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024-05-18

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共11篇)

篇1: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一、学习目标

11、我能了解事理说明文得一般常识,如:定义、特点、说明方法。

22、我能梳理课文生字词拼音、意思。

33、我能通过学习认识了解到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使用及作用。

二 自主学习

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回顾:

1、什么是说明文?

2、说明文有哪些分类?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一)自学内容一:课前预习:

1、给加粗的字注音,给出拼音的请写出汉字

竺(   )可桢(   )  玄奘(    )  戈壁(   )    戳穿(   )

汪洋万顷(    )      海市蜃(    )楼

开小chāi(    )   海市shèn(   )楼   遵xún(  )    chéng(   )现

1、解释意思。

(1)单枪匹马:

(2)光怪陆离:

2、作者简介:

(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作者是________,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2)法显是________(朝代)僧人、旅行家、翻译家。玄奘是________(朝代)佛教学者、旅行家、翻译家,在小说《________》中俗称唐僧

3、下列文字括号中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    )沙漠西部的沙子是细沙(    )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____________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____________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A.如果……而……或……便  BB.只要……且……和……便

CC.只要……而……和……就  DD.只要……而……或……便

(二)自学内容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1、自读课文一遍。

22、给文章划分段落。

三、合作探究

深入理解课文,明确本文中心

11、古代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有什么感受?简要说说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ABC层)

22、文中向我们描述了沙漠里哪些奇怪的现象?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

四、当堂检测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A.《向沙漠进军》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作者都是竺可桢。

BB.《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以时间为顺序从古而今写来的。

CC.《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主要是驳斥东晋僧人《佛国记》的错误说法。

DD.《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较多地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2.你还知道那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原因呢?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二 自主学习

1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2、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33、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4、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列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一) :

1、zhú  zhēn   zàng   gē   chuō   qǐng   shèn  、差  蜃  循 呈

2、单枪匹马:①形容孤身奋战。②比喻孤身一人或单独行动。

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现象奇特,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

3、竺可桢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东晋 唐代 西游记

4、D

(二)1、略 2、第一部分第1段,描述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第二部分第2-5段,解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三 1、荒凉 可怕 恐惧;科学知识匮乏 条件艰难。

2、“魔鬼的海”、“海市蜃楼”和“鸣沙”; “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了……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又叫做海市蜃楼。”“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沙粒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四 1. A

2. 怪现象之一:“碎石圈”。沙漠中的“碎石圈”看上去非常像人为排列的作品,其实不然,他是一块大石头经过数百年热胀冷缩一次次碎裂后,在地上形成了一片圆形的碎石圈,实际上是自然形成的。

怪现象之二:“早穿皮袄午穿纱”。因为石头的比热容大,造成昼夜温差的剧烈变化。早上很冷,中午很热。但沿海地区近水,水的比热容较大,同样受一样多的太阳辐射,水要吸收更多的热量,到晚上才把热量放出来。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第一课时导学案]

篇2: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按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科学作出解释。

按语言风格:科学小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语言准确、生动。

作者邮箱: zfc730327@tom.com

[1]

篇3: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堂教学研讨课, 课文叙事生动, 用例典型, 我想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回顾几个教学细节:

1.作者是怎样描写“魔鬼的海”这一光怪陆离的现象的?

在研读描写“魔鬼的海”这一光怪陆离的现象时, 通过朗读、评点的环节让学生感受体会沙漠的奇怪, 体会了文字表达的魅力, 也适时地介绍了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使学生明白了这样的说明文就是科学小品。文中的生字词采用随文指点的方式, 重要的一些字词如“即”、“戳穿”, 利用白板的“淡入”功能呈现给学生, 又用“探照灯”功能强调这些字词, 引起学生对重要字词的关注。

2.阅读比较:“魔鬼的海”与“海市蜃楼”的成因有什么异同?

学生对“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景象是比较陌生的, 我在白板上出示了“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图片, 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 要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 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对文中应该掌握的重点, 一是教师示例, 授以方法, 二是学生“习得”, 实现技能迁移。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提炼, 对行文思路的梳理, 并适时进行情感体验教育。

因此在总结了第4 段学习方法的基础上,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第5 段。研读对“鸣沙”现象及成因后, 利用白板的链接功能播放一段“鸣沙”的视频。接着在交互白板上给学生呈现相关资料:1979 年和2009 年的关于鸣沙原因的研究。初次备课, 课外拓展仅限于此了。课上完了, 和同事、前辈的一番研讨, 发现这样的拓展是浅层的, 如能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效衔接整合, 学生的思辨能力能得到很好的训练。二次备课, 这个环节就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对鸣沙山的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的描写和链接资料用一段完整的话解释鸣沙的原因。这般修改后在第二个班级授课, 发现学生更容易理解竺可桢1961 年写作本文时解释“鸣沙”成因时为什么用了“据一些专家的意见”,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以及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教案作了多次细节上的修改, 交互白板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似乎更合理有效了,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方便地呈现了生动的画面, 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活生生的信息, 耗时少, 收益大。它融合了黑板、电脑、投影仪等设备所拥有的功能, 如在随文指点“戳”字的写法时, 利用了交互式白板的动画记录, 课前书写的“戳”字, 学生能一起看到“戳”字的书写顺序, 并呈现它的读音, 保证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加深了对字词的字音、字形的印象。适时合理地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增大课堂信息量, 帮助学生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优化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有效借助白板的交互式功能实施了“多向型教学”, 在课堂中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教学活动。教师常会引导学生亲历课文情境, 眼看, 耳听, 与课文对话, 与作者对话。比如利用白板的链接功能播放“鸣沙”的视频。因为学生对沙漠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 对鸣沙的现象没有感性的认识, 文中准确的语言配以直观的形象, 为学生搭建了知识建构的桥梁, 再让学生结合文中对鸣沙山的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的描写和资料用一段完整的话解释鸣沙的原因, 将课外知识的拓宽与课内知识有效衔接整合, 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新的知识。这样既向课外延伸, 又适时潜入课文内容, 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突出了重点, 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篇4: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堂教学研讨课,课文叙事生动,用例典型,我想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回顾几个教学细节:

1.作者是怎样描写“魔鬼的海”这一光怪陆离的现象的?

在研读描写“魔鬼的海”这一光怪陆离的现象时,通过朗读、评点的环节让学生感受体会沙漠的奇怪,体会了文字表达的魅力,也适时地介绍了科学小品文的特点,使学生明白了这样的说明文就是科学小品。文中的生字词采用随文指点的方式,重要的一些字词如“即”、“戳穿”,利用白板的“淡入”功能呈现给学生,又用“探照灯”功能强调这些字词,引起学生对重要字词的关注。

2.阅读比较:“魔鬼的海”与“海市蜃楼”的成因有什么异同?

学生对“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景象是比较陌生的,我在白板上出示了“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图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要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对文中应该掌握的重点,一是教师示例,授以方法,二是学生“习得”,实现技能迁移。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提炼,对行文思路的梳理,并适时进行情感体验教育。

因此在总结了第4段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第5段。研读对“鸣沙”现象及成因后,利用白板的链接功能播放一段“鸣沙”的视频。接着在交互白板上给学生呈现相关资料:1979年和2009年的关于鸣沙原因的研究。初次备课,课外拓展仅限于此了。课上完了,和同事、前辈的一番研讨,发现这样的拓展是浅层的,如能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效衔接整合,学生的思辨能力能得到很好的训练。二次备课,这个环节就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对鸣沙山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描写和链接资料用一段完整的话解释鸣沙的原因。这般修改后在第二个班级授课,发现学生更容易理解竺可桢1961年写作本文时解释“鸣沙”成因时为什么用了“据一些专家的意见”,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以及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教案作了多次细节上的修改,交互白板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似乎更合理有效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方便地呈现了生动的画面,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活生生的信息,耗时少,收益大。它融合了黑板、电脑、投影仪等设备所拥有的功能,如在随文指点“戳”字的写法时,利用了交互式白板的动画记录,课前书写的“戳”字,学生能一起看到“戳”字的书写顺序,并呈现它的读音,保证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加深了对字词的字音、字形的印象。适时合理地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大课堂信息量,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优化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有效借助白板的交互式功能实施了“多向型教学”,在课堂中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教学活动。教师常会引导学生亲历课文情境,眼看,耳听,与课文对话,与作者对话。比如利用白板的链接功能播放“鸣沙”的视频。因为学生对沙漠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对鸣沙的现象没有感性的认识,文中准确的语言配以直观的形象,为学生搭建了知识建构的桥梁,再让学生结合文中对鸣沙山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描写和资料用一段完整的话解释鸣沙的原因,将课外知识的拓宽与课内知识有效衔接整合,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新的知识。这样既向课外延伸,又适时潜入课文内容,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实际,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服从教学目标,为课堂动态生成留下必要的时间和空间,留下师生、生生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实现教与学的融合,媒体与教材的整合,必能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无论多媒体技术具有多大的优势,也永远是技术,比技术更重要的仍是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素养,这对于教育活动的意义比拥有教育技术更重要!

篇5:沙漠里的奇怪现象阅读答案

2.文段中划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说明方法:

作用:

3.文段中加点语句“据说”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4.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请你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来证明这句话。(要求现象和道理都说清楚)(3分)

参考答案:

1. (3分)鸣沙 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符合人们认知规律;体现出科学工作者探索的艰难历程。

2. (3分)作诠释 具体准确说明了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

3. (2分)不能。“据说”就是“听说”,表明没有亲见,去掉,后面所描述的现象就是确有其事,亲眼所见,与事实不符。体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篇6:《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反思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阐述自然现象的科学小品,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既引导我们去感受科学的魅力,探索科学的真理,又以朴实,准确的.说明性文字和生动,现象的散文化语言让我们得到熏陶,细细读来,获益匪浅。

本节课我通过学科与多媒体整合,大大帮助了学生的学习。本中描述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以及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通过视频播放、PPT的演示,给学生架起了学习桥梁,学生顺利地走进文本,理解内容,认识现象,体会现象的成因。此整合课的效果是传统课无法达到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建构有效课堂,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看到了真实的东西,会感到特别兴奋,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举手发言也变得积极了。

篇7: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课稿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下面我将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具体的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阐释自然现象的科学小品,主要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事理。

本单元主题是“事理说明”,是一组内容丰富的说明文,语言风格和文章的基本结构与其他文体有较大不同。课文在把事理说清楚的同时重在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目标设计: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概括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明白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道理。学会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简单日常生活现象;

3、学习科学小品文的巧妙构思,揣摩准确生动的语言。

其中1、3是本文的重点,2是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本课主要采取板块教学法:

1. 图片激趣法。通过观赏图片,沙漠干旱、荒凉、壮美,尤其是奇幻的现象,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渴望。

2、读思同步法。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思同步进行。教学中让学生先整体感知,把握全局;再局部解剖,使学生学会品味;最后迁移探究,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读书水平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符合循序渐进的思维规律。

另外在组织板块教学时,适时渗透圈点勾划法(训练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获取能力)、探究指导法(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和探究,体会文本用语的精妙和文中的科学精神)、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因此,我在教学本文时,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圈点勾画法

这种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养成自学动笔的好习惯,指导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一些重点句段,写上自己的理解。

2、循序研读法

指导学生按照课文内容由浅入深地读书,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法和学法,我把本课设计成:

一、初识大漠,展示沙漠的有关图片。观看多媒体演示,引用一些诗句或成语描绘所看到的景象。引入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速读课文,圈点勾画

1、文中描述了沙漠里哪些奇怪可怕的现象?本文题为“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为何先写一些可怕的景象?

2、沙漠里的“鬼怪”为何到了解放后穿越沙漠的人员就没有再碰到类似的事情?(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

(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三、再读课文 揣摩构思

1.细读课文4-5节,找出描述“魔鬼的海”、“海市蜃楼” 、“鸣沙”现象的语句,读一读,并结合课文概括这几种现象的.成因。(结合图片和课文内容比较分析)

2.思考:第5段中首句和末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3.作者按怎样的写作思路安排全文?按什么说明顺序写的?

(这个环节是要学生了解本文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了解文章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在此环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拓展探究“生活中的怪异现象”,并从科学的角度去阐释成因。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作为科学小品,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和多种修辞手法,所以语言不仅准确而且还很形象。

师出示范例,师生共同品读。

学生再找一些类似的例子,加以分析。

(通过品味语言,学生可以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准确性。)

五、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对沙漠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想真正了解沙漠还要我们继续用科学的眼光去探求。沙漠里并不只是荒凉可怕,科学家们经过长时间的考察,终于发现其实沙漠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那里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等待着我们去研究探索,去开发利用。课后同学们可根据兴趣爱好分成小组,确立几个研究方向,拓展研究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教后反思: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教后自我感觉教学重点难点得到了较好的突破,注意对学生进行了学法的指导,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1.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教学环节的过渡上,教师说得较多,结果导致品析语言环节没能品析到位,流于表象。2.在对难点点拨环节,只关注到了中等偏上的学生,没能引导学生好好读书,此时如果将重点内容齐读或者变换方式读一读,可能对中下等学生效果更好。

篇8: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现存的针鼹总共有四种, 其中一种鼻子比较短的针鼹生活在澳大利亚, 叫作短吻针鼹。 澳大利亚现流通的面值为5 分硬币的背面即是一只短吻针鼹。 其余的三种生活在新几内亚, 都长着长鼻子, 都叫作长吻针鼹。 长吻针鼹是濒危的野生动物。

最古老的哺乳动物

要想理解针鼹为什么会与其他多数哺乳动物不太一样, 我们首先来谈谈哺乳动物的远古祖先———合弓纲动物。

合弓纲动物也叫作“似哺乳爬行动物”。 虽然它们看起来像现代的爬行动物, 但它们具有很多哺乳动物的特点。 实际上它们与爬行动物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演化分支。 最终, 合弓纲动物分化为三种哺乳动物:单孔目动物, 现存的只包括鸭嘴兽和针鼹;胎盘类哺乳动物, 例如马、牛、羊及人类;再就是有袋类哺乳动物, 包括袋鼠、考拉等。 单孔目动物是从哺乳动物演化支上第一个分化出来的, 分化的时间也非常早, 大约在2 亿多年前。所以当今的单孔目动物, 即鸭嘴兽和针鼹, 是最古老的哺乳动物, 它们还保留着许多与它们的祖先相似的爬行动物的特征。

说针鼹有爬行动物的特征, 主要是它长着一副怪异的腿, 这使它看起来像一个穿着充气服的傻瓜。 这是因为它的四只腿开始是侧着向外长出去的, 就像蜥蜴那样, 然后又弯过来再向下长, 像只蜘蛛。 多数我们所熟悉的哺乳动物, 不管是我们, 还是一只狗、一匹马或一只袋鼠, 腿都是直直地向下长着, 来支撑身体。 而针鼹的腿是弯的, 说明它的腿还残留着爬行动物的特点。

针鼹另一个爬行动物的特征, 就是它会下蛋, 是卵生动物。

另外, 雌性针鼹也具有类似袋鼠那样的育儿袋, 但有一个重要的区别:这个袋子不是永久性的。 针鼹的表皮会形成一个临时的育儿袋, 来为刚从蛋里孵化出来的针鼹宝宝提供一个小窝。 针鼹宝宝在育儿袋里并不需要吮吸乳头, 因为根本没有乳头, 而是直接舔食母亲皮肤上分泌出的乳汁。 针鼹宝宝长大后, 育儿袋也就随之消失了。

为什么针鼹和鸭嘴兽会选择卵生, 而不是像其他哺乳动物那样胎生呢? 对此科学家也不清楚。 据推测, 可能是远古时期澳大利亚一带特殊的环境造成的。 经过数亿年的进化, 针鼹和鸭嘴兽选择了这种奇怪的繁殖方式。 不过, 不论哪种方式, 只要能把基因成功地传播下去就行了。

捕食与被食

就像鸭嘴兽在水里时会用自己的大嘴去探寻猎物的电信号一样, 针鼹会用它长长的鼻子在黑夜里探寻猎物的电信号。 长吻针鼹喜欢捕食蚯蚓、千足虫等软土中的无脊椎动物。 而短吻针鼹主要捕食蚂蚁等群居昆虫, 所以它们没有长出很长的鼻子。 奇怪的是, 针鼹没有牙齿。 相反, 它是用自己的长满许多细刺的舌头顶到上颚来磨碎嘴里的食物, 而上颚也有许多细刺。

另外, 针鼹和它的亲戚鸭嘴兽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雄性鸭嘴兽的后腿上有尖刺, 能分泌毒素, 而毒液腺就位于后腿的膝盖下方。 针鼹也有类似的结构。 尽管许多人认为针鼹不是有毒的, 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 在每年的特定时期, 它们可能会变得有毒。

与鸭嘴兽一样, 毒刺可能是针鼹的防御性武器。 一位动物学家曾在新几内亚有过亲身的体会:动物学家遇到了一只试图通过掘土来逃跑的长吻针鼹, 他设法把它捡起来, 而这只长吻针鼹不断扭曲自己的身体, 并尝试用后腿上的尖刺来刺向他。

可悲的是, 这种毒液腺以及身上的刺都防不住人类对长吻针鼹的伤害。 就像许多濒危野生动物一样, 这三种长吻针鼹有着一个不幸的特点:对人类来说, 长吻针鼹的肉很好吃。 当地居民经常捕杀这种动物, 因为人们仅靠双手就可以捉到它们。 虽然人们很难找到这种夜间活动的动物, 但是在狩猎犬的帮助下, 猎人能迅速地捕杀到一个区域里的任何一只长吻针鼹。

幸运的是, 澳大利亚的短吻针鼹不怎么好吃。 现在, 短吻针鼹遍布澳大利亚。 虽然它们并没有灭绝的危险, 但是, 它们发现自己的栖息地被越来越多的人类所占有或破坏。

长吻针鼹数量越来越少, 现在研究人员也很难发现一只野外生活的长吻针鼹, 这给长吻针鼹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 所以长吻针鼹仍相当神秘。 但随着对这个神奇生物的不断了解, 研究人员认为, 现在去拯救这种最古老的哺乳动物, 还并不太迟。

鉴赏空间

本文围绕“怪异”两个字来写, 用两个部分具体描写了针鼹的“怪异”之处。 “最古老的哺乳动物”部分, 主要是围绕针鼹身上残留的爬行动物的特征来写;而“捕食与被食”部分, 则主要写了针鼹的捕食习惯、防御武器和被人类捕食三个方面的内容。这种写法与《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如出一辙。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也围绕“奇怪”两个字, 从光线和声音两方面写了沙漠特有的奇异现象。 这种围绕一个中心, 分门别类地组织材料的写法, 是说明文最常见的写作技巧, 值得大家借鉴。

[读有所思]

篇9: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浏览课文,说出文中的内容。

通过探究文中的奇妙现象,激起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

说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学习其巧妙构思。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的内容。

学习本文巧妙构思,掌握其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文中的奇妙现象

教具

图片

教学方法

搜集信息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交流课前师生搜集的有关沙漠的资料,师适当补充

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文中具体介绍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深入阅读,质疑讨论

(要求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质疑探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重要问题,如下列问题要尽量涉及)

“魔鬼的海”这一光怪陆离的沙漠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并试着解释这一现象。

“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成因相同吗?为什么?

文中的“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一句在段落中的作用?

在写沙漠的两个奇怪现象时,为何先写现象,再写原因?可否调换顺序?

文中开头部分写了古人的看法,有何作用?

拓展延伸,深入探究

先让学生畅谈对沙漠深入认识,师再次出示图片导入:沙漠有壮观奇妙的一面,也有狰狞可怕的一面,我们要正确认识沙漠,才能征服沙漠。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总结归纳,畅谈体验

(以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课文)

假如你是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假如你是位科研人员,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假如你是位文学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篇10:《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优秀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它所处的单元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下面我将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具体的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者竺可桢,本文是一篇阐释自然现象的科学小品。

本单元主题是“事理说明”是一组内容丰富的说明文,语言风格和文章的基本结构与其他单元有较大不同。课文在把事理说清楚的同时重在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文的目标确定为:

1、概括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学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揣摩准确生动的语言。

3、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明白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道理。学会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简单日常生活现象。

其中1、2是本文的重点,3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能达到目的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本课主要采取板块教学法:目标恰当,使学生方向明确;精彩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整体感知,使学生把握全局;创设情境,使学生建构意义;局部解剖,使学生学会品味;动态生成,使学生个性张扬;迁移探究,使学生举一反三。

在组织板块教学时,适时渗透圈点勾划法(训练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获取能力)、探究指导法(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和探究,体会文本用语的精妙和文中的科学精神)、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谜底就是为了学生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

因此,我在教学本文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阅读思考法——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由不熟悉到熟悉,思考由肤浅到深入。

2、自主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法和学法,我把本课设计成一个具体的教学流程,这个流程包括8个环节。

(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往日随风乱飞流,骆驼当做一小舟,海市蜃楼多奇景。”(打一自然物体)让学生猜谜底,并说说理由。

古代文人根据自己对沙漠的感受也写过许多关于沙漠的诗,我们熟悉的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相信同学们在电视和杂志上见到过沙漠,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沙漠给你的印象。学生各自说印象后再请一位学生将这些答案进行整合。

在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眼里,沙漠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这个导语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课文的兴趣。)

(这个环节大约用3分钟)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并思考以下问题:

1、古代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2、课文写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加学生字词的积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这个环节大约用9分钟)

(三)再读课文 揣摩构思

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的?

(这个环节是要学生了解本文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这个环节大约用10分钟)

(四)三读课文 品味语言

我们对沙漠里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文章又是如何说清楚的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那么如果对文中的一些词加以修改,能达到这种效果吗?

出示示例:“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句中的“据说”能否删掉?为什么?

请你再找一些类似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通过品味语言,学生可以体会本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这个环节大约用10分钟)

(五)视频欣赏 反思文本

我们已经了解了沙漠里光怪陆离的现象,你们想不想到沙漠亲身感受一下呢?下面我们就跟随导游到响沙湾感受鸣沙现象。(放视频)(视频放到一半暂停)看到这我们知道书上的说法还不足以清楚地解释响沙的原因,那我们来想想还有什么原因能使沙发出轰隆的巨响(学生回答)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看片子(放视频)

(这一部分的视频既与文中内容相吻合,又对文中的知识进行了补充,让学生知道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大约用5分钟)

(六)运用知识 解释现象

我们不仅要了解科学道理,还要能用科学解释生活中的奇怪现象。下面我们就尝试用文中的知识解释以下现象。(出示蒲松龄的《山市》译文)

(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科学道理来解释生活现象,明白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说明的。)

(这一环节大约用3分钟)

(七)联系生活 出谋划策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请你为改造沙漠拟一条公益广告。

(这个环节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公德心。)

(这一环节大约用5分钟)

(八)布置作业 巩固知识

篇11: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并会解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以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并会解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以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以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因为耕地面积在逐渐的减少,沙漠化的地区越来越多,那你能说说你对沙漠的认识吗?(自由畅谈)好,同学们了解的可真多。那今天我将带大家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一下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板书课题)

(二)读题提疑

先请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一遍,告诉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问题想通过学习了解?

明确:⑴沙漠里有哪些奇怪现象?

⑵这些奇怪现象是什么样?

⑶怎么形成这些奇怪现象?

(板书于黑板上)

(三)初步感知

1请全体起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小组讨论解决黑板上的问题后坐下。

明确⑴: 魔鬼的海

海市蜃楼

鸣沙现象

明确⑵:当人们旅行的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当人们欢天喜地的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这一现象为“魔鬼的海”。

象海边地区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在鸣沙山那里,沙子会发出轰隆的巨响,象打雷一样。

明确⑶ 折光和反射 温差

沙粒移动摩擦

2.那么我比较一下海市蜃楼和魔鬼的海,根据他们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知道他们的共性是什么?那个性呢?

明确:共性:折光和反射 温差

个性:上下温差不一样

倒映的景物不一致

3.合作朗读:

女生读描述现象部分,男生读解释现象部分 师读剩下的部分

(四)上台展示

请同学小组间先汇报,选择一个你们感兴趣的现象,写写它的自述

题目:-------------的自述

提示:人称为第一人称

有趣味性

(五)自学汇报

我们一起解决了最难的问题,剩下来最简单的留给大家自学

请大家想我汇报自学的收获

提示:可以从字词句段入手写收获。

(六)小结内容

这些在古人看来很奇怪的事情,通过的我们学习,简单的就解决了,同时这篇文章也告诉我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上一篇:村党支部半年总结下一篇:喜迎新年晚辈给老婆的祝福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