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顶岗支教实习,促进农村师资更新和社会发展

2024-04-18

实施顶岗支教实习,促进农村师资更新和社会发展(精选2篇)

篇1:实施顶岗支教实习,促进农村师资更新和社会发展

实施顶岗支教实习,促进农村师资更新和社会发展

西南大学副校长 陈时见

农村教育既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于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严重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问题:数量不稳、质量不高。农村贫困地区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又难以解决稳定而高质量教师队伍这一突出问题。同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习时间上难以得到真正的保证,学生在教师专业化训练方面显得比较薄弱。采用顶岗实习,寻求高校与农村中小学校的双向合作,既解决师范生实习问题,也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的师资更新。

一、实施顶岗支教实习的背景与意义

通过顶岗支教实习,让高等学校师范专业学生到农村中小学校进行顶岗支教实习,既是基于师范生系统的教育教学实习及其专业化训练,又是基于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实状况,以缓解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数量和提高教师质量这一突出矛盾为出发点,实现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师资更新,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双赢工程。实施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近年来,我国教师数量空前增长,教师质量稳步提高,从总体上实现了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但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乡镇一级及乡镇以下中小学正式教师,还相当缺乏,存在着数量不足、队伍不稳的状况。这一现实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而且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的发展。

2.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难有机会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培训,因而难以真正实现知识更新和质量提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他们在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都显得比较滞后,从而影响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影响农村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而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3.长期以来,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到中小学校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教育教学实习,但由于实习的时间较短,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教学实践较少,课堂教学能力训练比较有限,对教师的专业特性和劳动性质缺乏深入全面的体验和认识,教师专业化训练明显不足。

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顶岗支教实习,选择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成为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基地,一方面,通过师范专业学生到贫困地区中小学校进行顶岗支教实习,不仅可以缓解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的矛盾,而且使一部分教师可以有时间和有机会参加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和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培训,从而提高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提高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实施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可以为高校的教师培养提供稳定的教育教学实践场所,让师范专业学生长时间、系统地接触、了解中国农村问题,培养服务农村、建设农村的远大志向,让师范专业学生全面、深入地体验和认识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的专业特性,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实践创新能力,成为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

由此可见,高等学校师范专业学生到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校进行顶岗支教实习是融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问题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于一体的双赢互惠的改革探索,一方面,它是由高等学校与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共同协商和实施,实现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不断更新,推动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有效地推动高等学校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此外,高校选派到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进行顶岗支教实习的学生,来自高校不同的学科、专业,他们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同时,还可以依托自身及其所在高校的人才与智力资源,以农村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为中心,实施农村成人文化教育、科技教育、道德法律教育等,为农村社会发展服务,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我校实施顶岗支教实习的具体做法

顶岗支教实习的核心在于,通过培养教师的高等院校不断选派高师学生到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校进行一定时间的顶岗实习,全面系统接触和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化水平,并让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师参加高师院校组织开展的系统培训,实现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师资队伍的不断更新,为真正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乃至“三农”问题提供重要的教育基础和人才资源保障。

高等学校师范专业学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顶岗支教实习,既涉及高等学校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也涉及中小学校的实际需求,还涉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因而涉及面广,需要高等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中小学校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

1.改革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

顶岗支教实习对高校师范生的培养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因而必须对高校的教师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不同学校,可根据农村学校的情况和自身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模式。为了便于操作,我们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模式:

(1)“3+0.5+0.5”模式。学生用3年时间在完成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修完基本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达到教师的基本要求。用半年时间到农村中小学校进行顶岗支教实习,接受系统的教育教学实践训练。支教实习结束后回到高校继续学习,并完成学士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选择就业。

(2)“3+1+2”模式。学生用3年时间完成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和基本的教师技能训练,用1年时间进行顶岗支教实习。学生支教实习结束后,通过推荐免试直接进入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习。

同时实施“2+1”学期制改革,对顶岗支教实习学生的部分课程,在新设立的“1”学期中进行。

2.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一是在高等学校专门设立“师范学生顶岗支教实习指导办公室”,负责具体指导、研究、协调和实施。办公室负责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和实习指导与考核计划,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派师范专业的优秀学生,每年定期、定量分派到“支教实习基地学校”,每位学生(也可以是每两名学生)顶替一名在岗教师的工作,并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支教实习基地学校的全面指导下进行为期半年或1年的支教实习。

二是在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校(主要指县以下的乡镇中小学校)建立“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基地学校”。该基地学校在高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纳入当地中小学校教师统一管理,但接受高校的具体指导。基地学校应为支教实习学生提供全职的教师岗位及相应的教学条件,负责安排并指导高校选派到学校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保证基本的住宿和生活条件。

3.采用综合实习小分队

打破以各系科、各专业为实习单位的传统做法,各专业学生需经教育专业统一培训,再以教育设计为中轴,形成多专业互补的综合实习小分队,定点、定量、定向到基地学校进行为期半年或者一年的项岗实习。如此一届一届循环,形成动态但稳定的教师队伍。

4.设立专项经费

专项经费包括对实习学生的补助经费,也包括对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培训经费。实习学生的专项经费包括学生生活补助,人身保险,基本办公经费补助,交通补助、补课经费等。对教师培训经费包括培训活动经费、培训资料、住宿及生活补助等。

5.教师培训

分别以“支教实习基地学校”和“支教实习指导办公室”为中心,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学历教育或系统的职后教育培训。教师的继续教育可以通过网络教育、校本教研等形式在基地学校进行,也可以采取离职的形式在高校进行。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实现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不断更新。

6.农村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

充分利用综合实习小分队多学科和高校充足的智力资源优势,以“支教实习基地学校”为中心建立社区学习中心,对当地农村成人进行成人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教育培训,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和咨询服务。

三、我校实施顶岗支教实习的主要成效

我校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虽然当时的规模比较小,实施的时间不长,但对这一实习模式有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1999年,我校教育学院借助香港救助儿童会的项目资助,实施了“小松树”计划,也就是选派部分高年级师范生到奉节县各乡镇中小学校实施顶岗实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2年以来,我校在实施“小松树”计划所取得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规模,并扩大支教实习的范围。目前,我校每年参加顶岗支教实习的学生为300名,支教实习学校遍及重庆、四川、贵州近十个县八十多所中小学校,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也引起了舆论界的强烈关注,《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西部教育栏目做了“顶岗实习”的专题访谈节目,《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重庆商报》、《三峡都市报》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1.顶岗支教实习选择在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实施,这些学校往往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完全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又难以解决。顶岗支教实习以高校为依托,以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校为基地,操作简单易行,不仅为中小学校不断提供教师资源,真正缓解了这些学校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矛盾,而且为这些学校被顶岗出来的教师提供职后培训的学习时间、机会和条件,实现了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校的师资更新,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2.高校不断选派师范专业学生定向、定点、定量到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为期半年或1年的支教实习,不仅密切了高校与中小学的直接联系,给高校教师提供了直接了解和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机会和条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系统接触中

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全面了解教师的专业性质和劳动特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师职业道德、实践创新能力均得到明显增强,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在经历一学期真刀实枪的高强度教育教学实践后,大学生的教育教学经验得到极大丰富,教育技能得到极大提高,对教育的理解更准确深入。他们在毕业应聘中,被聘用单位评论为“在教学中有着与应届毕业生不相符的老练和稳重”。

3.顶岗支教实习采用由多学科学生组成的综合实习小分队,支教实习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多学科综合的智力资源优势,依托“支教实习基地学校”,采用多种形式,对当地农村成人进行成人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教育培训,开展农村社会咨询服务,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学生不仅得到了综合的锻炼,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总之,我校的顶岗支教实习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特别是充分发挥了高校的智力资源为农村中小学和农村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如奉节县冯坪中学的冉亚辉校长所言:“自2002年春季开始,西南大学融支援贫困地区教育和师范生实习改革为一体的顶岗实习在冯坪中学实施,支教大学生用知识和奉献精神创造了一段永生难忘的激情青春,取得了支教和实习的双重成功,用实践证明了顶岗实习的巨大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短短三年多时间,冯坪中学从一所教学质量低劣、濒临倒闭的薄弱学校转变成一所贫困地区的精品校,冯坪中学成为实施顶岗实习时间最长、成果最多、效果最明显的西部学校。顶岗实习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层面,回归到大学的文化终极使命,用先进的文化去影响和引导社会文化的发展,其社会影响远远超出西部学校的范围,而升华为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文化和经济的改造。顶岗实习让师范生在校期间直接支援贫困地区师资,打破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封闭,影响了当地社会的心理预期和对教育的看法,体现了大学及社会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是一项德政和民生工程”。

四、进一步做好顶岗支教实习的几点建议

我校实施顶岗支教实习几年来,由于学校党委、行政和各学院的高度重视,由于学生们高度的热情和参与,由于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支教实习基地学校的支持和共同努力,着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得到得到了农村中小学校师生的欢迎和认同。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对这些困难的认识和解决,将有助于支教实习的进一步实施,有助于支教实习的健康发展。

1.目前我校主要实施的是“3+0.5+0.5”模式,采用学院指定和学生自愿两种形式确定支教实习学生,如果有专门用于实施支教实习的推免硕士研究生的指标,不仅可以实施多种模式,如3+1+2模式,而且可以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参加支教实习,提高支教实习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支教实习的吸引力和持续力。

2.支教实习需要专项经费支持,主要用于资助学生到基地学校的生活补助费、差旅费、指导费和基地学校教师的培训费。这就增加了高校的经费支出。由于经费的制约,支教实习还不能进行较大范围的实施,支教实习的学生人数还比较少,不能满足农村中小学校的实际需求。

3.支教实习不同于一般性的教育实习,涉及地方基础教育系统和高校教育系统,涉及面比较广,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因而需要在体制上进行改革,作一体化的统筹安排,并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使高等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支教实习基地学校三方面的相互协调。

4.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由我校直接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需要进一步整合我校各方面的指导力量和培训资源。同时,如果政府有明确而积极的政策支持,将能进一步推进支教实习的范围和水平,进一步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新农村建设。

篇2:实施顶岗支教实习,促进农村师资更新和社会发展

一、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和影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整体提高的因素

(一)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

笔者在对广西河池市9个县区70多个农村乡镇的近400所小学进行调研时发现, 目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呈现如下状况:

1. 由于受计划生育的影响, 学校的生源逐渐

减少, 加上进城务工的农民带其子女随身就读, 边远学校学生数逐年减少。但是农村小学的教学班数并未因为学生数量的减少而减少, 于是形成了学生数量少班级数量多的现象。然而, 按规定, 教师的配置仍按照师生1:23执行, 因此农村小学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 教师的工作量增大。

2. 受师生编比限制, 难以招聘年轻的教师入

行, 无法补充新鲜血液, 年龄偏大的教师又力不从心, 无法适应条件恶劣的边远学校环境。

3. 由于历史原因, 教学水平相对优秀的教师

或带有“照顾”性质的教师, 均被安排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学校, 以致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教师富余, 边远的学校则教师严重不足。

(二) 影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因素

除了教师数量不足以外, 主要的因素还有:

1. 教师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的西部农村, 绝大部分教师是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毕业的师范生, 还有部分是民转公教师。这些教师虽然有一定教学经验, 但由于长期工作在边远山区, 进修培训、学习机会少, 因此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教学方法都跟不上时代的需要, 大多数教师在教研工作上“钻而无果”, 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低下, 管理水平跟不上。

2. 教师工作积极性差。

农村边远小学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激励机制不到位, 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无影响”的工作状态。个别教师因为工作条件差, 怨天尤人, 自暴自弃, 消极应付, 不思进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小学的教学整体质量和管理水平。

3. 教师心理存在缺陷。

教师中, 大部分存在“能上不能下, 能出不能进, 能近不能远”的心理, 认为自己是通过努力才达到现状, 没有理由再到条件艰苦的学校去工作。这使条件艰苦的学校很难补充人员, 也使这些学校中比较优秀的教师产生无望、自暴自弃的心理, 严重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二、农村小学开展区域支教的意义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关于强化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工作意见》中指出:“有效地支援本区域条件相对滞后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 是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对改善农村中小学师资结构、教师工作态度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显然, 在农村乡镇区域内实行以“支教”为手段进行小学师资交流, 对提高本区域各小学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有促进作用, 也是当前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最有效途径。

三、农村小学开展区域支教的效应分析

(一) 正面效应

1. 这种方法为追求师资水平均衡提供了条件。

在几年的调查研究中, 笔者发现:在农村小学大部分教学水平相对优秀的教师, 都会被安排到交通相对便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优越的学校工作。实行区域性的跨村、从条件相对好的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比较边远、环境相对较差的学校支教, 同时把被支教学校中工作较出色且有改善工作环境愿望的教师调到条件相对优越的学校工作, 无疑能够推动农村小学师资的均衡发展。

2. 这种方法具有激励作用, 可以调动教师的

积极性, 打破“教好教差一个样”的平均主义, 有利于鼓励先进, 鞭策落后, 消除不求上进的思想。

3. 这种方法具有约束引导作用, 既能促进教

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 又能减少“身在曹营心在汉”和“出工不出力”的消极怠工现象。

特别是在现阶段, 在职称评定、级别晋升、绩效待遇等方面仍然发挥重要作用的情况下, 运用支教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农村教师的均衡发展和以此来改善部分教师工作环境,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 负面效应

1. 有可能引起教师的不公平感, 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

比如, 有些教师在条件相对好的学校工作, 而且教学能力比较优秀, 在其本身不愿意到条件相对差的学校支教的情况下, 将其派出, 或者在看到与自己条件和能力相当的教师没有同时被派出的情况下, 就有可能产生不平衡的情绪。

2. 有可能激化乡镇中心小学领导与一些教师之间的矛盾。

四、实施农村小学区域支教的几点建议

(一) 必须对本区域小学进行深入调研, 建立和制定可行的支教方案和制度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 要建好支教这幢“大厦”, 就要首先搞好调研工作。乡镇中心小学的领导要下到各村小学进行调查和研究, 充分了解各村小学校的情况, 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师资的配备、学生的成绩状况、教师的工作态度与能力、学校的运作情况与需求等等。其次是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通过与各村小学班子和工会、教师代表大会的讨论、论证, 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教方案和制度, 建立支教长效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 所制定的方案和制度, 涉及的必须是所有教师, 支教者不仅仅局限于能力强、素质优秀的教师, 还应该把那些工作散漫、没有上进心、工作业绩不好的列为重点交流对象 (当然, 不能把支教当作惩罚的手段) 。方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不能有悖于上级的相关政策和精神, 遵循“相对稳定, 合理流动, 立足长远, 统筹兼顾, 均衡发展, 资源共享, 政策引导, 区域互动”, 不得有悖于依法治校的原则。

(二) 搞好宣传工作, 营造支教的浓厚氛围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要得到教师们对支教政策的支持和响应, 必须要让他们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 了解支教产生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因此, 宣传是实施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三) 强化管理, 建设强有力的学校领导班子, 为支教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优质服务

在实施农村小学区域支教的工作中, 学校领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的领会能力和引导能力是否到位, 关系到支教工作整体质量, 监督是否到位则关系到支教的成效。因此, 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校领导班子, 是支教工作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四) 出台与支教要求相适应的支教评价体系, 保证支教质量

支教教师是促进农村小学区域教师师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小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参与者。因此, 建立科学、合理的支教教师评价体系,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支教教师的评价应以发展性评价为主, 重在帮助支教教师发现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改善改进教学和管理行为, 最终达到各学校整体提高。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职业道德、教学成果和管理水平等。建立以支教教师自评为主, 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把在边远农村学校工作经历作为申报中级、高级职称的条件之一, 与“评优、评先”结合起来。

(五) 政策支持

上一篇:SFDA、国家工商总局、发布《药品广告审查办法》下一篇:的清明节文明祭扫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