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构图的作用

2024-05-15

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构图的作用(共13篇)

篇1: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构图的作用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知识结构图与板书设计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4课

洋务运动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第9课

辛亥革命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13课

五四运动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15课

北伐战争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3课

内战爆发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篇2: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构图的作用

共2学时

指导思想评论《美术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评论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好,但是大部分学生的绘画能力较差,没有绘画基础,会导致很多孩子在绘画时缺乏自信心。所以,在授课中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教授内容应由简到难。本课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构图常识开始,知道“画幅”有不同的宽高比例、不同的边框形状,认识三角形、方形、等结构和整体态势,在逐步学会对简单物品进行构图组合。本课教学内容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出发,由简到难,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励学生灵活进行构图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构图的基本技能,为后面的绘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点难点评论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构图知识,运用三角形构图形式进行静物构图实践。

教学难点:使学生拼摆或画出错落有致又生动饱满的构图,并能从中体会绘画创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4.1 【教学目标】评论知识技能:认识构图的意义,领会构图的基本原则,了解构图的形式。

过程方法:在实践中学会构图的具体步骤,运用多样统一原则,在合作中与同学共同完成静物构图任务,积极参与构图作业的互评与交流。

情感态度:在赏析中感受构图艺术的魅力,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摆静物和画构图的乐趣。【教学重点】评论帮助学生掌握构图知识, 【教学难点】评论学会构图的基本原则。【教学活动】【导入】引出内容评论教师展示油画作品《狼牙山五壮士》图片。提问:作者是怎样安排构图的?请你试着画出它的构图。

【讲授】讲授新知评论

1、师生共同欣赏该作品,提出问题:你认为什么是构图?它在绘画作品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引出构图的概念:构图是指在画面中遵循形式美法则,安排和处理形象的位置和关系,将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整体的艺术作品,达到表现主题思想和审美效果的目的。

2、提出新问题:绘画的构图还有哪些? 师生欣赏教材作品,总结绘画的构图形式丰富多样,如三角形、方形、圆形、梯形等。其中三角形构图具有平衡而又富有变化的形态特征,在绘画作品中最为常见。带动学生进一步学习构图知识,并通过辨识作品检验新知。

3、构图的基本原则:构图时需要遵循“多样统一”的基本原则。教师举例分析说明多样统一原则的具体用法。

【活动】课堂练习评论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分析塞尚这幅《静物》的构图特点,并画出它的构图。

【作业】课后作业评论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4.2 【教学目标】评论知识技能:学会静物构图的基本方法,独立或合作摆放一组静物,用线条画出静物构图。

过程方法:在实践中学会画静物构图的方法,运用多样统一原则,在合作中与同学共同完成静物构图任务,积极参与构图作业的互评与交流。

情感态度:在赏析中感受构图艺术的魅力,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摆静物和画构图的乐趣。能够充分认识构图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评论帮助学生掌握构图知识,运用三角形构图形式进行静物构图实践 【教学难点】评论使学生拼摆或画出错落有致又生动饱满的够图。【教学活动】【导入】引出问题评论静物画中的景物是怎样摆放和组织的?画家在构图是会考虑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问题,并说出自己的看法:画家会考虑选择哪些静物、静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如何摆放等问题。

【讲授】讲授新课评论教师讲解静物构图步骤:

1、准备好静物,初步构思,考虑画一组怎样的构图,构图中是怎样的骨架结构。

2、根据构思选择静物,注意静物要有形状、大小的不同。

3、动手摆静物,注意静物要有主次、聚散、层次,形成三角形骨架,整个构图做到多样统一。

4、用铅笔起稿,画好每个物体的外形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构图时切记要注意符合多样统一的原则。

【活动】辨析活动评论教师展示两幅素描作品,请学生说说出示的静物画构图和作品有没有问题。如果有,怎样使它们更符合静物构图的要求? 学生看图、讨论、判断,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练习】课堂练习评论1.和同学分成小组,合作摆一组静物构图。2.用线条画出构图

篇3: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构图的作用

一、构图要饱满

构图饱满,顾名思义要把作业纸画得很满,但在满的基础上主体物象要突出。例如“走进大自然”一课,有的学生在作业纸上只画了几朵小花,在右上角画一个小太阳,再添画几朵白云;有的学生在画纸上画一棵小树,添上一个太阳和几朵白云;还有的画海底世界,就画几条小鱼,在右上角添上太阳。于是在第二次作业时,我尽量给学生启发:“树林是谁的家?树下有什么?”孩子马上回答:“小鸟的家,小动物的家,树下有小花、小草、小石头……”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了,添画背景鸟窝、小鸟、小花、小草、各种小动物等。背景丰富了,就不会只想“小太阳”“小云朵”了。这种教学方法从开始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比较直观的构图意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提高了画面的整体效果。孩子们作业上都得到了表扬和鼓励,增强了孩子绘画的自信心。

二、学会运用色彩搭配

色彩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宝贵的资源财富之一,有了它世界就变得生机勃勃。红、橙、黄、绿、青、蓝、紫组成了这缤纷的世界,它们是视觉敏感色,特别容易引起小学生们的注意。绘画中的色彩是表达学生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艺术语言,在造型表现艺术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色彩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日常绘画中慢慢理解、掌握和应用色彩知识,积累色彩经验。例如:画《秋天的田野》,在欣赏图片时,我就特别强调秋天的色彩,让学生观察色彩,红色代表热情奔放及兴奋;橙色代表快乐富足。色彩表达了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心情。绘画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情感的表达。色彩的明暗对比,曲线和直线的组合,都会使低年级学生构图意识有所增强。

三、培养观察欣赏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处在直观形象思维,如果没有直观的范例观察与欣赏,孩子的所思所想和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容是不容易集结在一起的,更不用说画出来。例如:画树林,当讲到“遮挡”时,两个孩子伸开双臂当小树,教师当大树。教师在前面,小树就会被遮住,只露出“枝丫”;教师在小树的后面,“树干”就被小树遮住了,这样学生就明白了遮挡的意思。这种情景教学孩子们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教师精心制作课件,选一些有代表意义的画,通过对具体的画面比较,区别构图的优劣,感受画面的美丑,并根据课堂情况随机应变,使课堂生动活泼。上课时,用一两分钟时间欣赏学生的优秀作业,评讲差作业。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怎样构图才适合,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比较直观的美的感受,使学生从开始学习绘画,就注意画面的构图,即便是不能立刻画出很美的画,也要会有所收获的。

四、玩中创新

爱玩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这个“玩”不仅让他们玩得尽兴,而且要玩得更有趣味,更有目的,更有意义。各种媒材是低年级学生“玩”对象,创新的物资条件,没有这些媒材儿童自由创造都是空想,都是不现实的。例如:“玩泥巴”这节课,就让学生用叶子、藕头、萝卜头、手、鞋底等去压印,去揉、搓、捏,体会黏土的特性。给他们提供自由创造的媒材和机会,让学生在“玩”中表现自我,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艺术潜能,构图等基础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当然,这种“自然而然地提高”也是在老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的前提下,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发现而不断提高的。

五、画姿要正确

低年级学生的小肌肉群尚未发育完全,指挥小肌肉群的神经系统的机能不成熟,手部动作的精确度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大部分画姿不对,有的学生趴在纸上画,使视觉范围变小,身体压住了手臂,导致画出的物象偏小,线条断断续续不流畅,没有节奏与张力;还有一些学生,歪着身体,歪着头,握笔不正确,图画纸也没放正,这些都会使构图偏离,影响构图的美观。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作画时姿势正确,这样画出的内容才稚拙而丰富,与流畅线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线条的表现力,也解决了学生绘画物象偏小、画面偏离的缺点。

篇4:小学低年级美术构图教学初探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美术 构图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244-01

小学低年级正处于充满幻想的年龄段,也是培养学生绘画兴趣最好的时间段。但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发育,对于绘画的认识依然停留在“涂鸦”的阶段,没有构图绘画的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来认识美术。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小学低年级美术构图教学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教会学生正确把握比例

比例在绘画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绘画构图中如果不注重比例的协调,就会使整个画面有一种不平衡感。因此教师在绘画教学中,教会学生把握比例十分重要。绘画中的比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所描绘的对象占据整张图纸的比例,另一方面则是所描绘的对象自身的比例。一般来讲,所描绘的对象应占据作画图纸的三分之二左右,这样的比例能够使整幅画看起来比较舒服,不会显得太空旷,也不会显得太压抑。而被描绘对象自身的比例应视所描述的内容而定,不同的描绘对象与描绘风格,其比例也会有所不同。

以人物像为例,如果描绘的是正常人物像,一般头部会占整个身体的八分之一,但如果描绘的是卡通人物和动漫人物,一般头部会占據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比例。当拿到一张图纸时,应教会学生将图纸的高度平均分为三个部分,下面两个部分就是可以作画的地方。当然,上面那一部分也可以适当画一些白云、月亮或者是太阳等点缀物,但是画的过程应该注重整体的协调性。确定好绘画区域后,再根据所要画的人物类型确定人物各部位的比例,在图纸上轻轻作虚线进行标记,最后进行构图。

二、教会学生正确运用色彩

与绘画比例一样,色彩也是绘画过程中很重要的部分。除了素描之外,其他的画都需要运用色彩,尤其是小学生的画,色彩的正确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的画一般以简单人物像以及大自然景象为主,大自然是多姿多彩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善于观察与发现,大自然中的各个景物分别是什么颜色,然后在作画时正确地运用色彩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填充。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学生对于颜色的分辨力较差,对于一些比较相近的颜色不能区分,例如黄色和棕色、蓝色与绿色、黑色与深紫色等,导致在作画的过程中常常发生一些乌龙,比如蓝色的树叶、黄色的树干等,让人嘀笑皆非。因此教师应当提高学生对于颜色的分辨与应用能力,正确地运用色彩。

例如,让学生以《美丽的公园》作画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公园内游玩,在游玩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大自然中每一种花、每一种树木以及小朋友手里每个气球的颜色等。如果不能亲自到公园里去,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问题启发学生,“公园里都有些什么呀?”“树是什么颜色的?”“湖水是什么颜色的?”“树干是什么颜色的?”等。学生便会回忆以前在公园时的景象,并将自己回忆中的公园画在画纸上,构画一幅惟妙惟肖的自然风景画。

三、教会学生赋予作品灵性

美术作品具有它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着一个有趣的,或温馨的,或感伤的故事。一幅画的灵性就像人的眼睛,因此缺乏灵性的作品是不完整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学生在作画时都是漫无目的的,没有特定的主题,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导致整幅作品结构混乱,缺乏灵性。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进行构图的过程中细心指导,为学生设定某一主题,让学生始终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作画,使整幅画具有中心思想,具有灵性。同时,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情感进行作画,其作品会更加生动感人。

例如,教师在让学生以《家》为主题作画时,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启发,“同学们,家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港湾,谁能告诉我,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家里有什么?”、“家里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然后学生就会回答“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有奶奶养的猫”、“有妈妈做的晚餐”等。然后教师便可循着学生的回答鼓励他们将脑海中的画面描绘到画纸上,学生受到教师的启发,就会灵感涌现,带着对家、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爱和眷恋,画出一个温暖的家。这样一来,学生的作品就会更加富有灵性,感人至深。

四、注重描绘景象的完整性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完全,思考问题还不够客观全面,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作品内容比较单调,内容不够完整的问题,导致整幅画面不够饱满。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现象中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紧密的思维逻辑。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例如,学生在画一棵树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树上上面有什么?树下会有什么?天空中会有什么?学生就可以联想到树上会有果实,会有栖息的鸟儿;树下有小草、小花、小石子,还有正在做游戏的小朋友;天上有白云、有太阳。这样一来,学生作出的画就会饱满很多。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教会学生作出内容较为完整的画,也教会了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有助于学生心智的成熟。

总之,小学美术是每一个学生绘画的起始点,因此,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美术构图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应当重视对于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开发,采用更多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开发学生的绘画潜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美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敏.探究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手工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

[2]赵梦娜.兴趣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09)

[3]王敏娟.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好家长.2016(33)

[4]仓其山.美术与生活——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J].学苑教育.2016(19)

篇5:八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计划

惠守领

转眼间一个学年又要结束了。在这一个学年中,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我担任七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回顾这学年所从事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基本上是顺利完成。在工作中我享受到了收获与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现对这一个学年中的美术课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一边取长补短,教学水平能更上一层楼。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于学校的一切事物都感到特别的新奇,同时,美术课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发现,原来在小学可能没有系统的学习美术课,可到了我们学校,经过学习发现原来画笔可以画出很多漂亮的事物来,学生也就特别的喜欢上美术课了。那么怎么样让学生一直保持着这份学习的积极性呢?

一、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为了陶冶学生的情趣,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出来。我课前充分准备认真上好课。有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技法已初步接触过,所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绘画水平和制作水平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篇6: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总结

大江口镇中学

贺建龙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在本学年中,我担任八年级6个班的美术教学工作,回顾这一学期,既忙碌又充实,有很多值得总结与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总结: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我校八年级共有六个班级,本学期我负责八年级6个班级的美术教学。对于八年级的同学来说,在美术这块他们的接受能力要稍微强一点,因为他们有两年多的绘画基础,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课下时间,了解他们在美术方面的想法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因此,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美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及欣赏、临摹、想象、创作于一体,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感受美、发现美。如果在课堂上一味的采取临摹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势必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因此我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中事务及景物,观察他们的颜色和线条。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允许学生想象,超越生活而又联系生活。当我把作品放在黑板上方展示的时候,学生陶醉在艺术的海洋,我心中也感到无比的激动。我在教学中还和学生一起探讨和制作了纸板画做成小集子,让学生在上课和课下欣赏纸板画和其它作品。我在教学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我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经验。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等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绘画学习习惯,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我是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画得多讲得少,八年级班级人数多,管理教育任很重,还经常带学生课外写生,感受不一样的画种,在教学中,对于学生一件好的美术作品,我都会送一句鼓励的话,才能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短暂关注和学习的激情,很多学生都会利用课外的时间去画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然后来办公室找我一起讨论,并根改不足的地方,学生在绘画中没有任何压力,他们有很强的主动性意识。

三、主要教学经验与体会

学生的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就成了我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八年级班级人数较少,管理教育任务也很轻松,我经常运用课间时间跟学生讲解美术绘画作业。在教学中,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短暂关注和学习的激情,我运用美术课中的美来教育学生,是他们认识到,心灵美是学好画画的基础;养成耐心,细心也是学好美术课的良好品质。而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及思想长久保持,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心理,对学生进行反复教育,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本学期来,美术教学上的确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讲解的东西不够详细,没有太多的创新,绘画工具较少,没有足够的空间来让学生操作,工作中我积极主动的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今后将会真诚、耐心的热爱每一个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有问题及时解决。认真辅导学生,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加强业务的学习,看一些教学理论的书,还要挤时间自学其它科目的知识。为了能更好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我要积极准备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为教育事业奉献一份力量。

总而言之,本学期绘画各方面存在的不足我都会牢记在心,教会学生在进入高中要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多向高中美术教师学习一些有关方面的绘画方法多看绘画书籍,多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篇7:八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8.30~8.31)

报到及计划进度 第二周(9.1~9.5)

造型的表现力 第三周(9.8~9.12)

色彩的感染力 第四周(9.15~9.19)

色彩与表现

第五周(9.22~9.26)

第六周(9.29~10.3)

第七周(10.6~10.10)

第八周(10.13~10.17)

第九周(10.20~10.24)

第十周(10.27~10.31)

第十一周(11.3~11.7)

第十二周(11.10~11.14)第十三周(11.17~11.21)第十四周(11.24~11.28)第十五周(12.1~12.5)

第十六周(12.8~12.12)

第十七周(12.15~12.19)第十八周(12.20~12.26)第十九周(12.29~1.2)

第二十周(1.5~1.9)

第二十一周(1.12~1.16)

构图的作用 国庆节放假 构图与造型

书林漫步—中国的古籍设计

书林漫步—外国的书籍设计

其中考试

手工书设计 方寸钤记—藏书印

书间精灵—藏书票(1)欣赏与设计书间精灵—藏书票(2)制作与印制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借物寓意——写意画的用墨法

寄情山水——中国画的意境 美术展览会 展示设计作品欣赏 期末考试

篇8:浅谈美术色彩构图教学

一、要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水平的高低对个人人格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高低有较大影响。色彩构图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传授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趋向和生活态度,对外部世界的情感意识,注重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鲜明个性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不断培养学生对色彩造型的鉴赏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色彩构图的艺术内涵,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同时能够感悟色彩造型艺术的理论与技法,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色彩构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围绕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生活实际,着重训练学生对于色彩的打散与重构,往往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感悟“大自然的色彩”,去想象和品味“来自音乐的感受”,去感受和体验“色彩与嗅觉”等,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和生活中,去观察事物的色彩,获得生动的体验,不断萌生要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并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更好地去发现和捕捉生命的色彩,设计出新的配色,使作品达到较好的效果,达到较高的水平。

二、指导色彩构图技巧,提高学生基本技能

在教学中,对于技巧的训练和掌握往往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色彩构图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构图技巧的训练。

1. 色彩构图讲究“概括简洁、以少胜多”的原则。

作品色彩效果的好坏,并不在于用色的多少,关键在于色彩的选择与搭配是否恰当。因为色彩设计的作品,在展示上一般都要讲究一定的“视觉冲击”,那些用色少、搭配巧妙、简洁凝练的作品,常常会给人留下特别强烈牢固的印象。

2. 色彩构图尤其要重视对“形象”的准确把握。

色彩是构成事物形象的基本元素,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外在事物形成的感性积累,并且不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最终形成某种特定的概念。反映在画面上就成为一种形象与色彩之间一种比较固定的视觉心理。如喜庆的场面常用鲜明丰富的红、黄等色彩来表现;食品的冷冻和清洁卫生一般则用蓝、白色来突出。

3. 作品鲜明的个性和多样化是不能缺少创造性的,所以要特别注重色彩运用的新颖和独创。

色彩构图的技巧在于用尽可能少的色彩去追求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为了追求简洁大方具有审美价值的色彩,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色彩的选择与组合上,学会不断创造具有鲜明个性特点,新颖独特的色彩格调,这样才能使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直观性

电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摄取、存储和处理视觉形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为色彩构图的教学提供了一种空前的便利。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更加直观地讲解并展示色彩构图的基础知识,不断拓展课堂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色彩规律。教师还可借助于电脑直观形象地讲解、评析学生优秀的作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篇9: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手段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征。

2.方法与过程:(l)通过分析、评述,从不同画种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把握美术作品形象与现实生活形象的区别和联系。(2)通过师生互相讨论研究,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提高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学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

教学重点:

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集中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向学生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和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

2.老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画种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出示课题。

3.请学生谈谈感受。 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发表意见。

三、知识要点讲解 1.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形象并不等同于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经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提炼、概括、改造等艺术加工。

2.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要形神兼备。再现性美术作品不仅要真实生动地表现外部特征,还要表现对象的精神、性格和气质。

3.再现性美术作品强调“情”的感受和“美”的体现。任何艺术作品都要以情动人,再现性美术作品也是如此。

4.老师讲述并板书:1.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形神兼备3.“情”的感受“美”的体现 欣赏并谈感受,使学生主动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和特征,并在一开始就通过讨论营造出一种氛围。

四、分析和讨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特征及艺术效果 1.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蒋兆和的《流民图》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流民图》是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再现形体、质感,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该作品创作于1942年到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族的苦难激发了画家创作这幅中国画长卷。《开国大典》是油画,以丰富的色彩层次,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通过课件展示中国花鸟画和油画静物,让学生来谈体会。 学生可以就课件上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共同探讨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获得新知识。

五、学生讨论研究 要求学生把握再现性美术作品和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及再现性美术作品和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重点分析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解。

六、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讨论,同学们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并融入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思想感情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而成。

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谈一谈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应具备哪些要素。 自主探索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关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篇10: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经过去年美术学习,对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美术不仅仅是画画,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它与我们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对美术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课堂也比较活跃。但由于学生的绘画技能较差,因此他们在绘画过程中有时候不够自信。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本学期教材简析:

本学期美术教材共有7课,分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综合・探索、设计・应用等课型,其中综合与探索课比重较大,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绘画综合能力。

(二)、教学总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轻松的教学游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形形色色的作画方法;认识和了解绘画基础知识;认识和了解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用美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简要分析):

本教材的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难点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的需要,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并亲身经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收集各种材料,用来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的主要措施:

1、教师方面:做学生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去讨论、去创作,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展示作品。

2、学生方面: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及所学知识,动脑筋制做作品,学会相互合作,并妥善保存自己的设计作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社会经验。

课时安排

第(1)周

自然情趣―中国山水画

第(2―――4)周

用心灵接触自然

第(5―6)周变迁中的家园

第(9――――11)周空间与层次

第(12)周盛世汴梁第(13――14)周

蓝白之美

第(15――16)周泥土的味道

第(17――18)周放飞希望

第(19――20)周自然的定格外国风景画

篇11: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工作总结

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的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方面

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工作中对自己要求严格。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二、教育教学方面

认真备课、上课、听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1、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 每一节课。查阅各种各样的资料,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 件等等,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2、在美术课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有重点有难点,注意美术课内容的调整,教学中注意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美术教学中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美术教学中注意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味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你给的选择注意到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参加学校业务培训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参加继续教育学知识,学习电脑技术,学习教学技能等;

三、经验和教训

1、要关心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美术教学要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如在讲到点、线、面等概念时,可联系数学中的相关概念来解释。

3、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尽可能做到态度习惯养成和知识能力发展并重,并鼓励大胆创进和个性发挥,即着眼于实际成绩,更注重未来发展。总之,本学期的美术教学工作顺利完成,不足之处也是在所难免的,通过总结反思,我将在下一学期的工作中,戒骄戒躁,以饱满的热情,我将继续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的思想,用自己的真诚之心培育人。我相信只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及业务能力,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取长补短,教学水平能更上一层楼。

篇12: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构图的作用

1.知识与技能:有趣的数字学生能根据数字的特点进行想象变化与装饰。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创造美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将想象转化为表现有趣的数字。

二、教学重点

把握数字的特点与学会数字的装饰方法。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根据数字的特点进行想象变化。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趣

1.任老师很高兴见到大家, 所以打算送给大家一首歌谣, 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教师出示课件Flash)

2.你们觉得怎么样呀? (好玩、有趣)

这些数字真可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数字。 (贴出课题《有趣的数字》)

(二) 欣赏

1.师:看, 这些有趣的数字, 来到了我们的教室, 我们打个招呼吧。 (出示有数字的课件)

生:8、9、6…

老师指着数字让学生一个个辨认。

小结:这些数字跟我们平时见到的相同吗? (不同)

师:哪些地方变得不同呀?

生:画了颜色, 画了花纹, 变成雪人还有树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这些数字呀, 加了颜色、加了花纹、变了形状, 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数字。那么想知道这些有趣的数字是怎样变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 举例示范

师: (展示数字8) 瞧, 这是数字几? (8)

师:大家觉得数字8像什么呢?

生:熊猫、雪人……

师: (示范过程) 我觉得这个8呀, 长得有点像我最喜欢的雪人, 所以你们看仔细哦, 老师是怎么把数字8变成雪人的。我先给它长上两只大眼睛……

师:大功告成, 转眼之间, 8就变成了雪人, 多有趣呀, 谁能说一说, 老师是怎么变的呢? (给它画了眼睛, 涂了颜色……)

(老师找机会点拨, 加一加和变一变) 加一加就会发生变化, 还可以加什么呢?加点花纹和颜色也会变得不一样哦!

师展示把数字8进行变化的图片, (图片上数字8变成动物、变成糖葫芦、变成雪人、变成仙人掌的……) 让学生明白, 只要我展开想象, 就可以把数字变得更加有趣!

小结:要变出这些有趣可爱的数字呀, 我们可以加花纹, 涂颜色, 还可以改变外形来装扮它。

相信你们也有很多不错的创意, 我们一起动手试试吧!

五、作业点评

通过展评, 总结学习的经验。

1.以展评的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2.课后拓展:试着用同样的方式来改一改字母。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多角度评价, 使学生的创作成果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 让每位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再加上拓展活动, 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 学会学以致用。

六、教学反思

《有趣的数字》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特征, 对数字进行变形, 并用绘画表现方法表现数字的特点, 使数字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篇13: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构图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把书封设计的学习与装饰学生自己喜爱的书结合,通过设计自己喜爱书籍的封面《我喜爱的书》,掌握书籍封面设计的基本技巧,培养其设计意识.编者没有沿袭传统的以具象图形为主的设计形式,而是强化了借助文字图形这个相对抽象的设计元素进行书籍封面设计的思路,突出以文字组合,变化,构成为主的设计方式.更多以文字造型,大小变化,位置安排,色彩搭配及组合图形等方面来考虑设计,试图把文字作为一种独立的视觉图形进行设计处理,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封面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及表现要领.这种设计元素的单纯化,抽象化处理,可以促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与掌握封面设计的规律性知识.在学习封面设计的同时,本课侧重于提高学生字体设计的能力.教材以学生作市场调查的图片导入,让学生到书店选购书籍,观摩书籍封面,并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封面介绍给大家.通过调查,交流丰富学生对书籍封面的认识,在交流不同表现形式的书封设计资料的同时,教材提供了相关图例,使学生讨论时根据类别有所对照.教材还提供了书籍封面的展开图片,使学生了解到完整的书封设计是封面,书脊,封底的统一设计,在设计时要认真综合考虑.文字的主次,疏密,虚实关系,以及文字的其他各种设计处理都直接关系到整个设计的效果,分析时应加以强调.教材对文字的版式组织布局也给予了重点关注.把学习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采用对称或均衡的布局形式设计书籍封面,其二是利用非均衡的布局形式设计具有个性的书籍封面,并提示可设计系列书封,教材提供了相对应的图例,P3下图还对图例进行了简要分析,使学生获得更多信息.教材主体部分提供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关照片,对设计制作时运用的材料,手法给予一定提示,用作学生参考.教材设置的“活动一”是一个为其后续活动开展设置的教学准备活动,教师应当在课前提示学生更为明确的活动要求与方法引导,帮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获得书籍封面设计优劣与市场销

/ 50 售状况之间某种内在联系的调查结果.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书籍封面对于书籍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考虑到封面设计均衡与否不宜成为前后两个活动最为重要的区分点,教材“活动二”与“活动三”的设置在实际教学中或许会遇到一些操作上的困难.因为两种版式布局都属于同一知识层面,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知识侧重与难度上的明显变化,如果调整为“活动一”侧重封面版式形式美的学习,“活动二”注重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的封面设计,则更能体现教学的梯度和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与知识升华,也更易于明确两个活动的不同教学侧重点.“评价建议”一栏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实际状况灵活设计,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资料库”中对“封面设计”给予了解释,同时提供一些印刷字体资料,给学生设计带来帮助.如果能有一些作为图形处理的字体设计,或许更能体现对教材主体的支持与呼应.“学习大空间”中针对封面设计的一些相关知识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书籍装订的形式.并提供特殊效果的书籍封面设计图片,开阔了学生视野.在现代设计中,许多的招贴设计比书籍封面设计更多运用了把文字作为图形设计的表现方法.如果能够在此展示几件此类作品,进行提示,不但可以直接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开阔学生学习视野,还可以为课堂教学引入新的教学资源指明方向.二,教学目标

*能够在调查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对书籍封面设计重要性的认识.*能够初步掌握书籍封面版式设计的要求与方法.*能够把文字图形作为一种独立的设计元素,设计自己喜爱书籍的封面.三,教学思路

新学年伊始,学生接触到很多新的教学书籍,教师通过对书籍封面作用的提示,引发学生对书籍封面设计的思考,并安排学生参与课前市场调查,到书店观摩各具特色的书籍封面,建议学生把喜爱的书籍封面记录下来,以便交流.2 / 50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上:第1课 我喜爱的书

课前布置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本书,用旧挂历纸背面或较厚的单色纸包好作为课堂教学的准备.书本可选择新发的教科书,也可选择课外书籍,甚至可选择主题相册,随笔日记等心爱之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收集的书封资料及调查结果,讨论书籍封面设计的特性和不同表现形式,分析怎样的书籍封面更能具有市场吸引力.通过交流进入学习情境.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书籍封面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如书籍封面设计的表现形式通常以文字,绘画,摄影,图案为主,结合图例讲解,提示学生书籍封面设计是正,侧,底面的统一设计,培养学生设计时的统一意识和全局观念.本课重点是利用文字元素进行封面设计,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文字在此不再只是作为一种进行识别与交流的语言符号而存在,更多被看成一种可以进行造型变化与设计的抽象图形.但在教学中可以先不必考虑文字的图形设计处理,而是强调文字的主次,疏密,虚实关系,以及考虑文字的大小,颜色,位置等因素的整体设计,让学生基本把握封面设计的一般形式规律与设计要点.为此,教学可以暂时把不同文字的语言符号差异忽视,先用不同形状,大小,色彩的方形色块替代,教学过程中可以展示以文字元素设计的不同风格的书籍封面,对应展示以方块组合概括处理的设计图例.通过欣赏,评价,激发学生兴趣,建议把相同文字不同布局的书封设计作对比分析,使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构图处理带来的不同视觉效果,从而初步理解与把握形式美的一些法则.教师对文字设计,处理手法要作相应提示,重在文字外形的设计,而不要过分强调复杂与难辨的装饰.另外,颜色的恰当使用也是设计成功的关键,提示根据书籍的内容联系色彩的象征意义来把握色彩,引发学生对以前所学的色彩知识进行回顾,在设计时综合考虑.依据活动设置把文字的组织布局作为学习重点予以关注,安排图示分析,并把不同布局效果的书封进行比较,重点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动手设计.3 / 50 接着过渡到下一个教学内容,以不均衡的布局为主,强调形式设计与书籍内容的有机结合,然后学生尝试设计.在条件允许时可以鼓励学生考虑设计系列书籍封面.学生作业可鼓励其尝试多种工具,手法设计制作,如水彩笔,钢笔,水粉颜料等都能达到好的效果,手绘,剪贴,电脑绘制等形式也都可以.系列书封设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出其中最好的一个草图或构想进行讨论修改,然后集体协作设计制作完成.评价环节提倡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把握评价运用,可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四,教学选择

如果学校硬件条件允许,“活动二”可以设为借助电脑,直接利用已有印刷字体作为主体设计元素,尝试书籍封面版式的设计.文字设计中所指的文字应当包括汉字,外文字母及各种数字,字符等语言符号.教学中可以从汉字设计入手,也可从外文字母设计入手,甚至也可从阿拉伯数字或者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式符号设计入手.学生如果附近没有书店进行市场调查,可以新学期发的各种书籍在同学之间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大家对不同教科书封面设计的喜好程度的意见,并通过简单列表的方式发现大家喜好的缘由.如下表: 色彩 版式 图形 文字 其他

五,教学建议

请在以下几个方面填写你认可书籍封面设计的理由.在此基础上,同学之间可以尝试初步总结大家普遍喜好的书籍封面在设计上有何特点.思考为何获得大家认可的理由.教学内容中有字体的多种因素的处理问题,建议利用电脑课件展示一些变化的效果,会给学生更多信息与视觉冲击.教学过程可灵活把握,例如:

/ 50 1.市场调查——交流讨论——注重版式形式美的设计——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设计;2.市场调查——交流讨论——字体设计——书封设计(任选布局形式)——系列书封设计.教学情境设置可有多种思考,例如教师可建议学生将自己最喜爱的书送给好朋友或捐给希望工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建议不必要求学生在书写美术字上面下功夫,通过方块替代文字在封面设计中的基本变化特点,引导学生更多关注文字在版式设计中的处理技巧.第二课时的教学引导及练习要求都务必突出形式与内容的内在联系,因为文字设计与图形设计一样,同样可以表达书籍的主题与情感.在整个单元教学的学生作业完成后,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供一个适当的展示机会将十分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进行作品展示,将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竞争意识的有效教学手段.由于一般常见的封面都是以图形为主的设计,教师在“活动三”的展示介绍中引导学生对比书籍原有封面设计来介绍自己重新设计后封面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巩固,升华借助文字图形设计封面的方法,深刻理解封面设计中各种设计元素的运用技巧.(第一课时)1.课前一周,布置学生课余到学校附近书店调查一些封面设计具有特点的书.2.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或者喜爱的书籍封面设计.(注意及时总结学生从哪些方面介绍书籍封面,积极肯定学生对封面设计美感朴素的认识与思考.)

3.教学归纳引入: 书籍封面设计一般从图形,文字,色彩等几个方面进行.常见的方式是以图形为主,图形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其实,单纯以文字为主要的设计元素,把文字看成一种可以进行设计的图形符号,同样可以产生视觉冲击力,体现与众不同的设计意味.文字组合,变化,构成为主的设计方式.5 / 50 4.展示两组以文字图形设计的优秀海报并加以借鉴.分析作品中文字图形设计的大小,位置,形状,色彩变化及设计特点.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些实用的文字图形设计技巧,然后教师再升华总结.更多从文字造型设计,大小变化,位置安排,色彩搭配及组合图形等方面来考虑设计.位置变化: 疏密,虚实,藏露,错落,上下,偏正,曲直,纵横,集点成线,集线成面,对齐方式.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5.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进行封面布局的版式设计.(尝试把文字都看成几何方块,注意大小,位置,形状,色彩的变化与设计.)展示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6.学生动手练习尝试.(教师参与各个小组学生的设计探讨过程,引导学生寻找更佳的设计方案,选择更优化的制作表现手段.教师的引导不要演变成一种包办,激发学生不断完善设计的欲望及提供努力的方向是教学辅导的核心.)

(第二课时)(课前用适合设计绘制的白纸包装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准备重新设计.)分析书籍封面

1.分析一组以文字元素为主设计的中外书籍封面.(引导学生运用上课时学习的文字设计知识进行分析.)

展示一组中外书籍封面.总结学生练习

/ 50 2.回顾总结上课时学生练习的情况.(教师针对版式设计问题提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建议.)投影仪配合.3.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尝试把文字看为主要设计元素,根据自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对原有书籍封面进行再设计.(提倡选择水彩笔,蜡笔等简便,易行的绘制工具,探索剪,贴,镂空,拓印等省时,实用的表现技巧.英文及其他文字符号也都属于文字图形设计元素.提倡先设计几个创意草图,比较后再选择确定其中一个加工完善,完成正稿设计与制作.)4.学生分组练习,教师辅导.(教师的引导侧重强化学习活动的要求,激发学生探索封面设计.)5.作业展示与评价.(学生介绍分组对比原有书籍的设计,介绍本组最佳设计作品的特点,教师积极引导同学之间探讨各组设计作品的特点与不足所在.)投影仪配合.《苍松翠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苍松翠柏》的教学内容是重点学习写意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以树的画法为媒介切入教学,进入到传统国画艺术中程式化表现方法的学习,《苍松翠柏》尝试引导学生运用中国画工具进行水墨写意的初步表现,并指向树,石组合的山水画写意小品练习.教材从中国画以松,柏表现所传达的情感入手,设置以物寄情的情境氛围,强调山水画中树木,山石内蕴的人文精神.通过松,柏等绘画作品所传达的不同精神寓意,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绘画以程式化的独特方式追求意境表现的特点,认识艺术创作与大自然内在统一的关系.7 / 50 课本呈现具有典型意义的程式画法以及变化组合的作品样式,讲解艺术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和艺术表现的认识理解,帮助学生了解艺术来自生活的道理以及传统绘画的表现特点.列举运用双勾,没骨,填色,泼墨和泼彩等多种表现技法的中国画作品,穿插画树出枝,点叶,组合等技法和步骤,为学生学习这些程式技法,以及树的组合,画面的构图等方法提供一种学习范本.两个学习活动的设置都是围绕以树为主题的练习.通过临摹,创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熟悉和掌握画树的一般程式和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大胆创作.教学中一般对学生的临摹效果不宜提出过于严格的要求,可以更多着眼于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把握国画程式化技巧的一般学习路径及学习要点,提供学生课后继续尝试学习国画艺术的基本方法.教材从三个方面提出对练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建议:1.技法掌握的程度;2.意境的表现;3.个性的发挥.“资料库”提供了便于学生学习传统绘画的书目,术语和更多的绘画程式参考资料.“学习大空间”选择了以树为主体的山水画,提示了树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意义,为丰富绘画尝试以及进一步了解山水画提供了一种学习路径.二,教学目标

*能够初步理会中国传统绘画借助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的特点.*能够学习水墨表现松树或者柏树的基本画法与技巧.*能够运用画树的基本程式技巧尝试水墨国画小品的表现.三,教学思路

1.根据学生情况把握和调整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尽量少用或不用空泛,晦涩的词语,技法要求不宜求高.在引导学生理会国画作品中松,柏所包含的内在情感时,注意引发学生对与之相关的语文,历史知识进行回忆与联想,贴近他们的审美经验和感受.8 / 50 2.研究课堂教学所需的特定内容和辅助资料.选择教材中适合教学需要的中国画作品以及画家并加以重点分析,始终注意强调作品中程式化表现与特定主题,情感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教学线索.3.设计技法演示的内容和方式.课堂演示务必选择易于模仿的简单造型,选择适合初学者的常用笔墨技法,强调关键的表现步骤与技法要点,分段演示技法时,更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演示中所用绘画工具与学生练习工具尽量一致.如果借助其他演示手段,应注意选择典型,明了,能够说明技法问题的影视或者挂图资料,教师务必引导学生有意注意其中的关键步骤与技法要点.4.整体安排教学过程,研究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选择相应的对策.设置情境,导入新课.选用有关松树的诗词,散文中的描写和比喻,引入对潘天寿作品《松石图》的欣赏.以提问的方式,组织学生针对松树的造型特点以及画面意境进行简单的描述,归纳这些感受,从立意,笔墨表现和构图等方面分析作品.对《松石图》进行分析时,注意将柏树和松树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对画面特定造型及意境的认识,理解和感受.演示用笔用墨的基本技法,讲解不同笔法和线的表现,展现中锋,侧锋,逆笔,顺笔和顿挫等用笔方法;诸如遒劲,婉转,流畅等线条表现的效果;以及浓,淡,干,湿,酣畅凝重,淡雅飘逸的墨色,帮助学生分析作品中笔墨的表现.“随类赋彩”是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原则.它既包括了根据客观物象的类型设色,也包括了根据作者主观表现的类型设色.形式上有“浅绛”和“青绿”等画法.这一过程的重点是感受作品表现的情感,体会作品中不同题材蕴涵的寓意,了解中国画的表现方法.通过对上述作品的分析比较,结合树的生长规律,归纳出树的几个基本部分,引出传统绘画表现程式的话题.分析画家梅清的作品,用线描方法模仿树的不同画法.从树的造型特征,中国画用线的表现特点和墨色变化等方面思考传统绘画表现程式的意义,并发表感想.教师对传统绘画表现程式有关问题作出解答,总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就此结束这一课时的教学.9 / 50 第二课时的学习任务是学习画树的表现技法,教师通过演示讲解具体的画法.画树先画树干,要求表现树木姿态的主要倾向;再向前后左右出枝,注意枝干发端的相互遮挡.根据树种的不同,前人总结了树叶不同种类的画法,技法上又有点叶和勾叶之分.点叶需注意疏密关系,虚实对比和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不可平均对待.教材在资料库中列举了部分方法,供学生参考.运用多媒体课件或挂图讲解树的组合.列举作品中的布局,分析大小之别,主次之分,互相顾盼,自然穿插.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形式表现的一般规律.作业中可安排画一些小的构图,对照理解这些要求.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后,开始运用所学技法进行创作.可以让个别学生从情感表现和技法运用等方面谈一谈自己的创作构思,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画出简略的创作草图.鼓励学生大胆想像,用肯定的笔法画出生动的造型.水墨的运用可以模仿教材中列举的作品,但不要生搬硬套.参照资料库中山石的画法配以环境.始终强调画面的整体,处理好主体和其他部分的关系.教学评价围绕学生的创作活动展开.在学习中初步掌握了哪种画树的方法 对传统绘画的认识和体会,能否生动地表现 作品是否表现出了自己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以相应的用笔用墨方法,表现出不同的树的品格.四,教学选择

与传统教学选用的生宣比较,毛边纸是基础写意国画教学中一种值得积极尝试的材料.毛边纸的材料特性大体处于生宣与熟宣之间,具有一定的吸水性,易于初学者把握水墨的渗透效果.而且,价格也比生宣便宜不少,适应更多地区学生尝试练习的需要.如果教师在国画课堂教学中直接示范,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作画步骤与表现要领.但应避免陷入表现的误区,须知加大难度的示范反而可能难以对学生形成有意义的指导,甚至使部分学生因此产生学习厌学情绪.10 / 50

如果教师缺乏示范能力,也可以回避课堂直接示范这个环节.可以侧重引导学生自己在良好训练方法的指引下,于实践中探索笔墨的特点与绘制的技巧.如果教学设备条件允许,教师直接使用教材配套课件中对应的演示影像资料,或许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五,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思路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方法.中国传统艺术的教学传统通常是从程式技法开始的,如书法,戏剧等等.传统的教学有着长期的经验积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其中列举一二供参考:运用移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树的造型进行意义的联想.树的造型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像特定性格的人物,像优美的舞蹈.如《芥子园画谱》中把一大一小两棵树比喻成扶老携幼的一对人物,又如《白杨礼赞》中把白杨树比喻作朴实的农民.用拟人的手法去描述树的造型,记忆树的姿态,感受树所体现的精神气质,启发学生的想像,丰富他们的情感.在技法教学过程中,直接从书法入手,让学生从“写”的过程中体会用笔的方法和情绪的表现.借用书法体现的力度,形状与绘画作品进行比较,找出相似的感受.这样做既便于理解,又利于思维的扩展.同样,把写字的感受直接过渡到画树的用笔上,更利于对笔墨运用的理解和对笔墨效果的体会.实际教学中,不一定都遵循从欣赏松石作品情感内涵入手的教学流程设计.如果先让学生在临摹动手实践中体会一些程式化的技巧,然后对比感受不同程式化表现对应的情感差异,再引入特定作品欣赏的环节,或许更能提高学生对传统国画程式化艺术的认识水平.教材的图片资料中,不仅仅包含了松树,还有其他各种类型的树木.从教材的完整性与选择性来看,这样的呈现是不无道理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各种类型的树木教师都要学生逐个尝试练习,势必导致教学的无序.选择松树不但适合初步笔墨表现练习的难度水平,更易于集中体现教材中的精神内涵.11 / 50

“以点带面”的策略或许是本课更为科学与合理的教学设计思路.在课堂教学中,从作品欣赏,教学演示到学生动手实践,都可紧紧抓住松树这个点来重点突破,这样在单位课堂教学时间里,学生学习任务达成的可能性将会更大.当学生大体掌握了一种树木表现的学习方法与途径,相信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可以独立尝试学习更多类型树木的表现技巧.《缤纷家用电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以日常家用电器的造型设计作为教材的主体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设计产品,《缤纷家用电器》形成面对生活实际需要的设计意识,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上:03课 缤纷家用电器

本课提及的家用电器基本上包括了一切需要耗用生活用电或电池进行工作的家用物品.教材试图以展示造型各异的常用家电图片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设计与生活的联系,并让其了解设计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作用.教材提供了一张学生课外进行家电市场调查活动的情景图片,使学生产生共鸣,帮助进入第一个学习活动及参与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合作交流的水平.教材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相关图文资料,给调查方法必要指导.整理资料的学习活动能有益地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良方案,相对降低了学习难度,为后面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准备.教材P11以家用理疗仪的设计草图作为教学范例或许还不够典型,教师可以尝试选择学生更为熟悉与更加实用的家电产品,展示效果将会更好.“活动一”是与“活动二”直接相关的一个课前准备活动.主要引导学生尝试有目的地进行市场调查,为“活动二”的设计改造提供信息与依据.12 / 50

“活动二”的设置根本意图侧重于培养学生面对生活需要的设计意识.因此,如果能够更加积极明确地提示借鉴“活动一”市场产品调查的学习成果,或许比对自己家里一件电器进行设计改造,更能促进此种意识的提高与强化.“活动三”在“活动二”的基础上,突出了把设计稿进行视觉美化,绘制产品设计效果图的意图.“评价建议”中对前两个学习活动的评价重在学生学习态度,对后一学习活动在知识的理解运用方面提出了一定指标.“资料库”关于工业产品设计程序的说明,有利于学生对产品设计过程的了解,从而提高对工业造型设计的整体认识.“学习大空间”中提供了设计效果图的绘制步骤,鼓励学生在表现技法上有所追求.二,教学目标

*能够参与有意识的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和处理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能够根据整理的调查信息,提出改良产品设计的方案,并画出大胆创新的创意稿.*能够掌握家用电器设计效果表现的基本技巧,绘制具有一定美感的创意效果图.*能够培养学生面对生活需要的设计意识,体验设计对人们生活品质提高及社会进步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三,教学思路

整个基本教学过程由“信息调查——设计创意——效果表现”三部分组成,先是学生分组自行进行市场产品调查,收集相关信息,然后整理资料,提出设计方案,进行创意设计构思,再绘制设计创意稿,尝试独立创意设计,最后绘制产品设计效果图.针对本课社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突出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与交流,是本课教学组织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课堂教学前积极布置学生认真完成好相关准备活动,是保证课堂教学互动深入展开的前提.13 / 50

首先发动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分工协作调查了解与一件家用电器相关的产品信息,并整理成文字资料.这件家用电器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家中认为设计不够满意的产品,也可以直接调查学生自己喜爱的家电产品,比如MP3播放器,随身听等电子产品,目的是为“活动二”的设计改良活动顺利展开做准备.教师在活动前对调查过程中的有关注意事宜应作必要指导,帮助学生根据“活动二”的需要,有目的,有方法地完成产品市场调查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对家用电器的市场信息调查包括产品使用者的情况调查,市场销售的情况调查,国内外同行业的产品情况调查等.例如学生针对产品使用群体分类调查时,可分别记载长辈与同学对此产品的意见反馈.在调查过程中可以用表格形式记录,可根据产品特点设计表格,例如可以视其功能,形状,颜色,材料,质感等予以记录,再给予等级印象评定.另外,调查中可以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例如可以收集宣传图片资料,也可以用速写方式画出产品,对特别的细节设计处理可画详图,还可以用摄影的方式记录.然后整理资料,写出调查总结,将要改造的家用电器的图片资料连同改造方案一起在课堂教学中与同学交流意见,画出“活动二”要求的设计创意稿.学生作业可通过自由联想与大胆构思画出设计草图.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引导学生从消费者的角度对同学的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学过程在以学生互动为主体,教师适当引导的方式中进行.“活动二”的另外一种教学组织方式或许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尝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进行“活动一”的资料整理,写出调查总结的同时,画出通过小组充分酝酿的家用电器改造方案创意稿,并写上设计说明后,再进入到“活动二”的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让各个学习小组之间交换创意稿.每组学生从消费者的角度对其他小组同学的设计创意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每组同学也可以积极阐明自己原有的设计创意主张,补充,完善本组的改良设计.教学过程始终在学生互动促进中推进,在教师适当观念引导中深入,最终帮助每组学生获得一种更为合理的设计改良创意.14 / 50

接下来进入“活动三”的学习.教师适当强调工业造型设计创意效果表现的要求,在作品分析过程中,突出在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下,体现产品的形,色,质等诸多要素的最佳组合,通过经典图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来加强学生对表现技巧的认识.提示学生注意把握产品效果图绘制的一些表现方法与技巧要点.然后,布置学生独立设计一种家用电器,画出具有一定美感的创意效果图.最后可以让每组学生自己集体评出本组的最佳设计创意表现图,并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及展示.四,教学选择

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域,学生对家用电器的日常认识或许只是停留在老式台灯,电扇,电话机的阶段.学校附近也不会有可以支持进行市场调查的电器市场,现代都市涌现的许多新型电器难以进入学生的视野.对此,教师可以直接从台灯等最常见的电器设计入手,甚至就是泛指照明用具设计等更加普遍的电器产品也可,省去市场调查的活动环节.即使在此种教学条件下,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面对生活需要的设计意识还是可行的.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每组学生直接对自己家里使用的电器进行绘制后,征求家长对电器使用的看法,根据教材P10提供的表格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再参照前面提示的教学思路展开教学活动.对于绘画工具严重缺乏的地域,教学中只需要求绘制产品设计创意铅笔稿的阶段,教师可以针对铅笔效果,适当提出些画面美化的技法,比如:把产品草图的外轮廓线加粗强调,运用侧锋线条在体块转折处加强两个块面的明暗对比等.五,教学建议

本课两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时间应该主要是教学总结与交流时间,把大量的学习活动内容安排在课前布置完成.把握这点是教师赢得教学主动的关键.“活动二”的相关课堂教学如果建立在学生已经课外完成了“活动一”的市场调查活动,并已分小组画出了改良设计稿的基础上,那么,课堂教学就可以变成教师引导学习小组之间更有意义的教学讨论了,教师将拥有更多教学引导与

/ 50

评价的空间,根据小组市场的调查分析介绍与创意稿的绘制情况,总结各个学习小组“活动一”的活动开展情况,而且在此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大家的共同讨论,势必会更加完善各个小组原有的改良设计构想,学生还会有较充裕的时间再去加工,完善原有的创意稿,这个过程将极大地强化学生根据生活实际需要进行设计的意识.如果把学生的家电市场调查分析带到课堂教学中来,再去绘制改良设计的创意稿,那么45分钟内学生很有可能就仅仅只能完成这些初始状态的学习任务,严重缺乏教学双边的反馈与交流.这样,教学就基本上失去了活动设计本身的价值,退化为简单的自由绘制一个产品构想了.学生作业练习形式在原则上可自由多样化.但是,面对单位课时的教学目标而言,“活动三”的设置是试图在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上能有所突破,因此,“活动三”的产品设计效果稿比“活动二”的产品设计创意草稿应当适当考虑一些表现技法要求上的梯度递进.教学过程中,教材上运用马克笔工具(或者水彩笔替代)绘制的方式最为简单易行,适合作为一种基本的表现技法向全体学生推荐.教师通过对比分析几张马克笔绘制的家电产品效果图,注重总结此种方法绘制的基本技巧要点,可以在单位时间内迅速提高整个班级教学的技法表现水平.尤其在“活动三”的动手练习展开前,先以马克笔工具为例,强化一种工具绘制产品设计效果图的基本技法是很有必要的.“活动二”的改造设计作业是在“活动一”的主动学习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可以看成是一种尝试性的设计,应重在学习的过程评价.而“活动三”的设计作业是在相关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作业的评价应有一定技术评价指标要求.评价可以将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相关评价结合起来.16 / 50

[教案]

第 3 课 缤纷家用电器

(第一课时)1.课前布置学生分组进行市场电器的调查活动.主要调查内容:

a.产品造型,色彩,人性化设计等方面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b.不同设计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价格,销售等方面的情况有何差异.多种家电实物

2.教师与大家一起分析调查总结的信息,初步归纳产品设计与市场之间的内在联系.(调动每个调查小组参与到调查信息整理的竞赛活动中.)投影仪配合展示.3.引导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对本小组调查产品再设计.(教师先自己对一组学生调查的产品,参照调查得出的信息,建设性地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并先对优化原有产品设计进行教学举例.)

4.展示一组马克笔绘制的产品设计效果草图,引导学生注意产品创意稿绘制的技巧.展示产品设计效果草图.5.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根据调查的结果,对本学习小组调查的产品进行再设计,并画出创意稿.注意与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协作,交流.产品的改进必须明确改进的理由,体现优化设计的价值.切忌脱离实际的盲目设计.创意稿力求表达明确,力图展现产品的设计特点.提倡使用马克笔或水彩笔等结合黑色水性笔进行绘制.17 / 50

提倡用简短的文字标注配合产品造型,提示设计的特点,提倡写出设计说明.展示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6.学生动手练习及教师辅导.(第二课时)分析产品造型,色彩,功能人性化设计等方面特点

1.出示一组优秀设计作品,分析产品造型,色彩,功能等方面有机结合的特点.2.出示一组优秀设计作品,分析作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及创意特点.3.出示一组优秀设计作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分析产品造型,色彩,功能及人性化设计的特点.4.出示一组马克笔绘制的产品设计效果草图,引导学生总结绘制效果图的简易技巧.a.选择更能体现产品主要特点的角度绘制产品.b.用黑色水性笔勾画产品造型结构线.c.使用浅灰色的马克笔在体块转折处入手,强化立体感与质感.d.使用黑色马克笔勾画产品的外轮廓及装饰投影.5.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生练习中值得进一步注意的设计构思问题及绘制技巧的差距.6.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尝试设计一种家用电器,画出创意稿.自己独立设计或者与学习小组的同学协作进行.设计的电器产品应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创意稿力求表达明确,能够充分展现产品的设计特点.注意选择更能体现产品设计特点的角度绘制创意稿.尝试运用简易技巧绘制创意稿.提倡用简短的文字标注配合产品造型,提示设计的特点,提倡写出设计说明.18 / 50

7.学生动手练习及教师辅导.8.学生作业展示及单元教学小结.《触摸美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在整套教材中与八年级下册《五角星》知识的内在联系最为密切,两课共同组成了一个关于材料及形式美探究的教学单元《触摸美丽》,但是又有各自的教学侧重.如果说《五角星》定位重点更多在画出肌理与质感,那么,《触摸美丽》的定位重点更多在于直接利用材质本身的肌理与质感进行造型,探索适合材质形式美感表现的技巧.把握这个基本定位是处理好这两课教学的关键,也更有利于教师自觉建立单元教学的整体观念.本课选择“触摸美丽”这个与生活,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目,指导学生制作装饰作品,帮助学生认识材料的肌理,质感特性,感受材质的形式美感,探索不同材质在装饰作品中的运用技巧.从而进一步理解:材料作为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体现视觉艺术的形式美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教材从感受,了解不同材质的特性入手,展现了各种材料的图片,如金属,木材,毛绒,石头,牛仔布等,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其特性与美感(如纤维材料柔软温馨,木质材料自然质朴,石质材料坚硬冷漠等等).并呈现了不同材质运用于装饰画中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装饰作品中的材料美,感受不同材料表现的不同视觉美感.通过运用不同材质改画与制作装饰作品的活动,帮助学生关注材质本身具有的形式美感,懂得利用生活中的边角余料“变废为宝”,制作成精美的装饰艺术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在列举的图片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各种材质的图片,各种材质制作的装饰作品,材料加工与处理的图示,以及制作加工的工具材料等等.并且选择具象绘画与依此改制成的装饰作品进行对比呈现,启迪学生的思维.作业的设定范围较为宽泛,只强调以某种材料为主并辅以其他材料合作完成装饰作品,表现形式,加工方法等均不限.教材中呈现了各种技巧与形式的装饰作品作为练习参照.19 / 50

“活动一”通过把一幅绘画作品改造成为一件装饰作品的活动,依托一定的视觉形象为造型基础,加深学生对材质的认识,提高学生利用材质加工处理,进行视觉表现的能力.“活动二”在相对限制材料种类的前提下,提倡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合作完成一件装饰作品的造型设计与加工制作.“评价建议”一栏中,提出了是否关注材质,感受材质美感的评价要求,并且提出了以表格打“√”的形式,从作品的选材,色彩,构图,风格等诸方面对学习绩效测评的评价建议,作为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检测知识,能力水平的参考.另外,将能否与他人友好交流并合作完成练习也作为一项评价指标.“资料库”中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了各种材质的物理特性以及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介绍了装饰画的特点.“学习大空间”一栏提供了有关材质在生活用品中运用,在建筑物与室内装饰中运用的介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拓展美的视野.二,教学目标

*能初步体验材料的肌理与质感特性,加强对形式美感的基本认识.*能选择运用自己喜好的自然材质制作较为简单的装饰作品.*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三,教学思路

课前可以要求学生收集身边一些不同肌理与质感的材料和制作装饰作品的主要工具,具体参见教材P15制作工具提示图.课堂教学以创设情景导入,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几件学生自己制作的悬挂在家里的装饰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其形式美感与生活情趣,并判断其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怎样制成的 着重分析制作材质的形式美感,引发学生探求形式美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20 / 50

接着进入对三种以上材质的对比感受与体验环节,可以观察材质图片,可以观赏生活中各种材质用品,可以自己动手通过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感受体验各种材质的肌理或者质感特性,在此基础上展示讨论活动.讨论内容包括:①不同材料各有什么特性,如软与硬,轻与重,粗与细,韧与脆,粗糙与光滑等等.②它们各适合表现什么内容或形象.围绕讨论作好有关准备:如了解相关材料知识,同时也要考虑小组的分配,座位的安排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适当归纳,并展示自己制作的各种装饰作品实物或运用多媒体展示优秀的装饰作品,引导学生欣赏,看看作品是怎样利用材质肌理,质感的对比与统一来表现形式美感的.在学生获得初步美感启示的基础上,就如何进行作品的构思,构图与表现制作方法展开师生间的讨论交流活动,并且教师演示对不同材料的一些加工处理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材质选择与处理,构图,色彩等内容的具体创意上,为练习做准备.作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第一课时参照绘画作品,运用不同材料将其改造为装饰作品,注重其材质处理,加工技巧与造型表现的关系,提倡简洁,夸张的手法,注重体现其装饰性与趣味性.第二课时以某种容易收集的材质为主,辅以其他几种材质,更加强调小组合作完成一幅装饰作品.在学生动手设计与制作前,教师可以抓住两个环节来促进教学:一是对比展示一种材质的两种不同的设计处理,主要让学生直观感受材质变化的空间与趣味;二是教师直接演示利用一种材质为主进行一件装饰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主要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反复推敲与动态设计调整的工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的学生独立设计与制作练习,才有达到更高形式美感的可能.提示学生在动手制作前务必就作品的构思,构图与表现制作步骤,工艺,方法等展开小组讨论交流活动,从而明确设计与制作的大体方向.本课时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要求人人积极参与,在具体制作前提倡有集体设计讨论过程,也可以边制作,边讨论,边修改.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直接参与学生的制

/ 50

作,帮助学生一起完善创意,提出一些制作改进的建议,调动学生不断完善设计,不断优化制作工艺的兴趣.不宜深度介入某个小组的制作过程,防止学生养成一种学习惰性.四,教学选择

本课教学应能体现不同地域特点的教学特色,因为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条件等等的差别,可能导致学生材质收集出现较大差异.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域,可能学生收集来的就是一些山坡上的岩片,河滩上的鹅卵石,树上的绿叶,田间的稻草等,教师对于学生这种敏锐的收集都应当予以积极鼓励.对于缺乏影视媒体设备辅助教学的学校,教师或许需要自己课前多花时间制作几件装饰作品作为教学欣赏作品来替代媒体的展示.因为这是教师亲手设计制作的装饰作品,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教师也会在设计制作过程中获得更多展现材质形式美感的技巧与体会,这样更加易于获得影视媒体展示难以获得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很大,在完成教材两个主体学习活动后,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课外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创造性地利用身边的边角余料,通过挖掘其中材质的形式美感,运用一些展现材质形式美感的对比技巧,变废为宝,精心设计制作成一件装饰艺术品来装饰自己的家.五,教学建议

教学过程可以灵活选择:如①情境导入——作品欣赏——感受体验材质——处理材料——制作活动.②情境导入——感受体验材质——改画活动——加工材料——作品欣赏——制作装饰作品.建议课前教师自己制作装饰作品,并收集其他班级学生制作的作品供教学欣赏和作业参考,并主动准备一些材料供学生制作时选择调剂使用.22 / 50

教学不宜把练习只停留在设计制作装饰画上,提倡延伸到平面与立体或半立体形态作品皆可的现代装饰造型作品范畴.在“活动二”的作品设计中,教师务必提醒学生不必囿于一定要像什么这样一个思维定式,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利用材质进行构图组织,搭配,对比,协调等形式要点上来.教材P16的《红黄黑构图 布贴》就是能够较好反映此种教学思想的作品,值得借此与学生进行教学分析与交流.教师务必始终把教学重点落实在材质形式美的学习上,在材质肌理与质感的合理运用及搭配技巧方面予以重点突破,通过对作品的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加深体验不同材质大小,疏密,形状等多种对比手法的合理运用.对材质肌理特性的感受可以通过一些对比实验方式展开,对于材质质感的把握则可以通过影视媒体(如实物投影仪)进行局部放大后再分析的方式展开.在学生完成装饰作品设计制作练习后,建议安排一段时间进行集中的教学展示与评价活动来提升教学效果与品质.教师可以先就班级中最优秀的一组作业进行展示评价,在积极肯定的同时,也提供给了每组学生一种评价的基本模式与指标,然后请每组推选一位同学简单介绍本组的设计意图与构思过程,请其他组的同学提出对作品中肯的看法,及时总结与归纳.一个值得注意的评价要点是提倡教师在评价中关注每个小组学生的合作情况.比如:某个小组一起完成了较为复杂的装饰作品,这就值得肯定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较强.《与米罗游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类型课.立足于借助抽象绘画及雕塑,《与米罗游戏》初步培养学生对立体造型的审美感受及造型表现能力.《与米罗游戏》与8年级下册《清晨》中具象雕塑的学习内容构成直接的教学链接.23 / 50

教材以抽象雕塑的学习为主,突出造型与表现的内容.利用米罗抽象绘画及雕塑的表现技巧对应展开相关教学活动,并把教学与学生的趣味游戏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米罗的艺术创作进行学习与借鉴,学生应当掌握塑造立体造型的一些基本方法,能够初步认识与体验雕塑的审美特征;通过提供一些抽象雕塑作品,学生应当在分析雕塑构成特点后能够进行较为简单的抽象雕塑设计与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积极尝试创新表现,拓展艺术的表现视野及方法.教材特意安排结合作业制作展开集体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对艺术表现的兴趣和与人协作的精神,同时加深对艺术创作活动的理解.教材编写中,借助米罗从平面到立体的抽象艺术,体现了“绘画——浮雕——圆雕”的知识线索.教材从米罗具有抽象意味的绘画作品入手,配合练习图例作为教材主体内容.从情意的角度考虑,米罗的作品从平面到立体,都具有富于童趣,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形式自由等特点,比较适合学生特定心理发展阶段的审美需要,易于使学生对雕塑的造型与表现产生学习的兴趣;从形式风格的角度考虑,米罗的艺术具有浪漫气质与游戏精神,在教材中没有类似这样的艺术风格,可以借此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从学生作业的难度考虑,抽象雕塑对于形象要求的确定性明显低于具象雕塑,造型表现的空间与自由度相对较大,再结合对应的练习图例,易于学生进行模仿及表现;从教材体系安排的角度考虑,从接触抽象雕塑入手,再安排具象雕塑的内容,较好体现了教材知识安排的梯度.教材的三个活动提供了学习相互关联的几个不同角度与层次.“活动一”立足于借助米罗的抽象绘画,实现平面向浮雕的转化.“活动二”在借助米罗的雕塑作品向浮雕进行转化的同时,更加立足于让学生尝试借鉴米罗的雕塑作品,直接进行抽象雕塑的塑造.24 / 50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上:05课 与米罗游戏

“活动三”则充分运用前面活动中的雕塑制作,强调学生情感的参与,进行富于表现性的表演活动,升华本课的教学内容.“资料库”中关于米罗抽象雕塑作品的欣赏及相关介绍,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米罗艺术的了解,丰富抽象雕塑造型的表现语言.“学习大空间”中,安排实物组拼成立体形态的练习并尝试命名,可以提高学生抽象雕塑的创作能力.另外,针对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提示学生重点关注城市公共环境中那些抽象意味的雕塑.二,教学目标

*能利用适当的材料制作成简单的抽象浮雕.*能选择适当的材料制作成简单的抽象雕塑.*能利用自己的雕塑作品作为道具参与游戏或表演.三,教学思路

教师首先可以设置一个游戏情境,比如说:教师可以扮演成米罗先生派出的一位艺术使者,(还可以选择让学生扮演使者,老师扮演米罗等方式)专门带着艺术家米罗先生在狂欢节上进行的游戏活动来到中国,想让中国小朋友一起体验狂欢节的快乐,教师可以充当米罗艺术的代言人.可以大概地提出狂欢游戏的整体计划,强调所有的作品设计与制作都是为狂欢游戏准备的.首先从制作美丽的浮雕作品,装饰狂欢现场开始.使者给学生展现米罗的抽象绘画作品和米罗先生带给大家的示范作品.在大体分析米罗抽象绘画中点,线,面,形的组织与变化特点后,对比提出浮雕与绘画的基本造型差异,让学生分成几个制作小组,(一般4—6人为一组较为适合)根据米罗先生的抽象画,分组进行大胆的设计与制作.25 / 50

在制作前,使者应该提醒大家:米罗先生特别喜爱强烈的色彩变化与对比,希望大家能结合美丽的色彩对比来装饰我们制作的浮雕,体现节日狂欢的气氛.评价的重点是看谁的雕塑形象更有趣,色彩更好看,谁的浮雕形象更有体积感.在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带来一些简单易行的装饰材料,比如报纸,包装盒,挂历纸等轻质材料,注意材料一般不宜太重,以免影响在教室墙面的张贴装饰.接下来,教师可以动员学生自己设计,将作业贴在教室四面适当的位置进行装饰,进一步制造大家参与的氛围来强化欢快的气氛.也是对学生学习阶段性成功的一种积极肯定.然后,教师重点对比分析绘画与圆雕的基本造型差异,结合教材P19的四张图例,借助多个视角的观察,体验圆雕在各个角度的造型变化与审美趣味.然后再布置各个制作小组,参照米罗先生的抽象雕塑或者绘画的造型特点,选择适当的材料来设计与制作抽象圆雕.在分析圆雕作品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造型中轮廓的收放变化,造型的曲直变化,大小变化及朝向变化等形式美的知识,使抽象雕塑造型也具有相对明确的审美倾向.在制作前,使者应该提醒大家:大家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更多考虑利用作品进行表演与游戏的问题,琢磨怎样才能够更加适应特定角色表演的特点.米罗先生特别喜爱寻找生活中各种有趣的材料,希望大家能直接借助一些生活中的物品组合加工,来装饰我们制作的圆雕.评价的重点是看谁的雕塑形象更有趣,更善于利用实物材料造型,谁的浮雕形象更有体积感,更有空间变化.对于一些更加热衷于具象造型的同学,教师不必阻止,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大胆的夸张与变形,更加自由地进行造型的设计与制作.然后,使者告诉大家:狂欢节上,最好玩的是人们都手拿着自己制作的各种动物,植物,神怪,面具等雕塑作品进行尽情的表演或者游戏,米罗先生要使者一定要把这个好玩的活动带给中国的小朋友.教师可以先鼓励一个制作小组的学生以制作的雕塑作品为主人公,进行自己编写的短剧表演.然后,再让更多小组的同学参与表演,教师在评价中积极肯定各个小组表现的特点,尤其注重评价各个小组的协作精神,同时及时给同学的表演提出一些改进或者拓展的意见,整个单元教学在全体学生的积极游戏参与中结束.26 / 50

四,教学选择

本课教学较为适合在两课时至三课时之间灵活选择.教材中的图片提示中,提到了利用废旧材料的制作.实际教学中,只有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可以利用的工具,材料,教学才能真正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应强调学生在材料的寻找与利用上下功夫,引导学生以新的眼光发现身边具有立体形态美感的废旧材料,并能积极加以利用,组合,加工成教学中的作业.如果选择三个课时进行教学,那么,第一课时的重点就是绘画向浮雕的转化,第二课时的重点是把握圆雕的审美特点及设计与制作圆雕作品,第三课时的主体应该是利用雕塑作品进行游戏与表演.“学习大空间”中利用常见器物组合设计及作品命名的活动,可以考虑直接进入第三课时的教学活动中,丰富与提升教学效果,作为教学活动自然的拓展与延伸.对于一些拥有地域民间造型艺术传统的学校,教师可以积极借鉴当地民间造型艺术的营养.尤其许多民间艺术本来就具有抽象艺术的一些特性,而且大都色彩对比强烈,鲜艳,造型夸张,有趣,材料选择与制作过程也简单易行,与米罗的抽象艺术“貌离神合”,是一种极好的教学资源.五,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米罗先生要使者带来的几件具体抽象雕塑作品,展现制作美丽有趣的抽象雕塑应当注意的基本方面.可以安排一个教学尝试:把雕塑作品置于教室中间,让学生围着作品在不同角度进行观看,请学生谈谈自己认为哪个角度看作品最好看,哪个角度看作品最不好看,为什么 再大家讨论,交流一下,使者在学生发表看法的过程中及时强化雕塑的基本审美特征及造型要点.然后,根据米罗先生的抽象雕塑,学生按照前面的分组进行大胆的设计与制作.使者可以引导各组学生设计与制作.27 / 50

在设计制作前,“使者”应该强调每组学生尽量根据自己的表演来设计对应的雕塑,积极鼓励每组学生协作进行表演.在注重学生展现雕塑形态美感的同时,教师可以继续提倡学生在雕塑设计与制作,装饰中大胆运用适当的色彩来加强表现效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色彩象征意义的认识与体验,强化学生运用色彩表达艺术情感的能力,丰富雕塑的表现语言,加强作业的形式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的方式展示学生作业是“活动三”比较特别的形式,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高潮与升华.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自己的创作成果,这是最好的教学选择.让学生进入一种“游戏”状态,是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本课的教学适应性较强,没有对教学媒体的特别需求.对于即使没有任何电化教学条件的学校,也不会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教材在图片选择及资料库准备上也已经提供了对教学活动开展应有的支持.本课教学中积极提倡学生尝试利用自己的雕塑作品与大家一起进行游戏或表演.教师在此应担负起组织者的工作.首先,如果没有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的小组探讨及协作,学生之间在最后的展示活动中很难做到积极而且自然的表演协作;然后,如果粗放地让学生自由组合进入游戏过程,势必导致教学中一部分同学脱离教学中心,成为课堂上的看客,使课堂组织陷入无序,教师也难于在游戏过程中积极施加教学影响,在游戏中提高学生的审美与表现能力.《光影的交响》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光影的交响》是素描教学中的一个核心内容,一切物体在光源照射下都会产生特定的光影效果.明暗表现技巧是表现空间光影效果的一种《光影的交响》绘画技巧.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课型.本课《光影的交响》的重点落实在引导学生初步把握借助明暗处理的技巧,表现景物空间立体与前后虚实关系.本课所指的明暗效果是特定光源照射在景物上的光影变化,与小学阶段利

/ 50

用黑白灰制造一定的立体效果具有本质的区别.传统明暗表现的教学以简单石膏几何体的绘制入手,这种方式对于立志学习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讲是积极有效的一种训练手段,但是对于大多数没有美术专业发展兴趣的学生来讲,就会容易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教材试图通过强调风景画中明暗运用与艺术表现之间的内在关系,提高学生对绘画明暗技巧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明暗造型审美价值的本质认识;通过借助较为简化的明暗技巧练习方式,在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简单的明暗造型技巧的同时,进行情感表现的尝试.“利用摄影作品尝试明暗造型的简化处理”——“利用绘画作品理解明暗处理与情感表现的内在联系”——“利用临摹图片或写生练习加深对明暗技巧运用的体会”是本课编写的一条基本逻辑线索.教材试图以优秀摄影作品导入,再过渡到绘画作品,配合教学图例解析作为教材主体内容.从情意的角度考虑,结合学生喜爱的摄影,绘画作品进行明暗造型技巧的教学,相比传统素描教学中常用的那些简单但却显得有些枯燥无味的几何形体,直接从作品入手更易于使初二的学生对明暗造型与表现产生学习兴趣;从教学操作的流程考虑,先从对生活的视觉直观感受起,再进入明暗造型技巧的认知及艺术表现的学习,更符合教材知识学习的梯度安排;从学生练习难度的角度考虑,结合作品解析图例的学习,易于引导学生从直观感受作品迅速进入到观察,分析及模仿表现阶段;从教材体系安排的角度考虑,安排明暗造型的学习内容,直接为本册的色彩学习单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知识铺垫.教材的三个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明暗造型相互关联的几个角度与层次.“活动一”立足于让学生尽快能够利用简化的明暗关系尝试明暗造型的方法,体验明暗造型的基本技巧.“活动二”在进一步分析画面明暗与空间处理安排技巧的同时,让学生尝试体验明暗造型与情感表现的内在联系.29 / 50

“活动三”在巩固前面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强调不同绘画工具与表现技巧的尝试,更加突出画面的空间表现及明暗处理.“资料库”补充了不同风格的风景画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利用明暗进行艺术表现的语言.“学习大空间”吸收了传统明暗造型技巧学习的主要途径,提出借助几何形体对明暗规律进行进一步理解与研究.在学生对明暗运用与表现具有一定理解与兴趣的基础上,此种方法仍是积极有效的一种训练手段.针对现代社会电脑的日益普及,教材建议学生收集并利用常见的看图软件,把彩色图片转化成明暗效果.这既是一种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引入可以直接利用的方法,也是学生课外加深体会明暗造型处理及表现技巧的有效渠道.二,教学目标

*能够对写实的画面形象进行初步的明暗造型归纳与整理.*能够运用明暗色块整理的处理方法对画面进行明暗造型的简化练习.*能够初步理解与把握美术作品中明暗处理与情感表现的内在联系.*能够基本把握画面中的空间透视规律,运用简单的空间透视表现技巧.三,教学思路

传统的明暗教学侧重从直接传授明暗造型技巧入手,忽视了学生日常积累的审美经验及生活经历,忽视了学生理性思维的迅速发展及分析能力的迅速提高,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更多考虑了练习方式,内容的灵活安排.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分组收集自己喜爱的风景画或风景照片,同时安排学生尝试采用尽量简洁的表达方式,把画面的明暗色块进行归纳并用小图稿表现出来,成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的可靠依据.30 / 50

本课的课堂教学可从教师展示自己选择的优秀摄影或美术作品入手,借助电脑图形软件及演示媒体,配合展示对应明暗转化并进行归纳处理的效果图例,直接从艺术作品的角度加强学生对明暗造型运用及转化的认识.引导学生体验作品的明暗造型之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直观展示学生课外收集的风景画或风景照片,提倡先让学生独立分析作品,然后教师及时归纳总结的方式,以此促进学生更为直接并理性地观察,积极主动总结明暗造型的基本规律,尽快拉近“教”与“学”之间的距离.通过针对明暗整理及表现,画面均衡及构图的探讨后,教师可以安排每个学习小组进入“活动一”的练习内容,学生利用自己及学习小组内的图片资料,作几幅能够体现画面基本明暗关系的小图稿.接下来,通过优秀绘画作品分析明暗处理技巧时,为加深体验画面明暗安排的均衡与节奏变化,可以着重利用图片直观对比,类比的教学方法展示相关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明暗造型处理与画面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可以借助明暗的转化及简化处理的不同效果图例,帮助学生体验同一艺术作品不同明暗选择,处理后对应的情感差异.此时,教学中可以考虑安排师生结合画面明暗处理与情感的关系,借助实物投影仪,共同对应评析一些学生前面完成的明暗处理小图稿,往往可以使教学达到贴切生动,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活动二”中,可以在教材基础上添加一些相关练习内容,尝试在作品临摹的时候,有意改变一下原作局部的明暗处理.比如说:改变背景色的明暗,改变前景,中景或远景的明暗,改变局部某个形体的明暗等.这样,教学中分析作品的方法可以及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加深了学生对于明暗表现的审美体验.最后展示学生作业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建议借助同学互评的方式来检测教学效果.教师侧重对整个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在“活动三”中,教师可以利用作业效果直观对比的方法,重点引导学生利用明暗塑造空间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在自己的默写或写生作业中体现一定的立体空间感.31 / 50

四,教学选择

利用电脑图形软件技术进行方便的图片黑白处理,可以直观展示色彩对比效果与单纯光影对比效果艺术感受的差异.如果教师有着较好的音乐素质,可以尝试借鉴《与米罗游戏》参考教案中的教学过程,进一步对比或者类比凸现景物明暗变化的节奏,起伏,强弱等方面与音乐的通感,帮助学生运用音乐的感受来加深理解艺术作品或自然景物中明暗变化的美,也能积极呼应“光影的交响”的标题含义.在没有电脑及媒体支持的地区,教学中可以直接从一幅范画的明暗整理入手,帮助学生初步获得整体观察及表现的能力.通过先学生试画,再教师分析作业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利用明暗整理的方法整理图片的兴致.然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进行明暗整理的深化,侧重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与基本的表现能力.然后,教师可以积极引导教学升华到情感主题的层面上来.通过对比及类比的方式,借助学生收集的图片及学生绘制的作业,帮助学生感受不同明暗处理及表现与特定艺术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五,教学建议

建议在班组教学中以四人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教师明确提出以小组整体学习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强化团队的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养成相互探讨,协作的精神.教师应积极提倡并引导每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并积极提出富于引导性的参考意见.教师应重点指出大部分学生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时应当注意的要点,肯定班级优秀学习小组的学习成绩,积极鼓励暂时落后的学习小组.原则上教师不要指责暂时没有达到班级整体学习要求的学习小组及学生个体,尝试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期待.明暗造型在中学阶段是一个学生特别容易“眼高手低”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材意图,有意分解知识内容,对应安排阶段性的随堂练习,加强练习中及时的学习引导.教

/ 50

师可以及时根据学生随堂练习情况,在巩固的基础上,再融入新的相关知识,提出新的学习要求.教学通过添加形式的阶段性练习,可以让更多学生获得阶段性成功的体验,增强深入学习的信心.根据学生的教学环境及课时安排等差异,“活动三”写生作业的范围允许适当的调整.但教师仍然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户外景物写生的简化练习.如果教师比较熟悉电脑图形软件的使用,教学中演示设备支持允许,还可以直接把学生自己选择的优美图片转化成黑白效果,通过对比加强学生对作品明暗之美的艺术感受.《多彩的风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多彩的风景》属于“造型·表现”类型课.《多彩的风景》编写意图主要是借助自然风景及表现自然风景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自然色彩变化的方法,获得表现自然色彩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界色彩变化与关系的审美感受与认识,并直接为第8课 《绚丽的阳光》中印象派风景画作品的欣赏做技术准备.教材《多彩的风景》以观察和研究自然色彩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界丰富的色彩变化,并思考它们形成的原因.引导他们感受,体会和解释自然色彩造成的视觉印象,领悟艺术表现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理解写实绘画作品中色彩表现的方法,以及作者所表达的审美意境.对作品中的色彩,笔触进行仔细地观察,体会和比较,重点找出景物在色相,纯度和明暗上的差别和细微变化,尝试归纳不同景物的色彩倾向,分析这些颜色是怎样协调统一在同一画面空间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特定色彩关系表达出的情感倾向.作业最后落实在尝试利用参考图片或外出写生,画一幅写实性的色彩风景画.教材积极倡导学生在户外色彩写生练习,为此,提供了户外写生作画的步骤和参考图片.33 / 50

“活动一”的设置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引导学生借助自然风景与摄影,绘画作品,学会分析不同光源下的色彩关系.“活动二”的设置更多立足于学生动手练习的过程中,在强化学生对自然色彩的观察与分析的同时,培养学生表现自然色彩关系的绘画表现能力.两个活动都可以借助图片进行,也可以直接借助户外自然景物展开,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条件与环境可以灵活处理.“评价建议”从观察自然界色彩,归纳绘画作品的主要色彩倾向,分析其中的色彩关系,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和情感体验几个方面对学习进行评价.“资料库”提供了光谱与色相概念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色彩学的基础知识.“学习大空间”选择了风景画的构图与色彩表现方法等内容作为写生练习的知识补充.二,教学目标

*感受大自然丰富的色彩之美,初步了解自然色彩形成的原因和规律.*学习写实绘画中色彩运用的基本方法,掌握一定的色彩工具性能与调和技巧.*在临摹或写生色彩练习中体现出一定的色彩空间关系.三,教学思路

这一课的首要任务是观察自然色彩,了解写实绘画中色彩表现的问题.课前应准备必要的色彩工具和有关资料.安排两课时以上的教学时量比较合适.绘画工具以水彩画工具最为理想,也可以使用色粉笔,油画棒或彩色铅笔等用具,纸张要稍微厚一些.如果需要写生,宜事先选好难度适宜的写生景点.在第一课时中,首先把重点放在感受,分析自然色彩上,为理解绘画色彩作铺垫.通过图片观察自然色彩,有感情地描述色彩景物,引导学生进行色彩感受并运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在描述过程中,启发学生讨论诸如光源,物体和环境之间的色彩关系,结合物理学的一般知识,分析光,大气层和照射角度,不同季节植物的色彩特点以及环境的反射光等问题.如:早晨和傍晚的色彩

/ 50

呈现暖色;阳光下景物,受光面与背光面形成冷暖色对比;雪地上的背光面呈现天空的颜色;叶子上的高光受到天空色彩的影响等等.对不同季节,时间的风景图片进行较细致的色彩比较研究,往往更加易于理解景物色彩产生的原因.色彩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学生明确并建立色彩空间的秩序感,即分析同一色彩在不同的空间前后产生的色彩差异,分析不同色彩在不同空间前后产生色相,纯度,明度的对比强度.另一点则是培养学生观察与绘制色彩的比较习惯,即画面任何一块色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反复比较其在画面特定空间类似色彩的关系后确认的.根据色彩的空间位置,有针对性地提取几块图片局部的色彩,获得更为具体的资料进行参照,更细致地分析理解色彩关系,理解画面由不同色相,明暗,冷暖关系的色彩组合而成.归纳整幅图片的色彩倾向,分析色彩的对比关系和特点.随着分析的深入,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转向对写实绘画作品的欣赏.同样,从对画面整体的感受入手,描述对作品表现出的情绪,色彩和画面效果的理解.然后选取局部色彩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色相,明暗和纯度的变化和笔触的运用,讲解自己对作品主题的认识.教学中不可忽视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如《迷人的夏日》和《三朵云》两幅作品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了不同的情绪.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作品: 1,说出画面的色彩倾向;(色调)

2, 归纳两个不同色相,比较面积的大小;(整体的对比关系)

3,分析色彩对比所产生的感觉,如强烈,柔和,平静,明快,沉闷等;(明暗关系,冷暖关系)4, 联系题材内容,描述自己对图片的色彩感受,理解图片所表现的主题.画一幅小的色彩稿,尝试把归纳出的结果表现在纸上.对画稿不作过高的要求,参照课本图片或选择局部,或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景物,用较整体的大块颜色概括完成.这一课时结束的时候,可以布置一篇以某时某地的风景为题的小短文,如《城市的早晨》,《雨后乡村》等,让学生在课后观察自然景色,描写自然风光和自己的心情.35 / 50

绘画表现的教学活动单独安排一个课时,采用模仿或写生的方法完成一幅风景画.教材上选用了一幅平面造型的绘画作品《桥》作为范例,考虑到适合学生绘画的技能水平,根据从整体到局部的绘画步骤进行模仿,首先按照画面的整体色调铺底色,然后逐步深入刻画,直到画面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效果.也可以鼓励有绘画基础的学生,利用作品的构图改变画面色彩,表现阳光下的效果.四,教学选择

“活动一”的学习内容可以脱离资料图片,直接在自然环境中借助自然景物为研究对象展开讨论.或许这样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一些地处偏远的学校,或许电教设备的条件比较差些,但是学校附近的自然景色却往往是城市学校难以比拟的.因此,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在大自然中直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的色彩现象,是一种远远胜过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的教学选择.对于城市里的学生,户外写生的条件或许没有自然风光的优势,但是,校园内建筑为主的风景同样是很美的.操场四周同样可以成为户外写生的理想场地.尤其对于初次尝试以写实方法来表现色彩变化时,相对选取的场景越小,就越易于找出景物的色彩关系.本课的核心是落实在对色彩的观察方法与表现技能上,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色彩与情感主题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认识色彩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但是,在教学处理中不宜过分强调情感主题的升华,本末倒置,从而忽视了对教学核心的把握.五,教学建议

在“活动一”的色彩分析中,如果教学中有电脑设备与图形软件的支持,教师利用Photoshop软件中滤镜马赛克效果处理原作,就可以更加直观明确地展现色彩的构成关系.如果安排写生活动,必须在教学组织上比课堂教学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以保证户外写生活动的顺利进行.可以采用学习小组管理的机制,教学常规管理实行小组长负责制.每个学习小组在同

/ 50

一区域对同一景物进行写生,也便于教师教学辅导的相对集中.户外写生前教给学生一些有关画面构图的美术知识是必要的,在“学习大空间”栏目中有简单的要点介绍.写生活动一般就可以安排在校园内某个区域进行,选择一棵树,一堵墙或花园一角等小的场景组合即可,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己观察,表现自然的机会,切忌不可贪图复杂的画面场景.初次写生建议学生普遍使用蜡笔工具,纸张不宜大于16开,也不宜小于32开.在写生过程中,教师注意强调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注意尝试概括自然界的色彩现象与关系.如何调色是学生作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材料,工具,方法和要求上降低难度标准,使用蜡笔工具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了水粉材料,务必在学生动手练习前强调甚至演示一些基本的水粉调和技巧,比如:为了保证色彩一定的纯度与色彩倾向,一般不宜使用三种以上的颜色来调和出一种色彩,也不宜把锡管里的颜料没有调和就直接画在画面上;为保证调出明度很高的色彩,一般是先挑出一块高明度的色作为基色,再尝试加入少量低明度的颜色;应该提示学生注意怎样保证画笔的清洁与水分的控制技巧.另外,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练习中先画深色,再画浅色,提高明度就用白色,降低明度就用黑色,忌讳在画面一片颜色没有干透时反复涂抹色彩.必须指出,尽管本课具有较强的技法特点,感受体验仍然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设置情境和组织教学时,应该时刻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使他们的想像和体会得到充分的表现.教学评价围绕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感受认识和表现技能展开.利用评价建议引导,激励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问题,充满激情地表现自然之美.[教案]

第7课 多彩的风景

学生尝试用各种方式改变白纸盒的颜色.1.教师用光源色来改变白纸盒的颜色.37 / 50

2.教师用环境色彩来改变白纸盒的颜色.3.师生共同总结:白色物体的受光面受光源色的影响,背光面受环境色的影响.教师布置学生课前准备一些白色纸盒备用.投影仪,不同颜色透明色纸及不同色彩衬布.切入正题

1.欣赏风景图片(播放音乐).2.请学生分析风景画中白色物体的色彩倾向.多媒体播放音乐.深入探究

1.提出问题:学生观察思考,景物中物体的色彩往往多种多样,如果景物的固有色不是白色,而是其他的颜色,它的色彩会发生变化吗

多媒体同时展示多幅有白色色块的风景画.证实总结

2.教师从风景画中同一景物的受光面,背光面,中间面中拖出色块,请学生来判断,分析,教师及时肯定学生并总结规律.①受光面:固有色+光源色.②中间面:固有色为主.③背光面:固有色+环境色的反光.教师提供风景图片,并标出同一景物的受光面,中间面,背光面.多媒体展现自然风光照片资料.多媒体演示从景物中拖出的色块.多媒体展示拖出色块的构成色相.38 / 50

多媒体先展示教师演示用蜡笔调色的方法.练习讲评

①请学生上台演示用蜡笔调和色彩的方法.②学生在座位上练习用蜡笔调色.教师随堂辅导并讲评.(第二课时)情感体验

一,让学生感受一段乐曲的情景.让学生谈体会.二,教师改变原乐曲的节奏和乐器,用古筝演奏一段,请学生谈体会.切入主题

三,总结:改变乐曲的节奏,乐器可改变乐曲的形象.学生感受画面的意境.1.《迷人的夏日》(原作)

2.《迷人的夏日》(改变笔触与色彩对比)

3.总结:不同的色彩对比和笔触能体现作者的心境,情绪,也能给观者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多媒体展示风景画《迷人的夏日》原作以及改变后的效果.4.欣赏不同意境的画面.绘画步骤:(教师演示,多媒体播放)1.安排构图(展示几种不同的构图方式).2.画出主要色块.3.适当补充和调整细节.多媒体展示不同意境的画面.学习活动:

1.学生选择图片,选择适合的构图方式,运用蜡笔绘制一幅色彩风景画.教师随堂辅导.39 / 50

多媒体播放教师的绘画步骤.展示不同的构图方式.2.学生互评,教师总结.3.展示,评析学生作业,并将优秀作业镶入镜框挂在教室里.4.展示各个艺术流派的风景画,初步比较一下不同的表现手法,为《绚丽的阳光》一课作铺垫.多媒体播放各个艺术流派的风景画.《绚丽的阳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绚丽的阳光》是“欣赏·评述”的类型课,作为本套教材中学阶段三个独立的欣赏课教学单元之一,本课《绚丽的阳光》试图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强化一种最为实用与常见的欣赏方法——比较的欣赏方法,帮助学生在对比或类比中获得对特定作品更加深入的艺术感知与内心体验,从而提高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二是初步掌握研究一个艺术流派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应该注意关注哪些相关的角度与层面,从而了解一些现代美术史学的研究角度与方法.通过对绘画表现形式从不同角度的比较和经典作品从不同层面的分析,强化学生养成一种“比较欣赏”的良好习惯.教材主体内容定位在印象派是东西方艺术平衡及与相关课目知识整合的选择.教材介绍了19世纪末印象画派的艺术特点,代表画家以及印象派绘画与科学成就的联系.本课首先明确了印象派绘画在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中的意义和地位.帮助学生进入印象派绘画与古典绘画色彩特点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其为何“极大地丰富了色彩的表现能力”.在讨论活动中,教师可以分别从色彩倾向,对光色构成的理解和表现以及笔触的运用和表现特点等方面积极引导并提出相应的思考题,为学习讨论提供基本路径,促进学生之间更有效地展开学习讨论,也为教学的深入进行做好必要的铺垫.接下来教材重点帮助教学从色调倾向,对光色的理解和表现以及笔触的运用和表现特点几个方面对《日出·印象》进行重点分析,然后通过展现同时代其他印象派艺术家

/ 50

的作品,引导学生归纳出印象派绘画在题材,笔触和光色气氛表现等方面的典型特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印象派绘画的风格特点.教材介绍印象画派部分画家和他们的作品,不但帮助学生从不同题材的绘画作品中归纳印象派绘画共同的艺术特点,也为学生搜集资料和短文写作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线索.“活动一”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强化一种比较的欣赏方法,帮助学生在对比与类比中获得对特定作品更加深入的艺术感知与内心体验.“活动二”设置更加侧重学生对艺术流派的相关了解与探索,通过一篇欣赏短文的写作练习,促进学生从更多角度与层面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及艺术流派的看法.“教学提示”对印象派绘画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概括:科学成果对艺术风格形成与变化的影响,艺术家对色彩的认识过程以及自然科学法则和他们艺术观点的结合运用.“教学评价”的建立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为基准,分别从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习得水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资料库”选用了莫奈在不同时间光色变化中对卢昂大教堂的写生,以这一著名的事例及一组写生作品的类比,再现了印象派画家对自然光色探索表现的过程.“学习大空间”选用了新印象派代表画家修拉和西涅克的点彩画,提示了印象派绘画对其后艺术的影响.突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了解一个艺术流派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应该注意关注哪些相关的角度与层面的编写意图.二,教学目标

*了解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点,提高运用比较欣赏方法欣赏作品的能力.*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培养对美术作品进行综合审美评述的能力.*增进对人类艺术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体会和理解.三,教学思路

/ 50

(第一课时)

《日出·印象》可以作为教学的欣赏导入.旭日初升,雾气迷蒙,画家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水面流光溢彩,显得生机勃勃.透过淡紫色的晨雾,港口的船只若隐若现,具有含蓄的气息.画家运用神奇的画笔将这瞬间的印象永驻在画布上,使它成为永恒.提倡课堂教学运用教材中提示的作品局部放大法,强化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视觉记忆,同时为作品笔触,造型等具体的形式分析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教材P30的两组图片比较明确地呈现了印象派绘画与古典主义绘画的风格差异.适合作为学生展开“学习活动一”设置的教学讨论素材.强化作品形式的比较和风格的感受,尝试引导学生就两组作品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并展开讨论.1,画面色调的比较;2, 光色的不同表现;3, 笔触.如果教学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利用影视媒体设备,展现这些作品清晰的放大图片.也可以根据对教材的理解,课前寻找其他一些风格明显,画面清晰的经典作品,作为教材作品图片的补充信息,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P31一段介绍莫奈的文字提供了对《日出·印象》的一种艺术感受及与此幅作品相关艺术事件的简单描述,教学中不宜把对作品的审美感受拘泥于教材的这一种介绍,鼓励学生自己感受作品的视觉印象才是更为合理的教学选择.《日出·印象》的欣赏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侧重对细节进行研究和讨论:画面气氛,色彩关系,造型手法以及笔触的运用,表现题材等等.务必把握教材中提示的几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运用有关色彩知识和学习方法,分析画面的色彩关系;感受画面上表现早晨的朦胧气氛;比较学院派严谨的造型结构和细腻的形象塑造,庄重严肃的主题等等,逐步整体把握印象派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归纳总结:

1, 印象派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42 / 50

2, 作品欣赏学习活动中掌握和运用的方法.布置课后学习活动,明确为第二课时准备的资料收集和短文写作的方法及要求.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提供有关书目或直接提供资料供学生选择,根据学生特点分别指定任务.短文写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重点落在对具体作品形式美感的感受上.积极策划一次班级演讲活动:鼓励学生独自完成或小组合作,制作多媒体演示讲稿,整理自己对艺术作品进行自主欣赏探究的结果.(第二课时)

展开即兴演讲活动,学生根据课前收集,整理的结果,评论自己喜爱的印象派绘画作品,借助媒体,展示学习探究的成果.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同意见进行辩论.活动前教师可以明确提示从以下几点评价学生的演讲,引导学生演讲努力的方向.1, 自觉运用比较的欣赏方法,研究印象派绘画的基本特点;

2, 具有较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在欣赏活动中把情感与理智有机结合起来;3, 在欣赏活动中能够表现出对自然色彩,生活情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4, 大胆参与,见解独特,语言生动,表达清晰.本课时生动活泼的关键是把课堂教学时间作为教学成果展示的时间,把教材上“活动二”的欣赏短文写作变成课前的准备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能,也提供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学习空间.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尽量在每次学生展示后及时做出简短的评价,一是对应关照活动前提出的评价要点给予学生合适的定位,重点是鼓励;二是必须及时更正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错误;三是提示学生提高作品欣赏水准的具体建议.四,教学选择

为达到“了解印象主义美术,通过欣赏活动,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这一目标,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的教学活动形式:

/ 50

1, 组织报告会或收集印刷品举办展览,让学生直接从资料中了解印象主义绘画;

2, 通过色彩游戏或一定目的的简单练习,如阳光下的云,一棵树和地上的投影,物体明暗两面的色彩关系等等,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了解印象派绘画;

3,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通过艺术史线索简介印象派绘画产生的条件以及对现代美术的影响,从较高的层面上把握和理解印象派绘画的特点.五,教学建议

为了加强学生对作品艺术手法的直观感受,本课可以大量采用作品局部抽取放大法.注意在回顾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直接利用《多彩的风景》学习中获得的色彩观察方法与经验来分析印象派作品色彩处理的特点.本课如果没有更多清晰图片资料的支持,就很难让学生从作品形式技巧方面的分析过程中获得更多真正有意义的直观审美感受.一般来讲,现在许多网络图库中一些高清晰印象派作品的图片都可以基本满足教学的要求.但是,对于信息资料相对贫乏的地区,或许根本没有多媒体的设备作为日常的教学支撑,所以在此教学就有必要避实就虚了.建议教师紧紧抓住P31大幅的《日出·印象》进行作品形式技巧的重点分析,力争以点带面地组织教学深入开展,帮助学生初步理会印象派的绘画特点.虽然比较的方法是美术欣赏中极为常见的方法,但是在作品的具体比较中却存在较大的教学选择空间.比如,特定的作品与什么作品相比较 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教材中为凸现印象派的艺术特点,选择了古典主义画派的作品来进行对比.这样的比较适合帮助学生区分印象派以前的艺术风格与印象派之间形式上的大体风格差异,教材上设置“活动一”的讨论就是这个意图.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活动一”很难单独成为支撑一个课时的学习活动,更多意义上可视为课时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至于印象派到底具有怎样的特点与风格,或许光运用对比的欣赏方法就不够了.此时选择比较的作品建议是印象派的一些代表作.对同一画派作品的仔细类比,往往是获得某个艺术流派更多艺术风格特征的重要手段.44 / 50

六,教学资料

19世纪西方的美术中心在法国,主宰法国画坛的仍然是有政治势力的官方学院派.19世纪下半叶法国画界有一部分青年画家反对官方学院派古典主义艺术的墨守成规,由于他们的创新作品不能在官方艺术沙龙展出而强烈反对官方的艺术作品审查制度,他们要求艺术上的革新和创作自由,经常聚集在巴黎的盖尔波瓦咖啡馆自由交换对艺术的见解,共同寻求艺术创新道路.由于光学和色彩学研究成果的突破,使追求创新的画家们深受影响和启发,他们尝试着纯粹的“外光”描绘,以及新的色彩关系分析,并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法则和他们的艺术观点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是因为光的照射作用,才显现出它的物象,而一切物象又是不同色彩的结合.太阳光是由七种原色组合而成,如果离开了光和色彩便没有这个七彩的世界.他们还认为,画家要认识这个世界,主要是从“光”和“色彩”的观点上去认识,“光”和“色彩”既然成为这个世界的中心,也就是画家认识世界的中心,所以画家的任务也就在于如何去表现光和色彩的效果.“光”为“色”之母,有光才有色,世界上任何具体的物象和事件只是传达光和色彩的媒介罢了,它本身的意义是次要的.这种艺术观念成为他们的主导思想,从而支配他们的创作活动,形成了排斥主题的艺术倾向.由于他们把“光”和“色彩”看成是画家追求的主要目的,在他们看来世界万物在阳光下一律是平等的.雷诺阿曾说过:“自然之中,决无贫富贵贱之分.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穷困的乞丐是平等的.”这种近乎偏执的艺术观念导致他们在创作中全力以赴地描绘“光”.一方面促使艺术家开始走进自然环境与现实生活中,不拘于描绘所谓高雅的画面与室内场景,大量的平民生活场景进入了艺术家描绘的视线,极大地拓展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印象派绘画的主张客观上使艺术从贵族宫殿走进了世俗生活.这标志着与传统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方法和艺术效果的决裂.所以说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45 / 50

印象派画家在阳光探索和色彩分析上有重要发现,在对光与色的表现上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他们倡导走出画室,面对自然写生,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出现不寻常的新鲜生动的感觉,揭示了大自然丰富灿烂的景象,这是对艺术创造的一大贡献.他们的艺术是属于现实主义范畴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在艺术中的反映.他们的艺术创造是具有革新和社会进步意义的.印象派的产生是西方绘画发展的必然结果.绘画自16世纪威尼斯画派起就关注光和色彩的描绘,尤其是提香,而后经鲁本斯,委拉斯贵兹,伦勃朗,哈尔斯和维米尔,在他们的作品中都闪耀着迷人的色彩,尤其是善于描绘阳光的维米尔,他曾描绘过充满阳光的房间,可谓印象派的先驱者;英国风景画大师透纳和康斯太勃尔画中充满阳光和空气,使法国的德拉克洛瓦如获至宝,他在自己的画中就已竭力表现过,人们称他是“打开印象主义天窗”的画家;巴比松画派的画家已经将自己的画架移到室外大自然中去对景写生,为印象主义画家开了先河;库尔贝的画中已经充满了阳光.所有这些大师们的探索成就,都为印象主义画派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官方学院派的压制,这批年轻画家探索创新的作品不能在官方举办的艺术沙龙展出,于是他们共同于1863年举办了“落选沙龙画展”,遭到古典主义学院派的猛烈攻击.年轻画家们没有灰心,又埋头奋斗10年,于1874年在巴黎的闹市区举办了震惊画坛的“无名艺术家,油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展览”.在这次画展中展出了莫奈的一幅风景画,题名“印象·日出”.有位叫勒罗瓦的作家发表了一篇小品文评论这次展览,题为“一次印象主义的展览”,以此讽刺莫奈作品脱离学院派古典主义的艺术审美标准.“印象派”由此而得名.1876年举办第二次展览,有20位画家参加,这次展览干脆打出了“印象主义画展”的旗号,从此印象派登上了法国画坛,扩及欧洲,影响世界.[教案] 课目

第8课 绚丽的阳光

/ 50

年级年级上册

执教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活动导入

一,活动导入

展示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的校园景色,请学生感觉照片上的色彩,分析其中各有哪些色彩成分和色彩成分比例.小结:大家的感觉和分析是否完整和准确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作品,看看画家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色彩瞬间的印象的.自拍本校的色彩感觉较强的风景照片.作品欣赏

二,作品《日出·印象》欣赏

1.画面的瞬间景象的感受和印象:旭日朦胧的光色,船,物,大气,水,阳光交融成一片.2.如何表现画面的光的感受

①光源:橙红色,天空受光照射变成橙色,水面有的直接变成光源色,受影响有的偏黄,有的偏紫.②物体的色彩:强调瞬间的色彩氛围,没有仔细描绘物象的具体轮廓.银灰色的海面,在光与物的影响下,色彩丰富多彩.③笔触:短小而清晰的笔触,把不同的色彩一点点地排列上去,看上去有一种光影在颤动的效果.47 / 50

欣赏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活动对比

三,色彩分析

活动:请再一次感觉校园的照片,分析其中各有哪些色彩成分及色彩成分各占多少.小结:欣赏了作品《日出·印象》后,我们再一次感受照片的色彩成分,同学们对照片的色彩有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分析,同时还发现,绘画色彩绝不是简单的物体固有色的明暗变化.《日出·印象》是19世纪后期,在法国画坛上出现的一个标新立异的画派——印象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莫奈的作品.为什么说是标新立异的画派呢 让我们一起来比较几幅作品.自拍本校的色彩感觉较强的风景照片.印象画派的基本特点

四,印象派艺术的基本特点

1.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彻底打破了传统固有色和棕色调的造型观念.印象派前的作品《石桥》《父亲的肖像》《卖水的人》以棕色调为主,重点欣赏《卖水的人》,分析画家对写生色彩的认识,即固有色的明暗变化.印象派的作品《草垛》《农家少女》《阿戎堆的桥》,色调有的温暖,有的偏冷,色彩丰富,光与色交融,画面具有生命力.2.用明确的笔触画出交织融会的色点和色束,强调客观再现个人的瞬间视觉印象.印象派前的作品《父亲的肖像》和印象派的作品《打阳伞的女人》进行比较.前者像是在永恒不变的光源下描绘的;而后者则让人不得不叹服阳光这个无形的东西,被画家莫奈描绘得具体而具有生命力.3.关注色彩,线条给视觉造成的印象和刺激,而不在乎其内容或画什么,重复地对同一题材和同一对象进行描绘.画家莫奈的作品《卢昂教堂》与德加的作品《舞台上的舞女》和《芭蕾舞预演》欣赏.48 / 50

欣赏《石桥》《父亲的肖像》《卖水的人》.欣赏《草垛》《农家少女》《阿戎堆的桥》.《父亲的肖像》

《打阳伞的女人》

欣赏莫奈的作品《卢昂教堂》四幅与德加的作品《舞台上的舞女》和《芭蕾舞预演》.课堂小结

五,课堂小结,布置课后学习活动

印象画派的产生,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模式和色彩观念,建立起一套新的色彩观和绘画表现手法.画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有莫奈,马奈,德加,雷诺阿等.每位画家都有自己关注的题材,有自己的绘画风格.请同学们课后根据老师提供的有关书目和网站搜集资料,对印象画派的代表画家进行了解,总结和归纳.下节课,我们将由每一小组组织一个话题,进行演讲,通过对印象画派中某一位画家的作品的评析,加深对印象画派的特征的理解,体会画家的艺术风格.提供印象画派相关的书目和网站.(第二课时)活动链接

一,活动链接(已完成)

课余,同学们已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有关印象画派的资料,今天,就让我们各抒己见,共同走近艺术家的作品.为学生收集大量印象画派的代表作品,为欣赏,评析提供良好的平台.即兴演讲

二,即兴演讲

1.各小组进行即兴演讲,评论印象画派各画家的绘画作品.49 / 50

在引导的同时,对有不同意见者,多予以鼓励,引导其发表自己的见解.2.客观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①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作品,剖析印象画派的基本特点,领会画家和作品的特色.②鼓励学生灵活地对生活中大自然的色彩进行感受和表达.③生动的语言,合理的逻辑.④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辩驳.修拉,凡高,塞尚,高更等的作品欣赏.总结

三,总结

上一篇:六个对照检查材料下一篇:心理咨询室管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