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

2024-04-16

的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精选14篇)

篇1:的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

首先,傅聪介绍了最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弹琴的技巧好了许多;工作忙累,每日坚持练琴好几个小时,可见他的刻苦用功。

其次,他也谈了谈他最近读的《人间词话》,“十分动人,许多话使人豁然开朗,好像认识了一个新的世界”“每次重读,仍然是新鲜而动人心魄的”,这是傅聪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本书给傅聪许多启发与灵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他还建议学艺术的人应该多读《人间词话》,用信中话来概括,是因为“读这样一本文艺批评,就像是受了一次深刻的艺术家的修养和人格的教育”,表现了他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关心。信中对比了欧洲大建筑与北京,借波兰人对傅聪的印象,和波兰文化部长说的话抒发了傅聪对国家的热爱以及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这封信表现出了傅聪不仅刻苦用功,潜心艺术,而且注重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他虽身处国外,但他依旧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为自己做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篇2:的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

看过全文,犹如跟傅雷老师对话一样,一个生动形像的傅雷展现在眼前。对傅雷老师最深的印象,就是傅雷老师的爱子情深,管教有方儿子的疼爱以及管教的方法。而他们本质上却有不同的地方。《傅雷家书》告诉我们的是怎样把握自己的心态,怎样把自己的学业、事业发展完善,而《肯定自己》告诉我们的更多的是开放的思想,以及独立的观念。

接触傅雷老师的《傅雷家书》我就体会到了,一种中国传统的但又包含先进的思想。我很欣赏傅雷老师告诉儿子的学习的方法,与刘庸相比,傅雷明显得比较含蓄、保守。

篇3:渗透在《傅雷家书》中的父爱

第一封家书写作的时间是当儿子精神消沉的时候, 第二封家书写作的时间是当儿子欣喜成功的时候。这两封家书从两个方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那一份动人的舐犊之情。傅雷和傅聪两父子不仅是生活中的朋友, 而且是艺术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 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 预想着儿子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 传颂着自己的惦念和祖国的声音。《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家训。傅雷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 把自己人生的智慧, 生活的经验, 艺术的感悟, 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

“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 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 以后还是会有的。”这真是知子莫如父, 傅雷似乎早就预料到儿子的这种情绪了。紧接着又说“我是过来人, 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 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 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 又该谁来安慰你呢?”安慰儿子, 向父母诉苦是人之常情, 遭遇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 谁也难免的。作为父亲不能教条主义地说, 这不能, 那不能, 连用了几个形象的比喻, 告诫儿子, 不要过分悲伤、消沉。如“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 惟有庸碌的人, 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 方能廓然无累, 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 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 就好了。太阳太强烈, 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 也会淹死庄稼。”这就是朋友式的父亲, 对儿子的爱, 比山还高大, 比海还宽阔。还用了克利斯朵夫的经历鼓励儿子正视现实和挫折, 勇敢地战胜它。从而教育儿子要学会坚强, 这才是生活的强者。

当儿子在事业上取得成绩时, 作为父亲的傅雷当然是高兴的, 但并没有沉浸在那份成就里, 而是希望儿子在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 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 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 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 众人的掌声、拥抱, 名流的赞美, 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 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 (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 , 只要你能坚强, 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 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 一半靠人力, 一半靠天赋, 但只要坚强, 就不怕失败, 不怕挫折, 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 生活上的, 技术上的, 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 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 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 从今以后, 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 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 会创造一个世界, 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 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 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 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 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 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 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 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 它不含私心杂念, 没有欲望纷争, 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 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 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 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 是相通而永存的, 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

篇4:追忆家书内外的傅雷

傅聪:父亲称我

“小约翰·克里斯朵夫”

1934年出生在上海的旅英钢琴家傅聪是在海外成名最早的中国音乐家之一,1954年初他远赴波兰学习,次年获肖邦钢琴大赛铜奖、最佳玛祖卡演奏奖。尽管少年得志,但父母受政治迫害使他心痛至极,多年不肯返回故土,思乡之情只能深藏心底。

近年他多次应邀回国演出,并从2003年起每年举办钢琴大师班,向上海音乐学院师生传授他积累40余年的经验。2006年为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他还倾力组织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比赛”。

傅聪一心执著于音乐和教育,并以此作为为人处世的最佳方式。用他自己的话说:“父亲非常爱才,这一点我和他一样。我最看重学生的才气和勤奋好学,没有比教学生更让我兴奋的事情了。假如父亲有缺点的话,就是好为人师。我有过之而无不及。父亲教导我不能贪得无厌,但是对音乐、对教育却是多贪益善。”

傅聪的执拗和自傲也十分出名。他的解释是:“我不是为自傲而自傲,因为我并非如此,我只是坚持原则。当然这与我受的教育有关,与我一生的做人原则有关。我身上受父母亲性格的影响各占一半。母亲脾气很温柔,比父亲好很多。这一部分使我变成比父亲有更多矛盾的人:原则性很强,心很软,成了一个哈姆雷特。”

傅雷在傅聪年幼时就发现他对艺术的敏感,于是希望他从事自己没有尝试过的音乐演奏事业,但要求他“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次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其实父亲并没有要我非学钢琴,可他基本上是个人文主义者,要我做一个广义的人——在文化上,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音乐是人文主义中最精华的一部分。我小时候没学过几年钢琴,也没用心去学。17岁从昆明回上海后,我在音乐上才开始有长进,那时候已经不需要父亲怎么鼓励了。我从小就喜欢音乐,还喜欢美术、文学。画画我没有天赋,但很有感觉。”傅聪回忆说。

身为长子的傅聪从小受到的期望更多,许多人都认为他受父亲的偏爱。傅聪听到后笑道:“哎呀,这叫我怎么说呢?傅敏没有我幸运吧。我比他早熟,出去得早,所以成人比较早。我很年轻时父亲就把我当朋友,他在家信里说他一直自认为是约翰·克里斯朵夫,但渐渐发现我比他更像。”

脾气同样执拗的父子俩一旦顶起牛来,自然是非常可怕。“《傅雷家书》里的第一封,就写到1953年我和父亲最激烈的一次争执,起因居然是探讨贝多芬的哪一首奏鸣曲更重要。现在想起来,当时的这种冲突还是那么有意思。”

傅聪接着说:“我出国以后.父子之间就不再有任何争执,父亲每次来信都是关怀备至的慰问和诚恳叮嘱。1956、1957年我分别回来过一次,当时父亲对我已经没有一点长、小辈之分。他在家信里写道:父亲和儿子成为朋友是我最大的幸福。”

成名后傅聪突然发现,自己的前途充满迷茫和变数,这流露在1957年他写给弟弟和父母的家信中。“这时,父亲的信点醒了我。”傅聰说。在一封信中,父亲专门讲到自己如何理解孤独,“他能把我心里的感受用最美的文字和最简朴的方式表达出来,文字优美而且出自赤子之心,这种爱让我至今想起来还是感动不已。”

傅家一度条件优越,但当“文革”结束后,傅聪已经无家可回。

但有两件事让他觉得父亲“整个人还在那儿”:“他的遗书给我印象最深,它让我和许多读者一样由衷地佩服他的人格。在遗书中,父亲没有使用半个慷慨激昂的字眼,这非常不容易。他为人厚道,至死仍然如此谦卑。”

“反右”运动结束时还有一段插曲:“有一天,领导来找我,说要为父亲‘摘帽’,问我为何父亲不出现。我于是问父亲,他说:‘当初戴也是你们,现在摘也是你们,和我毫无关系。既然戴了,就戴着吧。”’

傅敏:父亲的来信

我烧得只剩三封

相比傅聪的偶像光环,弟弟傅敏显得默默无闻,但著名的《傅雷家书》正是由他在幕后呕心沥血再三修订而成。小时候,兄弟俩一起学习、调皮、挨父亲打、被母亲疼爱……

傅敏继承了傅雷一半的事业——做一名英语老师,一辈子从事中学英语教育,如今傅敏已退休在家。虽然长期生活在北京,但一踏上上海的土地,他出口便是家乡话,正所谓乡音未改鬓毛衰。

1948年起傅聪在昆明读中学,傅敏已经随父母回到上海,住在江苏路。“父亲这一生从不求人,但很愿意帮助别人。对自己的子女,他就没有这么慷慨了。我这辈子只靠过一次父亲的关系:我考进了光华附中(现华师大一附中),成绩不太好,进不了优等生班,母亲出面找校长求情,条件是我必须好好学习。从此我不再游手好闲,开始认真读书,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

傅聪出国时,全家人都送到火车站月台,傅敏哭得最伤心。“因为哥儿俩感情很好,我少了一个玩伴,能不伤心吗?”傅敏说。

“傅聪大我三岁,从小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方式就不同。他对傅聪花了大部分精力,要他学这学那;而我更多的是受学校教育。中学毕业后,父亲对我说:你不可能和你哥哥一样,还是老老实实当一个教师吧。我学小提琴老是不长进。”傅敏并没有受冷落的感觉,但直到今天仍想不通父亲看人为何如此准确。

傅敏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也要与父母离别。“父母在,不远游。但父亲好像没有这样的观念,他想让自己的孩子经受更多锻炼。那一时期他每次来信,都会教我许多做人的道理,鼓励我克服困难。”

1962年,傅敏被分配进一所中学教英语。“学校条件很差,《傅雷家书》中父亲在写给傅聪的信里也有提到。被分配到这所中学一是因为我的家庭出身不好,没人敢要我;二是校长是父亲的老朋友,虽然父亲没有托他,但他看到我的名字就把我的档案调了进来,然后把四个俄语班全部改成英语班,教材由我自己编。当时我和父亲的通信都在讨论教育孩子的问题——我们在这方面讨论得最多。”

见父母最后一面是在1965年傅敏探亲时。1966年,傅敏隐约预感到可能要出什么事,一天晚上,他含泪将与父亲、哥哥的所有书信都扔进火炉。“这就是为什么《傅雷家书》中只有我和父亲的三封书信,这都是我冒着生命危险藏起来的。‘文革’开始的第一天,红卫兵就来我家搜查,一封信也查不出。”

父亲说话不长心眼,得罪人也不知道,钱钟书、老舍、茅盾都被他批评过。不过他对人都很好,从不对朋友说假话,但最后竟被两个好朋友告发,而且是颠倒黑白地诬蔑,让他非常痛心。昨天晚上还在家里一起吃饭,第二天就去检举,实在是太要不得了。说到这里,傅敏深恶痛绝。

1966年9月4日,傅敏接到舅舅的电报,方得知父母的冤死。“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心如刀割。但我没办法回去,还得留在北京遭受非人待遇。”

“文革”结束后,傅敏开始收集父母的家信,“主要是傅聪从英国带回来的。其实就算我没有把信烧掉,父亲与傅聪的通信还是更精彩一些,毕竟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最主要是音乐。他对我们两兄弟的生活、婚姻、开支等问题也抓得很牢。我奉劝所有的青年人都去看父亲在我恋爱时写给我的信。”

篇5:《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

《傅雷家书》本书一共有三十二封家信,在这三十二封家信中,提到的问题有大有小;创新与突破;用人之道;看好你的钱包,让你的演讲充满魅力……有宏观指导亦有不劳其累,不厌其烦的细微关怀,都让我们感受到傅雷夫妇对这两个孩子:傅聪——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培养。

博雷先生在对博聪的家信中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篇6:《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精选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两个字----爱与孝。

不得不说,傅雷写给傅聪的每一封信中,都包含了他对傅聪的爱。其实从小,傅聪就被傅雷严格地管教着,父母都是希望子女成才的,或许傅聪没有一个被父母宠着的童年,但傅雷对他严厉的爱,是他日后成才必不可少的。

篇7:傅雷家书每章300字读后感

傅雷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文学创作,对做人又有更独到的见解。在信中傅雷总告诫儿子要先做人。“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有成为某某家某某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这句话我是认同的,立人是基础,做人是前提。只有提高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提升自身品德道德,才能真正地投身于学问,无后顾之忧了。

在读家书的过程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殷切的教导。而我也仿佛投身于家书里,忘情于文字中。在“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一信中,傅雷提到做人的作风要“干净”,做人亦是干净。在平常生活中,做人做事是干净,不守冗杂的。这对于做人则又是一种独到的见解。

读了一封封家书,我知晓了做人之道为人之风。这家书亦是一本人生之书,书中涉及的做人之理,无不是我们一生为之追求的事业。读完“人生本是没有穷尽,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跑”一信,我对人生又有了新的感悟。信中傅雷对儿子说“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以完美像水中月镜中花,始终可望而不可及。”做人就是这样,有些人总想做最完美的人,但做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只能在追求完美的路上,不断完善自己。

读完了《傅雷家书》,我对做人做事又有了新的看法。读家书知做人是不错的。人是一撇一捺而组成的,做好人才能做好一切事。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因为所谓的“强迫症”而浪费大量的时间,有时不免引起内心的纠结与挣扎。但再想想人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于是就又舒了心。傅雷说过“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这又说做人要起起伏伏的前进了。

篇8: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家长

父爱是教育的最好养料,有了大海般深沉而宽广的父爱,循循善诱,教育定能出彩。

一帘疏雨,尽风流,花依旧。因为父爱,父子更加亲近。

落日余晖,映着父爱。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教育孩子的信条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有一次,达芬奇用“女妖头”来吓父亲,但父亲并没有责怪他,两人也就越来越亲近,达芬奇最后成为了有名的画家。因为有父亲的理解和关爱,达芬奇也能坚持自己的梦想,同时父子间也更加亲近。

傅雷和傅聪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小,傅雷便鼓励傅聪。在傅聪留学时,两人不仅是生活上的朋友,更是艺术上的知音,傅雷的教育,让多年父子成兄弟。

父爱不是溺爱,虽没有母爱的柔情,但无言中折射万道彩虹。

江水澄澄,隔江听,玉筝飞。因为教育,父子更加驰名。

迎着微风,倾听教育。麦克斯韦的父亲很早就发现儿子对数学的敏感,并培养他的数学才能,最终使他成为了数学家;梁启超教导儿女意育、智育、情育,并且丝毫不掩饰对儿女的爱,造出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可见,父母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但是,无论如何教育孩子,都应当首先教他做人。傅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像那样细致,严格,富有原则性的父亲并不多,他教导儿子应具备六点:一、赤子之心;二、爱国精神;三、独立思考;四、淡泊名利;五、自我批评;六、取法要高。每一点都是人生的锦囊妙计,所以父为大翻译家,儿为大音乐家,父子扬名天下。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若用父爱来辅助,定会使儿女勇往直前。

篇9:的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

从中领略到一些感悟,读到了家人工作的繁忙,读到了日益减少的家书,读到了家人对孩子提醒不要被金钱所奴役的话语,句句都是对孩子的爱意。

书中的每封书信都体现了父母对在外游子的思念和关心,句句触心。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些,即那为人父母者对国外游子的无尽思念,无限悬挂,还有承载着中国知识分子千百年来的民族大义,蓄满一代共同记忆的时代反思。我们看到的,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对艺术的追求。艺术在最高层次上,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与追求,也是永无止境的。正因为如此,《傅雷家书》中所体现的,不仅是人间的挚爱与关怀,也是超越生命的气魄与胸襟。

篇10:的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

事无巨细,心中傅雷首先强调的是傅聪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以自身的经历来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见困境不气馁,得到成功不骄傲,要有国家和名族的荣辱感,要热爱祖国。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他还对傅聪的生活进行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如何处理婚姻恋爱等问题他都给傅聪提出了建议。傅雷作为一名文化底蕴深厚,在艺术方面有很高造诣的人的人,也给傅聪在音乐方面指了明路,还鼓励他多从诗歌、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汲取营养,给他寄去书籍。

在我看来,傅雷是傅聪人生中的一盏指明灯,他既是一位慈父,又是给傅聪提出建议,给予关怀的良师益友。书信中无不透露出他那浓浓的父爱,洋溢着父子之间的深情。

篇11:傅雷家书读书笔记300字

2、理直也不要气壮,得理也要饶人。

3、既然生活在金钱世界中,就不能不好好地控制金钱,才不致为金钱所奴役。

傅雷家书读后感心得:

傅雷教自己的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在社会中立足。

第一、教自己的孩子在经历中总结教训,让自己有悟性,不要像个傻瓜一样。

第二、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

第三、我们要学会理财,学会合理利用金钱,而不是被金钱所奴役。给我讲了很有用的一课,学会如何在社会中,在生活中学会生存,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篇12:傅雷家书的读后感800字左右

《傅雷家书》是一部诠释家风传承的著作,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傅雷对儿子们的要求,首先是做人,其次是一个艺术家,再者是一个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其中最强调的内容便是做人。

人要有赤子之心

傅聪曾说:“爸爸的信从头到尾贯穿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这个。”赤子之心指的是人内心的纯洁、善良。看这些信,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概括这个人:他一生没有一分钟度过的是行尸走肉的时光,他的脑永远在思想,他的心永远在感受。傅雷对西方的思想的把握是深刻的,不是浮于表面的,其中的缘由便是傅雷对中国文化的透彻体会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他内心中明白什么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根,什么是西方文化的魂。

人要有爱国之心

傅雷时常教导儿子要知道国家的荣辱,要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他是一个根扎在中国,而且扎得很深的人。在他心里,爱国是一个义不容辞的事。儿子获得钢琴比赛大奖,他认为这是新中国的荣誉;儿子出走英国,告诉儿子“祖国没有忘了你”;即使身陷冤屈之中,也不忘提醒儿子以国家利益为重。傅聪终归不负父亲所教,一有机会就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人要有感恩之心

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唯有感恩,才能知足,唯有表达感恩,才能幸福长久。正如《傅雷家书》中所说:“你并非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但你很少向人表达谢意。朋友对我们的帮助、照应与爱护,不必一定要报以物质,而往往只需写几封亲切的信,使他们快乐,觉得人生充满温暖。既然如此,为什么要以没有时间为推搪而不声不响呢?”作为长辈我们应该像傅雷一样更主动、更耐心、更用心的与孩子沟通。《傅雷家书》之所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正是因为傅雷讲出了身为父母的心声。

篇13:傅雷家书的读后感1500字左右

从古至今,书信便一直是相隔两地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最重要的方式,意义非凡,即使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书信的厚重、质朴感仍无法被替代,纸质、手写,让庄重、温情、诗意填补了我们精神的空缺。

而在《傅雷家书》中,在“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傅雷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对其两个儿子傅聪、傅敏(主傅聪)深沉的爱。我们亦可从其中学到傅雷对傅聪的教育之道,让更多人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傅聪的成长

《傅雷家书》由傅雷及其夫人于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186封家信摘编而成,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傅雷在傅聪的教育上所花的心血。

傅聪在机遇巧合下来到波兰进行钢琴的深入学习,1953年他曾于罗马尼亚演奏斯克里亚宾的作品,苏联的青年钢琴选手们都为之感动的流下眼泪,他弹的肖邦也曾被波兰的教授们认为“富有肖邦的灵魂”,甚至会说他是“一个中国籍贯的波兰人”。

曾有教授说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艺术的意境,由此我认为傅雷对傅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功不可没。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镂刻细节的手腕,不是使我们想起中国册页上的画吗?

傅聪在音乐上的造诣(或说是天赋),我认为都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我们更能从傅雷的言行中窥见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文化底蕴。

不止在艺术方面,更让我感叹的是傅雷在人生道路上对其孩子的教诲,让人仿佛能透过书信看到他伏案写信的场景,爱子心切,严父亦良友。

热情是火花,坚持更可贵

“热情是一朵美丽的火花,美则美矣,无奈不能持久。”傅雷先生的这句话点明了热情似一瞬即逝的流星,划过天际,但也只是一瞬间。

回想起我的人生,纵然正青春,过去的十八年里,也有过不少“冲动”。比如自己又给自己立的无数个flag:这个暑假一定看完什么书,一定几号完成作业,一定每天按计划……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几?

人的热情固然可贵,可做事贵在坚持。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曾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便是“一万小时定律”。

量变才会引起质变,不是吗?大家都懂的道理,可真正做到的还是少之又少。

傅雷看到了傅聪喜爱音乐的热情,又看到了他的坚持,即使酷暑天气,傅聪也能坚持每天在琴上工作七八个小时,衣裤尽湿,也不稍休,傅聪对音乐的热情+坚持,让傅雷尽全力支持儿子的梦想,我相信,只要我们能点燃热情的火花,再用热情使之永恒,也可有我们自己的一片天空。

得失成败,无愧于心

有人说:“即使我坚持了又如何,我还是没能够成功。”

我想在这里仍引用傅雷先生在《傅雷家书》中的一句话:“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

我们有时明知即使拼尽全力,也未必能看到想要的结果,但只要我们努力过,热情放肆地奔跑过,就不会留下遗憾,他日想起,也无怨无悔,这很重要。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有此洒脱豁达,得到的未必会比期待的少。

我从书中看到的感触最深的,是关于人生的呈现:我们的人生必定起起落落,但沉也好,浮也好,都是我们的人生,都属于我们,趁如今,正青春,勇敢去拼搏,一切仍未尘埃落定。

最后,我想表达对傅雷先生的敬意!他的教育之道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确信,我对于此书的感受只是小小的一个方面而已,但从此方面,我已感受到傅雷先生的智慧,我更从最后一封傅雷先生的遗书中看到了其气节。

先生一直教导他的孩子“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我深以为然。

篇14:《傅雷家书》读后感400字

几百封信,我们看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淳淳教导,是儿子与父亲细致的分享,是他对艺术的看法、他成长中的所见所闻、他的感情、他的一切……

往来书信,叙述的无非是一些家常琐事,但就是在这些细碎琐事当中,传授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傅雷敢于自省,他坦言性格中的缺陷,他努力做一个好父亲,在孩子成长中,时时反省,对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甚至放下姿态,向儿子道歉。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书信是傅雷家人沟通联接的唯一途径。字里行间,我们阅读到深重的亲人之爱,更是看到了傅雷夫妇面对文化革命的困窘无奈,傅聪远在异国的孤独无助。可他们,正是揣着深厚的爱,才不愿互为对方的负担。尤其是父母对孩子,那份付出、那份关爱,那份毅然决然的选择,绵长深远而又铿锵有力。

上一篇:高 中 英 语 合 作 学习--实践新《课标》的重要途径下一篇:皮衣保养美容店创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