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学管理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2024-04-21

依靠科学管理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共8篇)

篇1:依靠科学管理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依靠科学管理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在“2006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彦宁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向获得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第十二届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创造单位首先向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根据本次大会的主题,结合建设创新型企业,我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创新型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力量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击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创新是创新型企业的核心,科技管理是创新型企业的基础。

据统计,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为54%,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9%,而美国、日本、芬兰等20多个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其对外技术依存度低于30%,科技对经济的贡献高于70%。到2020年,我国要跻身于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必须加倍努力,全面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决定性力量。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激发全员创新精神,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当前,建设创新型企业的重点和主要标志应当是:一是要拥有主导产品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二是要加大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投入。参照国外企业情况,基础性产业的科技投入应不低于年销售收入的3%;新兴产业和产品更新较快的产业科技投入应不低于年销售收入的5%。三是要在物耗、能耗、水耗达到行业的先进水平。四是达到国家的“清洁生产”水平。

二、企业要勇于跨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求发展的新阶段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华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已成为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商品数量和价格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商品技术含量品牌质量安全性和成本的竞争。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都在不断地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近百年来的世界产业发展史表明,真正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如通讯领域中的贝尔实验室,汽车领域中的伏特,航空领域中的波音和空客,化工领域中的杜邦和拜耳,机床领域中的西门子,计算机领域中的IBM、英特尔、微软等,都是自主创新技术的领军企业。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美、欧和日本大企业纷纷设立研发所,并不断增加投入。韩国、印度等许多国家在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进一步研发、普及等过程中,民间企业起到了主导作用。技术引导和研发相结合,以引进技术为基础,进而研发形成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构成了“企业为主”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格局。

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国际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经济规模的扩大,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否则难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中都突出强调了发挥企业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相关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国家的十项配套政策中名烈烈出对毡靴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发、快速折旧、研发投入、职工培训费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业风险资金等的优惠政策,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宏观条件。我会去年专门对我国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的20多条政策建议已在配套政策中有所体现。但在配套政策中,现在都有所体现。另一方面,我国企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重影响影响的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已制约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广大企业必须勇于跨入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求发展的新阶段,努力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不同企业要根据各自发展水平、实力和行业特点,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形式中寻找突破点,以积极应对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从而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竞争能力。

三、各类企业都要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

在创新型国家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也拥有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自主核心技术和创新活动中小企业,目前世界科技研发投入的80%、技术创新的71%,均由全球500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62%的技术转让也在500强企业间进行。掌握前沿核心技术和拥有知名品牌的跨国公司,月越来越成为左右全球经济竞争的主导力量。我国企业500强与全球500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技术和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差距更大,但是中国500强企业已经在我国经济中处于举轻若重的地位,特别是支配资源众多,市场影响力巨大。2004年500强营业收入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86%。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当中,这些大企业发挥领军和中坚作用。大型企业要加快研发机构建设,加大研发投入,集聚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科技人才,努力向集研发、设计、制造为一体,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国方向奋进。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具有反映快、动力强、机制活等特点。要继续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和能力。

四、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和对知识产权的积累与保护

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结合国情,在参与全球化竞争中进行,要不断追求技术的实用性与先进性。国家确定在“十一五”期间,力争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的技术突破,同时围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协力攻关,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际化水平,推动高技术产业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从而改变关键技术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局面。企业要集中有限资源,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选择适当的方式,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力求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突破,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带动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主要衡量指标,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最为重要的体现。在欧美大型企业中,知识产权管理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全球设有12个知识产权管理部,有400多名员工管理着该公司15万项各类知识产权。荷兰飞

利浦公司在全球设有10个知识产权办公室,150名专职员工管理者该公司6.5万项专利、25万个商标和4000个外观设计。国外企业以大量投入创造出的各项先进技术,都是以专利等知识产权形式有效保护起来,并作为维护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即使在对外合作中的所谓“技术溢价”也十分有限,实际上是以不损害其知识产权为限。因此,我国企业必须靠自主创新,实现科技上的独立。同时,面对严密的法律制度及高度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对手,必须提高专有技术、商标使用权等知识产权合法拥有能力及经营能力,并强化法律保护管理。

五、科学管理是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

技术和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建设创新型企业,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需要加强科学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企业技术创新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创造活动,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到市场成功、再到创新扩散的完整过程,没有科学的管理,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技术成果要转化为产品并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也必须有相应的科学管理作保证。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相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生产力。另外,企业技术创新为管理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当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达到一定程度,也推动企业管理和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并与之相适应。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越是现代化,越是高技术,越是关系国际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建设项目,越是加强科学管理”。

围绕建设创新型企业和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必须不断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一是转变发展观念,加强战略统筹,推动企业真正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的轨道。二是合理配置资源,有效开展化合作,加强研发与生产的有效结合,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新体制。三是培养和吸收技术带头人,建立企业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人才队伍,强化创新激励机制。要使科技人才的贡献与企业所获得的直接收益挂钩,并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相结合。四是加强市场调研、过程控制和营销工作,完善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风险控制。五是加强品牌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六是要培育企业创新文化,促进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

篇2:依靠科学管理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推进国有集体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

[内容摘要] XXX公司不断创新企业管理,在探索国有集体企业“民主管理、厂务公开”途径,加强多元化职工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工作,他们积极发展农民工入会,推选农民工当上职工代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落实农民工知情权、维护农民工权益,保证集体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渠道畅通;以“四个公开”,切实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激活了企业的创新力和发展后劲,促进了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2007年,XXX公司荣获贵州省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先进单位、首届贵州省“服务农民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关键词]关爱农民工,集体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 [正文]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特别是2006年以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事关农民工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逐步得以解决,谱写了一曲曲民心歌、和谐曲。XXX公司不断创新企业管理,在探索国有集体企业“民主管理、厂务公开”途径,加强多元化职工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工作,激活了企业的创新力和发展后劲,促进了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2007年,XXX

公司完成经营收入1.93亿元,超计划34.1%;实现税前利润365万元,超计划24%,企业总体经济运行状态十分良好。荣获贵州省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先进单位、首届贵州省“服务农民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XXX公司现有职工2341人,农民工1355人,大多来自四川、湖南以及贵州黔西、大方等地,工作岗位遍布各分公司建筑维修工、筑坝工、装卸工、冶炼工等十几个工种。他们是服务XXX企业苦脏累险生产一线和工作岗位的生力军,为贵铝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下属集体企业,XXX公司在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前期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突出表现在:

一、部分二级单位领导对实施集体企业职工民主管理意识不强,缺乏接受民主管理的自觉性。认为XXX企业2002年改制了,如何筹划集体企业的创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如何决策单位的大政方针和发展方向,那是中铝总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事,职工、尤其是农民工参与民主管理主观意识太强,会给单位的正常管理和经济运行带来麻烦和矛盾,因此,在思想上存在不愿意和不敢接受民主管理的倾向。二是部分职工,包括部分农民工和以前遗留的大集体职工,不能正确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力,对民主管理的内容、方法掌握不当。有问题不通过民主管理的正常渠道与单位协商解决,而是采取写信或上访,给上级领导和地方政府施加压力的方式

谋求解决,造成了解决问题的复杂化和矛盾化。XXX公司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充分认识到在国有集体企业实施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既是党中央的号召,国家法律上的原则要求,也是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指导方针的具体体现;认真贯彻和落实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对加强集体企业的民主政治建设,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协调和稳定企业内部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具体工作中,该公司从 三个方面入手,重点做好了以下工作:

1、积极发展农民工入会,推选农民工当上职工代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XXX公司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不断健全各级工会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在两级工会推进职工之家、班组建立职工小家等,积极发展农民工入会,将728名农民工吸收为会员。公司规定,凡签定一年以上合同的农民工,都可以加入工会组织,使XXX公司农民工入会率得到了逐年提高。在贵铝工贸实业总公司五届二次职代会上,19名来自生产一线的农民工还当上了职工代表,他们同公司正式职工代表一起行使职工代表的民主权利。公司让农民工选出自己的代表参加总公司职代会,就是要让一线农民工诉心声,维权益,提建议,满足农民工的需求,依法维护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这些农民工职工代表来自生产一线,能及时反

映农民工对公司的意见,提供有关农民工的信息,使企业领导能及时了解农民工在生产、生活中的要求,进而不断改进工作。

2、落实农民工知情权、维护农民工权益,保证集体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渠道畅通。

为落实好农民工的知情权,抓好厂务公开,XXX公司还通过开通公司自动化办公系统“信息交流”、印发公司自办刊物《XXX之声》、举办宣传栏、公开栏、出黑板报及召开会议等形式向农民工公布近期公司的重大事项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公司小报,进一步畅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渠道,“展示职工风采,表达职工心声,畅开沟通渠道,加强民主管理,构建和谐企业”这是工贸公司创办《XXX之声》和开通公司自动化办公系统“信息交流”的宗旨。小报由工会和党委办公室负责出版。简报每月二至三期不等,2001年1月创刊,现已出版183期。公司利用简报,向农民工宣传《劳动合同法》,解读《劳动合同法》的主要条款内容,让职工知法、懂法、用法,使劳资双方共同自觉守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在此基础上,公司还采取积极措施,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权利,使公司全体劳动者享有应有的公正和公平。公司工会组织对农民工与全民职工一视同仁,组织他们和正式

职工一道参加各类活动;在农民工中宣传倡导与全民职工享有“一样的政治地位、一样的工作要求、一样的经济待遇、一样的生活关心、一样的技能培训”。公司工会参与和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对农民工的招收培训、使用管理、合同薪酬、福利待遇、养老保险等问题作出了详细规定并及时情况公开,建立了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长效机制,为农民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和成长的环境,使农民工在XXX的改革发展和生产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3、“四个公开”,切实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

公开本单位的重大决策、工作布置和重要情况、信息等。公司定期召开职代会和民主管理会,审议公司经营方针、长远规划、规章制度、集体劳动合同和工资集体协议,以及其他重要事项等。通过职代会和民主管理会,职工参与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公开管理干部任用。XXX公司现有农民工管理干部6人,都是从本单位农民工中选拔培养的。公司从农民工中一视同仁地发现、培养和挖掘人才,对在生产和学习中涌现出来的业务能力强、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民工及时提拔,培养了一批农民工任职的班组长、队长、车间主任,优秀的农民工还当上了厂长助理等。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体现了公司尊重

劳动,关爱先进,鼓励创新的的一贯举措,为所有职工提供发展平台。

公开职工奖惩和考评。公司建立职工奖惩考评办法,突出贡献奖、季度和年度先进奖等由考评小组评定后进行公示。职工惩处先报工会,工会同意后再与本人教育谈话,将惩处意见与惩处职工见面,然后公示。在年度综合评比表彰等方面,公司积极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公司公开公正地在农民工中开展“八大标兵”评选表彰活动,树立农民工中的先进典型,一批农民工被培养、选树、推荐成为总公司先进代表,满面春风上台领奖,和公司其他职工共享劳动成果,共建企业和谐。

篇3:依靠科学管理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1 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动力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 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要素, 影响和改善着人类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代社会的“反科技”思潮中, 如何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地位和作用, 依靠科学技术推进新型工业化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1.1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因素起倍增作用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各要素中是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原始社会, 劳动能力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人的体力。在工场手工业时期, 劳动者只能通过制造简单工具延长自己的手臂。20世纪以来, 新的科技革命和科学教育的发展, 智能控制机的出现和应用, 空前地放大了劳动者的智力, 使劳动力智能迅速提高。劳动工具的变革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实现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产业革命, 都会产生象征那个时代的劳动工具, 即那个时代的物化科学技术。在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前的工具系统一直停留在简单手工业的水平。进入20世纪后, 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控制论相断出现, 生产力系统提高到电子控制水平, 使机器体系进入计算机时代, 机器系统的所有构成因素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材料、工艺、原理、动力、控制都出现了飞跃, 机器性能大幅度提高, 品种大幅度增加, 为生产力的发展插上了强有力的翅膀。劳动对象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高级化。在工业革命初期, 劳动对象还全部依赖于自然物 (如土地) , 充其量只是自然物的初级转化形态即半自然物 (如棉花) 。当前, 世界上各种材料已有几十万种, 而新材料每年又以5%的速度在增长, 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的基础材料、电子计算机配套关键材料、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能源新材料、超导材料、各种复合材料层出不穷。劳动对象的革命, 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拓宽了生产力的领域, 丰富了生产力的内涵。

因此,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指数, 成为生产力成倍、十几倍、几十倍增长的决定性力量。

1.2 科学技术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先导

纵观当代科技发展史, 新兴科学技术总是走在新兴工业的前面, 并为其开辟各种可能的发展途径。凡是一种新质生产力的产生, 科学技术总是它的发端。如:电子、电磁、电子传输的理论, 产生了电力驱动、发热、电光源等新质生产力;电磁波、量子力学、半导体材料、微电子学的研究成果, 促进了通信、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光量子理论为基础创造了激光技术, 建立了激光产业;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研究成果, 发展起广泛用于农业、手工业、医药卫生、食品工业等各领域的生物技术产业群。另外, 凡是一种低质生产力发展为高质生产力, 科学技术总是它的领路人。如:瓦特的蒸汽机主要是一种经验的产物, 只是在卡诺 (1824) 研究了热力学循环、阐明热机理论以后, 才使初期低效蒸汽机跃到高效的新阶段。

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 科学技术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的手段和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 依靠科学技术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几点思考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和前提, 是经济现代化的体现。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就是基本实现工业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2.1 以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带动工业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 二者具有内在联系。一方面,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需求之源, 是新经济发展的条件, 没有工业化, 信息化就失去了支撑, 成为无源之水。另一方面,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最新发展阶段, 它赋予工业化以崭新的内容和现代的意义。在当今时代, 信息技术已成为各个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支撑。不论是现代的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 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因此, 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 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 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工业化。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加速发展, 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2.2 以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为动力,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 深刻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在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 能否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 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加速进行, 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动力。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了客观形势, 要求我国必须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努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2.3 走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时期, 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 走了一条“先发展, 后治理”的路子, 代价是很大的。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要实现中国的生态工业化道路,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很多的, 但首先要重视人口和教育方面的问题, 必须从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两方面来解决。其次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绿色产品, 发展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2.4 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我国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

工业化的进程, 是发展工业并用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 改造和装备传统产业部门的过程, 也是一个集知识、技术、人才为一体的工业化过程。依靠科学技术, 就要十分重视人才。科学技术, 不为人所掌握运用, 就不可能转化为物质力量;而没有科学技术因素注入的劳动投入 (还有资金投入) , 充其量不过是低效率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只有既掌握技术又有高度觉悟的劳动者的投入, 才能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才能富国、富民、推动社会进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当代世界经济竞争表面上看起来是经济资源、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 实际上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知识技术的竞争。因此,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持。人才是具有高增值性和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资源, 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性资源。

摘要: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我国的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以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为动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 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关键词:科学技术,新型工业化,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郑必坚.当代世界问题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6.

[2]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美]本·斯泰尔.技术创新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王东京.中国经济观察[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

篇4:依靠科学管理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他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对现代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培育重大品种,突破耕地、水等资源刚性约束,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和主要农产品需求;迫切需要加强种子“四化”基地建设,提升种子生产能力和加工水平,保障种子数量和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建立富有活力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提升企业“育繁推一体化”水平,增强种业竞争力,牢牢把握农业发展主动权。

他提出,种子企业要研究创新战略,找准创新方向,理清创新思路,开展关键技术创新,率先在有基础、有优势和市场需求旺盛的领域实现突破。要根据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确定育种目标,运用现代育种方法和技术,着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机械化作业、设施化栽培和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的新品种。

梁田庚强调,种子企业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积极参加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推进良种进村入户,助力农业增产增收。部颁证种子企业要带头在产粮大县建立100个新品种展示示范方,举办1000次良种良法高产技术培训班,加快优良品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晓风)

篇5:依靠科学管理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龚汉江

《 人民日报 》(2011年11月16日07 版)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反腐倡廉建设中,进一步强化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让人民群众能够参与监督、愿意进行监督、敢于实施监督,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是不断提升反腐倡廉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

端正思想认识,把依靠人民群众监督摆在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位置。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反腐倡廉建设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早在1945年就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实践告诉我们,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办理腐败案件时,舆情靠群众反映,线索靠群众举报,难题靠群众突破,结果靠群众监督。群众参与监督的程度越高,制约监督的力度就越大,留给腐败分子的空间就越小。相反,如果仅仅依靠党委、政府或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相应职责,忽视或放弃人民群众的监督,惩防体系建设就容易出现工作“短板”或机制“缺陷”。正因为如此,《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明确提出要支持和保证群众监督,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当前,我们应进一步端正认识,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作用,使反腐倡廉工作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建立健全制度,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作用提供制度支撑。如何把群众的监督意识和愿望转化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巨大力量?关键就在于建立健全制度。一是畅通渠道,建立健全受理群众信访举报制度。信访举报是群众监督的主渠道,其关键环节是实现信访举报和受理信访举报的有机对接和双向互动。特别是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的信访部门,在从信访举报中发现案件线索的同时,还应担负起信息整合的职责。二是增强科学性,建立健全聘请特邀

篇6:依靠科学管理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栏目:调研之窗作者:方敏

编者按:

腐败祸国殃民,人民深恶痛绝。如果说,对腐败进行综合治理就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么,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监督功效,则是有效应对和源头解决各类腐败问题,整体提升反腐倡廉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新形势下,我们党进入执政考验的重要时期,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较量将会更加激烈、更加艰巨、更加复杂,如何进一步依靠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将反腐倡廉建设推向前进,取得胜利,是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应高度重视,值得探索与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地位和作用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们党能够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人民战争,即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有了这个法宝,才打败了国内外敌人,建立了新中国。我们党之所以取得反腐倡廉的成效,其中一条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来自人民群众中的反腐败力量。今天的反腐倡廉建设也是一场战争,要战胜腐败,同样离不开发动人民,有了人民群众的帮助和支持,就没有不能成功的事业。

(一)人民群众是反腐倡廉的“主力军”

人民群众生活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他们对领导干部的功过是非、廉洁与否、一言一行最有发言权,对腐败看得最清楚、对腐败最痛恨、反腐决心最彻底、反腐态度最明确、反腐立场最坚定,他们能从细微之处判断是非,能够直接感受到腐败现象对党、对国家和自己切身利益的侵害,所以,他们要求党和政府反腐败的愿望最强烈。通过人民群众举报来发现线索、掌握证据、突破案情,把领导机关不易发现、纪检部门难以掌握的情况及时了解,使违纪违法行为、权钱交易伎俩,都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显露原形。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取得执政地位的,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事业将一事无成。

(二)人民群众是反腐倡廉的“线索源”

人民群众人数多,视觉广,分布在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岗位、不同领域,这些特性使群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更加体现,即无论是违法违纪行为,还是权钱交易伎俩都逃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各级党组不易发现、纪检机关也难于掌握的情况,通过人民群众的“金睛”,通过人民群众的举报,才有信息和证据,我们党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依靠群众,让群众这只“千里眼”真正发挥作用。干部腐不腐,群众最清楚。只有这样,各类社会丑恶现象才会无所遁形,1

各种不正之风才会得到彻底纠正。

(三)人民群众是反腐倡廉的“智慧源”

人民群众是反腐倡廉的“智慧源”。邓小平同志曾说:“党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善于集中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人民群众不仅是我们党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依靠力量,而且还是反腐倡廉建设成效的最终评判者,起到“评判员”的作用。发挥群众无穷的智慧和极大的创造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攻不破的“险阻”。实践证明,把人民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反腐倡廉工作成效的出发点和归宿,反腐倡廉工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消除或减少腐败现象,需要人民群众发挥好“智慧源”作用。

(四)人民群众是反腐倡廉的“力量源”

当前,尽管腐败分子的违法手段越来越高明,表现形式越来越隐蔽,查证取证难度越来越大,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特别是在信息时代,无论藏得多深的证据,都可以通过人民群众的力量挖掘出来。这是因为人民群众分布在社会各层面,掌握着大量的线索和信息。人民群众是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动力与源泉,发动群众,能够使领导机关不易发现、纪检组织难以掌握的情况得到及时了解。

二、存在的问题

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人民群众是由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广大社会基本成员所构成,每个公民的文化素养、思想观念存在一定差异,对参与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认识和态度也存在一定差别。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认识不深,不想监督。虽然绝大多数群众痛恨腐败,要求严惩腐败,但涉及到参与监督时,却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反腐倡廉是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等专职机关的事,与己无关,只要腐败分子不侵犯自已的利益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腐败现象“睁只眼闭只眼”。只有在涉及自身利益时,他们才愿意站出来监督。如果自身利益遭受侵害,个人又无法讨回时,理智的群众会立即向有关部门举报,不够理智的则会产生强烈的思想情绪和行动反应。还有一些人谈到腐败现象时咬牙切齿,但在利益诱惑下,又自觉不自觉地参与腐败、助长腐败。

(二)勇气不足,不敢监督。在现实情况下,真正走上信访举报道路的群众,不少都是被迫无奈的弱势群体,由于他们自身具备的知识能力和信息资源不对称,他们的信访举报将会比一般人付出更大的代价,而且他们提供的证据往往因为不够具体详细而很难被有关部门采纳,到头来是碰了“一鼻子灰”。此外,因信访举报招来的各种形式的打击报复在一些地方也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普通百姓对信访举报心存畏惧情绪。例如:河北省的郭光允就因为举报程维高的问题,被打击报复,造成疾病缠身。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原区委书记张治安,陷害举报人李国福,至其双目失明死于狱中,就是一起“报复陷害举报人”的极端典型。

(三)信心不够,不愿监督。有的人虽然也看不惯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但又担心“扳不倒腐败者,反而伤及自身”。还有的人认为,反腐败反了几十年,对干部的教育也年年抓,但腐败现象仍然是屡禁不止,而且一些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涉案高官及窝案越来越多,似乎还有越来越严重之势。对从根本上遏止腐败缺乏信心。经济技术的创新发展,除了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也给腐败分子的手段翻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许多经济类的违法犯罪过程中,办案人员都发现到许多犯罪嫌疑人都懂得运用高科技手段,用来蒙混过关、掩盖犯罪事实真相,造成了一些案件一时难以突破,让群众感到失望。

(四)渠道不宽,无法监督。一是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在有的地方还没有很好地建立和完善,党员的知情权、选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受到一定制约,影响到广大党员更多更好地了解、参与和管理党务、政务。二是信访工作机制不完善,造成群众的来信来访、社情民意不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给有关部门。三是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不够规范,该公开的没有公开,或公开的内容不及时、不具体,群众看不懂或看不到关键,参与的渠道不畅。对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决策,人民群众仍难以参与监督。如一些涉及向社会收费的有关政策规定文件的出台,大多是由业务主管部门起草、物价部门审核、分管领导签批、政府盖章而定,很少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人民群众根本没机会参与这些政策规定文件的起草和决策监督。

(五)环境不优,难以监督。依靠人民群众预防腐败的体系不完善。预防腐败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复杂课题,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靠某一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齐抓共管、综合治理,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如果没有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就不可能形成完善的预防机制。一些单位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思想,敢于监督、敢于抵制和挑战局部利益的干部职工,往往被单位看成是“搅屎棍”,而受到孤立;社会监督的氛围不浓。社会上对喜欢监督举报者不易接纳,认为是“刁民”、“不务正业、多管闲事”;一些单位私设“小金库”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一些单位之所以发生腐败“窝案”,原因就是这些单位内部非常看重部门利益和“小团体”利益,大家“利益均沾”,心照不宣,没人愿意割舍自己的利益,因此也就没人站出来抵止和举报。只有在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其内部才有人站出来监督和举报。

(六)能力欠缺,不会监督。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违纪违法人员的作案手段越来越隐蔽和高科技化。因此,对监督人员的政治、思想、法律、文化和业务等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没有一定的综合素质,监督则难以到位。如不懂财会知识就很难把好财经监督关,不懂工程设计就很难把好施工质量关,不懂工程预结算就很难把好工程经费关,因此,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存在不知如何监督的问题。

三、对策及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始终不渝地相信人民群众、支持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切实解决影响制约人民群众监督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让人民群众能够参与监督、愿意进行监督、敢于实施监督,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监 3

督功效,是有效应对和从源头解决各类腐败问题,整体提升反腐倡廉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为此,笔者认为:“依靠人民群众有效参与反腐倡廉机制建设”必须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参与的宣传教育机制,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要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大宣教”机制,广泛深入宣传腐败对社会和公众的严重危害性,宣传党和国家反腐败方针、政策、反腐工作动态和成效,营造“廉荣贪耻”的舆论氛围。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才能取得反腐败斗争的胜利的意识。加强教育,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增强群众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广大群众能自觉地参加反腐败斗争。通过举报电话、接访、暗访、信访、网络、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渠道,倾听群众呼声,了解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情况,善于从中发现蛛丝马迹,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强力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依靠广大群众的集体监督,使反腐倡廉监督由纪检监察唱“独角戏”变为全国人民齐抓共管的“大合唱”,在全社会掀起群众性反腐败热潮。

(二)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参与的组织引导机制,增强群众参与的有序性。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分散的,有效地组织群众,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反腐败的作用是许多国家廉政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经验。请群众评议和监督党风、政风、行风,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把解决群众呼声强烈的问题作为反腐败的重点。凡是群众意见大、呼声强烈的问题、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各级组织要把群众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反腐败工作成效的标准,将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除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相关专家中聘请廉政监督员外,还应针对不同的监督事项,聘请一些直接从事特定工作一线人员、普通群众,积极参与到廉政反腐工作中来。

完善反腐舆论的组织引导。反腐职能部门要成立舆论监控小组,建立舆情监控、评估分析、预警报告制度,及时掌握舆情动态,作好舆情导向工作,有效消除人们对腐败案件的猜测、对反腐败工作的疑虑。健全与媒体的沟通联系制度,加强与媒体舆情动态信息交流,及时提供有效的决策服务。

(三)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参与举报投诉受理处理机制,实现所有举报投诉网上处理。构建各反腐职能部门统一的举报投诉信息处理系统,部门内部上下联通,网上转办、督办,自动考核监督。针对群众对各反腐职能机构职责认识不清,举报投诉渠道不顺畅、过程繁杂、落实难等影响群众参与积极性的重要问题,建议强化纪检监察机关反腐败的组织协调作用,搭建统一的反腐败举报投诉电话、网络平台,实现与各职能部门举报投诉信息处理系统的有效对接,由纪检监察机关、信访部门根据举报投诉的性质进行分办、转办,建立举报投诉办理督察考核系统,实现各部门举报投诉办理工作的实时全程监督,自动考核,刚性问责。

(四)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参与监督意见建议信息的共享机制,完善反腐败联席会议制度。要将群众参与反腐败工作情况及其意见建议的汇报作为交流反腐工作情况、商讨工作对策的重要内容,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监督作用,提高反腐工作的前瞻性和实效。同时建立纪检、监察、检察、信访及新闻舆论监督部门之间的群众监督意见建议信息抄告制度、反腐舆情信息交流制度,加强群众参与监督及其意见建议信息的及时沟通。要建立反腐职能部门对群众监督意见建议深入 4

利用的各项制度,积极主动从民主评议、群体上访事件、新闻舆论报道等渠道中查找腐败线索,发现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背后隐藏的体制机制制度缺陷,提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有效对策。

(五)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参与反馈落实机制,完善举报投诉结果回复制度。要缩短举报投诉受理答复时限,对投诉及时答复受理,对不予受理的告知原因或其他受理渠道,对署实名检举控告的尽快作出程序性答复,并在法定的调查期限内将调查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完善群众反腐监督意见建议落实制度。相关部门要健全群众意见建议落实工作机制,反腐职能部门要发挥执法执纪监督作用,督促有关部门切实解决群众参与反腐监督反映的问题,建立群众监督意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落实群众监督不力的单位和责任人严肃问责;建立群众举报投诉、监督意见建议处理结果公布制度,及时在新闻媒体、职能部门网站上公布典型举报投诉调查处理和意见建议采纳利用结果,定期公布处理和利用的总体情况,公开接受检举投诉人和社会公众监督,增强群众参与的信心和积极性。要进一步完善群众参与的反馈落实机制,建立举报投诉处理结果回复制度、公布制度和群众监督意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六)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参与权力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科学、民主、公开、透明的权力运行机制,克服“暗箱操作”。“岗位昭示着职责,权力意味着使命”,一切权力必须为民所用。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组织人民群众参与加强公共权力运行的监督检查。认真开展各类专项治理,严格监督惠民政策落实,努力推动行业作风建设。努力使一些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得到及时化解,一些弱势群体得到及时救助,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赞誉。

努力打造阳光政务。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加快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改善硬件设施条件,提高领导的放权意识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坚持凡进必进,集中办理;发挥电子审批系统、电子视频监控系统的作用,加大即时监督,提高审批时效,保证行政审批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积极推行党务、政务、村务、厂务、事务公开,规范公开程序,扩大公开范围,落实群众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健全重点岗位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完善工作运行与审批流程,切实防范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建立起风险教育、排查、预警和化解机制,确保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七)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参与群防群治机制,切实保障民主监督权利。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听证、决策责任追究等民主决策制度,完善干部民主选拔任用、重大事项倾听群众意见、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述险、民主评议等民主监督制度,规范民主监督、民主测评结果的运用,将其作为考核部门、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重要内容和个人考评的重要依据,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深化信息公开制度。继续完善政务、企务、村务、居务等公开制度,实现从决策、实施到结果的全过程、全方位信息公开,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实施领导干部收入财产申报制度,在公开、监督和问责几个环节上,发挥群防群治的监督作用。

完善群众参与组织管理制度。通过健全群众有组织参与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对廉政监督员、反腐信息员、廉政自愿者等群众组织开展专题教育、参与接访、专项监督检查、专题调研等活动 5 的途径、方法和程序,及时听取参与者的意见建议,赋予他们更多的知情权和督查督办权,提高他们的监督参与能力。

(八)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参与保障激励机制,有效保护反腐败积极性。加大对举报人、证人的保护和奖励力度,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切实保护举报人、证人的合法权益,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心;健全反腐败工作机制,消除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心理障碍。群众之所以怕,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打击报复举报人和证人的案件还时有发生,群众在同腐败分子作斗争时不得不前思后想;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对打击报复举报人、证人的案件查处不力,群众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切实维护,让群众心有余悸。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保护激励机制,切实建立保护检举人的制度。细化有关信访举报的保密制度和防范措施,明确信访举报泄密行为认定和处罚办法,建立打击报复检举人直查快办制度,严厉惩治打击报复检举人不法行为,建立跟踪保护制度,对举报有功人员及其家人提供人身、财产、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保护,使其合法权益免受侵害。完善落实群众参与的奖励保障制度。制定反腐荣誉授予制度,对反腐败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授予荣誉称号。设立专门反腐败奖励和保障保险金,制定具体办法,对举报有功者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对遭受打击报复的群众提供安全保障并实行经济补偿,最大限度地降低群众参与反腐败的风险和成本,最大可能地保护群众参与反腐倡廉的积极性。

篇7:依靠科学管理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2007年7月,市科委、市国资委、市总工会(以下简称三部门)根据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发政字〔2006〕31号)和《关于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国科发政字〔2006〕110号)的要求,联合启动实施了创新示范企业试点工作。三年来,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为全面落实《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市试点方案》,聚焦国家战略任务需求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企业,三部门决定在试点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支持,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推荐国家创新型企业做好储备,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供支撑,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入动力。根据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制定的《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三部门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上海市创新型企业的评选以及对创新型企业在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充分发挥标竿企业的引领、导向和示范效应,引导广大企业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养创新人才、促进成果转化、营造创新文化、优化创新体系,带动各类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和创新效益。力争到2012年底,本市拥有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上海市创新型企业总量达到500家左右,并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二、实施原则

(一)协同推进。围绕工作目标,充分发挥三部门职能,加强协调与合作,集成、整合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类政策和资源,合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环境。

(二)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和支持,帮助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示范引导。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重点引导和支持,发挥其对各类企业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三、主要举措

(一)开展“上海市创新型企业”评选。参照国家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结合地方实际,三部门联合制定上海市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上海市创新型企业”评选。

评选工作每两年举行一次,重点对企业在评价周期内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经济效益以及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指标和绩效进行综合考量,对申请参加评选并符合条件的企业,授予该年度的“上海市创新型企业”称号。三部门依据每一次的评价结果,对“上海市创新型企业”实行动态管理。

申报“上海市创新型企业”称号的企业,必须是注册在本市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自愿申请,诚实填报。对弄虚作假的企业,将取消当届申报资格;对情节严重的,将取消下一届的申报资格,并在科研诚信档案中予以记录。

(二)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对已获得“国家创新型企业”称号和当届获得“上海市创新型企业”称号的企业(以下简称“创新型企业”),将在下届创新型企业名单公布前,以下方面予以支持。

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市科委将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支持;积极支持创新型企业申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2、优先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基地。市科委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独立或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各类研发基地。

3、优先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市科委对由创新型企业领衔或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优先予以支持,鼓励创新型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社会中介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

4、给予“加速企业创新计划”支持。市科委支持创新型企业实施“加速企业创新计划”,帮助企业针对自身创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措施,逐步建立系统、科学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三部门将通过案例汇编、研讨会、报告会等形式,将企业的创新案例、创新经验和创新战略进行宣传和推广,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效用。

5、支持企业加强标准和知识产权工作。市科委支持创新型企业牵头制订技术标准,支持企业开展企业标准试点,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

6、支持企业加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三部门通过各自渠道,依托社会机构,组织对创新型企业管理人员的技术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培训,组织对企业的标准化培训,组织开展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人员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

7、支持企业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市总工会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首席技师制度,鼓励企业为首席技师承担技术革新、技术攻关任务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先进操作法等工作提供资金、场地、设备、设施、人员等方面的支持。

8、支持企业开展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市总工会支持创新型企业工会深化职工素质工程建设,推动以“岗位学习、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岗位奉献”为主题的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广泛开展以职工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发明创造等活动为重点的群众性创新实践活动,激发职工的首创精神和创造热情。

9、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表彰和奖励。市总工会对成绩特别突出且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优先推荐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评选。

(三)强化业绩考核对技术创新的导向功能。市国资委将重大科研项目实施情况和研发投入等指标作为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完善创新管理、增加研发投入,并结合考核工作对系统内创新先进单位和个人实施奖励。

(四)加强对于创新型企业的跟踪与服务。三部门联合建立创新型企业信息库,掌握创新型企业发展状况,为政府分类指导、完善服务提供参考;建立政府与创新型企业的互动机制,向创新型企业征集技术需求,并将其作为政府拟订科技计划项目指南的重要参考。在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库中,进一步提高来自创新型企业的专家比例,使来自企业的专家有更多机会参加科研立项的咨询和论证过程。

(五)推荐申报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企业在获得“上海市创新型企业”称号后,如符合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要求,可经三部门联合推荐,申报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以下方面予以支持。

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市科委将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支持;积极支持创新型企业申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2、优先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基地。市科委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独立或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各类研发基地。

3、优先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市科委对由创新型企业领衔或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优先予以支持,鼓励创新型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社会中介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

4、给予“加速企业创新计划”支持。市科委支持创新型企业实施“加速企业创新计划”,帮助企业针对自身创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措施,逐步建立系统、科学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三部门将通过案例汇编、研讨会、报告会等形式,将企业的创新案例、创新经验和创新战略进行宣传和推广,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效用。

5、支持企业加强标准和知识产权工作。市科委支持创新型企业牵头制订技术标准,支持企业开展企业标准试点,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

6、支持企业加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三部门通过各自渠道,依托社会机构,组织对创新型企业管理人员的技术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培训,组织对企业的标准化培训,组织开展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人员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

7、支持企业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市总工会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首席技师制度,鼓励企业为首席技师承担技术革新、技术攻关任务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先进操作法等工作提供资金、场地、设备、设施、人员等方面的支持。

8、支持企业开展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市总工会支持创新型企业工会深化职工素质工程建设,推动以“岗位学习、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岗位奉献”为主题的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广泛开展以职工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发明创造等活动为重点的群众性创新实践活动,激发职工的首创精神和创造热情。

9、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表彰和奖励。市总工会对成绩特别突出且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优先推荐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评选。

(三)强化业绩考核对技术创新的导向功能。市国资委将重大科研项目实施情况和研发投入等指标作为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完善创新管理、增加研发投入,并结合考核工作对系统内创新先进单位和个人实施奖励。

(四)加强对于创新型企业的跟踪与服务。三部门联合建立创新型企业信息库,掌握创新型企业发展状况,为政府分类指导、完善服务提供参考;建立政府与创新型企业的互动机制,向创新型企业征集技术需求,并将其作为政府拟订科技计划项目指南的重要参考。在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库中,进一步提高来自创新型企业的专家比例,使来自企业的专家有更多机会参加科研立项的咨询和论证过程。

篇8:依靠科学管理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首先, 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的要求。目前, 生产要素全球化流动和配置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跨国资本的全球流动, 石油、铁矿石、氧化铝等能源、资源世界市场业已形成, 如果再不转变发展方式, 仍然依靠“两高一低”的粗放发展路子, 最终将为快速规模扩张付出巨大代价。随着各国人才流动性不断加强, 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布置研究和发展中心和基地。目前, 世界500强占全球研发的80%, 占技术创新的71%, 把持着全球62%的技术转让。如果我们还不能抓住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契机, 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投入, 提升区域科技竞争力, 将在后面很长的一段时间, 成为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附庸。

其次, 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随着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递减, 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目前, 我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世界第一, 二氧化碳排放世界第二, 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在资源和环境约束越来越成为发展瓶颈之时, 我国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却是国外水平的10倍。我们的综合能耗炼钢高于国外20%以上, 水泥高40%以上, 乙烯高30%以上。增加相同的GDP, 西方发达国家与我们的投资比例为1∶4或1∶5。

再次, 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是解决河南省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必由之路。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经济总量全国第五大省, 近年来,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农业生产连年丰收, 产业结构渐趋优化。但目前, 仍然存在着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 服务业相对滞后;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农产品深加工率和高价值农产品比例过低;资本、资源与能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产业结构特征明显等结构性矛盾。

综上所述, 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国发[2007]105号) 、《河南省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豫政[2007]46号) 、《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工程实施要点》 (豫科[2007]170号) 精神, 推动河南省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 以加快技术进步为动力, 积极推广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 促进全省企业依靠科技创新,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污染物排放, 使经济社会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强力推行节能减排,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河南省经济主体目前仍是第二产业, 而且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加重了经济的高碳特征。目前, 河南省工业仍然存在着产业层次偏低, 产品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低, 产业集中度不高, 布局不合理,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核心竞争力不足, 能源资源消耗高,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的问题。加上整体科技水平落后, 技术研发能力有限, 目前, 河南省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由此, 河南省节能减排工作要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 工业调整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通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 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走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自主创新为主的发展道路。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需要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通过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为工业发展提供强大后劲。另外, 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 大力发展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的服务业, 为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空间。积极引导产业聚集发展, 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节能减排, 淘汰落后产能和限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 以加快技术进步为动力, 积极推广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 促进节能减排深入持续开展。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培育绿色生态产业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 推行节能减排, 要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 加速汰劣调结构, 努力增优保增长。另一方面, 通过培育绿色生态产业, 降低节能减排工作压力。

第一, 依托农业大省优势, 培育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围绕建设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 提高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 抓好农业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 推进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林业剩余物的资源化利用, 扩大生态农业县的试点范围, 进一步提高试点县、乡的科技含量。推广畜禽集中养殖、生态观光农业, 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 做大做强有发展潜力的绿色食品品牌。加快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认证体系、执法监督体系、科技支撑体系, 形成生产、加工、测试检验、执法监督、科技服务相互配套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

第二, 依托农业可再生资源, 开发生物质能源。能源一直是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在节能并加快常规能源建设的同时, 必须加大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力度, 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重点对河南省生物质能源植物资源进行全面调研, 制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规划;开展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研究与示范, 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成功技术模式;开展能源作物、植物的研究、种植、加工、利用以及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 如农林废弃物干馏气化、燃料乙醇、秸秆利用等, 促进河南省生物质能产业健康发展。

第三, 依托文化与旅游资源大省优势, 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提升行业示范作用。一是注重文化品牌等软实力培育, 提升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竞争力, 规避粗放式旅游开发。二是倡导低碳化办公, 减少现代空调、电脑及其他大功率电器的使用。三是景区及配套开发尽可能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四是改善餐饮环境及卫生条件, 控制餐饮碳消耗与排放, 鼓励使用生态能源, 鼓励绿色餐饮。五是在旅游中倡导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 鼓励景区采用电瓶车、自行车、马车、太阳能船等生态交通工具, 限制不必要或大功率的游乐设施建设。

第四, 围绕河南省优势资源, 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 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加快经济转型有机结合, 突出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特色,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新兴产业。

创新体系和管理机制, 保障节能减排高效推进

为保障节能减排的高效推进, 需要增强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培养, 转变节能减排工作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首先, 知识创新体系培育。依托在豫高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及河南省大企业, 充分发挥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在节能减排中的科技先导作用, 提高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建设生物质能源、环保污水处理机械装备、汽车环保节能等一批以节能减排技术研发、集成和推广应用为主要业务方向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及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化的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公司, 支持其加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 提升节能减排科技创新能力。

其次, 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依托国家和省级研发机构建设, 围绕河南省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导向, 以节能、降耗、减排为主攻方向, 以高能耗、高污染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为主体, 实行产学研结合, 围绕工业节能减排, 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新能源开发应用等方面的技术需求, 引进和建设科技与产业创新对接平台, 对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重点投入, 集中科技资源, 积极开展节能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打造更加便捷的节能降耗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通道。

第三, 节能减排管理体制转变。依托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城市密集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 设立全省节能减排综合管理协调机构, 形成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科技与产业联动发展、节能减排监督与整治结合的新型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同时, 建立节能减排的定期会商制度, 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继续认真把好新建项目准入关, 严格节能减排的评估审批制度。加快发展各类节能减排技术与服务机构, 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服务公司, 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 促进节能减排产业化发展。

上一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汇报材料下一篇:关于中秋节的高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