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绍兴作文

2024-05-14

我的家乡——绍兴作文(通用16篇)

篇1:我的家乡——绍兴作文

当你来到绍兴,一定会看到那一座座古老的石桥,一定会听到环城河边乌篷船船桨划动的声音,一定会闻到那臭豆腐臭中带香的独特气味,这些元素散落在绍兴的各个角落。

绍兴的环城河边有几座石桥,桥是拱形的,中间凹进去的部分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圆,这圆不是数学上的图形,而是绍兴所特有的文化景观。我已数不清有多少只乌篷船在石桥下自由穿行,每一次看到乌篷船穿过石桥时,我总是望着它尽情地发呆。也许是因为它经过时总是很悠然自得。石桥,顾名思义,就是用石头砌成的桥。每一块石头都像方块形的砖块,一块叠着一块,非常坚固。即使过了千百年,无数的人、马、车从这里走过,驶过,这几座桥也没有坍塌。绍兴的石桥和河北的赵州桥分别代表了南北方的桥文化,体现着各自独特的美。

沿着环城河走了几十米,耳边传来“买臭豆腐喽”的叫卖声。鼻子里便钻进臭豆腐又香又臭的独特气味。我走进一家臭豆腐店买了一碗臭豆腐,边走边吃,完全忘了四周的风景。

绍兴的臭豆腐表皮金黄,上面有一个个小突起,闻起来很臭。我喜欢在它上面裹上一层甜面酱,一口咬下去,臭豆腐那金黄色的外衣破了,露出白嫩嫩的.肉,顿时一股香味钻进了我的鼻孔,香味瞬时取代了原先的臭味,既美味又神奇。我吃了一块又一块,三下五除二,马上就把整整一碗臭豆腐倒进了我的胃。

我爱我的家乡——绍兴

篇2:我的家乡——绍兴作文

绍兴扬名天下的特产很多,其中,更以“三乌一臭”名扬海内外。“三乌一臭”指的是乌干菜,乌篷船,乌毡帽和臭豆腐。

绍兴是著名水乡、桥乡,所以船只很多,其中,最令人称奇叫绝的则是绍兴特有的乌篷船。乌篷船是一种船身窄,船篷低,船体轻盈的小船。船沿通常较高,船舱铺有一层红漆船板,上铺席子,还备有用竹木制成的精致枕头。全套船篷,一般有八扇,其中四扇固定,四扇可以开合移动。船篷用竹篾编织而成,呈拱形,中间夹着竹箬。有时,可以看到船家在船沿上放上茴香豆,摆上一壶小酒,让乘船的游客呷“加饭酒”,嚼茴香豆的景象。

乌干菜,是绍兴的特产,色泽乌黑,滋味爽口。一般用芥菜,尚未抽苔的白菜和油菜等腌制晒干而成。此菜味道鲜美,吃了开胃,夏天用它做汤佐餐,还有消暑防痧之效。

乌毡帽因色黑,顶圆,有卷边而得名。此帽做工精细,生产过程较复杂。过去小城镇及农村的男子人人头上都爱戴此帽,夏天戴了凉,冬天戴了热;既可当草帽,又可当笠帽。臭豆腐虽其貌不扬,却非常有名,其制作过程非常简单。首先,去市场买来臭豆腐干,把它浸泡在水中,轻轻洗,再沥干。支起油锅,倒好油。等油烧热后再把臭豆腐放进去炸,表面金黄浮起时,便可捞起。臭豆腐闻着臭,吃起来却香。你不妨试一试。来绍兴的游客,若没坐过乌篷船,没戴过乌毡帽,没尝过臭豆腐、乌干菜,就不算到绍兴。

篇3:我的家乡

七千多年前, 人类就在这片沃土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磁山文化”。这里有很多的名胜古迹, 比如高高的元宝山、久负盛名的赵武灵王丛台、饱经沧桑的赵王城遗址、打造邯郸品牌的南湖公园等四百多处景观, 吸引了很多人来这里参观。

悠久的历史还让邯郸成了“胡服骑射”、“负荆请罪”、“瓜田李下”、“黄粱美梦”等成语典故之乡。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个故事表演出来, 心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邯郸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民族解放的炮声, 开辟了它的崭新时代。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 邯郸在党的领导下,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让古燕赵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勤劳智慧的邯郸人民既感受着动车时代的舒适快捷, 也感受着母亲河通航的幸福生活。如今, 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古都新城正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这就是我的家乡。愿它像一棵不老的青松, 强劲挺拔;更愿它像一只翱翔的雄鹰, 振翅在万里高空。

篇4:酒乡绍兴无处不风情

绍兴酒酿成了古城风骨

在绍兴,这戏曲之乡与酒乡在事物的内在本质上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不少剧作家通过酒来反映人民的生活,或以酒为纽结,来组织戏剧的矛盾冲突,因此酒成了绍兴地方戏曲的一个重要内容。

古城绍兴出过千娇百媚的美人西施,同样出过“右手把剑左把酒”的鉴湖女侠秋瑾;绍兴有婉约柔情的越剧,同样也有高亢激越的绍剧,此外还有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曲艺——绍兴莲花落。这座城市总是把水与火、坚硬与柔软奇特地糅杂在一起,在不起眼的小巷里,在古老的水井边,有文物保护的石碑赫然立着,生活的随意性与历史的厚重感奇怪地交织在一起。

绍兴人性格温和不张扬,但温和的背后也有其刚烈的一面。绍兴历史上出过许多文人雅士,如王羲之、张岱、陆游、徐渭等,但亦有许多刚烈之士,近百年来就出过徐锡麟、蔡元培、鲁迅、马寅初这些顶天立地的硬汉。

咸亨酒店在城中遍垆的酒乡绍兴极富代表性。当街的曲尺形柜台,柜上一字摆开的酒器,用以温酒的爨筒,以及供人坐喝的荸荠色的条桌长凳,均堪称清末绍兴酒店的典型风范,其酒菜、酒具,以至于酒客、酒风无不浓缩着绍兴酒文化的醇厚韵味。

莫非千年的黄酒已然渗入了绍兴人的血液,这绍兴酒酿成了古城的风骨,也将绍兴人骨子中的硬气推向了极致。

绍兴酒与绍兴戏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长于抒情,唱腔委婉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越剧发源于绍兴,长在江南城市,流行于海内外,已走过百年历史的越剧深受大众的喜爱。

在广大的江南农村,兼具古典与时尚艺术品质的越剧以其经典的传统剧目,紧密地传承既久的民俗生活中;而在不断更新的现代城市文化生活中,越剧的才子佳人故事则更多地吸引着都市年轻人的浪漫幻想。

越剧中表现酒的戏,特别是表现绍兴酒的戏很多。这里面有表现绍兴酒俗的场面和气氛,例如《祥林嫂》,不论电影《祝福》,还是由袁雪芬、金彩凤主演的越剧《祥林嫂》,都有不少表现绍兴过年祝福酒的场面。鲁家那种庄重肃穆、热闹又冷峻的气氛,令人兴奋,又让人恐惧,祥林嫂的厄运正是通过两次祝福的酒俗场景来表现的。

绍剧又名绍兴大班、绍兴乱弹,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绍剧唱腔以“二凡”为主,又有“三五七”、“阳路”等曲调。这些曲调大多高亢洪亮,激越丰满,粗犷朴素,气势宏伟,便于抒发豪情壮志,易于打动听众心灵,因此几百年来深受绍兴人喜爱。

绍剧形成于酒都绍兴,唱腔又便于表达酒后的豪兴,因此酒给绍剧剧目、表演艺术增加了不少内容,绍剧也为绍兴酒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传播作用。这些剧目用绍剧曲调演唱,绍兴方言说白,又常用典型的绍兴人动作为表演手段,因此具有浓浓的绍兴乡土风情。

绍剧演员多数是喝酒的,而且不是一般地喝几盅,有几个甚至嗜酒如命,一喝就是几斤。过去没有麦克风等扩音设备,绍剧演出多在旷野搭台,需要极好极洪亮的嗓音。一般绍剧演员在演出前喝一点酒,演出时会达到比较好的状态。绍剧名角,号称“绍剧钢嗓”的陈鹤皋、被誉为“绍剧金嗓”的汪筱奎,就特别喜欢饮绍兴酒,喝酒后唱戏功夫特别佳,嗓子特别洪亮。

而对普通绍兴人来说,喝几口醇酽的绍兴黄酒,夹两筷浓香的干菜扣肉,哼上几句地道的“莲花落”,这才是老绍兴人有滋有味的生活。

绍兴的曲艺很多,但目前流传最广、最受人欢迎的是绍兴莲花落。尤其是著名曲艺表演家胡兆海(1976—1982年)参加全国曲艺调演,获得表演一等奖和创作一等奖后,绍兴莲花落声誉鹊起,传播迅速。

起于清末的绍兴莲花落为走唱形式的地方说唱文艺,故事内容多取于农村农民生活题材,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加之用地方俗语,随口增步加逗,形式新鲜活泼,使人往往忍俊不禁。它常由一人说唱,似唱似说,唱说相间,十分灵活。有时也由一人主唱加两人帮唱组成。莲花落简便捷行,不需太多行头饰物,场地不拘大小,舞美可有可无,故可说是艺苑曲坛的轻骑兵。

由于绍兴莲花落反映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事,反映酒的内容很多,写酒故事、酒人、酒典、酒趣,且常用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所以演唱气氛热烈,观众如置身其中,享受到绍兴酒的醉美与馥香。

从著名莲花落表演艺术家胡兆海的唱段中人们也能领略绍兴酒与绍兴风情。

(引)酒、酒、酒……

(唱)稽山镜水古纤道,酒香飘飘沿村绕,村酒香甜鱼稻肥,丰年倍觉酒乡好。酒香飘过杏卖桥,将士临流饮投醪。曲水流觞集诗篇,鉴湖一曲桃花笑。红酥手,黄滕酒,沈氏园中情难抛。情难抛,举杯首赞同盟会,古轩亭口血染刀。酒香飘过跨湖桥,夕阳斜晖钟堰庙。社酒醺醺,锣鼓阵阵,万年台下人如潮,悲欢离合褒贬,付与众生一笑了。酌一杯“加饭”、“善酿”、“香雪酒”,升沉荣辱不计较;斟一壶“元红”、“女儿”、“竹叶青”,离家千里难忘故乡故里众父老。酒!酒!酒!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酒年华,风情绍兴。看戏人往往就是戏中人;而酒也是有哲理的,酿酒人、品酒人,又何必去分清楚?

绍兴“三乌”展现别样风情

乌干菜、乌毡帽和乌篷船并称为绍兴“三乌”。乌者,绍兴话黑之谓也。这三件充分展现绍兴酒乡的别样风情。

作为绍兴人家常菜——乌干菜,又称霉干菜,因其色黑故称乌干菜,是绍兴人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几乎长年不断。

乌干菜可烧汤、可入菜,常见的有四季豆炒乌干菜、长豇豆炒乌干菜、乌干菜黑鲤鱼汤、乌干菜蒸鳗鱼……鲜美可口又去腥。最著名的一道菜是霉干菜扣肉,也是一道绍兴特色菜,经与乌干菜同烹后,这五花肥肉油而不腻,香浓可口。据闻,绍兴饭店的乌干菜扣肉做得非常地道,为保证质量,这乌干菜也由他们自己制作。

从一方食材中也能看出一方风情。每年三四月份,绍兴人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晒干菜,各人手艺不同,晒出的干菜也各具特色。有笋煮干菜、毛豆笋干菜、大白菜干、芥菜干等,各家有各家的秘制绝招。

nlc202309091159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乌毡帽又是水乡绍兴人身份的象征。

造成这种现象与鲁迅作品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鲁迅在作品中多次写到绍兴人戴乌毡帽。他在《故乡》中描写闰土的形象时写道:“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阿Q正传》里:“阿Q正没有现钱,便用一顶乌毡帽做抵押……”可以说,鲁迅的作品使绍兴人戴乌毡帽的形象“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

绍兴人戴乌毡帽历史悠久。乌毡帽,内外乌黑,圆顶,卷边,前段呈现畚斗形,牢固耐磨,厚实硬邦。这是一种奇特的帽子,一年四季可用。大雪纷飞时,可保暖御寒;春雨绵绵时,可当雨帽,回家时只要用手抛几下,帽子立马就干;烈日当头时,可以避光遮阳而不热。乌毡帽以厚薄均匀、手感松软、质地坚挺为上品。

现在,年轻的绍兴人戴乌毡帽的已不多,但许多中老年人对乌毡帽仍钟爱有加。绍兴农村社戏台下,可以看到许多戴乌毡帽的老人,黑压压的一片。年纪轻的戴乌毡帽往往戴出独特风情:头戴毡帽,身穿西装,十足一个“怪味豆”。

乌毡帽日益受到中外游客欢迎,已成为绍兴独特的旅游纪念品。许多外地人到绍兴总爱买一顶乌毡帽,嘻嘻哈哈地站在绍兴的人文景点前拍照留念。有的带回去送人,作为到绍兴一游的物证。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在《鹊桥仙》词中写道:“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词中“轻舟八尺,低篷三扇”指的就是绍兴的乌篷船。可见乌篷船至少有800年的历史了。

富有诗意的乌篷船有小型的,也有大船。大的可坐一二十人,是交通船,叫“埠船”。小的可载四五人。乌篷船两头尖翘,船身为木舟,船舱覆盖半圆形船篷若干扇,可自由移动。船篷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桐油黑漆。大的船身较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舱宽可置放桌椅,供乘客打牌、饮宴,船尾装一两支橹,船工立着摇橹,既作航行的推动力,又控制航向。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描绘举人老爷从城里载着家财到未庄赵府避难所用的船就是这种大乌篷船。

现在游客在绍兴风景区所见的乌篷船则是小乌篷船,船身丈余,靠脚躅桨行进,航向则用手划桨(或夹在腋下当舵使用)来把握的,故绍兴人又称之为“脚划船”。船行进时,船工坐在后艄,一手握着挟在腋下的划楫,两脚踏在躅桨的尾部,这样两脚一伸一缩,躅桨便一上一下地击水推进。鲁迅在《好的故事》一文中写道:“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这小船指的就是小乌篷船。由于船体小,船身轻,河江小一些,浅一些,也畅通无阻,用起来十分方便。这种小船真如一叶扁舟,你坐在船上可以拍打船外的河水,坐在这种船里仿佛是置身在水面上。

最有意思的当数坐乌篷船、品老酒、看社戏了。坐在轻轻荡漾的乌篷船上,剥剥茴香豆,喝喝绍兴酒,听高亢激越的绍兴大班,或一出委婉锦秀的越剧,你可联想到许多:水的温柔、酒的热情、绍剧的激昂和越剧的婉约,看似风格迥异,却又和谐共存。

“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水如空,桥如虹,一叶扁舟烟雨中”,“烟雨溟朦泛鉴湖,乌篷碎玉语非虚”……这是古今诗人文豪对乌篷船的溢美之词。坐着水乡特有的乌篷船,行进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你才能真正了解江南绍兴的水之秀、水之清、水之灵、水之魂,你才能真正解读水乡的风情。

(本文照片除署名者外均由袁云摄影)

篇5:我的家乡绍兴作文

嵊州的风景十分美丽。春天,春暖花开,被冻了一个冬天的小溪在阳光的照射下,“哗啦哗啦”地唱着歌,奔向远方。鱼儿们也纷纷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让人看得目不睱接;夏天,大树们兴奋极了,挺直了腰,叶子密密麻麻,有的像一个手掌,有的却只有拳头般大小……最奇特的要数松树了。它那一根根长长的尖针犹如一把把刀子,闪着寒光;秋天,树上的叶子纷纷落下,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它们不再留恋枝头的美好时光,而是纵身一跃,跳进了大地妈妈的怀抱;最美的就是冬天了。一片片晶莹洁白的雪花从空中落下,在这冰与雪的世界中,只有梅花,在那里依然傲然挺立,让我想起了大诗人卢钺的诗:“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嵊州还是美食天堂。在那,准可以让你大饱口福。嵊州的特色豆腐炒年糕,味道极其鲜美,汤汁细如蚕丝,黄黄的鸡蛋丝撒在最上面,黄得那么新鲜,看得非常舒服。把一根年糕放进嘴中,哇!软软得,真好吃!心动不如行动,赶紧来尝一尝吧!

篇6:绍兴我的家乡作文

要说“饮”,我们绍兴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那越陈越香的黄酒。打开盖子,一股浓浓的酒香便会扑鼻而来,这种诱人的芳香是一种复合香,是由多种成分组合而成的,而且往往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更为浓烈,喝着也更有劲头。绍兴黄酒色如琥珀,澄澈透明,白瓷碗中那晃荡着金光的一觞酒,令人赏心悦目,恨不得马上端起碗痛饮,想要一醉解千愁,一口梦千年。而绍兴黄酒的味则是由甜、酸、辛、鲜、涩这六味和谐地融合而成的,六味杂陈,饮完后令人感慨万千,仿佛品出了人生的真谛。

绍兴“食”中最闻名非“臭名远扬,香飘万里”的臭豆腐莫属。臭豆腐虽然其貌不扬,但其实外陋内秀,闻起来臭,吃起来却觉得臭味之余还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味,令人齿颊留香。它的外皮金黄酥脆,表皮内却是白嫩柔软,富有嚼劲,焦脆而不糊,细嫩而不腻,耐人寻味。正宗的臭豆腐还配有独家秘制的酱料,这样一来,更是如虎添翼、锦上添花。蘸足了酱料再一经品味,更是令人欲罢不能,止不住地一筷子一筷子往嘴里送。

篇7:我的家乡,绍兴作文

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将在绍兴这个独一无二的大舞台上举行,全世界的歌唱家将欢聚一堂,尽情欢唱,大声放歌 。让所有人都深深触动着心底里那根绷紧了的弦。

晨光来临了,东方出现了一片柔和的浅紫色和鱼肚白,渐渐地鱼肚白变成了浅红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请加入我们的队伍吧!府山、塔山、泉山,这可是绍兴晨练的绝佳之处,山上山下,遍地草木茂盛,所有花儿争相怒放,松树柏树连绵起伏,大块大块的空地,印满青苔,却很柔软,青木从中,有水在响,或涓涓细流,或点点地滴,在这儿,或哪儿,自然汇成小溪流,七弯八拐,往山下淌。置身其中,你能不心旷神怡,浑身有劲!

请在我们的环城河边走走吧!碧蓝明静的河水像一匹蓝色的绸缎,终年不息,缓缓流淌着,清澈见底的环城河在阳光的抚摸下,泛起万点金光,河中的鱼儿,虾儿,追逐嬉戏,悠闲所得,夜色里的河面更是波光粼粼,细浪轻轻舔着河堤,又仿佛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为了这美好的绍兴,一起来保护环境吧!

篇8:我的家乡

茶树种在山坡的梯田上, 每年的三四月份, 正是春雨悄然而至的时节。几回春雨梳洗过后, 漫山遍野的茶树开始长出密密层层的嫩绿茶叶, 在春雨的亲吻下, 绿得醉人, 她们就像一群绿衣仙子, 在茶山上翩翩起舞, 远远望去, 整座茶山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如果您登上山顶, 向下俯瞰, 可见富贵世家的高楼大厦正矗立在镇区中央, 橙墙蓝窗, 再加上银光透亮的大门, 真是美不胜收!

镇区的公路旁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 溪水缓缓地流淌着。阳光洒在水面上, 泛起点点金光, 就像一颗颗晶莹的小珍珠在弹奏着美妙的歌曲。忽然, 我仿佛听见鸟儿的欢叫声, 抬起头来, 看见湛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 有的像奔驰的骏马、有的像沉睡的羔羊、有的像昂首阔步的公鸡……几只鸟儿从白云下面飞过, 它们与白云融合在一起, 为家乡的春光增添了几分姿色。

篇9:我的家乡绍兴作文

春天,柳树的嫩芽悄悄地探出了他的小脑袋,好奇地望着世界。迎春花那金黄的花瓣和花心,组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夏天,太阳高照,池塘里的荷花盛开了,荷花下的荷叶也碧绿碧绿的,像一把把绿色的雨伞。

秋天,各种各样的成熟了。有苹果,有橘子,还有梨。在山上,枫树一大片一大片的,好像铺上了红色的地毯。

冬天,下的雪不多,也不少。树枝上一片树叶也没有了,虽然一片树叶也没了,可是,有了雪的点缀,树枝就更美了。

篇10:我的家乡绍兴作文

我的家乡——绍兴。大致位于北纬29°14’——30°16’、东经119°53’——121°14’之间,东连宁波市,南接台州市和金华市,西邻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处于浙西至浙东沿海、浙南的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我市最东到新昌平砚,最西到诸暨三界尖,东西长约130千米;最南到新昌安顶山,最北到绍兴镇海闸,南北宽约116千米。全市总面积8256平方千米(据国地资源局1992年数据);总人口433。25万(20xx年)。我市地少人多,人口稠密,平均每平方千米约525人。北部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已高达1000人以上不公是我国,也是世界人中最稠密的地区之一。绍兴人口中,除汉族外,还有回、壮、畲等21个少数民族数百人。20xx年全市人中自然增长率为3。0%

绍兴历史悠久,地灵人杰,自然景观旖旎秀美,人文景观灿烂辉煌,精神传统浓厚悠久。在原始部落定居时代,属于河姆渡文化圈的绍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区域;在夏王朝建立初期,今绍兴境内的会稽山,是大禹召见诸侯、布政治国的重地;自少康封无余为于越先君到越王勾践,绍兴都是越国的者城;从秦汉到明清,绍兴一直是中国南方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曾居于全国文化中心之一的地位,绍兴历代人才辈出,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科学家。他们或出生于此,或在这里居留和活动。

篇11:我的家乡绍兴作文

这里湖泊众多,河流交错。现在乌篷船也是绍兴的一大特色,闲暇时三五亲友乘几条小船,品着绍兴黄酒,吃着茴香豆,听着名人轶事,看着两岸的江南古镇,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绍兴古称“山阴”,绍兴的自然风景更是优美宜人。且不说会稽山与大禹陵,也不说安昌古镇和书法兰亭,但是那鲁迅故里就够我流连半天了。鲁迅故里是鲁迅早年生活的地方,这里藏着鲁迅先生笔下无拘无束的欢乐童年。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在三味书屋,仿佛可以看到他勤奋学习的情景;在百草园,似乎还能看到小小的鲁迅在其中探索的样子……鲁迅故里给了鲁迅太多的欢乐与成长,也给了我太多的启发,直到现在,我每次读到“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时便血脉沸腾。

绍兴人杰地灵,不仅有鲁迅这样的大文豪,还孕育了无数的优秀名人。如 当代女豪杰秋瑾、越王勾践、南宋著名文学家陆游、著名教育家、革命家蔡元培等,总给人以激励,让人以敬仰。

篇12:我的家乡

我小的时候, 家里就常会有来自台湾的好吃的糕饼及点心, 电视上也常看到有关台湾的报道, 从爸爸的口中最常听到关于台湾的种种。那时的我不懂, 直到上学后我才明白, 台湾, 那是一个位于台湾海峡对岸四面环海的美丽岛屿, 有美丽的日月潭、阿里山, 也有曾是世界第一高楼的台北101, 那里是爸爸的家乡, 也是我的另一个家乡。

记得第一次随着爸爸妈妈搭乘飞机回到家乡台湾探视奶奶, 爸爸说要叫“阿嬷”, 原来“阿嬷”就是奶奶的意思。爸爸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我们的祖先大多来自大陆福建, 所以一般的人除说普通话以外, 也会说福建的闽南语。除语言外, 台湾也一直保留着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 所以大陆有的节日、风俗与习惯, 台湾也都有。那时的我其实都不明白。这几年, 爸爸每年都会带我回台湾探亲与旅游, 我游览了台北、日月潭、垦丁、野柳、花莲等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夏天, 我去了台湾东北角风景区的福隆海水浴场,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海水, 原来海水又咸又涩。一望无际的大海, 咸咸涩涩的海水, 这让生长在北京的我, 永远也不会忘记。

篇13:我的家乡绍兴作文

我的家乡绍兴,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城市,也是水乡、桥乡、酒乡、名士之乡。

水乡,名副其实,我们绍兴处处都是江河湖泊。就说那一条环城河,环绕着整座城市,河面上那一只只悠悠的乌蓬船,载着船老大和游客们览尽绍兴的风光。

桥乡,因水而有桥,因桥而有景。我们绍兴有许多的古桥,如八字桥、凰仪桥等,还有座落在柯桥的一条特殊的“桥”——古纤道,它们不仅是历史,也是一个个故事。

酒乡,“越酒甲天下,游人醉不归”。我们绍兴的黄酒,由绍兴特有的鉴湖水、糯米酿造而成,历史悠久,名扬中外,各种习俗都离不开它。

当然,绍兴还是名士之乡,从古到今,名人辈出,如大书法家王羲之、大诗人陆游、大文豪鲁迅等,还有蔡元培、周恩来等等,真是数不胜数,个个令人敬佩。

还有……

篇14:乡情绍兴 我的家乡作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情绍兴 我的家乡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绍兴有“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化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的盛名。它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却那么幽静,秀美,它犹如一副山水画,闪烁着明净秀丽的色彩。它众多的老屋、古桥、胜迹,甚至这里的花花草草都散发这古老文化的芳香。在这里,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春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访了鲁迅故里。

踏着青石板铺成的小道,我们首先跨入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这里是鲁迅的爷爷曾经居住的地方。整个老台门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共分成四进:迈入第一进,只见一块蓝底金字的名片,显示着主人的身份;第二进,就是周家的厅堂,“德寿堂”三个字赫然醒目;第三进,是香火堂,是周家祭拜祖宗的地方;而第四进是楼房,极富绍兴的地方特色,白墙黑瓦,显得万分古老,典雅。

提起三味书屋,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他就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鲁迅12随开始在这儿读书,前后大约有5年时间。鲁迅的座位在私塾的东北角,桌面的右边还能清晰地看到鲁迅当年刻下的.“早”字。一次,鲁迅因为迟到而受到了私塾先生的严厉批评,为了勉励自己,他便刻下了这个字。尽管三味书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却仍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

来鲁迅故里当然不能不去鲁迅故居了。周家新台门模拟老台门,分为台门头、大厅、香火堂三进。穿过长廊,我们来到了桂花明堂,这里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小时候的鲁迅常常坐在桂树下,津津有味地听祖母给他讲故事。再往里走,就是百草园。你可千万不要以为那是个长了数百种花花草草的花园,其实那只是个菜园子。鲁迅年幼时,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百草园中玩耍嬉戏。那时的百草园,也是孩子们的乐园。

篇15:我的家乡绍兴作文300字

人人都有一个家乡,我的家乡绍兴,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春天,鸟语花香、桃红柳绿,小朋友们脱下厚厚的棉袄,到郊外踏青、嬉戏。夏天,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傍晚的河边,人们像一只只水饺,“扑通扑通”跳进河里,享受着河水带来的清凉。秋天,更是丰收的季节,瓜果飘香,五谷丰登。冬天,大自然会送来新年礼物——鹅毛般的雪花漫天飞舞,为家乡的美景披上雪白的新装。

绍兴还是著名的桥乡,这里的石桥多得数都数不清。臭豆腐和霉干菜是这里的特产,绍兴的老酒就更不用说了,闻名中外,家喻户晓。我爱我的家乡!

篇16:我家乡绍兴“三乌”文化作文

我的家乡在浙江省绍兴,这儿有许多绍兴文化。其中“三乌”文化是绍兴人的传统。是哪“三乌”呢?其一是乌毡帽,它是用羊毛做的,形状像一个黑色倒过来的锅。在很早前有一个传说,说乌毡帽是老虎发明的,所以在绍兴,老虎被称做“老虎祖师爷”,那顶乌毡用动物毛做的。鲁迅在《故乡》中写道:“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天冷时,我的爷爷就常戴乌毡帽,不但挡风,还很暖和,我也戴过一次,觉得十分舒服。

其二是乌干菜,它是绍兴的小菜,乌干菜可以做干菜焖肉、干菜汤……,这是用芥菜腌制而成的,也就是霉干菜。到春天爷爷奶奶就是常常做乌干菜。我在夏天常喝清凉的干菜汤,这汤不但解渴消暑,还开胃呢!鲁迅先生也爱吃干菜,他在30年代在上海用“干菜焖肉”请亲友吃饭。听说周恩来总理也对这道菜一往情深,常在设宴时来上一盘。有人会问:“绍兴有这样的小菜一定有什么大灾难来过吧?”,说得对,绍兴在很久前是有一个大灾难,话说在春秋战国末期,越王被吴王抓去,赵国人做了一些可以常年吃的.小菜,那就是霉干菜,越王回来后打败了吴王,这菜就传给了下一代人,就这样传到了现在。

其三是乌蓬船。乌蓬船的出现是因为绍兴是水乡。乌篷船就多了。八百年前的陆游写道:“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洲烟雨……”,写了乌篷船的外形和作用,我曾坐过一次乌篷船,下雨还可以到船里看雨景呢!有人把乌篷船称“脚划船”。因为船的两个桨像两只大脚一样。乌蓬船是水上交通的工具。

上一篇:有限公司开业庆典仪式上的致辞下一篇:一棵凤仙花掉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