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论

2024-05-15

生态理论(精选9篇)

篇1:生态理论

生态城市及城市生态系统理论

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对象,生态城市定位为主题,探讨这一复杂系统及其与周边的协调关系.论述了建构生态城市规划目标体系及其规划理论、指标体系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理论界和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工作者应关注城市生态化控制理论,以及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核心与宗旨等问题.以广州等城市生态化水平为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调整目标.同时,提出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一些新观点.

作 者:景星蓉 张健 樊艳妮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刊 名:城市问题  PKU CSSCI英文刊名:URBAN PROBLEMS 年,卷(期): “”(6)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生态城市   城市规划目标体系   城市生态化控制理论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指标体系  

篇2:生态理论

1、复合生态理论与城市生态系统特征

2、生态系统特征对城市化的响应模式

3、城市景观生态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4、城市化生态过程模拟与结构优化

5、城市近自然生态系统过程及其机理

二、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安全

1、城市生态区划与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

2、城市生态模拟和预测

3、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监测

4、城市生态安全与生态监控

三、城市生态恢复与人居环境建设

1、退化陆生生态系统恢复与城市绿地系网络优化与空间增效

2、受损水生生态系统恢复

3、湿地的保护、管理和修复以及城市河网水系的生态修复

4、生态型城市建设理论与技术体系

5、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理论与技术体系

四、城市生态系统管理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1、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2、人居生态系统的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篇3:生态环理论研究

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巨系统, 和谐城市的布局要将社会、生态、文化、经济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而在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方面, 杜能环只考虑经济指标。因此,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要在尊重生态学规律的基础上, 以当地的自然、社会条件为前提, 城市的总体规划、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要综合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历史学、美学、系统学等学科手段, 注入当地的文化历史, 进行科学的布局和规划, 为人类的健康与幸福服务[1,2,3]。为此, 笔者于2008年对杜能环进行修改, 设计综合社会、生态、文化、经济等因子的生态环 (图1) 。其中, 林业区:为城市居民提供林产品, 是区域发展的生态基础;牧业区:为城市居民提供牧产品;农业区:为城市居民提供农产品;半农区:作为城市与农区的缓冲区, 其提供的非食用农产品可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和生产生活等, 能消解城市环境污染;森林公园:是城市生态保障区和过境车辆的绕行区以及客运、货物的中转区, 为城市提供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 消解城市环境污染;环城公园:城市居民度假、休憩场所, 生产生活废弃物在此通过分类、回收、无害化处理后, 可以培肥园林植物;城区: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

2 城建布局:生态块

2.1 城市规模的确定

城市规模太小, 易增加城市建设成本, 反则增加城市的生活成本和生态压力, 因而城市的总体规模要适中。笔者认为, 城市的具体发展规模要以城市所在区域最小生态承载力 (生态容量) 为上限, 即木桶理论, 运用生态因子作用的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Liebig's law of minimum) 和谢尔福德耐受定理 (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4]:

式中, Ext为总规模, Disi为按废弃物排放量计算的城市规模, Resi为按资源计算的城市规模, Ol为Resi和Disi重叠的部分, E为资源出口, I为资源进口, D为生态赤字, EP为单位面积单位时间资源生产力。

其中, Ol可用下式计算:

老城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可以按照生态生产力求算发展空间:

式中, Ci为城市单位时间资源消耗量, EPi为城市所在区域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资源生产力。

式中, Dai为城市单位时间废弃物排放量, EDi为城市所在区域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废弃物消解力[1]。

新建城市的规模可以按照城市所在区域的生态容量计算, 公式为:

式中, Pi为城市所在区域单位时间资源产量, ECi为城市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资源消耗量, y Fi为根据资源安全状况、社会经济状况、文化历史状况等确定的调整因子。

其中, y Fi可以采取德尔菲法确定, 即:

式中, Dai为城市单位时间废弃物排放量, EDi为城市所在区域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废弃物消解力。

2.2 城市内部布局

城市内部要实行分块布局, 每一个社区由功能相近或相关联的机构组成, 从而形成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生态块[5]。

2.2.1 总体街道的走向。

现代城市建筑物, 再加上路面硬化, 形成砼漠, 使城市的环境不断恶化。虽然有的城市使用透气透水材料和施工技术, 但是仍然不能解决砼漠化对生态带来的危害。因此, 在城市规划时, 将街道的总体走向与当地主风方向保持一致, 并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 科学规划建筑物的空间布局, 这样就可以缓解砼漠化带来的热岛效应, 加大城区空气流通速度, 保持城区环境质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1]。

2.2.2 社区。

社区的规划, 按照“尽量减少移动、功能相对完善”的原则进行, 以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 方便市民。每一个社区, 其功能尽量相对完整, 保证居民生活、工作方便;尽量保证居民生活、工作在同一个一级社区内, 这样既可以减轻市民上下班交通压力, 又可以方便市民上下班;不同的社区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 实行功能分区, 便于社区管理和方便市民生活和工作;社区的大小, 按照市民使用的交通方式进行划分, 分为一级社区、二级社区、三级社区、四级社区, 一个城市的规模, 以不超过四级社区为宜;为了方便市民, 每一级社区的医疗、卫生、教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 尽量设置在社区的中心;为了保护环境, 每一级的社区以街道进行分隔, 街道两旁进行绿化, 降低交通噪音和废气、粉尘对小区的侵害, 这样不但使街道变成社区间的交通快道, 还使街道变成社区间的绿地公园[1]。

其体如下: (1) 一级社区。这是城市最基本的社区, 大小可以人类步行30 min的距离为直径或边长, 按照步行速度1.3 m/s计算, 一级社区直径或边长以2.5 km左右为宜。一级社区内主要交通方式为步行和自行车。这样在一级社区内, 居民在15 min内就可以步行到达社区中心公共服务区, 最多30 min可以到达所在一级社区的任意位置。把住宅区设在靠近公共服务区的社区中心, 主要是为了方便老年人容易获得公共服务区帮助, 方便儿童上学。住宅区设置在社区中心, 可以使住宅区环境更加安静、清洁[1]。 (2) 二级社区。若干个功能相关联的一级社区组合在一起, 形成二级社区。二级社区中间的一个一级社区, 为功能更加完备的一级社区———二级公共服务社区, 该社区为整个二级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二级社区的大小以自行车快速行驶30 min的行程长度为直径或边长, 即二级社区直径或边长以10 km左右为宜。二级社区内主要交通工具为自行车和公交车[1]。 (3) 三级社区。若干个功能相关联的二级社区组合在一起, 形成三级社区。三级社区中间的一个二级社区, 为功能更加完备的二级社区———三级公共服务社区, 该社区为整个三级社区居民或整个城市、区域民众提供高级的服务。三级社区的大小以汽车快速行驶30 min的行程长度为直径或边长, 即三级社区直径或边长以40 km左右为宜。三级社区内主要交通工具为公交车。

3 街道

和谐城市的街道具备3个功能:交通、美化、维护城市生态安全。 (1) 一级街道。为同一个二级社区内的一级社区间的交通道路, 乡间三级以下公路也可以参照此模式进行规划设计[4]。一级街道社区内机动车速限定为30 km/h以下, 乡间公路限定在40 km/h以下。 (2) 二级街道。为同一个三级社区内的二级社区间的交通道路, 一、二级公路也可以参照此模式进行规划设计。为了满足交通快速和保证行人安全双重要求, 二级街道将车辆与行人隔离;为了防止光污染, 将街道天灯改为地灯;为了治理交通噪音, 吸收交通废气和粉尘, 二级街道两侧设置足够宽度和密度的绿化带;为了方便行人过街, 二级街道下方设立过街涵洞, 涵洞旁边树立过街标志, 详细标明前方、对面街道有关信息[1]。 (3) 三级街道。为城市的交通干道, 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也可以参照此模式规划设计。为了加大交通流量, 三级街道将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分开设置。三级街道快车道结构与二级街道机动车道结构相似[1]。

摘要:运用生态学原理, 论述生态环、生态块理论, 并据此提出构建和谐城市布局的基本理论。

关键词:和谐城市,布局,生态容量,生态环,生态块,砼漠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和谐的城市布局[EB/OL]. (2008-01-18) [2011-08-15].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4628.

[2]张国庆.论城市建设的和谐性[EB/OL]. (2005-02-03) [2011-08-15].http://www.xslx.com/htm/jjlc/glkx/2005-02-03-18260.htm.

[3]张国庆.和谐建设现代城市[J].绿色中国, 2005 (6) :55-57.

[4]张志祥, 贺刚.论生态环理论与生态城市建设[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 :36-37.

篇4:生态理论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城市

1生态足迹理论及计算模型

1.1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是由William E Rees提出,它是一种计算生态承载与消耗,测度生态可持续性的定量方法[1]。生态足迹将地区资源消耗量与资源供给量转化为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以土地面积来衡量地区持续生存的生态阈值,从而进一步判断地区生态可持续性。三亚作为国际旅游城市,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加剧三亚生态的消耗,本文以三亚城市生态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定量化计算出三亚生态消耗与生态承载值,以此来判断城市发展及经济活动对三亚生态系统的压力,从而为三亚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1.1.1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生态足迹将地区生产生活消费项目划为生物资源及能源资源两类,并计算所对应的生态足迹值,然后进行汇总即得到总的生态足迹及人均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计算公式为:EF=N×ef=N×rj×∑(aai)=N×rj×∑(cipi) (i=1,2,3,....6)

EF为地区总的生态足迹;ef为人均生态足迹;i为消费项目类型,rj为均衡因子;aai为人均i种消费项目所对应生物生产面积;c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i为i种消费项目的平均生产能力[2]。

1.1.2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生态承载力是提供维护地区生态稳定及平衡的生态供给量,它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

生态承载力计算公式:EC=N×ec=N×∑ai×ri×ji (j=1,2,3,....6)

式中:EC为地区总生态承载力;ec为地区人均生态承载力(hm2/人); 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yj为产出因子。

1.1.3生态赤字(盈余)的计算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差值即为生态阈值,以此来判断生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关系。以ED表示本地生态赤字(或盈余),即ED=EC-EF。

1.2指标体系的说明

1.2.1生物生产面积类型在生态足迹计算中,需要将生产生活所消耗的资源能源转化为对应的生物生产面积类型,主要类型有:耕地、建筑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和化石土地。耕地是最有生产力的土地类型,提供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大部分能量;草地适合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肉类、奶制品、毛绒产品;林地产出原木、木材产品,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善气候等功能;建筑用地包括人类社会建设的基础设施、住房、运输系统等;水域提供了鱼类等水产品;化石燃料土地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当前城市建设加快了对化石燃料土地需求。

根据生态足迹理论,可以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项目划分为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两类。生物资源包括小麦、水产品、鲜奶、肉类、蔬菜、木材等;能源资源消费主要包括天然气、柴油、焦炭、汽油、燃料油、原煤、煤油、原油和电力等[3]。

1.2.2均衡因子和产出因子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转化为对应的6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某类生物类型的生产力与所对应的世界所有土地的平均生物生产力的比值,即为该生物类型的均衡因子,世界各国土地类型平均均衡因子数值为:耕地和建筑用地为2.8,化石燃料用地和林地为1.1,水域是0.2,牧草地为0.5。

产量因子(Yield Factor)描述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类土地(如耕地、林地、草地等)的生产力与世界平均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程度。本文通过三亚市与海南省的土地生产力的对比得出三亚地区土地产量因子为:耕地及建筑用地1.66,林地0.91,水域1.0,草地0.19。

2三亚市生态足迹分析

三亚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全市陆域面积为1 929.79 km2,海域面积5 000 km2,岛屿资源丰富,大小岛屿40个,拥有港湾19个,海岸线长209 km,近1/2的海岸带可开发旅游业。

由于计算生态足迹对数据要求较高,而近几年的三亚生活生产所需的生物资源消耗统计数据较少,从三亚统计年鉴查询可知,2008年的统计数据较为完备,遂以2008年的统计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计算。

由三亚市统计局提供的2008年统计年鉴可知,三亚各类型的土地利用现状见表1[4]。

承载力0.492 7从表4中可以看出,三亚生态足迹为2.51 hm2/人,而当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9 hm2/人,生态赤字为2.02 hm2/人,生态足迹是当地生态承载力的5倍,这说明三亚地区对生态消耗较大,本地区生态供给不能满足地区消耗,需要从附近地区输入生态足迹,处于生态负载。

将三亚生态足迹与其他国家和国内某些省份进行相关比较,如图1所示。 图1一些国家和地区生态足迹比较

如图所示,世界人均生态足迹为2.8 hm2/人,三亚(2.51 hm2/人)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高于中国平均水平(1.3 hm2/人),从图中可以看到,地区的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程度有关,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也较大。

3三亚生态城市发展的优化对策

根据生态足迹理论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三亚长期处于生态赤字,且伴随着三亚旅游业开发,游客数量增加,三亚生态消耗将进一步加剧。当前三亚积极推进三亚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对城市功能区划分,积极推动陆域和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保护生态资源与环境实施效果,实现三亚生态资源动态平衡。

3.1产业生态优化

产业生态化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通过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更高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应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提升作物产出率,同时应推广生物肥料,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5]。在旅游业方面,三亚顺应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做好三亚国际旅游城市品牌,同时应进一步提升旅游整体服务质量,加快旅游住宿、餐饮、金融等第三产业发展。

nlc202309042026

3.2合理调整用地规模与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亚是旅游投资热点,当前大量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原有的草地林地被破坏,为此应采取措施控制建筑用地的无序蔓延,恢复植被绿地。在对土地进行布局调整时,应根据三亚原有生态资源分布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机构布局、利用修复技术,加快对已破坏的植被、水系进行修复,争取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容量。

3.3倡导生态理念,加快生态保护

当地区生态足迹超出了生态容量,生态失衡、发展不可持续问题就会凸显。生态足迹反映了生态需求与生态承载的关系,其大小由地区人口数及物质消费量决定,当人口越多,消费水平越高,生态足迹就越大。三亚在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中,要积极倡导生态消费理念,注重资源保护,鼓励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减少生态足迹,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实现资源坏境动态平衡。

4结论

通过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地区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量化计算机分析对比,为生态城市发展提供了较为明确的量化指标,动态分析生态需求与供给关系,但在计算生态足迹时也存在着局限性,由于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类型多,其消耗量统计存在困难,计算得出生态足迹应该比实际值偏小。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历年统计数据,对整个生态足迹供求缺少动态分析,同时近年来随着三亚旅游热,游客的猛增,人均承载力会更少,三亚生态负载应更为加剧。

从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可知,三亚人均生态足迹为2.51 hm2/人,是地区生态承载力的5倍,处于生态赤字,耕地生态足迹占总生态足迹56%,说明三亚以食粮为主,化石燃料所占比例较低,由于三亚工业较少,相应化石燃料生态足迹值不算太高。与各国家相比,三亚人均生态足迹值与世界平均值相当,低于发达国家,高于国内落后省份或地区。从这可以看出,经济发达地区生态足迹值偏大,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对资源消耗更多,这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输入大量生态资源,致使经济落后地区生态发展更为不利。

通过对三亚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对比可知,三亚处于生态赤字,为实现生态可持续性发展,促进三亚生态城市建设,应提高三亚土地利用效率,倡导环保生态消费理念,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生态足迹。

参考文献:

[1] William Rees.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w hm 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 [J].Environment and Urbannization, 1992,4(2):121-130

[2] 张新主,曹明明.西安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J].水土保持通报 2005,25(2):91-92

[3] 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J].地理研究,2003,22 (5):654-662

[4] 三亚统计年鉴,2008

[5] 司寰,彭涛,易晓峰.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区域生态发展研究—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J].2005(01):80

Sanya Ecological C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ory

ZHANGJi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

Abstract:Based on theory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it can be quantitatively calculated the Sanya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from the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energy resources consumption, the results show t hm t Sanya city is in the ecological deficit,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anYa ecological city, we should optimize resources utilization,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and advocate green consumption concept.

Key words: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cological city

篇5:生态理论

路明

二十一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

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推进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凸显出来。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有面源污染、点源污染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三大类。

人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人类不仅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系统的主要调控者。人类应该处理好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体系,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与环境的关系出发,以个体至生物圈各层次为对象是现代生态学的主要内容。生态农业从以下五个层次安排和设计。

一、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环境资源对生物的分布与生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同时,生物也通过其形态、生理和生化机制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

首先,环境对生物有制约作用,倡导资源节约型农业。一是对资源使用进行制度约束,如我国实行的土地、草原和林地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改革。二是对农作物生产所缺营养物质进行补齐,如我国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和配合饲料技术。其次,生物会逐渐适应自然环境。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长期生长在不同环境中会发生变异。根据农作物对环境的适应原理,农业部在“十五”期间编制了作物优势生产区的规划,为全国作物生产布局提供了依据。

再次,生物也会影响自然环境。生物对环境有利的影响很多,如森林可以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农业上的作物生产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如甘肃省双垄全膜玉米栽培对防治沙尘暴有一定作用。

二、种群结构与种群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不同种群间有不同的相互作用,即互不影响,竞争和互利共生。人类利用生物种群间相互关系原理设计并推行了多种类型的立体农业模式,如同一作物不同品种间作套种,不同物种的共养模式,例如蔗田种菇,鱼类分层放养等等。

三、生物群落理论与生态自然修复

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复杂生物体系。农业生产中间作套种就是人类模拟天然植物群落的层性,将高矮作物或根系深度不同作物合理搭配而创造的人工植物群落,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能,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例如:甘肃河西走廊小麦玉米间作,华北平原棉花小麦间作。

由于自然因素的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一个地段上的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群落作代替的过程叫演替。演替符合当地生态环境时可以进行环境修复,例如:利用植物对重金属镉污染农田的生物修复,以生态措施治理的官厅水库水质恢复。群落受到干扰破坏,会出现逆行演替。如过度放牧下的草原生产力下降,甚至出现裸露退化,引起沙尘暴。

四、生态系统与循环农业

自然界依照食物链的流向,形成了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循环系统,按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类在农业上共建了多种类型的循环系统。

(1)农田内的循环模式。农田内由植物生产和微生物还原组成循环系统。最有代表性的是农田保护性耕作,即实行免耕措施,把秸秆留在农田内,实行秸秆还田。

(2)种养业的循环。根据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全食物链循环,各地形成了“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粮”等生态模式。

(3)农业与加工业的循环。种植业或畜牧业产品经过加工业深加工,其中,废弃物经过微生物处理(厌氧或好氧)作为饲料或肥料利用,再回到农田。

(4)城乡间的循环。我国城镇产生的餐厨垃圾、泔水猪、地沟油是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BGB为生物处理餐饮垃圾,生产肥料和饲料,实现了城乡间的物质循环。

五、景观生态学与生态城镇化

我国现在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同时也出现很多环境问题。如何破解城镇化遇到的生态问题,在推进城镇化的实践中引入景观生态学的理念是一个重要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英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和德国的城市分散配置理论。

作者系原农业部副部长

篇6:组织生态学理论述评

组织生态学理论述评

组织生态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组织生态学从种内竞争、组织年龄、环境扰动、组织生存策略、种间竞争等5条线索出发,系统地研究了组织个体之间和组织种群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组织设立、组织成长和组织死亡等方面,组织生态学已构建了系统的`分析框架.目前,组织生态学研究呈现出两个主要的发展方向:一是研究新型组织的生态学问题,如网络组织生态学和虚拟组织生态学等;二是将组织生态学原理应用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之中,形成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和研究框架,如组织制度生态学、职业发展生态学和组织战略生态学等.

作 者:彭璧玉 Peng Bi-yu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刊 名:经济学家 PKU CSSCI英文刊名:ECONOMIST年,卷(期):“”(5)分类号:X1关键词:组织生态学 研究主线 主要内容 发展趋势

篇7:县域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构建

县域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构建

本文提出以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县城复合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县域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循环性、异质性、共存性、主体性和层次性等特征,这区别于非复合生态.衡量复合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标志不仅用协调度的概念,还应引入循环度的新概念.当前研究县城复合生态系统的重点是系统内部要素的相关性、系统的.时空差异性、系统良性循环的标志及影响因素、实现良性循环的调控机制.

作 者:石建平 作者单位:福建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福建福州,350001 刊 名: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PKU英文刊名:FUJIAN TRIBUNE(ECONOMICS & SOCIOLOGY MONTHLY) 年,卷(期):2003 “”(5) 分类号:F205 关键词:县域   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学  

篇8:生态审计理论框架初探

遗憾的是,国内关于生态审计的学科体系尚未建立,对生态审计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很少有文献对生态审计的理论基础、内涵、动因和应实现的功能进行研究,但这些都是深入开展生态审计研究的理论前提。鉴于此,本文从生态审计的理论基础、内涵、动因和功能展开研究,希望对生态审计的研究奠定一定基础。

一、生态审计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在不损害任何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发展目标。它要求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即将忽略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式转变为综合考虑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确保生态环境不被侵害,最终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发展。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人们必须转变以往铺张浪费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重新确立消耗标准。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下,生态审计必须通过监督、评价、鉴定等职能来帮助人们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借助生态审计的开展,保护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寻求经济发展的平衡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审计的基本理论基础。

(二)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最早被称为污染经济学或公害经济学,是一门由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耦合而成的复杂学科,它主要围绕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除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外,还包括生态恢复、环境破坏等。

生态经济学从人类经济活动中心出发,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系统,继而发现生态经济发展和运动的轨迹,帮助人们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实现两者共同发展。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能够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制定正确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生态审计正是要通过运用审计手段,监督社会经济活动行为,判断、评定社会经济活动中是否有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经济学揭示出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使得生态审计拥有更为明确的目标,即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社会经济。

(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倡导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加入环境和自然资源要素,它是将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减,进行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一整套理论方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解释了经济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制定和评价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绿色国民生态经济核算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正确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生态环境作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成本,就需要核算该成本的大小并判断其真实可靠性、研究控制成本的方法等,这一过程需要生态审计来实现。可见,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给生态审计指明了审计方向,实行生态审计需要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四)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是指一个生产者(消费者)的生产(消费)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消费者)所附带产生的成本或效益情况。外部经济有正的外部经济和负的外部经济之分。由于生态环境与生俱来的公共特性,其外部经济表现得十分突出。当生态环境发展良好时,其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直接由从事生态环境活动的当事人独享,而是由整个生态群体共同分享,将表现为正的外部经济。然而,当某一活动为一己私利而侵害生态环境时,由此引发的生态风险将由所在生态系统的全体成员共同承担。

企业为生态环境进行专项资金投入,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外部经济效益,如:良好的空气、干净的水资源等,但这些效益也被其他企业所享受,此表现为正的外部经济。企业为生产发展,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来降低生产成本时,由于生态环境的外部性,企业不用为此承担额外的费用,此表现为负的外部经济。因此,为了营造生态环境正的外部经济,避免负的外部经济,需要发展生态审计为企业涉及生态环境的经济活动提供衡量标准,以保证生态环境的外部经济对处在该生态环境的大部分群体的公平性。

二、生态审计的内涵

1977 年美国一公司率先提出“生态审计”一词;1993年,L.S.Spedding在《生态管理与生态审计:经营中的环境问题》一书中对生态审计做了一个概念性介绍;此后人们对生态审计的理论基础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生态审计的内涵重新做出界定,即生态审计是审计机构依据法律法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破坏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旨在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审计活动。该定义有以下几点需解释:

1.审计机构。

它是实施生态审计的主体,一般包括政府生态审计部门、内部生态审计部门和民间生态审计组织(多指会计师事务所)。

2.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还在不断完善,现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使得生态审计有法可依。

3.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破坏情况。

这是生态审计的客体,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归为保护、修复和破坏三种情况。根据定义可知,生态审计要求经济活动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进行,最终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生态审计的动因

(一)受托责任论:政府生态审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组织采取以牺牲生态环境的方式来降低成本获得高额利润。然而承担生态环境污染后果的却是无辜的社会公众。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外部性,不同于其他经济物质,能够划分所有权,当发现生态环境被破坏时,由于生态环境的长期积累性的特点,很难找到具体的责任人对此负责。

基于以上原因,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实施保护有着强烈的需求,政府必然对此采取行动。政府是社会公众的代理人,代表社会公众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维护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生态环境保护属于公共管理事务,因此政府就自然受托于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实行生态审计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这样既满足社会公众的要求,又履行政府的社会责任。杨时展教授认为“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受托环境保护责任的产生,必然导致生态审计活动出现,受托环境保护责任是生态审计产生的必要条件。

宏观层面上,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提升,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保护组织相继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性潮流,任何想要实现长远发展的国家都不能忽视这一趋势。政府通过生态审计的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向世界展示良好的生态环境形象,进而加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又会带动生态审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状态。

微观层面上,随着社会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在陆续颁布、逐步完善,整个社会都迫切需要生态审计的发展。政府作为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领军人,要率先对国家的大型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生态环境污染领域实施生态审计,以确保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得到切实履行,达到防止生态环境被破坏及发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的目的,还可以请生态审计人员根据问题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向社会公众表明其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情况。因此,政府部门应率先倡导政府生态环境审计,提高社会民众或组织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履行其整个社会的受托环境保护责任。

(二)生态监督论:民间生态审计

随着生态审计的发展,政府和企业开始在其内部施行生态审计,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生态审计主体、客体以及范围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同一个组织机构,类似于自己审自己,缺乏独立性,难以使社会公众完全信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发展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第三方审计组织,即民间生态审计组织,对政府和企业的生态审计实行监督。社会公众不仅要求经济组织或个体保护生态环境,还要求有一个公正的监督者对其进行监督,以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不被侵害。

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是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者,为督促企业切实遵守法律法规,政府迫切需要民间生态审计组织对社会企业进行生态审计,监督、检查法律法规是否得到贯彻,同时通过民间生态审计组织完成审计活动,也能为政府节省相应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从企业角度来看,为获取政治资本、融资条件以及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通常要求“被监督”,即要求民间生态审计组织对其进行生态审计,用强有力的证据向社会公众证明企业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在生态监督论推动下,民间生态审计得以发展。目前,生态审计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所以先开展生态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借此得到超额回报,并抢占生态审计领域制高点,实现新一轮的跳跃式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应把握此次机会,大力开展生态审计业务,实现利润增长和企业长远发展。

(三)绿色发展论:内部生态审计

随着整个社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如果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最终将消灭企业。企业绿色发展论是指企业从生态环境视角出发,将生态环境视作生产、经营、管理的影响因素之一,实现企业外部生态环境与企业价值相平衡的目标。

企业实施内部生态审计是其实现绿色发展的手段之一。一方面,社会公众通过消费选择迫使企业重视生态审计。随着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加强,社会公众更愿意选择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形象的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企业为迎合这种趋势将会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生态审计的发展,借此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取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生态审计也有助于企业降低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极有可能使得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变成现实,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对其自身可能遭受的生态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史元、徐妍,2014)。

企业内部自发地开展生态审计不仅能够为企业减少长期聘请外部生态审计的成本,而且能及时发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供相关建议以规避生态环境风险。此外,企业开展内部生态审计,有利于吸引投资者对其进行投资,减少融资约束。由于“投资者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越来越不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向污染型的企业,而且出于自身投资安全考虑,投资者会更偏爱环保型企业”(郑俊敏,2006)。基于上述原因,企业开展内部生态审计实现绿色发展,将成为明智之选。

四、生态审计的功能

(一)总体功能

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平衡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审计的总体目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开发生态资源,不能以损耗自然资源获取暂时性利益,更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来促进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的外部性要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外部力量的介入,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形成制衡力量,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倾向于生态环境保护,以保证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共生。因此,生态审计作为外部力量应运而生。生态审计对一切涉及或可能涉及生态环境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通过鉴定、评价等方式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平衡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处理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功能

1.生态意识。

由于我国生态审计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利用生态审计的运行,向社会层面传递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引导社会采用积极有效的手段进行生态环境保护。

对于政府,实施生态审计有利于向社会传递治理生态问题的决心,引起社会、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对于企业,在实施生态审计的同时向员工、供应商、销售商等利益相关者传递生态意识,促使员工能够在生产活动中关注生态环境,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降低生态风险,同时也能带动供应商、销售商实施生态审计,最终实现整条价值链的生态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社会公众,通过生态审计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有利于社会公众运用科学方法对整个生态环境实行监督并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意识决定行动,通过生态审计培养社会整体生态意识,通过生态意识实现生态审计总体目标。

2.生态揭示。

生态审计属于审计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其目标离不开审计目标的基本属性,即通过审查、鉴证、评价和监督被审计单位所开展的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揭示生态环境问题,具体包括: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有关生态环境资料是否真实可靠;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相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要求;被审计单位有关生态环境的项目是否合理及是否具有效益性。

目前我国生态审计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政策要求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理论上,实践基础相对薄弱。通过实施生态审计,一方面可以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揭示生态环境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另一方面推动生态审计进一步发展,扩大理论与实践研究内容,弥补审计空白领域,探索发现利用生态审计揭示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

3.生态免疫。

我国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2007年首次提出“免疫系统”论,学界开始大力关注审计“免疫系统”,生态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分支,也具有“免疫系统”。另外,由于生态审计具有生态学的特殊性,其应实现的是生态免疫功能。生态免疫是指通过生态审计手段及早发现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风险,揭示其造成的危害,然后利用各种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去降低甚至解除风险,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免疫应具备免疫系统中的三种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利用生态审计应使生态环境实现免于被经济活动破坏的“防御功能”;能够健全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利用机制自动发现或清除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自稳功能”;对普遍发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进行预测分析,提出建议,避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监视功能”。

五、结语

生态审计作为新兴的审计领域,理论研究尚显不足。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角度分析生态审计的理论基础,进而从理论基础出发,定义了生态审计的内涵,分析了政府生态审计、民间生态审计和内部生态审计的动因,最后阐述了生态审计的功能,希望本文对后来研究生态审计的学者有所帮助。生态审计在我国仍处于发育时期,理论和实务基础都不丰富,我们认为应该建立一套相对成熟的生态审计操作准则,为生态审计实施提供指南,并在操作中不断更新完善生态审计内容,使其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张长江,陈良华.中国环境审计研究10年回顾:轨迹、问题与前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

王芸,黄艳嘉.中外生态审计制度与实践的比较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14(1).

史元,徐妍.深化环境审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审计,2010(12).

李雪,石玉.对环境审计目标的再认识[J].财会月刊,2011(6).

冯俊,孙东川.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述评[J].会计之友,2009(11).

张军.试论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J].审计月刊,2000(12).

篇9: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综述

【关键词】金融生态 金融理论 评价体系

金融生态属于仿生学概念,2004年周小川提出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整体而言,金融生态是金融活动主体与周围环境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的动态体系。文章在收集整理金融生态理论研究基础上,对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与评述。

一、金融生态概念界定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学概念,平常所说的生态环境,是生物学上的概念,主要指由生物群体与非生物自然环境组成的有机整体。国内白钦先教授(2001)最早提出了“金融生态环境”这个概念。周小川博士(2004)在经济学50人论坛上提出金融生态这个概念后,学术界针对“金融生态”进行了广泛讨论与研究。2004年至2006年,学术界对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界定其概念。周小川认为(2004)金融生态是个系统概念,改善金融生态需要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他强调从完善法律制度角度来改进金融生态环境。苏宁(2005)指出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与发展的各因素总和,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分别是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以及规范的制度环境。韩平(2005)认为金融生态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法律、信用环境等因素,又包括了金融体系内部各要素,如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业、金融产品,通过资金链条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王松奇(2005)对金融生态的概念进行了通俗的解释:金融结构和金融活动所面临的由政治、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体制条件、政策约束、微观基础、法律法规、传统习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环境条件。徐诺金(2006)运用生态学方法对金融生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金融生态系统是金融生态主体为了生存与发展,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不断做出调整,而形成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趋于平衡稳定的系统。

对金融生态内涵与概念的讨论多种多样,但均是源于各种不同的生态经济学思想,概念界定并没有太大的分歧。本文在总结概括前人研究基础上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周围社会环境通过各种资源的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动态平稳体系,金融生态环境由金融金融主体、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构成。

二、金融生态环境体系评价与优化

健康有序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从而有力的支撑与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宋逢明教授(2005)研究认为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能使经济系统建立一套自我调控机制。朱德位(2006)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改善金融生态对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其一有利于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其二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其三有利于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最后能够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提高中央银行调控的有效性。

就金融生态体系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大部分学者都是通过地区层面确定标准,并选取指标进行研究。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李扬主持(2005)完成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对国内50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与排名,是国内第一份对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的研究报告,这一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相对比较完善,运用范围也最为广泛。该课题组分别于2007、2009年对研究范围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充。人民银行南充中心支行(2007)通过三个层次共构建了40个指标对金融生态体系进行评价。其中包括经济运行、社会信用、交易保障与金融综合指标四个方面。胡滨(2009)选取四个一级指标包括政府对经济的主导、经济运行的质量、地区金融发展和信用基础以及基础建设,20个二级指标对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2006)、西安分行(2009)、湖南大学金融管理研究中心(2009)等研究机构各自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对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总结国内的相关研究,关于金融生态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主观性较大,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

金融生态体系的优化路径。周小川(2004)提出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要完善企业破产法;修订刑法,加大打击金融诈骗的力度;建立良好的执法环境等。林永军(2005)提出要综合围绕金融生态主体进行改革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如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真正的金融企业;完善金融业相关法律法规;出台金融机构破产法等,使金融生态主体成为现代化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金融企业。金永红(2006)提出要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体系,除信用担保体系外,要重点规范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侯连卿(2005)、张紫平(2007)等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角度提出了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三、区域金融生态研究

金融生态理论的发展,使得金融理论相关研究突破了原有视野,为金融理论相关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为了使金融生态理论深入到社会生活各领域,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国内学者对区域金融生态问题研究表现出了较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与探索。兰州大学教授高新才(2004)就西部落后地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和发达地区之间差距这一问题,提出应该着手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曹红辉(2005)以政策制定者的角度,通过差异化的改革开放政策、财政分配政策、区域税收政策、区域投资政策、金融政策等五方面分析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提出应该通过修正地方政府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的非均衡性行为,来提高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高小琼(2005)认为中部欠发达地区,应该充分认识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敖惠诚(2005)运用“马太效应”原理表明,欠发达地区更需要关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资源是社会经济资源的货币化形式,资金流动既反映资本要素的再分配,同时也反映着其他资源的配置。通过资金的合理流动来引导资源配置,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最有效的手段。

四、简要评述

应该说国内关于金融生态理论相关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通过总结进些年的研究,可以发现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就这一研究问题国内学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上主观性较大,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总体而言,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金融生态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充实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J].金融时报,2004(12).

[3]韩平.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系统工程[J].金融时报,2005(5).

[4]王松奇.充分认识金融生态建设的重要性[J].金融时报,2005(8).

[5]徐林.对生态金融学的一个思考框架[J].经济学家,2005(2).

[6]林永军.金融生态系统[J].金融研究,2005(8).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2013年西藏哲社项目“金融生态视阈下西藏农牧区跨越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13BJY002)、2012年西藏哲社项目“包容性视阈下西藏经济发展模式研究”(12BJY006)、西藏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013ZJRW56、2013ZJRW32)、西藏大学青年培育项目(ZDPJSK201205、ZDPJSK201207)的资助。

上一篇:化学学习_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下一篇:小区物业维修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