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气的气候特点

2024-05-18

夏至节气的气候特点(精选5篇)

篇1:夏至节气的气候特点

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诗人徐书信“在暑雨”一诗中,也对夏日雷雨天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

暴雨天气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高温桑拿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过了夏至,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从1951年-2006年的资料来看,北方许多城市的历史极值都出现在夏至后。

夏至养生的方法

1、起居调摄

为顺应自然界阴阳的盛衰变化,一般夏季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睡补充夜里的睡眠不足。而老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9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2、防范心脑血管疾病发作

夏季高温高湿,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心血管病人应做到适量饮水,不过分贪凉和多吃冷饮,勤洗澡清洁皮肤,保持脉络舒通、心律正常和体温平衡,严防心血管病发生。

3、冬病夏治的大好时机

夏至也是冬病夏治的大好时机。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一般在冬季发作频繁,而到了夏天则发作较少或基本不发作,显然阳热的气候起了医疗作用。那些因寒冷而发的疾病,在夏天针对自己的疾病采用吃中药、食疗或气功疗法均会受到很好的疗效。

4、饮食调养

夏时心火当令,中医有“夏不食心”的说法,即是说夏天不能对心脏补益太过,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心火。夏季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平衡阴阳。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

夏至养生吃什么

1、鸭肉

鸭肉对于体热的人来说最合适了,因为。鸭属水禽,新寒凉,从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看,凡体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体质虚弱、食衣不振、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为有益。

2、苦菜

苦菜具有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等功效。而夏至暑热难挡正好需要吃健脾燥湿的食物,苦瓜就是最合适的选择。

3、南瓜

南瓜含蛋白质、胺基酸等营养素,也含丰富胡萝卜素,能保健视力、改善血糖强心固肾气。

4、芹菜

芹菜新味甘苦,微寒,具备清热利湿、平肝凉血的作用。时常食用。对咳嗽多痰、牙痛、眼肿者具备较好的匡助疗效。芹菜还具备减低胆固纯和血压的作用。

夏至禁忌

01、过度锻炼

夏至到来,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应适度降低运动强度。 否则容易中暑并且不利于身体健康。

02、忽视养生

俗话说:“夏养三伏,冬养三九”,夏至到来,伏天将至,起居调养,应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避免炎热伤身,就不会有疲劳的感觉。夏至前后人们身体明显感觉疲乏燥热和心悸气短,食欲也会明显下降,这里建议:

1、晚睡早起,中午尽量打个盹。

2、饮食清淡,多吃点“苦”味。

3、调整呼吸,整理好情绪,戒躁。

4、运动时尽量选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的时分。

03、忌讳剃头理发

这是在清朝时期的一项习俗禁忌。据《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也就是是说,在夏至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要按时起居,不准口出诳语骂人,当然也不要剃头理发。据说,夏至日剃头理发会破运。

04、忌有雷雨

在民间,尤其对于农民来说,是最忌怕在夏至日这天有雷雨天气。民谚称:“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农家人来说,无论是干旱还是伏热,都是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旧时,人们希望在夏至里别打雷、别下雨。

夏至的由来

在公元前七世纪,先人们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夏至的名字,只是代表夏至这一天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的意思。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在北京地区,白昼的时长长达15个小时左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它是整个夏季中白天时间最长而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一般是6月21-22日。

夏至后,每天白天的时间逐渐缩短。天文学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夏至之后北半球白昼时数逐渐减少,同时夏至到来之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

篇2:夏至节气的气候特点

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是白昼时间超过黑夜时间最多的一天。但各地的昼长时间从北到南呈递减趋势。这是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昼长夜短效应,越接近两级越明显的缘故。夏至日那天,整个地球上除南极点和南极圈内的极夜地区外,所有地点的日出方向都是从东北方开始的,在西北方落下。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区,这四省区是我国境域内太阳在天空位置最当中的地区,日影最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即如古人所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当地属最高的一天。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隆冬。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夏至这天虽然日照时间最长,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返回目录

夏至节气的习俗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农作物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汉《周礼·春官》有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夏至食品:

“麦粽”与“夏至饼”

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冬至馄饨,夏至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蛋

我国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在夏至日,把鸡蛋煮熟,剥了蛋壳之后加入红枣煮汤来吃。在湘南一带,主要是桂阳、嘉禾。夏至当天早上起床,把鸡蛋煮熟,然后用红色染料染红,之后用小网装上,再系在儿童的胸前,一直挂到中午或者下午再吃掉鸡蛋。在民间,认为夏至吃鸡蛋可以强身健胃,行走有劲。

吃麦粥、馄饨

夏至日,无锡人有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的习俗,这是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返回目录

夏至的忌讳

1、忌夜食生冷、空腹饮茶

夏天的时候黑夜短,夜间要注意不要吃生冷、粘腻之物,否则可见腹胀、吐泻交作等病症。过多饮茶,尤其是空腹时饮茶,极易导致茶水消耗人体的阳气。因此,夏季饮茶,应是在餐后饮二到三杯为宜,有饥饿感则立刻停饮。

二、忌冷水洗浴

冷水洗浴是很多人最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会出现如手足发冷,小腿转筋,双目视物不清,甚至会有不明原因的发热。

篇3:夏至节气的气候特点

夏至节气的特点

夏至节气的习俗

夏至养生吃什么比较好

夏至节气的特点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从正东偏北(艮位)开始,经南、西、北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斗指乙,为夏至。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为夏至点。

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是白昼时间超过黑夜时间最多的一天。但各地的昼长时间从北到南呈递减趋势。这是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昼长夜短效应,越接近两级越明显的缘故。夏至日那天,整个地球上除南极点和南极圈内的极夜地区外,所有地点的日出方向都是从东北方开始的,在西北方落下。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区,这四省区是我国境域内太阳在天空位置最当中的地区,日影最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即如古人所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当地属最高的一天。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隆冬。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夏至这天虽然日照时间最长,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返回目录

夏至节气的习俗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农作物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汉《周礼·春官》有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夏至食品:

“麦粽”与“夏至饼”

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冬至馄饨,夏至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蛋

我国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在夏至日,把鸡蛋煮熟,剥了蛋壳之后加入红枣煮汤来吃。在湘南一带,主要是桂阳、嘉禾。夏至当天早上起床,把鸡蛋煮熟,然后用红色染料染红,之后用小网装上,再系在儿童的胸前,一直挂到中午或者下午再吃掉鸡蛋。在民间,认为夏至吃鸡蛋可以强身健胃,行走有劲。

吃麦粥、馄饨

夏至日,无锡人有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的习俗,这是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返回目录

夏至养生吃什么比较好

1、苦瓜

苦瓜是夏季自然成熟的蔬菜,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美食。它含有大量的罗汉果苷和苦瓜素成分,有一定的苦味,适合在夏天吃,能养心降火。

而且苦瓜还含有丰富的脂蛋白和维生素C,这两种物质有非常棒的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功效。不仅而此,它含有的高能清脂素有超强的减肥效果,想要减肥的朋友们,正好利用这个减肥神器。

2、莲子

莲子也是夏季的时令果品,当季食物最适合当季食补。它味甘,性平,呈椭圆状。刚采摘的莲蓬,不会太老,拨开就能吃到甜嫩的果粒。老后的莲子可以去皮后用来熬汤或煮粥,特别是用它配合银耳熬成的汤,香甜软绵,是滋阴养心的佳品。夏季最不可不错过莲子。

3、莴苣

莴苣是春夏常见蔬菜,清脆爽口,美味鲜嫩。可以生吃、炒制、凉拌、炖汤或干制。它味微甜,性凉,有通乳、利小便和消食作用。常被用来作为小便短少、尿血等症的食疗菜品。而且莴苣中含有丰富的铁离子,很利于身体吸收,经常吃新鲜的莴苣,能有效预防缺铁性贫血。

4、芥蓝

芥蓝有微微的苦味,并含一定量的有机碱,有刺激味觉神经的作用,可增进食欲,加快肠胃蠕动,对消化有利。此外芥蓝中有一种独特的成分叫金鸡纳霜,此种物质有抑制身体体温的作用,能起到消暑解热的功效。芥蓝中的膳食纤维含量丰富,可以预防便秘、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保护心脏。

这4种食物在夏至不妨多吃,能帮助您顺利度过炎炎夏日。这个季节人的食欲有所减退,可以适宜吃一些咸凉或酸性的食物,以防出汗过多,并能开胃清火。但是不能过度贪凉去吃冰镇冷饮来解渴,以免伤脾胃。

篇4:霜降节气的气候特点

由于冻则有霜(有时没霜则称“黑霜”),所以把秋霜和春霜统称霜冻。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

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霜降时节,凉爽的秋风已吹到花城广州。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

“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100天,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1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

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初霜,初霜愈早对作物危害愈大。我国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渐推迟的。除全年有霜的地区外,最早见霜的是大兴安岭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见霜;东北大部、内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现在沈阳、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萨一线;11月初山东半岛、郑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见霜;我国东部北纬30°左右、汉水、云南省北纬20°左右的地区要到12月初才开始见霜;而厦门、广州到百色、思茅一带见霜时已是新年过后的1月上旬了。

霜是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的现象。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 ℃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

霜降节气过后的习俗

赏枫

枫遭霜侵后叶子火红,色彩鲜艳,灿如锦绣。古人曾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国内如苏州的天平山、南京的栖霞山,都以枫叶美景著称。夕阳西下,红叶参差交错,驰目远眺,仿佛珊瑚火海,十分壮观。

牧羊

我国牧羊的风气,自古以来就十分盛行。内蒙古以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等省,无不广为饲养。

羊奶、羊肉和羊毛,都可供食用或使用。品种好的奶羊,产乳量很大,堪称为贫民的乳牛。国内如山西长子等地,牧羊人一般在秋天杀羊赛神,预祝来年羊群扩大,并将祭品分发给族人。贫困无羊的,可蒸面糕,将其做成羊的形状代替。

斗牛

斗牛之戏,在浙东的义乌、金华等地及广西的猺山都很盛行。猺山每年四月八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以 及十月十日.都必要举行一次斗牛比赛。斗牛之前,先审计全寨民户的财产,分派参加决斗的牛,此后派寨民三人轮流当值,每天喂牛三次并且给牛洗浴。所饲喂的 都是甜酒、粥饭、嫩草等营养丰富的食料。夏天还为牛遮盖帐幕,以免蚊虫叮咬。等到了合适的时间,就和其他村寨约时间决斗。

斗牛时,远近的男女无不盛装艳抹,集会观战。此日两寨的民众,吹铜号,鸣芦笛,放铁炮,张伞,列旗,簇拥着斗牛进人决斗场,仪式极为庄严。两方互派代表检查牛的全身, 避免牛角尖藏有利刃或其他暗算之物。检查完毕,各自以酒饮牛,然后用树叶遮住牛的眼睛,牵着牛使其头角接近,并迅速拿掉障眼的树叶。两头牛突然相见,怒不 可遏,于是角角相触,进行决斗,威猛异常。观众鼓掌呐喊,声震屋瓦。

不久,角斗胜负便见分晓。有战败而逃的,有战死“沙场”的,也有两 头全都阵亡的。胜者兴高采烈,一时之间,人们纷纷向其道贺,并取来红毡披在牛身上,把银角套在牛角上,用红鬃做彩,红绫结球,系在牛头和尾巴上。炮声震 天,按照入场的仪式送牛回寨,欢歌会饮,庆祝胜利,均以“飞大王”“雷公王”等威武之名来称呼获胜的牛。

浙东的乡民斗牛,每每在迎神赛 会时进行。参与决斗的牛,事先约定,每次大约十多对。斗牛场通常是一块水田,田中积水大约五六寸,因为水田土软,可以保护牛脚。斗牛时,依事先排好的次序 一对对相斗,在两头牛略分胜负的时候,就由一个胆力过人的人把它们分开,以免造成损伤。

角斗的牛,比普通耕牛体型大,毛色极为漂亮.最 著名的如“北山”“白角花旦”“新金银”之类,价值都相当可观。在浙东一带,饲养斗牛的人家,对牛的看护非常小心周到。要派专人伺候,平时喂给它鲜草、糯 米团或者南枣等。到决斗前几天,则另外加料,甚至饮喂人参汤。临到决斗,喂它醇酒,使其振奋精神。

这些牛在一处斗罢之后,就被转卖给别 的地方。买客鸣锣执旗,到卖主家牵牛,牛则披红挂绿,盛装以待,犹如迎娶的新娘。交易既成,双方就结为亲家,俗称卖主为牛亲家,原来饲喂牛的人为牛大舅。 这样,如果牛再次决斗获胜,亲家也同样感到荣耀;如果不幸战败,牛亲家就不敢再上买主的门,觉得丢脸。

斗鹌鹑

鹌鹑是生活在田地、沼泽中的小鸟,雄鸟足高,雌鸟足低,喜欢在田地间或芦苇丛中活动,晚上成群飞出,白天则伏于草丛,在山东最为多见。鹌鹑性喜近人,特别好斗,决斗时抬脚张其,人们多喜蓄养。

饲喂小米的鹌鹑,如果决斗失败了还可以再来;而喂给糜子的鹌鹑,只能决斗一次,如果失败了,就再不愿相斗。

养鹌鹑的方法是,每天喂给小米,如果想让其善斗,应常将其放在手上,拉着它的两脚使之行走。预备一个小布袋,袋口像荷包,但底是平的,有线可以收放,将 鹌鹑放入袋里,时刻都将它带在身旁,绝没有鹌鹑跳跃出来或者憋闷而死的弊端。鹌鹑养熟之后,即使任由它自由行走,也不会飞去。鹌鹑生性怕冷,天气寒冷时应 妥善照料,否则容易冻死。

霜降后斗鹌鹑,在南北方都很盛行。《北京岁华记》中说北方的人在霜降后斗鹌鹑,人将鹌鹑笼在袖中,如同捧着珍宝。南方大多在晚上斗鹌鹑,决胜负。考究的人用彩绪做平底袋,以皮手套将鹌鹑把在袖中,以此作为消遣。清代的蔡铁翁有诗道:“辛苦霜天斗瘦鹤。”

行狩猎

狩猎又叫镜猎,如果仅为娱乐,叫作游猎;如果以打猎为生.则叫作职猎。古代利用田猎活动,来练习骑射.所谓的“搜苗称狩”,都是指借围猎的机会操练检阅,练习武艺。汉代法律中对于捕杀豺虎还有奖励。

北方人射猎,打不同的猎物各有一定的季节,大多在二三月放海东青(古人北方游牧民族崇拜、驯养的猎鹰)打大雁,四五月打糜鹿,月打虎豹之类,这样直到年终。

霜降后.树叶落尽,鸟兽不易躲藏,山泽路径也容易辨认。过去,年轻力壮的人,常带着猎具和鹰犬,大举狩猎。林深木茂的地方,不论平原还是山谷,可以圈定 一处,称之为围场。狩猎者人数可多可少,但均分成两翼,由远而近,渐渐通近,叫作合围。猎得的禽兽,回家后给亲友们分享。《禄水亭杂识》引用张未的诗道: “十月北风燕草黄,燕人马饱风力强。虎皮裁鞍雕羽箭,射杀阴山双白狼。”

霜降的来历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

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篇5: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小暑开始,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小暑三候分别是什么

一候的时候温风至,表示小暑日后大地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都带着热浪,气候开始转变。

二候蟋蟀居宇,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田野,开始到墙角下或者屋内进行避暑。

三候鹰始鸷,再过五日老鹰因地面气温过高,从而在很高的高空中飞翔。

关于小暑的古诗

七绝

宋。晁补之

一碗分来百越春,

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

能赋堂中偶坐身。

小暑才交雨渐晴

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小暑时节适合种植什么

1、生菜

我们在小暑时节可以种植一些生菜,生菜这种蔬菜一般育苗的时间和生长的时间都比较短,可以种植之后短时间内就能食用,生菜一般在七月上旬的时候开始撒种育苗八月上旬的时候将已经出苗的幼芽进行正常种植,大约在九月份左右就可以进行部分的收割食用,当然也不仅仅就只是生菜而已,茎椰菜之类的食材都是可以在小暑左右的时间开始栽种的,一般在十二月份左右的时候就可以拿来食用。

2、青菜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夏至节气的气候特点】相关文章:

的夏至节气谚语04-07

夏至节气的诗词04-16

夏至节气的由来及养生05-25

节气夏至诗句04-21

夏至节气谚语05-30

夏至节气词句范文06-02

夏至节气语句范文06-03

夏至节气话语范文06-03

夏至节气诗句范文06-03

夏至节气如何养生07-20

上一篇:昆明市人行道绿化现状及建议下一篇:地方台广播电视节目如何创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