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读书笔记

2024-05-17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读书笔记(精选5篇)

篇1: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读书笔记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读书笔记

一 关于国务院负责人人选的调整的考虑

1是权力不宜过分集中。

2是兼职、副职不宜过多。

3是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

4是从长远着想,解决好交接班的问题。

二 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要求

三个方面的要求:(1)经济上,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2)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健全革命法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击一切敌对力量和犯罪活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为了实现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组织上,迫切需要大量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三 党和国家现行具体制度中的弊端

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1官僚主义现象,2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3家长制现象,4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5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它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

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

革命队伍内的家长制作风,除了使个人高度集权以外,还使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组织成为个人的工具。

四 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

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

1要划清社会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界限,决不允许借反封建主义之名来反社会主义,2 也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

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这需要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

五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正在考虑逐步进行的还有如下重大改革 第一,中央将向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

第二,中央已经设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正在考虑再设立一个顾问委员会(名称

还可以再考虑),连同中央委员会,都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明确规定各自的任务和权限。

第三,真正建立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从上到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

第四,有准备有步骤地改变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经理负责制,经过试点,逐步推广、分别实行工厂管理委员会、公司董事会、经济联合体的联合委员会领导和监督下的厂长负责制、经理负责制。

第五,各企业事业单位普遍成立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代表会议。

第六,各级党委要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篇2: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读书笔记

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就我国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革问题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

今天我将这篇讲话认真读了一下,深受感悟。

这篇讲话深刻揭露和分析了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及其产生的根源,系统精辟地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标志着党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和理论纲领的基本形

成。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

一、国务院负责人人选的调整

二、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三、改革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

四、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五、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具体重大改革

第一部分先讲到“权力不宜过分集中”,就这点,我看到邓小平他老人 家分析的比较具体的,感触颇深。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我想这个权力的问题就是因为集中在高官权贵的手上,老百姓更谈上不“权”的问题了。这是一个,再一个,对政权的影响也是至关重大的。“兼职、副职不宜过多。简单些,也容易加重人民的负担。“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我想也是从封建王朝和民国时期吸取的经验,可以这么说,封建时代,权力集中于达官贵族,不管是官员也好,皇族也好,始终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认为老百姓是应该为他们付出的。邓小平他老人家这样说,给我们中国人民来说一个明确的认识,也显示了社会主义另一优点,权力是人民的、是集体的。“从长远利益着想,解决好交接班的问题”说明白点,大家读过历史的,即使不深入的,偶也见过历代王朝,一个皇帝,自己坐到老死,然后又儿子继承,这样的制度也涉及到皇权贵族,可能来说也是这样的,这也是封建王朝走向末落的原因之一吧。“长远”这个时间可能说是无限的,社会关系也是复杂的,但是必须这样制定,只能这样,如邓小平他老人家所说的,才能涌现了年轻有为的干部队伍,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的促进国家的发展,也能让那些年轻有用的人发挥他们的能力。这一点的提出呀,竞争是激烈的,也不像当坐高享受那么容易了。

第二部分中讲到要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及其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主要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经济上,迅速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

(三)为了实现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组织上,迫切需要大量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第三部分讲到改革党和国家的一些具体制度。应为在当时的制度中,有不少的制度都有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其中弊端主要有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生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它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

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

第四部分讲到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毕竟中国经历了这么久的封建社会,许多封建思想在人民的思想里扎根,这很妨碍现代社会的发展,公

民的权利意识淡薄,不懂得维权等。

第五部分具体讲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具体改革。分时段的具体执行,这样

有利于党的发展,保证党的优越性。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真正开启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路,在它的指引下,我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不断深入,在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和思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全面分析了我国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系统总结了官僚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和严重危害;完整准确地剖析了官僚主义的体制根源,找到了可行路径;深刻总结了“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体制原因。二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在这篇文献指导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逐步清晰,改革方案逐步细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机构和章程等及时出台;通过设立并在适当时机撤销顾问委员会顺利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三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运用唯物史观深刻剖析了现存政治制度中不适应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确立了改革的价值取向——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入剖

析了制度与权力的辩证关系;剖析了我国现实政治问题的文化根源。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在本文中,邓小平同志科学地分析了我国党和国家

领导制度的历史和现状,深刻地阐明了我国进行党和国

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迫切性、目的、基本内容以及应采取的根本性措施和方法。

首先,邓小平同志阐明我国党和国家

领导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目的和方向,指出,为了适应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

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对

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继续进行改革。改革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为了充分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主要应当努力实现以下三

个方面的要求:经济上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

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障全体

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和各项企业事

业的权力;组织上造就大量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具

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党和国家的各

种制度究竟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

来检验。

其次,邓小平同志深刻揭示了我国现行政治体制

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强调要着重从制度方面来解决问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优越的,但是党和国家现行的一

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着不少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果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就要严重的脱离群众。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邓小平同志还明确地

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

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因此,只有对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才能逐步克

服它。

再次,邓小平同志提出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

想影响的任务,指出,上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种种弊端,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过去我们对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残余影响的重要性估计不■,现在应该明确

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

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在思想政治方面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同时,决不能

丝毫放松和忽视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

判,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最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应采取的根本性措施和

方法。这些根本性措施是:改革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的领导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改革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制度,建立和实行党政分工制;改革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实行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分权的管理制

度;改革我国领导制度忽视法制的制度,健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改革机构臃肿的领导体制,精简机

构;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和人事制度,实现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他还强调指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正确方法是: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当前,只有不断地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改善党的领

导,乃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点。

邓小平同志的这篇文章,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在本文中提出的关于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这些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对我们当前探

篇3: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春节足迹

1980年

复出的邓小平果断启动改革开放大幕

1980年春节是2月16日,邓小平和华国锋、李先念三位领导人一起出席首都党政军民春节联欢会。这是一个30000多人气氛热烈的晚会,参加者包括王震、邓颖超、徐向前等革命元老。复出的邓小平无疑是晚会上最为注目的中央领导。

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果断启动改革开放。4个经济特区建立,改革开放从广东起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在全国铺开。仅仅数年的时间,改革开放政策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创造力,共同造就了国内经济社会一片繁荣的大好形势。

1984年

邓小平为特区的争论一锤定音

1984年2月2日是春节,邓小平早早离开了北京。改革开放几年来,广东经济发展迅速,但也难免泥沙俱下,各种问题不少。争议随之而来,有人暗地做文章,想把经济特区的发展拉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邓小平因此决定要亲自去特区看一看。

1月24日,南方灿烂的阳光里,邓小平和家人来到深圳。下午黄昏时分,他登上深圳国际商业大厦22层顶楼天台,凝望夕阳映照下的深圳新城区,然后对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梁湘说,“都看清楚了。”

第二天,邓小平来到深圳河畔的小渔村,和当地渔民聊天。听村支书说1983年村民人均收入达2300元,家家都是万元户,他有些不信,亲自来到一个渔民家里。这家人楼房气派,装修精致,还有电视机等家电,主人说月收入在四五百元。他女儿邓榕大声告诉他:“老爷子,比你工资还高呢!”

邓小平放心了。1月26日,他挥毫泼墨,为特区的争论一锤定音:“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2月1日除夕,邓小平和老战友王震、杨尚昆在广州过年,与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一起参加春节联欢。正月初六,他又赴厦门特区继续考察,所见所闻令他欣喜,于是再次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回京后,邓小平找几个中央领导人谈话,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纳入开放范围。

1990年

江泽民上任后的第一个春节

1990年春节是1月27日。1月19日,中顾委、中组部、总政在北京联合举行茶话会,2000多位老同志出席,但新任总书记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李鹏却没有出现。主持会议的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解释说:江泽民、李鹏本来也打算出席,但因为中央决定,春节前后中央和地方的领导同志要尽可能地下到基层,同群众共度春节,所以他们已去外地,不能出席今天的茶话会了。原来,在这场茶话会举行时,江泽民正在大同矿务局云岗矿160多米的井底。他看望了生产第一线的煤矿工人后,第二天上午来到受灾严重的大同县堡村,走进临时搭起的越冬暖棚里,询问灾农衣、食、住等困难。

1月18日到24日,江泽民一直埋首山西考察。回到北京后,他于25日下午出现在人潮如织的东单菜市场和东安市场。当时《人民日报》报道:“面包车在东单菜市场门前一停下,江泽民总书记下车走进售货大厅。他从一个柜台挤到另一个柜台,和售货员握手拜年,并一一询问了商品价格及销售情况。人们很快认出了额头冒着汗珠的江泽民,争相同他握手问好。”

大年初一凌晨1点,江泽民和李鹏一起出席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午10点出席一年一度的国务院团拜会。下午,又和田纪云、李锡铭、温家宝赶到京郊梨园乡大稿村,他亲热地招呼乡亲:“春节好!我们向你们拜年来了!”当时天下大雪,他说:“希望今晚的雪下得更大一些,瑞雪兆丰年啊!”

其他几位政治局常委也都下到基层去了。姚依林到西单菜市场看望全体职工;宋平则到街头看望北京的环卫工人,当时青年女司机李顺梅正在擦车,宋平要同她握手,她感到手脏有点不好意思。旁边的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百发说:“你这是一双工人阶级的手!”

1992年

中国改革开放第二次腾飞

1992年1月17日到2月20日,怀着对改革开放的深思,邓小平开始了“南巡”之旅。1月31日,邓小平来到上海,并和杨尚昆一起过春节。在上海期间,警卫官兵发现邓小平的办公室、会客厅和卧室的灯火常常彻夜通明——他在连夜整理审定后来的“南巡讲话”。

在小平“南巡讲话”精神推动下,1992年十四大召开,大会报告确立了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邓小平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之年对改革开放的最后一个战略部署,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第二次腾飞。

1992年除夕之夜,江泽民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中央军委秘书长杨白冰一起到解放军驻京某部看望指战员,和大家共同高歌一曲《歌唱祖国》。这一年底李鹏则出差在葡萄牙,在大使馆过年。当时大厅里在包饺子,他也洗手加入,虽然包得很认真,速度却比夫人朱琳慢了许多。随访人员说:“总理的饺子包得不错,就是速度慢了点!”李鹏听后,笑嘻嘻地将朱琳包好的饺子挪到了自己的盘子里。

新世纪

胡锦涛、温家宝以务实态度直面社会问题

进入新世纪,中央的务实作风和直面困难的勇气,连续体现在胡锦涛和温家宝这几年春节的足迹里。

2003年春节,人们看到了感人的场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除夕之夜来到辽宁阜新煤矿,下到720米深处,与煤矿工人围坐在巷道的铁轨上,一起吃年夜饺子,共度除夕。

2004年农历除夕,胡锦涛在河北省张北县油篓沟乡喜顺沟村看望农民群众,与村民吕占林一家人一起包饺子。而温家宝在大年三十晚上,探望河南郑州市的几位低保户,关心“厨房里有没有饺子”。

2005年1月,大家又看到温家宝抱住陕西陈家山煤矿遇难职工的儿子,泪湿衣襟。

事实上,胡锦涛和温家宝探访慰问困难群众早有渊源,多年来,下基层考察是他们的经常性工作之一。

有专家指出:“领导干部春节期间的走访慰问、与民同乐,体现了中国悠久的政治传统和文化遗存。”而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则用了一个颇有新意的词来描述:“政治道德”。

篇4: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打印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我们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深人调查研究,集中正确意见,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地有步骤地进行改革。”从此,中国开始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邓小平说过,“没有好的制度,好人也会做坏事;有了好的制度,坏人也难做坏事”,在对人性与制度关系的论述上,还没人能超出这段话的深刻与明智。民主集中制是执政党的领导制度,从理论上讲,在这个制度下,是不可能出现诸如大跃进、三年大饥荒、十年文革等执政错误的,但不幸的是,这些在实际中却出现了,这说明了什么?至少能说明二点:

一、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要结合得恰到好处,这个度是不容易把握的;

二、能否把握好这个度,主要取决于最高领导个人的胸襟气度与执政能力。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必须要吸收之前经验,改正之前的缺点。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觉悟,邓小平才做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

他在讲话中深刻分析了党内存在的问题,说明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原因,阐明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内容,给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检验标准,也确定了进行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我国在当时进行的改革就是适应了国情,且对我国社会和制度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那么,为什么当时必须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呢?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就其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而言,无疑比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优越,但是作为这种政治制度的具体的政治结构、组织形式、运行方式即政治体制而言,由于历史原因、民族传统、经济条件、文化心理等因素,仍很不完善、很不成熟,必须进行改革。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的我国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干部制度存在的五大弊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等等。其次,改革政治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政治体制要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在经济运行上打破条块分割,引进市场机制,完善宏观调控,实行政企分开,这就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机构的调整,这种转变和调整只能靠与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来完成。

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也正是有了这个正确的觉悟和当时领导人提出的正确方针政策,中国社会在之后的发展也是顺风顺水。上层建筑的改革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变化,政治体制也适应了经济体制的变化。

在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虽然在当时我国为了新民主主义的发展进行了领导体制的改革,但是在现代社会仍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由于现代网络的发达,很多政治不足很快的会被民众知晓。广大民众迫切希望能有一些改变。当然,我们都知道改革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现在中国正在社会矛盾最尖锐的时期,中国是否能在未来成为超级大国看的就是能否安全平稳度过这段时期。专政对于现在时期的中国未必是坏事,比如新疆、西藏分裂问题一直困恼中国,如果能统一了各地在实行有针对性的民主,可能对于所有中国人都有好处。有人认为是民主造就了发达国家,其实不是美国、英国、法国 日本等国家靠的是百年工业革命攒下的家底。即使有的国家硬件在战中毁于一旦,但百年工业革命产生的科技与文化人才与高素质人民也会在短时间内恢复昔日。台湾靠的是日本50年的经营、国民党带过去的黄金、美国的扶持。当台湾开放党禁时实行民主时台湾经济早已腾飞。韩国也是一样先有经济腾飞然后才实行民主。渐进的发展避免了突然民主带来的不适与迷茫。苏联就是一个例子,苏联的突然民主改革使一个超级大国轰然坍塌。我认为运用专政使中国平稳度过这个尖锐时期,然后在宽松平稳的社会环境下实行民主才会有利于国家。用暴力的方法换得民主会使人民伤亡、社会动荡、经济倒退,用这种方法实行民主那中国就很难有机会成为超级大国了。民众在网络上的发言自由是人民权利的体现,也是对当权者的监督。

篇5: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读书笔记

.cn2009年11月01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11月01日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每一代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读书和学习,都曾在多种场合发表讲话,强调学习和阅读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而领导人本人也都是阅读方面的典范。

毛泽东

一生最大的爱好

是读书

毛泽东终生与书为伴,他热爱学习热爱读书无人能比。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自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善于挤时间看书学习。长沙求学时期他勤学苦读,革命战争年代他利用战争空隙争分夺秒地研读,社会主义建设时代更加嗜读。

没人能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包括他的图书报刊秘书逄先知。毛泽东的阅读范围,从历史、哲学到自然科学、军事,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他读书的方法充满颠覆性。他把《水浒》当政治书看,把《红楼梦》当历史书看。

毛泽东的居所就像书天书地,书架上摆满了书,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连厕所里也摆放着书。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他利用上厕所的时间,把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等书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时,毛泽东也总是带着几箱子书。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

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周恩来就怀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心愿。他的国文成绩特别好,学校每两星期做一次作文,周恩来的文思敏捷,提笔作文,一气呵成。1916年学校举行的作文比赛,他被评为全校第一名。那时候,他对学习目的已认识得很清楚。他在一篇题为《一生之计在于勤论》的作文中写道:“人一生求学,惟青年为最大之时期,基础立于此日,发达乎将来。”他认为现在努力求学,是为了日后能“作事于社会,服役于国家,以其所学,供之于世”。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写过一副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周恩来一直以此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

邓小平

把学习搞好

建立学习制度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爱读书,但不以“评论家”的身份自居。他的儿子邓朴方回忆说,“他看书从来不在上面写字,连个道都不画,熟记在心,融会贯通,他也没有记日记的习惯。”

据公开报道,邓小平还是武侠大师金庸在内地最早的“粉丝”之一,“你书中的主角大多历经磨难才成大事,这是人生规律。”这是邓小平对金庸小说的评点,也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写照。1978年12月,党中央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学习好,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提醒全党同志:“要把学习搞好,认真建立学习制度。”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中国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年轻人真正有书读。

江泽民

多读书,大兴勤奋学习之风

江泽民出身书香门弟,喜欢古典文学。1994年,他在天津南开大学,当场背诵了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苏轼的《中秋见月和子由》,令学生们叹服。

1997年,他告诉美国《时代》周刊自己的个人兴趣:“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但我同时是一个普通公民,我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比如说,我喜欢读唐诗、宋词和元曲,也读过但丁、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马克·吐温的一些作品。我还喜欢听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和柴可夫斯基的乐曲„„我相信,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是相通的。”江泽民的英语很好,能背诵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哈姆雷特的独白“生存还是灭亡”,以及雪莱的《西风颂》。他还说,如果一个中国人对贝多芬的交响乐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无所知,他就是精神贫儿。

胡锦涛

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

胡锦涛在2002年12月27日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说:“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

2003年,胡锦涛多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党要加强学习,“要注重学习世界经济知识和分析世界经济形势,不断提高在对外开放条件下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领导干部学习历史知识,必须把深入理解国情、切实解决中国的问题作为立足点。”

2008年5月3日,胡锦涛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大学时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同学们要珍惜宝贵时光,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古人讲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深入思考,才能不断进步。温家宝

读书给人智慧,让人勇敢

200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温家宝来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与编辑与读者交流读书心得时说,“当前,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战胜这场危机,不仅要靠物质的力量,还要靠精神的力量。战胜这场金融危机,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人,靠知识的力量和科技的革命。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时候,我们提倡读书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读书温暖人心、提振信心、寄托希望,通过读书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勇于创新。大家要记住一个真理: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我曾在中国政府网在线交流时说过,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

2007年,他在同济大学曾作一首现代诗《仰望星空》,他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习近平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今年5月13日,中央党校举行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习近平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他指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

上一篇:高一期中考试反思下一篇:科技示范户典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