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之光照耀校园

2024-05-14

让人文之光照耀校园(通用9篇)

篇1:让人文之光照耀校园

让人文之光照耀校园,照亮心灵

本周四,辽宁省特色高中检查组将对我校申请的人文特色学校进行验收,全校师生在一段时间以来都在为此而努力,那么什么是人文呢?

今天,我想就此谈几点认识:

观乎人文,意味着要不断地强化我们的自我意识,增强我们的生命自觉。关注人文,就要善于在群体和人类的宏大视野中关照个体尤其是自我,以达到恰当的个体定位,又能够在对个体需要和心灵世界的深刻洞悉中达到对于人类的整体性理解。对于同学们而言,就是要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知识间达到共融,不可以单纯的高考性知识为唯一出发点,要关注内心的需求,就要把人的整个肉体性和精神性生命存在作为整体来加以把握,不断进行全面而又充分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

观乎人文,意味着要不断地调适我们的评价标准,努力作出恰当的价值选择。人生在世就是一个不断的价值评价与价值选择的过程。由于社会价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每个人的行动都自觉地趋向于某些价值,但由于不同主体之间的价值追求之间是矛盾甚至冲突的,结果是谁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甚至在社会中产生出比自然界还要复杂的盲目性和偶然性。这种情况,表明了人的有限性。任何个体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人却总是希望去追寻无限,向望着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去创造无限。人类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在于不断地追求和创造理想世界,人由此而获得了爱心与责任,获得了那些宝贵的超越性品格。

观乎人文,还意味着要不断地规范我们的行为方式,致力于文化自育并践履笃行。文化意味着人化,人化的核心在于化人,方可化成天下。我们的校训是公勤毅,其秉正无私、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解释,就在固化我们的行为,秉承传统风范,又要合乎现代社会规范,在传统与现代的文明观念中烛照内心,使之符合社会要求。

人文之光,是智慧与勇敢之光,是真理与自由之光,也是大爱与美德之光。让人文之光照耀校园,照亮心灵!

篇2:让人文之光照耀校园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u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工匠精神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共鸣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时代需要工匠精神。4月28日,自治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大会上命名了10位“北疆工匠”,本期《人物风采》介绍其中4位“北疆工匠”的先进事迹。

在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露天煤矿,机电管理部主任钟志波可是个“名人”。这名气源于他对电子技术的热爱,源于他研发出的多项实用型技术,源于他实现了由一名普通工人向专家型人才的蜕变,源于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攻坚克难争当行业技术大师

说起钟志波和电子技术的缘分,要回到他上中学时。当时电子产品十分稀罕,他把每月的零花钱攒起来,骑自行车往返几十里收集电子元件,不断地拆装、连接、制造。几年下来,他不仅掌握了大量的无线电知识,还能够熟练修理电视、录音机等家用电器。一次次的成功,坚定了钟志波研发电子技术的信心和决心。

参加工作后,钟志波一门心思投入到无线电技术的研究中。他将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用于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遇到技术难题时,他就去查阅资料、反复尝试。有时为了破解一个难题,他几天几夜不回家。功夫不负有心人,钟志波发明的多项技术都在露天矿得到应用,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还为安全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长期以来,露天矿一直受到滑坡带来的威胁。钟志波根据露天矿的地质条件,用两年时间设计出了边坡位移远程自动监测系统。2009年6月13日凌晨,系统发出了西帮将发生滑坡的警报。当时西帮有70多台排土车辆在往返运行,收到警报后,露天矿马上命令作业车辆停止作业。片刻后,滑坡发生了,由于撤离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失。钟志波研发的这套系统,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因为这套系统,露天矿每年可多采边帮煤200多万吨,累计创造利润近亿元。

薪火相传敢当技术革新带头人

2011年,公司以钟志波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工作室的主要负责人,钟志波从各班组抽调10名技术人员组建了团队,主要负责露天矿生产现场所有电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安全运行和科技创新等工作。6年来,钟志波劳模创新工作室共研发创新成果10项,其中3项获得国家专利,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3项发明和4项革新成果在露天矿成功应用,为建设数字化露天煤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露天煤矿的生产节奏较快,负责煤炭开采的电铲铲牙常常断裂,与煤炭一同进入破碎机,致使煤炭破碎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停机,影响了外运装车。在钟志波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研发了电铲铲牙监控系统,电铲司机通过监控器就可以及时发现铲牙是否丢失,有效防止了故障发生,提高了装车效率。这项技术使每台电铲每天可多装煤炭15 到 20车,每年为公司创造效益100多万元,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钟志波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于一身,但他从未放慢前进的脚步,为让科技之光照耀煤海,他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篇3:让人文阳光照耀进语文课堂

“学语文, 就是学做人”, 这是我国着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体味这句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对于教育, 我们除了一如既往地投入热情之外, 还应端正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 并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使教师、学生、文本在课堂上达到“人文互动”, 让人文的阳光照耀校园。否则, 教育出来的学生就有可能“像一架安装了坏发动机起飞的飞机一样”, 不但会自身毁灭, 而且也会给别人带来灾难。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陶冶人文之美

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语文的工具功能只是它的“形”, 人文价值才是它的“神”。教材中的汉语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 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只有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 人类几千年璀灿的文化才能在语文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才能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 才能让他们感觉眼前不仅仅是干巴巴的语言符号, 而是一幅幅生动、传神的图画。

例如,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本中带有浓浓的人文关怀, 传递着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 不是太难理解, 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词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 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既然文章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就应体现“以情为基点, 以读为主线, 以情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 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读式之中, 以具体的语言为载体, 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体会人们保护动物的博大爱心。由此而知, 人文精神不是“水中之花”, 它首先是以文本为载体、以文本为依托的,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而小学语文教学则是进行德育渗透、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但是, 由于教材文本的类型不同, 在文本中所渗透的德育思想也就不同。因此, 要想进行合理的德育渗透,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学生在自主、独立的阅读中自然能体悟到其中的人文精神。

二、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 凸现人文关怀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各有各的秉赋和天性, 各有各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不同的学生, 有不同的知识能力、思考方式、欣赏习惯和人文背景。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 要重视人的价值, 关怀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 在语文课堂中, 应让学生于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个体的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例如, 在学习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之后, 我另辟蹊径, 让学生用彩笔将各自体会到的西湖美景画下来, 利用绘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孩子们群情振奋。虽然学生的作品简单稚嫩, 但西湖的特点、神韵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画中。接着, 我又请几位小画家走上讲台, 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有的从古诗中找到自己作画的依据, 有的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从读文理解, 到作画悟情, 再到析画赏美, 学生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 还原课文的内涵和意境, 缩短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 从而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美”, 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三、开发语文学习资源, 召唤人文内蕴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策略, 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开发有效的教学策略, 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把人文渗透到教学环节中的教学策略无疑是对“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教育规律的最好诠释与验证。教学策略确定了, 教学方法也就确定了。事实上, 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都有影响。课堂上, 教学步骤环环相扣, 入情入理的语言文字能把学生带入思想的洗礼殿堂。如《陶罐和铁罐》上课一开始, 我用多媒体呈现课文插图, 以生动的拟人画激趣导课, 叫学生看图分辨哪个是陶罐, 哪个是铁罐, 并说出依据。接着抓住学生回答中提炼出的“奚落”字眼要求学生划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词句来进行自由朗读。然后我范读了课文, 并要求学生认真“听”、仔细看, 来琢磨其情境, 紧接着要求学生评价。这当中, 我留意捕捉学生的生成性信息, 如“争吵”与“争辩”两词辨析, 而且加上了总结, 课堂有了提升。对于课文后面部分内容教学, 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陶罐、铁罐的最后结局如何。通过师生总结, 学生自然就有话对陶罐、铁罐说了, 并通过填写小诗反映出来。课的结尾, 在我的进一步小结下, 学生明白了这则寓言的寓意。同时我提醒学生记住这一收获并用这一收获来指导自己今后的行为。整堂课, 学生在有理有据、有声有色中度过。对于该做怎样的人, 不该做怎样的人, 该怎么做人, 不该怎么做人, 学生心中势必更加清晰明朗了。这样各个教学环节衔接自然, 行云流水, 着实地把人文无痕地渗透其中, 可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篇4:让经典之光照耀现实

小说是作者思想境界、情感态度、人生阅历等诸多方面得以体现的载体,选入教材的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很多教师对文本本身进行了深挖细品,却忽略了小说的现实意义。于是,大多数学生读小说时都觉得,小说的世界是虚幻的,或是过去的,或是别人的世界,与自己现在所处的世界完全无关;小说中的人物,完全是“别人”,是特定的“那一个”,跟自己无关。学生很难用心灵去感受小说中人物的情感,也很难从小说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生活的哲理。小说教学如果不能让学生融入内心体验、联系现实生活进而提升素养,那么,这样的教学就达不到“育人”的目标。经典不应该高不可攀,经典的光芒应照耀我们的现实生活。要实现“新课标”中“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目标,教师本人应充分认识到联系现实的重要意义,然后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小说,让教材上的经典之光照耀学生所处的现实。

以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祝福》为例。很多教师会停留于这样的解读:祥林嫂主要是被程朱理学所崇奉的旧礼教迫害死的,祥林嫂的遭遇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作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笔者想说:今天,我们读《祝福》,就只能读出这些吗?既然“吃人的封建制度”已被推翻,“封建礼教”也不复存在,今天教读《祝福》还有什么思想意义?在“万恶的封建制度”已被推翻的今天,像祥林嫂这样惨遭不幸却无人同情、理解、帮助的悲剧真的不会发生了吗?

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到这篇小说时,联系现实生活,说出了他的思考:较之祥林嫂所处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确进步了,但祥林嫂的形象即使是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这一点只要观察自己的现实生活就不难发现。比如同事之间为了一点点的利益进行或明或暗的陷害攻击,拿同事的痛苦及隐私来欣赏、把玩,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设防,人人自危,很难建立起真诚和信义。这与导致祥林嫂死亡的那些人有什么分别呢?而更为关键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的绵延不断、源远流长?在呼唤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法治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该怎样在厚重、坚固、优秀与顽劣并存的传统文化习俗中塑造更加完善的人性?

笔者在课堂上读出孔先生这些话后,启发学生:我们的身边有没有“祥林嫂”式的悲剧?如果有,我们现在就可以做到什么?今后有可能做到的,是什么?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了很长时间,然后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用自己的心灵和头脑去看待周围的人,不因世俗而人云亦云,因为每个时期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世俗。”有的学生说:“对待他人的不幸,万不可雪上加霜,不能做‘柳妈这样的人。”还有同学说:“年轻人更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更有锐气,年轻人要去改变不良的方方面面。”还有一些学生,满含感情地讲起了生活中令人同情的悲剧故事。

《祝福》的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们在周记本上写出了他们的感悟。这些短文虽然稍显稚嫩,但都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有着独立的思考。对学生而言,这些短文比幻灯片上的“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抨击”更有价值。

经典的小说总是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收获。教学时若能在经典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值得探讨的交汇点,就能激发学生的思考,锻炼他们鉴赏文本能力的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用心灵和智慧去看当今社会的人和事,进而提升自身的素养。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课外拓展阅读笔者选了莫泊桑的《项链》,学生对这篇经典小说也十分感兴趣,同组之间讨论得很热烈。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内心深处,有“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吗?玛蒂尔德的遭遇是悲剧性的吗?第一个问题让同学们沉默了,扪心自问,审视自己的灵魂,让他们有了更深层的思考。终于,有一位同学举手发言:“也许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名叫‘虚荣心的魔鬼,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玛蒂尔德了。”另一位同学接着说道:“人性都有虚荣的一面,有时候这种虚荣恰恰能刺激我们勇敢地去努力。更多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用理性控制虚荣心,不让它过度发酵,毁了正常的生活。”这位同学的发言获得了全班的掌声。对于玛蒂尔德的结局,有的学生认为是悲剧性的,理由是她为一串假项链付出了太大的代价,牺牲了青春才还清债务,实在是一个悲剧。一些学生则认为是喜剧,理由是玛蒂尔德虽然付出很多,但她终于从幻想的云层回到切切实实的地面,这对她而言,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双方都言之有理,笔者没有轻易否定一方,而是肯定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这样的讨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冷静地审视,对世态人情进行辩证地分析。

因此,小说教学只有联系现实,才能让学生觉得:小说的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投影,有时甚至就是与自己所处的世界有很大的联系。小说中的人物,不只是特定的“那一个”,有时就是自己或自己周围的人。小说教学如果没能让学生融入内心体验、联系现实生活进而提升素养,那么,经典小说就只有“文本的意义”,而不能获得现实的功效,学生真正学到的只是“考试有用,过后无用”的“应试知识”罢了。

重视联系现实,课堂时间自然是要多用一些,讲解习题的时间相对就少一些。怎样做到平衡呢?笔者想,不必每一篇小说都一定要花很长时间来深入探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阅历,学生能够多体会、多思考的小说,就在课堂上进行深入地探究;与学生的生活及思考能力相差甚远的,就少一点这方面的探究。教师与学生一起,用心感受经典小说的艺术之美的同时,用智慧领悟经典小说的现实意义,必会使课堂更加精彩。让经典的光芒照耀现实生活,使学生的心灵更丰富,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提升。

篇5:让人文之光照耀校园

本年度人物榜聚焦食品行业的领军人物,展示他们为食品行业发展所做的贡献,他们是: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仁国、北京二商集团董事长孙杰、燕京啤酒集团董事长李福成、完美(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古润金、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本恒、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雨润集团董事长祝义材、圣农集团董事长傅光明、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总经理黄永刚。

从事这个行业需要更多远见,不谋眼前小利;更多诚信,不为金钱丧失良心;更多道德,把安全意识渗入血液。为了保证群众口中食品的安全,他们不断努力、不断突破,引领行业健康发展;为了阐述食品工业也是道德工业,他们兢兢业业、诚信守法,共同擎起安全旗帜。人物:宁高宁

上榜理由 打破传统 迎接挑战

从华润到中粮,宁高宁走的一直是央企路线。他打破了企业管理经验不可复制的迷信。同时,他也坚持要央企先回归到企业属性。在宁高宁掌舵中粮后的第五个年头里,宁高宁找到了“全产业链”这根“竹签”,通过资本运作,将整个中粮繁杂的业务板块像糖葫芦一样串了起来。他统领着中国最大的食品帝国。看似简单,但他做的却是最复杂的生意。企业快速发展,挑战随之而来。食品安全仅仅是他对企业的最低要求。站在全产业链上眺望未来,他对中粮提出新的要求,要为中国人提供健康营养的产品和生活服务。

人物:万隆

上榜理由 经历风雨 又见彩虹

“让百姓吃上放心肉,让双汇冷鲜肉成为放心肉的代名词!”一直是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追求的目标。这位 70多岁的“屠夫长”,依然坚韧不拔地继续着他的屠宰事业。

今年 12月 15日,双汇集团向西藏自治区一次性捐款 2000万元,在西藏援建 5所学校。双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反哺社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3 ·15风雨过后,双汇集团不仅奇迹般屹立不倒,其生产销售还出现迅速增长的势头。双汇凭着过硬的综合实力度过了企业最困难的时期,做到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双汇集团不气馁、不抱怨、敢面对。双汇会把内控体系做得更加完善,把食品安全作为企业的生命线。

人物:宗庆后

上榜理由 专注主业 认真踏实

自胡雪岩以来,浙江商人一派,大抵讲究“做生意,大家有钱赚,自己才有钱赚”,为人行事注重“漂亮”二字,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无疑是其中非常出色的代表。宗庆后坦言,25年来,娃哈哈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数不清的坎坷,甚至也曾走过弯路,但专心做实业、专注做品牌的信念始终没丢。娃哈哈取得的成功都源于“专注”。认真做好一件事,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公平的竞争促进企业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不断地开发新的适应消费者的产品。娃哈哈正逐步向世界进军,关于未来,我们期待着娃哈哈成为全世界第一大的饮料企业。

人物:袁仁国

上榜理由 自我锻造 努力谋变

如果对 21世纪第一个 10年里中国白酒业的发展历程做一个回望,拥有上个世纪百年辉煌,又在这个 10年不断登上新高度的国酒茅台,是无可争议的焦点。贵州茅台董事长袁仁国认为:“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并深刻分析今天茅台所面临的内外挑战与压力,总结世界大企业既往成长中的经验与教训,居安思危,励精图治。

“贵州茅台”一路栉风沐雨,不断前进。让“茅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走向世界,正是一个自我锻造的过程。这种锻造的背后,将是企业脱胎换骨、升级换代的艰苦转变。谋变,不仅是为了让步伐更快,也是为了走得更好。

人物:孙杰

上榜理由 提升品质 引领健康“要让食品产业真正成为良心工程,让首都食品率先成为安全食品代名词。”中共十八大代表、北京二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杰表示,北京二商集团始终倡导“提升民生品质,引领健康生活”。孙杰反复强调了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她更进一步强调了构建安全食品产业链的必要性。在 2012年,北京二商集团大力践行“北京精神”,立足于首都世界城市建设新要求,深入开展以“创新转型促发展,超越领先再突破”为主题的创先争优实践活动。让食品产业真正成为良心工程,让首都食品率先成为安全食品代名词,为提升百姓福祉贡献力量。

人物:李福成上榜理由 打造品牌 大力创新

“胡同战略”使得燕京成为全国第一个打破烟酒公司统购包销模式,提前进入市场竞争的啤酒企业。同时,“胡同战略”也入选麦肯锡市场营销的典型案例。上世纪80年代末,李福成进入燕京啤酒厂,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以李福成为首的燕京人眼里,“创新”被赋予了更多内容。

燕京有一种精神,要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要起到国家脊梁的作用,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方经济的发展。燕京争创世界知名的品牌,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利益,也关系到我们企业的利益。

人物:古润金

上榜理由 立足慈善 回报社会

“企业做大了就不再是个人的企业了,企业也有义务回报社会,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对于慈善事业,我今后要做的不仅仅为家乡,也为整个中国。慈善事业已经成为我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这一直是完美(中国)董事长古润金内心的真实想法。

品牌是一个立体面,企业的每个员工、经销商都是企业品牌的建设者,他们所贡献的一点信任、一点责任、一点创新,都在给品牌加分。我们必须知道大家是航行在同一条船上,只是角色分工不同,重要的是把这条船共同维护好,走得更稳更长远。

人物:郭本恒

上榜理由 布局光明 乘势腾飞

战术就是实用,不是靠洋枪洋炮,是一种靠土洋结合的方法,实用就是最重要的。反映在诉求上,就是要高端,2012年棋局近半时,光明乳业调整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做中国乳业高端品牌引领者。如果要加上一个圆梦的期限,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的希望是:三至五年。

光明的未来发展关键还是市场,如果回馈的是附加值和效益双低,羽毛再漂亮也对腾飞无济于事,结果只能是被拔掉。一切为了腾飞。2012棋局将尽,郭本恒的良苦用心正在光明乳业结出甜蜜果实。

人物:潘刚

上榜理由 高瞻远瞩 风格稳健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家先后服务于奥运会和世博会的乳品集团,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在世博期间的表现,已经成为业内比较世博与奥运不同拉升作用的一个经济样本。潘刚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敢为行业先的领导力,使其早在 2005年,就为伊利确定了一个战略决策。这就注定了伊利此后的稳健风格,并注重可持续性发展的路线,从而得以深耕企业的“核心内力”。

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整合企业在大危机之后实现大增长;搭载奥运快车,成功重塑形象,借助一个品牌带给一个民族丰厚的营养。潘刚和他率领的伊利一次次地证明了在逆境中崛起的实力。

人物:祝义才

上榜理由 道德工业 践行责任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祝义材,一直有着深厚的“乡村情结”,特别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雨润在努力做大做强的同时,以社会发展为己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在落后地区投资建厂,帮助贫苦地区农民增收致富。在以成败论英雄的时代里,人们的心态日益浮躁。“装得天下,方可做得大事。”祝义材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企业如果致力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也必将从社会经济发展中得到收益。”祝义材和他的雨润集团,正用自己的努力验证着这一真理。

人物:傅光明

上榜理由 谋未有之局 积应有之势

作为一家传统畜牧业公司,你无法去想象它的规模有这么大。面对它,你更无法去想象传统行业,也就是那些所谓的夕阳产业能够有着这样强大的生命力。全体圣农人都以“快”的心态、“抢”的状态、“超”的姿态狠抓项目建设,用项目提升优势、用项目增强后劲、用项目推动发展、用项目打造百亿圣农。一城烟云惊雷动,满川风雨看潮生。以打造“全国最大的千亿肉鸡产业集群”为己任的全体圣农人,以“少说多干、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建设项目,圣农的项目建设正千帆竞发、凯歌高奏。圣农借助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步入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境界。

人物:黄永刚

上榜理由 自立立他 和谐统一

新时代健康产业的社会责任来源于“自立立他”的核心价值观,成长于新时代十五年来践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十五年的实践证明,新时代做到了企业自身发展与履行责任的和谐统一。天然、绿色也会成为保健食品的发展方向。新时代要做的不是字面意义的天然绿色,而是用现代化手段保证天然绿色。

篇6:让科技的光辉照耀校园作文

手指触碰着那些精密的仪器,神情专注的不舍离开,一下子被那些蒙有神秘面纱的科技作品所吸引,我移不开脚步,总是想着这个也玩玩,那个也研究研究,真的是爱不释手。看到眼前的一切,引起了我无限的遐思,是怎样的头脑可以让这些乏味无趣的机器变得如此生动有趣;是怎样的思维,可以把一些冰冷的铁,变成报效祖国,极具生命力和活力的科技;是怎样的智慧,让如此高科技的设计登上至上光耀的舞台;是谁赋予了它们力量;是谁给予了它们生命,我热泪盈眶的说:“万分感谢!”

或许是像让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倒;是想让山河壮丽的祖国更加风景如画。尽管,那些高科技作品的作者不是想爱迪生那样的发明家;尽管,他们不是像居里夫人、牛顿一样家喻户晓的物理学家。可是,他们依旧受到我们的敬仰,我们的爱戴,我们的崇敬!

他们为祖国的付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讲述的,不是一支笔一张纸可以描绘的。他们是真正的爱国者,是用行动证明自己而天地可鉴,日月可表的爱国主义情操!

中华的腾飞,中国龙的跃起,不仅靠人民的一腔热血,更应当是靠高科技设备的拼搏。

篇7:理论之光照耀我们成才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关键在于她有正确的理论加以指导,马列主义使对中国的前途充满希望的爱国者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中国共产党也用实践证明了马列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毛泽东思想使人民战争更成熟,它是中国革命战争能最终取胜的保证;邓小平理论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磨灭;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全党的思想教育作用巨大,它明确指出了什么样的共产党员才算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我们今天有如此幸福的生活,邓小平同志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贡献巨大。因此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老一辈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无产阶级政党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继承,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和方法论,追求目标和价值取向,在精神实质以及根本原理方面,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具有前后一致和相继性。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探索中,继承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一贯肯定的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邓小平理论更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创新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国两制”论等,全面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在生活中,邓小平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凡的人。但正是这个平凡的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正所谓“平凡中孕育着伟大”。邓小平的伟大,首先源自他的朴实和谦逊。邓小平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无论是本国人民,或是对外国政要,他总是谦逊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不过是把这些新东西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这是邓小平的谦逊,更是他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体现。在这里,他实际上是劝说人们不要过分强调个人的作用,而要看到人民的巨大力量。邓小平的伟大,其次在于他具有高超的说服艺术。在和平年代,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邓小平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作为总设计师,不但要设计宏伟蓝图,而且要说服大家接受自己的设计,进而变为现实。如他设计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经济特区”,“让部分人先富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等等,都是通过他艰苦的说服工作后才达到目的的。毛泽东曾对邓小平说:“我送你两句话:一句是,柔中有刚,绵里藏针:一句是,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毛泽东这句话既是褒扬、称赞,又带有善意批评的话,是对邓小平说服艺术最生动的概括。邓小平说服艺术体现得最深刻的要数他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判了。这个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女首相,本想在与邓小平谈香港的前途问题时说服邓小平,结果在中国这位伟人面前,“铁娘子”失去了昔日的威风,不仅没有说服邓小平陷入英国已经做好的圈套,反而被邓小平说服了。邓小平的伟大,最重要在于他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邓小平经历了当代中国政坛上最震撼人心的大起大落。在每一次受挫折后,他不像一些同志那样悲观、失望、消沉、自暴自弃,甚至走极端,他只是隐忍、卧薪尝胆,仍保持一颗坚强而火热的心。他知道真理是一定会战胜邪恶的。他一直在等待机会,以实现他的雄才伟略,最终他胜利了。有人在讨论“中国为什么能够坚持社会主义,而苏联为什么却不能”的问题时,曾经说了这么一句话“中国出了个邓小平,而苏联出了个戈尔巴乔夫”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伟大。

以上感悟是我在生活和理论学习中认识到。这些感悟伴随着我的成长的逐渐加深,我的成长不光是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的,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的成长。首先,我明白了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实际,就是要在工作中不谋私利,处处替他人着想,为他人谋福利。其次,我明白了,要永

葆先进性,必须要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对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百益无害。再次,我明白了,实事求是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看似简单,实际内涵却博大精深。中国的革命战争史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就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原则。

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我们才能客观正确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我明白了,在工作中要勇于创新,创新是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最终将会遭到淘汰。从马列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理论创新,这个力量创新过程永葆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它使中国共产党焕发出了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通过实践提炼出的实际可行的,具有生命力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措施。创新不光是知识上的创新,而且是思想上的创新,一个人一旦接受了新思想,就会放弃旧思想,而这个新思想对他成长的贡献一定会是无比巨大的。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思想的成长,一定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持。实践证明的确是这样的,我工作和思想上的成长是伴随着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党的先进理论的认识的加深而逐渐完善的。所以说我的成长要感谢党的先进理论,要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篇8:让作文教学折射人文之光

一、关注生活, 体察人文精神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中学生, 必定善于跟紧时代, 身在教室, 心连社会, 体察人文精神, 在作文中能注入时代的活水, 让人们听到时代脉搏跳动的声音。他们会为解决不了温饱的农民而忧心忡忡, 为山区失学儿童潸然泪下, 为社会道德沦落而焦虑不安, 为信仰危机而振臂呼号。对人生的价值、命运、权利的思考是中学生为文的要义, 失去了这些, 作文就少了动人心弦的力量。

生活中的每一个变化都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和艰难, 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立方圆。例如, 上海军医大的学生张华, 为了抢救落入粪池的老农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可有人认为老农如夕阳, 他的生命对社会的贡献不会很大, 而张华如朝阳, 前程远大, 却因抢救老农而牺牲了生命, 实在不值得。我们根据张华的动人事例, 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张华的牺牲对国家和人民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 然而他表现出的舍己救人的精神, 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 值得大力弘扬。2008年5月12日, 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 废墟下紧急抢救生还者牵动着国人的心。而在付诸全力抢救生还者的同时, 国家并未忽视关怀死难者, 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 为每个遗体照相建立档案, 想方设法采集遗体的DNA样本, 缝合创口, 简单整容后才火化。我们对死难同胞的珍惜, 对于生命的敬畏不仅体现在降旗、哀悼等仪式上, 更体现在人道救援的细节中。对于死难同胞而言, 无论他的身份是卑微还是显赫, 国家都以行动宣示:你很重要!你是独一无二的生命, 是国家至高至尊的公民, 你的逝去是国家之痛, 国家不惜一切代价, 都要抚平创伤让你安息, 国家捍卫生命之尊严。由此, 我们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 人命至重, 贵于千金, 国家无微不至地呵护每一位公民。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大众话题进行评论, 激发他们探索其意义。如将“清华大学刘海洋向棕熊泼硫酸”一事, 让学生展开评论:此举的动机何在?智商和道德水平成正比吗?一个合格的人应该是怎样的?这样的评论活动, 能激发学生对社会进程中的“道德危机”的深层次思考, 使他们更注重生命意识和爱护生灵的问题。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自己的作文中, 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潜移默化地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含量。

生活是孕育作文的肥沃土壤, 是作文素材的渊源。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语文教师必须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以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和感受;并逐步释放学生的生活活力和热情, 排除影响学生视听的外部障碍, 细心地引导他们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最终回归生活, 再现生活。

二、博览群书, 吸纳人文精华

文学艺术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其中融入了人间真情, 积淀了历史精华, 囊括了大地沧桑, 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

在历史长河中, 伟大的中华民族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 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脊梁。如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苏轼、范仲淹、欧阳修、文天祥、鲁迅、郭沫若、茅盾, 等等。他们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 给人类以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作品既有丰富的知识, 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我们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可以产生师生心灵的撞击, 进行人文信息的交流, 与经典情感交融。在阅读经典名著中, 学生受到前贤、圣哲们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就能舒展灵性, 发挥想象, 提高思想认识, 陶冶道德情操, 培养审美情趣。

教师平时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一定要读“真”文章, 遨游在真正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中, 与名家对话、与大师对话。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 还要引领学生用“心”去阅读, 带着自己的感情、生活积累、人生体验, 走进作者的真情中, 与作者的真情碰撞, 在文章的真情感召下, 激活自己的情感, 让自己感动起来。

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我们的学生应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也要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欣赏音乐、美术, 观看舞蹈、戏剧、电影等, 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 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 体会古今中外的社会生活, 获得教益, 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逐步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教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 好读书, 会读书, 指导学生在书籍中汲取营养, 师生共同拥有属于自我的精神乐土, 在文学艺术的永久魁力中构筑永恒的精神乐园。

三、评价作文, 倾注人文关怀

美国教育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 就像阳光一样, 没有它, 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学生的作文一旦完成, 特别需要教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因此, 教师批阅学生作文应倾注人文关怀,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用积极的、互动的评价诱发学生的创作欲, 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作文是学生内心情感的表露, 是生存状态的表现, 更是精神世界的全面反映。教师应把学生看作一个个具有个性差异、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当面对他们的作文时, 不能视之为等待检查、等待批评的没有生命的东西, 而应珍视他们内心的展现和灵魂的歌唱。这时, 教师的每句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赞语和建议, 都会与学生形成共鸣, 奏出和弦。教师批阅作文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变“纠错”为“觅优”, 用满意的效果强化他们作文的动机, 促使所有学生的作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药能生人, 也能杀人;水能载舟, 也能覆舟”。因此, 教师批阅作文, 必须笔下留情, 多搜寻些闪光点, 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创造欲。教师不仅要赞扬优秀的作文, 更要让说真话、抒真情的作文得到肯定。

我国文坛巨匠茅盾小学时代的两本作文本中留下了老师充满热情的赞语:“好笔力, 好见地, 读史有眼, 立论有识, 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必成器。”“前程远大未可限量, 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 莫谓祖国无人也。”这些极富鼓舞性的评语, 无疑给了少年茅盾极大的启示和鼓励, 成了他在文学道路上奋进的动力。

在学生作文的评语中, 教师应以思想点燃思想, 以自由呼唤自由, 以爱心造就爱心, 以宽容培养宽容, 真心倾注自己的情感, 表达真诚的关怀, 使学生逐步懂得作文是生命的需要, 同时也是享受生活、抒写生活的方式。

篇9:让理性之光照耀高三

到了高三,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内心充满紧迫感,恨不得上每一堂课,做每一次作业其效用都能落实到应试上。那么,如何进行语文议论文教学使其作用于应试呢?固然,老师可以像教数学公式一般教授议论文写作技巧的,例如两节课教开篇,两节课教结尾,两节课教结构,两节课教用事例来说理,等等。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试论两个问题:高三时间宝贵,选择什么材料可以最有效率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何运用材料,使之作用于考场作文。

二、选材理念

1.联系时事热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将时事热点内容运用于议论文。

在平时课堂上,一讲到时事,学生就会立马竖起耳朵,来了精神,可见学生对“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充满好奇。将时事选编到阅读材料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议论文应该具有现实意义,反映学生对现实的观察、了解和思考。因此,将时事热点选入阅读材料中,作为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一个部分,最终让学生运用议论文中——以时事举例论证,或者作为写作的切入点,以此搭建议论平台。

2.确保所选文章的完整性、全面性、客观性,有效刺激学生思考。

在传统的议论文教学中,会让学生记背篇幅短小,内容一目了然的“作文素材”。当然,学生在有自己想法的前提下,如果准确运用素材说理,就能达到“有说服力”的目的,但是,学生的想法不会来自于几则已经提炼精简的作文素材。“写作是阅读孵的蛋”,孵蛋是一个需要时间孕育的过程,速成不得。因此,所选材料应确保文章的完整性、全面性、客观性,有效刺激学生思考。

笔者多选内容简练、深入浅出的名家名篇,这样既能确保文章的完整性,又能兼顾到篇幅不至过长。笔者选录的名家名篇有:余秋雨《道士塔》、王开岭《向儿童学习》、汪曾祺《花园》、汪曾祺《堂倌》、冯骥才《最后的梵高》等。

多选不同角度、不同类型的文章,组合到一张讲义上。例如,笔者在编辑“童心”这一主题作为课外阅读时,选择了以时事“小学生伤心日记:给妈妈捶背她一直看手机”和时事评论切入;选编了王开岭的散文《向儿童学习》,选编了白岩松的演讲稿《做一些无用的事》,以此多角度解读话题。

多选有一定口碑的媒体和媒体人的文章,将网友评论和评论文章相结合,以确保多角度剖析问题、全面客观地评价事物。

三、选材的内容与逻辑

选材的内容从三方面入手:1.时事、热点;2.对综合卷上的阅读做拓展;3.对考场作文所涉及的话题做拓展。其落脚点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各个模块上。落脚于教材,使学生新的阅读和思考可以勾连到已经学过的内容上,做到“温故而知新”,促进“内化”的过程。例如:针对网络热点“女孩在地铁站里蹲着等地铁,被指没教养”,我与学生分析:如今在网络上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自以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的现象很泛滥;我们思考:到底应该怎么使用话语权;最终落脚于:发表观点前,要做到理性思考——人是有思想的芦苇,以及真正的教养的内涵。这涉及苏教版上的两个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必修一),“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必修五)。

编辑讲义的逻辑遵循了议论文写作的逻辑,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例如上文所举例子中,首先是一则时事:女孩在地铁站里蹲着等地铁,被指没教养,这是事件“是什么”;其次是网友评论和新华网的评论文章,这是让学生思考事件背后的“为什么”;最后选入了四篇文章《容忍愚蠢是不道德的》、《被尊重的榴莲》、《人是有思想的芦苇》、《获得教养的途径》,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教学实践

在传统的议论文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平时的作文指导课以专题讲解——立论、说理、结构为主;考前突击发几张讲义,让学生阅读思考。但是,形成思想,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短时间内的大量阅读,也会导致“消化不良”;除了自己阅读、思考外,学生还需要讲解、评点、反馈评价。如果只让学生读,老师不讲,最后也不写,那么这样的阅读收效很小。

首先,阅读讲义,圈划评论文中的观点。讲义内容包括这几个部分:一是事件回顾:前晚起,一段“江西上饶宝马女踢小孩”的视频在网上传播。视频显示,两辆车的车主起争执。拉扯中,一名身着黑色连衣裙的女子,将一位小孩踹倒在地,小孩满脸流血。据悉,踹小孩的女子为江西上饶银行工作人员周某某。昨天中午,上饶银行官微通报称,周某某被停职处理,事件正调查。(9月18日,现代快报现代快报)。二是事件反响:为什么又是宝马?为什么又是小孩?三、评论文章:《吵架猛踹小孩,“怒发冲冠”就可以不讲道德?》《富人成负面代言人》《车祸涉宝马,舆论就变味了》。

其次,学生选取一个角度,阐发想法。摘抄几则学生评论:1.古之君子,其责己重以周,而待人轻以约。然今之众人则不然。使其善仁义,乌有宝马之事乎!(得吾说而使之,其社会可几而睦欤!)。2.(《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叫做明智;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的,叫做愚蠢。”也就是说,拥有财富和豪车的人不能忘乎所以,更不能蔑视社会公德和法律。一个仅仅拥有财富的人是不幸的,必须拥有道德血液和社会责任与义务。3.贫穷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内心的“贫瘠”。

然后,教师讲解。1.讲解内容,明确评论文章中的观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2.评论学生的点评,起到生生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启发学生从更多的角度思考。3.学生中有这样的点评:“拥有宝马的人并不一定具有相应的素质。他们在生活上渴望高人一等,吸引别人的眼球,但缺乏一定的素质。拥有宝马,只满足了他们自己的虚荣感,并为虚荣所控制,无视一些交通规则,发生事故只想用钱来解决问题。在他们眼中,没有钱解决不了的事情,他们仗着财大气粗,娇蛮无礼。”这段点评缺乏理据,表达过于情绪化。借此提醒学生“反思我们的评论,说话不能偏激,不能以偏概全,不能缺乏理据”。

最后,积累、评点。积累时事,评论文章中的理据;最后发表观点。

五、教学反思

上一篇:班主任家长会演讲稿范文下一篇:信息科技支持下学习