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物质密度教学反思

2024-04-11

测物质密度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测物质密度教学反思

6.2密度教学反思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6.2密度教学反思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二节《密度》教学完成后,回顾教学过程,觉得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也体会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回顾反思如下以便今后扬长避短,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

一、转变观念,定位角色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依据此理念,本节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依据导学案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研讨编排的,力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能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重视探究,把握关键

本节课以"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突破口,认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不变这一物质的性质,引出密度概念,进而理解密度含义,因而做好探究实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本节教学在实验探究环节中我让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下设三个小组,三个大组分别探究木块、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得出数据和结论后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随后让他们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组中三个小组进行交流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这一物质的特性,为密度概念的引出埋下伏笔,再让大组之间交流对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学生将明确地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一结论,为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奠定基础。这样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小组探究、合作研讨、归纳总结为主线,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探究、归纳,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水到渠成,理解概念

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已经对本节主要内容有具体的认识,教师通过导学案因势利导引出密度,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掌握,也能认识公式?籽=m/v只是计算式,而物质密度的大小与质量体积无关。

四、学以致用,当堂达标

学生得到知识后及时应用,是巩固、提高、升华的必要途径。练习是最好的、最直接的巩固和提高方式,在导学案中除了安排探究过程、知识形成的问题性思考题外,每完成一个知识性问题后都有相应的跟踪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在课后再安排当堂检测,及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进行检查、反馈,及时解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反思不足,教学相长

回顾本节课教学也体会到一些不足,首先,探究实验材料选取上存在不足,若再用些橡皮泥之类的易于分割的物体,让学生改变体积质量后进行测量计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密度不随物质的体积和质量而变化,效果将会更好一些。其次,在习题设计中要注意有层次,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在反馈解疑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回忆质疑,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断的反思,将学到的知识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总之,本节课教学围绕课时目标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核心,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形成知识、理解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2:测物质密度教学反思

第一部分: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判断,由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到有时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有科学方法解决。

第二部分: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通过简单的例子请学生初步分析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分小组设计实验、选择器材,从实验器材的.选择上看,为使实验简单、方便、有可操作性,选择了学生熟悉常见的物质,密度分布均匀的固态化合物和液体:肥皂、橡皮、酒精,增强生活化。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根据数据讨论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比值不同。进而尝试用做图象的方法处理分析结果。评估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得到实验结论。

第三部分:密度有关内容的讨论。由比值的特点可以来区别物质,过渡到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讨论出密度的计算公式,由公式的应用引出密度表和两套单位。

篇3:测物质密度教学反思

一、开放评价权限,激发参与动机

对学生进行学习质量评价,通常被认为是教师的专利权,作为被评价者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实践中,为了让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探究,我们大胆放手,开放评价权限,使学生从内心对评价活动产生认同,形成明确的活动目标。学生参与的兴趣、情感、动机得到初步激发,为下一步的体验评价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首先,把命题权交给学生。事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和爱好,出好有关科学探究试题1—2个,做好答案,写好评分标准。由学生评委评选出作为评价的试题,教师制作成幻灯片,标上命题者的姓名。实践证明,由于学生有了命题权,个个都可能成为探究评价的设计者,因此人人都乐于参与,主动查阅有关资料,既保证了试题的质量,又加深了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对于中下层次的学生,虽然有些试题是从资料上抄来的,或者是旧题改编的,但通过做答案、定评分标准,也获得了新的提高。对于中上层次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出好有一定新意的、比较开放的试题,使之更上一层楼。例如,有个学生为了解决自己提出的讨论题———“在茫茫宇宙中,人类是唯一的智慧生物吗?”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由此写出了一篇很有见地的小论文。有个学生为设计一个试题“如何测粉笔的密度”,主动到实验室做了多次实验,提出了多种很有创意的实验方案。这些试题都曾被选中,取得了很好的激励效果。为了标新立异,命出高质量的试题,学生做课外小实验和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每堂评价课后,许多学生就急切地准备下一次的评价题,体现了从“要考我”到“我要考”的转化。

其次,把评价权也交给学生。课前由学生推举出学生评委,人数通常为学生数的6—8%。实践表明,由于学生评委是每次临时选出的,被选上者具有很高的荣誉感,为了不辜负同学们的信任,他们在参与评题、选题、研究答案、确定评分标准以及考评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努力做到公正、合理,既提高了科学学习成绩又锻炼了综合能力。同时,有了学生评委,更有利于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等的考核,对每个同学的“言、行”及时合理地进行评价。

二、开放评价过程,增强激励机制

为了让各层次学生都能获得新的发展,我们在评价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给学生提供多次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自觉地开放自己,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相互分享体验,使学生参与的兴趣转化为有效的参与动机,并通过学生全面、自觉、主动参与,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主体发挥水平。

其一,“知错可改”。如对选择性探究题考核时,采用“幻灯投影试题→学生当场举牌(每名学生各有A、B、C、D四块标志牌)→评委当即评分”的模式。由于每个学生的选择一目了然,教师就能对出现不同答案者当场询问原因,并对能自己分析出错误原因的或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当场给予加分。既培养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勇于改错误的科学态度,又给学生提供了再次成功的机会。对于讨论、设计、分析类探究题等运用实物展示台投影出学生的答案,当场分析,当堂纠错,使学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不但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强化了评价课的教学与发展功能。

其二,“合作考试”。当今科技上新的发展和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群体的合作;未来的社会是人际合作的社会,如果一个人没有与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也将一事无成。因而,结合评价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精神,无疑是十分有价值的。我们的做法是,除了基础题、部分笔试题由学生个体完成外,实验操作、设计、分析、讨论等探究性试题,都由两人小组(课前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适当调整)合作完成,并把合作情况作为评分的条件之一。例如,在学习了“密度”、“压强”等知识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考核,其中有一些小实验,就要求由学生合作完成,现场评分。如“用量筒量100克酒精”,“用天平测一盒大头针的大致枚数”,“用针筒、钩码测大气压的值”等问题,集实验的设计、操作和计算能力的考核为一体,从过程到结果对学生进行全程评价。虽然,有些学生一开始并不知道怎么做,但通过同桌的合作讨论,学会了方法,解决了问题,同样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在整个课堂中,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新发现”,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烁。团结协作的优越性,还体现在使解决问题的途径更多,设计更完善等诸多方面。

其三,“自由论谈”。根据事先设计的试题和程序完成整个评价过程,也会造成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使一些学生的某些体验和感悟得不到交流,某些疑问不能及时提出,为此,我们在评价课中,尽可能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这时,学生的发言既可以是对试题的评价,也可以是提出新的问题向教师或学生发问,同时也可以发表自己在前一阶段学习中的点滴收获或不同见解。教师对学生的自由发言,既可当堂解决,也可移到课外进一步讨论。对学生的自由发言,坚持“无错原则”,说错也不扣分,答对的列入附加分,从而创设宽松的情境,以鼓励学生发展创新的积极性。

三、开放评价时空,促进持续发展

要在一堂课内完成测试、纠错和评价,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目前的课堂教学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必须开放评价课的时空。鼓励学生,在课内大胆创新;在课外继续发展。学生通过课内体验,进一步总结和概括,达到更高层次的领悟和体会。

例如在上述评价课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要鉴别水和酒精,你有几种方法?”首先让每个学生思考、笔答,接着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方案,最后让学生把问题带到课外,如果还有新的方案,可以继续提出来,计入评价分。实践表明,由于学生有了足够的探究时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被激活了,评价课结束后,学生还在热烈地讨论。他们不但把课本知识综合运用了起来,而且通过实践探究活动使自己的思维灵感得到充分发挥。从“嗅一嗅”(气味)、“尝一尝”(味道)、“比一比”(蒸发快慢、相同体积的质量等)到“测一测”(密度、凝固点、沸点等)、“试一试”(溶解性、导电性)、“点一点”(可燃性)、“养一养”(小鱼、植物)……,课内外学生共提出了二十三种鉴别方案,许多方案的创意之新是连教师都没有想到的。最后,我们有意识地安排了各种方案的价值评比,从各种方案实用性的讨论中,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间价值取向的渗透,把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与传统的评价相比,我们在“多元体验”教学评价中主要做到了四个改变,即变诊断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变个体性评价为合作性评价;变学生被动参与评价为主动参与评价;变重分数、重结果的评价为重过程、重发展的评价。从而在评价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育人宗旨,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摘要:教学评价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评价都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的。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多元体验”教学评价,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篇4:测物质密度教学反思

[问题]利用量筒和水可知漂浮(或悬浮)物体的质量。

[分析]由物体漂浮(或悬浮)的力学条件知:

F浮=G物

由阿基米德原理知:

F浮=G排

从而G物=G排

M物=M排=ρ水V排(ρ水已知,V排可测)

[结论]漂浮或悬浮的在液体中的物体,其质量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质量。

表达式:M物=M排=ρ液V排

如果利用水和量筒从而可知物体的质量。

[运用1] 直接漂浮

[例如]木块(不吸水)大头针、量筒、水、测木块的密度。

步骤:

(1)在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并记下体积为V1。

(2)将木块轻轻放入量筒中,并记下其示数为V2。

(3)利用大头针将其全部浸没于水中记下体积为V3。

(4)推导得:M木=ρ水(V2 - V1 )

而V木=V3-V1

所以ρ木= ×ρ水

[运用2]制造漂浮

[例如]:量筒、水、橡皮泥,如何测橡皮泥密度。

步骤:

(1)在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1

(2)取一块橡皮泥做成空心,放入量筒中,使其漂浮,并记下此时的液面示数V2

(3)将橡皮泥没入水中,并记下液面的示数为V3

(4)计算推出:ρ泥= ×ρ水

[运用3]承载漂浮

[例如]如何利用量筒、水、平底试管,测小石块的密度。

步骤:

(1)在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将平底试管放入量筒中,并记下液面的位置V1

(2)将小石块放入量筒中,使其漂浮,记下液面示数V2

(3)将石块取出,沉入量筒的水中。(平底试管留在量筒中)。记下此时的液面的体积V3。

(4)计算:ρ石= ×ρ水

[练习]

1、如何利用烧杯、水和刻度尺测一个长方体木块的密度?

2、如何利用量筒,水,测量牙膏皮的密度?

3、如何利用量筒、水、平底试管测盐水密度?

篇5:测定物质密度教学反思

实验方案的产生,使学生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尝试,此时就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进行模拟科学家研究的“探索研究”,教时适时地给予知道、点拨,使实验方案得到实施,使学生的探究获得成功。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模拟科学家们的认真的探究态度,宽松、愉悦、恬淡的课堂氛围,使探索测定物质密度的实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通过实验过程的交流,使学生收益匪浅。学生们都说,从实验中的发现,通过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从而学到了物理知识。来自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深刻的,比那种*通过老师将和做习题达到理解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受益更深,更可贵的是有利于今后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探究式教学,从教学目标看,它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方法上看,它以探究为主,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等,从形式上看,它采用的是开放式教学,它让学生动起来,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生受影响看,它更能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视学习为乐趣,更富有创新力。

篇6: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备课中我对于分组实验的设计很详细,认为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步骤就一定能成功的完成小组实验,但是,在本节课结束之后在反思过程中才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首先,在实验的理论部分,我没有复习天平测质量的过程,本想已是前面讲过的内容他们应该是能正确使用,结果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正确的使用天平,学生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就用了很长的时间,测量过程中错误很多,我在巡视过程中及时的纠正,导致了后面的实验时间不够用。

其次,我让学生用小石头做的实验,由于我们学校的石头是沙石头,有一定的吸水性,而且每个小组的石头的材质也不一样,每个小组的结果都不同,相差很大,学生就对自己本组的实验产生了质疑,影响了实验的准确性。而且,测量小石头体积的方法虽然前面讲过了,但学生还是很生疏,也导致了实验的时间过长。

再次,学生在测量盐水的密度时,我采取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办法,没有强调保证最小的误差,结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反反复复的倒盐水,误差是越来越大,导致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还要小,或者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很多很多,使很多学生对书中密度表中盐水的密度产生了质疑。

最后,小石头密度表格的设计我是直接告诉学生的,学生有点不太理解,导致了在测盐水的密度时,学生根本不设计表格,测得的数据就随便写在了本上,导致最后小组汇报数据时找不到关键的数据了,耽误了太长的时间。

上一篇:科技公司尽职调查报告下一篇:玉米产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