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课后

2024-05-15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精选6篇)

篇1:文学理论教程课后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答:由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的,因此,这种理论的创立,总是与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第三章

基本概念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思考问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作家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以及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文学发展的动力、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有的认为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的认为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有的认为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另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另外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另有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劳动。

以上原因各有侧重,但在终极意义上应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总的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及分析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某个方面以独有的方式阐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

第四章

基本概念

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3.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4.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5.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思考问题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答: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现在通行的含义是审美的语言作品。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

3.什么是话语蕴籍?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籍属性?

答: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

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有三种代表性观点:无功利与功利。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权利。确切地说,无功利是直接的,功利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这一点正从目的的层面上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形象与理性。文学直接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情感与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这说明,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

第五章

基本概念

1.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在社会主义时期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并不排斥其他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不应是单调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应该是主导性、多样性的。

2.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文学新人。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著名的双百方针。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区分、思考、分析、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在继承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改造。

5人民性:作家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植根于人民生活,自觉从人民的生活中吸取题材、主题、情节。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丰富自己,服务于人民。

思考问题

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答: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2.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问题?

答:雅与俗,从字面上看,一个是高雅美好,一个是平凡通俗,文艺作品是适应人美的精神需要而创作出来的。雅与俗是相对的,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不断变化,相互转化。

衡量文艺作品价值高的标准,要看它是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并为人民群众索赏识。

对于这问题,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出发,大力发展高雅严肃的艺术的同时,重视引导通俗文艺的健康发展。

3.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折回注意新文学的意义。

答: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要批判的继承,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借鉴,并根据新时期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创造。

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答:民族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民族文学繁荣和世界文学进步。当然,世界文学在形成过程中,并不是取消民族文学。相反,各民族文学要在世界文学大背景下,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独特性,从而使世界文学园地更加绚丽多彩。

第六章

基本概念

1.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2.艺术生产: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生产”,将其与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动一起列入“精神生产”的范畴。

3.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4.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5.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思考问题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答: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艺术活动称为艺术生产。

关系: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精神生产总是受到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之发展。

2.文学创造与科学的本质区别: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科学认识的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诗意化、及审美化了。

文学创造于宗教的本质区别:文学创造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力量。宗教是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通过对神的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

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的原因:文学创造属于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有利于个体的自由创造。并且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作品都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独特感受和创作个性。所以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答: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的区别: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的原因: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一般不作为说明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现实客体?

答:特点: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原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当它处于自在状态时,仍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的现实客体,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比任何别的体验更具主观性。经过体验的生活才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答:不能说。因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理解: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

6.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感情体验的心理特征,文学创造主体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一旦主体与客体发生某种诗意情感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热情。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主体不以概念为中介而以形象为中介去连接客体。不扬弃客体的个别性。客体始终以具体形象向主体展现自身。

7.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的反映客体,即主动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

8.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原因:

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是经过作者体验过后选择的;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都是由作为主体的作者完成的。

第七章

基本概念

1.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2.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3.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4.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5.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6.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7.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8.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

9.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的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10.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的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实力创造形象的方式。

11.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12.即性: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特点是趁热打铁。

13.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贴的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答:因为文学创造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造的主体特征很明确,对于文学创造来说,真正的材料是那些进入了作家大脑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因为只有这些刺激和信息可以直接参与艺术构思,并通过无意识地“改头换面”之后悄无声息的进入未来的文学作品中。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个机缘,使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体验的契合;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直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3.灵感与直觉的区别: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都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突兀判断;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灵感获取成熟的答案,只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4.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无意识在暗中组合材料;一是在艺术构思中起主要作用,无意识承担大量的工作;一切形象、情节、结构等及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有意识完成。

5.为什么说即性不是凭空出现的?

答:即性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他和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第八章

基本概念

1.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2.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3.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4.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5.艺术形式: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使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使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答: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点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作情感的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情感评价所把握的艺术真实“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学升华”。质而言之,真、善、美及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3.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艺术概括是以对待特殊的集富有特征的事物的观照和描述为途径。通过对“特殊”的“观察”,“比较”“思索”而造成的“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正是由于作家的这种在对“特殊”的,体现着审美价值追求的观照和描述中实现“个别”“一般”相统一的艺术概括能力。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是一个艺术提炼的过程。作家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经验,对其所观照和描述的“特殊”进行开掘提炼、补充和改造。

4.怎样理解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答: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可以从所谓的形象性问题上得到印证。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并以审美情感数珠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5.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情感评价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高尚品格与功利取向就是善的价值追求。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的。只有有了高尚品格与正确的功利取向的文学作品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所谓诚挚的情态,是指文学作品的情感评价属真情而非假意,不是“无病呻吟”。是作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艺术的呈示,即把情感评价寄寓于“境”的创造之中,并与“理”的诠释相交融,是文学审美价值实现方式。

6.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的原因: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况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人的一切精神创造都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价值活动,体现着人的尺度和目的,因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文学的价值追求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所以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文学作品中的鹅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的关系:作家实在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描述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因而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情关注,同历史理性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换一种说法:“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纬度,人文关怀存在着历史的纬度”。是真与善两个价值取向的交会。而作家完全有权利而且能够在不同的历史理性视点上去展现人文精神。作家各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历史理性又是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巨大的意蕴空间,在文学创造中,作家完全有权利依据自己的艺术个性让人文精神在特定的历史视点上展现。

7.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答:形式创造是文学的真善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任何精神作品都有他的存在形式,否则它的内容就无以体现。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缺一不可,所以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8.“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在内涵:“内容形式化”体现为内容的有序组织和游行呈现,作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话语,把在艺术构思中产生的“作品的轮廓”外化成物化为艺术文本“形式内容化”体现了形式生成作用。内容因此而深化或升华而产生审美新质,作家可以利用语言手段,让文学语言偏离习惯性语言,从而更新人们的经验而获得一种新鲜感。形式创造在作家的审美价值追求中,不仅具有表现内容的功能,还有塑造内容的作用。综上所述,作为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形式创造是一个内容形式话语形式内容化的过程。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9.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答:“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他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的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的认识他们的过程中把他们主观化、情感化、心灵化,久而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与意识的较为固定的表现。因此,当人们从现实的具体事务身上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他们与自己曾经拥有的社会功利内容及目的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疏离状态,然而他们却由于能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以人能给人们以“有意味”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交流。

10.有人说文学作品是不可转译的,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答:有道理,因为一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并蕴含着深厚的意味,一旦转译,打乱了原有的结构和形式,改变了语言,因此有可能改变原有深刻内涵,破坏了审美价值。

第九章

基本概念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6.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7.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思考问题

1.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试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是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突出社会矛盾,描写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

3.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答: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有许多重要开拓,丰富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然而,现代主义文学往往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倾向,同时又过分强调非理性、自我表现,散布着悲观、绝望、颓废的情绪和危机感。

4.从诗歌的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是的凝练性体现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激起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诗的跳跃性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诗的节奏韵律性可以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也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5.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散文写的是实人、实事、实物,重在抒写真实感受、境遇。散文必须写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切身的感受,抒发真挚的情怀。真实的境遇与真实的感受,使散文艺术表现的核心,在描写真情实感的基础上,他运用剪裁、取舍、提炼和比喻、拟人、象征等方法。而报告文学要求选取跳动着时代脉搏的真人真事进行记录,从而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6.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答:相同点:反映的都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点:戏剧受舞台时空的限制,不能容纳大量的详细情节和过于复杂的人物关系,所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而小说都有一定的长度,可以容纳一个较完整的情节,可以突破相对固定的时空限制,容纳更复杂丰富的情节,反映更广泛的生活内容。

第十章

基本概念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3.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4.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思考问题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言语还具有内指性。而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而文学言语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更注重表现功能,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2.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4.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5.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的不同之处:一般意象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而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的。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第十一章

基本概念

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前者为表层结构,后者称之为深层结构。

4.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5.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也可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6.行动逻辑: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是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7.视角:是作品种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8.叙述者的声音: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9.叙述接受者:作者在为叙述者讲故事时,心目中总有一个隐含的接受者即叙述接受者。

思考问题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答: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3.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的形式:首尾连接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

4.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不同的时距可以影响叙事速度向两个方向变化:一是变快,故事时间长而文本时间短,即用相对简短的话语叙述较长的时间里发生的事件,二是变慢,就是用较长的文字来叙述很短时间里发生的故事。

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的意义:第三人称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第一人称叙述焦点移入作品中,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可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第二人称叙述是第三人称叙述的一种变体。从读者与叙述接受者二者之间距离拉大。

6.叙述者声音的特点:传达内容意义,更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底蕴,凸现出叙述者,把其推到前台,先是个人魅力。

第十二章

基本概念

1.抒情: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

2.抒情性作品: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3.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5.声情并茂:将抒情作品通过听觉和视觉的节奏给情感节奏赋予外形,并将它直接有力地传达出来,这就是声情并茂。

6.情景交融:作家、艺术家借景物描写,写出独特微妙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情景交融就是意境,古代诗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7.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的运动形式。

8.隐喻:修辞方法比喻的一种,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合关系,不用喻词。9.象征:是以具体事物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思考问题

1.文学抒情与叙事的区别: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地表现情感,叙事则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2.抒情话语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的方式:主要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并常要对普通话语系统进行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创造极富有表现性的抒情话语。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答: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诗中之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诗中景有灵有性,诗中之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诗中的画面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主观色彩,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十三章

基本概念

1.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3.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4.风格构成: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呈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5.风格的简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大类。

6.文学的时代风格: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7.流派风格: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情趣、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思考问题

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答:把风格看作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从主体角度来理解,从形成的内在根据上来理解和风格的。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风格的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无疑是必要的。所以“文如其人”“风格即人”。

2.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当它一与实践和客观结合,便成为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3.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关系:日常个性人皆有之,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机构方面的独特性。创作个性却并非人尽有之,日常生活个性的特点东西,不是都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也不是创作个性的特点,都与日常个性的特点直接相对应,只有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实践和积累,才能成为创作个性的有机构成因素。

4.风格的基本内涵是:一般指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特点: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时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5.为什么说“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答:风格不等同于语体和体裁,它使文本焕发出作家个性的光彩,以其独特性使读者感到亲切和惊异,它给某一文体的僵硬躯体里注进生机,获得了艺术生命。

6.文学风格的特征: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语言编码、特定修辞在作品中的分布与风格密切相关。

7.如何理解风格的审美价值?

答:不同的风格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由于人们的心理基础不同,也有特定的语境或心境,对风格美有不同的选择。风格美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但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又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8.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 答: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地域文化的差异也必然导致地域风格的差异。

第十四章

基本概念

1.文学消费:泛指文学阅读活动。

2.文学传播:泛指文学作品的出版与流通,准确地说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质载体,从而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作品传递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

3.大众传播媒介:用于大众传播的物质媒介和技术手段。4.文化市场:文化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

5.高雅文学:一种典型正统、经典、精致、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6.大众文学:浅易、通俗、平易、流行、消费性的文学类型。

7.文学接受:以文学文本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使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抛弃。

8.文学欣赏:常有一种意识的、膜拜的、静观的或审美的性质的读者阅读活动。9.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文学作品的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方面吸引、感染、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

10文学接受的认识属性: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开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真相的价值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价值诠释属性:文学接受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价值阐释、品味货品凭兴趣的属性。

12文学接受的交流属性: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人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

思考问题

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文学生产规定着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消费对象,规定消费方式需要;文学消费也制约着文学生产,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生产与消费有何影响?

答:文学传播方式是作家创作与读者消费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使文学欣赏成为广大平民阶层精神生活需要,也是读者迅猛增加,使依附于作家的观念形态的文学之本取得了物质外壳。

3.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消费的意义:文化市场促使文学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艺术生产者要按文化市场的需求安排生产,有助于艺术生产力的大解放,使艺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促进艺术的多文化市场的竞争机制推动艺术家对文艺观念和写作方法的探索。

4.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种商品消费,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答:具有商品消费的一般性质,而文学作品是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文字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只能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文学作品具有超时代性,具有再创造的性质。

5.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形态性质? 答: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是认识属性、审美属性、价值诠释属性和交流属性,文学消费和接受市审美体验、认识、诠释、交流的统一。

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和联系: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文学消费包括阅读行为和未含阅读行为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重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7.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

答:文学作品渗透着作者本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情感态度。在阅读作品是,读者可以由于沉浸到虚构的文学世界中而忘怀现实,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快和解放感,也可由于意识到现实生活与文学世界的某种差异而震惊、警醒,从而产生新的情感体验。

8.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答文学在一定意义上起源于人类模仿和求知的本能,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揭示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使读者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条了解世界,丰富生活经验,洞悉人生真谛的有效途径。

9.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价值诠释活动?

答: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蕴涵丰富、文化信息密集的文化价值产品,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读者,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文学的价值阐释来源于文学作品深刻的人文关怀,文学创作目的是寻觅或回答某种人生价值,真义和真谛,读者往往从自己的主观兴趣出发,并通过作品的解读来与作家对话,以寻求或建构自己希翼的文化价值,从而使自己更有意义地生活。

第十五章

基本概念

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2.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3.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4.正误与反误: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反误是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5.共鸣:在阅读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灵感应状态。

6.净化: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派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7.领悟:潜思默想、东西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态与过程。8.延留:继共鸣、净化和领悟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思考问题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答: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等;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答:情绪状态不同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而且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接受心境也会随阅读过程的展开而得以改变,两者相互作用。

4.隐含的读者怎样形成的?

答: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5.文学接受为审美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答:孤立的自在的文学作品需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成为自为的。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因为文学文本中的文字符号,必须经过读者的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形象。文学作品主要使用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学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

6.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答:因为有读者的再创造,即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阅读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

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答:误解是读者的前理解与作者创作动机、作品意蕴相悖,这是必然现象。误解份正误与反误。正误是有积极意义的,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阅读方式,而反误,包括穿凿附会甚至歪曲,能导致对文学艺术的损伤及至粗暴践踏。

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答:作品出人意料的造成期待遇挫,能诱使读者进入一个超越于自己期待视野的新奇的艺术空间之中,读者可能会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在遇挫愈开释交替出现的精神活动中体验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但完全遇挫会大大减少作品的魅力。

第十六章

基本概念

1.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2.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构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

3.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基本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

4.审美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作是再真善美基础上又超出了真善因而使“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5.心理学批评: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批评。

6.语言学批评:运用语言学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批评方法。7.文化批评:在解读甚至审读文本的前提下“联系”文学外部诸文化现象的批评,尤其是联系权力文化关系的批评。8.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想标准,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答:从批评对象来说,作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都是精神创造的产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所以文学批评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作出评价;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

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答: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审美作品,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一切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经济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就必须要有历史观点;微观的艺术解析,具体的思想评价及切中肯綮的高下得失的判断,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准确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

3.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的关系?

答:思想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思想性的,较为突出的体现了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有三个基本点:一是就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考虑,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二是就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三是从作品影响人们的特殊途径考察作品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艺术性的,问题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是它的基本内涵。

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是密切联系的。

4.传统批评模式与现代批评模式的的区别:传统批评模式有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现代批评模式为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现代批评模式是在原有模式的基础和理论上发展与创新发展起来的,比传统模式更完善,从各种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5.文化批评出现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市场经济兴起发展的现实,带来了文化与文学的巨大变化,使文学批评的视野不能再局限于文学正统的狭小圈子,必须重新矫正眼光,面对现实;西方的文化研究以及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全球性等;中国的文学研究、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缺乏具有自身深厚的文化背景的批判性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的建设。

篇2:文学理论教程课后

鲁迅小说,收录在其小说集《呐喊》中。“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小说社戏教程课后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下文。

《社戏》研讨与练习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一、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二、夏夜行船、月夜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非常精彩。夏夜行船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月下归航写了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三、揣摩下列词语,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山为什么说“踊跃”?〕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此题意在让学生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1、“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四、△有人认为本文直接写社戏的内容太少,而写社戏以外的内容太多,因此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如果大家对此有兴趣,不妨开一次小组会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此题意在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篇3:文学理论教程课后

关键词:商务方向,校本教材,职业能力

引言

从2005年年底至今, 我院《实用英语》课程经历了院级精品课程建设 (05年底至07年底) [2]、课程内容完善 (07底至08年) 、“F+1” (即“英语基础+职业方向”) 模式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08年至今) 三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的努力把面向全院学生的《实用英语》课程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目前已进行了三个学期教学实践的“F+1”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满足人才市场对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培养我院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更有运用英语处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商务方向《实用英语》校本教材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推出的, 是“F+1”模式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成果之一。该教材根据商务方向各专业学生未来岗位群的技能需求, 把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逐渐渗透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换、处理事务的能力。该教材在两个年级 (08级和09级) 、三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使我院的英语教学在英语基础知识和商务英语专业知识有效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教材编写的理论根据

(一) 遵从高职高专教育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英语课程教学应本着“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3], 坚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即“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4]。在英语教学中, 不仅要教授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能力。

“F+1”模式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之前, 我们走访了05-07届商务英语、涉外文秘和国际商务等专业已经在公司、企业等单位就业的毕业生, 对其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各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 了解到这些机构和单位对商务方向辅助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及英语语言能力在这些行业的各个岗位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同时了解到具有“英语+职业方向”岗位技能的学生会比其他不具有这样岗位技能的学生在工作上更得心应手, 所以我们更坚定了一个信念:应该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加强商务英语职业技能培养。

商务方向《实用英语》校本教材, 把与商务相关的各专业方向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英语职业技能按照不同的商务场景进行分解, 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 把所需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互融合, 以项目驱动、任务练习的形式, 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培养。随着学习的深入, 按照“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原则, 逐渐加大专业知识的渗透。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来专业英语的学习, 也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建立优势, 真正实现了高职高专教育理念。

(二) 体现科学的教学方法

1.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人勃雷泊 (Probhu, 1987) 提出的教学理论, 使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语言。该理论强调“在做中学”要求教师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商务方向岗位群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设计出符合学生未来工作实际的教学活动[5]。根据任务型教学法, 将三册校本教材分成18个单元, 每个单元一个项目, 涉及了商务方向各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所遇到的各种工作主题, 如:自我介绍、接打电话、商务宴请、顾客投诉、网上销售、会议管理等。围绕这些主题, 每一课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 将围绕该主题的词汇、表达法、商务知识等循序渐进地展开, 在学生掌握了与主题有关的词汇、表达法、商务知识之后, 编排场景, 设置任务,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完成对话或讨论, 在实际操练中巩固并掌握与本课主题有关的内容。

2.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也叫视听教学法, 二十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 它结合了直接教学法和听说教学法的优点,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让学生边听边说, 身临其境地学习并使用外语。在依据任务型教学法而确立的18个教学任务单元中, 先以听的形式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 真实的场景、鲜活的语言, 使学生身临其境, 学习其中的表达法, 然后模拟未来工作岗位实际情境, 编排任务, 学生们要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任务, 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使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得到锻炼。

3. 交际法:

交际法也叫功能法 (Functional Approach) , 是语言学家海姆斯 (Hymes) 和韩礼德 (Halliday) 在70年代提出的教学理论, 它着重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即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校本教材在充分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在学习了每个单元主题的表达法之后, 完成语言输出任务。语言输出任务的完成是通过对话、小组讨论等形式, 真实地再现未来职位岗位群的工作情境, 在模拟的交际环境中使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

几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 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了实践教学的场所, 有如一个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之前的实习基地, 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职业技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 遵从语言学习规律, 尊重学生学习主体

1. 遵从语言学习规律。

根据现代语言学习研究的成果, 语言输入是语言表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和语言知识积累, 就不可能有理想的语言产出, 即有效的语言表达。另外, 学好语言的另一规律是模仿和重复练习, 教师在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知识输入的基础上, 为学生设置情境、布置任务,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根据情境设置要求进行模仿训练, 而且这种模仿训练必须有一定量的积累, 学生在大量的模仿和重复练习中获得并巩固语言运用能力。

2. 尊重学生学习主体。

传统教育理论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 所以出现了满堂灌的现象, 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试教育的指挥棒, 使学校和教师在如何提高考试通过率方面煞费苦心, 题海战术使学生苦不堪言, 更没能培养出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该校本教材在编写中, 在各个环节的设计上, 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为性和自主性, 如听力训练、专业阅读、词汇拓展、实用写作等环节, 都是学生们在动口, 在操练, 在学习, 在思考, 教师起到了一个知识导入、理论讲授、课堂组织和答疑解惑的作用, 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情趣。

(四) 与AB级考试挂钩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为检测高职高专学生是否达到《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教学要求而设置的, 是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水平的一个检验工具。它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 也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6]。该项考试的通过率也影响着我院能否跻身于高职示范校行列。

商务方向《实用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写, 特别针对我院学生在该项考试中的几个薄弱点, 在如下环节中, 有精心的考虑:

1. 听力训练:

完全模仿A/B级考试, 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熟悉考试题型和难度, 掌握听力方法, 提高应试技巧。

2. 精读课文:

该部分针对学生A/B级考试中的单项选择题来设计, 加强了学生对词汇的学习和掌握, 同时注意对学生易混淆词汇的辨析;每一课的精读课文中穿插了一项重点语法项目, 与后面的语法练习环节相呼应。

3. 语法讲解:

该环节针对学生的语法弱项进行查漏补缺, 而不是事无巨细的详细讲解, 针对历届学生在A/B级考试中暴露出的语法弱点, 设计练习, 集中训练。

4. 专业阅读:

围绕每一单元的主题, 编写了有关专业方向的阅读文章, 增加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丰富了专业词汇量。文章后面的练习形式与A/B级考试中的阅读部分题型一致, 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熟悉和适应该项考试。

5. 词汇拓展:

A/B级考试中有一题型是“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一直以来, 该部分是学生得分情况最不理想的题型, 原因之一就是词汇量贫乏、缺乏词汇辨析能力。自编教材中的“词汇拓展”部分, 把本课所出现的每一个大纲词汇, 都按照词根、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的顺序一一罗列, 力求让学生在了解一个词的同时, 把与它有关的、从同一词根出发的不同词性的词完全掌握, 并掌握词形转换的规律和词汇记忆的方法。该环节的设计不仅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提高A/B级考试成绩, 对他们通过词根猜出词义的能力也是一种培养。

6. 实用写作:

围绕每一单元的主题以及A/B级考试的实用写作部分, 结合未来工作实际的需要, 安排了实用写作环节, 使学生掌握写通知、介绍信、邀请函、报告、调查问卷、投诉信等的格式、套语及方法等。

(五)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就业市场需要的是专业型、技能型和综合型的人才, 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换代, 也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具有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也就是终生学习的能力。近些年来,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主要是高职高专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未来工作需要决定的。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特点,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们实现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拓展。所以要实现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校本教材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有特别设计。

首先, 每课有一项语法的讲解, 但避免了语法书中的那种形式:即将有关这个语法项目的所有内容一一陈述。校本教材中对于语法的讲解不是事无巨细的一一陈述, 而是针对学生的语法漏洞和A/B级考试的考点进行讲解, 进行查漏补缺的同时, 还将学生与该项语法易混淆的其他语法项目的有关知识点进行对比。学生通过仔细研读语法讲解, 解决心中疑惑, 并通过做后面的练习检查自学效果。其次, 把从同一词根出发的不同词性的词系统总结, 加以对比, 留给学生自己去查词意。学生先按照词形转换的规律发现词意, 然后经过查字典来证实自己的判断, 如果有不符合规律的地方就单拿出来记忆。这一过程完全是学生的自我学习, 巩固有关词根的知识, 同时极大地丰富了词汇量。最后, 学习语言的方法之一就是模仿, 它不单指说的模仿, 还指写的模仿。在让学生动手进行实用写作之前, 给他们几篇范文, 学生边读边从范文仲找出该类实用写作的固定表达法和套话, 并把它们恰当地运用到后面的写作任务中。

3. 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如果我们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自学层面, 那就未免片面了。从目前国外所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看, 如自我教育 (selfeducation) 、自我指导 (self-instruction) 等, 这些概念都在强调, 自主学习是学生的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监控、有计划、讲方法的学习过程。所以, 在校本教材中, 我们注意了如下几点:首先,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计划性强:教材中的每个环节, 如听、说、读、写、语法复习、词汇拓展等, 都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非常注意各个环节的联系和知识点的衔接。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自己计划、安排学习过程, 方便学生的查漏补缺和澄清混淆的知识点, 也促使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由简单的知识点着手, 逐步树立信心, 提高兴趣。其次, 适当渗入英语专业知识:教材中知识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 商务方向专业知识的逐渐融入和加大, 使学生慢慢从基础英语的学习逐渐进入专业英语的学习, 并加大专业英语内容的比重。这种安排对于学生的专业英语的学习也是一种启发和帮助, 他们从浅显的商务知识入手, 逐渐进入一个丰富的商务英语知识世界。再次, 安排学生自我检查环节:每个单元的各个环节都安排了学生自我检查的环节, 从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 并检查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逐渐学会自我管理。最后, 传授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语法学习、词汇拓展和实用写作等环节, 教会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如知识的前后对比、记忆单词的方法、自我检查的手段等, 使学生时时感到自己身边有一位教师在指导帮助和鼓励自己。

二、教学实践效果

从08年9月至今, 经过08、09两届学生前后三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现已收到初步成效。以笔者所教09级两个班为例, 09年9月入学伊始, 以08年6月B级真题做摸底测试;2010年1月初进行期末考试考试, 题型、分值与B级真题相同, 其中的听力部分采用了08年12月B级真题的听力部分原题, 其他部分主要是依据课本和大纲, 但难度上略有增加。两次考试的各项分数对比如下:

1.09级涉外文秘班 (43人)

(1) 09年9月入学摸底测试结果如下:

(2) 2010年1月期末考试结果如下:

2.09级社区管理与服务班 (43人)

(1) 09年9月入学摸底测试结果如下:

(2) 2010年1月期末考试结果如下:

从上面两组表的对比可以看出, 由于期末考试难度的增加, 个别项的分数略有下降, 除此之外, 其他各项的分数都在提高, 听力、词汇和语法上的进度明显。从最低分我们也看到, 每个班都有个别同学掉队的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个别基础差的同学, 在鼓励他们加强基础弥补方面作出努力。

结语

我们目前的高职高专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在世界经济日益融合的今天,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根据当前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与学生未来工作实际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上做出努力。在教材的编写上, 我们应注重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 在巩固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 逐渐加大专业知识的渗透, 力求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既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又有一定的专业语言能力, 以更好地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参与院级《实用英语》精品课程建设, 并与2008年3月正式被确立为院级精品课程。

[2]《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 周济同志在第二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2003年12月。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4]《高职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现代教育出版社, 第72页,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4:文学理论教程课后

[关键词]《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 完善 启示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2-0033-03

在高校的三大功能中,培养人才是最基本的功能,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便成为高校的永恒的课题。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是直接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教材编写的质量高低,取决于编写者的学术水平、合作意识,也取决于出版社的组织、协调工作是否到位。

在众多文学概论类教材中,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理论教程》(本书初版于1992年,1998年、2004年、2008年先后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应该是影响最大、使用人数最多的一部。这部教材问世以后,先后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为发行量最高、使用学校最多的文学概论教材。这固然同教材主编童庆炳在文学理论界的权威地位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出版界的巨大影响不无关系,但我觉得更为重要的因素应该是教材编撰者们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读者只要对四个版本做一下比较,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因此,分析该书的出版、修订情况,对教材编写和出版工作,应该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1 《文学理论教程》的出版、修订情况述评

1.1 指导思想日趋完善

作为一部高等学校中文专业的必修课教材,在文学理论界众语喧哗莫衷一是的学术背景下,怎样才能既吸收学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又能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并能为本科生所接受的完整的教材体系,无疑是个考验编者功力的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教材的编者从指导思想的确立、基本范畴和概念的梳理与阐释、教材结构体系的调整,到全书体例的统一、文字的推敲润色,都做出了可贵的努力。而且每一次修订,都达到了其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毫无疑问,教材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而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观点的认识与把握,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日臻完善的。

在第一版中,囿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与编者自己的认识水平,教材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观点的论述属于比较松散的描述:“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把文学看成是人的活动,即人的生活活动;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把文学艺术纳入到他的整个的社会结构的理论中,明确指出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三,马克思、恩格斯从其实践观念出发,认为文学艺术这种意识形态不仅是一个反应过程,而且是一个生产过程。”

到1998年的第二版里,教材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归纳就比较条理化了,把“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三块基石。

及至第三版,教材对全书的指导思想进行了重新梳理,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概括为“五论”: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这样的概括,应该说更简洁、更准确、更全面,显示了教材的鲜明特色,即以审美意识形态论这一“文艺学的第一原理”(童庆炳语)作为全书指导思想的重要一脉。正是在这样的修改中,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精髓显现得越来越鲜明,全书的行文脉络越来越清晰。

1.2 基本范畴和概念臻于准确与清晰

一门科学或一门学科得以建构起来,必须依赖它的基本范畴和概念的准确和体系化。作为试图反映文学最一般原理的文论教材,基本范畴的梳理与明确,无疑是教材编写的基础和重中之重。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许多文学概论教材,往往在对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的阐释上失之偏颇,遂使得整部教材建立在一个极不可靠的基础上,影响到教材的质量。而《文学理论教程》在这方面做得却比较好,虽然一些范畴也在不断修订,但却是由最初的相对完善,到日趋缜密。这里举几个例子来看。

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理论,因此,“文学是什么”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在第一版中,文学是被这样定义的:“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第二版略有改动,“含蕴”改成了“蕴藉”,即“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为了明确这个定义,教材用了两章的篇幅,从文学活动的构成和性质入手,对文学活动发生发展的历史和原因作了梳理和分析;又从对文学概念的几种含义的辨析入手,从几个方面分析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并把西方文论中的“话语”和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蕴藉”拈来,构成一个含义丰富的“话语蕴藉”概念,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文学的定义。到第三版,文学的定义更完备和严密:“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加上“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就使得文学的艺术属性和特征一目了然。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定义,花费了编者多少心血。

再如“文学典型”一词,在第一版中,是这样被定义的:“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意象”;第二版修订为“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因为意象是象征型作品所建构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把它同典型放到一起显然不合适。

又如“文学意境”,第一版中,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第二版里,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更为准确地揭示出意境的本质,到第三版,把“型”改成了“性”,更为准确、贴切。

1.3 在统一体例、繁简适宜上下工夫

nlc202309020758

在教材编写中,体例统一、繁简适宜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集体编写的教材,更是应该注意。虽然主编会提出编写大纲,评委们也会集中几次,商讨编辑事宜,但毕竟各自的学术背景、学术观点、行文特点都存在差异,所以教材编写出来以后,体例的不太一致势所难免。这也是集体编撰的教材的一个通病。但《文学理论教程》在这方面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即使第一版,虽然编写人员来自全国不同的高校,但一则由于童庆炳先生的权威地位,二则由于许多编者要么是童先生的学生,要么是他的朋友,大家对他的编辑意图心领神会,所以教材在童先生统稿后,整个结构安排和编写体例,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但即使如此,教材编者也没有固步自封,而是通过召开教材研讨会的形式,不断征求全国各地使用该教材的教师的意见,使教材越来越完善。前面谈到的对指导思想的梳理、完善仅是其中一例。这里以教材第四编为例,再加分析。

第一版教材的第四编为“文学产品”。这一编第九章章目是“文学产品的类型”,主要依据文学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用三节内容分别介绍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的不同特征,第四节对这三种文学类型的发展历史和当代新走向作了梳理。第十章章目是“文学产品的样式”,第一节是“各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依次介绍了诗、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的特点,又对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分别作了介绍;第二节是“文学样式与文学生产”,以“文学样式规范对文学生产的制约”和“文学生产对文学样式的自由选择与改造创新”为论题展开阐释;第三节是“文学形式与文学发展”,对“文学样式与时代精神、审美意识”和“文学样式的延续与变化”作了较详细的说明。这样的章节安排自有其道理,但有些内容和别的章节有重叠,许多内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显得芜杂。因此到了第二版,编目改为“文学作品”,这主要是考虑到学术界和广大教师的习惯,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第九章和第十章合并,章目名改为“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对第一版第九章的内容基本保留,成为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对第十章的内容则做了较大篇幅的缩减,比如,删去了影视文学部分,把剧本(即第一版中的戏剧文学)与诗、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并列,构成第二节“文学作品的体裁”。原先的第二节、第三节悉数删去,使得教材主干突出,结构紧凑。作为一直使用本教材的笔者,对此感触颇深。

再来看第一版的第十一章,由于前面两章合并,到第二版顺理成章地变成第十章。原先的章目名“文学产品的本文层次和内在审美形态”修改为“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虽然四节内容只是先后顺序有所变化,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动,但章目名更加准确,“内在审美形态”远不如“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恰如其分。到第三版,章目名里又把“本文”修改为“文本”,虽说这是英文“text”的不同译法,但这样的改动,适应了一般读者的称谓习惯,老师讲、学生讨论也顺口多了。在对文学典型进行介绍时,第二版毅然删去了第一版中对典型理论的发展的繁琐、冗长的说明,而是简略一提,重点放在对典型的美学特征的论述上。相对于第一版,第二版和第三版在论述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时也越来越明晰、条理。

2 《文学理论教程》的出版、修订给我们的启示

作为一个教材使用者,我觉得《文学理论教程》的出版、修订,给教材编写和出版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启示。概而言之,至少有以下六点。

首先,教材的主编,应该是某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唯此,他才能够带领起一个教材编写团队,完成教材编撰任务。

其次,参加教材编写的人员,应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应该有相近的学术立场,应该有合作共事的意识和习惯。只有这样,大家才能一起奋斗,成就事业。

第三,教材编写中,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界定好基本范畴和概念,建构起一个相对完善的教材体系。

第四,教材编写和修订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吸取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虚心听取和接受教学一线教师的意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使教材日趋完善。

第五,教材主编或者相关人员,一定要做好统稿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教材质量得以保证的最后一环。

最后,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组织、协调工作,这是教材编写和出版的重要保证。《文学理论教程》先后四版的《后记》里,都提到了责任编辑的辛勤劳动和出版社领导的高度重视。可见一部教材的责任编辑对于教材的质量,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收稿日期:2013-01-04)

篇5:综合教程3课后翻译题

Unit 1

1.听到他屡遭失败的消息,我感到很难过。(distress)

It distressed me a great deal to hear the news that he had suffered repeated failures.2.他虽然失去了老板的欢心,但仍然装出一副高兴的样子。(assume)He assumed an air of cheerfulness even though he lost favor with his boss.3.格列佛(Gulliver)经历了冒险奇遇,见到了各色奇异的人物。(assortment)Gulliver met with extraordinary adventures and saw a strange assortment of people.4.如果你再犯同样的错误,他会很生你气的。(furious)He will be furious with you if you repeat the same mistake.5.我们都被他坦率的观点,幽默的语言和亲切的态度所吸引。(draw)

We were all greatly drawn by his frank views,humorous words and genial manner.6.等到欢呼的掌声平息下来,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开始演讲。(die down)

The Nobel prize winner began his speech after cheers and applause died down.7.他天生有一种特别的洞察力和预见力,因此,他很少随大流。(run with the crowd)He is gifted with a sort of insight and foresight ,so he rarely runs with the crowd.8.我发现现实毕竟是非常严酷的,一个人难以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生活。(live up to)I feel realities are after all very harsh ,so one can hardly live up entirely to his ideals.Unit2 1.我的顶头上司是典型的工作狂,一年365天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workaholic)

My immediate boss is a typical workaholic,for he works for over ten hours each day all the year round.2.校长十分注重课外活动,他认为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浓厚兴趣。(extracurricular)The principal attaches much importance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he believes that they will help to cultivate students’ tremendous interest in the external world.3.星期一早上,他总是快速冲个澡,胡乱吃块三明治,拦辆出租车去上班。(grab)He always grabs a shower,a sandwich and then a taxi to go to work every Monday morning.4.既然你要离开公司了,你要在本周内清算账目。(straighten out)Since you are leaving the company,you should straighten out the accounts within the week.5.为了按时完成博士论文,他经常熬夜。(stay up)He often stays up late at night in order to finish writing his Ph.D.dissertation on time.6.没有什么能够取代内心深处最深切的爱。(replace)Nothing can replace the profoundest love lodged in one’s heart of hearts.7.他被认为是总裁职位的当然人选,因为他已经出色地做了近10年副总裁。(natural n.)He is considered a natural for the post of the president,for he has been an excellent vice-president for almost ten years.8.他实在太普通了,丢人堆里根本找不着。(pick out)He is just too common to be picked out from the crowd.Unit3

1.这所大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venerable)The university is one of the most venerabl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the world.2.如果一个人缺乏实践经验,仅凭课堂里学的东西是难以成功的。(deficient)If one is deficient in practical experience,he can hardly become a successful person with only what he has acquired in class.3.我火冒三丈,这篇专题文章本周内必须写完,但老是被打断。(exasperate)I felt exasperated by constant interruptions,for I had to finish writing the monograph by the end of this week.4.他认为用旧文体来写一个当代的主题是滑稽可笑的。(ludicrous)He feels that it is ludicrous to write on a contemporary theme in an ancient style.5.上海的外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年轻情侣喜欢来的谈情说爱之地。(coo)The Bund in Shanghai was a place where young couples liked to come to coo in the 70s and the 80s of the last century.6.作为10来岁的孩子,他女儿算是非常恬静的,因为她喜欢读书胜于嬉戏。(sedate)His daughters is very sedate for a girl of about ten,for she likes reading more than playing.7.当第一抹阳光洒向大地的时候,这对情人手拉手,在乡村道路上散步。(stroll)The couple strolled hand-in-hand along the country road when the sun in its first splendor steeped the earth.8.这个诗人在世时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怪癖的浪漫天才。(eccentric)The poet was commonly considered as an eccentric romantic genius when alive.Unit4 1.毫无疑问,莎士比亚使各个时代剧作家相形见绌。(overshadow)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Shakespeare overshadows all the other playwrights throughout the ages.2.《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被普遍认为是美国上世纪爵士时代的缩影。(epitome)

The Great Gatsby is commonly deemed as the epitome of the Jazz Age of the last century in America.3.你最好不要在他去哈佛大学深造的兴头上泼冷水。(put a damper on)

It is advisable for you not to put a damper on his enthusiasm to further his studies at Harvard.4.年轻人容易盲目崇拜体育圈和娱乐圈迷人的明星。(make a fetish of)Young people tend to make a fetish of glamorous stars in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circles.5.他们一路闲逛,漫步来到市中心区域观看庆祝国庆的烟花燃放。(traipse)They traipsed all the way to the downtown area to watch the National Day fireworks display.6.他没有犯什么大错或大罪,不该受到如此严厉的惩罚。(deserve)He does not deserve such a severe punishment as he has committed neither serious errors nor grave crimes.7.我每次遇到他,他总是说一大堆无聊的话。(a whole lot of)Every time I met him,he would talk a whole lot of nonsense.8.名声是一个许多人愿意掉下去的陷阱。(trap)Reputation is a trap into which many people are ready to fall.Unit 7

1.对我来说,你绝对不只是相识的人而已。(acquaintance)To me,you are definitely more than an acquaintance.2.这个地区的许多手艺人(artisan)经营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deal in)Many artisans in this region deal in a variety of handicrafts.3.他们为这次意外的成功而感到欣喜若狂。(go into raptures)They went into raptures over the unexpected success.4.我感到十分惊讶,他用一种超然冷静的态度分析着威胁他们所有人的危险形势。(detachment)

Much to my surprise,he analyzed with extraordinary detachment the dangerous situation that threatened all of them.5.她躲在窗帘后面窥望那陌生人。(peer)She peered at the stranger from behind the curtain.6.假日里,他在海滩上尽情享受日光浴的快乐。(indulge in)During the holidays,he indulge in the luxury of a bath of sunshine on the beach.7.听到他去世的噩耗,她不胜悲哀。(be overwhelmed)When she learnt the news of his death,she was overwhelmed with grief.8.我不赞成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房子,我倒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save up)

I’m not in favor of buying a house on the installment plan;instead,I maintain that every one of us should save up for a rainy day.Unit 8 1.实验结果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料。(surpass)The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 far surpassed their expectation.2.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这个项目的费用和可能遇到的困难。(take account of)We should take account full account of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and the difficulties we might encounter.3.好天气是这次远征科学考察成功的原因之一。(contribute to)The fair weather contributed to the success of the scientific expedition.4.巴西足球球星罗纳尔多(Ronaldo)在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中射进好几个精彩的球。(spectacular)Ronaldo, one of the football stars from Brazil,scored several spectacular goals in 2002 FIFA World Cup.5.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由于对诗歌的杰出贡献被美国许多大学授予名誉学位。(confer…upon)

Many honorary degrees from diffe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America were conferred upon Robert Frost for his remarkable contributions to poetry.6.摆脱坏习惯需要耐心和毅力。(emancipation from…)

Patience and perseverance are required in emancipation from bad habit.7.他们努力将这些新观念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去。(instill)They tried to instill such new ideas into students’ minds.8.你对员工进行评估时应该做到公正。(impartiality)You should demonstrate impartiality in your assessment of the employees.Unit 9

1.你应该提前告诉我你将去美国深造的事。(in advance)You should have told me in advance that you would further your studies in America.2.他过分宠爱他的孙辈。(lavish)He lavished too much care on his grandchildren.3.各种新技术产业已经兴起。(spring up)Various new technology industries have sprung up.4.许多英语单词源于拉丁语、希腊语和法语词汇。(derive from)Many English words derive from Latin,Greek and French words.5.一位哲学家认为矛盾对立无处不在。(ubiquitous)A philosopher holds that contradictory oppositions are ubiquitous.6.仁慈善良是他本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part and parcel)Kindness is part and parcel of his nature.7.他具有超人的记忆力和智力。(phenomenal)He possessed phenomenal memory and intelligence.8.他对吃穿都很讲究。(fastidious)He is fastidious about his food and clothes.Unit 11

1.他的父母对他有很高的期望,他感到压力很大。(feel weighted)He felt heavily weighted with such high expectations from his parents.2.他用积极的观点来解释这件事。(in ……light)He interpreted the incident in a favorable light.3.我很讨厌他,因为他特别喜欢诽谤他人。(go out of one’s way)I detest him,for he often goes out of his way to backbite others.4.许多宗教的教义敦促人们超越尘世的成功。(mundane)Many religious teachings urge people to transcend the mundane success.5.个人的主动性是促进事业发展的要素之一。(initiative)Personal initiative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elements in promoting your career.6.我认为填鸭式教育不是好的教学方法。(spoon-feed)I don’t think it is a good method of teaching to spoon-feed students.7.我将全力以赴在下个月之前完成这项任务,因为我不想有不遵守诺言的污名。(stigma)

篇6:希望英语综合教程1课后翻译

2、那位演员在成名之前,经历了一段艰难困苦的时期The actress went through a tough period before she was well-known.3、在抄写这份文件时,注意不要漏掉任何字Remember not to leave out any words when you’re copying the file.4、大家一致认为,他的粗心大意造成了这次事故 It was agreed that his carelessness resulted in the accident.5、在冬天,天往往会黑得早一些In winter ,it tends to turn dark earlier6、汤姆汉语考试得高分是自然的事It’s natural for Tom to get high grades on the Chinese test7、他们的计划被一些突如其来的事打乱了 Their plan was upset by something unexpected.8、她的努力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she impressed her teacher greatly with her hardworking9、一切都在我们的控制之中Everything is under our control10、如果不能来上课请提前请假If you don’t come to have lessons ,please ask for leave in advance.11、校长又检查了一遍教室以确保没有学生留在教室里 The headmaster check the classroom again to make sure that no students stay there.12、在登山前,小组长给大家腰上牢牢地系上了跟绳子 The group leader attaches a long rope tightly to everyone’s waist before climbing the hill.13、你为什么不参加这项极限运动呢Why not participate in the extreme sports?

14、蹦极需要极大勇气 Bungee jumping involves much courage15、亨利突然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A fantastic idea occurred to henry.16、我渴了,想喝一杯茶,你呢I’m thirsty ,so I feel like drinking a cup of tea ,what about you ?

上一篇:山东建筑大学学风现状调查问卷下一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