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教育论文

2024-05-03

新式教育论文(通用9篇)

篇1:新式教育论文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训练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

参谋意见

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近代新式教育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本课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介绍了近代新式教育的发端。学习本课,同学们要懂得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进而培养辨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而蔡元培的教育改革,则会让同学们深深懂得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

自学流程

1.科举制是哪朝建立的?建立之初,它有哪些进步性?

2.为什么要废除科举制?科举制的废除有何意义?

3.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4.参照课文144页小字,说说新学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5.你能讲述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的发展历史吗?

6.蔡元培的教育改革有哪些方面?

7.提出新问题,大家共同探讨。

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

1.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体系是在下列哪一时期基本形成的?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民国初期

2.新式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①教学内容的不同

②人才的培养方向不同

③受教育者不同

④教学方法不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

3.中国学生最早接受西式教育是在()

A.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会学校

B.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

C.18创办的京师大学堂

D.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新式学堂

4.近代中国打破男女不同校的禁令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五四运动后

5.下列哪所大学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上海复旦大学

D.清华大学

6.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教育总长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蔡元培

D.宋教仁

7.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是在()

A.19

B.19

C.19

D.19

8.19,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至此历时多少年的科举制宣告结束?()

A.1100多年

B.1200多年

C.1300多年

D.1400多年

二、材料解析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正因为这样,20世纪末,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到一个极其重要的,关系国家兴衰、民族振兴的地位上。

请回答:

(1)晚清时,下列哪位人物提出实业和教育是“富强之大本”的观点?()

A.张謇

B.孙中山

C.周学熙

D.康有为

(2)面对社会,你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一观点正确吗?举例说明之。

探究活动

1.收集蔡元培的言论摘录,讨论其中包含的素质教育实质。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本次课程改革的看法?

3.议一议:旧式教育与新式教育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篇2:新式教育论文

在学校这个大集体里,我并没有感受到温暖,我只明白了一句话:落后就要遭受排挤。我学习不好,遭受排挤,于是我与其他学习不好的人同流合污,勾心斗角,与之攀比,为了面子不得不做一些不是人做的事,活的像狗一样,这就是学校。

学校本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可是我慢慢的发现,学校是一个大集体,管理的好了,它就是一个学习成长的地方,可是管理的不好了,它就变成了一个社会,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邪恶的,充满恶势力,充满暴力,充满虚荣的地方。

是啊,那么多人有很多都在学习,都学得很好,甚至还有考上清华北大的。我不反驳这句话,但是家长们啊,老师们啊,你们屈指算算,全校每届学生人数少的500多人,多的700多人,他们中间有多少人学习好?又有多少人学习不好?有多少人考上所谓很厉害的清华北大?又有多少人落榜生涯?举个例子,去年我们县最好的高中考上19清华大学生,没有考上的人有多少呢——上千人!其中学习不好的大约就占了一半。这人数和全国的人数比起来是很大的差距,但是让我看来这小小的数字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的社会是有问题的!假如这上千人就组成了

哎,也说得太长远了,说实话,学校是一个大集体,它就像一个社会。总而言之,若一个学校管理的好了,那么它的内部安定和谐,是长久学习之地,若它管理不好,学校的社会风气磅礴壮大,那么它就会祸害很多人,它就会变成一个充满恶势力,充满邪知识的地方,对国家不安,对社会不安。

这15年来我在学校眼睁睁的看着我踏入的每一个

有幸听说现在有私塾制教育,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像古代一样在家里学习,请一个导师,到了国家举行科举考试的时候与他人一同去考试。我现在就在是像这样一样上学,天天呆在家里,有老师来给我上课,我也有更多的

我曾经甚至想过,将来有条件我的孩子也一定要从一小开始就不去学校学习,用私塾制教育方式,不让他像我一样走弯路,不让他在精神上受一点点折磨。但是仔细想想我又错了,他不去学校他就不能与外界接触,他就不懂得在社会上怎么

说实话,中国的教育的确有缺陷。学校是个好地方,它能让我们在一个大集体小社会中成长,遭受苦难,慢慢磨练,快乐学习,但是现在的学校,也不如此,学校的社会风气太重,很多学生已无法快乐成长,无法快乐学习。正确的成长是该有的,不正确的成长是应该被抹杀的,可是学校却恰恰相反。私塾制教育好啊,它是一个能让人快乐学习的好方式,但是我也想过,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受这样的教育,那么他将不会成长,他永远融入不到大社会中去。

学校教育与新式私塾教育,方式方法恰恰相反,我们是不是该思考一下,怎样能够让两者融入一起。我希望在将来我的孩子出生时,它的学校是纯洁的,充满光明的,里面的学生都快乐活泼,充满智慧,每天快乐的学习,在集体学习中成长,互帮互助。

二年级:...

篇3:清末民初翻译与新式教育

一.教育小说的翻译和新型教育理念的传播

清末民初, 大量外国教育小说经译介进入国人视野, 这些小说的译介, 同时承载着倡导新小说和传播新教育思想两种使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严复、梁启超等人极力推崇和引介西学, 并将小说置放在配合政治改革的思想启蒙位置加以倡导和呼吁。梁启超认为“欲新一国之民, 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而译介西方小说可以补旧小说之弊, 并起到“开启民智”、“保国保种”、“救国图强”的作用。在他们的积极倡言下, 一批具有开启民智、启蒙大众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学者, 将目光投向西方, 开始译介西方小说。当时最具典型意义的是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 他一生翻译的小说多达160余种。他所译介的《巴黎茶花女遗事》1899年一经刊行即引起轰动, 一时之间文人学士争说“茶花女”。20世纪初, 西方小说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 译介外国小说之风盛极一时。教育小说即是此时乘欧风美雨进入中国的文化舶来品。

这些译介教育小说以欧美小说为主, 多数是根据日译本重译的, 这一时期教育小说译介的成功对于新教育思想的导入和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二.日本学制的译介与新型学制的移植

1900年以前, 中国人主要通过直接翻译欧美书籍来介绍西学, 而到1900年以后, 大量日本译著与欧美译著风行海内, 充斥书肆, 形成了“日本每一新书出, 译者动数家”的局面。

在学日热潮的催化作用下, 1904年,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学制《癸卯学制》诞生了, 而这一学制确立主要是以日本学制模式为基础的。当时主持拟定学制的晚清重臣张之洞对日本学校制度的认识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派遣留日学生;二是派员考察日本学务;三是根据罗振玉、王国维等在上海主办的《教育世界》对于日本学制的介绍。罗振玉还聘请藤田丰八担任编辑顾问, 罗振玉说:“中国欲兴学校, 就离不开各种学制和学校章程的制定, 而这些方面的考察研究, 主要是日本藤田丰八的努力。”在中日知识份子共同译介努力下, 癸卯学制问世并颁行天下。

癸卯学制作为我国学校从古代学校走向现代学校的第一个学制, 它的颁行, 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它标志着传统教育的终结和近代教育的开端, 而作为近代中国实行的第一部系统学制的译介工作, 其历史功绩不容抹煞。

三.先进教科书的编译与使用

在清末民初新式教育的建立过程中, 教科书的编译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产生了特殊的影响。这些教科书的编译, 汉译日本教科书占了绝大部分。

1899年, 由樊炳清翻译的《东洋史要》被日本学者实藤惠秀先生认为是中国人第一部汉译日文书。这部著作在中国学堂教学中颇受欢迎, 1909年4月,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金为再次译述, 作为中学堂教学使用的402页的《中学堂教科书东洋史要》。这就是近代从日本移植到中国的第一本历史教科书。中国早期教育学的重要引进者和奠基人王国维是最早的日本教育学教科书的翻译者之一。王国维一生翻译过不少教育理论和学术著作, 其中译自日本的论述教育学原理的著作有两种: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和牧濑五一郎的《教育学教科书》, 分别在1901年和1902年的《教育世界》连载, 同时收入教育世界社出版的“教育丛书”中。

总体来看, 清末明初的翻译工作可谓硕果累累, 《译书经眼录》中提到的中国译者共有近300名, 其身份遍及知识界的各个阶层。他们的翻译工作为近代中国的新式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 翻译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产生的积极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摘要:清末民初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先进知识份子大量的翻译促进了新式教育在中国的传播。清末民初的翻译与近代中国新式教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篇4:现代新式教育

关键词:新式教育;微课;软件课程

0 前言

微时代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实际教学普遍存在课时短、学生多和任务重等特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很难兼顾每位学生的发展。而微课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不仅满足了教师教学需求,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与提升的平台,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优化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呈现良好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微课在软件课程中的设计原则

1.1 以学生为中心

微课的主要理论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在他人帮助下,在特定情境中通过架构意义而获取相应知识,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实施主动的意义架构,教师以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基于此,微课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之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能力,并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内容和情境的设计,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短小精悍的原则

微课的显著特征为短小精悍,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可从如下三方面贯彻短小精悍原则:第一,在选择学习内容时,教师在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指导下细化知识,将其分割成具体的知识模块,进而细化为知识点,将每个知识点设置为最小的学习单元;第二,在微课时间设定时,参照脑科学研究结果,一般人的注意力有效集中时间为10min左右,因此教师必须严格把握微课时间,以5~10min为宜,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在教学资源容量设定时,必须保证微课资源形式的多样化,其中以微视频为主,并辅以导学方案和微讲义等资源,并保证其数据容量的适中性,以此便于學习中利用移动设备进行上传或者下载操作。

1.3 系统性原则

在微课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科定位,并综合分析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以实际教学内容为主要依据,并且在最终知识点的选取和划分中必须保证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满足课程目标和学科特点。此外,在微课设计时要把握全局性原则,保证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即一系列微课程之间必须具备内在逻辑性,但是还应兼顾独立性,并不是在内容上完全依赖。

2 微课在软件课程中的应用具体策略

2.1 合理设计微课,确保Flash动画制作教学效果

微课设计过程即为知识点的细化过程,在清楚教学总体目标和子目标的基础上,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进而设计具体的微课内容。Flash动画制作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应变能力,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充分结合微课的细化特点,将其应用于Flash动画制作教学中。例如,在“制作传统补间动画”设计时,教师将微视频实践设定为5~8min,并将教学难点设定为如何设置和创建“传统补间动画”。在具体微课设计中,教师将其分为四步进行,第一,教师对“背景层”创建实施操作,将其设置在时间轴面板上,在“背景”元件放置在舞台后,选取时间轴的30帧位置,在此处按F5键,这一部分设定时间为35s;第二,对“人层”进行创设,并将其放置在时间轴面板上,在舞台上拖入“人与大桌”元件,并选取时间轴的30帧和15帧的位置按F6键,进而实现两个关键帧的复制,这部分设定时间为90s;第三,将“固定桌面层”设置在时间轴面板上,在舞台上拖入“小桌”元件,进而选取时间轴的30帧位置按F6键,实现对关键帧的复制,该部分设定时间为65s;第四,将“回转桌层”设置在时间轴面板上,在舞台上拖入“互转桌”,并选取时间轴的30帧位置处按F5,该部分时间设定为30s。

2.2 利用微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Photoshop教学质量

在微课教学模式下,教师可通过QQ、微信或者论坛等形式创建学习平台,将事先制作好的视频上传至平台中,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在系统教学前学生便可形成相对明确的思维导图,知晓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而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效率。Photoshop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微课的资源优势和课前预习的灵活方式开展有效教学,并通过微视频创设恰当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Photoshop图层应用教学中,教师设计两段微视频,第一段视频为图层创建、删除和隐藏的具体操作方式,在课前上传至学习平台,要求学生进行自学。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为学生播放另一段微课视频,视频内容为某房地产商业广告的成果展示,通过图层与各工具融合呈现出的完美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利用图层知识进行主题创作,教师为每个小组设定不同的主题,要求学生在20min内完成相应作品,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组内交流或者请教老师。

2.3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3Dsmax教学质量

传统软件课程中多应用PPT等教学手段,旨在为学生营造较为直观的学习氛围,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为了提高软件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以丰富多彩的视频画面和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3Dsmax室内家具建模教学中,教师选取沙发建模这一课时为例,教师在微视频中导入《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电影的精彩片段,使学生了解20世纪20年代那种奢华的室内装饰艺术,其中充满黄金色的色调和珍贵的木材,给人以优雅的体验。并且教师在上传微视频的同时辅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将电影中的室内装饰风格与当下较为流行的风格进行对比,并至少列举两种以上。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简要概述微课内容,进而组织学生对思考题目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渗透相应的设计要点和难点,并在讨论后以电影中的场景为参考,要求学生进行具体设计,教师予以相应的指导。

3 结语

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特点鲜明且教学效果显著,将其应用于软件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具体设计与教学中充分结合多媒体软件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合理科学地应用微课模式,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晓,崔良中,郭晖,等.计算机语言与软件课程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28):54-55.

[2]陆璐珂.开放教育微课程开发的Snap!By Lectora应用策略[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87-92.

篇5:美术;创作新式飞机

1、能在欣赏各种飞机的基础上创作新式飞机。

2、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1)各种飞机图片和飞机模型。(2)油画棒,荧光笔,水彩笔,黑色两头笔,彩色铅笔,颜料等。

环境创设:布置“新式飞机”展区。活动指导

1.引导幼儿观察各种飞机图片和模型并讨论。

引导语:你认识哪些飞机?他们有什么作用?外形有什么特点? 选择幼儿比较熟悉的几种飞机进行讨论。

客机:组织幼儿讨论它的用途,并从机身、机翼、尾翼等处观察它的外形特点。军用飞机:与客机的外形相比较,引导幼儿找出明显的不同点。讨论:如果让你设计新式飞机,你会设计什么样的飞机? 2.引导幼儿创作。

引导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作画材料。

启发幼儿从机身、机翼、尾翼入手,想一想,变一变,设计一架新式飞机。

重点指导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为其做局部示范,也可鼓励其模仿同伴作品,逐步提高创作能力。3.组织幼儿展示、分享作品。

篇6:用新式造句

新式解释

【意思】:新近产生出来的式样:~农具|这个工厂是新建的,设备和装置都是最~的。

新式造句:

1、这是一张可怕的新式武器的图片。

2、这架新式飞机以两倍于音速的速度飞行。

3、这种新式火箭由军方进行了广泛的测试和调试。

4、因此,这种新式头戴仪器应该在所有医院和研究机构中代替老式装置。

5、为保持这支新式部队的战斗力,骑士需要有收入来源。

6、多年以前,在法国巴黎,出现了一种新式的步行方式。

7、即使没有银色刺绣和枕头状的发型,这也是一种新式的着装方式。

8、新式自我追踪系统可以测量我们的身体、想法和变动。

9、软件发展的模型驱动方法不是一种独特地新式方法,在过去就已经被使用并获得了不同程度地成功。

10、这种新式灯泡是为应对1973年石油危机而发明的,意在帮助家庭削减能源消耗。

11、女人正是他的新式武器。

12、新式的课堂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大量复杂的技能,在数字文化框架下的能力。

13、即使加上新式橙色“救生衣”——固定在顶部使其漂浮(如图片所示),你也几乎感觉不到重量。

14、HDMI是最新的高清电视,蓝光播放机,苹果TV,许多新式电脑和视频卡,以及其他众多视频设备默认连接端口。

15、这种通过插件创建新式网络体验的竞赛,在开发人员中并未受到普遍欢迎。

16、您可能不知道,但大多数新式硬盘有一个称为“写高速缓存”的东西,硬盘使用它来收集暂时被挂起的写操作。

篇7:新式粉笔作文

新式粉笔作文

我发明的新式粉笔是集吸尘、擦黑板、写字于一体的粉笔。的一天,在一座学校里,老师正用我发明的新式轻便粉笔写字。瞧!它分为粉笔部分与吸尘部分两个部分。粉笔部分是与铅笔相似十五厘米长的圆柱体。它在握笔处有一层塑胶纸(可调节)包着,使老师的指尖不被弄脏,在笔的中间也有一层塑胶纸(可调节)固定在任何一个位置,让大家的手指后节不会脏,而在笔尖上方一点的地方,有个可移动的小方盒,它可以在老师写字时紧紧接住那些飘下来的粉尘。也许你会问,为什么在小方盒塑胶纸等后面都有可调节呢,那是因为若固定了当一节粉笔用完了这些东西岂不就没用了,可调节便可用到一支粉笔用完且它还可以拆下来安装到另一支粉笔上(粉笔与这些物品不在一起)。在粉笔顶端有一个螺丝衔接口,它是为了把吸尘部分的螺丝镶进去,使它能紧紧地结合起来。粉笔上的那个微型吸尘机是一个圆盘式的吸尘机,它是一个黑色的很薄的圆柱体,只需按一下圆盘下的.按钮,再把它贴紧黑板就可轻松地把黑板上的字迹吸掉,而且它面积大,吸力也强,可快速有效也擦干净黑板。整个吸尘机是用塑料组成,只有在与黑板接触的口子处是软绒毛。以免在与黑板磨擦时互相损坏。若吸尘机里的粉尘太多了,便可打开吸尘机右侧面的盖子,把粉尘倒出去。怎么样,我的新式粉笔还不错吧新式粉笔作文500字

篇8:美国新式大学密涅瓦的教育启示

打着“颠覆传统”的口号,密涅瓦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传统大学确有不同之处,它根植于“全球化”“互联网”等时代主题,力求突破传统高校的桎梏,实现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本文试厘清密涅瓦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及其对转型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密涅瓦人才培养体系

创立“密涅瓦大学”的想法萌芽于本·纳尔森(Ben Nelson),他认为“传统大学正在挫败学生”,他要“创立新的大学,改变人们对大学的印象”。[1]2013 年纳尔森正式创立新式大学——密涅瓦大学,并从2014 年开始招生。

(一)密涅瓦大学的主要特征

密涅瓦大学的基本信息如表1-1 所示,与传统大学相比,密涅瓦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第一,没有固定校园,学生四年全球七城游学。密涅瓦大学没有像传统大学那样建有庞大的校园、豪华的校舍和体育馆,而是把省下来的钱全部用在学生身上。学生第一年在旧金山的办公楼中学习,从第二年开始每学期在全球一座城市中学习与生活,充分利用当地公共资源,融入当地文化,学习当地语言,开展研究项目——这种全球沉浸式(Global Immersion)学习,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传统大学也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但无法让学生四年时间全球游学,而且学生往往局限在校园内,并未真正融入国外文化。

第二,自主设计招生评价体系。密涅瓦招生不需要SAT、CAT成绩,这和传统大学完全不同。密涅瓦自主设计在线评估体系,学生提交入学申请,参加在线测试,达到入学标准即可被录取。密涅瓦在线测试系统重点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应变能力,这样的测试学生很难提前准备。

第三,全面的小班研讨课,禁止讲授式教学。密涅瓦的课程全部都是20 人以下的小班研讨课,讲授式教学被禁止,这是传统大学难以做到的。学生课前课后进行大量的自主学习,课堂上积极参与研讨,教师主持并引导学生讨论与辩论。密涅瓦的研讨课基本上都是在线研讨,学生的课堂表现被实时记录下来,教师可根据这些数据追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并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传统大学虽也开设小班研讨课,但比例很小,而且由于教师有科研任务在身,研讨课也多由研究生主持,并未到达期望的效果。

注:表1-1是笔者根据密涅瓦官网等相关网站公布的资料整理而成。

(二)密涅瓦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密涅瓦的本科生培养由四个层层递进的学习模块构成: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专题课程——毕业项目,每学年完成一个学习模块,每个模块的课程或项目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应的核心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表1-2)。[17,18]与传统大学相比,密涅瓦的培养方案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没有入门课程。密涅瓦不提供大学入门课程,而是从相当于传统大学三年级的课程开始。密涅瓦认为“在知识开放的时代,高中生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入学之前要通过自学掌握相当于传统大学大一、大二年级的课程。

第二,新型跨学科综合课程。传统大学的“跨学科”大都是这样的模式——“学生在本专业课程之外选修几门其他专业的课程”。这种“跨学科”的模式中,学生通常将其他专业的课程作为“副课”“业余课”来对待,并未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很难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合。密涅瓦采用新的方式促进学科交叉——将若干门课程知识综合成一门课,并将这些知识综合运用到专题研究中。比如,“理论分析”这门基础课,囊括了“统计学、逻辑学、决策、计算机模拟、数据分析、仿真、可视化”等许多课程知识,将这些知识综合起来分析具体问题——这种新型的跨学科综合课程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运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中。

第三,少而精的课程体系。密涅瓦本科生培养一共只有16 门课程,比传统大学的课程数量少很多,相对于我国高校本科生需要学习几十门课程而言,密涅瓦更为精简。虽然课程数量不多,但都是跨学科的课程,而且每一类课程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表1-2),为最终的培养目标服务。

不同于传统大学,密涅瓦“没有固定校园、学生全球游学、所有课程都是研讨课”,这些引人注目的创新之处是传统大学想尝试但难以实现的变革。在传统大学,改革往往会涉及多方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突破性的改革更不可能。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指出:“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很重视教学,都希望学生获得发展,也知道讨论式教学比讲授式更好,但他们没有很大的压力和动力去改革”。[19]正是因为看到传统大学问题很多但又难以变革,所以密涅瓦大学得以创立,其宗旨就是“颠覆传统”。

二、密涅瓦:创立新大学,实现新变革

(一)传统大学需要变革,但阻力重重

密涅瓦大学首任校长斯蒂芬·柯斯林说到,“为什么我要离开像哈佛、斯坦福这样既有的精英大学,而加入一个全新的大学?答案很简单——我想贡献自己的力量,建立一所更好的大学”。[20]在柯斯林看来,“传统大学问题太多,阻碍变革”,因此“创立新大学,才能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 “当下的大学,有太多的‘传统体制’阻碍着变革,这些体制下,学校都是大课堂,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在昏睡状态;而那些风行一时的网络课堂,专家们讲授的大多是学生们已知的信息”。[21]“大班化教学的突出问题在于:学生几乎没有与教授正面交流的机会;教授基本上是让助教们解疑答惑或批改作业,教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日益减少”。[22]美国《大西洋月刊》的深度报告以密涅瓦为案例,集中反思高等教育的问题——“以常春藤为代表的一群顶尖名校里风行的‘一位教授面对一群学生进行授课’的讲座式授课早已落伍”。[23]虽然传统大学存在许多问题已是世人皆知,但无法进行突破性改革。前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 · 萨默斯曾兴奋地评价密涅瓦:“我太知道它们(高等教育)需要改革、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革,密涅瓦现在做的,就是美国高等教育亟需的一些东西,但是我之前作为哈佛校长时,甚至连1% 的改变也做不到。”[24]

(二)创立新大学,实现新变革

从大学发展史来看,科技进步、时代变革,必然要求大学的职能、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变革,但传统大学要么固守传统要么自我束缚,变革的阻力甚大。这时候就会催生出新型大学实现新的变革满足社会发展之需要。而新型大学一旦获得成功,就会促使传统大学竞相效仿,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转型,最终改变高等教育的面貌。这一规律曾反复出现:

早在17、18 世纪,“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理念在德国的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开始萌芽,但未受到广泛的重视,1809 年创立的柏林大学真正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作为办学理念,开创了近代大学的雏形,从此科研成为了大学的基本职能,带来了大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19 世纪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实用科学的价值日渐受到重视,但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古典大学“固守古典学科的主导地位”。1826 年创立的伦敦大学强调实用科学的地位,在当时是一所十分新式的大学,但正是伦敦大学以及当时的其他新式大学对实用学科的重视,并获得成功,从而促使古典大学也跟着变革,把实用科学作为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 世纪60 年代,在《莫雷尔法案》的推动下,以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赠地学院”使“社会服务”成为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再后来,于1876 年创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重点,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基本模式,引发传统大学的改革。

本·纳尔森认为“当下的大学比20 年前更迫切地需要变革”,[25]但是“与其在传统大学内部进行改革,还不如创立新的大学,为其他大学树立前行的灯塔”。[26]用伯顿·克拉克的话说“传统大学变革困难,创立新大学反而更容易实行变革”。纳尔森说到“当一所新大学得以建立的时候,比如创立于1870 年代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在美国创立的第一所德国式的研究型大学,在不到10 年时间之内便改变了整个美国高等教育的面貌”。[27]

21 世纪,全球化、知识经济、互联网时代,封闭式、讲授式的教学已不再适用,学生需要在开放的研讨与互动中,培养思维能力、批判性和创造性精神。虽然传统大学已意识到变革的必要,但受制于各方面的阻力,无法真正实现突破性变革。而新创立的密涅瓦大学,正是希望摆脱传统大学的那些束缚,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将新的理念、方法、技术、模式推向实践,以“颠覆”传统大学教育模式,成为一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而非以科研为核心的精英大学。

(三)密涅瓦面临的质疑与挑战

从资源投入、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方面来看,密涅瓦大学的确走得比传统大学更前,许多方面的改革是颠覆性的。对密涅瓦的赞誉确实很多——许多学生放弃常春藤盟校入读密涅瓦,许多学者放弃哈佛、斯坦福等名校的职位加盟密涅瓦,这本身就是对密涅瓦的肯定。

但也有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公众对此提出质疑:“为了吸引著名科学家的加盟,密涅瓦大学创始人纳尔森承诺教授可完全拥有他们的知识产权和研究发现——有些教育家对此表示怀疑,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等教育专家罗伯特·詹姆斯基(Robert Zemsky)说‘这样模式没有一个长久成功的案例’,詹姆斯基同时指出密涅瓦难以建立声望卓著的自然科学系——没有实验室,学生连实验都无法操作”。[28]“密涅瓦计划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一所新建立的学校如何在短期树立声望。美国高校的发展依赖于培育了至少几十年的声望,要想短时间内塑造其公信力,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非易事”。[29]

密涅瓦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它必须吸引高水平的学生——密涅瓦希望成为一流大学,但目前还没有获得一流大学的声誉;其次,盈利是其重要目标之一,但许多在线大学或教育项目都没能营利——纳尔森坦言“如果在2015 年秋季没能招到250 名高水平的学生,那么密涅瓦很可能会失败”;最后,密涅瓦必须证明在线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获得和传统课堂教学相同的教育体验。[30]

三、密涅瓦大学的教育启示

密涅瓦还十分年轻,其办学模式、教学方式尚在探索阶段,遭遇质疑与挑战在所难免。对于密涅瓦大学,以及整个高等教育界,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密涅瓦获得成功,必将引起传统大学的效仿,从而推动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或许,在线实时研讨课、全球沉浸式学习、主动学习将在高校中普及。柯斯林说“密涅瓦如果获得成功——我认为它必将成功,这些教与学的研究成果将给许多人的人生带来巨大改变,而且密涅瓦模式将会被广泛地模仿”。[31]但即便密涅瓦的改革未能实现预期的成效,其改革与探索的尝试本身已对传统大学教育产生了影响,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与反思的地方。从密涅瓦的人才培养体系来看,传统大学教育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全球沉浸式学习

虽然许多大学都提倡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但把学生围在封闭的校园中如何能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世界的变化?密涅瓦秉持的理念是“理解世界最好的方式是融入世界”。传统大学一般只能提供短期的出国交流机会,虽然无法像密涅瓦那样让每一位学生四年时间在全球七座城市游学,但可以借鉴密涅瓦的理念与模式——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融入当地社区,学习当地语言,充分利用当地的图书馆、运动场所、博物馆等公共资源,全方位参与国外文化。这种全球沉浸式学习,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国际交往能力。

(二)在线学习与面对面研讨相结合

“慕课”潮流袭来,在线学习备受追捧,但当前很多在线学习都是这种模式——学生在线观看已经录制好的课程视频。这其实是传统课堂教育的延续,师生缺乏交流,学生被动接受既存的知识。

密涅瓦最大的优势是实现了“全面的小班研讨”:开发即时的在线研讨平台,学生和教师面对面实时交流、互动,能够实时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并及时进行反馈和评价。传统大学拥抱“慕课”的同时,不能忽略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与讨论——将在线学习与面对面交流相结合、将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积极融入课堂,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三)让“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真正落地

尽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已得到普遍认可,但实际上传统大学依然以科研为中心,科研成果是教师绩效考核的主要参照。而纳尔森强调“密涅瓦重视的是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成就,那些只对研究感兴趣或整天待在实验室以期取得一个研究成果的教师,不适合来密涅瓦工作”。[32]密涅瓦不建耗资巨大的楼宇,而把节省下来的资金都花在学生身上——“学生的成功就是密涅瓦的成功”。

在可预知的未来,科研仍然是许多高校的首要任务,但即便如此,传统大学也可以从密涅瓦的模式中有所借鉴。比如,减少不必要的楼宇建设和装潢,把省下来的钱用于资助学生开展研究项目;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增加高质量的研讨课;建立终身服务体系,让学生毕业之后还能得到母校的关怀——只需稍作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就真正落地了。

摘要: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教育模式有待变革,但受制于各方面的束缚,变革遭遇重重阻力。2013年诞生于美国旧金山的密涅瓦大学是一所以“颠覆传统”为口号的新式大学:它“没有固定校园、学生四年全球七城游学、所有课程都是在线小班研讨课、讲授式教学被禁止”。文章梳理了密涅瓦的基本特征、人才培养方案及其面临的挑战,认为,从大学发展史来看,创立新型大学往往能实现传统大学难以实现的变革;密涅瓦如果获得成功,其教育模式必将促使传统大学进行效仿与变革;即使密涅瓦将来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效,其大胆的改革尝试,也值得传统大学反思与借鉴。

篇9:北洋新式教育:挡不住的脚步

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在颐和园鱼藻轩,王国维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吸完一根烟后,他跃身头朝下扎入水中,自沉而死。

事后,人们在他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短短数言,却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猜测。

王国维之死,有人说是一个时代的背影,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时代的问号。其中因由,难以深究,但多半要落在遗书中这个“变”字上。

同样是1927年,新时代的象征、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正在享受他意气风发、名满天下的日子。这年初,“我们的朋友胡适之”由英国赴美国,在纽约、费城等地游历并演讲,并向母校哥伦比亚大学补交了博士论文。然而此前他顶着博士的头衔已有十年。

十年前,新文化运动正在国内迅猛展开。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倡导文学革命,一时名声大噪,以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也慕名聘请他当教授。胡适便决定立即回国。他离开纽约,以洋翰林(博士)的身份出现在国内文化界和北京大学的讲坛上。

胡适博士学位的问题,便成为传说中的学术八卦。究竟是胡适隐瞒了自己尚未获得博士学位的事实,还是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蔡元培为了让胡适进入北大不惜帮其伪造学历。

毕竟,类似的事情,蔡元培已经做过了。1916年12月26日,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发布命令,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当天上午,蔡元培到西河沿的中西旅馆走访陈独秀,劝说陈独秀到北京大学就任文科学长。当天没有谈妥,蔡元培便天天过来,有时来得早,陈独秀还没起床,他便拿着凳子坐在房门口等候。陈独秀被蔡元培的诚意感动,决定举家迁往北京,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然而,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并不够资格。虽然陈独秀一生5次东渡日本,但他从没有接受过日本全日制普通大学的学历教育。他没有学位头衔,也从来没有在大学里教过书。但蔡元培却在陈独秀的履历上写道: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

蔡元培为了保证陈独秀能顺利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不惜为其伪造学历。其中原因,也无非是人才难得,而他已经等待太久。

在“旧”北大,教授是“中堂”

学生是“老爷”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蔡元培担任首任教育总长。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革学制。清末遗留下来的“壬寅学制”和之后更详细、更完备的“癸卯学制”,都存在着重大问题——几乎完全是抄袭日本学制而来,女子教育毫无地位,而在课程的设置上,按照中学为体,保存国粹的原则,规定各级学堂必须把读经科和中国文学科列为重点的必修课,其目的就是“保存圣教”、“巩固国本”。

对于蔡元培而言,学制改学堂为学校,废除尊孔读经,取消进士出身奖励,确定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女同校制度,这些都不算太难。但是完全否定“中体西用”这个一直沿用的文化观念,用“民主共和”和“科学民主”的精神来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打造一整套借鉴欧美的先进教育模式,却十分困难。

蔡元培面临的问题是,国内教育界风气未开,时机未到。而当时留学欧美的学生尚未归国,缺乏人才。他只能等。

蔡元培为什么要舍弃日本学制,借鉴欧美学制呢?以北大为例,1917年之前,北大实行的是日本的年级制,一学年要学习若干课程,都是必修课。这种年级制的缺点显而易见——平均化。哪怕你单科成绩再优秀,只要有几门课程不及格,就要全部复习,全部考过才行。这样学生就没法发展个性,自由地钻研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最终便兴味索然,有的学生在教室中瞌睡,有的看闲书,有的干脆旷课。

到后来,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时候,北大被戏称为“赌窟”和“探艳团”。学生不把北大当作是学习研究的地方,而是当作他们升官发财的踏脚石。教授也大多来自官场,只论官阶大小,不论学问。教授被称为“中堂”或“大人”;学生们则被称为“老爷”。教授和学生们大多声名狼藉,要么赌博,要么嫖妓。

蔡元培此来,便是抱着整顿北京大学的决心。整顿从文科做起,从聘请文科学长开始。蔡元培心目中的文科学长,必须是“积学与热心的教员”,还必须“具有革新的思想”,勇于“整顿”的精神。而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发时代之先声的陈独秀,在蔡元培看来,“是一员闯将,是影响最大、也是最能打开局面的人。”

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后,胡适、沈尹默、章士钊、钱玄同等先后加入进来,开始对北京大学文科进行改革和整顿。而蔡元培也在教育部召集的在京各高校代表会议上就提出废除年级制,采取选科制议案,并决定由北大试行。选科制仿效美国办法,学生除完成必修课外,可以自由选课,既可听本系老师的课,也可去别系听课,还可以与教师自由商讨学理。在北京大学文科各系听课的,既有经过入学考试的正式生,也有经发证注册的旁听生,甚至还有悄然而至的“偷听生”。毛泽东和瞿秋白就曾是北京大学的旁听生。

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北京,“文学革命、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

“老顽固”辜鸿铭

最佩服的却是蔡先生

不过,蔡元培大刀阔斧地改革,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他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坚持旧文学的黄侃在课堂上大骂倡导新文学的师弟钱玄同“有辱师门”;有着“性博士”之称的张竞生则提倡“情人制”“外婚制”;拖着长辫子的辜鸿铭不买胡适的账,嘲讽胡适不配当老师,还和刘师培一起主张恢复帝制,但蔡元培还能容得下他们,并且绝无门户之见。

北大教员们偶尔有刻薄言论,他也不以为侮。蔡元培有一次跟钱玄同聊天,钱玄同突然问蔡元培:“蔡先生,前清考翰林,都要字写得很好的才能考中,先生的字写得这样蹩脚,怎么能够考得翰林?”蔡元培微微一笑,说:“我也不知道,大概因为那时正风行黄山谷字体的缘故吧!”

不过,看谁都不顺眼的辜鸿铭,却不会说蔡元培的坏话。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蔡元培向当局提交辞职信,教授们集体挽留校长,辜鸿铭积极响应,但是他的理由却让人哭笑不得,他说:“校长是我们学校的皇帝,非得挽留不可。”

其中因由,辜鸿铭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讲过:“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张之洞)做了前清的官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1892年,蔡元培25岁,高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要知道,进士点中翰林意味着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封妻荫子都顺理成章了——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督、巡抚等衮衮大员绝大多数出身翰林。但他却要革命。

早年蔡元培相信刺杀救国,组织过暗杀团、御侮会,他自学化学,对照简易炸弹制作说明书,居然制造出了炸弹。据说吴樾用于刺杀出洋五大臣的炸弹,就出自蔡元培、陈独秀之手。后来,他的校长办公室里,不仅有文房四宝,还陈列着炸弹。

蔡元培在北大,也是继续革命,他在北大实践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以期实现学生的健全人格,从而避免传统封建教育对个性的压抑。只有像他这样经历了私塾教育和科举考试的人,才深知传统教育的弊病。不过,北洋时期能诞生这么多位大师,恐怕也要归功于这复杂的教育背景——幼时既受过旧式私塾教育,又受过早期西式启蒙学堂教育,其后还接受过近代大学教育,这样的人以后不会再有了。

有人一心守旧

但更多人在努力创新

不过,哪怕是蔡元培再有人格魅力,一直以清朝遗老自居的王国维对于去北大任教这件事,始终犹豫不决。作为孜孜治学之人,北大是个很好的平台,但是新文化运动的风潮又让他困惑不安。

1917年,胡适、周作人等一批新人受聘北大之际,蔡元培就通过王国维的旧时同窗、时任北大教员的马衡邀请王国维来北大任教。王国维跟好友商议后,还是觉得“我辈乃永抱悲观者,则殊觉无谓”,就以害怕搬家为借口,婉拒了北大的邀请。后来他勉强答应当通信导师,仍留在上海,也不肯接受北大的薪金。

直到被逊帝溥仪任命为“南书房行走”,王国维这才举家迁往北京。后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王国维一心守“旧”,但当时的整个中国是朝着“新”去的。因为此时作为中枢的北洋政府无法有效统治整个中国,内部也一度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因此对教育界的控制非常有限。原来的儒学思想已经失去了正统地位,政府又无力树立一种新的正统教育思想,各种新的教育思想层出不穷,反而形成了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罕见的百家争鸣局面——平民教育思想、工读主义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科学教育思想和国家教育主义思想等新式教育思想不断涌现,教育界人士还为之进行了各种教育实践。比如陶行知,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几乎将以上教育思想挨个实验了一遍。

1927年,王国维自沉之际,在距离北京约五百里地的河北定县,留美归来的晏阳初,正在这里进行一场前所未见的实验,他想把定县变成推行平民教育理想的实验中心。

晏阳初主张的平民教育,就是办平民学校,对这些平民(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他希望能找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办法推行全国。他认为,中国的大患就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所以平民教育是救国和改良社会的必要措施,“要中国有希望,须乡下佬有希望,要乡下佬有希望,须乡下佬识字,受教育。”

这项立足于民间、扎根于农村的运动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士,鼎盛时这里的工作人员达五百余人,像晏阳初这样举家迁居定县的学者、教授也有几十位之多,他们编写课本,如平民文学、识字教育、历史图说等,给农民上课,与农民生活、工作在一起。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是受过最好教育的留学生,冯锐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博士,瞿菊农是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冯梯霞是康奈尔大学博士,李景汉是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刘拓是美国艾阿华大学博士……

不过,在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经济凋敝,这样的实验注定失败。后来周作人前往定县参观,回来后得出结论:“中国现在有许多事都无从说起……”

因为欠薪

鲁迅结束了他14年的公务员生涯

从何说起呢?虽然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教育产生了二十世纪两个最伟大的成果——发明了汉语拼音和简化字的编订,还出现了大批大师级的人文社科学者,有人将之归功于北洋政府的“民主”,但其实北洋政府的军阀们还不是靠实力和利益站派系,而不是底层民众得以发声。没撕破脸皮前就是相当民主的府院之争,一撕破脸皮就成军阀混战了。

军阀混战,耗尽了国库资源,所以,教育界的欠薪问题,几乎无处不有。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但虽然有规定,实际上却没法执行。地方军阀动辄截留税款,教育经费就很难准时拨下。以南京为例,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缺额就在每年20万以上。

1912年2月,鲁迅接受蔡元培的邀请,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佥事,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每年工资650元。当时看起来不少了,但是积欠薪资成了常有之事,即便发薪也常是打折发给。所以到了1922年,北洋政府已经欠了鲁迅差不多5000块,这可是一笔巨款。鲁迅就只能靠兼职和稿费过日子,隔三差五去政府讨薪,到后来实在要不到,1926年夏天,鲁迅只好辞职不干。而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因为要领导北京教师的索薪运动(由于教育经费短缺,教育部门拖欠了教职工三个月的工资,各个学校都无法正常运转),就没有参加中共一大。

北洋时期,国库尚无法满足仅有几所国立大学的运营。所以几所国立大学也是偏科严重,虽然人文学科出了很多大师,但比较“费钱”的理工科,就基本没什么发展。

相比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就更得不到重视。举例言之,相比大学教师,中小学教职员工资实在太低。当时南京市的小学,校长月薪24元至32元。教员薪水至多22元,少的只有9元,甚至比不上一个搬运工人的薪水。

不过,北洋政府的政策还是比较灵活。既然没钱办大学,那就鼓励私人办大学。既可以弥补公立大学之不足,又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出现了两次兴办私立大学的热潮,前后诞生了40多所私立大学。但因为北洋政府无力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大多数私立大学的办学水平低劣,有的甚至借办学敛财,但幸运的是,还是有一批认真办学的私立大学脱颖而出,如严范孙、张伯苓创办的南开大学,陈嘉庚斥资创办的厦门大学,张謇创办的南通大学,以及光华大学、中法大学、广州大学等等,这些学校也成为日后中国著名的大学。

上一篇:(833题)信贷全流程标准化网络知识竞赛题库下一篇:听钱志亮报告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