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的知识全解

2024-05-06

《沁园春·长沙》的知识全解(精选5篇)

篇1:《沁园春·长沙》的知识全解

《沁园春·长沙》知识全解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12月。当时的毛泽东时年33岁。一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毛泽东在广州参与KMT“二大” 的筹备工作,十月被推选为KMT代理宣传部长。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 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向的力量,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寒秋】

即深秋,秋深已有寒意。

【湘江】

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南的海洋山,长817公里,流经长沙,向北流入洞庭湖。

【橘子洲】

又名水陆洲。在长沙西面湘江中。

【万山】

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万,表示很多。

【红遍】

指岳麓山区枫林茂密,秋来经霜,山山变红。

【层林尽染】

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

【漫江】

满江。

【碧透】

江水碧绿,清澈见底。透,极,与“遍”互文,都是副词。

【百舸】

许多船。舸,大船。

【争淹】

争着行驶。

【击】

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长空】

广阔的天空。

【翔】

本指鸟盘旋地飞,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浅底】

水清澈见底,显得浅,不是真的浅。

【万类】

万物。

【霜天】

秋天。

【竞】

争着。

【怅】

原意是失意,这时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廖廊】

指宇宙的广阔。

【苍茫】

旷远迷茫。

【主】

主宰。

【沉浮】

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这里指盛衰。

【携】

来:携,同。来,助词。

【百侣】

很多的伴侣。这里指战友。

【峥嵘】

原是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

【稠】

多。

【恰】

正当,正值。

【风华正茂】

风采才华正盛。

【意气】

1、意志和气概;意气风发,文中即此意。

2、志趣和性格:意气相投。

3、由于主观或偏激而产生的情绪:意气用事。

【挥斥】

奔放。

【遒】

强劲有力。

【指点】

这里是评论的意思。

【江山】

一般代称国家,这里指国家大事。

【激扬】

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粪土】

用作动词,视……如粪土。

【万户侯】

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万户,指诸侯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为他们服劳役。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

【中流】

江心水深急流的地方。

【击水】

游泳。

【遏】

阻止。

【飞舟】

飞快前进的船只。

篇2:《沁园春·长沙》的知识全解

1、词: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曲子、曲子词、乐府,或长短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依据字数来划分。小令 58字,中调 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2、词牌则是一首词的词调。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的声韵。

3、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上阕:立、看、怅、问(写景) 下阕:忆、记 (叙事)

品读上阕

思考1:如何理解起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为何要倒装?

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主人公的形象。

思考2:“独立”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

“独”字让我们似乎看到了特立独行的诗人在深秋的季节里,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向北奔流不息的江水,忧思万千!

思考3: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意象:山 林 江 舸 鹰 鱼 如何描写这些景物【角度、手法】

看 远眺 山上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 江中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仰视 天空 鹰击长空,

俯视 水底 鱼翔浅底,

思考4: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

TIPS:分析写景的语言,也就是分析精妙的词的用法。对于景物描写中的静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形容词和副词;对于动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动词。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染”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透”字写出了水之清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 “翔”,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轻快自在。 “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思考5:“秋天”在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本诗为什么没有?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

品读下阕

倒装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理解:这一句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叙事。上阕是“独立”,而这里是“百侣”,由“独”到“百”不仅引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对战友的回忆,而且表明了虽“独立”但不“孤单”,因为作者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思考:这几句话塑造了一群怎样的青年人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塑造了一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风华正茂、奋发有为、胸怀天下、无私无畏、敢于斗争的青年人形象。

2、抒发了作者不受羁绊、风流大度、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

如何理解“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里既是实写,也是虚指,实写作者和同学搏击风浪,虚指革命的决心和斗志。表现了当年他们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乐观向上的豪情壮志,也是对一切有志献身革命的志士仁人的号召动员。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全词总结

内容 上阕:记今游、独游,写景为主,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则忆昔游、群游,叙事为主,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艺术手法

上阙——景中寓情

篇3:《沁园春·长沙》的生态视角分析

一代伟人毛泽东所创作的《沁园春·长沙》表现出了诗人对秋色的欣赏、对往昔的眷念和对改变现实的决心。词中蕴含着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摇曳多变的政治生态和自强不息的人文生态, 具有“适应、抵抗、和谐”的生态意义。

一、引言

青年毛泽东1925年在即将离开长沙赴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之际, 重游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常游的橘子洲, 写下了《沁园春·长沙》一词。这是一篇“游故地而观秋景、忆同窗而思往事、励斗志而抒豪情”的壮丽词章[1]。它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是一首“秋的赞歌, 自由的赞歌, 风华少年的赞歌”[2]。诗词所展现的既有自然生态生机勃勃、一派盎然, 令人心旷神怡, 又有政治生态摇曳不定、充满变数, 令人心生忧情, 并且人文生态活力四射、激情澎湃, 令人心为所动。

二、原词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三、生态分析

(一) 自然生态

诗词开篇的“寒秋”为全词的自然生态进行了定格, 然而毛泽东的“寒秋”, 绝不同于“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黄巢, 他要包容一个“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世界, 他鼓舞“万类”, 激发“万类”, 绝不是一花独放, 而是寄情于“万类”丛中, 与他的豪情共同“红遍”、“尽染”, 而不是独染或者独红[3]。站在“湘江北去”的“橘子洲头”, 诗人从立体的视角展现了一幅动人的自然生态图, 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秋光。“万山”句写远景, “漫江”句写近景, “鹰击”句写上景, “鱼翔”句写下景。这样, 就为读者构建了一幅由远而近、自上而下的立体式的辽阔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色自然生态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图, 人置于其中能有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样的生态是和谐的, 意味着在此生态状况下, 如果出现不和谐的社会生态现象就一定需要革新, 以建立自然与社会均衡发展的和谐生态整体系统。

(二) 政治生态

作为诗人的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因此, 他的诗词自然就会蕴含丰富的政治生态。在诗人的心目中, 政治寒秋与1925年的自然寒秋一样:当年第一次国共合作, 毛泽东同志由于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出色表现, 而遭到党内和国民党右派对他的排挤;因他主张利用合法斗争掩护和配合非法斗争, 使张国焘等人对其产生了误会;他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 引起陈独秀等人的不满;因为他繁忙紧张地工作, 又被李立三等人嘲笑;1925年党的“四大”上他被排挤出中央委员会;他回到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又被军阀赵恒惕通令缉捕[4]。在这样一种极不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中, 诗人由“万类霜天竞自由”引出了深沉的一句:“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既反映了当时围绕革命领导权的一场大是大非的争论, 又通过对青年时期革命斗争的历史回顾, 尖锐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这一关系到革命成败的核心问题, 表达了工农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光辉思想。诗人的发问足以振聋发聩, 问题的答案也很明确, 那就是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的大无畏的革命者, 即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手里[5]。毛泽东化以往诗人赋予寒秋的“凄惨、凋零、悲凉”为“透明、丰富、挺拔”,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6]。这样一幅政治生态图, 不是桃花源, 也非乌托邦, 正是这种政治生态的延续, 才有了24年之后在28响隆隆炮声中顺利诞生的新中国, 中国人民也才终于站了起来。

湘江

(三) 人文生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种精神构建出了独特的自强不息的人文生态。自古代儒、法学派的创立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心中扎根, 在这一系列存亡继绝、相抵相容的众流派的此起彼落之中, 有一种一直存活在中华民族生命之中的一以贯之的可贵精神, 那就是“自强不息”。正所谓“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当代中国革命历史上载有无数革命先烈和革命英雄人物, 总是“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谱写出大量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可歌可泣的雄伟篇章[7]。从《沁园春·长沙》中的“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我们看不到悲秋的情调, 看到的只是大自然的绚烂多姿和人生的烈焰壮采, 这其中深深蕴藏着的战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人文生态的鲜活体现。从人与天地的关系来看, 诗人认为, 人不是大自然的奴隶, 不听天由命, 也不听地由命, 而是大自然的主人, 相信人定胜天、人定胜地。所以, 在诗中诗人大胆地问天:“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这显示出了一种“与天斗, 其乐无穷;与地斗, 其乐无穷”的大无畏气概, 构建出了崭新天人观的人文生态。

四、生态意义

(一) 适应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这是生态系统的最为基本的规律。诗人在上阕结尾面对一派勃勃生机的自然生态, 激起了万端思绪, 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社会生态问题:谁主沉浮?也就是说, 谁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掌握革命的领导权?1925年的社会生态现状是:各种思潮、各种学派、各种党派空前活跃, 马克思主义早已传播到中国, 国民革命军正待北伐, 广州农民运动如火如荼, 湖南农民协会纷纷建立, 一个席卷中国的势如暴风骤雨的农民运动正一触即发, 不可阻挡[8]。在此社会生态环境下, 怎样才能适应?诗人对此作出了巧妙的回答:革命青年要像当年“中流击水”一样, 勇敢地投身于革命的风浪中, 激流勇进, 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任[9]。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革新旧的体制, 适应社会生态, 符合“适者生存”的生态规律。

湘江

橘子洲

(二) 抵抗

秋天是“守成”与“革新”两种世界观的试金石。秋天对旧有之物进行否定, 对新生之物加以孕育。大凡守成恋旧的人, 常会因秋气扫除旧物而感慨盛事变衰;而立志改造社会的革命者, 却在心理上与秋天构成同调, 对秋风的除旧育新寓意热烈地欢呼。[10]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 他热爱秋天、礼赞秋天, 因为秋天是成熟的季节, 新生事物的成熟必然意味着对旧事物抵抗的成功这一“抵抗”生态规律。诗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浪遏飞舟”, 都是“抵抗”生态意义的具体体现, 挥洒出诗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昂扬奋发的青春活力和继往开来的英雄斗志。

(三) 和谐

诗人在诗中对于自然生态的描绘采用的是由远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而近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自上 (鹰击长空) 而下 (鱼翔浅底) 的手法, 将一幅和谐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立体生态图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然而, 1925年诗人“独立寒秋”的时候, 中国社会有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 使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出现复杂局面;5月, 上海爆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6月19日, 香港工人为声援上海的斗争组织13万人参加香港大罢工;8月20日, 国民党右派制造刺杀廖仲恺事件, 把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 现实迫使共产党人必须严肃考虑国共合作中如何争取领导权的问题[11]。正是因为这样, 9月离开韶山赴广州主办农民讲习所的毛泽东在途经长沙时, 发出了“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惊天一问, 旨在道出除旧布新、主宰乾坤、构建和谐中国之理想, 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和谐生态中营造出人民安居乐业、自由生活的社会和谐生态。

五、结语

1925年毛泽东青年时代写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体现着情景交融的崇高美的诗篇, 是一首庄严的、蕴含着清醒明确的期望与怀旧心情的诗篇;整首诗词裹入大自然的一切事物, 以此来抒发作者的凌云壮志。词的结尾用一种充满活力的自信和力量去激发人们的革命情怀和奋发前进的自信心[12]。诗人毛泽东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鲜活的“自然、政治、人文”生态图, 具有“适应、抵抗、和谐”的生态意义, 表现出了诗人的适者生存、除旧布新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多维和谐的生态观。

参考文献

[1][10]韩成武.社会改革家的临秋情怀[J].名作欣赏, 2004 (08) .35-37页

[2]周龙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J].21世纪中学生作文, 2009 (4) .55-56页

[3][6][8]贾漫.万类霜天竞自由——划时代的《沁园春·长沙》[J].中华诗词, 2004 (8) .51-52页

[4]吴兆源.读诗的三还原——说《沁园春·长沙》的景与情[J].诗词月刊, 2009 (7) .92-93页

[5][7]李子健.毛泽东诗词美学新探[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11]沙先贵.毛泽东诗词文化解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

[9]马玉萍.毛泽东两首《沁园春》赏读[J].语文教学之友, 2007 (7) .27-28页

篇4:沁园春长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答: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阙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平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2.《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答: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篇5:《沁园春长沙》赏析及知识点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迹展开诵读

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长沙》有一种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格潇洒豪放。可以将诵读与欣赏结合起来。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要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像,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泽东先生……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入粤。”

2.内容大意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三鉴赏要点

1.写壮景,抒豪情

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的。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种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于明处对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三鉴赏要点

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酝词用字都非常大气,比如,“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

解题指导

一这道题主要是提醒学生鉴赏诗词一定要朗读。诗词的朗读背诵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的方法,加强记忆。如《沁园春·长沙》中的“立、看、怅、问、忆、记”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通过“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物的自由自在,这些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出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再由此回忆起曾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激起了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抓住这些词语后再背诵全词就容易多了。这两首词都是通过描写秋天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壮志豪情。

二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上片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三诗歌欣赏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多有不同,喜爱它的原因也不同。这道题主要是调动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帮助他们欣赏诗歌。答案可以各不相同,但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在参照对比中提高鉴赏能力。答案参见“课文鉴赏说明”。

四秋天,在许多古代文人笔下都出现过,而且大多是以凄清、萧条、落寞的情态出现,“悲秋”是常见的感情基调。这道题主要意图是,一方面让学生搜集与秋天有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增加阅读量,开阔视野;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点。学生可以读写结合,自由发挥。

教学建议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欣赏、品味新诗,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课的教学也不例外。毛泽东的诗词内容是现代的,但形式却是传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时要注意。

二做好预习。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并把字面的意思读懂,在课堂欣赏时应该不再有文字障碍。

三介绍创作背景。通过创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但欣赏中不必搞字字对照,句句落实。如“粪土当年万户侯”,在当时有许多事件可以印证,如19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小册子,开展斗争;19直接组织和领导了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运动等。不必给学生一一比照,理解要宽泛些。

四诗歌教学要注重形象性,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展开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欣赏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要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把握住关键词语,迅速熟读成诵,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上一篇:股票分红新规定下一篇:市场部见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