介绍樟脚古民居的人文历史文化,与学生一起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欣赏乡村田野的风光、古老的小桥、潺潺的流水、葱翠的山林、巍巍的大山……,一幅幅家乡美景尽显在眼前,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唤起了学生热爱家乡、表现家乡的欲望,而创作出一幅幅造型优美、色彩亮丽、表现家乡特色的美术作品。此教学案例中,笔者以现场活动的体验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以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樟脚古民居群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同时,学生通过实地的考察、采风中,可以培养出美术素养外的其他综合能力。

二、“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善于实践应用,提高创新能力,开发乡土美育课程资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充分利用本土的地域特点,进行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把乡土资源融入到美术学科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探究大量的美术教学资源。生活中的羽毛、麦杆、稻草、树枝、泥沙、贝壳……这些自然资源材料具有简便性、实用性和乡土性,是学生设计美术作品的最好素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去思考、观察、发现身边的各种乡土自然资源,鼓励学生应用这些自然资源进行考察、搜集、想像、组合、创造等一系列美术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美在于发现”的观念,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美好情操。[3]

[案例]笔者在教授八年级下册《变废为宝》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周边的自然资源和废旧材料,让学生认识各种表现手法和体会不同特色的乡土美术特征,理解乡土美术之艺术美。回归课堂,引导学生认识、感受、利用各种废弃材料,因势象形,积极想象,并进行拼贴、插接、拼摆、编织、雕刻、扎捆等手法,创造出一件件或夸张或写意、而具有装饰和实用价值的美术作品。如:有的作品利用废弃的瓶罐进行装饰的工艺饰品、有利用各色碎毛线粘成色彩艳丽的花卉图、有泥土塑型机智的动物、有碎布做成绚丽的瓶花、树皮制作古朴的农房等等,令人叫绝。这些随处可见的废弃物品的再利用,深深地吸引了每个人为之探究、创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充实了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其实,富有生活气息的美术课程自然更容易唤起学生们的共鸣和参与,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透过生活中平凡、朴实的材料去发现美、表现美,以培养其对美的欣赏、感受、创造能力。[4]

三、“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崇尚文化遗产,品味艺术魅力,开发乡土美育课程资源

“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对本土民间美术了解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创设问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审美情操。对于本土的历史名胜和文物古迹,教师要事先收集民间遗存的美术实物、有关视频图片及相关的资料等,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通过分析和引导,以多种手法激发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了解本地民间美术的特点、寓意及其继承性,启发学生发现平凡的乡土资源中,有着底蕴深厚的特色文化。因此,挖掘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进行授课,更会让学生充满着既有亲切感又有新鲜感的学习热情,使之深深地感受到乡土资源之艺术的美,从而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案例]在《文明之光》欣赏课的教学中,笔者就以当地的沙格灵慈宫作为教学素材。“沙格灵慈宫”的建筑是一种殿宇构架式的独特民间艺术,其作为弘扬妈祖文化而推进海内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更是凝聚海峡两岸同胞感情的纽带,因此,灵慈宫存在的人文历史价值以及美术教育的价值不言而喻的。教师在授课中,通过网络资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辅助教学,先介绍灵慈宫的人文历史文化,而后再从建造工艺的角度去欣赏雕艺非凡的龙石柱,最后从美术教育角度学习殿顶屋脊上剪碗雕塑的造型艺术等一系列的问题创设,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去探究学习,主动去发现、了解、探索乡土美术的?N类、特征、风格等;激发他们对本土人文历史、文物古迹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样的教学远远高于传统的美术教学课程内容,能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教育素养以及社会历史的责任感,使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四、“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建立学科联系,提升综合能力,开发乡土美育课程资源

“美术课程应加强探究性和综合性学习”。通过以本地乡土文化的综合性美术活动,建立美术学科同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对乡土资源进行挖掘、分析与整理,扩大美术课程的学习范围,加强美育与生活的联系,拓宽美的欣赏渠道,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把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浓厚的美育氛围,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培养审美情趣,增强审美素养,完善综合能力,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案例]笔者在《画家乡的风景》教学中,以樟脚古民居群实践采风的系列活动作为授课题材,拓展教学活动,结合学校艺术节举行“家乡之美”书画摄影作品展,展出的作品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有用画笔描绘村民春耕劳作时的作品;有重彩樟脚古民居建筑群、观音山寺的景观作品;有把樟脚古民居村中的山川河流、田野树木的自然风光拍摄成艺术作品;还有与其他学科联系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性活动,拓宽美术教育的学习范围。如与生物学科相结合,组织学生研究植物的种类、贝壳的形成等相关知识,开展“生物标本艺术作品展”;与地理、历史学科结合开展实地考察和访问,引导学生采集相关资料,把学生在采风活动中描绘、撰写的亲身体验及其调查报告进行展示等;与语文学科结合采风后进行描绘家乡美景的征文比赛、古民居群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欣赏的活动;与体育、音乐课相互呼应,研究民间板花灯游乡间祈福舞蹈艺术的活动;与信息技术学科相结合,研究先进的网络资源传播美术作品等等。在艺术节活动中,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现自己特长和参与的舞台,使学生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家乡之美,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怀。

总而言之,农村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地域特色,保留和蕴藏着的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文物古迹以及传统的民间工艺等,为美术课程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宝贵资源,给美术教育创新一个广阔的美育实践天地。为此,开发乡土美育课程资源,创新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创新教育,要把本地乡土文化根植于下一代人的胸怀中,使学生在美育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人文素养,发展个性,陶冶情操,传承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8.[3]贾玉霞.利用乡土资源优化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4]陈俊.立足美术教学,思考美育内涵《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

篇2: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大小、心理素质、接受能力的不同,对语文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挖掘。通过营造友好、宽松的课堂氛围,提供一个创新性的语文意境是当前语文教育革新的重要目标,更是开展语文美育教学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美育;课堂

语文是一门以科学为指导的严谨的教育学科,更需要通过教育来让学生感受语文的艺术境界。这里所说的艺术来源,来自于对文学的创新和挖掘。

一、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所谓语言美,就是指通过作者的创新风格、写作手法来体会文章的意境。但是在众多的文章当中,每位作者的写作方式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所以对文章所运用的语言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豁达的、直率的、粗犷的、幽默的、低沉的、委婉的、绮丽的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形式来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美妙,通过了解语言的形式美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会品味文章的点睛之笔。例如,《风景谈》这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像这种优美的语言学生应该学会品味,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涵养。

二、再现作品的意境美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要有优美的语言,还要有令人回味的文学意境,这才是文章的精髓。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对文章中意境的挖掘,并培养对意境中美感的发现能力,例

如,在教《长江三峡》一课时,作者有针对性地对三峡两岸的宏伟景观进行烘托,通过绮丽的山水美景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大好河山热爱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置身山水之中,通过乘船来体会作者的那份感情,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三、归纳文章的结构美

一篇优秀的文章,就要避免俗套现象的发生,因此,把握文章结构是学习的重要环节,结构美对文章的重要意义也被凸显出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更加重视对文章结构的梳理,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来挖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同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通过学习品味文章来领悟语文的学习思路和规律。例如,《阿Q正传》一文,作者通过类比三角形,将文章用三角形的结构形式呈现出来。在表达文章对称美与整体美的同时,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受新时代新鲜元素的影响,一个优秀的人才还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含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挖掘文章的人情美,再现文章的意境美,总结文章的结构美,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的含义,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胡兴武.高中语文课程渗透美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2).(作者单位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

篇3: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一、目前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如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等, 这使得学生学习数学往往因为数学知识具有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没有融会贯通, 从而使得数学的学习成为了一种机械学习, 容易产生畏学厌学的情绪.再由于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以教师为主,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之中, 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 数学的教学如果不能将数学特有的美展现出来, 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结果只能是填鸭式教学, 最终丧失了教学基本功能的目的.

二、数学美育教学的目的

数学美育教学是将数学教学活动作为审美对象所进行的审美活动, 是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追求美的技艺和艺术创造, 给学生以美的体验, 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认识活动具有审美意识, 激发学生的情感, 变数学学习的“苦学”为“乐学”, 使学生更好地获取数学知识.如果数学教学是艺术, 学习数学成为美的享受, 在认识数学知识的同时有着美的体验, 那么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提高, 注意力就会集中, 从而有利于学生获取数学知识, 改变和完善智力结构, 提高智力水平.因此, 以美启真、以美开智、以美促学, 就是有利于数学教学基本矛盾的解决, 更好地发挥数学教学的功能.

三、发现数学之“美”

数学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科学美, 具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对立统一.正如庞卡莱 (J.H.Poincare, 1854—1912) 所说:“感觉数学的美, 感觉数与形的调和, 感觉几何学的优雅, 这是所有真正的数学家都知道的真正美感.”“真正的数学家”具有“真正的美感”是因为数学家有着极高的数学造诣和数学修养, 他们在深入地研究数学事实与数学方法时达到了将数学作为审美对象的境地.但是, 我们的普通数学教育不是以培养数学家为目标, 学生没有那么高的数学造诣和数学修养, 不能够自觉地将数学作为审美对象, 也就无法像数学家那样具有“真正的美感”.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数学美反映出来, 表现出各种数学美, 以此激发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向数学对象的移情, 使学生不断增强对数学美的价值判断能力, 出现审美感受即美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和强调融美育于教学中.

1. 统一美

数学的统一美就是数学理论基础的统一、结构的统一、方法的统一, 给人以整体感的理性认识, 会使人对数学概念、命题系统与方法的认识有全局性、概括性的理解.这在教学中都有体现, 如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 的求解, 总可以统一在用求根公式来求解, 即体现具体解决问题答案的统一性.又如, 欧氏几何中的二次曲线、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都可以在生成上由圆锥面与平面的截线统一起来, 可统一定义为:与一个定点 (焦点F) 的距离和一条定直线 (准线l) 的距离之比等于常数e的点的轨迹.而它们的方程也可以用极坐标方程统一表示出来.再如, 不论什么证明问题, 证明的策略可以统一在归纳推理证明与演绎推理证明及其结合上来, 统一在直接证法与间接证法上来, 统一在分析法与综合法上来, 等等.正如希尔伯特所说“数学的有机统一, 是这门科学固有的特点, 因为它是一切精确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统一美是数学的多样化基础上的统一基础、统一结构、统一方法, 是多样化基础的统一.

2. 谐调美

数学的谐调美是指纯数学与实际应用之间通过应用数学构成关系, 形成一种谐调美.如一次方程在有理数域中有且只有一个根, 二次方程在复数域中一定有两个根, n次方程在复数域内有且只有n个根, 也就是说方程的次数与它的根的个数相谐调.又如简单的几何图形矩形, 当它的两个边长成一定的比时, 即长边x1与短边x2的比等于或x12= (x1+x2) x2时, 边长的比例给人以谐调的美感.若设x1+x2=a, a上的分点为A, 那么使成立的分点A对a的分割, 当a=1时, x1=.这就是著名的黄金分割比, 即0.61803398…“黄金分割”除了自身直觉美感外, 它的许多美妙性质在生活、人体、艺术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在正五边形中, 边长与对角线长的比是黄金分割比;维纳斯的美被世人所公认, 她的身材比也恰恰是黄金分割比;当气温为23摄氏度时, 人感到最舒服, 此时23∶37 (体温) =0.618;名画的主题, 大都画在画面的0.618处……大画家达·芬奇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建筑设计的精巧、人体科学的奥秘、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等, 黄金分割比交融于数的对称美与谐调美之中, 通过如此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对称美

对称美作为谐调美的特例, 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对称美的感觉.特别在几何图形中, 更是直观地展现出典型的视觉对称美.如正弦函数图形是关于坐标原点中心对称, 余弦函数图形关于y轴对称, 椭圆既是中心对称也是轴对称图形等, 这些平面或空间图形的中心对称、平面图形的轴对称、空间图形的面对称等就是典型的对称美.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 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这就是因为它们达到了“全对称”的原因.又如代数中二项式的展开, 呈现的就是对称的美:

Cnkan-kbk+…+Cnn-2a2bn-2+Cnn-1a1bn-1+Cnna0bn, 展开式中的系数Cnk, 当n=1, 2, 3, …, n时, 列成表, 便实现了一种几何对称: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个二项式系数相等.

这样的二项式系数表, 早在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于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里就已经出现了, 在这本书里, 记载着类似的图表, 即著名的“杨辉三角”, 它所展现的便是一种对称美.

4. 简洁美

简洁性, 是数学事实的简单明了的表述, 是数学事实对其简化形式的统一.数学语言的表达极具简洁性, 如“有一条直线a和一个圆O, 直线a与圆O相切, 切点为A”这样一个数学事实便可用“直线a切圆O于A”来简洁表述, 命题“如果两条直线相交, 所成的四个角中则有两对对顶角, 而且每组对顶角都是相等的角”便可用“对顶角相等”来表述, 全排列数公式Ann=n· (n-1) · (n-2) ·…·3·2·1可以用n!来表示, 直线l在平面α内可以记作“lα”, 如此等等, 无一不体现了数学语言的精练与简洁之美.爱因斯坦说过:“美, 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他还认为, 只有借助数学, 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这种美学理论, 在数学界, 也被多数人所认同.如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 堪称“简单美”的典范.世间的多面体有多少, 没有人能说清楚, 但它们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 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 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 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

5. 奇异美

数学美的奇异性也可称之为新奇性.例如, 七巧板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智力拼图游戏, 从外观看是一个正方形将其分割成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5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如图) .由这几个简单的图形便可以各种不同的巧妙方法拼凑出千变万化的形象图案, 如人形、鸟兽、花草、房屋等.这个七巧板包含了许多奇妙的数学问题, 至今尚未完全揭开.又如由七巧板拼成的凸图形 (其中任两点连线上所有点全含于该图形中) 一共才有十三个.再如, 将一张厚度为0.01 cm的薄纸对折 (假如长宽可任意) , 经过对折几次, 其高度可堪比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8844米)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对数运算, 可得知只要对折27次, 便可达到珠峰的高度.在教学中增加一些数学趣味知识, 既可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也体现了数学的奇异美, 学生学习的同时既感觉到了新奇性, 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体验.

四、结束语

在将数学教学作为审美活动的数学美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致力于表现数学的美或教学的技艺与艺术创造.如可以在提出数学问题时, 揭露它的新颖、奇异或形态的优美, 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 使他们感受到思维方式、方法的巧妙、新奇、别致, 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它;学生通过发现、认识、体验和运用显现的数学美的形式, 直觉地感受到数学美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而形成强烈的认知趋向和身心满足.通过这样的数学教学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 进而发展为审美体验, 形成审美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审美直觉, 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力, 使之形成数学研究和数学发现的能力, 这在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发展的同时也对全面落实数学教育目标有着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李士琦, 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徐蓉, 丁发智.浅论数学美[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5 (2) :108-111.

篇4: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关键词:大学美育;通识课程;教材;教法

这是一个资讯泛滥的时代,以致我们的视听感官每天都不堪重负。面对这样的时代,学者们用形形色色的词汇来形容它给我们带来的纷繁复杂的感受:电子信息时代、网络文化时代、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时代……凡此种种,均指向资讯过于发达的时代症候。

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因为手机、网络等现代大众媒体的普及,他们对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论坛/BBS等现代传播路径尤为熟稔,由此也使得他们在信息的接收和传播方面占据着更多的主动,呈现出鲜明的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和自主化的特征。对此,又有学者名之为“自媒体时代”。[1]在此背景下,高校通识课程必然要应时而动,“大学美育”自然不会例外。笔者将结合拙作《大学美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通识课程教材,对教材架构和课堂教学方式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求方家指教。

一、牢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貌似是一句略嫌陈腐的古训,但个人的教学经历使我觉得这一信条从不过时。近些年,伴随着高校入学率的逐年提高,在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似乎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有不少高校教师对此感慨良多,总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但也有人能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从而积极适应因时代变革而带来的高等教育形势的变化。我们认为,“大学美育”也要紧跟时代。

笔者在高校执教美学和美育课程已有十多年,在校内校外已经讲授美育课程几十轮。从2004年春季开始,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始面向全校开设“大学美育”选修课。在最初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使用的是一些知名学者编写的教材,但后来发现这些教材或者理论性太强,超出我校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其中有些例证、观念与时代脱节较大,学生难以提起兴致。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又对学生期待过高,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花去较多时间,这些均使得教学效果与我们的期望存在差距。

我们认为,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大学美育”也要变。我们不仅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而且要积极回答这个时代人们在审美方面所产生的一些困惑。因此,我们决定在教法教材上大力改革。

既有的美学和美育教材,当然是我们教学内容的框架依据。美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也积极汲取。但在知识讲解的难易度上、案例的挑选与评析上,则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来灵活处理。课堂教学内容上要尽量常讲常新,力求每轮授课都有改进。要多想想:现在的学生关心什么样的美学问题?经过近十来年的探索,终有“大学美育”一书的问世。因为它是经过多年实践检验的成果,所以我们觉得它在知识的难易度处理、内容的时效性、表述方式的趣味性和通俗性等方面,较为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

二、坚持话题导入

选修“大学美育”通识课程的,均为跨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知识储备、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上,可能均与教师的期待存在差距。在此情形下,授课教师如果不能在每堂课的刚开始就用一些生动鲜活的例子尽快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后面的知识讲授则不大容易顺利衔接上去。笔者在每堂课的开头,均坚持以话题导入。而这点甚至作为教材编排的固定“格式”。譬如在讲授“人的美”这一问题时,我们引用的是这样的例子:

2013年11月份,人民网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中国男子冯健以妻子太丑为由将其告上法庭申请离婚,更离奇的是他还打赢了官司,并获赔75万元精神补偿。冯健是在女儿出生后才对妻子的长相产生了怀疑——女儿丑得不可思议。面对指控冯妻承认自己曾花费约60多万整容,冯健认为这是诈骗。面对这样的新闻,旁观者不禁哑然失笑,所谓的夫妻恩情、患难与共难道真的抵不过一张面孔吗?那中国人对于人的外表该有多重视?!

事实上,近些年几乎泛滥成灾的选美热潮,不是正好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外表的看重吗?但令人感到纳闷的是,经重重选拔而出的“美女”,却常常遭到围观者的吐槽。

客观地说,上述话题一旦抛出,就在很短时间里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一方面,这些事件刚刚过去不久,仍然带有一定的时效性;另一方面,过于重视外表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弊病,青年大学生诚然爱美,但各种选美活动所选出的“美女”为何又与我们的日常理解相去甚远呢?学生当然有兴趣聆听教师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

正式上课之前的导入话题,既要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同时也要注意它的思想内涵。因此,不能简单地以搏人眼球或耸人听闻为第一要务,而是更侧重它的思想性和经典性。譬如在讲授“艺术美”这一问题时,我们在教材开篇是这么说的:

艺术是什么?伟大的英国学者贡布里希在他享誉世界的巨著《艺术的故事》中,开篇就说:“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确实,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以他们卓绝的才情和超人的智慧,不断拓展着艺术的疆界,也由此带来艺术观念的日新月异。而无数理论家的热烈讨论,又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当前的电子媒介时代,要想回答艺术是什么,似乎更显艰难。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话题导入方式,而不是用一些故作惊人之举的“当代艺术”或“行为艺术”作为例证,一方面是因为艺术史本身所固有的深度和厚度,随便挑出某个不太合适的作品,可能会抹杀了其他众多经典的光辉;另一方面,是觉得贡布里希的这番言论,非常精辟地道出了“艺术”这一问题本身的难度。因此,在这一章我们并没有用一个具体的例证作为话题来导入。

三、紧扣时代脉搏

前已提及,我们身处一个资讯过于发达的时代。当代大学生的兴奋点,也和以往有所不同。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经典案例,固然具有穿透时空阻隔且历久弥新的魅力,但如果一味地重复这些例证,可能很难实现与受教者兴趣点的对接。因此,《大学美育》的教材编排和课堂教学,在例证的选择上要紧扣时代脉搏。笔者编写的《大学美育》出版于2014年7月,当中不少例证来自当年年初。而在平时笔者也注重随时收集与课程相关的例证,以便每次授课时都能有最新的例子补充进去,这样才能显示出与时代的密切联系。endprint

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发展也确实制造出一些新的美学命题,美育课程更应做出积极回应。譬如2006年,南京“彭宇事件”及法院的不当判决,在此后数年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直至今日,“老人跌倒扶不扶”仍然是一个令人陷入道德困境的话题。由此,传统的古道热肠、助人为乐的行为美的问题,在当代变得很是复杂。而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事件,又因为当事人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引发广泛的争议。但在这样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批评他的人和理解、支持他的人居然旗鼓相当。由此,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当代的人格美问题?以上这些问题,我们都在教材编排中及时吸收进来,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围绕这些话题展开讨论。虽然学生的讨论并不能得出最终答案,但无疑深化了他们对于行为美、人格美等命题的理解,并受到一定的教益。

在探讨优美与崇高这两大美学范畴时,我们又特地分析了丑与恐怖。显然,“审丑”早已成为某种“时代病”,恐怖艺术在青年大学生中也广有市场。在具体讲解时,我们都是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由此涉及审丑与欣赏恐怖艺术时的心理感受,提倡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此举一方面体现出对于传统美学理论的适度延伸,另一方面也是紧扣时代脉搏的积极努力。

四、注重价值引导

近两年,围绕一些当代大众文化现象,不少学者表现出旗帜鲜明的批判精神。如:批评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他所执导的《后会无期》是“猥琐烂片”[2];批评《小时代》系列电影“拜金”,《小苹果》之类的“神曲”恶俗等等。

不可否认,部分学者的批评对于引导当代文艺创作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确实有着建设意义。“大学美育”的课堂教学,同样也要注重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但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又要注意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因为,当代青年对偶像的崇拜,极端者甚至达到了罔顾法律与道德底线的地步。远的且不说,最近的2014年8月,台湾艺人柯震东因吸毒而被警方拘捕,但粉丝们不仅很快原谅并力挺他,更离谱的则是在某知名购物网站上售卖与柯震东同款的囚服,由此可见粉丝们的狂热已经失去了底线。

因此,在“大学美育”的课堂上涉及一些大众文化现象时,最好不要作价值预设或简单褒贬,而是通过对这些作品鞭辟入里的分析,引导学生逐渐认可老师的观点,最终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如:这些年层出不穷的“神曲”《爱情买卖》《金箍棒》《小苹果》等等,简单地批评它们高雅或低俗是没有意义的,更关键的是要分析它们的文本内涵、审美趣味,更要探讨它们是如何凭借简单鲜明的节奏、嘻哈搞笑的风格迎合了人性中的低劣成分,从而获得病毒式的传播效应。

五、彰显人文关怀

作为人文学科,“大学美育”不光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陶冶他们的性情,促使他们去思考生命的价值、人格的尊严这些终极问题。在探讨悲剧审美范畴时,我们曾围绕“悲剧在当下”展开了较多的分析。一方面,从电影电视中“苦情戏”的模式化和当代文学中“底层写作”的无病呻吟,批评当代艺术家并非真正关注弱势群体的现实苦难;另一方面,以赵本山的《捐助》等作品为代表,居然将下层社会的悲剧翻转为精英阶层的喜剧,从而呈现出闹剧化的格局,而草根阶层对此也只能从现实的无奈转换到话语的自嘲,在网络上调侃自己的悲喜人生。

在和学生探讨“悲剧在当下”这一问题时,我们并非刻意要和主旋律相忤逆。但是,文艺作品和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又使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将实情全盘托出,促使他们去直面中国社会的当前实际,认真思考文艺作品的厚度与深度,而不是整天陶醉于一些肤浅乃至下流的大众文化产品之中,为追求短暂的即时的快乐而无法自拔,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而学生终会做出自己的判断。

六、适度避免误区

“大学美育”通识课程在紧紧围绕学生做出紧跟时代步伐的调整之同时,也要适度避免一些误区。依笔者浅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为追求课堂效果,而忽视了知识讲解。授课过程中,教师如果过于重视课堂气氛之活跃、时刻想着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由此,在教学内容上可能会淡化知识教学——因为对那些抽象的经典的美学理论感兴趣的学生不会太多——转而插科打诨,神侃一些滑稽乃至低俗的文化现象。这样的教学固然在课堂上会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能带给学生真正的教益。因此,教师一定要妥善处理此二者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传统的美学理论因为经历了历史的深厚沉淀,往往有着穿越时空的理论深度。譬如:对于喜剧为何引人发笑这一问题,霍布斯、康德和柏格森等人都贡献过他们的智慧。我们在教材中借用他们的理论来分析中国的民间故事乃至当代的电影和网络笑话,常能切中要害。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经典的美学理论作后盾,“大学美育”课程终究不会成为予人以智慧和启迪的课程。

(2)现象罗列决不能取代理性评价。在讲解《电子信息时代的喜剧性:从“无厘头”、“恶搞”到“山寨”》这一章时,我们也用了很多例子。在最初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在举例方面花了很多时间,后来觉得此举有点喧宾夺主。因为我们的最后目的并不是要陪学生欣赏这些大众文化产品,否则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分析、探讨这些例证,并能做出富有深度的评价,从而给学生以适当引导。因此,尽管我们在教材编排中采用的例子不少,且所挑选的例证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对这些例子的分析对它们之间共性的归纳,客观地评析何为高雅何为低俗,最终还要落实到它们跟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性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博得学生一笑了之。

(3)美学研究不等于文化研究。早在20世纪中叶,西方部分学者开始将研究重点转向大众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八九十年代开始,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此亦步亦趋,更有学者积极倡导美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但时过境迁我们再来深入思索,美的事物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大众文化,否则将置自然界的美景于何地?置艺术史上那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于何地?何况,大众文化产品的生命力能和那些艺术经典相

提并论吗?同理,美学研究也不能简单地以转向大众文化就算完事。

所以,我们固然提倡在课堂上多引进一些电子信息时代的时尚案例,但我们却始终清楚美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差异,不仅关注这些案例的审美品性,而且还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着力把握好问题分析的侧重点,即:重视审美分析,适当提及社会学、文化学的阐释,但并不以后者取代前者。

(4)“大学美育”不等于“美学”。这两门课程虽然字面上差别不大,但教学内容应该各有侧重,教学目标上更要凸显差异。“美学”更为侧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即使是一些艰深的美学命题,但因为它们在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授课过程中必然要重点讲解。譬如柏拉图、黑格尔等人对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康德的崇高论,以及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等等,在“美学”课程的教学中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而在“大学美育”中,则可适当淡化、简化上述较为高深的美学理论的讲解,或者用一些感性的例子来适度取代。

在教学目标上,“美学”更多是让学生在系统了解美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分析、评价美的事物的能力。而“大学美育”更侧重通过赏析一些具体可感的美的事物,来陶冶他们的性情,促使他们的审美趣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它需要众多课程与社会实践一起形成合力。但“大学美育”作为其中的核心课程,应该在理论引导、价值评判方面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勤. 全媒体创意策划攻略[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99-300.

[2] 肖鹰.“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后会无期》与韩寒现象[N]. 中国青年报,2014-08-19.

篇5: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

殷红娟

摘 要 语文教学实施美育,应从审视文学作品的语言入手,在课堂教学中以情感为核心营造审美的氛围,讲究美育的方法,让学生在发现、体味、鉴赏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得到美的熏陶感染,造就美的灵魂。

关键字 美育 语文教学 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美育,也就是审美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语文这门学科中的美。语文教学应当进行美学教育。首先,这是由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决定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其次,语文课上是否进行美育,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地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美文,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进行美育的天地。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也为中学语文美育指明了方向。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把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结合起来,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渗透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的教学。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我认为一要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做美的发现者;二要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提高识别美丑的能力;三要诱发审美的情感,学会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笔者认为有三:

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美

课文教学离不开语言。从语言中进行美育,那就要对课文中的语言作细致的剖析,努力发掘课文中美的语言和语言中内蕴的美

1.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刘邈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 言是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所以品味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春>,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先让学生美读,通过齐读、大声地读、小声地读、默读来初步感知课文,体会文中的语言。再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在分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个句子时,我先问学生在这个句子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把“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体会语言的魅力

老舍的《五月的青岛》在自然景色的描写上,语言是非常优美的。写白花是“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将初发的花朵的洁白、繁密写得惟妙惟肖。写藤萝,似是“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到院外,散发出一街的香气”,“顺”、“悬”、“散”,这三个动词都是慢节奏的,它把藤萝生长的特征,花穗儿开放的姿态,香气弥漫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写绿色“各种的绿色,联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化静为动,含有一种逼人的气势。我通过对以上语言的分析,学生就会体会到作者使用的语言的精美,同时也感受到景色之美丽。

美的语言还表现在一些内蕴丰富的句子上。如《小桔灯》的结尾处小女孩说的一段话:“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这朴实的语言就揭示了小女孩坚定乐观的信念和崇高开阔的精神世界。“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②在教学中,我经常注意分析这些美的语言,就会润物细无声,学生的心灵就会得到美的熏陶。

2.绘画美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天下小雪的情景:山坡上的积雪,风儿吹动的山面,日落时的融雪。体现了济南冬天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无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阅读这段文字,作者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济南冬天里,与作者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也仿佛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美妙的雪景画,令人乐不忘返。

教师怎样让学生感受作品的绘画美呢?我让学生读这句话“对于一个在北平2 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再想象 这句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紧接着又问“作者用这幅画面中的寒色来衬托济南冬天的什么色呢?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一件怪事”这句话。作者正是用“寒”色衬托“暖”色,“暗”色衬托“明”色,正是用了色调和对照,用了绘画艺术的“以色赋形”的烘托方法,作者将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画面勾勒了出来。

作者画城、画山、画人又是怎样画的呢?让学生找出描写这些画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展开艺术的联想和想象,感受作品的画面美。3.音乐美

在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如何让学生感受音乐美呢?我让学生找出文中成语,并谈谈它的特点。学生找出了“潜心贯注、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等成语,说出这些成语结构整齐,具有节奏感的特点。再找出文中的对句,并说说用对句的好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等。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4.情感美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广泛地渗入其它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它又是触发其它心理因素的诱因,能推动它们的发展,起着动力作用。现代科学已进一步证明人的情感对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语文教学上需要情感美育。

初中语文课文中可供情感美育的作品较多。学习舒婷的《在那颗星子下》可体会到老师对学生既关心理解而又严格要求,并善于启发开导的爱生之情;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可体会爱国之情;学习朱自清的《匆匆》可体会惜时之情。

如何让学生体会《背影》中那浓浓的父子情呢?我先让学生看一段flahh动画,看完之后让学生谈感受。然后重点学习父亲攀爬月台的情景。找出文中的动词,并进行演示与比较。再看画面,学生复述,体会父子情。5.景色美

我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文时,注意从美育的角度去启发学生。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诗中写景的角度入手,展开想象,体会西湖之美,看看 3 文章怎样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点去描写生机盎然的春景,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境,怎样才能有表情地朗读。在朗读成诵之后,让学生叙述诗中的美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是赏景地点和远景:在西湖的外湖和后湖之间,峰恋叠嶂,上有孤山寺,寺北面有一座面向西方的精致贾公亭,远远望去湖面上荡漾的波浪与低矮的白云连成一片。“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引导学生从中想象:早到的莺鸟歌唱着西湖旖旎的风光,刚从南方飞来的小燕子在湖边啄泥筑起新的巢穴,这一切勾勒出西湖早春的气息。堤岸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欲”字,写出了春花次第开放,争奇斗妍,几乎使人眼花缭乱,绿草如茵刚能淹没游人坐骑的马蹄„„在这样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能沉浸在生机勃发的西湖春景中,陶醉在美的享受中,更踊跃地讨论有关的诗句。丰富的审美想象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6.形象美

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少作品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美的人物形象。如回忆录《九个炊事员》,我们可以看到忠诚革命事业,关怀革命同志,乐于克己,勇于献身的炊事员的英雄群像。电视文学剧本《中国神火》,可以感受到钱习章这位科学家眷恋祖国的拳拳之心,报效祖国的殷殷之情。又如话剧《陈毅市长》,我们从中知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那种重视科学文化和尊重知识分子的思想作风和坚定、豪爽、机敏、雄辩的性格特点。总这,这些形象,学生通过阅读,打动他们的思想,使之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得到美育,使人乐善好为。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反面形象的作用,这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因为真、善、美总是同假、恶、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中学语文中不少作品有不少反面形象。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渔夫的故事》中魔鬼的凶恶愚蠢、色厉内荏、外强中干;《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的阴险狡诈、野心勃勃、骄纵多疑。这些反面形象,通过典型化,将生活“丑”很“美”地表现出来。“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非常的美”。③由于艺术家们活灵活现地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才能使这些反面典型成为对实际生活中这些丑恶的否定,从而有了审美价值,转化为美的形象。学生在欣赏这些形象时,也得到一种审美的满足。

因此,语文课中人物形象的欣赏,使学生具有区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点,培养了高尚的思想情操,达到了以美引善的目的。

鲁迅的《祝福》刻划了鲁四爷这一“丑”的艺术典型。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文中对他着墨不多,仅写几次骂人:和“我”寒暄后,即骂其新党;亡夫后逃出来的祥林嫂被婆婆抢回的时候,他仅说了句“可恶!然而„„”;当再次亡夫丧子的祥林嫂来到鲁镇,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他骂其是“不干不净,败坏风俗”的人;特别是当祥林嫂在祝福中寂然死亡去的消息传来时,他不仅不为她掬一把同情泪,反而大骂死得不是时候,“是个谬种!”教学中我抓住这些典型语言一分析,一个政治上保守,思想上反动,行为上冷酷的封建礼教卫道士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学生对他的憎恶便会油然而生,并从而激起他们对旧中国无比仇恨的感情。这就是“丑”的形象使人们获得某种生活和人生经验启示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美感效应。

因此,语文课中人物形象的欣赏,使学生具有区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点,培养了高尚的思想情操,达到了以美引善的目的。

二、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美。

研读中学语文教材,人们就会发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美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以身殉城的精神是美的,司马光示儿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训诫是美的,为了抢救六十一位阶级兄弟的生命而奏响的“一方有难,八主支援”的协奏曲更是美的,同时也会看到,对别里科夫“套中人”的本质揭露是美的,对葛朗台守财奴的“人生就是一场交易”的剖析也是美的„„。这种阅读作品产生的精神上的愉悦、思想上的教育以及与写作中的情景产生共鸣的现象,就叫做艺术欣赏。欣赏美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上,教师尤其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共鸣,完善欣赏美的活动,否则,是无法实现美育的。

艺术欣赏是个复杂的过程。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在教完《廉颇蔺相如列传》后做过一次训练,要学生根据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篇读后感。学生的感受不尽相同,有的对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大为赞赏,有的对廉颇的负荆请罪备加推崇,有的对缪贤的荐才之举情有独钟,有的对秦王的外强中干不无微词,„„这就充分说明了欣赏作品是仁者见仁的活动。因为任何一种艺术欣赏,都是由欣赏主体(欣赏者)与欣赏对象(艺术作品)这两个方面构成的。在艺术欣赏中,始终受到欣赏者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艺术爱好的不同、审美能力的高低、情感世界的差异等等。正因为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美的时候,除了在关键问题上基本一致外,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审美个性,切不可强求一律。

三、激发学生创造生活美。

表现创造美就是对美的感受与认识的实践,是审美情操的深化与体现。学生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和正确欣赏美的保障下,通过课文的详细讲解和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用自己的思、言和行来把自己认为美的事物表达出来。语文教学应把美育始终渗透到训练之中。如我在讲述《列夫·托尔斯泰》这篇课文时,让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根据课文描写来画出托尔斯泰的肖像,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同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表达美的能力。另外对美的表达也就是爱心的流露。没有对审美对象的爱,能有对审美对象的审美吗?我在执教《斑羚飞渡》时,播放动画片《小虎还乡》的片段,让学生从中感知,同时在画面中想象动物的情感世界。这样课件中的视频材料,很快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不仅开启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而且训练了学生进行审美创造的能力。

利用作文教学是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审美创造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语文审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作文教学的美育,要按美的规律进行,让作文基础训练与审美能力训练相结合。

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指导观察,观察是创造美的前提。鲁迅“如要创造,第一需观察。”创作前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吸取、捕捉和采颉.在写作文《校园的早晨》时,我带学生观察早晨的校园后,学生写出的文章,生动而形象,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校园的早晨的绚丽与多彩,并从中有 6 所体悟,效果很好。引导学生用各种感官去接触感受,认识周围的事物,发现现实的美。

例如感受自然界中阳光的温暖,风的清凉,夜的宁静,月的明洁,花的清香,绿叶的柔美,山河的壮丽。观察社会现象,积累更多的资料。要在教学课文基础上指导观察方法。

例如教完《松树的风格》,我指导学生观察梅、翠竹、蜜蜂,然后让学生写梅的风格,翠竹以及蜜蜂的风格,充分发挥学生类比、想象、联想,求索思维,培养其审美创造力。其次是启发实践,采颉储藏。除体验自然外,还要引导学生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真确的感受生活,体验人生。如,参加植树,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各种困难作斗争,感受人与人之间关系;实践中解决自身内心的矛盾,去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把实践中得到的意象加以描述,表现,补充,再在创作中熔炼,布局,谋篇,创作出一篇优秀文章来,从而逐步地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感受到创造美的快乐。

尝试美的创造 在语文练习中,还有些是带思考性的,这种练习不是机械的反复,而是着眼于思维能力与想象力的培养。完成这类练习,需要一定的智力基础,需要一定的创造火花。我常用这样的形式进行训练:

(1)分角色朗诵。学完戏剧、小说后,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诵,让学生体验剧中角色的性格,引导学生去欣赏和创造戏剧、小说的美。

(2)复述或翻译课文。复述或翻译,既可是口头的,也可是书面的。进行这类练习,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培养归纳、概括能力,能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是一种美的表达,美的创造。

(3)缩写、扩写、改写、续写。缩写、扩写、改写、续写,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表达力,扩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四种写作形式,虽属于练习的性质,但要真正把它完成好,需要点燃智慧的火花,需要张开想象的翅膀,需要鼓起创造的风帆,需要尝试美的创造

通过在教学开拓中的美育渗透,我所教学生品格在不断完善、心胸开阔、感情丰富、思路开拓、才能较强。奠定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人生追求.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观照和实践操作是语文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两部分,也是诱发科学美感,训练创新思维,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一位教 7 师,除具备艺术的、审美的眼光和素养外,还要敢突破常规,不断探索语文审美教育的新途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参考文献:

1.祁志祥《美学观照》,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2.李杏保,陈钟梁《纵论语文教学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3.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篇6:美育课程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兄弟学校: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有机会站在这个讲台上。首先。感谢领导对我校美育教育工作的支持和肯定,同时也感谢各兄弟学校、同仁的抬爱和关心。

学校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怡学生的艺术情操,促进全面发展。同时美育教育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学校综合教育的成果体现。现将我校美育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丹桂中学地处古蔺县东部偏远乡镇,与贵州茅台接壤,是古蔺县教育局直管的初级中学校。教学质量是我校生存之本,荣誉之光,历史上的中考四连冠以及今年的再回榜首充分说明了我校对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学校狠抓教学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中获得了不少殊荣,为推动学校的发展和品牌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校继续加强美育教育树立了信心和增强了动力。

丹桂中学始终坚持以“文化铸就品质,创新培育人才”为办学理念,坚持以培养全方面人才为办学目标,以各种文体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美育教育,从而达到治德、树德、陶冶高尚情操的育人目标。

二、活动特色

1、课程安排

为了强化学生美育教育,学校三个年级均开齐、开足了音乐、体育、美术课程。不仅使学生得到了体育锻炼,增强了身体素质,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水平,陶冶了艺术情操。同时学校还增设了书法、阅读课,学生在学习之余练练字,看看书,既充实了学生课余生活,又提升了文学修养。

2、美育氛围营造

为加强学生的美育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走廊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策划。我们根据校园布局,在相应位置增设了三字经、经典礼学故事的壁画和勤俭节约的公告、学生文体活动图片展和作品展的橱窗。为达到美育活动效果,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学生的文体氛围,学校加大了对优秀艺体学生的考核和管理,每一学年都会对优秀艺体生进行表彰鼓励,并将活动成果制作成橱窗、展板的形式进行展览,鼓励同学们学习赶超。

在教学楼走廊里,我们悬挂了一批文化图,让文化礼仪教育走进学生日常生活。教室内,各班主任根据班级情况、管理理念对班级文化进行了精心打造,使得整间教室整洁规范、美观大方,同时又蕴含着浓浓的班级文化底蕴。

3、美育活动开展情况

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春学期开展文化艺术节,秋期开展体育活动和一二九合唱比赛的传统模式。

春季学期学校开展传统学生文艺演出、手工艺作品展、演讲比赛和师生书画作品展。在春天的气息里,让学生们享受音乐、舞蹈带来的魅力;欣赏充满激情的个人演讲比赛,参与手工艺术作品的创作,感受书香墨趣,遨游在艺术的海洋中。通过一次次文化艺术的洗礼和感染,陶怡学生的情操,获得精神食粮。学生通过艺术的熏陶、活动的参与,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从而端正了学习的态度。在秋季学期学校有层次、有计划的开展学生文体活动。分年级组织了男女生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50米短跑、400米中长跑和1500米长跑。结合“一二、九”运动开展合唱比赛,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在对学生进行爱国意识教育的同时对学校音乐教学进行了一次检阅。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开设了田径、篮球和美术兴趣班,把美育教育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学校每年通过年级篮球赛事的举办为选拔保持篮球队队员奠定基础,同时学校积极组队参加全县的各种文体比赛的活动,将每次比赛当作练兵和检验美育成果的契机。在去年古蔺县中学生篮球比赛中,我校获得了男子组第三名,今年我校的男、女两支队伍均以较好的成绩出线,并在决赛中获得了第五名。历年来我校均组织参加了古蔺县中学生艺术节并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还通过黑板报比赛和书法绘画比赛有效地推动了我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也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次展示才能的机会。

三、美育工作的瓶颈和工作方向

美育教育是学校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尽管近年来我校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由于我校场地有限,没有跑道,学生人数较多,活动场地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差,教学器材少。每次活动参与的人数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其次,丹桂地处古蔺山区,冬天来得早,能够利用的好天气比较少,想开展的美育活动不能充分开展,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活动经费受限。活动的开展需要很多经费的投入,尤其是到县里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舟车劳累,经费较多,使得我校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有计划地开展相关工作。

第四,艺术教育者的差缺,尤其是音乐教师。我校现有24个教学班,但是只有一名音乐老师,并且身兼他职。多数艺体老师还担任班主任,兼任其他学科教学,工作的重心自然有所偏移。

第五、经验的不足。我们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是在自身基础上构思形成,我们等于是在闭门造车,缺少经验交流学习的平台,渴求能获得指导、学习的机会。

上一篇:新疆基层干部个人总结下一篇:2022年七夕销售发朋友圈文案(6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